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设计中的设计要素

2024-12-13

公路设计中的设计要素(共12篇)

公路设计中的设计要素 篇1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高速公路的安全现状看到目前公路安全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为基础,提出以运行速度为基准。检测用设计速度法设计的高速公路,通过检测结果优化高速公路各设计要素,列举了以运行速度检测优化各重要设计要素的基本方法,减少安全隐患,为高速公路创造一个安全的行车环境。

关键词:高速公路,运行速度,公路安全性

1 目前我国高速公路的安全问题

高速公路在我国飞速发展,截止2006年1月,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4.1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二。仅用十年多的时间就走过了发达国家四十年的历程。但遗憾的是公路的安全性并没有随着建设的飞速发展而增强,相反,从1990年起,交通事故以平均每年10%的速度递增,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表1为我国从1990年起交通事故统计表。

高速公路应该是高速快捷并且安全性极高的高等级公路,但我国的高速公路并不能体现其“安全”的优点,当务之急,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确保高速公路的安全性,使其成为名符其实的高等级公路。

众所周知,车速是影响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交通是人、车、路、环境四者的统一结合,俗称交通四要素。这四要素都以不同的方式制约影响着车速,进而影响着交通安全。

一条优良的高等级公路应该保证道路的连续性,增加驾驶人员和乘客的安全感和舒适感。我国目前的公路设计采用的是设计速度法,设计速度是指天气良好、交通量小、路面干净的条件下,中等技术水平的驾驶员在道路受限制部分能保持安全而舒适行驶的最大速度,它是一个定速。设计速度一旦选定,公路的平、纵曲线要素的范围也就确定了。但实际中,驾驶人员在道路上不可能以一个定速行驶,他们一般是依据道路的行车条件(线形几何条件、路面状况、气候条件及交通密度等)及车辆本身的性能来确定自己的车速,只要条件允许,驾驶人员总是倾向于采用较高的速度行驶。这样的实际情况致使采用设计速度法设计的公路缺乏安全性,连续性及舒适性。

2 根据运行速度优化高速公路以增强安全性

本文以《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JTG/T B05-2004)为根本,提倡以运行速度为标准,在以设计速度法初定公路设计要素的基础上,对公路进行安全性评价,并以评价结果为指导,修改优化公路设计要素,保证公路的安全性,连续性及舒适性。

运行速度是一个随机变量,一般在路段上呈正态分布,选取85%位车速作为评价标准,即在该路段行驶的所有车辆中,有85%的车辆行驶速度在此速度以下,只有15%的行驶速度高于此值。该车速满足了多数车辆的行车需求,并且反映出实际安全行驶的最大速度,达到了速度与安全的最大平衡。

计算运行速度,首先需要确定设计速度,然后以设计速度为标准初定设计要素,在此设计要素上计算运行速度,我国《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中提出了两种运行速度计算方法:方法一采用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公路运行速度研究”课题成果;方法二采用澳大利亚运行速度计算法。由于左右线设计要素不同,需分上行下行两个方向分别计算运行速度,一般选择小客车作为检验的标准车型,但为了保证行车安全,建议把大货车作为验算车型。

2.1 运行速度协调性评价

计算运行速度时需按平纵指标及设计速度的不同把道路分为直线段、平曲线段、纵坡段和弯坡组合段。运行速度协调性评价是对相邻路段的运行速度差值进行评价,指南中评价指标采用相邻路段运行速度的差值V85。

|V85|<10km/h:运行速度协调性好。

|V85|为10~20km/h:运行速度协调性较好。

|V85|>20km/h:运行速度协调性不良。

运行速度协调性越好,道路的连续性越好,驾驶人员在驾驶车辆时感觉道路是连续不断地展现在眼前的,没有突变,不会增加驾驶人员的无谓操作,不会感觉疲劳或者恐惧,同时防止了误操作,缓操作的发生。

相反,运行速度协调性越差,安全隐患就越大,对|V85|>20k的相邻路段,应分析其差值过大的原因,改善设计要素以减少安全隐患。

2.2 运行速度与设计速度协调性评价

设计速度与运行速度协调性评价是对同一路段上的设计速度与运行速度的差值进行评价,由于道路的所有指标都是跟设计速度相匹配的,因此当同一路段运行速度与设计速度差值较大时,容易发生交通事故。一般该差值不宜大于20Km/h时,当某一路段运行速度与设计速度差值大于20Km/h时,应对此路段的相关技术指标进行安全性验算。

2.2.1 对差值大于20km/h的路段验算平面指标

1)平曲线半径

据统计,当平曲线半径R<1500m时,半径越小,事故率越高。且半径越小,事故率增加幅度越大,当R<400m时,事故率陡增。由于设计速度与运行速度的差异,致使满足设计速度安全需要的平曲线半径不一定能保证实际运行车辆的安全,因此需根据运行速度对平曲线半径进行安全性验算。

验算半径不满足的路段需改善平面线形,条件受限时应采取交通工程措施确保行车安全。验算半径满足的路段,也需分析其安全隐患是否存在,如小半径平曲线的连续使用,长大纵坡或长直线接小半径平曲线等,需要注意的是判定是否为小半径曲线应该根据运行速度的值而不是设计速度的值。

另外,平曲线半径过大,小客车对路线平面及纵面的敏感度都较低,感觉类似在直线上行驶,如果连续使用大半径曲线或大半径曲线接直线,小客车在该路段上一直加速,可达到期望车速115~120Km/h,这个运行速度对于设计速度为80km/h的公路是相当危险的,因此在低设计速度的高速路上应避免连续使用大半径曲线。

2)超高

汽车通过曲线段时,为了消除离心力的影响而设置超高,超高形成的向心力应与离心力相互平衡,以保证安全性和舒适性。公路上的超高是以设计速度为基准设置的,由于小客车的运行速度一般高于设计速度,导致某些路段超高值对于小客车偏低,小客车通过时乘客感觉明显,因此应采用运行速度对路线超高进行检验,适当调整超高值。同时应注意对于重载交通路段,由于大型货车的运行速度低于设计速度,过大的超高可能会导致大货车向曲线内侧滑移,极有可能造成翻车。因此,对大型车辆交通组成率较大的路段,应谨慎选择超高值。

2.2.2 对差值大于20km/h的路段验算纵面指标

1)纵坡坡度及坡长

对于运行速度较高的路段,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般高速公路长大下坡路段均为事故多发段,重载车辆在长大下坡路段上行驶时,为了保持一定的安全速度,驾驶员必须持续不断的实施制动,使刹车闸温度急剧上升,制动热衰退现象突出,严重时会使制动能力完全丧失,以致酿成交通事故。

以京珠北高速南行K39~K51路段为例,路段长13km,平均纵坡2.9%,各段纵坡坡度和坡长见表2。2003年4月至11月间,该路段共发生事故118起,平均两天就发生一起交通事故,无论是事故率还是死亡率都远远超过国内平均水平。该路段事故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事故在连续下坡9km开始出现集中的趋势,10~11km处是事故最集中的路段。因此应尽量避免长大下坡的出现。条件受限时需设置警告牌使驾驶人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并在长大下坡坡顶设置停车区,内附检修措施,再于长大下坡路段适当位置设置避险车道。

相对于小客车,在坡度4%<i<5%的路段上行驶与在平坦路段上的差别不大。而相对于货车,平坦路段与坡度较大路段的速度差别就比较大。因此当路线中出现接近或达到《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的最大坡度或最大坡长时,对大型车辆尤其是超载车辆的爬坡非常不利,容易导致交通事故。另外,由于货车与小客车爬坡性能的差异,在坡道上易形成较大的速度差,统计表明,当两者的速度差大于15km/h时,事故率有一个突增点,同时对通行能力的影响也比较大。建议条件允许时改善路段纵坡,条件受限时在适当的位置设置爬坡车道。

运行速度较高的纵坡路段,还应注意纵坡底部是否存在小半径平曲线,此种连接方式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首先建议优化纵坡设计,条件受限时宜在坡顶设置图形标志,标明连续下坡的坡度和坡长以及平面线形,指出可能的危险点,向货车驾驶员推荐安全的下坡速度。并在小半径曲线段前设置紧急避险车道,防止失控车辆在小半径曲线上转向不足造成交通事故。

2)竖曲线

如果凹形竖曲线的底部刚好位于平曲线上,此时车速很高又要急转方向盘,车辆、尤其是重载车辆极容易失控。建议尽可能增大平曲线半径或调整竖曲线的位置。

由于视觉是驾驶员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驾驶员根据所获信息进行驾驶操作。如果凸型竖曲线的顶部刚好位于平曲线上,会使驾驶员失去视觉诱导,容易产生交通事故。建议尽可能增大平曲线半径或调整竖曲线的位置。

2.3 计算全路段视距

视觉对驾驶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设计速度与运行速度的差异,规范中规定的停车视距可能并不能满足实际运行的需要,因此建议采用运行速度计算停车视距以保证安全。同时由于货车本身的车辆性能决定了其制动性能差,且轴间荷载分布不均,一条轴发生侧滑会导致其余车轴失稳等,因此在货车运行速度高的路段,应对货车视距进行单独验算。

2.4 桥梁

统计表明,桥头仅车辆刮擦和撞毁桥梁端部护栏的死亡率就高出一般事故死亡率8倍之多,一旦发生交通事故,严重程度非常高。因此应根据运行速度评价桥梁端部速度协调性,当两路段速度之差大于20km/h时,需改善线形指标,减少安全隐患。条件受限时可采用交通工程措施降低车辆运行速度。

另外,在我国,由于工程造价等原因,桥梁路基宽度往往比路线宽度窄,在路桥结合处经常出现“颈缩”现象。此种情形桥头前应设置足够长度的过渡段,防止道路线形出现突变,使车辆速度平稳过渡到安全速度,保证行驶的连续性和安全性。

还需注意的是,桥梁端部如果处于小半径平曲线上,平曲线偏角较大,不能保证车辆的停车视距及驾驶员的轻松连续操作,视觉信息的延迟到达及突发信息的突然性,可能会导致驾驶员心理紧张从而出现误操作,以致发生交通事故。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放大平曲线半径,条件受限时在桥头设置限速标志,并设置线形诱导标。

