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精选11篇)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篇1
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PCI) 后胸痛的原因。方法:选择近5年在我院接受PCI治疗的287例患者, 观察术后3 d内胸痛发生的状况, 分析原因, 并提出处理建议。结果:术后3 d内有47例患者发作胸痛, 发生率为16.37%。症状特点及ECG动态变化对PCI术后胸痛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结论:PCI术后胸痛发生率较高, 原因复杂多样, 尤其ECG阳性者应仔细甄别, 及早处理。
关键词:冠心病,胸痛,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 PCI) 近年来在国内蓬勃开展, 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优越性已成为临床医生的共识, 但部分成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和特点的胸痛, 这种胸痛大多为良性的, 亦有部分可能系支架内血栓、慢血流或无复流等原因所致, 正确及时的诊断对临床医生及时处理至关重要。我们对近5年来PCI后出现胸痛的287患者进行了观察分析, 旨在探讨胸痛发生的可能原因及处理方法,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87例中男206例, 女81例;年龄42~81岁, 平均63.4岁。按照2008年我国心血管病治疗指南和建议标准, 临床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67例,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7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213例。急诊PCI者43例, 择期PCI者244例。PCI均采用桡动脉或股动脉入路, 常规技术完成造影和PCI。观察生命体征、穿刺点有无渗血及皮下血肿。术后立即做心电图, 连续观察3 d, 心电监护24 h。胸痛者记录疼痛特点及发作时心电图。术后每天口服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 000 U, 2次·d-1, 连用3~5 d。PCI成功标准:影像学上多投照体位, 残余狭窄<20%, 冠脉造影血流TIMI分级3级, 临床心绞痛症状缓解或消失。
1.2 胸痛的观察方法
观察住院患者PCI后3 d内出现胸痛的性质、程度、部位、诱因和伴随症状, 并与术前比较;发生胸痛即时描记心电图, 与无症状时比较。心电图阳性标准: (1) 至少2个相连导联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05mV, ST段抬高为肢体导联≥0.1 mV, 胸导联≥0.2 mV和 (或) T波倒置>0.3 mV, T波伪改善; (2) 出现严重心律失常, 如频发或多源性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房室传导阻滞、窦房传导阻滞等。变化不典型或无变化者记为阴性。胸痛时查心肌酶学及肌钙蛋白。复习PCI过程, 了解术中有无边支闭塞、冠脉内血栓、慢血流等。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87例患者中240例出院时无胸痛等症状;术后出现胸痛47例, 胸痛发生率16.37%。心源性胸痛 (cardiac chest pain, CCP) 10例, 发生率3.48%, 占全部胸痛的21.28%, 大多于24 h内发生;非心源性胸痛 (non-cardiac chest pain, NCCP) 37例, 发生率12.89%。287例中急诊PCI者43例, 术后出现胸痛16例, 胸痛发生率37.21%。其中CCP 5例, 发生率11.63%, 心电图均为阳性, 1例为室速;NCCP 11例, 发生率25.58%, 2例出现心电图ST段压低改变, 余心电图无明显变化。择期PCI者244例, 术后出现胸痛31例, 胸痛发生率12.7%。其中CCP 5例, 发生率2.05%, 心电图3例阳性;NCCP 26例, 发生率10.66%, 心电图3例阳性, 表现为ST段压低。急诊PCI的CCP及NCCP发生率均高于择期PCI者 (P<0.05) , 临床特点见表1。
例
与择期PCI相比, a P<0.05
287例中植入多个支架者137例, 术后出现胸痛26例, 胸痛发生率18.98%。其中CCP 7例, 发生率5.11%;NCCP 19例, 发生率13.87%。严重或复杂病变者53例, 术后出现胸痛16例, 胸痛发生率30.19%。其中CCP 5例, 发生率9.43%;非心源性11例, 发生率20.75%。见表2。
例
3 讨论
PCI术后胸痛临床上常见, 根据病因可分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两大类。心电图的动态变化结合胸痛症状对诊断具有指导意义。
本组急诊PCI胸痛总发生率及CCP发生率均高于择期PCI者 (均P<0.05) ;多个支架者胸痛发生率和CCP发生率高于单支架植入者, NCCP结果两者相当;严重或复杂病变者53例, 术后CCP和NCCP发生率均高于简单病变者。分析原因: (1) 支架内血栓形成:共3例, 2例急诊手术后, 1例择期手术。发作情况类似, 均在术后24 h内, 伴有ECG的ST段抬高及肌酸激酶升高, 胸骨后闷痛。血栓的形成主要因急诊手术抗凝、抗栓治疗未充分起效,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抵抗[1,2];冠脉复杂病变、血管内膜撕裂、支架贴壁不良、长支架及多支架重叠置入、支架结构变形、PCI术后即刻支架内残余狭窄较大、病变覆盖不完全等也是常见原因[3]。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应紧急溶栓、抗栓治疗。必要时再次CAG。血栓负荷大者, 可用血栓抽吸导管负压抽吸;视病情再次行PCI或外科手术治疗[4]。 (2) 无复流和慢血流:2例, 急诊和择期手术各1例, 前者为多支病变, 急诊处理前降支, 后者为前三叉病变。EKG均为阳性, 胸痛特点与心绞痛相似。静脉泵入欣维宁及扩冠治疗后缓解。无复流发生机制主要是微血管痉挛及机械性阻塞。慢血流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明确, 可能与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有关。内皮依赖与非依赖性血管舒张异常可能是微血管功能障碍的原因, 而最常见的原因是内皮功能障碍[5]。 (3) 分支血管闭塞:这部分患者在CCP中占50%。支架植入后血管斑块向分支移位, 术者认为分支较小放弃保护, 是主要原因。ECG多有ST段压低, 胸痛症状不典型, 硝酸酯类药物可减缓症状。此外, 经皮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操作诱发血小板激活、聚集致血栓形成导致的炎症反应与PCI术后心肌损伤密切相关。他汀类的抗炎作用有助于加速血管的修复, 对围手术期的心脏有保护作用[6,7], 但理想剂量和用药时机尚须进一步研究。有报道发现围术期使用较高剂量他汀类药物, 在心肌保护、抗炎方面作用优于常规剂量[8]。
本组资料NCCP发生率明显高于CCP, 大多为良性、非缺血性, 发作时一般不伴ECG改变, 与多数报道类似[9,10]。常见原因有: (1) 精神因素:患者对手术不了解产生的心理紧张, 表现为胸部异物感、针刺样胸痛、不规则疼痛等。良好的医患沟通, 有助于病情的好转。 (2) 上消化道因素: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对消化道黏膜的刺激损伤及应激性溃疡为常见原因。早期给予质子泵抑制剂或其他胃黏膜保护剂可预防和改善症状。 (3) 支架牵拉痛:支架选择偏大、长支架、弯曲分叉病变等原因导致支架释放后对冠状动脉持续性的牵拉、扩张刺激。表现为不规则胸闷、胸痛。部分患者疼痛与呼吸有关, 可能与心包摩擦有关。ECG无或仅有轻度ST段压低, 心肌坏死标志物正常。硝酸酯类药物和钙拮抗剂可使症状得到一定的缓解。
总之, 冠脉介入治疗后的胸痛原因较多, 鉴别诊断非常重要。急诊手术、多支架植入, 严重及复杂血管病变CCP的发生率较高, ECG变化与之相符。故对于PCI术后ECG阳性、胸痛典型的患者应高度重视, 积极处理。
参考文献
[1]FILIPPO O, NICOLA B, CASAGRANDA I, et al.Chest pain evaluation project[J].G Ital Cardiol (Rome) , 2009, 10 (1) :46-63.
[2]PHAM S V, PHAM P C, PHAM P M, et al.Antithrombotic strategie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fo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J].Drug Des Devel Ther, 2010, 4:203-220.
[3]李爱琴, 郑海军, 朱艳霞.PCI术后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及对策[J].山东医药, 2011, 51 (39) :83-84.
[4]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9, 37 (1) :1-2.
[5]PRIES A R, HABASETTL H, AMBROSIO G, et al.A review of methodsfor assessment of coronary miemvascular disease in both clinical andexperimental settings[J].Cardiovasc Res, 2008, 80 (2) :165-174.
