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

2024-08-07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共7篇)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 篇1

据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的全球肿瘤统计[1],目前每年新患肝癌人数为62.6万人,死亡59.8万人,新患肿瘤患者中55%发生在中国。随着我国介入治疗学的迅猛发展,肝癌的介入治疗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普及和应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逐步被广大患者所接受。但如何科学地评价TACE的治疗效果,一直是临床和患者关注的焦点。自2009年1月以来,我们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对接受TACE治疗的患者进行术前术后检查,根据检查图像对TACE的疗效进行分型和评价,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本研究收集资料完整的经TACE治疗的肝癌患者183例,并对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MSCT在TACE疗效分型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间自愿到我院介入科接受TACE治疗的肝癌患者183例,全部患者均经临床、穿刺活检病理和影像学综合诊断所证实,诊断结果均符合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诊断标准[2]并具有术前、术后MSCT检查资料。其中,男性126例,女性57例;年龄30~78岁,平均年龄(56.6±2.1)岁;全部病例均为单发病灶,其中肿块型131例,结节型52例。患者观察期内全部存活。

1.2 方法

1.2.1 MSCT检查方法:

TACE术前检查,采用Siemens sensation 64型MSCT机及随机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自膈顶至肚脐进行连续扫描,层厚5 mm,螺距1.15 mm。先行常规MSCT平扫,然后采用对比剂自动跟踪智能触发技术进行多期增强扫描,触发点选择腹腔干起始处的腹主动脉层面,触发阈值为100 Hu,分别扫描动脉期、静脉期和延时期。触发后自动延时5 s开始动脉期扫描,动脉期扫描结束后延时24 s开始扫描门脉期,门脉期扫描结束后延时60 s开始扫描延时期。对比剂选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佛醇(50 m L∶33.9 g,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于患者肘部置入静脉留置针(20GX/29 mm),采用团注法,对比剂总量1.2~1.5 m L/kg,注射速率3.0~3.5 m L/s。检查完成后,迅速将原始扫描数据进行减薄处理,减薄层厚1.0 mm,将减薄数据传至配套随机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图像(VRT)、CT血管造影(CTA)、CT静脉造影(CTV)等多种形式的图像重组。

TACE术后检查,全部患者均于TACE术后1个月行MSCT检查,检查方法与TACE术前MSCT检查方法相同。

1.2.2 介入治疗方法:

根据Seldinger技术进行TACE治疗,栓塞剂采用超液化碘油10~20 m L内加丝裂霉素10 mg。再用5-Fu 1 000 mg、羟基喜树碱10 m L灌注。对有肝动脉-门静脉瘘和肝动脉-肝静脉瘘者,先用明胶海绵颗粒进行封堵,再注入碘油。明胶海绵颗粒大小为1~2 mm。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术前准备、操作方法及术中、术后注意事项均按文献[1]方法进行。

1.2.3 影像分析及评价:

本组所有MSCT图像(包括平扫、多期增强扫描、工作站重组的MPR、VRT、CTA等图像)均由2位有经验的消化组放射医师进行非双盲阅片,阅片结果以2人意见一致为准。

1.2.4 疗效评估:

以Jinno等[3]的分类方法为依据,将介入术后的碘油沉积情况分为4种类型:(1)完全型(Ⅰ型):碘油基本或完全沉积于整个肿瘤,边缘完整或基本完整(图1)。(2)缺损型(Ⅱ型):肿瘤内碘油沉积不完整,有明显的碘油填充缺损区(图2)。(3)簇集型(Ⅲ型):肿瘤内碘油呈簇状或斑片状沉积。(4)稀少型(Ⅳ型):肿瘤内极少或无明显碘油沉积(图3)。以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实性肿瘤的近期疗效评价标准为依据[4],MSCT的TACE疗效评价可分为4种类型:(1)完全缓解型(CR):肿瘤消失或缩小75%以上;瘤内碘油沉积呈Ⅰ型,增强扫描示瘤内无强化,无肿瘤血管和新生病灶,维持4周以上(图1)。(2)部分缓解型(PR):25%≤肿块缩小<75%;瘤内碘油沉积呈Ⅱ型,肿瘤内强化区面积≤25%,维持4周以上(图2)。(3)暂时稳定型(TS):肿块缩小25%以下,肿瘤内强化区面积≥25%,瘤内碘油沉积呈Ⅲ型,无新生病灶并维持4周以上。(4)进展型(PD):肿块增大或出现新生病灶,肿瘤内碘油沉积呈Ⅳ型,沉积范围≤10%(图3)。CR+PR+TS为治疗有效。

1.3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MSCT结果:

131例肿块型肝癌首次TACE治疗1个月后MSCT表现:碘油沉积呈Ⅰ型38例,占29.0%(图1),增强扫描瘤内无强化,无肿瘤血管和新生病灶。碘油沉积呈Ⅱ型72例,占55.0%(图2),增强扫描无强化或仅小片轻度强化。碘油沉积呈Ⅲ型15例,占11.5%,肿瘤内强化区较大或见肿瘤供血动脉。碘油沉积呈Ⅳ型6例,占4.6%(图3),肿瘤内可见大片强化区及肿瘤供血动脉。52例结节型肝癌首次TACE治疗后MSCT表现:碘油沉积呈Ⅰ型41例,占78.9%,瘤内无明显强化区或供血动脉。碘油沉积呈Ⅱ型10例,占19.2%,瘤内可见小片强化区(经2次TACE治疗后全部表现为Ⅰ型,肿瘤内强化区消失)。碘油沉积呈Ⅲ型1例,占1.9%,瘤内可见强化区及供血动脉。碘油沉积呈Ⅳ型0例。肿块型与结节型肝癌首次TACE治疗后,Ⅰ型碘油沉积类型差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679,P<0.01)。

2.2 疗效观察:

