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闭塞(共11篇)
动脉闭塞 篇1
病历资料
患者, 女, 43岁。以“头晕半个月”为主诉入院。0.5个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 呈阵发性, 持续15 min, 1~3 d发作1次, 无头痛、恶心、呕吐, 无视物旋转, 无耳鸣、复视, 无肢体无力、抽搐等不适, 未经诊治, 头晕反复发作, 进行性加重, 持续时间30 min, 3~4次/d, 性质如前。无特殊既往史及家族史。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 意识清楚, 双侧瞳孔2.5 mm, 等大等圆, 对光反射灵敏, 颈无抵抗, 心肺部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腹平软, 无压痛、反跳痛, 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 克氏征阴性, 病理征未引出。辅助检查:头颅+颈部CTA示:动脉硬化, 右侧颈总动脉末段管腔狭窄。血、尿、便常规、生化、心电图及胸片等检查未见异常, 在局麻下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经右股动脉行脑血管造影, 术中造影管行至腹主动脉段感觉阻力明显, 导丝反复尝试通过失败后, 造影显示腹主动脉主干闭塞。停止手术操作, 进一步行主动脉CTA示:腹主动脉L2椎体水平管腔闭塞, 腹腔内、腹肌、胸壁及皮下见多发迂曲动脉影, 主动脉弓左侧、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中段腔壁不规则, 动脉粥样硬化。进一步查血沉、C-反应蛋白、抗链球菌溶血素O、类风湿因子及抗核抗体谱均为阴性结果。后患者转诊至上级医院。
讨论
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动脉粥样硬化是多数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病因, 另外, 如夹层动脉瘤、纤维肌发育不良、大动脉炎等疾病也可以导致颈动脉狭窄[1]。腹主动脉闭塞主要见于动脉粥样硬化、大动脉炎及先天性闭塞, 常见症状有间歇性跛行、下肢静息性疼痛、男性阳痿等[2]。颈动脉狭窄及腹主动脉闭塞均属动脉管腔狭窄性病变, 发病机制相近, 两者共存在临床实属罕见, 考虑该患者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或大动脉炎的可能[3]。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在动脉壁上沉积了一层类似小米粥样的脂类, 使动脉弹性减低、管腔变窄的病变。其常累及心、脑、肾及主动脉, 且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密切相关[4], 是中老年常见病的基础病变。大动脉炎是一种慢性多发性非特异性炎症, 好发部位主要为主动脉和腹主动脉, 其次是颈总动脉及其分支, 常累及多条动脉, 导致受累动脉狭窄、闭塞, 少数也可引起动脉扩张甚至动脉瘤形成, 主要表现为缺血的症状, 青年人多见, 尤其是女性[5]。大动脉炎病因尚不明确, 多数学者认为是一种自体免疫性疾病。
脑血管造影是一项有创性检查, 作为诊断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 在具体操作中存在一定的风险。该患者在脑血管造影术中意外发现腹主动脉闭塞, 警示笔者在血管内操作务必在透视下进行, 动作轻柔, 必要时造影以明确血管情况, 切记暴力, 以免捅破血管或造成血管夹层。
目前治疗动脉狭窄性疾病的方法包括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手术治疗包括动脉内膜剥脱、补片扩大成形、血管旁路移植等;介入治疗包括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6,7]。虽然手术治疗仍是目前大多数患者的首选方法, 但随着技术经验及材料科技的进步和发展, 介入治疗的适应证不断扩大, 疗效逐渐提高, 有望在将来成为治疗动脉狭窄性疾病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摘要:颈动脉狭窄及腹主动脉闭塞均属动脉管腔狭窄性病变, 它们在临床中并不少见, 对患者的生活和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 但是它们在同一例患者中同时出现却十分罕见。本文简要介绍颈动脉狭窄合并腹主动脉闭塞1例, 为临床提供参考。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腹主动脉闭塞,探讨
参考文献
[1]Yalonetsky S, Gruberg L, Beyar R.“No-reflow”Phenomenon during Percutaneous carotid angioplasty in a scleroderma patient[J].Int J Cardiovasc lntervent, 2004, 6:82-84.
[2]胡新华, 杨军, 张强, 等.肾下腹主动脉闭塞症39例诊治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4, 14 (16) :75-77.
[3]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大动脉炎诊治指南 (草案) [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04, 8 (8) :502-504.
[4]王浩然, 于春江.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及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10, 31 (6) :828-833.
[5]Cantu C, Pineda C, Barinagarrementeria F, et a1.Noninvasive cerebrovascular assessment of Takayasu arteritis[J].Stroke.2000, 3l:2l97-2202.
[6]马宁, 蒋世良, 黄连军, 等.主动脉狭窄性病变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4, 20 (11) :1689-1692.
[7]万圣云, 汪凯, 潘升权, 等.颅外颈动脉狭窄治疗方法的探讨[J].安徽医学, 2009, 30 (2) :126-127.
动脉闭塞 篇2
其过程长短不一,包括从较早的病理变化开始,直到动脉粥样硬化已经形成,但尚无器官或组织受累的临床表现。
缺血期
症状由于血管狭窄、器官缺血而产生。
坏死期
由于血管内血栓形成或管腔闭塞而产生器官组织坏死的症状。
硬化期
长期缺血,器官组织硬化(纤维化)和萎缩而引起症状。 动脉硬化闭塞症
不少病人不经过坏死期而进入硬化期,而在硬化期的病人也可重新发生缺血期的表现。
颈内动脉慢性闭塞的临床探讨 篇3
中图分类号:R543.4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6.04.030
由于神经介入诊治技术及CTA检查的广泛开展,我科于2007年1月~2015年11月在DSA或CTA检查中发现颈内动脉闭塞患者230例,其中颈内动脉慢性闭塞128例,病人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梗死为临床表现入院,经过影像学检查、血管超声检查初步了解脑梗死病灶、颈部动脉及颅内血管血流声像后,再通过CTA或DSA明确闭塞血管及其侧支循环情况,探讨颈内动脉慢性闭塞的临床特征,发现颈内动脉慢性闭塞患者由于建立了良好的侧支循环,可表现为无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TIA或脑梗死,使我们对颈内动脉慢性闭塞有了新的认识,现对128例颈内动脉慢性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2007年1月~2015年11月在我科进行CTA或DSA检查发现有128例TIA或脑梗死患者存在颈内动脉慢性闭塞。其中男90例,女38例,年龄31~85岁,平均65岁。伴发疾病:高血压96例,糖尿病25例,高脂血症102例,鼻咽癌放疗术后12例。
1.2方法
128例患者均行CT/MRI、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部血管彩超、CTA/DSA等检查,经DSA或CTA检查确诊为颈内动脉闭塞。入选标准:以TIA或脑梗死发病,经DSA或CTA检查证实为一侧颈内动脉完全闭塞,根据患者侧支循环建立情况,支持诊断为颈内动脉慢性闭塞。脑梗死诊断均经CT/MRI证实。病程2 h~3 m。排除标准:急性颈内动脉闭塞、先天性颈内动脉缺如、烟雾病、颈内动脉盗血综合征。128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如下。
1.2.1临床表现
TIA 68例(反复发作28例,首次发作40例),腔隙性脑梗死40例,脑梗死20例。肢体偏瘫54例,感觉障碍28例,语言障碍18例,偏盲6例。
1.2.2颈部血管彩超、TCD、CT/MRI检查结果
颈部血管彩超提示: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闭塞53例,左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闭塞50例。TCD结果:右侧颈内动脉无血流声像72例,左侧颈内动脉无血流声像56例,右侧颈内动脉血流增快19例,左侧颈内动脉血流增快25例,右椎动脉血流增快25例,左椎动脉血流增快28例,右侧大脑中动脉血流增快12例,左侧大脑中动脉血流增快9例。CT/MRI:右侧大脑中小梗死8例,右侧大脑腔隙性脑梗死22例,左侧大脑中小梗死12例,左侧大脑腔隙性脑梗死18例。
