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精选8篇)
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 篇1
摘要:目的 分析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围手术护理。方法 92例经脑血管造影所证实的脑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性护理,分析两组临床相关时间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住院时间及症状消失时间为(4.7±1.1)d、(3.3±0.8)d;对照组分别为(8.4±2.4)d、(6.3±1.8)d,观察组临床相关时间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505、10.330,P<0.05)。观察组总并发症的发生率39.13%低于对照组的86.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围手术期进行综合性护理,创伤小,患者恢复快,并发症少。
关键词:介入栓塞术,脑动脉瘤,围手术护理,治疗
脑动脉瘤属于局部血管产生异常改变致使脑血管瘤样性突起的疾病,具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近年来,栓塞术已发展成治疗脑动脉瘤的新技术,其具恢复快、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及痛苦少等优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均经脑血管造影所证实的92例脑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6例。对照组男25例,女21例,年龄38~71岁,平均年龄(41.3±10.4)岁;观察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39~72岁,平均年龄(41.9±10.5)岁。两组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行栓塞术,对照组进行健康宣教、术前检查、心电图监测等常规护理。在该基础上给予观察组综合性护理,内容有:①术前护理:协助患者进行各项检查观察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对于存在焦虑及恐惧等不良情绪患者加强心理疏导,耐心介绍进行治疗的有效及必要性使其具备良好精神状态及稳定的情绪配合本次手术的顺利进行;②术中术后护理:术中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心功能及血压变化情况,若发现心律异常或心肌缺血等情况,应及时处理或告知医师进行处理;术后对患者穿刺部位实施加压包扎,密切观察患者的不良情绪及反应,有无发生胃肠道不适、疼痛现象;若穿刺部位发生血肿需采取局部冷敷至热敷的方法进行处理;术后加强巡视及密切观察患者体征,防止心包填塞的发生;给予钙离子利尿剂和拮抗剂,记录其尿量及血压,防止并发症的产生;出院前对患者进行健康引导,包括饮食及用药指导等。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相关时间指标(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内容包括:死亡、颅内出血、脑梗死及血糖升高等项目)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相关时间指标比较
观察组住院时间及症状消失时间为(4.7±1.1)d、(3.3±0.8)d;对照组分别为(8.4±2.4)d、(6.3±1.8)d,观察组临床相关时间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9.505、10.330,P<0.05)。
2.2 两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总并发症的发生率39.13%低于对照组86.96%,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情况比较[n,n(%)]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是一种要求较高的微创型手术,忽视手术过程的任何环节都可能使并发症产生。手术前后密切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因此实施有效护理为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是目前探索的必要性
本研究中,观察组予以脑动脉瘤介入术围手术期的全面优质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症状消失与住院相关时间比对照组短,相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且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死亡与脑梗例数无明显差异。可见,对脑动脉瘤实施栓塞术患者围手术期间性全面优质的护理,创伤小,患者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及安全性能高的同时,也提高了护理相关满意度,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围手术期行综合性护理,创伤小,患者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安全性高,具一定临床应用与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黄颖,代丽.显微镜下夹闭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及护理干预研究.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6,23(8):1008-1011.
[2]林卓美.脑动脉瘤破裂患者的急救及护理体会.中国实用医药,2016,11(5):207-208.
[3]王永祥,刘鹏程.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破裂前循环脑动脉瘤的临床研究.中国实用医药,2016,11(7):38-39.
[4]陈合钦,齐玉增,胡百奇.喉罩全身麻醉在老年患者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的应用体会.山西医药杂志,2016,45(4):467-469.
[5]吴洁芝.介入治疗急症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护理研究.中国当代医药,2016,23(8):189-192.
