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硬化

2024-07-13

冠状动脉硬化(共12篇)

冠状动脉硬化 篇1

动脉粥样硬化是目前较为常见、慢性的系统性疾病, 其累及机体多处动脉、静脉[1]。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饮食结构、社会压力及生活习惯等密切相关[2]。有效的、及时的对动脉粥样硬化进行检测, 可以对心脑血管疾病发生进行有效的预测, 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笔者通过对我院动脉粥样硬化影像学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3年9月超声科诊断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80例临床资料进行探讨和分析, 其中男性46例, 女性34例, 年龄55~80岁, 平均年龄 (66.9±10.4) 岁, 原发性疾病:急性心肌梗死52例, 心绞痛28例, 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性为29例, 女性21例, 年龄57~79岁, 平均年龄 (66.0±11.5) 岁, 8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合并症主要是高脂血症26例, 高血压24例, 糖尿病3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和对照组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 提示冠状动脉患者和对照组的超声资料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仪器

采用IU22型美国产地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情况。

1.2.2 方法

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股动脉、腹主动脉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进行分析, 仰卧位, 双侧的肩部垫高, 头部尽可能向后仰, 对颈部进行充分的暴露, 调整探头频率, 对颈动脉根部向着近心端扫描, 同时沿着颈动脉向着头侧逐步的进行移动, 股动脉和腹主动脉的测量顺序和颈动脉的测量顺序一致。对股动脉和腹主动脉和颈动脉多个位点进行测量, 每一个动脉通过3种不同角度共选取6个位点进行测定, 每个动脉对多个IMT值进行平均计算, 然后最后对各个动脉IMT值进行测定。另外注意对舒张期最大正向血流速度 (Vdias) 进行测定。

1.3 观察指标

(1) 观察冠状动脉硬化组和健康体检组的IMT值、Vdias及斑块评分情况。 (2) 观察冠状动脉硬化组不同动脉的IMT值、Vdias及斑块相关性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对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建立数据库, 计量资料通过t检验进行分析,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研究对象的IMT值、Vdias及斑块评分情况 (表1)

2.2 冠状动脉硬化组股动脉、腹主动脉和颈动脉IMT值均和各自的Vdias呈现明显的负相关, r=-0.458, 同时和各自的斑块评分呈现正相关, r=0.501, P<0.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原因大多数是和患者血管内皮氧化损伤密切相关, 长期的炎性细胞浸润对于血管内皮系统功能造成损伤, 血管内皮被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吞噬, 从而形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3]。颈动脉是人体大血管, 其生理解剖位置较为特殊, 是动脉粥样硬化检查切入点, 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进行定量的评价[4]。股动脉和腹主动脉是机体质量要的动脉分支, 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类型属于偏心型, 和颈总动脉、左侧冠状动脉的前降支类型相同, 股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稳定性较强, 但是程度和范围均较小[5]。冠状动脉造影作为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得到广泛的应用, 但是其创伤性、风险性及费用, 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经济和心理负担。超声作为无创、安全、风险性低、廉价的检查冠状动脉硬化方式也可以为临床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提供准确的理论参数, 如何利用超声更好的为冠状动脉硬化诊断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理论参数是我科室研究的热点问题。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征象变化, 主要可以分为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和粥样斑块形成。动脉粥样硬化中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改变要比斑块形成更早, 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有很好的反映。通过超声成像可以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管壁病变进行评估, 可以对动脉粥样硬化进行筛选诊断, 并且进行临床评估干预效果。笔者分析我院2010年3月至2013年9月超声科诊断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80例临床资料和同期健康体检的对照组研究对象50例, 两组研究对象均通过超声检查, 结果发现, 对照组IMT、斑块评分均低于冠状动脉硬化组, 而对照组Vdias高于冠状动脉硬化组, 提示冠状动脉硬化患者股动脉、腹主动脉、颈动脉内膜较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厚, 内壁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斑块, 如果超声影像图可见花色血流信号, 可能斑块已经造成不同动脉的狭窄。另外冠状动脉硬化组股动脉、腹主动脉和颈动脉IMT值均和各自的Vdias呈现明显的负相关, 同时和各自的斑块评分呈现正相关, 股动脉、腹主动脉和颈动脉内膜增厚逐步加重, 对舒张期最大正向血流速度造成严重的影响, 也提示斑块形成严重, 有连接在一起的可能性。综上所述, 超声通过对冠状动脉硬化患者的IMT值、动脉狭窄程度、斑块形态、回声特点进行测定和分析, 可以为临床准确的诊断冠状动脉硬化提供可靠理论参数, 为临床更好的资料提供依据。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检测股动脉、腹主动脉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临床情况。方法 分析我院2010年3月至2013年9月超声科诊断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80例临床资料和同期健康体检的对照组研究对象50例, 两组研究对象均通过超声检查。结果 对照组IMT、斑块评分均低于冠状动脉硬化组, 而对照组Vdias高于冠状动脉硬化组, 冠状动脉硬化组股动脉、腹主动脉和颈动脉IMT值均和各自的Vdias呈现明显的负相关, P<0.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通过对冠状动脉硬化患者的IMT值、动脉狭窄程度、斑块形态、回声特点进行测定和分析, 可以为临床准确的诊断冠状动脉硬化提供可靠理论参数。

关键词:超声,股动脉,腹主动脉,颈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参考文献

[1]安源, 陈翠兰, 周涛.超声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1, 13 (5) :304-306.

[2]栾艳艳, 王燕.超声无创检测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应用进展[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11, 8 (2) :152-155.

[3]苏莉莉, 徐光.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亚临床期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0, 9 (2) :178.

[4]王雅冰, 王晨生, 薛红元.超声检测股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 (31) :7592.

[5]孙建群, 刘颖.超声检测股动脉腹主动脉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J].心脏杂志, 2012, 24 (4) :464-4667.

