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动脉结扎

2024-06-16

痔动脉结扎(共7篇)

痔动脉结扎 篇1

摘要: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引导痔动脉结扎治疗痔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0例纳入病例按住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外剥内扎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DG-HAL术进行治疗。术后评估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83.1%)明显优于对照组(64.6%),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G-HAL术治疗痔具有微创、安全,操作简单及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痔,多普勒超声引导痔动脉结扎术,Milligan-Morgan术,疗效比较

痔是肛肠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目前治疗方法较多,传统的中西医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在内的疗效都不是很满意,主要问题表现为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相对都比较多[1]。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保留“肛垫”及“最低侵袭性手术”的理念逐步形成,进而增强了非手术治疗痔的理念以及加速了微创手术的问世。超声多普勒引导下的痔上动脉结扎术(Doppler guided hemorrhoid artery ligatoion,DG-HAL)应运而生。有报道认为DG-HAL术安全、有效,并且可以在局麻或表麻下进行,术后疼痛相对较轻及恢复速度较快,特别适合Ⅲ~Ⅳ°内痔以及以出血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痔的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式。为进一步探讨DG-HAL在手术结局、功能恢复及术后疼痛方面的作用,我们于2007年3月以来选择住院患者采用DG-HAL治疗痔65例,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3月至2008年11月广州市白云区人民医院肛肠科痔住院治疗的患者130例。纳入标准:(1)符合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有关“痔疮”的诊断标准[2]。(2)符合2004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肛肠学组制定的痔诊断分度标准[3]:诊断为Ⅲ~Ⅳ°内痔。(3)术前肛门失禁评分为0分。(4)年龄在20岁以上或65岁以下。(5)无肛裂、肛门狭窄、肛窦炎等肛门疾病。(6)无肛门手术治疗机注射治疗史。(7)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年龄在20岁以下或65岁以上。(2)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血液病及手术禁忌证者。(3)无精神障碍或精神病史者。(4)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有130例,按其住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有排便时痔核脱出的临床表现,均需用手还纳。对照组65例,其中男38例,女27例,年龄在22~64岁,平均(40.4±10.7)岁;Ⅲ°内痔51例,Ⅳ°内痔14例;伴有痔出血症状53例,占81.54%。对照组65例,其中男36例,女29例,年龄在21~65岁,平均(41.8±11.3)岁;Ⅲ°内痔53例,Ⅳ°内痔12例;伴有痔出血症状51例,占78.46%。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痔分度及伴随症状等一般性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外剥内扎术(经典Milligan-Morgan术)进行治疗。

方法:(1)术前常规清洁灌肠;(2)采取腰麻或低位硬膜外麻醉,麻醉显效后取适宜手术的体位,左侧或右侧卧位;(3)常规消毒肛门周围及会阴部皮肤,铺无菌孔巾;(4)充分扩肛,在外痔部门作一个放射状“V”形小切口,剥离外痔静脉丛至齿状线上方的内痔部分。(5)钳夹内痔的基底部,用粗线在其正中作8字缝扎。(6)切除缝扎后的内、外痔团,母痔间尽可能的保留正常皮肤组织。(7)用油纱条覆盖在创口处,用无菌敷料外敷,胶布固定。

观察组采用DG-HAL治疗。

术前仪器及特殊器械准备:超声多普勒[由瑞士迈迪亚(MDA)公司生产的多普勒超声痔上动脉检测诊断仪,包括主机(AHD 204)、手柄(AHH 001)及超声探头(AHS 004)];配有一次性多普勒探头的肛门镜、推结器、长持针器、长镊剪、组织剪等;采用GU-46 5/8圆、27mm锥形结扎缝针2-0 Polysorb缝线(美国US Surgicail公司生产)。

手术方法:术前1d晚口服缓泻剂,术前清洁灌肠,术前1h予以静脉滴注抗生素预防感染。采取局麻或表麻,麻醉显效后取截石位或侧卧位;(3)常规消毒肛门周围及会阴部皮肤,铺无菌孔巾;(4)扩肛,将肛管扩张至两指宽,将多普勒肛门镜插入肛门,将超声接触凝胶涂抹到探头外侧,将多普勒探头大约置于齿状线上1~2cm处。然后从折刀位6点肛门正中位置开始,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将肛门镜缓慢旋转1周,需要注意痔上动脉终末支的典型位置(截石位1、3、5、7、9和11点)[4]。在多普勒超声引导下寻找痔动脉,通常情况下当探头置于动脉位置时,可听到动脉蠕动的典型多普勒仪器声已达到峰值的清晰音量。确定痔动脉位置后,用0.5%碘伏消毒肛门镜内的结扎处,通过肛门镜上的结扎窗,在黏膜下4.5~5.5mm的直肠上动脉分支均可予以结扎。长持针器在距顶端1.5cm处作一标记,使缝针的操作能被准确定位于结扎窗中。在多普勒超声探头上方利用2-0Polysorb缝线和坚固的1/2弯针于接近齿线3~4cm处,作“8”字型双重结扎,被定位的动脉,借助推针器打紧结扎,通常缝扎6~10处,当听到多普勒仪器发出的声音信号减弱或消失后,可确定结扎已将定位动脉结扎。本组患者平均缝扎(7.2±2.6)处。

