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共10篇)
常规冠状动脉造影 篇1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 随之而来的冠心病发病率也呈现急剧升高的趋势[1]。这不仅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同时由于冠心病发生后往往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冠心病血管狭窄部位病变中, 阻塞较为常见的部位是左冠状动脉前室间支和左冠状动脉前室旋支。有学者指出[2], 诊断冠心病最佳的检测方法是冠状动脉造影, 由于动脉造影能清楚显示出冠心病被阻塞的血管部位。因此, 冠状动脉造影被称之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但是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导致最终对冠心病的诊断率也不尽相同[3]。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与冠状动脉CT造影在诊断冠心病血管狭窄部位的优势和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放射中心在2012年12月-2014年3月收治的80例经临床确诊冠心病血管狭窄部位的患者作为本次对比分析的对象。
1.2 检查方法
对80例患者采用冠状动脉CT造影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的检查方法进行检查。
1.3 统计学方法
本文数据资料通过利用Excel工具中的统计分析软件, 采取χ2分析和t检验的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在80例冠心病血管狭窄患者中, 有38例左冠状动脉前室间支患者, 其中通过冠状动脉CT造影检测有90.04%的准确率, 而通过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检测仅有79.15%的准确率, 统计分析得出两者之间相比较χ2=6.891, P<0.05, 表明两者之间的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左冠状动脉前室旋支的26例患者中, 通过冠状动脉CT造影检测有95.06%的准确率, 而通过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检测仅有74.13%的准确率, 统计分析得出两者之间相比较P<0.05, χ2=7.026, 表明两者之间的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16例右冠状动脉狭窄患者, 其中通过冠状动脉CT造影检测有84.05%的准确率, 而通过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检测仅有73.04%的准确率, 统计分析得出两者之间相比较χ2=9.271, P<0.05, 表明两者之间的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在冠心病血管狭窄部位病变中, 阻塞较为常见的部位是左冠状动脉前室间支和左冠状动脉前室旋支[4]。有学者指出, 诊断冠心病最佳的检测方法是冠状动脉造影, 由于动脉造影能清楚显示出冠心病被阻塞的血管部位, 因此, 冠状动脉造影被称之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但是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导致最终对冠心病的诊断率也不尽相同[5]。本文发现, 无论是对左冠状动脉前室间支的诊断, 还是对左冠状动脉前室旋支的诊断以及鉴别右冠状动脉伴左冠状动脉前室间支的临床诊疗过程中, 在对冠心病血管狭窄部位诊断的准确率方面冠状动脉CT造影的优势明显大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优势, 同时, 对于不同的冠心病冠状动脉血管阻塞的不同类型当中, 冠状动脉CT造影的优势也明显大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因此, 在今后临床当中, 对于疑似有冠心病血管狭窄部位的患者, 临床医务人员应首选多排冠状动脉CT造影对患者进行检查, 以达到早诊断、早发现和早治疗的目的, 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同时, 也为今后对冠心病的支架等方面的治疗提供科学的诊断依据。
参考文献
[1]姚芳, 刘斌.冠心病平板运动试验Duke评分与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64层螺旋CT对冠心病诊断价值的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3, 17 (7) :1277-1279.
[2]孙钢, 李国英, 李敏, 等.320层容积CT无心率 (律) 控制的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在冠心病高危人群中的初步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9, 43 (11) :1142-1147.
[3]王瑞, 张兆琪, 郭淼, 等.双能量CT冠状动脉成像结合CT心肌灌注诊断冠心病准确性的初步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1, 45 (2) :111-115.
[4]刘建稳, 刘海婷, 刘兆跃.拟诊冠心病88例冠脉CT检测结果分析[J].山东医药, 2012, 52 (25) :86-87.
[5]李志铭, 谭理连, 全显跃, 等.多排螺旋CT心肌灌注在诊断冠心病缺血心肌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 2013, 34 (2) :221.
29例冠状动脉造影并发症的护理 篇2
【关键词】冠状动脉;造影术;并发症;护理
心血管疾病是现代社会最常见的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冠心病的发病率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占4%-7%,而且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并且逐渐年轻化。[1]光状动脉造影术是向光状动脉内注入造影剂,是心脏的表浅的动脉呈影的方法,是目前诊断冠心病最为可靠的方法和主要手段之一。它可提供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性质范围以及侧支循环状况等的准确资料,它具有创伤小。安全、诊断准确、成功率高等优点,是临床诊断冠心病的金牌标准,护理人员要提供全面规范性的护理,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以及患者的恢复速度,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我科自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手治了29例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现将冠状动脉造影的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我科自2011年一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了29例光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在38岁至75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5岁。其中冠心病的类型有,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5例,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8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1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患者6例。29例患者中出现并发症的患者18例,其中出现穿刺部位出血的患者4例,腰背部疼痛的患者7例,尿储留的患者1例,造影反应的患者3例,低血压的患者2例,心肌梗死的患者1例,没有出现栓塞的患者。
2并发症的护理
2.1穿刺部位出血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出现穿刺部位出血或者血肿是一般见于术后的4小时左右拔除动脉鞘管时,对于穿刺点的按压时间不够所导致穿刺点局部出血,在拔出动脉鞘管是一般按压穿刺点15到20分钟,因穿刺点针孔较粗,而且穿刺的血管较深。拔出动脉鞘管时可以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穿刺点,也可以用沙袋压迫止血六小时左右,右下肢一定限制活动24小时,这样可以防止再出血。如病情严重,一般拔管后一小时根据凝血时间决定使用肝素抗凝治疗。并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穿刺点渗血、牙龈出血、血尿、便血等,指导患者不要用硬尖物剔牙,挖鼻孔或耳道。观察穿刺点局部有无血肿和淤血,如果发现有淤血或者肿胀,出现这种症状时可以用50%的硫酸镁局部热敷或者选择理疗方法。