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 篇2
关键词:子宫动脉 介入栓塞 子宫切口妊娠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00-02
剖宫产后切口妊娠(cesarean scar prenancy.CSP)指受精卵及滋养细胞种植于子宫切口瘢痕处,为较少见的异位妊娠,是剖宫产的远期并发症之一,极具危险性。本病早期诊断较困难,目前首诊误诊率仍高达76%[1],常被误诊为宫内早孕或流产,在行人工流产术中发生难以控制的致命性大出血,传统的治疗需行子宫切除。本文主要介绍我院以子宫动脉栓塞术后清宫术治疗CSP,探讨其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02年9月的4例CS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实验室及影像学确诊,生命体征尚平稳,无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年龄21~36岁,平均25.5岁;均有剖宫产史,其中1例2次剖宫产史;剖宫产方式均为子宫下断横切口;此次距剖宫产时间最短5个月,最长7年;3例患者有停经史,1例产后哺乳,月经未来潮;3例有不规则阴道流血,1例无症状阴超发现入院;血HCG2000到>10000mIU/ml不等。
1.2 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手术野,铺无菌巾,局部麻醉,采用Seldinger’s技术穿刺右侧股动脉,插入血管鞘,选用5Fcobra导管将其插入至左侧髂内动脉,同步行盆腔血管数字减影术,明确出血部位及血管分布,连接高压注射器,造影观察盆腔血管分布及子宫动脉开口走行,在导丝引导下,将导丝超选择插入子宫动脉,造影可见子宫轮廓,宫体区域造影剂显示正常,子宫下段区域造影剂浓染,提示血管丰富。推注混合造影剂的明胶海绵颗粒予以栓塞,造影证实栓塞成功,同法给对侧血管进行插管栓塞。术毕穿刺部位加压包扎,右下肢制动8小时,平卧休息24小时。术后给予抗感染,补液对症治疗,24小时后行清宫术。
2 结果
4例患者均成功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2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最高不超过38.2℃,1例诉腰部酸痛,考虑盆腔脏器缺血所致,一般常规抗生素及对症处理后均有效控制,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异位栓塞致盆腔脏器坏死、感染等并发症。栓塞术后一次性终止妊娠,清宫术中出血量约50-70ml,相当于正常月经量。术中及术后未出现大出血,子宫切除及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清宫术后恢复良好,3天后复查彩超提示子宫附件无明显异常,随访一月至三月,月经均恢复正常。
3 讨论
3.1 原因。CSP是子宫肌壁间妊娠的一种特殊类型,属于较少见的异位妊娠[2]。其发生原因的原因可能是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出现愈合不良,瘢痕组织形成较为宽大,进而遗留下缝隙或者空洞,局部内膜缺损或炎症反应导致受精卵着床在瘢痕处,内膜无法充分的蜕膜化,从而出现绒毛植入或者宫内着床后出现供血不足,为了摄取到机体应用的营养,绒毛部分伸入到子宫切口瘢痕处,甚至可能到宫颈部位因峡部管腔狭窄,不利于孕囊的发育,常发生早期流产或不规则阴道流血。绒毛或胎盘的植入,瘢痕组织收缩功能差,又加上处于子宫动脉交叉入口处,血供极为丰富,如临床上诊断不明即行清宫术极易发生难以控制的大出血,甚至危及生命。
3.2 诊断。诊断标准[3]:①有剖宫产史,本次早孕有阴道流血,检查发现子宫下段增大膨胀。②HCG测定,血或尿HCG阳性。③超声:官腔,宫颈管,附件区均未见孕囊,彩超示子宫下段典型的孕囊声像,孕囊周边探及明显的环状血流信号,血供来源于子宫下段前壁肌层,下段前壁肌层变薄或连续性中断,回声紊乱,切口与肌层分界不清。超声检查是疤痕子宫切口早期妊娠诊断的金标准。
3.3 体会。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切口妊娠也在逐渐增加,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可使出血的靶血管闭塞,阻断胚胎血供,造成滋养细胞缺血缺氧,而且,一旦发生大出血时,更是唯一可替代子宫切除的止血方法[4]。我院使用的栓塞剂是中效可吸收的明胶海绵,一方面将出血动脉从末梢处开始栓塞至主干,闭锁整个动脉管腔,另一方面仅能栓塞末梢动脉以上的动脉管腔,不破坏毛细血管网,使子宫可以通过其他交通支获得少量血供维持需要而不致坏死。明胶海绵在栓塞后14-19天可自行吸收,3个月完全吸收,使被栓塞血管复通,不影响再生育功能[5]。介入治疗对子宫、部分的毛细血管床无影响,因此,对卵巢的功能,月经恢复没有明顯影响,有研究表明在介入治疗中卵巢、皮肤及其他器官所受的辐射剂量均在正常可耐受范围内,不会引起明显的损伤。
4 结论
动脉栓塞介入治疗子宫切口妊娠安全可靠,可有效预防和控制传统治疗手段易导致的大出血、子宫破裂等严重并发症,不需要切除子宫,不影响再生育功能,且微创,易被患者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临床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23
[2]单震丽,朱建龙,洪向丽.剖宫产术后43例瘢痕妊娠的治疗的讨论[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3):3216
[3]王靖辉,刘玉侠,郭海欧.子宫动脉灌注栓塞术在宫颈妊娠或子宫下段切口妊娠中的应用[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0,32(1):114-115
[4]潘春煦,韩林飞,扬鹏等.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20例诊疗分析[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09,36(1):82-84
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 篇3
关键词: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围手术,护理干预
脑动脉瘤指的是局限性脑动脉出现异常增大,引起动脉壁的瘤状囊性发生突出,具有较高病残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105例行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的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研究组(55例)。对照组男女比例28:22,年龄38~76岁,平均年龄(55.19±7.57)岁;其中大脑中动脉瘤11例,颈内动脉瘤6例,后交通动脉瘤19例,前交通动脉瘤14例。研究组男女比例30:25,年龄37~77岁,平均年龄(55.68±7.62)岁;其中大脑中动脉瘤13例,颈内动脉瘤7例,后交通动脉瘤20例,前交通动脉瘤1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予以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了解,给予基础护理,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遵医嘱进行用药指导等。
