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护理

2024-06-10

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护理(精选9篇)

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护理 篇1

现对我科2005年3月至2008年6月期间收治的33例动脉硬化闭塞症手术或介入治疗的患者, 术前和术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33例, 其中采用人工血管或自体静脉移植搭桥术23例, 介入治疗10例。男性26例, 女性7例, 年龄最大84岁, 最小50岁, 平均年龄67岁。

1.2 临床表现

下肢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肢体冷感, 最长10年, 最短

2 个月。

33例中有高血压病史19例 (57.5%) , 糖尿病12例 (36.3%) , 高血脂14例 (42.4%) , 吸烟22例 (66%) , 间歇性跛行均存在最长≤200m, 17例, 静息痛10例, 足趾溃疡6例。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血管本身的病变引起的组织缺血性疼痛常是慢性的, 长期的, 如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等, 是患者活动能力减退并影响睡眠, 情绪也可能变得易怒或抑制;加之对手术的恐惧等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冲击。我们应该关心、体贴患者, 耐心细致的做好各项护理工作, 向患者说明手术的重要性;减少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心理;增强其心理适应能力,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是患者以良好的心态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做好各种手术前的准备。

2.1.2 一般性状况

常规进行血、尿、便三大常规化验, 血糖及尿糖测定。了解和改善心血管、肝、肾、肺、脑等重要脏器功能以提高对手术的耐受性。

2.1.3 凝血功能测定

患者凝血功能对血管手术的预后关系密切, 除紧急手术外, 服用长效抗凝剂的患者, 术前5~7d应停药;用肝素治疗的患者, 术前6h停用, 并于术前1~2d测定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 恢复正常后, 方可手术。

2.1.4 术前2周严格禁烟

指导患者掌握正确有效的咳嗽、咳痰方法;肌肉收缩运动训练方法;训练患者在床上大、小便的习惯, 以免术后出现排尿及排便困难。

2.1.5 注意患肢保温, 禁用热水袋等加温, 以免加重患肢的缺血性变化。

2.1.6 注意保护患肢, 避免外伤和末梢组织受压致使皮肤破损,

因动脉供血不足, 末梢血运循环障碍皮肤破损后很难愈合, 故一定注意。

2.1.7 根据手术部位选择备皮范围、备血量。

同时做好药物过敏试验。术前6h禁水、12h禁食。腹腔内血管手术或估计手术时间比较长者术日晨留置导尿, 根据需要进行肠道准备, 置胃肠减压管等。

2.1.8 做好术后血压、脉搏及心电监护准备。

2.2 术后护理

2.2.1 严密监护患者的心功能变化, 定时测量血压、脉搏及呼吸、并注意神智变化。

本病常伴随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注意心电监测指标随时予以处理, 直至度过危险期。

2.2.2 体位

手术后宜将肢体平放, 避免屈髋、屈膝及膝下垫枕;避免被子对患者末梢的压迫, 可在床尾使用支架被;为减少吻合口张力, 应逐渐活动肢体关节, 不可伸直过度, 以防吻合口破裂;介入治疗这穿刺点局部加压包扎, 穿刺肢体保持12h伸直制动, 卧床24h, 若有留置导管溶栓的需要妥善固定导管, 保持通畅, 防止出血和导致脱落。患肢保暖可保证末梢血管扩张, 但应避免烫伤。

2.2.3 应用血管扩张药物如罂粟碱、托拉苏林等, 以解除因手术操作引起的血管痉挛。

注意观察患肢皮肤温度、脉搏、颜色、疼痛、感觉比术前有无缓解, 在脉搏不清时, 用超生多普勒听诊器探测动脉搏动。怀疑有患肢动脉供血不良时, 应急时通知主管医师。

2.2.4 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中, 高龄患者较多, 他们大多合并有心功能不良等疾病, 输液速度不能过快、输液量也应适当控制。

2.2.5 注意出血情况

严格记录引流量并观察其性状, 一般血管手术中多应用肝素抗凝, 术后继续抗凝, 因此, 引流液多为血液。无引流者应注意有无切口渗血或出血。注意患者有无便血、尿血、牙龈出血及身体其他部位出血、淤斑, 发现异常即时通知医师做相应处理。

2.2.6 按医嘱合理使用止痛药物, 不可过分限制, 以免因疼痛引起动脉痉挛。但应避免药物成瘾。

2.2.7 按时遵医嘱进行抗凝或溶栓治疗, 并根据用药的时间按时抽血, 以监测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超过规定指标时应通知主管医生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间隔时间, 以防出血或血栓形成。

2.2.8 由于患者长期卧床, 鼓励患者咳嗽、咳痰, 防止肺部感染;

协助按摩受压部位皮肤, 防止褥疮, 使肢体被动活动, 做肌肉按摩, 防止血栓形成、肌肉萎缩。

2.2.9 对因护理

此类疾病属于全身性疾病, 治疗后有一定复发概率, 故应做好健康教育, 积极治疗原发病。肥胖、脂肪摄取过多患者, 应给予低脂饮食、减肥。另外。高血压也是本病的易患因素, 应维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尼古丁和烟碱的作用可使周围血管痉挛, 因此认为吸烟与动脉硬化有关。故劝患者戒烟, 以减少烟碱和尼古丁对血管的刺激, 取得患者本人的配合, 并要求家属协助并监督。糖尿病患者因脂肪代谢异常导致动脉硬化, 故应积极治疗糖尿病。

摘要:动脉硬化闭塞症 (arteriosclerotic occlusive disease) 多见于中老年人, 主要是由于动脉硬化引起, 少数为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病变是一种全身性疾病, 好发于大、中型动脉, 如腹主动脉、骼动脉、股动脉及腘动脉等, 也可累及颈动脉, 上肢动脉很少发生。动脉发生狭窄或闭塞后, 导致狭窄或闭塞动脉远端的血流减少, 引起相应的脏器或肢体供血不足的症状。

关键词:动脉硬化闭塞症,手术治疗,护理

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护理 篇2

非手术疗法

包括控制饮食,适当锻炼,忌烟,保暖;应用降血脂药物、血管扩张剂及中医药;肢体负压治疗等。以上治疗也可用于手术前后。

手术疗法

根据病变部位、程度、范围及侧支循环情况,可选用以下手术方法:

1、动脉旁路手术

应用人工血管或自体静脉,在闭塞动脉的近、远端,作桥式端侧吻合,以重建血流。可分为解剖位旁路(位于病变附近)和非解剖位旁路(远离病变部位),前者常用,后者仅在局部感染或难以耐受剖腹、剖胸手术时应用。