本组患者首次TACE治疗1个月后MSCT检查:131例肿块型中,疗效为CR型37例(图1);PR型69例(图2);TS型18例;PD型7例(图3)。52例结节型中,疗效为CR型40例;PR型9例;TS型3例;PD型0例。肿块型与结节型肝癌首次TACE治疗后,CR型疗效差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19,P<0.01)。肿块型治疗有效124例,无效7例,有效率94.7%;结节型有效52例,有效率100%。总有效率为96.3%(176/183)。2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9,P>0.05)。

3 讨论

据文献[1]报道,目前我国肝癌的诊治形式仍十分严峻。在我国,肝癌的病死率仅次于胃癌,占第2位。在30~40岁年龄段,肝癌的病死率居于各种肿瘤之首。肝癌的传统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但由于肝癌发病较隐匿,早期常难以发现,当出现临床症状时多已经失去手术机会,能手术切除者不足10%,且复发率很高,生存率仅有28%[5]。1986年,日本学者首次报道了经肝动脉灌注碘油治疗肝癌的临床应用结果[6]。随着我国介入治疗学的迅猛发展,TACE成为不能手术切除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但TACE技术的疗效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径路血管的个体差异、肿瘤大小和血供、不同操作者的技术水平等,故不同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较大。文献[7]报道,TACE术后病理学检查仅有22%~50%的肿瘤组织完全坏死,且复发转移率较高。因此,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客观评价TACE的疗效,从而正确指导下一步治疗,并使TACE技术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是提高肝癌TACE疗效的关键。

碘油分子较小,容易进入小动脉,且具有低过敏特点,碘化油携带化学治疗药物经肝动脉选择性沉积在肿瘤组织内,可以起到较好的栓塞及化学治疗作用。由于肿瘤内缺乏吞噬细胞而致病灶内碘油清除较慢,造成碘油沉积,而正常肝组织却能迅速排除碘油[8]。碘的原子序数较大,碘油密度较高,故在CT上可与正常肝组织及肿瘤组织形成良好对比。MSCT较普通CT的优势:(1)患者体位摆放及定位较普通CT简便、准确,进床、退床等全部遥控操作,操作界面与普通电脑相似,术者较易掌握。(2)扫描速度快,扫描层更薄,图像后处理功能强大,能及时快速对图像进行多种形式的图像重组,如MPR、MIP、VRT、CTA、CTV等,故MSCT可以清晰显示肿瘤大小、形态、供血动脉及肿瘤内碘油沉积情况。(3)其测量工具较普通CT丰富、准确且操作简便,更有利于对肿瘤大小、肿瘤血管及肿瘤内碘油沉积面积进行测量。(4)其增强扫描采用自动高压注射器注入对比剂,并可采用对比剂自动跟踪智能触发技术进行多期增强,克服了手工操作造成的误差,其结果更具科学性。所以,在MSCT图像上对肿瘤大小、肿瘤内碘油沉积区及缺损区进行量化分型,进而对TACE术后疗效进行评价是完全可行的。

肝癌TACE治疗后碘油的沉积量与肿瘤组织的坏死程度呈正相关,碘油沉积量愈多愈均匀,则肿瘤坏死愈彻底,碘油沉积越稀少,则肿瘤存活量越多[9]。本组资料显示,肝癌首次TACE治疗后的碘油沉积类型及各型所占比例与肝癌类型有关,肿块型肝癌中,Ⅰ型沉积占29.0%(38/131),此型TACE治疗效果最佳,近期疗效较理想,疗效类型为CR型;Ⅱ型沉积最常见,占55.0%(72/131),此型疗效较Ⅰ型差,疗效类型多为PR型,主要是因为肿瘤内碘油沉积不完整,肿瘤组织有局部残留,须行二次TACE治疗。Ⅲ型沉积较少见,占11.5%(15/131),此型疗效较差,疗效类型主要表现为TS型,主要是因为肿瘤内碘油沉积呈簇状或斑片状,有较多肿瘤组织存活,需行二次TACE治疗或改用其他方式治疗。Ⅳ型沉积最少见,占4.6%(6/131),此型疗效最差,疗效类型表现为PD型,主要是因为肿瘤内碘油沉积极少或无明显碘油沉积,肿瘤组织大部存活,容易继续生长或复发,此型不宜继续采取TACE治疗,而应改用其他方式治疗。结节型肝癌中,碘油沉积类型以Ⅰ型最多,占79%(41/52),此型TACE治疗效果较理想,疗效类型表现为CR型。Ⅱ型沉积较少见,占19%(10/52),TACE治疗效果较Ⅰ型差,疗效类型多表现为PR型,需行再次TACE治疗。Ⅲ型沉积极少见,占2%(1/52),此型TACE治疗效果较差,疗效类型表现为TS型,可行二次TACE治疗后重新评价。结节型肝癌中,首次TACE治疗后未发现碘油沉积为Ⅳ型者,这主要是因为肿瘤较小,供血动脉较少且一般无寄生动脉,TACE治疗较易操作。肿块型与结节型肝癌首次TACE治疗后,近期疗效满意者(CR型)存在较大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19,P<0.01)。

由于肝癌常有多条动脉供血或存在寄生动脉,且经TACE治疗的肿瘤多体积较大,故首次TACE治疗后肿瘤内常有不同程度的肿瘤组织残存,加上TACE术后1个月左右侧支循环的建立及晚期肝癌多具备多重供血的特点,致使TACE后常见残存肿瘤细胞增殖和复发,从而影响了TACE的疗效[10]。本组首次TACE治疗后,近期治疗效果满意者(CR型)仅为42.1%(77/183),其他患者均需再次或多次TACE治疗或改用其他方式治疗。

本组资料显示,肝癌首次TACE治疗后,肿块型肝癌的有效率为94.7%(124/131),结节型肝癌的有效率为100%,首次TACE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2%(176/183)。笔者总结后认为:结节型肝癌患者较适于TACE治疗,而首次TACE治疗后MSCT检查碘油沉积为Ⅳ型的肿块型肝癌患者,不宜继续采用TACE治疗。

MSCT能充分显示TACE治疗前后肝癌的大小、形态、血供和数量变化,并可较准确的对肿瘤内碘油沉积情况进行定量分析,从而为TACE的疗效分型、评价和患者的预后评估提供有力的依据,并对TACE治疗后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11]。