1.2.3DSA/CTA表现
闭塞位置:103例为颈内动脉起始部闭塞,形态大部分为鼠尾状闭塞,25例为颈内动脉虹吸部闭塞。右侧颈内动脉不同程度狭窄28例,左侧颈内动脉不同程度狭窄32例。大脑中动脉狭窄15例,右椎动脉狭窄24例,左椎动脉狭窄18例。侧支循环代偿:128例患者均有侧支循环的建立,主要是通过Willis环前、后交通动脉建立侧支循环,前交通动脉侧支循环建立有78例,后交通动脉侧支循环建立有82例,同时前、后交通动脉建立侧支循环的有32例,通过硬脑膜动脉由颈外动脉向同侧颅内建立侧支循环36例。
1.3治疗方法
128例患者均未进行溶栓治疗,采用常规的抗血小板凝集、抗凝、改善微循环、扩容、降纤等综合治疗。并对患有对侧颈内动脉狭窄或椎动脉狭窄的36例患者进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术后口服氯吡格雷75 mg,时间为3~6个月。所有患者要求住院天数平均为2周,出院后长期口服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治疗,并对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进行基础疾病的治疗。
2结果
68例TIA患者从入院至出院后3个月内有15例出现过2~3次TIA,有8例出现过1次TIA。60例脑梗死患者中无死亡及病重,患者出院时肌力3~4级8例,肌力4~5级42例,肌力正常10例;出院后随访3个月,肌力3~4级3例,肌力4~5级29例,肌力正常28例。
3讨论
颈内动脉慢性闭塞是颈内动脉狭窄后逐渐进展为血管完全闭塞,其发病机理与血管狭窄相同,是血管狭窄的最终结果之一。颈内动脉慢性闭塞常见的临床病因有颈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糖尿病、血液病引起的血管病变,脉管炎,病原体引起的过敏反应性血管内膜炎及血管阻塞[1],鼻咽癌放疗术后引起血管闭塞等。本组病例中大部分有一种或两种容易引起血管硬化的基础疾病。颈内动脉闭塞部位多见于颈内动脉起始部,原因可能与颈内动脉起始部特殊的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有关,如血流分离、低血管壁侧压力、血流停滞、颗粒停留时间过长等导致颈内动脉起始部容易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因斑块纤维帽破裂而形成附壁血栓的叠加效应或部分斑块内出血或夹层动脉瘤形成而致血管完全闭塞。颈内动脉闭塞另一好发部位为颈内动脉虹吸部,原因可能也与血流动力学有关。在颈内动脉慢性闭塞时,由于从血管狭窄到血管完全闭塞需要较长时间,颅内血管有足够的时间形成了侧支循环。当发生一侧颈内动脉闭塞时,由于有完整的侧支循环,闭塞侧大脑半球可以保持良好的血液供应。颈内动脉闭塞后常通过以下途径代偿[2]:(1)通过同侧眼动脉逆流,由同侧颈外动脉向颈内动脉颅内段供血。(2)通过硬脑膜动脉完成由颈外动脉向同侧颈内动脉及椎动脉供血,通过软脑膜动脉完成患侧前后循环之间的广泛细小吻合。(3)颅底动脉环的前后交通支开放,这是颈内动脉闭塞后最主要的代偿途径[3]。颈内动脉慢性闭塞由于侧支循环建立时间较为充分,血供代偿良好,临床可不产生症状或症状轻微,也可不出现脑梗死。
尽管颈内动脉闭塞后脑血管有代偿机制,但开放的侧支循环往往不能满足相应区域脑组织的供血需求,使患侧大脑半球始终处于一种低灌注状态[1]。一侧颈内动脉闭塞时,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机制有两种[4]:(1)颈内动脉闭塞时,闭塞残根的栓子脱落或闭塞尾端的顺行血栓向上延伸通过Willis环进入主要脑动脉主干。(2)远离颈内动脉闭塞部位的远端血运不良而出现血流动力学上的灌注衰竭。血管远端灌注衰竭,再合并有对侧颈内动脉狭窄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狭窄或颅内分支血管狭窄时,远端血管灌注衰竭更容易发生,这种灌注衰竭持续时间较短时即TIA,而持续时间较长时即形成脑梗死。
本组128例颈内动脉慢性闭塞患者DSA/CTA显示全部有侧支循环的建立,或是前交通开放,或是后交通开放,部分是前后交通均开放。在颈内动脉闭塞的对侧有颈内动脉狭窄或椎动脉狭窄时,我们根据病人情况,在常规治疗的同时,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目的是保证颅内供血或预防狭窄血管进一步发展为闭塞,而已经闭塞的血管无法行再通治疗,患者若能在出现狭窄而又没有完全闭塞前有脑缺血症状,及时进行DSA/CTA检查,可能有机会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减少血管形成完全闭塞的后果,但因颈内动脉慢性闭塞发生时间较晚,血液代偿充分,出现症状时血管已完全闭塞。
总之,颈内动脉慢性闭塞后,由于有侧支循环的建立使患者在临床中表现多样,可出现无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或是TIA,或是症状相对较轻的脑梗死。由于神经介入诊治技术的广泛开展,我们对颈内动脉闭塞及脑血管疾病有了更深的认识及了解。由于颈内动脉闭塞侧大脑处于低灌注状态是导致出现TIA、脑梗死的主要原因,在临床治疗时注意保证脑灌注量,能尽量减少颈内动脉闭塞后TIA、脑梗死的发生,使患者长期处于无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状态。
参考文献
[1]徐来长,吉训明.颈内动脉闭塞后脑血管代偿机制及低灌注状态[J].淮河医药,2004,22(3):194195.
[2]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65.
[3]高山,黄一宁,金征宇,等.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颅内侧支循环的建立——经颅多普勒超声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对照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9,15(4):283286.
[4]庄爱霞.108例颈内动脉闭塞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2,5(5):1517.
(收稿日期:2016-01-20修回日期:2016-07-01)
股浅动脉闭塞84例治疗体会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组标准:病人有间歇性跛行、下肢静息痛、足部溃疡或足趾坏死等任一或多个症状;CTA提示:股浅动脉有闭塞病变。我院血管外科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应用旁路转流术治疗股浅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共40条肢体, 男28例, 女12例, 年龄48~76岁, 平均65.1岁;应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术治疗股浅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共44条肢体, 男26例, 女18例, 年龄55~90岁, 平均70.3岁。两组病人临床表现全部出现间歇性跛行, 其中静息痛22例, 足趾溃疡20例, 足趾坏死11例;右下肢41例, 左下肢43例。术前踝/肱指数0~0.48, 平均0.32。主要并发病:33例伴有糖尿病;25例伴有高血压;14例同时伴有糖尿病, 高血压及冠心病;8例同时伴有糖尿病及高血压。
1.2 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的选择据病人年龄、合并症、CTA表现、TASC分级以及外科医生的经验而定。
腔内组病例均采用局部浸润麻醉, 以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 置入“6F”导管鞘, 沿导丝置入单弯导管, 行下肢动脉造影确定病变范围和治疗方案。静脉推注肝素 (0.5 mg/kg) , 尝试以导丝导管技术通过各狭窄或闭塞节段, 对于同侧顺行穿刺操作困难者则尝试经对侧股动脉穿刺“翻山”或者经左肱动脉穿刺路径顺行通过, 导丝成功通过狭窄或闭塞段股浅动脉后随即导入扩张球囊, 一般股浅动脉采用直径4~5mm的球囊, 球囊长度视病变段长度而定。使用压力泵行球囊扩张2~3次。扩张成功后再次造影, 若残余狭窄大于30%或出现小夹层, 则置入支架, 支架长度略大于狭窄闭塞段。对于多节段病变者, 依据先远端后近端的原则依次处理。术后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 同时抗血小板治疗。
旁路组病例采用全身麻醉, 旁路血管采用碳涂层袖状e PTFE人工血管 (6mm或7mm×50cm外支撑环, BARD) 。分别取腹股沟区和膝上股内侧纵切口, 先将人工血管袖状头端吻合于膝上腘动脉, 必要时行腘动脉内膜剥脱。经股内侧利用隧道器将人工血管导引至腹股沟切口, 修剪人工血管至合适长度后与股总动脉行端侧吻合。术后予外周静脉泵入肝素抗凝治疗3天, 3天后改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及抗血小板治疗。
2 结果
第1年所有病人均得到随访, 每位病人随访10~12次, 第2年及第3年, 随访61例, 失访23例, 分别随访3~5次。据彩色超声或者CTA评估再狭窄。腔内组44条股浅动脉接受了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术, 旁路组40条肢体接受了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病人平均年龄分别为70.3岁 (支架组) 和65.1岁 (旁路组) (P<0.05) ;平均住院时间分别是7.5天和14.3天 (P<0.05) , 动脉旁路手术主要用于TASC C和TASC D级患者, 较少用于TASC A和TASC B级病人 (见表1, 2) 。两组病人围手术期死亡率差别没有显著性意义;而术后3年死亡率分别是5.2% (支架组) 和2.6% (旁路组) (P<0.05) , 死亡原因主要是心脑血管意外, 与肢体手术无关。切口感染率旁路组 (3%) 高于支架组 (0%) (P<0.05) , 两组病人没有因移植物感染而再次接受手术治疗;3年再狭窄或闭塞发生率旁路组 (52%) 低于支架组 (61%) (P<0.05) , 3年后需要再次手术治疗的病例比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1) 。多变量因素分析显示再狭窄或闭塞的发生与吸烟、糖尿病、以及TASC、D分级密切相关。支架组有1例发生支架断裂并发症 (术后第9个月) , 另有1例术后下肢缺血加重, 最终截肢。
