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共11篇)
早期动脉粥样硬化 篇1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加速糖尿病(diabetes melltus,DM)大血管病变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既往对AS的实验研究多集中于主动脉、冠状动脉等大动脉,对脏器内(如肾脏内)的小血管有无AS改变知之甚少。而Hu等[1]发现冠状动脉心肌内小分支也可能会发生早期AS。因此笔者拟建立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模型加高脂、高糖饲养,观察在大鼠主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时,肾内小动脉上有无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ICAM-1)等促AS形成的细胞因子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动物:8周龄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200±20)g,购自泸州医学院医学动物实验中心。(2)主要试剂:STZ(美国,Sigma公司);MCP-1多克隆抗体、ICAM-1多克隆抗体(均购于武汉博士德);MAXVISION试剂盒(福建迈新)等。
1.2实验方法
1.2.1糖尿病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制备及分组:
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DM)组及对照组(N)。DM组大鼠饲以高脂、高糖饲料(饲料组成:10.0%猪油,20.0%蔗糖,2.5%胆固醇,1.0%胆酸盐,66.5%常规饲料),以诱导出胰岛素抵抗,自由进食、饮水共4周后,再采用STZ 25mg/kg体重一次性腹腔注射(未成模者在注射后1周再注射1次),在此期间继续喂以高糖、高脂饲料。N组予同等剂量柠檬酸缓冲液腹腔注射,并饲以普通饲料。注射3d后检测血糖、尿糖,将尿糖持续阳性,血糖≥16.5mmol/L作为糖尿病成模标准。第12周时处死大鼠,处死前留取24h尿液检测尿蛋白定量,由眼眶静脉丛采血测血糖、血胆固醇、甘油三酯及血肌酐。立即开胸、开腹分离出主动脉约0.5cm,并摘取右肾,4%多聚甲醛固定,经脱水、透明、包埋,制成组织石蜡块,用做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
1.2.2大鼠主动脉、肾组织病理检查:
主动脉、肾组织经常规脱水、包埋后,行HE染色,镜下观察其组织形态学改变。
1.2.3肾组织免疫组化检测:
切片脱蜡至水,3%H2O2溶液灭活内源性过氧化物酶,高压或酶消化修复抗原,分别加入MCP-1多克隆抗体(1∶100)、ICAM-1多克隆抗体(1∶150),4℃过夜,PBS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滴加50μl即用型MaxVisionTM试剂,室温下孵育10min,DAB显色,苏木素复染,常规脱水、透明、封片,以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信号。免疫组化的分析在400×高倍镜下随机选取30个阳性着染肾内小动脉,由两位病理医师采用全自动病理图像分析系统(美国Image-ProPlus 4.5)分别计算其积分光密度,取其均值进行分析。
1.3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表示,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用Person方法进行相关分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血、尿指标检测结果比较
糖尿病大鼠组血糖、血脂、血肌酐及24h尿蛋白定量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或P<0.001),见表1。
注:与N组比较,*P<0.01,#P<0.001。
2.2两组实验大鼠主动脉及肾组织病理改变
N组大鼠主动脉血管内膜光滑,内皮细胞完整,中膜厚度均一,中膜平滑肌细胞与弹力板近似平行相间排列。DM组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体积增大,部分脱落,连接间隙增大,内皮表面黏附较多单核细胞,可见较多内膜增厚病灶,并可观察到巨噬细胞和脂肪空泡。N组大鼠肾组织未见明显异常。与N组相比,DM组大鼠肾小球面积增大,系膜区增宽,系膜细胞轻到中度增生,细胞外基质增多,基底膜不规则增厚,肾小管扩张或灶性萎缩,伴有炎性细胞浸润,少数入球小动脉可见透明样变。
2.3两组实验大鼠主动脉及肾组织免疫组化观察指标比较
(1)MCP-1表达情况:N组肾组织、肾小球及肾内小动脉上均无明显MCP-1表达,仅在少量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表达。与N组比较,DM组肾组织中MCP-1表达显著增强,主要表达在变性、坏死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上,肾小球、肾内小动脉上也有MCP-1的阳性表达。(2)ICAM-1的表达:N组肾组织、肾小球及肾内小动脉上均无明显ICAM-1表达,DM组肾组织中ICAM-1表达有所增强,肾内小动脉上也出现ICAM-1的阳性表达,见表2。
注:与组比较,#<.。
2.4 DM组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肾内小动脉上MCP-1表达与血肌酐、尿蛋白(r=0.738,P=0.003;r=0.895,P=0.005)呈正相关。ICAM-1表达与血肌酐呈正相关(r=0.652,P=0.037),与尿蛋白(r=0.456,P=0.006)亦成正相关关系。
3讨论
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病理改变主要是AS,而一般认为AS病灶发生在大、中动脉,很少对实质脏器实质内的小动脉分支进行研究。糖尿病肾病主要是肾脏的微小血管受累,其主要的病理改变包括肾小球结节性和弥漫性硬化,此外肾内微血管和中等大小动脉的硬化,尤其肾动脉及其分支的硬化,弹性阻力的增加以及血管腔的闭塞,最终可导致肾血流阻力增加[2]。研究DN时肾内小动脉有无AS的发生以及其发生是否参与DN病程进展可能对DN的早期防治具有重大意义。
本实验选择的糖尿病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通过高糖、高脂饮食诱发出胰岛素抵抗,再通过注射低剂量STZ打击胰腺功能,并继续喂以高脂、高糖饲料而致胰腺功能障碍,最后诱发出的高血糖症符合人类2型DM的病情进程。成模12周时可见DM组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体积增大,表面黏附较多单核细胞,可见较多内膜增厚病灶,并可观察到巨噬细胞和脂肪空泡等动脉内膜粥样硬化典型病变,表明造模成功。
MCP-1是一种重要的炎症因子和强有力的趋化因子,可促进单核细胞聚集于内膜下,在AS的发生、发展和不稳定斑块的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3]。单核细胞进入血管内膜下层是AS形成的早期事件,并贯穿其全过程。黏附分子在介导单核细胞向内皮细胞黏附方面起重要的作用。在动脉硬化初期,ICAM-1在激活的内皮表达,介导炎性细胞在局部黏附。在已形成的AS斑块处的内皮,ICAM-1仍有较强表达[4]。Altannavch等[5]发现短期内高糖刺激可使内皮细胞激活,使ICAM-1的表达增加。本实验发现大鼠主动脉发生AS时,肾内小动脉上亦有MCP-1及ICAM-1表达,并与血肌酐、尿蛋白呈正相关。表明在糖尿病主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时,肾内小动脉上亦有早期AS的改变。高琳琳等亦发现在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中冠状动脉小分支内有些AS原位病灶的形态学现已接近人典型的AS病灶,发现冠状动脉小分支内小的AS病灶形成规律与大、中动脉血管的AS病灶非常相似[6]。
由上可知在糖尿病肾病时,肾内小动脉在主动脉等大动脉发生AS时,已有MCP-1、ICAM-1等重要的促AS细胞因子的表达,并且与尿蛋白增高、肾功下降有关,而发生AS后会导致动脉顺应性下降,从而影响肾小球内的血流动力学,提示肾内小动脉上MCP-1、ICAM-1的表达可能参与了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而能否在发病早期阻断这一过程,可能为糖尿病肾病的防治提出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Weicheng H,Patti P,Eman S,et al.Atherosclerotic lesions in thecommon coronary arteries of ApoE knockout mice(J).Cardiovas-cular Pathology,2005,14:120-125.
[2] Cormier J,Cormier F,Fichelie J.Arterial disease of the lowerlimbs in diabetic patients(J).Rev Prat,1995,45(1):50.
[3] Libby P.Current concepts of the pathogenesis of the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Circulation,2001,104(3):365-372.
[4] Li H,Cybulsky MI,Gimbrone MA Jr,et al.Inducible expressionof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 by vascular smooth musclecells in vitro and within rabbit atheroma(J).Pathol,1993,143(6):1551-1559.
[5] Ahannavch TS,Roubalova K,Kucera P,et al.Effect of high glu-cose concent-rations on expression of ELAM-1,VCAM-1 andICAM-1 in HUVEC with and without cytokine activation(J).Physiol Res,2004,53(1):77-82.
[6]高琳琳,陈融,李莉,等.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病灶的研究(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5,21(2):219-223.
