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闭动脉导管栓塞术

2024-10-18

未闭动脉导管栓塞术(共8篇)

未闭动脉导管栓塞术 篇1

摘要: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 (PDA) 患者介入治疗前后心肌肌钙蛋白I (cTnI) 的变化规律。方法26例PDA患者 (PDA组) , 用酶联免疫吸附 (ELISA) 法检测介入前后不同时间点血清cTnI的水平。结果所有患者术前血清cTnI水平处于正常值范围内;术后即刻、4h、24h、72hcTnI较术前略有升高, 但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DA的介入治疗未引起心肌损伤, 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的方法。

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心肌肌钙蛋白I,介入治疗

动脉导管未闭 (PDA) 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 (先心病) , 约占先心病 20%[1]。介入治疗不需要开胸, 由于存在机械损伤和缺血再灌注等因素, PDA的封堵是否引起心肌损伤。本研究通过测定心肌肌钙蛋白I (cTnI) 在血清中的含量, 探讨PDA封堵前后cTnI的变化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6年1月—2008年12月在我院行介入治疗的PDA患者26例, 其中男11, 女15, 年龄5岁~52岁 (22.72岁±11.59) 岁, 体重23.3 kg~72.4 kg (49.76 kg±16.36 kg) 。纳入标准:经体格检查、X线胸片、心电图及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排除标准:有全身感染 (菌血症、败血症) 或局部感染 (泌尿道、呼吸道及皮肤等部位的感染) , 近期使用抗凝或激素的患者, 合并其他心脏畸形或其他系统疾病的患者。

1.2 介入封堵操作过程

大龄儿童及成人采用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 低龄儿童采用异丙酚及氯胺酮静脉麻醉。按Seldinger法穿刺右侧股静脉及左侧股动脉, 置入5F~6F血管鞘, 以70 U/kg肝素化, 导引钢丝及右心导管自右股静脉置入, 经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左肺动脉, 穿过未闭的动脉导管, 进入降主动脉。5F猪尾巴导管自右股动脉置入, 至降主动脉起始部, 行主动脉造影, 测量动脉导管最窄处内径, 撤出猪尾巴导管。输送长鞘沿导引钢丝自右股静脉置入, 经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左肺动脉, 穿过未闭的动脉导管, 进入降主动脉。撤出内芯及导引钢丝, 将体外装配好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沿输送长鞘置入, 在主动脉内释放远端伞, 回撤输送系统至明显阻力, 遂释放近端伞。一般而言, 封堵器的直径应比造影测量的内径值大4 cm~6 cm。X线示封堵器形态位置理想, 再次行主动脉造影未见残余分流, 遂释放封堵器, 撤出输送系统。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由深圳先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并于术后72 h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评价治疗效果。

1.3 血样采集及检测

所有患者均于术前及术后即刻、4 h、24 h及72 h由肘静脉取血2 mL, 4 ℃静置约60 min, 3 000 r/min离心10 min, 取上清, 置-70 ℃冰箱中保存约3个月, 用酶联免疫吸附 (ELISA) 法检测血清心肌肌钙蛋白 (cTnI) 的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治疗前后自身对照资料作配对t检验。

2 结 果

2.1 PDA前后血清cTnI变化

PDA患者动脉导管最窄处内径为4 mm~12 mm, 均成功置入深圳先健PDA封堵器, 所用封堵器的直径为6 mm ~18 mm, 历时20 min~90 min;所有患者术前血清cTnI水平处于正常值范围内, PDA组患者术后即刻、4 h、24 h、72 h较术前略有升高, 但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s) ng/mL

2.2 住院期间主要不良事件

心律失常、心包积液、心力衰竭及各类血栓栓塞事件均未发生;患者也未主诉胸闷、心悸、头昏、呼吸困难等不适;术前、术中、术后心电图无统计学意义。心脏彩超示封堵器形态位置理想, 未见残余分流。

3 讨 论

随着介入治疗先心病所用材料及工艺的不断完善, 此种方法在国内外临床应用中得到很大发展。然而, 它毕竟是一种有创性治疗方法, 可引起临床或亚临床的心肌损伤。冠心病患者经过介入治疗后, 远端血管的微栓塞、侧支堵塞、多血管操作、反复球囊扩张引起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因素可致心肌损伤[2,3]。那么, 封堵器置入心脏内是否引起心肌损伤, 目前尚不清楚。

肌钙蛋白 (troponin, cTn) 是与心肌和骨骼肌收缩有关的调节蛋白, 调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肌钙蛋白是横纹肌的结构蛋白, 存在于肌原纤维的细丝中, 由cTnI、肌蛋白T (cTnT) 、肌钙蛋白C (cTnC) 3个亚基组成。肌钙蛋白Ⅰ的分子量为21kD, 是肌原纤维ATP酶的抑制性亚单位, 它可抑制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的耦联, 松弛骨骼肌或心肌。心肌细胞胞浆游离cTnI只占4.1%, 大部分cTnI与肌钙蛋白T及C亚单位结合在一起以复合体的形式存在[4]。当心肌因缺血、缺氧而发生变化性和坏死时, 游离于胞浆内的cTnI可迅速透过受损细胞膜进入细胞间质, 随之进入血管和淋巴管内, 血清水平于3 h~5 h内升高, 所以cTnI的早期阳性率较高, 并能检出微小心肌损伤, 具有很高的灵敏度;而结合的cTnI由于分子质量相对较大, 延迟透出胞膜进入血流, 其肌原纤维不断崩解破坏并逐渐分解出cTnI, 血清水平于15 h~24 h达高峰, 可升高至正常人的5倍~50倍, 5 d~20 d后降至正常。cTnI一般在心肌损伤后5 h~8 h出现升高, 最高值在12 h~24 h, 增高可持续7 d~10 d[5]。

Paul等[6]和Hirsch等[7]曾报道过, 对室间隔缺损和法乐四联征修补术, cTnI与术中参数 (如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夹闭时间) 及术后参数 (插管时间、术后重症监护及住院时间) 密切相关;而对于PDA封堵术来说, 由于患者经历一个较短时间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和程度相对较轻的心肌创伤, cTnI与术中术后参数不相关。经心导管介入术引起的心脏损伤程度远远小于心脏外科手术所带来的。

本研究发现, PDA封堵前后血清cTnI浓度的波动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术前血清cTnI水平处于正常值范围内;术后即刻、4 h及24 h cTnI水平略高于术前。所有患者心电图术前术后无变化, 亦无胸闷、胸痛、心前区不适等症状。PDA封堵介入操作未引起cTnI的变化, PDA的介入治疗未引起心肌损伤, 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孔祥清.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46.