2、动脉内膜剥除术

适于病变范围短、中等以上的动脉,并且远端通畅者。

3、网膜移植术。

4、静脉动脉化手术

适于广泛性肢体动脉闭塞,而静脉正常者,多用于下肢,有三种手术类型:①浅静脉型。应用健侧或患侧倒置的大隐静脉,近端与股动脉或N动脉吻合,远端在踝平面与大隐静脉远侧段吻合,建立大隐静脉向远端灌注血流的通道。②高位深静脉型。应用人工血管或自体大隐静脉,先于闭塞动脉近端与股浅静脉之间搭桥。3~5个月后,再手术结扎吻合口近侧之股浅静脉,使其成为单向灌注。③低位深静脉型。先在闭塞近端动脉与胫腓干静脉或胫后静脉之间搭桥,数月后二次手术结扎吻合口近端静脉。

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护理 篇3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ower extremity atherosclerotic occlusive disease ,LEAOD),是临床常见的血管外科疾病,发病率逐渐增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可危及生命。因常伴有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是目前世界上死亡率、致残率最高的疾病。目前,介入技术是临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首选。介入治疗具有方便、直观、创伤小、恢复快、可重复治疗等优点,既能明确诊断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部位、范围及程度,又能同时进行治疗,有效解除患者痛苦,避免截肢或降低截肢平面,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我科2012年8月至2013年2月行介入治疗动脉硬化闭塞性下肢缺血患者38例,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8例,男26例,女12例,年龄56-82岁,平均71.6岁。38例患者中合并高血压者26例,糖尿病17例,高脂血症者15例,冠心病12例,脑梗死5例。有吸烟史者21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间歇性跛行, 病程2周至3 年不等。

1.2 治疗方法

病人取仰卧位,根据CTA或MRA选择同侧逆行穿刺股动脉或对侧逆行穿刺股动脉或肱动脉穿刺。置入鞘管后入超滑导丝,使导丝顺利越过狭窄或闭塞段,后交换超硬导丝,采用不同直径的球囊扩张病变段。对于球囊扩张成形术后再狭窄;残留狭窄大于管腔30%或压力梯度在5mmHg以上;血管腔内广泛性碎片、活瓣形成或假性动脉瘤和动脉闭塞等考虑置入相应长度和直径的支架。如支架置入后仍有狭窄大于20%,则辅以球囊再次扩张。

1.3 治疗结果

38例患者经介入治疗后患肢皮温明显升高,间歇性跛行消失或跛行距离延长,静息痛消失或明显减轻。1例因肢端坏疽合并感染行左小腿中下1/3截肢术。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本组38例患者平均年龄大,长期受肢体缺血疼痛的困扰,临床上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悲观易怒,情绪波动大。护士在护理中首先要做到患者十知道,即床号、姓名、年龄、护理、饮食、病情、治疗、家庭情况、经济状况、文化程度,结合患者情况给予心理干预。因介入治疗术中出现血管破裂或动脉夹层及术后并发症的风险较大,所以应根据患者的理解能力和承受能力向其讲解疾病和治疗知识,让患者认识疾病,使其能够以平和的心态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

2.1.2 术前准备:了解患者有无介入治疗禁忌证。近期有重要器官严重病变者,如心绞痛、脑血管意外、肝肾功能衰竭等,不宜行手术治疗。术前患肢皮肤应保持清洁干燥,避免外伤,注意保暖。糖尿病患者应予以糖尿病饮食,严格控制血糖。护士配合医生做好术前检查,包括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及影像学检查:超声、MRA 等。检查下肢动脉是否搏动及强度,观察皮肤温度、颜色、感觉情况。做好皮试、备皮、术前禁食水,指导患者练習床上大小便。吸烟者绝对禁烟。术前晚为患者提供舒适睡眠环境。

2.2 术后护理

2.2.1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给予心电血压监测、指氧饱和度监测、氧气吸入。陈宗云认为行介入治疗术后,生命体征可每小时记录1次[2]。并且要密切观察患者面部表情, 倾听患者对疼痛的表述,注意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并报告异常情况。心电监护期间保留静脉留置针,保证在紧急状态下可以顺利给药。本组患者中有3例术后收缩压持续在170-190mmHg,遵医嘱给予5%葡萄糖溶液250ml+硝酸甘油20mg+胰岛素4u静脉点滴,根据血压调节静点速度使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以后遵医嘱改为口服降压药。

2.2.2患肢护理:术后注意观察患肢皮温、颜色、动脉搏动及强度,并与术前所观察相比较。患者采取平卧位,患肢自然伸直,术侧肢体制动24小时,穿刺点绷带加压包扎或沙袋压迫24小时,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和皮下血肿。本组1例患者术后烦躁不能平卧,2小时后自行坐起致使穿刺部位出血,发现后及时按压出血部位,通知医生,更换敷料,重新包扎,延长压迫时间。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术侧肢体制动的必要性,指导患者轴型翻身、更换体位。必要时遵医嘱给予地西泮10mg肌注。

2.2.3 术后抗凝治疗监测:患者行介入治疗后必须进行抗凝及长期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以防止血管再狭窄。遵医嘱按时给药,用药期间严密观察患者有无皮肤及口腔粘膜出血倾向,监测凝血功能。嘱患者或家属在静脉输液拔针后、肌肉或皮下注射后延长穿刺点的按压时间。

2.3 出院指导

告知患者遵医嘱继续服用波立维,拜阿司匹林等药物,服药期间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定时复查凝血功能。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在正常范围。告知患者忌酒,绝对禁烟,因吸烟可导致小血管痉挛加重缺血[3]。坚持适量运动,避免剧烈运动。进食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适量纤维素饮食,禁食生冷、辛辣等刺激性及不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服用缓泻剂。如发现异常及时复诊。

参考文献:

[1] 彭云.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的进展[J].医学教育探索,2009, 8 (9) :1179-1180.

