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导管未闭(共8篇)
动脉导管未闭 篇1
1病例简介
女, 出生后1个月, 因干咳5 d, 给予抗感染治疗无效, 5 d后出现连声咳伴喘息并面部发绀住院治疗。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及卵圆孔未闭;主动脉峡部左后方见一瘤样异常回声, 边界清晰, 大小约2.3 cm×3.0 cm。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瘤体内见低速血流信号 (图1A) 。CT血管造影显示主动脉峡部左后方见一瘤样扩张影, 轴位最大层面大小约2.3 cm×3.1 cm (图1B) 。开胸探查, 体循环下深低温停循环, 发现该瘤体位于动脉导管未闭的正常位置, 为中央膨胀型, 瘤体大小2.0 cm×3.0 cm, 切除动脉导管瘤与动脉导管未闭发出部分近1 cm, 切断肺动脉侧动脉导管, 行端侧吻合。病理诊断:动脉导管瘤。送检组织血管壁结构存在, 内层内皮下灶性纤维性坏死, 中层胶原纤维增多, 灶性变性, 未见明显炎性浸润, 外层未见明显改变, 符合动脉瘤改变 (图1C) 。
图1 动脉导管瘤声像图 (剑突下左心室长轴切面) :该动脉瘤呈无回声暗区, 瘤体位于降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 动脉导管走行路径血流显示瘤体与降主动脉相通, 瘤体内血流速度低, 但瘤体出入口有较明显的血流信号显示 (箭, A) ;动脉导管瘤CT血管造影重建图像显示动脉瘤呈球形, 位于动脉导管, 且距动脉导管降主动脉开口处较近 (箭, B) ;镜下可见内层由纤维素性坏死取代 (黑箭) , 中层由胶原纤维取代 (白箭) (HE, ×10, C)
2讨论
动脉导管是第六主动脉弓生发出来的连接降主动脉和肺动脉的重要通道, 它将胎儿的血流带离肺血管床, 实现其与母体的养分交换, 在胎儿娩出后不久闭合, 但其机制并尚未完全阐明[1]。动脉导管的闭合从肺动脉末端开始, 最后在主动脉端闭合[2], 当这个自然过程未能正常完成时, 会造成动脉导管未闭, 甚至出现动脉瘤样扩张[3]。既往研究提出动脉导管瘤是动脉导管的一种自然退化的形式[4], 但是该说法并未得到学界的一致同意[1]。
本病例的病理提示其血管壁肌纤维存在先天性发育异常, 且形成具有内膜、中膜、外膜典型3层血管壁结构的真性动脉瘤。动脉导管的发生支持了本病例的诊断, 也与Jan等[5]和Tomos等[6]的研究结果一致, 他们认为该病一般于孕晚期或新生儿期偶然发现, 婴儿、成人均较罕见。形成动脉瘤的原因包括能引起血管壁局部结构或性能减弱的后天性原因和动脉壁中层先天性局限性缺如。由于可参考的文献较少, 因此单就另一罕见的先天性疾病主动脉峡部真性动脉瘤而言, 本病例与之鉴别较为困难。两者的血流动力学差异在于, 峡部动脉瘤血流通路自升主动脉通过瘤体进入降主动脉, 动脉导管瘤的血流则通过降主动脉进入瘤体再进入肺动脉。本病例通过超声心动图的胸骨上及剑突下声窗初步确定了动脉瘤发生的部位和大小, 在胸骨旁短轴切面发现动脉导管未闭, 而在动脉导管接近降主动脉开口处发现了该瘤体, 由于未闭的动脉导管血流方向和频谱与发现的动脉瘤基本一致 (仅局部扩大管腔内涡流) , 与降主动脉的血流方向相反, 呈双期低速连续搏动性频谱, 因此推断该动脉瘤的来源是动脉导管, 而非降主动脉, 此推断已经手术证实。
动脉导管瘤和峡部动脉瘤均有进一步扩大破裂、瘤体内血栓形成、脱落造成血管阻塞的可能, 及时诊断并给予手术治疗非常重要。本例患儿以干咳作为首发症状来院诊治, 能够造成体 - 肺循环血流动力学异常的疾病均可以有该表现。由于动脉导管瘤和动脉导管未闭发生部位接近, 且均以扩张的管腔造成的涡湍流导致体征上同样表现为胸骨左缘3~4肋间双期持续性杂音。
由于本病罕见, 以及超声检查的缺陷、镜面效应、气体干扰、诊断医师的经验等因素, 均可能漏诊动脉导管瘤, 或将本病诊断为降主动脉峡部瘤。虽然超声心动图在筛查上具有快速、经济、重复性好的优势, 但最后确诊仍有赖于CT血管造影技术。
参考文献
[1]Jesseph JM, Mahony L, Girod DA, et al.Ductus arteriosus aneurysm in infancy.Annals Thoracic Surg, 1985, 40 (6) :620-622.
[2]Cruickshank B, Marquis RM.Spontaneous aneurysm of the ductus arteriosus:a review and report of the tenth adult case.Am J Med, 1958, 25 (1) :140-149.
[3]Falcone MW, Perloff JK, Roberts WC.Aneurysm of the nonpatent ductus arteriosus.Am J Cardiol, 1972, 29 (3) :422-426.
[4]Heikkinen ES, SimiläS.Aneurysm of the ductus arteriosusin infancy:report of two surgically corrected cases.J Pediatr Surg, 1972, 7 (4) :392-397.
[5]Jan SL, Hwang B, Fu YC, et al.Initial clinical experience of 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 in neonates with isolated congenital ductus arteriosus aneurysm.Int J Cardiol, 2005, 105 (3) :300-305.
[6]Tomos P, Karagkiouzis G, Paraskeva P, et al.Three-dimensional imaging of a ductus arteriosus aneurysm in an adult.Ann Thorac Surg, 2011, 91 (3) :931.