两组患者术后均嘱6h进半流饮食,术后24h后排便,予以抗生素3~5d,便后坐浴,术后第3日始给予太宁栓置入肛门以保护肛管直肠黏膜。

1.3 疗效判定标准

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按痊愈加显效为治愈进行计算治愈率。

1.4 主要观察指标

(1)术前及术后痔脱垂和出血症状改善情况;(2)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PS)进行疼痛评分;(3)通过术后6个月~1年术后随访,患者填写自拟10分制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并进行统计比较分析;(4)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h排尿困难、术后肛门下坠感及术后继发出血等并发症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0.0软件完成统计处理;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症状改善情况比较,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VAPS评分及患者满意度比较,见表2。

与对照组比较△P<0.01,*P<0.05

2.3 两组患者术并发症比较,见表3。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4。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痔是各种因素引发的固定肛管内齿状线上方1.5~2.0cm高度特化的环状血管性衬垫的悬韧带Treitz肌和Park韧带发生损伤或断裂,导致衬垫的下垂或下移及肛周皮下血管丛血流淤滞形成的团块。根据痔的部位而分为外痔、内痔、混合痔等。临床表现为肛门部出现小肉状突出物,无症状或仅有异物感,发作时有便血、疼痛、脱肛和坠胀等症状。

随着对痔的解剖、生理及病理的不断深入研究,“肛垫”理论并不能圆满地解释所有关于痔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痔实际上是一种血管病变,因此对痔上动脉血流的研究正成为现代研究的重点与热点问题,研究认为痔的形成必然与痔上动脉有着密切的联系。DG-HAL术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缺乏深入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仅停留在学说层面。我们结合研究文献及治疗体会认为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结扎动脉后可有效阻断进入内痔的血流,且对静脉回流没有损及破坏,会使痔缩小,故而使出血和疼痛等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2)结扎后的缝线会对局部组织产生刺激作用,引发局部慢性炎症,进而使其纤维化,黏膜及黏膜下层粘连固定,导致痔萎缩消失,减少痔脱垂;(3)结扎缝合可使直肠黏膜及痔上动脉被缝合固定在肌层,有效阻止了肛垫的下移,对其脱垂起到悬吊、复位的作用。

在应用DG-HAL术的实施中我们体会到,要注意以下4点:(1)为减少测量者的人为误差,在术前对每个患者均测量2次,以提高准确性;(2)在旋转肛门镜的时候,操作时动作应尽可能地轻柔,以探头轻贴在黏膜表面为度,避免对肠壁按压较重,而引起黏膜下血管的移位,致测量的点位与实际位置不符;(3)探头与肠壁之间不可留有空气,需要一定量的耦合剂,在探测时应保持探头与肠壁间足够的石蜡油;(4)应使探头与齿线的距离保持在2~3cm,转动肛门镜时避免抽拉或推进探头。

本研究结果显示,DG-HAL治疗痔的治愈率为83.1%,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4.6%,两组之间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痔脱垂和出血症状改善情况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疼痛及患者满意度比较,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术后尿潴留、肛门下坠感及继发出血并发症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DG-HAL术适用于Ⅲ~Ⅳ°内痔的治疗,临床疗效满意,术式具有微创、安全,操作简单及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但明确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林帆,戴丽华.吻合器治疗重度痔疮[J].现代医学仪器与应用,2002,14(4):33-34.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ZY/T001.1-001.9-24.

[3]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肛肠外科学组.痔临床诊治指南(草案)[S].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4,7(6):415-416.

[4]Galkin E.Xray endovascular embolization of the superi-or rectal artery.New potentialities in the surgical man-agement of chronic hemorrhoids[J].Vestn Rentgenol Radiol,2001,42(6):29-34.

痔动脉结扎 篇2

1 临床资料

61例Ⅱ~Ⅳ以内痔为主的混合痔[1]进行超声多普勒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术治疗, 其中38例男性, 23例女性, 年龄17~78岁, 其中9例患者合并肛瘘、肛裂、肛乳头增生、肛乳头瘤等其他疾病。

2 手术方法简介

根据患者年龄体质等情况取俯卧位或侧卧位, 采用局部麻醉。用0.5%的碘伏常规消毒铺巾。指检并扩肛, 将特制的肛门镜置入肛管直肠内, 探头置与齿状线上2~3cm处, 旋转探头寻找痔动脉, 用3~0可吸收缝线对痔动脉进行“8”字缝合结扎, 完成所有的痔动脉结扎后退出多普勒超声肛门镜, 指检以了解各缝扎点的位置。术后肛内置入美辛唑酮红古豆醇酯栓2枚。

3 护理

3.1 术前准备

3.1.1 术前访视

手术前1d由巡回护士到病房做术前访视, 向患者进行自我介绍, 了解患者对手术方式及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 热情、耐心地讲解多普勒引导痔动脉结扎术治疗的特点、手术方式、麻醉方法、术前准备以及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如何配合, 并介绍主刀医师的个人资料、术后可能遇到的痛苦与不适、持续时间及应对方法等, 以解除患者的顾虑, 取得患者最大限度的配合。鼓励患者之间的交流, 比如让恢复期患者讲述自己的亲身体会, 增加患者对手术成功的信心, 减轻其焦虑、恐惧心理。

