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血标本采集

2024-08-30

动脉血标本采集(精选12篇)

动脉血标本采集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动脉血气标本采集部位、方法及对患者疼痛和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将31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55例在桡动脉穿刺采血,观察组155例在肱动脉穿刺采血。观察患者的疼痛反应和穿刺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动脉血气标本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患者的主观感觉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动脉血气标本采集选择肱动脉较桡动脉穿刺成功率高,患者疼痛反应轻,易于接受。

关键词:动脉血气标本采集,部位,方法,穿刺成功率

动脉血气分析是诊断呼吸衰竭和酸碱平衡紊乱最可靠的指标和依据[1]。血气分析采血是呼吸科护士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危重患者要严密观察纠正缺氧并保持酸碱平衡,临床上须动态观察其数值的变化,需进行血气分析检查的患者常因面临反复多次穿刺而产生恐惧和紧张的心理,而这些非疾病因素可引起血中的PaO2、PaCO2变化[2]。动脉血气采集常采用的部位是桡动脉、肱动脉,其次是股动脉、足背动脉,如何提高动脉血气采集的一次性成功率,减轻穿刺的疼痛,使患者易于接受并积极配合,值得临床护理人员进行探讨和总结。本文对临床常用的桡动脉和肱动脉两种采集部位进行了对比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5月—2011年3月我院收治31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男256例,女54例,年龄45岁~91岁,平均年龄61岁,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诊断标准[3](PaO2<80 m m H g)。310例患者均意识清楚,排除神经系统疾病,均无感觉障碍、感觉异常。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55例),及观察组(155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1.2 材料

使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5 m L动脉血气针。

1.3 调查方法

2组均由同一名专职护士进行动脉血气采集。

1.3.1 桡动脉穿刺术

首先应该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和无菌技术操作,以防感染。护理人员携带物品到患者床旁核对,向患者解释并取得合作。嘱患者手臂自然平放于床上,腕部伸直,掌心向上,首先用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选择桡动脉搏动最强处,然后用碘伏常规消毒,直径达5 cm.然后同样用碘伏消毒固定血管的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消毒面积达两个关节以上,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固定桡动脉,中指置搏动最强处,抬起中指以食指及无名指固定皮肤,右手持血气针,在两指间垂直或与动脉呈45°~60°角进针。刺入桡动脉后,动脉血会借助动脉压推针栓上移,当采血量达1 m L后,立即拔出针头,迅速将针头插入事先准备好的橡皮塞里送检,用无菌棉球按压5 m in~10 m in[4].

1.3.2 肱动脉穿刺术

肱动脉是腋动脉越过背阔肌下缘的后续动脉,伴正中神经沿肱二头肌下行至肘窝深部。穿刺时患者取卧位或坐位,上肢外展,掌心向上,在肘窝内侧可触及肱动脉搏动(测量血压时听诊处),选择搏动点最强处为穿刺点,其穿刺手法同桡动脉穿刺术。

1.4 观察与评价指标

(1)疼痛指标。参照国际常用疼痛评分法马克盖尔法[5],疼痛的程度分为轻、中、重。将无痛、有痛、痛感、轻微疼痛分为轻度疼痛,疼痛较剧烈为中度疼痛,剧烈疼痛为重度疼痛。(2)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针头一次性进入血管,采血针里可见鲜红色血液,不包括因穿刺不到位、退针、再次退出少许进针,否则判定为失败。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血气标本一次性采集成功率比较,见表1.

χ2=11.0,P<0.01,2组一次性采集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2组患者疼痛反应比较,见表2.

3 讨论

采集动脉血气分析标本不同于其他生化检查,每个步骤都要精心操作,做到准确无误,一针见血。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采血,操作前必须使患者调整好心理状态,医护人员应该耐心地做好解释工作,避免由于患者情绪波动而影响采血结果。桡动脉管径细小,搏动感弱,易于滑动,操作时动脉固定不良是桡动脉采血失败的主要因素。用食指、中指指腹触摸动脉搏动点,感受面积增大,年老体弱、病情危重的患者,桡动脉会减弱甚至会消失,导致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降低。桡动脉位置较静脉深,且靠近神经、肌腱、穴位,穿刺时疼痛明显,这使很多畏惧疼痛的患者不能很好地配合,且易误穿静脉。肱动脉血管粗大,搏动感强,易于明显触及与固定,采血过程疼痛度降低,且易于暴露,操作方便,常作为血气分析采血的首选部位,避免因紧张、恐惧使呼吸急促而影响血内酸碱反应的真实性。患者并发休克时的血管痉挛、心房纤颤时的脉搏短绌、心包积液时的奇脉等致两侧桡动脉的搏动强弱不等或无脉症,均进一步加重桡动脉采血技术上的难度。而肱动脉管径粗,动脉压较桡动脉高,即使在患者循环较差的情况下也能触及搏动。

对患者做肱动脉穿刺进行血气分析,具有穿刺成功率高、误穿静脉率低、疼痛度低、患者易于接受等优点,特别对于病情危重、休克、年老体弱的患者尤为适用。经肱动脉采血,可减少耗时,提高穿刺成功率,并能及时正确地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赵丽杰,刘文艳.静脉留置针采血对血气分析检测结果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5,20(18):47-48.

[2]臧小芳.2种桡动脉采集血气标本方法的比较[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2A):47-48.

[3]中华医学会呼吸系统疾病分会.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诊断标准(草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0,23(4):203.

[4]肖红,田晶.动脉血气分析标本采集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研究,2005,3(4):316-317.

[5]BevelyC.Artenalwaveform s:m om toringchangesin configuation[J].H eartLung,1997,26(3):204-214.

动脉血标本采集 篇2

一、填空题

1.标本的检验结果可反应机体正常的 现象和 改变,和临床其他检查配合,对、、起着重要作用。2.静脉血标本包括、、。

3.同时抽取多个项目的血标本时,应先注入,其次注入,动作需迅速准确。

4.动脉血标本采取法常用于作,穿刺部位多用 或 时采。

5.留取中段尿标本,应在病人 或 时采取标本。

6.粪隐血标本主要用于检查粪内肉眼不能观察到的。二.病例讨论题

王女士,40岁。近3个月来出现发热,体温38摄度左右,厌食,消瘦,体重已下将6千克。为明确诊断,需查血糖、肝功能、血培养。问:

(1)如何正确的留取血标本?(2)如何防止标本溶血? 三.问答题

采集静脉血标本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四、选择题

(一)A1/A2型题

1.需采集全血标本的检验项目是

A.血脂 B.血沉 C.乙肝两对半 D.血钠测定 E.肝功能 2.生化检验的血标本应在什么时候采集

A.清晨空腹 B.饭前半小时 C.饭后半小时 D.临睡前 E.没有时间限制

3.测血脂的标本应注人

A.清洁干燥试管内 B.无菌试管内 C.肝素抗凝管内 D.草酸钾抗凝管内 E.石蜡油试管内 4.同时抽取不同种类的血标本,注入试管内的顺序正确的是

A.干燥管→抗凝管→血培养瓶 B.干燥管→血培养瓶→抗凝管 C.抗凝管→血培养瓶→干燥管 D.血培养瓶→干燥管→抗凝管 E.血培养瓶→抗凝管→干燥管

5.下列有关血培养标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用于查找血液中致病菌 B.应在抗生素使用前采集

C.如已经使用抗生素,应在下次用药之前采集 D.培养瓶、瓶塞应保持干燥

E.严格无菌操作 6.采集便标本作血吸虫孵化检查时应

A.取全部粪便 B.取带脓血部分粪便 C.取带黏液部分粪便

D.取不同部位的粪便 E.取中央部分粪便 7.采集粪便标本查寄生虫时应

A.取全部粪便 B.取前段粪便 C.取边缘部位的粪便 D.取不同部位的粪便 E.取中央部分粪便 8.以下有关阿米巴原虫的标本应如何采集

A.排便于清洁便盆内,取不同部位粪便送检 B.排便于清洁便盆内,取中央部位粪便送检 C.排便于加温便盆内,取不同部位粪便送检 D.排便于加温的便盆内,连同便盆送检 E.排便于消毒便盆内,取不同部位粪便送检 9.以下用于固定痰内癌细胞的是

A.40% 甲苯 B.10% 甲醛 C.40% 甲醛 D.10% 甲苯 E.75% 酒精

10.以下有关痰标本的采集不正确的是

A.痰常规标本应于清晨未进食前取 B.痰常规标本应用清水漱口后取 C.留24小时痰标本的时间为晨起7点第一口痰至次晨7点的所有痰 D.留24小时痰标本应留于清洁、干燥的容器内 E.注意不可将唾液、鼻涕混入痰标本内 11.采集痰培养标本时应用的漱口液是

A.生理盐水 B.呋喃西林 C.碳酸氢钠 D.醋酸溶液 E.朵贝尔液

12.血培养标本的取血量一般为

A.2ml B.5ml C.8m1 D.9ml E.10ml 13.王某,32岁,糖尿病肾病人院,留24小时尿标本作蛋白定量检查,总尿量为

2000ml,应在标本中加入

A.甲醛5~lOml B.稀盐酸5~lOml C.浓盐酸5~lOml D.甲苯200ml E.甲醛 200ml 14.李某,女性,13岁,怀疑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需采集标本做血培养时,取

血量为

A.1—3ml B.2—5ml C. 5一l0ml D.10—15ml E.15—18ml 15.张某,女性,5岁,白血病,化疗过程中因口腔溃疡需做咽拭子培养,采集标本部位应选

A.口腔溃疡面 B.两侧腭弓 C.舌根部 D.扁桃体 E.咽部 16.林某,男性,3岁,肛周奇痒,怀疑蛲虫感染,应如何采集标本检查蛲虫

A.取黏液或脓血部分粪便送检

B.直接排便于清洁便盆内,取不同部位粪便送检 C.直接排便于清洁便盆内,连同便盆送检

D.用无菌棉签插入肛门6—7cm,轻轻旋转取标本送检 E.晚睡觉前将透明胶带贴在肛门周围取标本

(二)A3/A4型题(1—3题共用题干)李某,2年前确诊心绞痛,今日午后无明显诱因出现心前区疼痛,疼痛剧烈,服硝酸甘油后不能缓解,急诊入院,医嘱要求查CPK。1.应何时取血

A.服药后两小时 B.即刻 C.晚饭前 D.睡前 E.晨起空腹 2.取血标本时,以下措施不正确的是

A.取血后回抽注射器活塞,防止血液凝固堵塞针头 B.采集后直接沿管壁注入干燥试管内 C.不可将泡沫注入试管内,防止溶血 D.标本应避免震荡,防止溶血 E.不可自输液肢体同侧取血

3.装送检血标本的试管外应贴标签,标签上应注明的内容不包括 A.床号 B.姓名 C.科室 D.取血量 E.送检目的(4—6题共用题干)王女士,1周来晨起眼睑浮肿,排尿不适,尿色发红,血压偏高,疑急性肾小球肾炎,需留12小时尿做爱迪计数。4.为了防止尿液久放变质,应在尿液中加人

A.甲醛 B.稀盐酸 C.浓盐酸 D.乙酚 E.乙醛 5.如留取尿液600ml,应加防腐剂的量为

A.60ml B.30ml C.5ml D.20滴 E.10滴 6.加入防腐剂的目的是

A.防止尿中激素被氧化 B.防止细菌污染 C.防止尿液挥发 D.保持尿液的酸性环境 E.固定尿中有机成分(7—9题共用题千)王某,男45岁,大便不成形,排便形态改变近2周,医嘱查便潜血。7.病人应于检查前几天开始限制饮食,以防出现假阳性