冠状动脉硬化 篇2

本病起病缓慢。早期患者常表现为头痛、头晕或眩晕耳鸣。患者自觉疲乏无力、嗜睡或失眠多梦,且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尤其对近事容易遗忘;经常情绪不稳,易烦躁,激怒,多疑,固执,不听他人劝说;工作效率低,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和判断力差,并且随着脑力和体力活动而加重;有的患者则表现为肢体麻木震颤,表情淡漠,性情孤僻,不愿和他人来往,常常沉默寡言或自言自语,语无伦次;有的患者对事物反应迟钝,对一些简单的基本计算感到困难,甚至发生二便失禁等症。

本病病情可反复发作,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24小时,发作后症状及体征可基本消失。随着脑动脉硬化的逐渐加重,本病还可出现脑动脉硬化综合征,其表现有:假性延髓麻痹综合征;患者可表现出吞咽困难,饮水时发呛,音哑;精神障碍综合征:患者以痴呆为主,或出现幻觉、虚构、妄想、多语、人格改变、智能障碍;癫痫综合征:患者表现为局部或全身性痉挛发作。

警惕颈动脉硬化 篇3

一、血流不畅,“卡脖子”效应最危急

大脑组织和五官是靠颈动脉供血的。颈动脉硬化、狭窄,或受压,使血流受阻,人会出现像被卡住脖子那样的症状:头晕目眩、眼花耳鸣……颈动脉硬化形成斑块后,很容易脱落,脱落后斑块堵塞脑动脉,就会发生脑梗塞,或因压迫脑组织导致颅内压骤升而引起脑溢血。

二、颈椎骨质增生,颈动脉硬化的祸根

虽然颈动脉硬化与许多因素如吸烟、饮食等有关,但颈椎过早出现退行性病变如骨质增生等,却是促使颈动脉发生硬化的直接原因。

说到中风,人们往往把病因归咎于脑动脉硬化,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现象:一些人的中风并非因为脑动脉硬化,而是因为颈内动脉硬化;颈椎骨质增生是促使颈内动脉硬化的直接因素;由于它的压迫还会促发脑溢血。

三、颈性疾病,花样繁多

颈动脉硬化涉及的疾病,除颈性中风,还有许多不为人熟知的疾病,医生称它们为颈性疾病。发病原因是,颈动脉硬化并受到压迫使血流减少,通过神经反射或影响下丘脑功能,引起多系统、多器官病变。如:一些心前区疼痛,心电图有缺血性改变,被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实际上并非因冠状动脉硬化引起的冠心病,而是颈椎病造成的颈性类冠心病;一些高血压患者对多种降压药物都不敏感,查来查去,发现毛病在颈椎、颈动脉硬化,属颈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会随着颈椎病变的好转而下降;在有头晕、烦躁、视力改变、失眠、耳鸣,肩颈部疼痛、类似消化道及心血管系统症状而被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或“神经官能症”的患者中,40%的人患的真正的疾病是颈性神经系统紊乱症(即交感型颈椎病)。

治疗颈性疾病,必须从防治颈椎病和颈动脉硬化入手,才会收到效果。

四、“小中风”,颈动脉硬化的信号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疗效观察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2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肺癌患者152例, 治疗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成2组, 治疗组76例, 男39例, 女37例, 年龄53~79岁, 平均66岁;对照组76例, 男40例, 女36例, 年龄52~78岁, 平均63岁。2组患者间年龄、性别差异不大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西医治疗 (治疗组)

(1) 扩张血管。硝酸甘油:一次用0.25~0.5mg (1片) 舌下含服; (2) 调节血脂。 (1) 降低甘油三脂的药物非诺贝特口服, 一次0.1g, 每日3次。 (2) 降低胆固醇的药物辛伐他汀口服每天10mg, 晚间顿服。 (3) 抗血小板粘附和聚集的药物可防止血栓形成, 防止血管阻塞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常用阿司匹林口服:一次0.3~0.6g, 每d3次, 必要时可每4小时1次。 (4) 溶解血栓药和抗凝药。对动脉内血栓导致管腔狭窄或阻塞者, 可用溶解血栓药、抗凝药, 可用尿激酶生理盐水配制后, 按6000单位/min速度冠状动脉内连续滴注2h, 滴注前应先行静脉给予肝素2500~10000单位。

1.2.2 中医治疗 (对照组)

(1) 痰浊内阻型。临床症状:病人体肥少动, 嗜睡, 晨起口中粘腻乏味, 舌淡胖或淡暗, 边有齿痕, 苔白腻, 脉沉缓或滑。治法:化瘀, 降浊, 燥湿。方用:二陈汤加减。药物组成:半夏、茯苓、橘红、泽泻、生姜、陈皮、茵陈、甘草。 (2) 气滞血瘀型。临床症状:平素易怒心烦, 时感胸肋胀闷不适, 时或头晕, 舌质暗或有瘀斑, 舌下静脉迂曲, 脉弦或涩。治法:疏肝理气, 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物组成:当归、生地、柴胡、赤芍、桃仁、川芎、桔梗、枳壳、红花、牛膝、甘草。 (3) 肾精亏虚型。临床症状:眩晕, 头痛, 失眠, 记忆力减退, 腰膝酸软, 发脱齿摇, 耳聋耳鸣, 动作迟缓, 精神呆钝, 苔薄白, 舌淡暗, 脉细。治法:补肾填精。方用:右归丸加减。药物组成:茱萸、枸杞、熟地、山药、杜仲、当归、鹿角胶、菟丝子、肉桂、附子。

1.3 疗效评定[2]

显效:经1~2个疗程治疗后, 病人头晕、胀痛、乏力、肢体麻木等症状明显好转, 血脂、血流变学检查正常;有效:治疗后部分症状、体征减轻, 血脂有所下降, 血流变学检查由危险转为警告或注意。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变化, 血脂没有下降或上升。

