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标本(通用3篇)
血清标本 篇1
《血站管理办法》第三十一条规定:血液检测的全血标本的保存期应当与全血有效期相同;血清 (浆) 标本的保存期应当在全血有效期满后半年。
血清标本的保存可为追查血液检测结果提供真实的依据。血清标本的有效保存已成为血站检验科的一项常规的、必不可少的工作。
2009年卫生部下发关于《血站管理办法》第三十一条进行修订的通知》 (卫医政发[2009]28号) , 将“血液检测的全血标本的保存期应当与全血有效期相同;血清 (浆) 标本的保存期应当在全血有效期满后半年。”修改为“血液标本的保存期为全血或成分血使用后二年。”
根据卫生部2009 (28) 号文之规定, “血液标本的保存期为全血或成分血使用后二年。”照这样计算, 最短的保存时间是二年, 最长的是十二年 (例如冰冻红细胞) , 如此大量的血液标本, 在需要复查时, 怎样才能快速而准确地查找出来呢?血站检验科正面临着这样的一个重大难题。规范化、高效率、少空间、低成本的血清标本保存和管理, 是血站检验科需要迫切探讨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1]。
1 总结分析现在大多数血站采用血清标本的留取方式
1.1 血袋辫仔保存方式
优点: (1) 无需额外的成本、只需把血袋辫仔4℃静置过夜析出血浆或直接离心, 然后热合, 按采血日期和地点保存; (2) 所占空间少、独立性较好。
缺点: (1) 核对困难 (采血岗位与热合岗位分开, 采血护士与检验人员标本交接时血袋辫仔通常是一大捆的只能简单核对数量) ; (2) 离心分离后标本量少、保留下来的血浆导管长短不一, 辫仔短的, 容易丢失; (3) 如果把条形码标签直贴血辫仔, 经过-20℃冰冻就很容易脱落, 如果为了粘紧辫仔, 采用对折式粘贴方式, 就不利于条形码扫描登记; (4) 血辫仔经离心后条形码标签容易损坏, 容易造成差错。
1.2 速凝分离胶管留取血清标本保存方式
优点: (1) 标本留取量多; (2) 方便核对 (检测标本与留样标本由同一采血岗位人员操作并能成对放置) 、独立性好、便于条形码扫描登记。
缺点: (1) 成本高 (约每支试管1.20元) ; (2) 占用空间大; (3) 使用玻璃试管, 如果质量不好或者运输过程发生剧烈的碰撞, 冰冻后易破碎; (4) 标本留取增加采血岗位人员穿刺风险。
1.3 使用加样器 (一次加样针) 从全血检测标本管转移一定量血浆到96孔深孔板的保存方式。
优点: (1) 成本相比分离胶管少 (一块96孔深孔板约10元+加样针的成本0.5~1元每支) ; (2) 相比前两种方法占用空间最少 (一块96孔深孔板最多可保存96份标本) ; (3) 可以利用全自动加样器快速完成标本留取, 并经自动化仪器扫描生成文件资料, 资料可以打印或在电脑贮存, 便于日后查找和管理; (4) 保证检测标本与留样标本的一致性, 对检测结果更具溯源性。
缺点: (1) 独立性较差, 如需某个标本复查, 就只能整板复溶 (96份标本) , 影响了其他标本生物活性, 以后需要复查时直接影响复查结果的准确性; (2) 由于96孔深孔板孔间小, 使用平板盖的, 不经意发生小碰撞而又没察觉, 有可能导致孔间标本的溅出而交叉污染, 造成以后复查结果的错误。如发生翻侧, 就需要重新留样。
2 对比总结结果
(1) 现在大多数血站使用的血清标本留取方式均存在不够完善的地方; (2) 探讨一种更加合理高效的血清标本留取方式:a.使用8×12联1~2m L的可剪小塑料圆形试管, 配合96孔圆形硅胶软盖, 可以避免因为碰撞或者不小心翻侧导致的标本交叉污染、需要复查时, 把所要复查的小塑料圆形试管找出后单独剪开, 复溶后就可以按要求进行复查。b.使用一次性加样针的全自动加样设备在做酶免加样的同时留取血清标本, 这样就节省加样针的成本。
3 保存管理
解决了血清标本的留取问题后, 还要解决保存管理的问题, 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保存管理系统才能把大量的血清标本的相关信息登记保存和管理好、才能高效的查询到指定条形码的血清标本。
最理想的管理系统应该在现在的血站信息管理系统中增加一个模块具备以下功能: (1) 能按顺序接收加样设备留样产生的文件并按规律确定存放位置; (2) 能够手工单独登记血清标本的信息和确定存放位置 (主要针对特殊标本如制备了冰冻红细胞成分的血清标本等) ; (3) 能