动脉导管未闭 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 血流动力学改变 儿科护理 教学设计
动脉导管未闭是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护理是儿科护士的基本素质。但动脉导管未闭的大部分教学内容学生看不见、摸不着,传统的教学是一个老师拿一个模型,一群学生听老师讲,学生依靠空间想象,在头脑中模拟血液循环过程,教学效果欠佳。
信息技术是从计算机技术中分离出来的,专门研究利用计算机等先进设备进行信息的处理和利用,是一门完整的过程技术[1]。将其引入护理教学后,学生能真正进入视觉、听觉与触觉等感官并用的境地,将抽象逻辑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融为一体。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生成三维逼真的虚拟环境[2],内容直观、容易理解。因此,我采用信息技术进行《动脉导管未闭血流动力学改变》教学,并取得较好效果,现将教学设计分述如下。
1.教学目标
笔者选用的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十一五”规划教材《儿科护理学》,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确定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知识目标:认识动脉导管;说出胎儿血液循环过程;描述动脉导管未闭患儿血流动力学改变。能力目标:运用动脉导管未闭血流动力学改变解释相关护理问题,进行健康教育。情感目标:增强尊重生命意识,树立爱护婴儿观念。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认知特点,确定本次课的教学重点为动脉导管未闭血流动力学改变;教学难点为动脉导管解剖结构。
2.教学策略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笔者运用网络课件助学助教,通过三维动画全程、动态、准确地模拟正常、异常血液循环过程,弥补学生空间想象力薄弱的不足,加深对抽象机制的理解,利用学校精品课程学习平台、医学教学素材库,以及丁香园、中国护士网等网络资源,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感知动脉导管未闭患儿的痛苦,引发学生对动脉导管未闭的思考,促进教学目标达成。采用任务驱动教学,设置三项学习任务层层递进 ,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做到“学会、会学”。
3.教学过程
课前通过QQ分享学案、视频资料。设计案例展示、导入新课,任务驱动、探索新知等四个环节来实施教学。
3.1案例展示、导入新课
播放新闻片段,学生感知先天性心脏病对患儿的危害,博得学生对患儿的同情后,提出“先天性心脏病为什么让小裕嵘与同龄儿不同?”这个问题,设置悬念,引入新课。
3.2任务驱动、探索新知
采用任务驱动法,制定三项任务: 认识动脉导管;探究正常新生儿血液循环;探究动脉导管未闭血流动力学改变。三项任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3.2.1任务一,认识动脉导管
利用学生已有的医学知识,填一填,采用通关原理,回答错误系统给出提示,不能进入下一题。回答正确,则进入下一题。再次回答正确后,系统给出一个卡通小铲,作为奖励,学生依靠指示用小铲在正常心脏上人为开通“动脉导管后”,观看极富立体感的动脉导管未闭图。
3.2.2任务二,探究正常新生儿血液循环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将任务二分成三个子任务,子任务一:回顾正常成人血液循环;子任务二:探究正常胎儿血液循环;子任务三:探究生后血循环改变。三个子任务打牢基础,逐级深入。子任务一:回顾正常成人血液循环。在该阶段,温故知新,利用学校网络学习平台,帮助学生回顾《人体结构》、《人体生理功能》相关知识,观看成人血循环视频,帮助学生更为感性地认识心脏解剖结构、正常成人血液循环,而不再局限于书本以及模型。子任务二:探究正常胎儿血液循环。当学生已有正常成人血液循环认识后,由胎儿在母体内照片引发学生思考:胎儿不能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没有肺循环,是怎样获得营养物质?开始想一想,同学依据胎儿血液循环途径找到空缺内容,完成整个胎儿血液循环图。
完成子任务一和二后,请学生将选项归类到成人、胎儿血循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子任务三:探究生后血循環改变。随着胎儿娩出,脐带结扎,生活环境的改变,生后血循环也发生变化,具体表现在脐带结扎、卵圆孔关闭、动脉导管闭合。依托医学素材库资源,模拟新生儿血循环,引导学生思考:卵圆孔、动脉导管未闭合会出现哪些问题?为动脉导管未闭血流动力学改变提供基础。
3.2.3任务三:探究动脉导管未闭血流动力学改变
利用小游戏模拟主动脉、肺动脉压力大小,探究压力不同,动脉导管内的血流方向。全程动态地模拟动脉导管未闭的动画,其中穿插动脉导管闭合后血流特点,两者对比。学生通过交互页面可自主选择观察内容,使得用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解释清楚的内容,变得清晰直观,容易理解掌握.让学生能自主学习,通过组内、组间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总结,请同学在网络学习平台模拟动脉导管未闭血液循环,答对时提示微笑表情,答错时提示哭泣表情,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便于教师及时进行拾遗补缺。教师进行总结,明确动脉导管未闭血流动力学改变关键点后,利用学生已有的医学基础知识,请同学总结动脉导管未闭的一系列临床表现,为护理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通过临床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学生通过临床表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确定疾病类型,结合血流动力学改变特点,由小组讨论,拟定护理措施,临床案例的展示超仿真,与学生的未来职业挂钩。利用局域网,教给师出一系列护理措施,请学生选一选,检测学习效果。
nlc202309011736
3.3练习考核,及时评价
进行习题测试,巩固学习成果,实现即时评价。习题测试系统随机抽取题目,依据通关原理反馈学习效果,弥补了传统教学中运用作业、单元测试、期中或期末考试进行总结性评价的不足。试题完成后,立即得到考核测评成绩及正确答案,增强了考核测评的趣味性及学生学习的成就感。设计评价表,从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三个方面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教师将考核结果及时上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达到螺旋上升的学习效果。 利用网络,教师将前沿医学技术、法洛四联症血流特点视频传至微博,同学们可在课外时间观看学习,与学生互动,把教学过程延伸至课外,同时要求同学们自己也寻找相关资源上传至微博和大家共享。
3.4布置作业,任務拓展
信息技术教学是培养独立学习能力的重要实践领域[3]。针对学生对网络信息敏感的特点,以丁香园以及中国护士网为依托,鼓励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制作先天性心脏病宣传板,在社区讲解、发放,达到学有所用、体现自我价值,增强职业归属感。
4.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学生学习需要进行有机整合,做到了“教学评”合一,实现教学效果的有效提高。不仅呈现单纯的文字,而且还能输出图象、动画、视频和声音动态模拟正常及异常血液循环过程,把抽象变清晰直观,生动活泼。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为指导。信息化技术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同时多媒体课件在以教学大纲为基础的同时,随时更新,穿插本学科新技术、新知识,从而增加学生学习兴趣[4]。符合“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最新职教理念,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做到“学会、会学”。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是可行的、可推广的[5]。
参考文献:
[1]赵克蕊.高学全.现代信息技术在涉外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09(8):93.
