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标本采集方法

2024-10-20

血标本采集方法(共8篇)

血标本采集方法 篇1

摘要:目的 总结新生儿疾病筛查血标本采集的护理管理体会, 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率、采血一次成功率及血标本合格率。方法 分析我院新生儿科1 619例活产新生儿疾病筛查情况。结果 2008年—2010年共收取采血标本1 619例, 一次性采血标本合格率为98%.结论加强宣传是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的保障;做好血标本的正确采集, 才能保证筛查的质量, 对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生儿,疾病筛查,血标本采集,护理管理

新生儿疾病筛查, 是预防儿童残疾的三级预防措施, 是在新生儿期对一些严重危害健康的先天性遗传性疾病施行专项检查, 以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母婴保健技术。血液的采集是筛查的第一个重要环节, 是筛查过程应当关注的问题[1]。采集到合格的标本, 是准确检测的重要保障[2], 可以避免重要脏器的不可逆性损伤, 预防智能低下及生长发育障碍。现将我科2008年6月—2010年6月1 619例新生儿疾病筛查血标本护理管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2010年来我科出生新生儿3 372例, 而新生儿疾病筛查只有1 619例, 男910例, 女709例, 仅占出生率的48%, 采血标本合格率为98%.

1.2 方法

1.2.1 加强健康教育, 做好采血前解释工作

由于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新开展的技术项目, 家长认为这么小的孩子采血会很痛, 心疼孩子而拒绝采血, 且家长对先天性疾病的危害缺乏了解。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耐心向家长讲明采血的目的、意义及采血方法, 每天早晨安排1名助产士或护士专门向产妇及家属宣讲, 确保每位新生儿得到筛查, 偶有拒绝参加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家长必须签字。

1.2.2 采血时间

采血必须在新生儿出生72 h后, 7 d之内, 充分哺乳6次后进行。因新生儿出生后受寒冷刺激, 促甲状腺素 (TSH) 有一过性生理性增高, 出生后2 d~3 d恢复正常水平, 提早采血会使TSH值出现假阳性;苯丙酮尿症 (PK U) 在一定量蛋白质负荷 (充分哺乳) 后才反映出苯丙酸增高, 无充分哺乳, 可使苯丙酮尿症筛查出现假阳性。因此, 必须严格把握采血时限, 如有低体重儿、严重感染疾病转儿科抢救的新生儿及特殊疾患的新生儿延期采血, 但不超过30 d.

1.2.3 采血方法

采血人员清洗双手并佩戴手套, 按摩或热敷新生儿足跟, 并用75%乙醇消毒皮肤, 使用一次性采血针刺足跟内侧或外侧, 深度<3 m m, 用消毒过的干棉球拭去第1滴血, 取第2滴血, 将滤纸片接触血滴, 切勿触及足跟皮肤, 使血液自然渗透至滤纸片背面, 至少采集2或3个血斑, 每个血斑直径>8 m m, 不可在同一部位的血斑上重复滴入血液。手持消毒棉签轻压采血部位使其止血, 将血片置于清洁空气中, 避免阳光直射, 自然晾干, 并登记新生儿相关信息。

2 结果

采用足底定位斜刺法, 一针采血, 血量渗透均匀, 血斑直径≥8 m m.本组1 619例, 一针成功1 586例, 成功率为98%.采血后用消毒干棉签轻压取血部位贴上创可贴使其止血。

3 讨论

3.1 新生儿疾病筛查血标本采集技术是护理人员 (特别是产科、新生儿科护理人员) 必须掌握的一项技术, 要加强培训, 熟练掌握。血标本正确采集是新生儿疾病筛查主要的环节, 是检验结果准确与否的关键, 必须对采集血标本的护理人员进行严格的业务培训考核, 不断提高相关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水平, 增强工作责任感, 确保参与采集标本的护理人员在采血、送检等各环节中能严格遵守护理操作规程。向家属解释疾病筛查的重要意义和方法, 并发放有关的宣传资料。广泛开展新生儿筛查, 可早期发现患儿, 及时治疗, 使之符合同龄儿童生长发育水平, 预防痴呆儿的发生, 减轻患儿家庭负担和社会负担, 应取得家属的理解和配合。

3.2 保证采血标本的质量, 必须严格血标本的收集管理。新生儿疾病筛查血标本的采集要求比较严格,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 都将直接影响检测结果, 所以要制定严格的管理和质控制度。建立新生儿疾病筛查信息登记本, 由专人负责采血并认真填写各项登记信息, 卡片内容填写应详细清楚。采血时,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防止差错发生。卡片应保持清洁, 防止污染, 不能碰到血液、水和牛奶等[3]。标本采集后, 血斑未干, 卡片与卡片之间不能重叠, 否则会影响诊断结果。如果发现有不合格标本, 应重新采集。标本采集后送检应及时, 以免延误诊疗时间。

3.3 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提高采血技术。在采血过程中, 经常会碰到血流不畅、血斑太小的现象, 要选择最佳的穿刺部位, 提高采血成功率。根据解剖特点, 针刺足跟内侧的足底内侧静脉及足跟外侧的小隐静脉分支处血流通畅, 可提高一次性采血成功率[4], 减少新生儿痛苦, 特别是冬天天气冷时, 此法效果尤为明显, 大大减少了新生儿经受再次针刺的痛苦。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预防医学领域的一项重要措施, 已被列入国家母婴保健法。苯丙酮尿症和甲状腺功能低下是危害严重的先天性或遗传性疾病, 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 通过实验室手段筛查出来, 使患儿得到及时治疗, 可以预防智能低下及生长发育障碍, 提高人口素质[5]。新生儿疾病筛查阳性患者的发现与否, 治疗及时与否, 均取决于筛查各个环节的质量, 其中采血、登记、实验室技术、资料的保管都非常重要。总之, 搞好优生优育, 提高人口素质是每一位妇幼医务工作者的责任, 要认真做好此项工作, 做到工作规范化、管理制度化、操作常规化, 以确保筛查结果的准确性, 对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和预防残疾儿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朱文斌, 王振南, 陈涵强, 等.新生儿疾病筛查应关注的几个问题[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2004, 19 (10A) :8-9.