2.2穿刺局部血肿对于刺部位观察敷料包扎有无渗血、污染、松脱,更换敷料时查看是否有血肿。为防止血肿形成,术后穿刺肢体应制动24h,避免弯曲。拔出鞘管后敷料加压包扎,松紧适宜,沙袋压迫6-8h,观察肢体血运情况,以免加压过大引起动脉血栓形成。指导患者咳嗽、排便时按压穿刺点,预防血肿出现。发现血肿时观察穿刺点局部有无血肿和淤血,出现这种症状时可以用50%的硫酸镁局部热敷或者选择理疗方法以缓解症状。注意观察出血量和血肿的大小,如血肿较大,证明失血量就越多,出现大血肿时立即进行测量生命体征,以免引起休克,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遵医嘱迅速给予补充液体增加血容量。
2.3栓塞对于状动脉造影术后的患者来讲,出现栓塞是来源于导管或导丝表面的血栓,或因操作不当至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所形成的。护理人员重点观察术后双下肢的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以及足温、皮感、皮肤颜色等情况,患者下床活动是否有肢体疼痛或者跛行,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2.4低血压因伤口局部加压使血管迷走神经所致,有少数因为滴注硝酸甘油过快而引起的。PTCA术后出现低血压的原因有:冠状动脉残余阻塞、血容量不足、心包填塞等[2]。严密监测血压变化,一般血压下降常伴有恶心、呕吐、心率减慢,出冷汗等症状,严重可致心脏骤停导致死亡。出现低血压应立即通知医生配合抢救。遵医嘱给予阿托品静脉推注。在静点硝酸甘油时要严格遵医嘱控制滴速,并随时测量血压,观察血压的变化。
2.5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冠状动脉造影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应时,患者常伴有主要临床表现有:面色苍白、头晕、四肢湿冷甚至严重者会出现神志的改变[3]。迷走神经反应主要是低血压和心律减慢,一般心律会低于60次/分,呈窦性心动过缓。迷走神经反应一般会出现在手术中,手术后和拔管时。出现迷走神经反应时迅速遵医嘱给予阿托品静脉推注,给予扩容补液治疗,例如静点低分子右旋糖酐或氯化钠注射液等。
2.6造影剂反应绝大部分患者出现造影剂不良反应常发生在注射后半小时内。极少部分会出现造影剂反应,主要患者表现为皮疹以及寒戰,甚至严重的患者会出现心悸胸闷、恶心呕吐、发热瘙痒、打喷嚏以及伴有不同程度的周身不适症状。为了预防造影剂的不良反应,为患者在术前均做过敏试验,术前给予预防过敏的药物。出现造影剂反应的患者可以给予地塞米松注射液注射,或者苯海拉明、西咪替丁、扑尔敏等抗过敏以及改善胃肠道的药物治疗。
2.7尿储留产生尿储留的主要原因是患者不习惯在床上排尿而引起的。护理人员应在术前为患则指导床上排尿的正确方式,做好心理疏通、缓解患者排尿时的紧张心理。出现尿储留时可以诱导患者排尿。例如听流水声、温水冲洗会阴部、热敷以及按摩膀胱,采取诱导方式无效时可以遵医嘱进行导尿术。
2.8心律失常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的原因一方面是手术的应激反应,机体自身产生激素使心律加快、血压升高、耗氧量增加,冠状动脉供血量明显减少,导致心肌供氧不足,最终心肌缺血、缺氧导致心律失常[4]。另一方面是因为手术过程中神经丛的损伤,迷走神经改变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因此在患者手术后要充分准备抢救心律失常的药物及抢救设备如:除颤仪、气管插管包、药品抢救车等,出现心律失常遵医嘱迅速准确的给药,以抢救患者的生命为主要任务。
3小结
冠状动脉造影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心血管内科的临床当中,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加强自身业务学习,对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并发症能熟知能判断病情,为医生提供准确的信息。冠状动脉造影的并发症护理是整个手术的关键,在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并做好相应的护理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杨永玲.冠状动脉造影术后不同卧床时间的分析.护理学杂志,2009,23(9):55.
[2]汪涵.心血管介入的护理体会.现代护理杂志,2010,4(8):361-362.
[3]朱翠翠.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迷走神经反射的观察及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33(8):528.
常规冠状动脉造影 篇3
关键词:冠心病,常规12导联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比较
作为新时期临床诊断心肌缺血的重要无创检查手段之一, 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的诊断意义重大, 相比于传统的3导联动态心电图, 常规12导联动态心电图不但可提供24h记录, 还可直观显示ST段的动态变化,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诊断心肌缺血的能力[1]。本次研究中, 我院选取了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50例, 对比分析了冠状动脉造影与常规12导联动态心电图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50例冠心病患者。其中女33例, 平均年龄56.9岁, 男117例, 平均年龄59.9岁, 我院对其以年龄为标准进行了分组, 其中<45岁年龄组有男12例, 女6例, 45~55岁有女8例, 男30例, 另外, 56~65岁组中, 女12例, 男34例, 而在>65岁组中, 则有女7例, 男41例。在患者的主要症状方面, 有41例为心绞痛, 19例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42例为急性心肌梗死, 65例为高血压, 6例为扩张型心肌病, 46例接受冠脉内支架置入术, 23例为高血脂, 13例为陈旧性心肌梗死, 18例为风心病, 并由1例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1.2 方法
具体研究中, 在常规12导联动态心电图阳性诊断方面, 我院采纳的诊断标准为“3个1”, 以此确保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1mm, 还要要保持1min以上, 且2次发作间隔时间在1min以上。此方式外, 在冠状动脉造影方面, 我院结合研究需要, 采用了Judkin法造影并多位体投照, 具体的研究中, 确保至少有1支主要冠脉或分支内径狭窄≥50%, 这是其阳性的诊断标准[2,3]。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例 (百分率) 表示, 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常规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与冠脉造影结果比较见表1。
2.2不同性别与年龄检查阳性率比较见表2。
2.3 常规12导联动态心电图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比较
12导联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阳性率会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多而增高。见表3。
3 讨论
冠心病的病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管腔狭窄, 对其诊断的方法中, 常规12导联动态心电图可发现ST ̄T异常及各类心律失常改变, 也能对发生阵次、持续时间等伴有临床症状与否进行定量反映[4]。
本次研究经比较分析得出, 大于65岁的女性患者中, 其冠脉造影阳性率与常规12导联动态心电图阳性率一致 (P>0.05) , 男性患者中, 相比预其12导联动态心电图阳性率, 冠脉造影阳性率均高 (P>0.05) 。56~65岁年龄组以及45岁以下的年龄组的女性患者中, 相比于其12导联动态心电图的阳性率, 其冠脉造影阳性率均均低, 但差异不显著 (P>0.05) , 而处于45~55岁年龄组的女性患者中, 冠脉造影阳性率相比于12导联动态心电图阳性率, 差异显著 (P<0.01) 。且12导联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阳性率会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多而增高, 验证了常规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冠脉病变诊断价值极高。
新时期的发展中, 结合计算机技术等的发展及应用, 常规12导联动态心电图也取得了相应的进步, 形成了大容量、多通道的特点, 在冠心病的诊断中, 虽则冠脉造影仍是主要方式, 但由于基层医院缺少相关的设备和技术, 不能对其进行普及, 且有费用高、风险高等不足, 所以, 应多加使用常规12导联动态心电图[5]。
综上, 我院研究比较发现, 对于冠心病的诊断, 常规12导联动态心电图具有经济、实用以及操作简单的特点, 是重要的无创性检查方法之一, 应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郑守景, 蓝俐, 余庆耀, 等.运动平板试验心电图的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相关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4, 52 (15) :130-132.