[2]Saadeddin SM, Hahbab MA.Percutaneous coronaryinterventionin the context of systemic inflammation:More injury and worse out-come[J].Med Sci Monit, 2003, 9 (8) :193-197.

[3]王军, 杨志健, 朱铁兵, 等.直接支架术对冠心病患者C反应蛋白及肌钙蛋白I的影响[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23 (6) :621-622.

[4]Wu AH, Feng YJ.Biochem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cTnTand cTnI and their significance for diagnosis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Eur Heart J, 1998, 19 (Suppl) :25-29.

[5]Mayna SJ, Menown IB, Adgey AA.Troponin T and I as cardiac marker inischaemic heart disease[J].Heart, 2000, 83 (4) :371-373.

[6]Paul M, Haji me I, Giarmi P, et al.Pathology-related troponin I release and clinical outcome after pediatric open heart surgery[J].J Cardiac Surgcry, 2003, 18 (4) :295.

[7]Hirsch R, Deul CH, Wuvtl MK, et al.Patterns and potential value of cardiac troponin I elevations after pediatric cardiac operations[J].Ann Phorac Surg, l998, 65:1394-1399.

未闭动脉导管栓塞术 篇2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1-146-02

动脉导管未闭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占先天性心脏病总数的15%。采用非手术的介入治疗是近年来动脉导管未闭首选的治疗方法,[1]因其较传统手术更安全、有效、康复快、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成为深受患者及家属最青睐的治疗方法。我科2013年1月---2013年10月行先心病介入手术治疗患者共542例,其中室间隔缺损(VSD)116例,房间隔缺损(ASD)237例,动脉导管未闭(PDA)189例。现将一例幼儿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术后血小板减少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儿 女 1岁6个月,因发现心脏杂音2月余,以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收住入院。查体:T36.2 HR130次/分 R24次/分 BP85/50mmHg 体重10kg。心脏听诊:胸骨左缘2-3肋间可闻及3/6级收缩期连续的机器样杂音,P2>A2,震颤阳性。

给予术前相关检查血常规回报示:白细胞7.99×109/L 红细胞4.29×1012/L 血小板224×109/L。凝血时间,肝肾功,输血前四项,大小便常规检查均正常。

胸部X片示:双肺纹理增多,右新缘饱满,心尖圆隆上翘,双膈正常,左侧位心前后间隙小。

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先心病动脉导管未闭,窗型,内径1.1cm,左向右分流,PASP:60mmHg;主动脉瓣轻+度关闭不全并轻度狭窄,降主动脉韧带处轻度狭窄;卵圆孔未闭;少量心包积液。

各项报告适合介入手术指征,与患儿家属反复交代可能存在的手术风险及并发症后,经家属同意择期行介入治疗。

2 术前准备

2.1 心理护理:做好患儿家属的心理护理;介绍手术前后注意事项及手术过程;手术安全性;减轻家属焦虑情绪。

2.2 患儿准备:详细询问有无过敏史;手术前一天做好碘过敏实验;清洁双侧腹股沟及会阴部皮肤;术前6小时禁饮禁食;保证充足睡眠预防感冒 [2]查看患儿足背动脉搏动和四肢血液循环情况,为术后观察提供对比依据。

2.3 患儿于2013年6月1日在介入室复合麻醉下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具体操作过程:患儿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复合麻醉下分别穿刺右侧股动、静脉,分别置4F、6F鞘管,肝素1000u,送4F猪尾管至降主动脉造影并测压,。造影示:动脉导管未闭长管型,内径约1.0cm,左向右分流,送5F右心导管分别至右心室及肺动脉测压,右心室压力:81/9/27mmHg,肺动脉压力100/30/60 mmHg.然后经5F右心导管经肺动脉-PDA-降主动脉-腹主动脉留置导丝,交换留置加硬导丝,沿导丝送9F输送鞘管至PDA主动脉侧,经鞘送14-16mmPDA封堵器于PDA处打开。经降主动脉造影及心脏彩超示封堵器成形好,可见少量分流,封堵后肺动脉压力54//12/25 mmHg,逐释放封堵器,结束手术,拔出鞘管,伤口加压包扎,返回病房。

3术后护理

术后24h卧床休息,患儿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穿刺点沙袋压迫6小时,右下肢制动12小时。严密观察患儿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血压变化。观察右侧腹股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及血肿。右下肢颜色、皮温、足背动脉搏动及下肢静脉回流情况并与对侧肢体进行对比。术后2h内每30分钟检查一次,此后每2h检查一次并记录。保持输液通畅,防止因禁食时间过长而引发低血容量反应。及时补充血容量,患儿完全清醒后,先喂少量水,无呛咳、呕吐后协助患儿家属让患儿饮水并逐渐进食流质半流质饮食,观察患儿尿量及颜色。做好生活护理及基础护理,避免引起动脉压、腹压增高的各种因素。

4 血小板减少的观察及护理

患儿术后生命体征平稳、伤口干燥、足背动脉搏动好、术肢皮肤颜色及温度较对侧肢体无异常,全身皮肤、黏膜正常无出血点。于次日拆除患儿右腹股沟处弹力绷带,监测血常规示: 血小板31×109/L,尿常规示:隐血2+,请儿科、血液科急会诊,会诊意见:血小板减少原因待查?(1.机械消耗 2.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改一级护理,下病危通知。13:00再次复查血常规:血小板:19×109/L,给予激素(甲泼尼龙)冲击治疗,联系输血科定血型、备血小板。加强患儿父母的心理护理及沟通,加强患儿看护避免意外损伤,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粘膜、皮肤有无出血点、大小便颜色等出血倾向。继续监测血常规,观察血小板变化,必要时静脉输入血小板。

经过给予单采血小板10u分别于6月5日和6月7日静脉输注后,患儿6月8日复查血常规:血小板:194×109/L,患儿病情稳定,给予出院。

5出院指导

指导家属加强对患儿的护理,合理安排生活起居,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注意保暖,防止感冒,天气热时适当增加饮水量,保持大便通畅,注意观察 有无牙龈、皮肤出血等出血倾向,门诊复查血小板,[3]患儿出院后3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及身体碰撞,防止封堵器脱落,3个月后活动可不受限制。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到院复查心脏彩超及胸片,如有不适及时就诊。患儿出院后门诊数次复查血小板均正常。