[2]潘昌会, 周朝霞.新生儿疾病筛查采血的方法与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 2004, 20 (11) :1036.

[3]李淑红, 邢炬斓, 高金丽, 等.新生儿疾病筛查网络管理模式初探[J].中国妇幼保健, 2006, 21 (18) :2481-2482.

[4]钟冬秀, 陈玉兰, 汤珀珍.新生儿筛查标本采集的护理[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3, 23 (4) :395-396.

[5]刘玉娥.新生儿疾病筛查采血方法的探讨[J].齐鲁护理杂志, 2005, 11 (11B) :1704-1705.

婴幼儿标准血标本采集的影响因素 篇2

【关键词】标准血标本;婴幼儿;采集;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170-02

正确静脉采血检验是临床医生诊断疾病和观察疗效的重要依据,但由于婴幼儿血标本采集是难度系数最大、操作比较困难的一项临床血液采集工作,这是因为婴幼患儿本身的静脉不够明显,认知能力差,不能配合血液采集,血标本经常出现凝血或溶血现象致检验结果异常而影响医生对患儿疾病的判断,为减轻患儿的痛苦和护士的工作量及达到血标本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对护士采集血标本的过程作出了规范和控制,本文将我科98例接受血标本采集的婴幼患儿作为本次探讨影响婴幼儿标准血标本采集的主要因素的研究对象,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其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的98例患儿均在我科接受了血标本采集,将其中实施血标本规范采集的患儿设为研究组,另外采集规范性较差的患儿设为对照组。研究组52例,对照组46例;男53例,女45例,患儿年龄2个月~3.5岁,平均年龄为(15.5±2.5)个月,所有患儿均采集了2~5mL血标本。

1.2方法

1.2.1 护理方法 98例患儿在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接受的护理干预在程度上有所区别。

(1)饮食护理 向家属告知采集血标本检验的目的使之配合,告之患儿家属在采集前12h可摄入清淡食物,之后禁食9~12h,叮嘱家长不要让患儿大量饮水,避免长时间空腹和剧烈运动,采集血液标本前12h不要服用药物。母乳喂养的患儿因禁乳时间长不配合、哭闹,血标本采集时间一般在进乳4~6h后[2]。护士给予督导。

(2)心理护理 采集前对年长儿辅助家长安抚患儿情绪,采取恰当的方式转移患儿注意力,避免因紧张、焦虑、挣扎对抗等情况引起体内内分泌变化。

(3)部位护理 在采集前对患儿的血管特征进行评估,局部无炎症和水肿情况[1] 。 选择合适的静脉进行采集,大多取股静脉采血,亦可取四肢相对明显的静脉采集,由于患儿在采血过程中容易出现哭闹等不配合采血行为,护理人员应与家长进行沟通,指导按压方法和技巧,做到有效控制患儿,尽可能不干扰采血者操作。

1.2.2护士心理及技术要求

因患儿无主动性配合意识,采血时对抗较为激烈,所以采血护士应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自信心及较好的采血技术,尽可能做到一次性采血成功。

1.2.3 操作及控制方法

在血液采集前,对采集护士的操作方法和送检程序进行规范和控制。主要方法为:(1)明确采集目的:根据医生的医嘱,采集护士应详细了解血标本采集的目的,并能够正确区分血液标本的类别和所使用采血管的类型。(2)观察血标本采集过程中使用器皿、注射器是否规范,(3)统一采集量:仔细审阅血液抽检单,在采集过程中严格按照标本量进行采集。(4)正确抗凝:血液采集完成后因抗凝管内已加入恰当比例的抗凝剂,轻微颠倒管身6~7次,使之与血液充分混合防止血液凝固。(5)及时送检:将采集的血液标本及时送检,保证在1h内完成血液常规检测。若因操作过程中有不规范的采集环节而引起血标本检验结果中出现危急值报告象,要及时告知患儿家属和临床医师,尽快组织二次采集复查。

1.2.4 患儿血管取向 婴幼儿采血多取股静脉,其他静脉次之。股静脉虽不可直视,但解剖位置固定且安全,加上血管粗、血流量大,只要遵循定位原则,命中率极高;而颈静脉虽然粗但采血体位家属难以接受且危重病人禁用此体位采血,故我科少用此血管采血;四肢静脉受体型胖瘦影响且血管相对较细,部分可视血管难以采集所需血量,故次于股静脉采血。