3 讨论
股动脉闭塞的病人主要临床表现是下肢间歇性跛行, 国外有统计资料显示, 年龄在55~74岁的病人有5%的病人不同程度的饱受间歇性跛行的困扰, 而70岁的老年人受间歇性跛行困扰的比例达20%[1]。大部分病人病情较轻, 不需要手术治疗;严重病例需要手术处理, 动脉旁路移植术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支架置入术 (PTA/S) 是目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主要手段[2,3]。有研究资料显示与动脉旁路移植术相比, PTA/S手术效果好, 病人恢复快, 近期通畅率高[4,5]。以往外科医生认为严重的股浅动脉闭塞病变 (TASC C、D级) 应首选动脉旁路移植术[2,6]。近年来, 随着血管腔内技术的发展进步及血管外科医生临床经验及水平的提升, 很多TASC C或D级股浅动脉病变采用介入治疗的方法取得了成功[7,8,9]。笔者认为对于短段的股浅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 腔内治疗具有很高的手术成功率, 而对于长段的股浅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应首选旁路移植术。本研究显示支架组1年, 2年, 3年的通畅率分别是66%, 51%, 和39%;旁路组1年, 2年, 3年的通畅率分别是69%, 58%, 和48%, 两组病人的通畅率均高于国外类似研究的通畅率, 可能与本院采用严格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有关。支架断裂发生率2.3%, 远低于国外报道的31%[10,11,12,13,14], 我们分析:一方面与支架材质和制作工艺的提升有关;另一方面与严格掌握植入支架指征, 避免跨关节或靠近关节植入支架有关。旁路组有1例病人在术后第3年出现再闭塞, 表现为严重的间歇性跛行症状, 接受了再手术治疗, 术中见闭塞主要是由于近远端吻合口内膜增生所致, 术后间歇性跛行症状消失。虽然目前有证据表明氢氯吡格雷能一定程度上抑制动脉内膜增生, 但如何能最大程度的抑制吻合口动脉内膜增生, 降低再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是我们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PTA/S组病人的住院时间较短, 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局麻下操作对于心肺状况较差, 合并症多的病人影响较小。但是本研究显示接受支架植入组的病人股浅动脉再狭窄的发生率较高。我们分析远端动脉流出道不佳是影响股动脉支架通畅率的主要因素, 其他学者亦有类似见解, 建议术中尽可能先利用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来改善远端动脉流出道, 然后再处理股浅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
本研究中PTA/S主要用于TASC A和TASC B, 少数TASC C和TASC D级的病人采用了PTA/S技术治疗。随着腔内技术的发展进步, 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选择PTA/S技术来治疗TASC D级病变并取得了不错的疗效。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对于TASC D级病变, 旁路移植术的再狭窄发生率明显低于PTA/S组, 且TASC D级病变是再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 除非病人一般状况较差无法耐受旁路移植术手术, TASC D级病变首选旁路移植术治疗。
一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怎么治疗 篇5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动脉粥样化在下肢的表现,其临床症状主要取决于肢体缺血的发展速度和程度。
早期患者仅感觉患肢皮温降低、怕冷,或轻度麻木,逐渐会出现间歇性跛行期,以及行走小腿易疲劳,会有肌肉痉挛、疼痛,休息后,会有所缓解,进一步发展,即使在休息时也会感到疼痛。发展至动脉闭塞期,会有皮肤温度降低、呈暗紫色,并且容易发生感染并向上发展,严重者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与心脑血管硬化相类似,大多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的总胆固醇、甘油三脂、β-脂蛋白均高于正常;此外,糖尿病患者并发这种病的也比较多;吸烟与动脉硬化性闭塞的发生和发展也有很密切的关系。
动脉硬化性闭塞早期患者可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这类病人约有40%-50%伴有高血压,故应同时治疗高血压。可适度使用血管扩张药物:中草药制剂可选用复方丹参、红花等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药,可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毫升放入500毫升低分子右旋糖酐作静脉滴注,可降低血液黏稠度,对改善微循环,促进侧支循环有一定作用。
对重症患者可进行手术治疗。当出现间歇性跛行,或有严重静息痛、足趾溃疡及坏疽时,经动脉造影证实血管管径小于正常的50%时,需手术治疗。一般可选用较简单且危险性较小的手术方式,如采用人造血管或自体大隐静脉作旁路移植术,在闭塞动脉的近远端作桥式端一侧吻合,以重建动脉血流。近年来,国内外均已开展经皮管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特别是髂动脉短段狭窄,尤为见效。
慢性前列腺炎与早泄有关吗
我性生活中有射精过早问题,检查还发现患有前列腺炎。有人说前列腺炎可以引起早泄,请问该怎么办。清华大学玉泉医院主任医师马晓年
有些书上会说到早泄与慢性前列腺炎有关,可根据我的临床经验,“早泄与慢性前列腺炎基本无关。”因为在丰富的临床案例中找不到这样的典型情况:比如说平时性交5分钟射精,得了前列腺炎就变短早泄了,吃了消炎药又恢复了,前列腺炎复发又变短了成早泄了,如此反反复复。此外,尽管慢性前列腺炎的抗生素治疗可减轻下尿道症状,可几乎没有什么发表的资料提示同时平行地改善了早泄和其他性功能障碍的症状。也就是说慢性前列腺炎会引起早泄的说法缺乏依据,我也询问过许多正规的男科医生同行,回答也说没有见过或很难见到。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对早泄会过分拿慢性前列腺炎说事,给予过度治疗,而事实上这样并不可能解决或改善射精过快的问题,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对病人是不利的,比如药物会有副作用,还有耐药问题等。
早泄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不少早泄的病因很难找到。病人应找正规医院有经验的医生治疗,同时应有良好心态、理性对待,不可乱求医、随意采用不科学的治疗方法,否则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脂肪酸有“饱和”和“不饱和”的区别
预防心脑血管病提到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可我还没有理解,请予以解释。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医师施水泉
脂肪酸是脂类的关键成分,也是人体主要能量来源之一。脂肪酸有“饱和”、“不饱和”的区别,后者在化学结构中有一个或者多个“氢键”还没有饱和。
人的膳食中,饱和脂肪酸多存在于动物脂肪及乳脂中,这些食物也富含胆固醇,故进食较多的饱和脂肪酸也必然进食较多的胆固醇。简单地说,饱和脂肪酸就是硬脂酸(十八烷酸)、软脂酸(十六烷酸)为主的脂肪酸,这两种脂肪酸在常温下都是白色固体状。因此,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油脂也是白色固体状,比如牛油、羊油和猪油,都是含有大量饱和脂肪酸的油脂。
不饱和脂肪酸就是含有油酸(十八碳烯酸)、亚油酸(十八碳二烯酸)、亚麻酸(十八碳三烯酸)的脂肪酸。这些不饱和脂肪酸常温下都是液体透明状,所以,富含这些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比如各种植物油(菜籽油、茶籽油、大豆油、橄榄油),常温下也都是透明液体状。
相对来说,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植物油对身体更健康些,能够软化血管、疏通血栓。但不饱和脂肪酸也有很高的热量,吃得过多会造成热量过剩,引起肥胖和其他慢性病。并且,有些不饱和脂肪酸过多,容易在人体内被氧化成过氧化脂,在体内积存引起脑血栓、心肌梗死和肿瘤等病症。饱和脂肪酸更容易加剧血管硬化,但饱和脂肪酸也不是完全有害,正确的做法是两者都要兼顾,不能偏重。对于本身就有高血压、高血脂的患者,应该以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为主!
