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共10篇)
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护理方法, 优化护理策略使造影成像更好, 并减少患者的不适。方法 对即将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实施全方位的围检查期护理、心理护理, 观察造影质量和患者状况。结果 观察组有50例 (89.29%) , 对照组有39例 (69.64%) 经一次重建图像即可获得3分以上影像。结论 对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进行全方位精心的护理, 可以有效改善造影的成像质量, 有效减少患者造影过程中和造影后的不适, 表明护理措施有效可行, 值得推广。
关键词: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护理
当患者出现心绞痛、胸闷、心悸等冠心病相关症状时, 需采用心电图等检查手段予以确诊, 但一些患者借助其他方法难以确诊时, 需要直接对冠状动脉成像进行诊断, 这就用到了螺旋CT。另外, 进行冠状动脉手术后或者冠心病恢复期的患者也需要进行冠状动脉CT造影进行随访。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是现在能够直接观察冠状动脉形态的唯一方法。64层螺旋CT可以建立冠状面、矢状面、横断面等任意平面的图像, 将解剖结构进行精细的三维显示, 诊治可以将病变部位单独成像[1,2,3]。相比于其他造影技术, 它的辐射剂量较小, 无创口, 成像快, 成像质量高, 在进行心功能分析, 检查冠状动脉搭桥、支架的形态学, 筛查冠状动脉有无狭窄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越性[4,5]。但冠状动脉造影术具有一定的风险, 有可能发生心肌梗死, 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进行精心的护理, 不仅有助于提高成像质量, 还可以降低患者的不适, 降低造影风险, 本文对此进行如下介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7月来我院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共112例。其中男性患者71例, 女性患者45例;年龄在39~83岁之间, 平均 (57.3±12.9) 岁;进行扫描时的心率在50~117次/分钟之间, 平均66次/分钟。患者的入选标准为:经拟诊为冠心病进行进一步诊断的患者, 出现心悸、胸闷、心前区疼痛不适的患者, 冠状动脉搭桥术或支架术后进行术后随访的患者, 对含碘对比剂及造影剂不过敏, 无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心律不齐, 无肝脏及肾脏疾病。患者的排除标准为:除上述条件外, 安装心脏起搏器者、冠状动脉血管钙化严重者, 检查前饮用酒精、咖啡饮料者。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两组各有56例, 经统计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所患疾病、进行检查前和检查时的心率等均无显著性差异, 两组护理结果具有可比性。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检查时护理及检查前准备,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及检查后护理。
1.2 护理方法
1.2.1 检查方法
采用的仪器有Philips Brilliance 64层螺旋CT扫描机, 造影后图像处理采用Philips图像处理工作站, 对比剂使用碘帕醇。所有患者均应将心率调节至70次/分钟以下, 超出80次/分钟的患者给予适量美托洛尔降心率。引导患者进入扫描间, 采取仰卧位。进行心率动态监测, 在心前区、左侧第二肋间隙、右侧第二肋间隙连接好心电门控机。由专业技术人员执行扫描操作。扫描范围一般为气管隆突下到膈下2cm, 预扫描水平面为主动脉近冠状动脉开口层面。对患者进行肘正中静脉穿刺, 采用密闭式静脉留置针18G套管针, 连接到双筒高压注射器。将生理盐水40m L及对比剂90m L通过此通路注入体内, 注射器流速设定为4.6~4.8m L/s。在40%~70%RR间期内间隔10%RR间期重建图像, 选择成像质量最好的时相, 重建图像。扫描时首先计算延迟时间, 方法为以流速4m/s注入对比剂20m L, 在横断面图像兴趣区测定主动脉根部峰值时间。计算后继续注入余下的对比剂, 并注入生理盐水, 嘱患者屏气, 一次性完成扫描。注意记录扫描过程中的心率变化。
