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微栓塞(精选7篇)
冠状动脉微栓塞 篇1
肝癌是我国的第三大恶性肿瘤, 其发病隐匿, 早期常无症状, 一经发现多已至中期、晚期, 大多丧失了手术治疗的时机, 且术后复发率高。经导管肝内动脉化疗栓塞术是目前肝癌非手术治疗中使用最广、疗效最好的方法, 并已被公认为是不能手术切除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1]。我院使用泰尔茂 (进口) Progreat 2.9F微导管肝内动脉超选择性化疗栓塞术治疗肝癌, 充分显示出其疗效好、安全、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提高了肝癌病人的生存质量。我科2010年9月—2011年9月收治72例肝癌病人经过微导管肝内动脉超选择性化疗栓塞术治疗并通过精心的护理, 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年9月—2011年9月我科收治肝癌病人行微导管肝内动脉超选择性化疗栓塞术治疗72例, 其中男50例, 女22例, 平均年龄60.8岁, 临床表现肝区疼痛、肝脏肿大、消化道症状等。
1.2 介入治疗方法
我院使用泰尔茂 (进口) Progreat 2.9F微导管肝内动脉超选择性化疗栓塞术治疗肝癌, 是在经导管肝内动脉化疗栓塞术基础上加以改进、创新, 通过微导管超选择性直接插管至肿瘤供血动脉, 经导管灌注化疗药物和栓塞剂达到局部化疗和阻断肿瘤血液供应的目的。提高了化疗药物在局部肿瘤组织中的浓度, 降低了全身体循环浓度, 在明显提高疗效的同时, 有效减轻了全身副作用及化疗反应。动脉内插管注射栓塞剂, 可阻断肿瘤血液供应, 并且栓塞剂作为载体可运载各种化疗药物, 使其缓释, 与肿瘤接触时间延长, 从而增强疗效。
1.3 结果
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 病人手术顺利, 无严重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病情得到明显改善。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大多数病人有悲观、紧张、绝望的心理, 所以家属除应多与病人沟通外, 还要根据病人的心理采取针对性的安抚、照顾、劝解等工作。护士应帮助和关心病人, 从而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提高治疗效果。同时要耐心做好解释工作, 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 使其配合治疗与护理。
2.1.2 健康教育
做好术前解释工作, 介绍同种疾病的病例, 鼓励病人参与治疗和护理, 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帮助病人树立与疾病斗争的勇气和信心。解释做好术前准备的重要性, 给病人更换干净的衣服, 做好碘过敏试验, 术前24 h进易消化的食物, 术前6 h禁饮水, 避免手术过程中发生呕吐。术前1 d指导病人在床上大小便, 术前排空大小便, 必要时可为病人导尿, 并向病人说明术后卧床的重要意义, 取得病人的理解和配合。术前晚可按医嘱使用镇静药, 以保证睡眠。
2.1.3 术前准备
术前给予病人备皮范围在脐部以下至大腿上1/3, 刮干净病人的体毛, 注意动作要轻, 力度适合不要刮伤皮肤, 备皮完后可沐浴, 保持皮肤清洁, 防止穿刺部位感染。术前做碘过敏试验, 准备好用物材料, 检查病历各项检查有无做齐, 各化验结果及检查结果, 如凝血4项、肝功能、血常规、心电图等指标是否可做介入治疗。
2.2 术后护理
2.2.1 术口出血及血肿的护理
术后穿刺点用弹性胶布加压包扎24 h并用绷带或者沙袋压穿刺点6 h以上, 防止穿刺点皮下出血和血肿。24 h后松弹性胶布并覆盖无菌纱布2 d~3 d, 避免浸湿, 绝对卧床休息24 h, 穿刺肢体呈外展伸直位, 24 h后方可逐渐离床活动。应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敷料包扎情况, 加强巡视, 注意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有无减弱或消失, 皮肤颜色是否苍白及温度是否下降, 毛细血管充实时间是否延长, 穿刺侧下肢有无疼痛和感觉障碍以及早发现股动脉血栓形成。术后24 h本组病人70例均未出现出血。2例病人出现术口皮肤淤紫。
2.2.2 胃肠道反应的护理
对于恶心、呕吐者可服生姜, 并给予无刺激、易消化饮食, 少食多餐, 尽量照顾其原有的饮食习惯, 食物温度适宜, 进食时不宜多饮水, 进食速度宜慢, 饭后半小时勿平卧。严重呕吐者可给止吐剂, 并在进食前先滴姜汁数滴于舌面稍等片刻后再进食, 必要时给全静脉营养支持。肝癌病人的饮食应多样化、高营养化, 但应少吃多餐, 以温冷、速度适宜、软而易消化、清淡的饮食为主, 同时还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及油炸、油煎、坚硬类食物, 以防止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2.2.3 发热护理
肝癌病人自身免疫力低下, 化疗药物的使用使造血功能抑制, 易造成局部或全身感染。器械要严格消毒灭菌, 执行无菌操作。术后使用抗生素防止感染, 如体温在 38.5 ℃以下, 一般5 d~7 d自行消退;体温波动在38.0 ℃~39.5 ℃, 持续几天给予药物和物理降温, 防止因大汗发生虚脱, 鼓励病人多饮水。
2.2.4 疼痛护理
肝癌介入治疗术后可出现右上腹肝区疼痛, 一般在术后1 d~3 d出现, 3 d~5 d可自行缓解, 疼痛的程度与栓塞的范围有关, 也可能与肿瘤的供血情况有关。另外, 一个原因是由于栓塞后刺激肝包膜或腹膜所致, 药物在肿瘤组织产生高浓度高效价杀伤作用, 肝组织局部发生水肿、坏死或异位动脉栓塞致腹痛。密切观察腹痛部位、性质及疼痛程度, 向病人做好解释, 以增强心理承受力[2]。对轻度疼痛者可不做特殊处理;对中度疼痛者给予口服止痛药物或肌肉注射布桂嗪镇痛;对剧烈疼痛者给予哌替啶止痛。