广东省肇庆市中心血站 (526020) 够规范打印报表; (4) 关联标本对应的血液制品的使用情况并识别该标本是否到期销毁; (5) 能够快速查询某一标本的所有信息 (采血日期、所有制备的成分及使用情况、存放的位置) ; (6) 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抽出某一标本作相应的处理 (同一板的其他标本都可以销毁时只有一个标本还没有到时间销毁的情况) 。
血清标本的保存管理为血站的检测结果提供溯源依据, 血站在注重提高检测水平努力提高输血安全的同时也要提高血清标本的保存管理水平, 在必要时为血站提供有力的保障。规范化、高效率、少空间、低成本的血清标本保存管理模式的确必要。
摘要:对采供血机构 (以下简称血站) 现行的血清标本保存方式进行对比总结, 探索一种更合适的血清标本保存管理模式。
关键词:血站,血清标本,保存,管理
参考文献
[1]邹红岩, 杨立新.全自动加样仪保留血清标本方法的建立[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04, 19 (3) :9.
血清标本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从2001—2008年间入伍新兵血清标本库中,每年随机抽取44~46份,8年共计抽取364份标本,分别来自北京、山东等16个省市。均为16~22岁男性,平均年龄为(18.3±1.7)岁。
1.2 标本来源
各部队在新兵入伍检疫期间,按照统一要求,进行身体复查,无菌采集每名新兵空腹静脉血5 ml,离心沉淀取血清、编号、登记并送北京军区空军后勤部防疫队,置-86℃超低温冰箱中保存备检,定期查看冰箱温度,确保标本保存质量。
1.3 试剂、仪器
试剂由北京贝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为间接法原理的酶联免疫(ELISA)ADV-IgG检测试剂盒,批号为20090611;采用芬兰雷勃Multiskan MK3中文酶标仪、雷勃Wellwash4 MK2洗板机等仪器检测。
1.4 检测方法
检测前行预试验,待试验结果稳定后再对所有血清标本进行检测,结果判定依据为:标本吸光度值<临界值为阴性,标本吸光度值≥临界值为阳性;全部检测工作均由2人按各自分工完成,严格质量控制,减少实验偏差,确保结果准确可靠。
1.5 统计学方法
所得实验数据和个人信息一同录入Fox Pro数据库,采用Epi Info 2002软件处理,进行显著性检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年份入伍新兵ADV抗体检测情况
检测364份不同入伍年份的新兵血清标本,结果显示,抗体阳性4份,平均阳性率为1.10%,见表1。自2001年以来,阳性检出率在各年间无显著变化,显著性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8.179,P>0.05)。
2.2 不同省市入伍新兵ADV抗体检测情况
所调查的16个省入伍的364名新兵,所调查各省间只有河北省、湖南省和广东省检测出ADV抗体,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09%、4.55%、4.35%见表2;其余13个省市均未检出。各省间阳性检出比较,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868,P>0.05)。
2.3 新兵入伍前集体生活史与ADV抗体检测关系
分析表明,250名直接从学校入伍新兵抗体阳性率高于参加工作后入伍的114名新兵,见表3,但显著性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5,P>0.05)。
3 讨论
1953年,Rowe等首次采样电子显微镜技术从利用手术切除的儿童扁桃腺、增殖体来建立细胞培养系时,发现一种传染因子可使培养的上皮细胞发生退变,当时称这一大类病毒因子为AD(adenoid degeneration)因子、APC(adenoidpharyngeal conjunctival)因子。与此同时,这类病毒因子在军队新兵人群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暴发流行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接触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中也分离出这类病毒因子,故又被称为ARD(acute respiratory disease)因子。