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建设中的环境保护

2024-10-20

公路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共12篇)

公路建设中的环境保护 篇1

摘要:阐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讲述了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在公路工程建设中提出了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关键词:公路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

引言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和宏伟工程。坚持不懈地搞好生态环境保护是保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为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 巩固生态建设成果, 努力实现祖国秀美山川的宏伟目标。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一定成绩。改革开放以来,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 加大了生态环境建设力度, 使我国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改善, 促进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主要表现在:植树造林、水土保持和国土整治等重点生态工程取得进展;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全面实施;重点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开始启动;建立了一批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等。

但是, 我国生态环境状况仍面临严峻形势。目前, 一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生态环境破坏的范围在扩大, 程度在加剧, 危害在加重。突出表现在:生态环境恶化呈加速趋势, 工程建设用地使土地资源日趋减少, 圈地、乱挖乱倒使土地资源荒废;对林木的乱砍滥伐, 矿产资源的乱采滥挖, 致使林草植被遭到破坏, 生态功能衰退, 水土流失加剧;全国野生动植物物种丰富区的面积不断减少, 珍稀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环境恶化, 生物资源总量下降。生态环境继续恶化, 将影响我国生态环境安全。

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 推动了公路建设的大发展, 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同时, 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和破坏。在公路建设中要重视生态环境问题, 统筹兼顾, 综合决策, 合理建设。正确处理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坚持在保护中建设, 在建设中保护。遵循自然规律, 近期与长远统一、局部与全局兼顾。

1 土地资源有效利用

公路建设必然占用一定数量的土地, 包括永久占地和临时用地。要尽量节省土地资源, 充分利用好每一寸土地, 做好每一环节的工作。

1.1 综合决策

决策失误是最大的浪费。公路建设项目立项与否, 技术标准的选定, 重大方案的决策, 一定要根据规划认真研究, 在足够的前期工作基础上, 科学决策, 不要盲目, 不要追求政绩, 以避免工程重复建设或前后期工程衔接不合理。如某改建项目, 前期试验段工程, 路基建设已完工, 项目变更为新线, 使试验段建成后用途不大, 造成很大的浪费。

1.2 标准采用

公路技术标准的采用, 不但要考虑交通需求及资金等因素, 更要考虑路网功能, 近期与长远要兼顾, 对近期交通量小, 但路网功能比较明确的项目, 标准选择要超前。对分期建设的项目, 近期标准、线位的选择要考虑远期利用。如一个通道或桥梁, 若远期要建设高速公路, 而近期建二级公路, 应考虑远期的利用, 如远期不用, 则近期二级公路不要占用远期高速公路的线位。

1.3 指标选用

有效利用土地资源, 就要求尽量使公路与地形、地物相吻合, 与地貌相和谐, 避免大填大挖。要灵活、合理选用路线平、纵面线形, 不片面追求高指标, 也不降低指标, 选用合理的指标。使路线具有平稳的车辆行使速度、良好的通视条件、完善的沿线设施。采用合理的边坡形式和坡率及排水设施。对旧路改扩建工程, 能尽量利用, 可裁弯取直, 重要的是对废弃旧路要“返路还田”, 废弃旧料充分利用。

1.4 方案选择

有效利用土地资源, 就要做好各工程专业的方案选择。

(1) 路线方案

路线选择与环境相融合优美的线型, 尽量利用低价值土地, 避免占用高价值土地。方案多采用占地少, 工程量小的方案, 少采用占地多, 工程量大的方案。如采用沿河线、环山线, 沿河线要与河道治理相结合。分离式路基占地多, 工程量大不宜采用。对高价值土地的路段, 可设置挡墙以减少用地。

(2) 桥隧方案

桥梁、隧道方案除造价较高外, 它占用土地较少, 环保效果较好, 是较好的方案。对大填大挖路段, 多采用桥梁、隧道方案。长隧道采用分离式, 其进出口路基长度不宜太长, 短隧道采用联拱式。桥梁选择与环境相融合优美的桥型, 可采用分离式和较高的桥下净空, 有利于桥下采光、土地利用并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

(3) 互通区

互通立交区是一个占地面积较大区域, 也是杂草横生, 垃圾满地脏乱差的区域。互通立交型式在满足通行功能前提下, 选用占用土地较少的型式, 少用规模宏大的型式。建成后的互通立交边坡和空地要全部绿化, 加强养护, 使其成为优美的风景区域。

(4) 服务区

服务区的规模要选取适当, 不宜选取大规模型式, 服务设施要合理。服务区的地面不要全部混凝土化, 要有足够的绿化区, 使其成为园林化区域。

1.5 废物利用

废弃物堆积占用土地, 扩散污染环境。大力发展公路科技研究, 充分发挥公路科技成果, 废物利用, 变废为宝, 把废弃材料变为公路建设重要的建筑材料。如粉煤灰在混凝土中应用, 废旧轮胎在橡胶沥青混凝土路面中应用, 洗刨路面废料的再生利用等。

2 重要生态区的保护

重要生态区主要有湿地、野生动植物栖息地、自然保护区等。这些区域对保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作用, 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保护。公路建设项目应避让这些区域, 如确需要通过时, 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

2.1 湿地

湿地包括河口、水草地、沼泽地等, 兼有旱地和水域的双重特征。湿地在动植物生长季节都是饱水或覆盖着浅水。湿地还包括邻河邻溪, 经常被洪水淹没, 低、平地带的洪泛区。湿地能调节地下水回灌及排放, 对其周围地下水影响很大。洪泛区能储存或减慢暴雨雨水排放, 减弱洪涝灾害。湿地生长的植物能减弱水对堤岸的冲刷, 并能过滤沉淀物, 溶解氮、磷等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 也是鱼类、两栖及爬行动物的栖息地和鸟类的生养地。

当工程项目必须占用湿地时, 要选择影响最小的路线, 多用桥梁方案, 少用路堤方案, 桥梁方案要有较高桥下净空, 路堤方案为直立挡墙路堤方案。对湿地造成损失的, 要给予补偿。补偿方法恢复退化的湿地或人造湿地。

2.2 野生动植物栖息地

对有较高价值的动植物或濒危物种生存至关重要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 应尽量避免建设公路。当公路必须通过时, 应选择影响最小的路线, 多用桥梁或隧道方案, 少用路堤方案, 以减轻其影响。一般路基段应考虑动物穿行的需要, 设置必要的通道、涵洞等构造物。

森林有天然林和各类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特种用途林等生态公益林。森林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对气候的调节, 减少自然灾害有着重要的作用。森林也是野生动植物的生长繁衍地。自然生长的树木或灌木丛, 可以起到对野生动物栖息地至关重要的视觉屏障作用。公路建设时应尽量保留每一棵树木, 对公路用地的清理应限于公路施工和交通安全必须的范围。公路施工安排也应尽量避开动物对骚扰特别敏感的季节和时段。

2.3 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是国家或地方政府根据某一区域的重要价值及在国内外的影响, 划定的必须保护的区域, 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一般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核心区是保护区的精华所在, 是保护对象最集中、特点最明显的区域, 需要严格保护;缓冲区是为保护核心区而设置的缓冲地带, 在核心区的外围, 一般只允许进行科研观测活动;实验区在缓冲区的外围, 可进行旅游等活动。

公路建设应禁止通过核心区, 尽量避免通过缓冲区, 宜不通过或少通过实验区。公路通过缓冲区或实验区, 应尽量采用桥梁或隧道工程, 严禁大填大挖, 尽量减轻对其影响。

3 施工中的环保措施

公路建设环境保护, 包含多工程专业和阶段, 最关键的是提高环保意识, 在设计阶段就予以重视, 合理采用标准, 避免大填大挖。施工前做好方案, 施工后做好场地的恢复、土地的复耕。

3.1 边坡绿化

边坡防护首先要保证边坡稳定。对不能自然稳定的边坡应采取设置挡墙、混凝土框架、防护网等, 并考虑绿化措施。绿化方案应与自然环境相和谐, 主要有种植藤蔓植物、混凝土框架内植草、直接种草或种植灌木和矮冠树木等。

3.2 排水沟防护

排水沟包括边沟、截水沟、引水沟, 其防护方案一般分三种:圬工砌护、自然水沟和植被防护。应多采用植被防护。圬工砌护能防止冲刷和易于养护, 但不美观, 与环境不和谐;自然水沟用于自然成型的石质路段和地势平缓、雨水冲刷量小的土质路段;植被防护适用于各种自然条件下的公路路段。植被防护有两大功能:1防止雨水冲刷;2生物过滤, 避免公路污染物排入公路径流区, 减轻敏感水域的水质恶化。植被防护重在养护, 及时修剪, 清除沉积泥砂。

3.3 取土场、弃土场

取土场、弃土场应选择在土地较荒芜的地方, 弃土场不得设置在水源附近。弃土场应有完善的排水设施, 并进行表面处理, 使其与原有地形地物浑然一体。

取土场的选择最好远离公路的地方。选择地势较高或地形突出的地方, 先将表土保存起来, 以便取后重新恢复, 使其与周围自然地形融合。河道取砂, 取完后要及时恢复河道。

3.4 施工现场

做好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 施工控制是关键。严格按设计规范施工规范文明施工, 不违章乱挖, 是做好环境保护的前提。

扬尘造成道路沿线环境污染, 破坏植物的光合作用, 影响植物的生长与繁殖。雨水冲刷形成的泥砂沉积易造成不利于动植物栖息的环境, 破坏生态平衡, 并扼杀河流中的小生物和微生物。沉积物还会堵塞河道, 削弱河道的泄洪能力。因此, 在施工现场要有严格的环保措施, 作业前, 要有具体的保护计划。

路基土石方施工和路面施工, 要适时对道路和便道洒水降尘, 控制扬尘污染。要及时清理回收沿线抛洒的材料和施工废料, 能利用的要尽量利用, 不能利用的妥善处理, 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雨季, 要边施工边防护, 以减少水土流失。挖方与填方范围内有用的表土或草皮, 可先保存起来, 以便后期重新利用。石灰土施工, 要尽量采用集中拌和, 不采用路拌, 以减少石灰污染。桥梁的钻孔桩施工, 要控制好泥浆, 不要对施工场地周围环境和河道、溪流造成污染。