1.4 统计学方法

观察2组数据进行结果比较, χ2检验, 应用SPSS 11.0软件完成数据的统计处理。以P<0.05, 说明有显著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 治疗组:显效45例 (59.21%) , 有效24例 (31.58%) , 无效7例 (9.21%) , 总有效率90.79%。

(2) 对照组:显效28例 (36.85%) , 有效25例 (32.89%) , 无效23例 (30.26%) , 总有效率69.74%。

2 组数据比较, 显效率、无效率和总有效率χ2检验, P<0.05, 说明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 是动脉硬化中最常见而重要的类型, 其特点是受累动脉的内膜有类脂质的沉着, 复合糖类的积聚, 继而纤维组织增生和钙沉着, 并有动脉中层的病变[3]。常导致管腔闭塞或管壁破裂出血等严重后果。发生在冠状动脉上的动脉粥样硬化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4]。它是最常见的狭窄性冠状动脉疾病, 因冠状动脉血管树由于心脏的形状而有多数方向改变, 因此亦承受较大的血流剪应力[5]。常伴发冠状动脉痉挛, 痉挛可使原有的管腔狭窄程度加剧, 甚至导致供血的中断, 引起心肌缺血及相应的心脏病变 (如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 并可成为心源性猝死的原因。中医常将本病归属“胸痹”、“胸痛”、“真心痛”、“厥心痛”等范畴。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年老体衰、肾气不足, 膏粱厚味、损伤脾胃, 七情内伤、气滞血瘀等因素有关。治疗采用化瘀, 降浊, 燥湿, 疏肝理气, 活血化瘀, 补肾填精等方法, 效果一般。西医的治疗原则是增加冠状动脉血供和减少心肌氧耗, 使心肌供氧和耗氧达到新的平衡, 尽最大努力挽救缺血心肌主要采取扩张血管、调节血脂、抗血小板粘附和聚集、溶解血栓和抗凝等药物。疗效确切、用药方便、抗栓效果显著。主要优势是用药的简单、便捷、针对性强。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林晓杰.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对比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 2008, 17 (2) :1638.

[2]季亚娟.冠心病患者凝血纤溶状态改变及其临床意义[J].心血管病学进展, 2009, 30 (4) :646.

[3]张晟瑜.冠心病与血栓形成相关基因的多态性[J].协和医学, 2010, 1 (1) :1130.

[4]张艳秋.51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 2010, 29 (2) :44.

动脉硬化应该如何预防 篇5

(1)饮食治疗:

①减少对脂肪的摄取:应少食“饱和脂肪酸”占有量较多的煎炸食物及含“高胆固醇”食物的虾、肝、肾和其他内脏,蛋黄等。提倡每周至少吃2次鱼,海产品如海带、海鱼、海蜇、淡菜、紫菜、等含有丰富的碘、铁、钙、硒、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被公认为大脑营养剂、血液稀释剂,具有降低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之功效。

②每日摄盐量控限于5克以内,不食或少食甜食,奶油、糖果或酸味饮料,多食粗粮黑面包、糙米以及蚕豆、豌豆、胡萝卜、绿叶蔬菜和新鲜水果、桃子、梨、苹果(最好带皮),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成分。在不提高血液胆固醇的情况下,供给人所需要的全部热量。③ 吃饭要定时,两顿饭之间不要加小吃,如果非吃不可的话,可吃些苹果、生胡萝卜、饼干或其他不提供脂肪含量的食品。

(2)不吸烟并防被动吸烟:烟草毒害心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内皮系统功能,可致心肌肥大、变厚,殃及正常的舒缩运动并可致“好”血脂HDL下降。

(3)坚持适量的体力活动 体力活动量需根据原本身体情况而定,要循序渐进,不宜勉强作剧烈运动,每天最好坚持不短于30分钟的活动,可“一次性完成”或分3次进行,每次10分钟。依个体条件进行跳绳、保健体操、打太极拳、骑车、步行、修花剪草、拖地、干家务等。

(4)释放压抑或紧张情绪:慢性忧郁或持续的紧张,可刺激交感神经兴奋,易致心跳快速、血管收缩、血压上升,血流减少。放松身心,莫让重重心事缠身束脑。良好又充裕的睡眠,可使呼吸及心跳趋缓,是心脏自我保护措施。预防动脉硬化的常见食物:玉米、燕麦、大豆、甘薯、洋葱、大蒜、生姜、茄子、胡萝卜、韭莱、芹菜、山楂、茶叶、菇类、藻类、牛奶、海鱼、蜜桔。

预防动脉硬化的几种中药:

绞股蓝、首乌、桑寄生、葛根、桑白皮、黄连、钩藤、天麻、红花、野菊花、当归、白术、灵芝、三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问题 篇6

一、不可忽视AS的防治AS病变发展过程比较缓慢,常被人们所忽视。过去认为这只是中老年入的疾病,现代发现,在儿童时期,主动脉就可出现不同程度的AS病变。有人报告,50%的20~30岁的人有主动脉及冠状动脉的AS病变。若将各种疾病的死亡率作一比较,则AS所致的心脑血管疾病占第一位,癌肿次之。其病死率在脑血管疾病中为119.79/10万,冠心病为63.67/10万。

在我国,冠心病在40岁以上人群中达4~7%,患者将1000万;在美国,每年约有6万人死于冠心病。可见,积极开展AS的防治工作,对保障健康、对延长生命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三养”防AS病变 “三养”即喂养、教养、保养。

