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

2024-09-08

谈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通用10篇)

谈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 篇1

1 公路环境保护内容

公路环境保护由两项基本工作组成:1)分析因修建公路而对环境产生的各种影响及其影响的程度和范围,根据需要采取专门的环境保护措施,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2)在公路的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过程中,注意凸显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使公路在发挥运输功能的同时,对沿线环境的负影响最小。

2 公路工程的环境问题

公路工程建设必然对当地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设,其施工、营运期造成的环境问题会更严重。公路工程建设的环境问题列举如下:

1)选线不当造成沿线自然环境损失。选线不当会出现切割山坡、开挖山丘岗地、砍伐树木、侵占湿地、耕地减少、植被破坏等不利于生态环境的现象;同时还会对野生动植物的生活习惯和生存条件造成影响。

2)防护不当造成水土流失。公路工程建造中,大量取土会使原有地表植被破坏,形成大面积裸露坡面,表土层的抗蚀能力减弱,发生水土流失。大量弃土会覆盖地表植被,使土结构疏松,孔隙度变大,成为新的水土流失源。

3)公路带状延伸会破坏路域自然风貌,造成环境损失。公路工程修建过程中产生的带状延伸会影响当地的自然风光,对沿线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损失。带状延伸也会对沿线动物的生态走廊造成一定影响,减小了动物的生活空间。

4)公路施工造成环境污染。公路工程修建过程中,路基开挖,桥涵架设,取土,采集砂石,在公路两侧设置筑路材料的料场、弃土堆和临时施工地等一系列工程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对当地沿线自然环境产生较强影响,致使原地表形态改变,水土流失加剧,沿线水文网络也会由此发生变化,使流入江河湖泊的泥沙量增大,进一步恶化生态环境。同时,施工中产生的扬尘和其他有毒有害气体会影响路边植被。此外,施工机械的大量使用对居民生活产生了噪声污染。

5)公路通车营运影响自然环境。公路通车营运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有公路对原有生态区域的分割阻断、交通事故、沿线人类生活排放的污水和垃圾,最主要的是来自汽车运行过程中的交通噪声和尾气排放。这些污染物排到大气中,会对沿线气候、水质、土质、能见度、人和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

3 公路环保功能

如果公路建设工程能够严格按照现行公路工程设计标准及《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进行设计,按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进行施工,那么这条公路就能够对当地的自然环境起到一定的保护和调节作用。

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归纳如下:

1)路基工程能够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使公路工程坚固而稳定。

2)路面工程能够保护路基工程,并能减少公路建设对沿线的环境污染。

3)桥梁工程中的景观设计,可以美化公路沿线环境。

4)排水工程有效阻止了污水中的油污、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农田。

5)绿化工程可以改善行车环境,起到了美化路容的作用。

4 公路工程环保措施

公路建设每阶段产生的环境问题各不相同,所采取的措施也各不一样,建设者需要通过修建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环保措施。

1)可行性研究阶段:对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为进行环境保护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

2)初步设计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计制定初步的环境保护措施。

3)施工阶段:进行环境保护各项内容的具体施工。

4)竣工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施验收及保养工作。

5)营运期:维护环保设备,处理各种环境投诉问题。

4.1 工程前期的环保措施

在项目的规划设计阶段考虑好工程环保方案和措施至关重要,首先,要提高项目规划决策人员、勘察设计人员的环保意识,认真学习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其次,在认真做好沿线自然环境资料收集调查工作的基础上,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做好环保设计工作。

1)珍惜自然环境,规划好公路用地范围;2)设计要结合自然地形;3)重视水土资源,减少水土流失;4)注意保持原有的灌溉系统和自然水网体系;5)合理设置临时施工用地;6)做好道路沿线景观设计工作;7)做好道路降噪设计工作。

4.2 公路施工阶段环保措施

1)减少水土流失。根据填挖土质合理设置边坡坡度;合理设置土石方填挖施工现场临时排水系统,及时疏导雨水,以减少雨水对挖填土坡坡面的冲刷;及时夯实填方坡面并进行边坡绿化;合理确定借土弃土位置,合理开采砂石场,注意料场弃土弃渣的分离处理。

2)减少噪声污染。禁止噪声超标机械进入施工现场,平时注意机械维修保养,使机械保持最低声级;合理安排施工组织计划,尽量减少施工活动对沿线居民集中点和教学单位的干扰。

3)防止大气污染。公路工程施工地段应做好防尘工作,以减少扬尘对附近居民的影响。各种材料的拌合场所要远离人群密集的地方,减少材料散落对环境的污染。

4)防止水体污染。做好施工地段排水工程,减少生活污水的排放,尽量做到污水自行处理重复利用。严禁有毒有害的化学物品进入附近水体。弃石、土处理方式应正确,不得任意堆放,更不能淤塞河道;桥梁施工机械还应防止油料泄漏,应经常对机械进行检修。

4.3 公路工程营运期环保措施

4.3.1 噪声防治

1)对公路附近的居民住宅、学校、医院等其他单位,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减少噪声污染的措施,例如设置声屏障、建筑物玻璃采用消声玻璃、公路两侧密集的种植高大乔木、封闭走廊等。2)学校、医院附近不得通过产生大量噪声的机械设备。3)加强交通管理,在车辆较多地段设置噪声测试显示屏幕,对产生较大噪声的车辆禁止其通过。

4.3.2 大气污染防治

1)严格执行车辆排放检测标准,对汽车排放状况进行抽查,限制尾气排放严重超标的车辆上路。

2)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特点,在公路两侧种植大量的乔木和灌木,净化吸收车辆尾气中的氮氧化物、硫化物等污染物,使大气中的PM2.5减少。

