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管状动脉介入

2024-12-01

经皮管状动脉介入(共9篇)

经皮管状动脉介入 篇1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护理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PCI) 是应用机械的方法直接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 挽救濒死心肌, 改善左室功能, 是一项恢复冠状动脉血流最直接、最有效的再灌注疗法之一。PCI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溶栓治疗。护理在急诊PCI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现将护理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5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行急诊PCI术, 其中男38例, 女18例;年龄61.5岁±10.7岁;发病到急诊行PCI时间5.0 h±1.2 h。所有病人均术前常规口服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 局部麻醉下经股动脉穿刺进行冠状动脉造影, 根据心电图表现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确定梗死相关动脉及介入治疗方案。术后股动脉穿刺处留有动脉鞘管, 返回CCU病房。56例病人经过积极治疗、精心护理均好转出院。其中术中3例出现心室颤动, 经过电除颤后心率恢复。术后出现频发室性期前收缩3例, 低血压6例, 尿潴留2例, 穿刺部位渗血血肿2例, 均给予对症处理后病情稳定好转。急诊PCI术后护理成功率100%。

2 护理

2.1 术后常规护理

2.1.1 心电监护及病情观察

在监护室进行连续心电监测, 严密观察有无心律失常及严重心肌缺血性改变, 注意观察病人意识、面色及伴随症状。如病人主诉心前区疼痛、气促, 应立即报告医生, 观察心电图ST-T变化情况, 对有心律失常、心绞痛或血压下降等病人, 应适当延长监测时间。

2.1.2 心理护理

尽可能让病人在术后监护期间感觉安全, 减轻其焦虑和紧张情绪, 从而避免因交感神经兴奋而引起心率加快, 诱发冠状动脉痉挛。

2.1.3 穿刺部位护理及动脉鞘管护理

术后需保留动脉鞘管6 h~8 h, 病人应保持仰卧位, 穿刺侧肢体伸直制动, 不可弯曲, 防止鞘管扭曲或断裂、脱出, 密切观察鞘管处有无渗血、术侧肢体皮肤温度、颜色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发现渗血及时处理。用约束带将术肢固定于床尾, 防止其屈曲移动。4 h后给予拔除动脉鞘管, 用动脉压迫止血器压迫止血。24 h后给予拔除动脉压迫止血器, 适当坐起床上活动, 密切观察穿刺口有无渗血及血肿形成、趾甲甲床颜色及术侧下肢皮肤温度、有无肿胀及麻木感以及足背动脉搏动等情况。如出现穿刺口周围血肿, 应在血肿部位做好标记, 密切观察有无继续扩大, 必要时重新加压包扎。

2.1.4 术后抗凝治疗的护理

急诊PCI拔管后开始抗凝治疗, 常规每天口服阿司匹林300 mg, 氯吡格雷75 mg, 拔管后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5 d~7 d。在抗凝期间密切监测出凝血时间以及血、尿、便常规, 调整抗凝剂用量。密切观察有无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黏膜出血、咯血、呕血, 观察大小便、颜色、意识、血压, 询问病人有无腹胀、腹痛、便秘, 及早发现出血先兆。在抗凝期间使用留置针, 减少不必要的动静脉穿刺及肌肉注射, 穿刺后应延长按压时间, 行桡动脉穿刺者禁止在穿刺侧行持续的血压监测。为病人操作时动作轻柔, 保护皮肤和黏膜, 防止重压。服药期间用软毛刷刷牙, 防止磕碰[1]。

2.1.5 舒适护理

急诊PCI术后卧床48 h~72 h, 术后卧床时指导平卧, 右下肢伸直制动, 指导病人多饮水, 以促进造影剂的排泄。长时间卧床, 病人常出现焦虑、烦躁及背部酸痛、肢体麻木、食欲缺乏, 教会病人家属帮其按摩腰部, 可用枕头协助病人翻身, 卧床期间还应协助生活护理, 播放节奏舒缓的背景音乐, 按摩, 垫自制水袋 (用一次性乳胶手套装水) 等方法缓解病人不适。

2.1.6 便秘及尿潴留护理

术后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纤维素饮食, 多食蔬菜、水果, 少食多餐;不吃甜食、牛奶等易引起胃肠胀气的食物。尿潴留者可给予诱导排尿或下腹部热敷, 同时按摩膀胱部位, 以增加膀胱内压力, 使尿道括约肌放松, 以上措施无效给予导尿, 一次放尿量不超过800 mL~1 000 mL, 以免膀胱因急剧排空引起血压下降, 心率减慢。术后便秘给予蜂蜜、番泻叶等, 排便时勿用力, 以免诱发心律失常。

2.2 并发症护理

2.2.1 术后低血压观察与护理

持续心电及血压监测。15 min监测1次血压, 平稳后每小时监测1次。鼓励病人多饮水, 以加速造影剂的排出, 给予快速补液, 减少扩张剂应用。密切观察病人意识、面色、尿液颜色及有无头晕、头痛、腹胀、腹痛、便秘, 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血肿。

2.2.2 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护理

术后密切观察心电监护有无频发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房室传导阻滞, 有无T波及ST段的改变。床旁备好抢救药品及器械如利多卡因、除颤仪器等。待病人病情稳定后做好解释工作, 以免病人紧张使肾上腺髓质激素分泌增加, 使心肌耗氧量及心肌兴奋性增加引起心律失常的发生。

2.2.3 急性血管闭塞护理

急性血管闭塞是最严重、最常见的并发症, 病人回病房后应严密观察心绞痛症状、血压变化和心电图表现, 及时发现异常变化, 做出相应的处理。

2.2.4 迷走神经反射护理

拔除动脉鞘管时, 病人可能因过度紧张和疼痛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2], 使心率减慢、血压下降, 甚至出现低血压性休克。如出现迷走神经反射立即去枕平卧、吸氧, 保持静脉通路, 遵医嘱静脉注射阿托品0.5 mg, 快速补液, 维持有效循环量。术前做好心理护理, 向病人讲解手术目的和意义, 并给予安慰和鼓励病人, 使其树立信心, 消除紧张、恐惧心理。提高穿刺成功率, 减少反复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 术后疼痛给予止痛治疗。密切观察休克早期的临床表现, 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备好急救药品和物品, 如多巴胺、阿托品、除颤器等, 拔管前可根据病人情况给予鞘管周围皮肤麻醉后再拔管, 以减轻拔管时的疼痛。

2.2.5 预防静脉血栓形成护理

经股动脉穿刺的病人由于手术后卧床并制动24 h, 容易引起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在拔除动脉鞘管加压止血8 h后病人可适当床上活动术侧肢体, 及时为病人按摩术侧下肢, 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2.3 加强健康教育

病人均为急症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 (PTCA) +支架置入术, 术前病人缺乏对该病及手术的了解, 健康教育可使病人对该病及手术有一正确理解, 及时消除病人的不良情绪, 使其以积极的态度正确对待治疗和护理。

3 小结

争分夺秒抢救, 尽早实施PCI已成为治疗冠状动脉闭塞的有效方法, 但由于该项技术为创伤性治疗, 如处理不当可引起严重并发症, 甚至导致死亡[3]。术后注意观察血压、心律、心率和ST段的变化;观察应用抗凝剂的反应;观察病人情绪是否稳定, 正确估计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和心脏事件并进行及时有效处理, 是急诊PCI成功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吴学勤, 郭晓岗, 汤霍玲, 等.直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房室传导阻滞病人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10) :16-17.