3.1.2 物品准备

南京奥珂森电子有限公司提供的多普勒超声痔动脉检测诊断仪, 带有多普勒超声传感器、手术操作窗和内光源的特殊肛门镜, 专用长柄持针器, 3-0可吸收线, 推线器, 长线剪等。检查抢救药物、物品是否齐全、完好。

3.2 手术中配合

3.2.1 体位

根据患者不同情况, 采用截石位、侧卧位及俯卧折刀位。一般患者体位为侧卧位, 腋下置软垫, 避免臂丛神经受压;两膝间垫一软垫, 并在膝部和踝部分别放置软垫, 安全、合理、舒适的体位是手术成功的因素, 而且能避免带来新的损伤[2]。

3.2.2 制动术中制动非常重要, 因体位变动影响手术进

行, 特别在对痔动脉进行缝扎时, 要保持患者体位固定, 防止因体位移动而损伤阴道、尿道或前列腺。术中要随时询问其不适之处, 告诉患者深呼吸、努力放松等减轻不适的方法, 可与患者聊一些与手术无关的话题, 转移起注意力, 适当按摩病人健侧肢体, 使病人达到身心放松状态。

3.2.3 监测生命体征给予心电血压监护, 密切观察血压、心率、呼吸变化,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3.2.4 观察记录观察患者表情, 反复询问患者有何不适, 注意观察补液情况并作好护理记录。

3.3 术后随访

(1) 术后3d内对手术病人进行随访, 到病区看望病人, 慰问其健康情况, 并征求病人对手术室护理的意见和建议, 祝病人早日康复。

(2) 出院指导:保持大便通畅, 养成每天定时大便的习惯, 避免过久蹲厕以及久坐久立, 防止便秘;饮食方面注意荤素搭配, 粗细得当, 宜食含纤维素多的新鲜蔬菜水果, 忌食辛辣、燥热、肥腻等食物, 忌食烟酒;注意肛门清洁, 出院后1个月内继续使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 做提肛运动可减少局部静脉的淤积, 防止痔疮复发。

4 结语

超声多普勒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术是一种治疗痔疮的新方法。我们针对本手术的特点, 完善了术前心理护理和特殊器械的准备;在充分了解手术步骤的基础上, 术中密切观察手术进程, 全程保证无菌操作。充分掌握特殊器械和物品的性能和正确使用, 准确熟练配合手术。手术患者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和意外, 为开展此项手术取得了有益的经验。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肛肠外科学组.痔临床诊治指南 (草案) [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04 (7) :415~416.

痔动脉结扎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5月-2013年5月共有120例多发混合痔患者在本院肛肠科进行治疗。所有患者经过肛门视诊、直肠指诊和肛门镜检查确诊为多发混合痔。其中男51例, 女69例, 平均年龄 (42.62±4.46) 岁。患者罹患痔疮的时间在1~20年不等, 病情轻重分级在Ⅰ~Ⅲ级之间。

本次观察的纳入标准为: (1) 患者确诊为痔疮程度在Ⅱ~Ⅲ度之间的多发混合痔患者; (2) 患者年龄>18周岁; (3) 患者肛门形态及功能正常, 未接受过痔疮手术治疗; (4) 患者耐受性满足手术强度的要求; (5) 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参与观察并签署知情同意书[6]。本次观察的排除标准为: (1) 患者其他身体主要脏器患有原发性疾病, 手术缺乏耐受性的; (2) 患者肝肾等代谢脏器存在病变, 不利于术后恢复的; (3) 怀孕或处于月经期的; (4) 罹患艾滋病和生殖系统传染病的[7]。

1.2方法

将120例多发混合痔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痔上动脉结扎并外剥内扎术治疗, 对照组患者给予外剥内扎术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8]。

观察组具体手术方法为:缝合连接直肠黏膜和痔核的动脉血管, 封死血供与营养通路, 缝合中注意保护肛肠括约肌, 注意预防手术炎症和疼痛, 分离肛门外缘皮肤与外痔, 按菱形开放创口切除, 结扎痔上动脉[1]。对照组仅行外剥内扎术。

1.3 观察指标

统计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疼痛时间、愈合时间、大出血、排便困难、肛缘水肿和肛门狭窄的例数及比例, 以及VAS评分高低作为评价两种治疗方法效果优劣的标准[6]。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没有出现肛门狭窄情况, 与对照组相比, 患者疼痛程度轻, 愈合时间短, 出现大出血、排便困难和肛缘水肿等术后并发症的比率更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两组疼痛指数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相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后, 患者的VAS评分呈下降趋势, 降幅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初期VAS评分也有明显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随着时间的增加, 出现了明显反弹, 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与术前比较, P<0.01

3 讨论

3.1 术前准备

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体检, 确保无手术禁忌。术前半天叮嘱患者禁食禁水, 进行消化道清洗。手术时使患者侧卧于无影灯下, 进行扩肛操作, 肌注麻醉药物。对肛门进行手术消毒, 观察患者多发混合痔的情况[9,10]。

