血清叶酸

2024-10-02

血清叶酸(精选7篇)

血清叶酸 篇1

冠心病 (CAD) 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内皮细胞功能障碍 (Endothelial Cell Dysfunction, ECD) 是冠心病的初期表现和主要标志[1,2,3]。有研究表明[4], 低叶酸水平是一种独立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致动脉硬化因子, 其危害可能与激活氧化应激及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有关。本研究通过比较冠心病患者、高血压病患者及对照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叶酸水平、丙二醛水平及FMD水平及其相关性, 观察低血清叶酸水平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为临床补充叶酸治疗冠心病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5月—2012年5月在本院心内科住院的病人115例 (年龄<85岁, 排除自身免疫病、严重心、肝、肾、呼吸功能不全, 同意参加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 患者平均年龄 (63.20±1.35) 岁。

1.2 研究方法

空腹、安静状态下抽取静脉血, 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生化及血脂指标, HPLC法检测血清叶酸水平, 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检测血清丙二醛水平;检测患者FMD;分析对比各指标之间的差异及相关性。

1.3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 (coronary angiography, CAG) 或冠脉CTA检查, 任何一支冠状动脉主要分支狭窄≥50%诊断为冠心病;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为:1周内使用水银血压计检3次休息10min后卧位静息时动脉血压持续性>140/90mmHg, 或者正在使用口服降压药治疗;按照以往文献的方法[5,6,7,8]检测FMD[5]。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Statistic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两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 多组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的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计数资料的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观察指标比较

三组观察指标比较见表1。

(±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与高血压病组比较﹟P<0.01;与高血压病组比较﹠P<0.05。

三组之间血清Hcy水平、血清叶酸水平、血清MDA水平及FMD水平之间的比较见图1。

三组之间年龄无差别;血清LDL-C水平无差别;血清Hcy水平、血清叶酸水平、血清MDA水平及FMD水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病组、冠心病组血清Hcy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高血压病组患者血清Hcy水平高于冠心病组, 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血压病组患者血清叶酸水平低于对照组, 而冠心病组血清叶酸水平低于高血压病组, 各组之间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之间血清MDA水平与血清叶酸水平呈相反趋势, 且各组之间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FMD水平与血清叶酸水平呈相同趋势, 且各组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冠心病组患者血清叶酸水平与FMD水平呈正相关 (r=0.767, P<0.01) (图2) , 而与MDA水平呈负相关 (r=-0.634, P<0.01) (图3) , 血清MDA水平与FMD水平呈负相关 (r=-0.861, P<0.01) (图4) 。

3 讨论

众多研究表明[9,10], 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氧化应激及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有关。四氢生物蝶呤 (BH4) 是一氧化氮合酶 (eNOS) 的必需的辅助因子, BH4缺乏导致eNOS脱偶联, 氧化应激的激活导致内皮细胞功能障碍, 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发展[11,12]。叶酸是四氢生物蝶呤系类似物, 有研究表明低叶酸水平是一种独立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致动脉硬化因子。而外源性补充叶酸可以通过提高BH4水平、抗氧化应激等途径改善内皮功能, 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13,14,15,16]。以往有大量研究着重从叶酸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方面阐述口服叶酸对冠心病的治疗作用[9,17,18], 但大剂量叶酸 (5mg/d) 可以通过促进eNOS二聚体的形成、抗氧化应激等作用而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内皮细胞功能, 这种作用独立于其对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13,14,15,16]。另外有些研究表明, 口服叶酸等B族维生素不能降低冠心病患者血液中致动脉硬化炎症标志物的水平, 不能改善肾移植术后患者血功能及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 也不能降低血管成形术后冠心病患者的总体死亡率和心血管终点事件的发生率[19,20]。所以, 目前外源性补充叶酸对冠心病的治疗意义尚无定论, 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本研究结果显示, 冠心病患者血清叶酸水平明显降低, 血清叶酸水平与血清MDA水平呈负相关, 与FMD水平呈正相关, 而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无明显相关性, 表明血清叶酸水平降低是独立于同型半胱氨酸的一种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其危害作用可能与脂质过氧化激活及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有关, 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4,21], 为临床补充叶酸治疗冠心病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由于本研究样本量相对偏小, 其临床意义有待于进一步验证;关于补充叶酸治疗冠心病的机制尚需进一步通过临床实验、细胞学及分子生物学实验进一步明确。

血清叶酸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我院在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64例结肠癌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这些患者当中有34例女性,30例男性,年龄在38~77岁,平均年龄为55.61岁。在经过镜检查病理以及手术病理检测之后,所有的患者均被确诊为结肠癌。同时选择同期来我院检查的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均无血液、肾、肝以及胃肠手术史,在体检的过程中均显示正常。两组人员在年龄以及性别上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叶酸的测定:取清晨空腹的静脉血3000 R/min,10 mi离心后马上测定。仪器用美国雅培Architect Ci2000生化免疫一体仪,试剂有美国雅培公司提供。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疗效用χ2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正常范围的叶酸水平为33.22~43.22 nmol/L,经过测定之后,正常对照组的具有(37.58±2.69)nmol/L的平均叶酸水平;结肠癌肿瘤患者具有(23.98±3.72)nmol/L的平均叶酸水平。相对于正常对照组的叶酸水平而言,结肠癌肿瘤患者的叶酸水平明显要低,同时远远低于正常范围的叶酸水平,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国外的研究当中,结肠癌等恶性肿瘤患者会出现明显降低的血清叶酸水平[2]。所有活细胞的生长发育等都会受到叶酸及其辅酶的影响,同时叶酸还会对蛋白与磷脂分子、RNA、DNA以及核酸的合成等具有重要的影响。现在很多研究已经证实:许多肿瘤的发病都会导致叶酸的缺乏。经过流行病学研究证明,乳腺癌、胰腺癌、脑癌、肺癌、结肠癌以及宫颈癌都与叶酸状态具有明显的关系[3]。

