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共7篇)
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 篇1
为探讨浸润性膀胱癌经导管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的临床疗效, 提高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效果, 本文对我院收治的55例经导管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的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55例经导管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的浸润性膀胱癌患者, 男37例, 女18例, 最小年龄45岁, 最大89岁, 平均年龄69.3岁;TNM临床分期:39例患者为T2期, 16例患者为T3期。
1.2 方法
本组55例患者均行经导管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 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依据确定化疗药物及剂量。对双侧腹股沟进行常规消毒铺巾, 用浓度为2%的利多卡因对股动脉鞘进行局麻, 然后利用改良Seldinger技术对股动脉进行穿刺, 并将5F动脉鞘放置其中, 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下用导丝将5F猪尾导管引入, 行盆腔动脉造影。然后在患者双侧髂内动脉前干选择性插入5F Cobra导管成袢, 将8 mg盐酸昂丹司琼溶于1 000 m L生理盐水中, 静脉滴注;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生理盐水40~100 m L加入吉西他滨800~1 600 mg溶液灌注。如果经造影检查患者肿瘤染色明显, 则应在患侧缓慢手推灌注2/3的溶液, 在另一侧缓慢手推灌注1/3的溶液;若无明显染色则两侧分别灌注一半溶液。灌注后则及时给予患者2 000~3 000 m 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术后给予患者抗生素及保肝药治疗, 同时应严密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
1.3 疗效判定
以WHO制定的实体瘤疗效判定标准进行评定, 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及进展四项。
2 结果
2.1 血管造影检查
本组患者双侧髂内动脉插管均成功, 其中18例患者造影显示肿瘤染色, 37例患者造影显示无明显染色。
2.2 治疗效果
本组55例患者双侧髂内动脉插管均成功, 术后3例患者出现发热现象, 12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现象, 4例患者出现厌食现象, 2例患者出现穿刺点血肿现象, 1例患者出现白细胞降低现象, 给予患者900μg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注射治疗后, 白细胞恢复正常范围, 无1例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经导管灌注化疗后, 2例患者完全缓解, 22例患者部分缓解, 1例患者病情稳定。22例部分缓解的患者均行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 术后给予为期6个月的随访, 3例患者出现肿瘤复发现象。复发患者均为部分缓解, 且均为浅表型肿瘤, 3例患者均再次行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
3 讨论
膀胱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 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且具有易复发、多灶性及浸润性等特点[1], 浸润性膀胱癌主要是指临床分期为T2、T3、T4的肿瘤。临床上通常将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作为治疗该病的主要方式。然而该治疗方式具有创伤大、并发症多等不足之处, 且对患者的全身状况有着较高的要求, 极易导致患者丧失自主排尿功能, 同时还可能会出现尿道肿瘤复发[2]。因此, 临床上仍需探讨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经导管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逐渐在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经髂内经动脉灌注化疗可有效提高肿瘤组织及局部组织内的药物浓度, 提高肿瘤病灶部位的化疗药物浓度, 从而延长药物作用时间, 进而实现杀灭肿瘤组织细胞、并对新生血管进行破坏的目的;同时化疗药物的初始剂量对肿瘤细胞的反应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经动脉灌注化疗首次给药剂量较大, 因而可有效降低肿瘤细胞的耐药性;此外, 该治疗方式可使膀胱肿瘤中药物浓聚,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药物在患者全身的分布, 从而可有效减少药物对患者肝、肾、心、脑等重要器官的损害[3]。因此, 经导管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疗效显著, 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参考文献
[1]高先华, 刘近坤, 彭启宇, 等.经尿道绿激光汽化术联合OK432灌注治疗非浸润性膀胱癌[J].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2013, 5 (4) :254-255.
[2]相延庆.合并BPH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同期行经尿道电切 (TUR) 术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3, 51 (24) :144-145.
[3]余小娟.丝裂霉素早期膀胱灌注化疗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疗效及护理[J].海峡药学, 2013, 25 (6) :223-224.