2.2.5 饮食护理
肝癌病人消化能力极差, 不仅易出现厌食、恶心、腹胀、呕吐等胃肠道症状, 而且还较易发生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抵抗力低下等并发症, 病人介入治疗后, 24 h内禁食, 术后6 h后指导多饮水, 以利于毒素排出, 24 h后应给予病人低盐、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饮食, 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保持大便通畅和肠道清洁, 以减少肠道细菌繁殖和产气。
2.2.6 基础护理
肝癌病人体质较弱, 所以应加强基础护理, 如对于长期卧床休息的病人应勤翻背、更换坐卧姿等, 以防止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出血的病人应做好口腔护理, 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防止呕吐物吸入气管引起窒息死亡。对于癌痛严重的病人, 除应及时给予对症处理外, 家属还应给予病人精神上的安慰, 以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 同时还要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 以及时发现危重病变, 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
3 体会
经微导管肝内动脉超选择化疗栓塞术治疗肝癌是一种有效的、安全的疗法, 临床应用广泛, 且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快捷、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有效率高等优点, 深受广大病人的欢迎, 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 不断总结护理经验, 护理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掌握本疾病的护理相关知识, 及时观察病情, 加强微导管肝内动脉超选择化疗栓塞术肝癌病人的术前、术后护理, 对提高治疗效果及成功率、减轻病人痛苦、预防和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摘要:对微导管肝内动脉超选择性化疗栓塞术治疗肝癌的病人进行护理, 即术前做好准备, 给予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术后从出血及血肿、胃肠道反应、发热、疼痛、饮食等方面进行护理, 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 病人手术顺利, 无严重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病情得到明显改善。
关键词:肝癌,栓塞术,化疗,护理
参考文献
[1]邱春丽, 王小娟, 张萍, 等.肝动脉灌注栓塞治疗肝癌32例观察与护理[J].当代医学, 2009, 15 (17) :356-357.
[2]洪蕊, 方玫, 鲍仕风.妇科恶性肿瘤介入治疗并发症护理56例[J].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9 (5) :30.
冠状动脉微栓塞 篇2
患者女, 57岁, 主因活动后胸闷、气短、发憋5 d, 加重4 h 于2012年3月18日入院。既往5 d前多于活动时发作胸闷、发憋症状, 伴心悸, 停止活动后休息约10 min, 症状自行缓解。上述症状间断发作, 均与活动相关, 未重视及诊疗。入院前4 h, 患者晨起后再次发作胸闷、发憋症状, 部位及性质同前, 程度较前加重, 伴剑突下及右下腹痛, 恶心、呕吐1次, 呕吐物为胃内容物, 非喷射性, 无咖啡样物质, 无出汗、头晕、黑蒙及意识丧失。入院查心肌梗死3项:肌酸激酶同功酶 (CK-MB) 31 U/L, 肌钙蛋白0.974 ng/ml, 肌红蛋白42.30 ng/ml, 胸部CT及腹部超声检查未发现异常, 予对症止痛治疗后转入我院。入院后查体血压146/101 mmHg, 心率97次/min, 律齐, 未闻及杂音。右下腹轻压痛。复查心电图较前无明显改变。复查心肌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114 U/L (0~40 U/L) , 乳酸脱氢酶 795 U/L (0~240 U/L) , CK-MB 30 U/L (0~25 U/L) ;N末端B型尿钠肽5598.7 (0~250) pg/ml, D-二聚体4.23 mg/L (0~0.55 mg/ml) 。既往高血压病史3年, 最高血压180/110 mmHg, 未规律治疗, 左下肢静脉曲张病史数年。入院诊断:冠心病, 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心功能不全。入院后予抗栓、抗凝、扩冠、利尿等治疗。经治疗患者胸闷、气短症状较前减轻, 但腹痛症状无明显改善, 且有加重趋势, 动态观察患者心电图未见明显改变。因患者有高血压病史且持续腹痛, 为除外主动脉夹层诊断行急诊胸腹部增强CT检查。检查发现:胸腹主动脉未见异常, 右肾动脉主干内可见低密度充盈缺损影 (图1) , 增强扫描右肾实质密度不均匀;于左、右肺动脉主干、两肺叶动脉、大部分肺段动脉腔内可见多发低密度充盈缺损, 占据管腔大部或全部, 冠状面及矢状面重建图像显示病变呈索条状低密度, 沿肺动脉走向分布, 肺动脉远端分支明显纤细、稀疏、甚至闭塞消失 (图2) 。根据患者增强CT检查诊断:急性肺动脉栓塞, 矛盾性右肾动脉栓塞。予尿激酶100万U静脉溶栓治疗, 持续静脉肝素抗凝24 h后改为口服华法林、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 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 达标后停用低分子肝素。经溶栓治疗后患者胸闷、气短症状缓解, 腹痛症状持续3 d后缓解, 监测肾功能未见肌酐升高。择期行心脏超声检查未见肺动脉高压及右向左分流。双下肢静脉超声可见双下肢股总、股浅静脉及左侧大隐静脉返流 (重度) , 左侧小腿肌间静脉高凝状态, 右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 (不完全性) 。规律抗凝2周后复查肺动脉CT血管成像 (CTA) :肺动脉主干未见异常, 两肺叶动脉、大部分肺段动脉腔内可见多发低密度充盈缺损 (图3) 。冠脉CTA未见冠脉严重狭窄。双下肢静脉超声未见血栓。出院后长期规律抗凝治疗。随访1年, 未诉明显不适。