A.1天 B.3天 C.5天 D.1周 E.2周 8.限制饮食阶段,下列食物中病人可食用的是

A.菠菜 B.鱼肉 C.猪肉 D.豆腐 E.鸭肝 9.应如何留取便标本

A.取少许粪便 B.取不同部位粪便 C.取黏液或中央部位粪便

D.取全部粪便,及时送检 E.用无菌棉签插入肛门深处取粪便

(三)B型题

(1—2题共用备选答案)A.乙醛 B.甲苯 C.甲醛 D.浓盐酸 E.稀盐酸 1.留24小时尿标本测17-羟类固醇含量时,应加入 2.留24小时尿标本测尿肌酐时,应加入(3—4题共用备选答案)A.取少许粪便 B.取不同部位粪便 C.取中央部位粪便

D.取全部粪便,及时送检 E.置于加温便盆内,连同便盆一起送检 3.采集便常规的标本应

4.采集服驱虫药后查虫体的便标本应

(四)X型题

1.以下需用抗凝管采血的是

A.血沉 B.甘油三酯测定 C.ALT D.APTT E.血气分析 2.采集血培养标本的做法正确的是

A.采集前检查培养基是否足够 B.为了防止培养基变质,应加入一定的防腐剂

C.采集后更换针头注入无菌培养瓶内 D.为了提高培养阳性率,一般取血量为10—15ml E.为了减少痛苦,可自静脉留置针处取血 3.尿常规检查的目的是

A.观察尿液颜色 B.测定尿比重 C.尿糖定性 D.尿蛋白定量 E.检查尿中有无管型 4.以下有关24小时尿标本留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于尿的定量检查 B.应留取清晨7点第#次排尿至次日晨7点的所有尿液

C.应放于清洁带盖的容器内小 D.留尿标本时如混入粪便,应及时滤去粪便

E.女病人在经期不宜留取 5.采集便培养标本应

A.置于无菌蜡纸盒内送检 B.取脓血或黏液部分粪便

C.取全部粪便,及时送检 D.将标本置于已加温的容器中送检 E.用无菌棉签蘸生理盐水由肛门插入6~7cm处蘸取少许粪便送检 6.采集痰常规标本的目的是

A.观察痰的颜色 B.检查细菌 C.检查虫卵 D.查癌细胞 E.计24小时痰量

7.下列有关痰培养标本的采集方法叙述正确的是 A.应于清晨,未进食前采集

B.先用朵贝尔溶液漱口,然后深吸气佣力咳出痰液

C.如昏迷病人可用吸痰法,集痰器开口高的一端接吸引器 D.如昏迷病人可用吸痰法,集痰器开口高的一端接吸痰管 E.取出后及时送检

8.咽拭子培养的分泌物,取自

A.舌面 B.咽部 C.扁桃体 D.双侧腭弓 E.双侧颊部 9.取咽部培养标本时,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先用清水漱口 B.用无菌长棉签蘸取 C.用力擦拭,取足量的分泌物

D.将棉签前端剪下置人试管中 E.消毒管口及塞子,盖紧送检 10.下列有关尿常规标本采集的叙述正确的是

A.采集晨起第一次排尿的尿液 B.留取中段尿 C.量约100m1 D.如会阴部分泌物较多,先清洁会阴 E.留置导尿病人可自集尿袋下方的引流口留取

11.24小时尿液标本中加入浓盐酸的目的是

小儿采集静脉血标本的体会 篇3

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发展,血液标本的实验室检查分析在疾病的诊断和抢救治疗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及时采集合格的血液标本,则是获取准确实验室检查资料的前提。静脉采血是门诊化验室最常见的操作之一,特别是儿童由于静脉细小,四肢静脉不明显,静脉穿刺抽血技术较成人难度大,要求高当检查项目较多时,很难在一个部位抽足标本量,反复穿刺,又造成小儿痛苦,家长也不满意,再加上儿童害怕抽血,有恐惧、对抗情绪,不愿配合,甚至哭闹,给操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使抽血工作不能顺利完成,影响疾病的诊断,本人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儿童静脉采血成功的经验,提高了儿童静脉采血的成功率,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用5~10ml一次性注射器、4~5号头皮针、7号或9号针头。一般选择7号针头,采血量多的患儿可采用9号针头。一次性采血针,一次性真空采血管、75%酒精、碘酒无菌棉签、止血带等。

采血方法:①肘静脉采血:适用于年长患儿,在肘窝上5cm处扎上止血带,如静脉不明显时,嘱患儿反复做几次握拳松拳动作,操作者可用右手示指在肘前轻压再抬起,如触到有弹性感,即为肘前静脉。可在此处先用手轻轻拍打,在用指甲轻压痕迹后进行常规消毒,左手指固定静脉穿刺部位的下端,右手持一次性注射器,针头与皮肤成15°~30°角刺入静脉,待回血后抽取所需血量用无菌棉签按压进针处拔针。②2~3岁的儿童多采用颈外静脉穿刺,患儿取侧卧位,头部尽量向后仰,肩下垫一小枕,使頸部伸展,此时颈静脉充分暴露,另一人固定患儿头部,常规消毒后,右手持5ml注射器以30°~45°角直接刺入血管,进入皮肤后呈25°角,沿颈静脉方向穿刺,右手在穿刺过程中回抽注射器,左手大拇指按压针柄固定,见血后抽至所需要的血液量,拔注射器,以无菌棉签按压穿刺点5~10分钟。③1~2岁的儿童多采用股静脉穿刺,适用于头皮静脉、颈静脉和周围静脉都不明显的小儿,也是新生儿首选的采血方法。患儿去枕平卧位,臀下垫一小枕或沙袋,使腹股展平,小腿弯曲与大腿成90°角[1]。另一人固定小儿腿部,在腹股沟韧带下方1.5cm处以左手示指触到股动脉搏动后固定,常规消毒后,右手持5ml注射器在其内侧旁开0.5cm处直刺进针,逐渐向上提针,并同时抽吸,见有回血停止提针,固定针头抽吸至所需要血液量[2],抽血毕,拔出注射器,以无菌棉签按压穿刺点10分钟。④0~1岁小儿选择较大的颞浅静脉、耳后静脉和枕静脉。剃去局部头发,用5ml注射器接上5号或5.5号头皮针,逆向穿刺所选择头皮静脉,采血至所需标本量。快速拔针,用消毒棉球或棉签,按压针眼片刻即可。

注意事项:①在操作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在进行股静脉穿刺时,要严格进行消毒,除患儿穿刺部位消毒外,触摸股动脉的手指也要进行酒精及碘酒的消毒。②在穿刺过程中,如抽吸无回血,可轻轻拔出针头,再行进针,但必须避免多次进针穿刺,以免造成患儿穿刺部位周围组织损伤。③明亮的自然光是最理想的光线,光线的明亮度及照射角度,直接影响到穿刺的成功率,距穿刺静脉45~50cm高度为佳,此时灯光对眼的刺激性小,静脉暴露较好,静脉穿刺易于成功。④尽量做好家长的解释工作,绝大多数患儿为独生子女,当其哭闹不配合时,许多家属不知所措,易增加心理负担。因此应根据婴幼儿特点及家长的不同心理需求,灵活运用语言艺术,根据情况予以心理护理,并取得家长对采血的配合。必要时可以请家长站在外面等候,待采血成功后将患儿交回家长。⑤拔针方法,拔针时动作要迅速,用棉签按压时采取直压法,棉签顶端超过皮肤针眼近心端2cm,使皮肤针眼及血管针眼同时按压,在针尖离开皮肤的瞬间,迅速沿血管方向同时按压皮肤及血管,这样可以防止损伤血管壁。股静脉、颈静脉穿刺后尽量按压10分钟。如按压的时间和力度不够,易形成血肿[3],嘱家长按压时不可松动棉签,对于哭闹不止的婴儿,按压动作由检验员完成。这样既减轻了疼痛,又减少了皮下血肿的发生。

讨论

小儿静脉采血是一项难度高的技术操作,无论采用哪一种静脉采血方法,减少患儿哭闹,增加依从性和家长配合,是一次采血成功的重要因素。检验员在操作时,特别是夜间工作人员少时更要克服急躁情绪,沉着镇静尽力做到一次穿刺成功。

采血时一定要妥善固定患儿,避免患儿躁动,防止损伤血管,造成局部血肿。几种静脉采血的方法,各有利弊,检验员应根据患儿不同的年龄,不同的静脉条件,需要的采血量,来选择合适的采血方法,这样才能提高小儿静脉采血的成功率,提高患儿及家属对医院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赵君梅,刘树风,潘永明.改良直刺法行小儿股静脉穿刺采血效果观察.山东医药,2004,44(3):54.

2 孙红晓.小儿股静脉采血法介绍.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1):33.

3 饶恕.小儿股静脉穿刺的操作方法及护理.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3):3464.

2012年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启动

本刊讯(记者 王夏玲) 2月18日,由卫生部支持的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CCEP)2012年启动仪式在京举行。该计划今年将覆盖60个中小城市,培训基层医生1.2万人次。

据悉,2012年CCEP的工作重点是“重预防,走向基层”,主题定为“强化他汀治疗,不减量,不停药”。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胡大一教授说,走向基层就是“防在基层、查在基层、救在基层”。要通过健康大讲堂等形式加强对群众的健康教育,实现就近就诊筛查,提高基层医生的诊治能力,留下不走的医疗队。

动脉血标本采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给予我院从2012年1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240例接受动脉穿刺采集动脉血标本患者, 均分为甲乙两组, 甲组>60岁75例, 18~59岁32例, <18岁13例;乙组>60岁71例, 18~59岁29例, <18岁2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 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用于分析研究。

1.2 方法:

240例患者均分为两组, 甲组采用传统的动脉血标本采集法, 在准备实施穿刺区固定动脉, 右手握紧注射器, 与动脉走向呈20°~40°刺入到动脉中, 抽取出0.5~1.0 m L血, 立即拔针, 之后将橡皮塞刺入其中隔绝空气后送交检查。乙组实施循征护理, 在动脉搏动最明显处, 采用左手食指以及中指指腹固定、或左手食指固定, 右手握着注射器沿食指边缘或两指间快速垂直进针, 之后拔出少许, 若看到有鲜红色血液注入到注射器后固定好, 抽取所需的血量, 并按照规范要求送交检查。并由专人记录两组实施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疼痛情况以及穿刺所需时间。具体循征护理方法为:

1.2.1 提出护理问题:

因动脉位置偏深, 同时有静脉伴行, 在实施穿刺时仅依赖于护理人员的手感, 且穿刺时患者会产生恐惧害怕心理, 不能积极配合护理工作, 增加穿刺难度。若医护人员不能一次性穿刺成功, 可能会反复多次穿刺, 加重患者的疼痛, 不仅增加医疗成本, 同时会影响患者的积极抢救以及治疗。因此, 临床护理中, 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减轻患者穿刺时疼痛, 减少穿刺时间, 提高工作效率, 节约医疗成本。

1.2.2 查找文献并评价实证:

根据提出的问题, 寻找文献资料, 并由富有经验的护理人员分类整理评价收集的资料, 分析证据的可靠性以及临床实用价值。并制定符合患者以及患者家属愿望、实用价值显著的护理计划。

1.2.3 根据实证指导临床实践护理:

(1) 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护理, 穿刺前医护人员应以耐心、亲切、和蔼的态度对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实施心理护理干预, 告知患者穿刺实施的方法、目标以及意义, 并简单介绍具体的穿刺过程, 争取获得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支持理解。 (2) 选择合适的位置实施穿刺, 一般选择肱动脉或桡动脉实施穿刺。穿刺前, 必须进行消毒处理, 医护人员手带无菌手套, 并最明显的动脉搏动处采用左手食指固定或采用左手中指指腹与食指指腹固定, 沿着食指边缘右手握持0.5 m L肝素注射器实施垂直进针0.5~2.0 cm, 退出可见涌出少量鲜红色血液, 左手固定后将抽取出剂量为0.5~1 m L血液即可, 并采用纱布实施加压固定。该方法实施的优势为: (1) 可显著提高穿刺率; (2) 进针快, 减轻患者的疼痛; (3) 垂直进针时减少针尖与皮肤接触面, 可大大减轻进针疼痛, 甚至是实现无痛效果; (4) 采用双手指固定, 固定效果良好, 不易滑动; (5) 进针点距离血管刺入点近, 可减轻对神经末梢的刺激, 缓解患者的疼痛情况。