DNA修复受损、DNA整合以及DNA的甲基化都会受到叶酸缺乏的影响,这样就会使肿瘤抑制基因的表达得以改变,并且对肿瘤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的多态性也发挥了作用[4]。在本次研究当中,相对于正常正常对照组的具有(37.58±2.69)nmol/L的平均叶酸水平而言,结肠癌肿瘤患者具有(23.98±3.72)nmol/L平均叶酸水平,明显要低,这表明叶酸缺乏与恶性肿瘤之间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大量的研究证实,人体内血清叶酸的缺乏会使Hcy的清除和代谢产生障碍,然后使Hcy不断的堆积在血液当中,这样就会导致Hcy血症的形成。所以叶酸缺乏可以使蛋氨酸的再生成受到阻碍,人体内会不断的蓄积Hcy,很多恶性肿瘤患者就会出现升高的血浆Hcy水平以及下降的叶酸水平[5]。这与本次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结肠癌肿瘤患者的血清叶酸会出现明显的下降,在结肠癌的发生以及发展过程中,血清叶酸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血清叶酸叶酸的缺乏会大大增加机体患上结肠癌的危险性。由于各种因素以及条件的限制,现在尚未清楚血清叶酸水平与人体癌倾向的机制,现在主要是认为DNA的甲基化程度与血清叶酸的水平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本次研究的临床意义在于:能够证明血清叶酸水平较低的现象普遍地存在于结肠癌的患者身上,这充分证明了患者发生结肠癌与血清叶酸水平就非常密切的关系,使机体内的叶酸状态得到有效改善,可以在对结肠癌进行预防的时候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在针对结肠癌肿瘤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时候血清叶酸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鲍扬漪,朱小梅,徐光亮,等.恶性肿瘤患者血清叶酸、维生素B12测定及临床意义[J].临床荟萃.2011,41(1):163-166.

[2]赵海霞,彭贵勇,房殿春.结直肠癌患者血清叶酸和粪便短链脂肪酸的变化及意义[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3,22(13):291-295.

[3]陈建华,王毓明,张建生,等.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和血清叶酸水平与乳腺肿瘤的关系[J].江苏医药.2012,18(1):99-102.

[4]宫桂花,邵勇,陈及发,等.老年结肠癌患者血清叶酸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1,45(15):44-46.

血清叶酸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行产前检查并住院足月分娩的妊娠中、晚期妇女100例作为观察组,年龄21~34岁,平均(27.6±3.8)岁;14周<孕周≤27周5例,27周<孕周≤36周29例,36周<孕周≤42周66例,平均(38.6±4.4)周;正常晚孕32例,妊高症19例(其中产后一周存在妊娠期并发症5例),胎儿生长受限、贫血、心肌缺血、死胎或胎儿畸形等49例。选择同期健康育龄非孕妇女36例作为对照组,年龄20~35岁,平均(27.1±3.9)岁。两组研究对象均对实验目的和实验过程知情同意,入选前15 d内未服用任何维生素类药物。两组平均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试验方法

于清晨空腹抽取5 ml肘静脉血,1 h内分离血清后置-80℃冰箱冻存。采用荧光标记免疫测定法检测血清Hcy,荧光定量检测仪由济南杏恩科技公司生产,型号OP-162,试剂盒由济南杏恩科技公司提供;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FA,试剂盒由美国SIMUL-TRAC-SUB提供。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实验数据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娩前后各期与非孕妇女血清FA和Hcy水平

分娩前后各期与非孕妇女血清FA和Hcy水平比较,见表1。

2.2 体质量、身高、头围与血清FA和Hcy水平关系

体质量>4 kg为大体重,体质量3 kg≤体质量≤4 kg为中体重,体质量<3 kg为小体重。不同体质量分组后,体质量、身高、头围与血清FA和Hcy水平关系,见表2。

*P<0.01,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3 讨论

孕妇机体因妊娠发生一系列的心理和生理性变化,多种因素导致的营养失衡均可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严重营养不良可导致胎儿畸形或死胎等疾病的发生,其中FA缺乏极易导致妊娠并发症和Hcy血症的发生[2]。本研究随着胎儿孕周越大,对营养的要求也越高,非健康孕妇的FA水平越低,Hcy水平越高,与本研究基本一致。