1.2.2 影像质量的评价
参考以下评价标准:5分:冠状动脉影像有清晰锐利的边缘, 冠脉远端和分支明显可见;4分:图像有少许噪声, 远端及分支明显;3分:冠脉的主要部分显像清晰, 但远端不明显, 边缘粗糙但不影响诊断;2分:冠脉主干噪声较大, 边缘模糊, 但仍可进行诊断;1分:血管存在严重的伪影或不显影。2分及以上的图像可以采用。
1.2.3 检查前护理
在检测前要充分了解患者正在服用的药物, 询问患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及特殊症状, 并予以记录。进行检查前要禁饮咖啡、茶叶、酒精饮料, 禁止抽烟, 以免对心脏及神经产生兴奋或抑制作用。检查前不要大量饮水, 排空大小便。详细分析患者服药情况和过敏史, 获取患者的身高、体质量, 确定对比剂的种类、用量和滴注速度。选择肘正中静脉较粗的位置进针。需要服用降压药、稳定心律药品的患者可继续服药, 需保证检查前2h内不进食。检查时要摘掉所佩戴的金属饰物、衣物应不含金属成分, 女性患者注意脱掉胸罩, 衣物不应对胸腔造成束缚。检查时的其他准备工作参考检查方法一项的内容。
1.2.4 检查后护理
由于造影剂具有放射性、且为一种异物, 注入体内可能引起不适。进行检查的患者往往具有心血管疾病, 更为脆弱, 注入的造影剂和生理盐水会稀释血液, 具有一定的风险。扫描进行期间及结束后应询问患者是否有不适症状。将留置导管取出时要顺着进针轨迹, 轻拉轻取, 以免血液外渗。取出导管后用消毒纱布按压20min, 若有出血, 可在纱布上加止血药分后继续按压一段时间。患者从检查室出来后应引导其在休息室休息1h, 期间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超敏反应发生, 嘱咐患者离开后要注意观察, 出现异常症状及时咨询, 以免发生威胁生命的过敏反应或心血管系统反应。对比剂经肾脏排出体外, 大量饮水有助于及时排出放射性的对比剂, 以免伤害身体。但饮水量不能过大, 防止体液低渗造成功能紊乱。
1.2.5 心理护理
通过科普宣传, 患者可能了解到进行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具有一定的危险, 造影剂的放射性也令患者生畏。针对这一情况, 护理工作者应耐心向患者解释造影检查的优势, 也要明确其风险, 在充分自愿条件下签署知情同意书。要以耐心、细致、热情的护理服务, 让患者有条不紊的进行检查, 疏导担忧恐惧的情绪。进行造影检查时患者往往较为紧张, 使心率波动较大, 护士在检查前要嘱咐患者尽量避免紧张, 并在检查时及时安抚患者。
2 结果
观察组56例患者中有50例 (89.29%) 经一次重建图像即可获得3分以上影像。其余6例经2次重建获取满意图像。患者心率较为平稳, 无因心率波动大导致检查失败的患者。
对照组56例患者中有39例 (69.64%) 经一次重建图像即可获得3分以上影像。其余17例经2~4次重建获取满意图像。患者心率总体平稳, 但有1例因心率不合格暂停检查。
经卡方检验, P<0.05, 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小结
根据本次研究数据, 表明对造影检查的患者实施精心的围检查期护理和心理护理, 比起常规检查护理效果更好, 不仅提高护理满意度, 更使得成像质量更佳, 扫描过程更顺利。护理时要注意控制患者的心率, 这是影响成像质量的重要因素。对于心率过高 (>80次/分钟) 的患者, 可给予适量美托洛尔降心率。检查时患者由于紧张可能会错误理解医师的指导, 心率也会有较大波动, 护士面对这种情况不能着急, 不要责备患者, 而是尽量以平静温柔的话语指导患者, 平稳其心率。检查时要进行一次呼吸扫描, 护士应提前指导训练患者掌握动作要领。首先深吸一口气, 吸气量为最大吸气量的70%左右。然后屏气20s以上, 尽量避免气体从鼻腔和口腔漏出。扫描时在屏气过程中心率不得有较大波动, 因此训练时要监测患者的心率变化, 不断改善动作, 直至患者进行此套动作时心率平稳。检查中具有一定风险, 要备好肾上腺素等急救药品和器材, 且密切关注患者的状态。造影对比剂含有大量的放射性元素, 对机体有一定伤害, 造影结束后要嘱咐患者多饮水, 尽快将其排除[6,7,8]。有些患者虽然没有相关药物过敏史, 但仍可发生迟发型超敏反应, 检查后要在休息室观察1h, 离院后嘱咐患者密切观察, 出现不良反应及时报告。通过全面的护理, 造影质量出现明显提高, 因此这种护理方法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侯彩芳.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护理体会[J].华西医学, 2010, 24 (6) :1570-1572.