早期动脉粥样硬化 篇2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个词“动脉粥样硬化”,它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病变?对我们的健康有什么威胁吗?如何及早发现?如何预防和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是指大、中动脉内膜出现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血栓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及钙质沉着,是一种全身动脉系统的疾病。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动脉管腔狭窄,引起远端器官供血障碍,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还可能导致急性缺血的发生。由于在动脉内膜积聚的脂质外观呈黄色粥样,因此称为动脉粥样硬化。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多在大动脉的近侧段,且在分支口处会较明显,病变的动脉,随其供血的器官的不同,引发不同的疾病:脑动脉:脑梗塞,脑萎缩;冠状动脉:心绞痛,心肌梗塞;肾动脉:肾性高血压。下肢动脉:下肢发凉、下肢坏疽等。
动脉粥样硬化引发的相关疾病在西方发达国家是引起主要死亡原因。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饮食习惯改变,该病的发生率也在逐年提高。动脉粥样硬化病理上出现的时间比较早,但出现较明显的症状通常是在中年或者中老年。有几大因素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早,病情重的原因:
一、高血压。
二、高血脂症。
三、吸烟。
四、糖尿病。
五、肥胖。因此,年龄中年以上,特别是男性和绝经期之后的女性,具有以上危险因素之一的人群,就需要注意动脉粥样硬化的及早发现和防治。
高频率超声诊断动脉粥样硬化,具有无辐射、敏感度高、重复性好,可动态观察,价格低廉等优势。近年来,随着超声诊断仪的不断发展,大规模病例资料的积累和研究,利用高频率超声诊断动脉粥样硬化,已经成为一种可靠的、常规的检查方法。所谓高频率超声是指探头发射频率高于7.5MHz的超声,其纵向空间分辨率可达0.5mm以下,可以检测微小的动脉粥样斑块,由于高频超声的探测深度有限,因此只能检测浅表的动脉血管。颈动脉是距离皮肤表面最近的大动脉之一,在超声诊断学上,颈动脉被视为全身动脉的“窗口”,对颈动脉的超声观察和检测,可以很好的反映动脉系统,特别是大动脉的情况。高频超声检测动脉粥样硬化的病例,可以发现颈动脉内膜增厚,发现软斑块或硬斑块,如出现狭窄,还可以测量受累动脉的狭窄程度,血流是否通畅等。目前还有一种血管内超声检查动脉粥样硬化的新方法,其分辨率更高,测量更为精确,检测范围也不局限于靠近体表的大血管,但因为是一种有创伤性的检查,且费用较高,因此还不适于作为一种常规的筛查手段。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问题 篇3
一、不可忽视AS的防治AS病变发展过程比较缓慢,常被人们所忽视。过去认为这只是中老年入的疾病,现代发现,在儿童时期,主动脉就可出现不同程度的AS病变。有人报告,50%的20~30岁的人有主动脉及冠状动脉的AS病变。若将各种疾病的死亡率作一比较,则AS所致的心脑血管疾病占第一位,癌肿次之。其病死率在脑血管疾病中为119.79/10万,冠心病为63.67/10万。
在我国,冠心病在40岁以上人群中达4~7%,患者将1000万;在美国,每年约有6万人死于冠心病。可见,积极开展AS的防治工作,对保障健康、对延长生命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三养”防AS病变 “三养”即喂养、教养、保养。
1、喂养:高脂血症是引起AS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危险因子,在2~6岁约有2~6%患病,学龄期却高达15~30%,这些儿童常伴有肥胖、高血压、眼底动脉变细等改变,且病变随年龄增长而加重;超标准体重(标准体重简易计算=身长(厘米)-105±5公斤)者发病率高达71.6%,患冠心病者占24.4%。AS发生与生活水平及饮食习惯密切相关,从小重视膳食的合理化显得十分重要。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目前出现了两种不同的饮食方式,一是以五谷杂粮、瓜果蔬菜为主的传统式,这较适合中华民族的遗传素质及脾胃功能。另一种是以西方式的饮食为主。现在大多认为,以大肉大油,奶油面包、蛋黄及动物内脏为主的西方式饮食是AS致病的重要因素。中医认为:恣食肥甘易损伤脾胃,聚湿生痰,心脉闭阻,说明西方式的饮食对中国人易损伤脾胃。明代医家薛已说:“人之胃气受损,则虚证蜂起。”为了防止儿童过早地发生AS病变;为了防止成年后AS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还是采用传统式饮食好。
2、教养:贪懒、酗酒、吸烟等是青少年教养差的表现。就吸烟而言,吸烟是AS病变的易患因子,目前青少年吸烟者有增无减,20岁以下者占同年龄的26~53%,20岁以上男性吸烟率达72~84%,女性为4~6%。吸烟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率及病死率较非吸烟者高2~6倍;吸烟开始年龄越小,冠心病发病年龄越早,死亡率越高。美国调查2000万人,吸烟者冠心病死亡率比非吸烟者高70%。故应加强教养,禁止青少年吸烟,并劝吸烟者戒烟。
3、保养:其内容较广,包括合理膳食、衣着适度、起居规律、房室有节、精神修养、锻炼身体等。这里只谈“动”与“静”结合的保养。①动:中医认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骨,可现代青少年及老年人以久坐看电视,久卧睡懒觉为习惯,这必然导致气血筋骨的损伤使AS病变过早发生。华佗根据“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理论创造了五禽戏,以后的气功、太极拳、八段锦及当今的广播操等都是一种良好的运动。有人主张应坚持每天步行或小跑,以身体出微汗,心率增快20次左右为宜。②静:中医重视七情致病因素,强调精神修养,《素问》:“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德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教导人们控制私欲,不作非分的妄想,要胸怀宽产,乐观等才能活百岁。有人主张:“多吃素、多走步、少发怒。”这是符合“动”“静”结合的保养原则的,对防治AS病变所致的心脑血管疾病是有效的。
三、防治AS的最佳药物一种良好的防治AS药,应具备以下要求:
1、天然药物,长期使用无毒副作用;
2、对脾胃功能不损害,能增进食欲;
3、能降低血中的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
4、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增加高密度脂蛋白的成分,并改变载脂蛋白成分;
5、能使已形成的As病变修复和消退;
6、能抗血小板的聚集、凝集,防止血栓形成;
7、能改善As所致的临床症状,如胸闷、乏力、头昏、心悸、心痛、便秘、自汗等。
早期动脉粥样硬化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5年2月—2007年5月在佛山市顺德区勒流医院心内科住院及门诊患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闭塞症患者。入选标准:60岁~86岁;间歇性跛行、静息痛、下肢发凉、麻木并伴有ASO可见证据[踝肱指数 (ABI) <0.9];无症状ASO下肢动脉狭窄>50%。排除标准:活动性出血或出血高危患者;有明确指征需长期应用二乙酰吗啡 (OAC) 者;有明确指征需长期 (>3个月) 每天服用非固醇类抗发炎药物 (NSAIDs) 者;6个月内的卒中。共入选144例, 男87例, 女57例, 年龄 (73±13) 岁。所有病例均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早期临床表现即间歇性跛行、远侧动脉搏动减弱、ABI<0.9或超声 (采用荷兰菲利浦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示下肢动脉任一段内膜增厚、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管腔内径狭窄>75%, 伴有高血压34例, 冠心病20例, 糖尿病19例。将14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73例) 与对照组 (71例) , 治疗组男∶女44∶21;年龄 (72±14) 岁;病程12个月±6个月。对照组男∶女42∶20;年龄 (74±12) 岁;病程12个月±6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治疗组使用ACEI苯那普利5 mg开始逐步加至10 mg~20 mg, 每日1次, 患者出现咳嗽时改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ARB) , 血压 (BP) <90/60 mmHg时停药;他汀类:辛伐他汀20 mg~40 mg, 每日1次, 出现血小板计数 (ALT) 升高到5倍或以上, 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 ≥3倍停药;阿司匹林0.1 g~0.3 g, 每日1次。对照组单用阿司匹林0.1 g~0.3 g, 每日1次。疗程为1年半。
1.3 随访
所有患者在治疗后第30天、第3个月、第6个月随访直到18个月观察对比两组临床表现、ABI值、超声、并发症、意外事件、药物不良反应的变化。
1.4 研究终点
联合终点包括:临床表现即静息痛、下肢发凉、麻木、间歇性跛行、远侧动脉搏动减弱、超声示下肢动脉任一段内膜增厚、动脉粥样斑块、管腔内径狭窄改善轻度;心血管事件、脑卒中、血管重建或截肢。安全性终点:致命性出血, 即致命出血或颅内出血或需外科止血, 或需至少输血4个单位;危及生命的中度或轻度出血;中度出血, 需输血≤3个单位;血管重建或截肢。
1.5 ABI测定
一种简单有效的反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检测指标[2], ABI0.9~1.1为正常;ABI0.7~0.89为轻度狭窄, 临床上可伴有间歇性跛行或无任何症状;ABI0.5~0.7为中度狭窄;ABI明显下降低于0.5, 则提示重度狭窄, 可能会发生坏疽。
1.6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2 结 果
2.1 两组干预后ABI比较
干预后治疗组ABI平均值为0.67, 对照组ABI平均值为0.68,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超声结果
超声显示, 中股浅动脉狭窄86例 (59.7%) , 髂总动脉狭窄50例 (34.7%) , 髂外动脉狭窄39例 (27.1%) , 腘动脉狭窄40例 (27.8%) , 胫后动脉狭窄20例 (13.9%) , 胫前动脉狭窄19例 (13.2%) , 足背动脉狭窄15例 (10.4%) 。
2.3 随访结果
2.3.1 临床疗效
治疗组73例, 症状完全缓解49例, 症状部分缓解8例, 未缓解16例, 总有效率78.1%。对照组71例, 症状完全缓解36例, 症状部分缓解4例, 未缓解31例, 总有效率56.3%。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
2.3.2 主要终点
治疗组转外科介入或手术、心脑血管事件共4例 (5.5%) , 对照组血管重建或截肢、心脑血管事件共11例 (15.5%) , 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详见表1。
例 (%)
与对照组比较, 1) P<0.05
2.3.3 安全性
治疗组出现致命脑出血、消化道出血、出血性卒中共2例, 对照组出现致命脑出血、消化道出血、出血性卒中共3例,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PDA早期的症状为间歇性跛行、远侧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患者往往合并其他动脉硬化包括冠心病、高血压以及高血脂、糖尿病, 下肢动脉疾病患者的年死亡率为4%~6%[2], 心脑血管事件也很常见。对绝大多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应采取药物治疗。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 ACEI/ARB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 , 阻滞肾素-血管紧张素 (RAS) 系统, 进而抑制血管的收缩、增殖,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抑制单核细胞、抑制炎症因子、抑制免疫炎症反应等来治疗动脉粥样硬化[3,4]。他汀类药物除降低血清胆固醇外, 还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血小板凝集、防止血栓形成、稳定粥样斑块、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5,6]。研究显示, 他汀类药物治疗后, 低水平C反应蛋白 (CRP) 患者比高水平者临床疗效更好, CRP达到目标低水平者在单独事件生存率方面显著改善。阿司匹林抑制环氧化酶是不可逆的, 既能抑制血小板合成血栓素 (TXA2) , 又能抑制血管壁合成前列环素 (PGI2) , 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治疗动脉粥样硬化[5]。ACEI (ARB) +他汀+阿司匹林联用在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 对降压以及降低心脑血管事件起协同作用已得到证实[7]。而ACEI (ARB) +他汀+阿司匹林联用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报道较少。2006年欧洲心脏病年会暨世界心脏病大会上加拿大McMaster大学 Sonia Anand教授报告了华法林抗血小板作用血管评价研究 (warfarin antiplatelet vascular evaluation, WAVE) 的结果, 显示与单独使用阿司匹林相比, 联合使用华法林和阿司匹林并未进一步减少周围动脉疾病患者心血管事件, 且合并用药组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较单用阿司匹林。
本研究结果显示, ACEI+他汀+阿司匹林联用与单用阿司匹林对比治疗, 分别使临床表现即间歇性跛行、远侧动脉搏动减弱、超声示下肢动脉任一段内膜增厚、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管腔内径狭窄改善提高,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心脑血管性事件、血管重建或截肢减少, 治疗组比对照组低10%;而两组致命脑出血、消化道出血、出血性卒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由于ACEI有抑制血管的收缩、增殖,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来抗动脉粥样硬化, 而他汀除降酯外还有抗动脉硬化、抗缺血、稳定及少斑块, 抗炎等作用, ACEI+他汀+阿司匹林联用产生协同作用有关。因此, 建议早期干预应ACEI+他汀+阿司匹林联用, 特别是合并其他动脉硬化包括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 对提高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闭塞症的疗效及降低其心脑血管性事件、血管重建或截肢等事件起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Fowkes FG.Epidemiology of atherosclerotic arterial disease in the lower limbs[J].Eur J Vasc Surg, 1988, 2 (5) :283-291.