1、喂养:高脂血症是引起AS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危险因子,在2~6岁约有2~6%患病,学龄期却高达15~30%,这些儿童常伴有肥胖、高血压、眼底动脉变细等改变,且病变随年龄增长而加重;超标准体重(标准体重简易计算=身长(厘米)-105±5公斤)者发病率高达71.6%,患冠心病者占24.4%。AS发生与生活水平及饮食习惯密切相关,从小重视膳食的合理化显得十分重要。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目前出现了两种不同的饮食方式,一是以五谷杂粮、瓜果蔬菜为主的传统式,这较适合中华民族的遗传素质及脾胃功能。另一种是以西方式的饮食为主。现在大多认为,以大肉大油,奶油面包、蛋黄及动物内脏为主的西方式饮食是AS致病的重要因素。中医认为:恣食肥甘易损伤脾胃,聚湿生痰,心脉闭阻,说明西方式的饮食对中国人易损伤脾胃。明代医家薛已说:“人之胃气受损,则虚证蜂起。”为了防止儿童过早地发生AS病变;为了防止成年后AS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还是采用传统式饮食好。

2、教养:贪懒、酗酒、吸烟等是青少年教养差的表现。就吸烟而言,吸烟是AS病变的易患因子,目前青少年吸烟者有增无减,20岁以下者占同年龄的26~53%,20岁以上男性吸烟率达72~84%,女性为4~6%。吸烟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率及病死率较非吸烟者高2~6倍;吸烟开始年龄越小,冠心病发病年龄越早,死亡率越高。美国调查2000万人,吸烟者冠心病死亡率比非吸烟者高70%。故应加强教养,禁止青少年吸烟,并劝吸烟者戒烟。

3、保养:其内容较广,包括合理膳食、衣着适度、起居规律、房室有节、精神修养、锻炼身体等。这里只谈“动”与“静”结合的保养。①动:中医认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骨,可现代青少年及老年人以久坐看电视,久卧睡懒觉为习惯,这必然导致气血筋骨的损伤使AS病变过早发生。华佗根据“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理论创造了五禽戏,以后的气功、太极拳、八段锦及当今的广播操等都是一种良好的运动。有人主张应坚持每天步行或小跑,以身体出微汗,心率增快20次左右为宜。②静:中医重视七情致病因素,强调精神修养,《素问》:“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德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教导人们控制私欲,不作非分的妄想,要胸怀宽产,乐观等才能活百岁。有人主张:“多吃素、多走步、少发怒。”这是符合“动”“静”结合的保养原则的,对防治AS病变所致的心脑血管疾病是有效的。

三、防治AS的最佳药物一种良好的防治AS药,应具备以下要求:

1、天然药物,长期使用无毒副作用;

2、对脾胃功能不损害,能增进食欲;

3、能降低血中的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

4、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增加高密度脂蛋白的成分,并改变载脂蛋白成分;

5、能使已形成的As病变修复和消退;

6、能抗血小板的聚集、凝集,防止血栓形成;

7、能改善As所致的临床症状,如胸闷、乏力、头昏、心悸、心痛、便秘、自汗等。

冠状动脉硬化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符合上述要求的老年高血压患者84例,年龄60~80岁,平均(70.57±8.08)岁,其中,男性44例,女性40例。所有患者均在医生指导下按照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规律服用降压药物,血压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2]。

1.2 诊断标准

2006年1月~2008年7月于广州市中医医院门诊和住院确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高血压诊断标准为:静息时收缩压≥140 mm Hg和(或)舒张压≥90 mm Hg或正在使用抗高血压药物,除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和肝肾功能不全外,严重肥胖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30 kg/m2者也予以剔除。同步进行ABPM及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1.3 分组

测定及计算动态动脉硬化指数[3,4,5]:利用常规的24 h动态血压监测数据,以舒张压(DBP)为纵坐标,收缩压(SBP)为横坐标,求出斜率(β),动脉僵硬度指数(AASI)=1-β。按部分学者对AASI研究的分组方法[6]:按AASI与中位数的大小关系分为以AASI>中位数(即>0.51)组和AASI≤中位数(即≤0.5)组。

1.4 方法

1.4.1 血压测定

按照标准测量血压方法进行测量[2]。测量血压前让患者在安静的房间里先静坐15 min;使用水银柱式血压计,用标准袖带和(12~13 cm)×35 cm的气囊。采用坐位或卧位,被测的上臂裸露,掌心向上,与心脏在同一水平。将血压计的橡皮气囊袖带展平放在上臂的中1/3,其下缘在肘关节自然皱折上方2~3 cm处,使橡皮气囊的中部对准肱动脉,缠缚固定,松紧合适,以能容纳两手指为准。测量时向气囊充气,气囊内压力应达到桡动脉搏动消失并再升高30 mm Hg(4.0 kPa),然后以恒定速率(2~6 mm Hg/s)缓慢放气。获取舒张压读数后快速放气至零;在放气过程中仔细听取Korotdoff音,采用Korotdoff音第五相(消失音)确定舒张压:测量左右两侧上臂血压(注:以高的一侧为准);不管被测者体位如何,血压计应放在心脏水平(更主要的是水银柱处于“0”点水平)。进行3次测量,取平均值并记录。

1.4.2 危险因素调查

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年龄、BMI、吸烟、糖尿病、心血管病家族史询问。

1.4.3 生化指标的检测

抽取空腹静脉血,分别测定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清尿素氮(BUN)、血清肌酐(Cr)、空腹血糖(GLU)及尿酸(UA)的含量。

1.4.4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测定及计算[3,4,5]

利用常规的24 h动态血压监测数据,以DBP为纵坐标,SBP为横坐标,求出斜率(β),动脉僵硬度指数(AASI)=1-β。

1.4.5 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

采用美国GE公司Vivid7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7.5~12.0 MHz变频线阵探头。患者取后仰卧位,指定超声诊断医师专人测定,分别检测左右侧颈总动脉(CCA)分叉处及颈内外动脉起始段:(1)最大颈动脉IMT(dIMTmax);(2)平均颈总动脉内径(D);(3)最大血流速度(Vmax);(4)阻力指数(RI)。记录各数据。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符合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进行数据间的相关性分析。所有统计学处理均在SPSS 11.0统计软件包中进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示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ASI>中位数组和AASI≤中位数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各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说明两组患者临床基本情况相似,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ABPM结果比较