2 讨论
肺动脉栓塞是指栓塞物嵌塞肺动脉或其分支, 阻碍组织血液供应所引起的疾病。矛盾性栓塞指体循环静脉系统或右心的栓子通过开放的卵圆孔等不同水平的动静脉交通到达左心或体循环动脉系统所造成的栓塞[1]。肺动脉栓塞并发矛盾性栓塞并不常见, 误诊和漏诊率颇高, 故矛盾性栓塞的病例报道国内少见[2,3]。本例患者由于缺乏急性肺动脉栓塞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及心电图表现, 因此入院误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 所幸患者并发肾动脉栓塞所致腹痛引起重视, 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诊断矛盾性栓塞应具备条件: (1) 存在静脉血栓伴或不伴肺栓塞; (2) 存在心脏血流右向左分流; (3) 没有与动脉栓塞相应的左心及近心段大动脉的血栓[4]。诊断矛盾性栓塞之前应首先排除源于肺静脉、左心及体动脉系统的栓子以及各种血栓形成的因素。 根据下肢静脉超声检查, 本例患者肺动脉栓塞来源于下肢静脉, 且能排除体循环系统血栓形成的因素, 因此矛盾性栓塞诊断成立。
卵圆孔开放和矛盾性栓塞关系十分密切, 当右心压力增加到一定程度时, 卵圆孔可开放, 栓子通过卵圆孔引起动脉栓塞。文献报道72%的矛盾性栓塞是栓子通过卵圆孔引起。并非所有矛盾性栓塞患者均能发现卵圆孔开放和血液右向左分流, 其原因在于这些患者静息状态下并无卵圆孔开放和血液右向左分流, 当出现咳嗽、打喷嚏、大便、用力、哭闹等刺激性动作时, 右心房压力可骤然升高, 通过开放的卵圆孔产生暂时性的右向左分流。当正常人遇到上述刺激性动作时也可以出现一过性卵圆孔开放和右向左分流, 导致矛盾性栓塞。本例患者检测B型尿钠肽水平明显升高, 考虑与肺动脉栓塞导致右心负荷增加所致, 严重的右心负荷致右房压力升高, 卵圆孔开放。超声心动图是发现卵圆孔未闭、心内分流和诊断矛盾性栓塞的重要手段, 但经胸超声心动图对卵圆孔未闭的检出率不高, 利用声学造影法可提高诊断敏感性, 最敏感的方法是经食道超声加声学造影, 患者咳嗽和做Valsalva动作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的敏感性[5]。国内熊长明等[3]报道矛盾性栓塞8例, 其中3例发现卵圆孔未闭。
矛盾性栓塞的主要治疗措施是抗凝和溶栓。对无溶栓禁忌证, 存在血流动力学紊乱、生命体征不稳定以及脏器功能损害的矛盾性栓塞患者, 应根据动脉部位 (如脑、肾动脉、肠系膜动脉、肺动脉等) 的不同决定溶栓方案, 并尽早实施。对于因卵圆孔未闭导致矛盾性栓塞者, 可采用介入封堵卵圆孔方法预防矛盾性栓塞的再发[6]。
参考文献
[1]Stollberger C, Slany J, Schuster I, et al.The prevalence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paradoxical embolism[J].Ann In-tern Med, 1993, 119 (6) :461-465.
[2]周华伟.急性肺动脉栓塞合并矛盾栓塞致脑栓塞1例[J].实用临床医学, 2005, 6 (1) :51.
[3]熊长明, 柳志红, 程显声, 等.矛盾性栓塞8例临床分析[J].中华结合和呼吸杂志, 2006, 29 (3) :161-163。
[4]Mcacham RR, Headley AS, Bronze MS, et al.Impending paradoxical embolism[J].Arch Intern Med, 1998, 158 (5) :438-448.
[5]Waggoner AD, Davila-Roman VG, Hopkins WE, et al.Comparison of color flow imaging and peripheral ve-nous saline contrast during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to evaluate right-to-left shunt at the atri-al level[J].Echocardiography, 1993, 10 (1) :59-63.
冠状动脉微栓塞 篇3
原发性肝癌 (HCC) 是我国常见的恶心肿瘤之一。目前医学界在肯定的非手术疗法中, 首选肝动脉栓塞化疗术 (TACE) 。但介入治疗术有可能出现栓塞综合征, 即发热、疼痛、恶心、呕吐、肝功能损害症状, 是实质性脏器血管栓塞以后所出现的症状。因此针对症状给予相应的护理, 对TACE患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就我院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行TACE术后出现栓塞综合征的56例患者, 探讨术后出现栓塞综合征的原因和护理方法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6例出现栓塞综合征的原发性肝癌患者, 其中男45例, 女11例, 年龄40~69岁。所有患者术前均经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综合确诊。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肝动脉造影, 明确肝脏病灶的数目、大小及血供情况。结合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 行肝动脉栓塞化疗术 (TACE) 。根据肿瘤大小及血供情况, 注入加有化疗药物5FU 0.5~1.0 g, CDDP 40~60 mg, ADM 10~30 mg, MMC 6~16 mg以及碘化油10~30 ml (平均15 ml) 的悬浮乳剂[1]。术毕, 导管缓慢退出股动脉, 压迫穿刺点7~14 min, 加压包扎。