[2]姜玉如, 郑心田.经皮股动脉插管术的迷走反射[J].中国综合临床, 2000, 16 (8) :576.

[3]张丽红, 张继红, 焦小红, 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11) :7-8.

经皮管状动脉介入 篇2

【关键词】 冠心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理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45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50-0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其基本原理是将球囊或支架等经皮穿刺置入冠状动脉内以撑开狭窄的血管壁,使病变血管恢复畅通,改善心肌的血流灌注[1]。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简称冠心病,是目前公认的心身疾病[2],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逐年增加,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无疑是一种最佳的治疗方法,其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被越来越多患者所接受[3]。其手术一般护理很重要,心理护理也不容忽视,现将心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2年12月——2013年11月内对实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患者186例,其中男性119例,女性67例,年龄38-90(平均56.8±7.2)歲。

2 心理护理

2.1 术前心理护理 患者术前的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状况与术后恢复、疗效及预后密切相关。我院开展PCI后,我们让每一位患者知道,PCI无疑是一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有手术指征的患者施行手术后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根据病变轻重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医生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后续治疗,也可采取更有效的治疗措施。据了解行冠脉介入的患者心理压力较大,产生的原因有:对该项手术不了解;担心疼痛;担心手术效果;担心费用;担心预后。我们针对不同的原因利用口头交流和墙报视图的方法,让患者了解PCI的原理和过程,解释术中、术后可能发生的情况及注意事项,争取患者对手术的积极配合;同时告知患者必须消除紧张、恐惧、焦虑心情,因为这些因素可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及低血压;对于经济问题我们从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反复住院次数和费用方面,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

2.2 术中心理护理 尽管术前做了很多工作,患者也表示愿意手术,但是有些患者术中仍非常紧张,表现为肌肉强直、全身发抖。这时我们站在患者身旁,抚摸患者头部,按摩头皮会使患者感到亲切、安全,进而使全身肌肉放松,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2.3 术后心理护理 尽管手术已经结束,但患者的心情往往不是很快就能平静下来。有的患者感觉自己经历了一场大手术,术后会出现焦虑、恐惧心理,怕伤口不愈合以致不敢活动,及因伤口疼痛导致睡眠障碍;有的患者常合并其他疾病,心理压力就更大,医护人员应对患者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理解,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遵医嘱准确及时的给予对症药物,缓解患者的症状,并耐心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使其明白PCI是一种有创治疗,术中术后应用抗凝药物有可能导致局部渗血、血肿的发生,但通过积极的处理能够尽快治愈,使其心理得到安慰。

护理人员应以温和的语气、和蔼可亲的态度告知患者手术进展顺利,目前生命体征平稳,需要好好调养以促进切口愈合;降低各种仪器报警声,创造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运用语言、非语言沟通方式与患者交流,以减轻其焦虑;让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以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冠脉介入术后的注意事项以及术后可能出现的临床症状,从而得到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利于术后恢复。

3 康复指导

3.1 术后早期注意卧床休息减轻心脏负担,根据基础疾病和心功能改善情况,指导和鼓励患者循序渐进的适当活动。开始活动时需有医护人员指导,监测运动前后的心率变化,有无胸闷、气促,心律不齐表现,切忌运动过急。

3.2 生活、饮食指导,尽可能改变以往不良的生活方式,做到生活有规律,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多食蔬菜、水果,避免刺激性食物及饮料。

3.3 指导患者坚持服药,正确服药,详细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所用药物的目的、重要性、药物的主要作用、不良反应,教会患者了解出血的症状和体征,若出现出血倾向或心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4]。

3.4 要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乐观豁达,正确对待疾患。

3.5 指导患者出院后康复锻炼的方法并讲解锻炼中的注意事项,但康复锻炼计划应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制定,既要循序渐进,又要坚持不懈[5],本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好转出院,嘱病人出院1月后、3月后门诊随诊,1年后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

4 讨 论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目前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具有损伤小、恢复快、安全性高、疗效显著等特点,已在全世界广泛开展并日趋成熟。但由于心脏介入治疗在手术风险、治疗费用、远期预后等方面的特殊性,患者常常并发精神心理障碍,且二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已逐渐引起广大医务人员的重视。它虽然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心肌供血,但并不能有效改善其情绪状态。对于护理来说,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心理护理是不可忽视的。因此还应加强护理人员的专科知识培训,提高责任意识,严格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鼓励患者配合训练,尤其对老年患者加强训练,可使患者术后顺利度过卧床时间,让患者可以在治疗中保持心情愉快,对治疗给予配合,减少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以使患者尽快康复[6]。

参考文献

[1] 李雪,赵俊萍.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12B):1884.

[2] 蔡雪芳.系统护理对冠心病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9):12-13.

[3] 李政萍,赵立平,王京兰.经皮胆管内支架置入术52例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6B):715.

[4] 姚云.冠心病介入术后局部并发症的护理[J].全科护理,2009,7(1):21-22.

[5] 程崇云.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体会[J].医药世界,2009,11(1):58.

经皮管状动脉介入 篇3

关键词:冠心病,胸痛,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 PCI) 近年来在国内蓬勃开展, 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优越性已成为临床医生的共识, 但部分成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和特点的胸痛, 这种胸痛大多为良性的, 亦有部分可能系支架内血栓、慢血流或无复流等原因所致, 正确及时的诊断对临床医生及时处理至关重要。我们对近5年来PCI后出现胸痛的287患者进行了观察分析, 旨在探讨胸痛发生的可能原因及处理方法,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87例中男206例, 女81例;年龄42~81岁, 平均63.4岁。按照2008年我国心血管病治疗指南和建议标准, 临床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67例,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7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213例。急诊PCI者43例, 择期PCI者244例。PCI均采用桡动脉或股动脉入路, 常规技术完成造影和PCI。观察生命体征、穿刺点有无渗血及皮下血肿。术后立即做心电图, 连续观察3 d, 心电监护24 h。胸痛者记录疼痛特点及发作时心电图。术后每天口服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 000 U, 2次·d-1, 连用3~5 d。PCI成功标准:影像学上多投照体位, 残余狭窄<20%, 冠脉造影血流TIMI分级3级, 临床心绞痛症状缓解或消失。