[2]何小红, 管霞飞, 贾庆.12导联动态心电图ST段及最大ST/HR对冠心病的诊断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4, 52, (13) :143-146.
[3]蔡丽霞, 樊国峰, 董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右胸及后壁导联心电图变化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对比研究[J].临床荟萃, 2013, 28 (2) :197-198.
[4]崔霞, 薛伟.12导联心电图ST段正常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特点[J].四川医学, 2011, 32 (3) :426-427.
常规冠状动脉造影 篇4
【关键词】CT血管造影;冠状动脉病;诊断
冠状动脉钙化是一种常见的冠状动脉疾病,倘若诊断治疗不及时,其可能会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1]。临床上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主要是定量分析,通过检查钙化斑块的数目进行判断,并依此评估患者冠心病发生几率。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无创的技术被引入临床检查中,放射CT血管造影具有扫描速率快、安全可靠的优点[2],并且能精确检出钙化斑块的情况,因此其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本文采用放射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疾病的检查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于我院接受诊断的90例疑似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2例,女38例,年龄在31-8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3岁。在并发症方面,糖尿病11例,高血压并24例,高血脂19例。
1.2 方法
1.2.1 扫描方法
扫描机选定为64层CT血管造影机,该检查系统配有冠状动脉钙化分析软件和图像工作站。扫描电压选定为120Kv,电流选定为1331As,矩阵选为512×512。扫描前要求患者屏气,将扫描仪从气管隆突往心脏隔下水平扫略,扫描过程中同时观察心电信图。
1.2.2 检出方法
根据相关标准[3]确定冠状动脉是否存在钙化斑块,若两个或者是两个以上相邻像素CT值小于130Hu域值时则可判定存在钙化斑块,等于或者大于1300Hu值图像软件会显示为粉色。由于伪影会导致噪声或者粉色带状区的产生,若患者心脏区域内存在噪声、点装灶、带状粉色灶则需要特殊处理,此时需要对此区域进行细分,划出钙化斑块区域、伪影区域,调整窗口各参数使其显示清楚。也可以利用软件局部放大的功能,对比原始图像,以达到区分伪影区域中钙化斑块位置。采用两组不同的厚度对患者的原始数据进行重建,厚度选定为1mm和3mm,1mm组层厚和层距均为1mm,同理,3mm组层厚和层距均为3mm。
1.2.3 敏感度计算方法:(3mm检出钙化斑块数或者小钙化斑块数)/(1mm检出钙化斑块数或者小钙化斑块数)×100%。
1.3 统计学方法
将两组1mm和3mm厚度重建检出的钙化斑块数目导入到数学分析软件spss12.0中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比较两组检出结果的差异,分析其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放射CT对冠状动脉检查结果
90例疑似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平均扫描时间为22.3秒。总共对197支血管进行造影,其中180支血管可以评价,17支血管无法评价;无法评价的17支血管中的10支出现大范围的钙化情况,3支由于心跳伪影影响,2支由于呼吸伪影影响,2支由于血管内对比剂浓度低,未扫全起始、末梢节段等。各冠状动脉的诊断指标以狭窄>50%为标准。具体见表1。
表1 各冠状动脉的诊断情况
指标LADLMRCALCX总计
特异性94.810084.868.392.4
敏感性87.410077.554.879.6
阴性预测值95.610086.977.691.4
阳性预测值85.010083.875.273.7
2.2 两组钙化斑块检出结果对比
通过采用放射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1mm组检出钙化斑块51个,小钙化斑块35个,3mm组检出钙化斑块44个,小钙化斑块28个。3mm组钙化斑块敏感度和小钙化斑块敏感度分别为86.3%和80.0%,与1mm组存在明显差异,即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2.
表2 1mm组和3mm组钙化斑块检出结果比较
组别例数钙化斑块数钙化斑块敏感度小钙化斑块小钙化斑块敏感度
1mm组9051100%35100%
3mm组904486.3%2880.0%
P值--<0.05-<0.05
3 讨论
冠状动脉疾病是一种死亡率较高的疾病,其具有很强的潜伏性,不易察觉。据相关报道[4]50%左右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发病前并无症状。倘若发现不及时,一旦血管狭窄加剧,粥样斑块脱落而堵塞血管,可能会导致患者死亡。临床上一般依据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来评定冠心病的风险等级,倘若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对预测冠心动脉疾病具有100%的特异性,敏感性也达50%以上。如果冠状动脉内存在钙化,则提示有可能会发生冠状动脉狭窄。倘若患者年龄在60岁以上,放射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的阴性预测值更高,此群体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直接作为冠心病的重要诊断指标。因此钙化斑块的存在及其积分情况对诊断冠状动脉疾病,评定其危险性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研究中对钙化斑块的面积以及数目等进行计算,倘若CT值大于100Hu則可认为钙化。
传统的冠状动脉疾病的检查方法是心电图,其具有无创伤的特点,其在放射CT血管造影出现之前一直是检查粥样硬化的最重要标准。但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放射CT血管造影逐渐应用于冠状动脉疾病的检查。放射CT血管造影具有扫描快、价格便宜、操作简单、图像处理能力强等特点,在冠状动脉疾病的检查方面与心电图作用类似,因此其取代了心电图成为了冠状动脉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射CT血管造影可以显示冠状动脉的主干和分支,其图像质量已十分接近解剖图像,通过CT值可以判断钙化斑块所属类型,同时还可以对患者心功能、冠状动脉狭窄情况进行评估,为进一步的搭桥等介入治疗提高可靠的术前信息[5]。
影响放射CT血管造影钙化斑块检出结果的因素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层厚和层距。本研究中采用1mm和3mm的层厚和层距对原始数据进行50%重叠方法重建,降低部分容积效应,使纵向分辨率得到,小钙化斑块的检出率减少化斑块的漏诊率。理论上层距越小和重叠度越高检出结果更准确,但是层距小重叠度高不利用软件处理。经过研究,1mm组检出钙化斑块51个,小钙化斑块35个,3mm组检出钙化斑块44个,小钙化斑块28个,两组具有明显差异,可见1mm组具有更强的钙化斑块检出率,其结果更准确。
参考文献
[1] 张福洲,陈华平,余帮龙等. CT和MRI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比较[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2,16(05): 823-827.