4.3.3 水污染防治

1)严禁各种泄漏、散装、超载车辆上路,防止公路散失物造成水体污染。

2)在公路旁的生活区内设置污水系统,污水经处理达标后进行排放。

3)公路两侧的截、排水沟可采用透水性材料,使污水得以二次利用。

4.3.4 潜在风险及农作物污染防治

1)在洪涝季节,要加强与当地气象水利部门的联系,确保洪水期行车安全。

2)在公路两侧30 m范围内严禁种植蔬菜、马铃薯等根茎入口农作物。

5 结语

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对环境保护的标准要求也越来越高。大量的新建公路必然会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现阶段我们对环保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必须加大公路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公路建设环保工作先要从源头抓起,首先要有环保意识,在公路设计阶段就应重视环境保护措施,在施工阶段应始终遵循环保优先的原则,将环保理念贯穿公路规划、设计、施工和营运的全过程;其次要采用高新技术,在公路设计中引入3S高新技术,可以提高公路环境保护的科学性。

公路建设工程只有通过科学的管理才能使公路与原有景观协调一致,也才能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未来几年希望政府部门能够加大对公路环保的投入,提高我国公路工程建设环保水平,争取尽早赶上国外发达国家。

参考文献

[1]王平,雷娜.论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J].科技信息,2010(1):306.

[2]郎英.浅谈公路建设的环保和绿化[J].山西建筑,2009,35(18):354-355.

[3]原爱萍.浅谈公路的环境保护[J].山西科技,2010,2(25):36-37.

谈环境保护与公路建设 篇2

我国公路建设及环保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西部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我国公路建设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时期由于我区地处西部,有大量的高山深谷,山势陡峭,落差较大,地形地貌极其复杂,地质、水文条件极差,施工条件也极其恶劣,有些地段施工便道几乎没有,高差大,很难上,可以说不具备基本的开工条件。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建设项目施工期由于挖土填土、借土弃土、改移河道、清理表土、开采料场等活动会造成地表植被破坏、地形改变、沟谷大量消失,恶化生物栖息的生态环境,加速地表侵蚀,增大表径流,增加水土流失,改变自然流水形态,加剧水质恶化,从而直接导致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首先是有的施工单位未按施工组织计划操作,将施工挖出的土、石采取就近丢弃的办法,往山下倾倒,造成路基下方山坡上所有灌木、草皮等植被因倒下的土、石顺山滚一扫而光,有的地方几乎是斩草除根,远眺如同“剃光头”。所形成的环境危害是极其严重的,一时很难恢复。

其次在进行施工设计时采用的技术指标也未能很好结合实地充分利用地形进行路线布设,致使深挖路堑、高填路基普遍存在,未结合地形、地貌因地制宜的进行设置。同时,施工中未按设计图要求来修建下支挡结构物,或仅简单的石头干码作临时支挡应付,

当弃渣顺势而下时,造成冲毁“支档”等等这些在公路建设中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事件也频频发生。

再其次是施工机械噪声与振动和施工粉尘的污染。运输车辆的增加和调整运土石方的落土也会使相关公路交通条件恶化,对原有交通秩序产生较大干扰。施工机械作业及运输车辆作业产生较大噪音, 对沿线居民的正常作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施工粉尘施工期的大气污染主要是尘污染,主要来自灰土拌和、粉煤灰施工及现场施工车辆运行引起的扬尘,此外沥青拌和与筑路材料装卸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另外沥青拌和站还有沥青烟的污染。

为此,本人认为目前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迅速改进我们在公路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

1、加强公路行业环保意识,促进环保工作健康发展我国在2000年制定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政府特别重视西部公路建设中生态保护措施。公路行业的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如何真正做到土地资源、公路建设和经济发展三者协调发展,需要政府主

管理部门与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共同研究探讨,计划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学术活动吸引,公路行业的建设、经营、管理人员及专家對公路行业中存在的环保现状及面临问题进行交流和研讨,形成统一认识,指导环保工作。特别要加快培养公路环境工程设计人员,开展各级公路环境保护与恢复新技术的应用研究。

2、树立生态公路理念,做好施工环保设计。从20世纪9o年代末以来,这一时期仍然侧重公路的功能因素,如安全、迅速、沿用传统的以填为主节约工程造价的设计思想,对环境因素重视不够。而公路的技术标准越高,对自然人文景观、生态环境的破坏越严重。如何保证在公路建设的同时,尽量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扰动,力争实现区域经济、生态环境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想达到以上目的,就要求设计者首先要树立生态公路的理念,确立生态公路的设计思想和方法,要注意精心优化设计方案,调整设计参数,制定有效的工作手段。应着眼于修一条符合周围实际环境。满足通行能力和安全要求的路。在公路勘察设计过程中,从技术上选择可靠的施工方案,提出相关的环境保护措施。

3、抓施工期的环保实施。确保达到设计要求。首先质量监督部门要建立起相应的管理与监督措施,规范管理。其次应给出公路建设与环保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对公路环保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施工阶段应严格按照设计的环保方案组织实施,要进一步加强取、弃土场和临时用地复耕的监管。对桥梁下构施工给水体造成的污染应引起足够重视,加强施工组织管理,并加大管理力度。建设项目的环保专项资金要专款专用,尽量打足。同时,实“环境监理计划”,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对建设项目进行监理与监测,对施工全过程中的环保进行全面监测检查。真正做到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把环境监理结果作为该项工程竣工验收的重要内容之一,严格把好环保关。

4、项目审批中抓好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又称环境影响质量预测评价,是指在某一地区进行可能影响环境的重大工程建设、规划,或城市建设与发展、区域规划等活动之前,对这一活动可能对周围环境地区造成的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防止污染和破坏的对策。其目的在于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建设项目实施一定要积极推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要加强对环境影响的论证,充分体现公众参与的则。对于大型新建公路项目应进行个别评价。应有综合的咨询程序,对路线的环境检查以及对所有环境影响减缓措施的综合分析。对具体的环保措施应实事求是,不要盲目求新、求大,要务实。建设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计划部门或做“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审查部门应把严审批关,对未做“环评”的建设项目,即使经济效益再高,也不能以损害环保为代价,决不允许项目实施走“先污染,后处理”的路子。