[6]PATTI G, PASCERI V, COLONNA G, et al.Atorvastatin pretreatment improves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ACS undergoing early pere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results of the ABMYDA-ACS irandomized trial[J].J Am Coli Cardiol, 2007, 49:1272-1278.
[7]PASCERI V, PATTI G, NUSCA A, et al.Randomized trial of atorvastatin for reduction of myocardial damage during coronary intervention results from the ARMYDA study[J].Circulation, 2004, 110:674-678.
[8]马树人.较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择期PCI术者心肌保护作用[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30 (6) :901-904.
[9]马野, 姜丕桥, 王赓, 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周内胸痛15例分析[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10, 26 (10) :799.
[10]何劲松.冠心病PCI术后围术期胸痛原因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 9 (7) :776-777.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篇2
李选 欧阳强 潇湘生
【摘要】 目的:评价经皮肠系膜上动脉吸栓和/或溶栓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疗效。方法:34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患者(房颤14例;左房黏液瘤2例; 血栓形成15例;慢性缺血性肠病急性发作3例),行经皮动脉长鞘(Optimed公司)吸栓术和/或溶栓术。结果:34例患者均成功的去除栓子,动脉开通。31例痊愈;2例行开腹探查;1例24小时后死亡。结论:经皮介入取栓术对于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准确地判断病因是提高疗效,避免合并症的关键。
【关键词】栓子去除术,经皮的;动脉,肠系膜上动脉;闭塞
Interventional Embolectomy for acute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embolism LI Xuan, OUYANG Qiang, XIAO Xiang Sheng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Shanghai Changzheng Hospital, Shanghai 200004,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percutaneous embolectomy for treament of acute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embolism.Methods: 34cases(atrial fibrillation 14 cases;left atrium myxoma 2 cases;SMA thrombosis 15 cases and chronic mesenteric ischemia 3 cases)of acute mesenteric artery embolism were treated with percutaneous emlolectomy using long sheath(Optimed, Germany)aspiration and/or thrombosis via the catheter in the SMA.Results: Successful recanalizations were observed in all of the 34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ies.Of the 34 cases recovery 31 cases;laparotomy 2 case;died in 24 hours 1 case respectively.Conclusions: Percutaneous embolectomy using long sheath aspiration was a sample 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treatment of acute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embolism.It is the key to make a correct pathogenesis diagnosis to improve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avoid the severe complication.【Key Words】 Embolectomy, percutaneous;Artery, superior mesenteric;Occlusion
[1]急性缺血性肠病,临床上并不少见。但由于诊断不及时死亡率高达70~90%。自70年
[2]代以来血管造影及介入放射学的广泛应用使该病的死亡率明显下降。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和/或血栓形成是急性缺血性肠病的常见病因之一。依靠介入放射学的方法在行血管造影的同时取出栓子开通动脉,无疑会提高该病的治愈率。现将我们应用介入技术治疗34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和/或血栓形成的结果报导如下(其中有7例肠系膜动脉栓塞的病例已报导)。
材料与方法
1998年6月至2005年9月,34例急腹症患者经动脉造影诊断为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其中男22例,女12例;年龄35~83岁。有风心房颤病史者14例,左房粘液瘤2例;血栓形成15例;慢性缺血性肠病急性发作3例。有1例患者术前无心脏病史,取出粘液样栓子后复查心脏超声诊断为左房粘液瘤。所有患者均以急性腹痛为主诉。自发病至动脉造影时间为4~12小时。有5例伴有轻度腹膜炎症状。
动脉造影方法:常规行正侧位主动脉造影,以除外肠系膜口部阻塞或肾动脉栓塞;再行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了解梗阻部位、范围。
取栓方法:将超滑导丝跨越梗阻段,以8F长动脉鞘(Optimed公司)更换造影导管;动脉鞘沿导丝跨越梗阻段,退出扩张管,20ml注射器抽负压,缓慢回抽动脉鞘
至有血液进入注射器;将注射器内血液推出,检查有无栓子;复查动脉造影,了解动脉开通情况。上述操作可反复进行,直至栓子完全取出。当栓子栓塞动脉分枝,动脉鞘难以到达时可选用不同型号的导引导管辅助取栓,方法相同。当取出的栓子伴有新鲜血栓时,可经动脉
[3]给予尿激酶溶栓,方法同肢体动脉溶栓,不赘述。
取栓时经静脉给予肝素600U~1 000U/小时。若动脉造影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分支纤细或痉挛,可经动脉导管给予罂素硷(30~60mg/小时)。
疗效评价: 1. 治愈:腹痛症状消失,体检无阳性体征,时间超过30天。2. 有效:腹痛症状有所缓解;体检腹膜刺激症状减轻或局限,需转外科治疗。3. 无效:症状无好转,腹痛进行性加重或出现腹膜刺激症状,需转外科治疗。随访观察
治疗后出院患者通过每周电话询问的方法随访30天。
—————————————————————————— 作者单位:200003 上海长征医院
通讯作者:李选 100083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
结 果
34例患者经动脉造影显示肠系膜上动脉主干栓塞者28例;空肠动脉栓塞3例;回肠动脉栓塞2例;肝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血栓栓塞1例(图1~4)。经介入取栓治疗,均成功的取出栓子,动脉开通(图5~6)。有3例慢性缺血性肠病急性发作的患者,动脉开通后行支架治疗(图7~10)。
治愈31例。患者动脉开通后,腹痛症状消失,体检无阳性体征,时间超过30天。有效3例,患者腹疼症状明显缓解,但体检仍有局限腹膜刺激症需行开腹探查。其中1例腹疼症状达10小时,行开腹探查可见部分肠坏死,切除坏死肠段,患者痊愈。1离开夫后未能发现肠坏死,关腹。1例慢性缺血性肠病急性发作的患者,肠系膜上动脉开通后,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口部重度狭窄。由于患者家属拒绝进一步治疗,24小时后死亡。余33例患者在随访期内(30天)均未有复发。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合并症发生。
讨 论
肠系膜上动脉急性闭塞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其常见病因为,肠系膜动脉栓塞及/或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缺血性肠病已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经导管灌注血管扩张剂;经导管溶栓等技术。近年来有作者将机械取血栓技术(AngioJet device)应
[4]用于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的病例,而对于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介入治疗仍是一个难题。
[5]笔者应用动脉长鞘吸栓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初步临床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我们应用介入性栓子切除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急性闭塞的病例及有关问题作一探讨。1. 动脉造影:动脉造影现仍是诊断缺血性肠病的金指标。因此当怀疑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时应尽快行动脉造影检查,以免耽误病情。动脉造影方法应包括正侧位主动脉造影及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标准的动脉造影检查是诊断的关键。近年来CTA,MRA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于肠系膜动脉栓塞的诊断已经可以与DSA相媲美。因此,在患者病情许可的条件下,可以先行CTA检查。2. 介入性血栓切除术:笔者选用动脉长鞘作为主要取栓工具,主要因为动脉长鞘(Optimed公司)口径大,吸栓容易;鞘柔软且带有扩张管,扩张管与 导丝同轴较Guiding导管更易通过闭塞段而不损伤动脉内膜;价格便宜。临床应用结果表明本方法操作简单,疗效好。对于分枝内的血栓,采用不同口径的导引导管吸拴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3. 溶栓治疗:血栓形成是急性肠系膜动脉比赛的主要病因之一。肠道对缺血较为敏感,一旦肠系膜上动脉内血栓形成既可有较严重的临床症状。由于血栓较新鲜,溶栓效果多较满意。但应特别注意鉴别诊断,除外心房纤颤,左心房附壁血拴脱落所至肠缺血。以免发生其他重要器官(如,脑)的栓塞。