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 篇2
关键词:直肠癌,选择性髂内动脉区域靶向灌注化疗,预后
结直肠癌发病率居恶性肿瘤总发生率的第4位, 在癌症相关病死率中居第2位, 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1]。目前, 临床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放化疗为辅的方法对直肠癌进行治疗, 并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2]。但是, 以往临床常用的全身静脉化疗方法存在一定弊端, 如局部药物浓度较低、不良反应多、疗效差等, 导致临床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3]。选择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具有创伤小、局部化疗药物浓度高等特点, 在恶性肿瘤治疗中有着较好的应用效果[4]。本研究就选择性髂内动脉区域靶向灌注化疗对直肠癌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进行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本院收治的116例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58例。观察组患者中, 男47例, 女11例, 年龄48~75岁, 平均 (60±8) 岁;肿瘤最大径:21例≤5 cm, 37例>5 cm;分化程度:23例高分化, 20例中分化, 15例低分化;Dukes分级:39例B级, 10例C级, 9例D级。对照组患者中, 男46例, 女12例, 年龄48~75岁, 平均 (61±8) 岁;肿瘤最大径:20例≤5 cm, 38例>5 cm;分化程度:22例高分化, 20例中分化, 16例低分化;Dukes分级:38例B级, 10例C级, 10例D级。纳入标准:均经腹部B型超声、胸部X线片、结肠镜、腹盆腔CT等检查确诊无肿瘤远处转移;所有患者均符合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相关要求, 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严重精神障碍、治疗依从性较差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实施直肠癌根治术, 采用Dixon术, 切除全直肠系膜。观察组患者术中行单侧或双侧髂内动脉化疗泵植入术, 术后行区域靶向灌注化疗联合全身化疗术后。 (1) 化疗泵植入术:解剖分离患者单侧或双侧髂内动脉, 结扎近心端, 在血管壁上做一小切口, 将化疗泵 (北京航天卡迪技术开发研究所, 型号:AW-1) 导管插入5 cm左右, 向泵中缓慢注入1%亚甲蓝溶液, 妥善固定动脉泵导管。经腹膜外引出泵管, 并连接泵体, 在切口旁皮下固定并标记位置, 便于术后实施区域靶向灌注化疗。 (2) 化疗方法:术后10 d, 待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后, 开始实施化疗。化疗方案:羟喜树碱每次10~15 mg+5-氟尿嘧啶每次0.5 g, 2次/周, 4周为1个疗程, 两个疗程之间间隔2~3周, 持续治疗6个疗程。辅以全身静脉化疗方案:5-氟尿嘧啶、伊立替康、甲酰四氢叶酸。对照组患者术后仅实施全身静脉化疗, 化疗方法同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治疗后随访3年, 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情况及治疗后第1年、第2年、第3年生存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χ2=4.64, *P<0.05
2.2 随访3年内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随访3年内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2。
2.3 治疗后第1年、第2年、第3年生存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第1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第2、3年的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见表3。
2.4 术后生存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生存时间为 (33±4) 个月, 明显长于对照组的 (27±4) 个月,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2.651, P<0.05) 。
3 讨论
直肠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5]。根据相关调查显示, 全球每年新增直肠癌病例约为85万例, 而病死约为50万例[6,7]。虽然, 有研究采用靶向治疗方法治疗直肠癌并取得了一定疗效, 但其临床应用有着较大局限性。例如, 在对Kras基因野生型患者进行治疗时, 采用西妥昔单抗治疗, 可提高临床化疗效果, 但是, 也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经济负担, 不易被患者接受[8]。因此, 临床上采取积极措施, 寻找有效的治疗直肠癌的方法, 在确保充分改善其化疗效果的同时, 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就显得至关重要。
