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入性动脉栓塞(精选7篇)
接入性动脉栓塞 篇1
摘要:目的:探讨中央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前预防性置管及术中、术后出血子宫动脉栓塞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4年12月笔者所在收治的中央性前置胎盘共132例, 术前置管80例, 术中术后难治性产后出血使用子宫动脉栓塞治疗为观察组, 使用传统止血方法共52例为对照组, 观察失血量、输血量及子宫切除数。结果:观察组通过术前置管, 术中、术后发生难治性产后出血立即子宫动脉栓塞治疗, 出血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P<0.05) , 输血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P<0.05) , 观察组无一例切除子宫, 对照组2例切除子宫。结论:中央性前置胎盘术前预防性置管, 术中发生难治性产后出血时抓住抢救时机子宫动脉栓塞治疗止血及时且安全有效, 无一例切除子宫, 保留了生育功能, 术后均恢复正常月经周期, 具有高度可行性, 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央性前置胎盘,产后出血,子宫动脉栓塞
随着人工流产率及剖宫产率不断的飙升, 前置胎盘、胎盘植入及凶险性前置胎盘发生率逐年上升, 妇产科医师面临如何解决难治性产后出血的巨大挑战。中央性前置胎盘可导致产前、产时、产后出血, 易至难治性产后出血从而危及生命。中央性前置胎盘均以剖宫产结束分娩, 传统的止血方法, 若进一步出血发生难治性产后出血将切除子宫失去生育功能, 切除时机不当还可能发生DIC失去抢救时机, 甚至危及生命。最近几年, 子宫动脉栓塞在前置胎盘手术中控制产后出血是一个有价值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有争议的, 因为缺乏随机对照研究和没有重要的证据证明其结局[1]。近5年来, 笔者所在医院对中央性前置胎盘采用术前置管, 术中传统方法止血, 效果不好, 为尽可能保留子宫, 在行子宫动脉结扎之前行介入子宫动脉栓塞术, 在治疗上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4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中央性前置胎盘共132例, 均愿意选择术前置管, 必要时子宫动脉栓塞止血的80例作为观察组, 不愿意选择术前置管选择传统止血方法的52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年龄24~36岁, 孕周36~37+3周;对照组年龄26~37岁, 孕周36~37+1周。两组年龄、孕周等方面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中央性前置胎盘均以剖宫产结束分娩, 术前常规合血, 备血2 U, 建立静脉通道3条, 术前向孕妇及家属交代术中可能发生难治性大出血。术中出血在直视下处理出血减少出血量, 一般采用缩宫素、欣母沛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 宫体注射, 10%葡萄糖酸钙静推, 按摩子宫加强宫缩, 胎盘剥离面出血局部配以“8”缝扎、B-Lynch缝合、宫腔填塞纱条止血。如出血大于1000 ml, 对照组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止血;观察组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止血, 具体方法如下:剖宫产术前取腹股沟韧带下2 cm处局麻, 穿刺股动脉成功后, 置5F导管鞘, 引入5Fcobra导管至髂动脉固定备用。剖宫产术中遇到难治性产后出血时, 使用传统止血方法在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前, 在输血、输液、抢救休克的同时迅速通过DSA显影置管入子宫动脉, 选择性注入明胶海绵栓塞剂栓塞双侧子宫动脉, 暂时阻断子宫供血, 确然栓塞完全后拔管, 并加压包扎, 术后右下肢6 h内制动, 观察穿刺点渗血迹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并予以预防感染治疗, 如术中出血小于1000 ml, 不使用栓塞, 术后1 d拔出介入导管。
1.3 观察指标
通过两种方法止血后, 观察出血量、输血量及切除子宫数, 以评价两组止血效果, 并随访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后月经及再次妊娠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均纠正贫血至血红蛋白110 g/L以上, 观察组血红蛋白 (125.00±3.25) g/L, 对照组血红蛋白 (123.00±4.37) g/L, 两组术前血色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5例胎盘粘连致密, 2例为胎盘植入, 2例胎盘植入患者均未发生DIC, 1例植入部位位于子宫前壁下段, 面积约3 cm×4 cm, 植入穿透子宫肌层, 未穿透浆膜层, 行子宫局部切除病灶缝合, 出血量达2200 ml, 输红细胞悬液8 U, 新鲜冰冻血浆600 ml;另1例植入子宫后壁中段肌层, 植入肌层不足三分之一, 面积约3 cm×2 cm, 行局部肌层切除清除病灶, 出血量达1800 ml, 输红细胞悬液6 U, 新鲜冰冻血浆400 ml。对照组4例胎盘粘连致密, 1例为胎盘植入, 植入部位位于子宫后壁下段, 面积约3 cm×3 cm, 植入穿透子宫肌层, 未穿透浆膜层, 行子宫局部切除病灶缝合, 出血量达2800 ml, 输红细胞悬液10 U, 新鲜冰冻血浆800 ml;1例为胎盘粘连致密, 子宫后壁中段面积约8 cm×5 cm, 行手剥胎盘较困难, 出血量达2500 ml, 输红细胞悬液10 U, 新鲜冰冻血浆800 ml, 对照组2例均发生DIC, 通过血液内科协助抢救, 并切除子宫后DIC得以纠正。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后68例患者中, 成功随访60例, 月经均正常恢复, 有再次妊娠史16例。两组产妇出血量、输血量及子宫切除情况, 详见表1和表2。
例 (%)
例 (%)
3 讨论