两组全天、白天和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2.3 AASI与dIMTmax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AASI与dIMTmax呈正相关(r=0.37,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D、Vmax、RI呈正相关(r分别为0.03、0.16、0.1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2.4 两组dIMTmax的比较

两组的dIMTmax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4。

与AASI≤中位数组比较,*P<0.01

3 讨论

动态血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连续记录自立、运动或休息时全天24 h自由活动下的血压,较偶测血压相比,更加客观准确。2006年初,Li Y等[3]提出了一种利用常规的24 h动态血压监测数据反映动脉硬化程度的新指数,称之为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AASI)。AASI定义为:1~24 h动态的舒张压与收缩压之间的回归斜率。动脉硬化程度越严重,AASI越趋向于1。AASI作为动脉硬化指数,与靶器官损伤密切相关,并可预测心脑血管危险。

而颈动脉与冠状动脉有相似的组织学变化,国内外许多研究均证实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4,7,8]。运用B型超声测定颈动脉的IMT,作为高血压病研究的替代终点之一,可评价治疗干预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消退或逆转作用。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流行病学调查[9]和对动脉粥样硬化预防、治疗试验的有效性评价[10]中起关键作用。

本研究中反映动脉硬化程度的AASI与dIMTmax呈正相关(r=0.37,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提示AASI是一个较好的评价动脉硬化和预测心血管危险的指标。AASI>中位数组(即>0.51)的患者中颈动脉dIMTmax明显异常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AASI增加与颈动脉dIMTmax独立相关,为老年高血压病及动脉硬化的临床防治提供依据,而且该结果提示AASI和动态血压监测在心血管风险评估中的有效性。但本研究样本量小,还需较大规模研究进一步验证。

摘要: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程度的关系。方法:利用常规的24h动态血压监测数据,测定及计算8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并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平均颈动脉内径、最大血流速度和阻力指数。结果:AASI与IMT呈正相关(r=0.37,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AASI>中位数(AASI>0.51)组的IMT高于AASI≤中位数(AASI≤0.5)组(P<0.01)。结论: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AASI增加与颈动脉IMT独立相关,提示AASI和动态血压监测在心血管风险评估中的有效性。其应用价值尚需较大规模临床人群验证。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动态动脉硬化指数

参考文献

[1]刘宝林,孟超,方宁远.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8(5):509-511.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用本)[S].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12):1060-1064.

[3]Li Y,Wang JG,Dolan E,et al.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 de-rived from24-hour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J].Hyperten-sion,2006,47:359-364.

[4]Leoncini G,Ratto E,Viazzi F,et al.Increased 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 is associated with target organ damage in primary hyperten-sion[J].Hypertension,2006,48:397-403.

[5]韩全乐,高竞生,郝冰.动态血压监测及其临床应用新进展[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8,11(1):125-127.

[6]Roberto P,Leoncini G,viazzi F,et al.Role of microalbuminuria in the assessment of cardiovascular risk in essential hypertension[J].J Am Soc Nephrol,2005,16:39-41.

[7]邹襄谷,李永鉴,赵红佳.老年高血压病左室肥厚与中医血瘀证积分及血液流变学的关系[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1998,8(2):7-9.

[8]邹襄谷,李永鉴,陈国通,等.老年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与经颅多普勒检测的关系[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1,11(1):1-2.

[9]Chambless LE,Folsom AR,Clegg LX,et al.Carotid wall thickness is predictive of incident clinical stroke:the 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ARIC)study[J].Am J Epidemiol,2000,151(5):478-487.

冠状动脉硬化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9月至2012年2月期间, 经16排螺旋CT (M SCT) 冠脉成像检查初诊为冠心病, 并于2周内行冠脉造影确诊的患者57例。所有患者均为窦性心律, 排除碘过敏、严重心肺及肝肾功能不全及有美托洛尔 (倍他乐克) 禁忌证患者。急性冠脉综合征35例 (61.4%) :男23例, 女12例;年龄43~77岁, 平均 (61.3±12.7) 岁;胸骨后压榨感18例 (51.4%) , 突发胸痛17例 (48.6%) 。非ACS 22例 (38.6%) :男13例, 女9例;年龄37~69岁, 平均 (54.2±10.3) 岁;胸闷17例 (77.3%) , 心悸5例 (22.7%) 。

1.2 检查方法

严格控制心率, 使基础心率≤65次/m in;对心率>65次/m in者, 予口服倍他乐克25~75m g以控制心率, 使心率≤65次/m in。检查前充分与患者沟通, 消除其紧张情绪, 并进行呼吸训练, 检查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 以扩张冠脉血管, 使细小分支充盈满意。采用P H IL IP S B rilliance 16排螺旋CT先行心脏平扫, 确定冠脉分支的最高点及最低点, 利用回顾性心电门控, 由M edrad单筒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团注碘帕醇370m g I/m l, 注射速率4~4.5m l/s, 剂量100~120m l。应用test bolus追踪扫描技术, 将感兴趣区置于冠脉分支最高位置向上5个层面左右, 阈值150H U。扫描参数:层厚0.8m m, 间距0.4mm, 管电压120k V, 管电流60m As, 准直16m m×0.75m m, P itch值0.2, 根据冠脉分支的最高点及最低点层面确定增强扫描范围。扫描完成后常规重建R-R间期40%、46%、70%、75%四个时相。

1.3 后处理技术

选择影像质量最佳时相经P H IL IP S Com p.cardiac软件进行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曲面、2D、3D及血管后处理重建, 测量斑块的CT值, 区分斑块性质。将CT值<50H U、50~119H U、>119H U, 依次设为不稳定斑块、混合斑块、钙化斑块。