以往, 临床上常用化疗方法为静脉给药, 但这种方法会给患者带来较多全身性不良反应, 降低其生命质量, 甚至导致部分患者因不能耐受而放弃化疗, 从而影响治疗效果[9]。而选择性髂内动脉区域靶向灌注化疗是临床上一种新型化疗方法, 其较传统外周静脉化疗效果显著, 安全性更高, 该方法强调以局部治疗为主, 兼顾全身效果[10]。此外, 通过选择性髂内动脉区域靶向灌注化疗, 能确保化疗药物直达肿瘤供血血管, 促使局部血药浓度提升, 从而达到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 并且能减少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 已广泛应用于直肠癌治疗中。此外, 有研究认为, 相较于全身化疗, 选择性髂内动脉区域靶向灌注化疗能将癌组织及癌旁淋巴组织内药物浓度提升19~23倍, 在门静脉血化疗中能将血药浓度提升4~200倍[11]。而且, 选择性髂内动脉区域靶向灌注化疗能延迟药物作用时间, 提升其杀灭肿瘤细胞的作用。通常情况下, 即使完全切除肿瘤, 其部分肿瘤细胞也可在术野局部残存, 而选择性髂内动脉区域靶向灌注化疗能促使这些残留的癌细胞处于较高浓度的化疗药物环境中, 从而有效杀灭这些残留的微小病灶, 降低肿瘤局部复发风险。此外, 盆腔内血液在流回肝脏时, 会经过淋巴及门脉系统, 可促使这些区域形成较高的化疗药物浓度, 从而有效对转移至淋巴结及肝脏的微小病灶进行杀灭, 避免癌细胞向远处转移, 有利于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选择性髂内动脉区域靶向灌注化疗创伤小, 且给药有固定泵体, 能避免出现相关并发症发生, 与刘家恩等[3]的研究结果相似。此外, 观察组患者随访3年内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选择性髂内动脉区域靶向灌注化疗应用于直肠癌患者治疗中, 可提升肿瘤杀灭效果, 减少局部复发风险, 降低远处转移率。而且,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第2、3年的生存率均明显高于、术后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提示选择性髂内动脉区域靶可延长直肠癌患者生存期。
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 篇3
1 临床资料
本组133例, 男76例, 女57例, 除1例因制动时间内起床引起局部出血, 1例术后3 d因提水引起出血, 其余病例均无发生并发症。
2 治疗方法
经股动脉插入专用导管, 注入造影剂或注入化疗药直接栓塞肿瘤血肿的主要动脉血管, 使肿瘤缺血坏死, 达到控制肿瘤发展的治疗方法。
3 肝动脉灌注药物
常用药物为氟尿嘧啶、顺铂、丝裂霉素、阿霉素等, 应用时可采取交替联合使用的方法。肝动脉栓塞剂多采用碘化油、明胶海绵微球和医用快速黏合剂等。
4 围术期护理
4.1 术前准备及护理
术前护士应通过和蔼体贴、通俗易懂的语言指导病人解除心理压力, 增强手术信心, 尤其是缺乏信心或有绝望心理的病人, 要全面了解病人病情及心理状态, 讲明手术目的、过程、需配合的环节, 以取得病人配合。术前训练床上解大小便, 以利于术后肢体制动时在床上解大小便顺利及穿刺部位免受污染。术前备皮:范围上至耻骨联合下至大腿上1/3处, 两腿均需进行备皮, 以防备一侧穿刺失败。术前1 d要做好碘过敏试验, 禁食、水6 h以上, 术前晚病人充分休息, 必要时应用安眠镇静剂。
4.2 术后特殊护理
4.2.1 肢体制动
病人返回病房后嘱病人绝对卧床休息24 h。前12 h平卧, 穿刺侧肢体不能曲髋, 肢体制动8 h~12 h, 穿刺部位血肿多发生于术后2 h内, 伤口处加压1 kg砂袋8 h~12 h或加压包扎12 h~24 h, 必要时用手指压穿刺部位20 min, 2 h观察穿刺处有无血肿或渗血1次, 保持砂袋压迫的准确位置。术后3 d内避免剧烈活动, 以防穿刺部位出血。
4.2.2 恶心、呕吐
TAE术后呕吐的发生率达79.6%, 其原因在于抗癌药物对胃肠道黏膜的直接毒性损害, 呕吐多发生于术后4 h~8 h, 24 h后逐渐减轻, 2 d~3 d后可缓解或消失。为防呕吐, 术前、术后均禁食6 h, 为减轻呕吐症状可给予枢复宁肌肉注射, 用TAE后可引起消化道出血, 护理中应及时发现病情, 并仔细观察呕吐物的量、性质及颜色。
4.2.3 发热
多数病人术后4 h~8 h体温可升至38 ℃~39 ℃, 甚至可高达40 ℃~41 ℃, 持续3 d~7 d, 或者1周~3周。术后发热是由于机体对手术的反应,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高热是由于肿瘤组织缺血、坏死, 机体对毒素的吸收和肝细胞水肿及栓塞剂的反应。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或吲哚美辛栓塞纳肛或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4.2.4 腹胀、腹痛
TAE术后可发生腹痛或腹胀, 轻度腹痛是由于肝动脉栓塞后肝脏水肿, 肝包膜张力增加所致, 一般可不予处理或使用少量镇静剂, 一般术后24 h~48 h症状可消失。如腹痛剧烈且持久应考虑是否栓塞剂误栓胆囊动脉或十二指肠动脉, 此时应观察病情, 慎用镇静剂, 并给予胃肠减压。嘱禁食、禁饮。
4.2.5 股动脉栓塞
术后15 min~30 min巡视病人1次。观察穿刺侧下肢皮肤温度、颜色和感觉、足趾运动情况和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并与对侧肢体相比较, 若指端苍白、小腿疼痛剧烈, 皮温下降、感觉迟钝提示有股动脉栓塞, 如病人出现穿刺部位有湿热感, 应立即通知医护人员, 抬高患肢给予热敷, 应用解痉及保护血管的药物, 禁忌按摩, 以防栓子脱落。
4.2.6 监测生命体征
术后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意识变化, 如血压低于12/8 kPa或伴有大汗、呕吐者立即报告医生采取措施, 术后鼓励病人多饮水, 一般6 h~8 h内饮水1 000 mL~2 000 mL或每日输液3 000 mL左右, 以利于体内造影剂通过肾脏排泄。
4.2.7 术后健康指导
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 篇4
目前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 已被证明是可以延长混合型肝癌患者生存期的有效治疗手段[5]。现就我科近年来收治的混合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2年1月—2012年1月接受TACE治疗的50例混合型肝癌患者, 所有患者均在CT引导下行经皮肝穿刺活检后病理学结果证实。其中男41例, 女9例;年龄31~79岁, 平均 (56.3±9.7) 岁。