摘要: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疗效分型、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自愿到我院介入科接受TACE治疗的肝癌患者183例为研究组,全部病例均经临床和穿刺病理证实。TACE术前均行MSCT平扫和多期增强检查;TACE术后1个月,用MSCT进行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复查,观察TACE治疗后碘油沉积情况,并将治疗前后的MSCT图像进行对比,比较肿块的大小、血供及有无新生病灶。根据MSCT图像,对TACE治疗的疗效进行分型、评估。结果 本组183例肝癌患者中,肿块型131例,结节型52例。131例肿块型中,疗效为完全缓解型(CR)37例;部分缓解型(PR)69例;暂时稳定型(TS)18例;进展型(PD)7例。52例结节型中,疗效为CR型40例;PR型9例;TS型3例。肿块型与结节型肝癌首次TACE治疗后,CR型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二者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可用于肝癌TACE治疗后疗效的分型和评估,从而客观地评价患者TACE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并对下一步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肝肿瘤,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参考文献

[1]吕维富.现代介入影像与治疗学.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458-481.

[2]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3):135.

[3]Jinno K,Tokuyama K,Yumoto Y,et al.Significance of lipiodol-CT in the evaluation of therapeutic effects of Lp-TAE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Clinicopathologic study.Nihon Gan ChiryoGakkai Shi(Jpn),1988,23(8):1660-1671.

[4]蔡鲁平,蔡瑞兴,王艳伟,等.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单发肝癌31例临床疗效观察.肿瘤研究与临床,2007,19(1):30-34.

[5]陈炽贤.实用放射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601.

[6]Kobayashi H,Hidaka H,Kajiya Y,et al.Treat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by transarterial injection of anticancer agents iniodized oil suspension,or of radioactive iodized oil solution.ActaRadiol Diagn,1986,27(2):139-147.

[7]刘艳,王滨,郑传利.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细胞癌经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的应用.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17(6):630-632.

[8]Kanematsu T,Furuta T,Takenaka K,et al.A 5-year experienceof lipiodolization:selective regional chemotherapy for 200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epatology,1989,10(1):98-102.

[9]Maki S,Konno T,Maeda H.Image enhancement in computerizedtomography for sensitive diagnosis of liver cancer and semiquan-titation of tumor selective drug targeting with oily contrast medi-um.Cancer,1985,56(4):751-757.

[10]徐蕾,白中红,许软成,等.介入治疗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分析.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7,21(6):54-55.

[11]高宗根,吕维富.原发性肝癌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血供改变及影像学评价.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8(1):91-94.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28例行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的重度产后出血患者, 年龄22~38 (平均26.4) 岁;其中初产妇18例, 经产妇10例;妊娠时间28~41w;出血原因:阴道分娩后子宫收缩乏力8例, 部分性胎盘植入7例, 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切开7例, 凝血功能障碍6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休克症状, 行针对性治疗、子宫按摩、救治休克、止血药物等治疗后均未取得良好的效果。

1.2 方法

对于伴有严重休克症状的患者应及时给予其代血浆快速静滴、晶体溶液治疗, 并给予患者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常规皮肤消毒后插管, 对右腹股沟区进行消毒同时进行局部麻醉, 然后给予其右股动脉穿刺治疗, 并于DSA机作用下插入导管, 同时将血管造影剂推注其中并给予患者常规血管造影治疗, 从而明确患者髂内动脉分支走向及出血部位;在导丝作用下将插管插入一侧髂内动脉脏支, 然后将导丝拔出, 并将2g头孢曲松钠注入其中, 然后利用适当大小的明胶海绵颗粒对出血部位周围的小血管进行栓塞, 栓塞过程中还应持续将造影剂注入导管中, 待外溢造影剂及异常血管消失后便可认为栓塞成功;同时按照相同的方式对另一侧髂内动脉进行栓塞, 术后给予患者加压包扎治疗, 并嘱咐患者平卧24h。并给予患者侧肢体穿刺制动治疗。

2 结果

本组28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43.8±5.7min, 平均出血量为2280±56.8ml。其中18例患者于术后3~15min后阴道出血情况停止或显著改善, 另10例患者术后第1~10d恶露明显减少, 且颜色为淡红色;术后随访1年, 患者均未发生异常出血现象, 且28例均恢复月经, 无1例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 术后仅4例患者出现轻度下腹疼痛, 经针对性处理后消失, 2例患者发生低热现象, 未给予其特殊处理, 3~5d后均恢复正常。

3 讨论

产后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产科并发症, 也是现阶段导致产妇死亡的一项主要因素, 严重威胁产妇的生命健康[1]。因此, 及时给予患者行之有效的治疗显得至关重要。

导致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为子宫收缩乏力、软产道裂伤、胎盘因素、凝血功能障碍等[2]。临床上通常将全 (次) 子宫切除术及双侧髂内动脉结扎作为治疗该病的主要方式, 然而该治疗方式因具有操作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等多种不足而未得到广的应用。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 临床上逐渐将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作为治疗重度产后出血的主要方式, 相对于传统治疗方式而言, 该治疗方式具有创伤小、止血及时、不良反应小、可保留患者生育能力等多种优点, 因而逐渐得到医生及患者的广泛认可[3]。然而, 为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给予患者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的同时还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视: (1) 熟练掌握子宫解剖特点; (2) 了解产后出血特点; (3) 是准确掌握栓塞部位; (4) 严格观察对患者栓塞后综合症进行观察, 并及时给予其针对性处理。

本研究表明, 本组28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43.8±5.7min, 平均出血量为2280±56.8ml。其中18例患者于术后3~15min后阴道出血情况停止或显著改善, 另10例患者术后第1~10d恶露明显减少, 且颜色为淡红色;无1例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说明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和应用。

摘要: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28例重度产后出血患者, 均给予其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 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8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43.8±5.7min, 平均出血量为2280±56.8ml。其中18例患者于术后3~15min后阴道出血情况停止或显著改善, 另10例患者术后第1~10d恶露明显减少, 且颜色为淡红色;无1例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经导管动脉栓塞术,重度产后出血,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朱爱华, 龚辉.介入栓塞治疗难治性产后大出血20例临床分析[J].交通医学, 2011, 8 (1) :154-155.