1.2.5 采集方法 98例患儿标准血标本的采集部位包括股静脉和四肢较明显静脉。两组患者的采集方法均按照采集一般规范进行,采集血液标本前严格执行常规消毒,指导家长配合患儿血液采集工作。选用一次性无漏气5mL注射器,5.5号输液针头,根据患儿的血管特征刺入血管。将注射器活塞向后轻轻抽动,抽取2~5mL血液标本。简要说明股静脉采集方法如下:使患儿平卧于治疗床上充分暴露腹股沟区,大腿外展成90度角,指导家属协助按住患儿膝部,触摸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严格消毒后右手持针,于股动脉内侧近0.5cm处进针,抽取2~5mL血液标本;其他部位静脉采集方法主要寻找患儿四肢较明显静脉,止血带结扎时间不可过久。局部血管拍打不可猛烈,采血量为2~5mL。

1.3 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①标本采集时间:统计使用不同采集方法、护理干预程度不同以及操作控制规范程度不同的婴幼患儿的血标本采集时间。②标本采集成功率:统计使用不同采集方法、护理干预程度以及操作控制规范程度不同的婴幼患儿一次性成功采集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 16.0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使用均数±标准差(±s)来表示计量资料,计数资料运用百分比表示,统计方法主要是使用 t 检验和χ2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98例患儿标准血标本采集时间情况

标准血标本采集时间详情如表1。研究组患儿的标准血标本采集时间要明显短于对照组,其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98例患儿标准血标本采集成功情况

标准血标本采集成功详情。研究组患儿的标准血标本采集成功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采集血标本出现假危急值报告统计对比情况。研究组采集血标本假危急值报告例数要少于对照组,其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婴幼儿标准血标本采集一直是儿科血液采集工作中的难点,护理人员往往需要花很長时间进行采集,患儿在采血过程中对疼痛的耐受力较差,在采血过程中护理人员与家长容易产生矛盾。采集过程中若患儿配合不到位,不仅会导致采血难度增加,影响采血量和采血成功率,还会对标本检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患儿的紧张情绪会影响神经一内分泌功能,导致血清非酯化脂肪酸、乳酸和血糖升高;同时患儿呼吸急促可能会致使pH 升高,增强了血液中的钙离子与蛋白质的结合,进而检测结果中患儿的血清钙偏低。标准血标本能够准确反映患儿的病情特征和相关的血液常规指标,对采集方法和过程进行规范和控制是提高采集效率、取得良好采集效果的前提。护理人员应不断加强专业技术训练,掌握基本的采血要求,同时树立起自我约束意识,严格把握每一个操作环节。

本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股静脉采集或其他部位明显静脉采集血标本、护理干预强和操作规范的患儿的标准血标本采集时间要明显短于利用其他部位静脉采集、护理干预弱和操作不规范的患儿,其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股静脉采集,护理干预强和操作规范的患儿的标准血标本采集成功率要明显高于利用其他部位静脉采集、护理干预弱和操作不规范的患儿,其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的粗细对于血标本的采集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股静脉血管粗有较大的血流量,容易抽取采集所需的血量,而婴幼儿的四肢静脉受体型胖瘦的影响。还有血管相对较细,有时难以采集所需血量。本次研究过程中还发现,血液标本采集不当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抽血技术不当。采血时用力挤压或拍打穿刺部位;采血时没有一针见血,存在来回穿刺情况;止血带捆绑束缚时间过长,影响了凝血时间。②抽血量不当。抽血量过多或过少,出现凝块或发生稀释,影响了抗凝比例。③抽血用具、方式不当。抽血时使用的针头过细,负压较大;注射器和容器不干燥、不清洁;穿刺不顺利,组织损伤过多;针管与针头未紧密结合,抽血时间过快;血液注入容器时未去下针头或者注入速度过快产生大量泡沫;标本震荡过于激烈等因素都会致使标本溶血,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由此可知,婴幼儿标准血标本的采集要求主要与采集方法及控制程度密切相关,同时采集过程中的护理干预程度也对采集的效率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娜.谈谈婴幼儿静脉血标本采集的体会[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11(13): 320.

血标本采集方法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3月—2015年11月入住儿科需静脉采血的年龄小于4个月的患儿80例,其中男42例,女38例;病理性黄疸32例,婴儿肺炎38例,便血8例,巨细胞病毒感染2例。

1.2方法待患儿吃饱40 min后,将其仰卧于操作台上,暴露手背或足部,找到合适的血管,进行按摩1分钟使血管充盈。消毒皮肤,右手持留置针斜面向上与皮肤呈15°~20°角进针穿刺,见回血后送软管退针芯,固定好,拧掉肝素帽的那端放入去盖的血标本容器,将血液沿管壁缓慢滴入,至所需血量后旋紧肝素帽。用抽取5m L盐水的封针液插入肝素帽,将血液推入血管,血标本采集完毕后连接输液器输注药液。采血和输液一次性完成,既能减少患儿的痛苦,又能使家长易于接受。

2结果

80例血标本一次性采集成功75例,血标本不足3例,穿刺失败2例。

3讨论

血标本采集方法 篇4

1标本试管的应用

不同的检测项目所用的标本试管不同, 由管塞的颜色作区别, 每种专用的试管均标明有需要的血液量 (或刻度标记) 。所以, 采集血标本所用的试管是否恰当是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我院采血所用的试管, 紫色管塞的试管用来采集血常规, 血型, 糖化血红蛋白等, 黄色管塞的试管用来做生化项目例如肝功, 电解质, 血脂等等, 紫色管塞决不能用来做电解质, 因为有的抗凝剂对血液的成份有影响。因此, 对检测标本的对应抗凝应严格掌握。