中央性前置胎盘在剖宫产过程中, 胎盘主要附着在子宫下段, 子宫下段血窦丰富, 胎盘剥离后血窦破裂及大量供应胎盘的血管床暴露, 出血来势凶猛, 而子宫下段肌层薄弱, 子宫下段收缩乏力较子宫体收缩乏力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 一旦出现, 容易被忽略, 出血量大且非常凶险, 如抢救不及时、措施不到位可危及产妇健康及生命, 掌握至少一种或几种治疗方法联合应用可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 减少病死率[2]。缩宫药物、按摩子宫及热盐纱压迫促进子宫收缩的止血效果差, “8”字缝合、B-Lynch缝合止血传统方法子宫内膜及肌层止血因出血面广仍效果不佳, 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因子宫动脉下行支供应子宫下段仍可能出血, 止血效果较差。Koyama等[3]报道:有一例29岁经产妇前置胎盘, 孕33周发生产前出血, 实施紧急手术时, 发生难以控制大出血, 在进行子宫切除前, 行B-Lynch缝合加子宫动脉栓塞术成功控制出血, 保留了子宫。在难治性产后出血的治疗中首选子宫动脉栓塞治疗, 它疗效肯定、时间短、副反应小, 采取保守治疗时, 虽然结扎了子宫供血的相关血管可以止血, 同时也因为手术耗时长、风险大等原因, 导致出现并发症更多, 也增加了致死率[4]。子宫动脉栓塞术能够精确探明出血部位, 通过导管实现准确栓塞而有效止血, 具有治疗时间更短、见效更快的优点, 有效规避了严重盆腔粘连、后腹膜血肿形成及膀胱和输尿管损伤, 且首次子宫动脉栓塞术失败后实施手术结扎治疗, 避免了因子宫动脉结扎失败后导致无法实施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的情况。笔者所在医院通过术前预防性置管, 术中、术后发生难以控制的子宫下段出血采用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暂时阻断子宫动脉, 闭锁整个动脉血管腔, 从而有效控制出血。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子宫动脉栓塞术在治疗产后出血, 能减少出血量及输血量, 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止血, 尤其对胎盘植入等难治性产后出血效果更显著, 且对月经及再次妊娠无影响。在妇产科大出血临床类疾病中, 血管性介入治疗实施不仅实现了止血效果, 并有利于保全患者子宫, 且术后随访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对女性生理基本无影响[5]。子宫动脉栓塞剂为明胶海绵, 明胶海绵是当下最常用的栓塞剂, 其为无毒、无抗原性的蛋白胶类物质, 因对机体没有毒性, 也不会被人体排异而导致不良后果, 将栓塞剂在透视下放在合适、恰当的部位, 起效迅速, 在栓塞后2~3周既可被吸收, 血管复通, 且只能栓塞到末梢动脉, 不能栓塞到毛细血管前动脉及毛细血管床, 这样保持了毛细血管前侧枝循环的建立, 避免了组织器官的坏死。子宫动脉栓塞在治疗产后出血是安全有效的, 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会增加栓塞失败的风险[6]。提倡术前置管, 因为术中发生难以控制大出血时, 若血容量过低, 甚至休克患者, 再急诊行血管穿刺介入子宫动脉栓塞, 因为血管壁塌陷, 可能发生反复穿刺失败而失去抢救时机。强烈推荐外科手术前计划性在胎儿娩出后, 胎盘娩出前预防性子宫动脉栓塞, 减少前置胎盘的产后出血, 栓塞两侧子宫动脉后, 据估计失血量低于2.5 L, 输血量低于5 U[7]。笔者所在医院是术前置管, 术中发生难以控制出血, 稳定生命体征后再入介入科栓塞, 术前置管栓塞观察组无栓塞失败病例。剖宫产术前置管, 术中胎儿娩出后行子宫动脉栓塞安全、有效, 能减少术中、术后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但仍需多中心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实验进一步证实其疗效[8]。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是治疗产后出血的有效方法, 避免了开腹及再次手术损伤。当一线治疗失败时优于外科手术及子宫切除, 能够保留患者子宫及生育功能[9], 且子宫动脉栓塞术是一种治疗子宫切口妊娠的有效方法[10], 值得临床推广。
子宫动脉栓塞治疗随着插管技术的提高, 且具有微创、安全、疗效肯定、能保留子宫提高生存质量等优点, 被育龄患者所接受。对中央性前置胎盘采用术前置管, 术中发生难治性产后出血时, 为尽可能保留子宫、挽救生命提供了可能, 在行子宫动脉结扎之前行介入子宫动脉栓塞术, 在治疗上是安全有效的, 条件好的介入手术室可以手术台上即刻栓塞止血, 进一步减少出血, 降低风险, 值得条件好的三甲医院推广。但由于样本量较小, 需进一步增加样本量进行研究总结。
综上所述, 子宫动脉栓塞术在治疗产后出血减少出血量及输血量效果明显优于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止血, 尤其对胎盘植入等难治性产后出血效果更显著, 且对月经及再次妊娠无影响, 为女性保留生育功能提供了机会。
参考文献
[1]Lim H J, Kim J Y, Kim Y D, et al.Intraoperative 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 without fetal radiation exposure in patients with placenta previa totalis:Two case reports[J].Obstet Gynecol Sci, 2013, 56 (1) :45-49.
[2]孙润蛟, 宋立燕.子宫下段收缩乏力致产后出血12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3) :123-125.
[3]Koyama E, Naruse K, Shigetomi H, et al.Combination of B-Lynch brace suture and 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 for atonic bleeding after cesarean section in a patient with placenta previa accreta[J].Obstet Gynaecol Res, 2012, 38 (1) :345-348.
[4]钟小琼, 刘美霞.晚期产后大出血动脉栓塞治疗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10) :80-81.
[5]叶建明.33例血管性介入治疗在妇产科大出血中的临床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7) :17-18.
[6]Jung H N, Shin S W, Choi S J, et al.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 for emergent management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associated with placenta accrete[J].Acta Radiol, 2011, 52 (6) :638-642.