[2]谭小勇, 张利平, 游箭, 等.介入栓塞子宫动脉治疗产后大出血18例临床分析[J].西部医学, 2011, 7 (10) :198-199.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 篇3

关键词:导管动脉灌注栓塞化疗,射频消融,原发性肝癌,应用价值

原发性肝癌目前仍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 其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 大多数原发性肝癌患者起病较隐匿, 临床发现已属中、晚期, 手术切除率低, 且术后复发率高[1]。进展期肝癌患者在非手术治疗中, 目前首选经导管动脉灌注栓塞化疗治疗, 射频消融为直径<5cm肝癌的有效治疗手段, RFA有机地结合TACE治疗能进一步提高肝癌治疗疗效[2]。本文应用TACE联合RFA治疗原发性肝癌, 效果满意, 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

选择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9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所有病例均有B超、CT、MRI及血清AFP检查结果, 部分病例有病理活检结果, 临床资料结合辅助检查综合分析得到诊断, 男66例, 女30例, 年龄32~59岁, 平均年龄 (40.23±8.23) 岁;肝功能分级ChildA级50例, Child-B级40例, Child-C级6例;肿瘤类型:巨块型16例, 巨块结节型34例, 结节型46例;肿瘤直径2.5~11.4cm, 平均 (6.23±2.45) cm。将96例患者按随机双盲原则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肝功能分级、肿瘤类型、肿瘤直径等资料在两组之间分布均衡 (P>0.05) , 可相互比较。

1.2 方法

(1) 对照组:实施TACE术, 采用Seldinger技术动脉插管, 于腹腔动脉造影证实肿瘤的部位、数目和大小, 超选择插管至肝固有动脉。化疗药物选用抗代谢类药物, 铂类及抗肿瘤抗生素类三联药物, 每类药物各选择一种, 其中选一种或两种化疗药物以适量糖水或盐水溶解稀释经导管动脉灌注化疗, 另一种或两种化疗药物与超液态进口碘化油 (5~30m1) 混合制成碘油乳化剂栓塞肿瘤滋养血管, 碘油乳化剂注入量结合患者肝肾功能情况、病灶大小、沉积情况等综合考虑, 最后用适量明胶海绵条或颗粒注入肿瘤血管加强栓塞。 (2) 观察组:TACE治疗术后行保肝支持治疗2~4周, 待患者病情稳定、凝血指标正常后进行, 先行肝脏CT或MRI扫描, 对碘油沉积不满意区域行RFA治疗, 在B超下定位经皮穿刺, RFA针穿中肿瘤后并确定射频针尖超过肿瘤周边部0.5cm, 固定好RFA穿刺针, RFA射频为6点恒温 (95~120℃, 20~30min) ;术前30min给予镇痛、止血及防感染等处理, 患者有焦虑感时应给予镇静处理。

1.3 观察指标

(1) 疗效[3]:按照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分为完全缓解 (CR) 、部分缓解 (PR) 、病情稳定 (SD) 、进展 (PD) , 总有效率=CR+PR。 (2) 生存情况。 (3) 并发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处理, 疗效、生存情况、并发症等计数资料比较应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对两组患者随访, 观察组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 ;具体见表1。对照组治疗后45例出现肝区疼痛、不适、恶心呕吐、发热及一般性肝功能轻度异常等栓塞后综合征, 经对症处理后均能缓解, 观察组44例除上述症状外, 32例注射时局部有轻微上腹痛, 一般能够忍受, 术后2~3d消失, 余无其他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 由于原发性肝癌早期缺乏典型的症状, 患者就诊时大多已失去手术切除机会, 能选择手术切除者不足全部原发性肝癌患者的25%, 并且术后预后差, 肝癌和正常肝组织的血供来源存在着差异, 绝大多数肝癌血供来源于肝动脉, 而正常肝组织大部分血液供应来源于门静脉, 其肝动脉血供仅为20%~25%, 故对肝动脉实施阻断, 不仅阻断了肝癌的重要血供, 引发癌肿发生缺血性坏死, 而且不会影响到正常肝组织的血液灌流量[4], TACE利用了肝癌肿瘤动脉的特殊性, 把大剂量的抗癌药物、高浓度混悬液输注入肝癌肿瘤组织中, 在阻断肝癌血供的同时也起到了药物杀死癌细胞的作用, 显示其对于原发性肝癌晚期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5]。

单一TACE治疗对于部分患者疗效仍不理想, 可能与肿瘤多支血供、侧支循环建立和双重血供使动脉栓塞不完全, 可能影响栓塞术的效果有关;同时原发性肝癌80%~90%发生在有肝硬化的基础上, 多次TACE治疗后能加重患者的肝硬化, 所以需要结合其他治疗方法综合干预。射频消融仪在影像、腹腔镜或开腹下将射频脉冲能量通过极针传导到肿瘤组织中, 通过高频的交变电流, 引起组织内离子震荡产热, 使局部温度达到100℃左右, 使肿瘤组织产生局部高温, 从而使癌组织蛋白发生固化死亡, 从而达到使肿瘤组织及其邻近的可能被扩散的组织凝固坏死的目的, 坏死组织在原位被机化或吸收, 对直径5cm以内的肿瘤组织可一次灭活, 而且灭活后的肿瘤组织在体内可刺激机体的免疫反应, 有助于提高治愈率, 具有创伤小、疗效确切等优点;由于应用离子震荡产热从而避免了局部高温组织炭化造成的热传导障碍, 因而作用范围确切[6];其独有的针道烧灼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穿刺针道出血及肿瘤种植等并发症。

在TACE术后结合RFA治疗能进一步提高TACE的疗效, 机制为:TACE术后部分肿瘤组织残存时, 特别是肿瘤内纤维间隔阻隔等因素的影响, 进一步TACE亦可能难以奏效, 如在影像导引下行RFA治疗可以直接处理残存的肿瘤组织;RFA治疗不受TACE治疗后肝动脉是否闭塞的限制, 可选择性多点多面注射至肿瘤的碘油缺损区及肿瘤残存灶;TACE治疗后有效地减少病变区域血流, 有利于增强RFA的热效应, 提高安全杀灭癌细胞的目的, 两者联合治疗弥补了各自的不足。本文结果显示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及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 ;两组栓塞后综合征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综上所述, 经TACE联合RFA治疗原发性肝癌其有效率优于单纯TACE, 并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家开, 于淼.肝细胞肝癌的微创介入治疗进展及合理应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2, 6 (6) :2559-2562.