[2]潘萍,战金霞,潘伟.浅谈以多媒体技术为框架的护理教学新模式[J].护理研究,2004,18(8A):1400.
[3]郑旭东,张振宁.信息技术教学与学生主体性的实现[J].电化教育研究,2003(6):13-19.
[4]薛桂蛾.多媒体在《社区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5,7(20):8-9.
[5]林燕茹. 现代信息技术在专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7):3813-3814.
动脉导管未闭手术患者的麻醉处理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29例, 男50例, 女79例, 年龄最小3.5岁, 最大21岁, 体重12.5~53 kg, 心胸比例0.48~0.61.伴肺动脉高压者16例, 活动后紫绀者17例。动脉导管切断缝合者23例, 单纯结扎者106例。
1.2方法 (1) 术前30 min肌注盐酸吗啡0.2 mg/kg, 东莨菪碱0.005~0.015 mg/kg.患者入室不合作者肌注氯胺酮4~6 mg/kg, 于下肢开放两条静脉, 便于输液、输血和用药。安放监护仪监测心率 (HR) 、平均动脉压 (MAP) 、心电图 (ECG) 、脉搏氧饱和度 (SpO2) 、呼吸频率 (RR) , 放置导尿管, 观察尿量等。诱导麻醉用药:芬太尼5μg/kg、丙泊酚1.5~2.0 mg/kg、维库溴铵0.1 mg/kg, 静脉注射后祛氮2 min~3 min, 气管插管, 接麻醉机机控呼吸, 潮气量10 m L/kg.维持麻醉:芬太尼5~10μg/kg, 咪达唑仑0.1 mg/kg.视麻醉深浅静脉分次注射, 维库溴铵0.1 mg/kg, 每20 min~30 min静脉给药1次, 若仍欠深可吸入少量的异氟醚[2]。 (2) 术中用药:气管插管后, 常规静脉注射氟美松0.25 mg/kg、青霉素80万~160万U或先锋霉素0.5~2 g, 以预防喉头及声门水肿、药物及输血反应和术野感染等。输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乳酸钠林格液10 m L/ (kg·h) 并根据出血情况进行补血, 凡有肺动脉高压者, 需切断缝合。降压时间长的, 术中一定要置头部冰袋降温, 以降低氧消耗, 做好心脑保护。 (3) 当找到未闭的动脉导管时, 为便于切断缝合或结扎, 要使导管塌瘪, 此时使血压降至80/50 mm Hg (mm Hg) 左右, 平均动脉压 (MPA) 50~60 mm Hg.若未能达到麻醉深度, 除静脉给药外, 可吸入0.5%~2.5%异氟醚, 并配合静脉滴入0.01%~0.02%半硝或全硝 (硝普钠) , 但应注意开始速度宜慢[0.5~10μg/ (kg·min) ], 不能单靠加速点滴硝普钠降压而用量过大, 否则有引起氰化物中毒的危险[3]。若本药降压效果不明显, 可再配用三磷酸腺苷 (ATP) 或β受体阻滞剂, 以达到理想的降压目的。
2结果
本组手术结束, 109例患者迅速清醒, 唤之睁眼, 各种反射恢复, 有自主呼吸, 潮气量恢复至术前, 血压稳定, 彻底吸引气管或口腔分泌物后, 拔管返回病房。另有20例, 清醒和自主呼吸恢复较慢, 在静脉注射阿托品0.5 mg加新斯的明1 mg半量~全量, 催醒后30 min清醒, 自主呼吸恢复, 潮气量恢复至术前, 拔管后返回ICU病房。
3讨论
3.1 PDA手术的麻醉诱导, 应尽量减少和避免血压升高及外周血管阻力增高, 防止左向右分流量增加, 因此最好不选用氯胺酮和γ-羟基丁酸钠等药物 (因有兴奋循环系统作用) , 可选用芬太尼、咪达唑仑、异丙酚等。
3.2维持麻醉:由于此项手术有单纯结扎和切断缝合, 目前还有封堵的方法。单纯结扎时间短, 以吸入异氟醚为主, 以便患者术终早清醒、早拔管。切断缝合时间较长, 术后还需降压, 防止缝合部位出血, 特别是肺高压患者术后还需要辅助呼吸, 应以静脉麻醉为主。
3.3 PDA手术宜较深麻醉, 以免影响降压效果, 患者务必处于安静状态, 以免影响手术操作。根据有关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氟烷或安氟醚达到一定的麻醉深度不太理想, 容易使排血量减少, 对心功能不利。而异氟醚主要降低外周阻力, 能保持心排血量和生命器官血流, 能兼顾麻醉与降压两个方面, 是比较理想的吸入性全麻药。目前七氟醚、地氟醚虽然麻醉效果更好, 但价格昂贵。
3.4 PDA手术除要求麻醉达到一定深度外, 还需辅以静滴硝普钠进行降压, 它可降低心脏前后负荷, 但是此药易产生快速耐药性和引起心动过速, 应先以小量静脉点滴, 观察患者反应, 逐渐加大剂量。若超过5~10μg/ (kg·min) 仍无降压效果, 应换用或少量合用硝酸甘油或ATP[硝酸甘油为0.01%, 1~6μg/ (kg·min) , ATP单次静脉0.36~2.9 mg/kg], 前者降低心脏前负荷, 后者直接扩张血管, 使周围血管阻力下降和血压下降[4]。
本组病例麻醉药物配方合理, 深浅适宜, 辅以硝普钠等药物降压满意, 效果良好, 手术顺利、安全, 未出现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病例。
参考文献
[1]胡盛寿.心血管外科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96-100.