5.1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在地方公路尤其山区公路建设过程中,为提高公路技术指标,高填深挖现象普遍存在。在公路建设过合污工防护,不但能防止水土流失,而且美化了路容,减轻公路水毁现象。对提高公路运输效益、减少公路维护费用有着重要意义。

5.2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在我国西部地区土地沙化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对公路环境施行良好的植树防护措施,不但提高了公路的使用效果,而且响应了国家治沙方针政策,对改善地方生态环境、维护地方生态平衡、实现地方济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

5.3改善居住环境。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公路环境治理的好坏,亦和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良好的公路运输环境,能让驾驶员、乘客心情愉快和减轻疲劳,从而减少事故发生,提高运输效益;另一方面,良好的公路景观,不仅体现了一个地方对人居环境的高度关心和重视;亦从侧面反映出一个地方社会环境的健康程度、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这一点对吸引投资者、坚定投资者的信心,加快地方经济有着重要影响。

论文:浅谈幼儿园课程与环境建设 篇3

灵石县直属幼儿园

房彩娟

一、幼儿园课程的实质

幼儿园课程是什么? 这是近年来为幼儿教育界的很多人士所关注的一个课程命题。这个命题用在其他年龄段,可能会产生不少争议,但在幼儿园课程中采用这个定义,可能会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同。原因是,对于幼儿来说,学习是什么? 就是行动,就是有事可做。当然,我们并不反对经验的总结和提升,并不反对必要的概念的获得。课程就是让幼儿依照一定的目的做事。因此,课程就是正在发生着的事,无论这些事情是自然产生的还是人为制造的。那么,什么是做事? 做事,就是多感官的、全身心的投入和行动,以改变环境、改变自己。因此,幼儿园课程的设计就是创造条件,让幼儿做适宜的事;或者说,让适宜的事在幼儿身上发生。我们关注正在发生的事,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关心已经发生的事和将要发生的事,而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聚焦现实的教学活动、生活活动和游戏活动,根据幼儿活动的状况,及时调整指导策略,使活动取得更大的成效。也就是说,我们追求在过程中把握成效。

二、为课程的实施营造和谐宽松的环境

幼儿园课程最鲜明的特点是探究性,追求探究活动过程的教育价值,强调尊重幼儿的兴趣,需要,幼儿是探索的主人等。

幼儿园课程还具有开放性,整合性等特点,这就是要求教育要整合与幼儿生活有关的教育资源,教师,家长,幼儿在探究活动中共同成长,并且需要教师进行创造性的劳动,而要真正实现这样的幼儿园课程建构,宽松和谐的自主环境是其动力和源泉。

1.确立新时代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

将幼儿园的发展同教师的职业规划统一起来,在改革创新中共同成长,努力营造对话的环境,交流的平台,自主的空间;在思想上导向,实践上指导,方法上自主。

2.明确园风建设的目标,促进园本文化的形成。园风建设应该突出四亲:亲和,平和的心态,健康的心理。亲近热爱生活,热爱幼儿。亲情,温馨的家庭氛围,和谐的家园环境。亲为,脚踏实地得 钻研精神。四亲反映幼儿园的人文关怀和精神氛围的建设,关心幼儿园没位成员的成长。

三、幼儿园环境建设

幼儿的生活,学习和发展离不开环境。在瑞吉欧所倡导的建构学习中,幼儿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化的发展始终来自于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幼儿于环境相处的方式直接影响教育的质量。

幼儿园课程不仅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与内容的安排,而且包含与幼儿生活紧密相连的多种小环境,如家庭,社区等。瑞吉欧的教育工作者将环境视为一个可以支持社会互动、探索与学习的容器,赋予了环境丰富而 深刻的教育内涵,使一切方案活动都以环境的创设为基础,把环境的教育价值摆在了整个教育取向的一个重要位置。

(一)物质环境的建设

1.园舍建设体现教育与生活有机结合的原则。幼儿园的教育主要是通过引导幼儿感受生活,了解生活,促进其获得相应的发展。因此幼儿园的园舍建设应与生活息息相连,让幼儿从小了解自然,接触动植物直接感受生命,认识生命的可贵与人类的关系,让幼儿学会以亲切、爱护的态度对待周围的环境,人和事物。其次,幼儿以身体健康发展为首位,走、跑、跳、爬、平衡、攀爬等动作的协调发展必须通过各项体育活动完成,所以活动场地的设置和器材也是必备的。

2.活动室布置体现寓教于乐的原则。活动室是幼儿活动最频繁、相互作用最多的地方,是全面产生教育效应的主要场所。其生活设施的摆放应整洁有序,增加幼儿的秩序感和有序性。活动空间的安排影视动态的,一是整体简洁、明快,协调、有生气;二是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需要,体现教育目标、准备内容丰富的玩具材料。三是环境的创设、改变,布置要让幼儿参与。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提高幼儿投入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创造性,让他们在全身心投入活动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责任感和爱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

3.功能室是活动室的不重合延伸,扩展了幼儿活动的天地,增加活动的机会和条件,扩大了教育的效果。如音乐室,给孩子一种 温馨、安全之感;美术创意吧让孩子尽情的发挥想象并进行艺术表现;美食制做坊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体验生活,亲自动手制作,体验劳动意义与乐趣的同时,获得了基本生活的自理能力与劳动技能。总之,物质环境的建设要做到直接作用于幼儿,让幼儿在潜移默化和活动操作中获得相关的知识、经验、能力发展,引导情绪、个性、社会性及行为的健康发展,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活动水平。