1.3 结果
本组共行介入治疗93次, 平均2.52次。术后发生栓塞综合征经采取预防、及时处理和精心护理, 所有病例均症状好转后出院。住院时间6~14 d, 平均7.6 d。术后发生栓塞综合征出现例数及出现时间见表1。
2护理
2.1 发热 发热多为肿瘤坏死吸收热, 一般波动在37.2℃~38.5℃ (腋窝) 之间, 不超过39℃, 如超过39℃应考虑感染性发热, 应4 h测量体温一次, 必要时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2]。病房每日用紫外线消毒;术后常规给予静脉滴注抗生素2~3 d, 鼓励患者多饮水, 保持皮肤清洁舒适, 出汗较多时及时更换衣服、床单等。
2.2 肝区疼痛 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等, 轻微疼痛不需要处理, 若疼痛剧烈应考虑误栓的可能。注意观察腹痛的部位及性质, 警惕肿瘤破裂大出血及上消化道出血、穿孔、胆囊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2.3 恶心呕吐 是由于植物神经受到牵拉、刺激以及术中使用的化疗药物所引起。可予胃复安、恩丹西酮等预防, 并嘱患者进清淡、易消化食物。
2.4 顽固性腹胀、呃逆 嘱其保持大便通畅, 减少肠道集食、积气及细菌繁殖;口服多酶片、胃蛋白酶合剂、乳酶生等药物, 避免使用胃动力药;艾灸神葵, 针灸天枢、大横、气海足三里, 留针30 min, 1次/d, 7 d为一疗程[3]。经上述治疗症状均明显缓解。
2.6 血管性误栓 本组出现胆道血管误栓1例, 系行TACE化学治疗栓塞时化疗药物及栓塞剂或多或少地进入胆囊动脉所致。患者出现胆囊区疼痛、莫非氏征阳性、黄疸、发热。遵医嘱给予抗菌、消炎、解痉、利胆治疗, 对症处理后好转。
3讨论
介入术后栓塞综合征不仅本身对原发性肝癌患者产生不利影响, 而且对预后有着重大影响。所有症状并非孤立出现, 时常会和其他症状同时出现, 有时会互相掩盖或影响, 往往给治疗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 护理人员应做好术后栓塞综合征的观察和护理, 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 可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有利于提TACE的疗效。另外, 还要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体质、精神状态, 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加强基础护理, 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消除负性心理, 顺利渡过术后反映期, 使病情得到缓解和改善, 提高生存质量, 加速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孙淑英.肝癌介入治疗护理体会.齐鲁护理杂志, 2005, 11 (6) :719.
[2]贾明新.介入治疗肝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齐鲁护理杂志, 2005, 11 (2) :151.
肺动脉栓塞的CT诊断 篇4
关键词:肺动脉栓塞,X线计算机,诊断
肺动脉栓塞又称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由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某一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症,并发肺出血或坏死者称为肺梗死,是许多疾病的严重并发症。漏、误诊率可达70%,病死率高达30%,近年来,随着诊断意识的提高和检查技术的日益优化,特别是多层螺旋CT的平扫及增强扫描并辅以功能强大的工作站后处理技术,现对肺栓塞的诊断正确率有了明显的提高,本文就35例肺动脉栓塞患者的螺旋CT征象进行探讨,评价多层螺旋CT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以提高此类病人的诊断水平。
1 材料和方法
收集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月的35例肺动脉栓塞患者,男24例,女11例,年龄分别在35~77岁,平均58岁,临床表现胸闷,有突发呼吸困难或慢性呼吸困难突然加重19例,咳嗽咳血者6例,胸痛12例,发热2例,病程l天到5个月不等。下肢静脉血栓8例,既往有恶性肿瘤病史者9例,有哮喘病史者11例,糖尿病史者6例。
使用日本东芝Aquilion16层螺旋CT机型,Vitrea 3.7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患者取仰卧位,在一次屏气状态下扫描范围自肺尖至膈上水平,常规扫描,后增强扫描,通过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快速注入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80 mL,流速2.5~3.5 mL/s,在18~20 s及45~60 s分别进行动脉期和静脉期扫描。扫描参数,电压120~130 kV,电流350 mA,重建层厚1.25 mm,螺距1.375 mm,扫描时间10 s左右。
2 结果
35例肺动脉栓塞患者,CT平扫表现不规则斑片状实变密度影8例,磨玻璃样影6例,典型楔形变4例,“马赛克”征12例,胸腔积液及局限性胸膜肥厚7例。增强扫描显示中央型肺动脉栓塞16例,周围型肺动脉栓塞9例,闭塞型肺动脉栓塞7例,蜂窝状肺动脉栓塞3例。35例患者共检出栓塞动脉84支,右侧56支,左侧28支。