3.5 临时用地

临时用地包括驻地用地、堆料场、拌和场、预制场及临时便道等, 临时用地重在用后场地的恢复、土地的复耕。

临时用地用前要有规划, 不能盲目, 能利用的场地和道路尽量利用。不能利用的, 选择好场地后, 先将表土或草皮保存起来, 用后将建筑垃圾和废料清理干净, 并运到弃土场或深埋, 再将保存的表土或草皮复原。

4 结束语

在公路建设中,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综合决策, 科学建设。处理好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建设一条条与环境相和谐优美的公路, 为实现祖国秀美山川的宏伟目标而努力。

公路建设中的环境保护 篇2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明星村的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但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的前提下,新农村的建设也破坏了明星村生态环境。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生态新农村,我们对安化县明星村的环境现状进行调查,发现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议。

【关键词】 新农村 生态环境 保护对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在以经济发展为主导意识的支配下,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稳步提高,却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致使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已直接威胁到农产品的食用安全、农民的身体健康、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的社会和谐。因此必须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采取积极措施,建设农村生态文明。以安化县明星村为例,生态环境在近十年来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改善生态环境以及成为安化人民首要任务。

一、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的现状

1、水污染触目惊心

明星村地处资江边,在安化县内,属于资江下游。资江的水体在近年来下降,水质变差,鱼类数量,种类都急剧下降。水体周边富营养化,河床部分裸露,水土流失严重。上游乡镇人口密集、工矿业相对发达,因此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较多,污染严重,所以河水不能直接饮用,明星村村民都是取山上的自来水,靠天喝水,遇上干旱天气,饮水用水是农村人民的大问题。其次,明星村的水体污染源多而分散,农药瓶等农用垃圾、塑料袋和电池等生活垃圾随着人的足迹散落到各处,值得一提的是,生活垃圾中的有害物质随着雨水、溪水渗入地下,造成难以察觉、危害更大的地下水污染。最后,明星村自来水水管陈旧而质量不达标,水在输送过程中就受到二次污染。

2、土地污染严重

明星村处于山区,可利用的土地资源相对较少,而污染在日益严重。(1)明星村由于山地广,村民大多发展林业,但是,在砍伐树木的过程中,树苗的栽培不及时,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树木生长发育慢。(2)由于经济的发展,明星村农民都不愿意种田,许多耕地荒废,土地肥力指数下降,连续几年没有耕作的土壤,要重新耕作,难度很大。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制造的垃圾也随之增多,垃圾的无限制增加和垃圾处理地的有限,形成了严峻的矛盾,垃圾污染直接造成环境破坏。根据实地调查20%垃圾都是倒在河堤边,15%直接堆土地上,剩下的65%直接露天焚烧垃圾,对大气也造成污染。

3、农业生产污染,农村生活污染严重

明星村农业生产离不开肥料,而肥料包括人工肥料和化学肥料。前者污染相对较轻,后者对土壤的污染和影响较严重。近年来,农业生产大都依赖化学肥料来提高产量,明星村每户平均用化肥50kg,化肥的总量达到5000kg之多。过多的使用化学肥料会使土壤肥力下降,土质变差。明星村的农药使用量达到约500L,而农药不仅造成食品的不安全,还造成土地污染,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由于农药的使用,使许多农产品中有害物质超标,在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粗放的养殖使农村的植被裸露,生态破坏。农村很多不文明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构成了危害,如垃圾乱倒、柴草乱垛,粪土乱堆、污水乱泼、畜禽乱跑也产生了大量的生活污染。

4、新农居建设过程中带来的污染

明星村人口的增长,对房子的需求就高。上一代的旧房子满足不了这一代年轻人的需求。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青年结婚也要新房子,所以,建新房在近几年来成为农村的一股热流,明星村100%的农户都盖了新房子,而将土地变为建设用地在一定程度上会给土地及周边环境造成污染,钢筋混凝土、水泥在土壤中的滞留,使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在房子的建造过程,粉尘污染会加重,PM2.5指数会增加,大气直接受到污染。

二、新农村建设中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

1、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合理

农村生产力比较落后,人多地少的矛盾特别突出。迫于生存的压力,毁林毁草开荒、超载放牧、围湖造田、破坏湿地等现象相当普遍。大多数农民走了资源消耗型的发展道路,掠夺式地开采和利用资源,直接造成土地退化、森林破坏、缺水以及其它环境问题。特别是有些生活在边远地区的农民,他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无其它产业可依,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所以生活方式比较传统,环保意识薄弱,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不合理排放直接堆农村环境造成破坏。

2、农村的生态环境监管机制、法规不健全

农村乡镇政府机构没有设立环境保护部门,农村的污染行为缺乏管理与处置,造成了农村生态环境监管的不力和缺位。村民毁林开荒、乱砍乱伐的现象没人管,大部分农村地区公共环境卫生既无人管理,又没有相应的环卫设施,农村公共环境卫生管理出现真空;在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上,与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很不健全。对农村生活和农村污水防治等方面无可操作的条文和具体指导意见。由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缺乏有力的法律约束和部门配合,致使农村环境污染恶化的危险无法控制。

3、农村对生态环境的投入太少

农村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的投入远远不比城市,首先,农村没有专门的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治理农村污染的项目资金严重短缺,政府不愿意将资金用在治理污染上,而是发展经济,使得农村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在农业生产上,高新技术的投入太少,造成了化学药品的使用,从而破坏到农村环境。在安化农村,农业生产一般是人工生产,效率低,收成少,缺乏技术人员指导和先进耕作设备。

4、污染型产业向农村转移,带来了污染

由于农民在农业生产上收入低,所以,承接污染型产业和引进这些企业,地方政府许诺提供各种优惠条件,表面上看,引进这些污染产业不仅给当地带来了大量的投资,而且给当地村民一些就业机会,但其实工业三废侵入到了农村,在城市中出现的工业污染问题转移到了农村。在过去,城市垃圾运往农村,农民进行简单处理就可以用于农业生产,为农田增施有机肥。而现今的城市垃圾不仅量大,且成分复杂,根本无法直接用于农业生产,运往农村的垃圾只能简单填埋或露天堆放,给农村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三、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对策及建议

1、运用创新的环保模式来改善生态环境

(1)“一池三改”模式。即沼气建池与改圈、改厕、改厨相结合,使人、畜粪便、厨房污水均进入沼气池,达到无害化处理,从而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的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的目标。

(2)“旅游―农村”模式。明星村处在安化县的主要交通要道上,而安化县是黑茶之乡,茶马古道是旅游的好地方,明星村地处山区,风景优美,空气新鲜,可以发展“农家乐”等商业旅游。

(3)雨水收集装置。雨水收集装置,就是将雨水根据需求进行收集后,并经过对收集的雨水进行处理后达到符合设计使用标准的系统

(4)将安化黑茶罐装凉茶化。明星村的土质适宜黑茶的生长,黑茶在泡制的程序非常复杂,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更喜欢喝方便的饮料,所以,我们可以将黑茶罐装化,将黑茶变为凉茶饮料,很符合现代人生活的节奏与习惯。

2、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法规

最近柴静的雾霾调查《穹顶之下》,就强调了法律的重要性。习主席说过“法律的尊严在于执行”,我们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首先,在政策方面,(1)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人们保护环境,多植树种林。(2)政府应打击地方保护主义,健全有利于提高执法效能的长效保护机制,用制度来监督环境。(3)建立宏观综合决策机制,健全中央―地方协商制度。其次,在法律法规方面,农村生态系统各要素相互关联,我们要研究起草土壤污染防治法,禽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环境保护条例等。在立法中强调预防体系的健全,规定法律责任。公众参与立法。这是一个民主法治的年代,我们要听取公民意见,采取听证制度,鼓励农民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3、加大环保的资金投入,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来资源的消耗,但我们不能继续这样粗放的经营,必须加大农村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引进高新技术和技术人才,在先进的生产方式下发展经济,减少对生态的破坏及资源的消耗。(1)转变种植业的发展模式。在加大农田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引进高科技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建立垃圾回收站,减少垃圾污染。加大生物农药的推广,研制毒性较弱,污染较少的农药,指导农民合理利用农药和化肥。(2)转变养殖业的发展模式。农村的养殖业要做到“村容整洁”“环境友好”,我们要打造有特色的养殖业,要提高养殖禽畜的竞争力,发展绿色养殖业。(3)发展“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

4、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管理机制

政府在新农村建设,农村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政府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率,用制度来监督环境;(2)进行有效管理;(3)是对村干部进行培训,加大宣传力度,督促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虽然不高,但村干部有义务去宣传环境保护意识,指导农民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4)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建立健全监测指标体系和信息系统,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重要农产品产地的环境监测;(5)村民自行监督,实行举报奖励制度,村民可以对环境污染严重的行为举报,惩罚污染环境的,奖励举发的农民。

(基金项目:本文属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201411532005):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以安化县明星村为例。)

【参考文献】

试析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篇3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2-0149-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但经济增长的同时却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农村环境正在接受严峻的考验。在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已迫在眉睫。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生态环境建设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温家宝总理在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的讲话中都对农村环境保护问题作了重要指示,提出了明确要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民的关心和对农村环境问题的重视。

1 当前农村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广大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和身体健康,而且还直接制约了农村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最终将影响国家经济与社会的整体良性运行。

1.1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

现在很多城市对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还很原始,基本上是拉到郊外的大型垃圾场堆放。即使做一些处理,方法也及其简单。于是,很多城市的周围便出现了许多巨大的垃圾场。这些生活垃圾中有大量不可降解的塑料、玻璃物品和废旧电池等,成分复杂。可利用率低。大部分农村对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致使环境污染加剧。