[2]林曙光.当代心脏病学进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344-345.
[3]吕永恒, 李志樑.ACEI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J].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 2005, 28 (2) :302-303.
[4]王允, 丁华.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05, 13 (6) :3016-3017.
[5]AmonsoG, Van valdhuisen DJ, Tio RA, et al.Pathophysiology of vascular endothelium and circulating platelets:Implications for cor-onary revascular risation and treatment[J].Am J Cardiol, 2000, 79 (2) :265-275.
[6]Hillis GS, Flapan AD.Cell adhension molecules in cardiovascalar disease:A clinical prespective[J].Heart, 1998, 79 (15) :429-431.
临床药师谈动脉粥样硬化用药 篇5
为了使广大读者了解动脉粥样硬化,并且能正确面对和科学防治,本刊特邀请几位临床药师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因素、药物选择、常用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用药教育和生活规划等五个方面进行解析。
发病因素
实例:熊爷爷,65岁,高血压3级,平时饮食清淡,每年体检血脂均正常。近2年以来出现活动后胸闷气促,且偶发头晕。去医院检查被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老爷爷很不解,自己血脂正常,为什么还会得动脉粥样硬化呢?
解析(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药学部 张卫芳):日常生活中像熊爷爷这样的人肯定不少,以为自己血脂正常了就不会得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其实,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因素众多,大量统计学资料表明:吸烟、肥胖、运动量少、乙醇摄入,以及一些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自身的脂质代谢异常,以及先天的遗传因素,甚至是性别、年龄等,都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
1.脂质代谢异常 血脂在血液循环中以脂蛋白的形式转运,高脂血症实际上是高脂蛋白血症。脂质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也被认为对促动脉粥样硬化有影响,这些脂蛋白也可经过类似于LDL的氧化修饰,最终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脂质代谢异常主要包括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高脂蛋白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在诸多危险因素中,高胆固醇血症是唯一缺乏其他危险因素协同条件下独立诱发和推进人类和实验动物中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因素。
2.高血压 大量研究显示,与同年龄、同性别的无高血压者相比,高血压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早,病变较重。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血管炎症是一个主要的、共性的病理生理特征。炎症可能是连接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桥梁。高血压与冠心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因此必须引起大家的重视。
3.吸烟 吸烟是脑血管疾病(CVD)主要的独立危险因子,人一生中吸烟的总量与冠状动脉疾病、冠状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呈显著的相关性。另有证据表明,不论是主动吸烟还是被动吸烟,都能构成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被动吸烟能使患者发生CVD的风险增加70%~80%,这与主动吸烟结果相似。
4.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 CVD是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糖尿病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发病较早,且更为常见,CVD、脑血管病和周围血管疾病在成人糖尿病患者死亡原因中占70%~80%。高血糖,尤其是餐后高血糖通过各种途径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血管事件。许多研究表明,血糖升高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或加快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进程,实施糖尿病预防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糖尿病患者血中甘油三酯(TG)和VLDL水平明显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较低,与动脉粥样硬化和CVD关系极为密切。另外,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血管病变多发生于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的患者和病因不明的一过性血糖升高患者,2型糖尿病还可以加速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和其他大血管疾病的进程。研究显示,在2型糖尿病晚期控制高血糖不能改善心血管病变的发生,而在早期实施降糖治疗能改善心血管病变。
5.遗传因素动脉粥样硬化 有家族聚集性的倾向,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族性脂蛋白脂肪酶缺乏症等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6.年龄及性别 研究显示,随着年龄增长更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在40~60岁,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增加5倍。随着近年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暴露于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因素的机会增加,40岁以下年轻人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和确诊率逐年增加,呈年轻化趋势。而女性在绝经期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低于同龄组男性。绝经期后,两性间这种差异逐渐消失。
7.其他 除上述发病因素外,肥胖、体力活动及乙醇摄入也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肥胖不仅能促进胰岛素抵抗,也能导致脂质紊乱。规律性的体育活动可减少CVD的危险,体力活动少的人比经常运动的人CVD发病率高2.5~4.0倍。同时,大量饮酒也可导致高血压及脑出血的发生,适量饮酒能够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及进展,降低CVD的病死率。
通过了解对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病因素,我们可以防患于未然,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吸烟、体力活动减少、肥胖等都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可改变危险因素,而年龄、性别、遗传等则是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因此,预防就要从那些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入手。通过健康的生活习惯及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的发生、发展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药物选择
实例:林奶奶,66岁的农村老太太,三年前被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由于对疾病的认识不足,一直未予重视,也未服用任何药物。前几天由于胸骨下疼痛被急诊送入我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若三年前发现疾病后就能进行规范药物治疗,或许能避免今天的病情。
解析(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药学部 张卫芳):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发现、评估及干预治疗一直以来都是医学界研究的重点。药物治疗仍然是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主要手段。即使成功介入和外科手术治疗后的患者也仍需坚持服药。现将动脉粥样硬化治疗药物选择介绍如下:
nlc202309040935
1.调脂类药物 该类药物主要包括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环氧芳酸类(贝特类)、烟酸类、胆酸螯合剂及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每类药物降脂的机制均不同。
(1)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目前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最广泛,他汀类药物降低LDL-C的疗效显著。自1994年以来的各项临床试验均证实,他汀类药物除降血脂以外,还具有修复受损血管、抑制炎性反应、稳定斑块、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并能有效抗氧化损伤等作用。目前临床上已将他汀类药物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二级预防药物。建议早期启动他汀类药物治疗并长期维持。
(2)环氧芳酸类(贝特类) 药物贝特类药物主要可降低甘油三酯、VLDL-C,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胆固醇、LDL-C,升高HDL-C。贝特类药物除降脂作用外,还具有抗炎、降低纤维蛋白原、改善内皮功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3)烟酸类 属于B族维生素,别名维生素B3,较大剂量用药时才有调脂作用,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4)胆酸螯合剂 属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主要降低胆固醇和LDL-C,目前临床应用不多。
(5)胆固醇吸收抑制剂胆酸螯合剂 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为依折麦布,其除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外,也有一定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通常用于他汀类药物不能耐受患者的调脂治疗。
2.抗血小板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主要通过抗血小板黏附和聚集,从而防止血栓形成,用于预防冠状动脉和脑动脉血栓栓塞。这类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昔单抗、替罗非班、前列环素等,他们通过不同的途径,针对不同的靶点降低血小板黏附性和聚集功能,防止血栓形成。其中,最常用者为阿司匹林。
3.溶栓和抗凝药物 抗凝药物通过影响凝血过程中的凝血因子组织凝血过程,对动脉内形成血栓导致官腔狭窄或阻塞者有一定作用,不推荐常规治疗。在对于动脉内形成血栓导致官腔狭窄或阻塞者,可用溶解血栓制剂,继而用抗凝药。
4.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钙离子通道阻滞剂除了可以降血压外还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长期用药能改善动脉的顺应性,减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这些药物包括氨氯地平、拉西地平、伊拉地平和维拉帕米。
另外,针对缺血症状的相应治疗,若出现缺血等相关症状(如心绞痛)时,还需应用血管扩张剂及β受体阻滞剂等。
现有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方案疗效肯定,但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慢性的病理过程,与年龄、性别、吸烟等多种危险因素有关,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一般都需终生服药且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患者合并其他疾病(高血压和/或糖尿病)往往需要同其他药物联合治疗,以积极控制危险因素(血压和/或血糖)。总而言之,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在临床医师和药师的指导下,个体化选择适合自己的药物,从而更加有效的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常用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