[2]刘咸英, 冯春琴, 陈阿娜, 等.护理干预对冠状动脉在64层螺旋CT检查中的应用[J].临床护理杂志, 2010, 7 (5) :21-23.
[3]邓妮燕, 何玺, 马莹, 等.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7) :665-667.
[4]付俊杰, 白人驹.护理干预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J].天津护理, 2010, 18 (2) :63-65.
[5]李华玲, 陈亮, 肖明, 等.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11, 26 (13) :49-51.
[6]张聚梅.49例乳腺癌行根治术患者术后护理及康复指导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 (24) :143-145.
[7]陈华琴.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护理配合[J].吉林医学, 2012, 33 (31) :6877-6879.
[8]包世敏, 邝碧娟, 陈丽玲, 等.护理干预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 2010, 8 (5) :21-23.
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 篇2
◎适合做冠状动脉造影的人群
1有冠心病高危因素(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吸烟等),经常出现胸痛、闷气的中老年人。
2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近1~2周内心绞痛发作频繁,较轻的劳作便可诱发:而且发作时间较长,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效果较前差者。
3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没有明显诱因,在休息状态下也常发生心绞痛,每次发作时间较前延长,疼痛程度较前重,发作次数频繁,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效果差,怀疑心肌梗死先兆。
4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典型症状,剧烈胸痛已超过30分钟,伴有大汗淋漓、濒死感等,应迅速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开通已阻塞的冠状动脉,挽救将要坏死的心肌。
5做介入治疗或已施行过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又出现了心绞痛,需了解冠状动脉是否又堵塞,以确定新的治疗方案。
冠状动脉造影的优点,是能通过视屏直接观察到冠状动脉的狭窄部位和狭窄程度,一旦发现冠状动脉狭窄,明显影响心肌供血,可在视屏观察下当时进行介入治疗,即一次创伤可以解决诊断和治疗问题:而且术后2~3天就可出院,既节省时间又节约医疗资源。但冠状动脉造影的缺点也不少:①是一种创伤性检查方法,穿刺部位(多在股动脉)需切口,易出血,稍有不慎会产生血肿,严重者可压迫神经和血管,造成肢体活动障碍;另有约0.3%的人发生迷走神经反射,可致休克甚或心脏骤停。②约有10%~20%的人可能是完全正常的,受了痛苦又花了钱。因此,没有明显胸痛症状的人,不要轻易做冠状动脉造影。
◎适合做64排螺旋CT的人群
1用于体检目的者。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有冠心病危险因素者,为了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便于今后对比。
2用于鉴别治疗。对不能排除冠心病,需要与更年期综合征(更年心)或胆心综合征、颈心综合征作出鉴别者。为了明确诊断,需做64排螺旋CT。
3因患心脏瓣膜病需做手术者,准备做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者,陈旧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室壁痛准备做手术者,应作64排螺旋CT检查,了解冠状动脉情况。
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 篇3
1 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血管造影中的临床应用现状
1.1 临床应用现状
64排螺旋CT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仪器, 具有无创、高效、安全、精确、快捷、简便等特点[1], 对于冠状动脉有无狭窄, 心脏搭桥和支架的形态学及心功能分析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2], 如在脑灌注成像中的临床应用, 64排螺旋CT能够对脑缺血病灶起到早期显示的功能, 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另外, 64排螺旋CT在急诊及肺栓塞的早期诊断上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能够应用于冠心病、肺癌以及肝硬化的筛查等。
1.2 优点