[2]李立环.心血管麻醉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10-116.
[3]胡小琴.心血管麻醉及体外循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191-196.
动脉导管未闭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2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6例作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4例, 女12例;年龄19~49岁, 平均 (28.6±2.3) 岁。所有患者均经X线及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确诊为PDA并发SPH。所有患者肺动脉凸出, 肺纹理增粗及增多, 心胸比例为0.56~0.68, 平均 (0.58±0.1) ;左右心室均肥厚的患者为10例, 仅左心室出现肥厚现象的为6例。漏斗-管型PDA5例, 单纯漏斗型PDA11例。
1.2 方法
采用介入疗法对16例进行治疗, 手术实施的具体方法如下:穿刺右侧股静脉及动脉, 穿刺成功后将血管鞘置入血管当中, 以检查右心导管;将猪尾导管沿股动脉置入主动脉行造影检查, 弄清PDA大小、形态及具体位置后, 计算右心导管结果, 全肺阻力在10 wood单位以下利用封堵器进行介入治疗, 全肺阻力10 wood单位以上者进行急性肺血管反应试验, 阳性者进行封堵, 阴性则服药治疗。如PDA最窄直径在10 mm以下, 则采用Amplatzer PDA动脉导管封堵器进行封堵, 如最窄直径在10 mm以上, 则采用Amplatzer间隔缺损导管封堵器或国产深圳先健PDA导管封堵器进行治疗。正式封堵前先试封堵, 在试封堵的过程中对主动脉压、肺动脉压及患者反应进行观察, 试封堵时间应控制在0.5~1h之间, 如在试封堵过程中主动脉压不断下降、肺动脉压不断上升, 且患者出现全身性症状, 如气促及胸闷等, 则及时将封堵伞及长鞘收回, 并结束介入手术。如试封堵中发现肺动脉压的降低幅度>20%, 主动脉压没有出现明显下降趋势, 患者没有出现胸闷等全身性反应, 且经造影检查后发现不存在残余分流或仅存在少量分流, 则可以释放血管中的封堵器。如发现主动脉压轻度升高或肺动脉压没有出现明显下降趋势, 则释放后再观察1 h左右, 如全身无异常反应, 则直接释放血管封堵器。
1.3 观察指标
对介入治疗前后患者的肺动脉压及主动脉收缩压进行观察, 同时在介入治疗后的1个月、3个月、半年及1年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临床体征、症状、心电图及X线检查、心脏超声检查结果, 以便了解患者的预后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收集好介入治疗前及治疗后的观察指标后, 利用统计软件SPSS 19.0进行分析, 治疗前与治疗后计数资料差异检验法为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介入封堵方法后, 12例实现成功封堵;一次性成功封堵的为10例, 二次介入封堵成功的为2例。4例因肺动脉压高经急性血管反应试验阴性未进行封堵, 服药治疗。治疗后肺动脉压、主动脉压与治疗前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附表。
随访发现, 12例临床体征及症状均有效缓解, 半年后患者的活动耐量明显增加。经X线检查后发现肺动脉段凸出征象明显减轻, 肺血减少;经超声检查发现所有患者均未发生PDA再通现象, 且封堵装置没有脱落及移位。4例服药治疗无明显改善。
3 讨论
目前在治疗PDA并发SPH患者时通常采用介入封堵法, 对动脉导管进行封堵的过程中, 可导致左向右分流消失, 并因此引起低血压、心血排量迅速降低及右心衰竭等[2]。此外, 如实施介入封堵试验后患者的肺动脉压没有出现明显的降低趋势, 则对动脉导管进行永久封堵后可能会导致封堵器滑落[3];所以在对成人PDA并发SPH患者进行永久动脉封堵之前, 实施封堵试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4]。在对本组16例进行治疗时均实施了封堵试验, 经过试验发现12例患者均封堵成功;收缩压降至 (53.19±11.24) mm Hg, 而平均压降低至 (42.14±2.12) mm Hg, 且临床症状得到了有效改善。
大直径PDA患者并发SPH的概率明显高于小直径PDA患者。如采用传统疗法治疗大直径PDA并发SPH成人患者, 则难以获得理想的临床疗效, 且同时存在引起术后并发症的风险[5]。本研究应用了Amplatzer PDA动脉导管封堵器治疗PDA最窄直径在10 mm以下的患者, 而对于最窄直径在10mm以上的患者, 则是应用了国产深圳先健PDA导管封堵器, 所有患者均封堵成功。本组患者随访时间最长为5年, 无1例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或PDA再通现象, 且肺动脉段凸出征象明显减轻。
摘要:目的 分析成人重度肺动脉高压并发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选择我院2008年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6例成人并发SPH患者行PDA的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实现成功封堵, 一次性成功封堵的患者为10例, 二次介入封堵成功的为2例, 4例因肺动脉压高经急性血管反应试验阴性未进行封堵, 服药治疗。治疗后肺动脉压、主动脉压与治疗前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在随访中发现本组成功封堵12例均预后良好, 4例服药治疗无明显改善。结论 对于成人PDA并发SPH患者, 利用介入手术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高压,介入治疗
参考文献
[1]张卓然, 靳伟.疏血通联合酚妥拉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疗效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 2013, 24 (6) :1499-1500.