1.2 胸痛的观察方法

观察住院患者PCI后3 d内出现胸痛的性质、程度、部位、诱因和伴随症状, 并与术前比较;发生胸痛即时描记心电图, 与无症状时比较。心电图阳性标准: (1) 至少2个相连导联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05mV, ST段抬高为肢体导联≥0.1 mV, 胸导联≥0.2 mV和 (或) T波倒置>0.3 mV, T波伪改善; (2) 出现严重心律失常, 如频发或多源性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房室传导阻滞、窦房传导阻滞等。变化不典型或无变化者记为阴性。胸痛时查心肌酶学及肌钙蛋白。复习PCI过程, 了解术中有无边支闭塞、冠脉内血栓、慢血流等。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87例患者中240例出院时无胸痛等症状;术后出现胸痛47例, 胸痛发生率16.37%。心源性胸痛 (cardiac chest pain, CCP) 10例, 发生率3.48%, 占全部胸痛的21.28%, 大多于24 h内发生;非心源性胸痛 (non-cardiac chest pain, NCCP) 37例, 发生率12.89%。287例中急诊PCI者43例, 术后出现胸痛16例, 胸痛发生率37.21%。其中CCP 5例, 发生率11.63%, 心电图均为阳性, 1例为室速;NCCP 11例, 发生率25.58%, 2例出现心电图ST段压低改变, 余心电图无明显变化。择期PCI者244例, 术后出现胸痛31例, 胸痛发生率12.7%。其中CCP 5例, 发生率2.05%, 心电图3例阳性;NCCP 26例, 发生率10.66%, 心电图3例阳性, 表现为ST段压低。急诊PCI的CCP及NCCP发生率均高于择期PCI者 (P<0.05) , 临床特点见表1。

与择期PCI相比, a P<0.05

287例中植入多个支架者137例, 术后出现胸痛26例, 胸痛发生率18.98%。其中CCP 7例, 发生率5.11%;NCCP 19例, 发生率13.87%。严重或复杂病变者53例, 术后出现胸痛16例, 胸痛发生率30.19%。其中CCP 5例, 发生率9.43%;非心源性11例, 发生率20.75%。见表2。

3 讨论

PCI术后胸痛临床上常见, 根据病因可分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两大类。心电图的动态变化结合胸痛症状对诊断具有指导意义。

本组急诊PCI胸痛总发生率及CCP发生率均高于择期PCI者 (均P<0.05) ;多个支架者胸痛发生率和CCP发生率高于单支架植入者, NCCP结果两者相当;严重或复杂病变者53例, 术后CCP和NCCP发生率均高于简单病变者。分析原因: (1) 支架内血栓形成:共3例, 2例急诊手术后, 1例择期手术。发作情况类似, 均在术后24 h内, 伴有ECG的ST段抬高及肌酸激酶升高, 胸骨后闷痛。血栓的形成主要因急诊手术抗凝、抗栓治疗未充分起效,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抵抗[1,2];冠脉复杂病变、血管内膜撕裂、支架贴壁不良、长支架及多支架重叠置入、支架结构变形、PCI术后即刻支架内残余狭窄较大、病变覆盖不完全等也是常见原因[3]。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应紧急溶栓、抗栓治疗。必要时再次CAG。血栓负荷大者, 可用血栓抽吸导管负压抽吸;视病情再次行PCI或外科手术治疗[4]。 (2) 无复流和慢血流:2例, 急诊和择期手术各1例, 前者为多支病变, 急诊处理前降支, 后者为前三叉病变。EKG均为阳性, 胸痛特点与心绞痛相似。静脉泵入欣维宁及扩冠治疗后缓解。无复流发生机制主要是微血管痉挛及机械性阻塞。慢血流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明确, 可能与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有关。内皮依赖与非依赖性血管舒张异常可能是微血管功能障碍的原因, 而最常见的原因是内皮功能障碍[5]。 (3) 分支血管闭塞:这部分患者在CCP中占50%。支架植入后血管斑块向分支移位, 术者认为分支较小放弃保护, 是主要原因。ECG多有ST段压低, 胸痛症状不典型, 硝酸酯类药物可减缓症状。此外, 经皮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操作诱发血小板激活、聚集致血栓形成导致的炎症反应与PCI术后心肌损伤密切相关。他汀类的抗炎作用有助于加速血管的修复, 对围手术期的心脏有保护作用[6,7], 但理想剂量和用药时机尚须进一步研究。有报道发现围术期使用较高剂量他汀类药物, 在心肌保护、抗炎方面作用优于常规剂量[8]。

本组资料NCCP发生率明显高于CCP, 大多为良性、非缺血性, 发作时一般不伴ECG改变, 与多数报道类似[9,10]。常见原因有: (1) 精神因素:患者对手术不了解产生的心理紧张, 表现为胸部异物感、针刺样胸痛、不规则疼痛等。良好的医患沟通, 有助于病情的好转。 (2) 上消化道因素: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对消化道黏膜的刺激损伤及应激性溃疡为常见原因。早期给予质子泵抑制剂或其他胃黏膜保护剂可预防和改善症状。 (3) 支架牵拉痛:支架选择偏大、长支架、弯曲分叉病变等原因导致支架释放后对冠状动脉持续性的牵拉、扩张刺激。表现为不规则胸闷、胸痛。部分患者疼痛与呼吸有关, 可能与心包摩擦有关。ECG无或仅有轻度ST段压低, 心肌坏死标志物正常。硝酸酯类药物和钙拮抗剂可使症状得到一定的缓解。

总之, 冠脉介入治疗后的胸痛原因较多, 鉴别诊断非常重要。急诊手术、多支架植入, 严重及复杂血管病变CCP的发生率较高, ECG变化与之相符。故对于PCI术后ECG阳性、胸痛典型的患者应高度重视, 积极处理。

参考文献

[1]FILIPPO O, NICOLA B, CASAGRANDA I, et al.Chest pain evaluation project[J].G Ital Cardiol (Rome) , 2009, 10 (1) :46-63.

[2]PHAM S V, PHAM P C, PHAM P M, et al.Antithrombotic strategie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fo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J].Drug Des Devel Ther, 2010, 4:203-220.

[3]李爱琴, 郑海军, 朱艳霞.PCI术后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及对策[J].山东医药, 2011, 51 (39) :83-84.

[4]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9, 37 (1) :1-2.

[5]PRIES A R, HABASETTL H, AMBROSIO G, et al.A review of methodsfor assessment of coronary miemvascular disease in both clinical andexperimental settings[J].Cardiovasc Res, 2008, 80 (2) :165-174.

[6]PATTI G, PASCERI V, COLONNA G, et al.Atorvastatin pretreatment improves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ACS undergoing early pere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results of the ABMYDA-ACS irandomized trial[J].J Am Coli Cardiol, 2007, 49:1272-1278.

[7]PASCERI V, PATTI G, NUSCA A, et al.Randomized trial of atorvastatin for reduction of myocardial damage during coronary intervention results from the ARMYDA study[J].Circulation, 2004, 110:674-678.

[8]马树人.较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择期PCI术者心肌保护作用[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30 (6) :901-904.

[9]马野, 姜丕桥, 王赓, 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周内胸痛15例分析[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10, 26 (10) :799.