医学界对Hcy水平致病的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Hcy在机体内被氧化有关,内皮细胞暴露在高水平Hcy中会减少一氧化氮产物释放,产生的过氧化物和超氧离子自由基使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从而减弱内皮细胞介导的血小板抑制作用[3]。同时,活化的Hcy可增加血小板粘附聚集效应,引起凝血因子功能障碍,增大血栓形成的风险,从而引发胎儿营养供应不足或吸氧受限,最终影响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孕妇机体凝血因子功能障碍等血管性疾病也是导致孕妇妊高症、心肌缺血和贫血等并发症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孕妇机体FA低水平和Hcy高水平不仅影响孕妇的合成代谢,也影响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本研究显示,孕周越大,孕妇血清FA水平越低,血清Hcy水平越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越大,身高越长,头围越大,孕妇血清FA水平越高,血清Hcy水平越低。

*与中体重比较, P<0.01;△与小体重比较, P<0.01;#与大体重比较, P<0.05

综上所述,妊娠中晚期孕妇的血清FA和Hcy水平直接关系着胎儿的生长发育,动态监测血清FA和Hcy水平,配合科学的均衡膳食对促进胎儿生长发育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邵雪峰, 吴垚, 范建英, 等.孕妇叶酸和同型半胱氨酸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8, 5 (5) :286-287.

[2]张英, 黄玲惠, 马春艺, 等.妊娠晚期孕妇FA、Hcy水平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国热带医学, 2006, 6 (6) :1089-1090.

血清叶酸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7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病例均为2008年1月-2013年6月我院住院患者, 经临床、骨髓检查及免疫分型、组织活检确诊, 诊断及疗效标准符合张之南主编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 (第3版) [2]。无近期活动性心、肝、肾疾患及其他恶性肿瘤、无感染性疾病、无营养不良及消化道疾患;近3周无叶酸、铁剂等用药史。其中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5例,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20例,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1例, 急性髓系白血病17例, 淋巴瘤13例, 多发性骨髓瘤11例。所有患者中初发69例, 复发28例。男46例, 女51例, 年龄14~72岁, 中位年龄为47岁。

1.2 方法

患者诱导化疗前及诱导化疗骨髓抑制恢复后 (感染控制、肝功能正常) 检测血清SF、叶酸, 同时行血常规、骨髓细胞学检查评价疗效。对照组为健康体检人群的结果, 清晨空腹抽静脉血, 各指标的测定均由本院检验科和骨髓室完成, 正常值参照检验科及骨髓室的正常值参考范围。血清SF及叶酸测定均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贝克曼库尔特公司ACESS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 。

1.3 统计学处理

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各指标间相关性分析采用SPSS16.0。

2 结果

2.1 患者治疗前血清SF及叶酸水平

治疗前恶性血液疾病患者SF明显增高、叶酸明显减低,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1) 。见表1。

注:P<0.01。

2.2 患者治疗后血清SF及叶酸水平

治疗后完全缓解的54例恶性血液疾病患者SF、叶酸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变化 (P<0.01) , 但仍未恢复正常, 与对照组相比仍有有统计学意义, 其中SF (P<0.05) 、叶酸 (P<0.01) ;部分缓解的20例SF、叶酸与对照组及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未缓解的23例恶性血液疾病患者SF、叶酸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与治疗前相比变化不大, 但其中叶酸仍有可比性 (P<0.05) 。见表2。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1, #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1, ★P<0.05。

2.3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SF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随着患者SF表达水平的增高, 用常规的化疗方案, 患者的缓解率越来越低, SF<600ng/ml组的缓解率明显高于SF>600ng/ml组 (P<0.05) 。见表3。

3 讨论

血清SF是一种分子量较大的含铁蛋白质, 具有强大的铁结合和储备能力, 是铁储存的形式之一[3]。广泛存在于机体组织细胞内、体液中, 主要分布于肝、脾、骨髓内, 是网状内皮系统储存铁的主要形式[4]。在正常条件下血清中含量稳定, 为机体合成含铁物质时提供铁。多项临床研究发现, 恶性肿瘤患者SF增高, 以肝癌为最高, 肺癌、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患者转移时SF更高[5]。叶酸又称蝶酰谷氨酸, 主要被小肠上段吸收, 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皮黏膜细胞内叶酸还原酶 (辅酶NADPH) 的作用下甲基化生成二氢叶酸, 再甲基化后生成四氢叶酸。甲基四氢叶酸为一碳单位的载体, 参与组成DNA和RNA的嘌呤、嘧啶等重要物质的生物合成[6]。Fang等[7]研究证实胃、肠恶性肿瘤组织中的癌基因普遍存在低甲基化现象, 这些特殊基因低甲基化状态会使肿瘤抑制基因变异。