[2]凌云, 曾嵘.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肺动脉高压危象的预防和护理[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J].2013, 19 (6) :741-742.
[3]刘承虎, 苏俊武, 李志强, 等.肺动脉环缩术治疗不同年龄伴肺动脉高压单心室[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12, 28 (4) :220-222
[4]姜黔峰, 巩亮, 王正龙, 等.动脉导管未闭合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介入封堵疗效观察[D].遵医医学院学报, 2010, 12 (2) :128-130.
动脉导管未闭 篇5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0月~2008年10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早产儿PDA患者86例,其中男50例,女36例,患儿胎龄(31.20±4.14)周;出生体重(1.82±0.49)kg。入选标准:胎龄<37周,出生体重<2 500 g,出现PDA症状,胸部X线提示肺部充血,心脏增大,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证实为PDA。排除标准:肾功能不全,PLT<60×109/L,有出血倾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Ⅲ级以上脑室内出血。出生胎龄36周~37周20例,32周~35周31例,<32周35例。出生体重≤l 500 g者39例,1 500 g~2 000 g者35例,2 000 g~2 500 g者12例。所有病例均经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为PDA。疾病的诊断标准参照《实用新生儿学》。
1.2 方法
符合入选标准的患儿予以口服或鼻饲布洛芬片,共3次,首剂10 mg/kg,第2、3剂每次5 mg/kg,3次用药时间均间隔24 h。用药前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监测心率、血压、经皮血氧饱和度、血糖、胆红素、电解质、及心脏杂音变化。治疗结束后复查血常规、肾功能、超声心动图。治疗中适当控制液体量,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respi 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患儿气管内予肺表面活性物质,热卡不够者给予静脉营养,频繁呼吸暂停给予鼻塞持续呼吸道正压(n CPAP)辅助通气。观察内容包括每一疗程效果和总疗程最终效果、需外科手术结扎例数。用药期间观察尿量、胃肠耐受情况、奶量、肠鸣音、黄疸和胃肠道出血情况。记录相关因素包括性别、体重、胎龄、治疗前动脉导管内径、第一剂布洛芬应用时间及有关副作用等。
布洛芬治疗后疗效分3种情况:(1)关闭:超声心动图证实PDA关闭;(2)重新开放:超声心动图证实PDA已关闭,但不久重新出现开放症状,再次经超声心动图证实存在PDA,并有经导管的血液分流,需再次治疗;(3)仍然开放:超声心动图证实仍存在PDA并经导管有血液分流,需再次治疗。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86例动脉导管未闭早产儿经布洛芬治疗,67例患儿心脏杂音消失,彩色多普勒超声复查显示导管关闭,有效率达78.0%。治疗期间无一例出现如胃肠道出血、穿孔、少尿等不良反应。根据不同出生体重、孕周、性别、治疗前管径和用药时间进行分组,研究相关因素对布洛芬治疗效果的影响。不同出生体重儿布洛芬疗效χ2检验结果显示,差异具有显著性(χ2=8.45,P<0.01)。不同用药时间布洛芬疗效χ2检验结果显示,差异具有显著性(χ2=4.21,P<0.05)。其他相关因素如孕周、性别、治疗前管径对布洛芬治疗效果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附表。
3 讨论
早产儿PDA目前倾向于早期积极治疗,药物关闭仍为有效、方便、经济的治疗方法。布洛芬是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许多年来被认为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首选药物,尤其对早产儿PDA的治疗效果较好,关闭率达70%~90%[2],但其中13%~53%会重新开放而需要作进一步的治疗甚至应用外科手术结扎[3]。本次回顾性研究也说明布洛芬在早产儿PDA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对PDA的关闭率达78.0%。说明早产儿虽然各器官结构和功能发育不成熟,但动脉导管出生后已经对药物有反应,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可达到良好的收缩和关闭效果。
过去的20多年中,国内外均采用吲哚美辛静脉注射或口服以促进动脉导管关闭,其闭合率为46%~89%[4]。但以往用吲哚美辛治疗早产儿PDA的有效浓度安全范围较窄[5],竞争性与白蛋白结合,收缩脑、肠系膜和肾血管,降低血小板聚集性等,常引起肾功能障碍、颅内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ilitis,NEC)和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4],且有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禁用。近年来国内外使用布洛芬治疗早产儿PDA的经验表明它不影响脑、肠系膜和肾脏血流[6],故副作用少。布洛芬的作用原理与吲哚美辛一样,均属于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阻滞剂,通过抑制该酶而降低循环中前列腺素水平,从而促进动脉导管平滑肌收缩与闭合。
本研究发现,随着早产儿PDA患儿出生体重的增加,布洛芬治疗效果也随之增强,对于出生体重小于1 500 g的患儿,布洛芬可以关闭64.1%的PDA,出生体重大于1 500 g的患儿,关闭率则可达到89.4%,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体重对布洛芬关闭效果的影响可能有多重原因,比如导管内平滑肌发育程度、对药物的反应性以及出生体重越低,各系统发育越不成熟,合并呼吸系统疾病如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yaline membrane disease,HMD)等也越多,需要呼吸机支持治疗也越多,这些同样也会影响动脉导管的有效关闭。研究结果显示,早期应用布洛芬可以提高治疗效果,40 h内应用布洛芬PDA关闭率达到86.7%,大于40 h应用PDA关闭率为68.3%,差异有显著性(P<0.05)。
总之,布洛芬对于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较安全,早期应用布洛芬治疗,可以提高PDA的关闭效果,减少手术结扎率,同时减少药物的部分副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方法 经心脏彩超确诊的有症状早产儿PDA患者86例,予以口服或鼻饲布洛芬。观察布洛芬治疗效果,记录各相关因素包括性别、体重、日龄、治疗前动脉导管内径、首剂布洛芬应用时的日龄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本组早产儿经布洛芬治疗,PDA关闭率为78.0%。患儿出生体重和首次布洛芬应用时间对PDA的关闭效果有显著影响(P<0.05)。而孕周、性别、治疗前动脉导管内径对布洛芬使用效果无影响(P>0.05)。结论 布洛芬对关闭早产儿PDA有良好效果,安全,其效果随着早产儿出生体重增加而增强;首剂布洛芬应用时间越早,PDA关闭率越高。
关键词:布洛芬,动脉导管未闭,早产儿
参考文献
[1]杨劲松,聂磊,刘一骐.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外科治疗体会[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16):2018-2020.[1]YANG JS,NIE L,LIU YQ.Surgical treatment of congenitalheart disease with pulmonary hypertension[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2007,17(16):2018-2020.Chinese
[2]SHAH SS,OHLSAON A.Ibuprofen for the prevention of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in preterm and/or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06,25(1):CD004213.