1.2 TACE手术方法
手术采用Seldinger 技术经股动脉插管, 常规行肝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造影确定病灶大小及血供状况, 同时间接门静脉造影观察有无门静脉侵犯及其程度。尽可能超选择至肿瘤供血动脉并确认后, 在行肿瘤血管栓塞先前经导管注入奥沙利铂, 注射时间大于15min。接下来将碘化油及吡柔比星混合乳剂缓慢经导管注入。奥沙利铂剂量为130mg/m2, 吡柔比星根据肿瘤肿瘤的血供情况剂量为25~40mg/m2。对于碘油用量超过20ml仍未完全栓塞的肿瘤供血动脉则使用明胶海绵颗粒 (规格直径1000~1200μm) 栓塞, 直到肿瘤供血动脉发生血流淤滞时停止。
1.3 数据的定义和分析
肿瘤反应的定义为在术后CT随访中发现肿瘤的最大直径至少减少30% (部分缓解) 或不仅肿瘤的大小大幅下降而且出现超过50%坏死区域 (肿瘤坏死面积>50%且患者病情稳定) [6]。无反应的定义为患者病情稳定且肿瘤坏死区域低于50%或病情逐渐加重。根据CT增强扫描获得肿瘤动脉期的强化程度将肿瘤的供血情况分为富血供肿瘤和乏血管肿瘤。混合型肝癌病灶的分类与上面相似, 和邻近肝实质相比大面积强化或超过50%区域强化被归类为富血管性肿瘤。混合型肝癌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区域强化不到50%或强化程度小于或等于相邻肝实质定义为乏血供肿瘤[7]。
1.4 随访
随访常规在术后1个月进行, 内容包括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包括血细胞计数, 肝功能和甲胎蛋白 (AFP) , 癌胚抗原 (CEA) , 或CA19-9水平的测定]。因为单独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并不能全面反映TACE术后肿瘤的相关变化。我们对肿瘤反应的评估是通过术后18~67d复查腹部增强CT扫描来进行[平均 (30.7±8.7) d]。由两名放射科医师使用CT机电子游标卡尺测量术前肿瘤的大小及术后肿瘤坏死区域 (碘化油沉积或是缺少强化) 的最大直径[8]。其中肿瘤的坏死区域由两名具有副高级职称的放射科医师在TACE术后以术前CT扫描为基础进行评估[9]。
2 结果
2.1 肿瘤反应
TACE治疗后, 7例患者表现为部分缓解 (最大肿瘤直径减少≥30%) , 28例产生有效的肿瘤坏死 (坏死面积> 50%) 。尽管经过TACE治疗, 10例患者术后病情无明显变化且肿块坏死面积低于50%, 其中5例患者肿瘤进一步增大 (肿瘤最大直径增加≥20%) 。因此35例患者 (70%) 被列为有反应, 15例患者 (30%) 被归为无反应。肿瘤反应与肿瘤的血供显著相关:在10例乏血供肿瘤患者中有1例 (10%) , 在40例富血供肿瘤患者中有34例 (85%) 产生肿瘤坏死反应。
2.2 并发症和死亡率
21例患者发生了栓塞后综合征并在7d内自动消失。2例患者发生了TACE治疗相关的并发症。1例患者发生了肝脓肿, 1例患者发生了急性肾功能衰竭, 发生肝脓肿的患者通过经皮肝脓肿穿刺引流和抗生素治疗后好转。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最终在治疗后也肾功能也得到了恢复。没有患者在TACE术后30d之内死亡。
2.3 随访和患者生存期的相关因素
37例患者在随访期间死亡 (平均10.8个月;范围1.4~57个月) 。中位生存期为12.3个月 (95%可信区间:6.7个月, 17.9个月) 。1年生存率分别为52%, 2年为38%, 3年为16%, 4年为12%。
3 讨论
混合型肝癌和肝细胞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诊断相似, 例如平均年龄 (均为60岁) , 都以男性患者居多, 在病毒性肝炎, AFP水平升高, 肝硬化等方面均为阳性[10]。目前TACE已成为治疗不可手术切除肝癌的首选。TACE治疗相对于全身化疗的重要优势在于它增加了化疗药物在病灶的区域集中, 并通血管栓塞剥夺了癌组织的血液供应, 最大限度地杀死癌细胞, 同时保留健康的肝组织, 减少全身不良反应[10]。富血供的肝肿瘤在TACE治疗后能产生稳定反应是因为化疗药物和栓塞材料的交叉使用在TACE治疗后能够产生更好地选择性和有效性。在我们的研究中, 样本的数量太少应被视为一种局限性。患者在TACE术后的中位生存期为12.3个月, 比报道接受保守治疗的混合型肝癌患者6.5个月的中位生存期大大地延长。
综上所述, TACE治疗是安全, 与历史文献报告相比可有效地延长不可切除的混合型肝癌患者的生存期。肿瘤的血供与肿瘤反应高度相关。
摘要:目的 观察不可切除的混合型肝癌患者进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 (TACE) 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接受TACE治疗不可切除混合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对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有影响的重要因素。结果 经TACE治疗, 35例患者发生肿瘤坏死 (坏死面积>50%) , 15例患者无反应。在10例乏血供肿瘤患者中有1例, 在40例富血供肿瘤患者中有34例产生肿瘤坏死反应。患者平均中位生存期为12.3个月。结论 TACE治疗对混合型肝癌是安全的, 与相同患者历史报道的生存率相比, 能有效地延长不可切除的混合型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
关键词: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肝肿瘤,治疗结果
参考文献
[1] Nishie A, Yoshimitsu K, Asayama Y, et al.Detection of combined hepatocellular and cholangiocarcinomas on enhanced CT:comparison with histologic findings[J].Am J Roentgenol, 2005, 184 (4) :1157-1162.