经皮管状动脉介入 篇4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血栓抽吸导管

【中图分类号】R827.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901-02

1 前言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成功的关键是及时将梗死动脉打通,使心肌组织水平的灌注得到恢复,避免心室重构及减少心肌细胞的坏死,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打通冠状动脉,恢复血供以后,心肌组织再灌注恢复不明显,甚至是无灌注,即心肌无复流。心肌无复流会引发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心脏性猝死以及充血性心力衰竭。有鉴于此,在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要注重心肌组织水平的充分再灌注。本文主要研究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肌组织再灌注的改善情况。

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本院急诊科从2009年2月-2011年7月收治的,符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35-81岁,平均年龄57岁。

50例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并符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要求:(1)属于ST段抬高型的心肌梗死。(2)在急性期为进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3)患者心肌梗死后仍然有心绞痛发作,心电图显示有心肌缺血症状。(4)梗死动脉有闭塞表现,且冠状动脉内有明显血栓生成。(5)梗死血管直径大于2.5毫米,主要是位于冠状动脉的近段以及中段的血。(6)患者无抗血小板、无抗凝治疗禁忌证。治疗组患者及观察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变部位、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方面具有明显可比性。

3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方法

本院给50例患者均服用300mg阿司匹林以及300mg氯吡格雷, 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前从动脉鞘管注入10000U肝素,选择2.33毫米(7F)作为指引导管,将0.36毫米(0.014IN)BMW的指引导丝送入到闭塞血管的远端。治疗组在透视的情况下沿着导丝将血栓抽吸导管直接送入到患者病变部位,在导管的尾部连接50ml的注射器,在持续负压情况下将导管缓慢推送到闭塞段,再置入血管的远端,缓慢抽动2-3次,并观察冠状动脉造影,对治疗情况进行客观评估,根据患者的病变情况选择适宜直径的药物涂层支架置入冠状动脉中。而对观察组患者行常规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冠状动脉造影评估后置入药物涂层支架。

经治疗后患者的病变处扩张满意,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无明显的夹层或者血栓出现,在手术后观察10分钟左右没有发生的,可以将患者送至CCU病房进行观察,给予100mg/d阿司匹林以及75mg/d氯吡格雷服用1年左右,6000U低分子肝素经皮下注射3天。观察患者住院期间是否有心血管疾病发生,出院后进行5个月随访。

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SPSS10.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比较均进行t检验。P<0.05时,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5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结果

手术后对治疗组以及观察组的治疗治疗进行分析比较显示,两组患者均顺利地置入药物涂层支架,治疗组患者直接置入支架率(63.2%)明显高于观察组(19.5%);治疗组Timi3级血流发生率(94.2%)显著高于观察组(57.3%);治疗组Timi2级血流(慢血流)的发生率(6.5%)明显低于观察组(26.3%);治疗组Timi0-1级血流(无复流)的发生率(0%)明显低于观察组(17.2%)。治疗组校正的Timi帧数少于观察组帧数;治疗组远端栓塞的发生率(0%)显著低于观察组(15.4%)。上述比较P<0.05,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住院期间及出院后治疗组及观察组患者都没有出现再发性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等严重心脏疾病。治疗组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明显低于观察组。

6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因为血小板聚集、斑块破裂、血栓的形成,造成冠状动脉闭塞。不稳定斑块破裂是最关键的始动因素,当血流动力学或者血管张力发生改变时,会引发患者斑块破裂以及形成血栓。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行抗血小板以及抗血栓治疗,并行PCI将梗死的血管打通。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及实践的指导,在行急诊PCI术时进行血栓抽吸可大大降低心肌组织远端微栓塞以及无复流的发生率,改善靶血管的血流,并对预后有良好的改善。

本次研究中,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恢复期均成功实施了PCI手术,治疗组25例患者的血管远端栓塞、冠状动脉校正的Timi帧数以及血流Timi分级明显优于观察组。血栓抽吸导管应用于PCI术中能有效降低远端微血管栓塞的发生率,进而改善心肌组织的灌流,降低慢血流以及无复流的发生率。在手术后对患者心功能测定结果显示,治疗组左心室收缩以及舒张功能明显好于好于观察组,这主要是因为经过抽吸血栓后心肌组织获得充分灌注,心功能因此而得到改善。

经皮管状动脉介入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8年1月—2008年8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住院并接受PCI术治疗的冠心病病人50例,其中男47例,女3例;年龄37岁~77岁。

1.2 方法

冠心病病人PCI术治疗出院3个月后,采用电话访谈法,访谈内容包括:是否重返工作、重返工作的时间(指实施PCI术至恢复工作的时间)、工作性质及劳动强度。重返工作的时间分3个时段:≤1个月、1个月~2个月、≥2个月。工作性质分为办公室工作和操作工人。劳动强度按照简单的分级标准,包括极轻劳动、轻劳动、中等劳动;重劳动指极重劳动。极轻劳动指手指作业、脑力劳动、坐位姿势多变、立位重心不动;轻劳动指长时间连续上肢作业;中等劳动指立位工作,身体水平移动,步行速度,上肢用力作业,可持续作业;重劳动指全身作业,全身用力10 min~20 min需休息1次;极重劳动指全身快速用力作业呼吸急促、困难,2 min~5 min即需休息。

2 结果

2.1 病人一般资料

50例病人中42例经球囊预扩张后置入支架,8例为直接置入支架,手术成功率为100%。50例病人的一般资料见表1。

2.2 病人重返工作情况

(见表2)

3 讨论

冠心病是危及人类健康的重要慢性疾病之一,而且近年来患病的年轻化趋势越来越严重,在各种治疗冠心病方法中PCI术以其创伤小、缓解心绞痛迅速等可靠的优点成为主要方法。成功的PCI术可显著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客观生理指标[1]。董蔚等[2]使用健康状况问卷(SF-36)对PCI术3个月~6个月病人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表明PCI术能显著提高冠心病病人生活质量,并在随访中发现,3个月~6个月内有82.5%恢复正常工作,且术后恢复工作的时间以1个月以上为多,其平均年龄为54.61岁。

本研究中3个月电话随访,术后48.0%重返工作,原因可能为:术后心绞痛缓解迅速,且病人自我感觉体力增加。未重返工作者中多数病人为术前已退休,有些病人患病后即办理退休,还有病人表示虽然自我感觉术后体力恢复较多,但家属不支持工作。本研究结果比董蔚的结果低,可能与本研究样本量较少、随访时间短且平均年龄为56.46岁有关。术后重返工作的时间以1个月~2个月为多,这与以往研究相似。从劳动强度来看,多数病人不再从事较强体力活动。PCI手术简单、创伤小、恢复快且缓解心绞痛迅速,这使得病人能早期重返工作。