急性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疾病, 表现为原始细胞分化停滞、成熟凋亡障碍, 其发病机制与染色体、基因水平改变相关。已有资料显示铁蛋白及其编码基因在多种肿瘤细胞中表达显著升高[8], 已经证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原始细胞中铁蛋白含量较高。本组资料显示, 血液系统肿瘤患者各阶段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铁蛋白增高、叶酸减低。化疗前血清铁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与文献[9]报道的一致, 恶性肿瘤患者由于铁蛋白的运转、清除能力降低和释放入血增加导致血清铁蛋白水平显著升高。另外, 肿瘤细胞自身合成了在质和量上均有异常的特异性异构铁蛋白。叶酸缺乏可导致尿嘧啶脱氧核苷酸取代胸腺嘧啶核苷酸掺入DNA, 使DNA股链断裂、甲基化减低、损伤修复障碍、细胞生长受抑制、染色体脆性易变以及细胞周期被阻滞于S和G2M/期, 且不依赖于p53的表达, 从而影响细胞凋亡[10]。本资料显示的结果患者化疗前叶酸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1) , 这与上述低叶酸状态促使肿瘤的发生相一致。化疗后完全缓解组的患者SF仍高于对照组 (P<0.05) , 叶酸仍低于对照组 (P<0.01) , 这可能因为达到完全缓解时患者体内仍有约106~108左右的白血病细胞, 说明恶性血液肿瘤缓解后尚需进一步治疗。但完全缓解患者铁蛋白及叶酸水平较化疗前有明显的改变 (P<0.01) 。这是由于化疗后缓解患者随着肿瘤细胞负荷减低、增生受抑制, 血清铁蛋白的表达水平逐渐下降, 而叶酸的代谢也逐渐恢复正常。部分缓解及未缓解患者SF仍较高, 与对照组比较 (P<0.01) , 与治疗前比较仅叶酸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因为残存的大量白血病细胞中铁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仍在显著表达, 合成大量铁蛋白, 同时分裂增值过快的白血病细胞, 需要更多的叶酸作为辅酶参与DNA的合成。另外患者消化系统器官胃肠道受累, 致叶酸的摄入、吸收不良进一步促使叶酸的低水平形成。因此血清铁蛋白与叶酸水平可以间接反应患者病情的进展情况以及对治疗的反应程度。同时发现SF<600ng/L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缓解率达81.2%, 而SF>600ng/ml者缓解率仅57.1%, 二者相比较 (P<0.05) , 进一步提示铁蛋白可以作为判断肿瘤预后的指标。

血清铁蛋白、叶酸作为一种常见检查, 具有无创性、价格便宜、无不良反应等优点, 容易被医生和患者接受, 尤其适合条件有限的基层医院推广应用。动态监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铁蛋白及叶酸水平变化不仅有助于临床诊断、治疗与预后的判断, 还能够初步进行疗效评价, 指导化疗方案的及时调整。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铁蛋白 (Serum ferritin, SF) 、叶酸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诊断及预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放免法测定97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铁蛋白、叶酸的水平, 分别观察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缓解组、部分缓解组及未缓解组血清铁蛋白、叶酸结果, 进行组间比较。观察并比较不同铁蛋白水平下疾病的缓解率。结果:所观察的97例患者病程的各阶段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铁蛋白增高、叶酸减低。尤以治疗前及治疗后未缓解组明显;治疗后完全缓解组SF、叶酸均有明显变化, 与治疗前均值相比 (P<0.01) , 但仍未恢复正常水平;经治疗后部分缓解组SF、叶酸与正常对照组及治疗前均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同时治疗前SF小于600ng/ml的患者常规化疗缓解率明显高于大于600ng/ml的患者 (P<0.01) 。结论:血清铁蛋白及叶酸可作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学的指标, 其测定不仅有助于诊断与预后的判断, 还能够初步进行疗效评价, 指导化疗方案的选择及调整。

关键词:铁蛋白,叶酸,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参考文献

[1]董毅, 刘蕾, 朱太岗, 等.血清铁蛋白检测在贫血性疾病中的临床价值[J].中华全科医学2010, 8 (4) :438.

[2]张之南, 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第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103-234.

[3]Zou Y, Qin Z, Silveus A, et al.Polymorphisms of MICA recognized by human alloantibodies[J].Immunogenetics, 2009, 61 (2) :91-100.

[4]熊梅, 吴林, 王旖旎, 等.血清铁蛋白在嗜血细胞综合征治疗效果评价中的临床意义[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1, 10 (5) :334.

[5]马春红, 张坤燕.血清铁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0, 13 (8) :1258.

[6]Davis CD, Uthus EO.DNA methylation, cancer susceptibility, and nutrient interactions[J].Exp Biol Med (Maywood) , 2004, 229:988-995.

[7]Fang JY, Xiao SD.Alteration of DNAmethylation in gastrointestinal carcinogenesis[J].J Gastroenterol Hepato, 2001, 16 (9) :960-968.

[8]Toyokuni S.Role of iron in carcinogenesis:cancer as a ferrotoxic disease[J].Cancer Sci, 2009, 100 (1) :9-16.

[9]高绍华, 李宝军.急性白血病化疗前后血清叶酸、铁蛋白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武警医学院学报, 2009, 18 (5) :447.