1.3 评价标准:

一次性穿刺成功标准:不需反复进针, 一次性即穿刺成功, 否则为失败。根据疼痛评估表对疼痛情况进行评估:0级为无疼痛;1级为稍微有针刺疼痛, 但耐受性良好;2级为疼痛耐受性不良或不能继续实施穿刺。穿刺时间, 从医护人员点到患者姓名, 到纱布固定压迫穿刺部位[1]。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资料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分析, 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 采用均数加减±表示计数资料,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以及疼痛情况:

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以及疼痛情况, 乙组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以及疼痛情况与甲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动脉穿刺时间:

甲组患者的穿刺时间为 (1.71±0.41) min, 乙组患者的穿刺时间为 (1.19±0.37) min, 乙组患者的穿刺时间明显少于甲组, P<0.05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循征护理是指医护人员在计划要求下实施活动, 可科学的将临床经验、患者意愿与科研理论相结合, 获取证据, 并以此作为实施临床护理的依据。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将循征护理应用到临床治疗中, 当前该方法已成为护理实践的标准, 对于促进护理实验发展以及护理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2]。该护理模式改变传统的一味遵从医嘱的护理模式, 可有效发挥医护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循征护理实施过程中, 是提出问题, 寻找实证, 并根据实证指导护理实施, 该方法主要包括3个要素: (1) 可选择最合适的护理研究依据; (2) 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临床经验; (3) 可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价值观以及自身愿望, 实施护理。在循征护理中能够, 有机结合这3个要素, 并以研究指导具体实践, 以研究带动实践, 推动护理学科的发展, 同时, 护理人员不断累积丰富的护理时间, 坚持以患者为中心, 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实施护理的基础[3]。临床护理实践表明, 循征护理是一项新兴的护理工作模式, 具有实用性以及科学性, 采取措施提高质量水平, 指明具体的临床护理实践。通过提出问题, 寻找科研证据, 促使医护人员学习以及翻阅相关资料, 在提高其专业理论知识同时, 提高临床护理水平[4]。尝试否定传统的护理模式, 并不断研究深入发展, 总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改进措施。通过实施循征护理, 可显著提高医护服务质量水平[5]。本次研究中, 甲组实施传统的穿刺采血, 乙组采用循征护理, 乙组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显著, 疼痛程度较轻, 穿刺时间较短, 与甲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在老年患者采集动脉血标本中采用循征护理模式, 可显著提高临床护理水平, 大大缩短穿刺时间, 减轻患者疼痛, 应用效果显著。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循征护理在老年患者采集动脉血标本中的应用。方法 给予我院收治的240例接受动脉穿刺采集动脉血标本患者, 均分为两组, 分别实施传统的动脉穿刺方法以及循征护理, 对比两组患者采集动脉血标本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穿刺疼痛以及穿刺时间有显著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老年患者采集动脉血标本中采用循征护理方法, 可显著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提高穿刺采集血液样本的效率, 临床护理水平显著提高, 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循征护理,采集,动脉血标本

参考文献

[1]李晓玲.循征护理在老年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采集动脉血标本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5) :43-44.

[2]鞠永霞, 吕云桂, 李华.一次性注射器在临床采集动脉血气分析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 (8) :156.

[3]徐风霞, 伊恕嵘, 朱文娟.一次性头皮针联合BD动脉采血针桡动脉穿刺采集动脉血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 (4) :34-35.

[4]高峰.不同部位采集动脉血气分析标本的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3, 11 (4) :281.

标本采集手册 篇5

1.目的 规范标本采集工作,保证标本符合试验要求。2.范围 适用于输血科所有实验项目的标本采集。3.职责

3.1.住院患者标本由医护人员采集并由专人送检,门诊患者标本由输血科人员采集。如果检验项目包括检验科项目时,由检验科人员采集,输血科专人定时取样;

3.2.输血科工作人员有义务向临床提供标本采集的类型、标本量、保存条件、注意事项及临床意义等;

3.3.检测后标本按照输血科标本保存和处理相关规定进行处理。4.工作程序 4.1.患者准备

4.1.1.临床医师必须对患者讲清楚检测的目的、采血时间(住院患者应在早晨卧床时采血;其他人员最好在空腹时采血,急诊除外)及相关注意事项; 4.1.2.临床医师应向患者讲清楚采集血液标本前,使用青霉素、非那西丁、氨基比林、磺胺、甲基多巴、肝素、右旋糖苷等药物可能会影响检验结果;临床医师若确认患者近期使用上述药物,应在申请单中注明或直接通知输血科工作人员,以利于试验结果的正确判断。

4.1.3.临床医师应嘱咐患者血液采集前避免跑步、骑自行车、爬楼梯等剧烈的运动,要求患者休息15min后进行采血。冬季采血时应保持血液循环通畅; 4.1.4.采血人员采血前应向患者作适当解释,以消除疑虑和恐惧。如遇患者采血后发生晕厥,可让患者平卧,通常休息片刻即可恢复。必要时可嗅芳香氨酊,针刺或指掐人中、合谷等穴位;

4.1.5.采血人员采血前准备好标本采集前所用的容器以及消毒器材、一次性采血针或注射器、检验申请单或输血申请单等备用;

4.1.6.打印标本条形码,并贴于真空试管上。无条形码时,应至少写明姓名、科室、ID号、采集日期、采集人于不干胶上,并黏贴于试管上。标本条形码上的申请单号(或申请序号)是原始标本的唯一标识。4.2.申请单的填写、处理及保存

4.2.1.临床医师在开具《临床输血申请单》时,应采用计算机程序进行申请。常规输血或手术备血时,申请单内容要完整。紧急输血患者可除外; 4.2.2.医护人员采集完血液标本后应在计算机标本采集程序中确认; 4.2.3.输血工作人员必须在收到临床医师电子打印的、信息完整的输血申请单或检验申请单时,方可接收标本并实施相应的检验; 4.2.4.《临床输血申请单》至少保存10年。4.3.标本采集要求

4.3.1.血型鉴定、交叉配血标本:静脉血2~3 ml,EDTA抗凝(紫色帽)。4.3.2.新生儿溶血症孕妇产前抗体效价检测标本:孕妇静脉自凝血(红色帽)3~5ml和EDTA(紫色帽)防凝血2~3 ml各一管;孕妇丈夫需静脉EDTA(紫色帽)防凝血2~3 ml。

4.3.3.新生儿溶血症血清学检测标本:静脉自凝血(红色帽)3~5ml和EDTA防凝血(紫色帽)2~3 ml各一管。

4.3.4.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标本:静脉EDTA防凝血(紫色帽)2~3 ml,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需自凝血(红色帽)3~5ml。

4.3.5.发生输血反应患者标本:静脉EDTA防凝血(紫色帽)2~3 ml,自凝血(红色帽)3~5ml与献血员血袋一起送回输血科。

4.3.6.血栓弹力图(TEG)检测标本:TEG-A 及TEG-B:枸橼酸钠抗凝管2.7ml(BD公司黑边蓝帽),TEG-C、D、E、F、G、H各需两管枸橼酸钠抗凝管2.7ml(BD公司黑边蓝帽)肝素抗凝管4.0ml(BD公司黑边绿帽)。4.3.7.输血科工作人员接收标本时,应检查标签信息是否完整,标本量、标本质量、抗凝剂是否符合要求,逐项核对正确无误后,填写《标本接收检查结果记录》,双方签名确认。

4.3.8.对不符合上述要求的血样应一律退回。4.4.标本采集方法

4.4.1.血液标本采集部位:通常采用肘部静脉,优先选择顺序是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如肘部静脉不明显时,可改用手背静脉或内踝静脉,必要时也可从股静脉采血。儿童可用颈外静脉采血,但有危险性,以少用为宜。为保证检测结果准确不能在静脉输液同侧臂或输液三通处采集静脉血液标本;

4.4.2.真空采血法:采用真空采血装置(有软橡皮套管式止血装置),穿刺回血后,即可将另一端的硬插管插入真空定量的采血试管内,血液足量后,拔出硬插管即止血。整个采血过程无血液外溢和污染;

4.4.3.注射器采血法:血管条件不好时,也可以采用注射器采血,采完后去掉针头,拔掉真空管塞,将静脉血沿试管壁缓慢注入试管内,重新塞紧试管塞。

4.5.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4.5.1.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防止患者采血部位感染。保证一人一针,杜绝交叉感染。

4.5.2.静脉采血时,止血带压迫时间宜小于1min,若止血带压迫超过2min,大静脉血流受阻而使毛细血管内压上升,可有血管内液与组织液交流,影响检测结果;

4.5.3.抗凝管采集血液标本后,立即将试管轻轻颠倒5~6次,使血液与抗凝剂充分混匀;

4.5.4.采血时,应尽量避开水肿、血肿部位、输血同侧手臂、疤痕部位、动静脉瘘管或任何导管同侧手臂以及静脉输液同侧手臂。4.6.安全处置

4.6.1.意外情况的处理

4.6.1.1.针刺和切割伤:皮肤有损伤或针刺时,建议尽可能挤出伤口血液,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用灭菌生理盐水彻底清洗伤口处,并用75%酒精溶液消毒;最后用防水的敷料包扎伤口;当皮肤损伤或针刺时,怀疑可能HIV、HBV、HCV感染,立即进行医疗处理采取有效的医学预防措施如立即注射乙肝疫苗。专家建议在4~6周后检测抗体,并周期性复查(6周、12周、6个月),并上报有关部门;

4.6.1.2.眼睛、粘膜和皮肤污染的处理:如果被血液喷溅眼睛、粘膜,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15~20min;如果被血液喷溅皮肤,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再用75%酒精或0.5%碘伏进行消毒;怀疑接触HIV、HBV、HCV感染者的血液时,立即进行医疗处理采取有效的医学预防措施如立即注射乙肝疫苗。专家建议在4~6周后检测抗体,并周期性复查(6周、12周、6个月),并上报有关部门。

4.6.1.3.溢出物的处理:处理溢出物必须采用适当的防护设施,常用的防护设施包括乳胶手套、口罩、防护眼镜、隔离衣等;患者标本污染环境时,用卫生纸将溢出物吸收,然后用有效氯1000~2000mg/L的消毒液擦拭消毒,必要时采用紫外线照射对环境进行消毒处理; 患者标本污染衣物时,尽快脱掉污染衣服以防止感染物触及皮肤并防止进一步扩散,将已污染的衣物进行适当的消毒处理。如果被患者标本污染的衣服触及皮肤时,应尽快脱掉污染衣服并进行淋浴;怀疑标本有传染性疾病,同时应采取有效的医学预防措施。

4.6.1.4.血液标本的运送必须保证运送过程中的安全,防止溢出。4.7.标本的接收与拒收的标准

4.7.1.实验室接收合格血液标本的标准

4.7.1.1.《临床输血申请单》应为电子格式(急诊患者除外),内容必须齐全,签字、审批符合程序;

4.7.1.2.血液标本标识应符合本手册要求,标本标识应与申请单的相应内容完全一致;

4.7.1.3.标本种类、标本量符合本手册的要求;

4.7.1.4.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TEG半小时内尽快送检,其它最迟不超过6h。

4.7.2.实验室拒收血液标本的标准

4.7.2.1.在一般情况下,血液标本不符合上述要求之一的,血液标本拒收; 4.7.2.2.标本凝血、溶血者拒收;

4.7.2.3.血液标本在运送过程中,容器破裂、标本外溢者,血液标本拒收; 4.7.2.4.接收不合格血液标本的说明:遇到休克、昏迷患者及婴幼儿等特殊情况时,血液标本不易采集,量不足,但离心后能够满足手工操作所需。这种情况下输血科工作人员必须与临床医护人员联系确认后,方可接收血液标本并检验,并在申请单上注明; 4.7.2.5.对不符合要求的血样应一律退回并及时通知临床医师或护士。4.7.3.废弃物的处理

4.7.3.1.损伤性废物:放入锐器盒。不把用过的锐利器具(注射器等)传递给别人;不要向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上套针头套,也不要用手毁坏用过的注射器;把用过的注射器直接放到专门的容器中,统一处理;勿将锐利废弃物同其它废弃物混在一起;勿将锐利废弃物放在儿童可以接触到的地方。

4.7.3.2.感染性废物:标本采集和检验过程中产生的感染性废物,装入黄色袋由物管人员处理;处理废弃物必须采用适当的防护设施,常用的防护设施包括乳胶手套、口罩、防护眼镜、隔离衣等。

4.8.血液标本的保存

4.8.1.输血科收到标本后应立即进行相关检测,如果暂时无法完成检测,可室温短期保存(不超过6h)。

“时间花在了大量采集标本上” 篇6

中国新闻周刊:3月29日,有医生向院方和市卫生局汇报3位幼儿迅速死亡的情况。但3月31日,市卫生局才向安徽省卫生厅上报。为什么上报是在两天后?