[7]Lee J W, Song I A, Ryu J, et al.Anesthetic management of a parturient with placenta previa totalis undergoing preventive 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 before placental expulsion during cesarean delivery:a case report Korean[J].Anesthesiol, 2014, 67 (4) :279-282.
[8]宋杰, 王黎洲, 李兴, 等.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对防治产后出血的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3, 22 (5) :418-421.
[9]朱梅, 马玉能.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在产后出血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 2011, 31 (10) :84-85.
[10]李华维, 黄晓宇.子宫动脉栓塞术在子宫切口妊娠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9) :39-40.
接入性动脉栓塞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10例, 男4例, 女6例;年龄12~46岁, 中位年龄29岁。临床表现:四肢淤点、淤斑, 尤其以下肢分布多, 胃肠道和泌尿系统有出血, 女性患者月经量过多, 经糖皮质激素治疗6个月以上无效, B型超声或CT检查脾脏大小正常, 除血小板外均正常, 均单为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平均值 (34±14) ×109/L。
1.2 治疗方法
术前一般准备同常规介入治疗。PSE术前2d开始静脉滴注抗生素。一部分体质尚好者术前1d予以口服缓泻药清洁肠道。介入治疗步骤: (1) 经股动脉穿刺, 用5F Cobra导管做选择性脾动脉造影, 了解脾动脉各分支结构和脾脏情况。用3F微导管栓塞脾动脉分布于脾脏中下级的1~3级分支, 选择性插管的动脉分支数为2~5支。其分布区面积根据病情需要控制在全脾的70%~80%范围内。 (2) 确定靶血管超选择插管, 造影确认栓塞部位、血流速度大小和有无对脾外脏器供血等情况。 (3) 各分支动脉栓塞前分别注入2%利多卡因2ml、庆大霉素4万U。 (4) 使用明胶海绵做栓塞剂。栓塞至血流明显减慢。术后继续静脉给予抗生素3~7d。个别出现高热反应者 (体温>39℃) 酌情延长抗生素用药时间, 同时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mg/d。常规使用吲哚美辛胶囊口服, 每天1粒, 每天2次。第3天和1、2、4周复查血常规和肝功能, 主要以血小板计数变化评价PSE疗效。必要时复查CT或超声检查, 了解脾脏梗死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
2结果
介入治疗操作均成功, 术中无不良反应。栓塞后造影或CT复查显示栓塞体积为60%~80%。所有病例术后2~4周血小板较术前明显增高[术后为 (108±48) ]×109/L] (P<0.05) , 无1例出现肝功能指标恶化。复查CT显示脾脏中下极呈低密度改变。不良反应: (1) 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发热, 持续2~3周, 除常规预防性给予抗生素外无特殊处理。超声检查未见脾脓肿。 (2) 左上腹胀痛持续3~7d, 疼痛程度较轻, 应用吲哚美辛能减缓不适, 一般不影响睡眠。 (3) 1例栓塞体积较大者出现少量一过性左侧胸腔积液。上述不良反应减退后, 患者均自述腹胀减轻、食欲增加、睡眠状况较术前改善。
3讨论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脾脏免疫功能有关, PSE可部分消除脾脏免疫功能, 从而使血小板回升[1]。脾切除手术和PSE均是其有效的治疗方法。由于PSE具有保留脾脏免疫功能和创伤小等优点, 现已成为临床使用较成熟的治疗手段。关于PSE操作方法的研究一直被介入放射学医师所关注。传统的PSE操作是采用脾动脉主干选择性插管, 注入明胶棉碎粒, 通过计算栓塞颗粒数量和反复造影观察脾动脉分支栓塞多少来控制脾栓塞体积[2]。此方法简单易行、疗效肯定, 但存在的问题是无法精确控制栓塞体积, 脾脏上极与膈面相临部位梗死后引起的膈肌刺激、胸膜反应和肺不张等不良反应。脾脏中下极栓塞法通过超选择插管来掌握栓塞部位, 可在准确控制栓塞体积的同时避免脾脏上极梗死, 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一些学者也进一步提出应根据病情需要使用超选择插管技术, 灵活掌握栓塞脾脏中下级不同大小的范围, 在减少并发症的同时达到有效控制脾脏功能的目的[3]。脾脏中下级栓塞治疗成功的关键是实现对靶血管超选择插管。虽然导管器材性能和插管技术已得到普遍提高, 用4-5F导管完成脾脏分支超选择插管的技术操作仍较困难, 成功率不高。根据经验普通造影导管仅能对脾动脉一级分支插管, 某些病例脾动脉一级分支较粗大, 多栓塞1支可出现栓塞体积过大, 少栓塞1支则栓塞体积不足。同轴微导管技术的使用解决了超选择插管的困难, 不仅能轻易完成脾动脉一级分支插管, 必要时还可超选择插管至脾动脉二级以下分支, 精确控制栓塞部位。尽管如此, 微球类栓塞物质仍存在价格偏高、使用时操作速度慢等不足之处。
为解决上述诸多问题, 笔者探索了应用明胶海绵颗粒通过微导管进行脾脏中下极动脉栓塞治疗PSE的新方法, 以求达到疗效可靠安全、方法简单、不良反应较小和经济的效果。明胶海棉是临床常用的血管栓塞剂, 动脉注射后阻塞血管, 血液淤滞, 血栓形成, 使血管永久闭塞。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已经大量实验和临床证明。据此推测, 明胶海棉用于PSE是可行的, 机体不良反应较传统方法明显减轻。在此基础上, 本组10例患者均采用类似方法, 获得较满意效果。
PSE术的关键是完成脾脏中下极动脉超选择插管, 脾动脉分支结构复杂时多角度投造脾动脉是必要的, 如设备条件许可, 运用旋转DSA和三维血管重建技术可有助于缩短插管时间。栓塞体积应灵活掌握, 只要在安全的前提下可改善临床症状, 不必强调完全恢复正常指标。对于一般状况较差的患者采用小体积栓塞或分次栓塞, 使其脾脏功能得到逐步控制的方法是较合理的。本组病例数不多, 许多问题有待研究, 如永久栓塞剂使用、明胶海棉与永久栓塞剂对PSE临床疗效有无区别等, 如何正确选择PSE方法仍有待深入探讨。
摘要:目的 评价脾动脉栓塞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10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使用微导管行脾动脉中下极栓塞治疗, 栓塞剂为明胶海绵, 栓塞至血流明显减慢为止。结果 术后血小板由 (34±14) ×109/L增至 (108±48) ×109/L (P<0.01) , 且无严重的术后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结论 脾动脉栓塞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单易行、疗效肯定,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有待进一步改进。
关键词: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脾动脉栓塞,明胶海绵
参考文献
[1]郑金国, 张新元, 邵石祥, 等.部分脾栓塞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研究[J].临床肝胆病杂志, 1997, 13 (2) :92-94.