3.2 手术方法

观察痔区分布, 选择主要痔疮进行手术操作。对连接直肠黏膜和痔核的动脉血管进行缝合, 封死痔疮的营养供应通路。缝合时要确保动脉血管完全缝死, 以免患者术后出现红肿和炎症[3,11]。此外, 术中要避免损伤患者的肛肠括约肌, 谨防术后患者出现疼痛。利用手术钳将患者的外痔与肛门外缘皮肤分离, 切除外痔。切除范围一侧应至肛门齿线下方1 cm处, 创口梭形开放, 内痔贯穿结扎切除, 结合痔上动脉结扎, 术后痔疮出血明显减少, 水肿、疼痛明显减轻[12]。

3.3 术后处理

术后1 d应避免排便, 应食用半流质食物, 抗生素抗炎治疗3 d, 禁烟禁酒。每日换药时应注意观察创口的红肿和出血情况, 谨防术后感染, 包扎时应保证敷料无污染, 注意包扎完整, 谨防创口与外界接触[13]。

本次观察采取了区别治疗, 比较疗效的方法研究了痔上动脉结扎并外剥内扎术治疗多发混合痔的临床实效性。表1着重统计了该术式治疗的实效性, 从疼痛时间、愈合时间、大出血、排便困难、肛缘水肿和肛门狭窄等方面来看, 痔上动脉结扎合并外剥内扎缝合术在三项统计上与传统疗法存在显著差异,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此外, 从VAS评分的结果来看, 观察组患者在疼痛程度上也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表现在:结扎血管堵塞了内痔的营养供给通路, 内痔会逐渐萎缩并脱落。手术方式改进之后, 患者手术创口面积减小, 术后的疼痛持续时间和程度也大大降低。结扎痔上动脉后, 切断了血管通路, 大大减少了术后出血的风险。可见两术并行相对于单行内剥外扎缝合术在治疗混合痔上有更好的疗效。

总之, 痔上动脉结扎并外剥内扎缝合术治疗多发混合痔相对于传统手术疗法优势明显, 值得推广借鉴。

摘要:目的:研究动脉结扎术和外剥内扎术双术并行治疗混合痔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过手术治疗的120例多发混合痔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 每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痔上动脉结扎并外剥内扎术治疗, 对照组仅行外剥内扎术, 比较两组疗法之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疼痛时间为 (3.1±0.9) d, 愈合时间为 (11.2±1.9) d, 大出血3例, 占比5%;排便困难5例, 占比8.3%;肛缘水肿10例, 占比16.6%;肛门狭窄0例。观察组患者在术前、术后即刻、1 d、3 d和1周的VAS评分分别为 (7.5±1.9) 分、 (3.0±1.8) 分、 (3.1±2.3) 分、 (3.5±2.4) 分和 (3.0±2.5) 分。观察组疼痛评分与并发症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痔上动脉结扎并外剥内扎术多发混合痔的疗效优于单行外剥内扎术的传统方法, 值得临床借鉴。

痔动脉结扎 篇4

我院手术室2012年1月—2012年12月51例超声多普勒检查仪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术病人进行护理, 病人术中感觉良好, 术后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2年12月行超声多普勒检查仪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术病人51例, 男30例, 女21例;年龄17岁~79岁, 平均54.74岁;其中4例为Ⅱ度内痔, 其余为以Ⅲ度内痔为主的混合痔病人。

1.2 护理方法

1.2.1 术前准备

1.2.1. 1 术前访视

巡回护士于术前1d到病人床边以访谈形式向病人讲解手术注意事项、术前准备内容, 介绍手术室环境、手术方式、手术体位、超声多普勒检查仪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术的优点, 讲解以往相同病人的成功事例, 彻底打消病人的顾虑, 使病人完全理解并能配合手术。

1.2.1. 2 病人术前准备

术前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传染病等检查、心电图检查, 术前禁食6h, 灌肠清洁肠道, 备皮。

1.2.1. 3 物品准备

南京奥珂森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的AKS系列痔动脉结扎超声多普勒检查仪 (AKS100型) , 0.5%碘伏消毒液, 0.5%氯己定棉球若干, 液状石蜡棉球, 适量生理盐水, 凡士林纱布, 2-0可吸收带针缝线1根~2根, 3-0可吸收带针缝线1根~2根, 装有超声多普勒探头的特制肛门镜, 专用推线器, 长针持 (20cm长) , 无菌纱布数块, 明胶海绵2块, 太宁栓1枚。

1.2.2 术中护理及配合

1.2.2. 1 麻醉配合

麻醉方式采取蛛网膜下隙阻滞麻醉或局部麻醉。病人入室后尽快建立静脉通道, 并监测病人生命体征。协助麻醉医生摆放蛛网膜下隙阻滞麻醉病人的麻醉体位, 并配合麻醉医生进行麻醉。

1.2.2. 2 仪器准备

巡回护士将痔动脉结扎超声多普勒检查仪接通电源并开机自检。

1.2.2. 3 手术步骤及配合

麻醉效果满意后协助病人取右侧卧位, 双下肢屈膝, 双上肢放于搁手板上。0.5%碘伏纱布常规消毒术野, 铺无菌巾, 0.5%氯己定棉球消毒肛管及直肠下端。术者用生理盐水润滑手指进行肛门指检, 指诊肛门未见异常肿物后适当轻柔扩肛。