2避免非疾病因素

某些血清成份受患者在采血前生理状态的影响, 尤其是饮食情况的影响。如血糖、血脂等生化项目最好在次晨空腹采血, 因为刚进食不久即作血液检测, 会使血糖, 血脂浓度增高。前一晚十点以后饮酒者, 也会使血糖不同程度的增高。因此要求护理人员采集标本时, 应避免一些非疾病因素。

3正确的采血方法及采血量

血标本的正确采集是获得准确、可靠实验结果的关键。抽血时注射器和容器必须干燥, 抽血不宜过快, 以免产生大量泡沫或溶血;采血后应先拔针头然后将血液慢慢注入容器否则易于溶血。溶血标本不仅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降低;而且能使血细胞内、外成分混合, 血浆、血清的化学组成产生变化, 影响钾、镁、转氨酶、胆红素等多项指标的测定, 反映不出原始标本的实际结果。抽血量对结果的影响也很大例如血沉的测定, 血量不够可使结果偏低。血量超量则结果偏高, 血量太多则可造成凝血[1]。

4血标本采集后应及时送检

血液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 并尽快进行检查。例如血糖的标本放置时间太长, 会分解, 使结果降低。血钾放置时间太长, 红细胞内的钾会释放出来, 溢到细胞外, 使血钾浓度增高。因此护理人员采集标本后, 应及时送检, 以免耽误的时间长, 做出的结果对临床诊断有影响。

5与患者沟通、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

医生开出化验单后, 护士应立即与患者沟通, 向患者做适当解释, 消除疑虑和恐惧。例如, 如果次日要抽血, 护士应嘱咐患者早晨要空腹, 晚上十点以后不要进食, 空腹到护士抽完血。护士应和蔼可亲的与患者交谈, 取得患者的合作。我们采集婴幼儿血时, 取标本困难时, 我们更要态度和蔼, 耐心的说服家属取得家属的配合。

6讨论

综上所述, 为确保临床疾病诊断的准确性, 护理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采集标本的正确化、正规化, 直接关系到检验的质量。因此, 护士的业务水平至关重要, 护士必须了解各种检验项目的特殊要求, 要有按正规操作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从采集标本到发出报告, 每一个步骤都应准确无误, 才能提高诊断率, 提高医疗水平, 提高护理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血标本的采集过程对检验结果 的可能产生的影响。方法 分别研究标本采集时试管的应用, 非疾病因素和血量在检验过程中的作用。结果 正确的标本采集更有利于及时及准确得出检验报告。结论 正确的标本采集是取得及时准确报告的前提, 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最可靠的保障。

关键词:采集,血标本,检验

参考文献

血标本采集方法 篇5

1采血时间

血液放置时间过长会影响许多化验结果[2]。现总结如下:①对血清电解质浓度测定值的影响:血清钾在放置1 h后与即刻比较明显升高, 差异有显著意义;血清氯放置5 h后与即刻比较明显下降, 差异有显著意义;②对血糖测定结果的影响:经比对实验, 显示静脉采血后, 血块凝固如不及时离心分离血清, 血清葡萄糖因血细胞的糖酵解每小时会降低7, 而经过分离提取的无溶血的血清无细菌污染, 25℃下血糖可稳定8 h, 4℃时稳定72 h;③对心肌酶谱的影响:肌酸肌酶活性随时间延长而不断下降, 乳酸脱氢酶由于红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 血清中该酶活力不断上升。

2溶血

溶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多是由于红细胞破裂导致红细胞内各种物质释放人血清 (或血浆) 从而影响血清 (或血浆) 中原有各物质的浓度测定[3]。溶血分为体外溶血和体内溶血, 体外溶血可有物理因素 (如机械性破坏、冰冻) 、化学因素 (如血样接触活性剂) 和代谢性因素 (如遗传性疾病引起的血细胞脆性增加) 引起, 体内溶血则可有物理因素 (如人工心脏瓣膜或大血管手术后) 、生物因素 (如疟疾) 和药物毒性反应、配血不合引起的输血反应等因素引起。然而细胞内液中某些物质如LDH、ALT、ALP、AST、K+等的含量是细胞外液中浓度的22~160倍, 只要轻微溶血就会造成检验结果明显的变化, 另外, 血红蛋白可干扰胆固醇的酶法测定, 体外溶血可通过样品制备技术的标准化加以克服, 在采血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技术规范执行, 采血器具应保持清洁和干净, 注射器针头不能用酒精消毒, 因酒精可致溶血;止血带不宜扎得过紧过久, 进针出现回血后注射器活塞不宜过快拔出;血液注入试管不宜过快, 以免血泡过多引起血细胞破裂;血液标本采取后尽可能早的使血清自然分离出来, 一般应于采血后室温放置30~60 min内分离血清;标本离心前应自行凝集, 不用器物等剥离血块;标本离心控制在1000~1200 r/min, 离心5~10 min;血液不可存放于冰箱冷冻室, 避免融化后引起溶血;血液放置时间不宜过长, 防止消毒液或其他物质滴入标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溶血标本应要求重新采集, 以便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另外, 目前各大医院都逐渐应用真空管进行采血, 这也尽可能地减少了标本溶血的机会。

3患者抽血时体位的变化

体位从立位到卧位时, Hb下降4%, HCT下降6%, K+下降1%, Ca下降4%, ALT下降7%, AST下降9%, 碱性磷酸酶下降9%, IgG下降7%, IgA下降7%, IgM下降5%, 三酰甘油 (TG) 下降6%。