1.2.2 研究组
予以围手术期全面护理:①术前护理人员叮嘱患者卧床休息,保持良好安静住院环境,禁止病房内大声喧哗;②护理人员术前积极主动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进行健康教育,增加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认识,了解手术治疗目的及过程、术后可能出现并发症情况,缓解患者因未知状况引发的不良情绪;③术中对患者进行麻醉前先与患者沟通,告知其麻醉感受,缓解患者紧张、不安等情绪,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帮助医生顺利完成手术;④术后尚未清醒时帮助患者保持平卧体位,呼吸机辅助患者呼吸时使其头部和床板平行;清醒后据患者自身情况改为鼻导管吸氧,保证患者尿管和穿刺管畅通,对患者可能出现并发症进行早期预防。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指标,包括头痛消失时间、呕吐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感染、血管痉挛、血压升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50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关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研究组头痛消失、呕吐消失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s,d)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发生感染1例(1.82%)、血管痉挛0例(0)、血压升高2例(3.64%);对照组发生感染3例(6.00%)、血管痉挛3例(6.00%)、血压升高5例(10.00%),研究组总发生率5.45%低于对照组的22.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42,P<0.05)。
3 讨论
脑动脉瘤是自发性的蛛网膜发生下腔出血常见病因,临床治疗常实施介入栓塞术,该治疗方式是利用造影剂指导,将导管从患者股动脉引至瘤体部位
本次研究中,研究组头痛消失、呕吐消失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5.45%低于对照组22.00%(P<0.05)。分析其原因可能为围手术期行全面护理,分别在术前、术中及术后对患者进行生理、心理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术前机体稳定性,从而促进手术顺利完成,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恢复
综上所述,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缩短患者临床症状消失与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总发生率,从而使患者临床疗效提高,具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杜月芳,邵琪.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41例围手术期护理体会.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10(19):112-113.
[2]赵玉莲.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围手术护理体会.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17(12):182-183.
[3]闫瑞,张洁,亓文丽.脑动脉瘤介入治疗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中国社区医师,2015,31(10):139-141.
[4]朱玲,王栋梅,杨玉梅,等.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围手术期护理研究.吉林医学,2015,36(15):3426-3427.
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 篇4
关键词:脑动脉瘤,开颅手术,介入栓塞术,MMP-2水平
脑动脉瘤是脑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大造成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出, 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生, 易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 导致患者出现突发性呕吐、颈部抵抗、恶心及剧烈头痛等临床症状, 对患者健康状况极为不利, 甚至会导致死亡[1], 需及时诊治。临床上多选择手术治疗, 开颅手术和介入栓塞术是两种常用方法, 其中开颅手术常会给患者造成较大创伤且易引发术后并发症, 故应用安全性不佳。近年来在医疗技术不断提高背景下, 介入栓塞手术在临床中逐渐得到了广泛认可。为探讨脑动脉瘤最佳的手术方式, 我院对此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做了对比分析, 发现介入栓塞手术效果更为理想,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所收治130例脑动脉瘤患者, 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头痛、脑神经麻痹、意识障碍、视力障碍, 经CT检查和脑血管造影, 全部确诊为脑动脉瘤。将13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65例, 其中男39例, 女26例, 年龄40~65岁, 脑动脉瘤直径0.8~2.4 cm;观察组65例, 其中男35例, 女30例, 年龄42~64岁, 脑动脉瘤直径1.1~2.3 cm。此次研究排除脏器严重受损者、手术接受能力较差者、患有各种炎症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 (P>0.05) , 可对比。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患者经CT血管成像或数字血管造影检查均确诊是脑动脉瘤, 动脉瘤直径为0.5~3.0 cm, 对本次研究内容均知情同意、自愿参与, 且患者或家属已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确认。排除标准:重度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各种炎症、凝血机制障碍、严重高血压、免疫系统疾病、有脑、肝、肾、肺等重要器官严重疾患;哺乳期及妊娠期女性、存在精神疾病等患者。
1.3 方法:术前两组患者均接受CTA、DSA检查, 以确定瘤所在位置、大小。对照组患者行开颅手术, 对患者进行麻醉后, 根据其脑动脉瘤所处部位调整患者至最适合手术的体位;选择额部、颞部开颅侧为入路, 将患者骨瓣打开后分离动脉瘤, 用一种特制夹子夹闭瘤颈, 确定血流不会流至瘤部后关闭颅脑;术后可采用预防痉挛、感染、血栓形成等药物进行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行介入栓塞术, 麻醉后利用Seldinger技术进行股动脉穿刺造影, 在X线下把微导管置于患者动脉瘤内, 然后填入弹簧圈闭塞动脉瘤;术后需在穿刺点处进行压迫止血, 最后包扎并做加压处理。