4. 支架治疗:对于慢性缺血性肠病的患者,因动脉狭窄,血栓形成,表现为急腹症。在临床上并非罕见,在溶栓的同时,行血管成形术,有助于恢复动脉血流,降低复发的机会。5. 综合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一种严重的急腹症,除动脉栓塞外还常继发动脉血栓,血管痉挛等。肠道长时间缺血还将导致小肠坏死,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取栓过程中发现血管痉挛或新鲜血栓时,熟练的应用经动脉灌注罂素硷或/和尿激酶溶栓等等各种治疗方法对血管开通有重要意义。肠道缺血时间过长(超过10小时),即使动脉开通,腹疼缓解,亦应密切观察病情。当怀疑腹膜刺激症状时,应立即开腹探查。
参考文献
1. Boley SJ, Brandt LJ, Sammartano RJ.History of mesenteric ischemia : the evolution of a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Surg Clin North Am 1997;77:275-288 2. Kaleya RN, Sammartano RJ, Boley SJ.Aggressive approach to 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Surg Clin North Am 1992;72:157-201 3. 姜卫剑,李选,任安等:喷射溶栓治疗股国动脉血栓 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6;30:301-305 4. Drasler WJ, Jenson ML, Wilson GJ, et al.Rheolytic catheter for percutaneous removal of thrombus.Radiology 1992;182;263-267 5. 李选,曲文,谢敬霞.急性肠系膜上动脉阻塞的介入治疗.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2,2(1):52-53 2
图1,2:男性,46岁。上腹痛7小时。DSA示肠系膜上动脉闭塞,肝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内血栓形成。4
图3,4:同上患者。肝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取拴、溶栓后DSA见胰十二指肠动脉狭窄(3); 胰十二指肠动脉球囊成形术后,动脉狭窄消失。6
图5,6:女性,67岁。腹痛11小时,风心房颤20年。DSA示肠系膜上动脉主干闭塞。介入取拴术后,血管再通。10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篇3
【关键词】 冠心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理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45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50-0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其基本原理是将球囊或支架等经皮穿刺置入冠状动脉内以撑开狭窄的血管壁,使病变血管恢复畅通,改善心肌的血流灌注[1]。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简称冠心病,是目前公认的心身疾病[2],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逐年增加,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无疑是一种最佳的治疗方法,其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被越来越多患者所接受[3]。其手术一般护理很重要,心理护理也不容忽视,现将心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2年12月——2013年11月内对实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患者186例,其中男性119例,女性67例,年龄38-90(平均56.8±7.2)歲。
2 心理护理
2.1 术前心理护理 患者术前的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状况与术后恢复、疗效及预后密切相关。我院开展PCI后,我们让每一位患者知道,PCI无疑是一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有手术指征的患者施行手术后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根据病变轻重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医生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后续治疗,也可采取更有效的治疗措施。据了解行冠脉介入的患者心理压力较大,产生的原因有:对该项手术不了解;担心疼痛;担心手术效果;担心费用;担心预后。我们针对不同的原因利用口头交流和墙报视图的方法,让患者了解PCI的原理和过程,解释术中、术后可能发生的情况及注意事项,争取患者对手术的积极配合;同时告知患者必须消除紧张、恐惧、焦虑心情,因为这些因素可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及低血压;对于经济问题我们从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反复住院次数和费用方面,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
2.2 术中心理护理 尽管术前做了很多工作,患者也表示愿意手术,但是有些患者术中仍非常紧张,表现为肌肉强直、全身发抖。这时我们站在患者身旁,抚摸患者头部,按摩头皮会使患者感到亲切、安全,进而使全身肌肉放松,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2.3 术后心理护理 尽管手术已经结束,但患者的心情往往不是很快就能平静下来。有的患者感觉自己经历了一场大手术,术后会出现焦虑、恐惧心理,怕伤口不愈合以致不敢活动,及因伤口疼痛导致睡眠障碍;有的患者常合并其他疾病,心理压力就更大,医护人员应对患者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理解,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遵医嘱准确及时的给予对症药物,缓解患者的症状,并耐心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使其明白PCI是一种有创治疗,术中术后应用抗凝药物有可能导致局部渗血、血肿的发生,但通过积极的处理能够尽快治愈,使其心理得到安慰。
护理人员应以温和的语气、和蔼可亲的态度告知患者手术进展顺利,目前生命体征平稳,需要好好调养以促进切口愈合;降低各种仪器报警声,创造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运用语言、非语言沟通方式与患者交流,以减轻其焦虑;让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以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冠脉介入术后的注意事项以及术后可能出现的临床症状,从而得到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利于术后恢复。
3 康复指导
3.1 术后早期注意卧床休息减轻心脏负担,根据基础疾病和心功能改善情况,指导和鼓励患者循序渐进的适当活动。开始活动时需有医护人员指导,监测运动前后的心率变化,有无胸闷、气促,心律不齐表现,切忌运动过急。
3.2 生活、饮食指导,尽可能改变以往不良的生活方式,做到生活有规律,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多食蔬菜、水果,避免刺激性食物及饮料。
3.3 指导患者坚持服药,正确服药,详细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所用药物的目的、重要性、药物的主要作用、不良反应,教会患者了解出血的症状和体征,若出现出血倾向或心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4]。
3.4 要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乐观豁达,正确对待疾患。
3.5 指导患者出院后康复锻炼的方法并讲解锻炼中的注意事项,但康复锻炼计划应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制定,既要循序渐进,又要坚持不懈[5],本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好转出院,嘱病人出院1月后、3月后门诊随诊,1年后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
4 讨 论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目前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具有损伤小、恢复快、安全性高、疗效显著等特点,已在全世界广泛开展并日趋成熟。但由于心脏介入治疗在手术风险、治疗费用、远期预后等方面的特殊性,患者常常并发精神心理障碍,且二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已逐渐引起广大医务人员的重视。它虽然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心肌供血,但并不能有效改善其情绪状态。对于护理来说,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心理护理是不可忽视的。因此还应加强护理人员的专科知识培训,提高责任意识,严格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鼓励患者配合训练,尤其对老年患者加强训练,可使患者术后顺利度过卧床时间,让患者可以在治疗中保持心情愉快,对治疗给予配合,减少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以使患者尽快康复[6]。
参考文献
[1] 李雪,赵俊萍.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12B):1884.
[2] 蔡雪芳.系统护理对冠心病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9):12-13.
[3] 李政萍,赵立平,王京兰.经皮胆管内支架置入术52例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6B):715.
[4] 姚云.冠心病介入术后局部并发症的护理[J].全科护理,2009,7(1):21-22.