4药物

药物或药物的代谢产物可能直接参与生化反应, 或激活或抑制检测反应。如VitC可使血中Cr、UA、GLu等升高;使CH、TG等减低。多糖、高分子类药物还有可能影响到血型鉴定的准确性, 右旋糖苷使血细胞产生假性凝集。

5抽血量不准确

如凝血试验测定, 按要求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为1:9, 总量为2.0 ml, 但实际工作中, 很多标本不合格, 主要是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不符合要求, 使结果波动很大。如抽血量多时, APTT结果偏低, 抽血量少时使结果增高。

6标本送检

有些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 注意防止标本外溢蒸发和污染, 如血气分析等, 取血后应该在30 min内测定[5]。目前最大的问题是GLU, 取血后室温放置, 由于糖酵解作用, 每小时可降低6%~11%。CK、BIL、URO、OB均可因分解或失活而明显降低, 而血清中的K+、Cl-等均可因细胞内外的转移代谢显著增高。有时对不同的测定方法干扰方向可能相反, 如TG抽提法随放置时间结果偏低, 而酶法则增高, 前者因TG分解所致, 后者是由于磷酸分解产生甘油所致。

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不仅是技术问题, 而更多的是管理问题。因此医院应该由质控科带头, 将分析前质量控制纳入到医院整个管理体系之中。医师要明确患者的病理变化、药物、患者的习惯、饮食等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并对结果作出合理解释。护理人员要严格执行标本的采集、保存、运送过程的各项规章制度, 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要在合适时间、合适的部位应用合适的方法对患者负责、对采集的标本负责, 以保证标本的合格。检验人员要严格查对制度, 正确选择合格标本的前期处理工作。在日常生活中, 医、技、护、患间应该互相沟通、互相理解、互通信息、积极配合, 以确保标本合格, 检验结果准确。

参考文献

[1]朱强.临床生化检验的标本采集处理及质量控制.中外医疗, 2008, (13) :147.

[2]沈晓如.血标本放置时间对血液化验结果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3) :207-208.

[3]张红艳.标本溶血影响检验结果分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05) .

[4]邱谷.临床生化分析过程之外的质量控制.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02, 10 (02) :44-45.

血标本采集方法 篇6

在血液净化中心,医护人员通过抽血化验来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发现患者现存的问题。由于抽血化验的红细胞丢失是维持性血透患者引起不同程度贫血的原因之一,因此准确适量抽取血标本尤为重要[1]。本中心在上机前使用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以下简称注射器)的传统抽血方法:每次抽血前需要计算所需采血量,再通过注射器转移血标本到采血试管,操作过程中将遇到估计抽血量不准确、操作过程中血液外溅引起血源性污染等问题。血透室大批量的抽血,给护士增加精神压力的同时,在分装血标本的过程中又容易污染血液,影响检验结果[2]。目前,本中心改用动静脉内瘘血样采集器(说明书见图1图2,以下简称采集器)进行采血,使采血变得更简便、更安全、护士对采血满意度更高。具体操作如下文所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血透室32例维持性血透患者,遵医嘱共采集血液标本850例,按照随机抽取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使用传统的注射器采血方法,实验组使用采集器采血方法。对照组男10例女6例,年龄32~87岁,平均(53.83±9.56)岁,内瘘患者13例,长期置管患者3例;实验组男12例,女4例,年龄在38~82岁,平均(55.83±9.26)岁,内瘘患者12例,长期置管患者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血管通路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采集器采血的方法

(1)备齐上机和采血用物,认真查对,向患者解释采血的目的、方法。(2)协助患者取舒适且便于操作的卧位。(3)采血前评估患者血管通路:内瘘的评估包括视诊(内瘘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渗血、硬结等)、触诊(摸清内瘘血管走向和搏动、震颤强度)、听诊(用听诊器沿内瘘血管听诊杂音大小、清晰度、音调等);置管患者评估包括视诊(置管出口处及周围有无红肿渗液、导管有无破损、止血夹是否夹闭、置管侧肢体有无肿胀)、问诊(询问患者置管处有无疼痛、皮肤有无瘙痒等不适)。(4)内瘘患者:PVP碘消毒穿刺部位2次,范围8-10cm,一次性16G血透穿刺针空针穿刺,穿刺成功后排尽穿刺针PVC导管内的空气,连接采集器的锥形连接管,将采集器的管塞穿刺针刺入负压采血试管(多支试管的采血顺序按照2003年美国(CLSI)标准推荐的采血管顺序:1)血培养管;2)血凝管;3)血清管;4)肝素管;5)EDTA管;6)糖酵解抑制剂管)。采血结束后将试管180°颠倒(标本颠倒次数按照国际标准详见表1)使血标本和试管内物质充分混匀。再分离采集器和PVC导管,准备上机。(5)置管患者:先酒精后PVP碘消毒血透置管出口处、周围皮肤及导管连接部位,酒精消毒动静脉端口,注射器抽取封管液混合血10ml弃去,再连接采集器的锥形连接管,将采集器的管赛穿刺针刺入负压采血试管。采血结束后将试管180°颠倒使血标本和试管内物质充分混匀。最后分离采集器和血透导管,准备上机。

动静脉内瘘血样采集器说明如图1、图2所示。

操作示意图如图3所示。

1.2.2观察指标

抽血所需时间、血源性污染率、护士满意度。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的采血方法所需的时间比较(表2)