[3]SU PH,CHEN JY,SU CM.Comparison of ibuprofen and in-domethacin therapy for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in preterm infants[J].Pediatr Int,2003,45(6):665-670.
[4]杨传忠,李隽.吲哚美辛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动脉导管未闭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07,45(1):69-72.[4]YANG CZ,LI J.Effect of correlative factors for indomethacin treatment of hemodynamically significant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in 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J].Chinese Journal of Pedi-atrics,2007,45(1):69-72.Chinese
[5]SPERANDIO M,BEEDGEN B,FENEBERG R,et al.Effective-ness and side effects of an escalating,stepwise approach to in-domethacin treatment for symptomatic patent ductus arteriousus in premature infants below33weeks of gestation[J].Pediatrics,2005,116(6):1361-1366.
动脉导管未闭 篇6
关键词: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治疗,外科手术
室间隔缺损 (VSD) 和动脉导管未闭 (PDA) 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2006年以来, 我们共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 (VSD) 合并动脉导管未闭 (PDA) 患者46例, 全部在体外循环辅助下施行手术治疗, 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5例, 女21例, 年龄9个月~40岁, 体重7.5~78 kg。患者生长发育较正常同龄人差, 均有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史, 不能从事剧烈运动。18例病人在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闻及粗糙的连续性杂音, 同时在第3、4肋间闻及全收缩期杂音。21例病人在胸骨左缘2~4肋间闻及全收缩期杂音, P2亢进。5例毛细血管搏动征阳性, 6例脉压差增宽。
x线胸片均示肺血增多, 心胸比率0.54~0.69, 平均0.60, 全组均有肺动脉段突出及主动脉结增宽, 其中具有典型漏斗征像者11例, 心尖呈明显圆隆上翘者13例。心电图显示左右心室肥大18例, 右束支传导阻滞17例。彩色超声心动图 (ECHO) 术前明确VSD合并PDA44例, 漏诊2例;合并肺动脉高压 (PH) 39例。
1.2 方法
气管插管, 静脉复合麻醉下胸骨正中切口开胸, 常规建立体外循环。全组44例手术均在并行循环、未阻断主动脉前经肺动脉切口缝闭动脉导管开口。其余2例是在切开右房时发现大量血液涌出, 发现PDA。术后加强呼吸管理, 呼吸机辅助呼吸, 多巴胺和硝普钠微泵连续注入以降低肺动脉压, 常规予强心、利尿、补钾等治疗。
2 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 无术后灌注肺综合征, 肺不张3例, 肺高压危象1例, 经过积极治疗后均痊愈出院。门诊随访1~24个月, 患者心脏杂音消失, 复查心脏彩超未见残余分流。
3 讨论
由于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在心脏内外都存在左向右分流的复合心血管畸形, 因而血液动力学产生剧烈改变, 给左右心室造成严重负荷。该复合畸形易早期形成肺高压, 且进展快、易发展成器质性肺动脉高压, 稍有延误, 即失去手术机会。心脏体征检查和x线胸片分析在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彩超可发现右室及肺动弥内有两个水平的左向右分流束。故应早期诊断, 早期手术治疗, 一般采取一期手术[1]。
VSD合并PDA手术:当VSD诊断已明确, X线表现为肺动脉段突出, 同时又有主动脉结增宽, 尤其是形成了典型的漏斗征像时, 这是诊断VSD合并PDA的有力佐证[2]。尽管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结合x线胸片结果, 大多数患者都能明确有无PDA的存在, 但手术中仔细探查仍是明确最后诊断的重要步骤[3,4]。我们的临床体会是, 建立体外循环并行循环后, 先不阻断升主动脉, 减低流量至5~10ml/kg体重, 此时应立即切开主肺动脉, 探清PDA开口后, 用30prolene双头针带垫片缝合PDA, 开口大的加缝一针, 在主肺动脉外侧也加垫片, 回复流量后探查, 有少量分流者加缝4?/prolene, 对于此处理方法需迅速、准确, 以防止灌注肺的发生及气栓。阻断升主动脉降温, 切开右房修补VSD。本组2例在完全阻断心脏循环后右心胀满, 大量鲜红色血液回流, 并排除其它因素所致, 考虑存在PDA, 切开主肺动脉后证实。
术前较好地控制呼吸道感染, 术中避免灌注肺的发生, 术后加强呼吸道管理, 早期充分镇静, 适当过度通气, 延长呼吸机使用时间和加强呼吸道管理、使用前列腺素E1等扩血管药物来控制肺动脉高压均取得了肯定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晓东, 主译.先天性心脏病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 242-248.
[2]缪文瑞, 陈树, 张曙东.21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分析[M].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6, 10 (6) :679-680.