1.4 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体征恢复正常, 生活不受影响;致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瘫、神经功能障碍[2,3]。②MMP-2 (基质金属蛋白酶-2) 水平, 治疗前后3 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MMP-2水平, 观察其前后变化;③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并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此次研究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 以 (±s) 形式表示计量资料,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形式表示, 采用χ2检验。若P<0.05则二者间存在显著差异, 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治愈率对比:观察组46例治愈, 18例致残, 1例死亡, 治愈率为70.77%;对照组30例治愈, 29例致残, 6例死亡, 治愈率为46.15%.经对比, 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
2.2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2 (MMP-2) 变化情况及住院时间比较:治疗前观察组MMP-2为 (55.26±10.84) μg/L, 对照组为 (55.40±10.29) μg/L;治疗后观察组MMP-2为 (20.25±6.53) μg/L, 对照组为 (36.04±6.81) μg/L;治疗前, 两组MMP-2水平无显著差异;治疗后, 两组患者均有明显变化, 且观察组MMP-2水平优于对照组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住院 (8.1±1.3) d, 明显短于对照组的 (13.5±1.2) d, 两组存在显著差异 (P<0.05) 。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对照组术后20例并发症, 其中发热8例, 头痛5例, 肺部感染4例, 轻度精神症状3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30.8%;观察组术后4例并发症, 其中发热2例, 头痛1例, 肺部感染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6.2%;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脑动脉瘤又叫颅内动脉瘤, 是因脑动脉管壁局部先天缺陷以及腔内压力增高而导致的囊性膨出, 可单发也可多发, 大小不一, 多呈囊状和梭形。若患者破裂出血, 患者常表现为剧烈头痛、高温、呕吐、颈强直等临床症状[4], 给患者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生活质量明显降低。该病一经确诊, 应尽早予以手术治疗, 以免病情加剧引发死亡。
目前脑动脉瘤临床治疗主要有两种手术疗法:①开颅手术, 也叫动脉瘤夹闭术。该手术应用时间较早, 在改善症状和临床治疗中有着良好效果。在脑组织间的自然间隙分离脑组织, 使动脉瘤充分暴露, 然后用手术专用夹夹在动脉瘤泡和脑血管连接处, 确保血流不再流入动脉瘤。如果术中能够完全夹闭, 则术后很少有病例复发率, 而且用于合并有颅内较大血肿的患者, 夹闭动脉瘤和清除血肿同时进行。但该方法需要打开患者颅腔, 创口较大, 手术医师必须有极为娴熟的技巧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且术中可能会引发感染, 因此这一手术在临床中的应用相对受限。②血管内介入治疗, 即动脉瘤栓塞术。该方法是一种微创手术, 无需打开患者颅腔, 创伤小, 手术时间相对较短, 成功率及安全性均较高;能够对不同位置的多个动脉瘤同时进行治疗, 可对双侧动脉瘤予以同时处理, 能够有效避免两次开颅手术给患者造成的创伤。另外,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较低, 患者术后康复较快[5]。但该手术费用昂贵, 有一定的复发率。对于需要放置支架辅助栓塞的患者, 可能终生都要服用抗凝药物[6]。同时, 血管栓塞手术同样存在一定风险, 在手术过程中需要轻柔的推动弹簧圈, 若脑动脉瘤发生破裂, 则患者情况会变得十分危险, 此时应向瘤腔中尽快推入导管中弹簧圈, 并迅速采用大小适中的弹簧圈将瘤腔填塞, 直至出血停止。
此次研究对开颅手术和介入栓塞术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治愈率为70.77%;对照组治愈率为46.15%, 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说明介入栓塞治疗对脑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更佳。研究结果同时发现,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且治疗后基质金属蛋白酶水平优于对照组, 说明介入栓塞术的总体效果要优于对照组;另外,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2%, 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0.8%,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由此可见, 与开颅手术相比, 介入栓塞手术用于脑动脉瘤治疗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更低, 应用更加安全可靠, 这有利于提高患者接受度, 降低并发症再治疗产生的医疗费用。
综上所述, 介入栓塞术在脑动脉瘤治疗中应用价值比开颅手术更加显著,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郭强, 靳峰, 陈德勤, 等.介入栓塞术与开颅术治疗脑动脉瘤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 2012, 19 (18) :2725-2727.
[2]杜春生.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脑动脉瘤的疗效对比[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12 (21) :284-285.
[3]崔建银, 杜海兵.开颅手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内动脉瘤的疗效对比[J].健康必读, 2013, 7 (7) :27-28.
[4]周敬斌, 海燕.显微手术对大脑后动脉巨大动脉瘤的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 2014, 23 (10) :926.
[5]张卫民.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体会[J].当代医学, 2014, 20 (18) :86.