将特制肛门镜与痔动脉结扎超声多普勒检查仪连接好, 置入肛管直肠内, 使超声多普勒探头置于齿状线上2cm处, 沿肛管直肠纵轴旋转肛门镜, 在超声多普勒检查仪引导下寻找痔动脉, 在接收到超声多普勒信号明显处 (信号应呈稳定的波形, 无嘈杂的响声, 类似动脉搏动的声响) 用0.5%氯己定棉球消毒肛门镜内的手术操作窗口, 通过该窗口用2-0可吸收薇乔线在推线器帮助下对痔动脉进行“8”字缝合结扎, 每次进针须用0.5%氯己定棉球消毒, 同法处理其他部位痔动脉。完成所有的痔动脉结扎后再充分暴露痔体, 血管钳提起痔体, 3-0可吸收带针线平行肛管于痔体顶端作黏膜下“8”字缝合并打结, 沿痔本体连续做包围式缝合数针, 终止于齿线上5mm, 并将松弛的黏膜及萎缩的痔体悬吊到正常部位。观察创面是否有活动性出血, 充分止血后, 肛门创面放太宁栓1枚。用凡士林纱布及明胶海绵填塞创面, 包裹排气管塞入肛门内。

1.2.3 手术护理要点

1.2.3. 1 物品和仪器准备

术前准备好术中用物, 确保用物齐备并达到消毒灭菌要求。提前将痔动脉结扎超声多普勒检查仪开机, 仪器自检良好后待用。

1.2.3. 2 合理补液

术中保持静脉通路顺畅, 根据病人血压、出血等情况决定补液液体和补液速度。

1.2.3. 3 监测生命体征及观察记录

病人卧于手术床后予心电、血压、血氧监护, 全程密切观察血压、心率、呼吸变化, 如有异常报告医生及时进行处理。术中观察病人面色、表情, 询问病人感受, 及时发现病人不适, 采取对应措施并做好护理记录。

1.2.3. 4 体位

病人手术体位为右侧卧位, 右上肢因为长时间压迫会感觉麻木不适, 术中在不影响术者操作的前提下适时改变右上肢摆放位置, 并且对病人右上肢进行按摩, 促进相应部位血液供应。

1.2.3. 5 制动与安全

病人体位随意变动会影响术者手术, 尤其在对痔动脉进行缝扎时, 体位变动会增加损伤周围组织包括阴道、尿道或前列腺的可能。并且手术床较窄, 术中侧卧位增加了体位不稳定因素。巡回护士应向病人宣教始终保持上身稍前倾的体位, 必要时使用约束带。

1.2.3. 6 寒战预防和护理

术中由于室温以及输入液体温度过低、手术区域皮肤暴露、皮肤消毒、病人紧张、椎管内麻醉、血压下降、药物过敏等原因均会引起寒战。注意调节室温至25℃~27℃并加盖棉被, 输入液体用输液加温器加温, 做好病人心理安慰, 发现病人寒战不适及时对症治疗。

1.2.3. 7 心理护理

做好术前访视宣教, 术中病人处于意识清醒状态, 由于仪器设备发出探测回声病人会烦躁不安, 应告知病人机器声音是正常现象, 不要紧张, 并适当降低设备声音。手术间的医护人员也应做到交谈轻声细语。

2 结果

51例超声多普勒检查仪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术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 术中感觉良好。

3 小结

超声多普勒检查仪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术病人均能够配合完成手术, 病人住院时间短, 术后恢复快。超声多普勒检查仪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术的成功需要手术室护士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和术中娴熟的配合, 做好病人安全保障和心理支持。

参考文献

痔动脉结扎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1年1月至2012年11月我院收治的环状混合痔的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使用计算机随机的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40例, 其中男21例, 女19例, 年龄最大为71岁、最小为19岁, 平均年龄为 (47.84±8.52) 岁;病程在1~7年, 平均为 (4.85±2.66) 年。实验组患者40例, 其中男22例, 女18例, 年龄最大为72岁、最小为18岁, 平均年龄为 (47.77±8.09) 岁;病程在1~8年, 平均为 (4.96±2.42) 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包括性别和年龄等差异均不明显,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痔上动脉结扎手术。实验组患者采用外剥内扎联合皮桥整形手术, 患者采用骶管麻醉方法, 并取膀胱截石位, 常规消毒。使用肛门指扩方法显露出痔核, 再根据环状混合痔内痔区进行分界和处理。对内痔根部齿先使用中弯钳夹起牵拉。随后沿着外痔远端肛缘皮肤做一个切口, 切口为V形, 沿着括约肌表面剥离到外痔的静脉丛, 直至患者的内痔基底部。内痔基底部使用丝线缝扎, 在结扎上方5mm切除痔。并结扎痔核基底部。在粘膜下层注射痔消灵注射液。各个区域之间的结扎点不能位于同一个平面, 且痔段之间要保留皮桥和粘膜层。在钳夹3.11.7点混合痔内痔部分时, 要注意在痔上动脉结进行缝扎。每两个V字切口之间使用皮桥整形做缝合。