2.5 隧道

由于光线的剧烈变化以及路基宽度和行车环境的改变,隧道洞口一般为事故多发地段,约占隧道事故的34%,因此隧道洞口前后一定距离线形应尽量保持一致。指南提出需保证隧道洞口前后3秒行程时间线性一致,因此首先应依据运行速度检查洞口的线性一致性,一致性不满足时应优化线性设计,减少安全隐患。

此外,由于隧道的横向宽度小于路基宽度,宽度的突变会影响交通的连续性。建议设置一定长度的过渡段,使车辆能够顺利驶入隧道。过渡段的长度,宜以前后路肩宽度差不超过1/25的坡度接顺,以保持隧道洞口内外横断面顺适过渡。

隧道事故率一般为其他路段的2~3倍,且严重程度较高,隧道事故中追尾事故居于首位,撞击隧道事故次之。特别注意长大隧道,应尽量避免大半径曲线的连续使用及长大纵坡的出现,这两种线性会促使车辆不停加速,由于隧道内环境单调、驾驶员的参照物相对较少,驾驶员对与前车的距离容易判断失误,遇到紧急情况来不及采取措施;另一方面,长大隧道导致隧道通风不良,不能有效地排出车辆的废气,降低了隧道内的能见度,使驾驶员不能及时发现前方车辆,易于引发追尾事故。建议长大隧道应严格谨慎选用线性,条件受限时增大隧道内的通风量,还可在隧道壁两侧每间隔一段距离(30~50m)设置明显的标线或者图案等以帮助驾驶员判断前车的距离,降低追尾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另外,隧道如果位于长大下坡的中下部,连续长大下坡与隧道的不利综合起来,极易发生刹车失灵撞击隧道的特大事故,此种情况首先建议优化线性设计,条件受限时可考虑在隧道进口前设置避险车道,并完善相应的交通工程设施,包括标志提醒,交通事故的监测以及信息发布等。

3 结语

目前,澳大利亚、法国、德国、英国等国家均采用运行速度法设计高速公路,综合考虑了人、车、路、环境四者的相互作用,避免了实际运行条件与路线设计要素的脱节。在我国,高速公路起步较晚,对道路的安全性研究也处于初期,高速公路的设计还停留在设计速度法的阶段,并且暂时无法达到采用运行速度法设计高速公路的技术水平。因此只能在设计速度的基础上,使用运行速度检测高速公路的安全性,对检测结果不理想的路段进行优化调节,最大限度的消除安全隐患,保障人民的人身安全及财产安全,创建一个安全、舒适、高效的高速公路环境,实现和谐交通、绿色交通的远大目标。

参考文献

[1]JTG/T B05-2004,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S]

[2]JTG B01-200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S]

[3]郭忠印,方守恩.道路安全工程[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9

[4]裴玉龙.王炜.道路交通事故成因及预防对策[M].科学出版社.2004.10

[5]刘志强.中外道路交通安全状况比较分析[J],北美交通信息第十三卷第五期.2003.10

[6]孔令旗.高速公路运行车速与道路安全性关系研究[学位论文].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2004

[7]厉建远.山区高速公路线形安全性评价研究[学位论文].重庆交通学院.2006

[8]陈军.公路线形连续性设计方法的研究[学位论文]。长安大学.2003

公路设计中的设计要素 篇2

情感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拥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情感设计是研究人们设计情感以及对其产生心理学反应的交互体验。通过对设计与情感的外在与内在的联系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使我们认识到在设计当中呈现的客观表现形式与造型元素之间所体现出来的情感联系相互促进和交融从而使情感设计与造型设计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一、情感设计中心理学的概念

情感设计是属于设计心理学中,把人们的心理状态,特别是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的心态,以及设计对社会与社会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唐纳德·A·诺曼认为:“绝大多数的日常知识储存于外部世界,而非人的头脑中”。在我们日常的生活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地接触外部世界中的人、物、事件、语言、行为等。“意识世界”与“环境世界”不断的碰撞,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信息的交换、打散、重组、混合,而同样的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适应性的选择、决策、行动。我们正是通过“行为互动”与“信息交流”做“事”,才与“物”“人”在特定的“时间”与 “空间”中发生特定的“关系”。而对于设计活动的本身,这也是一种复杂、多方面、多因素的人类行为,这一系列的行为包括信息,动作的接收,认知与反馈间的互动过程。

二、情感设计的意义

在我们了解展示情感设计在其中的应用之前,我们必须知道情感设计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人与产品,场景等之间的互动关系,增加设计的使用性、可用性、合理性,包括在设计本身的造型以及互动关系的人性化设计等。其次,它可以帮助设计主体对设计作品进行正确有效地理解、评价、鉴赏,并了解设计作品的本质和意义。第三,我们可以通过对受众人群的心理分析,就可以让设计师更好的面对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以及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的.各种挑战,并制定出合适的宣传,推广手段,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设计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物质文化行为,而设计学则是广义设计学的一个分支,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是一个交叉性的,边缘性的学科。而心理学则是一门人类为了研究自己而设计的一门基础科学。从这个层面而言,研究情感设计的意义既是将设计作品变的情感化、艺术化以及美观化,它能使设计更加带有一种心理状态,设计的产品以及其载体将更含有自我的情感,设计不再是冷冰冰的,而是一种研究人心理状态的一种艺术方式。它能更全面的让我们认识到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

三、情感设计与设计美学的交互研究

在情感设计中,受众在与设计产品的情感交流的同时,思维无时无刻不是在跟产品进行着互动与信息的交换。在先前的设计过程中,主要在工业设计中,美学意义一直占有大量的地位,而设计师更加注重产品的涉及外形与外在,而忽视了使用体验和舒适度,而情感设计则告诉我们,人是设计活动的主体,是为人服务的,所有的设计活动过程最后都是以人为终点,在产品设计领域即表现为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模式,需要以用户为设计中心,不能以牺牲受众的舒适度与合理性换取美学设计上的吸引力。

在情感设计与具体设计过程的相互关系中,我们根据设计主体和设计目标主体特征,把设计对象明确地划分为三个层次:本能层、行为层以及反思层。而将这种理念运用到具体的设计中去时,本能层即为产品的基本美学关系,行为层即为受众与产品互动过程中的乐趣与效率,反思层即为自我形象与个人满意度。而这三个层次既是对设计活动的基本概括。在设计作品作为受众评价和鉴赏的对象时,情感成为了受众心理的本质。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艺术设计之物,它的实用价值与审美感官的双重属性使其一方面是平凡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和手段,对设计者而言既是充分了解受众实际需求和潜在需求,并综合它的特点,来完善设计对实际目的的适合程度;另一方面,设计的作品作为受众群体需要去感知的重要部分,是最常见、最普遍的审美对象,受众无论在评价、选择或使用上都会产生相应的情感或审美体验。

四、情感设计对于设计过程的重要作用

浅谈服装设计中的要素探讨 篇3

关键词:服装设计;基本要素;关键要素

1服装设计必须要考虑的几个条件要素

(1)服装设计必须要明确为谁而设计。为谁设计是服装设计师在设计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如果服装设计师给家庭主妇设计旗袍、设计低胸装等,显然是不符合家庭主妇的身份的,又比如服装设计师给教师设计超短裙做职业装,也显然是不符合教师这个职业的特征的。因此,服装设计师在设计服装时必须要考虑所设计服装的群体。要知道不同身份的人对服装的要求是不同的要了解不同层次的人的生活态度、社会地位、职业范围,更要深入了解不同人群的文化修养和气质特征。

(2)服装设计必须要明确服装的用途和功能。服装是用来干什么的,决定了服装设计的方向。服装设计者必须要考虑服装的用途,比如设计者设计职业装时,要考虑是什么职业穿的,是宾馆制服、餐厅制服、还是娱乐场所制服,不同职业服装的用途和设计也是不同的。比如要考虑人们的穿衣用途,是为了去参加面试、接待外宾、还是外出休闲旅游,处于不同目的的考虑,服装设计也要体现不同。

(3)服装设计必须要明确服装的穿着时间和地点。不同时间,人们所穿的服装也是不同的,这个时间既包括穿着的季节,也包括一天中的白天或夜晚。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人们的穿衣也是不同的,春有春装、夏有夏装、秋有秋装、冬有冬装,服装设计师在设计时必须要考虑不同季节人们的穿衣需求。同时还要考虑不同地点人们的穿衣需求。比如北方人和南方人的穿衣也是有区别的,比如不同场所的人穿衣也是不同的,车间、办公室、宴会厅、商店、住所等不同场所,人们会有不同的穿衣需求,在办公室要穿正装、在住所会穿睡衣、出席宴会会穿晚礼服。设计师必须要考虑这些条件要素,设计出人们需要的服装。

2服装设计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基本要素

服装是由面料、色彩、款式三要素组成的,只有通过设计师独具匠心的设计,才能把这三要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设计出服装。

(1)服装设计中色彩要素的把握和应用。服装设计中的色彩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只有经过服装设计师对色彩的合理搭配,才能带给人不同的视觉享受,可以这样说,色彩本身并所谓美不美,设计者搭配组合的色彩效果能给人们呈现不同的视觉感受。在色彩搭配时,要做到主次分明,各色之间所占的位置和面积,一般按接近黄金分割线比例关系搭配,不能多色齐放,否则会造成视觉上的混乱。色彩搭配要有一定的计划和秩序,要保证色彩的和谐。在色彩搭配时,要坚持以下原则:首先,要坚持三角搭配法。所谓的三角搭配既要坚持相差120度的搭配法,比如红与黄与蓝、橙与绿与紫搭配。在搭配时要凸显出主色调,其他的颜色只是辅助色,切不能不分主次,不能胡乱搭配。其次,要使用邻近色和对比色搭配法。搭配过程中,找一对对比色进行搭配,然后再为其中的另一种色彩找一个邻近色,这样不至于造成太夸张强烈的视觉冲击。除了服装色彩这些搭配因素外,设计者在设计时还要考虑色彩的心理因素。色彩能反映着装者的心理,设计者要善于把握不同消费者的心理,并根据不同心理设计不同色彩服装。