[2] 吴波,邢艳,马依彤等. 多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04(04): 248-252.
[3] 张俊峰,蔡久英.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冠状动脉疾病研究进展[J].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08,1(S1): 91-93.
[4] 周小明. 论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钙化斑块中的临床体会[J]. 中外医疗. 2011,30(09): 173.
常规冠状动脉造影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疑诊为冠心病行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术 (CTA) 及常规心电图检查患者100 例, 皆为窦性心律, 心律齐, 其中男55例, 女45例, 年龄42-82 岁, 平均52岁。在没有倍他乐克禁忌证的前提下, 对于心律较快者, 给予倍他乐克将心率控制在70次/min 以下。
1.2 检查方法
采用GE公司128层螺旋CT (VCT) , 5s完成心脏成像。在扫描前给予患者0.5mg 硝酸甘油舌下含服, 使其末梢血管显影更加清晰。采取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对比剂采用碘普罗胺 (370mgI/mL) , 采用对比剂和生理盐水双筒经肘静脉高压注射器注射, 流速5mL/s。通过对比剂检测法自动触发来确定扫面时间, 触发点为器官分叉层面降主动脉。扫描过程中要求患者屏气, 扫描范围为气管分叉下缘1cm 至心脏膈面下1cm。
检查期间未出现对比剂过敏等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均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 重建视野 (FOV) 180mm×180mm-250mm×250mm, 软组织算法, 重建图像层厚0.9mm, 重叠0.45mm。窗宽750Hu, 窗位90Hu。
冠状动脉CTA检查:所有冠状动脉血管按照美国心脏学会 (Amercina Heart Association, AHA) 分级方法分为13段:右冠状动脉 (节段1-4) , 左主干 (节段5) , 左前降支 (节段6-10) , 左回旋支 (节段11-13) 。对所有管径>1.5mm的冠状动脉段进行评价, 显示清晰, 或虽有少许伪影但不影响诊断的冠状动脉图像进行评价。冠状动脉狭窄分级: 轻度狭窄<50%; 中度狭窄50%-70%;重度狭窄>70%。
1.3 诊断标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诊断标准, 冠心病诊断标准为:管腔直径减少50%以上者为阳性。
ECG诊断:患者常规行12导联ECG检查, 必要时加做V7-9。ECG检查ST抬高、水平或下斜型压低>0.05mV, T波低平、双相或倒置, 或呈两肢对称的“冠状t”, 均视为ECG异常。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ECG与CTA的结果比较
100例冠心病患者中CTA 阳性76例, 占76%;其中ECG阳性68例, 占68%;CTA阴性24例, 其中ECG阴性3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附表。
3 讨论
心电图作为诊断冠心病的常用方法之一, 因其具有经济, 实惠, 安全, 无创等特点, 目前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本组研究数据表明心电图对冠心病诊断ECG阳性率为68%。心电图可以通过有定位的动态ST-T变化来反应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临床上可通过ST-T改变提早发现病变, 尤其是对于无明显症状的患者, 是目前辅助诊断冠心病冠脉功能不全一个比较有效、可靠的指标。但用心电图检查时容易受众多因素影响, 从而影响其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 使其发挥受到一定的限制[1]。临床应用中发现心肌肥厚等疾病也能引起心电图ST-T 改变。另一方面, 部分患者静息心电图虽然是正常的, 但是他们已存在着严重的冠脉狭窄[2]。
目前, 128层螺旋CT冠脉造影已成为临床上应用常规
检查技术之一。本组实验数据显示128层螺旋CT冠脉造影对冠心病诊断ECG阳性为76%, 其结果明显高于心电图的诊断。冠状动脉CTA属于无创性检查,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硬件技术也随之改进, 其时间和空间的分辨力的提高和扫描速度加快有效地降低心脏运动伪影的几率, 而图像能也能更加清晰的显示冠状动脉及其主要分支。
通过多层螺旋CT冠脉成像技术, 如果患者冠脉CT正常就可以减少患者不必要冠脉造影的检查, 从而起到筛查的作用, 这在临床上已经得到认可。临床应用中, 经常使用冠脉CT显示冠状动脉管腔的是否狭窄, 以及血管壁的粥样硬化是否发生改变, 从而有助于医生及早发现病因及潜在病变[3]。而有时心电图的改变则不能准确半段患者的病因, 如患者虽然有ST-T改变, 但其没有典型心绞痛, 则只能考虑为假阳性[4]。对待这种情况应行CTA检查, 以求准确判断病因。
多层螺旋CT冠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应用价值, 但还需要大规模的临床及冠脉造影验证。
参考文献
[1]张爱君, 邱清华.常规静息心电图慢性ST-T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 2007, 4 (33) :20-22.
[2]张孟荔, 张克新, 刘彤.动态心电图对老年心脏病患者的诊断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 2007, 45 (5) :100-101.
[3]Nikolaou K, Knez A, Rist C, et al.Accuracy of 64-MDCT in thediagnosis of ischemic heart disease[J].AJR, 2006, 187 (1) :111-117.