血清叶酸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11月笔者所在医院待产的1067例妊娠妇女定为观察组, 进行血清叶酸、维生素B12和血清铁蛋白的含量分析, 根据孕期不同可分为早孕期 (1~13周) 343例, 中孕期 (13~28周) 354例, 晚孕期 (29~40周) 370例, 妊娠妇女年龄20~41岁, 平均 (28.2±1.3) 岁, 无病史;将107例非妊娠妇女定为对照组, 年龄19~38岁, 平均 (26.3±1.6) 岁。两组妇女年龄、身体状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上述两组人员均通过空腹抽取法, 抽取3 ml静脉血, 待血液凝固后将其放入试管再放入离心机进行分离, 采血过程注意无菌操作, 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测定完血清叶酸、维生素B12和血清铁蛋白的含量[3]。测定方法为化学发光法, 且所用仪器为罗氏E601[4]。

1.3 参照标准

血清叶酸的正常含量为4.60~34.0 ng/ml, 维生素B12的正常含量为211~946 pg/ml, 血清铁蛋白的正常含量为13~150 ng/ml。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时为资料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随着孕期的增加, 血清叶酸、维生素B12和血清铁蛋白的含量呈降低趋势, 早孕期妇女血清叶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维生素B12和血清铁蛋白较对照组低,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中、晚孕期妇女血清叶酸、维生素B12和血清铁蛋白的含量均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3 讨论

贫血在我国的发病率女性居多, 同时在妊娠期孕妇属于较为高发的妊娠期并发症。而如不及时发现治疗, 很容易在妊娠中期和末期对孕妇及胎儿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妊娠期贫血属高危妊娠范畴, 但往往易被人们忽视, 尤其是轻症贫血, 孕妇自觉有轻微头晕等不适往往自认为过于疲劳等其他症状而忽略, 但如不及时纠正, 至妊娠晚期贫血发展严重时, 会给母亲和胎儿、婴儿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中、重度贫血可引起早产、死胎、低体重儿、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有资料报道, 发达国家妊娠期妇女贫血患病率10.00%~20.00%, 在发展中国家则高达30.00%~40.00%。笔者所在医院调查结果显示, 孕晚期妇女贫血比例为38.78%, 比例偏高, 也明显高于同级城市报道的孕妇贫血发生率15.59%。

在妊娠期间, 尤其是孕晚期, 胎儿及母体均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量明显增加, 而在妊娠终末期, 胎儿体重等迅速发展, 多数胎儿均挤压母体的胃部, 从而导致孕妇的胃肠蠕动减弱, 影响了维生素B12和叶酸的吸收, 从而对红细胞的DNA合成所需的物质明显降低, 导致不成熟的红细胞只能分裂, 从而引起贫血。另一方面, 由于胎盘的营养循环的需要, 妊娠期间孕妇的血浆容量明显增加, 从而导致, 红细胞等降低。

铁蛋白是一类亚卟铁蛋白与铁分子的复合物, 对于铁分子的贮存、释放与吸收有重要作用[5]。由于胎儿生长发育也需要铁, 母亲对铁的需求量就更大, 如果摄取量不足, 会随着孕周的增加而使其严重缺乏, 红细胞难以生成, 继而很容易导致贫血的发生[6]。再者, 对于早期孕妇来说, 由于妊娠反应会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反胃的症状, 对于有些含铁较丰富的食物难以下咽, 影响铁的吸收, 造成体内铁的缺乏, 孕妇需要克服生理反应, 充分利用好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通过健康安全的途径进行铁的补充, 尽可能避免因缺铁而导致的贫血的发生。

同铁一样, 维生素B12和血清叶酸都需要从食物中获取, 自身无法合成, 但其对于机体又有着重要的意义。若维生素B12和血清叶酸缺乏则会影响孕妇和胎儿的正常生长, 缺乏的原因可能是难以吸收、消耗过多, 也可能是没注意饮食, 导致摄入量不够。处于妊娠期的妇女不同于正常女性, 体内各项指标都会有所变化, 生理上也会出现特殊反应, 特别是消化系统的功能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孕妇在保证自己营养供应的同时, 还要为胎儿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这样就导致其更容易出现营养缺乏的现象。研究结果显示, 妊娠妇女的维生素B12含量及血清叶酸含量都较正常健康女性低, 而且随着孕期的增加, 这种情况会更加明显, 其在早期现象最轻, 随着孕期的增加, 其差异越显著, 该现象是由多种因素综合所导致的。叶酸的来源主要为绿色蔬菜、水果等, 且在小肠处进行消化吸收。处于早孕期的妇女会因为食欲不振, 导致其摄入量不够;处于中孕期的妇女会因为胎儿的迅速生长, 而导致其消耗量增加;晚孕期时, 胎儿生长代谢最为旺盛, 维生素B12和叶酸的消耗会更加快速[7]。