[2]马新荣, 童华喜, 曹士兵.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126例的体会〔J〕.吉林医学, 2013, 34 (14) :2724-2725.

[3]樊嘉, 史颖弘.肝癌复发和转移的新理念〔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10, 9 (1) :10-11.

[4]王冠秀, 白春辉, 赵志华, 等.手术切除与经皮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 2014, 7 (10A) :112-113.

[5]张植兰, 朱才义.微波消融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现状〔J〕.海南医学, 2014, 25 (12) :3969-3970.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病人45例, 男38例, 女7例;年龄36岁~77岁, 平均56岁。

1.2 治疗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 在局部麻醉下经股动脉穿刺, 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透视下将导管插至固有动脉或其分支注射抗肿瘤药物和栓塞剂, 通过阻断肿瘤的血供, 使瘤体严重缺血和坏死而缩小, 可达到临床治疗肝癌的目的[2]。常用的栓塞剂有碘化油和吸收性明胶海绵颗粒, 现多用抗肿瘤药物和栓塞剂混合后注入肝动脉, 一般6周~8周根据复查结果重复进行TACE治疗。

1.3 结果

使病人的生理、心理达到最佳状态, 确保介入手术的成功,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病人入院后护士应热情接待, 主动介绍病区环境及医院规章制度, 消除病人的陌生感、紧张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从而使病人尽快进入角色, 以便更好地配合检查和治疗。有些癌症病人, 尤其是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病人, 认为自己患上不治之症, 情绪悲观, 对治疗失去信心, 甚至想放弃治疗。这些不良情绪会降低机体的抵抗力, 影响对手术的依从性。护士应与病人加强沟通, 向病人及家属介绍癌肿的可治性、治愈成功的先例, 同时介绍介入治疗的方法、过程和注意事项, 以消除病人的焦虑、恐惧、忧虑等不良心理情绪[3], 增强其勇气和信心, 保持情绪稳定,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使其以良好的心态接受并配合介入治疗。

2.1.2 饮食指导

指导病人进清淡、易消化、高营养的半流质饮食。

2.1.3 术前准备

常规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心电图、血常规、血糖、血凝常规、肝肾功能等、碘过敏试验、备皮、锻炼床上大小便、术前4h禁食水等。

2.2 术中护理

2.2.1 心理护理

介入手术室要干净、整洁、温度、湿度适宜, 病人进入导管室要“三查七对”, 护士态度热情, 主动自我介绍, 介绍手术室的环境和手术医生, 消除病人的陌生、紧张感。协助病人平卧于手术床上, 加档板防坠床, 播放病人喜爱的音乐放松心情分散注意力, 减少病人暴露的时间。

2.2.2 术中配合和护理

严格无菌操作, 熟悉手术的过程、步骤, 准确无误地配合工作, 提高工作效率, 缩短手术时间。术中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如有异常立即通知医生并及时处理。主动关心和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 注射造影剂前应告知病人会有发热的感觉, 并密切观察有无恶心、胸闷、皮疹等变态反应, 注射化疗药物、栓塞后应观察病人有无恶心、呕吐, 一旦出现应协助病人头偏向一侧, 口边放污物盘, 嘱病人深呼吸, 及时将呕吐物处理干净。我科术中常规使用地塞米松10 mg、托烷司琼5mg静脉注射预防过敏及呕吐。观察病人有无腹痛, 腹痛时应安慰病人是栓塞后的正常反应, 不能耐受者遵医嘱予镇痛剂止痛。

2.3 术后护理

2.3.1 心理护理

介入治疗后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 病人往往不明原因, 会认为治疗效果不好, 手术不成功, 精神紧张、焦虑, 更加重不良反应, 护士应加强和病人及家属的沟通, 了解病人的想法, 满足病人的需求, 体谅病人的心情, 针对病人的心理问题耐心地讲解、安慰, 并给以对症处理。鼓励家庭成员多陪伴病人, 给予心理上的支持。

2.3.2 一般护理

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血压、脉搏、呼吸、尿量、下肢血液循环情况并做记录。做好基础护理, 病房整洁、干净、空气流通, 根据医嘱准确留取各种标本并及时送检。

2.3.3 穿刺部位的观察和护理

介入手术完毕后穿刺点压迫15min~20min, 用棉垫及绷带加压包扎后返回病房。病人取平卧位, 绝对卧床, 穿刺肢体伸直制动12h, 沙袋压迫6h。严密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渗血, 嘱病人咳嗽、呕吐、大小便时一定要按压穿刺点, 以防出血。

2.3.4 发热的观察和护理

大多数病人术后4h~8h体温升高, 持续1周左右, 是机体对坏死肿瘤组织重吸收的反应, 体温多在37.5℃~38.5℃, 无不适者不需特殊处理。嘱病人多休息、多饮水, 高热者采取降温措施, 补充水分, 避免机体大量消耗。

2.3.5 腹痛的观察和护理

密切观察腹痛的部位、程度及性质, 向病人做好解释。给予安慰、热敷、按摩、听音乐等, 转移病人的注意力, 对疼痛不能耐受者应遵医嘱给予止痛剂以对症处理。疼痛剧烈者, 警惕肿瘤破裂大出血及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穿孔。