严伟:我们29日接到报告当天,市卫生局就组织了分析会,与会者是本市呼吸病科、小儿科、传染科的专家——他们曾在2003年参与了SARS的防治工作。第二天,我们组织这些专家又召开了一次会议。

当时我们排除了流感等常见病毒,认为可能是发热引起的重症肺炎,但不能确定。所以3月31日,我们向省卫生厅提交了书面报道,请求技术支持。这是市卫生局第一次向省卫生厅上报此次病情。

中国新闻周刊:31日异常情况上报省卫生厅后,为什么在两周后的4月15日,省厅才向卫生部求援?

严伟:31日向省卫生厅上报后,当晚,相关领域的5位专家就赶到了。他们都是省里流行病学临床领域的顶级专家,对当时的临床病例做了分析,还有流行病学分析。确定是否为传染病,关键在于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病例间的关联性也很重要——这不像公众想象的那么简单。我们在这十多天的时间里,走遍了患者的家庭所在地,试图在患者之间找出关联性,但始终无法找到。

中国新闻周刊:有报道说4月4日,一例死亡患儿家长就同意了捐献遗体,第一例标本是这个时候拿到的吗?

严伟:不是。4月5日17:30,就标本采集的一系列问题,省疾控中心任军主任召开会议。首先,这必须获得患者家属同意;其次,必须保证操作安全性,操作的一系列过程都需谨慎。5日晚,省疾控中心检验科科长和市里的病毒专家,才完成了首例死亡患儿标本取样。

标本分为两份,一份留在市里,市里专家们做细菌学检测,另一份送到省里做病毒检测。

后来,省里派来第三批专家,这时候卫生部的专家也参与进来,大家一致要求大量采集合格标本。于是,我们开始搜寻所有病人的血液、粪便标本,尽可能多。这个问题非常重要,没有大量合格的标本采集,就无法做实验室检测,从而无法弄清病因、病源。也正因为这个大量的采集送样、检测过程,我们花费了一段时间。

病因迟迟查不出,说实话心里很急,对公众没有交代。作为行政人员,我们从来没想过要去隐瞒。这一个月来,我们的工作经得起调查和时间的检验。

中国新闻周刊:阜阳其他官员曾对媒体表示,该地区没有出现过手足口病疫情,没有经验,所以导致检测遇到了困难。阜阳到底有没有发生过手足口病?

严伟:它是一种常见病,只是以往大都是轻症,没有引起一般医生的重视。以往的那些手足口病,也无法判定是否由EV71病毒引起。

中国新闻周刊:安徽省的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时《阜阳日报》对他们的说法有误解之处——没有发布他们怀疑手足口病的消息。事实是这样吗?

严伟&万俊峰:对这次手足口病的研究,专家组的意见也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当时15日送给市里媒体刊发的结果里,的确没有提到手足口病,当时也缺乏证据。外界说我们隐瞒,没有的事。我假如当时就把一些不明原因的死亡病例向社会公布,那才会引起更大的混乱。

中国新闻周刊:针对此病的预防与治疗,市里还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

严伟:除了在全市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还有对全市5岁以下儿童建立健康档案。乡村两级卫生干部实行“一包一户”责任制,平均下来每位乡村干部负责十几个孩子,每天都进行巡查,一旦发现不明原因发热,立即送治。

EV71病毒肆虐史

1969年,EV71首次从加利福尼亚患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婴儿粪便标本中分离出来。1974年,这类病毒被首次公开报道,此后EV71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十多次爆发与流行,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如澳大利亚、瑞典、日本、保加利亚、匈牙利、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中国大陆等,先后报道了EV71的感染和流行情况。

其中有3次大的流行:1975年保加利亚太流行,共有705名患儿受到感染,其中149例发生急性弛缓性瘫痪,44例死亡;1997年马来西亚大流行,共有2628例发病,39例急性脊髓灰质炎样麻痹或无菌性脑膜炎,30多例患儿死亡,其平均年龄1.5岁;1998年中国台湾地区EV71大爆发,共发生129106例手足口病和红斑疹,其中405例为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78例死亡,死亡原因主要为由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而导致的肺水肿和出血(83%),91%的死亡患儿小于5岁。台湾在2000年又有一次EV71大爆发,这次有80677人染病,41人死亡。

自1997年来,EV71病毒的流行在亚太地区呈上升趋势。而从1999年开始,中国广东、福建、上海、重庆等地区报告局部流行EV71感染,发现EV71是中国南方地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之一,中国内地的EV71毒株在种系进化上有较高的同源性,与台湾地区大部分分离株亦有90%~91%的核苷酸同源性,但大陆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神经系统症状较轻,有别于1998年台湾地区的EV71大爆发。

EV71的症状、传播与治疗

人类肠道病毒EV71是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成员。不同的亚型感染后临床症状不完全相同,通常主要引起患者手足口病(HFMD)和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和脊髓灰质炎样的麻痹等多种与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致残及病死率较高。

目前,人类是EV71病毒唯一已知的自然宿主,病毒主要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传播,病毒经过被感染者的口鼻分泌物、粪便和飞沫等传播。中国大陆EV71的分子流行病学资料还不完整,采样标本主要来源于手足口病患者。

统计资料表明,感染EV71病毒发病后,重症患者病死率可达10%—25%。由于迄今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辅助治疗手段尤其重要,其治疗效果就与发病地方的整体医疗卫生条件紧密相关。

EV71病毒的实验室诊断

肠道病毒的常规诊断为病毒分离培养和血清学方法,繁杂费时,无法满足病毒流行期间同时处理大量样本的需要。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克服了以上缺点,已成为肠道病毒感染一快速诊断的重要手段。

动脉血标本采集 篇7

血气分析是判断呼吸、循环功能状态及酸碱平衡的可靠方法, 常用来指导氧疗及作为纠正酸碱和电解质失衡的判定依据。经桡动脉采集血气分析标本较股动脉采集血气分析标本方便, 创伤较小, 在临床上已逐渐替代了传统的股动脉采集法。但因桡动脉血管解剖部位及其周围组织的特点, 增加了穿刺成功的难度和穿刺时病人的痛苦[1]。按常规穿刺方法一次穿刺成功率低, 有时反复试探进针穿刺, 造成病人紧张痛苦, 引起桡动脉痉挛, 导致穿刺失败。为了减轻病人痛苦, 提高穿刺成功率, 我们在临床实践工作中不断探索和改进, 利用体表坐标法进行桡动脉穿刺采血, 提高了桡动脉采集血气标本的穿刺成功率,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09年12月我社区服务中心43例病人, 采集血气分析标本123例次, 按交替法分为对照组62例次 (触摸采血法) 和观察组61例次 (坐标采血法) , 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病种和桡动脉条件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采血人员均为工作3年以上的护理人员, 熟练掌握桡动脉采血方法。

1.2 方法

1.2.1 桡动脉采血法

①触摸法:对照组病人以桡动脉搏动最强处作为穿刺点, 病人手臂自然平放于床上, 常规消毒前臂掌侧腕关节上2 cm处及穿刺部位的皮肤和操作者的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操作者以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沿桡骨头端摸动脉;中指置搏动最明显处, 抬起中指以食指及无名指固定皮肤进针; 右手持含肝素的注射器呈45°角斜刺入桡动脉, 见鲜红色血液回至注射器所需量时, 迅速拔针, 用无菌棉签加压止血5 min~10 min。将注射器针头斜面斜刺入软木塞或胶塞内, 以隔绝空气, 并轻轻搓动注射器使血液与肝素混匀, 立即送检。②体表坐标法:观察组病人采血的上肢外展放松, 将病人手掌自然下压, 使之背屈, 以桡腕关节最高点为基点, 向尺侧移0.7 cm~0.8 cm 处常规消毒, 15°~ 30°进针采血, 注射器乳头见回血后即停止刺入, 待采集够量的动脉血后快速拔针, 将采集的动脉血隔绝空气, 立即送检。

1.2.2 穿刺成功率

判定标准:一针成功 (一次性刺中血管完成采集) ;多次穿刺成功 (在皮肤内试探穿刺2次以上才采集到血标本) ;失败 (没有采集到血标本) [2]。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 11.0 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描述及χ2 检验。

2 结果

两组桡动脉采血成功率比较, χ2=6.03,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体表坐标法采血成功率高于传统采血法。

3 讨论

3.1 利用桡腕关节最高点为体表坐标采集血标本的优点

临床上常选用桡动脉穿刺采集动脉血标本做血气分析, 因其自肱动脉分出, 与桡骨平行下降, 其下部位置较浅, 表面仅附以皮肤和筋膜, 桡侧腕屈肌腱的外侧可摸到桡动脉的搏动。因此, 采血进针点以操作者的感觉来确定, 但由于桡动脉较细, 搏动点为条索状, 在较长一段均能触及搏动, 采血位置误差较大, 且操作者个人感觉、经验不同, 易造成感觉搏动位置不清, 再者, 由于病人年龄幼小、体质虚弱、病情危重等原因造成桡动脉触摸不清晰现象多见, 易造成穿刺失败[3]。有的病人桡动脉搏动不易触及, 而骨性标志是不易变动的, 我们利用桡腕关节最高点为基点采集桡动脉血标本, 避免了桡动脉搏动不明显时盲目穿刺的缺点, 提高了穿刺成功率。

3.2 体表坐标法采集动脉血的注意事项

以穿刺点为中心, 消毒范围4 cm~6 cm, 术者用左手将病人穿刺部位手背屈曲40°~45°, 穿刺时针头斜面向上, 向心方向, 并保持穿刺针与皮肤呈15°~30°进针。桡动脉穿刺时, 针头进入动脉后会引起血管收缩, 往往不能马上见到回血, 需稍等片刻可见血液涌出, 因此, 穿刺后如未见回血, 不可急于进退针头, 以免造成穿刺失误[4]。本组病人穿刺中, 有4次穿刺未马上见回血, 等待15 s~30 s后回血。穿刺成功后正确按压动脉穿刺点, 并观察病人局部是否出现出血、肿胀及瘀青等, 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给予处理。标本应密闭, 防止空气及气泡进入, 并立即检验, 如不能及时检验则应放入冰箱保存, 但不能超过30 min, 以防血液细胞变性而影响检查的准确性。

3.3 局部硬结的预防与护理

有的病人需要反复多次进行血气分析, 在同一穿刺部位穿刺次数过多, 易发生硬结[5]。在反复穿刺桡动脉留取血气分析标本时应注意左右手交替选择, 穿刺后充分按压, 以预防硬结的发生。本组1例病人多次穿刺后出现硬结, 给予局部热敷和硫酸镁湿敷每日2次或3次, 同时注意保护局部皮肤, 防止受压、摩擦, 2 d后硬结消失。

4 小结

临床护理工作中, 传统桡动脉采血法一次成功率较低, 反复多次的穿刺不仅给病人增加痛苦, 还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采用桡腕关节最高点为体表坐标采血法定位误差在最低限度, 穿刺成功率提高, 优于传统凭感觉的采血法。

参考文献

[1]刘淑芬, 单丽萍, 张娟.桡动脉血气分析标本采集法探讨[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07, 30 (7) :762.