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脑部外科脑动脉瘤患者中选择50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0例, 女20例, 年龄40~70 (53.5±6.5) 岁, 瘤直径0.6~2.5 (1.5±0.3) cm。临床症状包括剧烈的头痛、脑神经麻痹、视力障碍等。随机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 观察组男18例, 女7例, 年龄40~70 (53.3±5.5) 岁, 瘤直径0.6~2.5 (1.3±0.3) cm;对照组男12例, 女13例, 年龄40~70 (53.5±5.3) 岁, 瘤直径0.8~2.5 (1.3±0.2) cm。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基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开颅手术进行治疗。首先, 对患者进行术前检查, 通过CTA检查和DSA影像学检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分级。按照常规对患者进行全麻、气管插管。根据患者的检查情况, 确定动脉瘤的具体位置、大小、分级等情况, 选择相应的体位。经侧裂入路把骨瓣打开, 分离动脉瘤。放置永久的动脉瘤夹, 确保止血成功后关闭颅腔。术后使用尼莫同防止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给予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并且采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治疗, 口服抗血小板药物, 以免形成瘤颈部血栓。
观察组:采用血管栓塞介入治疗方法。同样对患者进行术前检查, 通过CTA检查和DSA影像学检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分级。按照常规给予患者气管插管和全身麻醉, 待到患者手术中全身肝素化后, 使用尼莫地平进行静脉泵入。通过Seldinger技术在患者的股动脉位置进行穿刺造影, 了解患者的动脉瘤具体位置、方向、形状以及大小等情况, 在微导管的引导下, 进入动脉瘤, 并且选择合适的弹簧圈置入动脉瘤腔内, 确定弹簧圈进入瘤腔内以后, 把弹簧圈释放开, 让弹簧圈把动脉瘤腔内完全填塞。手术后压迫穿刺点, 待到没有出血后, 进行加压和包扎。术后使用尼莫同避免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给予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并且采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治疗, 口服抗血小板药物, 以免形成瘤颈部血栓。
1.3 观察指标
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的MMP-2水平、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
1.4 疗效判断标准[4]
显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经术后检查证明瘤体完全消失, 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获得改善, 经术后检查证明瘤体缩小达到原有体积的一半, 神经功能明显得到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未改善, 甚至恶化。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有效率
与对照组 (60%) 对比,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 (92%) 明显更高, 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MMP-2水平
与对照组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MMP-2水平明显更高, 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治疗前对比, 治疗后两组MMP-2水平明显升高, 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
与对照组对比, 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明显更短, 术中出血量明显更少, 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脑动脉瘤属于临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 又称之为颅内动脉瘤, 因为脑动脉内腔异常扩大, 脑动脉管壁出现局部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 引起囊性膨出, 动脉壁因此出现瘤状突出, 呈现出囊状和梭形, 可发病在任何年龄段人群, 临床症状表现为剧烈头痛、发性呕吐、恶心以及颈部抵抗等等, 是导致患者出现蛛网膜下出血的主要原因, 一旦发生肿瘤破裂出血, 给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 必须进行及时的手术治疗[5,6]。
传统开颅手术, 也就是动脉瘤夹闭术, 应用于脑动脉瘤的临床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该种术式利用脑组织自然间隙, 对脑组织进行分离, 充分暴露动脉瘤, 再使用手术夹对动脉瘤和脑血管的连接位置进行夹闭, 阻断动脉瘤的血流。然而, 由于开颅手术需要对颅脑腔内组织进行大范围的暴露, 不仅给患者造成较大的手术创伤, 而且还容易导致颅脑腔内组织受到感染, 大大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而血管内介入治疗也就是动脉瘤栓塞术, 属于一种微创手术, 不需要对患者的颅腔进行打开, 手术创伤比较小, 手术时间更短, 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李焕祥[7]选取脑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78例进行对照试验, 观察组采用血管栓塞介入治疗, 对照组采用常规外科手术治疗, 经治疗, 观察组临床受益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可见, 血管栓塞介入治疗脑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 能够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 安全有效。陈学华[8]选取31例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都行介入治疗, 将微导管经股动脉插入, 使微导管直接进入脑动脉瘤内, 行瘤体栓塞。经治疗, 31例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栓塞成功28例, 成功率为90.3%, 术后随访未见出血、复发。可见, 血管栓塞介入是治疗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有效方法。本研究显示, 与对照组 (60%) 对比,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 (92%) 明显更高 (P<0.05) ;与对照组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MMP-2水平明显更高 (P<0.05) ;与治疗前对比, 治疗后两组MMP-2水平明显升高 (P<0.05) ;与对照组对比, 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明显更短, 术中出血量明显更少 (P<0.05) 。由此可见, 与开颅手术对比, 介入栓塞术具有更明显的疗效, 安全性明显更高。与开颅手术对比, 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具有更明显的疗效, 安全性更加理想。
综上所述, 血管栓塞介入治疗脑动脉瘤临床疗效显著, 有利于减轻对患者的手术创伤, 促进患者术后的康复, 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值得临床广泛应用以及推广。
参考文献
[1]甄永煜.血管栓塞介入治疗35例脑动脉瘤临床报道[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15) :232.
[2]王志学, 吴涛, 陈斌, 等.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6例介入治疗[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13 (36) :38.
[3]张宇, 邢立举, 翟秀伟, 等.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大鼠脑动脉瘤形成的作用及其机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5, 32 (12) :3066-3070.
[4]高岩升.脑动脉瘤破裂后脑出血的中西医结合疗效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 2013, 24 (10) :2525-2526.
[5]黄榕, 段朋, 李文岗, 等.胸腹主动脉闭塞合并多发性脑动脉瘤一例[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2, 19 (6) :695-696.
[6]张健, 韩志安, 张勇, 等.脑血管介入栓塞性并发症的处理及预后[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3, 22 (4) :305-307.
[7]李焕祥.血管栓塞介入治疗脑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效果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 2014, 11 (25) :143.