(2)服装设计中要注重款式设计。款式即服装的外形,服装漂亮与否与款式有直接款式,款式陈旧的服装很难吸引消费者。因此,设计者在设计时要首先设计好服装的外形线,要让人一眼看到服装的造型风格和特点。具体在设计时要把握好肩、腰等关键部位的外形线变化。要考虑不同人群的身材、高矮胖瘦等,根据此设计出有特色、有造型的服装,要在整体外型上给人以视觉冲击。此外,还要特别注意服装各个拼接部位的结构线设计。服装的结构线是根据人体及人体运动确定的,必须要舒适、合身,便于行动和肢体舒展,要保证各个拼接部位的合理过度。

(3)服装设计中要选择合适的面料。面料是构成服装的最基本要素,如果没有面料,只有色彩、款式,那么服装只能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因此,服装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面料因素。首先,要考虑服装材料的变化,要了解服装材料的发展趋势,要关注新的服装材料的出现。比如现代消费者对天然的纤维化纤材料的热衷,在服装设计时要把握住现代人的消费心理,要在服装设计中要对体现高科技、新型面料的应用。其次,要把握服装对面料的需求。比如睡衣等居家服,要选择舒适、方便的面料,比如晚礼服等,要选择高档材质的面料,要体现高贵华丽。比如运动装则要选择有弹力的面料,面料还要能充分吸汗、散热。比如婴儿装则要考虑幼儿的肌肤特点,尽可能选择纯棉面料。除此之外,设计者还要充分了解不同面料所用材质的物理、化学性能,材料的纤维物质组成等。

3服装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要素

(1)服装设计者在设计中要体现实用性和适用性要素。服装最终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穿衣需求,这一点是服装设计的根本。设计者要设计出大方、美观、适用的服装,才能激发起消费者的购买需要,才能满足消费者的穿着需求。因此,服装设计者要深入了解社会不同人群的消费心理,并根据这种消费心理设计出人们认可喜欢的服装。

(2)服装设计者在设计中要体现“美”这个关键的艺术性元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装的追求也开始高标准化。消费者希望服装不仅要实现基本的穿着功能,还要体现美的功能。服装成为了满足消费者爱美、尚美、享受美的需求。对消费者来说,一件漂亮的衣服不仅能给他们带来美的感受和体验,还能给他人留下美的印象。因此,设计者在设计服装时要充分了解人们的审美观念,并在服装设计中体现出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在款式设计时要推陈出新,在色彩搭配时要体现潮流,要研究不同时期服装的演变规律,用设计的艺术美来实现服装的美的功能。

(3)服装设计者在设计中要体现“时代性”这个关键要素。服装也是有时代特色的,不同时代的服装往往是不同的。设计者在服装设计时要体现时代特点,要引领不同的服装潮流。要有鲜明的时代感,要能与时俱进,充分反映时代的精神风貌,要在款式、结构、色彩、面料等方面体现时代潮流,适应发展变化的新形势。

4结语

综上所述,服装设计者在设计服装时,必须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要素,包括设计时的基本要素、条件要素和关键要素等。要实现对各个要素的综合把握,要设计出消费者喜爱的服装,要设计出集实用价值、适用价值、时代价值和美的价值为一体的服装。

参考文献:

[1] 陈玲芳.浅谈服装色彩的设计[J].美术大观,2007(12).

[2] 蔡颖颖,钱伟.如何把握服装设计中的系列设计[J].华章,2011(22).

[3] 杨俊.服装材料在服装设计中的视觉表现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

机械设计中的设计要素研究 篇4

1 机械设计阶段概述

1.1 设计计划阶段

一个产品的开发, 重要的是产品的设计计划。机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就, 提前对这些问题进行预知和解决对产品开发非常重要, 可以提高机械产品开发的效率。在此阶段, 需要查阅大量资料, 对整个设计进行详细的了解, 并且进行细致的分析, 以使其满足行业的标准[1]。机械设计的计划阶段是整个过程的最初阶段, 是很重要的阶段, 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是后续的设计工作开展的基础。

1.2 机械设计方案阶段

方案是机械设计的详细步骤, 包括每个组成元件的大小, 形状等, 这一阶段是机械设计的重要环节。方案的设计有很多种, 如何从多个方案中选择符合要求的方案很重要, 一方面设计的方案需要有一定的科技含量, 二方面设计的方案应满足产品的要求。方案设计只是方案还未成形的阶段, 需要进一步的设计。

1.3 技术设计阶段

技术设计关系到机械产品开发的效率, 其是对技术部分的完善和优化。这一阶段, 根据初步设计的草图, 查找资料, 使技术能够充分先现代化的技术发展, 还能满足产品性能, 质量等要求, 提高技术设计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技术设计复杂, 设计的方面广, 同时设计的整个阶段还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它是变化的, 因此方案会改动, 应对每一个方案进行详细的整理和存档, 以便为进一步的设计提供指导。

2 机械产品市场需求要素

市场是产品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设计的产品没有市场是不具意义的。市场需求由时间, 区域及人们的消费习惯决定, 为了使产品更好的竞争力, 必须对不同时间, 不同地域人们的消费习惯, 产品需求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总结。设计者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积极发现新的产品增长点, 适时对产品的功能, 价格等进行调整, 并从中不断优化完善产品, 提高产品竞争力, 满足消费者需求。

3 设计人员的技术要素

3.1 明确设计注意事项

机械设计涉及的内容广, 专业技术强, 整个设计需要考虑到所选材料的性质, 如刚度, 强度等, 只有充分对产品的材料的物理性质等进行充分的了解, 设计出产品才有可操作性。同时, 随着各项技术的发展, 消费理念的变化, 人们更多消费环保节能的产品, 所以产品设计还要考虑环保节能因素, 满足人们消费需求[2]。

3.2 计算机软件仿真模拟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各种绘图等工具应用到机械设计中, 绘图软件的形成大大简化了机械设计的绘图过程, 提高了设计人员的设计效率。各种软件的利用大大提高了提高了设计的准确性, 提高了产品的性能。机械设计人员应学习先进的设计方法和理论, 更好的为机械设计服务, 提高产品设计的效率和质量。

4 设计产品的外观与质量

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反映内容。如何更好的使外观与质量搭配协调, 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也是需要设计者考虑的要素。对于产品的质量不能仅停留在产品本身的质量上, 还要对产品配套的售后等整个体系进行全方位的考虑, 在产品当出现问题时, 应有一个完善的解决方案。

5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的应用, 机械设计取得巨大发展。机械设计涉及的内容广, 需要对各方面进行分析, 包括产品的市场要素, 产品开发人员的技术要素, 机械产品的质量与外观要素等。应对这些要素进行细致的考虑, 才能使开发的产品具有竞争力, 才能使设计的产品满足人们的需要。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现代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逐渐被吸收到设计领域。为了满足人们对机械化产品的越来越高的要求, 机械设计的流程日益复杂和多样化发展。本文通过对当前机械设计情况进行了分析, 对现代化机械设计的要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为机械设计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机械设计,设计要素,探析

参考文献

[1]徐功森.机械制造行业的生产特点及发展趋势[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10, (9) :73.

运行车速理论在公路设计中的应用 篇5

运行车速理论在公路设计中的应用

长直线接小半径等不利线形组合是车辆运行安全的.隐患,但受设计车速(或设计运行速度)体系制约,该问题一直无法定量化.运行车速理论提供了解释和解决该类问题的办法,具有充分顾及交通安全的人性化特点、保证线形与实际运行车速紧密协调的优势,是我国公路设计理论和体系的发展方向.

作 者:李四夫 Li Sifu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林业设计研究院刊 名:林业科技情报英文刊名: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00941(1)分类号:U4关键词:运行车速 检验 控制 措施

浅析构成要素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篇6

关键词:构成要素;包装;色彩

一、平面构成要素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在自然界的植物中,存在着许多天然形成、巧妙完美的自然包装,它们既合理又科学,非常好地起着保护产品的作用。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大发展,多样化需求的包装是设计者首要考虑的,成功的包装设计不仅能为消费者带来许许多多的方便,更能为消费者创造一种良好的体验。在包装设计中如何满足消费者的共性与个性需求变化,如何充分体现国家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取向,一个变化着的世界不断向我们提出一个个新的挑战。

20世纪初包豪斯创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设计专业基础课,把对平面、立体、色彩的研究独立成体系。现在讲的构成就是来源于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GES-TALTUBG这个词的译语词汇,它是指一种基本的设计思维方法。

(一)包装设计中的重复构成

重复构成是把相同的形态进行有条理的反复排列的一种视觉形式,构成的形式,如重复出现,有利于引起人们对形象的注意。歌德曾说:“重复就是力量”在包装设计中,采用重复的方式无疑会使消费者加深印象而且在包装设计中重复构成的使用很普遍,设计中元素的重复构成会使设计作品产生整齐、安定、规律的统一,但有时重复构成的视觉感受会显得沉闷,缺乏有趣的变化,因此可以在装潢面中装饰一些重叠和交错的元素,打破呆板、平淡的格局,使画面变得更有层次感。

(二)包装设计中的渐变构成

设计中的渐变元素运用在包装设计中,展现的是基本形状或骨架有一个渐进的变化,这是一个阶段性调和的秩序。渐变的形式,由于它的条理化而易被视觉所接受,起到良好的宣传和推销商品的作用。在包装设计中会被运用到形成一种运动变化的规律,产生强烈的空间感与节奏感。商品的某些特性,如美味香甜等,这些抽象的商品属性就必须从构成实践所产生的无数抽象形态中得到启示,这些抽象的形态可以唤起人们对产品美好属性的联想。

二、色彩构成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色彩世界无限奇妙,色彩可以表达思想,交流情感,承载着生物的信息交流、自我保护等特有的视觉传达使命。包装中的色彩首先要能够使消费者通过色彩来感受包装内不可见的商品,从而帮助消费者识别、记忆商品,已到达吸引购买力,扩大消费群体的目的。