6护理讨论

[4]与PDA介入封堵术后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主要是和PDA封堵器大小相关造成的血小板消耗性减少,在15天时可以恢复。如果同时伴有残余分流,红细胞受机械性破坏,高速喷射的血流通过残余分流通道时,或封堵器的金属网眼使红细胞受到撞击而发生机械破坏,可能随着红细胞的撞挤、血小板也可能同时破坏,此时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增加。[5]对于PDA介入封堵术后血小板减少,应立即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必要时给予激素及碱化尿液,输入血小板等对症治疗。 同时做好患儿家属心理护理积极配合医护相关治疗。

参考文献

[1] 作者:王丹,潘国艳,常娅洁 吉林心脏病医院导管室,吉林长春《96例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护理》

[2] 作者:赵明 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8-12-27《介入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护理体会》

[3] 作者:陈佩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9年12 月第15卷第6期《小儿先天性心脏病75例介入治疗护理体会》

[4] 作者:卢竟前 吕云 李易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0年10月第18卷第5期Chin J Intervent Cardiol,2010,Vol 18,No.5 《与动脉导管未闭介入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三例临床分析》

未闭动脉导管栓塞术 篇3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河南省第三人民医院自2008年6月至2012年10月间共完成了423例先心病的介入封堵术,其中小儿动脉导管未闭患者计76例,年龄1.5~10岁,平均(5.6±6)岁, 男31例,女45例。本组病例均经心电图、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以及部分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确诊并适宜封堵介入治疗。

1.2 介入手术方法

全部患儿采用静脉全身性基础麻醉,常规准备后分别穿刺股动脉和股静脉,经股静脉引入端孔导管行常规右心导管检查,将交换导丝经PDA进入降主动脉内;经股动脉引入猪尾导管至主动脉弓部造影,清楚显示PDA位置及形态,测量其直径,根据测量结果选择合适的封堵器;沿导丝引入传送鞘至降主动脉内,经传送鞘将精确定位后将封堵器释放,经造影和超声检查证实封堵完全后推出输送杆。24 h后复查超声心动图及胸部DR片观察封堵器形态。

2护理干预

2.1 术前护理访视

向患儿家长说明介入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较开胸手术的优越性,配合医师对患儿特别是家长进行充分的沟通,既让了解手术的必要性,更要理解患儿手术的风险情况,引导家长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指导并再次交代术前禁食时间、手术的大致过程、术中配合要点、术后注意事项等。

详细检阅病例,对患儿的全身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尤其对肺动脉压明显增高者,检查是否已用血管扩张药、给氧等,及采取降低肺动脉压的措施。尽可能全面掌握可能会影响手术进程的各种因素,提前有针对性地准备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提前制定好应对措施。

2.2 术中的配合

2.2.1 麻醉开始前的准备

督促DSA技师再次测试DSA的工作状态;复检各种急救药品到位情况,根据患儿体重提前配备好常规抢救用药如多巴胺,阿托品等。检查除颤仪、监护仪、吸痰器等设备工作状态;根据医师要求备齐各种封堵器、常规介入器材及抓捕器等物品,将常规介入器材摆放整齐。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确保输液通畅。连接好心电、压力监测系统等待手术开始。

2.2.2 术中的配合

麻醉后协助摆好双手抱头的姿势,保持呼吸道通畅。护士与麻醉师应严密观察血压、心率、心律及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充分供氧,警惕可能发生的严重心律失常,及时处理低血压、心动过缓,保证重要脏器血液供应。随时准备根据医生要求递送手术器材,协助医师准确测定压力,要求并督促医师严密按操作规程操作,特别注意因导管操作刺激引起心律失常的情况。在放置封堵器过程中和刚放置后注意观察患者各种指标及神志等全身情况的变化,及早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以防止各种意外情况的发生。

2.2.3 术后配合

配合麻醉师完成患儿的复苏,配合超声医生对患儿术后的检查,继续监测心率、心律、呼吸、血压并听诊心脏有无杂音,密切观察患儿面色等变化,警惕溶血反应的出现及封堵器脱落导致的心率失常和栓塞反应。

2.3 术后护理

术后患儿送回重症监护室观察,取平卧位,弹力绷带加压止血6 h,患肢制动12 h,严密观察有无出血、皮肤温度改变,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术后4~6 h患儿苏醒后即可进食、进水,以防止因禁食时间过长而引起低血压。术后第2天行超声心动检查。检查封堵器安放是否良好,位置及分流情况。术后行常规抗凝治疗。注意观察全身皮肤粘膜、口腔、牙龈等部位有无出血倾向及大便颜色。

3结果

76例PDA患儿中,73例封堵手术顺利,成功率96.1%。 1例术中因血管迂曲不能准确将封堵器放置到位而放弃介入封堵手术,后转心外科治疗;1例术中突然出现频发室性早搏,血压下降,经抢救生命体征稳定后急转上级医院;1例患儿在麻醉复苏期间突发烦躁不安伴心率不齐,频繁室性早搏,透视见封堵器脱落于右心室内,经抓捕器反复操作不能将封堵器收回鞘内,转心外科行急诊手术治疗。本病例组没有发生术中死亡的事件。平均手术时间在60 min以内。

4讨论

经导管置入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有效的非外科治疗方法[1],由于其疗效性好、操作简便、恢复快、创伤性小等优点,已被先心病患者普遍接受并在各大医院普及开展。低龄动脉导管未闭患儿通常发育较差,患儿手术需要在静脉全麻下进行,风险较成人更高,需要护理人员付出比成人更多耐心和细心[3,4]。术前充分准备,术中紧密配合医师密切观察患儿的血压、心率、心律及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警惕可能发生的严重心律失常、封堵器脱落等,术后的规范化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障。

摘要:目的 总结低龄动脉导管未闭(PDA)患儿介入封堵治疗术的护理配合经验。方法 对河南省第三人民医院确诊为动脉导管未闭的76例患儿,对经皮介入封堵治疗手术全程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6患儿中73例介入封堵成功,成功率96.1%。1例术中因血管迂曲不能准确将封堵器放置到位而放弃手术,1例术中生命体征变化停止手术,1例封堵器术中移位紧急心外科手术治疗。结论 全程护理干预是PDA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Aydin H,Ozisik K.Surgical removal of an embolized patent ductusarteriosus coil from pulmonary artery without cardiopulmonary by-pass.Interact Cardiovasc Thorac Surg,2009,8(6):689-690.

[2]Prsa M,Ewert P.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a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in a preterm infant with an Amplatzer Vascular Plug IV device.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2011,77(1):108-111.