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60例。观察组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32岁~71岁,平均43岁;动脉瘤大小(8.3±2.3)mm,瘤颈/瘤体比为1.2~2.1,肢体不同程度瘫痪10例,视神经损伤10例,动眼神经麻痹7例,有脑疝表现者3例。术前Hunt-Hess分级(HHS):Ⅰ级12例,Ⅱ级7例,Ⅲ级8例,Ⅳ级3例;动脉瘤部位:前交通动脉瘤6例,大脑前动脉8例,大脑中动脉7例,后交通动脉瘤4例,颈内动脉3例,大脑后动脉2例。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31岁~70岁,年龄41岁;动脉瘤大小(8.2±2.1)mm,瘤颈/瘤体比为1.1~2.0,肢体不同程度瘫痪9例,视神经损伤11例,动眼神经麻痹8例,有脑疝表现者2例。术前Hunt-Hess分级(HHS):Ⅰ级10例,Ⅱ级8例,Ⅲ级6例,Ⅳ级6例;动脉瘤部位:前交通动脉瘤7例,大脑前动脉6例,大脑中动脉5例,后交通动脉瘤5例、颈内动脉4例,大脑后动脉3例。所有患者均为单发,且在术前经头颅CT或脑血管造影(DS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所有患者均由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伴有突发头痛、恶心、呕吐、癫痫、颅神经损害、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颈项强直、明显的脑膜刺激征、单纯一侧上睑下垂等症状,部分有偏瘫或共济失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动脉瘤大小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显微手术夹闭治疗
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身麻醉,显微镜下采用翼点入路、经眉弓或眶颧部小切口入路或枕下外侧入路。显微镜下分开脑池后,充分暴露并解剖分离载瘤动脉,暂时性阻断载瘤动脉,辨清相邻动脉及穿支血管,锐性分离动脉瘤颈部,选择适宜的瘤夹夹闭瘤颈,阻断时间一般不超过15min,夹闭动脉瘤后罂粟碱湿覆血管。术后常规NICU监护,给予降颅压与防治脑血管痉挛等脑保护剂静脉滴注治疗,充足输液并密切观察意识、呼吸、血压、肢体活动等变化。根据患者情况适时行腰大池持续引流术,蛛网膜下腔出血较重者行腰穿置管持续脑脊液引流。
1.2.2 血管栓塞治疗
采用全身静脉麻醉,股动脉介入栓塞术,先行全脑血管造影,了解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状、方向以及交叉充盈代偿情况,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置动脉鞘,根据动脉瘤大小,选择微导管和电解可脱弹簧圈行栓塞治疗,在全身麻醉下肝素化后将GDC置入动脉瘤腔中,所有动脉瘤均致密填塞,之后再次行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确保瘤体实现致密栓塞。术后服阿司匹林,常规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以及高血压、高血液稀释度、高血容量治疗,根据患者个体差异性行腰大池持续引流术。
1.2.3 显微手术夹闭联合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
根据术前影响资料判断颅内动脉瘤的大小、部位,结合患者临床状态,选择显微手术夹闭或血管内介入栓塞,或者在术中先进行手术夹闭,在手术夹闭不全后再行栓塞治疗或者在术中栓塞不完全时再行手术夹闭。
1.3 疗效评定标准
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半年,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系统进行评估,分为痊愈、轻残、中残、重残、植物状态、死亡。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死亡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5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有效率93.33%,对照组73.33%(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患者发生血管痉挛1例,脑积水1例,对照组患者发生血管痉挛3例,脑积水2例,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是最危险的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好发于老年人,患者面临着高病死率和致残率的威胁。目前,对于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发病机制医学界还没有统一的认识。研究表明,其形成是由遗传因素、后天退行性病变及血流动力学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目的是减少动脉瘤再破裂出血和减少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并发症的发生,从而降低其病残率和死亡率。近年来,主要的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方法包括传统开颅手术、显微手术法及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传统开颅方法一般选择在患者出血稳定后再行开颅手术治疗,此种手术对患者来说手术危险性大、创伤大、痛苦多、预后差,在术中蛛网膜下腔的积血无法完全消除,容易出现脑血管痉挛的并发症,且患者术后再出血几率比较高,该种手术方式增加患者的致残率与病死率[2]。伴随着显微外科的进步,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和显微手术夹闭动脉瘤已在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领域广泛应用,两种手术方法均具有不开颅、创伤小、患者痛苦轻、预后好、患者易接受的优点。由于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和显微手术夹闭术两种术式各有优缺点,目前在临床上对于两种术式的选择和手术时机的选择上尚存在争议。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性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尤其是联合手术治疗问世以来,其术式的安全性和疗效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该术式的优点为操作简便、安全性高、创伤小、恢复快、痛苦小,介入材料不是特别贵,特别适合于破裂动脉瘤的急诊和危重患者的早期栓塞治疗。血管内栓塞在术中不加重脑损伤,也不受颅内压增高和脑肿胀等影响[3],可以一次手术处理多个动脉瘤,并能预防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在手术时机的选择上一般主张在早期、超早期进行介入栓塞治疗,栓塞后及早处理SAH可以防治随后可能发生的脑血管痉挛并发症。出血后早期对动脉瘤进行栓塞较为理想,能够极大的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的缺点为:(1)血管内栓塞治疗后再出血、再通的危险,一般在第一年的出血率高,一年后出血的患者较为少见。(2)栓塞术采用的新材料对预防再通有一定的作用,但该材料有可能引起无菌性脑膜炎及脑积水的并发症。(3)手术中存在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常导致患者致残或致死。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作为动脉瘤治疗的金标准,其优点为术中可以充分打开侧裂池、颈动脉池等,起到很好的减压作用,能够有效地清除蛛网膜下腔积血,防止动脉瘤破裂以及术后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的发生。
本研究观察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因此,显微手术夹闭联合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优于单独治疗,效果显著。
摘要: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夹闭联合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效果。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实施显微手术夹闭联合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显微手术夹闭或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显微手术夹闭联合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优于单独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破裂,显微手术夹闭,血管内介入,栓塞术
参考文献
[1]白杰,赵元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1,10(3):316-318.