2.3.6 恶心、呕吐的观察和护理

观察并记录呕吐物的量, 颜色和性质, 指导病人进清淡易消化饮食, 少量多餐, 必要时禁食, 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

2.3.7 肝损害的观察和护理

化疗药物灌注、栓塞后引起的肝缺血均可导致肝功能受损, 肝功能衰竭是TACE术后的严重并发症[4]。应定期复查肝功能, 出现肝功能损害病人应卧床休息、吸氧、合理饮食、保证睡眠充足。必要时进行药物保肝治疗。

2.3.8 肾损害的观察和护理

术中大量使用造影剂及化疗药物可致肾功能损害[5]。应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 鼓励病人多饮水, 观察尿液的颜色、性状和量, 每天尿量不少于1 500 mL, 定期复查肾功能、尿常规和电解质。

2.3.9 健康指导

指导病人进食高蛋白、适当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低盐饮食, 少量多餐, 并尽量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 忌食油炸、辛辣等刺激性较强的食物[6]。戒烟酒, 保持乐观情绪, 生活规律、劳逸结合, 按医嘱服药, 定期复查就诊。

3 讨论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及健康观念的转变, 病人对护理的需求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护理模式已不能满足病人的需要。病人在身心上得不到系统的、全面的护理, 既不利于疾病的快速恢复, 也影响到病人对护士和医院的满意度[7]。而整体护理模式则顺应了医学模式的转变, 在本组的肝癌介入病人中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 不仅要注意病人的生理方面的改变, 还要重视周围环境和社会环境对病人的影响, 协调病人的生理、心理及周围社会文化诸方面的关系, 完善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 提高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减少医患纠纷。

参考文献

[1]高国贞, 陈颖, 邹立新.肝癌介入治疗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现代临床医护生物工程, 2004, 10 (3) :267.

[2]叶胜龙.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现状及评价[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2, 10 (3) :165-166.

[3]颜小燕.心脏介入手术病人的心理干预[J].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5, 19 (5) :561-562.

[4]杨小娟.肝癌146例介入治疗并发症的护理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5, 26 (5) :573.

[5]郭秀军, 郭秀娟, 李岐梅.5例经桡动脉穿刺肝癌化疗栓塞介入治疗病人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11) :1032.

[6]邢丽群.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06, 20 (2B) :447-448.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 篇5

关键词: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手术,静脉化疗,食道癌肝转移瘤,临床效果

多数食道癌患者发现疾病时其癌细胞已发生转移, 其病死率高。对于食道癌肝转移采用非手术局部治疗和全身静脉化疗[1]。食道癌患者在发生肝转移的同时也可能同时在发生其他脏器的转移, 因此在临床上一般采用全身化疗治疗食道癌, 但采用这种治疗方法有一个缺点, 即到达靶器官的化疗药物浓度比较低, 治疗效果相对要减弱,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是临床上治疗食道癌肝转移瘤的方法, 采用TACE术能提高药物在肝脏局部的浓食, 减少肝动脉在癌灶处的血供, 有效抑制癌细胞在体内的扩散, 促进癌细胞坏死[2], 但TACE术对其他部位转移复发的癌灶作用不明显, 本次研究主要是比较采用TACE术与静脉化疗对于治疗老年食道癌肝转移瘤患者的疗效对比。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09~2012年收治的54例食道癌肝转移瘤老年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及随访资料, 本次研究的54例患者主要是采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手术 (TACE) 与静脉化疗治疗, 其中采用TACE治疗的患者有23例 (命名为TACE组) , 采用静脉化疗的患者有31例 (命名为静脉化疗组) 。有男33例, 女21例, 患者的年龄62~75 (68.3±2.7) 岁。患者的纳入标准:原发肿瘤病灶均为食道癌, 经过病理组织学的活检已被证实;患者转移的病灶经CT、磁共振成像 (MRI) 等检查方法被证实;患者的预计生存期在3个月以上;参加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知晓本次研究, 同意参加。排除标准:患者的原发肿瘤不是食道癌;其原发性肝癌的患者;对本研究中所采用的化疗方案不能承受的患者。

1.2 方法

TACE组患者采用Seldinger法做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 一直到肝固有动脉或其动脉分支后行肝动脉造影。将微导管超插入肿瘤供血动脉, 灌注奥沙利铂、氟尿嘧啶和亚叶酸钙, 用量依次为85mg/m2、1000mg/m2、200 mg。碘化油或明胶海绵颗粒做栓塞剂, 具体用量根据病灶、供血情况、碘油分布等确定。静脉化疗组采用相同的化疗方案, 在化疗第一天, 奥沙利铂、氟尿嘧啶和亚叶酸钙的用量为85mg/m2、750mg/m2及200mg进行静脉滴注, 之后2~5d, 氟尿嘧啶和亚叶酸钙的用量为750mg/m2、200mg进行静脉滴注。

1.3 观察指标

经一段时间的治疗后, 统计两组患者的缓解例数、缓解率、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KPS评分以及随访1、2、3年后的生存率。临床疗效参照WHO RECIST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分为全部缓解、部分缓解、病情稳定、病情进展等四个方面, 总有效率为 (全部缓解+部分缓解+病情稳定) /总人数*100%;缓解率为 (全部缓解+部分缓解) /总人数*100%[3]。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 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近期疗效比较

TACE组患者经治疗后病情得到缓解的患者有14例, 缓解率为60.87%, 静脉化疗组经治疗后病情得到缓解的患者有6例, 其缓解率为19.35%, 两组患者之间的缓解率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TACE组患者经治疗后其总有效率为86.96% (20/23) 明显高于静脉化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77.42% (24/31) ,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的KPS评分比较

治疗前后相对比, 两组患者在至治疗后其KPS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 经治疗后两组患者进行KPS评分, 其中TACE组的评分 (85.3±4.1) 分比静脉化疗组 (80.8±3.9) 分要高, 两组之间的KPS评分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两组患者生存率的比较