乳腺增生与情绪有关
看到很多报道说,现在患乳腺增生的人多,有人说这会癌变,感觉有点害怕,请问该怎么预防?
乳腺增生是指乳腺上皮和纤维组织增生,可认为良性乳腺增生和“癌前病变”的增生之间,有很多不确定性,主要因为:两者发病因素相似,都可由内分泌失调引起,雌激素水平过高会引起这两种疾病:两者表现相似,都以肿块为主,可呈多发状。另外,乳腺增生与乳癌可以同时发生,少部分乳腺增生是乳癌前身,一般只有重度非典型增生和部分囊性增生病可能是乳癌的癌前病变。
目前患乳腺增生的人确实很多,虽然癌变的概率只有1%~2%,但乳腺癌也呈高发趋势,做好预防很有必要。导致乳腺增生的一大原因是精神压力太大,人体内分泌失谪。女人老是闷闷不乐,就可能得,所以乳腺增生可以说是个情绪病。用中医的理论讲,这种状况是因为人处于心情郁闷、气血不畅、肝气郁结的状态。肝经过乳房,情志不调、肝气不舒、气血不畅容易导致乳腺癌:情绪变化影响内分泌功能,造成内分泌失调,引起细胞分裂失控,出现癌变:长期情绪低落、精神上受到重大刺激等不良因素会抑制卵巢排卵,使大脑功能紊乱,免疫力下降,易患癌,消极情绪不仅会助长癌症,恶劣的情绪还会间接影响治疗。
预防乳腺增生和乳腺癌首先要从健康生活方式做起。重视心理平衡、调节情绪:适当运动、合理膳食,防止肥胖,还应重视的是乳腺增生和乳腺癌都与内分泌失调有关,注意不要摄入过多雌激素,如不要选用含雌激素的保健品,有些妇女更年期综合征比较严重,采用激素替代疗法应请有经验医生诊治、处方。此外还应学会自我检查,并定期请专科医生进行乳房体检,发现问题及时采取适当的治疗。
锁骨下动脉闭塞的腔内治疗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4月到2015年4在我院就诊的60名锁骨下动脉闭塞的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其中有男性患者35名,女性患者25名,年龄在35岁到75岁之间,平均年龄(65.3±2.5)岁,其中病变累及左锁骨下动脉的患者有40名,右锁骨下动脉的患者有20名,主要临床表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有20名,上肢缺血的患者有25名,兼并上肢缺血以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有15名。合并症:糖尿并患者25名,高血压患者20名,冠心病患者15名。治疗前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双侧肢体血压平均差值为56.6mmHg。术前进行MRA检查均诊断为锁骨下动脉狭窄,狭窄程度超过80%以上的有45名患者,严重闭塞的有15名患者。
1.2 方法
术前对所有患者行经股动脉数字剪影血管造影,观察患者主动脉弓形状、双侧锁骨下动脉以及椎基底动脉等的血流情况,确定治疗的球囊以及支架的尺寸等。
开通闭塞段的血管:静脉注射0.7mg/Kg的肝素行肝素化治疗,根据观察到的不同的主动脉弓形状,选择不同的导管(4F、5FMPA、Simmon)开通病变段的血管,跟进导管并超过病变5厘米后交换超硬导丝,将55—70cm的长鞘置入锁骨下动脉开口水平,根据病变的情况匹配不同的球囊进行扩张。扩张完成后再次行鞘内造影检查,了解扩张的效果,评价是否将支架置入其中,确定支架的规格后交换导丝。术后1—3天给患者口服拜阿司匹林,进行抗凝治疗。术后定期随访检查,及早发现病变。
2 结果
60名患者手术均成功,锁骨下动脉血流开通,置入支架共60枚。其中有15名患者支架覆盖椎动脉开口,支架植入后造影显示椎基底动脉血流畅通。术后有1名患者发生上肢肿胀,给予患者静脉回流等药物治疗后1周内逐渐恢复正常。术后随访12个月,有59名患者支架以及锁骨下动脉血流畅通,无其他的并发症发生,有1名患者出现支架内再狭窄。行造影检查均未见内膜增生,未见血栓形成。15名支架覆盖椎基底动脉血流通畅,未见其他的病变。
3 讨论
锁骨下动脉是主动脉弓上动脉硬化闭塞中常见的受累血管之一,动脉的严重闭塞可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者上肢缺血,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影响。传统的治疗方法采用锁骨下动脉内膜剥脱术,颈动脉—锁骨下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等,手术虽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远期疗效不佳,容易造成患者的死亡和较高的并发症发生[3]。
近年来随着锁骨下动脉闭塞腔内治疗技术的不断完善,其微创、安全和并发症少的优势在临床治疗中被广泛应用。腔内治疗常选用股动脉逆行穿刺作为入路点,穿刺点安全、可靠,可以方便置入较长的长鞘,且术后能够通过血管缝合器进行直接的缝合,减少了对血管的局部压迫。开通锁骨下动脉狭窄前对患者应当进行术前的MRA检查,充分了解患者血管狭窄的程度以及病变的形态,从而选择合适的导管[4]。选择肱动脉入路逆向开通,将长鞘头段置入到锁骨下动脉开头部位,能够精确进行造影,观察病变。球囊支架的选择要根据病变的部位和狭窄闭塞的程度进行,提高支架的植入率。在本次研究中支架均成功置入。有关文献报道,支架可以通过锁骨下起始部为植入。球扩式支架能够精确的定位病变位置,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在植入支架的过程中尽量避免跨越椎动脉入口,因为支架的头部会对血管产生刺激,导致内膜的过度增生,将导致椎动脉再发生闭塞。Patel等报道了170名锁骨下动脉闭塞的患者行腔内治疗,随访患者发现手术的成功率高达98.3%,1年后血管的通畅率为93%,5年为84%[5]。本次研究,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随访12个月,有59名患者支架以及锁骨下动脉血流畅通,无其他的并发症发生。
综上所述,对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行腔内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并发症,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锁骨下动脉闭塞的腔内治疗方法。方法:随机选取201 2年4月到2015年4在我院就诊的60名锁骨下动脉闭塞的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对患者行腔内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后的效果。结果:60名患者手术均成功,锁骨下动脉血流开通,置入支架共60枚。其中有15名患者支架覆盖椎动脉开口,支架植入后造影显示椎基底动脉血流畅通。术后随访12个月,有59名患者支架以及锁骨下动脉血流畅通,无其他的并发症发生,有1名患者出现支架内再狭窄,行造影检查均未见内膜增生,未见血栓形成。15名支架覆盖椎基底动脉血流通畅,未见其他的病变。结论:对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行腔内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降低并发症,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锁骨下动脉闭塞,腔内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志永,张梦彩,刘恋等.股动脉及桡动脉双入路再通锁骨下动脉闭塞的临床研究[J].中国卒中杂志,2014,(1):26—30.
[2]杨珏,徐欣,郭大乔等.腔内血管技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4,29(1):65—67.
[3]方欣,黄昌拼,解旭品等.腔内治疗症状性锁骨下动脉闭塞症[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8):758—761.
[4]慕伟,刘玉娥,张婧娴等.双支架植入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狭窄伴相邻椎动脉起始部狭窄[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5,(10):865—868.