Leslie等[3]的研究表明,失业和免职与PCI术后病人预后差相关。社会经济状况(SES)与PCI术后病人的生活质量也相关,不同SES的病人的临床预后相似,但低SES者通常有更高的再住院率和较低的生活质量[4]。因此,对PCI术后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嘱病人避免较强体力活动,鼓励病人早期重返工作,提高其生活质量。首先要改变病人、家属、单位同事等的观念,消除他们对PCI术术后病人的错误认知。一般人认为冠心病病人PCI术后肯定不能从事任何活动,家属和单位也不支持重返工作,病人自己对身体也有所担心。因此,护理人员应帮助病人尽快转化角色,鼓励其尽快承担一定的社会工作,告知病人参加工作,走向社会,将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告知病人应在安全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情况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避免高强度、重体力的工作,工作量应从轻到重,工作时间从短到长,逐步适应,以不疲劳为准。对出院的病人定期进行随访,了解他们的工作现状,及时给予健康指导。同时,与病人的家属、单位同事取得联系,宣传PCI术的相关知识,帮助病人获得家庭及社会的支持。

摘要:[目的]调查冠心病病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出院3个月后重返工作情况。[方法]采用电话访谈法,询问50例病人是否重返工作、重返工作时间、职业性质、劳动强度。[结果]24例病人PCI术后重返工作;术后1个月~2个月重返者多(17例);其中3例(12.5%)为半工,21例(87.5%)为全工;18例(75.0%)为办公室工作,属于极轻劳动,6例(25.0%)为操作工人,属于轻劳动和中等劳动强度。26例病人未重返工作者,大多数(23例)为术前已退休。[结论]PCI术创伤小、恢复快,使术前工作的病人早期重返工作岗位,提高了生活质量。

关键词: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Bliley AV,Ferrans CE.Psychologic aspects of cardiovascular care:Quality of life after coronary angioplasty[J].Heart Lung,1993,22:193-199.

[2]董蔚,盖鲁粤,杜洛山,等.应用健康状况问卷评价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2):133-135.

[3]Leslie SJ,Rysdale J,Lee AJ,et al.Unemployment and deprivation are associated with a poorer outcome follow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angioplasty[J].Int J Cardiol,2007,122(2):168-169.

经皮管状动脉介入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1年5月—2013年12月我科采用PCI治疗老年冠心病病人117例, 男69例, 女48例;年龄61岁~86岁 (71.5±7.3) 岁;血压 (125~160) / (80~110) mmHg (1mmHg=0.133kPa) ;急性心肌梗死21例, 稳定性心绞痛36例, 不稳定性心绞痛60例;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30例, Ⅱ级54例, Ⅲ级33例;合并高血压54例, 糖尿病31例, 高脂血症23例, 心律失常15例;冠状动脉造影:单支血管病变33例, 双支血管病变36例, 三支血管病变48例;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 (WHO) 冠心病诊断标准。

1.2 介入治疗方法

病人取仰卧位, 选择左侧或右侧股动脉, 采用Seldinger技术置入动脉鞘管行冠脉造影, 根据造影结果选择指引导管与导丝及其相关支架, 经鞘管将支架送至病变部位后释放支架, 术后4h拔除鞘管、人工压迫30min止血后利用医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术后予以抗血小板聚集、抗凝等相关药物治疗及支持治疗。

1.3 结果

本组病人均成功完成介入穿刺治疗, 其中右侧股动脉穿刺92例, 左侧股动脉穿刺25例, 住院时间5d~17d (10.5d±2.5d) 。术后发生穿刺局部血肿1例, 造影剂过敏1例, 发热3例 (体温37.5℃~38.0℃) , 均给予相关处理后症状缓解或消失。

2 护理

2.1 治疗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是一项新技术, 我院自开展该手术几年来发现病人由于对该手术方式认知的不足, 术前多存在焦虑、抑郁等多种复杂的负性心理问题, 以至于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手术效果的巩固。因此, 治疗前责任护士加强与病人沟通交流, 倾听病人主诉, 了解病人的心理状况, 针对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及应对方法, 耐心回答病人及其家属的疑问, 努力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以获得病人最大限度的信任。详细介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必要性和意义、方法、优点、手术过程、术前配合要点和注意事项、术后可能发生的不适和应对措施, 以提高病人对相关知识的认知, 纠正既存的错误知识;列举我科已成功完成的手术例数, 情况允许的条件下让手术后病人现身施教, 以缓解和消除病人及其家属的负性心理情绪, 鼓励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主动配合各项治疗和护理工作。

2.1.2 术前准备

协助医生完善心电图、B超等术前各项常规检查, 遵医嘱按时发放氢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药物并监督病人口服。术前1d指导病人练习呼吸和咳嗽等术中需配合的动作, 训练床上大小便以免术后卧床致大小便困难。询问病人有无药物过敏史并行碘过敏试验, 做好双侧腹股沟区的备皮及皮肤清洁工作, 根据病人情况给予禁食6h、禁饮4h。老年病人由于身体及疾病的影响, 睡眠质量差, 可遵医嘱给予口服镇静药物促进睡眠。术日病人入介入室前嘱其排空膀胱, 以免术中膀胱过度膨胀引起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症状, 影响手术的顺利完成。

2.2 术中护理

病人入介入室后向其讲解室内仪器设备及仪器等的音响, 告知手术步骤和配合要点, 并针对病人入室后的心理状态进行适时心理疏导。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手术步骤, 密切观察手术进展, 及时提供术中所需的器械和物品。严密观察病人意识、表情、面色、生命体征等病情变化, 随时耐心询问病人有无不适, 及时给予安慰和鼓励, 由于老年病人多听力欠佳, 与其交谈时尽量靠近耳侧及提高音量, 术中嘱病人勿随意活动四肢, 有躁动病人可适当给予保护性约束, 以免影响手术进展及顺利完成。适时告知手术完成情况, 使病人了解手术进展, 缓解其紧张心理, 促进手术配合度。

2.3 治疗后护理

2.3.1 体位与活动

PCI术后常规给予平卧、穿刺侧肢体制动24h, 穿刺点沙袋加压8h。本组病人术后4h拔除鞘管前平卧休息, 拔除鞘管后4h根据病人情况给予平卧位与30°半坐卧位交替, 穿刺点沙袋加压8h, 穿刺侧下肢可在床上平行移动, 禁屈曲。术后48h即可下床活动, 活动循序渐进, 活动量以病人不感觉疲劳为宜。

2.3.2 病情观察

病人从介入室返回病房后, 给予多参数心电监护仪动态监测心率、心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电图等改变, 必要时送冠心病监护病房 (CCU) 监护至生命体征平稳后转回病房。观察病人有无胸闷、心悸等症状, 加强病房巡视, 注意倾听病人主诉、询问有无不适, 若出现心慌等症状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理。观察穿刺侧下肢皮肤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抗凝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 (APTT) 变化, 观察病人意识、血压变化, 有无皮肤黏膜、消化道等出血倾向。

2.3.3 拔鞘管护理

本组病人术后均留置鞘管4h后拔管, 拔管前备齐多巴胺、阿托品、利多卡因等药品和用物, 监测APTT值40s~60s无异常后使用利多卡因行鞘管旁注射后拔除动脉鞘管。拔管过程中注意观察病人血压、心率变化, 注意病人心理护理, 以防止出现迷走神经反射症状。拔除鞘管后用弹力医用绷带加压包扎穿刺点, 注意包扎松紧度适宜, 同时给予沙袋压迫防止穿刺点出血。

