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路环保建设

2024-05-13

农村公路环保建设(通用12篇)

农村公路环保建设 篇1

0 前言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也在蓬勃发展。农村公路项目在实施建设期间对周围的环境会造成一定的破坏, 例如植物的减少、噪声的扰民、尘土的飞扬, 这些都会给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归纳起来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态破坏;另一方面是降低环境质量。面对环境保护与农村公路交通发展的对立矛盾, 保护和改善环境, 建设绿色通道式农村生态公路, 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促进农村公路交通事业与环境协调发展已成为交通行业的共识。

1 农村公路建设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

农村公路的建设虽然带来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但是也对公路建设区域周边的环境、生态造成了一定的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

1.1 占用土地

农村公路主要功能是连接自然村落与省道、国道, 因此公路建设需要穿越农田、水塘或山林;另外, 由于公路建设而导致的农户搬迁安置, 也要占用部分土地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 交通基础建设的需要, 将导致我国长期存在的人地矛盾更趋明显。

1.2 水土流失

为保证公路的线性平直、达到技术规范标准, 山岭区的公路建设往往需要开挖山体, 并将挖方段的土石方用于填筑附近路基。但当路基所需的土石方在纵向供应不足时, 还需选择集中的取土场以调配土方;加之施工中大面积未成型的路面及边坡, 桥梁钻孔桩基施工中的围堰、沉淀池等, 这些都将造成公路施工现场出现大片裸露、松散的土地以及泥浆的溢出, 在这种情况下, 尤其是降雨天气, 水土流失现象非常严重, 并且进一步影响水环境质量。

1.3 大气污染

施工期施工车辆在运输过程中的施工扬尘、沥青烟气, 以下风向尤为严重。扬尘降落在农林作物表面, 将会堵塞毛孔, 影响光合作用, 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农业的产量。

公路建设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公路施工期在进行土方作业、建筑材料装运和沥青、水泥混凝土拌和时除施工机械本身产生的废气和烟尘外, 还会产生大量的粉尘污染路域环境, 对人的身心健康及植物生长产生影响。二是在营运期的机动车尾气污染, 烟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硫化物、甲烷、乙烯、醛和铅颗粒等污染物, 排放到大气中, 渗透到水、土壤中, 并逐渐积累, 会对沿线的人类和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 而且这种污染程度随着公路运营时间的增长及交通量的增加将不断累积。

1.4 噪声污染

农村公路的噪声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农村公路施工过程中, 由于施工机械及运输车辆的使用而产生的噪声污染, 这些噪声较强, 而且集中, 对当地居民及施工人员影响严重, 但是这种噪声污染属于短期影响, 随着施工的结束噪声污染也随之消失。

农村公路噪声的第二个来源主要是在公路运营期, 车辆及沿线的各种服务设施、设备所产生的噪声, 在公路沿线形成一条噪声带。这些噪声将会对沿线人群产生心理及生理上的影响, 降低人们的工作效率, 尤其对公路两侧人口密度较大的敏感区域 (如学校、住宅区、商业区、医院等) 干扰较为突出, 而野外区域的干扰则相当较小。

1.5 水污染

农村公路工程排水、用水、弃水会改变路域地表水和地下水状态。施工中的废水、废渣进入当地水源, 造成水质变差。公路建成运营后沿线生活服务设施、养管站及收费站的生活污水、洗车废水及生活垃圾如不妥善处理, 也会对当地水体产生污染。

1.6 对农村公路建设区域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

农村公路建设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有正面也有负面。农村公路穿越乡镇、村庄, 造成对沿线地区的局部分割, 可能会影响和改变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活动路线。公路的建设会对沿线的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文化环境产生影响。一是公路建设会造成一定数量居民的拆迁, 使沿线居民人口结构及需求发生变化, 改变了原有居民的联系、交往方式及影响区内的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二是公路的开通使沿线地区土地增值, 商业发展潜力增大, 吸引人口聚集和促进城镇化发展, 导致大量土地的开发利用。三是公路建设也会对公路沿线的通讯设施、水利排灌设施、电力设施以及矿产资源、旅游资源、文物资源等产生干扰。四是公路的建成也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条件, 加速农产品、矿产、林业产品的输送以及信息交流和劳动人口流动, 提高区域工业产值, 推动城乡的商品交换、文化交流及农业的综合开发, 使城乡逐渐一体化。

2 农村公路环保建设的理念

首先, 农村公路环境保护不只是公路部门的问题, 也与和公路所产生利益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部门有关。如汽车制造商、沿线工厂和居民等。公路的设计、施工和运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应得到相关部门的积极参与、配合。比如汽车制造商努力提高生产技术;沿线居民参与管理, 可以减少人为对环保设施的破坏, 不让牲畜啃食边坡防护草皮、灌木等。其次, 农村公路环境保护不等于简单的植树、种草。良好的农村公路环境保护, 应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和谐优美的自然环境的渴望愈显强烈。基于这一点, 农村公路环境保护应从大局的角度出发, 结合植树、种草、圬工防护、结构防护等措施, 适当地结合沿线景致、地形、地物等造型出一些具有地方历史的、文化的、经济的、民俗风情的景观。在让乘客、驾驶人员赏心悦目的同时, 亦向外界宣传了地方文化、地方经济、民俗风情等。这是农村公路环境保护应达到的效果。

3 农村公路环保建设的发展方向

3.1 各级政府重视并积极配合

国家重视国道、省道环保建设的同时, 农村公路环保建设的落后, 并且农村公路的数量之大, 已严重影响了我国公路环保的整体效果。许多在建、已建的农村公路在环保建设方面的投资投入基本上是零。因此, 农村公路的环保建设应该真正列入各级政府部门的议事日程。

农村公路作为地方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环保建设需要地方政府的积极配合。在农村公路的环保设计、环保施工过程中, 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特别是环保建设完成后的维护中, 需要巩固建设成果、落实养护责任。

3.2 合理设计

农村公路建设服务于沿线乡镇、自然村落, 与区域公路网有机结合, 妥善处理与各级道路的连接和环保协调问题, 使农村公路的环保设计和大的环境相一致。本着保护环境的勘察设计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自然, 合理选用指标, 节约成本, 综合考虑区域内自然条件, 尽量减少占用农田及拆迁民房, 同时采取合理的环保措施, 使农村公路美观、经济、合理。在农村公路的环保绿化设计中, 对于绿化植物的选择因遵循以下原则:

(1) 以乡土树种为主, 容易获得苗木和种子的树种;

(2) 不会产生其他环境污染, 不影响交通, 不会成为附近农作物传播病虫害的中间媒介;

(3) 树木萌蘖性强, 易成活, 耐修剪;

(4) 抗逆性强, 要求病虫害少, 便于管护;

(5) 不会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种间入侵的生态灾害。

3.3 标准适度

农村公路环保建设的目的是保护环境, 将公路建设所产生的不良扰动降低到最小的范围内。不论在山岭重丘区、还是在平原微丘区, 贫困地区还是富裕地区, 均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不能搞“一刀切”。一条农村公路, 可以视具体情况在不同路段采取不同的环保措施, 在不同路段采取不同的环保等级。

3.4 形成全社会重环保的良好氛围

农村公路的环保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 一直以来, 在多数人、多数部门的思维中, 公路的环保建设是交通部门的事, 但在人们对环境日益重视的今天, 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农村公路的环保建设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 要树立“大环境”的观念。

4 结语

农村公路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 农村要发展离不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又离不开土地资源的占用。如何能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不致破坏环境, 是全体交通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因为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人与自然、社会相协调发展。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 通过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 把农村公路设计期、施工期和营运期给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的程度, 使农村公路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得以协调持续发展。为了实现以上目标, 必须加大农村公路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 加强宣传教育, 切实提高农村公路各阶段从业者的环保意识, 加强对农村公路环境问题的深入研究, 使农村公路环保建设水平大幅提升。

摘要:通过对农村公路环保建设的现状进行调查, 分析农村公路建设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 并提出新的环保建设理念, 为今后的农村公路环保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公路,环保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

[2]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2010.7[.JTG B04-2010].