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超声表现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2例患者, 均为我院门诊或住院患者, 男35例, 女17例, 年龄26~82岁, 平均年龄56岁。大部分患者以下肢发凉、发麻、无力、疼痛就诊, 少数患者因间歇性跛行、静息痛、足趾坏疸就诊。所有患者先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后经CT血管成像。
1.2 仪器与方法
ATL HDI 5000型彩色超声诊断仪、GEVoluson 730彩色超声诊断仪, L12-5、SP 6-12宽频线阵探头, 调整仪器设置, 取样角度<60°。患者先取仰卧位, 双下肢外展外旋, 从腹股沟韧带下方扫查股总动脉, 股浅动脉, 如需要再向上扫查髂外动脉, 然后患者俯卧位, 扫查ā动脉, 坐起扫查胫后动脉、足背动脉。二维超声测量管腔内径、观察血管壁是否光滑、管腔内是否有栓子或斑块, 彩色多普勒观察血流充盈情况, 频谱多普勒测量血流峰速、区分频谱类型。
2 结果
见表1。
彩超特征: (1) 动脉硬化和/或闭塞症:发生在大、中动脉, 呈双侧发病。二维超声显示管壁增厚, 不光滑, 管腔内可见强、混合或弱回声斑块,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 :彩色血流充盈缺损、血流束变细, 狭窄处呈五彩镶嵌样血流, 频谱多谱勒显示狭窄处血流速度增快、狭窄下游呈阻塞样频谱, (频谱单向、频带增宽、舒张期有连续较高速血流) 。 (2) 动脉栓塞:急性栓塞可发生于任何动脉, 栓子多来源于心脏, 常见于房颤脱落的栓子[2]。慢性栓塞多见于动脉硬化所形成的血栓, 二维超声显示管壁光滑, 管腔内可见弱回声栓子, 若病史较长, 栓子回声可增强, 且向远端血管蔓延, CDFI:彩色血流突然中断, 中断处呈五彩镶嵌样血流, 下游无血流充填。病变时间长下游可见侧枝循环形成, 慢性血栓管腔内可见细小血流束。 (3)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发生于中、小动脉及末梢血管, 多动、静脉同时累及, 二维超声显示动脉管壁呈节段性改变, 内膜不均匀弥漫性增厚, 管壁可见颗粒状强回声。CDFI:彩色血流粗细不等, 呈节段性明暗变化, 或呈“串珠样”改变, 频谱显示血流速度减低, 舒张期反向血流消失, 呈单向低速连续性频谱。完全闭塞则远端动脉不能探及血流信号。
3 讨论
下肢动脉病变常是导致截肢的主要原因, 及早诊断治疗非常重要。其主要包括:动脉硬化样改变 (和/或动脉硬化闭塞症) 、动脉栓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彩色多普勒超声因其无痛、无创、无副作用、可重复、价廉等优点, 被称为“无创伤性血管造影”已被广泛应用于下肢动脉性疾病的探察, 可作为首诊选择的辅助检查, 与CT及磁共振血管成像相比, 在本研究中, 具有较高的阳性符合率。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鉴别动脉闭塞的原因, 直观显示血管腔内斑块情况、栓子部位, 但在某些深部大血管病变, 由于受扫查范围限制, 比如髂外及髂总动脉病变, 位置较深, 且受盆腔气体等影响, 显示不清, 不易探察到血管病变的直接征象, 易出现假阴性[3]。CT及磁共振血管成像可以全面观察肢体血管的整体框架, 对深部大血管病变一目了然, 从这一点看, 彩色多普勒超声仍然不能完全取代CT及磁共振血管成像。
超声检查时, 对于髂总及髂外动脉, 因盆腹腔气体干扰影响检查, 因此超声提示股总动脉以上水平狭窄时, 应做CT血管成像。
本研究中一例腘动脉栓塞, 超声漏诊, CT血管成像该腘动脉变异为两条, 超声扫查漏掉有栓子的腘动脉;超声对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诊断, 由于该病阶段累及中小动脉, 因此如果超声扫查不细致, 有可能漏掉发病的节段, 造成漏诊。
摘要:目的 探讨彩色及频谱多普勒技术在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价值。方法 对52例87条临床拟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血管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并与CT血管成像对照。结果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可以直观地显示动脉管壁情况、管腔回声及血流充盈情况, 频谱多普勒可以显示血流动力学改变。诊断的准确率, 动脉硬化和闭塞症100%;动脉栓塞92%;血栓闭塞性脉管炎:84%。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是一种敏感、准确、方便的诊断方法。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
参考文献
[1]唐杰, 温朝阳.腹部和外周血管彩色多普勒诊断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2]任卫东, 唐力.血管超声诊断基础与临床[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
动脉闭塞 篇8
由《中国医药导刊》编委、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教授主编,葛雷教授副主编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介入治疗》近日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书由国内19位知名专家参与编写,历时3年完成。对读者比较关心的问题如导引钢丝的选择和操作技巧、平行导引钢丝技术、逆行导引钢丝技术、血管内超声在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以及慢性完全闭塞介入治疗中常见困难(如无法通过介入治疗器械病变的处理)等进行了详细阐述,除了专门列出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并发症治疗与处理一章之外,本书还详细阐述了对比剂肾病和放射性损伤在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的防治。与既往冠脉介入治疗的论著不同,本书在阐述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加侧重实战经验、手术策略及技巧。为能更加直观的说明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的过程,书中收集了大量具有教育意义的病例,并附以专家点评。
动脉闭塞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2例, 男7例, 女5例, 年龄40岁~63岁, 平均年龄52岁。足部溃烂2例;并发症:冠心病3例, 高血压3例, 糖尿病4例。
1.2 方法
采用中心静脉导管, 在介入造影下, 穿刺健侧股动脉, 置鞘, 将其插入患者髂外或髂总动脉, 在导丝的引导下, 将溶栓导管插入栓子近端内, 固定导管, 将尿激酶30万U加N S 50 m L缓慢导入, 连用5 d~7d.
2 结果
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复查:显效7例, 占57%, 有效3例, 占26%, 无效2例, 占17%.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了解患者的心理、生活状况, 宣传讲解卫生知识, 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和悲观情绪。护理人员要向患者讲解疾病及并发症的发病及发展情况, 从而使其有正确的认识。多与患者谈心, 通过诱导、鼓励、安慰, 等方法帮助患者解除焦虑, 消除心理压力,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1]。
3.2 溶栓护理
动脉内溶栓是血栓栓塞治疗的有效途径, 溶栓药物直接作用于栓子局部, 血栓局部药物浓度高, 溶栓效果好。
术前:做好常规检查, 如血常规、凝血四项等, 做好出血的防治。
术中:出血是动脉溶栓的常见并发症, 最常见的是穿刺部位渗血和血肿形成, 要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四肢活动情况, 密切监测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必要时终止溶栓。
术后护理: (1) 穿刺后在穿刺部位加压, 有效防止穿刺部位出血, 同时还应注意皮肤颜色, 黏膜有无出血点, 有无牙龈出血、鼻衄等。 (2) 保证导管通畅和清洁, 留置导管通畅是溶栓成功的关键。防止导管移位、折叠、堵塞, 并注意穿刺口及导管的清洁, 防止感染。 (3) 注意观察患者皮肤颜色、温度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做好病情观察, 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3.3 饮食护理
给予低盐、高蛋白、富含维生素、低脂流质饮食, 保证患者良好的食欲和足够的营养, 多喝水, 常吃粗纤维素食物, 可以减少肠内胆固醇的吸收, 进一步减少血中脂肪含量。
3.4 严格戒烟
大量临床资料表明吸烟是肢体缺血性疾病的主要发病因素, 所以严格戒烟应作为下肢动脉闭塞症的临床治疗护理与调护的重要内容。应该向患者强调, 绝对戒烟是遏制病情恶化的重要措施。
3.5 生化监测
准确记录出入液量, 定时测血生化, 维持水电解质酸解平衡。
3.6 止痛
指导患者采用放松技术, 如音乐治疗, 缓慢呼吸, 积极进行有效细致的心理咨询, 向患者宣传心理、生理与病情相互转化的关系, 必要时给予止痛剂。
3.7 控制感染
(1) 严格消毒隔离, 早晚病区通风各30 m in, 每天空气消毒1次, 保持室温18~22℃, 相对湿度为50%~60%. (2) 口腔护理每天1次, 帮助患者漱口, 保持口腔清洁, 预防感染。 (3) 做好皮肤护理,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及时用生理盐水清洁足部溃烂及水疱处。用0.5%碘伏擦拭, 用注射器抽去水疱内液体, 并分开趾间待干, 清理创面给予碘伏消毒, 无菌干敷料保护。保持床铺清洁、平整, 注意更换体位, 预防压疮[2]。
3.8 患肢护理
3.8.1 适当保暖
保暖可增加血液循环, 缓解疼痛, 改变症状, 避免刺激、压伤等, 一旦发生创伤或足部感染时, 应及时治疗, 防止病情发展。严重供血不足的患肢禁用热水袋, 以免增加组织代谢, 加重组织缺氧症状。
3.8.2 功能锻炼
缺血性肢体严重坏死, 制动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手段。缺血肢体宜平放, 保暖, 避免加压限制活动, 以利于侧支循环建立。侧支循环建立后, 可逐渐增加活动量, 使侧支循环更加丰富。指导患者先平卧, 抬高患肢45°, 维持1 m in~2 m in, 然后坐起, 两下肢下垂于床边, 屈伸足部并做髂部旋转, 持续2 m in~5 m in, 再平卧休息2 m in, 如此重复数次, 循环渐进增加活动数次和力度[3]。
4 讨论
通过我科12例患者的护理, 我们体会到: (1) 在诊断过程中细致周密的护理措施至关重要, 术前充分评估, 术中仔细观察, 术后科学护理, 避免伤口感染, 是预防并发症发生, 促进肢体康复的重要因素。 (2) 饮食指导、功能锻炼是促使患者康复的关键。 (3) 对患肢的肿胀、疼痛、溃烂坏死等应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近年来, 下肢动脉闭塞症的发病率在逐年升高, 本组病例通过动脉内介入溶栓并给予恰当的护理, 疗效显著, 说明对下肢动脉闭塞症的护理措施是行之有效的,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高敏, 徐兰惠.高血压病人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 (6) :558-560.