[5] 程崇云.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体会[J].医药世界,2009,11(1):58.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篇4
关键词: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胸痛,术后护理
冠心病严重危及人类的健康, 患者需要给予正确的诊治和合理的护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 冠心病的治疗有了巨大的进步。选择冠脉造影术是目前诊断冠心病最可靠的方法和最主要的手段, 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 PTCI) 和冠脉支架术 (Stent) , 则是采用介入法治疗冠心病两种最常用的术式。它能恢复心肌血流再灌注功能, 对治疗冠心病有独到作用, 临床效果十分明显。但是术后早期部分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胸痛, 严重者还会有生命危险, 因此对术后胸痛进行分析评估有重大意义, 另外, 心脏病患者病情相对复杂, 术后极易产生并发症, 建立一套正确、系统的术后护理常规, 规范护理技能极为重要。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9年9月-2012年3月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64例, 分为两组。A组:31例采用冠脉支架术治疗, 男16例, 女15例, 年龄28~84岁, 平均年龄 (54±3.4) 岁。B组:33例采用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治疗, 男21例, 女12例, 年龄32~89岁, 平均年龄 (55±8.9) 岁。其中合并高血压18例, 高血脂16例, 糖尿病23例。
1.2 术后观察评估
(1) 对术后的患者进行严密监护, 术后立刻和次日进行心电图测试, 及时了解患者是否出现缺血症状。术后用药根据病情, 参照冠心病治疗指南进行。缺血性胸痛立刻应用硝酸酯类, 无复流及慢复流加用阿托伐他汀;非缺血性胸痛明确原因予相应处理。 (2) 对住院期间所有大的心脏事件包括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及Q波心肌梗死等现象进行记录和分析。结果如下:胸痛发作A组21例 (67.7%) , B组4例 (12.1%) 。以上患者胸痛平均持续时间为 (23.3±4.3) h, 仅有A组3例患者诉术后胸痛与术前相似, 76.2%的胸痛患者诉胸痛为持续性、压榨样且部位较深的发作。没有患者出现心电图改变, 没有患者接受紧急冠脉造影检查[1]。
2 护理方法
2.1 术后一般护理
患者在手术结束早期阶段, 密切的监护非常重要。首先将患者移到预先准备的CCU病房, 对患者的血压、心电等进行详细的观察, 严格控制输液时的用药量;对患者的体温、手掌进行持续的观察, 注意患者经桡动脉的跳动情况, 嘱咐患者术后应注意的事项, 例如:减少或者禁止做一些支撑的动作, 注意手指、上肢的活动幅度, 防止出现手指麻木和肿胀的现象;观察患者足部、下肢动脉跳动、皮肤颜色、温度是否正常, 必要时为患者做好按摩等护理。
2.2 术后预防胸痛护理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早期胸痛的现象容易出现, 在术后除了对胸痛患者加强护理外, 还需要对未出现胸痛现象的患者进行预防胸痛护理。大致如下: (1) 对术后患者进行24h心电监护, 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质变化及其心率的变化, 注意心电图的变化, 随时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缺血症状。 (2) 对有缺血症状的患者要及时处理, 必要时实施二次手术。 (3) 对术后患者加强询问和交流, 了解是否出现胸闷、心跳快等心律失常状况。对于心率不稳的患者, 及时报告医生采取镇静、减慢心率的治疗。
3 讨论
3.1 观测结果表明, 冠脉介入治疗后胸痛是常见现象, 但两组患者差异性具有可比性 (P<0.05) , 冠脉内支架术与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相比, 胸痛现象更明显, A组出现胸痛的几率明显大于B组, 这可能是因为支架置后弹力纤维伸缩变小而管壁受持续牵张的缘故。通常胸痛在术后1d内缓解, 且多数患者能区别术后胸痛与术前胸痛的性质。
3.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早期胸痛大致可以分为缺血性胸痛和非缺血性胸痛, 其中缺血性胸痛出现的几率大概为15%~24%。所有胸痛患者都需要密切监护, 以尽早发现心肌缺血的证据而尽早处理。在护理上采取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法, 加强对患者的症状观察, 有助于患者及早恢复健康, 重新生活在正常的生活中[2]。
参考文献
[1]孙全林, 孙冬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早期胸痛的评估及护理 (J)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2, 21 (1) :68.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篇5
【关键词】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心电图ST段回落;预后观察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028-01
心肌梗死又叫心肌梗塞,是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致使部分心肌因严重的持久性缺血而发生局部坏死的症状。对于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前应及时对病情进行有效的监护以及预估,临床上一般采用心电图、血常规以及心向量图检查。据研究发现,再灌注治疗后心电图ST段回落程度与患者梗死面积、左心室功能以及临床预后相关[1]。本文就我院2013年至2014年收治的90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心电图ST段抬高回落程度与预后之间的关系,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自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9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诊断患者病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诊断标准。入选90例患者,根据PCI后心电图ST段抬高总和与总回落百分比将患者分为3组,完全回落组(sumSTR>70%)、部分回落组(70%≥sumST≥30%)以及未回落组(sumST<30%)各30例,其中男性55例,女性35例,年龄为22~81岁,平均年龄为61.4±11.4岁;其中非前壁心肌梗死患者48例,急性前壁梗死患者42例。
所有患者均排除,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或右束支传导阻滞者;再次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溶栓患者。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实施治疗:对梗死血管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与支架植入术。术前,采用普通肝素7000~10000U,口服阿司匹林(生产企业:Bayer HealthCare Manufacturing S.r.l 批准文号:J20130078)300mg,氯吡格雷(生产企业:Sanofi Winthrop Industrie 批准文号:J20130083 )300~600mg。术后,所有患者进行5天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长期服用阿司匹林200mg,氯吡格雷75mg,每天1次,持续服用至少半年。
心电图检查与ST段抬高的测量方法:在J点20ms处测量ST段抬高水平,QRS波群结束点为J点,TP段为等电位线;分别测定PCI前后各梗死相关导联ST段高度,分别计算前壁梗死、非前壁梗死导联总的ST 段抬高幅度以及ST段抬高综合恢复百分比。
1.3 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分别测量患者入院时的、术后2h内各梗死相关导联ST段高度以及术后心电图ST段抬高总和与回落百分比状况。患者出院6个月后,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或翻阅以往病例资料,统计6个月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例數,计算其发生概率。
心血管事件主要包括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因心血管事件再入院以及死亡,5项中出现任何1项,均判定为心血管事件。
1.4 数据分析:
数据皆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 t检验,当 P<0.05,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三组数据对比显示,完全回落组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部分回落组与未回落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完全回落组为16.7%,部分回落组36.7%,未回落组43.3%;三组相比较完全回落组的心血管发生率最低,部分回落组与未回落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下表:
3. 讨论:
近年来研究发现,心外膜血流的正常情况并不能决定心肌再灌注功能,而真正决定其正常程度的是冠状动脉微循环水平或心肌细胞的再灌注状况[2]。因此在临床上对心肌再灌注有效的评估方法一直存在争议。伴随医学科技的发展,心电图的广泛应用,对心肌缺血的症状的诊断难题已被解决[3]。
本次研究选取自我院2013年至2014年收治的9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根据PCI后心电图ST段抬高总和与总回落百分比将患者分为3组,完全回落组、部分回落组以及未回落组各30例,患者实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6个月,对患者的左射血分数以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进行数据统计。三组数据对比显示,完全回落组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部分回落组与未回落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完全回落组为16.7%,部分回落组36.7%,未回落组43.3%;三组相比较完全回落组的心血管发生率最低,部分回落组与未回落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对于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患者的心电图ST段的回落程度越高,患者的左射血分数越高,心肌的再灌注水平越好,而其发生心血管疾病的事件的几率就越小。
参考文献
[1]李美红,牛杰,冯新恒等.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电图ST段回落程度与预后的观察[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1,27(8):597-599.
[2] 汪海涛,郭敏.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PCI术后ST段回落的临床研究[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1,20(1):81-83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间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60例, 其中男105例, 女55例, 年龄32~85岁, 平均年龄65.5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6例 (35.0%)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76例 (47.5%)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7例 (10.6%) 、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11例 (6.9%) 。既往PCI手术史12例。
106例患者术前均经冠状动脉造影, 任何一支冠状动脉血管狭窄超过一半以上即可确诊[3]。
1.2 方法
160冠心病患者术前均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根据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狭窄程度≥75%的患者进行PCI。介入治疗术后观察患者心电图及有无心绞痛发作, 疗效标准术后残余狭窄在10%以下, 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 即为支架植入成功。
1.3 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结果采用统计学处理软件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60例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 总成功率为98.0% (157/160) , 治疗病变成功率为95.0% (152/160)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 (CASI) 成功率96.9% (155/160) 。术后发生血肿3例, 迷走神经反射2例, 假性动脉瘤1例, 1例发生消化道出血, 对症处理后好转。
3 讨论
冠心病是目前临床上的常见病及多发病, 目前发病率逐年升高。发病机制目前不明确, 高危因素包括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缺乏运动等因素。冠心病的发病类型以不稳定性心绞痛常见, 随着人口老龄化, 冠心病的发病逐渐增加, 和年龄的关系逐渐密切[4]。冠心病的保守治疗方法溶栓治疗, 治疗效果不明显, 溶栓治疗时出血发生的几率大。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的介入治疗, 具有对患者的创伤小, 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几率小, 治疗的的疗效明显, 死亡率低等特点, 已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PCI及冠状动脉搭桥术 (co ronar y a rter y by pass g raft, CABG) 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
目前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完善, 在冠心病的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把置入到血管中的球囊加压膨大后, 把冠状动脉狭窄及阻塞的血管撑开, 使其通畅。本组研究160例介入治疗患者在手术过程中, 尽量避免损伤血管内膜, 术中及术后严格检测血压及各项凝血指标, 预防血管的再次狭窄及阻塞。经皮关注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 疗效确切, 不良反应少,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吕钰, 李建华, 高希春.当代心脏病学[M].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1:243.
[2]王安伟, 罗素新, 向睿.266例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 2010, 39 (12) :1582~1583.