农村公路环保建设 篇2

今年的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号文件,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以“村容整洁”为要求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写进了新农村建设的奋斗目标。此前,我市于9月在全国率先启动新农村建设。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各级环保部门应审时度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统筹城乡环保工作,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努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功立业。根据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让广大农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开展农民环保知识培训。将环境保护作为农民培训的重要内容,纳入“农民知识化”工程培训计划,让广大乡村基层干部了解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熟悉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掌握生产“绿色食品”的基本技能,通晓“绿色消费”的基本要求,在生产生活中自觉履行环保义务,既做一名农村致富的带头人,又当一名农村环保的先行者。要组织农村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借鉴城市、社区绿色创建活动的成功经验,选择有条件的农村中小学,开展绿色学校创建活动,使环境教育走进课堂,让农村中小学生从小树立环境意识,通过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把广大农民打造成拥有环保意识的“新农民”。

环境影响评价是把住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关口”,是保障科学发展的“利剑”,也是环保部门最大的权力。各地环保部门要正确运用这一权力,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农村发展新产业把关。要搞好新农村建设环境规划,通过对规划进行环评,使新农村的村镇建设总体规划能明确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村镇建筑设计能遵循经济、节约的原则;村镇道路的修建能从实际需求出发,注重环保,节约土地。要通过规划环评,合理布局村镇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服务设施,改变以往村镇工农业生产和居民建房分布散乱、质量不高的状况,促使村镇工业向工业区集中,农民建房向居住区集中,实现生产发展、村容整洁的“双赢”目标。要严把农村建设项目审批关,提高农村的环境准入门槛,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过度投资和污染严重的产业拒之于新农村之外,防止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要通过环评把关,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引导推广发展以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为主的生态农业产业,建设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农村产业经济体系。

农村公路环保建设 篇3

中图分类号:U4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9-0151-03

1景区公路建设的特点及其基本要求

1.1景区公路建设的特点

森林旅游景区公路与普通公路在两者的要求和使用上有着许多不同点,景区公路为使旅客能够尽量地欣赏到沿线的风景,在线路的选择上多迂回曲折。在景区公路施工过程中,土石方多采用线外取土,以保护沿线生态环境为主,以减少对景区动植物资源的破坏。景区的交通量较小,但在可能出现大的车流量的节假日应控制好景区的游客量,保护好景区内人文古迹。景区公路内应尽量不设置大的桥涵,以盘山公路为主,利用好沿线风景,体现出动态的景观美。景区公路的设计车速较低,其设计时可以根据路段采用不同等级公路,同时结合交通量的要求,根据地形和环境情况考虑技术经济合理性,分段选用不同的设计技术指标。表1为景区公路与普通公路的不同点。

1.2景区公路建设的基本要求

1.2.1公路环境设计方面的要求

森林旅游景区的公路建设要将道路的周围环境纳入到设计之中,把景区高等级公路设计成立体多维的、全方位的,融环境科学、文化艺术于一体的绚丽多彩的带状公园。道路上的所有景物都应以浩瀚的林海为依托,把森林风光、险峻的地形、奇特的岩石、各种农田及居民区连成一体,构成一个既有带状线形系统,又有块状建筑群体的独特的自然景区。即以人工与自然的综合进行设计。在环境设计中,为了使路线及结构与周围环境相谐调,一般情况下桥梁的位置应服从路线线形的要求,桥型要与周围景观谐调一致,以实现路线整体化,把桥梁周围变成新的景区,如在深山峡谷区采用拱桥或悬索桥,给人以居高临下、气势磅礴之感;在开阔平坦的河谷地区采用梁桥给人以安全宁静之感。

1.2.2公路交通环境设计方面的要求

交通环境是与行车有关的一些环境问题。在公路上行驶的车辆,速度一般都比较快,在环境设计时应考虑司机的心理和生理要求,以满足司机对视觉环境的需要。在行驶的汽车中,司机不断地从路外、路内优美多变的外观景致获得新鲜而清晰的信息,以使精力集中,减轻疲劳。

同时,视野的多变、沿途景色各异,也会使司机感到舒适安全、头脑清醒、赏心悦目,把注意力集中在近处和远处的目标上,保证汽车高速安全行驶。沿途的各种设施和行道树的布局、形式、颜色如果不合理会刺激司机的视觉,引起司机心理上的震动,影响操作的准确性。所以,景区公路的各种设施及路两侧的栽植,一定要结合林木的特点,既要突出功能又要与大森林相谐调,以满足行车要求。

2景区公路建设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分析

2.1水土流失

森林旅游景区多分布于地形地势复杂的山区,公路建设不可避免地会扰动大量岩土、改变局部地貌、破坏森林景区的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在施工期的水土流失主要表现为对沿线土地表层的侵蚀以及当地水体的损失,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填深挖造成的水土流失。为了保证道路线形的流畅和美观,路基工程施工时要对原有地面进行填挖以及改变原地表坡度、坡长,使沿线土地表层受到侵蚀,同时破坏公路用地范围内的原有地表植被,产生新的裸露坡面。这就使得土壤的抗蚀能力降低,诱发水土流失。

(2)取、弃土引发的水土流失。在道路建设施工过程中,在原地面上的高填深挖会导致大量的土石方搬运。由于受地形及运输条件的限制,废弃的土石方很可能被就近倾倒于沟谷。这些松散的岩土和弃渣孔隙大、结构疏松,分布也较分散。若不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在温度、暴雨、水分下渗、震动及认为活动的触发下,有可能发生一系列如崩塌、滑坡等重力侵蚀,导致新的水土流失及生态环境的恶化,甚至可能影响公路的安全运营。

(3)临时占地的水土流失。在公路施工过程中,施工区内的临时占用地(包括临时工棚、料场、仓库、临时便道等)一般都缺少必要的水土保持措施,一遇暴雨或大风将不可避免地产生水土流失。虽然临时占地的水土流失没有公路主体工程和取弃土场那么严重,但是从区域和全局的水土保持来看也是不容忽视的。

总之,由于公路建设,不可避免地会对森林景区的周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对沿线的土地资源产生破坏,导致土地质量和生产力下降,这不仅造成公路路基路面的破坏,影响公路自身的安全运行,而且使区域性生态环境恶化,严重时诱发山洪暴发,泥石流侵蚀以及滑坡等地质灾害。

2.2植被破坏

森林旅游景区的植被破坏主要是在公路建设的施工期间所造成的。在公路建设过程中,由于过度的砍伐以及施工中没有及时的处理措施,如工程完工后没有迅速对弃土区、山体开挖区边坡等部位进行植树植草等措施,造成了植被破坏。

植被的破坏会影响到森林旅游景区的景观生态环境,破坏景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更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2.3噪声污染

森林旅游景区公路建设中的噪声污染包括公路施工中的噪声污染以及营运期间的噪声污染(主要是指行车所造成的噪声污染)。噪声作为现代社会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森林旅游景区公路建设产生的噪声不仅影响人们的休息,降低工作效率,而且使人心情烦躁、情绪波动,甚至容易引起眩晕、头痛、血压升高等疾病,更会影响到森林旅游景区野生动物自然环境。

2.4水体破坏

森林旅游景区公路的建设,由于公路建设中的开挖、废水的排放等原因会对水体产生以下破坏:

(1)对地表水质的影响。地表水水质的问题主要是路面径流和服务区污水的水质问题。在公路的施工期,施工队伍的生活污水、施工接写的油料遗弃,施工物质如沥青、施工车辆与施工材料的冲洗废水等都会对路面径流、附近河流、水源、农田等水质造成很大的影响。

(2)对地下水质的影响。施工活动(如:开挖、爆破作业、钻孔、挖沟和开挖沟)会影响施工区域地下水的质量和数量,改变地下水资源埋藏和运动的条件,破坏正常的自然规律。水文扰动会导致水流与数量的变化,进而影响路边设置距路较远地区的动植物。

(3)对地表水流的改变。公路工程会造成水流集中与某些点,在许多场合,还会使水流速度加快,从而改变地表水流的自然状态。铺设路面会降低土壤的可渗透性,从而增加地表径流。

(4)对地下径流的改变。公路排水和开挖会降低周围区域的地下水位,而路基和其他结构物则会因限制水流而提高周围区域的地下水位。其结果会造成土壤侵蚀、土壤劣化、植被减少、引用水和农业用水流失以及野生动物的生存。

2.5人文景观的破坏

伴随着森林旅游景区公路的发展,公路建设中的不完善的地方,如沿线采土,土石方的运输等,对沿线的一些人文景观会产生破坏,如林地景观破坏、山体景观破坏、水域景观破坏、路堑边坡景观破坏、服务区景观破坏等。人文景观大多是不可修复或

者修复困难,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3景区公路建设中的环保措施

3.1精心规划、合理确定线路方案

公路线型是构成公路的骨架,线型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构筑物的设置、设计及对周围环境的破坏程度以及公路建设费用。虽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对线型指标的选用有明确的规定。但线型选择设计诸多因素,如地质条件、地形条件、交通流量和景观协调等等。森林旅游景区的公路建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充分把握好线型指标,解决好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其协调发展。森林旅游景区公路的选线与普通公路的选线有所不同,普通公路的选线主要是以“经济为主”的建设指导思想,而森林旅游景区公路是以“环保为主”的建设指导思想。

森林旅游景区的公路选线的特点是山高谷深、高差大、地形、地质复杂,可比选的方案多。在地质方面,山区土层薄,岩层厚,岩层产状和地址构造变化复杂,影响路线布设;在气候方面,山区暴雨多,山洪急。溪流水位变化幅度大,是公路定线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在其他方面,比如森林旅游景区公路的主要作用是连接各个景点以及方便游客欣赏沿线风景,这也是森林旅游景区公路定线中的一个重要原则。

3.2重视环保设计

施工中,对料场的挖取、树木的砍伐、植被的占用、耕地的征用等等,往往是按照设计图纸进行的,因此勘测设计阶段是真正抓好环境保护的龙头。搞好森林公园公路环境保护必须从勘测设计抓起。设计阶段要综合考虑规划阶段的具体环保方案和措施。为公路建设和环境协调发展奠定基础。

在公路的设计阶段必须考虑公路选线及线位选择,取一弃土场的选择,绿化设计的要求和公路的景观设计要求等方面;在公路建设中要考虑到的环境保护因素,有地形的开挖造成的水土流失、生态破坏以及公路施工过程中的植被问题等。

3.3精心组织,规范施工

公路施工阶段是抓好环境保护的关键,因此,施工阶段更应重视环保工作,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在公路施工阶段应注意到的环境保护问题有严格控制植被破坏、路基和护坡的施工措施、噪音防护、水环境污染防护、人文景观的保护等。对此,在公路施工阶段,要抓好这些方面来保护环境。