[2]杨熙章, 吴江瑞, 杨永言, 等.部分脾栓塞术的临床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1, 10 (2) :89-91.
接入性动脉栓塞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12月这一年中患有症状性子宫肌瘤的患者共50例, 年龄均在24-45岁之间, 有15例为粘膜下肌瘤, 有8例为粘膜下肌瘤加上肌壁间肌瘤, 有25例为肌壁间肌瘤, 有2例为浆膜下肌瘤。患者肌瘤中有32例为3-6cm大小, 有18例为6-8cm大小。患者的一般症状中, 有27例月经周期延长以及量增加, 有16例为疼痛 (包括腰背痛、痛经) , 有4例压迫症状 (包括尿频、便秘等) , 有11例为阴道分泌物多, 有26例为贫血。这50例患者都被妇科医师进行诊断。
1.2 方法
这些患者采用PUC导管或者是Cobra导管选择插入双侧子宫造影并进行栓塞治疗, 来确认子宫肌瘤的位置和供血情况并且进行下一步超选子宫动脉。48例患者进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 单侧栓塞的为2例, 然后注入栓塞物质栓塞剂。这里栓塞所用PVA颗粒的材质, 还有海藻酸钠, 平阳霉素乳化剂, 超液态碘化油和明胶海绵颗粒。有20例患者使用PVA颗粒栓塞, 使用海藻酸钠栓塞的有17例, 使用导管注入平阳霉素乳化剂和超液态碘化油, 在血液流动缓慢后, 导管注入明胶海绵颗粒。患者手术后随访12个月, 从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肌瘤是否消失等方面进行疗效判定。
1.3 疗效评判
从患者子宫肌瘤消失和大小缩小的程度以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来评定患者治疗后的效果, 对患者随访1-12个月, 对他们治疗后的情况进行了解。
2 结果
患者子宫肌瘤大小的改变情况:粘膜下肌瘤进行手术后
3 个月肌瘤消失的有2例, 肌瘤在6个月时消失的有2例,
肌瘤在10个月时消失的有2例, 肌瘤在12个月时消失的有1例。在6个月时肌瘤较之前缩小90%的有10例, 在12个月时肌瘤缩小85%的有6例, 在6个月时肌瘤缩小45%有6例, 之后随访得出肌瘤缩小情况不显著, 有3例患者治疗无效。有27例患者在栓塞前月经量增多切延长, 在手术后恢复正常的有21例, 明显减少的有2例, 有1例患者在停经后3个月时恢复正常, 发生闭经情况的有1例。栓塞综合征的情况:在手术后5天有15例患者的体温保持在37.5-38.5℃。不过在对症适当处理后, 患者的症状消失。轻度恶心的患者有22例, 情况比较严重的有9例, 不过在对症处理以后症状消失。在50例患者中有42例患者在手术后都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等情况, 对症治疗后在3-4天后得到缓解和改善, 有7例患者症状在7-12天后消失, 最长的一例时间为20天。
3 结论
中医认为, 子宫肌瘤因七情内伤、脏腑功能失调、气滞血瘀而成。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肌瘤组织中的雌激素受体量较正常子宫肌组织多。提示子宫肌瘤的发生与长期的雌激素含量过高导致内分泌失调有关。细胞遗传学研究显示, 部分肌瘤存在细胞遗传学的异常所以建议采用可取得不错的效果。子宫肌瘤有大有小, 小的直径可能在1cm以内, 如绿豆大小;大的可以达到数十千克, 这样的大小, 远远超过了足月妊娠的腹部大小, 子宫肌瘤的数目也有多有少, 少的可仅为一个单独发作, 多的可达数百个发作[1,2,3,4]。通过本文探讨研究, 得出子宫动脉栓塞是一种安全、微创、临床效果很好的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法, 是值得被进一步观察应用和推广的疗法。
摘要:目的 探讨患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使用子宫动脉栓塞进行治疗的效果和观察研究状况。方法 选取2010年1月-12月这一年中患有症状性子宫肌瘤的患者共50例, 这些患者采用PUC导管或者是Cobra导管选择插入双侧子宫造影并进行栓塞治疗, 这里栓塞所用PVA颗粒的材质, 还有海藻酸钠, 平阳霉素乳化剂, 超液态碘化油和明胶海绵颗粒, 患者手术后随访12个月, 从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肌瘤是否消失等方面进行疗效判定。结果 48例患者进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 单侧栓塞的为2例, 患者症状得到改善, 一共有7例肌瘤完全消失。肌瘤大小较手术前缩小85%的有20例, 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 其百分比占54%, 肌瘤大小比手术前缩小50%的有20例, 症状改善, 达到40%的有效率, 有3例患者治疗无效, 所以总的有效率为94%。结论 通过本文探讨研究, 得出子宫动脉栓塞是一种安全、微创、临床效果很好的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法, 是值得被进一步观察应用和推广的疗法。
关键词:子宫动脉栓塞,子宫肌瘤,治疗,近期,患者,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史俊霞.子宫动脉栓塞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的近期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 2012, 18 (06) :56-57.