[3]刘宇伟.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劳累心绞痛80例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6) :7~8.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篇7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首次STEMI患者,发病时间<12 h,经急诊冠脉造影证实罪犯血管前向已恢复TIMI3级血流,且胸痛已明显减轻,血液动力学和心电稳定的,共86例。随机分为即刻PCI组(44例)和择期PCI组(42例)。全部病例均符合WHO的STEMI诊断标准,剔除了下列临床情况:(1)新近发生的脑卒中;(2)合并外伤;(3)心肺复苏后;(4)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或休克;(5)严重室性心律失常;(6)心功能Killip分级Ⅲ级及以上。
1.2 治疗方法
入院后所有患者即刻嚼服拜阿司匹林片300 mg,氯吡格雷300~600 mg,在发病12 h内从桡动脉或股动脉入路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即刻PCI组44例实施同台手术,对梗塞相关血管的罪犯病变进行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术中有低血压、心功能恶化者予多巴胺、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治疗,术后常规口服拜阿司匹林片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低分子肝素钠5 000 U皮下注射,1次/12 h,使用3~5 d;其他辅助药物尚包括硝酸酯、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他汀药。择期PCI组42例完成造影后就给予上述的标准药物治疗,对于造影显示血栓负荷较重者,予氯吡格雷150 mg/d,7~10 d后行2次冠脉造影检查,若病变适宜,则行PCI治疗,若造影显示罪犯血管管腔狭窄<70%(左主干<50%)可不行PCI治疗。
1.3 检测指标
PCI成功标准:术后梗死相关动脉开通,残余狭窄<20%,住院期间无死亡、围术期心肌梗死、急诊CABG、急性肾衰及脑卒中等并发症。
慢血流/无复流定义是指冠状动脉狭窄解除,但远端前向血流明显减慢(TIMI 2级,慢血流)或丧失(TIMI 0~1级,无复流),并排除管壁撕裂、急性血栓形成、夹层、大动脉痉挛或高度残余狭窄。
住院期心血管事件是指死亡,再梗死或急诊冠脉旁路移植术。
左室功能评价: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在PCI术后4周用超声心动图(美国PHILIPS IE-33超声诊断系统)计算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算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组间性别、年龄、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心功能Killip分级等构成之间比
两组间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见附表。
2.2 两组支架植入成功率比较
44例即刻PCI组支架植入成功率为88.64%,42例行择期PCI术,在7~10 d药物治疗后二次造影显示有2例罪犯病变狭窄<50%,未行支架治疗,给予药物保守治疗,余40例给予PCI治疗,支架植入成功率为100%,两组支架植入成功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择期PCI组明显高于即刻PCI组。
2.3 两组PCI术后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率的比较
择期PCI组无1例发生慢血流/无复流事件。而即刻PCI组有2例于支架植入后出现无复流现象,患者血流动力学急剧恶化,冠脉内给予替罗非班,硝酸甘油,硝普钠,静脉应用多巴胺等药,并且应用IABP治疗效果仍差,均在1周内发生泵衰竭死亡,有3例术后发生慢血流给予替罗非班等药物治疗恢复,TIMI达3级血流,两组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2.4 两组住院时间及住院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即刻PCI组患者2例于手术后7 d内因严重泵衰竭死亡,择期PCI组患者无死亡等心血管事件发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未出现支架内血栓。两组患者住院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2.5 两组PCI治疗后左心室功能比较
PCI术后4周行超声心电图检查示,即刻PCI组为52.8%,择期PCI组为55.5%,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罪犯血管前向血流TIMI3级STEMI患者,择期PCI较即刻PCI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目前国内外冠心病诊治指南一致认为对STEMI患者行即刻PCI是最有效降低死亡率的治疗[1,2],但对冠脉血流TIMI分级指导治疗却没有明确的规定,更多的是强调缩短发作到导管进入的时间,尽快的打开闭塞的血管。近年来,急诊PCI已成为STEMI再灌注治疗的常规方法,但对于经造影检查,罪犯血管前向血流已达TIMI3级的STEMI是否行即刻干预,目前尚无统一共识。研究表明[3]临床上冠脉血流TIMI3级发生与以下因素相关:(1)血栓自溶,约占STEMI的10%~15%;(2)溶栓或应用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3)应用血栓抽吸导管等器械治疗。PCI过程中无复流现象是常见的棘手问题之一。临床研究[4,5]显示其常见于以下状况:(1)临床因素:STEMI并发大血栓病变、心源性休克和糖尿病等;(2)血管病变因素:如闭塞病变,血栓病变和弥漫病变;(3)冠脉介入治疗方式,旋磨,旋切等可导致无复流发生。有研究表明直接PCI后存在无复流,其发生率约为10%~30%。YOSHIAKI[6]等通过心肌声学造影的方法发现,在实施再灌注治疗后有25%~30%的患者中观察到无复流现象,从而产生长期和广泛的心肌损伤,心脏扩大,心功能受损,并且可并发心血管事件。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择期PCI相比,罪犯血管前向TIMI3级血流的STEMI行即刻PCI支架植入成功率相对下降,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率增加、住院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高。即刻PCI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相对不足的可能机制是[7,8,9](1)STMEI患者处于应激及高凝状态,在梗死相关血管内过多的器械操作(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等)可导致大量的炎性因子释放及凝血级联反应,容易诱发血栓形成甚至血栓风暴导致慢血流、无复流及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2)球囊反复扩张过程中,多次再灌注损失会加重心肌损失的范围及程度;(3)球囊挤压及支架置入过程中,罪犯血管部位不稳定的血栓会栓塞分支或远端血管床,导致心肌灌注减少,加重心肌损伤及诱发恶性心律失常。反之,对于恢复TIMI3级血流,血流动力学及心电稳定的患者,给予7~10 d的抗栓和调脂等治疗,患者应激及高凝状态逐渐恢复,梗死相关血管内血栓减少甚至消失。如对患者择期PCI,则急性血栓形成、慢血流、无复流及PCI相关心肌梗死的风险都会一定程度上降低。早期研究(TIMI2A)表明,溶栓后即刻行PCI较延迟(18~48 h)PCI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升高,而左心功能相似,其结果与本研究结果相似。胡波[10]等研究表明STEMI患者如果在造影时发现罪犯血管存在几乎完全闭塞、血栓、钙化及长病变等形态学改变,则直接PCI后无复流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为单中心、小样本研究,患者入选周期较长,难免会引入偏倚;(2)未对STEMI两组心肌梗死面积的差异进行评估;(3)随访时间较短(仅30 d),尚不能观察两种治疗策略对长期预后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提示对临床情况稳定,有冠脉血流TIMI3级的STEMI患者采取择期PC策略是一个更加合理、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8):673-674.
[1]Chinese Society of Cardiology.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guide[J].ChineseJournal Of Cardiology,2010,38(8):673-674.Chinese
[2]LEVINE G.N,BATES E.R,BLANKENSHIP J.C,et al.2011ACCF/AHA/SCAI guideline fo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ameri-can h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 and thesociety for cardiovascular angiography and interventions[J].Circu-lation,2011,124(23):574-651.
[3]ROBINSON N,BARAKAT K,DYMOND D,et al.Platelet IIb/I-IIa antagonists followed by delayed stent implantation.A newtreatment for vein graft lesions containing massive thrombus[J].Heart,1999,81(4):434-437.
[4]HENRIQUES JPS,ZIJLSTRA F,OTTERVANGER JP,et al.In-cidence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distal embolisation duringprimary angioplasty for acutemyocardial infarction[J].EurHeart J,2002,23:1112-1117.
[5]TANAKAA,KAWARABAYASHIT,NISHIBORIY,et al.No-re-flow phenomenon and lesionmorphology in patientswith acutemy-ocardial infarction[J].Circulation,2002,105:2148-2152.
[6]YOSHIAKI TANIYAMA,HIROSHI ITO,RVUICHI MORISHITA,et al.Potential of microvascular reperfusion with adjunctive 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J].Drugs,2001,61:437.
[7]FREIXA X,BELLE L,JOSEPH L,et al.Immediate vs.delayedstenting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 systematic review andmeta-analysis[J].EuroIntervention,2013,8(10):1207-16.doi:10.4244/EIJV8I10A185.
[8]YIP HK,WU CJ,YANG CH,et al.Delayed post-myocardialinfarction invasive measures,helpful or harmful?A subgroupanalysis[J].Chest,2004,126(1):38-46.
[9]JOLICOEUR EM,TANGUAY JF.From primary to secondary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the emerging concept of earlymechanical reperfusion with delayed facilitated stenting-whenearlier may not be better[J].Can J Cardiol,2011,27(5):529-33.doi:10.1016/j.cjca.2011.06.010.