3.4加强公路养护与环保设施的维护

对于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已经研发出新型沥青,比如由广州市高速公路总公司与华南理工大学交通学院联合开发的在重载交通流量下的沥青混凝土新技术,即富油沥青混凝土技术(FAC)。新型沥青采用了11项新技术。加铺层厚度可由传统的20cm减薄至10cm以下,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经过测试,新型沥青不但可保证行车舒适,行车噪声下降。使道路通行能力提高30%。而且抗滑性优越,能极大地减少交通事故。新型沥青保证5年内零养护,15年的使用寿命。对于森林旅游景区来说,提高了公路材料的耐久性,无疑对环境保护技术是有促进作用的,可以减少多方面的环境污染。

对于还没采用新型沥青以及其他新材料的公路建设,通过以下方面的做法,亦可很好地对公路建设起到良好的作用。

(1)必须做到经常保持路面平整、坚实、整洁,对路面的本身变形,要事前做好预防,及时修理,使路面没有破损、纹裂,提高路面质量。延长使用年限。

(2)对路面翻浆的处置。一种是换土法。一种是打砂桩。①换土法:公路路基是由于常年受路边耕地水的侵蚀,每年春季出现路基翻浆,造成路面破损,随着时间的推移,翻浆越来越严重,导致阻车,滞留车辆,为了解决这一状况,尽快回复路况,可采取“换土法”来处治该路段翻浆的路基。②打砂桩:其具体做法:在路面纵横每2m挖一直径为50cm,深1m的坑,为便于行车。采用半边施工,在坑内80cm厚分层填筑天然砂砾并夯实,上面20cm拌和符合做级配层的天然砂砾80%掺配20%黏土,并拌匀填筑夯实,再上可直接做沥青路面。

(3)对路面坑槽、松散、破裂、啃边等病害的处理。可挖去路面的损坏部分,将路基下部垫入砾石、洒水、夯实后,洒上冷底子油,将钳缝处刷人沥青,将沥青料拌和后进行修补碾压密实,一般分为两层,下部为0.5cm~25cm沥青拌和料,厚度2.5cm~3cm,上部为中粗砂厚0.5cm,绿豆砂拌和料,厚度为0.5cm~0.8cm,通过修补、碾压成形即可通车。

(4)对公路桥涵要进行不定期的养护。保证桥涵畅通、无杂草,发现桥涵损坏时要及时上报主管单位进行维修,阻断通车时要设好安全标记,以防发生交通事故,每年对公里碑、路缘石、桥栏杆要进行两次粉刷,对损坏和缺少的标志牌要进行更换和补齐,保证有明显醒目的公路标志。

4 结束语

导入环保理念的农村公路设计探讨 篇4

关键词:农村公路,设计,环保

一、问题的提出

农村公路是农村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近几年来, 作为民心工程的农村公路建设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认可。十一五期间, 我国新改建农村公路186.8万公里, 新增农村公路52.7万公里, 总里程达3 4 5万公里。国务院《全国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确定的“十一五”期建设目标全部实现。根据交通运输部的规划, 到“十二五”末, 我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390万公里。

农村公路的建设投资和高速公路等高等级公路相比虽然差距很大, 但是农村公路的建设确实是一项惠民工程。农村公路的建设可以对当地的村民带来最为直接、有效的便利。作为政府部门完全应将其作为任期内的头等大事来抓。但是, 农村公路在带给我们快速、便捷的同时, 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对周围环境、景观、文物等造成影响, 有些还导致当地村民的极力反对, 这给我们的农村公路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弊端。其对生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破坏自然生态 (土壤结构、水系结构、植被和动物生长) 环境, 施工过程中和建成以后产生环境污染等。

以上这些影响的产生, 以往大家对施工过程比较关注, 但笔者认为公路设计因素不可忽视。公路设计的原则是要满足安全、迅速、经济、舒适和美观的要求, 应根据公路的使用任务、性质、合理利用地形, 正确运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保证线性标准的均衡性。在公路设计阶段, 就应该充分考虑施工过程、通车运行和日常养护的情况。

二、导入环保理念的农村公路设计探讨

公路是三维空间结构物, 以环保为主, 少占耕地, 经济适用为原则, 按照公路设计的主要内容, 下面从设计依据选择、平纵横设计等方面, 对导入环保理念的公路设计提出相关建议。

(一) 公路设计主要依据的选择

确定公路设计的主要依据包括了公路等级、设计车辆、交通量计算、设计速度、通行能力等, 这是公路设计的关键环节。公路等级的确定应根据其使用任务和功能、长远规划等进行统筹安排和考虑。各地还应结合实际情况, 采取适用的标准。像浙江省就针对乡村康庄工程建设制定《准四级公路技术标准》, 黑龙江等省份制定专门的建设管理意见, 这对农村公路设计起到引领作用。

在设计车辆组成中, 小轿车、中小型货车为主。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应重点考虑小轿车的比例目前在逐渐增大。

交通量的分布应根据当地的高峰时段进行观测和统计, 拟定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内年平均昼夜交通量值。

设计速度可选择15~30km/h, 不因取用过高的指标。某些地区偏离实际需求, 设计较高的设计速度, 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在设计时尽量利用老路改建, 设计依据选择时刻重点考虑农村老路的通行状况。

(二) 平面设计

公路平面线形是由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构成的。直线在公路设计中使用最为广泛, 一般只要在地势平坦, 无障碍阻挡, 首先会考虑直线的线形。但是直线线形存在线形单调、安全性差、易破坏景观等缺点, 因此在直线线形选择时应坚持不强求的原则, 应该与地形相适应, 与周围景观相协调。

圆曲线的设置能较好地适应线形的变化, 应用较广而且灵活, 在条件许可时一般取大值, 在条件受限时应符合最小半径的要求。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还应设置缓和曲线进行过渡。在农村山区公路, 曲线应重点考虑包括缓和曲线。

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三种线形的选择应该视具体情况而定, 比如在山区, 因为受到地形限制, 应尽量选择较大的圆曲线, 减少直线, 尽量避免大填大挖。在农村公路设计时尤为重要, 要和当地风俗、民情相结合, 以满足人们的出行顺畅为需要进行设计。

(三) 纵断面设计

由于自然因素的影响、经济成本的考虑、汽车行驶的需要, 公路的纵断面总是一条有起伏的空间线。汽车在公路上行驶受到空气、滚动、坡度和惯性的阻力影响, 在纵坡设计时, 力求坡度平缓, 变化不宜过多。由于汽车牵引力的限制, 对公路的纵坡必须进行限制。在平原地区纵坡容易达到平缓、均匀的要求, 但要注意保证最小填土高度和最小纵坡的要求。

路线纵断面设计的关键是路基设计标高的确定。要避免大开挖和大填筑, 尽量利用老路走线, 重点保护自然景观和资源。设计标高值的合理取用, 可以节约材料, 减少筑路机械操作产生的噪音和废气污染, 更能节省资金。

(四) 横断面设计

农村公路横断面设计要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质、气候、水温等自然因素来确定。路基宽度的变化对工程量的影响很大, 而且直接影响工程造价。因此在设计时要坚持和自然环境结合, 保证路基稳定性, 以及公路安全为原则, 路面以窄路面为主, 可以选择3.5~4.5m的行车道宽度, 0.5m的路肩宽度。在排水沟、截水沟和边坡的设计时要和自然吻合, 利用好现有的排水设施和自然边坡。要避免高填深挖, 防止水土流失以及地质灾害的发生。

三、主要对策

(一) 更新理念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战略任务, 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提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在公路设计中导入环保理念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公路作为重要的基础产业和服务性行业, 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 也是重要的民生工程, 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肩负着重大使命, 必须率先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 建设生态交通, 建造环保公路, 减少资源浪费, 保护自然环境。这就需要政府部门, 规划部门, 设计单位等相关工作人员, 在公路建设前期就牢固树立环保理念, 将生态文明融入到各项工作中去, 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 更新科研

虽然农村公路资金有限, 但作为民生工程、惠民工程, 政府及相关单位应投入部分资金保证农村公路的科研开发。比如山东省, 就专门安排科研经费, 用于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评价方面的课题研究, 四川省的“废旧沥青混凝土在农村公路中应用”项目等都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今后在国家农村公路技术标准、农村公路设计软件、路基路面新型材料、地质及次生灾害预防、边坡稳定性研究、环境影响评价和土地集约利用等项目的开发上继续需要加大科研投入。作为发展中的农村公路建设, 需要我们科研人员加强课题研究, 针对农村公路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等问题深入进行研究, 以保证农村公路建设的有效实施。

(三) 更新设计

目前农村公路设计中的平、纵、横和综合设计都是根据平面纵面配合、纵面横面配合、平面横面配合来进行的, 部分省份采用CAD等软件进行设计, 尚有地区还在使用手工模式, 这样不仅影响工作效率, 难以达到技术标准, 而且往往会以设计人员的主观意见为主。对于公路这样的空间构造物, 应建立立体模型来进行路线设计, 充分考虑农村公路和自然景观的融合, 这在农村公路设计中显得尤其重要。农村公路的技术标准本身较低, 而且大多依靠老路旧路改建, 开挖量小, 从生态、环保角度来考虑这是一种值得广泛推广的设计方法。建立三维空间模型的公路设计目前真正应用并不多, 这与设计人员的理念有关, 作为在建筑行业普遍采用的模式, 如何与公路设计进行结合和改进, 这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浙江省交通厅,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浙江省准四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DB33/T440-2003.2003年8月