实例:李爷爷,86岁,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每天一次;阿托伐他汀钙片10mg,每天一次,其他活血化瘀的中药注射剂。然而患者用药后感觉肌肉疼痛,下地行走困难,急查肌酸激酶过高,考虑到可能为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因此立即停用阿托伐他汀钙,一周后不适感消失。
解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药学部 蔡静):从该病例可以看出,患者用药后即发生不良反应,停药后即恢复正常。因此在使用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时,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避免一些药物的不良反应,使其发挥最佳的治疗效果。下面我们介绍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常用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
1.他汀类 该类药物总体安全性很高,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转氨酶升高、肌肉症状、肌酶谱升高、消化道症状等。因此使用该类药物时应定期到医院检查转氨酶及肌酸激酶等生化指标,及时发现药物可能引起的肝毒性和肌病。用药期间如果出现了不明原因的肌肉疼痛、触痛、乏力、疲劳、关节痛或者伴有发热、排尿困难、尿液呈酱油色改变或尿量减少,应及时告知医师,请医师判断并处理。
2.贝特类 本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为消化不良,也可引起肝脏血清酶升高和肌病。严重肾病和严重肝病者禁用。由于贝特类单用或与他汀类合用时也可发生肌病,应用贝特类药物时也须监测肝酶与肌酶。
3.胆酸螯合剂 常见不良反应有胃肠不适、便秘等。该类药物能影响某些药物的吸收,使用时需相应调整剂量。
4.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头痛和恶心。考来烯胺可使此药的作用增强,故两者不宜同时服用,必须合用时,须在服考来烯胺前2h或后4h服此药。环孢素也可增强此药的作用。
5.抗血小板药物 最常用的是阿司匹林,服用阿司匹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的刺激症状,有些患者会出现胃肠道不适,罕见的情况也可能出现胃肠道出血和穿孔,因此服用期间应留意大便的颜色,如果大便颜色呈柏油样改变,则需高度警惕,告知医师或至医院就诊。此外如果要接受手术,需告诉医师近期在服用阿司匹林,因为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可持续数天,医师可根据手术情况决定术前是否停用阿司匹林。
6.溶栓和抗凝药物 本类药物不推荐常规推荐,且对于存在阿司匹林“临床治疗失败”的患者,也不推荐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作为补救措施,而应换用其它抗血小板药物或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7.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这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有体位性低血压、心动过速、头痛、颜面潮红、多尿、便秘、胫前踝部水肿等,使用此类药物时应注意变换体位时速度应慢,必要时降低药物剂量,遇到不良反应时应减量、停药或换用其他药物,另外使用此类药物时注意避免将非双氢吡啶类的钙拮抗剂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对存在窦房结、房室结病变的患者,禁止使用非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对伴有心力衰竭患者,不推荐使用钙拮抗剂。
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不良反应,但我们不能因为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就忽略了药物治疗对健康的获益。其实只要我们早期识别,定期监测,就可以从降脂治疗中最大获益,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nlc202309040935
用药教育
实例:王大爷,62岁,退休后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每天清淡饮食,坚持早晚散步打太极拳,日子过得舒适惬意。但最近的一次体检可让王大爷闹心了,体检发现王大爷血脂异常,主要是血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X线检查还发现了主动脉粥样硬化。医师建议王大爷在合理膳食、适当运动的基础上,积极治疗,服用调节血脂的他汀类药物以及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王大爷觉得目前自己并没有明显的不适,有必要接受药物治疗吗?再说吃药麻烦,而且“是药三分毒”,因此对于服药心存抵触。
解析(长沙市三医院药学部 刘丽华):王大爷的困惑代表了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动脉粥样硬化病友的担忧。那么,如何消除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心中的疑虑,提高治疗依从性,防止病变发展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为什么需要服用药物。王大爷目前虽然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但如果不予重视,随着病变进展,可出现脏器的血液供应障碍,产生缺血坏死。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脑梗死,就是老百姓常说的“中风”。一旦发生,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危害不言而喻。如何阻断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展呢?研究发现,脂质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往往合并有动脉粥样硬化。他汀类药物可有效降低血液中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延缓斑块进展、稳定斑块。阿司匹林可防止血栓形成。
在了解药物治疗的重要性之后,还要了解如何正确服用药物。目前临床常用的他汀类药物主要有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医师会开具不同剂量的他汀类药物,通常是每晚服用一次。为什么要晚上服用呢?因为胆固醇合成在夜间较白天强,晚上服药更有利于发挥药物的药理作用。食物可增加辛伐他汀的吸收,因此辛伐他汀最好与食物同服;而普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的吸收不受进食影响,建议每晚选择一个较为固定的时间点服用。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另一药物阿司匹林目前常用的剂型是肠溶片,药品说明书推荐饭前用适量水送服。因为餐前服用胃排空速度快,肠溶片在胃内停留时间短,可快速进入肠道吸收。而阿司匹林普通片剂因为对胃肠道有一定的刺激性,通常建议餐后服用。患者应遵照医师医嘱并结合个人情况安排服用阿司匹林时间,并应在每天固定的时间服用。万一出现了漏服,应尽快补服;但如果到第2天快要服药时才记起前一天未服药,就服用当天应服用的剂量,不能服用双倍剂量的药物。
最后,还要提醒的是服药期间的注意事项。服药期间需关注药物潜在的不良反应(具体参见本文第三部分)。另外,在服药期间,如果因为发生其它疾病需同时服用其它药物,应咨询医师或药师,因为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严重后果,所以联用药物不可随心所欲,任性而为。此外还应将药物保存在小孩不易触及的地方,根据说明书的要求储存在相应的温度环境中,一旦过期不可再服用。
对于王大爷来说,通过合理治疗是可以延缓病变进展的。当然,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更严重的患者,如动脉内形成血栓导致管腔狭窄的患者,还可考虑使用溶栓药和抗凝药治疗,当发生了脏器缺血如心绞痛时,可采用针对缺血症状的相应治疗。没有绝对安全的药物,但只要使用合理,我们就能最大限度地获益并且避免不良反应。
生活规划
实例:张先生,40岁,平时从事办公室工作,压力大,运动少,还经常熬夜加班,时不时吃点宵夜,最近体重直线上升。年轻时操场上篮球健将的身影已经渐行渐远了,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发福有了啤酒肚。更让张先生烦恼的是,体检还发现他血脂轻度升高,主动脉粥样硬化。医师提醒张先生应该改变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那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具体要如何进行生活规划呢?
解析(长沙市三医院药学部 刘丽华):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具有重要意义。
1. 合理膳食:(1)控制膳食总热量,以维持正常体重为度,40岁以上者尤应预防发胖。一般以体重指数20~24为正常体重,体重指数的计算方法是体重(kg)/身高(m)2。或以腰围为标准,一般以女性≥80cm,男性≥85cm为超标。超重或肥胖者应减少每日进食的总热量,使用低脂(脂肪摄入量不超过总热量的30%,其中动物性脂肪不超过10%)、低胆固醇(每日不超过200mg)膳食,并限制含糖食物的摄入。动物内脏、猪油、蛋黄、蟹黄、鱼子、奶油及其制品、椰子油、可可油等含动物性脂肪和胆固醇较高,40岁以上人群即使血脂无异常,也应避免过多食用。食用低胆固醇、低动物性脂肪的食物,如鱼、禽肉、各种瘦肉、蛋白、豆制品等为宜。建议每天食用油摄入量不宜超过25g,但每天25g食用油对于已经习惯了油腻食物的人而言简直捉襟见肘,如何用有限的油烹调出美味佳肴呢?我们建议合理选择烹调方法,尽可能采用蒸、煮、炖、焖的方法,少吃油炸食品。此外还可以坚持家庭定量用油,控制总量,也就是将全家每天应该使用的烹调油倒入一个量具内,炒菜用油均从该量具中取用,逐步养成习惯,久而久之就成为了一种自觉行为。除了控制油的摄入量,还应注重其质量。多个国际营养学会提出了每日膳食脂肪总量的脂肪酸构成比应该均衡,建议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比例为1∶1∶1,还进一步强调了单不饱和脂肪酸对血脂及血糖控制的重要意义。尽量以花生油、豆油、菜籽油等植物油为食用油。反式脂肪酸增加心脏病和腹型肥胖的风险,因此需严格限制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反式脂肪酸常见于奶油饼干、巧克力派及反复高温煎、炸的食品。(2)多食富含维生素C(如新鲜蔬菜、瓜果)和植物蛋白(如豆类及其制品)的食物,保证膳食纤维的摄入量。 膳食纤维虽然不能被消化吸收,但能有效降低血浆总胆固醇,控制餐后血糖及胰岛素水平,改善结肠功能及缓解便秘,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潜在益处。植物性食物蔬菜和水果的膳食纤维含量丰富,例如胡萝卜、芹菜、菠菜、韭菜的膳食纤维含量较高。我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正常成年人每日膳食纤维总摄入量为25~30g。(3)避免高盐饮食。我国成人食盐日摄入量远大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值(每日5g)。除钠盐外,还应特别注意减少食物及调味品中的钠离子摄入,包括咸菜、榨菜、黄酱、豆瓣酱、腊肉和味精等。建议每日摄盐量限制在约1茶匙,慎食含盐量高的加工食品。
2.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参加一定的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对于预防肥胖,锻炼循环系统的功能和调节血脂代谢均有益处。体力活动量应根据身体情况,体力活动习惯和心脏功能状态而定,以不过多增加心脏负担和不引起不适感为原则。体育活动要循序渐进,不宜勉强做剧烈活动,对老年人提倡散步,做保健体操、打太极拳等,每日1小时,可分开进行。年轻人可慢跑、游泳、打球等。
3.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生活要有规律,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分睡眠。因为持续的紧张可刺激交感神经兴奋,易致心跳快速、血管收缩、血压上升,血流减少。
4.戒烟限酒:与不吸烟者相比,吸烟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和病死率都显著增高,而且与每日吸烟的支数呈正比,也就是说,每日吸烟的支数越多,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就越高。除了主动吸烟,被动吸烟同样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而对于饮酒,虽然低浓度酒能提高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但长期饮用会引起其它问题,因此不宜提倡。
5.积极控制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的一些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症等。
健康是一口口吃出来的,长寿是一天天攒出来的。健康没有捷径,唯有管好自己。有专家提出“管好自己的嘴、迈开自己的腿”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健康的生活方式总结而言主要有: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膳食;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健康生活方式从你我做起,我们的健康也可以自己做主!