[10]胡波,张洪炜,张玉青,等.急性心肌梗死直接介入治疗后无复流的血管因素[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5,11(6):258.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于2013 年2 月~2014 年1 月收治的64 例行老年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34 例, 女30 例, 年龄54~81 岁, 平均年龄 (71.3±4.8) 岁。均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 所选患者中无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 已排除感染、肝肾功能不全、血凝功能障碍患者。所选患者冠脉无严重迂曲, 均可行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32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治疗组患者采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选取患者左侧或者右侧股动脉, 以Seldinger技术置入动脉鞘管, 经鞘管注入约3000 U肝素。另外从左侧和右侧冠状动脉进行造影, 根据造影结果选择指引导管与导引导丝以及相关支架。另外还需根据患者病情选择不同的导引导丝, 将导引导丝送到病变部位的远端。至其病变部位后以6~20 个大气压 (1 大气压=101.325 k Pa) 扩张支架球囊同时释放。术后4 h后拔出鞘管, 同时人工压迫止血30 min, 运用弹力绷带进行加压包扎。治疗组术后给予相应的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激进行治疗。
对照组患者给予保守药物治疗, 采用低分子肝素钙4500 U, 脐周注射, 2 次/d, 此药物可有效抗凝。另外选用单硝酸异山梨酯, 20 mg/ 次, 2 次/d, 口服。
1. 3 疗效判定标准两组患者治疗后对冠状动脉进行造影, 若狭窄<10%, 表示治疗有效, 患者住院期间无死亡、未发生心肌梗死, 表明操作成功。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后, 造影狭窄<10% 患者28 例, 治疗有效率为87.5% ;对照组经保守药物治疗后, 造影狭窄<10% 患者20 例, 治疗有效率为6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治疗组患者术后未发生冠状动脉穿孔、支架脱落、急性冠脉闭塞等并发症, 手术治疗具有安全性。
3 讨论
近年来, 由于生活方式以及饮食习惯等发生改变, 老年群体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渐上升, 成为威胁老年人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以往治疗老年冠心病多采用传统药物治疗, 这种治疗方法, 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但缺陷是具有较高的并发症, 如静脉血栓、血肿等[2], 这些并发症一旦发生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造成患者自理能力下降, 死亡率也会增加。另外老年群体还具有其他基础性疾病, 如糖尿病、高血压等, 这些基础性疾病给老年冠心病治疗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目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成为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主要方式, 其属于微创性治疗技术, 可以避免保守治疗高并发症的弊端, 另外也可以避免传统手术具有的较高的手术风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时运用经皮穿刺技术送入球囊导管和其他支架器械, 可以对狭窄的冠状动脉进行有效扩张, 可以解决冠状动脉闭塞和狭窄的问题。冠状动脉获得扩张之后可以恢复冠状动脉的血运能力, 改善心肌供血能力[3]。由于老年群体的特殊性, 老年患者的冠脉病变比较复杂, 病变广泛, 会给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操作带来一定的阻碍, 影响手术的的成功率。老年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时应该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紧密监测, 观察患者血压、心率、血凝指标等变化, 一旦出现异常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另外手术中应该避免对主动脉内膜及髂动脉造成损伤, 控制老年患者的基础疾病, 提高手术成功率。患者术后应该严密观察患者凝血指标和血压等情况, 患者术后初步稳定后给予合理的抗凝药物治疗, 对老年患者的各脏器疾病需加强重视, 避免出现出血现象, 同时需要对患者饮食、活动等进行护理, 避免术后发生意外情况。
本次研究中治疗组患者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取保守药物治疗, 治疗组患者造影狭窄<10% 患者28 例, 治疗有效率为87.5% ;对照组患者造影狭窄<10%患者20 例, 治疗有效率为62.5%,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老年冠心病患者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优于保守药物治疗疗效, 安全性较高, 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64例老年冠心病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各32例。治疗组患者给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对照组患者给予药物保守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2.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患者术后未发生并发症。结论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书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 (13) :184-185.
[2]唐秀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临床疗效观察.河北医学, 2013, 19 (11) :1677-1680.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篇9
1 急诊PCI低血压的认识
1.1 急诊PCI低血压诊断标准
急诊PCI病人血压<12/8 kPa (90/60 mmHg) 者诊断为低血压[3]。
1.2 急诊PCI低血压原因
①低血容量性低血压:病人呕吐、出汗, 造影剂的渗透性利尿, 术中、术后出血及手术应激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机体对液体需求量较多, 无明显诱因的血压下降实质也为低血容量性低血压[4];②药物治疗引起低血压:硝酸甘油扩血管治疗, 均可引起前负荷减低而发生低血压;③再灌注血管痉挛、心律失常[4,5];④由于拔管引起迷走神经反射而致的神经源性低血压[6];⑤剧烈疼痛。
1.3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低血压危害
早期再灌注诱导的低血压大多数是一过性的, 并且多数病人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后血压在24 h内能够恢复, 但有一些病人的低血压较重, 持续数天且治疗反应差, 甚至死亡。Bowers等[7]报道:再灌注后的低血压有时危及生命, 增加了病人的病死率。急诊PCI术中低血压可造成冠状动脉灌注压明显下降, 血流缓慢, 血栓形成, 导致严重后果。
1.4 高危人群
刘永兴等[3] 报道:①60岁以上者多见;②PCI之前Killip 分级≥2级者;③下壁梗死、右室梗死、右冠状动脉病变、近段血管病变、多支血管病变、完全闭塞病变、IRA 开通即刻TIM I血流≤1 级的病人容易发生低血压。 程敏[8]报道, 低血压出现的时间以术中及术后4 h内为最多。
2 护理对策
2.1 术前准备
对于急诊PCI病人, 应做好术前准备, 适当镇静止痛, 嘱病人适量半流食, 静脉补足血容量, 术前适当地减少或停用扩血管类药物, 以减少低血压的发生。另外, 应用β受体阻滞剂减少由于交感神经活性增高而引起继发性迷走神经过度反应出现的低血压[9]。
2.2 术中
手术中如果发生冠状动脉穿孔, 引起心包填塞, 导管嵌顿在冠状动脉开口, 右冠脉造影时导管误入圆锥支, 推注造影剂时间过长引起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避免措施是手术操作轻柔、规范, 密切观察压力检测和心电监护, 及时发现异常并及时处理, 一般不引起严重并发症。
2.3 术后病情观察
①密切观察病情, 血压下降前病人常出现烦躁不安的症状, 这是因为在休克早期, 组织灌流尚未明显下降, 脑组织缺氧较轻, 神经细胞反应多为兴奋状态[10] 。这就提醒CCU 护士, 在急诊PCI术后病人返回后应密切注意病人意识变化, 发现上述症状时应寻找原因, 及时止血或输液, 可以减少低血压的发生, 减轻病人痛苦。②预见性和动态性观察:护士应掌握急诊PCI病人的年龄、心肌梗死的部位、范围,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4 h~72 h, 尤其在术后4 h内生命体征的变化。③出血的观察:包括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肿、消化道的呕血与便血、泌尿系的血尿等。④手术后动态观察病人心电图, 以排除急性和亚急性血栓形成、冠脉闭塞。如果术后低血压严重, 经过大量补液及应用升压药仍然很难纠正, 应联系床旁B超, 排除心包填塞和腹膜后血肿。一经证实, 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
2.4 用药护理
术后使用血管扩张剂的病人, 要密切监测病人血压变化情况, 血管扩张剂应从小剂量开始[11], 静脉使用硝酸甘油血管扩张剂等应使用微量泵或输液泵以保证血管扩张剂剂量准确、稳定。密切监测血压, 询问病人感受, 发现病人有血压下降趋势应及时通知医生, 协助查明原因, 并采取相应措施。
2.5 预防血管迷走反射
低血压可采取以下措施:于江等[12,13]认为:①拔管前做好解释工作, 消除病人紧张恐惧心理, 护士陪伴身边。询问病人进食情况、排尿情况。医生拔管时护士必须在旁辅助, 加强病人心理护理。②拔管前维持静脉通路, 充分扩容, 备好阿托品、多巴胺、2%利多卡因等急救药品, 保证抢救器材到位, 穿刺点给予局部麻醉, 避免疼痛刺激。③动脉鞘管拔除后, 穿刺点压迫止血20 min~30 min, 按压力度以能触及足背动脉搏动为准;两侧股动脉有伤口时严禁同时拔管按压。④拔管时病人应取平卧位, 避免采取半卧位。⑤拔管30 min内严密心电监护, 观察生命体征及心电图变化。拔管过程中发现面色苍白、恶心、呕吐、血压下降、心率进行性减慢、视力模糊、出汗, 一旦出现血压降低 (<90/60 mmHg) 等迷走神经反射的症状及时配合医生处理。即采取将头部放平或取头低足高位, 吸氧, 给予阿托品、多巴胺, 快速补液, 症状于5 min~10 min内缓解, 生命体征于30 min内恢复正常[14]。