建好农村公路促进新农村建设 篇5

潘 静

〔内容摘要〕 建设农村公路对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关 键 词〕 农村 交通 建设

〔作者介绍〕 六盘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其核心在于发展农村生产力,而农村公路是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的运输通道。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十五”时期是六盘水市农村公路建设的黄金时期,五年累计投资2.8亿元,新建、改造农村公路3580公里。特别是自2003年实施通乡油路和通村公路工程以来,六盘水市紧紧抓住上级给予资金扶持的大好机遇:争取到国家和省级补助资金近15000万元,自筹资金10000万元;三年完成通乡油路11条306公里,完成投资1.4亿元,新沟通油路乡镇18个;完成通村公路2603.3公里,完成直接投资1.1亿元,新沟通303个行政村。到2005年底,全市有68个乡镇通油路,通乡油路率达70%,1309个行政村通公路,通村公路率达74.6%。

虽然六盘水市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交通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抗灾能力弱,公路建设与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之间仍有较大距离。二是原有公路建设标准低、病害多、路况差、使用周期短。由于受地形、地质、水文等条件的影响,山区公路病害多,原有许多农村公路是靠以工代赈和交通扶贫等少量资金投入,以民工建勤的方式修建的,公路基础起点低,桥涵和防护工程严重不足,不少公路遭受滑坡、水毁、坡面坍塌、翻浆等侵害比较严重。加之养护资金不足,病害得不到彻底根治,对车辆正常通行造成较大影响。三是随着农村公路建设步伐的加快,公路养护费用严重不足,管理体制的弊端也日显突出,严重制约农村公路的持续健康发展。“重建轻养”较严重,现行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长效机制需进一步探索完善。四是建设资金短缺。尽管国家和省给予了很大支持,市、县两级政府也非常重视,加大了对公路建设的投入,但由于六盘水市的公路整体水平低,公路建设投资巨大,干线公路和区域路网公路建设投资所占比重较大,能够用于农村建设和改造的资金显得不足。五是便利、快捷、舒适、安全的农村客运体系还未形成,“路、运、站”一体化工作亟待加强。

农村公路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是构建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是新时期的一项艰巨任务。当前,六盘水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必须抢抓机遇,统筹规划,全面加快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为此,笔者认为“十一五”时期在农村公路建设中应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科学规划,量力而行。“十一五”期间,虽然国债资金继续淡出,但中央国债仍将在农村公路建设上有较大增量的投入,其中投资1000亿元实施通乡油路工程,投资400—500亿元实施通村公路。六盘水市结合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五年规划,建设通乡油路25条765公里,至“十一五”末期达1500公里,力争2008年实现乡乡通油路;新改建通村公路2500公里,“十一五”末村公路里程达6000公里,力争2008年实现村村通公路,有条件的村通油路。

二、扎实开展前期工作,确保工程取得实效。前期工作的深度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农村公路建设的成效。与重点公路项目相比,农村公路的等级低,技术含量并不高,要求相对简单,但涵盖范围广,建设条件、建设标准和规模千差万别,因此,加强前期工作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县级交通部门要根据已制定的《六盘水市“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规划》扎实开展前期工作,对项目的路线方案、技术标准和造价等充分论证,确保前期工作的深度和质量。

三、加强组织管理,确保工程质量。为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的管理,贵州省发改委和交通厅于今年3月出台了《贵州省农村公路改造工程管理办法》,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和项目管理的各项程序。相关部门要根据《办法》规定,总结几年来农村公路建设中的经验教训,根据今后五年的农村公路建设的新特点,改进和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管理的新办法,以使农村公路建设各项程序制度化和规范化。在整个项目建设中,要严格执行项目管理“五制”、“三控制”,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加强质量控制,确保建设质量。严格资金管理,公示资金使用,保证国家补助资金真正用到农村公路上,防止截留、挤占和挪用。

四、多方筹资,确保建设资金配套到位。“十一五”期间,尽管国家投资和补助大大增加了,但还是不能满足需求。“十一五”期间,我市实施通乡油路和通村公路工程,除国家补助外,市、县财政各需投入建设资金10150万元。资金筹措是农村公路建设的关键,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多方、多形式筹集建设资金。一是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努力争取上级补助资金;二是要利用好政银合作贷款解决市县两级配套资金不足的问题;三是充分利用县乡运煤公路维改费,专项用于县、乡、村运煤公路的改造和养护补助;四是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社会筹资、企业赞助、个人捐款等方式,拓展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渠道。

五、加强养护管理工作。“三分建,七分养”是长期的公路工作中积累的基本经验,对农村公路来讲,养护工作尤为重要。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年9月出台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国办发〔2005〕49号),市、县两级政府结合实际尽快制订《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理顺农村公路管理体制,落实养护责任,健全养护机制,明确养护资金来源渠道,使乡村公路的修建、养护管理工作常规化,更好地维护路产路权,延长公路使用寿命。同时加强路政管理,治理超限超载,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迈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此外,按照“路、站、运一体化”的发展思路,继续组织好农村客运网络化实施工作,简化审批手续,加快农村客运站点建设,推广经济实用车型,合理安排线路,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让农民群众乘上方便车、放心车。

农村公路建设调查与思考 篇6

关键词:农村公路建设;群众决策;阳光运行;建章立制

在物流、资金流、人才流和信息流高速流动的今天,交通运输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命脉。没有完善的交通运输保障,新型工业化就没有基础,新型城镇化主骨架难以形成,城乡地理壁垒无法打破,城乡统筹难以实现。交通运输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既有其框架内的布局,亦有其框架外的构建,基础意义和先导作用十分明显[1]。

一、基本情况

文峰乡位于四川省通江县城南部,为通平两县交界处。乡政府设于复兴场,距县城62公里,东约12公里同平昌县笔山镇相邻,南约13公里与平昌县邱家接壤,西约4公里、北约3公里与铁佛镇濒临,西北隔米家河与铁佛镇相望。全乡幅员面积为39.9平方公里,平均海拔800米;共辖8个村、49个农业合作社,总人口13700多人。该乡地理位置偏僻,群众住居分散,交通闭塞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制约。

近年来,党委、政府充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创新建管机制,不等不靠,狠抓农村公路建设,有效打破了交通“瓶颈”制约,经过新一轮交通大会战,乡村公路通达通畅,运输体系不断完善,初步解决了群众便捷、安全、有序的出行需求,既改善了民生,助推了经济发展。通过多种渠道投资硬化村道公路、新建社道路,现在是村村通水泥路,社社通公路,群众“出行难”基本得到解决[1]。

二、主要做法

(一)尊从民意,破解群众参与难

一是建设方案由群众决策。村社道路规划设计既考虑群众出行方便,又兼顾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召开群众代表会、社员大会,公开线路方案,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聚集群众智慧。二是宣传发动到田间地头。乡镇主要负责人和驻村干部深入基层,进村入户宣传政策,与群众沟通,与群众算账,疏通群众思想,统一群众认识。召开村社干部会、党员会、群众代表会、院户会、坝坝会,统一了群众思想认识。三是矛盾化解让群众信服。在因修建社道未协调处理好土地、山林补偿而形成的修路“反对者”,乡党委书记单独面对面与其座谈,合理解决其各项诉求[2]。

(二)多元融资,破解建设投入难。一是主动“争”

争取在外成功人士帮助,为确保水泥路建设有序推进,乡党委与村党支部多次外出对接协调,为全乡村道路建设融资树立了典范。争取项目支持,乡党委政府积极与县级部门对接沟通,争取各类道路建设项目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的原则,整合扶贫开发、国土、水利、林业、农业等涉农项目资金,新建村社道路。二是自主“筹”。按照“谁受益、谁投资,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原则,坚持以受益村或受益社为主体,采用“一事一议”,核算修路成本,民主决策各村筹资办法和金额。三是全力“引”。按照“公司+农户+基地”发展模式,引进企业发展产业与建设农村道路同步推进,既解决了农村道路建设投入难,又实现了基础建设和产业发展同步推进。

(三)阳光运行,破解工程管理难

在工程推进上,每条道路开工前,召开党委扩大会邀请村社干部、群众代表参加,一起就道路建设工期、质量、施工方案等进行专题研究,并落实责任。乡党委、政府与施工队伍签定施工协议,将施工进度、质量等与工程款拨付挂钩,每天安排3—5名乡干部参与建设,根据天气、施工难度等确定当天施工进度,一周一汇总,一月一兑现。在质量管理上,采用包工不包料建设模式,严格实行重大事项群众大会议定、群众代表监督等制度,将材料采购、定价和质量把关等重大事项交给群众,让群众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为确保材料供给,每个村在建设前就由群众代表出面与砂石、水泥供应商签定供货合同;为确保工程质量,每条路都设前后场质量监督员,由2名群众代表分别驻守施工前后场,由1名乡干部综合协调,使工程建设从材料入口到路面成型始终保持高速、高质。在资金管理上,实行建设资金专户管理,统一支付制度;对群众自筹资金,由村社设立专户,让群众代表自己管理,存折、密码、帐务分开;对专项资金,由乡财政统一管理,实行专款专用。在工程款支付时,严格执行“按进度拨款”和“四到场”、“三必签”制度,即乡党委班子成员到场、村四职干部到场、群众代表(5—7名)到场、负责挂包路段的乡干部到场,乡党委书记、乡长必签,村支书、村主任必签,群众代表必签[3]。