[2]林秀丽, 周雷, 叶江滨, 等.二型糖尿病患者并发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学杂志, 2009, 5 (6) :24-25.
动脉闭塞 篇10
肖荣华:西医和中医在糖尿病治疗方面各有各的优势。西医降糖药的降糖效果确切,能使患者的血糖迅速降至正常范围。中药有一定的稳定血糖和调理脏腑功能的作用,主要适用于血糖轻度升高者。对血糖很高的患者而言,单纯靠吃中药是无法将血糖降至正常的,必须加用西药。简而言之,西药的优势是“控制血糖指标”,而中医的优势是“改善体质”。
问:最近,我外婆因为足部烫伤、溃疡久治不愈去医院就诊,偶然发现患有糖尿病,且眼底、肾脏都有病变了。医生说,这属于糖尿病晚期,治疗效果很差。我们很难过,难道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了吗?
肖荣华:糖尿病性皮肤溃疡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一种慢性难治性溃疡。糖尿病患者由于存在微血管和周围神经病变,皮肤营养障碍一旦皮肤受损后,容易继发感染,且溃疡常难以愈合。对这些患者而言,首先应严格控制血糖,尽快将血糖降至正常范围并保持稳定。其次要增加营养,促进溃疡修复。第三要抗感染治疗,消除炎症。中医药在糖尿病性皮肤溃疡的治疗上较有特色,你可以带你外婆去中医科诊治。
问:我父亲5年前被诊断为糖尿病。由于他一直“管不住嘴”,故血糖一直不太稳定。我们希望他把饮食控制一下,他却认为,多吃点药,就不用再控制饮食。这种做法有问题吗?
肖荣华: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的基础疗法,适用于所有糖尿病患者。血糖轻度升高者,常不需要用药,仅通过控制饮食,加强运动,就能控制好血糖;正在服药的患者,也必须先控制饮食,才能使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发挥最佳疗效。
问:一位病友告诉我一个验方:干苦瓜粉15克,鸡蛋1枚,用小碗调匀,入锅蒸熟;蚕豆150克,先用冷水泡软,入锅煮熟,再放少许盐,用猪油拌炒;米饭50克;一日3次。他说他吃了2个月后,血糖就正常了,现在已经可以停用降糖药了。这方法可靠吗?
肖荣华:用这个食疗方治疗糖尿病似有不妥。苦瓜含有苦瓜多肽类物质,有一定的降糖、调节胰岛功能和调节血脂的功效。糖尿病患者常食苦瓜对稳定血糖有利,但苦瓜代替不了降糖药物。该食疗方中用“猪油炒蚕豆”,长期食用猪油有可能诱发高脂血症,引起动脉硬化,加重糖尿病的血管并发症,不宜多食。至于食用2个月后,血糖可完全恢复正常,不需要用降糖药的说法,更不可信。
问:我在网上看到一家中医糖尿病专科医院宣称他们能用纳米中药治愈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我很疑惑,啥叫纳米中药?真能治愈糖尿病吗?
肖荣华:纳米中药是指运用纳米技术制造的颗粒直径小于100纳米的中药,可以增强中药治疗的靶向性。有文献报道,纳米中药渗透治疗可以控制血糖和治疗糖尿病肾病。不过由于目前纳米中药并没有广泛应用于临床,其疗效尚有待观察,“能够治愈糖尿病”的说法言过其实。
肛肠疾病
问:我今年54岁,最近一直便秘,以前不是这样的,这是怎么回事,需要去医院检查吗?
傅传刚:随着年龄增加,人体器官的功能开始退化,胃肠道也不例外,主要表现为消化、蠕动功能减弱,排便时间延长。不过,50岁以上人群是大肠癌的高发人群,当肠道内肿瘤生长到一定的体积时,也会导致肠道阻塞、排便不畅,临床表现为便秘。你最好去医院做一次肠镜检查,以明确肠道内有没有占位性病变。若经肠镜检查排除了肿瘤,则可通过饮食调整,再辅以一些药物,以缓解症状。
问:我患痔疮十多年,大便时常出血。近1年来,出血有所减少,但有一圈“东西”从肛门里面脱出来,经常回不去。像我这种情况,非得手术吗?
傅传刚:痔是比较常见且多发的一种肛门部疾病,民间有“十男九痔,十女十痔”的说法。痔的主要症状为大便带血或者痔脱垂,严重的可伴有疼痛、肛门瘙痒等。大部分病人通过药物治疗即可缓解,但也有少部分病人需要手术治疗。根据你提供的病史看,你患的可能是3~4期的混合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确实需要手术予以根除。目前,像你这样的环状脱垂性内痔可以做PPH(重度脱垂性内痔吻合器钉合术)手术安全且疗效好,唯一缺点是器械稍贵。
问:我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目前病情稳定,一直在服用米雅、酪酸梭菌活菌片,肠镜检查提示结直肠大致正常。不知道像我这种情况,是否需要长期服药,有哪些注意事项?
傅传刚:溃疡性结肠炎的真正病因目前尚不清楚,环境、遗传、免疫、感染等因素可能促进该病的发生和发展,过度疲劳、饮食失调、精神刺激、继发感染等情况易导致病情加重。溃疡性结肠炎一般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疗程较长,停药后易复发。你虽然目前病情稳定,但不可放松警惕,除需定期复查肠镜外,还应重视生活调理。具体措施包括+劳逸结合,少食多餐;进食柔软、易消化、富营养的食物,不要饮用牛奶等乳制品,不吃冷饮和多纤维的蔬菜。一旦病情反复,应及时住院治疗。
问:我妈妈55岁,最近被确诊为直肠癌。医生说,我妈妈的肿瘤位置低,肛门恐怕保不住。能不能把肿瘤切掉,把肛门保住?
傅传刚:手术根治性切除是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位置较高的直肠癌,一般不涉及到切除肛门:而对低位直肠癌而言,能否保住肛门取决于术前对肿瘤分期的判断和医生的手术技巧。总的来说,由于医疗诊断及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直肠癌的保肛率不断上升,很多低位直肠癌病人在根治肿瘤的同时,保留了肛门。至于你妈妈是否能做保肛手术,尚需检查后,才能确定。
问:我今年72岁,肠镜检查发现大肠里有一个息肉,医生说需要开刀。我年纪大了,身体也不是太好,有没有更好的治疗方法?
傅传刚:目前,绝大部分大肠息肉可通过肠镜手术切除,即使是一些扁平状、大面积的、过去只能用开腹手术切除肠段来解决的息肉,也可以通过内镜予以剥离切除。不过,少部分病人因息肉面积太大,内镜可能“切不干净”,或勉强切除容易导致肠壁穿孔,不得不通过手术切除肠段,以达到根除的目的。当然,这些患者可以选择腹腔镜微创手术,尽可能减少手术带来的创伤。
问:我母亲几年前因结肠癌过世,最近,我哥哥被查出患有直肠癌。听人说,肠癌有家族遗传,我很害怕,该怎么办?