两组患者在手术后均进行常规的消炎、止痛。手术后第1天给予流食, 并使用苦参汤进行坐浴。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切口愈合时间和患者的手术后并发症。疗效判定标准:治愈:患者治疗结束后, 其症状、体征等完全消失, 切口愈合, 肛门外形与肛门功能恢复正常, 无肛门下坠感。有效:患者治疗后, 症状体征改善, 切口愈合, 其肛门外形基本正常, 排便后有痔脱出, 有肛门下坠感但有所减轻。无效:患者治疗结束后其症状体征等均无明显的变化。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后的疼痛、水肿等并发症发生率。其中疼痛统计II度以上疼痛, 为患者肛门疼痛, 需要服用止痛药物的患者。水肿统计II度以上水肿, 为局部有水肿和活动受限的患者。出血患者统计有出血并需要进行处理的患者。

1.4 数据处理

本次实验的所有数据处理均采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处理, 检验水准α为0.05, 以95%为可信区间, 计算结果中P<0.05时, 为样本差异明显且有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组间对比方法为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 患者创面愈合时间短, 与对照组比较, P<0.05;实验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创面愈合时间详细结果见表1,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比较见表2。

注:#P<0.05, 样本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环状混合痔是肛肠科的常见疾病和疑难疾病, 患者肛周外痔有静脉曲张样隆起, 内痔脱出, 容易出现各种严重并发症, 如肿痛、便血等[2]。

使用外剥内扎联合皮桥整形手术能够对静脉曲张进行彻底的消除, 并可以清除多余结缔组织, 进而减少患者的皮桥水肿情况, 避免皮赘残留, 达到一次性治愈的效果[3]。其中较大的内痔核可以采用结扎方法, 外痔采用小切口剥离, 小的内痔使用消痔灵进行处理, 进而能够保证足够的皮肤黏膜桥, 并保存肛垫的上皮组织[4]。患者肛门狭窄的发生率更低, 手术后肛门反射功能更好, 排便控制功能好。同时, 保留的皮肤黏膜还能够紧贴在创面, 妥善地固定内括约肌下, 避免了黏膜外翻。

注:#P<0.05, 样本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从实验结果我们也可以看出, 实验组患者40例, 治愈32例, 高于对照组, 且患者创面愈合快, 手术后并发症少, 与对照组患者比较,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使用外剥内扎联合皮桥整形的效果较好, 安全性更高。

医师在进行外剥内扎联合皮桥整形手术时, 要注意精心地设计外剥内扎的范围, 并注意保留肛管皮桥、齿线上方黏膜桥, 避免肛门狭窄。每个皮桥的宽度要在0.2cm。其次, 在皮桥整形中, 要对皮下的曲张静脉、血栓等剥离干净, 避免感染、水肿等发生。同时, 手术中医者要动作轻柔, 避免过度牵拉造成组织的水肿发生。

综上所述, 临床治疗环状混合痔采用外剥内扎联合皮桥整形手术的效果更好, 手术后并发症少, 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甘新彪, 俞立民, 邱红根, 等.外剥内扎和原位皮桥整形加括约肌切断术治疗环状混合痔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 2008, 11 (2) :156-157.

[2]郑勇.分段齿形结扎加皮桥整形术治疗环状混合痔[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1, 18 (3) :327-328.

[3]梁瑞, 陈连坤, 徐风云, 等.外剥内扎加皮桥整形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15) :146-147.

痔动脉结扎 篇6

关键词: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术,聚桂醇注射术,II度痔病

超声多普勒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术 (DG-HAL) 是20世纪末日本Morinaga开发成功的一种新的痔的诊疗技术, 此项技术在我国各地均已开展, 积累了许多临床经验。聚桂醇注射液是目前广泛使用的硬化剂, 是新型微创技术的代表。我院于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 通过对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术结合聚桂醇注射术治疗II度痔病的临床观察, 效果满意,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器械设备

南京奥珂森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的AKS100痔动脉结扎超声多普勒检查仪及其配套的一次性超声探头, 。

1.2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符合200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直肠肛门外科学组制订的《痔临床诊治指南》的诊断分类标准[1], 均符合II度痔病诊断标准, 以便时肛门出血为主, 外痔不显。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江宁区中医医院收治的II度痔病患者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0例, 治疗组男15例, 女19例, 年龄20~55岁, 平均35.4岁, 平均病程1月~20年;对照组男10例, 女20例, 年龄22~65岁, 平均39.6岁, 平均病程2月-30年。两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检查作血尿粪常规、凝血功能、生化全套、全胸片、传染病三项、腹部B超、心电图等检查, 术前给予两组患者2支开塞露纳肛, 以助排净粪便, 排净粪便后在肛门周围局部进行备皮。所有患者均采用肛门局部麻醉, 手术体位取右侧卧位。

1.3.1 治疗组

麻醉成功后, 用0.5%的碘伏常规消毒术野皮肤, 铺置无菌巾单, 再用0.5%碘伏棉球消毒肛管及直肠下端。指检并扩肛至两指, 将消毒的直肠镜超声探头置入肛管直肠内, 使超声多普勒探头置于齿状线上2~3 cm处, 左手握手柄右手拇指和食指捏拄手柄主体, 沿肛管直肠纵轴顺时针方向缓慢旋转同时聆听设备发出的声音, 在接受到超声多普勒信号明显处时由助手固定手柄, 再用0.5%碘伏棉球消毒肛门镜内的手术操作窗口 (每进针必须消毒) , 通过该窗口用2-0的可吸收缝线和坚固的5/8弯针对痔动脉进行“8”字缝合, 根据超声多普勒痔动脉诊断仪检测出的痔动脉深度确定进针的深度, 在推线器的帮助下对缝合的血管进行结扎, 完成所有的痔动脉结扎后再次旋转直肠镜超声探头检测结扎效果, 对不满意处再次缝扎。将直肠镜超声探头退出0.5cm重复上述操作, 但应保证结扎点距离齿线至少0.5~1cm, 完成所有的痔动脉结扎后退出直肠镜超声探头。再用喇叭型肛门镜插入肛内, 采用7号细针头注射器抽取聚桂醇注射液, 消毒直肠粘膜后, 在截石位1、3、5、7、11点齿线上进针至粘膜下层, 回抽无血液后, 边退针边注射, 每处约2-3mL, 至粘膜呈现皮肤红纹症。