(四)建章立制,破解道路养护难

以乡交管站为主体,成立了村社道路养护领导机构,制定了《乡村公路管护实施办法》,实行“三定一保”养护责任制,将建成道路的养护责任落实到村、到社。一是确定责任主体,村社道路养护责任主体为村委会。二是确定养护人员,村委会确定3—5名专门养护人员,村委会为养护人员办理养老保险、预留群众自筹资金作为道路养护专项资金等方式,解决道路养护费用,同时采取专人养护与分段承包义务养护相结合,按建成道路里程、村社人口、每户人口和农户居住地理位置,将道路维修养护就近分解到各户。三是确定养护内容,对边沟进行疏通、对路边杂草进行清除、对路沿带进行日常养护和维修。四是保障道路畅通,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后,日常养护责任人、专门养护人员有义务协助村社和乡党委政府抢险排危,随时保障道路畅通。

三、几点启示

在农村公路建设中,坚持走群众路线,落实了群众想办的事,办好了群众要办的事,为破解当前农村公路建设面临的难题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一)观念转变是前提

在近两年的农村公路建设中,乡党委政府打破常规,探索创新,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大胆摒弃过去农村公路建设搞发包招业主的定式思维,创新推行不要包工头,只要施工队,坚持群众主体、村社主责、乡镇主导的建设管理机制,理顺了关系,激发了活力,取得了实效。

(二)群众主体是基础

在农村公路建设中,实行线路村民自议建设机制,把线路选择、资金筹集、物资采购、质量监督、资金管理等重大事项全部交由群众决定,充分激发了群眾参与建设的热情,有效凝聚了人心力量,也消除了群众对建设资金使用的猜疑,形成了全民动手、共谋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党政主导是关键

在农村公路建设中,乡党委政府坚持不搞大包大揽,重点抓整体规划、争取上级投入,协调村与村之间土地占用、青苗补偿等具体问题,凡是村社解决不了的事,一家一户办不好的事,交由乡党委政府统筹解决。乡镇主要负责人亲自带队到村、到社、到户,召开会议,动员、组织、引导、服务群众,坚持群众愿意干的事,再难也要上,群众不愿意干的事,再好也不想。党政持之以恒的真心、执政为民的真情和以身作则的示范,赢得了群众的积极响应。

(四)建管并重是核心

坚持农村公路建设速度、质量、安全、效益并重,逐步由建设为主向建管养运并重转变,保障了每条建成的公路随时畅通,解决了群众出行难、运输难,发挥了农村公路对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保障线作用。

参考文献

[1]覃荣周,李琪, 刘伟, 等. 汶川县水磨镇发展体育旅游的SWOT分析[J]. 体育时空, 2013,(4): 100-102.

[2]秩名. 基于新农村视角的西部农村公路发展研究[DB/OL]. 〇丨华网络中京洛阳站: http://zhongjingluoyang.chiefnation.01hua.com/luntan/zjbx/201207/z012203.asp, 2012-07-03.

浅谈公路建设环保工作 篇7

过去,环境保护对于从事公路建设的人来说,只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概念。要把此项工作做好,必须首先从公路建设员工们掌握环保的基本知识入手,使大家明白环境保护始终是公路建设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即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促进经济建设的全面发展。要把环境保护很好地结合到建设路线的具体情况当中去,详细讲解《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等法规以及公路建设中各项环境保护措施的方法和落实,使大家有一个直观、总体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使公路建设员工对各项措施予以自觉执行,为达到环境保护的各项要求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公路建设中各项环保措施的实施

2.1 路线规划测设阶段中的环保工作

公路测设时在符合工程技术标准和路基稳定,线型顺畅的前提下,要注意环境保护工作。

在选线时要充分利用地形,保护好水源,少占耕地,避开具有重大科学文件价值的地质构造如温泉、溶洞以及人文遗迹等。

在设计高速公路时,要尽量使公路与居住地、学校、工厂等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通车时汽车噪声干扰群众的生活。如受条件限制,公路只能从居民区通过时,交通量大的路段应设置乔灌结合的绿化带和人工声障墙,以降低噪音。还要做好建筑环境和行车环境设计,保证建设后,车辆在行驶状态下,周围环境和谐、美观。

在确定桥涵位置、长度和结构形式时,既要考虑和周围环境相协调,更要根据技术标准规定的设计流水频率,留有足够的泄洪能力,以保证不会造成阻水现象发生。路基、路面的排水设计,也要统筹考虑,防止路面积水或路基边坡被雨水冲坏。

2.2 施工阶段中的环保工作

2.2.1 合理安排,减少土地占用。

公路建设必须要占用土地,但如果能统筹计划、合理安排,可把占用土地减少到最低限底,并使自然环境少受或不受破坏。如尽量利用附近原有道路或正线路基做施工便道,减少修建临时道路用地;合理利用挖方填筑路基,就近利用洼地、干涸的水沟或宽阔的滩地堆积废方,如此既可减少占用耕地,又可防止因废方处理不妥,引起堵塞河道和水土流失。

2.2.2 处理好施工中的大气污染问题。

如何处理好施工期的大气污染一直是公路建设中环保工作的一个关键问题。施工中的大气污染主要来自灰土拌和、粉煤灰施工及现场施工车辆运行引起的扬尘,此外沥青拌和与筑路材料装卸过程中产生的粉尘等。为减少施工现场的大气污染,可采取一些措施。粉煤灰装载时应加足水份,做到干粉粉灰不外运,运输中不超量运输,防止粉煤灰洒在运输道上,尤其是春夏施工季节内,气候干燥多风,气温又偏高,运输时应加苫布或塑料布遮盖;散装石灰、石粉等筑路材料,也要加以必要的遮盖,以防止粉尘污染;沿线施工便道要经常进行洒水处理,才能较好地控制便道土的扬尘现象。另外,施工便道可在修建时加铺碎石等,从根本上减少扬尘的污染。

2.2.3 搞好施工驻地卫生及废弃物的处理。

在公路建设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会产生很多的工程垃圾、生活垃圾及污水。因此,施工驻地垃圾应设定集中分放,集中处理。(可由专人负责,与当地有关部门联系定期运至指定的垃圾处理场),垃圾管理工作直至工程竣工交验后为止。

另外施工区内要做好各项排水设施,使污水统一集中到集水井,以免造成水质污染。修建临时工程应尽量减少对原自然环境的损害,在竣工拆除临时工程后,应恢复原来的自然状态。

3 公路主体建成后的环保问题

公路主体建成后,环境保护工作同样不可忽视。首先,绿化是改善环境的重要措施。在普通公路两侧,采取乔灌结合的办法进行绿化,不仅能防止水土流失,延长公路使用寿命,而且还能减低噪声、防尘、净化空气、保护水源、美化环境。其次,高速公路一般几十公里应设置一个服务区,该服务区应对排出的废水采取必要措施加以处理,不得使其随处漫流,造成环境污染。另外还专门设置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对该路段进行必要的绿化工作。

4 其它问题

公路新建工程投资大、耗资多、工期长,因此公路改建、提高等级仍将是我国公路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它有建设快、收益快、投资小等诸多优势,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一般是采用加宽抬高设计线,或以补强的方式提高技术参数以提高公路等级。这种方法有很多弊端如要增加占用土地、其它资源消耗较大等,因此在不改变设计线的情况,我们可对原有公路建筑材料再生利用,重复利用原有的路面、路基等材料,采用新型工艺流程,这不失为环境保护工作的一种新方法和措施。

总之,环境保护是我国政府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公路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更是引起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我们只有认真贯彻执行国家颁布的《环境保护法》和《水土保护法》等法规,并结合建设的实际情况,在工作中认真总结、积极探索,才能在发展公路事业的同时,把环境保护工作做好。

交通部要求公路建设不得乱占滥用耕地。为进一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引导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交通部日前下发通知,要求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在公路建设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通知》说,公路建设应按照科学规划、精心设计、严格施工的要求,控制占地数量,同时要采取改地、造地、复垦等综合措施进行土地恢复、改造,增加地力。公路建设要与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不能片面追求高标准、高指标。

《通知》同时印发了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具体措施。

交通部强调,在公路建设中,要运用各种先进手段对路线方案做深入、细致的研究,结合用地情况和占用农田情况进行多方案论证、比选,确定合理的线位方案;在工程量增加不大的情况下,应优先选择能够最大限度节约土地、保护耕地的方案,要充分利用荒山、荒坡地、废弃地、劣质地;要重视环境保护,不破坏原有自然生态,与周围环境、景观相协调。高速公路应根据交通量大小、路段长度、地形条件、社会服务需要,选择适当地点设置服务区,并合理确定服务用旧路资源,尽量在原有路基上加宽改造,尽量减少占地,保护基本农田,并严格控制改建标准和规模。

交通部要求,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公路建设土地利用工作的督导检查,对浪费土地资源的项目要通报批评。

摘要:本文介绍了公路建设中环境保护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并对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方法和处理措施。

公路建设工程中的环保监理 篇8

1.1 施工环保监理的定义与任务。

施工环保监理, 作为专业监理工作的一种形式, 是指具有相应资质的监理单位受建设单位 (业主) 的委托, 依法承担其建设项目施工期间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 代表业主对承包人在施工活动中环境监测、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与恢复等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确保各项措施得到落实的专业化服务活动。公路建设工程施工环保监理是针对施工过程环境保护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督管理, 通常分为“环境达标监理”和“环保工程监理”两种形式。