早期动脉粥样硬化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3年9月超声科诊断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80例临床资料进行探讨和分析, 其中男性46例, 女性34例, 年龄55~80岁, 平均年龄 (66.9±10.4) 岁, 原发性疾病:急性心肌梗死52例, 心绞痛28例, 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性为29例, 女性21例, 年龄57~79岁, 平均年龄 (66.0±11.5) 岁, 8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合并症主要是高脂血症26例, 高血压24例, 糖尿病3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和对照组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 提示冠状动脉患者和对照组的超声资料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仪器
采用IU22型美国产地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情况。
1.2.2 方法
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股动脉、腹主动脉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进行分析, 仰卧位, 双侧的肩部垫高, 头部尽可能向后仰, 对颈部进行充分的暴露, 调整探头频率, 对颈动脉根部向着近心端扫描, 同时沿着颈动脉向着头侧逐步的进行移动, 股动脉和腹主动脉的测量顺序和颈动脉的测量顺序一致。对股动脉和腹主动脉和颈动脉多个位点进行测量, 每一个动脉通过3种不同角度共选取6个位点进行测定, 每个动脉对多个IMT值进行平均计算, 然后最后对各个动脉IMT值进行测定。另外注意对舒张期最大正向血流速度 (Vdias) 进行测定。
1.3 观察指标
(1) 观察冠状动脉硬化组和健康体检组的IMT值、Vdias及斑块评分情况。 (2) 观察冠状动脉硬化组不同动脉的IMT值、Vdias及斑块相关性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对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建立数据库, 计量资料通过t检验进行分析,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研究对象的IMT值、Vdias及斑块评分情况 (表1)
2.2 冠状动脉硬化组股动脉、腹主动脉和颈动脉IMT值均和各自的Vdias呈现明显的负相关, r=-0.458, 同时和各自的斑块评分呈现正相关, r=0.501, P<0.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原因大多数是和患者血管内皮氧化损伤密切相关, 长期的炎性细胞浸润对于血管内皮系统功能造成损伤, 血管内皮被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吞噬, 从而形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3]。颈动脉是人体大血管, 其生理解剖位置较为特殊, 是动脉粥样硬化检查切入点, 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进行定量的评价[4]。股动脉和腹主动脉是机体质量要的动脉分支, 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类型属于偏心型, 和颈总动脉、左侧冠状动脉的前降支类型相同, 股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稳定性较强, 但是程度和范围均较小[5]。冠状动脉造影作为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得到广泛的应用, 但是其创伤性、风险性及费用, 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经济和心理负担。超声作为无创、安全、风险性低、廉价的检查冠状动脉硬化方式也可以为临床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提供准确的理论参数, 如何利用超声更好的为冠状动脉硬化诊断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理论参数是我科室研究的热点问题。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征象变化, 主要可以分为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和粥样斑块形成。动脉粥样硬化中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改变要比斑块形成更早, 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有很好的反映。通过超声成像可以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管壁病变进行评估, 可以对动脉粥样硬化进行筛选诊断, 并且进行临床评估干预效果。笔者分析我院2010年3月至2013年9月超声科诊断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80例临床资料和同期健康体检的对照组研究对象50例, 两组研究对象均通过超声检查, 结果发现, 对照组IMT、斑块评分均低于冠状动脉硬化组, 而对照组Vdias高于冠状动脉硬化组, 提示冠状动脉硬化患者股动脉、腹主动脉、颈动脉内膜较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厚, 内壁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斑块, 如果超声影像图可见花色血流信号, 可能斑块已经造成不同动脉的狭窄。另外冠状动脉硬化组股动脉、腹主动脉和颈动脉IMT值均和各自的Vdias呈现明显的负相关, 同时和各自的斑块评分呈现正相关, 股动脉、腹主动脉和颈动脉内膜增厚逐步加重, 对舒张期最大正向血流速度造成严重的影响, 也提示斑块形成严重, 有连接在一起的可能性。综上所述, 超声通过对冠状动脉硬化患者的IMT值、动脉狭窄程度、斑块形态、回声特点进行测定和分析, 可以为临床准确的诊断冠状动脉硬化提供可靠理论参数, 为临床更好的资料提供依据。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检测股动脉、腹主动脉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临床情况。方法 分析我院2010年3月至2013年9月超声科诊断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80例临床资料和同期健康体检的对照组研究对象50例, 两组研究对象均通过超声检查。结果 对照组IMT、斑块评分均低于冠状动脉硬化组, 而对照组Vdias高于冠状动脉硬化组, 冠状动脉硬化组股动脉、腹主动脉和颈动脉IMT值均和各自的Vdias呈现明显的负相关, P<0.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通过对冠状动脉硬化患者的IMT值、动脉狭窄程度、斑块形态、回声特点进行测定和分析, 可以为临床准确的诊断冠状动脉硬化提供可靠理论参数。
关键词:超声,股动脉,腹主动脉,颈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参考文献
[1]安源, 陈翠兰, 周涛.超声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1, 13 (5) :304-306.
[2]栾艳艳, 王燕.超声无创检测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应用进展[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11, 8 (2) :152-155.
[3]苏莉莉, 徐光.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亚临床期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0, 9 (2) :178.
[4]王雅冰, 王晨生, 薛红元.超声检测股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 (31) :7592.
早期动脉粥样硬化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2年5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45例纳入本研究, 年龄47~80岁, 平均年龄 (56.46±15.34) 岁;体质量55~86kg, 平均体质量 (64.35±16.58) kg;冠心病病程2~20年, 平均病程 (7.45±2.36) 年;其中男性患者25例, 女性患者20例。研究对象剔除严重心力衰竭、肝、肾功能不全、全身严重感染、近期有调脂药物用药史者[2]。纳入标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3 mm为动脉粥样硬化。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检查总胆固醇 (TC) 、三酰甘油 (TG)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等血脂水平。根据血脂水平确定调脂药物阿托伐他汀钙的使用量。血脂高于正常范围者给予阿托伐他汀钙20~40 mg/d, 临睡前顿服;血脂正常者给予阿托伐他汀钙10~20 mg/d, 临睡前顿服。用药期间定期进行血脂水平、心肌酶谱、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如发生不明原因的肌肉疼痛;肌酸激酶高于正常上限5倍;谷丙转氨酶高于正常上限3倍;肌酐高于220μmol/L时立即停药。
1.3 评价指标
参考中国临床血脂控制达标行动专家组制订的《提高临床血脂控制达标率的专家建议》中的标准[3]。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患者取平卧位, 头部后倾, 使颈部充分暴露, 采用数字型经颅多普勒 (TCD) 诊断仪, 2.0脉冲波, 探头置于颈部行纵向和横向扫描, 扫描部位包括双侧颈总动脉、颈外动脉、颈内动脉及其分叉处, 扫描时注意切勿挤压动脉, 并进行双侧对比。
1.4 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有关数据均录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 数据处理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时认为组间差异结果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变化
与入院时对比, 我们发现治疗后2、4、12周时患者TC、TG、LDL-C等指标水平明显下降, HDL-C明显上升, 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 (P<0.05) 。见表1。
2.2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化
颈动脉TCD检测结果显示, 治疗后IMT、斑块总面积、斑块总得分均低于于治疗前, 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冠心病的发生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等有关, 目前无有效的根治方法, 患者需长期服药治疗, 心理负担较重。据估计, 冠心病患者中大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情绪, 对患者的心理造成极大伤害,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4]。冠心病患者多数伴有高血脂, 而高血脂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原因, 可见冠心病的发生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临床治疗中, 降低血脂水平, 减轻冠心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对预防冠心病有重要意义。他汀类是治疗冠心病的常用药, 其中, 阿托伐他汀钙是一种HMG-COA还原酶的竞争性抑制剂, 通过与HMG-CoA的竞争, 从而与酶的活性部位相互结合, 有效对HMG-CoA还原酶进行抑制, 降低细胞内部胆固醇的合成量, 减少LDL-C的合成量, 增加细胞表面的LDL-C受体合成量, 促进血液中LDL、IDL以及VLDL的清除, 并对肝内的VLDL的合成进行抑制[5];
本研究中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经阿托伐他汀钙调脂治疗后2、4、12周时TC、TG、LDL-C等指标水平逐步下降, HDL-C逐步上升, 这一结果提示阿托伐他汀钙具有良好的调脂作用, 可使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脂水平平稳恢复至正常范围。
临床上评价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常用指标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它能较好地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状况[6]。本研究通过数字型经颅多普勒 (TCD) 诊断仪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动脉粥样硬化各项指标, 发现治疗后IMT、斑块总面积、斑块总得分均低于于治疗前, 说明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改善, 斑块缩小。
综上所述, 在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治疗中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可改善粥样硬化斑块, 对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艳, 闵连秋.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10) :125-126.
[2]赵露芳.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医药资讯, 2012, 4 (5) :98.
[3]马金霞.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24) :117.
[4]王震.血脂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糖尿病高脂血症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21) :16-17.
[5]刘希德, 刘佳.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 2012, 18 (26) :144-145.