1.4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7例共检出斑块146处, 其中不稳定斑块58处 (39.7%) , 混合斑块21处 (14.4%) , 钙化斑块67处 (45.9%) 。不稳定斑块见图1, 混合斑块见图2, 钙化斑块见图3。

ACS患者检出斑块61处 (41.8%) , 非ACS患者检出斑块85处 (58.2%) 。两组患者斑块性质详见表1。

由表1可见, 两组斑块性质比例不同, ACS组以不稳定斑块为主, 非ACS组以钙化斑块为主;两组比较,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χ2=48.87, P<0.01) 。

3 讨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典型结构为覆盖着胶原纤维帽的细胞外脂核, 根据斑块的组织学特点将其分为稳定性斑块和不稳定性斑块。斑块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斑块内脂核的大小和成分、纤维帽的厚度以及有无炎症反应或新生血管等。一般认为, 不稳定斑块含有较大的脂核, 当脂核占斑块的比例>40%时, 斑块有发生破裂的危险[1]。

L eber、B ecker等[2,3]发现, 不稳定斑块、混合斑块及钙化斑块CT值有明显不同, 不稳定斑块CT值为 (14±26) H U (-42~+47H U) , 混合斑块为 (91±21) H U (61~112H U) , 钙化斑块为 (419±194) H U (126~736H U) , 三组斑块的CT密度值没有交叉。由于有破裂倾向的不稳定斑块大多为非钙化含脂质丰富的斑块, 故M SCT对冠脉斑块稳定性的评价有一定帮助。毛定飚等[4]选用新鲜尸体心脏标本进行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多层CT与病理的对照研究提示, 脂质丰富斑块的CT值明显低于纤维丰富的斑块, M SCT能可靠地将两者区分开来。故M SCT可通过斑块的CT值划分斑块性质, 评估斑块的稳定性。

本组资料中笔者发现, 不稳定斑块更多地分布于ACS患者中, 而钙化斑块更多地分布于非ACS患者中。这与吴萍等[5]认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以不稳定斑块、混合斑块为主,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以钙化斑块为主的观点相符。笔者认为, 斑块的性质与ACS可能有一定关系, 但还需完善资料后进一步研究。

16排螺旋CT可以直观、立体地显示冠脉粥样斑块的形态、位置、大小、密度及所导致的管腔狭窄程度, 且对脂肪和钙化组织有独特的敏感性, 有助于斑块的脂核以及钙化的观察, 能较为可靠地鉴别不稳定斑块与钙化斑块, 对患者疾病性质的判断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李松年, 唐光健.现代全身CT诊断学 (上卷) [M].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7:745.

[2]Leber A W, Knez A, Becker A, et al.Accuracy of multidetector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in identifying and differentiating thecomposition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plaques:a comparative study with intracoronary ultrasound[J].J Am Coll Cardiol, 2004, 43 (7) :1241-1247.

[3]Becker C R, Nikolaou K, Muders M, et al.Exvivo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plaque characterization with multi-detector-row CT[J].Eur Radiol, 2003, 13 (9) :2094-2098.

[4]毛定飚, 朱毅, 陆孝禹, 等.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多层螺旋CT与病理的对照研究[J].放射学实践, 2005, 20 (3) :202-204.

冠状动脉硬化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60例疑似AS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痛、失眠、眩晕、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其中男89例、女71例, 年龄50~79岁、平均年龄66.2岁;高血压57例, 病程2~15年、平均病程7.3年;糖尿病42例, 病程1~16年、平均病程7.5年;冠心病51例, 病程1~17年、平均病程7.2年;其他疾病10例。将所有患者根据不同的检查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行AS检测仪检测, 空腹12 h后, 患者取平卧位, 由专业检测人员共进行2次AS检测, 时间间隔>10 min, 取平均值。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多普勒颈动脉超声检查, 采用GE-vivid E 9型多普勒彩色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10 MHz, 分别检测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动脉分叉处。观察管壁及斑块的形态、大小、内部回声以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等, 并进行详细记录。

1.3 评价标准

AS检测仪检测[4]:动脉粥样硬化指数>4则诊断为AS。多普勒颈动脉超声检测[3]:斑块标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5 mm;AS:斑块纤维化或钙化, 内部回声增强, 管壁不均匀性增厚, 局部有粥样硬化斑块或团块回声增强且附于管壁, 并结合AS检测仪检测结果判断是否为AS。所有患者均以血管造影诊断标准为准。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用 (均数±标准差)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检测结果比较

对照组患者检测正常29例, 异常51例, 异常比为63.75%;观察组患者检测正常41例, 异常39例, 异常比为48.75%, 观察组检测的异常比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检测AS的准确性比较

血管造影检测结果显示, 正常39例、异常41例, 对照组中与血管造影均正常19例, 均异常26例, 仅对照组异常25例, 仅血管造影异常13例。观察组中与血管造影均正常36例, 均异常38例, 仅观察组异常1例, 仅血管造影异常3例。观察组检测的灵敏度为92.68%、特异度为92.31%、准确性为92.50%、阳性预测值为阳性预测值为0.93, 均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3 讨论

AS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因此AS程度检测有利于掌握患者的血管特征, 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判断患者的预后情况, 另外还能有效预测正常者中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2]。多普勒彩色超声仪具有无创、有效、准确、可重复操作的特点, 但在斑块性质的判断方面准确度意见较多。有研究表明, AS检测仪联合多普勒颈动脉超声对AS进行检查为临床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及预后提供有力依据[5]。

本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异常比 (48.75%) 低于对照组 (63.75%) , 观察组检测的灵敏度为92.68%、特异度为92.31%、准确性为92.50%、阳性预测值为0.93, 对照组检测的灵敏度为63.41%、特异度为48.72%、准确性为56.25%、阳性预测值为0.63, 观察组检测准确率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 AS检测和颈动脉超声多普勒联合检查能有效地提高AS诊断准确率, 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静丽.超声彩色多普勒检测颈部血管早期动脉硬化的临床研究[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 2010:11-12.