(一)包装设计中的色彩对比

什么样的艺术效果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对比,色彩表现出的效果同样也依赖对比加强与削弱。两块或几块单独看来非常美的颜色放在一起有时会很难看;而两块或几块不太鲜艳的颜色放在一起,有时也会产生视觉冲击力。形与色总是同时出现,不同的形对色彩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形态越集中,色彩对比强烈;形态越疏散,色彩对比效果就弱,形态与色彩在某些情况下会在人的心理上产生相近的反应。包装装潢面的设计中应根据设计定位和色彩的对比关系,合理地安排来满足大众的审美要求。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将不同颜色之间的色彩对比运用到包装设计中,色彩的对比能有效的吸引到消费者的注意力。

(二)包装设计中的色彩调和

有色彩就有对比,有对比就有调和。当我们的眼睛一直看着某一种色相的时候,眼睛会容易觉得很累并觉得缺少什么,比如我们一直看着蓝色的时候会觉得很累,当我们马上看橙色时缺失感就会消失而达到平衡。在视觉的效果中确定色彩平衡就需要互补色的规则是色彩和谐布局的基础。包装设计的色彩搭配可以运用到色彩的调和同样构成了色彩浓重颜色的参与,同样的增强颜色,以达到调和的目的,可以说色彩调和是设计者不懈的追求。

三、立体构成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立体构成即为空间构成,包装设计要了解造型要素的特点和心理效应,基本组织形式的理解和使用各种形式的抽象、具象和各种元素,巧妙的结合,以找到适当的位置,将外界复杂多变的具体形象转化为简练、单纯、高度抽象的基本造型元素。空间是点、线、面、体的存在方式。独特的包装形式可以体现文化个性和形象的产品本身,在构成设计中的点、线、面具有很好的造型表现力,而且它们自身的属性也能很好的表现出各种情感、空间的变化。

(一)包装设计中的“线”的构成

线有相对粗细的形态,而在线材的构成中容易产生许多空隙,给人们通透和轻量的感受。线是点运动的轨迹,也可以说线是一切面的边缘,但在形式中它必须具有宽度和厚度,才能表现出线的形象,会产生运动感和伸张感。线性的表达可以通过线群的积聚、拉伸、扭曲、旋转等形式体现空间形态的结构感、层面感、伸展感、肌理感以及流动感等视觉效果。曲线的运用会打破乏味的基调也可体现出女性的知性优雅和优美敏锐等,在装潢面上的设计,要使得画面感丰富,可以将不同方向的线交织在一起。

(二)包装设计中的面材构成

面材是介于线材与块材之间的型材,“面”是点和线的扩大,点和线超过一定的限度就成了面。从二维性质来看面,它有长度、宽度和轮廓形态而无厚度。所谓面材构成就是利用各种类型的面材,按照一定的造型规律和方式组织,从而塑造出创意立体的效果。面具有轻薄感和空间延伸感,面的秩序能吸引视觉,给人一种整齐有序。由平面的“面”到立体的“面”是一个自然而必然的过程。面材还分直面和曲面。面材的结合方法主要有:平叠、弯曲、黏合、插接等。

四、结语

设计是以知觉为基础的,那么就需要建立一种能使人普遍感知和理解的基本元素媒体。在包装设计中,一些设计反映出了人们追求和向往自然的形式,比如让纸盒结构转曲这样会使人们感受到柔和而富有动感。在今天这个处处充满人性化的产品设计中,应该有不少来源于大自然的灵感,我们要从便利的角度来设计结构,让消费者感到方便快捷的同时做到适度包装。

【参考文献】

[1]陈磊.包装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2]孙彤辉.平面构成[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

[3]黄辉.立体构成[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陆红阳.包装设计色彩[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5.

虚拟场景制作中的设计要素 篇7

虚拟现实作品从构造方式来看, 是技术性的, 但从其可视化的表现形式来看, 则是艺术性的。[2]而虚拟场景作为现实世界的仿真复制, 在可交互的虚拟环境世界里, 蕴涵着其他元素无法比拟的审美特质。在虚拟世界里, 它可以使不可能的成为可能。在虚拟场景的制作过程中, 场景设置、模型建模、材质绘制、纹理指定、灯光布局等等, 无一不涉及到设计元素。虚拟场景中同样需要传统的设计基本原则, 如模型的主与次、虚与实、繁与简;色彩的对比与柔和;纹理的清晰与模糊;光线的明与暗等, 都需要在虚拟现实作品中得到很好的体现。由于受到网络速度、软硬件配置、运行环境等的限制, 就需要充分运用设计元素, 实现虚拟现实沉浸感的最佳效果。由此可见, 虚拟场景建模中设计元素的重要性。

虚拟场景的制作主要包括场景设置、模型创建、材质绘制、纹理优化、灯光布局、摄像机配置、碰撞测试等。文章以MAX和Virtools软件开发为例, 详细介绍虚拟场景建模是如何设计的。

场景设置是完成虚拟场景空间的分布及规划。在制作过程中尽量按照真实环境进行设置, 比如虚拟场景总面积、楼层高度、房间尺寸、植被分布等。在此基础上, 根据场景的实际需要和设计需求, 如需要突出的主体部分、环境规划、装饰物分布, 适当进行调整, 已达到真实或高于模拟现实环境的目的。

模型的建立是创建虚拟场景、实现虚拟交互的基础, 是整个虚拟场景设计的灵魂。有助于提高虚拟场景的真实感和实时交互的速度, 使用户真正地“身临其境”, 提高其设计的艺术效果。主要由模型构成的虚拟场景, 模型的处理就显得尤其重要。要达到真实模拟现实场景的效果, 就需要创建非常多的模型细节, 这样势必会严重影响虚拟交互速度, 特别是在网络版的网络传输过程中, 由于模型面数过多, 场景显示速度会非常慢, 直接影响虚拟交互效果。所以, 在建模过程中, 往往要在模型的细节和表现效果之间寻求平衡, 也就是要保证真实场景效果的前提下充分使用设计元素。根据所要创建模型的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建模方法。例如多边形建模、面片建模、NURBS建模。在MAX软件建模过程中, 根据仿真要求原则, 充分使用编辑多边形的点、线、面属性对模型进行优化, 消减不必要的面, 删除隐藏预览不到的面。针对复杂物体模型可以使用NURBS建模方法, 在有效控制面数的前提下, 保留模型细节。对于更为复杂的虚拟场景, 我们可以通过创建物体的多个不同面数模型, 在Virtools开发平台中, 使用细节层次显示技术 (LOD) , 依据视点远近不同自动调取模型库中的不同面数模型, 提高其显示速度。

材质绘制是真实模拟现实环境的一个重要环节, 有了它模型不再单调, 模型犹如披上丰富多彩、层次分明的外衣, 是它具有更加真实的质感。材质绘制需要采集大量原始素材, 使用图像处理技术进行设计加工, 达到理想的效果。材质绘制质量的优略直接影响虚拟场景的真实感。

纹理优化能够极大的提高虚拟场景显示、交互速度。在虚拟场景中, 对于相对次要的模型, 可以采用降低模型面数, 指定精细纹理贴图的方法, 这种设计方法, 既不会降低场景逼真程度, 又减少了模型面数, 同时可以达到仿真要求。使用纹理优化, 不仅是一种实现虚拟场景真实再现的有效方法, 也是提高虚拟交互速度的好方法。

灯光的布局用来模拟虚拟场景中的日光、环境光、室内灯光。虚拟场景中的灯光使用需要非常慎重, 灯光使用过少, 达不到真实模拟效果;灯光使用过多, 严重影响虚拟场景显示和虚拟交互运行速度, 提高硬件运算负荷。在MAX软件中, 为了能够真实模拟光影效果, 主次光源、环境光源的设定及分布就显得尤为重要, 设计运用到整个灯光的布局之中, 设置的灯光也会非常多, 同时我们还会使用到其他一些外置渲染器, 但是Virtools开发平台并不支持这些渲染器输出格式。这就需要使用到烘焙贴图技术, 将设置好的材质、纹理、灯光光影烘焙输出, 烘焙贴图的使用不仅能够提高场景逼真的程度, 还能够降低硬件运算负荷, 提高显示及交互运行速度。

在虚拟场景制作过程中, 充分使用场景设置、模型创建、材质绘制、纹理优化、灯光布局等提高真实感、艺术感的设计要素, 能够极大的提高仿真效果。使虚拟场景更加逼真, 硬件运算负荷更低, 虚拟交互运行速度更快。

摘要:虚拟场景在制作过程中, 受到模型面数、软硬件配置、网络环境等多种因素制约, 为了达到虚拟现实的最佳沉浸、交互效果, 势必要使用到一些最佳设计元素, 本文详细介绍了虚拟场景制作中设计要素的使用方法。

关键词:虚拟场景,设计要素,沉浸感

参考文献

[1]李勋祥.虚拟现实技术与美学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03

现代工厂总图设计中的要素组织 篇8

1 劳动力要素

劳动力概念在工业生产中是指持续或定期参与企业生产过程的人,简单而言就是指企业的员工。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既是生产流程的推动者和执行者,也是生产技术和劳动方法的有效承载体之一。在“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指导下,劳动力要素在总图设计工作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中,更是如此。

劳动力要素对总图整体布局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人在生产及生活中的不同需求,诸如环境需求、空间需求、安全需求、生活娱乐需求等等。合理的总图布局必须考虑满足这些需求,为人的活动营造一种适宜的空间氛围。对于总图设计工作而言,了解劳动力的组成特性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职工总人数、男女比例、各工种人员比例、管理及技术人员比例、生产班制、住宿比例等等,并需在此基础上对结构和流程中的劳动力要素进行合理的组织。