[2]冯海霞, 孔贺利.经桡动脉采集血气分析标本的穿刺方法探讨[J].吉林医学, 2005 (11) :1175.

[3]谢稚梅, 蒋晓春, 叶丽华.连线定位法在新生儿桡动脉穿刺技术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 2008, 8 (11) :84-85.

[4]郝素文, 侯丽敏.介绍一种桡动脉采血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7) :510.

动脉血标本采集 篇8

1 评估及人文关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护理评估和人文关怀日益被患者及医护人员所重视。史密等[3]研究认为在采集血气分析过程中,运用好护理评估,可保证穿刺成功率,减少患者痛苦及纠纷发生。连美珠等[4]认为做好人文关怀,能避免呼吸过度或屏气引起误差,提高质量。

2 采血部位的选择

原则上选取位置表浅、易于触及、方便穿刺、较多的侧支循环、离静脉和神经较远的动脉[5]。临床上常选择桡、肱、股、足背动脉。蔡有兰[6]研究发现,在同一患者的桡、肱、股、足背4个部位采动脉血对血气分析结果的影响不显著。对于需多次抽取动脉血气分析的患者,避免同一部位的反复穿刺,以降低局部血管的损伤及血肿的形成,进而减轻患者的痛苦[7]。

2.1桡动脉

桡动脉位置表浅,易于触摸,便于操作,为首选穿刺部位,但如果Allen试验阳性说明实验侧手掌侧支循环不好,不应在这一侧桡动脉进行穿刺。如果患者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桡动脉穿刺不当或多次穿刺,易造成局部出血、血肿,给介入治疗带来困难。俞静等[8]认为经桡动脉取血,疼痛反应小、按压和准备时间短、患者容易接受,减少血肿发生。

2.2肱动脉

董钦等[9]研究认为,选择肱动脉穿刺采血能确保穿刺成功率,不易误入静脉,患者痛苦小。

2.3足背动脉

陈红花等[10]研究发现足背动脉穿刺采血较股动脉及桡动脉采血穿刺成功率高、误穿率低、影响小。可是4%~12%正常人天生摸不到足背动脉搏动[11],6%健康老人不能摸到足背动脉搏动[12]。

2.4 股动脉

股动脉血管粗大、血液丰富、搏动显著、穿刺时易定位、取血速度快、患者痛苦相对较小,谭腾波等[13]认为股动脉是神经内科危重患者采集血气分析标本的最佳部位。但股动脉压力较大,凝血功能差的患者拔针后应增加按压时间,防止出现血肿;股动脉与股静脉伴行,易误穿股静脉。

3 采血用具

3.1 非肝素化注射器(1 m L)

宣翠香等[14]研究证实临床上有便携式血气分析仪的病区,可以到床边使用非肝素化注射器,直接为患者进行动脉采血行血气分析检查,尤其对禁忌使用肝素钠的患者。

3.2 一次性采血针

一次性采血针穿刺成功率高,容易分辨动脉血,可一针多用,疼痛程度低,价格便宜[15]。但仍需使用肝素化注射器,如抽取多管血,需最后抽取血气分析标本。

3.3 一次性使用2 m L注射器

2 m L注射器针芯重轻,当针刺入动脉后,血液进入针筒快,不需要抽拉注射器的针芯,气泡不容易混入[16]。

抗凝剂选择浓度为100 U/m L的肝素稀释液对血气分析及电解质的检测结果影响小[17]。100 U/m L肝素溶液0.5 m L湿润整个注射器内腔后排空,足够抗凝4 m L血液[18]。杨尧[19]研究认为可以在15 min内检验的,10 U/m L肝素钠对血气分析结果的影响最小。肝素抗凝剂有效时间为2 h,造价并不比血气针低。

3.4 动脉采血器

动脉采血器近年来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因其安全,有自动排气功能,能保证血样不混入空气和分析前的气密性,不良反应少,结果准确,能减轻患者的疼痛感,确保护士安全[20]。使用动脉采血器穿刺成功率高于注射器,降低穿刺难度,缩短穿刺时间,减少并发症,提高检验准确率[21]。

3.5 静脉留置针

贺玉兰等[22]研究认为,对需要连续、反复抽血测血气分析的患者,应在动脉留置静脉留置针进行采血,能减轻患者痛苦和降低护士工作量,不影响检验结果。但在抗凝方面还需进行研究。

3.6 动脉留置针

杨高慧等[23]认为,使用动脉留置针抽取血气标本能减轻因多次穿刺给患者造成的痛苦。但赵改婷等[24]通过实验发现动脉留置针容易发生血栓和动脉瘤。

4 穿刺方法

4.1 桡动脉穿刺

4.1.1 传统穿刺法

穿刺点为前臂掌侧腕关节上2 cm,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固定动脉在两指间,右手持注射器,在两指间垂直或者与动脉走向成40°角刺入动脉。

4.1.2以桡骨茎为坐标取血

患者手臂平伸外展20~30°角,掌心向上,用小枕将手腕抬高5~8 cm,患者腕关节尽量背曲,手呈半握拳屈曲状或掌心握一小毛巾,用食指、中指、无名指感觉桡动脉搏动,将搏动的最强点指于食指指尖端,用中指和无名指向下按并往向桡侧方向推压并固定桡动脉,右手采用执笔式握持注射器,顺左手食指指尖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90°角垂直刺入,同时操作者右手掌根部按压固定患者手掌的大鱼际处[25]。

4.1.3 近心端向远心端逆行穿刺

患者掌心向上,用小枕垫高腕部,让腕部尽量背屈。操作者左手示指、中指触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并固定桡动脉,右手持注射器在示指边缘肉眼可见的动脉搏动最明显处以40°~60°角从动脉的近心端向远心端逆行穿刺[26]。

4.1.4 一指垂直采血法

桡动脉位于距腕横纹一横指,距外侧0.5 cm处,采血者将示指沿血管走向,放在准备采血的部位并仔细感觉动脉的搏动,右手以持笔方法持注射器,小鱼际贴在患者大鱼际处,针头紧贴示指以近90°角垂直刺入皮肤[27]。赵倩等[28]认为在桡动脉远端扎止血带,可提高穿刺成功率。

4.2 肱动脉穿刺

穿刺侧上肢外展,外旋,肘下垫高10 cm,在肘横纹线上内1/3处用左手食指、中指触摸肱动脉搏动明显处,食指尖稍用力压并固定动脉,右手持注射器以30°~70°角,逆动脉血流方向在指下端0.5~1.0 cm处穿刺[29]。

4.3 足背动脉穿刺

4.3.1 常规穿刺法

穿刺点在内、外踝背侧连线上,足背中部大脚趾和第2脚趾之间,中指位于搏动最明显处,抬起中指用食指和无名指固定皮肤,将针尖斜面向上、针头与皮肤呈15°~20°进针[30]。

4.3.2 大角度快速进针法

患者仰卧、足伸直,脚掌自然下压使足背绷紧,左手食指指腹轻触足背动脉搏动,选择搏动最强点为穿刺点,右手持注射器,针尖斜面向上,对准穿刺点以60°~70°角快速进针[31]。

4.3.3 垂直进针法

闵腊英等[32]认为垂直进针法较传统进针法穿刺成功率高,淤血、淤斑发生率低,穿刺方法为左手食指尖触摸并固定动脉搏动最强处,右手持针在搏动最明显处垂直穿刺。

4.4 股动脉穿刺

左手食指中指触股动脉搏动明显处,调整食指中指位置,使操作者指尖方向与股动脉走行方向一致,即两手指与股动脉平行,然后轻轻分开左手食指和中指,两指轻轻用力向下压,加强股动脉在两指间的搏动感,右手持注射器在两指间垂直进针[33]。

5 送检及保存

采集完血液标本应立即送检。25℃环境温度下,标本应在20 min内完成检测,因为血细胞还在进行新陈代谢,使p H值、Pa O2及Pa CO2发生改变,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34]。张霞等[35]研究发现常温放置45 min分析结果仍然准确可靠。标本在冷藏室(4℃左右)存放最好不超过1 h[36]。

6 注意事项

6.1 心理护理

血液中p H、Pa CO2及Pa O2均不稳定,易受外部因素干扰而迅速发生变化。精神紧张、恐惧、疼痛、不合作、呼吸急促、瞬间屏气或处于极度悲伤抑郁状态均可引起p H、Pa CO2及Pa O2发生改变[37]。因此,在操作前,对清醒患者要做好解释工作,稳定患者情绪,让患者适度休息,使其在稳定状态下进行采血,以减少检验结果误差。

6.2 防止缺陷标本

赵燕霞[38]研究认为70%以上的不合格标本发生在分析前,所以做好分析前质量控制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张敏等[39]研究发现血气缺陷标本原因有标本凝固、气泡过多、标本量少、标识错误、渗入物污染。避免标本凝固要控制好抗凝剂的量,如果使用一次性动脉采血器则不存在控制抗凝剂量多少的问题,明确标本采集量,做好混匀工作,张晓霞等[40]研究发现静置后测定值不准确,采血后做好混匀工作,检验结果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即采血完毕,将注射器上下翻转结合单手执管小幅揉搓的方式进行混匀。防止出现气泡,气泡进入血样中应立即排除,避免静脉血、停跳液、动脉测压管稀释血渗入污染,避免标识错误,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6.3 特别注明

要注明当时体温,如果吸氧,要注明吸氧浓度,如输注脂肪乳要标明开始及结束时间,使用酸碱药物治疗,要在用药后30 min进行采血。

6.4 防止并发症

动脉穿刺的并发症有感染、皮下血肿、假性动脉瘤形成、动脉痉挛、血栓形成、穿刺口大出血、穿刺困难、筋膜间隔综合征及桡神经损伤[41]。因此,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及操作规程,加强穿刺基本功训练,掌握穿刺技术,尽量不在一个部位反复穿刺,拔针后,压迫穿刺点的力度要适中,应做到伤口即不渗血,又维持动脉血流通畅,即压迫时指腹仍有动脉搏动为宜。压迫时间为5~10 min,如在股动脉穿刺则需延长按压时间。

综上所述,血气分析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造成检验结果误差,要提高动脉血气分析标本采集穿刺成功率及检验结果的准确率,减轻患者的痛苦及负担,就应在操作中准确评估患者情况,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局部皮肤血管情况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用具及方法,操作熟练,避免产生缺陷标本,防止并发症发生,同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标本采集后及时送检,为临床救治工作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摘要: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对目前成人动脉血气分析采血部位、采血用具、穿刺方法等情况进行归纳分析,旨在为临床护士采集血气分析标本提供参考。

动脉血标本采集 篇9

1 成人桡动脉穿刺技术

1.1 穿刺部位

1988年陈晓莺等[2]为了提高肱动脉、桡动脉穿刺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选用了32例成人尸体上肢标本,对肱动脉、桡动脉的穿刺部位及其邻近的静脉、神经、肌腱、肌膜等进行了详细的解剖观察。确定了穿刺部位动脉的体表定位,认为穿刺桡动脉时以从血管前外侧刺入为最佳。但是近年来未见此方面的研究报道。

1.2 反向桡动脉穿刺法

反向桡动脉穿刺法:指导病人手背尽量背伸,使腕部皮肤绷紧,操作者左手背向上,拇指向心,用食指和中指在桡动脉搏动明显处下方并行触摸,中指稍用力按压至搏动极弱或消失,食指轻微固定探寻方向,右手在上持一次性动脉血气针后部,在左手食指上方搏动点以30°~60°顺血流方向进针穿刺,见回血左手中指不放松,右手拇指和食指固定注射器,其他3指回抽活塞1 mL~2 mL即可。邱碧秀等[3]的随机对照研究认为此法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减轻了病人的痛苦,提高了工作效率。