施工环保监理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主体工程施工中的噪声、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排放达到国家相应标准;二是生态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措施符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水土保持方案的要求;三是声屏障、绿化、土地复垦、污水处理等环保工程设施符合相应规范和合同规定;四是施工期不发生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

1.2 施工环保监理的依据。

(1) 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制定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政策的根本依据与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 在环保法律体系中占有核心地位。其它环境保护单行法,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2) 国家有关条例办法、规定, 地方性法规等。《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交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关于在公路水运工程建设监理中增加施工安全监理和施工环保监理内容的通知》等。 (3) 国家环境标准、公路工程标准规范等。《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 (JTG G10-2006) 等。 (4) 与项目有关的文件、合同等。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水土保持报告及其批复、设计图纸、监理及施工合同、有关会议纪要等。

2 施工环保监理模式和工作程序

2.1 施工环保监理模式。

(1) 包容性环保监理:监理企业接受业主委托, 在依法完成工程施工监理任务的同时, 承担其业务范围内的环境监督管理工作, 对承包人在施工活动中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与恢复等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同步实现工程质量、环境质量及“三同时”控制, 即各工程监理单位完全负责各自管辖标段内的环境监理工作。包容性环保监理的优点是与工程监理紧密结合, 能同步进行工程质量、进度和环境保护控制, 有利于环境监理各项工作的落实。但也存在一些弊端, 比如监理人员环保专业知识不足、对一些技术性较强的环节认识不够全面等。 (2) 独立式环保监理:由专业环保监理单位接受业主委托, 依法承担其建设项目施工期间的环境监督管理工作, 独立对承包人在施工活动中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等情况进行监督管理。环境监理机构直接受业主领导, 与工程监理成并列关系。环境监理工程师由环境工程、生态、水污染等专业人员担任。独立式环保监理的优点是环境监理人员比较集中, 专业化程度高, 对监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能及时、集中进行研究解决, 并实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施工阶段的延续。其缺点是监理投入大, 环境监理工程师在工作中往往受工程专业知识的限制, 不能及时判断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 并且环境监理一般无计量支付权, 这也制约了环境监理工作的有效性。 (3) 综合式环保监理:项目监理部设置环保职能部门, 由环境监测、环境工程等专业监理工程师担任环境监理工作, 在总监的领导下, 编制有关环境监理方案和计划, 对承包人在施工活动中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与恢复等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综合式环保监理吸收了独立式环境监理中监理人员比较集中、专业化程度高的优点, 能将环境监理同工程监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加强环境监理同工程监理的协作关系, 提高了环境监理的效果。

2.2 施工环保监理工作程序。

施工环保监理一般按照以下程序开展工作: (1) 依据监理合同、设计文件、环评报告与水土保持方案及批复以及施工合同、施工组织设计等编制施工环境保护监理计划; (2) 按照施工环境保护监理计划、工程建设进度、各项环保对策措施编制施工环境保护监理实施细则; (3) 依据编制的施工环境保护监理计划和实施细则, 开展施工期环境保护监理, 检查承包人制订的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验收、计量与支付; (4) 工程交工阶段编写施工环境保护监理总结报告, 整理监理档案资料, 提交建设单位; (5) 参与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和水土保持验收。

3 施工环保监理的工作内容

施工期的环境保护监理, 应体现出事前控制和主动控制的要求, 结合公路水运施工的特点, 注重监理实效。

3.1 施工准备阶段的环境保监理工作。

(1) 参加设计交底, 熟悉环评报告和设计文件, 了解工程建设项目的具体环保目标; (2) 审查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和开工报告, 对环保实施方案提出审查意见, 包括施工中须保护的环境敏感点、具体的环保措施、环保管理制度和环保专业人员等; (3) 审查施工单位的临时用地方案是否符合环保要求, 临时用地的恢复计划是否可行; (4) 审查施工单位的环保管理体系是否责任明确, 切实有效; (5) 参加第一次工地会议, 对工程建设项目的环保目标和环保措施提出要求。

3.2 施工阶段的环境保护监理工作。

(1) 对工地进行巡视或旁站监理; (2) 向施工单位发出环保工作指令; (3) 检查环境保护措施和成果; (4) 协助环保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处理突发环保事件; (5) 建立、保管环境保护监理资料档案; (5) 参加工地例会。

3.3 交、竣工阶段及缺陷责任期的环境保护监理工作。

(1) 参加交工检查, 确认现场清理工作、临时用地的恢复和取 (弃) 土场的复绿等是否达到环保要求; (2) 评估环保任务或环保目标的完成情况, 对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提出继续检测或处理的方案和建议; (3) 定期检查施工单位对环保遗留问题整改计划的实施, 并根据工程具体情况, 建议施工单位对整改计划进行调整; (4) 检查已实施的环保达标工程和环保工程, 对交工验收后发生的环保问题或工程质量缺陷及时进行调查和记录, 并指示施工单位进行环境恢复和工程恢复; (5) 检查施工单位的环保资料是否满足竣工环保验收的要求; (6) 整理施工环境保护监理竣工资料; (7) 参与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和水土保持验收。

4 环保监理总结报告

环保监理工作完成后, 项目环境保护监理机构应及时进行监理工作总结, 向建设单位提交监理工作总结报告, 主要内容包括监理合同执行情况、监理任务完成情况等, 以便建设单位全面掌握施工中的环境保护及相关措施落实情况, 为今后的项目建设环保工作提供经验。

参考文献

[1]JTG G10-2006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6.

[2]交通建设工程施工环境保护监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0.

农村公路环保建设 篇9

河南驿宛高速公路有限公司自2005年12月成立以来, 作为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业主方, 先后承担了焦作至桐柏高速公路泌桐段及焦作至桐柏高速公路泌阳段两个项目的高速公路建设任务。泌桐段项目2007年底已建成通车并完成环境保护专项验收;泌阳段项目现进入路面摊铺施工阶段, 计划在2010年底实现通车试运行。

在所承担的两个高速公路项目建设过程中, 公司加强了与环保部门的联系与沟通, 发挥环保专业人员的技术优势, 构建自然和谐的高速公路。

一、泌桐段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环保举措

在泌桐段项目建设过程中, 公司董事会提出, 保护桐柏的蓝天碧水, 爱护老区的一草一木。建立健全环境管理机构, 公司将环保工作纳入工程建设目标考核体系。为将环保工作落到实处, 公司成立了以总经理为首, 由公司工程、质检、协调、工程环境监理、工程监理代表处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环保领导小组, 负责全线环保工作。各施工项目部也成立了相应机构负责相关环保工作。同时公司明确规定, 将环保纳入与工程建设“生产、质量、安全”同等重要的考核管理体系, 使环保工作真正做到“有机构管、有人员抓、有目标考核、有奖罚兑现”, 各项环保措施的落实有了可靠保障。为提高全员环保意识, 邀请南阳市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根据工程建设实际情况, 编制了《河南省泌阳至桐柏高速公路环境监理实施细则》, 并下发到公司各处室和各施工标段;同时还利用工地例会, 对各项目部负责人及环保专职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环保知识培训。

为节约土地资源, 要求项目部驻地及施工驻地尽可能租用当地民房, 拌和站、预制厂、材料场等一些临时占地尽可能设在道路红线或国道区内, 仅此就少占用农田34107m2。由于施工便道均设在红线以内, 进场的道路尽可能利用现有村、镇道路, 又少占用耕地1098m2。按照“挖填”平衡原则, 公司在最大可能利用挖方土作填方用的同时, 为减少取土场占地, 还分别利用淮河、月河的河沙资源作填方用料, 共节约挖土近60万m3。公司还对工程弃土 (石) 采取就近填沟 (坑) 或利用旧砖瓦窑土坑做弃土 (石) 场, 并及时覆土种树种草, 造田600多亩。

泌桐段位于淮河上游, 沿线有17座大、中型桥梁, 公司要求施工单位将部分桩基础施工采用挖孔桩法, 避免了泥浆的形成, 减少了水体污染风险;部分桥梁下部构造施工采用围堰法进行施工, 围堰内产生的废渣送到岸上尽量用作填料, 对于不能用作路基填料的, 需在采取一定的工程防护措施后送弃土场。在雨季到来前, 公司又及时下发了防止水土流失通知, 所以土建施工阶段沿线河流、水库的水质未受到污染, 淮河、月河的水质监测数据无明显变化, 雨季期间全线未发生严重水土流失现象。

为防止噪声和扬尘污染, 公司在施工前就协助搬迁了申铺小学, 避免了运营期间对学生的噪声污染。距离村庄较近的地方采用低噪声机械设备, 禁止超过国家标准的机械入场施工;尽量避免夜间施工, 禁止高噪声作业的夜间施工,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公路施工噪声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为防止地面扬尘, 实施车辆密封运输避免抛撒, 为避免施工地面的扬尘要求采取及时洒水措施, 特别对312国道、206省道组织专人及时清扫地面。

高标准制定绿化方案, 公司请专家修改了绿化方案, 为加速道路两旁的树木生长和提高树木成活率, 在当地选择一些适宜当地气候生长的优良植物品种。为保护动物, 加大资金投入, 修改设计方案, 修建了10多条动物通道。

公司把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运用到高速公路建设中, 对山体裸露的上下边坡, 根据山体岩石、土质的不同采用挂铁丝网、挂三维土工格栅喷播营养土草种防护、客土喷播防护、厚层基质植草防护等措施。力争做到不见一片黄土、不见一块裸岩, 绿化与周围原始植被特征做到和谐统一, 很难看出人工雕凿的痕迹。