傅传刚:大量研究表明,除环境因素外,遗传因素确实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由于你母亲和哥哥都患有大肠癌,故你患肠癌的概率确实要比普通人高,属于肠癌的高危人群。要预防肠癌的发生,你应注意以下几点饮食以高纤维素。低脂、低蛋白质食物为主,避免食用油炸和烘烤食品,多饮水,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此外,你还应尽早去医院做一次肠镜,以排除大肠内是否有新生物。若无异常发现,你今后应每1~2年做1次肠镜,以
便早期发现病变,尽早治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问:我父亲58岁,两年前出现双下肢行走后酸胀、沉重和乏力。最近半年,他每走约200米就会感觉双腿僵硬,需要休息一会儿,才能继续行走。是不是患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需要治疗吗?
金毕:你父亲很有可能患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该病好发于腹主动脉下端,髂动脉及股动脉,最早出现的症状为患肢发凉、麻木和间歇性跛行。随着病情发展,患肢缺血加重,可出现足趾、足部或小腿肤色苍白,温度降低,感觉减退等问题。当患肢严重缺血时,会出现趾,足或小腿部溃疡、坏疽,迁延不愈,最终只能截肢。为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你父亲应尽早去医院诊治。
问:我今年63岁,退休在家,最近刚被确诊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听人说,这种病如果不治疗,脚会痛,还会烂。我很害怕,不知道这病能治好吗?
金毕:已经被确诊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者,应尽早接受治疗,避免症状加重及恶化。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加以选择,主要措施包括:①改善生活习惯,食用低盐、低糖、高纤维素和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豆类、水果、蔬菜等。②戒烟。③积极治疗原发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④物理治疗,适量体育锻炼(散步、慢跑)和手法按摩有助于下肢血管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缺血。⑤在血管外科医生的指导下,适当应用血管扩张剂、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药物。如有动脉血栓形成,可使用溶栓药物。⑥手术,包括外科手术和动脉腔内成形术,主要适用于间歇性跛行加重,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或出现下肢静息痛和组织坏死者。
问:我父亲今年70岁,最近被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医生建议手术治疗。我们很担心,如果真动手术,老人吃得消吗?
金毕: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手术治疗主要分为开放手术和动脉腔内成形术2种。医生会根据病人的身体情况及确切的影像学资料,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外科开放手术包括血管内膜剥脱术和人工血管旁路转流术2种。血管内膜剥脱术是将病变的血管内膜切除,解除闭塞,再用人工血管补片修补。人工血管旁路转流术是用人工血管或自体血管在堵塞血管的两端搭桥,血液通过血管桥重新灌注到远端肢体。外科开放手术疗效较好,但创伤较大,主要适用于身体状况较好、动脉长段完全闭塞的患者。
在各种动脉腔内成形术中,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应用得较为广泛,主要适用于短段动脉狭窄性病变。治疗时,医生将球囊导管送至血管病变部位,用充盈的球囊扩张病变动脉,使血管管腔重新达到或接近原有管径,再将一种由镍钛记忆合金制成的支架置入病变处,使血管实现再通。
问:我今年47岁,近几个月来,总觉得腿肚子痛。昨天,我去医院就诊,医生怀疑我患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还说这病与我长期吸烟有关,真是这样吗?
金毕:下肢动脉硬化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多数学者认为是多源性的。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及吸烟是本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血管超声检查可帮助确诊。吸烟与下肢动脉闭塞症的关系非常密切。据统计,吸烟者发生间歇性跛行的概率是非吸烟者的9倍,在间歇性跛行患者中,90%以上是吸烟者。
问:我今年60岁,最近总觉得双腿发麻,行走一段时间后,小腿会痛,休息后可以缓解。我去县医院看过病,医生说我患了腰椎间盘突出症,还做了牵引治疗,但病情并没有好转。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金毕:根据你提供的病史判断你很有可能患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腰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及多发神经炎等神经源性疾病,虽也有腰痛,臀、髋及大腿部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表现颇为相似,但这种神经源性疼痛常为刺痛,站立时有症状,常需坐下或改变体位才能缓解。而缺血性跛行的感觉是肌肉疲劳、紧缩感,每次发病的步行范围基本一致,站立时无症状,停止行走后,疼痛可缓解。下肢血管超声检查可帮助确诊。
肝病
问:我最近被查出有乙肝“大三阳”,肝功能也不好。我很害怕,该怎么办?
杨玲:你被查出有乙肝“大三阳”,说明存在乙肝病毒感染。不过,肝功能不好是否一定是乙肝所致,尚需进一步检查才能确定。你应尽早去医院就诊,检查甲肝病毒抗体、戊肝病毒抗体、嗜肝病毒(如巨细胞病毒)抗体、血糖,血脂和B超,以排除乙肝以外的其他病因引起的肝功能损害。若确诊是慢性乙肝,可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护肝及抗病毒治疗。
问:我今年30岁,1个月前参加单位组织的体检,被查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其他指标都是阴性。我是不是患了乙肝?
杨玲:初次体检发现单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通常需要做进一步的医学评估,包括乙肝病毒DNA、肝功能和肝脏B超。若这三项目检查结果均正常,说明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不是乙肝病人不需要用药,只需每3~6个月检查一次肝功能。乙肝病毒DNA和B超即可。若乙肝病毒DNA和肝功能明显异常,则提示可能患了乙肝,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保肝及抗病毒治疗。
问:我父亲最近因突然呕血被送去医院急诊,医生诊断他患有肝硬化。我们很纳闷,父亲一直很健康,怎么会肝硬化的?肝硬化能治好吗?
杨玲:发生呕血的最常见原因有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糜烂出血性胃炎和胃癌等。其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引起肝硬化的原因包括乙型或丙型病毒性肝炎、血吸虫感染、慢性酒精中毒、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或毒物、胆汁淤积、遗传代谢疾病等。
肝硬化的起病与病程发展一般较缓慢,病情亦较隐匿,可潜伏3~5年或更长时间。在肝功能代偿期,病人可以没有任何症状。许多病人是在出现了肝硬化的并发症(腹水、呕血)后,才被发现患有肝硬化。到目前为止,尚无治疗肝硬化的特效药物,治疗的目的在于改善肝脏功能,延缓病变进展。
问:我今年32岁,是一名乙肝“小三阳”病人,肝功能一直都正常。不知道像我这种情况,可以结婚生育吗?
杨玲:你这种情况是可以结婚生育的。乙肝“小三阳”病人体内的乙肝病毒量一般较低,如果做乙肝病毒DNA的检测,结果一般为阴性,说明所携带的乙肝病毒不具传染性或传染性很低,一般不会影响生育。
问:我今年35岁,“两对半”金是阴性。听人说,这说明我对乙肝病毒没有免疫力,需要打乙肝疫苗,是这样吗?如果要打,该怎么打呢,保护力能维持多久?