1.3.2 对照组

麻醉成功后, 用0.5%碘伏消毒会阴及肛周皮肤, 铺巾置单, 碘伏消毒肛管及直肠下端, 指检并扩肛, 待肛管松弛后, 以组织钳夹提起内痔痔核, 表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在痔核基底部以中弯血管钳沿直肠纵轴方向夹住, 电刀做V字切口, 7号丝线结扎, 一次性结扎痔核数不要超过3个, 以免发生术后肛门狭窄。

1.4 术后处理

术后进食半流质食物, 控制排便2天。术后第2天开始给予我科协定1号方中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剂坐浴, 肛内纳入普济痔疮栓, 每日换药。

1.5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术后3天、1周、1月肛门出血症状改善情况,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包括术后肛门疼痛、坠胀、尿储留) , 患者恢复正常生活时间及临床疗效。

1.6 评价标准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判定[2]。痊愈:症状 (主要指便血) 消失, 检查痔已消失;好转:治疗后症状改善, 检查痔已缩小;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变化。

1.7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3天、术后1周、术后1月肛门出血症状改善情况

两组患者术前均有出血症状, 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术后3天治疗组有20例患者有少许便纸血, 未见明显滴血或喷射状, 对照组有30例患者有便纸血, 有滴血,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 ;术后1周治疗组只有2例有少许便纸血, 和对照组15例比较, 两组有显著差异 (P﹤0.05) 。术后1月两组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肛门坠胀之间比较, 有显著差异 (P﹤0.05) , 术后尿储留情况比较, 无显著差异 (P﹥0.05) 。见表2。

2.3 两组患者恢复正常生活时间

治疗组患者恢复正常生活时间为 (4.19±1.90) 天, 对照组患者恢复正常生活时间为 (12.9±4.12) 天,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 。

2.4 两组患者治疗疗效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均为100%, 两组比较无差异 (P﹥0.05) 。

3 讨论

3.1 两种手术方式作用机理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术 (DG-HAL) 作用机理[3]: (1) 结扎动脉血管后, 阻断进入内痔的血液, 痔核萎缩, 出血和疼痛消失。 (2) 结扎后, 局部引起慢性炎症, 产生组织纤维化, 使黏膜和黏膜下层粘连固定, 痔核萎缩, 黏膜脱垂减少。 (3) 随着张力的降低, 结缔组织再生, 从而促进痔核收缩。聚桂醇注射法[4]是通过引起痔核组织发生无菌性炎性反应, 然后逐渐纤维化, 包绕痔内的静脉及小动脉, 在其周围形成一层保护层, 使薄弱的血管避免因排便等因素的损伤。同时, 纤维组织可使血管腔闭塞, 消除或减轻静脉的扩张和充血, 使痔体发生萎缩。

3.2 两种手术方式结合优势单纯使用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术 (DG-HAL) 时, 不能达到彻底断流的目地, 单纯使用聚桂醇注射术时, 不能有效地将病理肛垫有效固定, 而将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术 (DG-HAL) 与聚桂醇注射术结合, 可有效弥补各自的缺陷, 最大程度地将痔本体保留在原位并阻断血流, 使痔核萎缩坏死;而内痔结扎术不同程度地改变了痔核的原态, 并发生位移, 是导致术后肛门疼痛、坠胀等不是症状的重要原因。另聚桂醇有一定的镇痛的作用, 故术后发生疼痛的例数少。根据现代痔病理论, 无症状的痔无需治疗, 有症状的痔治疗的目的是消除或缓解症状, 主要是出血和脱垂等症, 而不是将有病理改变的肛垫切除。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术 (DG-HAL) 结合聚桂醇注射术结合是符合将现代解剖医学与传统枯痔疗法相结合, 符合现代医学微创治疗的理念。通过此次研究发现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术 (DG-HAL) 结合聚桂醇注射术是可靠、安全的, 近期效果满意, 患者痛苦小, 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 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痔临床诊治指南 (2006版) [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06, 461-463.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53-54.

[3]王业皇.超生多普勒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术的临床观察[J].中国肛肠病杂志, 2006, 26 (5) :11-12.