3 讨论
3.1 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
肺栓塞是致死性急性肺疾患的常见病因,造成肺栓塞的主要原因是深静脉血栓形成,其脱落并随血流走行而最后堵塞在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侧支循环又无有效建立,即形成肺栓塞,80%~90%的栓子来源于下肢深静脉,其次是盆腔、前列腺静脉及心脏疾患。高危人群包括:下肢肿胀,静脉炎,术后患者,有外伤史及肿瘤患者,长期卧床病患者等,肺栓塞灶易继发细菌感染而出现发热,多误诊为呼吸道炎症或肺部炎症。肺栓塞多为多发性及双侧性,右侧发病率较高。肺血管树的分布呈锥形或楔形,当各级肺动脉栓塞后,就会出现栓塞血管远端的肺组织梗塞,典型的呈尖段指向肺门的锥形或者楔形的实变密度影。
3.2 临床表现:
突出的临床特征为患者突发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病人不能平卧,端坐呼吸,肺换气功能下降,出现低氧血症。本组病例有此症状者19例。突发胸部剧烈疼痛,以胸膜性疼痛为著,患者不能深呼吸,不能侧卧位,这是由于梗塞后脏层胸膜发生水肿坏死所致。肺组织的缺血坏死还会发生短期的体温升高,持续2~3天,多在38~38.5℃之间,咳血患者多出现于发病后2~3天,多为痰中带有血丝,少数自述带有黑色血块样痰,持续时间一般较长,10~15天多见。
3.3 肺动脉栓塞的CT:
表现肺动脉栓塞的直接征象为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内完全或部分充盈缺损,依据肺动脉栓子的位置,一般为四型。
3.3.1 中央型充盈缺损,栓子被高密度造影剂包绕或大部分漂浮于管腔中,多层螺旋CT沿栓塞的血管走行方向重建时,可见到典型的“双管征”此表现多为急性肺栓塞患者。
3.3.2 附壁型充盈缺损,低密度栓子沿着血管内壁分布,形状为新月形及不规则形,管腔中央充盈高密度造影剂。
3.3.3 闭塞型,管腔完全闭塞,栓塞的血管完全呈低密度,而无高密度造影剂进入,一般且较对侧血管扩张。
3.3.4 蜂窝状充盈缺损,数目较多的低密度栓子填充管腔与高密度造影剂混杂,呈蜂窝状、点状、条索状改变。附壁型充盈缺损、蜂窝状充盈缺损多见于慢性肺动脉栓塞患者。肺动脉栓塞的间接征象多种多样,这是由于肺组织的多重血供和氧供的独有特点所致。比较常见的包括:(1)“马赛克征”,为血管栓塞造成区域性血流灌注减少与正常或过渡灌注区形成明显密度差别,构成肺野黑白镶嵌现象,增强扫描后此征象更为明显。(2)局限性磨玻璃征象,大多学者认为这是非梗死性渗出所致。(3)实变影,典型的表现为尖端指向肺门的与胸膜广基底相连的楔形、锥形实变影,出现此征象者诊断一般较为明确。本组病例中有3例,工作中肺动脉栓塞所致的实变影并非典型的尖端指向肺门的楔形、锥形改变,而多表现为尖端较为圆钝的广基底与胸膜相连的不规则形实变影,这是由于肺组织的供氧、供血来自3方面:肺动脉、支气管动脉及局部肺野肺泡,只有上述两个以上供氧、供血途径发生严重影响时才发生梗死。但当多发段及以下肺动脉栓塞时,栓子远端肺组织发生梗死连接成片,近端因侧支循环及肺泡侧通气的存在而表现为“消融状”。(4)局限性胸膜肥厚及胸腔积液,患侧局限性胸膜肥厚约3~8 mm,边缘锐利如刀切样,范围与梗塞实变肺外缘相吻合,并出现少量胸腔积液。此为有别于结核性胸膜炎的特征性表现。只有通过直接征象及间接征象的综合分析,抓住较为特征性的鉴别征象,才能够更好、更准确地明确肺栓塞的诊断。
3.4 多层螺旋CT与其他影像学检查技术的比较
肺动脉造影被公认为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金标准”,但其创伤性较大,病人一般不易接收,而且费用相对较高。ECT具有无创伤性,灵敏度高等特点,但是当肺动脉轻度狭窄时,ECT的灵敏度就会降低,其特异性较差,任何引起肺血流受损的因素均可造成局部血流减低。MRI对于显影血管内的病变特征较为有效,但其扫描时间较长,显示周围及肺内等其间接征象不太理想。多层螺旋CT空间分辨率及时间分辨率较高,注入对比剂后可直观的显示血管及栓子,多层螺旋CT的各向同性又决定了能够沿着肺动脉及其分支的走向进行MPR,从而能够更加立体直观的多方位显示病变的范围。
总之,多层螺旋CT平扫及强化扫描,不仅可以直接的显示血管内的血栓形状、大小及数目,而且可以更加清晰的显示肺部及胸腔的异常表现。并可以初步评价肺动脉栓塞的严重程度及估计肺动脉栓塞的时间,较好地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料。
参考文献
[1]刘志红,倪新海,戴汝平,等.肺动脉栓塞[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5~77.
[2]WU A S,PEZZULLO J A,CRONAN J J,et al.CT pul-monary angiography:quantification of pulmonary embolus as apredictor of patient outcome-initial experience[J].Radiology,2004,230(3):831-835.
[3]李大刚,孙钦成,程兆忠.肺血栓栓塞症危险因素分析[J].齐鲁医学杂志,2006,21(6):497-499.
[4]SALAH D Q,MOSTAFA E L H,BENOIT M,etal.Pulmonary embolism detection:prospective evaluation ofDula-section Helical CTversus selective pulmonary arteriogra-phy in 157 patients[J].Radiology,2000,217:447-455.
[5]张志远,马强,曲晓勤.肺栓塞的非增强性螺旋CT诊断[J].河北医药,2001,23:426~428.
[6]谭业颖,田嘉禾.肺灌注、通气显影与螺旋CT肺动脉造影诊断肺栓塞的对比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17:137~139.