1.2种植、养殖业造成的污染

种植业污染源主要由农用化肥、农药、农膜和农田秸杆等构成,起源分散,成因复杂。种植业污染源造成生态环境的冲击是多方面的,最明显和直观的影响是对地表水、江、河、湖泊和地下水源的污染。它具有潜在性、复杂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在治理和控制上有一定的难度,也不容易被人们重视。此外,养殖业也是农业生产的另一污染源,据国家农业部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仅猪、牛、鸡三类畜禽粪便的年排放量就多达30亿t左右。有30%直接排入了地表水体的污染。据调查,养殖一头牛产生并排放的污水超过22个人生活产生的污水,养殖一只猪产生的污水相当于7个人生活产生的污水。另外,还有养殖獭兔、狐等对当地的空气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1.3工业化转移带来的污染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一些造纸、冶炼、化工等能耗大、污染重的企业纷纷在各个乡村建立起来,这些企业往往规模小。设备陈旧简陋,工艺技术落后,基本没有污染防治设施。同时.农民的环保意识差,加上地方领导为搞活农村经济又给污染企业做保护,从而导致农村环境污染越加严重。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近几年因固体废弃物堆存而被占用和毁损的农田已达13.3万hm2以上,533.3万hm2以上的农田遭受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全国利用污水灌溉的农田面积已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7.3%。由于环境的严重污染,导致我国每年粮食减产100亿kg以上,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25亿元。

1.4旅游业对农村造成的污染

依托当地自然生态、名胜古迹、风情民俗等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已成为当今农村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带来大量流动游客,使人口更为集中,但“农家乐”的新型旅游形式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令人担忧,餐饮消费使清洗宰杀家畜的废水、废弃物大量增多,肆意破坏植被、任意盖房搭棚、胡乱堆放垃圾的情况屡见不鲜。这就暴露出乡村旅游环境管理处于散乱、不规范的状态。

1.5工业开发造成的污染

在一些农村,炸山开矿、挖河取沙、围湖造田、乱砍树木造成了对生态系统功能严重的破坏。还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片面追求利益经济指标,以不惜牺牲农村土地为代价,肆意开采矿产。致使大量土地退化、耕地质量下降,这不仅使农村土地养分大量流失,而且使流失的地表土进入江河湖泊。造成严重淤塞,致使蓄洪能力下降,从而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越来越频繁;一些牧区过度开发工业,导致草原剧减,出现严重的沙进入退局面。

2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源及其成因

2.1农民思想认识不到位,环保意识差

在我国,环境保护教育已开展多年,但这项教育工作的重点一直在城市,对农村的环保教育还显得比较薄弱,教育普及覆盖面还很狭窄,致使农民的环保意识淡薄,环保价值观缺失。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与保护环境的矛盾,个体环保意识觉醒与群体意识薄弱之间的矛盾,个人投人与国家投入之间的矛盾,以及主张依法保护环境与法律知识缺乏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成为制约我国公众的环保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

2.2新型农业格局使农村养殖业与种植业分离

传统的养殖业与种植业不分离,规模相对也较小,畜禽粪便就大部分形成了农家肥,对环境污染较轻。随着农村养殖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这种产业的污染总量便大幅增加,而且呈相对集中趋势。形成了一些较大的“污染源”。水产养殖,则因在养殖过程中大量地投放鲜活饵料、肥料和药物等,造成河道水体污染。在种植业中,农民只觉得使用化肥和农药简单、方便。就不再过多使用畜禽粪便作农田肥料,导致养殖业与种植业严重分离。

2.3环境保护资金投入较少.资金管理不到位

长期以来,我国环保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而农村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及其短缺,更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农村环保投入不足、环保投融资机制不畅、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尤为突出。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当务之急是积极探索创新农村环保资金投入、使用和管理办法,逐步建立农村环保长效机制。

2.4环境保护监管体系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已开始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但是还没有健全农村环境监测的专门机构,有关专职人员和设备经费等都十分短缺,对农村环境还没有形成常规监测。比如,大多数农产品既无一套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缺乏产品质量检测标准,也缺乏必要的检测监督手段。

3促进农村环保问题解决的对策和建议

3.1要确实加强农村环保宣传教育.提升农民环境意识

要解决我国农村环保问题,确实加强农村环保宣传教育,提升农民环境意识是首要任务。需要通过不懈的宣传教育,促使广大农民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让农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农村环保工作中去,提高他们参与保护家园的意识。农村环保宣传教

育要及时适应新形势,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加强对农民进行环境知识的普及教育,唤起他们的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他们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让农民自己行动起来,农村的环境问题才有望得到根本的解决。

3.2建立有效的农村环保管理机制

坚持以城带乡、以镇带村,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城乡统筹范畴。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加大农村环保基础设施投入,使城市各项环保基础设施向广大农村延伸,并确定服务内容和配套标准,逐步实现城乡环保一体化。

3.3确实健全农村环保机构,加大执法力度

要健全乡镇及每个村的环境保护机构和人员,并定期在农村公布环境信息,使每个村民拥有环境知情权。要对现有乡镇企业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确保企业达标排放。对不达标的企业坚决下令停产治理;对新建乡镇企业要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控制新污染的产生。要确实加大农村环保执法力度,坚决打击村违法排污行为;改革领导干部业绩考核制度。将农村环保考评列为重要考核内容。

3.4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确保农村环保资金来源

在中央财政加大支持的同时,地方各级财政也要加大农村环保资金保障力度,把农村环保作为公共财政支持和保障的重点,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同时,要完善相关政策,强化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在农村地区产生污染的有关企业还要落实污染治理责任。切实采取措施,加大污染治理的投入。引导和督促地方各级财政和相关企业,切实加大环境保护的投人,逐步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共同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3.5发展生态农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要在农村因地制宜开发低成本、高效率的污水、垃圾处理技术,加强对农村污染治理技术的服务指导。实现农村生活污水的生态化处理和粪便、垃圾、秸秆等的资源化利用,并着重推广太阳能、沼气等适合农村使用的清洁能源。加快无公害优质蔬菜基地建设,着力改变靠大量施用化肥,喷撤农药来提高农产品产量的粗放生产方式,通过实施沃土工程。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低毒高效农药,扩大农家肥、有机肥施用面积,使区域面源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低毒高效农药,扩大农家肥、有机肥施用面积。科学划定畜禽禁养区域,鼓励建设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通过对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实行限期治理.实现养殖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3.6强化监督和管理.建立农业污染监测体系

各级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强化农村环保监督和管理。确保农业农村环境不受污染。在此基础上对灌溉污水水质、土壤、农产品及基本农田环境污染进行监测。同时,制订农村切实可行的村规民约,把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纳入全民环保行动中。要想方设法引导广大农民主动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协助他们运用先进生产技术,通过“绿色”生产经营方式,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互协调,达到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目的。

4结束语

浅谈甘南州公路建设中的环境保护 篇4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 公路建设步伐越来越快, 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 高等级公路不断增加, 公路对周边环境影响等问题也大量凸现出来, 如何做好甘南州公路绿化、美化, 防止水土流失, 满足视线引导、缓冲、强调目标、标志等作用, 使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已经成为公路建设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1 甘南州公路建设及环保现状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国31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 也是西藏之外的10个藏族自治州之一, 同时也是国家重要高原生态安全屏障, 黄河、长江上游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和水源涵养区。“十一五”以来, 我州抓住国家和省上扶持藏区发展、县通二级公路等政策机遇, 先后建成或开工建设了临合高速公路、宕昌 (南河) 至迭部、夏河县城至夏河机场、尕秀至玛曲、合作至冶力关等重点二级公路建设项目, 实施农牧村公路788条5459.9公里, 公路建设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时期, 城乡交通运输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 由于我州地处青藏高原及其陇南山地黄土高原的过渡带。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 州内大部分地区海拔超过3000米, 地貌为侵蚀构造的高原山地景观, 地势西高东低。舟曲、迭部县地处高山峡谷区, 山势陡峭, 地形地貌极其复杂, 地质、水文条件极差, 施工条件也极其恶劣, 有些地段施工便道几乎没有, 高差大, 很难上, 可以说不具备基本的开工条件。碌曲、玛曲、合作、夏河、临潭、卓尼六县市地处高山草原区和丘陵低山区, 生态环境脆弱, 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 有效施工期短, 属于功能限制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 一些地方因公路建设破坏了原来的自然平衡, 引起岩土体移动、变形和破坏。因此, 在公路的建设过程中, 由于现场施工条件差, 弃渣场道路一时还不能通达等等客观原因, 致使一些施工单位为了追求工程带来的丰厚利润, 节约成本, 予环保生态不顾, 往往会对公路沿线的自然灾害造成了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有的施工单位未按施工组织计划操作, 设置弃土场, 将隧道和道路挖方施工挖出的土、石采取就近丢弃的办法, 往山下倾倒, 造成路基下方山坡上所有灌木、草皮等植被因倒下的土、石顺山滚一扫而光, 有的地方几乎是斩草除根, 远眺如同“剃光头”;所形成的环境危害是极其严重的, 一时很难恢复。 (2) 施工砂石料场采挖造成植被破坏、山体裸露问题突出, 且未得到及时恢复。 (3) 施工单位在建设过程中设置的施工驻地、拌合站场等, 在工程结束后未能及时恢复植被。 (4) 由于影响环境的因素还较多, 如近年来暴雨、地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 受到寒冷等恶劣自然条件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比较脆弱的公路生态环境仍处于轻一中度退化状态, 还诸如资金困难、环保资金少;资金不到位, 未能专款专用;工程项目要实施未能从更高的角度和责任来看待环保这个问题;还有全民环保意识不够, 认识也到不了位, 未能引起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高度重视等等。公路沿线生态环境的破坏必然对公路工程的安全带来威胁, 因为水土流失必将威胁路堤、路堑边坡及其它开挖面等。

2 公路建设中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为此, 笔者认为, 目前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迅速改进我们在公路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

2.1 加强环保法规宣传教育, 提高在公路建设中的环境保护意识

州、县 (市) 交通运输部门会同环保部门, 采取多种有效的方式、载体和渠道, 广泛开展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 重点加强对工程建设领域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重要性的宣传教育, 积极开展“绿色工地”创建活动, 教育引导施工人员自觉践行生态保护理念, 倡导生态文明。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教育, 有效增强了项目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