[2]唐士军, 郑一兵.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 2011, 01 (11) :66-66.
[3]张宪亮.经导管子宫动脉栓塞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46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7:22.
接入性动脉栓塞 篇4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自2005~2008年确诊的CTEPH患者8例,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41~68岁,平均53岁。居住地海拔3 250~4 000 m,平均3 780 m。所有患者均经多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证实,至少有1个肺段以上的肺栓塞,超声多普勒检测肺动脉收缩压>30 mm Hg(1 mm Hg=0.133 kPa),排除其他非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1.1 症状和体征
活动后呼吸困难是最常见症状,有8例,反复双下肢浮肿8例,胸痛3例,晕厥、咳嗽2例,咯血例。P2亢进7例,肝肿大6例,紫绀8例,颈静脉怒张5例,腹水1例,5例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
1.2 病程及误诊、漏诊情况
病程从27个月~60个月不等。5例诊断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3例诊断为高原心脏病。
1.3 实验室检查
6例D-二聚体测定阴性,2例阳性(826μg/L及1 427μg/L)。红细胞6.5×109~7.6×109个/L,血红蛋白为190~249 g/L,平均212 g/L,红细胞压积>65%。低氧血症8例,Pa O238.2~61.2 mm Hg;高碳酸血症6例,Pa CO248.6~54.2 mm Hg。
1.4 心电图
I导联S波加深2例,Ⅲ导联病理性Q波1例,Ⅲ导联T波低平、倒置3例,电轴右偏6例,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6例,肺型P波8例,右室肥厚6例。
1.5 超声心动图(ultra s onic ca rdiogra phy,UCG)
UCG发现肺动脉收缩压>30 mm Hg,证实存在肺动脉高压。本组8例患者肺动脉收缩压56~78mm Hg,肺动脉内径(42.4±1.58)mm,右室扩大、右室壁增厚6例,三尖瓣反流5例,心包积液1例。
1.6 多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
栓塞部位为右肺动脉主干1例,右下肺动脉3例,左下肺动脉2例,1例双下肺动脉,1例右下肺动脉及左舌叶动脉。
1.7 治疗
所有患者给予内科保守治疗,尿激酶溶栓2例,剂量分别为100万u和120万u,在2 h内静脉滴注。溶栓后直接行低分子肝素抗凝,其余6例直接以低分子肝素抗凝5 000 u,1天2次,皮下注射,时间为5~7 d。肝素抗凝3、4 d后加用华法林,用药剂量根据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调整,达到2.0~3.0。心脏衰竭患者给予扩血管、强心及利尿等治疗。
2 结果
7例患者半月后复查肺动脉造影,肺动脉栓塞无变化,但双下肢浮肿明显消退,缺氧情况改善。1例因心脏衰竭死亡,未复查。
3 讨论
CTEPH是急性肺栓塞或肺动脉原位血栓形成的长期后果,由于种种原因血栓未溶解而持续存在,通过机化、纤维化形成[3]。若不加有效干预,则多数CTEPH病情逐渐加重,死于右心衰竭,预后较差。诊断时平均肺动脉压与预后的关系[4]:>30 mm Hg,其死亡率增加;>40 mm Hg,5年生存率为30%;>50 mm Hg,5年生存率为10%。
CTEPH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多数学者认为,血栓栓塞仍然是CTEPH的主要病因[5]。由于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未能得到早期诊断和早期规范化治疗,导致血栓没有完全溶解,肺动脉血流动力学恢复不完全;另外,附壁陈旧血栓对血管长期慢性刺激,引起肺动脉原位血栓形成,造成肺动脉阻力进一步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右心衰竭。近年来,已逐渐认识到肺血管床的变化是导致CTEPH的主要原因[6,7,8]。
本组患者均长期生活于高原,在高原低氧环境下,红细胞、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等过度增加,从而使血液黏稠度明显升高、红细胞堆积且变形能力下降,因而引起血液流变学、动力学以及血容量的变化,出现“浓、黏、聚”的特点,使血液黏稠、血流速度缓慢。当血红蛋白增多至220~250 g/L时,血流速度明显缓慢。同时,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静脉壁很脆[9],加之毛细血管的损伤及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更易形成血栓。CHOHAN[10]报道,高原地区的居民凝血因子X及Ⅻ和V及Ⅷ先后增高,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均缩短,同时伴有红细胞压积明显增高,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从而更容易造成多脏器血栓形成。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患者发生肺栓塞的原因,一方面可以是下肢血栓的脱落,另一方面与原位血栓形成有关。有研究显示,肺血管原位血栓形成后,CTPEH的进展可能促进血栓的稳定与生长[11]。本组患者中,5例有下肢血栓形成,其余3例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由于缺乏对特异性症状和对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早期识别,很难早期准确诊断CTEPH,因此许多CTEPH患者在实际工作中被漏诊或误诊。高原地区的居民由于慢性高原病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多发,患者就医意识差,均在出现明显肺动脉高压或右心衰竭时才就诊,加之医生缺乏足够的诊断意识,病例易被误诊或漏诊。本组患者中有5例诊断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其中1例误诊长达5年。而3例患者被诊断为高原心脏病,忽视了CTEPH存在的可能。