(1) 以高空间分辨力为基础的纵轴覆盖范围幅度增大, 采集的图像能够从多个方向进行调整, 从空间多角度全面的了解病灶的细节情况; (2) 时间分辨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不仅能明显减少增强扫描过程中对比剂的使用量, 更重要的是, 明显减少了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 降低了对患者的危害[3]; (3) 64层螺旋CT的成像软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获得的三位立体图像更为精细, 更适于头颅、颌面、脊柱及骨关节等部位的结构显示[4]。
1.3 在管状动脉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64层螺旋CT作为无创性影像诊断技术, 在安全可靠的基础上, 对冠状动脉的形态学评价具有较为重要的价值, 在临床上可作为冠状动脉狭窄初步诊断指标及介入治疗筛选的手段[5], 同时还可对冠状动脉支架和搭桥血管进行评价, 对传统的插管法冠脉造影技术显示出了部分取代的作用[6]。
2 64层螺旋CT管状动脉血管造影临床护理现状
2.1 造影前的护理措施
2.1.1 全面综合评估患者病情, 严格筛查碘过敏反应高危人群
通过对患者过往病史的耐心询问, 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估, 主要包括以往有无严重心肺功能障碍, 高血压, 肝、肾功能损害, 过敏性哮喘, 甲亢或重度脑动脉硬化病史及有无药物过敏史等。尤其是对含碘造影剂过敏或有明显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 禁用碘普罗胺造影剂;对于过敏体质患者要遵医嘱, 在用药前做好预防措施, 同时还要做好变态反应的抢救准备[7]。
2.1.2 稳定患者的心律
心律的稳定对于多层螺旋CT检查的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提前告知患者检查前12h内不能食用含咖啡因的食品, 减小情绪的波动, 必要情况下可给予药物控制, 并于检查前30min在候诊室休息, 尽量避免由于心率的波动而影响图像的三维重建[8]。
2.1.3 静脉通道的建立
为了确保64层螺旋CT扫描时注射速率达5ml/s, 同时避免造影剂渗漏引起的局部肿胀坏死, 认真仔细地选择血管并采用静脉留置针十分必要。血管应选择粗直且弹性好的大血管, 通常选择肘正中静脉、头臂静脉以及前臂贵要静脉为最佳, 尽量避开皮肤的疤痕、破损、红肿等不易注射及固定的部位[9]。
2.1.4 心理护理干预
依据患者的不同年龄心理特征做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耐心细致的为患者及其家属介绍造影的基本原理及应用价值, 以及造影过程中药物注射作用, 尽量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减轻患者对疾病和医院环境的心理负担, 使患者能够克服恐惧、紧张的情绪, 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认真配合, 为提高图像质量奠定有利的基础。
2.2 造影中的护理措施
2.2.1 体位选择及心率监测
嘱患者排尿后, 排除金属衣物, 解除紧身内衣, 取仰卧位舒适的躺于检查床上, 双臂上举, 采用75%乙醇清洁皮肤后, 分别于两锁骨上及两上腹区放置电极片, 连接好心电监护仪, 对患者的心率进行监测[10]。
2.2.2 屏气训练
已有研究证明, 呼吸运动产生伪影是影响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而, 患者良好的屏气配合是获得理想图像的重要保证。患者在医生的要求下进行3次呼吸训练, 即深吸气-屏气-喘气, 前2次维持5s左右, 第3次需维持20s左右, 以利于对整个心脏的扫描。嘱咐患者要避免打喷嚏、咳嗽和吞咽, 尽量保持静止状态。对于年老体弱的患者, 必要时可以给予吸氧以保证其屏气的耐受程度[11]。
2.2.3 造影剂的注射
在造影剂注射前要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反应, 如血管发胀、发凉、周身发热、口干以及有尿意等, 均属正常现象, 不必紧张。但若出现疼痛或肿胀时要及时说明以便立即停止注射。造影剂的注射过程中, 要密切观察局部皮肤有无肿胀、疼痛以及过敏反应的发生, 注射速度控制在5.5ml/s, 注射量一般为70ml[12]。操作人员可通过显示器上的压力曲线监测患者造影剂的注入情况, 并密切观察患者的体征变化, 如遇特殊情况, 应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2.3 造影后的护理措施
造影完毕后, 适当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嘱咐患者缓慢起身, 坐起后休息观察片刻, 如有不适情况及时给予对症处理措施。对于正常患者, 需按压针眼10min以上, 并于休息室内休息30min后即可离开。鼓励患者多饮水以促进造影剂的排泄。
3 展望
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 篇4
关键词:多层螺旋CT 脑动脉瘤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106-01
脑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某些患者偶有癫痫、头痛、压迫感等症状,而其余大部分病患则无明显症状。当动脉瘤发生破裂时,则可引发颅内出血,这也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多层螺旋CT的出现,CT血管成像(CTA)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结合实例,将MSCTA技术同其他影像技术相比较,对MSCTA的性能指標作出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38例疑脑动脉瘤患者行MSCTA 检查,男23 例,女15 例。年龄25~73 岁,平均44.7 岁。其中36 例先后行DSA 检查,36 例均经外科手术证实,2例基底动脉瘤未手术。