1.3 手掌背曲垂直固定法

手掌背曲垂直固定法:操作者左手大拇指略托住病人手臂,持针的右手掌根抵住病人掌根使病人掌面向下压使之背曲40°呈反弓状;左手食指指尖触摸动脉搏动最明显处,以指腹为中点轻轻旋转90°,左手中指与食指并拢,两指尖连线与血管走向垂直,分别按压于所选动脉的两侧;右手持针以45°斜刺入左手指尖与动脉形成的小三角区域,采血后拔针压迫。夏雪云[4]的临床研究认为,手掌背曲垂直固定法可提高一次采血成功率、耗时少。

1.4 表面麻醉法

表面麻醉法:动脉穿刺前10 min采用2%利多卡因浸湿的无菌棉片湿敷。夏玲等[5]的随机对照研究认为,此法既能减轻病人穿刺疼痛,又能稳定心率,有效地保持血气分析参数的相对稳定,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无痛穿刺方法。

1.5 进针角度

在进针角度方面还存在矛盾和争议。有研究显示,垂直进针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6,7,8]。但是另有研究表明,斜刺法在保护血管、增加可重复性上有积极意义[9,10]。需进一步的临床实证研究。

1.6 止血方法

邢鑫欣等[11]研究认为,经桡动脉采集血气分析标本穿刺后采用2根棉签横压法可获得较好的按压止血效果。

2 婴幼儿桡动脉穿刺技术

2.1 穿刺部位

应志国等[12]积累婴幼儿桡动脉血管的解剖学资料,为临床婴幼儿桡动脉穿刺提供形态学基础,在20例40侧婴幼儿尸体上肢防腐标本上和32例64侧婴幼儿活体上肢上分别解剖和超声观测桡动脉、桡静脉和桡神经浅支的位置关系及血管的内径,结果证明婴幼儿桡动脉穿刺部位宜选在桡动脉暴露的上1/3处。

2.2 进针角度

对于新生儿和婴幼儿,进针角度一般在10°~45°[13,14];沈王燕[15]的研究显示,15°~30°斜角进针取血法简便,成功率高,可减轻患儿痛苦。

2.3 定位

传统的定位法是触摸法(于腕关节上方触摸桡动脉搏动,选择其搏动最明显处为穿刺点。由远心端向近心端以15°~30°缓慢进针,见有搏动的回血后即可采集血气分析标本),其缺点是操作时间长,易影响危重患儿的病情变化。蔡丽娅等[16]的研究认为,示指定位法(将患儿四指并拢除拇指,选择患儿示指外侧缘反向延长线与腕关节附近第2腕横纹交叉点为穿刺点进针)具有直观、简单易行、节省时间以及提高一次采血成功率的优势。谢稚梅[17]报道,连线定位法(患儿取仰卧位,手心向上,暴露穿刺部位,从解剖学角度定位:在前臂掌侧第1、第2腕横纹线上下连线的中间,低出生体重儿距桡侧0.3 cm~0.4 cm或足月儿距桡侧0.5 cm~0.6 cm处为入针点)操作方法简便易于掌握,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护士工作量。俞琴[18]的研究认为,“十”字交叉点定位法(患儿手掌握成小拳,以桡骨茎突处为顶点向对侧划一水平线,再以食指与中指间隙为顶点向上划一直线与其垂直,其交叉点即为穿刺点)的成功率高于传统的触摸法。

2.4 止血方法

有资料显示,婴幼儿桡动脉穿刺拔针后用无菌纱布按压止血,有利于针眼止血,防止出现皮肤淤斑和局部血肿[19]。

3 抗凝剂的选择

3.1 肝素稀释液

肝素浓度是准确血气分析结果的核心保证,肝素用量过多可造成稀释性误差,使pH、动脉血氧分压(PaO2)值偏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值偏高,出现假性低碳酸血症。但是肝素量过少,便起不到抗凝的作用。国际生化联合会(IFCC)推荐血气标本中肝素的最终浓度为50 U/mL[20]。

3.2 固体抗凝剂

金静芬等[21]报道,将42例病人采用三种方法即肝素稀释液抗凝的动脉血(A组)、固体钙平衡肝素锂抗凝的动脉血(B组)及静脉凝固血(C组),同时测定钾离子、钠离子、氯离子的浓度,对各组间的结果进行比较。经过统计学处理后认为经固体钙平衡肝素锂抗凝的动脉血,行血气分析的同时测定电解质,既不影响电解质的测定结果,又避免多次抽血给病人造成的痛苦,减少护士的工作量。

4 采血器材

4.1 动脉留置针

杨高慧等[22]采用自身对照研究认为,动脉留置针抽取血气标本可减轻因反复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方便实用。但赵改婷等[23]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封管次数与动脉瘤产生呈正相关;改变封管液浓度和封管次数,不能有效降低血栓的发生率,由此可见动脉留置针容易发生血栓和动脉瘤。

4.2 静脉留置针

贺玉兰等[24]的随机对照试验认为,对需要连续、反复监测血气分析的病人,应用静脉留置针行动脉留置采血,可减轻病人痛苦和护士工作量,且不影响实验室结果。但是静脉留置针在抗凝等方面还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4.3 动脉血气采血针

动脉血气采血针专门用于动脉血液标本的采集,因其安全、操作便捷现已在临床广泛使用。

4.4 一次性注射器

一次性注射器是传统采集动脉血气的方法,其优点是材料便宜,使用灵活;缺点是肝素稀释液会影响血气结果的测定。

5 标本的存放时间及温度

PaCO2,PaO2和乳酸的检测必须在15 min内完成,其余项目如pH、电解质、尿素氮(BUN)、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和血糖的检测,要求在60 min内完成。对于检测乳酸的标本,检测前必须在冰水中保存。其他检测项目标本可在室温或冰水中保存1 h[20]。有研究显示,标本存放时间和温度影响血气分析结果,时间越长温度越高,对结果影响越大[25]。在同一温度下,随标本搁置时间延长,pH,PaO2逐渐下降,PaCO2逐渐上升。在相同时间下温度越高,细胞代谢越活跃,结果变化越大。故临床采集完血液应立即送检,若不能立即检测,应置4 ℃以下保存。

6 小结

临床上血气分析中经桡动脉采集标本的抗凝剂选择、采血器材、穿刺技术、标本的存放时间及温度都有了一定的研究,但是由于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系统的研究,在桡动脉穿刺技术上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摘要:综述国内经桡动脉穿刺采集血气分析标本的护理研究进展,包括成人及婴幼儿桡动脉穿刺技术、抗凝剂的选择、采血器材、标本的存放时间及温度等。

现代植物标本采集技术 篇10

1 植物标本的采集

1.1 植物标本及其采集的意义和作用

植物标本就是将新鲜植物的全株或一部分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后保存起来的实物样品。而现代对于植物标本的定义有所扩展,植物标本可以分为植物实体标本与植物数字标本,其中数字化标本是这个时代一大特点。

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首先,植物标本在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生物教学中标本能帮助教师讲授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并帮助同学们理解、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其次,在植物标本的采集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到野外调查、采集标本,实地了解到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物学、研究生物学的兴趣。更为重要的是植物标本中隐含着重要的信息,是植物学研究工作者不可少的研究材料,对植物形态学、植物分类学、中草药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同时,植物标本对于珍惜种的保护和研究也有着重要意义。

1.2 野外条件的改善对采集工作的意义

为保证采集到的植物标本尽量为未受人为干扰的原始状态,更准确地反映出植物的各种信息,野外工作十分重要。但是过去的野外采集工作十分复杂,路途艰辛,有的地方住宿及饮食条件很差或不具备,有的地方受道路和交通工具的影响根本无法到达的,而导致相当多野生植物无法采集到。野外采集还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崎岖的山路、陡峭的山峰,容易迷失方向,且深山里易遇各种无法预料的危险,对采集者的人身安全存在很大威胁。

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有关部门对野外植物标本采集条件重视性的提高,采集者的采集条件有了非常明显的改善。采集者可以去采集地所属的行政部门申请帮助,如军用越野车、武装人员及山路地图或合法带路人等,保证了野外标本采集者的人身安全及采集工作有效进行。现在的交通更为畅通,采集旅途大大减短。而且,市面上的各种野营用具较为齐全,大大改善采集者野营的条件。

1.3 采集工具的革新

植物标本的采集需要到野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较为发达的交通系统及运输工具,采集效率提高了很多,比起以前的采集工具,我们可以拥有有各式各样的枝剪,较长的枝剪可以方便的采集到高处的标本,锋利的枝剪可以很方便的剪断硬的树枝,还可利用发达的定位技术方便的定位出所采集的标本的准确位置,如GPS定位系统,罗盘等,记录更加详尽的标本和环境信息。

根据人们的需求以及现代科技的发展,我们可以使用拍照、录像等手段记录植物数字信息,使今后的植物分类研究以及植物物种的辨析更加准确,还能利用计算机将这些图像用数字的形式存储在相应的数据库进行更有效的管理和使用(图1)。

1.4 采集制作流程的变革

过去的采集流程为:采集新鲜样品压制或烘干→杀虫→保存。

由于现代对于标本的定义有所扩充,出现数字标本,因而采集流程也有所改变。现代的采集可以为植物数字信息的采集而不仅限于植物实体的采集(图2)。

1.5 现代植物标本的数字信息采集

利用照相机或录像机等摄像设备,将植物的图像,生境记录下来,输入数字标本数据库,避免了野外采集时背负沉重的压制工具和繁琐的纸质信息记录表,减轻了野外采集后复杂的标本文字信息与影像资料的对应整理工作。可减少许多体力劳动和繁杂的手工制作过程以及避免因消毒、防虫过程中与有毒物质的接触(图3)。

2 植物标本的制作

2.1 植物标本的压制

标本压制是个需要耐心和细致工作,这个环节除了问题,采集工作就可能前功尽弃。目前研制了一种便于携带的红外辐射植物蜡叶标本快速干燥器。该干燥器压制标本时,不需要人工频繁地更换和晾晒吸水纸,所需时间仅为传统的1/10新增的同步红外辐射杀菌、防虫和防霉变特点有利于植物蜡叶标本的永久保存(图4)。

2.2 植物标本的保色

传统的植物标本为直接压制,通过自然风干。这种方法制作的植物标本时间一长会退色,影响标本质量。目前比较简便易行的保色方法为用一种特殊的保色液处理。经过保色处理后的标本,分子结构比较稳定,不受阳光或其他外界因素影响而退色。因此,在使用和收藏时不需要避光,长期使用不退色。另外,目前也有单位采用过塑的方法,利用过塑机给植物蜡叶标本过塑,效果很好,易于保存。

3 植物标本的保存

3.1 防虫保存的技术改进

在生物标本室常常发现一些好端端的植物标本被虫咬坏。目前采用的杀虫方法多为微波杀虫法及熏蒸法,常用熏蒸药物有敌敌畏、氢氰酸等不易燃、不易爆的药物。

3.2 标本使用模式的改变

植物标本的使用,传统的方法都是拿出实物标本进行观察学习和研究,前面已经提到这样对于植物标本会有很大的损害。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我们现在可以采用一种数据库存放植物标本,方便数据信息的提取,且不易损害。

4 结语

现在的植物标本采集和制作技术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对于植物标本的采集和保存都有很大的帮助,但也正随着采集地的可达性和采集强度增加,采集时对物种破坏和环境的影响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现代网络技术发达,人们也越来越倾向于使用网络,而且网络更便捷,且可以节约空间、时间和植物资源,所以新型的运用网络技术手段来实现植物标本的采集和使用将有着广阔的空间和美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刘晓霞,张金环.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与保存[J].陕西农业科学,2008(1):223~224.