血清叶酸、维生素B12和血清铁蛋白与红细胞的代谢密切相关, 体内含量不足时会导致营养性贫血, 影响人体组织的正常代谢, 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8]。处于妊娠期的妇女可通过检测血清叶酸、维生素B12和血清铁蛋白的含量找出贫血的根本原因, 从而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有关资料表明, 通过对妊娠妇女进行维生素B12和血清叶酸的含量检测, 可以获知孕妇是否缺乏维生素B12和血清叶酸的同时, 也可以间接获知胎儿的生长状况, 可以尽早地对胎儿的营养状况进行分析, 保证胎儿的正常生长[9]。保证妊娠妇女有充足的血清叶酸、维生素B12和血清铁蛋白, 结果显示, 随着孕期的增加, 血清叶酸、维生素B12和血清铁蛋白的含量呈降低趋势, 早孕期妇女血清叶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维生素B12和血清铁蛋白较对照组低,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中、晚孕期妇女血清叶酸、维生素B12和血清铁蛋白的含量均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分析导致上述结果的原因可能为妊娠妇女在妊娠期的肠胃蠕动较慢, 且分泌的胃酸较少, 使血清蛋白和维生素B12的吸收减少, 妊娠期妇女雌激素水平高于平常从而加快机体嘌呤的代谢, 故而增加了血清蛋白和维生素B12的利用率。再者妊娠妇女的肾血流量较一般妇女的水平较高, 血清铁蛋白在肾脏中的清除率较大, 从而加快药物的代谢, 再加上胎儿对其的需求量较大, 故而导致其血清铁蛋白的缺乏。因此, 在妊娠期妇女进行血清叶酸、维生素B12和血清铁蛋白的含量检测, 对妇女的贫血和胎儿的发育健康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是预防治疗妊娠妇女和胎儿疾病的重要指标。对于处在中孕期和晚孕期的妇女, 在饮食方面要格外注意, 多食用一些动物肝脏、新鲜蔬菜和水果, 多饮用鲜奶等保证摄取一定量的蛋白质, 改变不正确的饮食方法, 克服生理反应, 合理饮食[10]。一旦发现其缺乏血清叶酸、维生素B12和血清铁蛋白, 就应该及时补充, 对胎儿的正常生长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庆辉.现代医学标记免疫学[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1, 20 (6) :65.

[2]李炳华.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78.

[3]高会刚, 王德福, 刘素安, 等.正常妊娠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的动态变化[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10, 11 (12) :65-98.

[4]李奇微.北京地区健康成年人血清叶酸及维生素B12的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 2011, 43 (5) :72.

[5]高斗林, 李清大, 潘美飞.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血浆叶酸、同型半胱氨酸和内皮素浓度变化[J].中国社区医师 (综合版) , 2012, 4 (5) :74-75.

[6]张文娟, 周本飞, 陈坤发, 等.妊娠妇女在不同孕周血清铁蛋白、叶酸和维生素B12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2, 7 (3) :45-86.

[7]张娜, 陈爱娜, 赵磊, 等.孕妇血与新生儿脐血维生素B12和叶酸检测及意义[J].实用医学杂志, 2011, 7 (11) :26.

[8]刘书函, 谢丰韵.正常孕妇血清铁、叶酸、维生素B12状况的初步探讨[J].浙江预防医学, 2011, 9 (11) :24.

[9]郑智杰, 刘铭, 方剑心, 等.血清叶酸与维生素B12的快速联合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1, 4 (1) :17.

血清叶酸 篇6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血清叶酸,血清铁蛋白

血清叶酸、铁蛋白是机体红细胞发育成熟必须的养料,染色质核酸的复制和血红蛋白的合成是一个复杂的代谢过程。目前,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该病患者往往伴随贫血症状,其原理是否与MM患者的血清叶酸和铁蛋白水平有关,为观察MM患者血清叶酸、铁蛋白水平的变化,笔者对109例初发期MM患者治疗过程中的血清叶酸、铁蛋白水平进行了监测,探讨两指标在MM病程中的变化规律及参考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1月于河南省中医院肿瘤内科住院MM患者109例。其中,男性74例,女性35例;年龄37~71岁,中位年龄55岁。对照组101例,为门诊健康体检者。男性61例,女性40例;年龄31~78岁,中位年龄51岁。

纳入标准:109例MM患者均为初诊患者,未经任何化疗;所有患者均经血常规、骨髓象检查及细胞化学染色确诊;近3周无叶酸、铁剂及维生素B12用药史。

排除标准:所有病例均排除活动性心、肝、肾疾患及其他恶性肿瘤,无感染、营养不良及消化道疾患。

1.2 仪器与试剂

采用瑞士罗氏有限公司生产的化学发光分析仪Cobase 601,及瑞士罗氏公司配套进口试剂,严格按照采血操作规程、测试操作规程进行检测。

1.3 方法

109例初治MM患者于诱导化疗前及每一周期化疗骨髓抑制恢复后检测血清叶酸和铁蛋白,同时行骨髓细胞学检查评判疗效;复发患者于再次化疗前后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化疗前后、复发时血清叶酸、铁蛋白水平比较用配对t检验,多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清叶酸、铁蛋白水平比较

两组血清叶酸水平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M组血清叶酸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血清铁蛋白水平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M组血清铁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见表1。

2.2 MM患者化疗前后不同缓解程度血清叶酸、铁蛋白水平动态变化

109例MM患者化疗后,18例部分缓解,56例完全缓解,35例未缓解。MM组治疗前后血清叶酸水平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180,P=0.012),随着病情的逐渐缓解,患者的叶酸水平降低,完全缓解患者的叶酸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10,P=12.350),说明完全缓解患者叶酸已达到正常水平。109例MM患者化疗前后铁蛋白水平变化同叶酸相似。完全缓解患者铁蛋白水平较化疗前下降,达到正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10,P=4.100)。见表2。