[3]刘芳,张赐保,等.先心病封堵术的护理体会.中华中西医杂志,2003,4(6).

未闭动脉导管栓塞术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4年1月—2009年6月我院行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产后大出血病人45例,年龄22岁~39岁,平均26.6岁;产次平均为1.8次;妊娠次数平均为2.3次;剖宫产分娩29例,阴道分娩16例。

1.2 治疗方法

均行经导管动脉栓塞术。在局部麻醉下采取Seldinger’s技术完成股动脉置管,随后将5.0 Fcobra/RH/RS导管插入出血侧髂内动脉前干或子宫动脉,以1 mm~3 mm明胶海绵颗粒从导管注入,栓塞出血动脉,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同法栓塞另一侧髂内动脉前干或子宫动脉。术毕,保留鞘管,交代注意事项,安全送回病房。

1.3 结果

本组45例病人均一次性止血成功,住院8 d~10 d治愈出院,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做好病人及家属的思想解释工作,向病人及家属解释术前准备的目的,手术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手术大致过程及术后注意点,以取得病人及家属的理解与配合,同时履行知情同意签字手续。

2.1.2 导管室准备

①术前用层流空气消毒机消毒手术间30 min以上;②备齐各种抢救器材及药物并检查其功能使之处于应急状态;③选择合适的手术导管材料;④备血。

2.2 术中护理

①协助病人取平卧位,两手放于身体两侧,注意保暖,连接心电监护及压力监测,暴露并严格消毒右侧股动脉穿刺部位,保证手术过程中血管充分显露,有利于观察出血具体部位。②给予氧气吸入,4 L/min~6 L/min,以增加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血氧供应,经常检查静脉通道是否通畅并连接三通接头以便随时注射抢救药物。③密切观察病人的阴道流血情况及意识、脉搏、呼吸、血压、尿量变化情况等,连续进行心电监护及压力监测,注意观察有无造影剂反应。④术中加强人文关怀,认真倾听病人的主诉,鼓励病人坚定信心,并转达其家属的支持。⑤输血及输入血制品时严格查对科别、床号、姓名、性别,再次严格查对血型,确认无误后快速输入并严密观察有无输血反应。

2.3 术后护理

2.3.1 出血观察

术后继续严密观察阴道流血情况,有无异常出血、恶露的多少等,拔鞘后局部用砂袋压迫止血6 h~12 h,并限制术侧肢体活动,不能弯曲,以防止穿刺口出血。

2.3.2 血压监测

栓塞后血压监测仍然十分重要[2]。由于出血量大,补充足够的血容量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血压还没有恢复到正常水平,加之拔鞘时有可能引起迷走神经反射等原因易发生低血压,所以必须严密观察血压变化,1 h测量1次血压。同时观察尿量变化,记录24 h尿量。护士还要加强观察股动脉穿刺点以下肢体皮肤温度、色泽、感觉、肢体远端动脉搏动,以了解供血情况。

2.3.3 基础护理及心理护理

保持会阴及床褥清洁,防止感染,每天冲洗会阴2次或3次;进高蛋白高维生素含铁丰富饮食,增强抵抗力,使病人安全度过危险期,尽快恢复健康[3];及时与病人沟通,鼓励病人重新鼓起勇气追求新的生活。

2.3.4 抗感染治疗

术后常规予以抗感染治疗,以预防盆腔或全身感染。严密观察体温变化,4 h测量1次体温,发现体温连续超过正常范围时应及时报告医生。

3 小结

能否尽快止血是成功治疗产后大出血的关键。直接实施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产后大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措施,具有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治疗效果好、术后恢复快、无明显后遗症等优点,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既保留子宫又能治好产后出血的方法[4]。通过对45例产后大出血病人实施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我们认为重视诊断、治疗过程的时效性及围术期精心的治疗和护理是成功进行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的关键。在护理过程中,我们也进一步认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目的]总结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产后大出血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产后大出血病人行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均一次性止血成功,住院8d~10d治愈出院,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加强产后大出血病人行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关键词:经导管动脉栓塞术,产后大出血,护理

参考文献

[1]程娜.导管动脉栓塞术在难治性产后出血30例中的应用[J].中原医刊,2006,21(11):31.

[2]郭慧,武日兰,刘澜.子宫动脉栓塞治疗产后大出血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2003,17(Suppl1):65.

[3]王华,冯果兰.产后大出血病人的健康教育及护理[J].护理研究,2006,20(3C):796.

未闭动脉导管栓塞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整群选取的72例妇产科急症出血患者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6例, 72例患者均于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治疗。其中观察组36例患者中年龄最小的20岁, 最大的58岁, 平均年龄 (38.5±3.21) 岁;入院治疗时间最短的2 h, 最长的32 h, 平均治疗时间 (11.5±1.4) h;出血量为1 000~3 864 m L, 平均 (2 021.35±398.75) m L;出血原因:阴道分娩5例, 剖宫产9例, 人工流产8例, 子宫肌瘤术4例, 宫颈癌术4例, 恶性葡萄胎术3例, 卵巢癌3例。对照组36例患者中年龄最小的21岁, 最大的59岁, 平均年龄 (39.6±3.54) 岁;入院治疗时间最短的2.5 h, 最长的34 h, 平均治疗时间 (12.4±1.2) h;出血量为1 000~3 885 m L, 平均 (1998.56±405.38) m L;出血原因:阴道分娩7例, 剖宫产11例, 人工流产6例, 子宫肌瘤术3例, 宫颈癌术4例, 恶性葡萄胎术2例, 卵巢癌3例。

入选标准:患者无高血压、糖尿病等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无严重肝、肾、脏等器官功能障碍;患者意识清醒[1]。该研究为所有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治疗原理和治疗方法, 获得其同意与配合, 并签署手术同意书, 对比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研究开始前为每位患者进行全面检查, 观察其各项生命指标, 了解产妇的家族病史或孕产史、对其疾病风险进行评估[2]。为其建立独立系统的档案资料, 做好详细记录。

(1) 对照组36例患者采取保守治疗法。危重患者必须立即急救, 进行心脏复苏;同时对产妇予以补血、补液、抗休克、吸氧等常规治疗。观察其病情好转情况, 如果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 应进一步采取治疗措施, 如盆腔内动脉选择性结扎术等。也可根据患者意愿实施子宫切除术[3,4]。