对服务区、收费站的设计, 在吸取了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公司还充分考虑了周围环境和人文景观的和谐, 外观、内在功能更具人性化, 在施工过程控制上达到了边施工, 边防护。

二、泌阳段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环保举措

在泌阳段项目建设中, 公司除采取上述相应措施外, 在全省首次引入“独立式”的环境监理管理模式, 即:环境监理独立于监理代表处, 环境监测委托由具有监测资质的环境监测站承担。这更具有前瞻性、创新性, 在本省其他公路建设项目上从未有过

公司董事会把泌阳段项目定位修建成“优质路、环保路、景观路”目标, 按照环评及批复的要求进行项目管理, 发挥环境监理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优势, 在设计、招投标、施工各环节履行“环保承诺”, 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多次发文强调、部署、检查环保和文明施工工作。

在公司的组织领导下, 两个监理代表处、环境监理、设计方、施工方以文明施工为突破口齐抓共管, 以减少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为行动准则, 以节约耕地、保护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为出发点, 从“安全选线、环保选线、地质选线”不断优化设计, 到“慎砍一棵树、慎借一方土、慎放一声炮、慎弃一方石、慎留一堆垃圾”五个一的环境管理, 在施工过程已经实施了四次环境质量监测, 施工线域空气、水体、噪声环境质量及环境敏感点的环境状况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在交通运输部、河南省交通运输厅多次质量、安全大检查中成绩骄人。

三、对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环保工作的体会

第一, 按照河南省政府2006年3月正式通过的《河南省高速公路网规划》的要求: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的环保投资, 平均每公里不得低于150万元。在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发展规划中应明确工程环保投资的核算范围和核算验收办法, 为高速公路建设环境保护提供资金支持。

第二, 根据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的要求在公路设计、机电安装、施工中推广使用新能源灯具, 逐步淘汰达不到节能指标的高速公路灯具, 建立高速公路路灯节能新体系。

第三, 在收费站、服务区、声屏障建设招投标中, 要优先选择已通过环保产品认证的产品, 确保环保产品的质量和使用效果。

第四, 在公路建设生态保护目标上, 不能只停留在“生态路、环保路”的口号上, 而应该是看得见、摸得着、能复制和仿照、可操作的实物。应该是在项目“立项、工可”前期工作阶段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水保方案报告、从源头上保护沿线自然生态环境, 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到位;设计阶段坚持安全环保选线、优化设计、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技术标准、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耕地、绕避环境敏感点、有环保专项投资;施工阶段, 建立环保管理体系, 提高参建各方的环保意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工程过程管理、实行文明施工, 对路域生态进行了最强力度的保护和恢复;验收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施专项验收, 符合《环境保护部建设项目“三同时”监督检查和竣工环保验收管理规程 (试行) 》及《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公路》 (HJ552-2010) 标准要求, 落实项目环保投资;后评价阶段不存在重大环境影响问题, 环评及批复所提主要环保措施得到全面落实, 有关环保设施已建成并投入正常使用, 环保工程符合设计、施工和使用要求, 遗留的主要环境影响问题能得到有效解决, 所承建的高速公路项目是政府信任、群众认可、自己满意的公路项目, 这样的高速路才能称作环保路。

农村公路环保建设 篇10

关键词:公路,湿地,保护,措施

1、湿地

湿地, 泛指暂时或长期覆盖水深不超过2米的低地、土壤充水较多的草甸、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过6米的沿海地区, 包括各种咸水淡水沼泽地、湿草甸、湖泊、河流以及泛洪平原、河口三角洲、泥炭地、湖海滩涂、河边洼地或漫滩、湿草原等。潮湿或浅积水地带发育成水生生物群和水成土壤的地理综合体。是陆地、流水、静水、河口、和海洋系统中各种沼生、湿生区域的总称。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 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 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湿地是位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 在土壤浸泡在水中的特定环境下, 生长着很多湿地的特征植物。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拥有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 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迁徙离不开湿地, 因此湿地被称为“鸟类的乐园”。湿地强大的的生态净化作用, 因而又有“地球之肾”的美名。但近年因人为因素我国湿地面积正在逐年降低 (图表1) 。

2、公路建设对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影响

在人口爆炸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下, 使得人们过度的侵占自然资源。公路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是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 也是构建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道路建设已对湿地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国内很多公路都有从湿地穿过, 如丹大高速、京珠高速公路湖北段、岳阳市洞庭湖大桥……这些旁湿地公路和垮湿地公路的建设都或多或少的侵占了不少的湿地, 使得湿地自然环境的面积减少, 以及给湿地环境也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

2.1 公路建设的施工及运营期对湿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在《中国湿地资源的退化及其原因分析》的报告中, 造成湿地退化的因素主要有:湿地围垦与资源开发、生物资源利用、湿地环境污染、湿地水资源利用和工程建设、泥沙淤积、海岸侵蚀与破坏、城市建设与旅游业发展, 就洞庭湖因人为因素湿地面积已从1976 年88893h ㎡缩减至19230h ㎡ (图表2) 。就目前研究来看因工程建设因素造成湿地环境破坏现呈上升趋势。垮湿地公路建设一般采用的是路基式或高架桥式来穿越湿地环境, 采用路基式穿越湿地环境, 其占用湿地面积大且将湿地人为进行了分割, 使得整个湿地系统形成了两个互不流通的独立水面, 最终破坏了湿地系统的完整性, 影响了不少鱼类等水生物的洄游, 从而影响到了水生物的生活环境, 以及降低了水生物的繁殖数量。高架桥式穿越湿地环境虽然相对影响较小, 但在桥墩的施工造成了水质污染、噪音污染等也不容小视。在公路建设后, 人类频繁的活动, 以及路上车辆来回跑动的噪音不但影响了湿地生物的栖息, 还给湿地带来了大量的垃圾和污水, 很容易造成湿地环境污染。

公路建设的施工及运营期对湿地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归结如下几点:

(1) 破坏湿地结构

垮湿地公路建设把湿地环境人为分割, 造成湿地结构的破坏。

(2) 影响湿地生物的多样性

湿地公路建设使得不少鱼类无法洄游, 不少鸟类失去了安静的生活环境, 加之造成对湿地环境的侵占, 施工期间大量的施工废水、建筑垃圾、施工噪音的产生, 造了成湿地生物的生活环境人为减少, 使之种类不断减少。

(3) 对湿地水质的污染

公路建设施工期间产生的大量的施工废水、建筑垃圾, 已经公路投入施工后经过的车辆产生的垃圾都是湿地水质的直接污染源。

(4) 湿地水土流失

公路建设的土方开挖、回填对湿地泥土的扰动, 以及大量的泥土流入湿地, 造成湿地的水土流失, 使得加快湿地的陆地化, 减少了湿地面积。

3 湿地的保护措施

从宏观引导方面完善湿地保护规划。按照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 进一步修订完善2002—2030 年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 制订更有针对性的、分阶段实施的工程实施规划, 并认真抓好落实。

突出用制度管人、管事, 推进湿地保护的制度建设。按照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总体要求, 有计划地、逐步地建立包括自然湿地保护制度、退化湿地恢复制度、湿地生态效应补偿制度、湿地保护红线制度、湿地生态系统评价制度、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动态监测和预警制度等一系列重要制度, 使湿地保护形成较为完整的制度框架。

强化依法“治湿”, 制订出台全国湿地保护条例。虽然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有一些有关湿地保护的内容, 但多数都是针对湿地保护的单一元素设置的, 零碎、分散, 其完整性、系统性、针对性和操作性都远远跟不上工作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湿地资源调查监测、湿地占用征用的监督管理、各种破坏行为的处罚等, 包括怎样更好地履行国际公约, 都缺乏一些更明确的、更有操作性的、更管用的条款和规定, 所以很有必要从国家层面出台一部专门针对湿地保护的行政法规。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我们把湿地作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重要的生态系统, 从加强整体保护的角度做出规定, 规范行为;另一方面, 也有利于我们各个部门形成合力, 更好地履行国际公约。

着眼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提升, 实施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对那些功能退化的沼泽、河流、湖泊、滨海湿地等, 通过采取植被恢复、鸟类栖息地恢复、生态补水、污染防治等系列手段, 进行综合治理, 恢复和提升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

强调科学“管湿”, 提升湿地保护管理的科技支撑水平。重点针对湿地保护模式、湿地退化机理及修复关键技术, 以及科学合理利用湿地的模式等重要问题, 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 提高整个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湿地保护意识, 促使大家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在全社会形成珍视湿地、爱护湿地、保护湿地, 支持做好湿地保护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3.1 针对公路建设对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环保措施

公路建设对湿地环境有着较为严重的影响, 我们应加强公路建设对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环保措施。结合公路建设对湿地环境影响的几个特点, 我想应从如下几个方面采取保护措施。

5.在公路规划期尽量避绕湿地

避免公路穿越湿地的核心区, 就能避免公路建设对湿地环境的影响, 我们在前期公路的规划时应着重考虑, 公路尽量避让湿地。

6.尽量采用高架桥跨越湿地

在必须穿越湿地的公路设计时, 应尽量采用高架桥跨越湿地, 其影响相对较小, 能给湿地生物留出它们的生命通道。

3.做好施工期间的环境监控

在施工期间应该在施工区域的湿地环境做好监测点, 定期检查水质情况以及噪音控制和扬尘控制, 同时做到垃圾外运、污水处理后再排放、降低施工噪音等规范施工行为把对湿地环境的影响做到最低。