[2] 陈宗云.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的观察与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3,24(10):1165.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护理 篇4

1 临床资料

本组26例患者系我院2011年3月至2012年6月收治, 经临床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 26例患者治疗方法主要行下肢血管搭桥治疗。对患者的临床护理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

2 结果

26例患者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无一例发生出血、腹部手术并发症、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

3 护理方法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指端疼痛和坏死常使患者产生抑郁心理, 医护人员应主动的与患者交谈, 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 同情患者, 通过与患者的交流, 缓解患者入院治疗的的紧张及担心的心理, 通过对患进行疾病知识的讲解, 让患者对其所患疾病有一个客观的理解, 通过关心、鼓励、支持的方法, 让患者对治疗有信心, 积极配合各项临床治疗。

3.1.2 足部护理:

告知患者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站或坐) 不变, 以免影响血液循环。坐时应避免将一条腿搁在另一条腿膝盖上, 防治动静脉受压, 阻碍血流。保持足部清洁、干燥, 每天用温水洗脚, 皮肤瘙痒时, 可涂拭止痒药膏, 应避免用手抓痒, 加强创面换药, 可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湿敷, 并遵医嘱应用抗感染药物。

3.2 术后护理

3.2.1 协助患者摆舒服安全体位

术后平卧或床头抬高15°行下肢静脉搭桥的患者应保持患肢呈伸直状态, 以防止人工血管扭曲, 造成血栓形成。术后绝对卧床1周。

3.2.2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伤口情况

(1) 遵医嘱监测生命体征及伤口情况, 记录24h尿量, 保持体液平衡。 (2) 观察术后肢体肿胀情况, 慢性缺血的肢体在血运重建以后, 常出现肢体肿胀。术后抬高患之, 给患者穿中等压力的弹力袜, 一般肢体肿胀可在几周内消失。 (3) 观察患肢远端的皮肤温度、色泽、感觉和脉搏强度, 以判断血管通畅度。若动脉重建术后出现肢体肿胀, 剧烈疼痛、麻木、皮肤颜色发紫、皮温降低, 应考虑重建部位的血管发生痉挛后继发性血栓形成或栓塞, 应及时报告医师, 协助处理或做好再次手术的准备工作。 (4) 注意保持伤口引流管通畅, 观察引流液性状、质量, 维持有效引流。

3.2.3 加强基础护理

保持卧床患者的清洁卫生, 每天定时做晨晚间护理, 口腔、会阴护理每天2次。

3.2.4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1) 出血:是术后早期最常见的并发症, 应密切观察出血倾向。 (2) 腹部手术并发症:观察有无腹痛、腹胀、呕吐, 以及排便、排气停止, 必要时给予相应的处理。 (3) 吻合口狭窄:是主-髂动脉旁路手术难以避免的远期并发症。指导患者进低脂饮食, 继续治疗原发疾病, 定期复查。

3.3 健康教育

(1)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告知患者吸烟的危害, 指导患者绝对戒烟。同时生活中注意不要暴饮暴食, 注意足部的保暖, 尽量穿宽松的鞋子和袜子, 注意个人卫生, 及时更换鞋袜, 减少对肢体的压迫和摩擦, 每日坚持进行锻炼, 提高身体素质, 体重较大的患者注意减肥。 (2) 饮食应清淡, 日常饮食结构进行调整, 以高营养、高蛋白的的食物为主, 减少高脂肪食物的使用, 多食水果、蔬菜、豆类食品、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禁食高糖、不易消化及刺激性食物, 如浓茶和咖啡。 (3) 坚持适当的肢体锻炼。鼓励患者主动锻炼;抬腿→床边做→床边站→场边活动→室内活动, 不能主动锻炼的可以被动锻炼 (用绷带通过足底带动腿部运动) 。 (4)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由于其疾病的特殊性, 容易复发,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减少周围血管病性足部坏疽的发生, 注意按时服药, 定期门诊复查。

4 讨论

在周围血管,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断扩大并继发血栓形成, 可引起动脉官腔狭窄、闭塞, 使肢体出现慢性或急性缺血症状, 称为动脉硬闭塞症。好发于腹主动脉下端, 髂动脉及股-腘动脉。中老年人常见临床表现为患肢发冷、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 动脉搏动消失, 肢体组织营养障碍, 趾或足发生溃疡或坏疽[2]。本病起病急骤, 发病后肢体甚至生命均受到威胁, 早期诊断和正确治疗, 合理护理至关重要。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和健康教育对患者的疾病和恢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并推广。

摘要:目的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特点、治疗经验、护理措施和随访结果。方法 收集2011年3月至2012年6月共2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方法主要行下肢血管搭桥治疗。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无一例发生出血、腹部手术并发症、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结论 行下肢血管搭桥疗法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理想的治疗方法, 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和健康教育对患者的疾病和恢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并推广。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围手术期,护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孙敏娟.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1) :29-30.

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护理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25例髂、股动脉病变患者, 其中男性15例, 女性10例, 平均年龄65岁, 并发高血压病24例, 糖尿病19例, 冠心病12例, 脑梗死6例。治疗后患肢皮肤温度增高, 足背动脉搏动增强, 患肢血液循环明显改, 患足疼痛明显减轻, 均取得良好效果。

1.2 手术方法

手术均于DSA室进行, 局麻下根据病变的部位选择穿刺方向, 置入5F或6F导管鞘, 髂总动脉闭塞选择同侧逆行穿刺, 在导管配合下用超滑导丝适当用力通过闭塞段至腹主动脉, 髂外动脉闭塞选择对侧逆行穿刺, 沿导丝插入猪尾导管至腹主动脉, 行腹主动脉及双侧髂动脉造影, 确定狭窄范围和长度。股浅动脉闭塞选择同侧顺行穿刺, 经导管鞘注入适量对比剂造影, 了解病变部位及程度。根据患者年龄及体质量情况静脉注入肝素3000~4000单位进行全身肝素化, 在“road map”状态下, 在椎动脉导管配合下将超滑导丝通过狭窄或闭塞段, 退出导丝, 行动脉造影, 确定导管通过闭塞段到达正常血管腔内, 沿导管置入交换导丝, 退出导管, 根据闭塞段管腔直径选择恰当直径球囊扩张病变段管腔。如果病变段严重狭窄, 先用小直径球囊扩张后再应用恰当直径的球囊, 球囊一般扩张至切迹变浅或消失。PTA后若残余狭窄大于30%或跨狭窄压力差大于10 mm Hg, 置入支架。支架的直径一般较正常血管径大1 mm左右, 长度应充分覆盖病变段, 两端超出病变段0.5~1 cm。

1.3 结果

本组25例患者, 血管病变部位34个, 均成功开通。25例手术患者术后穿刺点均未出现血肿, 其中5例出现皮下淤血, 1例患者发生急性血栓形成, 发现为PTA后动脉夹层, 置入支架后经导管溶栓血管保持通畅。术后患肢均皮肤温度增高, 足背动脉搏动增强, 患肢血液循环明显改, 患足疼痛明显减轻, 取得良好效果。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1) 完善检查:遵医嘱指导患者完善术前常规检查及双下肢动脉多普勒彩超等。 (2) 心理护理:术前对患者及家属讲解手术方法, 强调此手术是最新技术, 能较快而显著地改善症状, 具有手术时间短、损伤小、无疼痛、出血少等优点。告知患者术中注意事项、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讲解术后抗凝治疗的必要性及存在的危险, 让患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3) 术前用药:术前一般给于0.9%盐水500 m L静点, 促进肾脏排泄对比剂。 (4) 术前准备:手术前1 d按手术部位做好皮肤准备。手术区备皮范围:患肢及腹股沟区。手术当天禁食禁水。术前提前沐浴并更换消毒病服。为了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手术当天早晨让患者站立, 做好大隐静脉主干走向的标记, 标记时力求线条位置准确、均匀。抗生素的输入应于手术之前30 min完成。同时还要做好药物的过敏性实验。