本病诊断的关键是临床医生的高度警惕,对于高原地区肺动脉高压的患者,需想到CTEPH的可能,并进行相关检查。对于那些无典型栓塞表现的患者,如果超声心动图提示为肺动脉压升高,右房右室增大及三尖瓣反流等肺心病表现,特别是血红蛋白明显升高,而常规治疗效果不佳时,更应警惕CTEPH的可能。CTEPH的患者血栓形成的时间可能较长,单纯依赖D-二聚体检测是不够的。D-二聚体应用于CTEPH的诊断是不敏感的,而且特异性差[12]。故对怀疑CTEPH的患者,即使D-二聚体阴性也应行肺动脉造影明确诊断。
CTEPH的治疗有内科治疗、手术治疗及介入治疗。我院8例CIEPH病例均采用内科治疗,包括溶栓、抗凝及综合治疗。从治疗效果看,虽然动脉血氧分压较治疗前提高,心脏衰竭症状改善,但肺动脉压力无变化,提示内科治疗效果差。如有条件应采取外科治疗。目前,根治CTEPH最有效的措施是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13,14]。对于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患者,应采取移入低海拔地区居住、血液等容稀释疗法、高压氧及抗凝等方法减少红细胞增生,防止血栓形成。
接入性动脉栓塞 篇5
关键词:心源性脑栓塞,静脉溶栓,动脉溶栓,机械辅助溶栓
心源性脑栓塞,属于神经内科比较多发的病症。一般情况下,这类病症患者多在活动后发病,且病情急骤[1]。如果没有第一时间诊治/抢救,会使得患者转变成大范围脑梗死,预后效果并不理想。临床方面多通过溶栓方案对这一病症进行治疗,主要包括:静脉溶栓和动脉溶栓、机械辅助动脉溶栓治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1~2015年近5年收治的100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所有患者均通过病症的诊断标准[2],并经核磁共振成像(MRI)证实,排除肝功能、肾功能不全者、妊娠/哺乳期女性、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A组(30例)、B组(30例)、C组(40例)。A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22~80岁,平均年龄(51.6±9.5)岁。B组男21例,女9例;年龄24~80岁,平均年龄(52.4±9.2)岁。C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4~82岁,平均年龄(53.2±9.6)岁。三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 A组实行静脉溶栓治疗,给予100万U的尿激酶(吉林省辉南长龙生化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2023486)、0.9%500 ml的氯化钠溶液(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3409),混合后实行静脉滴注治疗,在30 min内完成滴注。
1.2.2 B组通过单纯动脉溶栓治疗,动脉穿刺后,置于动脉鞘中,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指导下,明确患者的病变血管位置。然后,在血栓的近端位置合理的放置微导管,注入5万U的尿激酶(山东北大高科华泰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0117),将推注的速度控制在1万U/min。对患者溶栓效果实行监测,确保血管再通后,给予5万U的尿激酶。完成灌注后,保证最大的剂量控制在50万U的范围内。
1.2.3 C组利用机械辅助动脉溶栓的方式治疗,通过DSA对病变血管实行定位,将微导管合理的置入,尿激酶推注的方法和B组相同。5 min后,将微导管的位置调整,辅助微导丝机械碎栓。血流保持在通话,完成尿激酶的注射治疗。采取DSA对患者的血管状况严格观察,无造影剂外溢产生,利用肝素水对再通血管进行冲洗。同样追加5万U的尿激酶。保证尿激酶的最大的剂量≤50万U。溶栓治疗24 h后,对三组行脑部CT复查。
1.3观察指标对三组NIHSS评分、GCS评分、脑血管再通率进行比较。
1.4脑血管再通的判定标准治疗后,经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计算机断层扫描数字血管减影造影术(CTDSA)对患者脑血管再通情况实行检查。病变血管、远端显影为再通;病变血管、远端无显影为未再通。
2结果
2.1三组NIHSS评分、GCS评分比较A组NIHSS评分、GCS评分分别为(10.3±5.3)、(12.7±4.1)分;B组NIHSS评分、GCS评分分别为(9.3±4.9)、(12.8±4.3)分;C组NIHSS评分、GCS评分分别为(8.5±4.5)、(13.1±3.7)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三组脑血管再通情况比较C组再通率为82.50%,明显高于A组的36.67%、B组的5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P<<0.05)。见表1。
3讨论
心源性脑栓塞,属于临床方面多见的病症之一,主要的发病人群为中年。心源性脑栓塞面积非常大,且易产生血管堵塞情况,如果没有及时诊治,会使患者发生大范围的脑梗死情况,还会出现脑出血症状[2,3,4]。这类病症的发病率、病死率均非常高,且发病急骤、病情严重,需在最短的时间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病情。本次研究,通过静脉溶栓、单纯动脉溶栓、机械辅助动脉溶栓治疗。不同溶栓方式,溶栓的效果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相关报道指出,通过动脉溶栓治疗,临床效果和预后均比较理想[3]。而静脉溶栓,多适用于急性发病者,临床效果也比较理想,同时治疗的费用易于被患者接受,操作便捷。本次研究结果显示,A组NIHSS评分、GCS评分分别为(10.3±5.3)、(12.7±4.1)分;B组分别为(9.3±4.9)、(12.8±4.3)分;C组分别为(8.5±4.5)、(13.1±3.7)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脑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与林培坚等[1]的报道基本一致。可见,心源性脑栓塞经机械辅助动脉溶栓的效果较为理想,且可提高患者的血管再通率。
综上所述,心源性脑栓塞经机械辅助动脉溶栓治疗,临床效果较好,可将其作为溶栓治疗的首选方式。
参考文献
[1]林培坚,周伟坤,李福祥,等.静脉溶栓、单纯动脉溶栓及机械辅助动脉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疗效比较.临床医学工程,2015,22(3):298-300.