2.5 术后预防低血容量性低血压
于江等[12]认为采取大量饮水的同时, 还应适当进食, 促进胃蠕动以减少胃扩张引起的呕吐。24 h 总量根据心功能情况而定, 一般为1 500 mL~2 000 mL, 因为低血压多发生在术后4 h内, 因此, 术后4 h内的输液量要达到24 h总量的1/3。程敏[8]认为:术后液体补给种类、速度及总量均较难把握, 术后输液晶体与胶体之比应为2∶1。24 h总量应根据病人心功能状况与术中造影剂用量而定, 一般认为, 造影剂200 mL, 补液1 500 mL, 造影剂300 mL, 补液2 000 mL, 造影剂400 mL, 补液3 000 mL。然而, 液体的补给并不应在24 h内平均输入, 由观察结果而知, 血容量不足的情况更易出现于术后4 h之内, 建议在术后4 h内输液量达到24 h输液总量的1/ 3。对于心功能不全的病人, 可监测中心静脉压或通过Swan-Ganz 导管 (漂浮导管) 监测肺毛细血管楔嵌压 (PCWP) 来决定输液速度, 若血压下降, 中心静脉压也低, 提示血容量严重不足, 应充分补液;若血压低, 中心静脉压高, 提示心功能不全或血容量相对过多, 应给予强心药物, 舒张血管;若血压低, 中心静脉压正常, 应试用补液试验 (取等渗盐水250 mL, 于5 min~10 min内经静脉注入, 如血压升高而中心静脉压不变, 提示血容量不足;如血压不变而中心静脉压升高0.129 4 kPa~0.149 0 kPa, 则提示心功能不全) 。Swan-Ganz 导管可直接测出PCWP, 观察有无肺淤血情况, 监测输液速度是否过快。
2.6 心理护理
有文献报道, 急诊手术的病人不同阶段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自我否定和抑郁, 给予健康指导, 适时心理支持, 可改善不良情绪[15,16,17]。对家属和病人进行系统的个体化健康教育, 内容包括:①如何保持情绪稳定;②正确的体位及肢体制动;③合理的进食及适当的饮水;④排便;⑤药物的作用、副反应、正确服用方法;⑥出血和血肿的原因及预防方法;⑦早期下床活动的必要性[18];⑧康复锻炼;⑨出院指导。
2.7 展望
目前未见急诊PCI术后持续低血压康复活动程序的报道, 今后可开展相关研究。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篇10
【关键词】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冠心病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015(2011)02-0025-0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是指经导管通过各种方法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从而达到解除狭窄改善心肌血供的治疗方法,是心肌血流重建术中创伤性最小的一种方法。临床最早应用的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其后还发展了经冠状动脉内旋切术、激光成形术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对解决冠脉缺血、血供不足十分有效,且具有微创、痛苦小、恢复快等特点[1]。本文就我院近年来收治的62例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出相关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09年3月~2010年7月收治的6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治疗指征。其中男37例,女25例;年龄52~78岁,平均62.8岁;病程6~23年,平均11.5年,急性心肌梗死18例,稳定型心绞痛21例,不稳定型冠心病23例。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术前5日停用口服抗凝剂,术前24h作碘过敏实验,备血验血,术前禁食10h,术前晚饭后服肠溶阿司匹林300mg和氯吡格雷75mg。物品准备包括冠状动脉造影X机、特殊导管、导引钢丝、球囊加压泵、各种抢救设备等。
1.2.2 手术护理:一般选取右股动脉或右桡动脉实施手术。进行局部消毒、铺巾,用1%~2%的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为预防出血,护理人员应选择适合的鞘管口径,口径不宜过粗,对患者进行操作时应轻柔缓慢,以此来避免压力过高而引起的不适导致患者心理恐慌。将球囊导管撤回到指引导管内,导引钢丝则暂留冠状动脉内,观察数分钟后无变化,可将导引钢丝和球囊导管全部撤出,撤除指引导管,留置鞘管于血管内,缝合一针固定于皮肤上,盖以消毒敷料。
1.2.3 术后护理:后监测患者心电图、血压等24h,保持静脉输液通道24h,停用肝素4~6h候测定ACT<150秒即可拔除导管鞘管,局部压迫止血15~20分钟。继续服用阿司匹林300mg,1次/d。3个月后改为100mg,1次/d,继续服用地尔硫卓30~60mg,3次/d。
2 结果
本组62例患者手术成功60例,成功率为96.8%,2例患者因冠状动脉高度狭窄导丝无法进入失败;60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均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60例患者术中出现室颤2例,经电复律后消失,1例患者术后拔管后出现神经反射现象,经及时救治好转,无其他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尽管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有所降低,但其仍然是老年人最为常见的致死和致残原因。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健康卫生事业的发展,人们的平均寿命普遍延长,社会老龄化逐渐形成。开展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血运重建及二级预防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尽管动脉粥样硬化与年龄之间的确切关系难以肯定,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血管系统发生明显的变化,包括动脉顺应性降低、心脏后负荷增高、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增加[2]。
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对手术肢体的制动因素及其必要性进行分析,尽量的将被动变主动。对患者的出血情况进行密切的观察,分析出血的实际情况及性质,对患者每小时均需测量腿围的变化,为便于观察可以红笔在血肿或瘀斑处做标记。血肿处用听诊器听诊有无血管杂音,必要时B超确诊,及时发现陈述于主治医师[3]。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可以在一次手术中解决多处狭窄,且耗时短,对患者造成的损伤小,相对应用药物来说治疗效果更为直观。当然,任何治疗措施都具有一定的风险,术后容易出现一些血管损伤、心包填塞、术后再狭窄、导管打折或折断等并发症,甚至可能引起猝死。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这些并发症发生的概率很小,与疾病本身带来的损害相比,这些并发症不必成为主要考虑和关注的问题,若强调可能的并发症而忽视进一步的治疗,往往会延误最佳的治疗时机。
本组62例患者均采用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改善冠状动脉血管狭窄或阻塞的问题,62例患者手术成功60例,成功率为96.8%。多系穿刺的位置较高而且针对导丝对血管外膜所体现出的损伤不容忽视,当压迫止血位置低、时间短时便会致使后腹膜出血。护理人员在术后应密切对患者的血压、脉搏和腹痛等症状进行主诉,及时配合输血等各项措施。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对此护理人员应采取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危害性。术前应加强患者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手术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做好抢救准备,手术完成后对抗凝药物的合理运用以及血容量的补充都需要严格把关,并观察患者伤口及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令患者情绪稳定。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护理,能够明显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梁国庆,戴小华.中医药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的防治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16(4):94-95
[2] 欧文森,杨伟民.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临床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26(13):351-35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篇11
关键词: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自我管理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 和 (或) 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 (痉挛) 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 统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简称冠心病, 又称为缺血性心脏病。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会生活压力的增加, 冠心病发病率和病死率逐渐增加, 不仅发展速度快, 而且有发病年龄提前的特点, 这给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据研究表明, 全世界冠心病人群发病率为14.4%, 每年有1 200万人死于冠心病, 占世界总死亡人数的25%, 被称为“人类第一杀手”[1]。
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的不断普及与完善, 为冠心病的确诊和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手段。PCI是指经皮穿刺周围动脉, 沿动脉向心脏方向送入球囊导管和 (或) 支架等介入治疗器械, 对狭窄的病变进行扩张、疏通的一类心导管治疗技术;是一种微创性治疗, 疗效好, 痛苦小且手术时间短, 术后恢复快, 在紧急情况下能迅速开通血管, 达到血管重建的作用。