2.3.4 促进造影剂排出

为避免造影剂造成的肾功能损害, 介入治疗前6h至术后12h遵医嘱按1.0mL/ (kg·h) ~1.5 mL/ (kg·h) , 通过30gtt/min~40gtt/min静脉输注等渗盐水持续进行水化治疗, 静滴过程中注意观察病人病情, 避免引起心力衰竭。术后24h建议病人大量饮水, 24h饮水量最少1 500mL, 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主, 以增加水分的摄入, 既可增加尿量, 促进造影剂从尿液排出, 又可避免造影剂肾病的发生。

2.3.5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1) 血肿:穿刺部位出血和血肿是介入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 局部轻微出血的发生率为1%~2%, 严重出血发生率<0.1%, 出血、血肿的发生与病人的体重、伴有高血压、周围血管病变、术中操作、术后抗血栓治疗强度及术后病人过早活动有关[3]。术后绷带加压包扎时应注意松紧度, 严防包扎过松达不到止血效果;严密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渗血, 如有出血倾向应报告医生给予检查处理;若已有血肿形成积极采取措施防止血肿加大, 出现穿刺点局部淤血或微小血肿严密观察瘀血或血肿有无继续发展, 如无改变可不做特殊处理任其自行吸收, 较大血肿者于术后24h~48h进行对症处理。本组1例出现小血肿, 因及时发现立即给予重新加压包扎、沙袋压迫止血后血肿未继续发展。 (2) 造影剂过敏:造影剂过敏是PCI不良反应之一, 为预防造影剂过敏的发生, 术前应详细询问病人有无过敏史、家族过敏史, 严格碘过敏试验。PCI时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造影剂注入时严密观察病人意识、呼吸等变化。本组1例病人推注造影剂1min后出现面色苍白、呼吸急促, 立即给予停止造影剂注入及对症处理后消失。 (3) 发热:PCI术后发热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可能为支架植入术后的不适或不良反应。术后4h监测体温1次, 体温>38.5℃可遵医嘱给予物理和药物降温, 及时遵医嘱采集血液进行白细胞检测, 警惕感染的发生。本组3例病人体温37.5℃~38.0℃, 鼓励病人多饮水及冰敷后体温下降。 (4) 迷走神经反射:PCI术后迷走神经反射多因病人精神过度紧张、拔管时刺激及拔管后按压手法过重引起的疼痛、血容量不足、尿潴留等引起的[4]。本组无一例病人发生迷走神经反射。

PCI目前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老年病人身体器官机能逐渐衰退, 为预防PCI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减轻病人的痛苦, 应加强PCI围术期的护理, 提高PCI手术的安全性, 促进病人康复。

摘要:[目的]总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 治疗老年冠心病病人的护理。[方法]对117例老年冠心病病人采用PCI治疗, 同时加强护理。[结果]本组病人均成功完成介入穿刺治疗, 其中右侧股动脉穿刺92例, 左侧股动脉穿刺25例;术后发生穿刺局部血肿1例, 造影剂过敏1例, 发热3例, 均给予相关处理后症状缓解或消失。[结论]加强老年冠心病病人采用PCI治疗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关键词: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护理

参考文献

[1]唐秀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临床疗效观察[J].河北医学, 2013, 19 (11) :1677-1679.

[2]张文杰, 周栋雯, 李鑫, 等.介入上肢垫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13, 48 (7) :636-637.

[3]胡燕利, 燕美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 2013, 27 (9B) :2830-2832.

经皮管状动脉介入 篇7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首次STEMI患者,发病时间<12 h,经急诊冠脉造影证实罪犯血管前向已恢复TIMI3级血流,且胸痛已明显减轻,血液动力学和心电稳定的,共86例。随机分为即刻PCI组(44例)和择期PCI组(42例)。全部病例均符合WHO的STEMI诊断标准,剔除了下列临床情况:(1)新近发生的脑卒中;(2)合并外伤;(3)心肺复苏后;(4)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或休克;(5)严重室性心律失常;(6)心功能Killip分级Ⅲ级及以上。

1.2 治疗方法

入院后所有患者即刻嚼服拜阿司匹林片300 mg,氯吡格雷300~600 mg,在发病12 h内从桡动脉或股动脉入路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即刻PCI组44例实施同台手术,对梗塞相关血管的罪犯病变进行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术中有低血压、心功能恶化者予多巴胺、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治疗,术后常规口服拜阿司匹林片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低分子肝素钠5 000 U皮下注射,1次/12 h,使用3~5 d;其他辅助药物尚包括硝酸酯、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他汀药。择期PCI组42例完成造影后就给予上述的标准药物治疗,对于造影显示血栓负荷较重者,予氯吡格雷150 mg/d,7~10 d后行2次冠脉造影检查,若病变适宜,则行PCI治疗,若造影显示罪犯血管管腔狭窄<70%(左主干<50%)可不行PCI治疗。

1.3 检测指标

PCI成功标准:术后梗死相关动脉开通,残余狭窄<20%,住院期间无死亡、围术期心肌梗死、急诊CABG、急性肾衰及脑卒中等并发症。

慢血流/无复流定义是指冠状动脉狭窄解除,但远端前向血流明显减慢(TIMI 2级,慢血流)或丧失(TIMI 0~1级,无复流),并排除管壁撕裂、急性血栓形成、夹层、大动脉痉挛或高度残余狭窄。

住院期心血管事件是指死亡,再梗死或急诊冠脉旁路移植术。

左室功能评价: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在PCI术后4周用超声心动图(美国PHILIPS IE-33超声诊断系统)计算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算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组间性别、年龄、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心功能Killip分级等构成之间比

两组间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见附表。

2.2 两组支架植入成功率比较

44例即刻PCI组支架植入成功率为88.64%,42例行择期PCI术,在7~10 d药物治疗后二次造影显示有2例罪犯病变狭窄<50%,未行支架治疗,给予药物保守治疗,余40例给予PCI治疗,支架植入成功率为100%,两组支架植入成功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择期PCI组明显高于即刻PCI组。

2.3 两组PCI术后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率的比较

择期PCI组无1例发生慢血流/无复流事件。而即刻PCI组有2例于支架植入后出现无复流现象,患者血流动力学急剧恶化,冠脉内给予替罗非班,硝酸甘油,硝普钠,静脉应用多巴胺等药,并且应用IABP治疗效果仍差,均在1周内发生泵衰竭死亡,有3例术后发生慢血流给予替罗非班等药物治疗恢复,TIMI达3级血流,两组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2.4 两组住院时间及住院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即刻PCI组患者2例于手术后7 d内因严重泵衰竭死亡,择期PCI组患者无死亡等心血管事件发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未出现支架内血栓。两组患者住院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2.5 两组PCI治疗后左心室功能比较