对于空间结构层次上的劳动力要素,主要需要考虑设施、空间和环境方面的布置要求。与劳动力要素相配套的生活服务设施,主要包括办公楼、宿舍、食堂、活动室、活动场地、自行车停放场地、浴室等等。在功能分区时,通常需要将这些以劳动力要素为中心的设施相对集中的布置在一起,并形成相对独立的厂前区。由于厂前区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集合,故其在布置时需要以人的活动和需求为主,比如宿舍之于环境、主入口之于交通、食堂之于就餐便捷等等。因此厂前区的位置选择需要综合分析和考量厂区四周的环境、交通等诸多因素。通常情况下,厂前区需要布置在环境好、交通便捷,并与生产区有一定间隔的区域内,以便能更好地适合人对生活空间的要求,同时凸显其作为企业核心的区位概念。

厂前区内建构筑物的设置同样需要以人为本,比如:宿舍的布局需要满足日照要求并远离噪音及其他污染源;食堂面积及其布置需要综合考虑职工人数、就餐距离、就餐方式、食堂管理等因素;活动设施、休憩设施、景观要素等的配置需要满足人的特定活动需求。

生产流程中的劳动力要素,主要需要考虑人流线路及劳动安全等。比如人流路线的设计需要做到人车分流、并在主要通道上设置人行道以确保安全。在大面积的室外操作场地周边需要考虑配置休息棚和厕所;食堂宜集中或分区集中布置,尽量靠近人流集中、职工用餐方便、环境清洁的地段。

2 劳动工具要素

劳动工具是指直接或间接的用于完成劳动任务的生产装备,是企业工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的重要载体。在工业生产中,生产装备通常包括主要生产设备、辅助设备、运输起重设备和动力设备等等。在现代企业中,劳动工具的技术装备水平通常是企业生产力的体现和产品质量的保证。目前,国内企业正逐步加大对具有核心技术水平的设备投资,以提升企业综合的竞争力。

通常单个设备只具有一种或几种的单项工艺加工能力,而在原材料到成品的输入输出过程中,原材料通常需要经过多道工艺过程的作用,才能形成最后的成品,比如在机械工厂内,铸锻件等原材料需经过粗加工、精加工、装配、试验、油漆、包装等多类工艺过程后方能形成最终产品。为此常需将各种生产设备按一定的生产原则和工艺方法进行组合,以形成特定的加工能力。常用的组织形式包括工艺专业化原则和对象专业化原则。工艺专业化原则是指按照生产过程的各个工艺阶段的工艺特点来设置生产单位,此原则下的生产车间往往集中了同类型的机械设备和同工种工人,运用的工艺方法相同,加工对象不同。比如锻工车间、车工车间、机械加工车间和装配车间等等。对象专业化原则是把加工对象的全部和大部分工艺过程集中在一个生产单位中,组成以成品、零部件为对象的生产单位。比如发动机车间、叶片车间、转子车间等等。该类车间通常封闭程度较高,尤其是中小产品的各种自动化生产线,可以在一个车间内完成由原材料到成品的转化,大大减少了车间之间的物流量。现代工厂通常采取的组合原则是混合式的,企业会根据其产品和工艺特性进行调整,力求生产效率最大化。

一台设备通常具有特定的生产能力、技术参数和生产环境要求等元素,而由多种设备根据一定原则组合而成的各专业化车间则是各种元素的集合,包括生产能力、环境要求等。也就是说这些专业化车间集合了各种劳动工具的属性。劳动工具的分配组合方式决定了这类车间的属性。而总图工作的基本布置单位就是这些车间建筑物。因此如何合理组织这些劳动工具属性的集合(专业化车间)是总图的重要工作。

通常情况下,工业生产企业大多是由多个不同属性的生产车间组成,这些车间之间的关系决定了这些车间在区域空间内的布置。生产联系紧密的车间通常靠近或联合布置,生产相互影响的车间则需彼此避开。总图设计时,就需要考虑这些劳动工具集合体的固有属性、生产的流程及组织方法,从而确定各车间的关系。通常生产流程,即各工序之间的前后顺序决定了车间的布置顺序。车间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在物流关系上,将物流联系密切的车间紧密布置可以有效的降低运营成本并提高生产效率。比如在大批量生产的汽车、叉车等工厂,常以总装车间为中心,在其周边布置各零部件的生产车间,形成辐射状体系,主要便是基于工艺流程及物料的联系性。

另外,由于劳动工具的特殊属性,总图设计中要考虑其对空间结构上的特殊的要求。这类车间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对于环境有特殊要求的,另一种是对环境有影响的。对于前者,通常需要布置在环境较有利的位置,比如洁净车间,应布置在不受振动、噪声影响,环境洁净的地段。同时需远离有粉尘等污染源的建筑物,并位于其全年最小风频的下风侧。精密仪器和设备等应避开锻工车间等能引起震动的车间。对环境有影响的车间,在平面布局时需充分考虑其特性,尽量降低或避免它对厂区其他车间造成影响。比如在机械工厂设计时,通常将热工车间和冷作车间的相对独立的进行布局,使热工区域远离厂前区,减少其对厂前环境的影响。另外当重大型设备常对地质条件有要求,在总图布局时对于重型厂房需要充分考虑厂区各范围的地质情况,合理布局,以减少工程投资。

3 劳动对象要素

劳动对象包括所有在工作系统中随着劳动任务变化而改变的材料、能源和信息。劳动力和劳动工具是相对稳定的因素,而劳动对象(原辅材料、燃料等)在生产过程中是发生变化的因素。在生产系统规划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物料的属性。

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劳动对象在其变化过程中常被定义成原料、零部件、半成品、成品等各阶段性名称,以表明该物料的递进式的加工程度。不同的名称代表着不同的阶段,不同的阶段意味着不同的加工工艺方法,不同的加工工艺方法需要不同的设备、生产组织、人员、仓储设施等等。故总图设计者需对各劳动对象要素的变化过程有个清晰明了的认知,才能在设计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尤其对于现代大型企业集团,往往生产的产品种类多、批量大,总图规划时需要综合分析各产品类别之间的工艺相似性,合理地组织协调生产和管理关系。

劳动对象要素在众多方面影响着工业生产,也从其自身特性对总图设计的生产组织、物流仓储等方面提出要求。

1)劳动对象要素影响着生产的组织。通常情况下,企业生产的产品品种、重量、制造劳动量、重复性及其在年产量纲领中的数量决定了生产的成批性。比如在机械工厂设计中,通常需要研究三种生产类型:单件和小批,成批的,大批和大量的。对于单件和小批地生产,生产常按工艺专业化原则来组织,并采用通用设备,以保证一定的生产通用性和灵活性。大批大量生产中产品品种固定,产量较大,生产组织常采用流水作业法,生产的封闭程度较高。而这些生产的组织方式,直接影响了总图的设计思路和规划理念。

2)劳动对象要素决定了建筑的基本性质。通常物料的尺寸、重量、属性决定了其生产建筑的建筑火灾危险性类别、行车起重吨位、厂房高度、柱网和结构形式等等。建筑属性的确定,便明确了总图布置时所要重点考虑的间距问题。

3)劳动对象的流动性决定了厂区的运输组织。劳动对象的流动是厂区物流规划设计的基础。在生产过程中,物料由原材料加工成成品,需要在各工艺环节间流动,流动物料的属性决定了所需采用的运输装卸方式、中转场地的大小和物流强度等。比如生产制造大型设备的企业,如船舶、压力容器、电力设备等,大件运输问题是总图所要考虑的重点对象。对于大型物件,设计时应考虑尽可能的少移动、不过跨,以节约运输成本。

4)物料的储存是劳动对象要素空间需求体现。工业生产企业的主要仓储设施包括仓库、储罐和堆场等。劳动对象的属性和生产过程中物料的变化状态是仓储设施布置的基础。不同属性的物料,有着不同的存储要求,对应着不同的储存方式。液态或气态物料,比如氧气、油料等常采用储罐储存;环境作用影响不大的物料常露天存放,比如钢材、矿石等。大部分物料需封闭式储存(室内),以保证生产对物料质量的要求。

仓储设计时需综合考虑相关各要素,合理组织仓储配套设施与生产车间的关系,本着有利生产、有利管理的原则进行分合布置。同时需根据工业企业具体情况,合理采用先进的仓储设备和管理理念,逐步提高仓储的机械化程度和综合管理效能,使仓储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又一支撑点。

总而言之,劳动力、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作为工业生产的三大要素,也是总图设计的三个参考点。对于总图设计人员,在具体设计工作中需要从这三个要素的角度来收集和分析资料、提出并评价设计方案,以锻炼和提升系统设计思想。

参考文献

[1][德]汉斯.克特纳,于尔根.施密特汉斯.格赖姆.工厂系统设计手册[K].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

[2]机电部总图手册编写组,工厂总图运输仓库设计手册[K].北京:机电部设计研究院,1990.

论产品设计中的技术要素 篇9

1 技术发展与设计进步

对形式美法则 (节奏、韵律、比例、分割等) 的掌握以及对生产率的追求成为提高劳动技巧和改进技术的动因。因而“人的操作活动和个性痕迹凝结在产品的形式中, 从而在成果中也物化了人的精神个性。”[1]

伴随着三次工业革命的递进和深化, 不仅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也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 使物质生产过程的技术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首先是产品技术的改变, 不同的生产技术也常常会导致产品的差异。良好的造型设计, 必须通过恰当的工艺手段才能产生相应有的质量效果。其次, 产品的操作技术还必然受到人体工程学、设计心理学和人类学规律的制约, 与人的认知, 甚至是无意识的行为特性相关。

此外, 由于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强力推动,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IT技术的不断成熟, 人与物的关系认识向着时间、空间、生理感官和心理方向发展, 数字化产品及其设计在不同层次和意义上扩延。

2 技术与产品设计要素的关系

2.1 技术与功能

从设计的角度而言, 设计的对象是产品, 目的是满足人的需要, 而不是产品本身。产品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人发挥效用, 功能是产品设计的核心, 是对人的生理的一种强化、延伸和替代。

技术作为物质生产的手段, 其形成和发展必然与物质生产的发展相平行。一般来说, 技术为功能的实现提供了基础, 功能为技术的发展开拓了思路。也就是说, 产品功能必须依靠现有的技术条件才能得以实现, 如果技术条件不能满足, 功能即是空谈。另一方面, 技术的发展和创新需要功能上的启示, 因为功能体现了人对产品的不断需求。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2.2 技术与形态