[2] Kim KH, Lee SG, Park EH, et al.Surgical treatments and prognosesof patients with combin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d cholangiocarcino-ma[J].Ann Surg Oncol, 2009, 16 (3) :623-629.
[3] Allen RA, Lisa JR.Combined liver cell and bile duct carcinoma[J].Am J Pathol, 1949, 25 (4) :647-655.
[4] Lin G, Toh CH, Wu RC, et al.Combined hepatocellular cholangio-carcinoma:prognostic factors investigated by computed tomography/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Int J Clin Pract, 2008, 62 (8) :1199-1205.
[5] Llovet JM, Real MI, Montana X, et al.Arterial embolisation or che-moembolisation versus symptomatic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unresect-abl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Lan-cet, 2002, 359 (9319) :1734-1739.
[6] Kim JH, Yoon HK, Sung KB, et al.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or chemoinfusion for unresectable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clinical efficacy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outcomes[J].Cancer, 2008, 113 (7) :1614-1622.
[7] Ebied OM, Federle MP, Carr BI, et al.Evaluation of responses to chemoembolization in patients with unresectabl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Cancer, 2003, 97 (4) :1042-1050.
[8] Georgiades CS, Hong K, D'Angelo M, et al.Safety and efficacy of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in patients with unresectabl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d portal vein thrombosis[J].J Vasc Interv Radiol, 2005, 16 (12) :1653-1659.
[9] Forner A, Ayuso C, Varela M, et al.Evaluation of tumor response af-ter locoregional therapies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are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 reliable?[J].Cancer, 2009, 115 (3) :616-623.
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 篇5
关键词:导管动脉灌注栓塞化疗,射频消融,原发性肝癌,应用价值
原发性肝癌目前仍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 其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 大多数原发性肝癌患者起病较隐匿, 临床发现已属中、晚期, 手术切除率低, 且术后复发率高[1]。进展期肝癌患者在非手术治疗中, 目前首选经导管动脉灌注栓塞化疗治疗, 射频消融为直径<5cm肝癌的有效治疗手段, RFA有机地结合TACE治疗能进一步提高肝癌治疗疗效[2]。本文应用TACE联合RFA治疗原发性肝癌, 效果满意, 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
选择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9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所有病例均有B超、CT、MRI及血清AFP检查结果, 部分病例有病理活检结果, 临床资料结合辅助检查综合分析得到诊断, 男66例, 女30例, 年龄32~59岁, 平均年龄 (40.23±8.23) 岁;肝功能分级ChildA级50例, Child-B级40例, Child-C级6例;肿瘤类型:巨块型16例, 巨块结节型34例, 结节型46例;肿瘤直径2.5~11.4cm, 平均 (6.23±2.45) cm。将96例患者按随机双盲原则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肝功能分级、肿瘤类型、肿瘤直径等资料在两组之间分布均衡 (P>0.05) , 可相互比较。
1.2 方法