PCI术后4周行超声心电图检查示,即刻PCI组为52.8%,择期PCI组为55.5%,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罪犯血管前向血流TIMI3级STEMI患者,择期PCI较即刻PCI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目前国内外冠心病诊治指南一致认为对STEMI患者行即刻PCI是最有效降低死亡率的治疗[1,2],但对冠脉血流TIMI分级指导治疗却没有明确的规定,更多的是强调缩短发作到导管进入的时间,尽快的打开闭塞的血管。近年来,急诊PCI已成为STEMI再灌注治疗的常规方法,但对于经造影检查,罪犯血管前向血流已达TIMI3级的STEMI是否行即刻干预,目前尚无统一共识。研究表明[3]临床上冠脉血流TIMI3级发生与以下因素相关:(1)血栓自溶,约占STEMI的10%~15%;(2)溶栓或应用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3)应用血栓抽吸导管等器械治疗。PCI过程中无复流现象是常见的棘手问题之一。临床研究[4,5]显示其常见于以下状况:(1)临床因素:STEMI并发大血栓病变、心源性休克和糖尿病等;(2)血管病变因素:如闭塞病变,血栓病变和弥漫病变;(3)冠脉介入治疗方式,旋磨,旋切等可导致无复流发生。有研究表明直接PCI后存在无复流,其发生率约为10%~30%。YOSHIAKI[6]等通过心肌声学造影的方法发现,在实施再灌注治疗后有25%~30%的患者中观察到无复流现象,从而产生长期和广泛的心肌损伤,心脏扩大,心功能受损,并且可并发心血管事件。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择期PCI相比,罪犯血管前向TIMI3级血流的STEMI行即刻PCI支架植入成功率相对下降,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率增加、住院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高。即刻PCI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相对不足的可能机制是[7,8,9](1)STMEI患者处于应激及高凝状态,在梗死相关血管内过多的器械操作(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等)可导致大量的炎性因子释放及凝血级联反应,容易诱发血栓形成甚至血栓风暴导致慢血流、无复流及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2)球囊反复扩张过程中,多次再灌注损失会加重心肌损失的范围及程度;(3)球囊挤压及支架置入过程中,罪犯血管部位不稳定的血栓会栓塞分支或远端血管床,导致心肌灌注减少,加重心肌损伤及诱发恶性心律失常。反之,对于恢复TIMI3级血流,血流动力学及心电稳定的患者,给予7~10 d的抗栓和调脂等治疗,患者应激及高凝状态逐渐恢复,梗死相关血管内血栓减少甚至消失。如对患者择期PCI,则急性血栓形成、慢血流、无复流及PCI相关心肌梗死的风险都会一定程度上降低。早期研究(TIMI2A)表明,溶栓后即刻行PCI较延迟(18~48 h)PCI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升高,而左心功能相似,其结果与本研究结果相似。胡波[10]等研究表明STEMI患者如果在造影时发现罪犯血管存在几乎完全闭塞、血栓、钙化及长病变等形态学改变,则直接PCI后无复流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为单中心、小样本研究,患者入选周期较长,难免会引入偏倚;(2)未对STEMI两组心肌梗死面积的差异进行评估;(3)随访时间较短(仅30 d),尚不能观察两种治疗策略对长期预后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提示对临床情况稳定,有冠脉血流TIMI3级的STEMI患者采取择期PC策略是一个更加合理、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8):673-674.

[1]Chinese Society of Cardiology.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guide[J].ChineseJournal Of Cardiology,2010,38(8):673-674.Chinese

[2]LEVINE G.N,BATES E.R,BLANKENSHIP J.C,et al.2011ACCF/AHA/SCAI guideline fo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ameri-can h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 and thesociety for cardiovascular angiography and interventions[J].Circu-lation,2011,124(23):574-651.

[3]ROBINSON N,BARAKAT K,DYMOND D,et al.Platelet IIb/I-IIa antagonists followed by delayed stent implantation.A newtreatment for vein graft lesions containing massive thrombus[J].Heart,1999,81(4):434-437.

[4]HENRIQUES JPS,ZIJLSTRA F,OTTERVANGER JP,et al.In-cidence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distal embolisation duringprimary angioplasty for acutemyocardial infarction[J].EurHeart J,2002,23:1112-1117.

[5]TANAKAA,KAWARABAYASHIT,NISHIBORIY,et al.No-re-flow phenomenon and lesionmorphology in patientswith acutemy-ocardial infarction[J].Circulation,2002,105:2148-2152.

[6]YOSHIAKI TANIYAMA,HIROSHI ITO,RVUICHI MORISHITA,et al.Potential of microvascular reperfusion with adjunctive 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J].Drugs,2001,61:437.

[7]FREIXA X,BELLE L,JOSEPH L,et al.Immediate vs.delayedstenting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 systematic review andmeta-analysis[J].EuroIntervention,2013,8(10):1207-16.doi:10.4244/EIJV8I10A185.

[8]YIP HK,WU CJ,YANG CH,et al.Delayed post-myocardialinfarction invasive measures,helpful or harmful?A subgroupanalysis[J].Chest,2004,126(1):38-46.

[9]JOLICOEUR EM,TANGUAY JF.From primary to secondary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the emerging concept of earlymechanical reperfusion with delayed facilitated stenting-whenearlier may not be better[J].Can J Cardiol,2011,27(5):529-33.doi:10.1016/j.cjca.2011.06.010.

[10]胡波,张洪炜,张玉青,等.急性心肌梗死直接介入治疗后无复流的血管因素[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5,11(6):258.

经皮管状动脉介入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4 例,为本院收治的行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患者。纳入标准:符合WHO拟定的“缺血性心脏病的相关诊断标准”[3];经Allen试验,结果呈阳性;无严重脏器损伤者;排除血流动力不稳定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2 例,对照组男19 例,女13 例,年龄42~76 岁,平均年龄(64.6±5.1)岁,急性心肌梗死17 例,稳定性心绞痛8 例,不稳定性心绞痛7 例;其中合并高血压6 例,糖尿病5 例;观察组男20 例,女12 例,年龄45~79 岁,平均年龄(65.2±4.8)岁,急性心肌梗死18 例,稳定性心绞痛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8 例,其中合并高血压7 例,糖尿病4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术治疗。常规腹股沟消毒,选择右侧股横纹下方2~3cm处作为穿刺点,做左右冠脉造影后,根据病变类型选择合适的治疗器械实施介入手术,行动脉造影者术后拔出动脉鞘,行介入治疗者术后6h拔出股动脉鞘管,常规缝合包扎,保持穿刺侧下肢伸展位,术后24h拆除绷带。

观察组采用经皮桡动脉穿刺介入术治疗。将患侧手臂置于支撑板上,外展35°,选择桡动脉搏动最强烈处为穿刺点,以利多卡因行局部麻醉,采用21G穿刺针,以透壁法倾斜30~60°进针,穿透桡动脉前后壁,缓缓撤针,见动脉血喷出后,固定穿刺针导入钢丝,顺钢丝方向插入动脉鞘,再撤出钢丝。顺鞘管注入0.1~0.2ml硝酸甘油以防血管痉挛,注入5000U肝素防止血栓形成,术后拔出动脉鞘管,常规包扎缝合,覆盖无菌纱布并压迫6h。