(2) 观察组36例患者在保守治疗的基础上采取经导管动脉栓塞术进行治疗。操作方法:选取患者右股动脉进行穿刺, 造影剂为非离子型优维显, 穿刺成功后, 对患者的出血血管和子宫动脉进行造影, 了解其出血部位、范围。选用导丝将明胶海绵颗粒[5]导入患者子宫动脉内, 栓塞子宫动脉。再次对患者的出血血管和子宫动脉进行造影, 观察栓塞以及止血情况, 确保止血成功且无其他出血点后拔出插管, 加压包扎穿刺点, 术后患者保持平卧, 最少24 h。严密监测患者各项体征变化, 予以抗生素治疗和营养支持。24 h后患者血压平稳, 且监测无活动出血症状时, 则可转入常规病房进行常规治疗与护理[6]。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治疗方法的止血时间、止血有效率 (治疗24 h后患者血压平稳, 出血情况停止) 、子宫切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治疗后患者出现休克、出血、抽搐等不良反应) , 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详细记录。

1.4 统计方法

研究结束后, 采用SPSS18.0数据处理软件对两组妇产科急症出血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处理, 录入过程中确保真实客观, 以95%作为可信区, 止血有效率、子宫切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计数资料用百分比、率表示, χ2检验比较;止血时间等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t检验比较。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 采取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的观察组止血有效率 (86.11%) 明显高于对照组 (41.67%) , P<0.05;子宫切除率 (13.89%) 与不良反应发生率 (8.33%) 明显低于对照组 (58.33%, 36.11%) ,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详见表1。

(2) 观察组的止血时间为 (1.56±0.59) h, 对照组的止血时间为 (7.68±1.55) h, 观察组止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t=22.140 6) 。

3 讨论

妇产科急症出血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且病情较严重, 如不及时治疗, 患者容易发生休克甚至死亡。造成妇产科急症出血的原因较多, 主要有血管畸形、子宫创伤、妇科肿瘤等。治疗妇产科急症出血应秉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原则, 及时止血是最关键的治疗环节。

传统的治疗方法为药物保守治疗, 在患者入院后立即进行止血、抗生素药物、补血、补液、抗休克、吸氧等常规治疗, 如果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则对患者行盆腔内动脉结扎术, 对于出血严重的患者经患者同意予以子宫切除术。该类方法给患者身体和心理上都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创伤, 影响患者恢复和日后生活质量。

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 经导管动脉栓塞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妇产科急症出血的临床治疗中, 经导管动脉栓塞术也称栓塞治疗, 是经动脉或静脉内导管将栓塞物有效地注入到病变器官的供应血管内, 使之发生闭塞, 中断供血, 达到控制出血、治疗肿瘤和血管性病变以及消除病变器官功能的目的。

该研究主要探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妇产科急症出血的临床效果, 采用的栓塞物为明胶海绵, 明胶海绵为常用止血剂, 注入血管内造成继发性血栓形成。可消毒, 无抗原性, 可按需要制成不同大小的颗粒或小条, 容易获取且经济实惠, 因此被广泛运用于栓塞中。张利珍[8]研究了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妇产科急症出血的临床效果, 证实了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妇产科急症具有止血快、疗效佳、保留子宫率高的特点。该研究结果显示, 在保守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采取经导管动脉栓塞术进行治疗, 患者的止血时间明显缩短, 且患者子宫切除率为13.89%, 明显优于保守治疗的子宫切除率 (58.33%) , P<0.05。说明经导管动脉栓塞术具有止血快、保留生育功能的特点;同时, 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的止血有效率高达86.11%, 明显优于保守治疗的止血有效率 (41.67%) , 且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概率 (8.33%) 明显优于保守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 (36.11%) , P<0.05。说明经导管动脉栓塞术具有效果好, 安全性高的特点。与文献报道结果一致[8]。

综上所述, 对保守治疗无效的妇产科急症出血患者采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 可进一步研究并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妇产科急症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整群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妇产科急症出血患者72例作为该的研究对象, 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6例。其中对照组36例患者采取保守治疗法, 观察组36例患者采取经导管动脉栓塞术进行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治疗方法的止血时间、止血有效率、子宫切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采取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的观察组止血有效率 (86.11%) 明显高于对照组 (41.67%) , P<0.05;止血时间 (1.56±0.59) h明显短于对照组 (7.68±1.55) h, P<0.05;子宫切除率 (13.89%) 与不良反应发生率 (8.33%) 明显低于对照组 (58.33%, 36.11%) ,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妇产科急症出血的临床效果显著, 可进一步研究并推广。

关键词:经导管动脉栓塞术,妇产科,急症出血,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刘艳红.介入治疗妇产科急症出血的护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 9 (9) :83-84.

[2]夏淑琴, 熊鑫, 王进, 等.子宫动脉栓塞术在妇产科急性出血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探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14, 29 (2) :304-305.

[3]熊斌, 郑传胜, 王奇, 等.经导管动脉栓塞术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后出血中的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2, 21 (8) :630-632.

[4]邢振宇.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妇科急症出血37例[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 7 (4) :146-147.

[5]顾月君, 边秀珍, 裘文华, 等.急诊动脉栓塞救治产后子宫大出血18例临床护理[J].中国中医急症, 2010, 19 (1) :171-172.

[6]陈光虹.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重度产后出血80例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 2011, 51 (23) :107-108.

[7]张利珍.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妇产科急症出血37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21) :51-52.

未闭动脉导管栓塞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5例, 其中男8例, 女17例, 年龄27~75岁, 平均46.3岁。所有病例均经B超、CT+增强扫描、血管造影证实。其中, 15例有不同程度的上腹部不适、胀痛等临床症状, 10例在体检超声检查无意中发现;肝右叶15例, 肝左叶2例, 两叶分布8例;瘤体最大直径5~10 cm 21例, ≥10 cm 4例。17例患者肝功能正常, 8例患者轻度异常, 有1例HBs Ag阳性, 所有患者AFP均为阴性。

1.2 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 经鞘插入5F Cobra管, 选择性肝动脉造影, 明确血管瘤的部位、大小、数量及供血动脉, 然后超选择性将导管头端尽量送入瘤体的供血血管开口, 再次造影明确有无侧支循环, 确认是否已避开其他血管后, 注入2%利多卡因3~5 m L, 随后再将平阳霉素 (8~16 mg) 与超液态碘化油充分乳化 (其量与瘤体大小约相等) , 在透视下, 经导管缓慢推注, 最后再用明胶海绵颗粒 (条) 混合造影剂栓塞供血动脉 (明胶海绵颗粒的大小根据所需栓塞的动脉直径而定) 。在栓塞过程中多次缓慢轻注造影剂, 观察血管瘤的供血血管大部分被栓塞即可;栓塞过程中在透视下严密观察, 防止正常动脉被误栓。对多支血供或瘤体巨大者, 可1个月后再进行二次介入栓塞治疗。对于栓塞后综合征给予解热、止痛等对症治疗。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肝血管瘤缩小>50%以上, 症状减轻。有效:肝血管瘤缩小25%~50%, 部分症状减轻。无效:肝血管瘤无变化, 临床症状没有改善。