2.2 术后护理

(1) 术后体位:术后平卧, 穿刺侧下肢伸直。 (2) 伤口护理:穿刺部位加压包扎, 穿刺侧下肢制动24 h, 以防止穿刺部位出血和血肿。若穿刺点有渗血, 患肢活动时间遵医嘱。 (3) 病情观察:术后立即给予心电监护,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下肢皮温、皮色有无变化, 以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4) 用药护理:按时遵医嘱给与抗凝药物, 使用前如发现监测指标异常, 应及时报告医师, 以调整抗凝剂的用量。使用抗凝剂后, 注意有无出血倾向, 如:注射部位有无青紫或血肿;测血压后袖带绑扎处有无出血点;有无鼻钮或牙龈出血;有无伤口渗血或出血;引流物中含血量的多少;活动后有无关节出血或血肿等。收集粪便和尿标本时, 注意标本的颜色, 估计有无血液。溶栓药物的化学性质不稳定, 使用时应现用现配, 使其最大程度的发挥药物疗效, 配制后因某种原因暂时不用时, 应低温保存。 (5)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密切观察穿刺点出血情况。穿刺点出血:应立即用无菌纱布或治疗巾压迫切口, 大出血时呼叫其他医护人员作紧急处理, 然后再根据所用抗凝剂的种类, 给与相应的对抗剂。 (6) 术后留置尿管护理:观察尿管有无扭曲堵塞, 是否通畅, 开关是否打开, 并且观察尿液的颜色和尿量。每日给与会阴部及尿道口护理, 定时更换尿袋。 (7) 饮食护理:患者回病房后协助患者多饮温水, 以利对比剂的排出。饮食方面要少食高脂肪的食物, 多食一些蔬菜、豆类、水果及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 如牛肉等。

3 讨论

介入治疗主要的优势在于适应证相比外科手术更广、创伤小、可重复治疗, 降低了麻醉风险及全身麻醉并发症、高龄及各脏器功能差的患者难以耐受外科手术的打击, 避免了手术大量的失血等风险。术后即可进食、术后较短的卧床时间和较快的身体恢复。降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显著的临床效果[5,6]。本组25例患者, 血管病变部位34个, 均成功开通。1例患者发生急性血栓形成, 发现为PTA后动脉夹层, 置入支架后经导管溶栓血管保持通畅。手术前后合理的护理至关重要, 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成功与否。因此, 对术前的各项检查必须完善, 还要重视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严格制动, 未发生穿刺部位血肿。充分做好用药后的监测与观察, 及时调整抗凝药物用量, 未发生出血情况并保持一期肢体通畅率为92%。

摘要:目的 总结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 总结共25例患者, 采用经皮穿刺股动脉, 造影明确病变动脉部位后, 行血管腔内扩张成形和血管内支架置入。制定术前术后护理措施, 预防并发症, 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25例手术患者术后穿刺点均未出现血肿, 其中5例出现皮下淤血, 1例患者发生急性血栓形成, 经导管溶栓后再通。术后患肢皮肤温度增高, 足背动脉搏动增强, 患肢血液循环明显改, 患足疼痛明显减轻, 取得良好效果。结论 血管腔内成形术作为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治疗的一种手段, 具有微创及良好的安全性, 其近期临床疗效确切。术前术后给予合理的护理措施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血管腔内成形内支架置入术,外周动脉硬化闭塞症,护理

参考文献

[1]蒋米尔, 黄荚.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治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9, 14 (3) :248-255.

[2]Lumsden AB, Davies MG.Medical and endovascular management of critical limb ischemia[J].J Endovasc Ther, 2009, 16 (2) :II31-62.

[3]陈忠, 王盛.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手术与介入治疗指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8, 28 (11) :919-922.

[4]Kedora J, Hohmann S.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pereutaneous Viabahn stent grafts vs prosthetic femoral popliteal[J].J Vase Surg, 2007, 45:10-16.

[5]HelIes WB.Percutaneous vascular interventions in the superficial femoral artery[J].Minerva Cardionangiologica, 2006, 54:83-93.

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护理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4年5月收住本院的34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均为单侧肢体发病, 其中男22例, 女12例;年龄52~77岁, 平均年龄 (66.5±3.6) 岁;病程2~6年, 平均病程 (3.4±0.6) 年;临床分期:Ⅰ期11例, Ⅱ期23例;合并高血压21例, 糖尿病26例, 均自行服药治疗, 血压稳定在85~105/145~165 mm Hg (1 mm Hg=0.133 k Pa) , 餐后2h血糖<11.2 mmol/L。患者均表现为患肢体温较低、间歇性跛行症状, 静息状态下可有患肢酸痛, 夜间尤为明显。患肢无溃疡及坏疽。

1.2 治疗方法

采取纤溶酶联合前列地尔治疗, 前列地尔 (哈高白天鹅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3023072) 10μg+生理盐水100 ml, 静脉滴注, 1次/d, 共计2周;纤溶酶 (北京赛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1022110) 100 U+生理盐水150 ml, 静脉滴注, 1次/d, 共计10 d。

1.3 护理方法

1.3.1 健康教育

(1) 戒烟:对吸烟患者必须严格戒烟, 且不允许同病房内其他患者吸烟, 杜绝烟草, 防止病情恶化。因为烟草的燃烧可产生去甲烟碱、CO、尼古丁以及焦油等有害物质, 尤其是去甲烟碱危害最大, 其可促进血管收缩, 减少局部血供, 加重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症状[2]。 (2) 控制血压、血糖:糖尿病和高血压是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危险因素, 应积极向患者宣传高血压和糖尿病对疾病治疗的影响, 控制血压、血糖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1.3.2 心理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一般病程较长, 达数年之久。长期疾病的折磨使患者不能正常工作和生活, 遭受了较大的痛苦, 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抑郁甚至烦躁的不良情绪, 部分患者甚至对治疗失去信心, 自暴自弃。因此, 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 对患者加强关心、交流。在患者入院后应详细解释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生原因以及治疗方法, 使患者克服恐惧, 保持乐观的心态, 树立起治愈的信心, 从而积极地配合治疗。住院期间积极对病房进行卫生打扫, 使患者有一个安静、整洁的居住环境, 有助于其放松心情, 减轻心理压力[3]。