2.2 在公路建设项目中的各个环节, 有针对性地注重环境保护

紧紧围绕环境保护与工程建设同步的目标,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 (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交付使用) 制度, 将环境保护工作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始终。

在项目前期工作中:一是由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通过现场勘查, 认真编制《公路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公路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公路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等项目环境评价文件, 对工程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专业预测评估, 提出具体防治对策, 并及时报送环保等相关部门审查批准, 凡未通过项目环评批复的, 一律不得进入立项建设阶段, 从而为做好项目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二是在项目设计阶段, 按照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和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 编制环境保护篇章, 将环境保护费用纳入工程总投资预算范围, 确保足额落实并用于环境修复治理。在项目路线走向上尽量减少避免穿越湿地、草原、林区等生态敏感区, 新建项目特别是农牧村公路建设项目尽量利用原有道路改扩建, 减少占用林地耕地和草场, 减少工程拆迁。三是超前考虑路基采用集中取、弃土方案, 合理选择取、弃土场位置。针对公路建设对沿线自然环境、植被的影响程度, 有针对性的进行绿化工程设计, 以防止水土流失。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州、县 (市) 交通运输部门按照《交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严格遵循“最大限度的保护, 最小程度的破坏, 最大程度的恢复”原则, 减少大填大挖, 节约土地资源。一是坚持依法征用土地, 严格按照项目环评报告和设计用地, 按规定标准足额支付土地补偿费用, 同时及时向林业部门支付森林植被恢复费, 向土地、环保部门支付耕地、草原开垦费和复垦费。二是在驻地建设、料场、弃取土场的选址、原材料的堆放、废弃材料的处理等方面, 严格按照环评报告和施工图设计要求科学、合理布局, 杜绝乱挖乱弃, 同时落实好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及绿化工程, 尽可能地减少对周围环境的破坏程度。三是要求施工单位在施工时, 车辆机械在规定的公路上行驶, 严禁随意行驶碾压, 减少对植被的破坏。四是督促各施工单位在取、弃土场等处的草皮开挖过程中, 采用整体开挖、统一堆放、精心养生和整体回填的方法, 落实治理措施, 尽最大努力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项目施工后期:一是在工程结束时, 投入人力、物力及时对临时占地、边坡、取弃土场地、材料拌和场等重点地段进行整型和植被恢复, 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二是对开挖裸露地表采取先铺垫腐殖土、再播撒草籽等措施, 逐步恢复破坏植被。同时在适合种树的路段种植行道树, 想方设法对工程沿线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和保护。三是在工程完工验收时, 积极邀请环保部门一同参加工程验收, 对环评报告和“三同时”制度落实不到位的建设项目, 责令限期整改, 对整改落实不力, 存在较大面积环境破坏问题且恢复治理不到位的项目, 不予通过验收, 以此来保证工程质量合格、环境保护达标。

2.3 加强督促检查, 保证项目建设环保措施落到实处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经常性深入施工现场, 对照项目环评和设计要求, 督促施工单位严格落实环保要求, 并适时联合环保部门对工程环评报告执行情况开展专项督查, 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 实行严格监管, 不留死角和盲点。对随意开挖植被、乱堆乱放废料、废渣等违规行为坚决制止, 并依据相应环保法规和项目管理办法给予处罚, 及时跟踪督促整改, 有效增强了参建各方环境保护意识, 确保了工程建设环保措施落到实处。

3 结束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 篇5

摘要:自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设》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以探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和现实的解决手段,对构造和谐社会,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又必须保证占全国人口大多数农民参与发展进程。所以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的投身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近几年来,随着中央出台的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实施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便得农业和农村经济迅猛发展,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同时存在的农村环境保护的滞后,使得农村的环境问题相当突出。突出的环境问题:

1.水资源短缺,饮水安全保障程度低。

水是生命之源,获得安全饮用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所以,我国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如何保障农村人口的安全饮用水供给关系到了我国能否顺利实现新农村的战略目标的关键因素。而目前,在农村中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以及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正危及着农村饮水安全。由于许多城镇的工业化的改变过程中缺乏长远规划,存在任意布置工厂,而且由于企业过于小,和技术力量不够,无法解决工厂生产过程中的“三废”问题。而农村地区对自然资源利用多,培育少,所兴修的水利设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随着生产的发展,化肥农药大量的不合理使用,养畜业,养禽业的废水、废气、废渣的任意排放,严重污染了农村的水体。

随着农村水体污染的日益严重,使得水中污染物含量也严重超标。根据调查

结果显示,我国农村现普遍遭受污染,高氟水、砷水、咸水、有机污染水等普遍存在。又由于农村饮水大多数没有经过净化和消毒,水污染问题给饮用水水质和水量带来了双重威胁。直接饮用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的农村居民饮水质量和卫生状况难以保障。

2.农村废弃物污染日益严重

由于农村地区落后的生产方式与生活习惯以及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的人畜粪便,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等废弃物因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管理缺失致使大部分没有得到处理,而随意堆积在道路两旁、边地头、水塘沟渠等地方,更加突出了“脏乱差”的现象。而且据有关部门调查,全国每年有1亿多吨的生活垃圾露天堆积,环保设施几乎为零。特别是由于农村城镇规模的扩大,城镇居民生活垃圾更是大量产生,这些未经过任何处理的废弃物越来越多的被堆放到城镇周边,造成了农村地力的衰竭,生态退化和农业面的严重污染。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进展缓慢,全省秸秆年产生量7000万吨,利用率仅有60%,乱堆、乱放、随处焚烧仍很普遍。同时,农民的环境意识淡薄,部分农民消极地对待环境污染问题,对于环境违法案件,不敢举报,甚至包庇纵容环境违法行为,对于一些污染事故不配合调查取证,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现象难以遏制。

所以说,随着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迅速增加,组分日趋复杂,分散式的就地消纳方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农村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与管理问题的紧迫性日益凸显。如何结合中国农村地区的特点选择因地制宜的垃圾处理策略,包括垃圾收集、运输、处理方式,构建适合农村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并可持续运行的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模式,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改进农村环境的建议

由于农村地区环境意识相对薄弱,生产生活方式相对比较落后,加之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所造成的污染转移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我们想改变我国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统筹规划、重点突破。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环境保护相结合,统筹考虑城乡、行业发展目标,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实施规划,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一批重点工程,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

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综合考虑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环

境条件差异,实施不同的区域发展政策,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

3、试点示范、以点带面。农村环境保护一直是环境保护的薄弱环节,尚无成熟的经验和模式借鉴推广,必须从试点、示范抓起,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取得成功的经验和模式后推广。

4、政府主导、公众参与。明确政府、市场、公众等相关主体在农村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社会手段,建立激励机制。在进一步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充分调动、发挥广大农民、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改进农村环境的对策

1、以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为重点,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水质调查与评估。加强对水源、水质及使用范围的监督和保护。划定各类农村供水水源保护区和供水工程管护范围,制定保护办法,对水质建立定期的检测制度。完善水源工程建筑物,严格保护,防止水源受到污染。科学规划,合理布置取水点位置。严格管理,完善污染防治措施,加强环境安全监督管理,防止供水水源受到污染和人为破坏。

2、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统筹整治“脏乱差”。生活垃圾实行定点存放、统一收集、定时清理、集中处理,提倡资源化利用或纳入镇级以上处置系统集中处理。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粪便收集设施,主要采用“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置模式对生活垃圾进行集中处理,有条件的乡镇建设垃圾处理场。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采取分散或相对集中、生物或土地等多种处理方式,结合农村改厕、改厨、改圈与沼气工程建设,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引导有条件的乡镇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结合旧村改造、新村建设,鼓励农民美化村庄环境,改善居住条件。开展村庄建筑物整理,逐步清除简易厕所,因地制宜开展村庄绿化,整治村庄河道、沟渠,改善村庄道路状况。逐步消灭“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柴草乱跺”等现象。

3、加大农村环保宣传教育力度广大农民群众既是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受益者,也是主力军。应加强指导、培训、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手段,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和科普宣传,积极引导广大农民从自身做起,自觉培养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通过在村居设置小

型宣传牌、户外设置大型宣传牌,时刻提醒人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农村主要领导干部,在农村环保中具有导向性作用,应采取有效措施,着重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针对青少年,以创建“绿色学校”为主要抓手,鼓励、指导学校根据当地环境特点、利用农村生态优势,有特色地制定环保教育计划,通过教育,使孩子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增长环保知识、培养环保行为。

农村环境保护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而且也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繁荣与稳定,一旦农民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污染,农村经济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制约。因此,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做到农村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所以,农村环境问题应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将农村环境问题与三农问题有机结合,深化改革,力争为解决三农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国合会2006政策报告——第六章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

【2】张雪绸.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J];农村经济;2004年09期

公路建设中的环境保护 篇6

关键词:沪蓉西高速 重山区 施工环保水保 措施

1 工程概况

湖北沪蓉西高速是沪蓉西国道主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湖北省高等级公路网规划“五纵三横一环”中主要的“一横”。沪蓉西项目地处重山区,项目途经区域是土家、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沿线森林茂密,自然环境优美,生态环境脆弱,业主对环保水保要求很高,环保水保工作的技术难度和投资都较大。

①路面工程:级配碎石底基层、路面基层、沥青混凝土面层、土路肩培土、土路肩硬化、收费站水泥混凝土路面;②桥隧工程:桥面沥青混凝土铺装、隧道内沥青混凝土面层;③超高缓和段路段:超高缓和段加设盲沟;④路基路面排水:土路肩排水、路基中央分隔带排水、路基超高路段排水、路面排水沥青混凝土拦水埂;⑤附属工程:服务区、停车区的主通道的所有路面结构层。

2 施工环保、水土保持实施细则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搞好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项目部将按照业主、招标文件及当地政府的有关要求,始终坚持科学的发展观,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做好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