[2]过姿芳, 刘德林.彩色多普勒超声和DSA在诊断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硬化的临床价值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 24 (4) :616-618.

[3]裴林林, 姜国刚, 陈庆伟, 等.血管造影与超声对诊断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 16 (11) :1143-1146.

[4]杜文婷, 刘萍.颈动脉超声检测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概况[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 14 (10) :1117-1120.

冠状动脉硬化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05年4月—2007年12月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240例, 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 3组一般情况见表1。

1.2 方法

1.2.1 冠状动脉造影

采用标准的经右股动脉径路 (Judkins) 或经右侧桡动脉径路, 对240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每个病变由相互垂直的两个以上投照位来确定。狭窄程度按冠状动脉内径狭窄来表示, 依据狭窄最严重部位的横断面分为4级, Ⅰ级:管径狭窄面积在25%及以下;Ⅱ级:管径狭窄面积在26%~50%;Ⅲ级:管径狭窄面积在50%~75%;Ⅳ级:管径狭窄面积在76%~100%。为便于统计将4级分为轻度狭窄组 (Ⅰ级, Ⅱ级) 、中度狭窄组 (Ⅲ级) 、重度狭窄组 (Ⅳ级) 。

1.2.2 眼底检查

所有患者在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1周~2周内行眼底检查, 眼底动脉硬化程度按Keith-Wagener分级法。Ⅰ级:视网膜动脉变细、反光增强;Ⅱ级:视网膜动脉狭窄, 动静脉交叉压迫;Ⅲ级:在上述病变基础上由眼底出血, 棉絮状渗出;Ⅳ级:在上述病变基础上出现视神经乳头水肿。

1.3 统计学处理

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3组冠心病患者眼底动脉硬化发病率情况 (见表2)

2.2 3组患者眼底动脉硬化程度分析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不同, 眼底动脉硬化程度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越严重, 眼底动脉硬化越严重 (P<0.01) 。详见表3。

3 讨 论

动脉硬化主要发生于大动脉以及中动脉, 眼底动脉是全身血管的一部分, 属小动脉是脑血管变化的窗口[2]。通过无创检查眼底血管病变推测冠状血管病变情况亦非常重要。冠状动脉与眼底动脉, 因其结构特点不同, 承受的血管压力及血管的冲击力不同 , 受遗传基因和环境危险因子不同, 但血脂代谢紊乱、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等危险因素, 均可引起大、中、小动脉粥样硬化[3]。眼底动脉硬化程度越高, 心脑血管发病率也越高[4,5]。本研究将240例冠心病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分为3组, 研究显示, 冠脉狭窄越严重, 眼底动脉硬化程度越高, 呈相关性, 该研究结果认为眼底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眼底动脉检查对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一定意义。可用以动态观察了解冠心病的病情及治疗效果[6]。

摘要: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眼底动脉硬化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240例冠心病患者行无创眼底检查, 并对其结果进行对照性分析。结果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眼底动脉硬化有明显相关性 (P<0.01) 。结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眼底动脉硬化密切相关, 对眼底动脉的检查有助于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判断, 对冠心病病情了解、预后观察、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冠状动脉狭窄,眼底动脉硬化,相关性

参考文献

[1]王吉耀.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57.

[2]Raicevicr, Leksicp A, Krgovic M.The value of ophthal moscopy in the diagnosis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e brain disease[J].Vojnoisanit Pregl, 2000, 57 (1) :3.10.

[3]Borgia MC.Levcci E.Ciael AE.et al.The ocular fundus in ische.mic cardiopathy[J].Minerva Cardioangiol, 1997, 45 (5) :229.234.

[4]博恒态, 魏兵.中老年视网膜动脉改变与全身因素关系的探讨[J].眼底病, 1988, 4 (4) :232.

[5]Ugrica D.Badonski P.Grubor N.Vascular changes in the ocular fundu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MED, Pregl, 1989, 42 (1.2) :52.54.

动脉硬化的三级预防 篇11

什么是动脉硬化?

动脉硬化是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和失去弹性的病理变化的总称。而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病中最常见、最重要的疾病,表现为动脉壁内层脂质沉积。随着这种粥样化斑块逐渐长大,动脉原有的组织结构消失,管腔狭窄,甚至闭死,导致病变血管供养组织、器官出现缺血、坏死的症状。粥样化斑块一旦破裂,脂肪组织可以从破裂的斑块中溢出并引起血凝块的形成,即血栓形成。血凝块碎裂脱落并随着血液流动,造成其他血管的阻塞,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血管栓塞。

动脉硬化可发生于全身各个血管,从大血管到外周血管,从供养心脏的冠状动脉到供养脑、肾等器官的相应动脉。动脉硬化的发病率正逐年增高,并且发病年龄逐步年轻化。有资料表明,50~60岁的人群中,77%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60~70岁的老人中比例增至87%,而7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动脉硬化的发病率已经达到了100%。

动脉硬化与哪些因素有关?