对照组在采集内瘘患者的血标本所需时间5±0.45分,在置管患者所需时间5±0.85分。实验组在采集内瘘患者的血标本所需时间3±0.32分,在置管患者所需时间3±0.65分,实验组采血所需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2.2不同的采血方法的血源性污染率(表3)

对照组的血液标本血源性污染率21.8%,实验组的血液标本血源性污染率8.6%。实验组的血液标本血源性污染率低于对照组(X2=10.6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护士对不同采血方法的满意率对比(表4)

血透护士对对照组采血方法的满意度为78%,对实验组采血方法的满意度为95%,护士对实验组采血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X2=6.35,P=0.01)。

3讨论

3.1采血量的准确性对照组采血用注射器采血时,由于抽出血的总量是采血前估算的且总量已定,在往多管采血试管内注入时难免会有误差,因此分装时容易造成试管内血容量不足或过量的问题。而实验组用采集器直接刺入采血试管,依靠采血试管内预设的负压来达到采血标准量,特别是需抗凝的血液标本流入试管内可按不同的比率立即抗凝,保证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3.2血源性污染对照组采用注射器采血,在卸注射器、血标本分装的过程中,难免会有血标本被污染或血液溅出,这样会污染操作台及护士的手,增加血源性污染的风险,同时会影响患者的情绪[3]。而实验组采用采集器采血,是直接将血液送进负压试管中,由于采血器一端的橡胶套会包裹住针头,这样在多试管采血更换的过程中,既防止血液外漏,又起到减少护士因直接接触血液而受到感染的风险[4]。

3.3血标本质量采集器采血避免了使用注射器采血时的凝血及血标本破坏。由于血液在注射器内停留时间太长,特别是需抗凝的血液标本,极易引起血液不全或完全凝固,而采集器就能有效避免。同时,由于护理人员个体差异,在使用注射器操作时的力度、习惯等差异常导致血样本在注向试管时常导致溶血发生[5]。并且使用采集器采血可边采血边使血液与抗凝剂混匀,防止血标本发生凝血、溶血现象[6]。

3.4采血效率采集器采血省略了注射器回抽血液、卸注射器、血标本分装的过程,而直接将血液注入真空采血管内,因此其所需时间显著少于注射器采血。并且使用采集器可一次连续采集多管血样而注射器采血则受注射器容量的限制。

3.5护士满意率血透护士对采集器采血的满意率是95%,对注射器采血的满意率78%,由此可见血透护士对采集器采血比注射器采血更满意。

4结论

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采集器抽取血透患者透前多试管血标本所需采血时,可以利用试管内预设的负压来达到采血标准量,使采血更精确,有效避免因红细胞丢失引起患者不同程度贫血;采集器抽血所需时间更短、血源性污染率更低,促使护士对采血满意度的提高,因此,使用采集器比注射器采血更占优势。动静脉内瘘血样采集器已于2016年1月27日成功申请为新型实用型专利,专利号为ZL201520748146.4。采集器在抽取血透患者透前多试管血标本中占明显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质刚.血液净化学[M].二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602.

[2]唐丽平,吴美玲,等.真空采血针在批量采血中的使用[J].中国校医,2013,27(01):67-70.

[3]朱瑞清,余艳霞,等.两种不同采血方法效果的观察[J].护士进修,2007,07(22):1231-1232.

[4]何红英,张向阳.一次性真空采血针在临床应用中的体会[J].中国社区医药,医学专业,2011,12(13):244.

[5]Ko YK.Group cohesion and social support of the nurses in a special unit and a general unit in Korea[J].J Nurs Manag,2011,19(5):601-610.

血标本采集方法 篇7

1 标本采集前的准备工作

1.1 被采血者的准备

做好被采血者的心理护理、详细交待禁饮食的时间及注意事项, 使其安静、空腹、放松、无精神紧张及劳累。

1.2 标本容器的准备

各种检验标本需用不同容器。采集标本前, 应根据检验的目的选择合适的容器, 并标明被采血者的基本信息。用做细菌培养的标本必须用无菌容器, 抗凝标本必须加抗凝剂。采血时使用合格的一次性塑料注射器。多种化验采血顺序, 应先血常规管, 再其他抗凝管, 最后非抗凝管。

1.3 采集标本的时间

一般在早晨空腹 (禁食10~12h) 抽取静脉血标本, 禁食期间不允许吃任何食物 (急诊除外) , 血脂检查必须72h要禁高脂饮食, 12h禁流质。住院患者可在起床前抽血, 匆忙赶到门诊的受检者应至少休息15min后采血。临床上疑为败血症、脓毒血症或其他血液感染的患者, 需做血液细菌培养, 采血宜在患者发冷发热期间, 越早越好, 最好在抗菌治疗前, 以正在发冷发热时或发冷发热前30min为宜。

2 标本的采集和送检

2.1 体位及采血部位

取血时被采血者应放松, 环境温暖, 防止静脉挛缩。一般取平卧位或坐位。肘部采血衣服不能过紧, 以免影响局部血液循环造成检验误差。采血部位应无水肿、炎症等血液循环障碍现象。不可从正在输液的肢体抽取血液, 应在对侧血管按正常程序采集。采血做微生物培养时, 要将皮肤特别清洗干净, 正确的方法是先用70%酒精由穿刺点中心向周围擦拭消毒后, 用2%碘酒消毒静脉穿刺处, 再用70%酒精擦拭脱碘, 消毒范围应不<5cm, 待其干后, 才可抽取。向培养瓶内注入血液时要保持培养瓶无菌不受污染。