1.3 观察内容

观察两组穿刺成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手术情况,观察两组术中感染、血肿、动脉闭塞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为SAS9.0,根据数据类型分别采用t检验与 χ2检验,P<0.05 判定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观察组置管成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置入支架数、穿刺成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2。

3 讨论

传统冠心病介入治疗入路方式为经股动脉穿刺入路,但随着近年来临床应用的逐渐增多,该入路方式暴露出术后易发生血肿,血管并发症发生率高,易因迷走神经反射引发低血压等弊端[4,5]。随着介入治疗器械及技术的不断进步,加之桡动脉所具有的独特解剖特点,经桡动脉行介入治疗时可避免术中发生动静脉漏、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也利于术中压迫止血,使出血易于控制,从而利于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康复[6]。

本组研究中,比较了经皮桡动脉穿刺与经股动脉穿刺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两组在置管成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置入支架数、穿刺成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在感染、局部血肿、肢体浮肿、腰疼等并发症发生率上,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在冠心病治疗中,采用经皮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效果与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相当,但经皮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并发症更少,安全性更佳。分析原因可能为:桡动脉为肱动脉分出穿过旋后肌,正中神经独立走行于前壁中间,桡神经在前壁近端离开伴行的桡动脉后进入前壁候补,桡动脉无重要的静脉伴行。这种解剖特点可避免经股动脉穿刺时可能发生的动静脉瘘、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且即使桡动脉术后闭塞也对手部血供无影响。经桡动脉患者术后无需严格制动,术后可迅速下床活动,减少长期卧床导致的腰背疼痛、下肢血栓等严重并发症。

综上所述,采用经皮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冠心病临床效果良好,安全性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经皮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64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用经股动脉介入治疗,观察组采用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比较两组置入动脉鞘时间,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置管成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置入支架数、穿刺成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经皮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效果与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相当,经皮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并发症更少,安全性更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桡动脉,股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

参考文献

[1]李利,申国璋,胡威,等.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手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4,6(21):54-55.

[2]庞霁娟,江珉,温文韬,等.经皮桡动脉穿刺冠脉介入治疗外周血管并发症的护理[J].西南国防医药,2010,20(8):882.

[3]韩双.经皮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研究[J].吉林医学,2012,33(3):508.

[4]朱晓东,郭施勉,杜曼,等.经皮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34):44-45.

[5]邓世磊.试析经皮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冠心病的效果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18):4228-4230.

经皮管状动脉介入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2月至2009年3月本科收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 所有病例均符合WHO的AMI诊断标准[2]: (1) 持续胸痛>30min, 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 (2) 心电图至少2个相邻胸前导联或Ⅱ、Ⅲ、aVF导联中2个导联ST段抬高>1mm同时血清心肌酶超过正常值2倍; (3) 发病时间≤12h; (4) 经静脉溶栓90min内仍持续胸痛或ST段仍抬高, 且CAG示IRA前向血流TIMI 0~Ⅱ级者行补救PCI。本组患者男58例, 女22例, 年龄39~68岁, 平均 (50.12±5.4) 岁, 发病时间为30min~23h;根据入院时心电图变化判断心肌梗死部位:前壁38例, 前间壁16例, 下壁10例, 广泛前壁7例, 正后壁4例, 高侧壁5例;心功能:KillipⅠ级6例, KillipⅡ级16例, KillipⅢ级48例, KillipⅣ级10例。

1.2 方法

本组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做心电图, 临床判断均符合AMI诊断标准。术前口服阿司匹林0.3g, 氯吡格雷300mg, 并给予扩血管药, 以标准技术进行动脉造影及支架术。以Sedinger法穿刺右股动脉, 置入6F或7F动脉鞘, 有Ⅱ度Ⅱ型及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或下壁AMI伴有缓慢心律失常者, 预先经股静脉置入保护性临时起搏电极, 冠脉造影确定梗死相关血管后行直接PCI治疗 (PTCA及冠脉内支架置入) , 术后留置鞘管4~6h后拔管, 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0.3g/d, 氯吡格雷7mg/d, 至少6个月, 微泵入肝素1000U/h, 24h停肝素, 监测ACT<200s拔动脉鞘, 低分子肝素0.6ml皮下注射, 2次/d, 持续5~7d, 同时酌情使用口服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ACEI类、他汀类调脂药, 术后一般避免静脉使用扩血管药物。

1.3 支架置入成功指标

PTCA或支架置入后残余狭窄<30%, 则急诊PCI成功。临床成功指标:急诊PCI后不伴有AMI、紧急冠状动脉搭桥及心脏性死亡等主要心血管事件[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从患者送入导管室至IRA开通时间15~30min, 平均 (18.8±1.92) min;从开始造影至介入治疗结束时间为30~95min, 平均 (43.7±12.9) min。

2.2

本组80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单支病变30例, 双支病变36例, 3支病变12例, 左前降支合并左主干病变2例, 急诊PCI成功, 术中支架植入成功率100%, 梗死相关动脉即刻开通率100%。TIMI血流均达III级, 造影显示均无残余狭窄, 平均住院12d,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术后3~12个月随访, 患者症状及ECG均得到明显改善, 无其他严重冠脉事件发生, 患者满意率高。

3 讨论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AMI能够有效地抑制心肌梗死后的左心室重构, 改善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 增加远期生存率, 这与其能够早期、充分、持久地开通梗死相关血管, 提供丰富的血流, 挽救濒死心肌, 缩小梗死面积有关。急诊PCI成功与否与手术者熟练程度和经验有关, 并能准确判断IRA, 同时术中对心电图及血压的监测, 及时处理各种严重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及保持重要脏器的血供, 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急诊PCI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手段, 它可以迅速开通IRA。急诊PTCA支架优于溶栓治疗, 包括溶栓禁忌证、溶栓时间窗口以外及溶栓失败者, 血管再通率高, TIMⅠ、Ⅱ级高达90%以上[3], 明显的提高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存活率, 同时缩短住院时间。综上所述,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保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其并发症少, 抢救成功率高, 能减少梗死后心室的重构, 有效保护心脏功能, 降低死亡率,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治疗 (PCI) 急性心肌梗死 (AM I) 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收治的80例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治疗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 进行统计分析, 总结经验。结果 80例患者急诊PCI成功, 术中支架置入成功率100%, 平均住院12d,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术后3~12个月随访, 无心绞痛及死亡病例, 患者满意率高。结论 对于胸痛>12h而<24 h, 有缺血症状和体征的患者, 急诊PCI安全有效。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支架

参考文献

[1]韩立宪, 王贵松, 徐泽升, 等.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与静脉溶栓后急诊介入治疗的比较研究.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2, 10 (4) :209-210.

[2]江一清, 刘朝中, 朱国英.现代冠心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686-687.

上一篇:劳动争议纠纷下一篇:数学教学备课中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