从虚论治动脉粥样硬化 篇8
循证医学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在治疗AS上有很大优势,可降低血脂,缩小斑块体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泡沫细胞形成。但近年来发现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可产生肌损伤、肝肾损害等不良反应,在中老年病人、大剂量使用病人中尤为明显。研究开发对AS有良好治疗效果且安全性高的药物已成为当今科研重点,中医药治疗多选用可食用动植物及矿物,具有较好疗效,同时其安全性也优于西药治疗,在防治AS方面已凸显优势。本研究就从“虚”入手论治AS的中医名家经验、科研论著等文献综述如下。
1 中医对AS的认识
传统中医古籍没有“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近代理论将其归属于“眩晕”“胸痹”“中风”“偏枯”“脉痹”等范畴,其发生多与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多在中年以后发生,病位在全身血脉,涉及心、肝、脾、肾等脏[4]。中医认为AS属于本虚标实,由于痰浊、血瘀、湿热、外邪等引起脏腑亏虚,脾失健运,肝郁气滞,直至肾精亏虚,血脉失养导致AS产生。陈明荃等[5]通过因子分析综合聚类分析,认为AS最主要的证型为:肾虚精亏证、痰浊气滞证、阴虚内热证、阳虚血瘀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6],AS病人最为常见的证型以虚证为主,尤以肝肾阴虚突出,实证则以痰瘀为主,提示本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根本,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
2 从虚论治AS
“虚”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病机,其中与之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肾虚、脾虚、气虚、阴虚等。
2.1肾虚
中医对AS多责于心、脾、肾三脏,其中尤以肾虚为主。肾为先天之本,人到中年,气血虚弱,阴气自半,先天肾气衰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肾虚者,虚则胸中痛。”肾中精气亏耗可至其他脏腑发生病变而致AS发生。因此,虽然五脏皆虚为AS之本,但是肾虚为其根本。肾精亏虚则水不涵木,肝失所养致疏泄失司,气血运行不畅,停而为痰为瘀;肝肾亏虚、疏泄失司均可影响脾胃功能,脾胃虚则气血乏源,运化失常则饮食不归正化,留为痰浊膏脂,进一步影响气血运行,痰瘀互结更甚;阴精亏虚、肝气郁滞更易致火热内生,炼液为痰,凝血成瘀,且灼伤血脉,加重AS进程。从遗传角度来讲,AS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而中医学认为肾藏精,主生殖发育,肾为先天之本。《灵枢·决气》篇指出:“两神相搏,合而成形,是谓精。”所以肾精与遗传有直接的关系,也可说明肾与AS有关。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7],AS病人各常见证型均兼有肾虚证候,以补肾为主要治则的复方在防治AS方面的现代研究亦颇多。陈文强等[8]研究表明,补肾活血化痰中药(制首乌、熟地黄、三七、菖蒲等)可显著改善中医证候,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数目、斑块Crouse积分,并能改善颈总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舒张期最小血流速度、搏动指数,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申定珠等[9]研究显示,首参颗粒(何首乌、枸杞子、参三七、山楂)可降低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 C)比值,升高高HDL-C,降低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 6)、踝臂脉搏波速度(ba PWV)和内膜中层厚度(IMT),进而有效干预治疗AS病变。楼丹飞等[10]认为,调控AS病人外周血端粒长度及端粒酶活性可能是其有效作用机制之一。曾娟等[11]研究表明,补肾活血方(熟地黄、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女贞子、首乌、牛膝、丹参、鸡血藤、郁金、赤芍、莪术、柴胡)可能通过血小板膜糖蛋白途径发挥其抗AS作用。张光银等[12]等研究认为,补肾抗衰片(丹参、桑寄生、龟板、淫羊藿、何首乌、茯苓、石菖蒲、夏枯草)可能通过调控p38MAPK m RNA,i NOS m RNA基因的表达以及影响i NOS/NO-COX-2通路中相关酶的活性发挥抗AS作用,同时补肾抗衰片可能通过对抗硝基化反应稳定AS斑块。严士海等[13]实验表明,脑络通颗粒(制何首乌、黄精、海藻、水蛭、川芎)能调控Apo E-/-小鼠AS模型核转录因子-κB(NF-κB)与PPAR-γ的平衡,可能是其抗AS的机制之一。大量研究表明补肾中药具有改善AS功效,何首乌具有降血脂、抗动脉硬化,抗自由基,增强机体免疫等作用[14];淫羊藿总黄酮具有降低总胆固醇、TG,升高一氧化氮和c NOS的水平的作用[15],淫羊藿苷对AS兔动脉内皮细胞损伤有显著的保护作用[16];杜仲叶醇提取物可以通过降血脂、抗氧化损伤、促进一氧化氮(NO)释放和抑制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蛋白的表达,维持NO/内皮素(ET)和血栓素A2/前列环素(TXA2/PGI2)平衡、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而发挥抗AS作用[17]。
补肾中药或者复方可以通过改善血脂水平、抗炎抗氧化、调节免疫及基因的表达等多途径来预防、逆转AS的发生发展。
2.2 气虚
刘发益等[18]根据中医气血理论,对本病提出气虚为本,血瘀是标。气是津液在体内正常输布运行的动力,津液的输布、排泄等代谢活动都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气虚推动作用减弱,气化无力进行,引起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导致“气不行水”,形成痰、饮等病理产物。《医林改错》云:“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脉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致瘀阻脉道。痰瘀又可阻碍气血运行,进一步加重血液的瘀滞。营气虚弱,生血不足则致机体局部的供血不足以及血液循环障碍如脑动脉供血不足。卫气虚则温煦功能下降,加之外邪易侵袭脉管弹性降低即出现血管硬化,血管硬化则运化血液功能减退,容易形成血瘀;两者相兼为病,加之外环境中的寒暑湿毒等邪气乘虚而入与内在的痰湿同气相求,共同为患,进而表现出不同的病证,如眩晕、胸痹、心痛、心悸等。因而,补气在AS的治疗中是关键。
采用益气法防治AS的研究颇多,如大量研究显示以益气活血、化痰降浊为主要功效的复方冠心康(黄芪、丹参、瓜蒌、薤白、半夏、益母草等)具有调节血脂、抑制血小板活化、抑制(MCP-1)、NF-κB的表达、抑制炎症标志物水平、抑制血液中PAC -1和CXCR4在血小板表面的表达量作用,抑制主动脉粥样斑块中的SDF -1、CXCR4及SDF -1 m RNA、CXCR4 m RNA表达,下调主动脉ABCA1通路相关基因PPARγ、LXRα、ABCA1 m RNA与基因表达的作用,从而发挥抗AS功效[19,20]。吴限等[21,22]]针对AS气虚血瘀、痰浊痹阻的病机特点,采用益气活血中药复方心脑通络液(黄芪、当归、太子参、菟丝子、水蛭、地龙、红花、川芎、赤芍等)治疗腹主动脉粥样硬化家兔模型,结果显示心脑通络液能显降低AS兔模型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升高血清NO水平,调控bcl2及Caspase3蛋白表达的调控而降低动脉斑块内过度凋亡的平滑肌细胞,从而达到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抗AS形成的作用。张路等[23]研究表明,益气活血化痰通脉调脂中药(黄芪、当归、地龙、三七、决明子、生山楂、泽泻)可以降低AS兔模型IL- 6、CRP、白介素-17(IL-17),修复受损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减少动脉壁内膜脂质沉积。多项研究表明[24,25],益气活血复方(黄芪、当归、大黄、三七、甘草、党参、白术、金缨子、丹皮、赤芍、丹参)具有良好的调脂作用,能够降低ET-1含量,下调PDG-Fm RNA基因表达,阻断Toll样受体4(TLR4)高表达,同时阻断TLR4胞内信号转导的My D88依赖性途径,抑制下游NF-κB以及各种相关基因表达,这可能是其抗AS的作用机制之一。
益气中药黄芪、当归、人参等均有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如黄芪、当归均能抑制巨噬细胞的生长、促进凋亡,且对泡沫细胞有降解作用[26,27]]。人参皂甙通过降低高脂大鼠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和总胆固醇水平,提升血清NO水平、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增强抗脂质过氧化功能和清除氧自由基,稳定细胞膜,保护内皮细胞而发挥抗AS作用[28]。
2.3 脾虚
《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现今生活条件改善,若嗜食肥甘、饮酒过度、饮食所伤,导致脾之运化功能失常,或清气不升,浊阴独留而为痰浊;或脾不散精,精微不布,聚湿为痰,正如《证治汇补》所言“脾虚不运清浊,停滞津液而痰生”,或情志失调,致肝脾不和,脾失健运,运化失常,水谷精微不化反成脂浊,潴留体内,侵及血脉,导致脾的“内运化”功能减弱,散精不利,阴阳失衡,使原本为水谷精微化生为痰浊,痰浊停滞于血脉,形成痰瘀胶结。脾失健运可致痰浊内生,痰浊又可阻碍脾胃的运化功能,使脾虚更甚,加快加重痰浊的生成。可见,脾失健运是痰浊形成的基础。现代研究表明中医学的“痰浊”与血脂水平密切相关,而血脂异常是AS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故可知,脾虚为AS重要病机。
现代研究亦表明健脾复方具有良好的调脂抗AS作用,如理脾化痰方能阻抑早期AS的形成,能够降低主动脉内膜相对厚度,下调VSMDski267的表达率和凋亡的VSMDs阳性率[29]。健脾补肾、祛瘀解毒复方贞术调脂胶囊(白术、女贞子、黄连、三七、丹参等)[30]能有效调节AS家兔的脂代谢异常。相关健脾中药亦有研究显示具有良好的抗AS功效,如山楂叶总黄酮对家兔AS具有一定的拮抗作用,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抑制炎性因子的生成可能是其抗家兔AS的作用机制[31],山楂提取物与虎杖提取物配伍具有较好的抗AS、稳定AS斑块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炎和抑制细胞外基质降解有关[32];茯苓配合有氧运动可有效延缓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33]。
2.4 阴虚、心虚