2.1 从“头”抓起,建立环保体系

2.1.1 从“头”抓起,树立环保理念

我项目要求从项目经理、各分管副经理直到各施工作业班组都要树立保护生态、保护环境的理念。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不破坏是生态保护的最高层次。“不破坏”当然是最好了,但在实际当中,人类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可能造成影响的因素,我们要进行敏感性分析,从而确定敏感性因素,制定出管理应变对策。

因此,从领导到每一个员工对生态保护的理解都要上升到最高层次,才能从思想上重视,行动上保持一致。项目部购买了大量环保书籍参阅,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和环境保护工程师都进行了系统的环保知识培训。并组织环保知识普及班,对项目职工进行环保教育。

2.1.2 建立文明施工环保、水土保持管理体系,完善管理制度

①项目经理部成立了施工环保、水土保持领导小组,指定一名环境保护工程师主抓施工环保、水土保持和文明施工工作,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制定施工环保、水土保持和文明施工管理细则,上报业主同意后实施。②实行施工环保、水土保持和文明施工管理责任制,将施工环保、水土保持和与各作业班组和管理人员的绩效风险奖金分配挂钩,凡是出现环保责任性问题,造成不良影响的,抵押金不予返还,连同既得绩效奖作为挽回损失处理费用。

2.1.3 施工环保、水土保持敏感点概况及措施

2.1.3.1 沿线声环境及环境空气敏感点概况:

2.1.3.2 对以上环境敏感点的解决措施

①声环境保护。在施工过程中,我们采取以下措施做到消除或降低环境污染,做到施工不扰民得到了当地百姓的好评:a在敏感点前100米竖立警告牌,禁止鸣笛和限速40km/h标志。b尽量避免和减少夜间施工。②空气环境问题解决措施。a专门安排水车在施工期间定时洒水降尘;运输粉状材料用帆布覆盖加以遮掩。b加强车辆设备的保养,减少废气排放。

2.2 成本列入标书相关内容,舍得投入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正象没有安全上的投入安全工作就做的不好一样,在环保上没有投入也会陷入被动局面。因此,对于为了环境保护而采取的各种设施、购买的各种器材将拨出专项资金,专款专用,比如:设置沉淀池、施工围挡、撒水降尘、植草绿化等。

2.3 强化施工规划中环境保护意识

①在施工前期做好施工现场的调查,充分了拌和场周边水文及地址情况,在场地布置中依据调查资料对拌和场地进行合理布置,做到即能有效排水,又不致水土流失。②对于临地便道,尽可能利用原有道路,对其进行加宽整平,使其路面宽敞、顺通,并结合具体情况修设路边排水设施,做到雨天路面不积水,同时道路排水通畅,不致冲入农田。尽量少设纵向便道,利用原有道路来运输,以减少对耕地和草地的占用。

2.4 加强施工中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

公路建设中的环境保护 篇7

1 公路环境保护问题

公路建设, 尤其在施工、营运期期间必然会影响环境。例如:选线不当会破坏沿线生态环境;防护不当会造成水土流失, 如坡面侵蚀与泥沙沉淀等;公路带状延伸会破坏路域自然风貌, 造成环境损失;公路施工造成环境污染;公路通车营运期间, 车辆对沿线造成污染。

公路建设的不同阶段所采取的环保措施也有所不同。

(1) 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阶段:进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为进行环境保护设计和采取环保措施提供依据。

(2) 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计。

(3) 招投标阶段:在合同书中纳入环境保护条款。

(4) 施工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施的施工及监理。

(5) 竣工和交付使用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施验收、环境后评价。

(6) 营运期:进行环保设施维护及处理环境问题投诉。

2 公路工程在建设与运行管理中的环保重点

(1) 遵循“预防为主”的环境保护原则进一步优化公路线位走向, 从源头减轻公路对沿线居民、水体等保护目标的环境影响;进一步优化取土方案及取土场恢复方案, 采取有效措施, 防止水土流失。按照节约用地的原则, 对全线构筑物设置及线路纵坡进行优化, 以降低陆地填土高度, 减少占用耕地。适当集中服务区、停车区、监控分中心等辅助设施, 严格控制互通立交、收费站数量及占地面积。临时占地在工程结束后须及时采取农业复垦等生态修复措施, 以减缓对沿线生态环境的影响。占用基本农田应按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依法履行手续, 配合地方政府做好土地调整、征地补偿及拆迁安置工作, 防止发生次生环境问题。

(2) 进一步优化施工方案。做好路基桥涵等工程的土石方挖填调配, 强化边沟排水和拦渣工程设计, 尽量减少弃土弃渣量, 清淤、清表土等弃方应收集, 用于施工迹地恢复及公路绿化。施工期散状物料堆存及运输时采用篷布遮挡、铺覆防尘网或洒水抑尘措施;取土场、运输道路、施工路段、临时施工营地等易扬尘处要采取洒水等措施抑尘;沥青混凝土搅拌采用站拌形式, 并设置封闭除尘设施。沥青拌和须配置沥青烟净化装置, 确保沥青烟排放符合《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 16297-1996) 。施工料场、拌和站、沥青熬制选址应保证其下风向300米内不得有居民区、学校等敏感点。

(3) 进一步优化桥梁桥型, 桥梁桩基础施工作业应尽量选择在枯水期或平水期进行, 采用钢围堰灌桩, 设置临时排水沟, 开挖或钻孔产生的渣土应妥善处置, 严禁向水域弃渣和排放施工废水, 预制场、拌合站以及物料堆场应等临时工程设施应远离地表水体。跨越敏感水体的桥梁要设置防撞护栏及防侧翻设施, 桥面不得设置竖向泄水孔, 两侧要设导流槽, 桥面径流须经收集系统送至桥头两端设置的泥浆沉淀池, 严禁泥浆直接排入水体。

(4) 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 近距离有村庄的路段尽量避开夜间施工, 必须夜间施工的须经当地环保部门批准后方可进行。选用低噪声施工机械, 靠近环境敏感点路段, 采取设置移动式或临时声屏障、安装隔声窗等降噪措施, 确保到达相应声环境功能区要求。加强运营期沿线敏感点的噪声监控, 根据检测结果及时调整和完善噪声污染防止措施。

(5) 沿线服务区、收费站、停车区、养护站等辅助工程应设置污水处理设施, 污水经集中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 一级标准后方可排放。施工期及运营期产生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固废须纳入当地固废收集系统并妥善处置, 严禁向沿线河流及周边农田水系倾倒废油。制定运输有毒有害化学品突发环境污染事故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 防止化学危险品运输车辆因交通事故或化学品泄露造成环境污染事件。

(6) 初步设计阶段需进一步论证生态恢复措施, 落实防治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各项措施及投资。制定施工期环境保护手册, 并对施工人员进行环保培训, 开展工程环境监理工作, 在施工招标文件、施工合同和工程监理招标文件中明确环保条款和责任, 定期向当地环保部门提交工程环境监理报告。

(7) 公路环境保护应体现公路建设和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环保政策, 必须贯彻“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统一”的方针和“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遵守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 实施各阶段的环保工作。项目竣工后, 建设单位必须按规定程序申请环保验收。验收合格后, 项目方能投入运营。

3 结语

公路环境保护工作必须依靠完善的组织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以及认真敬业的环保工作者, 把环保思想和环保工作贯彻到公路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阶段、设计期、施工期及营运期的全过程中去。为了提高我国公路的环保水平, 既需要筹集充足的资金, 又需要决策者从思想上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大意义, 提高环保意识, 加强对公路环境问题的分析研究, 从而真正把公路建设环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在实现公路建设项目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摘要:公路环境保护是基于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调节与控制“公路工程与路域环境”对立统一关系的发生与发展。公路环境保护是在公路的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过程中, 着重强调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 使公路在发挥运输功能的同时, 对沿线环境造成的负影响最小。

关键词:公路工程,建设管理,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刘书套.高速公路环境保护与绿化[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1.

[2]JTG B04-2010, 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0.

[3]赵勇, 李建华.浅析公路建设环境保护策略与影响评价方法[J].科技信息, 2010 (5) .

[4]胥敏.公路建设环境保护与环境影响评价[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6 (15) .

试析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环境保护 篇8

1 城市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1.1 城市生态系统对人类起主导作用

人作为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的主体力量, 是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 在城市环境保护工作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城市生态系统主要是由人工种植的绿色植物组成, 与自然生成的生态系统有着很大的区别。对于城市居民而言, 城市生态系统是他们一手规划而成的, 而反过来, 城市生态系统对城市居民起着主导作用, 对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着重大影响。

1.2 城市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开放性

城市居民在生产与生活中产生的废弃物, 会滋生大量有害气体, 并随着风、空气等物质飘散到其他地方;而其他固体废弃物和污水, 也会通过河流、地下水等途径四处流散。每个城市自然系统的净化能力都有限, 当废弃物、固体垃圾的数量超出了城市的自净范围之后, 如果不采取措施及时解决, 便会引发大范围的环境污染问题。

2 城市规划中的环境问题

当前, 受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影响, 我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也逐渐提高, 导致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向城市转移就成为了大多数的选择, 城市人口便迅速增长。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农村之后, 成为了城市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 在推进城镇化发展进程发挥着重大作用, 但与此同时也增加了城市环境的负担, 引发城市生态危机。

2.1 城市规划中缺乏环保意识

我国城镇化依然延用了传统“先污染、后治理”发展理念, 主要原因是因为部分领导干部, 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 过于追求片面的经济效益, 而忽视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致使城市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

2.2 城市大气污染指数不断提升

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 工业生产与汽车尾气会排放出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 这些气体的排放量, 已经远远超出了城市生态系统的承载力, 对城市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当前, 我国有很多城市已经产生了环境污染问题, 例如, 北京、石家庄、保定等等。城市环境污染在南北地区表现出不一样的特征, 相比于南方城市, 北方城市受污染的程度更大。人们生活在污染很严重的环境下, 很容易患上呼吸道疾病以及肺病等。此外, 空气中CO2含量的增加, 容易引发城市热岛效应或温室效应, 进而引发海平面上升等问题。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 会大面积地开挖地面, 施工地带经常出现扬尘满天飞的现象, 既影响到了城市的环境, 又影响到人们的正常出行和身体健康。