[2]刘晓永,管志强,李景亚.不同溶栓方法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对比研究.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20):99.
[3]雷建明,廖耿,黄伟,等.机械取栓与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及预后分析.解放军医药杂志,2015(4):53-55.
接入性动脉栓塞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6例,平均年龄37.5±5.8岁,均经临床病史、妇科检查、彩色B超等检查而确诊为子宫肌瘤。病程9个月~5年,平均2.8年。26例均有生育史,均有不同程度贫血(Hb65-96g/L,平均88g/L)。月经量多伴经期延长21例(6~11天,平均9天),经期正常伴痛经5例。26例中肌间壁肌瘤23例,黏膜下肌瘤3例。其中多发性肌瘤5例。肌瘤最大1例为70mm×65mm×85mm,子宫体积不同程度增大。
1.2 方法
常规介入血管造影准备。口服抗生素3天,术前排空膀胱,采用seldinger技术,经右侧股动脉穿刺置4F导管鞘,4FCobra导管,以泥鳅导丝导引,选择性插入左侧子宫动脉内,行数字减影造影,观察子宫动脉的供血区域与肌瘤的血供。将510~710um的聚乙烯醇(PVA)颗粒缓慢注入子宫动脉,待子宫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减慢滞留后,再注入生理盐水1Oml,庆大霉素8万u,然后将导管退出并利用成襻技术插入右侧子宫动脉,重复以上栓塞过程。优势供血肌瘤的子宫动脉要栓塞牢固。术中肌注阿托品0.5mg,吗啡10mg。术后止痛、止吐和抗感染处理。3~17个月随访临床症状及检查血红蛋白浓度,B超复查肌瘤大小。
1.3 疗效评定标准痊愈
患者临床症状消失,血红蛋白达到正常值,子宫肌瘤缩小≥45%;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夫,血红蛋白值达到正常,子宫肌瘤缩小≥35%;好转:临床症状减轻,血红蛋白值正常,子宫肌瘤缩小<35%;无效:患者症状体征无改善,子宫肌瘤无缩小,血红蛋白值低于正常值。
2 结果
治疗后根据疗效评定标准,观察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复查血红蛋白值,B超检查子宫肌瘤缩小情况,其中痊愈22例(占85%),显效3例(占22%),好转1例(占3%),临床总有效率达100%。
3 讨论
子宫肌瘤栓塞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不但能保全子宫功能,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均达到与手术切除相似的效果,避免了开腹手术创伤大、出血多、痛苦大、并发症多、恢复慢等弊端,在子宫肌瘤栓塞术中一般使用4FCobra导管,如果子宫动脉变异或术中子宫动脉痉挛可使用共轴导管,用3F~SP导管行子宫动脉超选择插管。为保证治疗过程顺利及确切疗效,术前向患者讲解介入手术的过程,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向患者解释手术的优缺点,争得患者的完全同意,审查各项检查结果(包括B超、血常规、凝血系列、心电图、肝功能、妇科检查有无感染等)是否符合手术指征,有无过敏史,术前行穿刺部位的清洁处理,留置尿管。术后患者要平卧24h,穿刺肢体保持平直不可随意屈曲,每隔1h观察有无出血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下腹部不适、发热,部分患者呕吐,疼痛较重者可肌注吗啡10mg,发热、呕吐对症处理,阴道不规则出血者要进行预防感治疗,向患者解释这些现象均属于术后正常反应,但应做到严密观察及时处理。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26例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均采取经皮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术后3~17个月内进行随访,根据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判定临床效果治疗。结果26例患者治疗后治愈22例占85%,显效3例占12%,好转1例占3%,总有效率100%。结论选用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是最理想的治疗方法,特别是对未生育者。
关键词:动脉栓塞术,症状性子宫肌瘤
参考文献
接入性动脉栓塞 篇7
关键词:中期妊娠,中央性前置胎盘,动脉栓塞术,引产
中央性前置胎盘中期妊娠引产的患者, 极易出现产前、产后的阴道大出血, 进而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 我院对56例中期妊娠中央性前置胎盘引产患者采用子宫动脉栓塞术, 获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56例, 年龄21~32岁, 平均28岁;孕周18~29周, 平均22+5周;初产妇20例, 经产妇36例, 48例有流产史, 流产次数1~5次, 平均3.2次。其中17例为瘢痕子宫。引产前有阴道流血者21例, 有腹痛者12例;B超检查:56例患者均见胎盘完全覆盖宫颈内口, 确诊为中央性前置胎盘。
1.2 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局麻下取右侧股沟股动脉为穿刺点, 采用Seldinger技术进行股动脉置管, 插入Cobroa导管分别经两侧髂内动脉造影, 明确子宫动脉走向后, 分别超选至两侧子宫动脉, 确认无误后用直径1~2mm新鲜无菌明胶海绵颗粒与适量造影剂混合, 采用高压枪均匀缓慢注入子宫动脉, 至子宫动脉完全阻塞后拔鞘压迫止血, 术后穿刺侧腹股沟处砂袋压迫6h, 同时肢体制动平卧24h;术后6h在B超引导下采用利凡诺尔100mg羊膜腔注射引产;胎儿及胎盘排出后24h开始予以复方丹参16m L+生理盐水500m L、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 L静脉滴注, 1次/d, 共3d。术后常规预防用抗生素3d。如体温高于38℃, 应用解热镇痛剂。观察患者的腹痛、阴道出血、宫缩、胎儿与附属物的排出情况, 产后2~3d复查B超了解有无残留及子宫复旧情况及附件情况。