在过去的30余年中, PCI技术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从最初的单纯球囊扩张阶段到如今的药物洗脱支架阶段, PCI技术目前已成为冠心病的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据估计, 全世界每年接受介入治疗的冠心病病人可达到600 000人[2]。我国于1984年开展PCI技术以来, 接受介入治疗的病人人数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但是, PCI技术在给病人带来好处的同时, 也存在一些问题。PCI技术是以机械的方式改变血管腔的几何形态, 从而保持管腔内血流通畅而改善心肌血供的一种非外科手术方法, 但是它并不能逆转或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生物学进程, 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并没有消除。所以PCI术后病人必须有很强的自我管理能力才能促进疾病康复, 提高生存质量。
1 自我管理
1.1 自我管理的定义
自我管理是通过自己的行为保持和增进自身的健康, 监控和管理自身疾病的症状, 减少疾病对社会功能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并持之以恒地治疗自身疾病的一种行为[3]。Barlow等[4]将自我管理定义为在应对慢性疾病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症状并做出生活方式改变的一种能力。Kralik等[5]认为, 自我管理是一种重建生活秩序的过程, 需要病人建立一种新的生活秩序并对其进行维护。Bandura[6]从社会认知心理学角度将自我管理定义为个体通过对自身行为的观察、评估、强化或惩罚来实现某种目标, 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一定的自我效能感。在国际上, 自我管理被认为是任何有长期健康问题的人士都可以用来面对及处理自身健康问题的一种方式[7]。Holroyd等[8]定义自我管理是为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和提升健康而采取的行为;个人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去监测身体状态, 管理行为的变化以及情感的反应才能达到有效的自我管理, 维持满意的生活质量[9]。
1.2 自我管理的方法
自我管理方法源于心理行为治疗领域, 是心理学家在实践中认识到病人在改变行为、促进健康方面的巨大潜力之后, 将原本属于医务人员的一些权力下放给病人的一种方法[10]。自我管理强调以病人的认知为基础, 对带病生活状态进行管理, 包括疾病管理、行为及角色管理、情感管理, 旨在提高管理技能和增加自信心[11]。根据Lorig的观点, 自我管理可分为医疗管理、角色管理和情绪管理。医疗管理是指病人对症状的自我管理, 如服药、依从特殊的饮食等;角色管理是指病人维持、改变、创造新的有意义的生活角色;情绪管理是指病人在应对慢性疾病时的情绪反应[12]。个人对维护自身的健康负有重要的责任, 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首先要靠自己的努力[13]。成功的自我管理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日常事件的能力、发现和处理资源的能力、积极主动参与医务人员提供的治疗保健、改变行为及掌握新技能的能力[14]。
1.3自我管理的意义
自我管理应用于医疗及健康方面, 是一种协助病人建立管理健康及行为的卫生保健理念。自我管理与疾病的症状控制直接相关[15], 良好的自我管理有助于改善病人的症状,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6];通过自我管理措施的有效干预, 可以使病人的健康状况和健康功能维持在一个相对满意的状态;同时还可以提高生活质量, 减少护理成本[17], 让病人过上更为独立、健康的生活[18]。
1.4 自我管理的理论基础
1.4.1 社会认知理论[19,20]
社会认知理论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是从社会学理论发展而来, 解释了人们如何获得和维持一定的行为模式, 同时也为干预提供了理论基础。它较好地描述了生理、心理、社会等因素与健康的关系;同时阐述了个体因素、环境因素和行为三者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1.4.2 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理论 (self efficacy theory) 是从社会认知理论中独立出来的, 是由Bandura于1977年首次提出的, 其核心概念是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执行某一特定行为并达到预期结果的自信心;是动机、健康和个体成就的基础。由于绝大多数慢性病都无法通过临床治疗而治愈, 病人必须掌握自我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才能很好地进行管理疾病和自我保健。
1.5 自我管理的影响因素
自我管理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病人病程长短、受教育水平、病情的严重程度、负性情绪、病人的家庭收入、职业状况、社会支持、自我效能, 其中自我效能被认为是影响自我管理的最重要因素[21]。有调查显示, 病人自我管理的总体和各个维度与其自我效能呈正相关, 这说明病人的自我效能越高, 其自我管理水平越好[22]。
2 PCI术后病人自我管理的评估工具
2.1 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23]
该量表共7个维度。根据需要将其整合为3个维度:日常生活管理 (包括不良嗜好管理、一般生活管理) 、疾病医学管理 (包括症状管理、急救管理、疾病知识获得管理、治疗依从性管理) 、情绪认知管理 (情绪认知管理维度) 。预实验调查40例冠心病病人, 显示该量表重测信度总量表为0.910, 各维度分别为0.867, 0.794, 0.870;内部一致性信度采用Cronbach’sα系数, 总量表为0.913, 各维度分别为0.818, 0.881, 0.848。条目采用Likter 5级评分法, 分数越高表明个体的自我管理越好。根据下述公式将量表总分及维度得分转化为100分制评分。转化分= (实际粗分-理论最低粗分) / (理论最高粗分-理论最低粗分) ×100。
2.2 冠心病病人自我管理问卷[24]
该量表旨在对新疆住院冠心病病人的自我管理状况进行横断面调查。该问卷共21个条目, 分为饮食管理行为、治疗依从性管理行为、症状管理行为和日常活动管理行为4个维度, 每个条目的得分范围是1分~5分, 总分范围是21分~105分, 分数越高其自我管理就越好。为了使各维度的得分情况具有可比性, 分析时采用得分指标= (量表实际得分/该量表的可能最高得分) ×100%。Cronbach’sα系数为0.852, 重测信度系数为0.832, 内容效度指数为0.935。
3 PCI术后病人自我管理的状况
许丽敏等[25]对101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病人进行电话随访中发现, PCI术后二级预防知识得分与行为得分偏低;60岁以上的病人二级预防行为得分高于60岁及以下的病人;外地医保病人按时复查行为得分低于本地医保及公费医疗病人。张红等[26]对106例PCI术后病人的健康行为进行调查, 结果发现47.2%的病人健康行为总体水平为一般和差。胡亚妮等[27]对200例PCI术后6个月~12个月的病人进行调查, 结果发现病人自我管理量表得分率为59.61%, 自我管理处于较低水平。吸烟能引起微血管收缩, 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和猝死[28]。吸烟者的冠心病的相对危险性比不吸烟者增高2倍, 总死亡危险增高21%[29]。张丽玉[30]在对120例PCI术后病人的调查中发现, 35.8%的病人戒烟, 但仍有23.3%的病人继续吸烟;聂绍平等[31]对PCI术后的病人随访发现, 与入院时比较, 接受血管重建术后的冠心病病人在随访时的吸烟率明显降低, 但仍高达9.5%, 吸烟控制远远不够理想[32]。Fernandez等[33]报道, PCI术后12个月~18个月仍有11%的病人持续吸烟。梁首勤等[34]报道, PCI术后病人在6个月~30个月的继续吸烟率高达33.5%。
由于PCI术后带来的许多相关性原因, 如支架治疗对病人产生的负面影响、顾虑支架术后再狭窄、支架费用造成的经济负担、社会功能受限等, 病人容易产生各种情绪障碍, 如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35]。负性情绪是影响各种疾病临床过程[36]和康复的重要因素[37]。不良的心理因素可导致遵医行为的降低, 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不利于病人疾病康复[38]。国外大样本研究显示, 介入疗效与12个月内抑郁重型发作密切相关, 是冠心病总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39], 甚至可作为独立的冠心病病人病死率的预测因子[40]。研究发现, 通过对行PCI的病人近20年的随访, 存在抑郁症状的病人, 尤其抑郁程度为中、重度者, 发生心源性死亡的机会比无抑郁症状者高出65%~70%[41]。PCI术后由于许多病人的认知不足, 治疗依从性差, 远期生存质量受到很大影响[42,43]。
4 展望
自我管理是国内外用于慢性疾病管理的有效方式之一, 也是冠心病二级预防的新途径。研究发现, 即使病人在住院期间接受了健康教育, 生活方式有所改变, 但出院不久后就会恢复原来的生活方式, 所以临床医务工作者应该对PCI术后病人进行出院回访, 以提高病人对疾病的主动认识和遵医行为, 自觉采取健康的行为方式[44]。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推荐阅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09-11
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09-03
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07-19
延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06-28
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08-21
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0-24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08-27
冠状动脉心脏介入10-30
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10-28
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