2.2 标本采集方法

采集静脉血时严禁拍打采血部位, 止血带压迫静脉时间不宜过长, 以不超过40s为宜, 否则容易引起瘀血, 静脉扩张, 并且影响某些指标的检验结果, 如使乳酸升高, pH值降低, K+、Ca2+、肌酸激酶升高等。采血技术熟练, 要一针见血, 防止组织损伤, 外源性凝血因子进入针管, 避免溶血和凝血。不应从留置导管的部位采取血标本。采集穿刺若失败, 不可在血管内反复抽吸, 更不能因血量不够, 而重复用同一注射器再行抽取, 以免出现溶血而影响标本质量。采血完毕, 应告之被采血者在穿刺点上方按压止血达5min或更长时间, 不可揉搓, 避免出血。抽血完毕注射器与针头应及时分离, 以免刺伤护理人员皮肤致血液感染。抽血用过的注射器应放置在专用的容器内进行严格消毒处理, 不可随意乱扔。

2.3 采血量应准确而足够

采血量应准确而足够, 若采集量不够, 既增加护士工作量又增加被采血者精神负担。生化1、2、3、肝功能、输血前化验等检验, 抽血4~5mL, 单项及其他组合化验抽3~4mL, 凝血检查、血常规、血沉等抽血要严格控制在试管刻度处, 血流变抽血5m L肝素抗凝。

2.4 采血足量后, 拔出注射器, 向干燥试管内注入血液应取下针头, 使乳头沿试管壁缓慢将血液注入试管。

而血常规、血凝常规、血沉等应使带有针头的注射器刺入采血管内, 针头贴着采血管壁, 缓慢注入所需的血量, 避免管内负压过高而导致注入血量过多。注入过程中避免剧烈冲击使血液中的红细胞破裂发生溶血而致生化数值异常。同时采集好的标本必须加管塞, 管口朝上垂直放置, 避免标本管震荡造成溶血。需加抗凝剂的血标本应将试管轻轻颠倒摇均, 充分混均, 不可用力震荡, 也不可急于走过场而混合不均。

2.4 血标本及时送检

标本采集后要及时送检, 从标本采集到完成测定的时间通常不宜超过2h。标本避免日光直接照射, 以免影响检验结果。如检验血糖时, 采血后注入干燥试管内, 置室温凝固, 如不及时分离血清, 血糖因血细胞的糖酵解每小时降低7%。血沉应于抽血2h内测定完毕, 超过2h血沉会减慢。标本在运送过程中要防止震荡、污染、混杂。接收人员要认真查对、验收, 如因特殊情况不能及时送检, 标本需妥善保存。

3 影响血液标本质量的因素

3.1 被采血者的个体状态

很多待测物质受食物消化吸收的影响, 因为正常吸收的食物成分因其结果升高无法与代谢异常引起的升高相区别, 因此最好在空腹状态下采血。注意不要延长禁食时间, 长时间的禁食体内物质代谢分解大于合成, 不适合用于游离脂肪酸、酮体、血糖等测定。被采血者饮酒可引起乳酸、尿酸立即升高, 连续饮酒可引起转氨酶生高应避免饮酒。强烈的肌肉运动明显影响体内代谢, 运动对RBC、WBC、Hb、丙酮酸、乳酸、CK、AST、LDH、ALP测定有明显影响, 应减少运动对检验结果的影响。紧张、情绪激动可影响神经内分泌功能, 到使血常规、激素, 乳酸、血糖等不正确, 因此抽血前应保持被采血者情绪稳定、安静。

3.2 标本采集时间

一天之内人的代谢总是波动的, 其代谢率并非总是处于一个水平, 不同时间某些检验结果存在生理波动, 如在进行WBC等计数时, 早晨、中午、下午和夜间波动范围很大。为了反映患者的临床状态, 标本采集时应相对固定某一时间, 每天6~8时、14~15时、20~21时为佳。下次复查时应与上次检查的时间相同, 检验结果才有可比性。成年女性月经周期或孕妇不同孕期血液成份 (特别是激素) 波动更加明显, 应严格按检验项目的要求采集标本。

3.3 溶血影响血液标本的质量

除少数患者的红细胞脆性较高外, 多数是在采血过程中人为造成的。 (1) 注射器质量。有些注射器质量较差如漏气, 内壁粗糙等, 它可改变注射器内部压力, 使抽吸的血液产生大量的气泡, 导致溶血。因此护理人员在采血前应严格检查注射器是否存在漏气等质量问题, 如采血中产生大量的泡沫应更换注射器后重采血。 (2) 机械性损伤。血液中红细胞在抽入和排出注射器过程中易受压变形而破坏, 或血液注入试管内用力过猛或采血不顺利都可导致溶血。因此采血过程用力要适当, 并以使用7号针头为宜, 血标本要轻拿轻放, 避免激烈震荡。

3.4 住院标本送检时间

住院患者的血标本由夜班护士在6时甚至更早采集, 而送检时间为8时甚至更晚。血标本离体后血细胞的生化反应并非停止, 血液和某些成分随着时间的延长及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它可加速红细胞的糖酵解使血糖降低, 电解质在细胞内外液间的分布改变, 有关酶活性减退等。因此采集血标本后应尽快送检, 一般存放时间不超过2h。血培养要立即送检。