形态是营造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 主要通过产品造型的形状、比例及其相互之间的构成产生一定的氛围, 从而使消费者产生某种心理体验, 进而建立起一定的产品形象。这种“形象”不是单纯形态要素的简单叠加, 它不仅要发挥传递信息的作用, 还要承担实现产品认知功能和审美功能的需求。它是组织人—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是体现产品功能的载体。

具有小体积、大容量的集成电路和电脑智能程序在产品中的运用, 尤其是微电子元件的使用, 使得技术条件对设计的限制越来越小。其次, 产品的形态还受到材料和结构的影响, 不同的材料或者结构会导致不同的造型形式。

2.3 技术与材料

一切人造物都是由一定材料所组成的, 技术的作用就是把天生的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这种变革首先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同时又受到社会的控制和调节, 反映了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在造物活动中, 人类不仅创造了器物, 还创造了使用材料的经验和方法。可以说, 人类造物史即是一部不断发现材料、利用材料、创造材料的历史。

在现代产品设计中, 材料通过它自身的属性, 不仅满足了产品功能的需求, 并且保证和维持了产品的形态, 成为直接被产品使用者所视及与触及的唯一对象。因而, 熟悉各种材料的特点, 对不同的材料施以不同的技术手段, 是设计成功的关键一环。

人类与材料经历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 从发现到发明的过程。如今设计师能够利用的材料种类繁多, 大量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 促进了新的设计形态的诞生。这不仅大大丰富了设计的内涵和外延, 而且对传统的设计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给设计师带来更多的灵感和创意空间。

3“技术至上”主义的弊端

技术的飞速发展是机械化大生产的接生婆, 它一方面带来了物质社会的丰裕, 同时也带来了产品的同质化。这是由于机器设备的操作对生产工人的技术要求趋于平均化, 工人只从事限定的工艺操作, 生产的工艺过程和产品的质量以及造型均取决于生产前的设计安排。因此, 单一的产品模式无法满足个性化的需求, 有时人们还不得不被动地去适应产品。

特别是在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日趋占主导地位的今天, “人”对“物”的依赖性越来越大, 人类的本能在逐渐丧失, 判断力越来越弱。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在“人”与“物”的关系中, “物”只是“人”的延伸, 而非人的主宰。尽管设计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 但是会使设计在欣欣向荣的表象下, 不知不觉地沦为技术的奴隶, 使原本“为人的设计”异化为“为技术的设计”, 如此一来, 势必会重蹈前工业革命设计的覆辙——无论是设计还是技术都是为人服务的, 这个根本宗旨的改变, 会带来违反初衷的历史的倒退。[2]

4 结论

人类各种物质生活的兴起、发展和相互依赖, 主要跟工艺、技巧和物的演化有关。在现代产品设计中, 为了适应大机器工业批量生产的需要, 技术将功能、外观形态、材料以及使用舒适度等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价值, 推动了经济发展和大众消费。同时, 我们还应尽量避免技术主义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通过人文关怀体现产品与人的和谐。

参考文献

[1]徐恒醇.设计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136.

浅谈女性手机设计中的审美要素 篇10

“女性美”在人们的审美感觉中一直和“柔弱”、“曲线”、“柔媚”、“温柔”一类的形容词联系在一起。古代中国文艺作品中常常以“冰肌玉骨”、“眉目如画”、“皓齿明眸”、“花容月貌”等来形容女性的美。最出色的如《诗经》中描绘卫庄公夫人庄姜之美曰:“手如柔荑, 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 齿如瓠犀, 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这一连串绝妙的比喻令人遐想联翩。与此相对应, 周肪的《簪花仕女图》、张萱的《捣练图》、唐寅的《秋风纨扇图》和仇英的《汉宫春晓》等艺术珍品至今都令人赞叹不已。而在西方, 古代西方艺术作品也非常注重对女性美的描摹和刻画。意大利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法国高更的《塔希提岛的妇女》和布罗格的《维纳斯的诞生》等艺术品更是把女性美刻画得淋漓尽致。早在希腊时期, 希腊人就塑造出了自己认为是完美女人形象的维纳斯雕像。断臂维纳斯是1820年在希腊爱琴海米罗斯岛上发现的, 所以又有“米罗的维纳斯”之称。这尊大理石雕像高约2.4米, 通体由一块半透明的白云石雕刻, 站在鸡血白纹的云石底座上.是迄今被发现的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维纳斯雕像所创造的美, 更是成了黄金分割比值最理想的范本, 为后世的艺术树立了不朽的光辉典范。

手机设计是现代设计中一个比较先进和活跃的门类, 由于手机的更新换代频率较高, 所以消费者更重视手机界面的审美情趣和对手机的文化认同。设计师在开发手机功能的同时, 也会赋予它一定的外在形态, 而外在形态则表现出一定的内在性格。当人们审视手机的时候, 会在脑海中形成对这一手机的某种意象, 譬如“奢华的”、“时尚的”和“女性的”等。性别取向是手机表现出来的与人的个性特征相联系的一种视觉特征, 是人的特定的感性认知。

手机设计主要是通过手机所呈现出来的视觉要素——造型、色彩、文字、肌理等, 来刺激消费者的不同感官, 激发消费者的联想, 并最终产生对手机的购买欲望。而设计师就是驾驭这些要素的工程师, 在这方寸之物上, 设计师要对它进行全面而细致地规划, 以求给消费者感官情趣带来最真实的打动。在其中, 运用“柔性”审美元素来塑造女性手机界面的“女性美”已成为设计师的常用表现手段, 它使得在手机设计中表现“女性美”成为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并给消费者带来更大的感动。

一、运用曲线表现手机的形态美

产品是由线面交叉组合的, 产品的外观形态是消费者面对产品时产生的第一个视觉刺激信号, 同时, 产品的外观形态特征还能使消费者体验到自身的地位、素质修养、个性等。线是有生命、有感情、有方向性、有象征性的形式因素[1]。而曲线能够给人以柔美和含蓄感, 是女性的一个符号, 是一种符合女性审美需求的造型基本元素。人们常常形容完美的女性身材为“S”型曲线, 并且, 女性的优雅气质和细腻柔和的性格也与曲线的曲率吻合。因而在女性手机设计中, 为表现“女性美”, 会在线型上采用较为柔美的曲线, 面与面的过渡处理采用转折较为圆润的软连接, 这样可以显得手机的形态珠圆玉润, 突出手机的“柔美之气”。另外, 因为考虑到女性的生理特征, 所以按照一定的人体工程学的原理, 要尽量把手机做得轻而且薄, 这样可以满足女性对于手机便携性的要求。

因此, 女性手机的形态造型设计对女性审美要素的运用可以反映女人的天性和气质, 并可以通过与女性情感的共鸣来拉近手机与女性用户之间的距离。如图1中的手机设计, 这是华硕在2010年国际消费电子展上展示的微型电脑概念手机, 在这个设计中我们看不到很硬的表达面, 整个曲型表面与女性内心的温润如玉有着很强的契合性, 这么柔和漂亮的造型设计作为与人沟通的工具, 在本质上是让女性内心情感所欣喜的。虽然我们无法知道手机的功能, 但当我们看到这个形似手镯的曲线造型产品时, 相信很多女性定会爱不释手。

二、运用鲜亮而柔和的色彩表现手机的色彩美

不同的色彩组合有着不同的特性, 会让人们产生不同的生理感觉和心理感觉, 可以结合人们的不同经验在视觉上、感性上和意象上产生一连串的审美效果, 进而引起人们心中深层次的印象。例如红色往往给人以力量、愉悦、高强度的感觉, 同时红色被认为最能引起人视觉上的注意, 因此红色有些时候被用来进行心理上的警示[2]。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常见到紧急制动开关和报警按钮一般都是红色的也是这个原因。

性别对色彩有不同的偏好。2007年英国纽卡斯尔大学一项最新研究显示, 男女之间的色彩偏好确有差异。科学家们向208名年龄在20岁到26岁之间的志愿者出示了各种成对的颜色。志愿者们必须通过电脑鼠标选择他们喜欢的颜色。结果显示出与性别有关的偏好——虽然被调查者们都很喜欢蓝色, 但女性更偏好红色和粉色, 而男性大部分都喜欢蓝色。领导这项研究的纽卡斯尔大学科学家阿尼亚·赫尔伯特说:“有关解释可能要追溯到人类 (进化过程中) 的猎人——采集者时代。当时女人是采集者, 而且她们会因为采摘到成熟的红色果子而受益。文化可能利用并加强了这种自然的女性偏好。”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性别差异是, 女性更可能选择红色、白色、蓝色和紫色等亮丽的颜色, 而男性更偏向黑色、灰色和银色等无彩色系列。同时, 色彩与气质之间的关系也与色彩偏好有关, 有些色彩带给人们的心理感受与女性给我们的感觉基本一致, 比如说红色的大方、热情;紫色的优雅、高贵;粉红色的可爱、浪漫;粉绿、粉蓝色的文静、温和, 还有白色的纯洁、端庄等等。

在女性手机市场上, 决定消费者是否购买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色彩。一般来说, 亮丽而柔和的色彩适合女性手机, 比如红色系、紫色系、白色系。红色给人的感觉是大方、热情;紫色给人的感觉是优雅、高贵;白色给人的感觉是纯洁、端庄。粉红色是红色系里最受女性青睐的一种, 粉红色给人的感觉是梦幻浪漫、甜美温柔, 这完全符合了女性可爱、浪漫的气质。在手机设计时, 女性化的色彩设计方案能以其独特的表现力, 满足消费者对于特定情感、个性、文化等多种附加价值的需求。如图2中的LG GD580棒棒糖手机是LG在时尚女性手机领域的又一巅峰力作, 绚丽的色彩搭配和时尚的造型赢得了众多女性芳心。它非常注重色调、细节和装饰。在色彩上它选择女性喜欢的“蓝莓”、“西柚”、“草莓”和“蜜桃”等梦幻色彩, 同时, 时尚的造型搭配简约有致的外观, 表达出了对女性内心的一种关爱。