[3]马瑞彦, 杨宗英, 钟前进, 陈林, 王学锋, 陈劲进, 陈柏成, 肖颖彬.259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治疗[M].心肺血管病杂志, 2008, 27 (5) :141-143.
动脉导管未闭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患儿32例,男20例,女12例;出生胎龄36~37周10例,32~35周17例,<32周5例。出生体重≤1 500 g者8例,1 500~2 000 g者16例,2 000~2 500 g者8例。日龄≤7 d治疗者28例,3例患儿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例因消化道出血于7 d后才进行口服消炎痛治疗。
1.2 临床表现
心脏听诊29例患儿在胸骨左缘第2、3肋间闻及Ⅱ~Ⅳ/6级收缩期杂音,仅3例可闻典型的收缩期、舒张期连续性杂音,32例患儿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探查到未闭合的动脉导管,并可见红色流柱出自降主动脉通过未闭导管。
1.3 给药方法
所有患儿均采用消炎痛短程治疗方案,即24 h口服3剂消炎痛,首剂0.2 mg/kg,第2、3剂按不同日龄分别计算,<2 d者0.10 mg/kg,2~7 d者0.20 mg/kg,>7 d者0.25 mg/kg,每8小时1次。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32例动脉导管未闭早产儿经消炎痛短程疗法治疗,24例患儿心脏杂音消失,彩色多普勒超声复查显示导管关闭,总有效率达75%,与冯小三等[3]的报道相近(81.3%)。
2.2 不同出生体重儿消炎痛短程疗法疗效比较
不同出生体重儿消炎痛短程疗法疗效卡方检验结果显示,χ2=14.67,P<0.01,因此,消炎痛短程疗法疗效在不同出生体重儿中存在显著性差异(表1)。
2.3 不同出生胎龄儿消炎痛短程疗法疗效比较
不同出生胎龄儿消炎痛短程疗效卡方检验结果显示,χ2=1.22,df=2,P>0.05,故消炎痛短程疗法的疗效在不同胎龄儿中没有显著性差异(表2)。
2.4 不同日龄儿消炎痛短程疗法疗效比较
不同日龄儿消炎痛短程疗法疗效卡方检验结果显示,χ2=6.10,df=1,P<0.05,故消炎痛短程疗法的疗效在不同日龄儿中存在显著性差异(表3)。
3 讨论
胎儿期连接主肺动脉和降主动脉的动脉导管开放,将心脏搏出量55%~60%血液由主肺动脉引流入降主动脉,维持有效胎儿循环。足月健康儿出生后10~15 h动脉导管功能性关闭。早产儿因动脉导管平滑肌发育不成熟,对血氧分压的反应低于成熟儿,且早产儿由于肺组织发育不成熟,易出现低氧血症和酸中度,影响了动脉导管的正常收缩,所以其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病率高。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表现轻症者多不典型,部分患儿听不到心脏杂音,仅在超声心动图检查时发现,重症者可有气促、多汗、消瘦、心率快、易患呼吸道感染等症状;心脏听诊胸骨左缘2、3肋间收缩、舒张期机器隆隆样连续性杂音;胸片检查见心胸比率增大;超声心动图检查可见动脉导管的存在,彩色B超可探及动脉导管和肺动脉内双期连续性湍流[4]。
前列腺素E对心血管的作用是扩张血管,消炎痛是前列腺素抑制剂,在治疗剂量下能充分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起到加强动脉导管平滑肌收缩、促进动脉导管的关闭的作用。姜毅等[5]研究发现,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消炎痛治疗组动脉导管关闭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2.37%vs 42.8%)。早产儿越不成熟其动脉导管对前列腺素的舒张反应越强,消炎痛的治疗效果也更好。消炎痛短程疗法能在首剂治疗时即能迅速达到较大的负荷量,充分发挥其治疗作用,又能避免因长时间使用而导致的副作用。本研究发现,出生体重越低的早产儿治疗作用越明显,日龄越小,效果越好,提示对于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要早诊断、早治疗,才能更好地发挥消炎痛短程疗法的疗效。陆培明的研究显示,动脉导管未闭足月儿出生14 d后,动脉导管已发育较为粗大,此时才用消炎痛治疗,闭合率仅为25%,疗效比出生5 d内治疗组明显降低[6]。本研究中消炎痛的疗效在不同胎龄儿中没有显著性差异,可能与部分较低胎龄儿发育较成熟有关。
因消炎痛能与胆红素竞争白蛋白的结合引起胆红素脑病,能抑制血小板产生环氧化酶导致出血时间延长,能造成肾功能衰竭,所以对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胃肠道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肾功能减退的患儿应在相关病情缓解后再进行消炎痛的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消炎痛短程疗法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效果。方法:观察消炎痛短程疗法对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不同日龄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治愈率,探讨消炎痛短程疗法对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效果。结果:消炎痛短程疗法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治愈率达75%,其中,体重≤1500g者,治愈率为100%;1500~2000g者;治愈率为87.5%,2000~2500g者,治愈率为25.0%。日龄≤7d者有效率为82.14%,日龄>7d者有效率为25.0%。不同胎龄治愈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消炎痛短程疗法对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治愈率随出生体重增加而降低;日龄越大,治愈率越低;治愈率与胎龄无关。
关键词:消炎痛,短程疗法,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
参考文献
[1]乔蓉,杜洪蓉.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发生率及消炎痛治疗10年总结[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6,11(6):324-325.
[2]鲍秀兰,庞汝彦,魏珉.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内科治疗[J].新生儿科杂志,1987,2(3):103.
[3]冯小三,姚庆芬,侯海萍,等.口服和静脉应用消炎痛治疗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比较[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7,15(5):85-86.
[4]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70-572.
[5]姜毅,高翔羽,谷成锁,等.口服消炎痛治疗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临床观察[J].新生儿科杂志,2003,18(1):12-14.