3.5 药物影响血液标本质量

安乃近、安基比林、利福平、阿司匹林等药物影响血常规中的WBC和PLT结果。维生素、细胞色素C、青霉素类、磺胺类、镇痛消炎、激素类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均会影响生化检验结果的正确性。因此对于应用有可能影响检验结果的药物, 护士应在化验单上标明应用药物的名称、剂量、应用时间及用法, 以利检验师正确分析、判断。

血标本采集方法 篇8

关键词:动脉血气标本采集,部位,方法,穿刺成功率

动脉血气分析是诊断呼吸衰竭和酸碱平衡紊乱最可靠的指标和依据[1]。血气分析采血是呼吸科护士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危重患者要严密观察纠正缺氧并保持酸碱平衡,临床上须动态观察其数值的变化,需进行血气分析检查的患者常因面临反复多次穿刺而产生恐惧和紧张的心理,而这些非疾病因素可引起血中的PaO2、PaCO2变化[2]。动脉血气采集常采用的部位是桡动脉、肱动脉,其次是股动脉、足背动脉,如何提高动脉血气采集的一次性成功率,减轻穿刺的疼痛,使患者易于接受并积极配合,值得临床护理人员进行探讨和总结。本文对临床常用的桡动脉和肱动脉两种采集部位进行了对比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5月—2011年3月我院收治31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男256例,女54例,年龄45岁~91岁,平均年龄61岁,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诊断标准[3](PaO2<80 m m H g)。310例患者均意识清楚,排除神经系统疾病,均无感觉障碍、感觉异常。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55例),及观察组(155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1.2 材料

使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5 m L动脉血气针。

1.3 调查方法

2组均由同一名专职护士进行动脉血气采集。

1.3.1 桡动脉穿刺术

首先应该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和无菌技术操作,以防感染。护理人员携带物品到患者床旁核对,向患者解释并取得合作。嘱患者手臂自然平放于床上,腕部伸直,掌心向上,首先用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选择桡动脉搏动最强处,然后用碘伏常规消毒,直径达5 cm.然后同样用碘伏消毒固定血管的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消毒面积达两个关节以上,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固定桡动脉,中指置搏动最强处,抬起中指以食指及无名指固定皮肤,右手持血气针,在两指间垂直或与动脉呈45°~60°角进针。刺入桡动脉后,动脉血会借助动脉压推针栓上移,当采血量达1 m L后,立即拔出针头,迅速将针头插入事先准备好的橡皮塞里送检,用无菌棉球按压5 m in~10 m in[4].

1.3.2 肱动脉穿刺术

肱动脉是腋动脉越过背阔肌下缘的后续动脉,伴正中神经沿肱二头肌下行至肘窝深部。穿刺时患者取卧位或坐位,上肢外展,掌心向上,在肘窝内侧可触及肱动脉搏动(测量血压时听诊处),选择搏动点最强处为穿刺点,其穿刺手法同桡动脉穿刺术。

1.4 观察与评价指标

(1)疼痛指标。参照国际常用疼痛评分法马克盖尔法[5],疼痛的程度分为轻、中、重。将无痛、有痛、痛感、轻微疼痛分为轻度疼痛,疼痛较剧烈为中度疼痛,剧烈疼痛为重度疼痛。(2)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针头一次性进入血管,采血针里可见鲜红色血液,不包括因穿刺不到位、退针、再次退出少许进针,否则判定为失败。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血气标本一次性采集成功率比较,见表1.

χ2=11.0,P<0.01,2组一次性采集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2组患者疼痛反应比较,见表2.

3 讨论

采集动脉血气分析标本不同于其他生化检查,每个步骤都要精心操作,做到准确无误,一针见血。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采血,操作前必须使患者调整好心理状态,医护人员应该耐心地做好解释工作,避免由于患者情绪波动而影响采血结果。桡动脉管径细小,搏动感弱,易于滑动,操作时动脉固定不良是桡动脉采血失败的主要因素。用食指、中指指腹触摸动脉搏动点,感受面积增大,年老体弱、病情危重的患者,桡动脉会减弱甚至会消失,导致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降低。桡动脉位置较静脉深,且靠近神经、肌腱、穴位,穿刺时疼痛明显,这使很多畏惧疼痛的患者不能很好地配合,且易误穿静脉。肱动脉血管粗大,搏动感强,易于明显触及与固定,采血过程疼痛度降低,且易于暴露,操作方便,常作为血气分析采血的首选部位,避免因紧张、恐惧使呼吸急促而影响血内酸碱反应的真实性。患者并发休克时的血管痉挛、心房纤颤时的脉搏短绌、心包积液时的奇脉等致两侧桡动脉的搏动强弱不等或无脉症,均进一步加重桡动脉采血技术上的难度。而肱动脉管径粗,动脉压较桡动脉高,即使在患者循环较差的情况下也能触及搏动。

对患者做肱动脉穿刺进行血气分析,具有穿刺成功率高、误穿静脉率低、疼痛度低、患者易于接受等优点,特别对于病情危重、休克、年老体弱的患者尤为适用。经肱动脉采血,可减少耗时,提高穿刺成功率,并能及时正确地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赵丽杰,刘文艳.静脉留置针采血对血气分析检测结果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5,20(18):47-48.

[2]臧小芳.2种桡动脉采集血气标本方法的比较[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2A):47-48.

[3]中华医学会呼吸系统疾病分会.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诊断标准(草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0,23(4):203.

[4]肖红,田晶.动脉血气分析标本采集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研究,2005,3(4):316-317.

上一篇:英语书面表达高分策略下一篇:公路建设中的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