三、运用合理的材质和工艺表现手机的材质美

手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触的产品, 如果说手机的外型和色彩设计刺激了消费者的视觉, 那么手机的材质设计则既激发了消费者的视觉和触觉, 又给予了消费者更丰富的感知体验[3]。不同的材质会给消费者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塑料材质的手机会使消费者产生廉价、时尚等心理感受;木质材质的手机则会使消费者产生温暖、朴素、怀旧等心理感受。同时新兴的IMD、IML、铝合金、镁合金、不锈钢等材料与传统材料相结合, 经过电镀、丝印、镭雕, 电铸、蚀纹等加工工艺的处理, 也会给消费者带来多样化的心理感受。

同样, 相同的材质配合不同的造型和色彩, 也能给消费者带来不一样的心理感受。例如:金属本身是一种男性气质的材质, 它的冷硬感会使消费者产生距离感和现代感等心理感受, 并具有阳刚硬朗的气质, 但如果配合以曲线的形态造型和女性化的色彩却往往更能体现一种独特的女性风格。对于女性来说, 金、银的美学属性是满足女性心理对于奢侈、装饰、华贵等需求的天然材料, 而且金属与其他材料搭配使用后还能激发和传递更为丰富的感情。例如:在金属表面镶嵌宝石的时侯, 金属与宝石的光泽相互辉映, 在折射和反射中会更凸显机身而显得璀璨夺目。尽管现在很多手机上都采用可爱的装饰来吸引女性顾客, 但如果这种装饰仅是装饰而无额外的价值体现, 便会使人感到失望。如图3中是瑞士奢侈手机制造商Gold Vish推出的天价手机。这款手机外壳由纯白金打造, 上面共镶嵌了120克拉的VVS-1级别的天然钻石, 它采用瑞士最顶尖的工艺生产, 极尽奢华的外形可以让女人们为之疯狂。这款手机的意义在于它的价值, 售价1, 000, 000美元, 这样其材料的特制也就体现了出来。另外这款手机全球限量100台销售, 这更成为女性彰显其自身价值与地位的象征。

四、注重女性关怀来表现手机的功能美

在设计艺术的包豪斯时期, 就曾经提出过“设计的目的是人, 而不是产品”, 设计是一种对人的关怀, 而不只是产品本身, 手机设计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4]。近年来, 手机在功能上不断创新, 手机也不再是单一的通讯工具, 而是集彩信、通讯、拍摄、MP3、MP4、PDA、电视、文学和游戏等功能于一身的时尚消费品。它在完成基本通讯功能的同时, 也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和享受。但女性手机的功能应有自己的特征, 在具体设计的时候还是应以体现女性关怀为主, 去掉那些复杂的、不切实际的功能, 所有的功能设计都要符合人机工程学中的女性使用尺寸和习惯。当然还可以在设计中适当加入一些独具特色的女性功能, 满足女性使用者感性、追求时尚的要求。如中国第一个专属于女性的手机品牌朵唯, 其旗下的手机除了具备拍照、音乐、聊天工具等基本功能之外, 还独创了“爱尚美家”和“一键求救”等女性特色功能, 对于女性来说, 这样的设计不仅贴心而且安全, 因而受到了广大女性消费者的欢迎。

结语

在工业设计中, 设计师结合目标受众的特性, 构思转化成产品形式。在手机设计中运用“柔性”审美元素, 无论是作为创作手法, 还是作为手机本身的风格, 都是为了让女性消费者在感性认知上产生认同, 从而产生感观和心理上的愉悦, 并最终产生购买欲望。在手机设计中运用“柔性”审美元素可以表达一种女性的柔美之气, 从而形成手机的特定气质。设计师在具体设计时, 应学会用特定的设计语言和符号元素来表达女性的气质, 并合理应用、融会贯通, 这样才能生动地刻画出手机的“女性美”;反之, 则会使手机性别取向不明, 个性不鲜明, 甚至会使消费者对手机产生一种厌恶的情绪, 这样的设计是不可取的。

参考文献

[1]周小儒.手机设计中的“男性美”[J].装饰, 2007 (11) :102-103页

[2]吕悦宁.界面艺术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41页

[3]周骞.女性手机的情感化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学位论文, 2008

公路设计中的设计要素 篇11

【关键词】建构主义 学习设计六要素 高中物理

建构主义理论给教学工作的展开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让教学工作者的工作方式产生了重大革新。本文将结合实例,具体谈谈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情境创设与问题提出

建构主义理论十分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认为学习过程应当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有极大的发挥空间,很大程度革新了过往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中存在的不足。建构主义学习设计中有非常重要的六个要素,也是学习过程能够有效展开的六个不同阶段。在建构主义理论思想的指引下,首先需要教师能够创设出合适的教学情境,引出相关教学问题。良好的情境创设能够营造更好的教学氛围,在此基础上再提出问题,将更易于学生的主动思考。

活塞B经跨过定滑轮的轻绳与质量为mC=20.0kg的圆桶C相连。当活塞处于平衡时,气缸内的气柱长为L/4,L为气缸的深度,它比活塞的厚度大得多。现在徐徐向C桶内倒入细沙粒,若气缸A能离开地面,则气缸A的质量应满足什么条件?

上面这个问题是高中物理中典型的热学问题,也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问题。为了更好的实现情境创设,我首先给大家展示了一个事先做好的flash课件,将题设中的题目条件以动态模拟的形式呈现在大家面前。这样的情境创设将会更易于学生的思考,也能够让学生的思考过程更为高效。

二、搭建桥梁与组织协作

搭建桥梁与组织协作非常重要,这也是建构主义学习设计中另外两个非常重要的要素。搭建桥梁的过程重在对于学生的引导,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帮学生们梳理相关知识架构,引导学生们对于重要的定理、定律等展开回忆,这会为问题的解题过程提供很有效的参考。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当组织学生们展开有效协作,教师应当做好分组工作,针对具体问题让小组内成员的搭配更为合理。这样才能够让组内每一个成员的主观能动性都得到发挥,才能够更好地展开自主学习过程。

针对上述问题,我首先会引导学生对于解题中可能会用到的理论依据展开分析。首先我会和学生们一起回忆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一定律告诉我们:一个热力学系统的内能增量,等于外界向他传递的热量与外界对他做功的和。如果一个系统与环境孤立,那么它的内能将不会发生变化。同时,我们还学过热力学第二定律,内容为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第二定律也有其它的表达形式,但说明的都是同样的道理。我会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思考,看看这个问题可以从哪里逐层突破。当学生的解题思路慢慢形成后,我会让大家通过小组协作的形式找到问题解答的具体方案。

三、展示成果与总结反思

学生们通过协作探究后不少小组内都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并且详细列出了解题的具体方案。检查学生们的问题完成情况,发现不少小组内对于这个问题都完成的很不错,我也会让一些解题思路非常清晰的小组在班上展示他们的思考成果。

这个问题是热力学中复杂程度较高的,如果作为作业题单独让学生们思考,估计学生很难完成。然而,建构主义学习设计过程,却能够让问题的思考与探索更有针对性,让问题的解决更为高效。更重要的时,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教师只是给予学生们相关指引,问题的突破都是学生们自己完成的,这充分体现了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的优越性。

整个学习过程中也有一些很值得反思的问题。首先,那些任务完成并不是太好的小组内,我会让小组成员仔细思考总结,为什么其它小组可以很顺利的解答这个问题但自己所在的小组却没有实现。反思总结过程也是构建主义学习设计中的重要要素,能够让学生们回顾整个自主学习过程,找出问题所在,在下次学习中能够做的更好。

结语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学习设计,能够很好的辅助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得以发挥,很好的凸显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真正实现了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中学)

【内容摘要】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学习设计,能够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很好的凸显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真正实现了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的特点。本文对此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建构主义 学习设计六要素 高中物理

建构主义理论给教学工作的展开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让教学工作者的工作方式产生了重大革新。本文将结合实例,具体谈谈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情境创设与问题提出

建构主义理论十分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认为学习过程应当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有极大的发挥空间,很大程度革新了过往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中存在的不足。建构主义学习设计中有非常重要的六个要素,也是学习过程能够有效展开的六个不同阶段。在建构主义理论思想的指引下,首先需要教师能够创设出合适的教学情境,引出相关教学问题。良好的情境创设能够营造更好的教学氛围,在此基础上再提出问题,将更易于学生的主动思考。

活塞B经跨过定滑轮的轻绳与质量为mC=20.0kg的圆桶C相连。当活塞处于平衡时,气缸内的气柱长为L/4,L为气缸的深度,它比活塞的厚度大得多。现在徐徐向C桶内倒入细沙粒,若气缸A能离开地面,则气缸A的质量应满足什么条件?