1.3.3 其他护理

(1) 饮食护理:嘱患者加强营养, 不可进食大量油腻食物, 日常饮食应以植物蛋白和蔬菜为主[4], 防止增加血脂水平, 加重病情。 (2) 患肢的护理:保持患肢温暖, 防止受凉后血管收缩加重病情。休息时应保持头高脚低位, 以利于血液进入下肢。保持患肢清洁, 经常洗澡, 避免抓挠患肢, 以免皮肤损伤形成溃疡。对于已经出现皮肤溃疡的患者, 应保持溃疡面清洁, 勤换药, 防止感染。

1.4 疗效评定标准[5]

显效:治疗后患者间歇性跛行症状消失, 夜间静息痛消失, 可触及患肢足背动脉波搏动;好转:治疗后患者间歇性跛行明显减轻, 步行距离增加, 静息痛基本消失, 可触及患肢足背动脉搏动, 但较弱;无效:上述症状无减轻, 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好转率。

2 结果

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 34例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 其中显效21例 (61.8%) , 好转11例 (32.4%) , 无效2例 (5.8%) , 总有效率为94.2%。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速,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发生在下肢动脉的粥样硬化称之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目前对该病的致病原因尚未完全清楚, 已知与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糖尿病、高龄、血液粘着性增高以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有关。其中尤其以吸烟和糖尿病对下肢动脉闭塞症形成的影响最大, 吸烟可使血管闭塞、痉挛, 官腔狭窄;而糖尿病可造成血管病变, 引起下肢血液循环不良, 二者合并存在时危险性更高。此外, 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具有密切关系。该病在临床表现与患者个体耐力、侧支循环的多寡、受累动脉闭塞的程度以及病变进展的速度有关。在发病早期, 绝大部分患者可谓明显症状, 随疾病进展可逐渐出现患肢发凉、间歇性跛行等症状, 严重者可出现静息痛。至终末期患肢可出现难以愈合的溃疡和坏疽。

对于Ⅰ期和Ⅱ期, 即局部缺血期和营养障碍期患者, 药物治疗可有效缓解血管痉挛和阻塞, 改善局部循环, 解除症状。注射用纤溶酶主要成分为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 经静脉进入人体后可降解为小分子可溶片段, 产生去纤维蛋白效应。此外, 纤溶酶可降低血小板聚集以及促使内皮细胞释放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具改善微循环和抗血栓功能。前列地尔可改善血液动力学, 并可抑制血小板凝集和活化, 促进已经活化的血小板发生逆转, 并且可以改善红细胞的变形能力, 降低血脂和血粘度, 具有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纤溶酶和前列地尔联合使用作用更为显著。因为下肢动脉闭塞症与多种因素有关, 因此, 在实施治疗手段的同时, 精心的护理干预是必不可少的, 健康教育可以使患者了解健康的生活习惯, 避免导致疾病加重的因素。而心理护理可消除患者不良情绪, 以积极配合治疗, 同时向患者提供了重要的心理依托, 并针对疾病本身给予患者积极的建议和指导。

作者对本院部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 对患者采用纤溶酶联合前列地尔治疗, 治疗期间给予健康教育、心理干预以及饮食等护理措施, 结果显示, 患者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 总有效率达94.2%, 疗效较为满意。

综上所述, 纤溶酶联合前列地尔可有效舒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解除下肢动脉闭塞症状。在治疗期间辅以综合护理干预, 可取得满意疗效。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纤溶酶联合前列地尔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 并对其护理方法进行总结。方法 对34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采用纤溶酶联合前列地尔静脉滴注治疗, 治疗期间给予健康教育、心理干预等护理措施, 观察评价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34例患者静息痛、肢体发凉、间歇性跛行等下肢动脉闭塞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 其中显效21例 (61.8%) , 好转11例 (32.4%) , 无效2例 (5.8%) , 总有效率为94.2%。结论 纤溶酶联合前列地尔可有效舒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解除下肢动脉闭塞症状, 辅以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可取得满意疗效。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纤溶酶,前列地尔,护理

参考文献

[1]俞青, 黄崇青, 张钿钿, 等.2例下肢动脉长段硬化闭塞症患者经小腿远端动脉逆行穿刺介入治疗的护理.护理学报, 2014, 21 (8) :32-34.

[2]陈锋华, 刘威.7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护理体会.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15) :302-303.

[3]韩丽芳.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围手术期护理.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8 (1) :68-69.

[4]金花.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现代养生, 2014 (20) :190.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介入治疗 篇7

1 临床表现

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取决于病变的部位、范围以及侧枝循环建立的情况。小腿跛行是股浅动脉病变的典型表现, 而主髂动脉狭窄则表现为臀部、大腿的跛行。动脉狭窄闭塞的位置可通过股、腘、足背等部位动脉触诊来初步判断, 血管狭窄有时可闻及血管杂音。动脉狭窄性病变形成急性血栓或者血栓栓塞时,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可出现肢体急性缺血表现, 为"5P"征, 即无脉 (Pulselessness) 、疼痛 (Pain) 、苍白 (Ppallor) 、感觉异常 (Paresthesia) 、运动障碍 (Parealysis) 。

2 常用的血管检查技术

近年来有较多的无创检查方法可供选择, 其中踝肱指数 (ABI) 最为简单、有效、易重复。DSA在术前的诊断价值逐渐被这些方法所代替[2]。

2.1 ABI

踝肱指数 (ABI) 踝部收缩压合臂部收缩压之比称为踝肱指数。ABI可反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程度。正常人为1.0~1.3, 低于0.90即有诊断价值。轻度缺血ABI:0.70~0.90, 中度缺血ABI:0.40~0.70, 重度缺血ABI<0.40。

2.2 彩超

不仅能提供血流动力学功能定位, 也能提供形态上的定性数据。特别是在术后随访中最常用的检查方法, 但对检查的操作者的技术的要求较高。

2.3 MRA

无创是外周动脉疾病常用的术前影像学评估方法, 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达96.7%和95.8%。由于不需要含碘的造影剂, 特别对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有较大优势。但MRA会对动脉病变过高的显示较严重的狭窄。

2.4 CTA

无创, 是目前动脉疾病最常用的术前影像学评估方法, 多数单位术前不做DSA, 而是根据CTA或者MRA图像来测量病变的部位、直径、长度等参数, 决定治疗方案。但也存在造影剂的肾毒性和动脉严重钙化影响图像质量。