16例部分脾动脉栓塞的护理 篇5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男性11例, 女性5例, 年龄28~78岁, 平均年龄48岁。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4例, B级10例, C级2例。其中14例有轻~中等量腹水。均有不同程度的全血细胞减少, 脾肿大。
1.2 方法
患者取平卧位, 在常规消毒局麻下, 行Seldinger技术经右股动脉插管, 用5FRS或RH超滑导管在超滑导管丝带动下, 于腹腔干和或脾动脉主干处行数字减压血管造影 (IADSA) 并部分脾动脉栓塞, 栓塞范围约50%~80%。栓塞前后, 行脾动脉造影, 观察栓塞血管及栓塞范围。其中有2例在脾脏上极发现动脉瘤, 直径约3~5mm, 故放弃了栓塞治疗。术毕穿刺点压迫止血15~30min, 纱布加压绷带包扎。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2 结果
2.1 PES后外周血象变化
16例患者白细胞在PES后1~3d均有显著升高并超过正常值, 7d后均降至正常。血小板1~3d后开始升高, 7d后达正常。血红蛋白无明显变化, 见表1。
2.2 术后对门脉系统的影响
16例患者在术后2周内B超检查脾脏大小无明显变化, 脾脏厚度还增厚, 脾静脉内径和门静脉内径稍微缩小。在随访3~6个月后B超检查脾脏大小明显缩小, 脾静脉内径和门静脉内径明显缩小, 见表2。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患者及家属对PES治疗不了解, 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紧张和恐惧心理。护理人员须耐心与患者沟通, 讲解PES治疗的目的和优点以及PES治疗的方法、术中配合、术后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介绍医生的娴熟技能及成功病例或请成功病例现身说法, 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增强治疗信心, 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3.1.2 患者准备:
做好肝肾功能、血常规、出血时间及凝血时间测定;做X线和脾脏B超检查;做碘过敏试验;会阴部和腹股沟部备皮;床上训练大小便;术前禁食、禁水6h, 建立静脉通道。
3.2 术后护理
3.2.1 穿刺部位肢体的护理:
术后患者须绝对平卧休息, 穿刺侧肢体制动24h, 穿刺部位加压包扎后用1kg沙袋压迫穿刺处6h, 严格观察穿刺部位渗血情况及下肢足背动脉搏动、皮肤温度,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咳嗽 、移动身体须用手压迫穿刺部位。
3.2.2 生命体征的监测:
每小时测1次Bp、P、R, 至平稳。14例患者在术后1~3d出现发热, 最高达38.9℃, 38.5℃以下一般不做特殊处理, 38.5℃以上先给予物理降温, 物理降温无效时给予化学降温。注意观察有无脾脓肿形成, 鼓励患者多饮水, 及时补充应用液体及电解质, 7d后12例患者体温恢复正常, 有2例患者在3周内恢复了正常。
3.2.3 疼痛护理:
左上腹痛可能为梗死区脾脏刺激左膈所致。应加强巡视病房, 多与患者交流沟通, 向其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 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 一般不需特殊处理。严密观察患者腹痛的性质、程度, 酌情给予药物止痛。有14例患者在术后出现左上腹痛, 3~7d缓解。
3.2.4 饮食护理:
术日当天嘱患者多饮水, 以促进造影剂排泄。指导患者进食高维生素、高糖、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 多吃新鲜水果、蔬菜、禁食生、冷、硬、刺激性食物, 保持大便通畅。
3.2.5 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1) 胸腔积液:多见于左侧, 是脾栓塞术后最常见并发症, 与患者左上腹疼痛限制左侧呼吸运动及胸膜反应有关[3]。有1例患者出现左侧胸腔积液, 给予抗生素, 24h后鼓励患者适当运动, 1周后自行吸收。 (2) 感染:脾动脉栓塞是一项侵袭性操作, 有因肝硬化患者免疫功能低下, 机体抵抗力差, 故易发生感染。脾脓肿是较为严重的并发症, 可导致败血症。原因有:①栓塞材料消毒不严格或穿刺过程中导管等器械有污染。②脾动脉血流被阻, 门静脉血流携有胃肠道细菌返流入脾动脉感染脾实质。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术前、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是预防感染的关键[4]。本组无1例患者出现脾脓肿及败血症。 (3) 肾功能损害:与使用造影剂及脾动脉栓塞术后动脉血流重新分布、肾血流灌注不足有关。有2例患者出现尿量减少, 实验室检查提示血尿素氮、血肌酐均升高1~2倍, 为功能性肾损害, 使用护肾药物, 嘱患者多饮水, 每天2 000ml左右, 以利于造影剂排除, 并准确记录24h尿量, 2周后肾功能恢复正常。 (4) 腹水加重:可能与脾梗死后炎症、水肿渗出刺激腹膜、术前肝功能差及胃纳差有关[5]。有3例患者出现腹水加重, 给予定期检测体重、腹围、准确记录24h尿量, 遵医嘱补充白蛋白、血浆及护肝、利尿等处理, 1周后腹水逐步减少, 2周后腹水消失。 (5) 肝功能损害:多为一过性, 是术后肝储备功能下降、肝功能失代偿所致[6]。有2例患者转氨酶升高、黄疸加深, 经采取护肝、退黄、卧床休息等措施, 1月后复查恢复正常。
3.3 出院指导
注意休息, 避免劳累, 避免情绪激动, 保证充足的睡眠, 保持心情舒畅;进食高维生素、高热量、优质蛋白、低脂易消化的食物, 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少量多餐, 细嚼慢咽。术后2~4周复查肝肾功能、血常规、腹部B超或CT检查, 了解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出现不适随时复诊。
4 小结
PES治疗脾功能亢进克服了传统保守治疗率低及外科治疗创伤大、并发症多的不足, 为治疗脾功能亢进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途径。PES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非常重要, 注意穿刺肢体护理, 有效控制疼痛、感染,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护肝、护肾药物。16例患者经过精心的护理, 脾功能亢进症状得到了缓解, 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摘要:目的:探讨脾动脉介入栓塞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6例肝硬化所致脾功能亢进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行选择性脾动脉拴塞, 术前、术后给予精心护理。结果:术后白细胞、血小板计数逐渐提升到正常水平, 脾静脉内径和门静脉内径、脾脏有意义的缩小, 症状得到缓解。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部分脾动脉拴塞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疗效理想, 方法安全, 术前做好充分准备, 术后重视病情观察和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脾动脉拴塞,护理
参考文献
[1]吕维富, 张学彬, 张行明, 等.部分性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疗效和经验 (J)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3, 37 (12) :1092-1096.
[2]刘吉勇, 杨崇美.消化系统疾病介入治疗学 (M)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206-210.
[3]张金山.现代腹部介入放射学 (M) .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231-232.
[4]刘辉双.介入法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护理 (J) .实用护理杂志, 2001, 17 (3) :3-5.
[5]张伟丽, 雷徐敏, 黄丽美.部分脾栓塞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护理 (J) .护理与康复, 2007, 6 (2) :0109-0113.