(二)营造平等、和谐、愉悦的心理环境

1.以“生命全程”看待幼儿教育,“终身教育”要求达到两个统一:把人生各时期的教育机会综合起来的垂直唯独的统一,把个人处于某一时期的各种教育机会的水平唯独的统一。不论哪方面的统一,幼儿教育都是期待能和基础,而且是启蒙性的、全面性的。在幼儿阶段,那些方面是进行教育的最佳期和关键期,错过了就造成了一生的遗憾?那些方面置后学习,更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研究和实践证明在;一个人只有从小习得的品德行为、生活习惯、养成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这个正确的自我评价,冲锋的自信,下才能谈及长远的发展。教师只有有了以上正确认识,才能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给予幼儿宽松的心理环境,体谅和容忍幼儿的某些动作行为,满足和接受幼儿的各种选择和需要,妥善处理发生在幼儿身上的“问题” 和“突发事件”,把握好尺度,端正教师的教育行为和价值取向。

2.注重幸福童年对幼儿的意义。幸福童年对幼儿的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童年本身对幼儿发展的意义:潜移默化的童年影响其一生发展的意义。要使幼儿拥有幸福童年,良好的心理环境营造不可忽视以下几个方面:1)对幼儿的关爱爱护,是幼儿本身的需要,幼儿从实习的家庭来到陌生的幼儿园,从父母的百般疼爱来到老师身边,十分需要爱的滋润。因而,教师的一摸微笑,一个抚摸的动作,都会给幼儿留下美好的印象。对幼儿的关心、爱护,又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2)尊重幼儿。尊重幼儿是科学儿童观的核心,即尊重幼儿的人格、权利、合理需要;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尊重幼儿的个性;尊重幼儿的积极因素。如以平等的口吻和孩子商量,仔细倾听幼儿的叙述和倾诉,多为幼儿提供选择和决定的机会,尽量采用适宜的言语和行为与幼儿交往。

3.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一是物无条件的容纳幼儿,承认每个幼儿都是有价值的人,以喜爱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幼儿。二是帮助幼儿获得正确的自我评价,帮助幼儿接纳自己,建立良好的自我认识。不作孩子间的比较,以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三是给予幼儿表现自己的空间,提供让幼儿自我表现、自我发展的条件与空间,甚至鼓励他们去完成,解决有一定难度的事活问题,不包办不代替,鼓励幼儿自己完成,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自主性。

浅谈林区公路改造期间的环境保护 篇4

浅谈林区公路改造期间的环境保护

就林区公路环境改造与环境保护等问题进行了简单讨论,目的.在于警示公路建设者要重视越来越脆弱的自然环境,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 者:纪晓东 Ji Xiaodong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穆棱林业局刊 名:林业科技情报英文刊名: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01042(1)分类号:U4关键词:林区公路 旧路改造 环境保护

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 篇5

环境的定义及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环境是指人类和生物生存的空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环境的定义是: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按照环境的自然和社会属性分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作 者:杨金秀 作者单位:迁安市交通局 刊 名:交通世界(运输车辆) 英文刊名:TRANSPO WORLD 年,卷(期):20xx “”(2) 分类号:U4 关键词:

 

浅谈高速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 篇6

关键词:高速公路,建设,环境保护,措施

1 概述

高速公路的建设, 都要改变沿线地形和生态环境。无论是环境污染还是资源破坏, 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即造成生态破坏。我们在看到公路建设对社会、经济提供支撑积极作用的同时, 更必须深刻地认识到环境的容量是有限的, 自然资源的补给和再生、增殖是需要时间的, 一旦超过了极限, 再想恢复是相当困难的, 有时甚至是不可逆转的。我们不能等到当环境问题开始制约公路交通的发展时, 或当发展的可持续性开始受到环境的束缚时, 才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因此, 必须提早动手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2 公路建设环境保护措施

公路建设将按照科学的发展观, 严格“三同时”的要求, 努力使公路建设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 以求公路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公路沿线生态环境的破坏。既要考虑到道路的线形美观, 又要考虑行路人的心理和视觉的感受, 做到“显山露水”;建设时尽可能不破坏区域内的土地、环境和栖息者的自然属性, 充分发挥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 减小对沿线环境的负影响。在完成工程建设的同时, 进行改良环境结构、减少污染、降低噪音的生态工程建设, 做到施工和生态恢复同步推进, 使公路交通设施作为一种人文景观与周围景观在更大范围内融为一体, 形成保护自然、改良环境和抵御自然灾害的带状公路生态系统或区域交通生态系统。使公路通车之日便是绿色长廊建成之时。

2.1 公路项目的规划设计阶段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节约土地资源: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节约土地正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选线规划时应顺地形地势, 选择合理的路线位置, 考虑公路平面、纵断面、横断面整体布局和总体协调效果, 尽量减少高填深挖作业。通过优化路线设计方案, 尽量少占农田、耕地。合理选择取 (弃) 土场的位置, 做到边取 (弃) 土边绿化、防护, 防止水土流失, 尽快恢复原貌。特别是在平原地区, 路基填筑需土量较大, 应尽量选择贫瘠地段、微凸地形、坡岗等设集中取土场, 同时注意将取土坑与地方水产养殖、农田灌溉结合起来, 综合利用。 (2) 保护利用水资源:选线时尽量不改变水流方向, 更不得堵塞、阻隔水流, 保护自然流态。应尽力避让湖泊、水库、河流、鱼塘、城镇居民区的饮用水源等地, 当路线必须通过时, 宜将路线布设于水体的下游, 并采取绿化等隔离措施保护水质不受污染。 (3) 路线防护工程的设计:防护设计既能满足安全稳定的要求, 同时又体现出美观环保的目的。应采取符合环保要求并与周围景观相协调一致的防护措施。对土质路段优先选用植物防护, 尽量采用适合当地生长的植物;对软质岩石边坡坡顶、坡脚和两端修成具有自然风格的圆弧形;对坚硬岩石挖方边坡, 采用直线式边坡, 坡脚、坡顶用折角, 以体现挺拔、刚毅。排水设施形成系统, 不露或少露圬工痕迹。 (4) 公路绿化工程的设计:绿化是道路总体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把绿化与周围环境结合起来, 充分利用两侧的自然风景资源, 加上人工改造, 可以建成带状公园, 展示出公路工程特有的长距离的线形美景。绿化同时还具有调节气候, 延长公路使用寿命;净化空气, 改善大气环境;降噪声, 保护声环境;固斜坡, 防止水土流失, 保持路基稳定;诱导视线, 防眩, 确保安全行车等作用。 (5) 新型的生态恢复技术的应用:采用先进的生物工程技术可以实现大幅度降低高速公路工程成本, 减少路域植被的养护费用、改善路域景观、恢复自然生态环境之目的。例如:厚层基材喷射植被护坡技术, 针对岩土边坡无植物生长所需的土壤环境, 并且岩石坡度较大, 无法用常规技术进行生态恢复的特点, 通过在坡面喷附一层结构类似于自然土壤且能贮存水份和养份的植物生长基层材料, 解决了岩土边坡无法生长植物的难题。再者以欧美为典型的湿式喷播快速植草技术和以日本为典型的客土及厚层生长基础喷播技术已经在国内高速公路高边坡绿化工程成功应用, 这些都能够达到工程防护与生态防护完美的结合。