[2]庞刚,肖泉,钟书,等.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0,15(9):515-516.
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9年4月-2013年4月行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84例患者,其Hunt-Hess分级均不超过3级,神志清晰,无意识模糊,能对个体的头痛情况进行描述。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各42例,其中常规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25~68岁,平均年龄(44.7±9.4)岁;干预组男28例,女14例,年龄27~70岁,平均年龄(45.0±9.6)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动脉瘤类型、是否首发、平均病程、文化程度等因素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P>0.05),见表1。
1.2方法全部患者均接受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且均签署了手术知情同意书。动脉瘤栓塞成功后,均予以钙通道阻滞剂尼莫地平解除血管痉挛、脱水剂甘露醇降低颅内压及吲哚美辛栓止痛等处理措施。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而干预组患者则采取个体化的护理措施,具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护理宣教:护理人员应将脑动脉瘤引起头痛的发病机制、发病因素、栓塞术治疗的效果、围手术期的注意事项及非药物止痛措施等内容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告知患者及家属,并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进行及时耐心的解释。(2)个体化护患沟通:护理人员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使患者的陌生感下降,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及个人情绪,减少其紧张、焦虑情绪,提高了对护理人员信任感,从而能够加强护患之间的配合程度。(3)心理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心理沟通,采取暗示、鼓励及传导的方式,通过语言及肢体动作对患者的紧张情绪进行疏导,同时使患者获得家属的支持,使其心理压力获得缓解,心理障碍得到及时的消除,提高其治疗成功的信心。(4)疼痛反应干预:不同患者可能存在不同的疼痛阈,而患者的焦虑情绪也对疼痛阈产生一定的作用。如患者存在呻吟或哭泣等疼痛反应,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及时的鼓励和心理疏导,及时指导患者如何适应疼痛,并释放负面情绪。(5)舒适护理:(1)患者在住院期间,应处于一个安静、舒适及整洁的环境。(2)患者若需要绝对卧床,应帮助患者选取舒适体位。(3)加强患者日常的生活护理、管道护理及基础护理工作。(4)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应针对患者的耐受情况指导其进行功能的康复锻炼。(6)预防颅内压上升: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保持舒适体位,及时消除负面情绪,并避免咳嗽,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同时,采取主动措施对患者头痛进行预防。
1.3观察指标采取视觉模拟评分法[2](VAS)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1、3、5d的疼痛反应情况,并对两组的护理满意度[3]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组间分析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各时间点的疼痛VAS评分情况
两组在干预前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干预组在干预后1、3、5d的疼痛VA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常规组比较,aP>0.05,bP<0.05。
2.2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常规组患者满意25例,基本满意6例,不满意11例,护理满意度为73.8%;干预组患者满意33例,基本满意8例,不满意1例,护理满意度为97.6%;可见,干预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72,P<0.01)。
3讨论
临床上对头痛进行治疗时,仅在患者出现疼痛时予以血管解痉药物、镇痛剂进行缓解治疗[4],而人文关怀对患者头痛的缓解作用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应用。但目前有研究显示,动脉瘤头痛可受患者主观或客观因素的影响,并由多种因素引起,因此,在结合药物治疗的同时,需要予以足够的行为及心理护理干预,提高患者头痛的认知度,并对其不良情绪进行纠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改善患者的头痛情况[5]。
本文结果显示,干预组采取个体化护理干预措施后各时间点的疼痛VA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且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组(P<0.01)。
总之,在护理过程中,应结合患者的心理、生理及精神等多方面的需求而提供最为适宜的护理服务,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的疼痛控制能力,不仅提高了手术效果,同时也提高了护理质量。
摘要:目的:评价护理干预措施对脑动脉瘤栓塞术患者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行脑动脉介入栓塞术的84例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各42例,两组患者在动脉瘤栓塞成功后均予以药物止痛。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采取疼痛护理干预、心理护理干预、舒适护理及预防颅内压上升等护理措施,并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1、3、5d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干预组在干预后1、3、5d的疼痛VAS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组(P<0.01)。结论:在行脑动脉瘤栓塞术的患者中,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的减缓患者的头痛情况,提高其生活质量,加速康复。
关键词:脑动脉瘤,头痛,护理干预,栓塞术
参考文献
[1]李成,蒋云召,陆伟慧,等.针药并用治疗脑动脉瘤栓塞术后头痛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1):801-803.