2 结果

2.1 造影征象及疗效观察

注入栓塞剂后, 所有病例显示栓塞剂呈水滴状充填瘤体, 逐步堆积并显现瘤体形态、轮廓和大小。25例肝血管瘤患者, 共行29例次介入栓塞治疗, 其中4例肝巨大血管瘤者为二次栓塞, 全部患者术后经复查肝功能无异常, 4~7 d出院, 均于首次术后随访1~6个月, 行B超或CT检查, 其中显效16例, 瘤体缩小50%以上;有效8例, 瘤体缩小>25%;瘤体缩小<25%者1例。有效率达96%。

2.2术后反应及并发症

25例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发热、疼痛、食欲下降等介入术后常见的栓塞反应, 17例出现右上腹胀痛, 8例患者肝功能轻度异常。经积极改善肝功能、预防感染、对症等治疗3~4 d后症状逐步缓解。全部病例未发生正常动脉被误栓、胆囊坏死穿孔、急性胰腺炎、血管壁破裂、假性动脉瘤形成等并发症[3]。

3 讨论

3.1 病理分型及临床症状

肝血管瘤病理上可分为四型: (1) 海绵状血管瘤, 是最常见类型; (2) 硬化性血管瘤; (3) 血管内皮细胞瘤; (4) 毛细血管瘤, 少见[4]。多数肝血管瘤无明显不适症状, 多在健康体检常规行B超检查或行腹部手术时被发现, 尚无证据说明它们有恶变可能, 但偶可与肝脏的其他恶性肿瘤相混淆致误诊。当血管瘤增大至5 cm以上时, 可能出现非特异性的腹部症状, 如: (1) 腹部包块:包块有囊性感, 无压痛, 局部听诊偶闻血管杂音; (2) 胃肠道症状:可有右上腹隐痛和不适, 伴恶心、呕吐、嗳气、食后胀饱和消化不良等; (3) 压迫症状:巨大的血管瘤可对周围组织和器官产生推挤和压迫。压迫食管下端, 可出现吞咽困难;压迫肝外胆道, 可出现阻塞性黄疸和胆囊积液;压迫门静脉系统, 可出现脾大和腹水;压迫肺脏可出现呼吸困难和肺不张;压迫胃和十二指肠, 可出现消化道症状等; (4) 肝血管瘤破裂出血, 可出现上腹部剧痛, 以及出血和休克症状, 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多为生长于肋弓以下较大的肝血管瘤发生自发性或创伤性破裂出血的危险[5,6]。因此, 对肝血管瘤的治疗是必要的。

3.2 治疗原理

Herman等研究证明, 肝血管瘤的血供均来自肝动脉分支而门静脉不参与供血, 其内无正常胆管、肝组织及无动静脉瘘, 且与周围肝组织分界清楚[7], 这为肝动脉治疗肝血管瘤提供了理论依据。使用平阳霉素碘化油混合乳剂经肝动脉进入瘤体后填充并长期滞留其中, 再用明胶海绵栓塞供应动脉, 使瘤体坏死, 病灶缩小, 起到永久性栓塞作用。其原理如下: (1) 注入的平阳霉素具较强抗肿瘤活性及血管硬化作用, 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DNA合成, 使其发生变性、坏死、脱落, 从而抑制内皮细胞增生, 促使血管退化。由于药物局部高浓度高渗状态, 导致血管内皮无菌性炎症, 继发内膜增厚, 管腔缩小[8]。 (2) 碘油属于周围性栓塞剂, 对血管瘤有明显亲和力, 填充血窦形成血栓, 血栓机化、纤维化, 使血管瘤成为纤维组织[9], 其作为一种油质颗粒, 兼有导向和填塞瘤体内血窦的作用, 加之碘元素原子序数较大, 不透X线, 便于监视释放及判断栓塞效果。 (3) 明胶海绵的作用是阻止病变血供, 使瘤体内压力降低, 有利于液态碘油乳剂滞留, 加强栓塞效果, 其取材方便, 无不良副作用[10]。因此采用温和缓慢的平阳霉素碘化油混合乳剂, 对肝海绵状血管瘤经导管动脉栓塞为宜[11,12]。

对于肝巨大血管瘤或有多支供应血管者行一次介入栓塞治疗, 不能完全破坏血管瘤内壁, 使供血动脉中断, 术后易复发, 往往需二次介入栓塞治疗。

3.3 该术式较传统手术的优势

(1) 微创, 仅作股动脉穿刺, 术后并发症少, 不易复发。而传统开刀手术的创伤大, 对正常肝组织损害较大, 易出现难以控制的出血, 术后并发症多, 且易复发。 (2) 透视下造影能准确定位病灶, 再利用导管到达病灶部位进行局部栓塞治疗。对巨大血管瘤、特殊解剖位置的瘤体或多发肝血管瘤也能有效栓塞或二次栓塞。传统手术虽然在术前有影像学资料的定位, 但术中切除肝血管瘤仍有盲目性。若瘤体巨大或邻近肝门及位于特殊解剖位置, 手术切除难度较大, 而多发肝血管瘤手术切除的可能性则更小。 (3) 术后恢复快, 住院时间短。本组全部患者术后4~7 d出院。而传统开刀手术, 术后恢复慢, 住院时间可达15 d或更长。 (4) 当患者有惧怕开刀的心理压力而不愿接受创伤性手术时, 介入治疗肝血管瘤则成为首选方案。 (5) 目前介入治疗技术在基层医院也普遍开展, 经导管肝动脉栓塞术治疗肝血管瘤适宜推广运用。

3.4 该术式的技术要点

(1) 术者必须有娴熟的介入操作技巧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2) 必须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 (3) 栓塞前先经导管注入2%利多卡因5 m L, 可缓解血管的痉挛;注入混合乳剂时必须在透视下缓慢推注, 避免过快造成压力过大致血管破裂。 (4) 根据血管造影显示血管瘤的大小估计碘油和平阳霉素的用量, 瘤体越大, 碘油用量越多, 当混合乳剂流入瘤体速度减慢或出现返流时即可停止注入。 (5) 栓塞过程需透视下严密观察, 防止栓塞正常动脉。 (6) 多发或巨大的肝血管瘤可分次栓塞。 (7) 术后密观病情变化, 改善肝功能、预防感染、积极对症治疗。