随访两组患者治疗后1、2、3年后的生存率, TACE组1、2、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5.22% (15例) 、47.83% (11例) 、26.09% (6例) ;而静脉化疗组1、2、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41.94% (13例) 、22.58% (7例) 、0% (0例) , 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生存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肝脏在人体所有实质性器官中是面积最大的, 肝脏内的主要供血来源于门静脉和肝动脉, 所以对于患有其他器官原发性恶性肿瘤的患者容易出现肝转移瘤, 对于出现肝转移瘤的患者延长生命周期的方法是通过手术切除被转移的肝, 据目前临床数据显示, 适合通过手术切除的患者不足20%[4], 大部分患者不是通过手术治疗, 且有70%的患者经手术治疗后易发生复发, 复发的原因是由于肝转移癌属于多发灶癌, 经手术切除后容易遗留微小的转移灶导致复发。

采用TACE对肝转移瘤患者进行治疗针对的情况是无法进行根治手术的患者, 经研究显示[5], 90%肝细胞癌的血液供应来自于肝动脉, 即便是转移性肝癌, 当患者体内的肿瘤体积达3.0cm左右时, 从血管造影等影像学的观察上看到的结果是血流主要来自于肝动脉。因此采用TACE法通过往肝动脉中注入化疗药物和栓塞剂, 一方面提高了肝脏局部的化疗药物浓度, 达到抑制癌细胞向外扩散、加速癌细胞坏死的目的, 另一方面栓塞剂的加入可阻断肿瘤的血供来源, 进一步加强药物的治疗效果。有研究显示[6,7], 通过TACE治疗肝转移瘤能有效控制肿瘤的继续生长, 对于中、晚期肝癌患者在治疗后1、2、3年的存活率有明显的效果。对于已进行肝癌切除手术的患者, 在手术后进行TACE治疗能进一步杀灭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因其他原因遗留的癌细胞或微小转移灶。在本次研究中, 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 从结果可知TACE组患者经治疗后病情得到缓解的患者有14例, 缓解率为60.87%, 静脉化疗组经治疗后病情得到缓解的患者有6例, 其缓解率为19.35%, 两组患者之间的缓解率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TACE组患者经治疗后其总有效率为86.96% (20/23) 明显高于静脉化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77.42% (24/31) ,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进行KPS评分, 其中TACE组的评分 (85.3±4.1) 分比静脉化疗组 (80.8±3.9) 分要高, 两组之间的KPS评分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随访两组患者治疗后1、2、3年后的生存率, 两组患者之间的生存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采用TACE治疗的患者取得的效果更好, 能明显缓解患者的痛苦。在本次研究所取的病例数较少, 部分患者仍在随访中, 因此还需进一步研究以获得更加确切和有效的数据。

参考文献

[1]李毅, 卿毅, 廖正银, 等.肝动脉置管持续灌注化疗和栓塞联合全身静脉化疗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疗效观察[J].临床研究, 2012, 41 (29) , 3046-3048.

[2]郑志勇, 黄东宁, 宁四海, 等.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对大肠癌多发肝转移的疗效研究[J].肿瘤药学, 2013, 3 (1) :39-43.

[3]艾宁, 冀宏, 李智岗, 等.结直肠癌肝转移动脉化疗栓塞与全身静脉化疗的疗效对比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0, 29 (9) :1245-1248.

[4]孙军伟, 张平平, 张峰, 等.结直肠癌肝转移术后化疗远期疗效的Meta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5, 22 (6) :474-478.

[5]叶颖江, 申占龙, 王杉, 等.转移性肝癌的治疗理念和策略[J].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 (电子版) , 2014, 8 (1) :26-29.

[6]丁德权, 曹齐生, 何昌霞, 等.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TACE治疗和FOLFOX4方案化疗疗效分析[J].安徽医药, 2013, 17 (8) :1388-1391.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7年6月至2012年1月在本院行TACE治疗后出现并发症的原发性肝癌患者, 共21例。男16例, 女5例。年龄53~71岁, 平均60岁。胆囊炎9例 (42.9%) , 肝功能严重异常7例 (33.3%) , 消化道出血3例 (14.3%) , 胃胀痛2例 (9.5%) 。

1.2 结果

胆囊炎9例, 主要表现为胆囊区疼痛和局限性腹膜炎, 1例术后1周死亡。肝功能严重异常7例, 主要表现为A S T、A L T增高, A L B降低, 其中4例有明显腹水和黄疸, 其中1例术后1周内死亡。消化道出血3例, 主要表现为术后呕血、便血, 经对症处理后缓解。胃胀痛2例, 主要表现为剧烈胀痛持续性伴呕吐, 其中1例患者在术后3天内完全不能进食, 经对症处理后缓解。

2 讨论

T A C E后胃肠道反应, 胃胀痛主要是由于T A C E治疗时超选不到位, 碘化油和化疗药物进入胃左右动脉内, 特别是碘化油在栓塞胃分支动脉后容易引起胃的扩张和麻痹[1]。此外, 术后过早进刺激性饮食, 也可能引起胃痉挛, 导致疼痛。有胃病史的患者较易发病, 本组有1例胃溃疡病史, 在化疗药物的作用下溃疡面可能重新出现, 导致疼痛。消化道出血的原因较多, 如肿瘤过大、门脉内有瘤栓、胃胀痛引起的应激性反应和呕吐导致的门脉压力增加等[2]。本组有1例患者由于呕吐导致便血。此外, T A C E治疗时未进行超选择性插管以及化疗药物的消化道毒性反应, 也是引起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

胆囊炎的发生原因一为患者术前有慢性胆囊炎病史, 在相应操作刺激下易导致胆囊炎急性发作。本组4例有胆囊炎病史。二是操作因素。胆囊动脉多起源于肝右动脉, TACE治疗时若药物输注速度过快, 则碘化油和化疗药物容易进入胆囊动脉引起炎症[3]。此外, 术后过早进油腻食物也可导致发病。由于多数患者有甲肝、乙肝、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炎等, 肝功能异常在肝癌患者中普遍存在, 本组肝功能严重异常7例, 其中Child分级为B级3例, C级4例。且患者肝脏储备功能普遍较差。死亡的1例患者肿瘤大小超过15cm, 术前未进行严格保肝治疗。对于肝癌患者来说, 由于肝储备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T A C E治疗需要使用损伤肝功能的化疗药物, 并减少肝脏血供, 因此肝功能严重异常在并发症中是较常见的。