2.3 MM复发患者血清叶酸、铁蛋白水平动态变化

109例MM患者经化疗后,复发68例,复发患者血清叶酸、铁蛋白水平与完全缓解患者比较,其血清叶酸水平再次下降,血清铁蛋白水平再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s)

(±s)

注:1)与对照组比较,t=0.410,P=12.350;2)与对照组比较,t=1.210,P=4.100

(±s)

3 讨论

多发性骨髓瘤是骨髓内单一浆细胞株异常增生的一种恶性肿瘤。我国骨髓瘤发病率约为1/10万,发病年龄大多在50~60岁之间,男女比例约3∶2,目前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并且趋于年轻化。叶酸是DNA合成的重要辅酶,维生素B12通过叶酸代谢参与DNA合成。由于MM细胞过度增殖,DNA合成加快,叶酸利用增加,致血清中叶酸浓度降低。本研究中化疗前MM患者血清叶酸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化疗后未缓解者血清叶酸水平与化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有效患者血清叶酸水平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复发时叶酸水平再次下降,且叶酸下降常早于骨髓形态学改变,对MM复发具有早期预测价值。古欣报道在临床治疗中,适当地口服叶酸或在日常生活中适量地补充叶酸对预防恶性血液病可能有一定的价值[1]。

铁蛋白是贮存铁的主要形式之一,分布于全身各组织,以骨髓及肝、脾的单核-巨噬系统为最多。炎症性疾病时血清铁蛋白升高,故认为其为急性期蛋白,是体内急性期反应的产物。恶性肿瘤细胞或其他快速增殖细胞合成铁蛋白能力增强亦导致血清铁蛋白显著升高。国内外大量研究资料证实,恶性肿瘤患者铁蛋白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且与病情进展有关[2],恶性肿瘤患者由于铁蛋白的运转、清除能力降低和铁释放入血导致血清铁蛋白水平显著升高,因而血清铁蛋白也作为肿瘤标志物之一,临床上常应用于某些血液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3]。彭又生等[4]研究阐明,血清铁蛋白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辅助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郭艳[5]也有类似报道,在MM治疗前后血清铁蛋白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而本研究结果提示,56例MM患者经治疗达到完全缓解时,血清铁蛋白的水平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可能与病例统计例数多少有关,本研究统计109例MM患者和101健康体检者,符合配对资料。

本研究显示,MM造成贫血及铁离子在网状内皮系统内积聚诱发铁蛋白的合成增加,导致MM治疗前、复发时,不典型MM血清铁蛋白水平显著升高。MM化疗有效患者的血清铁蛋白水平显著下降,血清铁蛋白水平随着病情控制逐渐降低,复发后可再次升高。并且铁蛋白增高与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相关,即与体内MM肿瘤细胞负荷相关,通过计算机X线摄影发现血清铁蛋白水平持续处于高值的患者,需密切监测其存在残留病灶或早期复发的可能。

叶酸、铁蛋白可作为MM的一种病情监测指标,动态监测MM各病期的血清叶酸、铁蛋白水平变化,有助于对MM病情进展的评估及预后判断,监测早期复发,间接了解病情进展及恶性程度,初步预测化疗的效果,指导化疗方案调整,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古欣.恶性血液病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和血清叶酸水平的临床研究[J].职业与健康,2013,29(18):2415-2416.

[2]程玉萍.血清铁蛋白检测在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版),2013,42(6):639-640.

[3]邓小玲,胡维波.联合检测血清Vit B12及铁蛋白在贫血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重庆医学,2012,41(27):2866-2867.

[4]彭又生,陈伟彦,陈思颖,等.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铁蛋白检测及临床意义[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1):10-11.

血清叶酸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院2009年1月—2012年6月血液科住院的恶性血液病患者, 共86例, 其中急性白血病病例6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例 (ALL) 24例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例 (ANLL) 39例], 恶性淋巴瘤病例8例, 多发性骨髓瘤病例8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病例 (CML-CP) 7例 (8.13%) 。男患者58例, 女患者28例, 男∶女为2.1∶1;年龄12~71岁, 平均40岁。全部病例均经临床、血常规及骨髓象或病理等检查确诊, 均系本院住院患者。同时选30名健康成人作为正常对照组, 其中16名女性、14名男性, 经健康检查与实验室检查均为正常, 平均年龄为 (42.1±1.99) 岁。

1.2 方法

空腹抽取静脉血, 所有样品均送检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检验科免疫室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浆中Hcy浓度、血浆中叶酸 (FA) 、维生素B12的浓度。血浆中Hcy浓度正常值5~20μmol/l, 叶酸正常值3.7~14.4 ng/ml, 维生素B12正常值为157~1 059 pg/ml。检测在Abbott Axym机器上进行, 使用美国雅培公司试剂盒, 罗氏Elecsys 2010。

1.3 统计方法

据以±s表示, 采用是SPSS 19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恶性血液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血浆中Hey、FA、维生素B12的检测

见表1。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慢性白血病患者组中血浆中Hcy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P<0.05) , 而FA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 (P<0.05) , 而维生素B12水平则略高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恶性血液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均值的比较