2.5 DSA

是诊断动脉疾病的“金标准”, 但由于是一种创伤性检查, 且对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用受到限制, 术前不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主要是在介入治疗实施中进行DSA, 最终确定动脉病变的部位、直径、长度及侧支循环情况, 作为选择球囊、支架的依据, 且术中引导血管介入操作。

3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解剖分类

根据病变累及的范围,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分为3型 (1) Ⅰ型主-髂动脉型:约占10%, 病变累及腹主动脉分叉段及髂总动脉。典型的临床表现为Leriche综合症, 即间歇性跛行和性功能障碍。 (2) Ⅱ型主 ̄髂 ̄股型:约占25%, 病变广泛累及腹主动脉、髂动脉及股动脉近段, 通常腘动脉及远侧动脉保持通畅。 (3) Ⅲ型:约占65%, 腹主动脉末端病变伴有股、腘动脉和小腿动脉病变, 呈现多平面狭窄或闭塞, 此型患者的病变比其它两型发展迅速, 多出现较严重的缺血症状[3]。

4 TASCII分型

目前, 国际上比较公认的TASCII分型 (TASCII) 是规范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方法选择的指南性文件[4]。

5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介入治疗指征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介入指征: (1) Fontaine分期中Ⅱ期以上临床症状; (2) DSA证实病变细致程度>70%; (3) 静息状态下跨狭窄压差>10mmHg, 或者患侧动脉直接注射硝酸甘油100~200ug跨狭窄压差>10~20mmHg。

6 常用的介入治疗方法

6.1 入路的选择

合理的介入手术入路是治疗成功和安全的必要条件, 尽可能选择路径短的入路以便于操作和控制[5,6,7]。髂动脉狭窄病变多选择同侧股动脉, 单侧髂动脉闭塞多选择对策股动脉或肱动脉。双侧髂动脉闭塞选择肱动脉入路6.2闭塞段的开通开通闭塞段是整个手术成功的关键, 常采用多种方法联合应用。导丝导管配合在正侧位双向透视技术以及利用“路径图”引导下耐心开通;对于病变钙化严重, 导丝导管开通困难者, 可以选用超声消融或其他机械装置辅助开通出一条狭细的“隧道”;对于长段闭塞, 利用内膜下成形术能有效通过闭塞病变。

6.3 动脉插管溶栓

动脉插管溶栓作为血管介入的基础治疗方法, 可使继发于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血栓溶解, 利于开通病变, 即使溶栓后影像学无明显改善, 导丝也容易通过开通闭塞病变[8]。

6.4 PTA

PTA前, 球囊选择较为关键, 球囊的直径和长度分别较病变两端的直径大1mm或者稍长宜。扩张时, 球囊位于病变段中心, 如果病变段长度大于球囊, 则先将球囊置放在狭窄段一端, 在逐步移位, 但每次移位扩张前后应有部分重叠。如果病变段严重狭窄, 选用小直径球囊预扩张后, 再应用相应直径的球囊。近年来, 药物洗脱球囊和冷冻球囊血管成形术也开始应用临床, 极大地提高了PTA的效果[9,10]。

6.5 支架植入

目前常用的支架分为两大类:球囊扩张支架和自膨式支架。对于双侧髂动脉闭塞累及腹主动脉远端分叉者, PTA和支架置入应用“Kissing”技术, 即两侧同时球囊扩张、同时释放支架。对于膝下动脉PTA后严重的影响血流的内膜撕裂部位, 可采用长时间、低压球囊扩张常常有明显改善。近年来, 为了预防术后再狭窄, 提高支架的通畅率, 药物洗脱支架 (Drug eluting stents, DES) 已经在临床得到初步应用, 结果显示药物洗脱支架的再狭窄率低于裸支架[11,12,13]。

6.6 内膜下成形术

1990年Bolia等首次报道内膜下成形术技术[14]。使用专用内膜下腔穿刺重回真腔系统, 可以增加内膜下腔重人真腔的成功率, 例如Pioneer导管Outback导管。另外Frontrunner导管的应用也有利于开通开通闭塞段[15,16]。

6.7 机械性装置的辅助应用

目前已经应用于临床的机械性装置包括机械性粥样斑块切除术、激光血管成形术、超声消融术等。机械性粥样斑块切除术:在导丝导管技术引导下进入血管腔, 微型切割刀片以机械切割的方式将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清除。如Silverhawk系统Straub旋切系统。这些装置可独立用于动脉狭窄的治疗, 但多数情况下是与PTA或血管支架联合应用, 以提高血管的远期通常率[17]。超声消融术:根据不同组织对超声频谱不同的敏感性, 应用高能量低频率的超声, 选择性地消融血栓、斑块和助溶血栓, 使病变血管再通, 在此基础上, 再配合PTA、支架置入术[18]。激光血管成形术:是利用激光的高能量消融粥样斑块, 或者是在完全闭塞的血管腔内打开一条通道, 再通过PTA或者血管支架置入术来治疗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此技术由于成功率不够理想、并发症较多, 目前临床较少运用[19]。

7 治疗策略和疗效分析

主髂动脉病变, 大约1/3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变会影响主髂段血管。经典上认为TASC A型和B型的局限性病变更适合介入治疗, 而C型D型等复杂性病变或完全闭塞病变更适合外科搭桥术。近年来, PTA和支架置入已经成为髂动脉病变的首先治疗方式[20]。Sharafuddin等报道66例主髂动脉狭窄、闭塞病变行支架置入结果:主-髂动脉报道 (TASC) A型和B型病变为19例40条肢体, C型和D型病变为47例78条肢体。技术成功率94%, 随访时间 (37±27) 个月, 9例发生再狭窄, 其中8例经介入治疗解除 (球囊扩张4例, 再置入支架3例, 溶栓治疗和支架置入1例) , 1例因为发生主动脉闭塞行主双股动脉动脉旁路术, 4年一期和辅助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1%和94%[21]。以往对于股腘动脉长段闭塞性病变的治疗主要依靠外科旁路术, 介入治疗由于微创优势,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对于高龄、外科治疗有风险的病例, PTA+支架置入可作为股浅动脉的首选治疗方式。但股腘动脉段存在特殊的生物力学因素, 已经有关于置入股腘动脉支架破裂的报道, 因此有学者建议该区域支架应用应慎重[22]。