1956年正式将这类病毒命名为腺病毒。随着病毒分离培养技术的不断完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不同血清型的ADV与不同细胞受体结合,除可引起多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外,还可致急性眼结膜炎、急性出血性膀胱炎、急性小儿腹泻和偶发性脑膜炎等。ADV的感染遍及世界各地,人群普遍易感,四季均可发病,感染后可获得同型病毒的持久免疫力,很少有二次感染。病毒通过呼吸道飞沫或污染的水及物品,首先直接作用于呼吸道黏膜、肠黏膜、眼结膜等感染部位,在依壳蛋白纤突介导下与宿主靶细胞受体相互作用下,有效地进入细胞繁殖并引起靶细胞病变,也可从局部经血流感染全身各组织器官,引起相应的病变。刘雪林等[3,4]报道,京津地区间某军校ADV感染暴发流行中,8天内相继有126人出现高热、周身酸痛、咳嗽、腹泻等病症,患者ADV-IgM抗体阳性率76.47%,未发病人群阳性率37.00%,总阳性率为52.98%,提示本病具有较高的流行率和隐性感染。张凌等[5]报道。某部院校148名学员1周内55人发病,发病率达38.19%,患者Ig M抗体阳性率74.54%,急性期Ig G抗体阳性率54.26%,恢复期达84.03%,说明院校学员抗体水平较低,易感性较高,起不到免疫屏障作用。普通人群的大多数在儿童期曾获得血清型40和41型感染,约50%的儿童在4岁以前获得血清型40和41特异性抗体[6]。ADV主要通过呼吸道、粪—口途径或接触污染物品进行传播,经常引起部队等集体生活人群“不明原因”发热疾病的暴发流行,而研究人员对集体人群有关ADV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相对较少。部队是一个高度集体生活的特殊群体,入伍新兵来自生活各异的祖国各地,集训生活期间接触频繁密切,如预防措施不利,易引起ADV传播流行,为了解新兵人群ADV的感染情况,采用回顾性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运用ELISA检测方法,对8年来入伍的364名新兵血清标本进行ADV-IgG抗体检测,结果发现各省入伍新兵中ADV-IgG抗体阳性率仅为1.10%,远低于以上文献报道的高于37%的感染水平,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1)可能与调查对象不同有关。本研究的对象为健康人群,而非ADV流行期间的人群。健康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染的时间延长,儿时或以往ADV感染所获得的抗体滴度,会自然不断下降,以致检测不出或检测阴性。此外,目前没有ADV疫苗接种,人群抗体滴度水平只反映ADV自然感染或流行状况。(2)可能与采用的检测方法不同有关。ADV有6亚群50多个血清型,因此,检测方法以及标记物不同都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目前调查所使用的检测方法有待进一步规范,值得进一步研究。本研究说明,连续8年入伍新兵的ADV抗体检测阳性率较低,表明新兵人群是一群对ADV高度易感的人群,如果有传染源存在,易引起暴发流行,因此,在有效疫苗研制出来并广泛应用之前,应高度重视以下预防工作:(1)治疗患者。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可采用对症治疗和利巴韦林(三氮唑核苷)抗病毒治疗。(2)流病监测。做好预测和预报工作,掌握驻地ADV流行疫情,为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3)健康教育。开展新兵ADV预防知识健康教育,熟知传播途径,流行期间注意手卫生,减少粪口途径和眼部接触性传播,避免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呼吸道感染机会。
参考文献
[1]彭文伟,颜光美,钟南山,等.现代感染性疾病与传染病学[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592-601.
[2]闻玉梅,陆德源,何丽芳,等.现代医学微生物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938-948.