常规冠状动脉造影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行冠状动脉造影连同肾动脉造影患者62例。根据入路方式不同, 将其分为右桡动脉途径组28例和股动脉途径组34例, 右桡动脉组中男性患者18例, 女性10例;年龄28-49岁, 平均年龄 (42.5±3.0) 岁;平均身高1.68m。股动脉组男性21例, 女性13例, 年龄27-50岁, 平均年龄 (45.0±2.5) 岁, 平均身高1.70m。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差异, 不具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经右桡动脉途径组患者取仰卧位, 将右肢置于造影仪的臂拖上, 保证穿刺视野的开阔, 并对穿刺部位行常规消毒。将桡骨筋作为穿刺点, 先行局部麻醉, 再取桡动脉穿刺针行右桡动脉穿刺, 穿刺成功后, 取出穿刺针并置入5F桡动脉鞘管, 取200μ的硝酸甘油经鞘管注入, 同时取3000U肝素行静脉注射。经X线透视, 将5F桡动脉鞘管深入至冠状动脉处, 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造影完成后, 鞘管继续深入, 送至腹主动脉第1~2腰椎水平, 至肾动脉开口处, 依次对左、右肾动脉行造影。完成造影后, 立即拔出鞘管, 对穿刺点行加压止血处理。加压2小时后, 若患者穿刺部位未流血, 可适当松懈。8小时后, 可停止加压。
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连同肾动脉造影组患者取仰卧位, 以股动脉作为穿刺点, 对穿刺点行常规消毒后, 予以局部麻醉长处理, 将6F动脉鞘管经股动脉进行穿刺, 穿刺成功后, 拔出穿刺针。将6F动脉鞘管深入至冠状动脉处, 使用造影导管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造影完成后, 鞘管继续深入, 经主动脉至肾动脉处, 依次对左、右动脉行造影。拔出动脉鞘管, 按压半小时, 再行加压包扎, 穿刺5小时后, 可适当松懈, 8小时后解开绷带。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X线暴露时间、穿刺时间、造影成功率、止血时间、用药剂量, 观察两组患者的造影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几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桡动脉组1例患者导管未达肾动脉开口, 导管长度不够, 1例患者解剖结构角度特殊, 导管无法下到降主动脉, 除2例失败, 其余26例成功, 成功率92.85%。经股动脉组1例患者腹主动脉扭曲, 无法行常规穿刺, 成功率97.05%。两组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X线曝露时间状况无显著差异, 右桡动脉组患者造影时间长于股动脉组,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住院时间明显低于股动脉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结论
冠心病是心血管系统常见病, 其病理基础为动脉粥样硬化[2]。冠心病高血压的诊治需结合患者冠状动脉造影、肾动脉造影[3], 传统的造影方式主要为经股动脉进行造影, 然而该方式易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4,5]。桡动脉较表浅, 而且远离挠神经、正中神经, 穿刺容易, 易于止血。而且穿刺时不易伤及神经、血管而引发各种并发症。本研究中桡动脉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股动脉组。
目前, 有学者对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途径的造影成功率进行分析, 发现两种途径的穿刺方法和造影成功率未出现明显差异[6,7], 与本组研究结果相似。需指出的是行桡动脉途径造影前我们根据患者身高进行初筛, 避免了因导管不够长导致造影失败, 且普通共用管完成两处造影失败率高, 应选用5F共用管。分析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时发现, 经股动脉途径易出现并发症。且穿刺结束后, 两组患者的止血时间也存在差异。右桡动脉组止血时间短于股动脉组, 主要是由于桡动脉附近无重要血管, 降低出现手部出血的几率[8,9]。股动脉较粗, 可有效降低造影时间, 缓解患者造影时的不适感, 但股动脉是下肢血液循环的主动脉, 随着鞘管的深入, 易损伤血管, 从而出现皮下血肿的现象, 延长减压止血的时间[10,11,12]。
综上所述, 经右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连同肾动脉造影, 可降低耗材、造影剂使用, 降低医疗费用, 患者并发症发生几率低, 安全性高,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分析经右桡动脉途径在冠状动脉造影连同肾动脉造影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我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行冠状动脉造影连同肾动脉造影62例患者资料, 其中经右桡动脉途径患者28例, 采用股动脉途径34例, 比较两组患者的成功率及造影时间、并发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造影成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X线曝露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右桡动脉组患者造影时间长于股动脉组,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住院时间明显低于股动脉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经右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连同肾动脉造影可降低耗材、造影剂使用, 降低医疗费用, 患者并发症发生几率低, 安全性高。需筛选身高低于170cm患者, 提高手术成功率。
关键词:右桡动脉,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肾动脉造影
参考文献
[1]Rihal CS, Textor SC, Breen JF.Incidental renal artery stenosis among prospective cohort of hypertensive patients under going coronary angiography[J].Mayo Clinic Proceedings, 2002, (04) :309-316.
[2]罗琴.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普罗布考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疗效观察[J].现代仪器与医疗, 2013, 19 (5) :83-85.
[3]陈宗宁, 杨松生, 文林, 等.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及同肾动脉造影技术的临床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05 (11) :130-131.
[4]陈小卫, 黄志文, 田丽红等.经左、右桡动脉途径行选择性冠状动脉和肾动脉造影的临床对比研究[J].临床医药实践, 2010, 12 (14) :842-844.
[5]周兵, 吴开霞, 周长高, 等.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10 (29) :136-137.
[6]黄江, 蔡剑玲.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对照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0, 03 (22) :48-49.
[7]邱利秋, 陈宗宁, 杨雪花.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连同肾动脉造影技术的临床护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05 (23) :136-137.
[8]王岩.老年患者经桡动脉与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比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11 (15) :129-130.
[9]朱中生, 陈绍良, 叶飞, 等.多功能5FtigerⅠ导管在经右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造影应用中的安全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8, 12 (9) :1719-1721.
[10]王仲朝, 王慧仙, 王敬萍, 等.经右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时右锁骨下动脉和 (或) 头臂干迂曲致选择左冠状动脉口困难的处理[J].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3, 01 (1) :43-45.
[11]王云娟.经右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65例的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 (中旬版) , 2007, 12 (2) :32-33.