黄兴[34]认为阴虚是AS主要病理因素,是病之本;热毒和瘀血是疾病发展的病理基础,是病之标。阴虚则热,日久则热聚成毒,热毒日久则会耗伤阴液,加重阴虚;阴虚则血液黏稠,血流不畅,易于成瘀;热甚伤血,热与血结,亦可致瘀,瘀血日久不散,可致新血不生,阴津难复,蕴积成毒,从而瘀结于经脉而形成AS。“心主血脉”,“心为君主之官”,许多血脉相关的疾病都可以从心论治。张艳等[35]认为AS的病机以心虚为主,为本虚标实之证。AS病人年老体虚或先天禀赋不足,心主血脉功能失调,血脉不充,心脉失养而致心虚,心虚则气血运行不畅,痰、瘀互结于脉络而成标实之状。正如《内经》云:“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临床实践中注意到,滋阴养心药可以通过补充阴津润滑脉道、行水行血,阴津是血液的组成部分,具有润养和补充血脉的作用。同时,部分滋阴养心药本身也具有活血和促血行的作用。心阴亏虚,虚火内旺,可煎血成块,故滋阴降浊活血药亦能增加阴津,以阴制阳,清除虚火,阻断生痰致瘀之源。滋阴扶正,增强正气,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邪去正自安”的目的。么明玉等[36]实验发现成方养阴清热活血方(石斛、玄参、连翘、金银花、牛膝、当归、生甘草)不但能提高血清脂联素水平,更能显著降低TC、TG及低密度脂蛋白(LDL- C)水平。滋阴潜阳软坚化痰益气通脉成药心脉康片(鳖甲、三棱、莪术、枳实、制胆星、石斛)被认为可通过降脂、抗炎等达到干预斑块的作用从而防治AS。益气养阴方(麦冬、五味子、黄芪、党参、枸杞、桑寄生)对AS大鼠治疗前后免疫炎症因子IL-6、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NF-κB、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管黏附分子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 -1)的变化水平有明显改善作用[37]。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滋阴中药具有防治AS功效,如麦门冬多糖具有降低高同型半胱氨酸(HHcy)大鼠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作用,而Hcy是引发AS的非传统病因之一[38];北五味子提取液具有TC、TG和载脂蛋白B(Apo- B),升高HDL -C作用[39]。铁皮石斛能有效降低Apo E-/-小鼠血清中有关脂质含量,降低血清和主动脉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 6的表达,降低炎症反应的发生,缓解AS损伤[40]。
3 结语
A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致病因素非常复杂,临床症状反复发作,顽固难愈。其以内中膜增厚或斑块形成为特点,是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最重要的病因之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善,AS的发病率逐年上升[41]。CAS可反映全身主要血管区域的状况及发展趋势,故寻找良好的防治策略尤为重要。通过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积极干预,对预测高危人群及亚临床人群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西医针对其防治主要采取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但病人往往因副反应而依从性较差,不能坚持长期服药。祖国医学通过辨证论治可以改善血脂水平,抑制炎症反应、抗氧化以及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等等,因而掌握好中医药对CAS的正确使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既往文献显示活血化痰祛浊方药对AS具有较好的疗效,但笔者认为AS的本质是本虚标实,应当在治疗痰、瘀等标实的同时注重补虚,因为只有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祛除病因,扶正祛邪,畅通脉络,使气血调达,才是最有效的解决办法。
无论是从肾虚、气虚还是脾虚等虚证角度出发辨证论治AS均具有意义,并且已经得到大量的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的验证。采用益气补肾健脾等补虚中药、治法在AS的防治中疗效显著,将有助于开阔干预AS疾病的思路,对于阐明AS的发病机制,临床防治AS及寻找有效的干预药物均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缺乏多中心大样本量的流行病学调查证实采用补虚类中药干预AS是否能降低病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提高其生存率,是否能改善病人的远期生存质量等等;缺乏虚证诊断的客观性较强的金标准;目前有关研究多集中在传统药物降低血脂、保护大中血管内皮、抑制中膜平滑肌细胞增殖和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障碍、调节纤溶系统功能等方面,缺乏肾虚与遗传、基因之间的相关研究。
血管内皮功能与动脉粥样硬化 篇9
关键词: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动脉粥样硬化
近年来研究发现,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参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及心力衰竭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其中,内皮损伤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对内皮功能紊乱进行干预治疗,已成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环节。
1 内皮的正常功能
内皮细胞是指覆盖血管内皮表面的单层扁平细胞,为血液流动提供光滑的内表面,以维持全身血液循环的正常进行。其主要生理功能如下:(1)分泌血管活性物质,调节血管的收缩及舒张功能:例如一氧化氮(NO)、前列环素(PGI2)、内皮素(ET)、血栓素A2(TXA2)及内皮衍生超极化因子(EDHF);(2)维持凝血及纤溶系统之间的动态平衡,例如分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以及t-PA和u-PA的抑制剂(PAI);(3)维持血管的增殖平衡,例如ET促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PGI2和NO抑制增殖;(4)分泌多种黏附分子表达,促进血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调节炎症反应;(5)合成和分泌一些生长因子及细胞因子,调节正常的生理功能;(6)具有选择性血管通透屏障作用,维持血管基底膜静息时胶原及糖蛋白的稳定。因此,内皮细胞功能的完整性对于心血管系统正常稳态的维持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内皮功能的检测
2.1 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评价
(1)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FMD):现成为评价内皮功能最常用的无创方法,冠状动脉与其高度相关,可间接反应冠状动脉的内皮功能。操作方法为用袖带阻断肱动脉血流5min后再释放袖带,引起动脉内反应性血流增加,促进NO的释放,导致血管扩张;(2)动脉造影冠脉注入乙酰胆碱(ACH)检测:结果可靠,属有创检查,价格高,临床应用受到限制。ACH是一种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剂,当内皮功能正常时,可刺激NO分泌,使局部血管呈舒张状态;当内皮功能障碍时,ACH不能促使NO分泌增加,反面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引起血管收藏缩;(3)血管内超声及冠状动脉内多普勒检测:最为可靠,属有创检查,价格高,临床难以大规模推广。利用血管内超声及冠状动脉内多普勒检测血管内活性药物ACH及硝酸甘油前后血流的改变,评价冠状动脉内皮舒张功能的改变。
2.2 动脉弹性检测
动脉弹性又称顺应性,主要反映动脉舒张功能的状态,它取决于动脉腔径大小和血管僵硬度。其下降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性改变,而内皮功能受损导致动脉壁结构和舒缩功能的变化是引起动脉弹性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动脉弹性可反映内皮功能的重要指标。(1)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目前经典的检测大动脉弹性的方法。重复性好,但影响因素多,例如年龄、身高、体表面积、血糖及血脂等;(2)脉搏波形分析(PWA):通过桡动脉测定仪测量大动脉弹性指数(容量顺应性,C1)和小动脉弹性指数(振荡顺应性,C2)。动脉粥样硬化者其C1及C2均下降;(3)袖带血压振荡信号分析:通过在测量血压时记录袖带压力振荡信号,并经过转换器产生持续数字信号,电脑根据振荡性压力改变识别出特征性信号。可检测肱动脉顺应性和整个动脉系统总顺应性;(4)超声技术:经食管或体表可观察表浅动脉
2.3 内皮损伤循环标志物检测:(1)NO和ET:动脉粥样硬化患者,NO
水平降低,ET水平升高,提示其内皮受损;(2)t-PA和PAI-1: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中PAI-1增高,t-PA水平下降,存在血液纤溶活性异常;(3)v WF和P选择素: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中v WF和P选择素水平增高,曾正相关,为内皮损伤的重要循环标志物。
3 内皮功能损伤的防治
3.1 非药物干预
改变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有益于对内皮功能的恢复。例如:忌烟酒、低脂饮食、适度运动、生活规律,均有益于改善内皮功能。
3.2 药物治疗
(1)他汀类药物:对内皮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其机制如下:a)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减少脂质氧化代谢产物对内皮的损害;b)降低内皮细胞超氧化阴离子的产生,上调e NOs的表达,增加NO的生物合成;c)使ET分泌减少,降低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刺激细胞膜ET受体合成增加的作用,减弱ET的缩血管效应;(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明显改善内皮功能,强于钙通道阻滞剂(CCB)、肾上腺素能β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3)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与ACEI相似,通过抑制angⅡ产生,以产生保护内皮功能;(4)钙通道阻滞剂(CCB):其中二氢吡啶类改善内皮功能的作用更强。CCB改善内皮功能与其抗氧化作用,保护内皮细胞免受氧自由基损害,并使NO破坏减少有关;同时,其可使血小板释放NO增加也起一定作用;(5)肾上腺素能β受体阻滞剂:少数第三代肾上腺素能β受体阻滞剂,如奈必洛尔和卡维地洛能改善内皮功能,增加前臂血流量,可能增加e NOs活性和促进内皮源性NO的释放;(6)利尿剂:双氢克尿噻对内皮功能无改善作用,速尿尚无定论,安体舒通可能有改善内皮功能的作用;(7)抗氧化药物:维生素C维生素E等均有较好的抗氧化作用,对内皮功能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清除血管内多种有害的氧化物,抑制脂质过氧化,通过保护谷胱甘肽酶活性来提高NO活性等;(8)阿司匹林:减少血小板膜TXA2生成,使PGI2/TXA2比值升高。PGI2为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产生,通过激活血管平滑肌细胞内腺苷酸环化酶使c AMP升高面舒张血管,并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而TXA2是强烈的舒张血管因子,并促进血小板聚集。故阿司匹林有一定改善内皮功能的作用;(9)ET受体拮抗剂:可以显著抑制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血管对ACH反应下降,可保护内皮功能。
总之,内皮功能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发病环节之一,通过深入探讨内皮功能损伤的发生机制,早期检测内皮功能损伤情况,采用药物治疗和非药物干预相结合的策略综合防治内皮功能损伤,将更有利于指导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Mancia G,De Backer G,Dominiczak A,et al.2007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non:The Task For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and of the Hypertension Society of Cardiology[J].Eur Heart J,2007,28(12):1462-1536.