2 结果
2.1 疗效分析
所有患者均于术后19~36h发动宫缩, 除其中3例因瘢痕子宫规律宫缩10h, 宫口不开, 最后行剖宫取胎外, 其余平均于2.5h经阴道完全排出胎儿, 无产后出血发生;住院时间2~7d, 平均3.5d;产后月经复潮40~90d, 平均56d, 月经周期及经量均与产前相似。
2.2 并发症分析
术后出现腹痛38例, 其中15例疼痛较重, 经采用镇痛药后缓解。术后发热13例, 体温37.5~37.9℃, 未做特殊处理, 均于术后4~5d降至正常, 无感染发生。
3 讨论
前置胎盘是指孕28周后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 下缘达到甚至覆盖宫颈内口而低于胎先露部, 由于胎盘种植在肌肉薄弱、收缩欠佳的子宫下段, 引产或分娩过程中必然会发生胎盘剥离, 胎盘剥离后血窦不能很好地闭合, 从而引起子宫下段大量出血。前置胎盘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反复的无痛性阴道流血, 极易造成产前产后大出血, 进而危及产妇和胎儿的生命安全。如果胎盘完全覆盖宫颈内口, 则称为中央性前置胎盘, 中央性前置胎盘的病理进程更为凶险, 是严重危及孕产妇及胎婴儿生命安全的产科并发症[2]。前置胎盘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有学者认为子宫内膜病变是其主要原因, 与多次流产、刮宫、妊娠、剖宫产等既往子宫内膜创伤, 导致内膜有关病变有关[3]。还有学者认为短期内重复妊娠的妇女, 由于子宫内膜出现退行性变和炎症改变, 底蜕膜发育不全, 血液供应不足, 也容易引起中央性前置胎盘的发生[4]。此外, 当受精卵植入时, 胎盘为摄取足够营养, 而向下扩大面积延伸至子宫下段甚至宫颈内口时, 手术瘢痕可妨碍胎盘在妊娠晚期向上迁移, 也容易造成前置胎盘。
有学者认为, 如果前置胎盘发生于孕28周前, 应称为胎盘前置状态, 正常状态下, 妊娠16周时, 胎盘约占宫腔面积的1/2, 而足月妊娠时胎盘所占面积将缩小至宫腔总面积的1/4~1/3, 因此, 中期妊娠时胎盘靠近宫颈或覆盖宫颈内口的机会增多, 但随着妊娠的进展, 子宫下段拉长而胎盘上移, 胎盘前置状态将有所改变[5]。尽管大多数妊娠中期的胎盘前置状态不影响最后的妊娠结局, 但仍有部分胎盘呈前置状态、特别是呈中央性胎盘前置状态时的孕妇会因反复的阴道流血出现保胎困难而需要终止妊娠, 还有部分无症状的胎盘呈前置状态的患者需要引产时, 往往因阴道大量出血甚至出血性休克而不得不行剖宫取胎, 止血困难者甚至有切除子宫的可能, 从而给患者造成的伤害大, 近远期并发症多, 甚至可能因此丧失生育能力[6]。所以, 中期妊娠的胎盘前置状态引产中, 怎样避免和减少阴道出血一直是临床医师所面临的棘手问题。
子宫动脉栓塞术是近年介入放射学在妇产科领域的新发展, 具有损伤小、疗效高、止血快, 可保留子宫的优点, 对产后出血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已成为替代子宫切除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的一种有效的保守性治疗方法[7]。此外也应用于宫颈妊娠、子宫肌瘤等治疗, 以减少子宫出血, 并取得肯定的效果[8]。直径为1~2mm的可吸收的明胶海绵颗粒导入血管后, 可迅速引起血小板的聚集, 形成血栓, 使子宫动脉末梢以上的管腔发生短期阻塞, 而不栓塞毛细血管网[9]。从而快速阻断子宫动脉, 并在栓塞后3d子宫动脉侧支循环建立, 10~14d后明胶海绵颗粒开始逐渐被吸收, 大多数血管再通, 恢复子宫功能[10]。利凡诺尔注入羊膜腔后可产生内源性的前列腺素, 增加羊水内的前列腺素含量, 造成底蜕膜组织坏死, 直接诱发并加强子宫平滑肌的收缩, 使患者可经阴道分娩, 减少了引产过程中的出血, 避免了剖宫取胎及切除子宫的风险。胎儿排出后即开始给予右旋糖酐及复方丹参以改善子宫局部的血液循环, 可以加速子宫功能的恢复过程。本研究中, 患者住院时间平均3.5d;产后月经复潮平均56d, 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 子宫动脉栓塞术操作简便、创伤小、止血迅速、确切有效, 并发症较轻, 可以避免手术损伤及剖宫取胎时可能出现的大出血、羊水栓塞、DIC、甚至切除子宫等并发症,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包香香, 钱旭芳, 黄引平, 等.子宫动脉栓塞术在前置胎盘中期妊娠引产中的应用[J].现代实用医药, 2008, 20 (10) :813.
[2]刘淑允.中央性前置胎盘3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12) :131-132.
[3]郭涓, 李娜.30例中央性前置胎盘的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7, 28 (23) :2838-2839.
[4]Lira PJ, Argueta ZM.Placenta preavia, maternal and preinatal repe-renssions.analysis of170cases[J].Gynecol Obstet Mex, 2008, 76 (3) :175-180.
[5]黄金, 杨鹰, 谢荣凯, 等.子宫动脉栓塞术在中孕胎盘前置状态引产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 2009, 38 (6) :646-647.
[6]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859-2860.
[7]柴泽英, 蔡扬洋, 任虹平.选择性动脉栓塞术联合利凡诺尔用于中央性前置胎盘中期引产[J].临床医学, 2008, 28 (1) :65-66.
[8]张勇武, 潘海英.子宫动脉栓塞术在前置胎盘中期妊娠引产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 2009, 6 (12) :38-39.
[9]关铮.微创妇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