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护理体会 篇7
冠状动脉造影术是经皮肤穿刺腹动脉或肱动脉和桡动脉等将特质的冠状动脉造影导管送到主动脉根部, 分别插入左右冠状动脉开口, 向冠状动脉内注入少量对比剂, 观察冠状动脉内解剖情况的一种方法, 是目前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金标准”[1]。另外, 通过冠状动脉造影为冠心病的进一步治疗, 如治疗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提供可靠的依据[2,3]。
我科自2011年初至2011年底共施行冠脉造影术300例, 现就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做以下总结。
1 临床资料
300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 男176例、女124例, 年龄36~76岁。临床上都有过胸闷、心悸等心绞痛症状, 且都在3个月程度。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检查有心肌缺血表现, 经过精心的护理以及手中的有效配合, 300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术均成功。
2 护理体会
2.1 术前准备
2.1.1 心理护理
以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向患者进行宣教, 详细介绍冠心病、心绞痛发病原因, 冠状动脉造影术的目的、方法和优越性, 以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的预防, 针对性做好心理疏导, 使之取得良好的配合, 训练患者深吸气, 配合动作及强有力的咳嗽声。详细介绍冠心病、心绞痛发病原因, 冠状动脉造影术的目的、方法和优越性, 以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的预防, 针对性做好心理疏导, 使之取得患者良好的配合, 训练患者深吸气, 配合动作及有效的咳嗽动作或反射。
2.1.2 做好术前各项准备工作
要做好术前各项检查, 如碘过敏试验、备皮、备药, 并认真观察不良反应, 并做好护理记录, 为避免患者的精神紧张, 常规术前半小时可肌注安定1mg。
2.2 术中护理
除配合医师做好冠状动脉造影术外, 我们必须做好病情观察, 这是冠状动脉造影术能否成功的关键。
我们对患者进行连续的心电图及生命体征的监护, 对患者心率、心律、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的情况进行严格的监测。适时的询问患者有无心绞痛或其他不适。如有心律失常等情况及时向医师反映并采取相应措施, 300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出现心律失常的有16例, 占5.3%。有21例患者出现了恶心、呕吐, 除遵医嘱给予药物处理时, 我们及时叮嘱患者不必紧张, 做深呼吸动作, 减轻心理压力, 一般都很快缓解。
2.3 术后护理
患者回到病房后, 我们及时连接心电监护仪, 对患者心率、心律、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的情况进行严格的监测对患者心率、心律、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的情况继续进行监测, 并没有造影术的成功而忽略对患者病情的观察, 我们曾见到过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又猝死的报道, 故格外谨慎。
一般术后2h平卧, 抬高术侧上肢45°~60°。减少腕关节活动, 拔出鞘管后加压包扎伤口, 以后每隔2h放松绷带一次, 并观察手部皮肤的血运情况。嘱患者多饮水、静卧, 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另外遵医嘱常规给予3d抗生素治疗。换药治疗操作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3 出院指导
施行冠脉造影术的300例患者, 通过我们的精心护理, 没有一例发生明显的心律失常, 没有发生局部感染、渗血等情况。冠脉造影术的300例患者成功率100%。
我们对出院的患者按常规进行了指导, 如: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在饮食方面应摄入低盐低脂高纤维、高维生素的食物, 适当的做一些有氧运动, 应戒烟酒, 注意劳逸结合, 防止感冒以及其他器官的感染, 要按医嘱定时服药, 且定期进行复查。另外, 我们也进行病情追踪, 一般1周左右与患者联系一次, 该项工作由责任护士完成, 并及时向有关医师反馈。
参考文献
[1]李文涛, 何晓明.冠状动脉造影术后血压的观察及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 2001, 17 (2) :48-49.
[2]张振香.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护理50例[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8) :19-21.
老年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2月~2009年2月我院82例住院期间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 排除慢性感染、慢性肝肾功能损害和结缔组织疾病者。根据年龄分为两组, (1) 老年组 (≥60岁) 42例:男34例, 女8例;年龄61~80岁, 平均 (72.5±3.3) 岁。 (2) 非老年组 (<60岁) 40例:男23例, 女17例;年龄36~59岁, 平均 (51.0±5.2)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CAG采用Judkin方法, 经股动脉穿刺入路, 进行多角度、多方位投照。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判断:冠脉直径狭窄≥50%者, 判定为冠心病阳性;直径狭窄<50%为轻度狭窄;50%~74%为中度狭窄;75%~99%为重度狭窄;100%为完全闭塞。以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LAD) 、左旋支 (LCX) 和右冠状动脉 (RCA) 3支冠状动脉的最大狭窄程度作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判断指标。左主干病变 (LM) 归入三支病变。弥漫性血管病变: (1) 1支多处病变; (2) 病变长度≥2 cm; (3) 血管全程或大部分纤细僵硬或明显呈松散弹簧状。符合以上条件之一者即为弥漫性血管病变。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1.3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特点比较
老年组男性比例、吸烟比例和有家族史阳性率明显低于非老年组, 有显著性差异 (均P<0.05) 。两组高血压及糖尿病患病率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均P>0.05) 。见表1。
2.2 两组冠状动脉病变阳性率比较
老年组冠状动脉病变阳性29例 (69.0%) , 其中, 男24例, 女5例。非老年组20例 (50.0%) , 其中, 男14例, 女6例。老年组冠状动脉病变阳性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 (P<0.05) 。
吸烟定义为每天吸烟≥1支, 连续吸烟1年以上;阳性家族史指一级亲属中有患冠心病者
2.3 两组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数及病变部位比较
非老年组以单支血管病变为主, 而老年组以多支血管病变为主, 老年组右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 (P<0.05) 。见表2。
2.4 两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比较
老年组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明显高于非老年组 (P<0.05) 。两组弥漫性病变发生率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3。
3 讨论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低氧引起的心脏病[2,3,4,5,6]。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典型的临床症状及相关辅助检查。CAG是显示冠脉解剖及病理改变最重要、最可靠的方法[7]。CAG通过上肢或下肢动脉血管进入导管, 至冠状动脉后注射造影剂显示冠状动脉及其分支, 观察冠状动脉有无狭窄及狭窄程度, 使病变一目了然。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绝经为公认的冠心病危险因素。本研究显示, 老年组男性比例、吸烟比例和有家族史者阳性率明显低于非老年组, 有显著性差异 (均P<0.05) 。两组高血压及糖尿病患病率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均P>0.05) , 提示老年组与非老年组具有相同的冠心病发病危险因素, 为高血压和糖尿病。本研究中老年组冠状动脉病变阳性29例 (69.0%) , 其中, 男24例, 女5例;非老年组20例 (50.0%) , 其中, 男14例, 女6例。老年组冠状动脉病变阳性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 提示男性为非老年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本研究中老年组男性冠状动脉病变阳性率与女性无显著性差异, 而非老年组女性阳性率明显低于男性 (P<0.05) , 提示高龄女性冠状动脉病变阳性率高与绝经有关。研究表明, 女性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内源性性激素变化有关[8,9,10]。雌激素参与多种生理活动, 具有保护血管内皮、抑制血小板聚集及各种损伤引起的血管内膜增殖、调整血脂、抑制胰岛素抵抗等作用。因此, 女性绝经前心血管系统的病理生理变化比男性出现晚, 冠心病发病率比男性低。
本研究显示, 非老年组以单支血管病变为主, 而老年组以多支血管病变为主, 老年组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明显高于非老年组 (P<0.05) , 可能与老年冠心病病史长、冠状动脉损伤严重有关。
综上所述, 冠状动脉造影术是目前诊断冠心病最有效的方法。对于临床上有吸烟、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病史并考虑为冠心病的患者, 应尽早做冠脉造影以明确诊断及评估患者疾病的风险。
参考文献
[1]陈在嘉, 高润霖.冠心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477-480.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367-1368.