子宫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宫颈妊娠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自2007年3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8例宫颈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且排除生命体征严重不稳定、有凝血功能障碍患者。8例患者年龄21~46岁,平均30.8岁;孕次1~5次,平均2.3次;产次0~3次,平均1.2次;有剖宫产史者6例,占75.0%;所有患者均有阴道不规则流血史,阴道出血时间为12~68d,平均32.5d;体征检查发现宫颈软而粗大,宫颈大于宫体,宫颈管及宫颈外口呈现明显扩张,增大的宫颈与正常大或稍大的宫体呈葫芦形;4例患者在宫颈管内可扪及胚胎或胎盘组织,宫颈内口关闭。
1.2 手术方法
1.2.1 术前准备
行妇科检查,心、肝、肺、肾功能检查,血、尿常规,凝血功能检查均正常,排除血栓性疾病,术前行普鲁卡因、碘过敏试验,腹股沟备皮。向家属及患者交待栓塞手术步骤、意义及术中、术后可能发生的情况并在相关文件上签字。栓塞手术前30min,经静脉给予镇静剂。
1.2.2 手术方法
患者取平卧位,放置导尿管。以腹股沟区为中心,消毒铺巾。采用Selding方法,经皮股动脉穿刺。放置4F或5F动脉导管,经髂外动脉、腹主动脉,依次至对侧或同侧髂内动脉,用60%泛影葡胺行子宫血管造影,确认子宫动脉及宫颈妊娠存在部位。确认导管已经插入子宫动脉,超选择困难时可使用同轴微导管技术。待插管成功后进行DSA造影检查,分别于患者双侧子宫动脉内注射甲氨蝶呤100mg、庆大霉素8万U,再使用明胶海绵颗粒对双侧子宫动脉进行栓塞,直至子宫动脉血流明显减缓。术后72h内根据情况进行清宫术。
1.2.3 术后处理
术后给予抗感染药物治疗3d,积极处理栓塞后综合征,该并发症表现为下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术后10d恢复正常活动,2周左右临床症状可完全消失。
2 结果
8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中出血量30~100mL,平均50mL。术后7例患者当天阴道流血即停止,1例患者次日停止。术后48~72h内行胚胎钳刮清宫术,均完整清除宫内坏死绒毛组织,经病理检查无癌变组织。术后6~13d复查β-HCG均恢复正常,平均恢复正常时间为8.7d。住院时间为5~18d,平均9.7d。对8例患者进行为期6~12个月的随访观察,所有患者正常例假在术后1~3个月来临,无异常变化。
3 讨论
造成宫颈妊娠的原因较多,主要包括造成子宫内膜缺陷的多种因素如人工流产术、刮宫术、放置宫内节育环、剖宫产术及慢性子宫内膜炎等,这些因素均可破坏子宫内膜其至造成宫腔粘连.使其不适合胚胎的种植而导致宫颈妊娠的发生。另外受精卯运行过、子宫发行小良、内分泌失调、子宫畸形或子宫肌瘤等也是引起宫颈妊娠的重要因素[3]。宫颈妊娠的治疗以往绝大多数病例均采取全子宫切除术,破坏了患者的生育功能,严重影响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针对不少患者需要保留子宫和生育功能这些需求,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有人首次报道应用MTX成功治疗宫颈妊娠1例,从此对宫颈妊娠的治疗已由全子宫切除逐渐过渡到保守治疗[4]。介入治疗是近年来应用于宫颈妊娠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其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不影响生育等优点,因此近年来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
子宫动脉介入栓塞术通过将栓塞剂或联合化疗药物注入子宫动脉,从而发挥杀胎的功效。在行子宫动脉栓塞术过程中,由于可以直观的观察到子宫动脉的活动性出血,且通过栓塞剂进行动脉栓塞治疗,可以有效的阻断宫颈病灶的血液供应,避免发生大出血。这样既保证了宫颈内胚胎的死亡、脱落,又能够避免因宫颈胚胎脱落造成的动脉大出血可能,因此具有良好效果的同时还具有微创、并发症小得特点。此外,由于手术操作较为简单,对患者的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时间快,因此深受医患喜欢。近年来我国开展子宫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宫颈妊娠的病例也不在少数,多数作者均报道采用明胶海绵颗粒联合甲氨蝶呤进行子宫双侧动脉注射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且术后并发症较为少见,不影响患者的日后生育功能[5]。本研究8例患者均采用子宫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选用栓塞药物为甲氨蝶呤100mg+庆大霉素8万U+明胶海绵颗粒,在控制感染的同时可以发挥强大的杀胎功能,同时又降低了因坏死胚胎感染引起的多种并发症。8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中出血量均为100mL以下,平均50mL。术后2d内所有患者阴道流血均完全停止,术后48~72h内经行清宫术后,宫腔内无感染病灶及坏死胚胎组织,清除效果理想。本组8例患者术后短期内均行正常月经,无异常表现,且无相关并发症发生,说明子宫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宫颈妊娠效果理想,且具有安全、微创的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子宫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宫颈妊娠的临床效果, 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 对我院自2007年3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8例宫颈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均采用子宫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 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8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 术中出血量30~100mL, 平均50mL。术后7例患者当天阴道流血即停止, 1例患者次日停止。术后48~72h内行胚胎钳刮清宫术, 均完整清除宫内坏死绒毛组织, 经病理检查无癌变组织。术后6~13d复查β-HCG均恢复正常, 平均恢复正常时间为8.7d。住院时间为5~18d, 平均9.7d。对8例患者进行为期6~12个月的随访观察, 所有患者正常例假在术后1~3个月来临, 无异常变化。结论 子宫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宫颈妊娠效果理想, 具有损伤小、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宫颈妊娠,子宫动脉介入栓塞术,疗效
参考文献
[1]FarrelLAS.Hystero scopic resection of a cervical ectopic pregn-ancies[J].Fertil Steril, 1996, 66 (5) :842-844.
[2]Marston LM, Dotters DJ, Katz VL, et a1.Methoutrexate and angio-graphic embolization for consercativc treatment of cervical preg-naneyl[J].South Med J, 2008, 89 (1) :246-248.