[2]赵华.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后患者疼痛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0):72-73.
[3]刘素丽,石文建,李翠霞,等.浅谈亲情护理在骨科术后病人疼痛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8):647.
[4]朱琼芳,赵飞英,陈旭素,等.针对性信息支持对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护理干预效果〔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3):497-499.
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 篇8
关键词:肾肿瘤,血管,栓塞,介入治疗
近年来, 经导管肾动脉介入栓塞术已普遍用于肾癌手术切除前治疗, 取得了较好效果。本文总结了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资料完整的24例结合临床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4例患者男性22例, 女性2例, 年龄35~65岁, 平均51.9岁。主要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血尿或全程肉眼血尿、腹肿块、患侧肾区进行性疼痛等。入院后均经B超、CT、静脉肾孟造影等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诊断为肾癌 (I~Ⅲ) 期, 其中左侧12例, 右侧12例。24例患者肾动脉栓塞术后均行肾癌切除术。采用Seldinger法径皮股动脉穿刺插管, 先用6~7F的Cobra导管行患侧肾动脉造影, 证实肿瘤病灶大小、部位、供血动脉状况后, 将导管理一步超选择插入, 用无菌明胶海绵微粒 (1mm×1mm×1mm) 与造影剂混合后电视监视下缓慢行患侧肾动脉栓塞, 至肾动脉主干造影剂停滞为止。栓塞后10min行腹主动脉造影证实栓塞成功。
2 结果
2.1 选择性肾动脉造影,
根据肿瘤大小不同可显示不同形式的肿痛血管增生, 走行不规则, 肿瘤染色, 静脉早显及坏死样缺损和周围血管明显受压移位呈“握球征”。
2.2 栓塞后48~72h内在手术室行肾癌切除术, 根据术中所见及手术记
载, 均可见患肾动脉主干搏动明显减弱, 肿瘤表面静脉萎缩, 肾肿瘤缩小, 周围组织不同程度水肿, 术中剥离容易, 出血明显减少, 其中18例出血少于300mL, 术野清晰, 手术时间均有不同程度缩短。术后患者恢复较快, 生存期明显延长, 除2例已有肺转移患者7个月时死亡, 其余22例生存时间均超过1年, 最长至今已4年余。
3 讨论
3.1 肾动脉栓塞术作为肾癌的术前常规处理技术, 确实可以起到使手
术中剥离容易, 出血减少, 缩短手术时间, 提高手术切除率的效果, 而且可减少经静脉转移的可能[1,2,3], 也可以使失去手术机会的肾癌患者在栓塞后肿块缩小重获手术机会。还有文献认为因肾动脉栓塞后导致的肿瘤坏死组织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延长患者生存时间[4,5,6]。特别是对肾肿瘤瘤体大, 血供丰富, 甚至侵犯肾周围组织者术前肾动脉栓塞确有很好效果。
3.2 作为术前栓塞, 笔者认为明胶海绵微粒具有取材容易, 栓塞效果
迅速, 副作用小的特点, 优于其它材料, 而作为永久性姑息性栓塞则以无水酒精为好。也有文章认为用无水酒精能直接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凝固性坏死, 由于它流动性好, 可以损伤末梢血管, 栓塞效果比明胶海绵更好[7]。为防止栓塞材料返流, 应根据肿瘤血流速度调整注射压力、速度。
3.3 肾动脉栓塞术与肾癌切除术的间隙时间以48~72h为好, 在此期间
肾周围形成明显水肿带, 容易剥离, 达到术前栓塞的目的, 而后随着时间推移, 明胶海绵逐步吸收和侧枝循环的逐渐建立, 手术剥离变得困难而失去术前栓塞的意义。
3.4 肾动脉栓塞的主要并发症为栓塞后综合症, 表现为发热、疼痛、
恶心和呕吐等, 乃身体对栓塞物的异物反应和肿瘤变性肿胀及坏死所致, 经解热、镇痛等对症处理后多在3~5d内恢复正常。另外, 术前及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可防止栓塞后肾脓肿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曹强, 荣阳.肝癌介入性化疗栓塞术后严重并发症分析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3) :109-112.
[2]杨琨, 荣阳, 荣根满, 等.肿瘤自体CIK细胞免疫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的变化[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 2006, 12 (16) :2155-2156.
[3]吴恩惠, 刘玉清, 贺能树.介入性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340-346.
[4]曹强, 荣阳, 荣根满.肾孟癌的影像学诊断价值与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3) :71-73.
[5]李麟荪.临床介入治疗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372-377.
[6]汤钊猷.现代肿瘤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3:563-569.
【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推荐阅读: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06-17
脑动脉瘤介入术08-29
脑动脉瘤栓塞06-27
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08-16
动脉化疗栓塞术07-18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10-16
未闭动脉导管栓塞术10-18
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05-08
肝动脉造影灌注栓塞术06-07
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