[2]韦迪兴.过塑制作和保存植物蜡叶标本[J].生物学杂志,1993,2:47~48.

[3]黄肇宇,蒋波,谭雪梅.植物标本原色泽的保色技术研究[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6,27(3):126~128.

[4]闫海忠,汤飞,李冬冬,等.植物标本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09,11:68~71,87.

[5]王玉欣,李传学.植物标本保存法的改进[J].生物学教学,2001,26(6):32~33.

[6]尹秀玲,张凤娟.几种特殊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压制[J].生物学杂志,1997,14(75):37~39

[7]叶远明.植物标本的虫害防治[J].生物学教学,1990,4:24~25.

[8]吴国芳,冯志坚,马炜梁,等.植物学[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1~3.

[9]Lin Q.The Collection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Specimens of Higher Plants[M].Chang sha:Hunan Science Press,2000.

[10]Chen SM(陈三荗),Tian YL (田晔林).Digital herbarium,the trend of herbarium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21世纪植物标本的发展方向~数字植物标本馆)[J].J Bei j ing A g2ric Coll(北京农学院学报),2003,18(3):208~210.

[11]贾岚.Access数据库应用教程[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3:32~38.

动脉血标本采集 篇11

摘 要:海洋经济生物标本是高校、科研院所从事相关海洋生物学教学与研究的重要材料。以藻类、鱼类、贝类、甲壳类等为例,提出标本采集前应明确的几个问题,阐述了海洋经济生物标本采集方法、制作流程、药品配制、科学保存和维护技术等。

关键词:海洋经济生物标本;采集;制作;保存

中图分类号:Q9 文献标识码:A

海洋生物标本是研究海洋资源和生态方面的重要实验材料和实验对象,是海洋生物学、水产养殖学及其他相关学科教学、科研、科普等的基础,同时一件制作精美的生物标本也是一个有价值的工艺美术品,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海洋生物标本的采集、制作和保存技术已成为相关学科教学科研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针对某种水生生物标本的制作和保存技术有较多的论述[1-8],但海洋生物有其自身的特性,并且种类繁多,不同种类,其标本制作和处理的方法亦不相同,并且其标本的采集有自身的要求,本文就一些具代表性的海洋藻类和动物的采集、制作及保存技术进行阐述。

1 海洋生物的采集

海洋生物采集是标本制作的基础,海洋生物具有独特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因而采集之前首先要明确下述几个问题。

1.1 选择好采集地点

了解所采集海洋生物资源的分布情况,海洋生物地域分布特征比较显著,不同海域、同一海域深海区、浅海区、近岸带、潮下带、潮间带、潮上带分布不同的生物,只有掌握了其分布的情况,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1.2 选择好采集时间

很多海洋生物生活都具有季节性,不同季节和水温海洋生物处于不同的生长阶段,比如要采集繁殖期的生物样本首先要了解其繁殖季节,尤其对于海洋藻类而言,水温升高导致其成体死亡,只能通过孢子度夏,当水温降低到其适宜的时候才会萌发生长,并且多种海藻类其幼体和成体的形态差别比较大,所以采集时间的选择非常重要。海洋生物资源的采集不但注意季节的变化,还要注意潮汐的变化,一是因为不同的海洋生物生活在水深不同的海区,潮汐的变化影响采集的难易程度,二是潮汐的变化影响出行的时间。

1.3 了解采集对象生活和生理习性

不同的海洋生物生活习性有很大的不同,比如一些微藻類在水层的分布情况,是营浮游生活还是底栖生活,贝类是固着还是掘洞生活等。另外,一些海洋生物人接触后有毒害作用,采集前要做好防范措施。

1.4 配备合适的采集设备和工具

根据不同海洋生物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配备不同的采集设备和工具,一些海洋生物生活在较深的水层,需要有潜水人员和潜水器材,一些海洋生物固着或掘洞生活,采集需配备合适的工具,深海海域生活的海洋生物采集要随船而行。

1.5 不同种类的采集

1.5.1 海藻标本采集 海藻大多生活在潮间带,所以一般选在每月最低潮时采集。采集前要准备大量的工具,李宝华[1]等采集的工具是海藻采集中所通用的。采集时首先要选择完整的藻体,海藻多数营固着生活,都有一个固着基,采集时用刀、铲、镊子等把藻从固着基上取下来。采集过程中要保持固着基的完整,如果是藻类繁殖季节,应选择有生殖器官的藻体,而且注意雌雄都要采集。采集时注意观察海藻的自然生态,对各种海藻的生长基质、潮位、周围环境、海水温度以及海藻的数量等都要进行祥细记录。

1.5.2 贝类标本采集 贝类大多数生活在潮间带,在退潮后可以下海采集,一是可以在沙滩采集潮水推上来的贝壳,二是可以用工具采集一些生活的贝类,如附着在岩石、珊瑚礁上面的贝类,凿穴生活的种类等。一些在远海游泳的头足类,可以随船出海采集或在市场购买。

1.5.3 鱼类、甲壳类标本采集 一些有经济价值的鱼类和甲壳类大多可在市场购得,其他一些游泳种类可以随船出海,利用各种渔具捕捞。一些穴居的种类可以潜水采取,在潮间带生活的蟹类可以直接抓取,潮间带掘穴生活的种类通过工具挖掘采集。

1.5.4 其他海洋生物的采集 这里主要指腔肠动物、棘皮动物、星虫动物门、环节动物门等。海绵动物成体全部营固着和附着生活,多数附着于水中的岩石、贝壳、水生植物或其他物体上。腔肠动物门水螅、珊瑚多数固着生活,水母是浮游生活。环节动物沙蚕、星虫生活在潮间带,棘皮动物海参、 海胆、海星等营底栖生活。可根据每种海洋生物的习性进行采集。

需要指出的是,海洋生物标本采集过程中,要注意对生态和环境的保护。采集样品不能过于频繁,不能一次把某地的样品都采干,要保留繁殖的成体,保护好幼体。采集时要做好详细记录,分类保存,对每种标本要编号,记录采集日期、产地、水温气温、种名、色泽、生活环境和习性等。

2 海洋生物标本的制作

生物标本的制作方法主要有6种:浸制法、干制法、剥制法、虫蚀法、剔除法、整装制片法[9]。前4种都是海产经济生物标本制作常用的方法。

海洋生物标本制作之前首先要选择完整的标本,然后用洁净的海水清洗干净,浸制法固定时最好用海水,这样有利于标本的保存。标本体积一般不超过固定液容量的1/2~2/3,整个标本固定好后体积不超过容器的2/3。

2.1 海藻标本的制作

海藻标本的制作有两种方法,一是浸制法,二是干制法即腊叶标本法。

2.1.1 浸制标本制作 S浸制法根据不同的藻类采用不同的固定液:褐藻和蓝藻采用海水95%,甲醛 5%;绿藻采用海水80%,甲醛5%,酒精10%,饱和硫酸铜5%;红藻为海水75%,甲醛5%,酒精10%,饱和硫酸铜5%,亚硫酸5% 。固定液配置好后倒入标本瓶中,海藻标本瓶一般用各种规格的大口瓶。李宝华等[1]建议在上述溶液内加少许小苏打,以中和福尔马林分解出的乙酸。少数重要标本可加1%的甘油,以防止固定液蒸发而引起的组织破坏。

2.1.2 腊叶标本的制作 首先准备好各种制作工具,如各种规格解剖盘、镊子和毛笔、吸水纸、纱布、用重磅道林纸裁剪不同规格的标本纸、标本夹、硫酸纸等。

制作中首先要根据标本大小选好标本纸,在纸背面右下角按照标本的标注方法(包括采集时间、地点、采集人、学名等)用铅笔做好记录,解剖盘中放入海水,把标本纸放入解剖盘中,取完整清洗干净的标本放入解剖盘,用镊子和毛笔把海藻在标本纸上展开整理好,沿着解剖盘的边缘轻轻拉出标本纸,此时海藻是通过水黏贴在标本纸上的,把拉出的标本纸放在适当厚度的吸水纸上,上面盖上纱布,然后再盖上吸水纸,以此类推,做多几张标本后用标本夹把一沓标本夹住,用绳子绑上固定,上面压以重物,每天更换吸水纸,并把吸水纸晒干,经过一个星期左右腊叶标本即做好。

腊叶标本做好后要进行整理,有些标本含有胶质可以黏贴在标本纸上,有些不能粘在纸上,可用适合大小的透明胶黏住。然后在每张标本上覆以硫酸纸保护。

2.2 贝类标本制作

2.2.1 浸制标本的制作 贝类的浸制标本可用5%福尔马林固定液,或70%酒精固定液。对于观察外形的贝类可以直接把贝类投入浸制液中,对于要观察触角、腹足的贝类,则需要首先把贝类麻醉,使其伸展身体,将采集到的贝类标本置入盛海水的容器中,待其充分伸展后,用1%硫酸镁麻醉后倒出海水,用10%的甲醛溶液将其杀死后,移入固定液中保存[10]。章鱼、乌贼等头足类可放入淡水中杀死,洗净污物,整理好它们的腕足后即可浸制保存。一些个体较大的贝类,为了防其腐烂,需要注射5%甲醛后再进行固定保存。

2.2.2 干制标本的制作 贝类干制标本是指去除贝类内脏后以贝壳的形式保存标本。对于直接采集的贝壳,清洗干净晾干后,可以直接分类放入标本瓶中。对于活的的贝类,可以通过水煮法取出贝肉和内脏,清洗干净晾干后分类保存在标本瓶中。有厣的贝类,应将厣取下和壳一起保存。

2.3 鱼类标本制作

鱼类标本制作有浸制法、剥制法 、骨骼法。浸制法一般保存小型的标本,剥制法和骨骼法一般保存较大的鱼类标本。

2.3.1 浸制法 浸制法用10%的甲醛或75%的酒精做保存液保存鱼类标本。首先需对标本进行清洗整理,去除体表、口腔、鳃等部位的污物及粘液,然后对鱼体进行整理,使鱼体保持自然平整姿态。一般稍大些的鱼要进行注射10%甲醛溶液,防止内脏腐烂,注射部位为腹腔及背部的肌肉,待这两部分变硬以后可以把鱼放入固定液中保存即可。

2.3.2 剥制法 剥制法即把鱼类的皮肤剥下来,通过一定的工艺展现它们生活时的体态。剥制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①首先要选择新鲜、完整无损的健康鱼。②观察并记录活体鱼的外观、颜色、性别等,并用相机拍摄。测量鱼的全长、体长、体高、头长、吻长、眼径、尾柄长、体围等。③皮肤的剥离。在剥皮时应根据各种鱼类不同的形态,采用不同的切口线,尽量减少和缩短切口线[2]。一般选择在鱼类腹部中线切口,小心剔除肌肉、脂肪、内脏和骨骼,注意不要伤到皮肤,保持鳞片和鳍条的完整。④脱脂及防腐处理。为了去除不易剔除的脂肪组织,用棉花蘸取次氯酸钠饱和溶液均匀地涂于鱼皮内表面进行脱脂[3],防腐一般用樟脑、明矾等制成粉末涂抹于鱼皮的内侧。⑤装置。用钢丝、竹、棍等做假体支撑材料,以棉花、稻草等材料填充好后进行缝合。目前也有一些新的工艺做填充材料,用拌好的石灰泥在鱼的表面涂自然晾干后,用刀从中间线竖切开石灰壳取出鱼,然后再向石灰壳内放入适量的发泡剂,合住石灰壳.过一定时间后打开石灰壳,将发泡剂去除即可[11]。⑥定型修饰,根据剥制前拍摄的活体照片,调整鱼的姿态.然后检查鱼体各部分,如有不合适的地方,可用手稍加矫正,装上相似的玻璃球作为眼睛即可。