[3]万虹, 熊薇.子宫部位异位妊娠临床分析[J].华西医学, 2010, 25 (8) :247-249.
[4]饶永红, 张玲.15例宫颈妊娠保守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 2011, 31 (5) :156-157.
冠状动脉微栓塞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本院住院患者42例, 男30例, 女12例;年龄27~62岁。所有患者均按照相关诊断标准临床诊断为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所有病例常规检查肝功、肾功、血、尿常规、凝血功能、甲胎蛋白以及影像学检查, 排除肝脏恶性肿瘤, 同时给予对症及支持治疗。按治疗方式分为A组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部分性脾动脉栓塞组, 19例) 和B组 (单纯行部分性脾动脉栓塞组, 23例) 。两组术前主要血象指标 (RBC、WBC、PLT) 、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及临床症状相似,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部分性脾动脉栓塞组, 患者局部麻醉消毒, 在无菌条件下, 从髂后上棘进行穿刺, 抽取骨髓100m L;用4000U肝素抗凝。参考Wollert法分离骨髓干细胞, 制成干细胞悬液10m L, 置于4~8℃待用。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右股动脉, 引入5F导管鞘, 在DSA引导下将导管选择性插管至肝总动脉行肝动脉造影, 观察肝内血管情况后, 超选择插管至肝固有动脉或分别超选择插管至肝左右动脉, 将分离后的骨髓干细胞悬液缓慢注入肝内。将导管选择性插管至脾动脉行脾动脉造影, 造影后超选择插管至脾动脉远端或脾下极动脉, 采用1mm×1mm×8mm明胶海绵条作为栓塞剂, 使用头孢噻肟钠2g溶与100m L生理盐水, 缓慢推注明胶海绵条, 手推造影剂观察血流速度减慢情况, 血流明显减慢时, 复查脾动脉造影, 观察脾脏栓塞范围, 栓塞范围控制在50%~60%。术后制动10h,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3~5d。
1.2.2单纯行部分性脾动脉栓塞组, 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右股动脉, 引入5F导管鞘, 在DSA引导下将导管选择性插管至脾动脉行脾动脉造影, 造影后超选择插管至脾动脉远端或脾下极动脉, 采用1mm×1mm×8mm明胶海绵条作为栓塞剂, 使用头孢噻肟钠2g溶与100mL生理盐水, 缓慢推注明胶海绵条, 手推造影剂观察血流速度减慢情况, 血流明显减慢时, 复查脾动脉造影, 观察脾脏栓塞范围, 栓塞范围控制在50%~60%。术后制动10h,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3~5d。
1.2.3术后观察。术后定期复查外周血象主要指标 (RBC、WBC、PLT) 、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等。并注意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 结果
两组病例手术成功率均为100%。两组病例术后3个月外周血象 (RBC、WBC、PLT) 、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主要指标见表1, 行干细胞移植联合部分性脾动脉栓塞组术后3个月各项指标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单纯行部分性脾动脉栓塞组 (P<0.05)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术后均有程度不同的发热, 持续4~14d, 最高体温达39.2℃, 术后4h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腹部疼痛, 部分患者轻度纳差、恶心。术后对症处理均有所缓解。1例出现少量胸腔积液。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脾脓肿、脾破裂等。
3 讨论
据统计, 我国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发病人数及发病率都局世界前列。肝硬化脾亢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 是肝病的晚期阶段, 大多数保肝药物和升细胞药物都只能短期减轻临床症状, 却难以长期维持和逆转肝细胞的损伤进程。
自1973年Maddison首先采用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以来, 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 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已广泛运用于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引起的脾功能亢进,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量研究表明, 选择性脾动脉栓塞可使部分脾实质缺血性梗死、机化, 最终被纤维组织增生替代, 使脾脏体积缩小, 削弱了脾脏吞噬和破坏血细胞的能力, 减少了血细胞的滞留, 降低门静脉压力, 使外周血象得到改善, 同时其免疫功能不受影响[1]。
干细胞是指人体中尚未分化的细胞, 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加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群体, 存在于早期胚胎、骨髓、脐带、胎盘和部分成年人细胞中[2]。目前许多研究表明骨髓干细胞具有向一些成体细胞 (神经细胞、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肝细胞等) 分化的潜能。骨髓干细胞是肝干细胞重要的肝外来源, 所以提取患者的骨髓干细胞移植到患者的肝脏组织中, 容易集中到损伤的组织 (趋化作用) ;在微环境诱导下, 局部专一性分化, 通过分化增殖长出新的肝脏组织, 修复旧的肝组织, 新生的肝细胞便承担起病肝不能胜任的工作, 从而改善肝脏功能, 迅速降低门静脉压力, 改善脾功能亢进症状。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治疗肝硬化脾亢, 不仅能使部分脾实质缺血性梗死、机化, 体积缩小, 削弱脾脏吞噬和破坏血细胞的能力, 而且能在分子水平上通过新生的各种肝脏细胞来恢复肝脏的各种生理功能, 迅速降低门静脉压力持久改善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状, 起到“表本兼治”的功效, 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摘要:目的 对比研究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部分性脾动脉栓塞与单纯行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对比研究。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42例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干细胞移植联合部分性脾动脉栓塞与单纯行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治疗的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行干细胞移植联合部分性脾动脉栓塞组19例, 单纯行部分性脾动脉栓塞组23例, 对比观察术后3个月两组外周血象主要指标 (RBC、WBC、PLT) 、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 行干细胞移植联合部分性脾动脉栓塞组术后3个月各项指标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单纯行部分性脾动脉栓塞组 (P<0.05)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部分性脾动脉栓塞与单纯行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均有确切疗效, 但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更有优势。
关键词:干细胞移植,部分性脾栓塞术,肝硬化脾亢
参考文献
[1]李璐, 曾争, 尹彪, 等.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39例[J].世界华人消化病杂志.2007.15 (11) :1297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