在恶性血液病组及对照组中血浆中Hcy浓度与血清中FA浓度均呈负相关, 而与血浆中维生素B12浓度没有显著相关。见表2。

注:血浆中Hcy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P<0.05) , 而FA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 (P<0.05) , 而维生素B12水平则略高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Hcy亦称高半胱氨酸, 即2-氨基-4巯基丁酸, 在细胞内由蛋氨酸脱去甲基后形成, 是蛋氨酸分解的中间产物。1932年由Du Vigneaud发现, 其结构式为HSCH2-CH2CHC (NH2) COOH。Hcy于血浆中存在氧化型Hcy和还原型Hcy两种形式[2], 正常机体存在少量Hcy, 还原型仅占2%。FA和维生素B12是Hcy代谢过程中必要的辅助因子, 它们的缺乏, 尤其是FA的缺乏可以使血浆中Hcy升高。Hcy体内主要有以下3条代谢途径: (1) Hcy与5-甲基四氢叶酸在蛋氨酸合成酶 (methionine synthase, MS) 催化下, 甲基化合成蛋氨酸和四氢叶酸, 而5-甲基四氢叶酸则由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MTHFR) 催化而来。此过程需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及其辅酶维生素B12; (2) Hcy在胱硫醚β合成酶 (cystathionineβ-synthase, CBS) 催化下, 以维生素B6为辅酶转硫基生成半胱氨酸和α-酮丁酸, 然后分解为丙酮酸、硫酸和水; (3) Hcy在细胞内形成后排出至血浆中参加循环[3]。FA及维生素B12缺乏或MTHFR基因突变, 均可导致Hcy代谢和排出异常, 使其在血中堆积, 引起高Hcy血症。以上3个代谢途径出现元素缺失或突变, 都可能引起高Hcy血症的发生。

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高Hcy血症与脑梗死、糖尿病、冠心病的关系, 但对其在恶性肿瘤尤其是恶性血液病的发生中所起的作用研究较少。近年来, Hcy与细胞癌变的关系引起广泛关注, 国内外多篇文献报道消化道恶性肿瘤及妇科恶性肿瘤等患者可见血浆中Hcy浓度增高。本研究结果表明, 在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组中血浆中Hcy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P<0.05) , 而FA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 (P<0.05) 。

恶性血液病常伴有一系列出凝血功能异常, 包括血小板的消耗、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的激活[4]。对于恶性血液病患者凝血指标异常, 国内外学者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凝血指标已被常规用于临床治疗的检验, 一些指标被广泛认为是恶性血液病患者的危险因素。

本研究表明, 恶性血液病患者比对照组Hcy水平升高, FA水平低下, 表明高Hcy血症可能是恶性血液病患者的危险因素。目前广泛认为, Hcy是具有神经毒性、细胞毒性和基因毒性的, 其增高可造成细胞增殖性改变, 例如组织纤维化、新血管生成、胶原纤维钙化、血管内血栓形成、鳞状上皮化增生以及上皮的不典型增生;同时还有实验证实, Hcy能够促进过氧化氢形成, 导致内皮细胞受损并可以刺激平滑肌细胞增生。所有活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均需FA及其辅酶参与, FA还对细胞中核酸的合成、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蛋白质分子的甲基化起重要作用。FA的浓度与食道、直结肠、肺、脑及宫颈组织不典型增生有关。FA缺乏还可影响DNA甲基化、DNA整合及DNA修复受损, 从而改变抑癌基因的表达而增加了肿瘤的形成的概率, 故FA的缺乏与许多恶性肿瘤的发生有关。FA对Hcy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进而影响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性具有保护作用[5], 血清中Hcy水平增高与FA含量下降除了造成细胞增殖性改变, 影响调节基因及肿瘤抑制基因的表达, 导致肿瘤发生外[6,7], FA缺乏也可导致CD8+T淋巴细胞增殖明显降低, 其降低有可能导致机体清除肿瘤细胞的能力下降[8]。

本研究还发现, 在恶性血液病组及对照组中血浆Hcy酸浓度与FA浓度均呈负相关, 而与维生素B12浓度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这表明在影响Hcy浓度的营养因素中FA比维生素B12起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水平Hcy水平、FA的长期摄入不足与患恶性血液病的风险高度相关, 饮食中及时补充FA, 保持Hcy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减缓蛋氨酸代谢障碍或许对恶性血液病的发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综合上面研究的结果, Hcy的测定对恶性血液病患者的辅助诊断有一定意义。在临床治疗中, 适当地口服FA是否对治疗有益, 以及正常人群中适量的口服FA可否早期预防恶性血液病尚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Hcy) 和血清叶酸 (FA) 水平与恶性血液病患者的关系。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86名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浆中Hcy浓度、血浆叶酸、维生素B12的浓度。其中急性白血病63例, 恶性淋巴瘤8例, 多发性骨髓瘤8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 (CML-CP) 7例。并同时检查健康成人30名作为正常对照。结果 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慢性白血病患者组中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P<0.05) , 而FA水平明显降低 (P<0.05) 。结论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能是恶性血液病患者的危险因素。

上一篇:文化教育与传统文化下一篇:马来西亚电子商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