目前膝下动脉PTA治疗已经大量取代外科手术[23]。膝下动脉病变PTA的临床意义更主要在于缓解静息痛、促进溃疡愈合从而保存肢体, 而治疗后的长期通畅率只能作为第二位的治疗目标。尽管术后再狭窄率高, 但是再狭窄是一个逐渐的过程, 随着狭窄的形成, 侧支循环也逐渐建立, 这也是保肢率大于血管通畅率的关键。Dorros等报道了胫腓动脉成形术治疗重症肢体缺血患者的5年随访结果:284例患者, 270例 (95%) 有效, 随访5年, 91%的肢体得以保留[24]。

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辨证施护 篇8

1 临床资料

2010年7月—2013年7月我科收治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125例, 男70例, 女55例;年龄45岁~83岁, 平均66.7岁;均根据2008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制定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标准”[1]确诊;中医辨证为寒凝经脉证32例, 气虚血瘀证53例, 阴虚毒热证31例, 气血亏虚证9例。

2 辨证施护

2.1 寒凝经脉证

证候:病人肢体发凉、怕凉、麻木、间歇性跛行, 遇冷则甚, 皮色苍白, 舌白, 脉沉细, 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2.1.1 治则

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2.1.2 护理

(1) 饮食。低盐、低脂饮食, 忌食生冷、油腻、苦寒收涩之品, 可适当食用温补、活血、补气之品, 如牛羊肉、山楂、桃仁、狗肉、大枣、黄芪等。 (2) 情志。七情太过与不及皆可造成五脏气机紊乱、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塞、脉道凝滞而发病。热情接待病人, 倾听其心声, 解除病人焦虑、不安、悲哀等负面情绪;详细介绍疾病相关知识, 鼓励其树立信心, 以最佳精神状态配合治疗。 (3) 运动。运动对有跛行症状的病人大有裨益, 可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和开放, 踏车和行走是ASO病人运动的首选方式, 一般每次运动时间持续大于30 min并且每周至少3次[2]。 (4) 肢体。嘱病人穿宽松、鞋底柔软的鞋袜, 并经常更换, 冬季应比常人多穿一层棉袜或自制棉套包裹患足。忌用热水袋、电热毯等直接加温患肢, 以免增加组织耗氧量, 反加重病情。 (5) 用药护理。督促病人按时准量服用药物, 积极治疗基础病。中药泡洗时, 温度适宜, 中药包装入袋, 以免扎伤脚底, 泡后及时擦干, 棉套护脚。 (6) 其他。吸烟是该病独立的危险因素, 应反复劝告病人绝对戒烟。

2.2 气虚血瘀证

证候:病人肢体发凉、怕凉、麻木、间歇性跛行进一步加重, 肢端疼痛, 入夜尤甚, 患趾 (指) 肤色由苍白转为暗红色, 舌质暗红或有瘀斑, 苔白, 脉弦或涩。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2.2.1 治则

活血化瘀、益气通络止痛。

2.2.2 护理

(1) 饮食。此型病人活动量减少, 肠蠕动减弱, 应在低盐、低脂饮食的同时, 多食粗纤维、新鲜蔬菜水果, 防止因大便秘结而如厕时间延长, 从而加重患指 (趾) 缺血, 使疼痛加剧。 (2) 情志。疼痛影响睡眠, 易使病人情绪烦躁、易怒, 应加强巡视观察其精神状态, 多与病人交谈, 关心、安慰、鼓励病人, 转移其注意力, 防止意外发生。 (3) 运动。采用伯尔格氏运动法。病人仰卧、抬高患肢45°, 维持1min~2 min, 然后病人坐起, 肢体下垂2min~5min, 同时双足及两踝关节向上、下、内、外方向旋转运动10min, 再将患肢放平, 休息2min, 依次运动5遍为1次运动量, 每日数次[3]。 (4) 肢体。防寒保暖, 防止外伤。 (5) 用药护理。注意观察病人用药后反应、趺阳脉搏动情况。静脉输入扩血管药时速度宜慢, 以减轻对血管的刺激。病人可出现静息痛, 若病人疼痛难忍可严格遵医嘱采取小剂量西药口服止痛或用麻醉止痛剂肌肉注射, 以增加病人的睡眠时间, 但应避免止痛剂成瘾, 使病人产生明显依赖性。

2.3 阴虚毒热证

证候:患肢疼剧, 日轻夜重, 恶热喜凉, 全身发热、口干、尿赤, 趾 (指) 端红肿灼热、溃烂臭秽、筋骨外露, 舌红苔薄黄, 脉弦, 为“湿性坏疽”;趾 (指) 端发黑、干枯、坏死, 有明显正常分界线, 舌质红绛苔黄, 脉弦数, 为“干性坏疽”。

2.3.1 治则

养阴清热解毒、凉血活血。

2.3.2 护理

(1) 饮食。进食高蛋白、易消化、低脂饮食, 多饮水, 食物药物宜温凉服, 可进食清热解毒食物, 如牛奶、绿豆、菠菜等, 忌辛辣、煎炸、肥腻之品。 (2) 情志。病人因指 (趾) 端破溃疼痛剧烈, 不能寐, 亦可能面临截肢的节点, 情绪悲观、低落, 不与人交谈或烦躁不安, 应加强巡视, 做好基础护理, 给病人讲解此阶段疾病的特点, 使病人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与家属沟通, 多陪护, 给予病人一些正性支持, 配合治疗, 利于康复。 (3) 运动。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 切忌剧烈运动, 以减少组织耗氧。 (4) 肢体。禁止肢体下垂。因疼痛病人常保持一固定体位, 注意翻身、按摩骨突部位, 预防压疮的发生。 (5) 创面。清除坏死组织时用“蚕食”方法进行, 每次换药时将远端的坏死组织可适当清除, 但应注意保护正常皮肤及正常肉芽的生长。避免刺激性外用药。包扎时应注意将坏死趾 (指) 与正常趾 (指) 分开, 避免分泌物腐蚀健康组织。创面脓性分泌物多者每日换药2次, 或每日1次。 (5) 其他。患指 (趾) 疼痛剧烈, 病人常需端坐时才能入睡, 床旁加护档, 防止病人因困倦入睡时发生坠床事件。无论昼夜只要病人入睡, 就尽量减少治疗护理操作, 增加其睡眠时间, 以利治疗。