综上所述, 利用平阳霉素碘化油混合乳剂及明胶海绵经导管肝动脉栓塞术治疗肝血管瘤是一种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的治疗方法。适宜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经导管肝动脉栓塞术治疗后患者的造影征象、外周血生化、术后反应及并发症等指标的变化情况, 探讨经导管肝动脉栓塞术治疗肝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及应用前景。方法:选取25例经B超、CT或血管造影证实的随机分期的肝血管瘤患者, 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插管穿刺进行肝动脉栓塞术一次或多次治疗。结果:25例肝血管瘤患者术后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所有瘤体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 术后反应及并发症仅有少数几例发生轻微的不适症状, 大多数未进行处理, 于3~4 d后自行消失。结论:经导管肝动脉栓塞术治疗肝血管瘤是一种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的治疗方法。

动脉导管瘤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例 篇7

女, 出生后1个月, 因干咳5 d, 给予抗感染治疗无效, 5 d后出现连声咳伴喘息并面部发绀住院治疗。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及卵圆孔未闭;主动脉峡部左后方见一瘤样异常回声, 边界清晰, 大小约2.3 cm×3.0 cm。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瘤体内见低速血流信号 (图1A) 。CT血管造影显示主动脉峡部左后方见一瘤样扩张影, 轴位最大层面大小约2.3 cm×3.1 cm (图1B) 。开胸探查, 体循环下深低温停循环, 发现该瘤体位于动脉导管未闭的正常位置, 为中央膨胀型, 瘤体大小2.0 cm×3.0 cm, 切除动脉导管瘤与动脉导管未闭发出部分近1 cm, 切断肺动脉侧动脉导管, 行端侧吻合。病理诊断:动脉导管瘤。送检组织血管壁结构存在, 内层内皮下灶性纤维性坏死, 中层胶原纤维增多, 灶性变性, 未见明显炎性浸润, 外层未见明显改变, 符合动脉瘤改变 (图1C) 。

图1 动脉导管瘤声像图 (剑突下左心室长轴切面) :该动脉瘤呈无回声暗区, 瘤体位于降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 动脉导管走行路径血流显示瘤体与降主动脉相通, 瘤体内血流速度低, 但瘤体出入口有较明显的血流信号显示 (箭, A) ;动脉导管瘤CT血管造影重建图像显示动脉瘤呈球形, 位于动脉导管, 且距动脉导管降主动脉开口处较近 (箭, B) ;镜下可见内层由纤维素性坏死取代 (黑箭) , 中层由胶原纤维取代 (白箭) (HE, ×10, C)

2讨论

动脉导管是第六主动脉弓生发出来的连接降主动脉和肺动脉的重要通道, 它将胎儿的血流带离肺血管床, 实现其与母体的养分交换, 在胎儿娩出后不久闭合, 但其机制并尚未完全阐明[1]。动脉导管的闭合从肺动脉末端开始, 最后在主动脉端闭合[2], 当这个自然过程未能正常完成时, 会造成动脉导管未闭, 甚至出现动脉瘤样扩张[3]。既往研究提出动脉导管瘤是动脉导管的一种自然退化的形式[4], 但是该说法并未得到学界的一致同意[1]。

本病例的病理提示其血管壁肌纤维存在先天性发育异常, 且形成具有内膜、中膜、外膜典型3层血管壁结构的真性动脉瘤。动脉导管的发生支持了本病例的诊断, 也与Jan等[5]和Tomos等[6]的研究结果一致, 他们认为该病一般于孕晚期或新生儿期偶然发现, 婴儿、成人均较罕见。形成动脉瘤的原因包括能引起血管壁局部结构或性能减弱的后天性原因和动脉壁中层先天性局限性缺如。由于可参考的文献较少, 因此单就另一罕见的先天性疾病主动脉峡部真性动脉瘤而言, 本病例与之鉴别较为困难。两者的血流动力学差异在于, 峡部动脉瘤血流通路自升主动脉通过瘤体进入降主动脉, 动脉导管瘤的血流则通过降主动脉进入瘤体再进入肺动脉。本病例通过超声心动图的胸骨上及剑突下声窗初步确定了动脉瘤发生的部位和大小, 在胸骨旁短轴切面发现动脉导管未闭, 而在动脉导管接近降主动脉开口处发现了该瘤体, 由于未闭的动脉导管血流方向和频谱与发现的动脉瘤基本一致 (仅局部扩大管腔内涡流) , 与降主动脉的血流方向相反, 呈双期低速连续搏动性频谱, 因此推断该动脉瘤的来源是动脉导管, 而非降主动脉, 此推断已经手术证实。

动脉导管瘤和峡部动脉瘤均有进一步扩大破裂、瘤体内血栓形成、脱落造成血管阻塞的可能, 及时诊断并给予手术治疗非常重要。本例患儿以干咳作为首发症状来院诊治, 能够造成体 - 肺循环血流动力学异常的疾病均可以有该表现。由于动脉导管瘤和动脉导管未闭发生部位接近, 且均以扩张的管腔造成的涡湍流导致体征上同样表现为胸骨左缘3~4肋间双期持续性杂音。

由于本病罕见, 以及超声检查的缺陷、镜面效应、气体干扰、诊断医师的经验等因素, 均可能漏诊动脉导管瘤, 或将本病诊断为降主动脉峡部瘤。虽然超声心动图在筛查上具有快速、经济、重复性好的优势, 但最后确诊仍有赖于CT血管造影技术。

参考文献

[1]Jesseph JM, Mahony L, Girod DA, et al.Ductus arteriosus aneurysm in infancy.Annals Thoracic Surg, 1985, 40 (6) :620-622.

[2]Cruickshank B, Marquis RM.Spontaneous aneurysm of the ductus arteriosus:a review and report of the tenth adult case.Am J Med, 1958, 25 (1) :140-149.

[3]Falcone MW, Perloff JK, Roberts WC.Aneurysm of the nonpatent ductus arteriosus.Am J Cardiol, 1972, 29 (3) :422-426.

[4]Heikkinen ES, SimiläS.Aneurysm of the ductus arteriosusin infancy:report of two surgically corrected cases.J Pediatr Surg, 1972, 7 (4) :392-397.