(1) 对照组:实施TACE术, 采用Seldinger技术动脉插管, 于腹腔动脉造影证实肿瘤的部位、数目和大小, 超选择插管至肝固有动脉。化疗药物选用抗代谢类药物, 铂类及抗肿瘤抗生素类三联药物, 每类药物各选择一种, 其中选一种或两种化疗药物以适量糖水或盐水溶解稀释经导管动脉灌注化疗, 另一种或两种化疗药物与超液态进口碘化油 (5~30m1) 混合制成碘油乳化剂栓塞肿瘤滋养血管, 碘油乳化剂注入量结合患者肝肾功能情况、病灶大小、沉积情况等综合考虑, 最后用适量明胶海绵条或颗粒注入肿瘤血管加强栓塞。 (2) 观察组:TACE治疗术后行保肝支持治疗2~4周, 待患者病情稳定、凝血指标正常后进行, 先行肝脏CT或MRI扫描, 对碘油沉积不满意区域行RFA治疗, 在B超下定位经皮穿刺, RFA针穿中肿瘤后并确定射频针尖超过肿瘤周边部0.5cm, 固定好RFA穿刺针, RFA射频为6点恒温 (95~120℃, 20~30min) ;术前30min给予镇痛、止血及防感染等处理, 患者有焦虑感时应给予镇静处理。
1.3 观察指标
(1) 疗效[3]:按照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分为完全缓解 (CR) 、部分缓解 (PR) 、病情稳定 (SD) 、进展 (PD) , 总有效率=CR+PR。 (2) 生存情况。 (3) 并发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处理, 疗效、生存情况、并发症等计数资料比较应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对两组患者随访, 观察组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 ;具体见表1。对照组治疗后45例出现肝区疼痛、不适、恶心呕吐、发热及一般性肝功能轻度异常等栓塞后综合征, 经对症处理后均能缓解, 观察组44例除上述症状外, 32例注射时局部有轻微上腹痛, 一般能够忍受, 术后2~3d消失, 余无其他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 由于原发性肝癌早期缺乏典型的症状, 患者就诊时大多已失去手术切除机会, 能选择手术切除者不足全部原发性肝癌患者的25%, 并且术后预后差, 肝癌和正常肝组织的血供来源存在着差异, 绝大多数肝癌血供来源于肝动脉, 而正常肝组织大部分血液供应来源于门静脉, 其肝动脉血供仅为20%~25%, 故对肝动脉实施阻断, 不仅阻断了肝癌的重要血供, 引发癌肿发生缺血性坏死, 而且不会影响到正常肝组织的血液灌流量[4], TACE利用了肝癌肿瘤动脉的特殊性, 把大剂量的抗癌药物、高浓度混悬液输注入肝癌肿瘤组织中, 在阻断肝癌血供的同时也起到了药物杀死癌细胞的作用, 显示其对于原发性肝癌晚期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5]。
单一TACE治疗对于部分患者疗效仍不理想, 可能与肿瘤多支血供、侧支循环建立和双重血供使动脉栓塞不完全, 可能影响栓塞术的效果有关;同时原发性肝癌80%~90%发生在有肝硬化的基础上, 多次TACE治疗后能加重患者的肝硬化, 所以需要结合其他治疗方法综合干预。射频消融仪在影像、腹腔镜或开腹下将射频脉冲能量通过极针传导到肿瘤组织中, 通过高频的交变电流, 引起组织内离子震荡产热, 使局部温度达到100℃左右, 使肿瘤组织产生局部高温, 从而使癌组织蛋白发生固化死亡, 从而达到使肿瘤组织及其邻近的可能被扩散的组织凝固坏死的目的, 坏死组织在原位被机化或吸收, 对直径5cm以内的肿瘤组织可一次灭活, 而且灭活后的肿瘤组织在体内可刺激机体的免疫反应, 有助于提高治愈率, 具有创伤小、疗效确切等优点;由于应用离子震荡产热从而避免了局部高温组织炭化造成的热传导障碍, 因而作用范围确切[6];其独有的针道烧灼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穿刺针道出血及肿瘤种植等并发症。
在TACE术后结合RFA治疗能进一步提高TACE的疗效, 机制为:TACE术后部分肿瘤组织残存时, 特别是肿瘤内纤维间隔阻隔等因素的影响, 进一步TACE亦可能难以奏效, 如在影像导引下行RFA治疗可以直接处理残存的肿瘤组织;RFA治疗不受TACE治疗后肝动脉是否闭塞的限制, 可选择性多点多面注射至肿瘤的碘油缺损区及肿瘤残存灶;TACE治疗后有效地减少病变区域血流, 有利于增强RFA的热效应, 提高安全杀灭癌细胞的目的, 两者联合治疗弥补了各自的不足。本文结果显示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及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 ;两组栓塞后综合征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综上所述, 经TACE联合RFA治疗原发性肝癌其有效率优于单纯TACE, 并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家开, 于淼.肝细胞肝癌的微创介入治疗进展及合理应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2, 6 (6) :2559-2562.
[2]马新荣, 童华喜, 曹士兵.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126例的体会〔J〕.吉林医学, 2013, 34 (14) :2724-2725.
[3]樊嘉, 史颖弘.肝癌复发和转移的新理念〔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10, 9 (1) :10-11.
[4]王冠秀, 白春辉, 赵志华, 等.手术切除与经皮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 2014, 7 (10A) :112-113.
[5]张植兰, 朱才义.微波消融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现状〔J〕.海南医学, 2014, 25 (12) :3969-3970.