2.4气血亏虚证

证候:病人疲倦乏力, 面色萎黄, 形体消瘦。坏死组织脱落后疮面久不愈合, 肉芽不鲜, 呈暗红色或浅红色, 舌质淡胖, 脉细无力。

2.4.1 治则

益气养血、活血止痛。

2.4.2 护理

(1) 饮食。宜进食温热补血之品, 多食红枣、枸杞、黑米及鸡蛋、瘦肉之品。煲汤时适当添加黄芪、党参、当归、茯苓等具有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之补品。 (2) 情志。多与病人及家属沟通, 了解本病的最新治疗动态, 讲解情绪对疾病恢复的影响, 重视基础疾病的治疗, 建立起家庭、社会支持系统, 促进早日康复。 (3) 运动。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 (4) 肢体。尽量避免肢体下垂。卧床病人嘱其常变化体位, 多饮水, 清瘦者骨突部位垫软垫,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5) 疮面。换药时应严格执行无菌原则, 操作动作轻柔, 保护新鲜肉芽组织, 减轻疼痛。避免刺激性外用药。隔日换药1次。疮面已愈者, 协助其进行患肢功能锻炼, 促进肢端血脉流通。

3 小结

动脉硬化闭塞症多见于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男女均可发病, 病变多在下肢, 常两侧同时发病。近年来随着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 饮食结构的不合理和人口老龄化, 其发病率逐年上升, 成为周围血管病中的高发病。本病病程长, 预后差, 致残率高, 危害大。症状多变且夹杂他病。因此应掌握该病各型的病因病机特点, 采取辨证施治、辨证施护。护理中实施个性化的护理措施, 降低截肢率, 加速创面愈合, 缩短病程, 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减轻社会及家庭的负担。

关键词: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医,辨证施护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指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8, 28 (11) :923-924.

[2]陈忠, 罗小云.周围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81-183.

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护理 篇9

1 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机制

在目前可参考的中医典籍中, 我们尚未发现关于动脉硬化闭塞症这一病名的记载。但是根据其主要的临床表现、病因、症状等综合考虑, 动脉硬化闭塞症属中医“脉痹”“脱疽”等范畴。“血凝于肤者为痹, 凝于脉者为泣, 凝于足者为厥”“发于足者, 名脱疽, 其状赤黑, 死不治, 不赤黑不死。不衰, 急斩之, 不则死矣”“发于足旁, 名日厉痈, 其状不大, 初如小指发, 急治之, 去其黑者……”[3]。以上这些都是在我国中医医学典籍中可查阅到的关于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症状描述。主要内容均为关于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病初期以及发病晚期的主要临床表现, 描述内容为:肢体血管闭塞, 血流不畅、受阻, 导致肢体远端缺血坏死, 从而发为脉痹, 产生肢端坏疽的临床症状与体征。中医学认为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机理多由于机体脾气不健、肾阳不足, 以及外受寒邪侵袭而导致病症发作。根据中医理论中的脾气不健、化生不足, 导致“内不能生气血壮脏腑, 外不能充养四肢”, 进而出现了“脱疽”的症状, 这也阐述了动脉硬化闭塞症肢体坏疽多发于四肢的原因, 其中以双下肢最为常见[4]。

2 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医分型

中医典籍的记载中, 关于“动脉硬化闭塞症”这一证候有不同的分型, 常见的分型有:脉络寒凝证、脉络血瘀证、脉络瘀热证、脉络热毒证。其分型的主要依据为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多由于血液瘀积于狭窄的血管, 引起局部血液充盈, 温度升高, 出现热证, 后期因为肢体坏死, 出现血液瘀积症、脉络热毒症等。其他常见的分型还有:阴寒型、血瘀型、湿热下注型、热毒炽盛型、脾肾阳虚型。以及常用的三型分类法:阳虚血瘀型、寒湿痰瘀型、血瘀热毒证型[5]。

3 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医治疗

中医理论中, 根据中医分型不同, 其治疗方案也有一定的差别。脉络寒凝证以温经益气、活血通络治疗;脉络血瘀证型以益气活血、化瘀止痛治疗;脉络瘀热证型以养阴清热、活血化瘀治疗;脉络热毒证型以养阴清热、活血解毒治疗。阴寒型以温经散寒为指导, 常用阳和汤治疗;血瘀型以活血化瘀为指导, 常用活血通脉汤治疗;湿热下注型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治疗;热毒炽盛型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治疗;脾肾阳虚型以补肾健脾、活血化瘀治疗。不同中医分型其所用药方也有一定差别, 但是治疗用药根据血瘀症、寒症、脾肾阳虚症、热毒症等不同症状的差异, 常给予当归、茯苓、丹参、黄芪、薏苡仁、附子、肉桂、干姜、玄参、金银花、甘草等药物配方进行治疗[6]。外敷药、外洗药也是中医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独特疗法, 常用的有外用膏药、油膏、药粉、酊剂、洗药等。中医记载中, 患肢皮肤未溃期采用冲和膏、红灵丹油膏外敷, 已溃期可用毛披树根煎水浸泡后外敷生肌玉红膏。熏洗药常用回阳止痛洗药或温脉通洗药, 以温通血脉, 扩张周围血管, 促进肢体血液循环, 改善患肢缺血状态[7]。这些外用药物多直接作用于患肢闭塞血管, 具有起效较快、效果明显等优点。

在常规中医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许多外用的中医治疗措施也在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针灸作为传统的中医治疗手段, 在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中也被广泛应用。针灸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多采用体针、耳针、穴位注射等。如针刺肩髑、合谷、曲池、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等穴位, 具有疏通经络, 调理气血及止痛作用。近年来许多研究[8]发现, 针灸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得到了认可, 患者行针灸治疗后可明显降低血脂及血液黏度, 延缓了病情的进展。

4 结语

目前随着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病率的不断升高, 患者数量逐渐增多, 其中以中老年患者为主要发病人群。因此, 如何选择一种安全有效、危害性小的治疗方式是目前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主要研究方向。中医治疗能根据患者发病类型选择个体化治疗, 辨证给予口服中药、外加熏洗外敷、针灸等联合治疗, 有效地提高了中医治疗的临床效果, 明显减少了患者痛苦, 有效避免了手术治疗的创伤, 在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中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因此, 中医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应在临床上积极推广并不断创新, 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化金凤, 索炜, 李廷荃, 等.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 11 (2) :211-212.

[2]杨霄, 曹烨民, 奚九一, 等.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医治疗概况[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00, 17 (1) :54, 57.

[3]赵钢, 吕勃川, 孙秋, 等.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体会[C].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周围血管病分会学术大会论文集, 2009:22-26.

[4]牟灵芝.1例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中医治疗及护理[J].中国中医急症, 2010, 19 (11) :1923, 1933.

[5]吕昊哲, 常惟智.浅谈中医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8 (1) :120.

[6]吕延伟, 吴春芳.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现状及思考[C].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周围血管病分会学术大会论文集, 2009:176-180.

[7]李永清, 贾利辉.温阳通脉降脂汤加减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68例[C].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周围血管病分会学术大会论文集, 2009:228-230.

上一篇:我国房地产经济下一篇:搞好高中生物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