杨玲:乙肝“两对半”全是阴性,说明身体未接触过乙肝病毒,不存在乙肝病毒感染,这是好事。不过,乙肝“两对半”全部阴性,又说明你对乙肝病毒没有免疫力,需要注射乙肝疫苗。一般地说,乙肝病毒疫苗需要注射3次,注射时间分别为0、1个月和6个月。产生表面抗体后,保护力通常可维持3~5年。
问:我先生平时工作忙,应酬多,常常喝醉酒。听人说,劳累,喝酒都会伤肝,有没有保肝药可以吃?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介入治疗 篇11
1 临床表现
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取决于病变的部位、范围以及侧枝循环建立的情况。小腿跛行是股浅动脉病变的典型表现, 而主髂动脉狭窄则表现为臀部、大腿的跛行。动脉狭窄闭塞的位置可通过股、腘、足背等部位动脉触诊来初步判断, 血管狭窄有时可闻及血管杂音。动脉狭窄性病变形成急性血栓或者血栓栓塞时,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可出现肢体急性缺血表现, 为"5P"征, 即无脉 (Pulselessness) 、疼痛 (Pain) 、苍白 (Ppallor) 、感觉异常 (Paresthesia) 、运动障碍 (Parealysis) 。
2 常用的血管检查技术
近年来有较多的无创检查方法可供选择, 其中踝肱指数 (ABI) 最为简单、有效、易重复。DSA在术前的诊断价值逐渐被这些方法所代替[2]。
2.1 ABI
踝肱指数 (ABI) 踝部收缩压合臂部收缩压之比称为踝肱指数。ABI可反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程度。正常人为1.0~1.3, 低于0.90即有诊断价值。轻度缺血ABI:0.70~0.90, 中度缺血ABI:0.40~0.70, 重度缺血ABI<0.40。
2.2 彩超
不仅能提供血流动力学功能定位, 也能提供形态上的定性数据。特别是在术后随访中最常用的检查方法, 但对检查的操作者的技术的要求较高。
2.3 MRA
无创是外周动脉疾病常用的术前影像学评估方法, 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达96.7%和95.8%。由于不需要含碘的造影剂, 特别对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有较大优势。但MRA会对动脉病变过高的显示较严重的狭窄。
2.4 CTA
无创, 是目前动脉疾病最常用的术前影像学评估方法, 多数单位术前不做DSA, 而是根据CTA或者MRA图像来测量病变的部位、直径、长度等参数, 决定治疗方案。但也存在造影剂的肾毒性和动脉严重钙化影响图像质量。
2.5 DSA
是诊断动脉疾病的“金标准”, 但由于是一种创伤性检查, 且对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用受到限制, 术前不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主要是在介入治疗实施中进行DSA, 最终确定动脉病变的部位、直径、长度及侧支循环情况, 作为选择球囊、支架的依据, 且术中引导血管介入操作。
3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解剖分类
根据病变累及的范围,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分为3型 (1) Ⅰ型主-髂动脉型:约占10%, 病变累及腹主动脉分叉段及髂总动脉。典型的临床表现为Leriche综合症, 即间歇性跛行和性功能障碍。 (2) Ⅱ型主 ̄髂 ̄股型:约占25%, 病变广泛累及腹主动脉、髂动脉及股动脉近段, 通常腘动脉及远侧动脉保持通畅。 (3) Ⅲ型:约占65%, 腹主动脉末端病变伴有股、腘动脉和小腿动脉病变, 呈现多平面狭窄或闭塞, 此型患者的病变比其它两型发展迅速, 多出现较严重的缺血症状[3]。
4 TASCII分型
目前, 国际上比较公认的TASCII分型 (TASCII) 是规范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方法选择的指南性文件[4]。
5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介入治疗指征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介入指征: (1) Fontaine分期中Ⅱ期以上临床症状; (2) DSA证实病变细致程度>70%; (3) 静息状态下跨狭窄压差>10mmHg, 或者患侧动脉直接注射硝酸甘油100~200ug跨狭窄压差>10~20mmHg。
6 常用的介入治疗方法
6.1 入路的选择
合理的介入手术入路是治疗成功和安全的必要条件, 尽可能选择路径短的入路以便于操作和控制[5,6,7]。髂动脉狭窄病变多选择同侧股动脉, 单侧髂动脉闭塞多选择对策股动脉或肱动脉。双侧髂动脉闭塞选择肱动脉入路6.2闭塞段的开通开通闭塞段是整个手术成功的关键, 常采用多种方法联合应用。导丝导管配合在正侧位双向透视技术以及利用“路径图”引导下耐心开通;对于病变钙化严重, 导丝导管开通困难者, 可以选用超声消融或其他机械装置辅助开通出一条狭细的“隧道”;对于长段闭塞, 利用内膜下成形术能有效通过闭塞病变。
6.3 动脉插管溶栓
动脉插管溶栓作为血管介入的基础治疗方法, 可使继发于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血栓溶解, 利于开通病变, 即使溶栓后影像学无明显改善, 导丝也容易通过开通闭塞病变[8]。
6.4 PTA
PTA前, 球囊选择较为关键, 球囊的直径和长度分别较病变两端的直径大1mm或者稍长宜。扩张时, 球囊位于病变段中心, 如果病变段长度大于球囊, 则先将球囊置放在狭窄段一端, 在逐步移位, 但每次移位扩张前后应有部分重叠。如果病变段严重狭窄, 选用小直径球囊预扩张后, 再应用相应直径的球囊。近年来, 药物洗脱球囊和冷冻球囊血管成形术也开始应用临床, 极大地提高了PTA的效果[9,10]。
6.5 支架植入
目前常用的支架分为两大类:球囊扩张支架和自膨式支架。对于双侧髂动脉闭塞累及腹主动脉远端分叉者, PTA和支架置入应用“Kissing”技术, 即两侧同时球囊扩张、同时释放支架。对于膝下动脉PTA后严重的影响血流的内膜撕裂部位, 可采用长时间、低压球囊扩张常常有明显改善。近年来, 为了预防术后再狭窄, 提高支架的通畅率, 药物洗脱支架 (Drug eluting stents, DES) 已经在临床得到初步应用, 结果显示药物洗脱支架的再狭窄率低于裸支架[11,12,13]。
6.6 内膜下成形术
1990年Bolia等首次报道内膜下成形术技术[14]。使用专用内膜下腔穿刺重回真腔系统, 可以增加内膜下腔重人真腔的成功率, 例如Pioneer导管Outback导管。另外Frontrunner导管的应用也有利于开通开通闭塞段[15,16]。
6.7 机械性装置的辅助应用
目前已经应用于临床的机械性装置包括机械性粥样斑块切除术、激光血管成形术、超声消融术等。机械性粥样斑块切除术:在导丝导管技术引导下进入血管腔, 微型切割刀片以机械切割的方式将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清除。如Silverhawk系统Straub旋切系统。这些装置可独立用于动脉狭窄的治疗, 但多数情况下是与PTA或血管支架联合应用, 以提高血管的远期通常率[17]。超声消融术:根据不同组织对超声频谱不同的敏感性, 应用高能量低频率的超声, 选择性地消融血栓、斑块和助溶血栓, 使病变血管再通, 在此基础上, 再配合PTA、支架置入术[18]。激光血管成形术:是利用激光的高能量消融粥样斑块, 或者是在完全闭塞的血管腔内打开一条通道, 再通过PTA或者血管支架置入术来治疗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此技术由于成功率不够理想、并发症较多, 目前临床较少运用[19]。
7 治疗策略和疗效分析
主髂动脉病变, 大约1/3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变会影响主髂段血管。经典上认为TASC A型和B型的局限性病变更适合介入治疗, 而C型D型等复杂性病变或完全闭塞病变更适合外科搭桥术。近年来, PTA和支架置入已经成为髂动脉病变的首先治疗方式[20]。Sharafuddin等报道66例主髂动脉狭窄、闭塞病变行支架置入结果:主-髂动脉报道 (TASC) A型和B型病变为19例40条肢体, C型和D型病变为47例78条肢体。技术成功率94%, 随访时间 (37±27) 个月, 9例发生再狭窄, 其中8例经介入治疗解除 (球囊扩张4例, 再置入支架3例, 溶栓治疗和支架置入1例) , 1例因为发生主动脉闭塞行主双股动脉动脉旁路术, 4年一期和辅助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1%和94%[21]。以往对于股腘动脉长段闭塞性病变的治疗主要依靠外科旁路术, 介入治疗由于微创优势,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对于高龄、外科治疗有风险的病例, PTA+支架置入可作为股浅动脉的首选治疗方式。但股腘动脉段存在特殊的生物力学因素, 已经有关于置入股腘动脉支架破裂的报道, 因此有学者建议该区域支架应用应慎重[22]。
目前膝下动脉PTA治疗已经大量取代外科手术[23]。膝下动脉病变PTA的临床意义更主要在于缓解静息痛、促进溃疡愈合从而保存肢体, 而治疗后的长期通畅率只能作为第二位的治疗目标。尽管术后再狭窄率高, 但是再狭窄是一个逐渐的过程, 随着狭窄的形成, 侧支循环也逐渐建立, 这也是保肢率大于血管通畅率的关键。Dorros等报道了胫腓动脉成形术治疗重症肢体缺血患者的5年随访结果:284例患者, 270例 (95%) 有效, 随访5年, 91%的肢体得以保留[24]。
【动脉闭塞】推荐阅读:
颈内动脉狭窄、闭塞08-17
急性下肢动脉闭塞10-08
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08-19
闭塞性动脉硬化症07-13
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08-12
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护理06-10
闭塞区间06-10
移动闭塞系统10-19
闭塞性病变05-14
闭塞性脉管炎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