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近几年来因宫颈癌住院治疗的患者46例,全部患者都经过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按照FIGO临床分期Ⅰb2期有25例,Ⅱa期有13例,Ⅱb期有8例,其中患者时鳞状细胞癌有27例,腺癌有11例,腺鳞癌有8例。其中宫颈癌患者年龄在28~53岁,平均年龄39.4岁。并且所有宫颈癌患者在化疗前经过常规检查、器官、血常规等都正常。
1.2 方法
在治疗过程中一般穿刺部位选择在右侧股动脉处,然后将导管分别选择性的双侧动脉进行造影,掌握患者子宫动脉和肿瘤供血状态后,再选择性插入子宫动脉,进行子宫动脉灌注栓塞化疗药物推注一半,一般选用明胶海绵颗粒来栓塞血管。对于鳞状细胞癌患者应该选取PVB方案进行化疗注射,其中腺癌患者应该选取FP方案进行换料注射药物推注后,采用明胶海绵作为栓塞剂,手术结束后才能进行拔管,并进行相应的局部加压比血,同时还需要对患者进行下肢制动24h。在患者进行化疗后需要进行定期临床变现进行观察,是否出现不良反应等,同时还需要定时定点患者的血常规和肝肾功能进行检查和监测。医护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指定的治疗方案和护理方案对患者进行24h观察是否会有伴随的并发症出现,及时地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当全部的宫颈癌患者在介入化疗2周后,都应该进行相应的临床和辅助检查,根据检查结果来分析判断宫颈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进展,来为患者制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其中有2例患者在3周后进行第2次介入化疗过程,全部宫颈癌患者动脉灌注栓塞化疗结束后3~4周都进行了一次性子宫切除术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等相应的宫颈癌根治术。
1.3 化疗疗效判断标准
患者在化疗结束2周以后,宫颈癌患者都应该经过B超和阴道镜检查。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的治疗标准:完全缓解——指肿瘤完全消失。部分缓解——肿瘤体积缩小程度达一半以上。稳定——指肿瘤体积缩小程度在一半以下。进展——指肿瘤增大了25%以上。根据宫颈癌患者的检查结果和治疗标准对患者做出准确地判断。
2 结果
在全部宫颈癌患者经过子宫动脉灌注栓塞化疗后,其中32例患者经过一次介入化疗,14例患者经过两次介入化疗,在所有宫颈癌患者中,其中有3例宫颈癌患者出现下腹部疼痛,4例宫颈癌患者出现肠胃道不良反应。化疗结束后通过检查进行疗效判断,有21例患者是完全缓解,18例患者是部分缓解,6例患者是稳定,只有1例患者是肿瘤进展。根据结果分析子宫动脉灌注栓塞化疗在早期的巨块型宫颈癌的治疗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和很好的进展。
3 讨论
对于发病率较高的宫颈癌一般采取传统的放疗和手术切除,而子宫动脉灌注栓塞化疗只是一种新的辅助化疗技术,经过这一新辅助化疗,能够有效地缩小了早期巨块型宫颈癌的病灶,同时子宫动脉灌注栓塞化疗技术简单,创伤较小,还能有效地确保子宫的各项生理功能的正常。因此此项新辅助化疗技术应该得到广泛的应用[2,3,4]。
根据有关数据和资料表明了,对于早期巨块型宫颈癌患者进行子宫动脉灌注栓塞化疗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和进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宫颈的肿瘤,有效地控制了宫旁的转移,对宫颈癌患者的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希望。
摘要:目的 观察子宫动脉灌注栓塞化疗治疗早期巨块型宫颈癌中的治疗进展, 并进行浅要地探讨。方法 选择经确诊为早期宫颈癌的患者82例, 随机选取46例早期宫颈癌患者为灌注化疗作为化疗组, 在手术前经过12个疗程的子宫动脉灌注栓塞化疗, 其余4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同时记录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疗效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结果 46例早期宫颈癌患者中经过子宫动脉灌注栓塞的化疗组中总有效率为89.3%, 其中治疗组中早期宫颈癌患者经过子宫动脉灌注栓塞化疗后肿瘤病灶明显缩小, 宫颈癌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地缓解, 在治疗组中有3例宫颈癌患者出现下腹部疼痛, 4例宫颈癌患者出现肠胃道不良反应, 同时治疗组的淋巴结转移率和子宫切缘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 其治疗组的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子宫动脉灌注栓塞化疗能够有效地缩小了早期巨块型宫颈癌的病灶, 在治疗过程中有很好的疗效和进展情况。
关键词:子宫东带灌注栓塞化疗,早期巨块型,宫颈癌,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1]孙晓梅, 温宏武, 廖秦平.新辅助化疗在宫颈癌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观察[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08, 9 (3) :166.
[2]潘谷英, 宋茜, 姚恒, 等.不同新辅助化疗途径对Ⅰb2~Ⅲb期子宫颈癌的效果对比[J].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 (2) :340.
[3]成荣杰, 付艳.新辅助化疗在宫颈癌治疗中的研究现状[J].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 (3) :352.