4.降低公路路面噪音

应采用新材料、新工艺降低路面的噪音, 同时在道路两侧加装噪音屏障或种植行道树等措施来保证公路的噪音污染降到最低。

4 总结

湿地不但具有丰富的资源, 还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各类湿地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 均化洪水、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物, 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加深公路建设对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影响与环保措施研究意义非常。

参考文献

[1]陈雪珍.涉及自然保护区公路建设环境问题及管理对策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 2007

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筹资问题研究 篇11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公路正逐步得到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但从当前农村公路建设的整体发展来看,因为经济结构的限制,加上很多农村地处偏远,在农村建设与养护上面临着资金匮乏的困境。因此,在农村建设与养护工作中,如何做好建设筹资已经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筹资策略

近几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慢慢推进,公路建设正逐渐走向完善,然而由于资金问题的限制造成了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问题日益严重,急需得到解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中,农村公路建设是重要内容,但资金短缺却成为了主要制约,如何做好公路建设与养护筹资已经成为关键。

一、农村公路建设养护与筹资

(一)农村公路建设养护投资主体

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公路建设是基础,是否能够做好农村公路建设直接关系着农村经济能否得到良好发展[1]。农村公路属于社会公众产品,根据相关规定,对于县乡级的农村公路建设维护,投资主体为县乡两级政府。鉴于我国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城乡差异性,在具体的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工作中,相关部门应立足于当地农村的实际经济情况,做出有效的建设规划,以便完成农村公路的高效建设。与城市公路建设养护相比,在农村公路建设养护中,地区政府多难以及时筹集配套资金,因此公路建设情况也落后于城市或其他发达县乡,出现了公路修建两极化问题,且性质比较严重。为了打破这一现状,做好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地方政府应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逐步缓解公路建养的两极分化问题。

(二)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资金来源与面临的困境

税费改革的出现,取消了养路费等交通规定费用,由国家统一征收燃油税费并将其纳入中央财政资金[2]。一般,在以往的农村公路建设养护中,资金来源多为公路规费,但是税费改革的出现取消了交管部门管理资金的权利,这直接影响了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的配套资金投入。而在农村发展中,鉴于资源条件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财政收入水平低,由此也導致农村公路建设养护陷入了资金匮乏的困境,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公路建设养护问题

当前,农村公路建设养护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资金匮乏问题。一般,农村公路建设采取“凡建即补”的资金政策[3]。初期建设资金多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上级政府拨付,二是地方政府配套资金。但是,在实际的农村公路建设中,上级政府多需要在配套资金到位后方可拨付资金,而对于一些经济不发达县乡来讲,存在着资金配套问题,资金缺乏也因此阻碍了农村公路建设,农村经济发展也受到影响。

第二,修路难度大,存在安全性问题。一些农村地处僻远,地形复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修路难度和建设成本。而且,很多农村公路建设只通行行政村,忽视了居民应用公路建设,在土路基山路中,居民出行安全仍存在隐患。再加上资金的限制,很多农村建设的公路强度不足,通常只满足一车通行,公路等级较低,防护设施设计不符合更高标准的通车需要,农村公路功能不完善,由此就无法做到对自然灾害的有效抵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安全性问题。

第三,农村发展与农村公路建设存在矛盾。根据农村发展需要,农村建设应符合“村村通”标准,如此才能促进农村经济[4]。然而实际情况却是,“村村通”标准只限于行政村,对于一些自然村而言,村民出行问题仍待解决。农村发展与农村公路建设存在矛盾,现有农村公路无法符合农村经济发展标准,很多农村因为公路不通的限制,缺乏与外界有效的经济信息交流,由此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

第四,养护意识不强。农村公路建设完成后,接下来就需要做好养护工作。但是很多农村由于资金的匮乏问题,根本无法做到对农村公路的有效养护。而且,就农村公路相关管理部门来讲,也没有较强的养护意识,未配备养护人员进行定期的养护作业,结果出现公路年久失修的问题,路况质量日益下降,甚至到最后通车都成困难。

二、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筹资策略

(一)加大资金补助支持力度

针对当前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匮乏困境以及配套资金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应立足于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系统分析问题,适当提升资金补助标准。对于一些贫困县乡,可酌情降低配套资金标准,甚至免除配套资金,中央、省级财政承担公路修建所需的资金差额。此外,对于地方政府而言,还需健全增长机制,逐步提升配套标准,以便打破资金匮乏困境。

(二)设立农村公路建设专项资金

对于农村公路建设资金,虽然国家财政部有“切块下达”的规定,但在实际实施中,还是采取“凡建即补”的办法。对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而言,可以在较快时间内解决配套资金问题,公路修建速度也比较快,但“凡建即补”办法对经济贫困地区则欠缺公平性。鉴于这种局面,中央财政应对车购税比例做出一定调整,优化交通资金结构,设立农村公路建设专项资金,统一账户管理,从而更好服务于农村公路建设。

(三)转变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责任主体

在农村公路建设养护中,一般遵循“谁受益,谁建设”这样的原则,虽然有一定的应用优势,但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而言是不适用的。对于一些经济落后的县乡,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的责任主体应为中央和各级政府。其中,中央政府应承担较大比重责任,若地方政府难以解决配套资金筹集问题,则中央需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全额拨付公路建设养护资金。

(四)强化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

针对当前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不足的问题,有必要设立农村公路专项养护资金账户,对经济落后县乡拨付养护资金,地方政府对养护进行统筹管理,强化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同时,针对当前农村公路养护意识差的问题,还需设立专门的农村公路养护机构,选派公路养护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农村公路养护作业,并做好农村公路的日常管理。除此之外,在农村公路养护技术上,还有必要聘请有经验专家做好必要指导,总结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中的问题,实现对农村公路的高效养护管理。

(五)健全相应监督机制

农村公路建设关系农村经济发展[5]。为此,除了要解决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资金问题,还要做好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工作。地方重视必须重视农村公路建设养护,明确发展农村公路的重要意义,健全相应监督机制,并纳入政府监管系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其中,农村公路建设更是焦点内容,地方政府必须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的监管力度,提升农村公路的使用效率,保障农村公路质量,从而更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结束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公路建设是重要内容。然而当前公路建设与养护却面临比较严重的资金匮乏困境,为此,必须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在国家及政府财政管理中,有必要将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资金纳入管理范畴,设立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的专项资金,解决当前农村公路建设养护面临的资金困境。同时,还需健全相应监督机制,做好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工作,从而更好促进农村公路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东.贫穷地区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资金来源问题研究[J].时代金融,2015,(33):321+324.

[2]刘策.农村公路规划、建设及管理分析[J].交通世界(工程技术),2015,(10):18-19.

[3]泽旺四郎.浅谈昌都地区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西藏科技,2011,(3):73-75.

[4]曾冬梅.农村公路建设工程投资控制现状及策略探讨[J].科技视界,2014,(32):332.

[5]夏丹.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J].东方企业文化,2014,(19):302+304.

作者简介:

农村公路环保建设 篇12

“农村公路的可持续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是此次会议的主题。会议旨在加强国际间在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以及运输领域的合作, 通过交流促进世界各国农村公路的发展, 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也是国际路联第一次在中国举办的大型会议。

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在给大会的贺信中说, 农村公路是广大农村地区最主要的交通基础设施, 农村公路的建设和发展直接影响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加快农村公路建设, 既是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 发展农村经济的前提, 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更是构建便捷、畅通、高效、安全、绿色的交通运输体系,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李盛霖表示, 中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农村交通事业的发展, 一直把加快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 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使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2003年原交通部提出“让农民兄弟走上沥青水泥路”的目标, 农村公路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机遇, 一场覆盖全国的农村公路大建设热潮在全国铺开, 并以每年新建30万公里的速度向前延伸, 迅速改善了农村的道路交通条件。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冯正霖在致辞中说, 预计到今年年底, 中国公路网总里程将达到395万公里, 其中农村公路总里程将达到345万公里, 东中部地区94%的建制村通沥青 (水泥) 路, 西部98%的建制村通公路。

在这一基础上, 农村客运也得到进一步推进, 截至2009年底, 全国共有农村客运车辆34万辆, 农村客运站14万多个, 农村客运线路近8万条, 日均发班约100万个班次, 农村客运班车通达全国3.5万个乡镇、55.3万个建制村, 全国乡镇、建制村通班车率分别达到98%和87.8%。

中国农村公路的可喜变化对发展现代化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关键作用, 成为中国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亮点。

但冯正霖也表示, 中国农村公路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目前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从整体上讲, 中国农村公路仍处于较低水平发展阶段, 农村地区公路交通服务保障能力满足不了现有需求, 农村公路建设任务依然艰巨。

尤其是西部地区农民群众的基本出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农村地区公路交通服务保障能力远远不足, 农村公路建设需求依然庞大。

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建设,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根据中国《全国农村公路建设规划》要求, 到2020年中国农村公路的发展目标是:具备条件的乡 (镇) 和建制村通沥青 (水泥) 路, 农村公路里程达370万公里。全面提高农村公路的密度和服务水平, 形成以县道为局域骨干、乡村公路为基础的干支相连、布局合理、具有较高服务水平的农村公路网, 适应新农村建设和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上一篇:三菱变频器下一篇:书法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