2.3.3 骨骼法

2.3.3.1 选材 首先要选择个体大、年龄大、新鲜的鱼。

2.3.3.2 热处理 制作骨骼标本,必須要去掉皮肤和肌肉、内脏,保留骨骼和鱼鳍。处理时用开水煮烫材料,便于剔除肌肉和鱼皮肤,把水烧开,并保持沸腾状态,将鱼躯干部分浸入沸水中,先烫一侧,2 min后再烫另一侧,最后将整条鱼全部浸在水中,约1 min后捞出。

2.3.3.3 剔除肌肉 按照先躯干部,再尾部,最后处理头部和鱼鳍的顺序剔除肌肉。肌肉处理干净后,用洗洁精清洗并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后自然风干。

2.3.3.4 脱脂处理 用95%酒精浸泡一定时间后取出自然晾干,如果骨骼仍然发黄。继续用97号汽油辅助再脱脂[4]。

2.3.3.5 整形装架 标本自然风干后,把脱落的骨骼用胶水粘好并整理,对于大型的骨骼标本要用支架固定定型。

2.4 甲壳类标本制作

2.4.1 浸制法 浸制前首先要把甲壳类麻醉或杀死,防止直接放入甲醛溶液固定时出现附肢自切现象。可用少许氯仿或乙醚放入盖盖的容器中麻醉半小时,或投入淡水中杀死,然后用10%甲醛溶液固定即可。

2.4.2 干制标本制作 个体较大的甲壳类可采用此法。方法是将10 % 的甲醛注入动物体内, 接着放入10 % 的甲醛液中浸泡6~10 h,最后晾晒干燥即可。

2.5 其他常见海洋生物标本的制作

腔肠动物和棘皮动物、星虫动物、环节动物一般采用浸制法。此类动物一般有触手或可以伸缩,为防止其身体固定时收缩,先放入新鲜海水中使其恢复自然状态,以1%的硫酸镁溶液麻醉后,用7%的甲醛将其杀死,然后移入10%的甲醛固定液中保存。

海星、海胆类动物也可制成干制标本,先把动物整形,然后放入10%甲醛固定液中浸泡6~12 h,晒干即可。

一些超大型海洋动物如鲸类、 鲨鱼类,可以制成骨骼标本或剥制标本。骨骼标本在制作过程中,对于个体大、难以处理的可采用截段的方法,一般截为3段4部分,分为头骨段、胸椎段、尾椎段以及附骨,进行处理后,再把骨骼按顺序串制[4]。剥制标本参照鱼类剥制标本制作方法。

3 海洋生物标本的保存

3.1 标本馆室的建立

为了保存好生物标本,应当建立标本馆室。标本馆室应当防晒、防霉、防腐、防潮、通风。对于标本较少,不具备建馆条件的,可建立标本室,同样要达到以上要求。对于标本种类繁多的,可建立标本馆。标本馆一般要求较低的温度和湿度,有人员流动的温度一般在18~20 ℃,没有工作人员在内工作的标本馆内应保持13~15 ℃,相对湿度控制在40%~50%时最佳[5],可以通过安装一些设备达到以上要求。挥发的固定液及标本散发的腐败气味对人体有害,因而标本馆室要安装通风设备。

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大型的标本馆建立了多媒体演示系统,对陈列的标本进行多视觉、全方位的多媒体演示。使用现代电子科技技术,发挥声电效果的作用,能够更好地展示生物标本的动态和背景效果,强化陈列展示内容,化平淡、单调、枯燥为生动、神奇,丰富人们的感官享受[12]。

3.2 标本的保存与维护

标本入库之前首先要建立档案,记录采集地点、制作时间,进行分类鉴定,确定学名,根据其分类地位和学名制作标签并贴好。标本的陈列一般是根据其分类系统进行排列的。凡属新种的模式种、稀有种和国家保护的一、二级物种,均应设置一专门区域展示或馆藏。

标本保存过程中要经常进行维护,对于浸制标本,要及时更换或添加保存液,以防标本露出保存液而干坏或腐烂;对于藻类腊叶标本,要保管在干燥、密封的标本柜中,入柜前要进行分类,并贴上标签,便于查找。柜内要放入樟脑等防虫剂。并做到经常更换防虫剂。一些较大或大型的干制标本、剥制标本和骨骼标本主要进行防霉工作,日常管理时应注意定期用福尔马林、高锰酸钾熏蒸或涂抹。以达到防霉的目的。

4 结语

海洋经济生物种类繁多,以上介绍的海洋生物标本的采集、制作、保存技术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但上述的每种方法都有其不完善性。如海藻浸制标本容易褪色,对于海藻标本保色研究不多,可以借鉴植物标本保色方法进行研究[13],随着科技的进步,目前有一些新的标本保存技术,如制作鱼类透明骨骼标本[14]、利用透明水溶性树脂包埋生物标本[15]、制作塑化标本[16-17]等,海洋生物标本制作保存可以借鉴这些方法,以完善海洋生物标本的制作保存技术,更好地发挥标本在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科普教育、文化传播等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保华,郑柏林.海藻标本的采集、制作和保存[J].海岸工程,2007,26(1):72-76

[2] 关梅,杨兴,李建光,等.鲟鱼剥制标本的制作[J].贵州农业科学,2005,33(6):88-91

[3] 马金锋,蒋家龙,杜天奎.鱼类剥制标本创新制作[J]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7):3594-3596

[4] 梁沛文,黄巧珠,贾晓平.海豚骨骼标本制作工艺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09(ll),133-135

[5] 巴家文,伍玉明.生物标本馆的设计与工艺要求[J].生物学通报,2009, 44(2):50-52

[6] 苏怀栋,陈圆圆,龙微鑫,等.多种鱼类骨骼标本制作[J].河北渔业,2012(7):55-57

[7] 杨红超,闫永峰.地方高校生物标本馆的建设与管理[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2,26(12):134-136

[8] 梁沛文,贾晓平,黄健生.海豚剥制标本制作工艺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1 (7):134-136

[9] 堵南山.无脊椎動物玻片标本制作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8-15

[10] 毛乾盛,高翔.简明动物学实习手册[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87-93

[11] 肖方.在动物标本制作中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J].生物学通报,1997,32(2):30

[12] 肖炳龙.高度重视转型期的博物馆学习[J].北方文物,2001(1):104-108

[13] 司登宇,刘龙昌,张学胜.植物原色浸制标本制作新方法[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1,36(6):88-90

[14] 董代辉,唐安科.聚乙烯吡咯烷酮制作鱼类透明骨骼标本[J].生物学通报[J]. 2010,45(1):45

[15] 唐安科,唐发辉,赵元莙.一种透明水溶性树脂包埋生物标本的新方法[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5(1):91-92

[16] 剡海阔,范小龙,梁梓森,等. 鲤鱼塑化标本的制作[J].中国兽医杂志, 2010,46( 10): 35-36

[17] 杨笑如,梁智生,吴子平.原色植物标本固色及塑化方法[J].江 西 植 保,2010, 33(4):185-186

Sampling, processing and preservation of specimens

of marine economic organisms

ZHOU Yi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uan1, HUANG Ha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i2

(1.Fisheries College of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Zhanjiang 524088,China;

2 .Zhanjiang center for Marine Technology,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Zhanjiang 524025, China )

Abstract:Marine organism specimens are important teaching and study materials for universities and institutes researchers on marine biology. In this paper, several proposals on sampling preparations of algae, fish, shellfish, crustaceans,etc were suggested. And sampling methods, processing procedure, drug preparation, conserva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marine organism specimens were also expounded.

Key words:marine economic organism specimens; sampling; processing; preservation

动脉血标本采集 篇12

1 标本不合格主要见于以下几个方面

1.1 溶血:

溶血是临床检验中最常见的干扰因素之一, 溶血标本不仅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降低, 而且能影响钾、镁、转氨酶等多项指标的测定, 不能反应原始标本的实际含量。

1.2 标本量过多或过少:

真空采血管管内呈负压, 有时厂家真空采血管内负压过高或负压不够, 且有的患者静脉血管不易找到或血流不畅, 引起护理人员采集的标本过多或过少, 造成血液浪费或达不到检验的量, 影响检验数据。真空管内加入的抗凝剂与采集的血液量应成恰当的比例, 血液标本过多会发生抗凝管中血液凝固, 无法检验;或出现肉眼不可见的微小凝块, 导致检验结果异常。

1.3 标本放置过久:

离体的红细胞仍在进行代谢和红细胞糖酵解, 故某些成分的测定不准确。长时间放置, LDH、钾和血清铁呈现高值, 血糖降低。

1.4 促凝剂使用不正确:

某些真空采血管内添加了不同种类、不同剂量的抗凝剂, 管子的盖子用不同颜色做了标识。在采血完毕后, 未将血液与抗凝剂充分混合, 也是引起检验结果不正确的一个方面。

1.5 标本被稀释:

在输液同侧采集的血液标本被稀释, 不符合检验要求。

2 引起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

2.1 采集标本的部位不当:

主要是在输液同侧手臂进行静脉血采集, 使血液稀释, 检验的结果失去意义, 或某些成分检验出现假性偏高。如补钾的同时静脉采血, 就会出现血钾偏高。在血肿部位抽血时发生溶血。

2.2 采血的时间和采集的体位不当:

对于有些检验指标来说, 卧位采血与坐、立位采血结果是有区别的。主要是因为长时间坐、立后, 静脉渗透压增加, 一部分水从心血管系统转移到间质中去, 不能客观反映检验结果。时间不当主要是在患者餐后、服药后、剧烈运动后、长时间空腹, 甚至是情绪激动的时候采血, 由于生理因素的改变, 都可以影响到检验结果。

2.3 止血带压扎不当:

扎止血带时间过长, 会使水分从血管内向组织间转移, 大分子物质和大颗粒 (细胞) 却不能滤过, 血液发生浓缩。实验证实, 止血带压力过大或止血时间过长, 可使纤溶性增强或加速血小板的激活。

2.4 其他因素:

穿刺不顺利;抽血速度过快, 负压过大产生气泡;混匀过程中剧烈振荡等是发生溶血的主要原因。如果用碘伏消毒, 在碘伏未干的情况下就进行穿刺, 标本会发生溶血。

3 确保血液标本合格的几点建议

3.1 正确使用真空采血管:

物资供应部门在物品采购时要选用正规厂家的真空采血管。真空采血管用不同颜色盖子标识所添加的抗凝剂, 护士根据所要检查的项目选择不同的采血管。多管采血时管子的使用顺序是:先使用采集凝血机制的蓝色管, 接着使用添加了抗凝剂的试管 (紫、绿、灰、黑色) , 最后采集添加了促凝剂的红色、黄色、白色、桔色、粉色试管。

3.2 选择正确的采集部位:

采集静脉血, 护士习惯在双侧前臂窝附近的肘静脉、重要静脉或肘正中静脉中选择一根比较明显的做静脉穿刺。重症监护房中的患者通常胳膊上有一个或多个静脉输液装置。应首先考虑的是在静脉输液装置的对侧采血, 使血样受静脉输液稀释的影响最小。同时要避开血肿、冻疮、炎症等皮损处。

3.3 选择正确的采血体位和时间:

一般选择清晨空腹时卧位采血, 避免了食物、烟、酒和药物的影响。对于急诊患者和运动后的患者应在其安静休息15min后采血。使用止血带的时间不得超过1 min, 穿刺成功后立即松开止血带。

3.4 正确使用软管采血针:

穿刺针上的乳胶管可以防止滴血, 采血时不能取下来, 须从采血管胶塞中央垂直进针。软管的容积为0.4mL, 多管采集时酌情提前拔出穿刺针。采血完毕应先拔出穿刺针, 如先拔采血针会造成血液回流。

3.5 采集完毕后对标本的处理:

采集完毕后应立即将采集管上下轻轻倒动6~7次, 使血液和抗凝剂充分混合, 同时要防止血细胞受剧烈震动而被破坏。将采血管竖直放在试管架上, 不能平放。

上一篇:温故而知新例谈下一篇:呼唤《建筑节能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