2.3 水域污染问题十分严峻

水污染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在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的情形下, 生活污水量也逐渐加大。此外, 城市工业化的发展也会排放出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染物。从我国目前城市污水处理监管工作的现状来看, 其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例如, 监管力度不够、监管职责不明等等, 这就使得城市水污染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镇居民每天直接排入河流中的污水, 大约有一亿吨, 该排放量远远地超出了河流的自净能力, 引发水污染问题, 从而影响到居民日常生活用水的质量。

2.4 城市生活垃圾剧增, 垃圾包围城市

站在国际视野的角度来看,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产量以及其增长速度都排在世界前列居。据相关资料表明:我国城市生活垃圾, 以每年百分之十的速度在增长。当前, 我国有200多个城市被垃圾包围, 完全陷入了环境治理问题中。另外, 由于我国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水平比较低, 无法对这些垃圾进行完全的无害化处理。垃圾处理工作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 已经成为了一个无比艰巨的任务。

3 我国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具体措施

3.1 大气排放规划

基于城市大气质量现状, 分析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并按照功能进行区域划分, 同时制定环境保护目标, 计算各区域区污染物的最大排放量。目前, 随意焚烧垃圾以及大量排放汽车尾气, 是城市大气的两大污染源, 造成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悬浮颗粒含量严重超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要想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 就需要提高燃烧效率, 而燃烧效率的提高, 需要借助先进的燃煤方式。对此,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 需要采取措施对居民的烟囱进行改造, 同时采取区域集中供热方式, 从源头上遏制污染。

3.2 水污染控制规划

在对水污染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之后, 根据受污水体的环境容量, 计算排放标准。根据我国目前水污染的现状来看, 改进落后的生产方式, 是限制排污量的最佳途径。在先进的生产方式下, 可以实现少污染的清洁生产。同时, 借助相应的污水处理技术, 提高污水治理效果。再者, 要提高资源利用率, 控制污水排放量, 同时, 利用合理的污水处理措施, 加强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处理力度, 达到保护水资源的目的。

3.3 合理利用城市垃圾

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理, 就可以变废为宝。首先, 要对回收的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其次, 采用生物降解法, 对有机物进行堆肥处理;再次, 焚烧可燃物;最后, 对无法利用以及无法借助其他方式进行处理的垃圾, 采取填埋措施。处理城市垃圾所使用的设施, 属于厌恶性项目, 居民都不愿意将垃圾处理厂设置在自己的生活区内。与其他市政设施相比, 城市垃圾处理设施需要占用的土地面积更大, 并且要设置较远的防护距离。要想实现对城市垃圾的合理利用, 就需要在城市规划过程中, 重视环境保护问题, 合理布置垃圾处理设施, 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改造与新建之间的关系。

结语

环境保护工作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是城市建设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加以重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空间, 其质量会对我们的生产以及生活造成直接性的影响。我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 绝对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谋求经济利益, 要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道路。

摘要:当前, 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 要想促使我国城市获取飞速发展的同时, 保护好环境, 就需要在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 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关键词:城市建设,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环境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孝影, 庄树涛.浅谈环境保护与城市规划[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1 (04) .

公路设计中的环境保护问题的探讨 篇9

自建国以来,我国开始大量的进行公路建设,希望借此提升国民经济的产值。然而公路建设却在一定程度上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了影响,同时也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不仅是我们国家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状况出现。比如美国,进行公路建设的时候加速了周边环境的恶化,而美国政府为此制定了专门的法律,来对公路建设进行限制。所以我们国家也应该去要求公路建设单位,在进行公路设计的时候,注意一些绿化设计与环保设计,这样可以做到对环境的保护。为此,一些科研单位的技术人员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探索,开发出一些配套的设备与技术,专门为了进行公路建设中的绿化设计。

我们都知道,环境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们国家,同时环境保护也已经成为了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对于公路的建设也越来越上心,随着近年来我国公路建设里程的不断增长,我国的汽车拥有量也呈持续增加的趋势在不断的增长着,公路建设在国民经济体系综合运输中所占据的位置也是越来越重要。但是由于公路建设的高速发展,一些公路污染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这些污染问题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也非常大,因此,如何去面对公路设计中的环境问题、如何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去分析以及评价公路建设的各阶段对环境的影响和作用已经成为了人们所要攻克的首个难题。

在如此至关重要的阶段,如何去选择使用何种措施与技术来减少或者免除公路设计中对环境的污染,并且恢复道路周边地区的生态原貌,是需要广大公路设计者们慎重对待的问题,而且也是他们需要长期肩负的重要使命。

1 公路设计中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

公路设计中的环境保护是以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为基础,并且协调与控制“公路工程与路域环境”对立与统一关系而发生与发展的。所谓公路环境保护,其实是由两项基本工作所组成的:

第一是要掌握因公路建设而对周围自然环境产生的各种影响,并对其影响的程度和范围进行分析,对于需要采取专门环境保护措施的路段,积极的开展与环境保护的相关工作。

第二是在公路设计、施工和管理过程中,注意对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进行强调和凸显,使公路在发挥运输功能的同时,对其周边的环境负影响减到最小,以此来实现环境保护的主旨。

2 公路建设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要想将环境保护理念很好的融入到公路设计中去,需要清楚的认识到公路建设对周边的环境是如何产生负面影响的,又产生了哪些负面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从本质上解决这类负面影响,而实现公路设计中的环保目的。

通过对于我国这几年的公路设计过程的调查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的公路设计人员都只注重于公路的安全性,设计方案的经济性,同时还尽量减少设计所需的费用和后期产生的维修费用对于公路建成之后对于周围环境的影响则不加入设计的考虑范围这就使许多公路建成之后,由于车流量较大,对于附近居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严重干扰了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同时公路的建设也造成了很多树木的毁灭,严重影响了居民区的绿化行为。在较为偏远的山区公路,这种现象尤为明显。

针对这种情况,在公路设计之初,从上层的主管部门到基层的设计人员,都要本着为居民生活谋利,尽量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的角度进行日常的监督和设计工作;同时要尽量避免砍伐树木,不能以环境为代价搞基础设施建设。

公路的设计与规划往往缺乏对于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视。首先,公路的设计可能会破坏名胜景区的自然环境,造成名胜景区的不可修复,这对于国家的文化产业是巨大的损失;其次可能会因为富集大量的混凝土结构,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对于附近的河流造成污染,甚至会导致水资源的枯竭干涸;还会引发附近的动植物的生态体系失衡,引来其他区域的物种,打乱原有的食物链,造成大量的动植物的死亡。而在设计线路方面,由于为了节省资金的投入,往往会采用较为单调乏味的直线型线路,这使得公路的结构与周围环境的整体布局显得格格不入,严重影响了公路与环境的协调一致性。

3 公路设计中环境保护的总体设计及要求

公路环境总体的设计和要求是根据所需要施工公路的实际情况而定的,在一般情况下,在公路的建设过程中对于环境设计的总体要求如下:

第一,让公路建设的工程与周边的自然环境有机的融为一体;

第二,在公路的建设中所制造出来的各种构造物要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最好是能成为一个新的人文景观或者独具特色;

第三,为人们出行提供一个很好的视觉效果,增强感官的感受;

第四,对于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有必要的话要进行综合治理;

第五,公路环境保护设计宜结合不同的区域环境分段作出相应的建筑风格的设计,公路环境保护设计总体方案应该综合的去考虑路网的规划、交通量、工程建设等条件问题,对于所推荐的路线最好是可以成为环境保护所接受的方案,并且着重进行路线和其相邻路网交通增减变化所带来的噪音和废气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对沿线农田水利设施和水土保持的影响;

第六,开挖和填筑路基对自然植物所造成的影响,避免不了的,需要在建设完成之后进行生态复原;

第七,对于生态环境分割所造成的影响;

第八,其设计对于遗址、古迹和风景区等的影响;

第九,注意施工地点与环境敏感点的距离和其对公路设计造成的影响;

第十,施工过程中和城镇规划以及行政区划的配合问题。

我们需要将环境保护的设计理念,确实的贯彻到公路设计的各个领域内,不单单是工程设计,还要在公路养护与日常管理中,落实环境保护的设计理念。并且需要设计者根据不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在环境保护的主题主旨之下,不断的更新设计模式,更好的去完善公路建设。

参考文献

[1]彭淑清, 钟坚勇.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探讨[J].宜春学院学报, 2007 (S1) .

[2]边世斌.山区高速公路设计与环境保护问题的探讨[J].交通标准化, 2008 (5) .

[3]高娜, 张生昱.关于公路设计中的环境保护问题的探讨[J].价值工程, 2011 (9) .

[4]刘海其.环保理念在生态公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传播, 2011 (15) .