[3]刘雪林,宋宏彬,王芳,等.一起腺病毒5型感染爆发的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7):607.
[4]刘雪林,宋宏彬,王芳,等.一起腺病毒感染暴发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4,22(3):199-200.
[5]张凌,邱立建,刘京梅,等.一起腺病毒感染暴发疫情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24(8):996.
血清标本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进行不同HBV标记物的体检人员共386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 男278例、女108例, 年龄21~60岁、平均 (41.3±15.2) 岁。
1.2 方法
检测受检人员Hbs Ag、Hbs Ab、Hbe Ag、HbeAb、Hbc Ab、Pres 1抗原、HBV-DNA水平。按规定流程采集血液标本, 并立即离心获得血清标本。血清标本置于-20℃冰箱保存待测。HBV-DNA使用荧光定量PCR法测定。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Pres 1抗原、乙肝5项。本研究所用试剂盒由上海科华生物公司和上海阿尔法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以5×104copy/mol为临界值, HBV-DNA如果小于该值, 则认定为阴性, 相反认定为阳性。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使用SPSS 19.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t方法检验。计数资料使用例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组内多重比较采用LSD法进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HBV-M模式下HBV-DNA和Pres 1阳性结果比较Hbs Ag+、Hbe Ag-、Hbc Ab+模式组下的HBV-DNA、Pres 1阳性率分别为86.96% (60/69) 、94.20% (65、69) , 均高于其他模式组阳性率 (χ2=17.637、14.352, P<0.05) 。见表1。
2.2 HBV-DNA、Pres 1在各种Hbs Ag阳性模式下的关系
在Hbs Ag+、Hbe Ab+阳性模式、Hbs Ag+、Hbe Ag-、Hbc Ab+阳性模式、Hbs Ag+、Hbe Ab+、Hbc Ab+阳性模式下, HBV-DNA在Pres 1+中的阳性率均高于Pres 1-的阳性率 (χ2=3.980、5.113、18.256, P<0.05) 。见表2。
3 讨论
乙型肝炎是我国的主要传染病疾病, 被认为是造成肝硬化、肝癌的主要原因。我国是世界上乙型肝炎的高发国家。据估计, 我国约有1.3亿人携带乙型肝炎病毒, 对我国居民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1]。强化乙型肝炎的检测, 及时诊断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对于国民身体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乙肝5项检查作为乙型肝炎传统的检测手段, 目前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 并且在乙型肝炎检测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但是, 乙肝5项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 该法对灵敏度的要求高, 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的漏诊和误诊。孙珍等[2]就指出, 如果HBV病毒处在低水平复制时, 乙肝5项并不能准确的检出乙型肝炎。他们认为传统的乙肝5项不能准确评估乙肝病毒活动状况和进展状况, 在某种程度上乙肝5项存在较大的运用缺陷。此外, 也有学者指出由于标记物窗口期表现、抗原抗体反应“后带”现象以及干预治疗会造成阴性检测结果[3]。随着现代生物基因技术的发展, 除乙肝5项检查之外, 还可以运用其他方法对乙型肝炎患者 (包括疑似患者) 进行进一步的判断, 提高检测的准确率。