对有肝功能严重异常者, 先行保肝治疗, 待其身体状况相对好转后, 再行T A C E。我们认为: (1) 在手术方案的选择上, 凝血机制差、保肝治疗后肝功能依然异常、Child分级为C级、伴肿瘤过大者, 要谨慎考虑是否采用TACE治疗, 或可单纯行灌注化疗 (T A I) 。即使决定采用T A C E, 也要少灌注化疗药物, 或少量多次。术后继续保肝治疗, 并注意降低门脉高压。 (2) 术中尽量做超选预插管或使用微导管插管到靶血管内, 以减少胆囊炎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对于不能避开胆囊动脉者, 应减少化疗药物的剂量。术中操作注意避开供血动脉, 伴有脾大及脾功能亢进或肝硬化的门静脉主干瘤栓患者, 用回流入门静脉的方法同时行脾、肝动脉栓塞。不能超选者绕行胃和十二指肠动脉栓塞后, 再行肝动脉栓塞。

总之, 我们认为, T A C E术后并发症的产生原因较为复杂。应该从严格选择适合T A C E的病例, 术前术后身体调理以及术中妥当处理病变等多方面来加以预防。

参考文献

[1]李榕华, 刘向东, 卢春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后的并发症[J].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 (1) :163.

[2]贺斌, 谭隆旺.经肝动脉介入治疗肝癌并发症分析[J].西南军医, 2004, 6 (2) :l-2.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妇产科急症出血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妇产科急症出血的临床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0~53岁, 平均年龄 (33.2±5.6) 岁, 患者出血原因:剖宫产后出血9例, 流产后出血4例, 功能性出血6例, 阴道分娩后出血11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1~54岁, 平均年龄 (33.9±5.6) 岁, 患者出血原因:剖宫产后出血8例, 流产后出血5例, 功能性出血7例, 阴道分娩后出血10例。排除患有严重性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和出血性疾病患者等。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保守治疗:给予患者常规宫缩素和止血药进行药物治疗, 若出血情况无改善, 行子宫切除术或盆腔内动脉结扎术等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保守治疗联合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保守治疗方法同对照组;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操作方法为:使用Seldinger插管技术行右股动脉穿刺, 采用导管插入双侧骼内动脉进行造影检查, 充分显示子宫动脉和出血血管, 明确出血情况;通过同轴导丝将导管引导至子宫动脉内, 采用明胶海绵颗粒行动脉栓塞;经造影检查止血成功后, 观察是否存在其他出血点, 若不存在, 拔出动脉插管, 加压包扎穿刺部位, 指导患者平卧≥1 d;术后给予患者常规抗感染治疗, 监测各项生命体征, 若止血效果较差, 则转为子宫切除术治疗。

1.3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 (包括患者手术时间和止血时间等) 、治疗效果 (即止血成功情况) 和患者子宫切除情况。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对比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与止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患者中止血成功28例, 治疗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患者中止血成功22例, 治疗有效率为73.3%。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两组子宫切除率比较观察组中止血失败2例, 均行子宫切除术治疗, 子宫切除率为6.7%, 对照组中止血失败8例, 行子宫切除术治疗, 子宫切除率为26.7%。两组患者子宫切除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妇产科急症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 从广义上讲包括产科阴道出血和除生理性月经外生殖系统各器官的出血, 是临床妇产科疾病的一种常见症状, 也是妇科患者就诊的常见主诉[2]。妇产科急症出血患者典型特点为发病较急, 病情危重, 变化较快, 临床主要包括阴道流血和腹腔内出血, 前者常见表现为月经过多、过频, 不规则阴道出血伴有下腹疼痛或尿妊娠试验阳性等[3], 后者典型症状为失血和腹痛, 若出血症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控制, 后果严重, 所以妇产科急症出血患者需在短时间内接受临床检查, 作出诊断并及时接受临床治疗, 一旦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当, 则不得不行子宫切除术治疗, 影响患者身心健康, 部分病情严重者可出现休克甚至死亡, 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临床治疗妇产科急症出血多采用手术治疗, 当前环境下临床广泛应用于妇产科急症出血的手术方法主要为经导管动脉栓塞术, 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是目前介入放射学的重要基本技术之一, 也被称为栓塞疗法, 具有全程影像引导和选择性靶血管插管技术, 能够大大提高栓塞的准确性和可控性, 与临床保守疗法相比, 具有微创性、手术时间短、止血快、可重复性强和定位准确等优势, 治疗效果良好,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术中需认真观察出血部位附近凝血块, 预防出现误栓情况并避免损伤卵巢, 预防术后并发症。为进一步研究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妇产科急症出血的临床疗效, 本院选取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分别采用保守治疗和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展开临床研究, 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止血时间、治疗有效率和子宫切除率等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采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妇产科急症出血, 患者手术时间短、止血速度快, 患者转手术治疗情况较少, 临床疗效显著, 应用价值高。

摘要:目的 探究分析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妇产科急症出血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 60例妇产科急症出血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保守治疗, 观察组患者采用保守治疗联合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止血时间以及治疗效果和子宫切除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止血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者子宫切除率为6.7%, 对照组患者子宫切除率为26.7%,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妇产科急症出血采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 能够有效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和止血时间, 患者子宫切除率低, 治疗效果良好,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经导管动脉栓塞术,妇产科急症出血,保守治疗,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李亚, 周琴, 王世宣.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女性的妇科出血问题.中国妇幼保健, 2013, 28 (25) :4137.

[2]孙鼎强, 李玉伟, 李云辉, 等.介入栓塞术在妇产科出血急症中的应用.中国妇幼保健, 2014, 29 (19) :3366-3367.

上一篇:生态文明的法律支撑下一篇:标识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