2.2 公路项目施工期阶段

在施工全过程实施环保型施工, 从施工细节入手, 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消除因施工造成的环境污染。 (1) 控制空气污染:公路施工对空气的污染主要是扬尘。施工现场尤其是采石场、拌合场及取土场等地, 要经常洒水, 控制扬尘量;工点要做到“五必须, 五不准”:即必须围挡作业, 必须硬化施工现场道路, 必须实行喷水湿法运输, 必须配备专门保洁人员, 必须定时清洁施工现场;不准高空抛撒渣土和粉尘材料, 不准干法搅拌混凝土, 不准施工场地存有积水, 不准现场焚烧废弃物, 不准砂石料未覆盖。 (2) 控制水污染:主要是施工排放的生产废水和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生活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不得设置沥青混合料及混凝土搅拌站, 不得堆放或倾倒含有害物质的工业废渣、建筑材料或废弃物、生活垃圾、粪便等;施工材料 (如沥青、油料、化学品等) 应远离地下水, 并提供环形排水沟和渗水坑以防止向外流出而污染地面水。施工机械设备冲洗物、施工废水不得排入地表水源地保护区及地下水取水点保护区。施工期生活污水主要集中在施工营地, 其水质和城市生活废水一样, 虽然量不是很大, 但是如果防治措施不当, 也很容易造成水环境污染。 (3) 控制固体废弃物污染:取土时注意保护当地植被及水土资源, 并将取土坑与农田排灌结合起来, 综合利用。对于场地取土, 要做到边开采、边平整, 及时还耕。对开挖土方、回填土方过大的路段, 施工应避开雨季。弃土应尽量减少毁坏植被、侵占农田, 并不得阻塞原有的排水系统, 对弃土堆应及时整平复垦或绿化。对施工临时占地, 应将原耕地表层熟土推在一旁堆放, 待施工完毕将这些熟土再恢复到原耕地表面。 (4) 控制噪声污染:施工机械和各种运输车辆会产生较强烈的噪声, 对附近公共场所和操作人员产生较大的影响。首先应加强对施工机械的维修保养, 安装有效的消声器以降低噪声。另一方面, 安排工人轮流操作机械, 尽量减少工人接触高噪声的时间。

3 结束语

浅谈公路隧道施工与环境保护 篇7

关键词:公路隧道;隧道施工;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U45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187-01

1、前言

景婺黄(常)高速公路B1标段线路长4.209km,起讫桩号为K55+290-K59+500,地处婺源县紫阳镇、中云镇境内。沿线地形复杂,植被茂密,基本穿越深山低谷。从施工开始到竣工结束,都始终同绕着“建典型示范,创精品特色”这一目标,根据实际地形地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从利用隧道弃渣、弃土场的处理、洞口绿化、废水及废气和噪声的处理等方面人手,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

2、洞口绿化工程

景婺黄(常)高速公路中的中云隧道,从设计阶段就将洞口的绿化工程列入设计内容,并明确指出此项工程为环保工程。其具体项目为:隧道进出口绿化用地面积13441m2,植灌木1098m2。植草皮1920m2

为了减少在隧道进出口草皮被剥离的影响,在隧道进出口修建了一段假隧道(即明洞),然后再重新种植;同时还修仰式洞门,最大限度减少对原地面的破坏。

3、施工阶段的环保工作

3.1隧道的洞口施工

采取保护山坡的方法进行隧道洞口施工,即不劈坡进洞,而是先修接长明洞再修洞门,然后采用在明洞里暗洞施工,小型爆破进洞。这样既可保全洞口山坡及生态植物免遭破坏,减小洞口仰坡防护工程,又可保证仰坡的稳定。

3.2洞内施工

由于采用钻爆开挖、无轨运输、锚喷作业,往往会产生大量粉尘和有毒、有害气体。造成作业面及隧道沿途长时间污染,危害施工人员身心健康,成为制约工程进度、质量、施工安全、机械使用效率低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中云隧道施工中,我们采用了一下施工方法:

(1)水封爆破—即在炮眼底部装入炸药后,用木塞或黄泥封严,封口后向孔内注水,再进行爆破。当炸药爆炸时所形成的高温、高压水迅速汽化,然后冷凝形成微小水滴,受爆破波冲击的瞬间微小的水滴和粉尘获得大的功能,加速碰撞而凝结并使粉尘渐渐沉降而不致飞扬。

(2)水幕降尘—其原理是以高压水经喷头雾化成微小水滴而射到空气中,当它与尘粒接触,这些尘粒即附着于水滴上,或与被湿润的尘粒碰撞,而凝聚成较大的颗粒,从而加速沉降,达到降尘的目的。