动脉导管未闭 篇8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河南省第三人民医院自2008年6月至2012年10月间共完成了423例先心病的介入封堵术,其中小儿动脉导管未闭患者计76例,年龄1.5~10岁,平均(5.6±6)岁, 男31例,女45例。本组病例均经心电图、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以及部分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确诊并适宜封堵介入治疗。
1.2 介入手术方法
全部患儿采用静脉全身性基础麻醉,常规准备后分别穿刺股动脉和股静脉,经股静脉引入端孔导管行常规右心导管检查,将交换导丝经PDA进入降主动脉内;经股动脉引入猪尾导管至主动脉弓部造影,清楚显示PDA位置及形态,测量其直径,根据测量结果选择合适的封堵器;沿导丝引入传送鞘至降主动脉内,经传送鞘将精确定位后将封堵器释放,经造影和超声检查证实封堵完全后推出输送杆。24 h后复查超声心动图及胸部DR片观察封堵器形态。
2护理干预
2.1 术前护理访视
向患儿家长说明介入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较开胸手术的优越性,配合医师对患儿特别是家长进行充分的沟通,既让了解手术的必要性,更要理解患儿手术的风险情况,引导家长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指导并再次交代术前禁食时间、手术的大致过程、术中配合要点、术后注意事项等。
详细检阅病例,对患儿的全身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尤其对肺动脉压明显增高者,检查是否已用血管扩张药、给氧等,及采取降低肺动脉压的措施。尽可能全面掌握可能会影响手术进程的各种因素,提前有针对性地准备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提前制定好应对措施。
2.2 术中的配合
2.2.1 麻醉开始前的准备
督促DSA技师再次测试DSA的工作状态;复检各种急救药品到位情况,根据患儿体重提前配备好常规抢救用药如多巴胺,阿托品等。检查除颤仪、监护仪、吸痰器等设备工作状态;根据医师要求备齐各种封堵器、常规介入器材及抓捕器等物品,将常规介入器材摆放整齐。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确保输液通畅。连接好心电、压力监测系统等待手术开始。
2.2.2 术中的配合
麻醉后协助摆好双手抱头的姿势,保持呼吸道通畅。护士与麻醉师应严密观察血压、心率、心律及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充分供氧,警惕可能发生的严重心律失常,及时处理低血压、心动过缓,保证重要脏器血液供应。随时准备根据医生要求递送手术器材,协助医师准确测定压力,要求并督促医师严密按操作规程操作,特别注意因导管操作刺激引起心律失常的情况。在放置封堵器过程中和刚放置后注意观察患者各种指标及神志等全身情况的变化,及早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以防止各种意外情况的发生。
2.2.3 术后配合
配合麻醉师完成患儿的复苏,配合超声医生对患儿术后的检查,继续监测心率、心律、呼吸、血压并听诊心脏有无杂音,密切观察患儿面色等变化,警惕溶血反应的出现及封堵器脱落导致的心率失常和栓塞反应。
2.3 术后护理
术后患儿送回重症监护室观察,取平卧位,弹力绷带加压止血6 h,患肢制动12 h,严密观察有无出血、皮肤温度改变,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术后4~6 h患儿苏醒后即可进食、进水,以防止因禁食时间过长而引起低血压。术后第2天行超声心动检查。检查封堵器安放是否良好,位置及分流情况。术后行常规抗凝治疗。注意观察全身皮肤粘膜、口腔、牙龈等部位有无出血倾向及大便颜色。
3结果
76例PDA患儿中,73例封堵手术顺利,成功率96.1%。 1例术中因血管迂曲不能准确将封堵器放置到位而放弃介入封堵手术,后转心外科治疗;1例术中突然出现频发室性早搏,血压下降,经抢救生命体征稳定后急转上级医院;1例患儿在麻醉复苏期间突发烦躁不安伴心率不齐,频繁室性早搏,透视见封堵器脱落于右心室内,经抓捕器反复操作不能将封堵器收回鞘内,转心外科行急诊手术治疗。本病例组没有发生术中死亡的事件。平均手术时间在60 min以内。
4讨论
经导管置入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有效的非外科治疗方法[1],由于其疗效性好、操作简便、恢复快、创伤性小等优点,已被先心病患者普遍接受并在各大医院普及开展。低龄动脉导管未闭患儿通常发育较差,患儿手术需要在静脉全麻下进行,风险较成人更高,需要护理人员付出比成人更多耐心和细心[3,4]。术前充分准备,术中紧密配合医师密切观察患儿的血压、心率、心律及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警惕可能发生的严重心律失常、封堵器脱落等,术后的规范化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障。
摘要:目的 总结低龄动脉导管未闭(PDA)患儿介入封堵治疗术的护理配合经验。方法 对河南省第三人民医院确诊为动脉导管未闭的76例患儿,对经皮介入封堵治疗手术全程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6患儿中73例介入封堵成功,成功率96.1%。1例术中因血管迂曲不能准确将封堵器放置到位而放弃手术,1例术中生命体征变化停止手术,1例封堵器术中移位紧急心外科手术治疗。结论 全程护理干预是PDA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Aydin H,Ozisik K.Surgical removal of an embolized patent ductusarteriosus coil from pulmonary artery without cardiopulmonary by-pass.Interact Cardiovasc Thorac Surg,2009,8(6):689-690.
[2]Prsa M,Ewert P.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a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in a preterm infant with an Amplatzer Vascular Plug IV device.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2011,77(1):108-111.
[3]刘芳,张赐保,等.先心病封堵术的护理体会.中华中西医杂志,2003,4(6).
【动脉导管未闭】推荐阅读:
未闭动脉导管栓塞术10-18
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12-18
询证护理(动脉导管未闭 )案例07-12
动脉导管未闭合07-14
肝动脉留置导管09-28
动脉导管缝合术论文12-05
肝动脉导管化疗栓塞01-04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07-23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08-07
导管导管感染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