浅谈公路工程施工中的环境保护 篇10

1 公路建设中的环境影响因素:

1.1 施工占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公路施工过程中大量的开挖和填筑取土场、弃土场的设置都不可避免的破坏地表, 造成水土流失。筑路时砍伐树木及其他植物, 改变地形。由于改河改道, 高填深挖等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并造成一些特定气候条件下植物属种减少, 甚至灭绝。公路施工中开挖地面, 破坏地表和地表植被, 使地面裸露, 最易引起水土流失。

1.2 施工引起的水污染

施工过程中的水污染, 如冲洗建筑材料、清洗施工机械、施工油料和燃料存放不当、各种油料的跑、冒、滴、漏、施工垃圾、有害物质的不当处理等;还有生活用水造成的水污染。这种影响不仅在公路的占地范围内, 而且公路以外的土地利用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1.3 施工造成空气污染

沥青或水泥混凝土料拌和厂会产生大量灰尘;由于洒水不及时, 运输车辆引起的扬尘都会造成空气污染。

1.4 汽车噪音和尾气的影响

主要是施工区域靠近居民区时, 施工机械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噪声对居民生活产生的影响;还有公路工程加工场所产生的噪声等。公路施工过程中的打桩机、压路机等专用施工机械引起的噪声严重影响周围人群的生活。

2 环境保护措施

2.1 工程前期环保措施

2.1.1 珍惜自然环境, 规划好公路用地范围

对于工程方案, 除了要考虑自然地理、交通功能、工程技术标准外, 还要结合自然价值、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来综合考虑公路的用地, 使路线规划有利于环保。

(1) 保护土地、水体、空气和生物资源, 珍惜现有资源价值。合理产生新的生产用地, 保护和增强现有的土地利用。 (2) 路线应与城镇规划相协调, 促进城镇更新及改善环境。一方面尽量减少项目与城镇规划相干扰, 又要有利于城镇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方便车辆进出城镇, 尽量保持项目与城镇的合理间距——“靠而不近, 离而不远”。 (3) 避开环境敏感性区域。

2.1.2 设计要结合自然地形

(1) 平面线形:在满足规范要求的情况下采用较低技术指标是使路线顺应地形的一个好办法, 多采用各种类型的曲线也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2) 纵面线形:合理设置纵坡和竖曲线使纵面线顺应地形成渐变、顺滑的纵坡线, 避免大填大挖。深开挖路段要多考虑隧道方案, 可避免山体开挖, 保护森林植被和水土资源。许多山谷不仅是流水, 而且是大气流通的通道, 可考虑选择桥梁方案来代替高路堤, 这样可避免阻碍大气流通, 不会威胁到冷温植物的生长。

2.2 建立环保组织机构

(1)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 环境保护已经引起建设者的足够认识。施工中, 首先要建立环保组织机构, 制定相应有效的环境保护方案, 制定有效措施, 确保环境保护切实有效。

(2) 建立环保监督机构。建设单位应主动与环保行政职能部门相配合, 成立环境保护管理办公室, 负责对施工单位施工阶段的环境保护措施及其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 对于不利于环保的措施和操作程序提出意见, 并监督进行整改。

2.3 采取合理措施, 减少水土流失

(1) 根据路基土质, 合理设置边坡的坡度;施工前进行临时排水系统设计及施工, 避免路基施工范围内存水, 采取合理措施以减少雨水对路基边坡的冲刷;合理确定借土弃土位置, 合理开采砂石料场, 注意料场弃土弃渣分离处理。

(2) 挖余的土方尽量就地用来整理坡面或整修便道, 清除的表皮土尽量用于恢复植被。当必须外运时, 应该运至指定弃土场, 弃土不得破坏或掩埋地表植物, 弃土场应进行绿化设计, 以便及早恢复植被, 减少水土流失。当弃土堆高度较高时还应进行护面设计并应设挡土构造物以免将来发生坍塌。

(3) 施工现场临时食堂排放污水时, 要设置简易有效的隔油池, 产生的污水经下水管道排放要经过隔油池, 平时加强管理、定期掏油, 防止污染。

(4) 施工现场要设置专用的油漆和油料库, 油库地面和墙面要做好防渗漏的特殊处理, 使用和保管要专人负责, 防止油料的跑、冒、滴、漏而水体。

2.4 防止空气污染措施

(1) 施工垃圾要及时清运, 集中处理。施工现场适量洒水, 减少扬尘, 严禁随意抛洒而造成扬尘。随时修复因施工而损坏的路面, 防止浮尘产生。

(2) 在施工现场, 水泥等粉细散装材料, 尽量采取库内存放, 如露天存放应严密遮盖, 卸运时需采取措施以减少扬尘;现场搅拌设备配备除尘装置。

(3) 运输车辆要封闭密实, 严禁沿运输路线洒漏, 不得超量运载, 运输工程土方或其他散装材料不得超过车斗上沿。

此外, 施工现场要制定洒水降尘制度, 配备洒水设备, 设专人负责现场洒水降尘和及时清理浮土。

2.5 防止水污染措施

(1) 凡需进行混凝土、砂浆等搅拌作业的现场, 必须设置沉淀池。排放的废水排入沉淀池内经两次沉淀后, 方可排入沟渠或污水排放管道, 也可回收用于洒水降尘;未经处理的泥浆水, 严禁直接排水河流和污水管道。

(2) 路基清除淤泥表土时, 应回收到路上处理或运到指定地点堆弃;弃石弃土应运到合理地点, 不得任意堆放, 更不能淤塞河道;对桥梁围堰施工, 应注意围堰土在施工结束后的清除工作, 避免阻塞河道进行

(3) 施工现场临时食堂排放污水时, 要设置简易有效的隔油池, 产生的污水经下水管道排放要经过隔油池, 平时加强管理、定期掏油, 防止污染。

(4) 施工现场要设置专用的油漆和油料库, 油库地面和墙面要做好防渗漏的特殊处理, 使用和保管要专人负责, 防止油料的跑、冒、滴、漏而污染水体。修车时地面作好防护措施。

2.6 防止噪声污染措施

(1) 凡在居民区稠密的地方进行施工作业时, 必须严格控制作业时间, 建立施工不扰民措施。

(2) 产生强噪声的成品、半产品加工和制作作业应放在工厂、车间完成, 减少因施工现场加工制作产生的噪声。

(3) 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 特别是杜绝人为敲打、叫喊等造成的噪声, 最大限度地减少噪声扰民。

3 结语

公路工程必然要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而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 因此在公路施工中加强环保工作势在必行。公路施工环保工作要从源头抓起, 首先要有环保观念, 在公路设计阶段就应重视环保措施, 并在公路工程开工前, 就制定一套完整环保制度, 为公路施工环保工作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在公路施工中更要切实执行环保措施和制度, 将环保落到实处, 将公路施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摘要:公路工程一般来说建设周期长、工程量大, 其改变了原有地形、地貌, 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大。文章通过对公路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影响, 提出了公路施工前期及施工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和工作措施。

关键词:公路工程,施工,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赵桂英.公路施工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探微[J].科技资讯, 2007.

[2]衣英俊, 李金宇.公路施工中如何做好环境保护工作[J].黑龙江交通科技, 2006.

关于公路设计中的环境因素探讨 篇11

【关键词】公路设计;环境因素

0.引言

我国的公路建设事业一直以来蓬勃发展,随着人们生态意识观念的深入,公路建设施工也逐渐融入例如环境因素,如何在公路建设的过程中最大化的满足交通运输需求,满足人们的出行需要,同时又最小化的影响到周边的环境和生态,是未来公路建设施工的一个重要方向。

1.公路设计中的相关环境因素

1.1地表自然环境

在公路建设和建成后,公路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沿线地表的水文、土壤、植被、大气、动植物等的影响。其中,由于我国的土地形势日益严峻起来,所以应该提高其对土地的影响认识。随着我国的建筑事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的农业用地被征占,农民的耕作区域变小,经济来源降低,同时粮食的基础性作用也受到了威胁。对此,在进行公路建设规划的初期,必须尽最大可能性减少对现有农田的使用,提高不能利用或者利用率低的土地的使用量。已经占用。在公路建设过程中,线路疏导和线路施工会对周边的地理环境产生直接影响,包括砍伐树林,占用土地,挖建隧道,填埋河道等,而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材垃圾容易造成土壤污染和水污染,施工中废气造成空气污染。在这些影响中耕地,需要在建设施工完毕之后进行相应的还耕操作。在经费允许的范围内可以适当的对公路沿线进行路滑。

1.2地质地貌

在公路设计中,沿线的地质物质组成、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等是公路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因为这些因素不仅是影响公路设计安全和生命周期的重要因素,而且如果公路选线不当,对环境的影响将是整体性的和区域性的。如果公路的选线没有充分考虑后续公路建设中的施工地质,以及对地貌的影响性大小,那么就有可能破坏一个地区的原始地貌,如果该地区的地貌环境相对脆弱,后续的其他地下和地表环境问题,如滑坡、泥石流还会持续出现。因而,在该环境因素上公路设计产生的不利影响也会是长期性的,应当在公路设计中受到充分的重视。因此,公路线路在设计时应当在满足线路功能的方向、控制点等重要因素的基础上,尽可能使线路对地质地貌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的水平,充分考虑桥梁、隧道等大型工程与当地地质条件的匹配度,详细考察公路线路设计方案中对耕地、林地占用量,尽量减少公路建设对区域内地表植被率的影响,以免由于对植被率的影响造成对原始生态系统的影响。

1.3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具体地讲包括通过物表现的物化环境,通过人们环境行为表现的行为环境和通过政府行为表现的制度环境。公路建设施工不可避免的会对原有人文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必须是最低限度的,同时又必须是可以控制的。因此,当今时代的公路建设施工不仅需要施工建设单位,还需要相关的环境保护人员、地区行政管理部门、水文地理学家、动植物等学家的相应配合。需要经过多方的反复论证和共同协商 ,最终确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施工建设方案。以往的实践经验表明,如果不在公路施工设计初期就将人文环境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规划,环境生态问题凸显后的整改和改善不仅需要耗费更多的人力和财力,同时一些损害也是无法弥补的。

1.4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水土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公路设计中应充分考虑这一因素。首先,公路施工建设不可避免的会伴随大量的挖掘现象,这就需要对当地的水文条件和地质条件进行系统的抽样调查,避开土质疏松的地段,如不加以控制,在一些地质灾害频繁的地段极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不仅影响了公路的使用,同时也会给附近的群众带来生命财产威胁。其次,建设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废水,要有计划有途径的排出,不能影响百姓的正常饮水,也不能污染附近的农业水源。此外在运输施工建设原料的同时,需要统一规划储存地点,以免一些有污染的建筑材料污染土壤和水源。

1.5动植物资源的保护问题

一些偏远山区的公路建设,可能会影响到原有物种的生存环境。因此,首先需要对当地的地质资料和环境资料进行详细分审核,列举可能存在的受到影响的植物和动物物种,并尽量在设计路线时对其避让。确实没有办法避让的,需要与上一级的国家环保部门共同协商,妥善处理好相关的动植物,不影响物种的生存。