[3]关欣, 王晓梅, 赵玉芳, 等.谈老年人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针对性护理观察及疗效评价[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10) :88-89.
[4]吕树铮.冠心病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5) :13, 34.
[5]宋秀萍, 张军英.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的临床及冠脉造影特点[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8, 7 (11) :89.
[6]黄辉女.心电图正常的36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冠状动脉造影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8, 7 (7) :101.
[7]郭涛.临床特殊检查[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5:207.
[8]郭永和, 张维君, 周玉杰, 等.冠脉造影心血管病变危险因数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5, 33 (5) :415-418.
[9]袁托亚, 王悦喜, 任保军.糖尿病病人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特点[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 2005, 5 (4) :25-26.
常规冠状动脉造影 篇9
关键词 股动脉穿刺 冠状动脉造影护理
冠状动脉造影是近年来开展的对冠心病进行诊断的技术。此项技术操作有两种途径,一为股动脉穿刺;二为桡动脉穿刺。经股动脉穿刺途径由于下肢制动时间长,穿刺部位出血发生率高,长期卧床给患者带来诸多不适和生活不便,可能引起诸多并发症。
我院自2001年3月~2006年1月成功地對253例病人经股动脉穿刺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通过对这些病人的护理,积累了很多经验,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253例患者中,男150例,女103例,年龄在32~75岁,临床诊断冠心病253例,其中心绞痛123例,心肌梗塞130例。方法:确定穿刺部位后,常规消毒皮肤,利多卡因局部麻醉,行Seldinger法经右股动脉穿刺进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术中常规连接心电监护。
结果
采用冠状动脉造影对253例病人实行手术均获成功。在253例病人中,左主干病变8例,左前降支73例,左回旋支病变64例,右冠状动脉病变54例,左前降支加右冠状动脉病变20例,左前降支加左回旋支病变18例,左前降支加左旋支加右冠状动脉病变8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8例。
护理
术前准备和指导:① 做好患者和家属的心理准备,与之沟通,简要介绍手术的目的,手术过程,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轻微不适及指导患者密切配合医生进行手术,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 ②手术前1日或手术当日给予手术区皮肤准备,剃除双侧腹股沟和会阴部毛发,以防术中污染,术后发生感染。③术前晚口服或肌注镇静剂,以保证睡眠,练习用力咳嗽,以利术中促进造影剂的排出。④由于术后卧床时间长,应在术前练习床上大小便,以防术后补液,患者排尿不畅而发生排尿困难。⑤术前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血离子,肝肾功能,凝血功能,乙肝两对半。⑥术前碘过敏试验,足背动脉标记。⑦ 手术当日正常进食,但不能过饱。
术后护理:①一般护理。术后必须住进CCU病房,给予持续心电监护,24~48小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指导患者术侧下肢伸直并制动平卧24~48小时,指导患者饮水。② 给予补液。补液治疗可以促进体内造影剂的排出,以免造成肾脏的损害,补液量1000~1500ml,患者可通过饮水补液,同时给予静脉补液。静脉补液时,调整好滴数,尤其对于心功能差的病人,补液速度不宜太快,30~40滴/分为宜,防止心衰发生。③ 急性血管闭塞的护理。急性血管闭塞是最严重、最常见的并发症。本组1例为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急诊PTCA后出现。病人表现持续剧烈的心前区疼痛,血压下降,心电图表现ST段改变等急性血管闭塞表现,遵医嘱立即给予抗凝、溶栓治疗后缓解,并给予严密的观察:心绞痛症状和心电图表现。术后出现的心绞痛立即描记心电图,并与术前的心电图比较,及时发现异常变化,给予止痛、镇静治疗;术后要勤测血压,发现血压下降要查明原因。经过精心治疗与护理,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④观察出血倾向。患者返回病房,要严密观察穿刺处出血情况,有无出血及血肿,倾听病人的主诉,如患者出现腹痛及穿刺处胀痛,应立即查看,观察生命体征,以防腹腔内和腹膜后大出血及发生出血性休克和动脉栓塞并发症。⑤避免血栓形成。检查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观察下肢的皮色、皮温及有无肿胀。有些患者加压包扎下肢静脉回流不畅,造成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形成。术前与术后要测量下肢的周径,以作比较。注意倾听病人的主诉,有无不明原因的相关部位的疼痛,尽早给予处理。⑥排尿困难是术后病人常遇到的问题。老年男性患者多合并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等疾病。本组出现排尿困难67例,主要原困是术后卧床,患者制动,排尿姿势改变,术前未进行床上排尿训练,致术后排尿困难。给予诱导排尿仍不能正常排尿者,给予留置导尿。对于老年男性,导尿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另外,对于烦燥不安的病人,应有专人守护,防止导尿管脱出,造成尿道粘膜损伤。本组有2例烦燥不安病人留置导尿,经过专人守护,精心护理,及时拔除导尿管,避免了尿道粘膜的损伤。⑦心理疏导。手术是病人的一种严重心理应激源,可直接影响病人的心绪和正常心理活动,并由此给术后的康复造成影响。针对此类病人要与他们多交流、沟通,向病人和家属宣解术后应注意的事项,从而帮助病人树立信心、消除顾虑和恐惧心理,及早康复。
讨论
冠状动脉造影是当今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对一些心前区疼痛而不能确诊者采用冠状动脉造影,可以明确诊断,从而做进一步治疗。
常规心电图与冠脉造影的对比观察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2年9月-2013年11月在我院采取常规心电图显示ST-T改变的疑似冠心病的患者100例,根据临床症状分为实验组(典型心绞痛临床症状)和对照组(无典型心绞痛临床症状),每组各50例。当中,实验组男性病人32例,女性病人18例。年龄在34-77岁,平均年龄为(51.2±3.6)岁。病程在1-14年,平均病程为(7.6±5.2)年;对照组男性病人33例,女性病人17例。年龄在32-74岁,平均年龄为(50.3±3.3)岁。病程在2-16年,平均病程为(8.4±6.7)年。
1.2 临床检查方法