HBV-DNA可以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反映乙型肝炎病毒状况。近年来随着基因技术在医疗领域的运用越来越广泛, 有大量的学者对HBV-DNA进行了研究。申焕君[3]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对象, 分析了HBV血清标志物与HBV-DNA的相关性。从他们的结论来看, 证实了乙肝5项与HBV-DNA检测结果具有一定的相关性。HBV-DNA还可以反应患者HBV的复制情况, 提高乙肝5项的诊断正确率。李彩东等[4]也报道了相似的结论, 证实了HBV-DNA在乙型肝炎病毒检测中的重要意义。但是HBV-DNA水平检测所采用的PCR法对设备的要求较高, 而且操作专业性相对较强, 目前还不存在大面积普及的价值。近年来, 关于乙型肝炎的研究不断丰富。乙肝表面Pres 1抗原在乙肝进展中的意义为学界所证实。崔春霞等认为Pres 1抗原与HBV入侵和复制关系密切, 可以作为反映HBV感染与复制的重要指标。通过分析Pres 1抗原在乙肝检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以386例患者为对象, 探讨了Pre S1抗原与HBV血清学标志物和HBV DNA的相关性。从HBV-M模式下HBV-DNA和Pres 1阳性结果比较来看, Hbs Ag+、Hbe Ag-、Hbc Ab+模式组下的HBV-DNA、Pres 1阳性率分别为86.96% (60/69) 、94.20% (65、69) , 均高于其他模式组阳性率 (χ2=17.637、14.352, P<0.05) 。本研究结论与崔中锋等[9]的结论一致。崔中锋等报道的Pres 1和HBV-DNA阳性率分别为94.0%和83.6%, 也是在各HBV-M模式组中最高。从HBV-DNA、Pres 1在各种Hbs Ag阳性模式下的关系来看, 在Hbs Ag+各阳性模式下, HBV-DNA在Pres 1+中的阳性率均高于Pres 1-的阳性率 (χ2=3.980、5.113、18.256, P<0.05) 。研究结论与依然与文献3的结论相符合。这提示了HBV-DNA和Pres 1的阳性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出现这一原因, 可能与Hbs Ag编码基因和Pres 1编码基因共同位于S区有关[6]。
综合本研究的结果来看, 传统乙肝5项检查可以较好的反映患者HBV感染后的免疫状态, 但是难以说明患者感染状态和病毒复制状况。HBV-DNA则可以较好的反映HBV感染与复制情况, 但是由于PCR法是成本和操作因素, 在目前的条件下还不具有推广的价值。Pres 1不仅可以较好的反映HBV感染和复制情况, 漏诊率和误诊率较低, 而且相比于HBV-DNA检查, 操作方法简单, 成本较低。在乙型肝炎检测中, 可以考虑乙肝5项配合Pres 1检测, 以更好的提升乙型肝炎检测准确率。
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Pres 1和血清学标志物与HBV-DNA之间的关系。方法:以386名接受乙肝5项体检人员为研究对象, 测定乙肝5项 (HBs Ag、HBs Ab、HBe Ag、HBe Ab、HBc Ab) 、Pres 1抗原及HBV-DNA, 分析HBVDNA及Pres 1的阳性表达水平, 并分析HBV-DNA与Pres1抗原在各阳性模式组下的阳性表达相关性。结果:Hbs Ag+、Hbe Ag-、HbcAb+模式组下的HBV-DNA、Pres 1阳性率分别为86.96% (60/69) 、94.20% (65/69) , 均高于其他模式组 (χ2=17.637、14.352, P<0.05) 。在Hbs Ag+各阳性模式下 (HbsAg+、Hbe Ab+, HbsAg+、HbeAg-、HbcAb+, HbsAg+、HbeAb+、HbcAb+) , HBV-DNA在Pres 1+中的阳性率均高于Pres 1-的阳性率 (χ2=3.980、5.113、18.256, P<0.05) 。结论:Pres1抗原可以较好的反映HBV-DNA复制状况, 及时发现乙肝5项漏检, 在HBV检测中具有重要的运用意义。
关键词:HBV,乙肝5项,HBV-DNA,Pres 1抗原
参考文献
[1]崔春霞, 解希帝, 郑瑞芬.乙型肝炎病毒的研究进展[J].疾病监测与控制, 2013, 7 (4) :228-231.
[2]孙珍, 赵志军, 师志云, 等.宁夏地区乙肝病毒感染者HBV基因分型与临床意义[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4, 36 (1) :34-37.
[3]申焕君, 陈敬银, 张中伟, 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血清标志物与HBV-DNA相关性分析[J].传染病信息, 2013, 26 (2) :111-114.
[4]李彩东, 吴斌段, 正军, 等.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与HBV-DNA水平及血清标志物关系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 2 (5) :907-909.
[5]崔中锋, 王雪侠.乙肝病毒标记物阳性表型血清标本HBV-DNA的检验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5, 37 (6) :837-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