上面这个问题是高中物理中典型的热学问题,也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问题。为了更好的实现情境创设,我首先给大家展示了一个事先做好的flash课件,将题设中的题目条件以动态模拟的形式呈现在大家面前。这样的情境创设将会更易于学生的思考,也能够让学生的思考过程更为高效。

二、搭建桥梁与组织协作

搭建桥梁与组织协作非常重要,这也是建构主义学习设计中另外两个非常重要的要素。搭建桥梁的过程重在对于学生的引导,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帮学生们梳理相关知识架构,引导学生们对于重要的定理、定律等展开回忆,这会为问题的解题过程提供很有效的参考。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当组织学生们展开有效协作,教师应当做好分组工作,针对具体问题让小组内成员的搭配更为合理。这样才能够让组内每一个成员的主观能动性都得到发挥,才能够更好地展开自主学习过程。

针对上述问题,我首先会引导学生对于解题中可能会用到的理论依据展开分析。首先我会和学生们一起回忆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一定律告诉我们:一个热力学系统的内能增量,等于外界向他传递的热量与外界对他做功的和。如果一个系统与环境孤立,那么它的内能将不会发生变化。同时,我们还学过热力学第二定律,内容为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第二定律也有其它的表达形式,但说明的都是同样的道理。我会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思考,看看这个问题可以从哪里逐层突破。当学生的解题思路慢慢形成后,我会让大家通过小组协作的形式找到问题解答的具体方案。

三、展示成果与总结反思

学生们通过协作探究后不少小组内都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并且详细列出了解题的具体方案。检查学生们的问题完成情况,发现不少小组内对于这个问题都完成的很不错,我也会让一些解题思路非常清晰的小组在班上展示他们的思考成果。

这个问题是热力学中复杂程度较高的,如果作为作业题单独让学生们思考,估计学生很难完成。然而,建构主义学习设计过程,却能够让问题的思考与探索更有针对性,让问题的解决更为高效。更重要的时,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教师只是给予学生们相关指引,问题的突破都是学生们自己完成的,这充分体现了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的优越性。

整个学习过程中也有一些很值得反思的问题。首先,那些任务完成并不是太好的小组内,我会让小组成员仔细思考总结,为什么其它小组可以很顺利的解答这个问题但自己所在的小组却没有实现。反思总结过程也是构建主义学习设计中的重要要素,能够让学生们回顾整个自主学习过程,找出问题所在,在下次学习中能够做的更好。

结语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学习设计,能够很好的辅助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得以发挥,很好的凸显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真正实现了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中学)

【内容摘要】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学习设计,能够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很好的凸显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真正实现了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的特点。本文对此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建构主义 学习设计六要素 高中物理

建构主义理论给教学工作的展开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让教学工作者的工作方式产生了重大革新。本文将结合实例,具体谈谈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情境创设与问题提出

建构主义理论十分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认为学习过程应当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有极大的发挥空间,很大程度革新了过往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中存在的不足。建构主义学习设计中有非常重要的六个要素,也是学习过程能够有效展开的六个不同阶段。在建构主义理论思想的指引下,首先需要教师能够创设出合适的教学情境,引出相关教学问题。良好的情境创设能够营造更好的教学氛围,在此基础上再提出问题,将更易于学生的主动思考。

活塞B经跨过定滑轮的轻绳与质量为mC=20.0kg的圆桶C相连。当活塞处于平衡时,气缸内的气柱长为L/4,L为气缸的深度,它比活塞的厚度大得多。现在徐徐向C桶内倒入细沙粒,若气缸A能离开地面,则气缸A的质量应满足什么条件?

上面这个问题是高中物理中典型的热学问题,也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问题。为了更好的实现情境创设,我首先给大家展示了一个事先做好的flash课件,将题设中的题目条件以动态模拟的形式呈现在大家面前。这样的情境创设将会更易于学生的思考,也能够让学生的思考过程更为高效。

二、搭建桥梁与组织协作

搭建桥梁与组织协作非常重要,这也是建构主义学习设计中另外两个非常重要的要素。搭建桥梁的过程重在对于学生的引导,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帮学生们梳理相关知识架构,引导学生们对于重要的定理、定律等展开回忆,这会为问题的解题过程提供很有效的参考。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当组织学生们展开有效协作,教师应当做好分组工作,针对具体问题让小组内成员的搭配更为合理。这样才能够让组内每一个成员的主观能动性都得到发挥,才能够更好地展开自主学习过程。

针对上述问题,我首先会引导学生对于解题中可能会用到的理论依据展开分析。首先我会和学生们一起回忆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一定律告诉我们:一个热力学系统的内能增量,等于外界向他传递的热量与外界对他做功的和。如果一个系统与环境孤立,那么它的内能将不会发生变化。同时,我们还学过热力学第二定律,内容为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第二定律也有其它的表达形式,但说明的都是同样的道理。我会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思考,看看这个问题可以从哪里逐层突破。当学生的解题思路慢慢形成后,我会让大家通过小组协作的形式找到问题解答的具体方案。

三、展示成果与总结反思

学生们通过协作探究后不少小组内都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并且详细列出了解题的具体方案。检查学生们的问题完成情况,发现不少小组内对于这个问题都完成的很不错,我也会让一些解题思路非常清晰的小组在班上展示他们的思考成果。

这个问题是热力学中复杂程度较高的,如果作为作业题单独让学生们思考,估计学生很难完成。然而,建构主义学习设计过程,却能够让问题的思考与探索更有针对性,让问题的解决更为高效。更重要的时,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教师只是给予学生们相关指引,问题的突破都是学生们自己完成的,这充分体现了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的优越性。

整个学习过程中也有一些很值得反思的问题。首先,那些任务完成并不是太好的小组内,我会让小组成员仔细思考总结,为什么其它小组可以很顺利的解答这个问题但自己所在的小组却没有实现。反思总结过程也是构建主义学习设计中的重要要素,能够让学生们回顾整个自主学习过程,找出问题所在,在下次学习中能够做的更好。

结语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学习设计,能够很好的辅助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得以发挥,很好的凸显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真正实现了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

浅谈包装设计中的色彩要素 篇12

情感因素是视觉体验和心理感受的相互作用,包装设计就是通过色彩传递情感,与消费者进行心理沟通与交流,对商品产生内心的共鸣,影响商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全面了解包装色彩的理论知识,掌握色彩的情感心理,才能更好地把色彩运用的包装设计中,提高商品包装的美观度。

一、色彩的情感因素及色彩特性

1.1色彩的情感联想

色彩能给人带来心理和生理感受,产生不同的艺术感染力,消费者对色彩带有主观情感,刺激着人们的视觉,使人们产生各样的内心联想,色彩的情感联想与企业的特点相融合,让人们对商品产生不同的兴趣。在心理感受上,色彩有冷暖感,如红和黄等为暖色调,联想到阳光和火苗,产生温暖感和积极感;而蓝色和紫色联想到冰块、海洋,使人产生冰冷感和消极感。色彩还具有轻重感,一般浅色和冷色感觉较轻;暗色和暖色感觉比较重,具有存在感,如黑色显得比较沉重。在味觉方面,色彩具有不同的味觉感受,如红色让人联想到辣椒感觉到辣味;橘色和粉色给人一种甜甜的感觉,联想到橙汁和罐头等。在表现商品的质感方面,色彩还可以让人产生不同的质感感受,纯度和明度高的色彩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华贵和高档,反之,给人质朴和简约感受。

1.2色彩的情感表达

不同的商品选择不同的包装色彩。如可口可乐的包装色彩是人们最熟悉的,选用红色和白色,配上不断变化的标志, 表达出年轻人的运动精神,也象征着公司永葆朝气的时代内涵;柯达公司选用黄色包装胶卷,表达出喜悦、希望和对人思念的情感,让人们对柯达胶卷记忆深刻。食品的包装多选用色彩艳丽明快的暖色,如橘色、橙黄等表现食品的香甜嗅觉,也有选用金色、咖啡色等表现营养丰富的感觉;女性化妆品包装选择柔和、洁净和娇嫩明快的色彩,表达出化妆的高档和典雅。

色彩的情感表达存在年龄和性别的差异。如儿童多喜爱鲜亮、明快、活泼的色调,表达出儿童天真活泼、思维纯洁, 象征着儿童健康成长;青年选用青春系列色彩,表现出年轻人思维活跃,勇于创新的个性特征。在性别方面,女性大多喜欢白色、红色和粉色等,表达出女性的曲线和柔美,而男性多蓝色和黑色,显示出庄重严肃,表现出男性的阳刚之美。

1.3色彩的基本特性

色彩的象征性是第一特性。颜色能象征商品的属性,是商品的形象色,象征性与情感联想结合,就会让人对商品有第一印象,增加商品的视觉效果。其次,具有民族性和流行性,根据国家、地域和民族等不同,其对色彩含义的理解和使用也有所不同,如中国喜欢用红色和黄色,表达欢庆、和谐和尊贵,而在西方红色象征战争。因此,根据国家和地域等选择包装的色彩。第三,色彩还具特异性,对于同一包装长时间使用一种色彩,突然改变色彩,引起人们的视觉注意, 从而促进商品销售。

二、色彩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2.1色彩的配色技巧

各种色彩都有自己固有的美感,配色是根据色彩之间的和谐关系,使包装产生视觉的美感。配色要注意三点:1按一定色彩秩序配色;2色彩要主次分明,有一定的比例关系, 形成秩序美;3色彩搭配要注意情感变化,掌握色彩之间的明度和纯度。在包装用色方面,颜色要简洁,能用一色不用二色,尽量做到用色少,颜色主次分明、层次清晰,强化色彩的可见性,让包装更容易识别。

2.2色彩的运用原则

色彩的使用突出商品特性的原则,如食品包装,通过色彩要体现出有味觉、无污染,勾起消费者的购买欲。色彩在包装中的运用不是凭空选择的,而是要与包装协调统一,才能正确的传达商品的信息,色彩的配色应与商品属性配合, 抓住色彩的象征性和情感联想等特点,用色彩定位商品,表达出商品的特性和功能。

包装色彩要体现出人性化原则,讲究“以人为本”的理念,科学性与个性发展相结合,既要遵循传统,又要赋予个性色彩,表达出对人的尊重,和谐的包装色彩视觉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健康生活。根据色彩的基本特性选用包装色彩,抓住消费者心理,让包装达到“人性化”的维度。色彩还要突出工艺性原则,使色彩选用符合包装设计的生产与印刷工艺,考虑包装色调,体现出商品包装的记忆性原则,工艺性与记忆性原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色彩在运用方面也需要掌握一定使用原则,才能让包装成为消费者的视觉中心,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

三、结语

色彩在包装设计中具有关键作用,色彩的情感因素可以让人对商品的质量有信任感,是购买商品的重要因素之一。 色彩在包装中有着独特的内涵与作用,对包装产生附加价值,是一种潜在的品牌资源,注重色彩要素在包装中的统一性,体现出色彩的重要作用。因此,对色彩的情感因素和特性准确的理解与运用,是色彩成为包装设计的重要要素。

摘要:包装设计不仅为了保护商品,也作为视觉传达设计传递商品信息和促进销售。包装设计有形状、质感和色彩等基本元素,其中,色彩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诉求,是包装设计的重要视觉要素。本文重点阐述了色彩的情感因素、色彩特性及在包装设计中色彩的运用。

上一篇:光缆线路防鼠技术下一篇:跨高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