对两组病人全部采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临床检查仪器采取GE血管造影数字减影机(产地:美国GE公司OEC9800C型臂数字呈现系统)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方法为JUDKINS方法[2],具有1支或者大于1支的主要冠状动脉及分支内径狭窄在50%或者50%以上的CHD病人,可以判定为阳性。
1.3 统计学分析
统计分析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临床检查结果呈现阳性的43例,其阳性率为86%,对照组临床检查结果呈现阳性的有21例,其阳性率为42%,实验组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详见表1。
3 讨论
CHD(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在临床当中属于一种常见疾病,其是由于冠脉血管出现粥样硬化病理变化进而造成动脉血管腔阻塞或者窄小,进而导致心肌缺少氧气、血液或者坏死的一种心脏病。现如今,冠心病在全球许多发达国家排在死亡原因的首位。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饮食结构悄然发生变化,其患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病人越来越多,每年呈现递增趋势,对人们的健康生活质量带来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初期明确诊断以及采取相对应的治疗可以使发生CVD(心血管事件)的几率明显降低,因此,可以表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初期确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3]。
常规心电图检查一共有三种常见方法,其中有ECG(常见心电图)、TET(运动试验)以及Holter(动态心电图),对CHD的临床诊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在心脏机械性收缩之前、心肌首先出现电激动。随着心肌细胞周期性复极和除极,细胞内离子和外离子跨膜流动综合出现的电位变化,从心脏开始传导,一直到附近组织以及身体表面,采取电极把其导入到心电图机扩大和记录到的图形,能够反映出电极安置不同位置的电位差,通过分析研究可以明确知道心脏激动的来源、传导和相对应位置电压的变化。临床常规心电图代表了心脏电激动的整个过程,由不同位置的电极共同组成的各个导联心电图大致上使整个心电向量环在各个导联轴上的投影。现如今,心电图大部分描记在由纵横线共同组成的方格纸上面。纵行的速度一般给予每秒25mm,纵线代表的时间每一个小格均为0.04s。定标电压一般为1毫伏/十个小格,横线代表的电压每一个小格为0.1毫伏[4]。
CHD的ST段改变:(1)其下移:为发生心绞痛时候最为常见的心电图之一,一过性缺血类型下移。ST段下移在0.1毫伏或者0.1毫伏以上,持续时间大约在1分钟左右。原有ST段下移的病人,在以往的基础之上再向下移动0.1毫伏以上。原有的ST段抬高的病人,当急性冠脉血液供应不足的时候,其可以暂时性的回归到基线上;(2)ST段抬高:急性冠脉血液供应不足不但会导致ST段明显抬高,并会合并严重的心绞痛症状,通常出现在变异类型的心绞痛,大部分是因冠脉痉挛造成的,是心肌缺少血液(穿壁性)的一种表现。持续时间较长的病人可以出现急性心肌梗塞。另外,ST段抬高大部分呈现弓背向上类型,大部分合并T波高尖、QRS时间明显延长以及振幅波动增加,是心律失常的一种表现。
T波终末部位进行轻到,ST段不断回将,例如,阻塞的冠脉再通,ST段可以在30min当中回将到一半,能够较为迅速的回到等电位线,T波首先轻到,后倒置不断加深,一直到三周到六周的时候倒置最深,之后不断变浅,一直到平坦或者直立。急性心肌梗塞恢复以后,部分病人的异常Q波保证不变,部分病人的Q波会明显缩小,甚至全部消失。在发病以后18个月的时候有将近15%的病人Q波恢复到正常范围内或者全部消失,通常下壁心肌梗死的Q波更加容易完全消失[5]。本文临床结果显示,实验组临床检查结果呈现阳性的43例,其阳性率为86%,对照组临床检查结果呈现阳性的有21例,其阳性率为42%,实验组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缺血性ST-T改变在CHD临床诊断当中,冠脉造影是冠脉临床检查当中“金标准”。因此,则表明具有典型心绞痛临床症状CHD病人的动脉造影特异性非常高,阴性结果也许和主动脉窄小或者没有完全关闭以及非CHD存在有密切观察。可是在临床当中常规心电图改变临床诊断CHD容易出现误诊,对心电图发生改变而没有典型相关症状的病人诊断CHD,一定要采取Holte、超声心动图以及冠脉造影检查,进而使发生漏诊和误诊的几率明显降低,最终使临床诊断的准确率明显提高。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冠心病采取常规心电图进行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抽取2012年9月-2013年11月在我院采取常规心电图显示ST-T改变的疑似冠心病的患者100例,对其采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根据临床症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为典型心绞痛临床症状,对照组为无典型心绞痛临床症状,每组各50例。根据冠状动脉的结果联合临床症状评价,判断常规心电图ST-T改变在冠心病当中的临床诊断以及治疗的临床意义。结果 实验组临床检查结果呈现阳性的43例,其阳性率为86%,对照组临床检查结果呈现阳性的有21例,其阳性率为42%,实验组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临床诊断一定要联合临床表现、高危因素以及缺血性心电图改变等综合考虑,如果单一采取常规心电图改变进行临床诊断容易发生漏诊、误诊。
关键词:应用观察,冠心病,诊断,心电图,常规
参考文献
[1]詹正学,李丽华,余盛华.常规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6):752.
[2]姚锦容,张晓东.常规心电图与256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对比分析[J].临床医学,2011,31(8):98-99.
[3]张焕鑫,张宏考.心电图、高频心电图和运动平板试验对冠心病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J].医学临床研究,2010,27(7):1200-1202.
[4]刘小伟,王可.常规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对比分析[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27(3):195-196.
【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推荐阅读:
常规冠状血管造影术08-20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11-01
冠状造影01-10
冠状血管造影12-30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06-13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07-03
冠状动脉造影术护理07-05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10-24
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12-21
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护理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