(3)严格控制隧道超挖。隧道不超挖既减少弃土。少占弃土场场地,又可以节约水泥和大量粗细骨料,减少经济投入。

(4)请教农业专家,变废地为良田。在弃土、弃石上面铺垫一层30-50cm厚的可耕土,利用工地现场的人工粪便作肥料,使可耕土变得更加肥沃,成为优质良田。

4、利用隧道弃渣

隧道施工时难免产生许多废渣,应作妥善放置,不能随便堆放,以免阻塞河道造成水土流失或占用当地农田。对优质石碴可加以利用,如防护用的片石、路面骨料和混凝土集料可分类堆放,以便充分利用,有条件时也可利用荒沟,在其中筑坝填入废碴,变荒沟成良田,增加耕地。

5、弃土场的处理

统筹安排废方堆放点,堆放点远离河道,尽量避免压盖植被,尽可能选择荒地;为防止水土流失、美化环境,应及时压实弃方,并在表面覆盖植被,可种植草皮、灌木或树木;尽量把弃土方整治后用作耕地。隧道工程弃渣点选择在植被稀疏的荒地,弃渣的下部和边角宜砌筑拦渣坝或墙,以防水土流失。

6、对废水、废气的处理

6.1废水处理

采取所有合理措施,如沉淀池可防止向河流和灌溉水渠直接排放建筑污水。施工管理区污水,生活垃圾要集体处理,不得直接排入水体。机械油料的泄露会引起水污染,所以应加强环境管理,展开环保工作,防患于未然。施工材料如沥青,油料,化学品不宜堆放在民用水井及河流水体附近,应远离河流,并应备有临时遮挡的帆布,防止大风暴雨的冲刷而进入水体;

6.2废气处理

机动车辆排放物以及排放物的二次衍生物一光化学烟雾等均对水、土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在隧道内施工,除了机动车辆排放物外,还有凿岩时粉尘和放炮后硝烟等废气。湿式凿岩法较好的解决了粉尘对人体的危害,其他气体主要依靠风机和管道清除。施工现场及主要运料道路在无雨的天气,则采用定期洒水,防止尘土飞扬。

7、消除噪音影响

严格执行工业企业噪声标准以防止建筑工人受噪声的侵害,靠近强声源的丁人应带上耳塞和头盔,并限制工作时间。150m内有居民区的施工场所,噪声大的施工工序不能在夜间进行,同时加强机械和车辆的维修以使它们保持较低的噪声。在学校附近路段施工时和校方协议,调整高噪声机械施工的时间。

8、结语

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瞩目的课题,中云隧道的施工结合实际地形地貌,从隧道弃渣、弃土场的处理、洞口绿化、废水及废气和噪声的处理等方面入手,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宝安,伍祥林,李胜,公路隧道施工的环境保护问题,公路隧道,1998,3

谈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 篇8

软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硬条件。加强软环境建设,对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实现经济发展由“快走”变“快跑”的目标,至关重要。因此,如何加强软环境建设,已成为事关经济发展全局的一项重要工作。

加强软环境建设,必须准确理解软环境建设的内涵

软环境涵盖的内容极其广泛,除经济发展环境中的物质技术条件和自然地理环境以外的其他一切因素,都属于软环境的范畴。包括社会制度、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经济体制、政策法规、管理制度、人文环境、社会治安、行政效能等。同时,软环境也是一个地区市场发育程度、经济竞争能力、对外开放程度、政府管理水平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综合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这些非物质因素还会不断发展、变化、完善,并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个过程就是软环境建设。

就经济发展而言,软环境建设应主要包括法制环境、政务环境、信用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主要是指协调配套的法制体系和公正严明的执法环境。政务环境,主要是指政府机关及其管理人员依法行政、廉政勤政的服务意识和管理水平。信用环境,主要是指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和信用制度建设水平。政策环境,主要是指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导向、保护和激励作用的发挥状况。以上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整体。

加强软环境建设,必须充分认识软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软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

从软环境建设的内涵来看,软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首先,软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是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基本内容及其变化;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两者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软环境所涵盖的内容,基本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从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具有巨大反作用的原理来看,软环境对于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或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在某种情况下会起决定作用。

其次,软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从软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内涵来看,虽然属于两个范畴,但两者之间又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抓软环境建设,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同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又会对软环境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并赋予软环境建设新的内涵。只有把两者统一起来,才能使软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上述两者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加强软环境建设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加强软环境建设,是转变政府职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要“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的目标。而加强软环境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依法行政、文明服务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第二,加强软环境建设,是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和社会环境的需要。只有加强软环境建设,把来自于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对经济活动的不正当干预和侵害减少到最低程度,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才能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第三,加强软环境建设,是进一步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规范整顿市场秩序,为经济发展创造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的需要。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更是“信用”经济。只有加强软环境建设,努力营造言必信、行必果,重合同守信誉,有诺必践的诚信环境,才能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加强软环境建设,必须在抓好法制环境、政务环境、信用环境、政策环境建设上下功夫

营造民主法治、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当前,在法制方面仍然存在的执法检查多而重、执法程序不严格、执法行为不规范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和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要切实解决这方面问题,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增强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加快法制体系建设;二是要强化政府责任,坚持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司法队伍建设,确保司法公正。

营造廉洁高效、透明公开的政务环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要求政府及政府部门必须转变管理职能,切实解决政务环境中存在的行政效能低、职业道德差等问题,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式,营造廉洁高效、透明公开的政务环境。转变政府职能,界定政府的管理权限;进一步加大政务公开工作力度,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政府的服务效率;要加大行政监察力度,切实保证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做到依法行政、廉洁从政。

营造诚实守信、有诺必践的信用环境。市场经济必须讲信用。诚信环境的优劣也是评价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环境优劣的重要指标。目前,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仍然存在着的信用紊乱、信用制度缺失,失信约束惩戒机制乏力等问题,不仅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和合法经营企业的利益,也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因此,要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必须加强信用环境的建设。一是强化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广泛开展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二是加快信用考评体系建设;三是要加快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建立规范的社会信用体系和失信约束惩罚机制。