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 篇7
关键词:恩度,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肝癌
随着血管介入放射学的发展, 作为主要方法的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已经成为公认的肝癌非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恩度系肿瘤抗血管生成理论的制药技术产物, 该药不损伤正常的组织细胞, 因而无正常组织细胞毒性, 故其临床价值极为优越[1]。同时, 它主要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 而血管内皮细胞相对于人体中其他细胞的稳定性又高得多, 因而也就避免了一般化疗药物常见的耐药性。现我院针对中晚期肝癌给予恩度动脉灌注治疗辅助以介入化疗栓塞术, 取得不错的疗效和成果,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中晚期肝癌患者84例, 均经影像学或肝穿活检等确诊, 肝功能Child分级在B级以下[2];将严重心、肺、肾功能不全, Child分级C级者, 以及合并精神性疾病无法配合调查等不宜纳入的患者剔除。患者在入院时即被告知研究目的, 并同意将数据供研究使用。其中男71例, 女29例, 年龄32~81岁, 平均 (49.8±4.6) 岁。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2例, 两组性别、年龄、Child分级等一般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患者在入组后均接受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 以Seldingers法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至肝固有动脉后实施造影, 明确肿瘤的染色情况, 将50~80 mg表柔比星与10~30 m L超液化碘油混合后缓慢注入, 随后以1~2 mm的明胶海绵将供血动脉栓塞。研究组同时还配合恩度肝动脉灌注治疗, 重新置入导丝, 在其引导下将肝动脉化疗泵管置于肝左动脉或肝右动脉, 动脉泵则置于腹部皮下。将15 mg恩度兑入500 m L生理盐水中通过化疗泵缓慢滴注, 时间控制8~9h, 1~14 d。
评定标准[3]:按照RECIST标准评价治疗肿瘤的近期疗效[4], 包含完全缓解 (CR) 、部分缓解 (PR) 、稳定 (SD) 以及进展 (PD) , 总缓解率的统计将CR与PR纳入其中。同时观察两组患者AFP转阴率、KPS评分变化与不良反应。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所选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 21.0, 应用 (±s) 对计量资料进行表达, 并将t检验运用到计量资料对比的统计学检验中。此外, 计数资料以率 (%) 来表示, 将χ2检验应用于计数资料的对比检验之中。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疗效评估比较:研究组的临床总缓解率52.4%,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9% (P<0.05) , 见表1。
两组AFP转阴率对比:两组治疗前AFP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研究组的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两组治疗前后KPS评分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前KP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对比各组治疗前后KPS评分有所提升 (P>0.05) , 而研究组提升更为显著 (P<0.05) , 见表3。
不良反应:研究组出现出血性腹水4例, 下腹部置泵处切口愈合延迟3例, 心电图变化2例。
讨论
多数肝癌患者在确诊时已为中晚期, 丧失了手术的最佳时机, 对于此类患者治疗手段不多, 效果亦不尽如人意, 故而一直是肿瘤治疗中的难点问题。研究显示, 正常的肝实质血供75%是来自于门静脉, 而肝癌细胞的血供有95%左右是来自肝动脉[5]。若将肝动脉阻断之后, 肝正常组织的血供会下降35%, 而肝肿瘤的血供会降低95%, 这是采取肝动脉介入栓塞治疗的解剖学基础。因此,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TACE) 逐渐成为公认的肝癌非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
而经大量的临床试验发现, 在介入治疗后肿瘤血管再生而导致肿瘤复发会影响介入治疗的效果, 分析原因, 这与肝细胞肿瘤是富含血管的实体瘤密切相关, 其具有较强的诱导血管生长能力。恩度作为“饿死肿瘤疗法”的典型代表, 能有效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 从而发挥抑制肿瘤血管再生的功效, 提升临床综合疗效[6]。本组资料结果显示, 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AFP转阴情况以及KPS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证实肝癌中晚期患者给予恩度肝动脉灌注治疗辅以介入化疗栓塞术的治疗方法的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患者的病情, 减轻患者的痛苦。
注:相比于对照组, mP<0.05。
注:相比于对照组, nP>0.05, dP<0.05。
注:相比于对照组, rP>0.05, cP<0.05。
综上所述, 针对肝癌中晚期给予恩度肝动脉灌注辅以介入化疗栓塞术可显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且不良反应轻微,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丽.抗癌平丸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术治疗中晚期肝癌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 2016, 31 (1) :23-25.
[2]王哲, 何德山, 任柯.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治疗方案对比研究[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6, 19 (1) :67-72.
[3]李金燕, 白星, 任欣乐, 等.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经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4, 28 (5) :509-510.
[4]孙秋实, 曹传华, 张凌云.平消胶囊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中晚期肝癌60例的临床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 2012, 20 (02) :322-324.
[5]郭晓冬, 郭明浩.超选择性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中晚期肝癌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 2011, 15 (7) :224-225.
【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推荐阅读:
髂内动脉灌注化疗09-10
动脉栓塞化疗09-04
动脉化疗栓塞术07-18
子宫动脉灌注栓塞09-24
超选择动脉灌注栓塞07-31
肝癌肝动脉灌注栓塞11-14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10-16
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05-08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07-23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