2.针对环境问题的对策

2.1当地考察

环境问题是一项具体的问题,虽然一些地域之间存在环境的共性,但是差异性也是普遍存在的,所以任何一项公路建设施工都不能够简单的借鉴已有的成功经验,需要组织相关的技术人员对其周边的环境因素等进行系统化的勘察。

2.2公路设计与地质地貌的生态平衡

不同的地质环境具有相应的生态平衡能力,公路设计对地质地貌的考察即是对一定地质环境的生态平衡能力的考察,地质环境稳定,具有相应的生态平衡能力,公路的建设和使用才能保证公路安全性和生态平衡。公路的线路的设计和选择不仅考虑到公路的安全性问题,这是公路设计的最低要求,同时,从环境角度讲,在地质环境较脆弱的地方建设桥梁、隧道等工程时也要考虑该地域的生态平衡能力,考虑这些人造工程在建设和后续使用中是否会对地质地貌环境产生无法修复的破坏。对于这些地段,公路线路则是能避则避,或化为警戒区域,对开发和使用进行限制。

2.3公路设计与地表环境的生态平衡

公路的设计直接影响着后续的施工方式、使用状况、养护方式等,也就决定着在施工、使用和养护中产生的地表环境影响,因为在设计之初就要充分考虑到设计方案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尽量减少对原有生态系统的冲击,尽快实现公路与沿线环境的平衡状态。设计施工方案之初,首先需要将可能影响的因素都考虑在内,并对其进行系统的处理。同时要最大化的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并节约利用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尤为重要的是,尽量不要影响到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在夜间需要严格遵守停止作业时间,保证人们的休息。

2.4提高技术含量、及时善后

对于施工建设之后废水、肥料等必须进行科学的处理。而这项工作的落实,需要施工建设队伍不断优化自身的整体素质,引进高端的技术人才,并采购相关的处理设备,对相关的污染进行有步骤有计划的处理和减弱,降低不必要的环境和生态破坏。

3.结束语

总之,未来的公路建设施工必须坚持以满足需要为前提,降低环境等影响为基础,科学合理的进行施工建设。而若要保证公路建设的科学性和生态性,就必须要求各个施工建设单位咋建设之初对相关的数据和地质、环境等因素进行一定范围的考察和研究,并最终制定可行性方案,严格按照预定的科学方案来施工建设。只要相关的部门和团体坚持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未来我国的公路建设必将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劳穗军.公路设计中考虑的几个环境因素[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5):167.

[2]沈波.山区公路排水系统灾害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研究[D].长安大学,2006.

[3]贡强.公路与环境[J].交通环保,2003,24(z1):221-223.

[4]曹军生.沙漠地区高速公路设计技术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

浅谈公路工程中的环境保护监理 篇12

1 公路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

公路是长距离的带状人工构造物, 它改变了所经区域的环境特征。尽管公路在沿线环境系统中所占面积比例并不大, 但产生的影响却是非常大的。

公路自建设开始到运营, 整个生命周期都将对环境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高速公路生命周期及对应的环境污染问题见表1:

其中公路建设对生态系统最直接的破坏始于取表土。为了开挖路堑、填筑路堤, 就要取走表土, 进行挖填方, 在表土上生存的生物从高级消费者到低级消费者依次消失, 如表1所示。

在自然生态系统当中开发建设公路所破坏的不仅仅是公路所占面积这一小块, 它把自然生态系统一分为二, 动物原有的通道被切断, 造成许多生物死亡, 致使一些宝贵的野生生物遗传基因资源丢失。

另外公路建设期和运营期产生的水质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 也会破坏生物的栖息地使动植物生存环境的质量下降, 致使生物大规模迁移, 甚至有些生物被毒死, 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一经被破坏, 恢复需要很长的时间, 即使在气候温和的亚热带地区, 在公路路域环境下, 经自然恢复演替到草—灌丛植物群落至少需20年。而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地带或1500米以上的亚高山地带所需时间更长。

2 公路环保措施

在公路建设的不同阶段, 根据环保工作的重点与环境问题的产生不同, 所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必须具有针对性。1) 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阶段:进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为采取环保措施和进行环境保护设计提供依据;2) 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计;3) 招投标阶段:在合同书中纳入环境保护条款;4) 施工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施的施工以及监理;5) 竣工和交付使用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施验收、环境后评价;6) 营运期:进行处理环境问题投诉及环保设施维护。

针对实际工作需要, 现结合国家目前的环保法规对公路施工阶段、营运期采取的环保措施分述如下:

2.1 公路施工阶段环保监理措施

2.1.1 生态环保

1) 公路施工阶段土方开挖回填时应避开雨季, 雨季来临前将开挖回填、边坡处理完毕。2) 施工取土时应采取平行作业, 边开挖、边平整、边绿化, 计划取土, 及时还耕, 及时进行景观再造。3) 在雨水充沛地区, 及时设置截水沟及排水沟, 避免边坡崩塌、滑坡产生。4) 在雨水地面径流处开挖路基时, 及时设置临时土沉淀池拦截混砂, 待路基建成后, 及时将土沉淀池推平, 进行还耕或绿化。5) 对路堤边坡及时进行植草绿化。6) 对施工临时用地, 先将原表层熟土集中堆放, 待施工完毕后, 再将这些熟土推平, 恢复原地表层。

2.1.2 噪声防治

1) 当施工路段距住宅区距离不大于150m时, 为保证居民夜间休息, 在规定时间内禁止施工。2) 主动与施工路段附近的单位和学校协商, 对施工时间进行调整或采取其他措施, 尽量减小施工噪声对工作和教学的干扰。3) 安排工人轮流进行机械操作, 减少接触高噪声的时间;注意机械保养, 使机械保持最低声级水平;对在声源附近工作时间较长的工人, 发放防声耳塞、头盔等, 对工人进行自身保护。

2.1.3 大气污染防护

1) 公路施工拌和站、堆料场设在空旷地区, 在200m范围内, 不应有学校、集中的居民区等。2) 沥青路面施工时沥青混凝土拌和厂设在学校、居民区等环境敏感点以外的下风向处, 既方便生产, 又须符合卫生要求 (卫生防护距离分级中, 规定的防护距离为300m) , 不采用半封闭式、开敞式沥青加热工艺。3) 施工便道定时洒水降尘, 运输粉状材料要加以遮盖。

2.1.4 水污染防治

1) 油料、化学物品、沥青等不得堆放在民用水井及河流湖泊附近, 并采取措施, 防止雨水冲刷进入水体。2) 施工驻地的粪便、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等集中处理, 不直接排入水体。3) 对桥梁施工机械、船只严格进行检查, 防止油料泄漏, 严禁将施工垃圾、废油等随意抛入水体。

2.2 公路营运期环保监理措施

2.2.1 交通噪声防治

1) 对公路附近的工厂、学校和其他单位, 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噪声防治措施, 如设置声屏障、修建高围墙、临路两侧密集植树绿化、建筑物设置双层窗或封闭外走廊等。2) 加强交通管理, 在公路主要出入口设置噪声监控站, 禁止噪声过大的车辆上路。3) 附近有学校的路段两端设置禁止鸣笛标志。

2.2.2 大气污染防治

1) 路边植树绿化。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特点, 在靠近公路两侧, 特别是环境敏感区附近密植灌木、乔木, 这样既可净化吸收车辆尾气中的污染物, 衰减大气中的总悬浮微粒, 又可起到降低噪声、美化环境以及改善公路路域景观的作用。2) 严格执行车辆排放检验制度, 利用收费站对汽车排放状况进行抽查, 限制尾气排放严重超标的车辆上路。

2.2.3 水污染防治

1) 严禁各种超载、散装、泄漏车辆上路, 防止公路散失物造成水体污染。2) 在公路交通管理部门的生活区设置污水处理站, 各种污水经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

2.2.4 潜在风险及农作物污染防治

1) 对运载危险品的车辆严格进行检查、严格监控, 防止事故发生。2) 在洪涝季节, 要加强与气象水利部门联系, 确保洪水期行车安全。3) 在公路两侧30m范围内严禁种植马铃薯、蔬菜等根茎入口农作物。

此外, 在公路沿线边坡大力造林绿化。公路绿化能稳固路基、保护路面、美化环境、涵养水源并防止水土流失, 对公路水毁防治起一定作用。

3 公路工程环保监理的一些建议

在公路工程中, 进一步提高认识, 加强对环保工作的领导, 在机构设置、人才培养、环保决策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重视;坚持“环保优先”的原则, 在发展交通过程中, 充分考虑环境因素, 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进一步提高环境保护法制观念, 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通过法制建设和宣传, 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使环境保护成为自觉的行为;加强交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监督工作:培养环境保护监理人才, 培训环保监督人员, 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公众参与等;公路环保的科研投入, 尤其是加强西部公路建设中环保实用技术的研究, 如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引进开发、干旱半干旱条件下的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的研究、乡土植物的开发利用等。

4 结语

公路建设是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构建和谐社会, 提高居民出行方便, 发展地方经济的基础产业。但在建设中所遇的环境问题较多, 也不可避免。但人民群众对道路的需求又是非常迫切, 既要修好路, 又要保护好环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虽然越来越多的人们对环境有了更深的认识, 但是在公路建设中, 由于条件所限往往被忽视。随着公路建设累计规模加大, 对环境的破坏的影响也在加大。在此提出公路建设中环境保护已不容忽视, 只要上上下下都重视公路建设中的环境问题, 所建成的公路才能最终实现“安全、环保、舒适、和谐”的效果, 成为真正的民心工程, 惠民工程。

摘要:本文研究公路修建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环境保护问题包括:生态破坏、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对此等环境问题提出了保护措施以及对公路环保监理的一些建议, 这对我国公路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公路工程,环境问题,环保监理

参考文献

[1]王振宇.关于公路建设项目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06.

[2]黄邦雄.浅析公路环境保护与环境影响评价[A].广东省公路学会道路工程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 2005.

[3]史文中, 贺志勇, 张肖宁.浅析公路景观设计与评价[J].测绘通报, 2002.

上一篇:血标本采集方法下一篇:青年创业中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