动脉硬化的发生与很多因素有关。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肥胖、家族病史、男性及绝经期后的女性、慢性传染病,另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导致动脉硬化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吸烟、喝酒、高度紧张的生活节奏、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已被证实为导致动脉硬化的主要因素。

动脉硬化形成后,会累及病变血管供养的组织、器官,出现一定的临床症状。

若供养心脏的冠状动脉发生硬化,则导致常见的冠心病,会有心前区疼痛的症状。症状的严重程度与管腔的狭窄程度有关,若管径狭窄达75%以上,则可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若动脉硬化发生在大血管,即主动脉上,长此以往,动脉硬化部位容易发生溃疡,甚至血管内膜撕裂,造成主动脉夹层这一危急重症。只能急诊手术治疗。

若供养脑的血管发生动脉硬化,脱落的斑块、狭窄的管腔均可引起脑血管栓塞,进一步发展为脑缺血、脑梗死,亦是临床常见的危急病症。若供养肝脏、肾脏等脏器的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则会相应的引起肝脏、肾脏等脏器的供血不足,甚至坏死。外周动脉也是如此,如常见的下肢动脉硬化引起的下肢溃疡、视网膜动脉硬化等。

动脉硬化的“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首先应积极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即良好的生活方式,具体包括以下几点:①膳食总热量不能过高,超过正常体重者,应减少每日进食的总热量。②年过40岁者应避免食用过多胆固醇较高的食物。③严禁暴饮暴食。④饮食清淡,多食富含维生素C和植物蛋白的食物。⑤不吸烟、不饮烈性酒。⑥适量运动,规律生活。除此之外,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者,应该在医生指导下严格控制血压、血糖,体检检测血脂高的人群也应该积极调整饮食,必要时口服降脂药治疗。

二级预防:如已患有冠心病等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应防止病变发展并争取其逆转。冠心病病人最常见的日常药物治疗,如阿司匹林、立普妥、波利维等,即是针对动脉硬化采取的抗血小板、调脂治疗。老年动脉硬化高危人群,在没有消化道不适反应的情况下,可以日常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性抗凝;同时,他汀类等调脂药不仅可以调节血脂,还有对心血管的保护调理作用。

三级预防:已发生动脉硬化并发症者(即有心脏、肾脏、脑血管等疾病的患者),应及时治疗并发症,防止病情恶化。适当的保健理疗,运动锻炼,可以有效地恢复并发症患者的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动脉硬化的防治应重在生活方式的转变,加强健康意识,积极防治于未病。

(作者为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心胸外科教授)

(刘宁春整理)(编辑林妙)

冠状动脉硬化 篇12

1 临床资料

本报道174例患者中, 男性96例, 女性78例, 年龄在54~78岁, 平均61岁, 其中伴发高血压78例, 脑血管疾病70例, 病史均在3年以上。

2 护理体会

2.1 心理护理

护士要做到热情、和谐、亲切。通过与患者谈心、沟通, 了解他们的个性和需求, 耐心讲解有关本病的科学知识, 介绍本病治愈的病例, 让患者建立起对医师、护士的信赖, 使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尽快适应医疗护理要求, 尽早从焦虑状态解脱, 为治疗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护士不仅要技术熟练, 与医师配合默契, 有条不紊地按医嘱及时应用镇静剂、止痛药等, 还应该主动介绍周围的环境, 取得患者的信任。用诚挚的语言, 通过暗示、说服、诱导等方法, 给患者以亲切的安慰, 让患者学会放松, 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消除恐惧的心理状态。

2.2 疼痛发作时的护理

疼痛发作时应立即停止一切活动, 视环境可采用坐位或卧床休息, 保持安静直到胸痛消除。心绞痛发作时患者多感到紧张、焦虑, 故在护理患者时应态度镇定、和蔼, 并及时听取患者主诉, 积极处理, 以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必要时可遵医嘱给予镇静剂。发作时予硝酸甘油舌下含服或外用贴剂或静滴。使用中不应注意其不良反应, 并应告知患者 (如头痛、低血压、面色潮红、眩晕等) 。贴剂应每日更换, 静滴硝酸甘油速度不能过快。

2.3 饮食护理

饮食宜低盐、低脂, 减少动物性脂肪 (猪油、肥肉、牛油等) 及高胆固醇 (如蛋黄、动物内脏、坚果类食品等) 食物的摄取, 多摄取高纤维食物 (如青菜、水果等) , 以减少诱发因素, 同时应少食多餐, 切忌暴饮暴食。保持排便通畅, 嘱患者排便时不可过度用力。必要时遵医嘱给予缓泻剂 (如开塞露、通便灵、麻仁润肠丸等) , 甚至可在便前预防性含服硝酸甘油, 以减轻心脏负担, 预防心绞痛的发生。

3 出院指导

3.1 生活作息要有规律, 保证睡眠充足, 精神要轻松, 避免精神过度紧张, 避免激动。

3.2 适当做力所能及的运动, 运动量要循序渐进, 适可而止并持之以恒。运动量要按本人实际情况而定。不宜做过量及过激烈的运动。运动不能令身体感到不适, 特别是出现心绞痛时, 常表示运动量已过度, 只能是慢跑、太极拳、散步等运动量不大的运动及参加有益身心的文娱活动, 心脏病患者以晚上或下午运动为好[2]。

3.3 肥胖者要减肥, 尽量少吃脂肪类食物及高糖、高热量饮品, 多用植物油代替动物油, 少吃含胆固醇多的食物,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类食物。

3.4 不吸烟, 少喝酒。吸烟是冠心病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 吸烟者应下决心彻底戒除。

3.5 定期进行心电图、血脂、血糖检查, 有高血压及糖尿病应控制血压及血糖, 血脂高者要控制血脂水平。告知患者如心绞痛比以往频繁、程度加重、服用硝酸甘油不易缓解、伴出冷汗等, 应立即由家属护送到医院就诊, 警惕心肌梗死的发生。

3.6 常备一些应急药物如硝酸甘油类药, 以备心绞痛发作时用, 备硝酸甘油、消心痛、硝酸甘油气雾剂等, 在打算做一些较消耗体力或精神的活动时可先含服硝酸异山梨醇酯 (消心痛) 1片以确保安全。

3.7 冠心病患者要保持大便通畅, 多食含膳食纤维高的蔬菜和水果, 防止便秘。

3.8 按时服药, 定期复诊。

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护理

参考文献

[1]许培玲, 吕辉文.老年冠心病患者情绪状态的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7 (29) :7209-7210.

上一篇:我国国民经济下一篇:竞赛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