[2]KaragiannisA,Tziomalos K,Papageorgiou A,et al.Spionolactone versus e-plerenone for the treatment of idiopathic hyperaldosteron-ism[J].Expert Opin Phar-macother,2008,9(4):1462-1536.
[3]Weir RA,Mark PB,Petrie CJ,et al.Left entricular remodeling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ition:does eplerenone havan effect-[J].Am Heart J,2009,157(6):1088-1096.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应怎样对待 篇10
我今年67岁,最近做颈动脉彩超发现右颈总动脉、右锁骨下动脉有软斑。左颈总动脉、右椎动脉高阻血流。我常规体检血脂、血压、血糖以及心脏等都未见异常。我平时饮食较清淡,注重营养均衡,不抽烟、不喝酒,且坚持适当锻炼,体重略微偏瘦。请问:我这种情况是否需要服药调治才能维持现有状况,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应怎样对待?
新干县 聂XX
聂XX同志:
你常规体检血脂、血压、血糖以及心脏等都未发现异常,生活饮食也很有规律,且无烟、酒等不良嗜好,身体偏瘦。这些情况,对你的健康而言是比较理想的。没必要用药物来调治。希望你继续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争取健康长寿。
至于你信中提到,血管超声检查发现右颈总动脉和锁骨下动脉有几个粥样硬化的斑块和椎动脉高阻血流。其实,这些仅仅提示脑动脉有些硬化现象而已,你不必为此过于忧心。我在临床中见过不少患者在检查中都有类似改变,这是粥样硬化的小斑块,只要注意监测和预防其进展就可以了。如果颈动脉血管病变严重,使血管腔狭窄程度达80%以上,或有明显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征象,则需积极治疗或介入性安装血管支架,以改善脑供血。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原则是:合理饮食,适当锻炼,忌烟少酒,心态平衡等。这些原则你都坚持得不错。你目前血脂不高,对几个小而软的粥状斑块,尚不必大动干戈进行治疗。另外,服用他汀类(如辛伐他汀等)药物也是为了使斑块减少、缩小,稳定硬化此型斑块,以防其发展、破溃引起脑梗塞。他汀类药物一般治疗剂量极少引起低血脂症。如果担心其副作用,则要注意肝功能受损以及肌病、肌痛和肌溶解的症状(可做肝功能和肌酸激酶等来判定)。他汀类药物在医师指导下,服常规剂量是安全的。
教授 主任医师 罗发瑞
早期动脉粥样硬化 篇11
1.1 研究对象
病例组均来自于2012年1月—2012年10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ACI) 患者, 共75例, 其中男46例, 女29例。纳入标准: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1], 同时参考CISS分型标准进行病因分型, 并经详细的体格检查及头颅核磁等检查确诊;发病24h内入院。排除标准:出血性卒中, 梗死后出血;腔隙性脑梗死、无症状性脑梗死、动脉炎性脑梗死;有明确栓子来源的脑栓塞, 先天发育异常所致的脑梗死;各种凝血机制异常及高黏血症所指的脑梗死;合并有周围血管性疾病的脑梗死;肿瘤、结核、血液性疾病、肝脏疾病、尿毒症、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的全身感染或发病前4周出现潜在感染体征及症状。按颈动脉斑块大小、厚度分组:无斑块为0级, 一个小斑块, 占管腔<30%为1级;中度斑块占管腔30%~50%或多个小斑块为2级;一个大斑块占管腔>50%, 或多个斑块至少一个中度斑块为3级。
对照组:从本院门诊或病房中选取年龄、性别与病例组相匹配受试者65例, 其中男41例, 女24例, 经病史询问既往无脑血管病病史, 头颅核磁证实无卒中, 近期未服用任何药物。
1.2 研究方法
1.2.1 标本采集
病例组于入院后次日清晨、对照组于当日清晨, 抽空腹肘正中静脉血, 常规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 、总胆固醇 (TC) 、三酰甘油 (TG) 、低密度脂蛋白 (LDL) 、高密度脂蛋白 (HDL) 、血浆纤维蛋白原 (FIB) 定量测定。
留取一试管血标本用肝素作为抗凝剂, 标本采集后2h内3 000r/min离心15min, 分离血清分装在1mLEP管后储存于-80℃冰箱待测, 为减少批间误差及测量误差, 全部标本采集完成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一次性成批检测Lp-PLA2。实验步骤及结果判定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 (美国R&D公司, 产品批号DPLG70) 进行。
1.2.2临床资料采集
询问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
1.2.3 颈动脉超声检查
所有ACI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检查者取仰卧位, 颈后垫一低枕, 头略向后仰, 偏向检查对侧, 沿胸锁乳突肌外缘依次检查。①血管内径:颈总动脉 (CCA) 测量点应在分叉前1cm~2cm处, 颈内动脉 (ICA) 测量点应在分叉以远1cm处进行测量。②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 :患者平卧, 测量定位于颈总动脉开始膨大处近心端10mm~15mm处的远侧壁, 测量内膜内表面到中层与外膜交界面的垂直距离。若IMT≥1.0mm即内-中膜增厚, 局限性IMT≥1.5mm定义为粥样硬化斑块形成[2]。③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rouse积分[3]:不考虑斑块长度, 分别将同侧CCA、颈总动脉分叉部 (BIF) 、颈内动脉 (ICA) 和颈外动脉 (ECA) 各个孤立性斑块的最大厚度相加, 得到该侧的斑块积分, 双侧斑块积分之和为斑块总积分。按斑块大小、厚度分级:无斑块为0级;一个小斑块, 占管腔<30%为1级;中度斑块占管腔30%~50%或多个小斑块为2级;一个大斑块占管腔>50%, 或多个斑块至少一个中度斑块为3级。根据2003年美国放射学年会超声学专家共识 (Society of Radiologists in Ultrasound Consensus Conference) 公布的颈动脉狭窄诊断标准[4]计算狭窄率, 狭窄率 (%) = (狭窄远端管腔直径-最狭窄处管腔直径) /狭窄远端管腔直径×100%。
1.3统计学处理
所有临床资料和实验数据均输入Access数据库, 应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分别进行正态性、方差齐性检验, 两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比 (%) 频数、率表示, 采用卡方检验。设α=0.05为检验水准,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见表1)
ACI组与对照组比较, 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ACI组高血压病、糖尿病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 。
2.2 两组生化指标比较 (见表2)
ACI组hs-CRP、LDL、TG、TC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CI组HD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ACI组与对照组Fi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血浆Lp-PLA2水平比较
ACI组血浆Lp-PLA2水平为62.178±4.749, 对照组为27.802±3.202,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4 不同斑块分级的Crouse积分和Lp-PLA2浓度比较 (见表3)
不同斑块分级中Crouse积分越高, LP-PLA2水平越高。
3 讨论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炎症和氧化应激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5,6]。Lp-PLA2作为一种新型炎症标志物, 参与了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发生、发展、不稳定性和最终破裂的各个阶段[7]。有报道称Lp-PLA2在动脉粥样硬化晚期坏死核心内过度表达[8], 表明Lp-PLA2可能促进斑块的不稳定性。Mannheim等[9]的研究证实, 在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carotid cndartercctomy, CEA) 治疗前3个月内出现症状的患者, 其颈动脉斑块内Lp-PLA2表达增高。吴延华等[10]研究表明,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浆Lp-PLA2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研究显示, 在动脉粥样硬化进展阶段的主动脉标本中, LpPLA2mRNA表达水平增高, 而且主要限于炎症细胞内有[8]。徐冬玲等[11]研究认为血浆Lp-PLA2检测能反映斑块的不稳定性, 可作为临床预测易损斑块的血清学指标。近年来, 几大流行病学和临床前瞻性研究[12,13]均发现, 发生心脑血管事件者与对照组相比, Lp-PLA2浓度显著升高。
本研究发现ACI患者血清Lp-PLA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与国内外研究结果相似, 证实了Lp-PLA2水平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密切相关, 并且美国FDA已经批准使用LpPLA2作为冠心病和卒中长期预后风险的指标。同时本研究通过观察Lp-PLA2在斑块组中的表达情况, 发现斑块积分与LpPLA2浓度呈正相关, 血浆检测Lp-PLA2水平方便可行, 可辅助识别斑块局部炎症反应的程度, 早期识别易损斑块, 因此, 在临床实践中测定Lp-PLA2浓度以利于及早发现高危患者, 采取积极措施合理控制, 以延缓进展, 稳定粥样硬化斑块, 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Lp-PLA2) 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和颈部血管斑块Crouse积分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75例为病例组, 年龄、性别与病例组相匹配的同时期无脑血管疾病表现者65例,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检测血浆Lp-PLA2水平, 同时检测血脂等生化指标, 并行颈动脉超声, 计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rouse积分。结果 ACI组LP-PLA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不同斑块分级中Crouse积分越高, LP-PLA2水平越高。结论 LP-PLA2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对预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有一定的价值。通过检测LP-PLA2浓度可以间接了解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