痔动脉结扎 篇7

关键词:外痔切除缝合内痔结扎术,混合痔,传统切除术

混合痔为内外痔共同组成的整体, 多在同一方位, 以截石位11点方位为主[1]。手术治疗为首选方法, 可弥补保守治疗的非彻底性, 但是选择何种术式治疗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靶点。传统术式中以切除痔核为主, 但是术后疼痛感明显, 患者依从性较差。随着手术技术的提升, 外痔切除缝合内痔结扎术为改进术式, 本文通过观察其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0例混合痔患者 (均于2013年2月~2014年2月就诊) 为研究对象并编号分组。均按照2006年<<痔临床诊治指南>得出诊断, 为II~IV期。观察组男:女=21:24, 年龄25~65 (43.4±2.4) 岁, 病程1~4 (2.5±0.8) 年, II~IV期分别12、21、12例。对照组男:女=20:25, 年龄26~65 (44.4±2.2) 岁, 病程1~4 (2.4±0.6) 年, II~IV期分别13、19、13例, 组间资料比较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患者肝、肾以及凝血功能等均正常, 排除手术禁忌证者, 取得患者本人的书面知情同意。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切除术。手术前先完成清肠工作和其他相应术前准备程序。固定患者为膀胱截石位, 行常规硬膜外麻醉, 并完成扩肛 (宽度扩至3~4指) 。剥离外痔并结扎切除内痔。

1.2.2 观察组

采用外痔切除缝合内痔结扎术。术前准备工作同对照组, 完成扩肛工作。准备工作完成后, 完成对痔核的探查, 包括位置、形态、大小等, 一次确定切除方向和位置。将痔核体提起, 分别切除外痔和内痔, 前者为V型放射状切口, 同时剥离周围组织达齿线上2~4mm;后者用弯血管钳摘除痔核并结扎。将外痔切口逐层缝合, 缝合过程中严格掌握缝合深度和打结力度。覆盖创面, 术后预防感染, 注意避免大便干结, 避免便时用力过度, 做好切口护理工作, 可配合药浴进行治疗。

1.3 疗效评定[2]

痊愈:痔核脱落消失, 患者无疼痛、出血等临床症状, 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显效:痔核明显变小, 相关症状明显减轻, 并不影响正常工作;有效:痔核变小, 相关症状好转, 对正常生活仍有一定影响;无效:痔核大小并未明显改善, 仍对患者造成明显不良影响。

1.4 观察指标

通过视觉模拟评分 (VAS) 评估患者术后疼痛程度 (轻、中、重评分分别为3分以下、4~7分、8分以上) 。并观察患者住院时间, 恢复工作时间以及2个月后随访的复发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 , 计量资料t检测 (±s) , P<0.05分析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方式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达53.33% (24/45) 和97.78% (44/45) , 复发率为6.67% (3/45) , 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的31.11% (14/45) 、84.44% (38/45) 、15.56% (7/45) (P<0.05) , 见表1。

2.2 手术情况及预后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VAS评分为5.1±1.3分, 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 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恢复工作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3 讨论

混合痔包括内外痔部分, 病程较长, 病情较重, 出血、水肿明显, 尤其III~IV期症状严重, 已经丧失正常生理功能, 解剖形态上也失去自动恢复能力, 其病变呈不可逆性改变, 甚至发生脱垂和出血, 不仅对患者带来严重痛苦, 同时明显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 需及时手术治疗。采用何种手术能够达到彻底治疗的目的, 减轻患者术后痛苦, 是痔疮相关手术研究热点。

经临床实践表明[3~5], 临床治疗方法较多, 通过结扎、激光等方法均可将痔核部位切除, 但是均为破坏性手段, 对患者创伤明显, 疼痛感较剧烈, 术后容易出血, 造成更大痛苦[6]。本文中对照组患者使用的痔单纯切除术创伤面积相对也较大, 并且对于痔核较多、病变严重患者, 并不能一次性切除, 最多仅能达到3个, 因此效果并不理想。随着临床技术不断提升, 外痔切除缝合内痔结扎术被研制出, 针对混合痔特点, 为其治疗开辟新的途径和方向[7]。其原理与传统破坏方法不同, 将外痔的切除方法和内痔的结扎结合, 切除部分位置至齿线上4mm处。观察组患者有效率提升, 手术时间、疼痛程度以及恢复时间均优于对照组。临床手术体会发现[8], 手术过程中, 需注意掌握外痔创面剥离深度, 切口间保留皮桥, 而内痔结扎为齿形, 不易脱落, 同时降低组织水肿、渗出程度。总之, 此术式为混合痔治疗开辟新的路径, 符合混合痔特点, 可行性较强, 应用前景较好。

参考文献

[1]饶正英.痔上动脉结扎联合内痔结扎悬吊治疗的混合痔的综合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 2013, 2 (27) :248-249.

[2]栾洪, 孙义锋.PPH联合挂线治疗混合痔合并肛瘘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 2011, 15 (4) :140-141.

[3]唐淑敏.消炎止痛液对混合痔术后疗效的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 2013, 2 (24) :23-24.

[4]韦建英, 李茵, 何林根, 等.分段齿形结扎加后正中肛管切开术治疗环形混合痔的疗效[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4 (29) :153-154.

[5]孙立新.部分内括约肌切断、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60例临床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 2010, 7 (4) :167-168.

[6]杨兴成.PPH联合挂线治疗混合痔合并肛瘘的疗效观察[J].中国处方药, 2014, 12 (3) :22-23.

[7]杨浩, 张桂兰.外痔切缝内痔结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156例临床体会[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13) :3030-3031.

上一篇:梁山好汉下一篇:配置型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