[5]Jan SL, Hwang B, Fu YC, et al.Initial clinical experience of 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 in neonates with isolated congenital ductus arteriosus aneurysm.Int J Cardiol, 2005, 105 (3) :300-305.

未闭动脉导管栓塞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到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86例妇产科大出血患者, 采取抽签方式将所有患者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43例。对照组43例患者中, 年龄24~34岁, 平均 (28.46±1.62) 岁;初产妇27例, 经产妇16例。研究组43例患者中, 年龄25~33岁, 平均 (27.96±1.77) 岁;初产妇25例, 经产妇1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 所有患者均符合妇产科大出血的诊断标准; (2) 患者不存在严重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疾病; (3) 患者不存在麻醉和手术禁忌证; (4) 患者均了解并同意此次研究。

1.3 方法

研究组:对患者采取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 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 (1) 患者行局部麻醉, 待麻醉药物起效后, 行股动脉穿刺, 针对休克患者, 及时采取措施, 补充血容量 (注射400~800 ml全血或代血浆) 。 (2) 将导管插入直至髂总动脉分支, 将造影剂 (76%泛影葡胺30~40 ml) 注入髂内动脉供血区, 观察造影剂外溢情况。通常情况下, 出现造影剂外溢现象的部位为出血部位。 (3) 找到出血部位后, 利用监视器作用对导管进行调整, 使其到达动脉位置, 然后利用导管将栓塞剂 (由明胶海绵颗粒与造影剂混合而成) 注入靶血管, 从而完成栓塞操作, 达到止血目的。 (4) 完成栓塞操作后, 为了达到良好的止血效果, 可重复造影, 然后将导管取出, 对穿刺部位进行包扎, 防止出血。 (5) 在术后24 h内, 对穿刺部位行加压制动, 指导患者保持休息, 术后3 d下床活动。

对照组:对患者采取髂内动脉结扎术治疗。患者行局部麻醉,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大号圆针和肠线, 在子宫下段一侧扪及搏动子宫动脉, 从子宫前壁进针, 为了保障效果, 其进针深度要达到该处子宫肌层厚度的2/3, 出针部位为子宫后壁, 然后穿过阔韧带部位, 最后进行打结。完成一侧的结扎处理后, 采用同样的方法结扎对侧。

1.4 观察指标

(1)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阴道出血时间、术中出血量; (2) 对比两组患者的子宫保留情况和止血有效率; (3)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时间、阴道出血时间、术中出血量情况比较

经统计结果显示, 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阴道阴道出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 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 (P<0.05) ,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子宫保留情况和止血有效情况比较

从统计结果来看, 研究组43例患者中, 子宫保留率为93.02%, 止血有效率为95.35%;对照组43例患者中, 子宫保留率为69.77%, 止血有效率为67.44%;研究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详见表2。

例 (%)

2.3 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经统计结果显示, 研究组43例患者中, 术后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为6.98% (3/43) ;对照组43例患者中, 术后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为27.91% (12/43) 。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详见表3。

例 (%)

3 讨论

妇产科大出血是临床中的一种常见症状, 从广义上来讲,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出血, 一方面, 包括产科阴道出血;另一方面, 包括生理期外生殖系统各器官的出血, 主要临床表现为道出血或腹腔内出血[4]。此外, 从临床实践来看, 妇产科大出血患者的预后水平差异较大, 主要与患者的体质、失血速度、失血量存在很大的联系。据学者研究发现, 人们在短时间内大量出血, 且未得到有效的临床干预时, 轻则发生失血性休克, 重者造引发脑垂体坏死等, 甚至导致死亡[5]。必须要采取措施予以治疗, 最大程度上减少妇产科大出血给患者带来的伤害, 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从妇产科大出血的临床治疗来看, 常规方法有化学药物治疗、传统手术治疗、期待治疗等, 但均存在一定的缺陷, 治疗效果不甚理想[6]。近年来, 随着经导管动脉栓塞术的发展与应用, 以其独特的优势, 比如创伤小、恢复快等, 越来越受到医生和患者的青睐。该手术通过经皮穿刺插管, 然后在监视器作用下将栓塞剂注入导管内, 然后置于靶动脉, 封闭血管, 从而达到止血目的的一种介入治疗技术[7]。从目前情况来看, 使用的栓塞剂种类繁多, 主要有抗癌药物微囊、明胶海绵、中药栓塞剂、聚乙烯醇、无水乙醇等。其中, 明胶海绵作为一种中效栓塞剂, 具有无毒性、取材方便、易致栓塞等多方面的优点, 被广泛应用于多种妇产科疾病的放射介入治疗中, 比如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产后出血的栓塞等, 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8]。从本研究结果来看, 采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的研究组患者, 其手术时间、阴道出血时间均明显短于采用髂内动脉结扎术治疗对照组 (P<0.05) , 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表明经导管动脉栓塞术可以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和出血时间, 从而避免长时间手术对患者造成的损伤, 同时降低出血量, 有利于患者的预后。研究结果来显示, 研究组患者的子宫保留率、止血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提示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有利于保留患者子宫, 且止血效果好。此外, 研究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说明经导管动脉栓塞术安全可靠。

在应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的过程中, 为了保障其应用效果, 需需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在注射栓塞剂时, 需要要严格把握好注射速度, 不可过快或者过慢, 否则会造成不良事事件的发生, 比如栓塞剂反流、误栓等, 影响治疗效果。 (2) 针对对休克患者, 应根据其实际情况, 通过注射全血或代血浆方式来来及时补充血容量, 最大程度上降低长时间休克给患者带来的不不良影响, 比如脑垂体缺血坏死等。 (3) 在插管过程中, 需要在监监视器下进行, 避免非靶血管, 特别是一些重要的附属支, 避免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综上所述, 在妇产科中应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予以治疗, 效效果良好,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周惠人.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妇产科大出血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20) :112-113.

[2]肖蓉.92例难治性妇产科大出血的临床治疗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21) :117.

[3]孙莺歌.治疗难治性妇产科大出血57例临床对比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21) :158.

[4]叶建明.33例血管性介入治疗在妇产科大出血中的临床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7) :17-18.

[5]吴海峰.难治性妇产科大出血临床治疗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24) :17-18.

[6]向定菊, 马代珍.子宫动脉栓塞治疗难治性妇产科大出血26例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22) :167.

[7]郑美玲, 廖庆鸾.产科休克的研究现状和治疗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15) :161-162.

上一篇:卫星仿真工具箱下一篇:图像复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