谈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 篇9

【关键词】湿地;人工湿地;水资源;现代城市;生态城市

[文章编号]1619-2737(2016)01-21-686

“生态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讨论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它的内涵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虽然其概念的含义和范畴的界定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现代城市向生态城市发展的步伐却愈来愉快。从广义上来讲,生态城市就是一种经济与社会、资源与环境、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状态。然而,制约现代城市向生态城市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充足的水资源保障是现代城市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等一切活动的先决条件。

“没有湿地就没有水!”这句话曾经是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湿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水”的来源,是全球的人类共有的宝贵资源。

1. 湿地的概念和人工湿地生态系统

1.1认识湿地。“湿地”一词源自英文wetland,但其确切的定义,各国学者有着不同的解释,大体上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定义一般认为,湿地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度地带;广义定义则把地球上除海洋(水深6米以上)外的所有水体都当作湿地。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从冻土地带到热带。据湿地公约统计,全球重要湿地约有130个,面积约为9130万公顷,占地球陆地面积的6%,其中湖泊占2%,藓类沼泽占30%,草本沼泽占26%,森林占20%,洪泛平原占15%。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及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有着其他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被美誉为“地球之肾”。中国政府与1992年7月1日正式加入湿地公约组织。

在整个世界范畴,湿地经历着退化、丧失和恢复过程,这是自然规律。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现今的世界,湿地的丧失的速度远远大于恢复的速度(人类与自然的矛盾)。据文献记载,美国的湿地丧失了54%,法国的湿地丧失了67%,德国的湿地丧失了57%。我国的湿地资源也遭到了较大的破坏。人类在积极保护和拯救湿地的同时,也开始了探索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建设。

1.2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人工湿地是人类根据实际需要和利益,人为设计与建造的由基质、挺水和沉水植物、动物和水体组成的复合体,由于其模拟了天然湿地,结构和功能与自然湿地相似,成为自然湿地的有益补充。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人工湿地可以说是地球的“人造肾”。人工湿地与天然湿地一样,也具备多种生态功能,尤其是净化污水。一般情况下,经过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后的出水水质可以达到地面水水质的标准,因此它实际上是一种深度处理的方法,特别适用于饮水水源和景观用水。处理后的水质可以直接排入饮用水源或景观用水的湖泊、水库或河流中。因此特别适合处理饮用水源或景观用水区附近的生活污水或直接对受污水体进行处理,或者为这些水体提供清洁的水源补充。此外,其建造成本低,运行成本低,如选择合适的植物还可以美化环境,不仅可以为钢筋混凝土建筑的现代城市提供充分的水资源补充,还可以增加了绿色景观,使城市有了勃勃生机。如果说“森林”是城市的“肺”,那么“人工湿地”就是城市的“肾”,人工湿地正在被人们认同和接受。

运用人工湿地处理污水可追溯到1903年,建在英国约克郡Earby的被认作世界上第一处人工湿地,其连续运行直到1992年。而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在世界各地逐渐受到重视并被运用,却是在学者Kichuth提出“根区法”(一种生态理论)理论之后开始的。我国对人工湿地的研究与探索的高潮始于21世纪之初,但我国人工湿地的研究与实践已经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与发展。

2. 人工湿地与城市水资源

(1)现代城市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的中心,是人口密集的地方。就世界范围而言,城市的产生多与水密切相关,考古学也证明了人类起源于水。远离河流或水源的城市是不可想象的。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城市是人口密集之处,没有充足水资源保证的城市,无论其文明发展的程度有多高,也必将走向灭亡。而现代城市向生态城市发展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近年来,我国城市发展十分迅猛,预计到2020年,城市人口将占总人口的50%~60%。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城市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也愈加突出。我国是水资源缺乏而又分布不均的国家,多数现代大城市水资源短缺,这不仅仅有现代工业和居民用水量增加而造成的资源性缺水,也有人口聚增带来大量生活污水和现代工业带来的大量工业废水排泄而造成的水质性缺水。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严重地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制约了现代城市向生态城市发展的步伐,也威胁着人类生活水平和生存环境。开发新水源,改善水质,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恢复城市水源功能是目前极为迫切的任务。开辟新水源及污水全部采用工厂化处理,开支巨大,财力不堪重负,因此充分开发生态工程净化污水技术是降低污水处理的能源消耗,节省开支的重要渠道。

(2)现代城市以人口众多和工业发达而著称,所产生的大量污水、废水再生利用的程度,是决定现代城市向生态城市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人工湿地是一种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经其处理的水可以作为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生产用水、农业灌溉用水和绿植等多种用途,是城市再生的水资源,是现代城市解决水体污染、净化城市水环境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生态方法;一方面水体污染严重造成水资源紧张,一方面大量降雨以径流形式白白浪费。而人工湿地雨水湿地部分可以直接收取并净化降雨洪水,增加水资源的垂直补给。以工程手段直接收集雨洪水,增加水资源的垂直补给,是目前国际上解决水资源危机的一种比较先进的方法,而人工湿地恰恰具备这种功能。人工湿地低廉的投入和运行费用也保证了这种生态技术在现代城市的推广和普及。此外,在充斥钢筋混凝土的现代城市中,人工湿地园林般的建筑及其奇特的水陆生植物不仅使之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还可以改善其周边的环境,调节降低“城市热岛效应”。人工湿地无愧于“城市之肾”的称谓。

在我国,许多城市都开始了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建设,并且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各地的人工湿地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其结构和功能各有不同。其中坐落在沈阳浑南新区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由于其克服了冬季运行的难题而独具特色。

3. 沈阳浑南人工湿地的概况

(1)浑南人工湿地位于沈阳市浑南新区的北端,工程完全建成后,北部将与浑河相连,与浑河的廊道型生态系统相呼应。已经建成使用的一期工程占地6万平方米,包括0.6万平方米的污水湿地,3.4万平方米的雨水湿地和2万平方米的污泥矿化湿地。该人工湿地采用美国和英国的生态技术,不同于我国其他人工湿地的是,它解决了在北方寒冷地区低温运行的难题。在2004~2005冬季运行中,在-26℃气温的情况下湿地内保持在6.8℃的恒温而正常运行。据冬季观测的结果,从入水到出水COD平均值由283mg/l降至11mg/l;总悬浮物平均值由60mg/L降至13mg/L。在寒冷的冬季能够正常运行且能够有效地处理污水,这在我国还是首例,按设计,一期工程可以处理1000吨/日的生活污水和2000吨/日的雨水。

(2)生活污水通过管道流进长满芦苇、苍莆、紫花鸢苇的污水人工湿地,经过处理草床的沉淀过滤再流进位于它南边的雨水湿地进行再次净化。而从方圆两公里范围内收集到的雨水则先要经过一番筛选,分离出来的存在一定污染的前期雨水会进入雨水湿地接受净化,雨水湿地的出水可达到国家地面水二级水质标准。污水、雨水湿地每天都要生产大约6吨的污泥,这些附着一定污染物质的污泥,如果不处理就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而把污泥送入矿化湿地中,滤出的污水可以重新输入污水湿地和雨水湿地进行净化,沉下来的矿化污泥腐殖土则可用做化肥原料。

(3)沈阳浑南人工湿地污水生态处理系统的运行费用仅为污水处理厂的1/3,冬季运行的效果比预想的要好得多。人工湿地有水生、陆生植物43种,在湿地运行一个多月后发现了鲫鱼的踪影,说明一个完整的生物链条正在悄悄形成。浑南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成功运行,不仅为沈阳市中水回用带来了光明的远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沈阳市水资源严重紧张的局面,而且为北方城市采用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处理污水确立了明确的方向,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城市向生态城市前进的步伐。此外,人工湿地雨水湿地还增加了对降雨的垂直利用,这也是目前国际上增加水资源的一个比较先进的手段。

4. 结语

谈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 篇10

1 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作为一项关乎民生的重要工程,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了诸多影响,在起到了改善水资源不平衡现象等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引发了水土流失等消极影响。

1.1 积极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许多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对环境起到一部分积极的影响,如跨流域的南水北调工程对缓解我国水资源不平衡现象确实起到了有力的作用,在有效地解决了北方缺水地区用水难问题的同时,也提前防治了南方洪涝灾害的发生。合理调度水资源、建立大型水库,既能缓解北方干旱地区的环境恶化,又能调节周边环境的空气湿度,保障了动、植物的生存与生长,对水库周边的自然环境进行了有效地修复。

1.2 消极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是一把影响环境的双刃剑,在平衡了水资源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消极影响。对动、植物而言,大规模的兴建水利工程很容易改变其生存的环境,打破生态链的平衡,极有可能引起施工区生物的死亡甚至灭绝;对景观而言,水利工程更是一个具有极大破坏力的“恐怖分子”,一个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往往以毁坏建筑与村落为代价,如众所周知的三峡大移民事件,就是水利工程项目破坏自然景观、拆除村落最好的佐证。除此之外,在跨度调水工程中输水管道的渗漏也会对环境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地下水位的抬高造成了沼泽甚至更为严重的环境恶化。并且大面积施工的水利工程甚至会对地方地质造成直接的影响与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现象的频发,甚至诱发地震。

2 水利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

辩证来看,水利工程的建设对环境的作用有好有坏,我们不能单纯地因为水利工程建设可能破坏环境就固步自封,而应针对出现的问题,谨慎施工,尽可能完善水利工程的建设。

2.1 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

规范水利工程建设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科学地设计水利工程的建设方案,以可持续发展为建设准则,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施工,针对环境造成恶劣影响的工程应依法调整,倘若情况严重者,还可明确勒令其停止施工重新规划,以保证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的有效保护。

2.2 注意施工中的环境保护

要想做到二者协调发展,就应在施工的细节中注意环境的保护。如对现场施工污染物的安置和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培训是水利工程建设前必须要做好的准备工作;在施工过程中,还应时时监测施工对空气、水质、土地等的影响,将其指标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在施工结束后,应注意污染物的处理与排放,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此外施工单位还应注意施工后的复建工作,尽可能地修复工程区的景观,以保持环境的稳定与平衡。

2.3 重视建设阶段的水土保持

水土流失是现阶段我国水利工程建设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在制定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计划前,设计师就应及时注意保持水土,以遏制水土流失,这一举措对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尤为重要。综合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在节约用水的同时,提高工程用水与农业用水的充足,做到不浪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水土状态的平衡。

3 结语

关乎民生的水利工程建设是影响环境的双刃剑,在环境保护中既能起到均衡水资源的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又造成了水土流失、动植物灭绝等消极影响。笔者认为针对水利工程建设所引发的环境问题提出相应措施才是完善我国水利事业进程的最佳途径,因此笔者提出了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注意施工中的环境保护与重视建设阶段的水土保持这三条对策措施。这些意见也许略微粗浅,但笔者相信在今后不久的将来,水利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将引起越来越多人的注意,这条双平衡之路将逐渐扫清阻碍、走向成熟。

摘要:水利工程建设是关乎我国国民生活的大事件。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已逐步走向成熟,但其建设在为人类社会的经济与生活带来了巨大效益的同时,也无意中破坏了自然环境的平衡。如何促进水利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仍然是目前水利工程建设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辩证地分析了水利工程建设给环境保护带来的问题,并尝试提出协调两者发展的建议措施,旨在为今后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完善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环境保护,影响,措施

参考文献

[1]李珍.关于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思考[J].农家科技,2011(S3):46.

[2]白金超.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平衡的协调研究[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2(7):180-181.

上一篇:浅谈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下一篇:工法展示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