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 篇5
1 冠状动脉钙化简述
现代医学观点认为, 冠状动脉钙化通常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钙盐沉着现象, 冠状动脉的钙积沉现象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突出病理特征和特异性标志。冠状动脉钙化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退化形式及结果, 其形成机制属于复杂主动的可调控过程。尸检证明, 冠状动脉钙化总是发生在粥样硬化病灶中, 出现于局部冠状动脉显著狭窄区域的的血管壁。所有的冠状动脉钙化均与其内膜粥样硬化病变有关, 冠状动脉钙化的程度与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 变性组织细胞与细胞分解时释放的磷酸盐结合后再与钙结合形成磷酸钙沉着于粥样斑块内, 类脂质中钙亲和性强的磷酸酰丝氨酸也会引起钙盐沉积;许多代谢性疾病及其并发症患者也可发生冠状动脉钙化, 年轻成人的动脉钙化表现为脂质核脂质小体中的结晶钙聚集, 当矿化现象严重时, 会出现纤维组织增加及脂质成分沉淀。冠状动脉少量钙化会发生在邻近内弹力板纤维斑块内, 多数钙化出现在坏死内膜内, 其冠状动脉狭窄明显。近年来研究表明, 冠状动脉钙化的钙沉积多数发生于近战型病变中, 显示了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程存在和严重程度, 钙化斑块数量反映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区域大小, 有研究认为, 冠状动脉疾病发生可能改变粥样硬化斑块的机械特征, 轻度和中度狭窄斑块可能导致动脉血管破裂及冠状动脉综合症, 冠状动脉钙化范围越广, 冠状动脉疾病发生概率越高。冠状动脉钙化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具有独立影响。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程度的体现, 冠状动脉钙化成为冠心病诊断的重要早期指标。
2 多层螺旋CT造影在冠状动脉病检中的技术优势
医学CT是利用X线集束对人体结构层面进行扫描处理形成重建图像的成像技术。螺旋CT采用滑环技术将探测器沿人体长轴呈螺旋式轨迹扫描, 可快速连续的采集扫描数据, 获取三维重建图像, 使血管立体成像成为可能。多层螺旋CT造影属于一种新型CT成像技术, 它采用锥形X线集束和多排探测器, 能够进行长距离大范围全方位的扫描, 可自动调整扫描条件参数, 检查全面细致, 无病灶遗漏现象, 三维重建无伪影干扰出现, 图像更接近于立体解剖图像, 可反复进行各种模式的图像重建, 能够实时显像, 病变检测率高。多层螺旋CT成像系统在一次扫描过程中能同时获得多个层面的图像投影数据, 图像分辨率和清晰度较高, 移动伪影少, 整个扫描范围内血管图像的连续性强, 操作简便, 安全系数高, 时间与空间分辨率高, 细微结构显示清晰。
相对于冠状动脉的疾病检查来说, 多层螺旋CT造影检查对于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多层螺旋CT造影技术以亚秒级扫描速度和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来实现冠状动脉成像, 对于显示冠状动脉血管的形态异常效果明显。作为一种无创伤性冠状动脉病检实用方法, 多层螺旋CT造影能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粥样硬化斑块及其钙化病灶等, 特别是对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及其相关病因确定较为高效, 同时能显示动脉血管的管腔、管壁情况;多层螺旋CT的三维重建技术对冠状动脉多方位显像能力较高, 血管成像信息量大, 能进行高分辨力图像检查, 观察夹层动脉瘤内膜片, 真假腔血流成像。相对来说, 多层螺旋CT造影技术具有无创性、扫描速度快、扫描层厚更薄等技术特点, 临床信息提供精确, 成为临床医学检查诊疗的一项重要手段。
3 多层螺旋CT造影在冠状动脉钙化临床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多层螺旋CT造影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方面进展较快, 对心血管影像研究体现了重要的应用价值。近几年来, 本人通过采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对多例冠状动脉钙化检查患者进行临床研究:
3.1 冠状动脉钙化的多层螺旋CT造影影像检查方法
借助64排螺旋CT扫描仪, 使用扫描层厚0.625mm×64mm排列的探测器, 管电压120-140KV, 采用高毫安输出球管以800mA峰值输出, 螺旋扫描速度控制在不低于0.35s/转的范围内, 通过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采集数据以及单、双或多扇区图像重建算法, 螺距3~6、视野25cm×25cm, 选用非离子型对比剂根据患者个性体重和扫描范围定量以3.5~5mL/S速率于肘前静脉穿刺注射总量75~80mL后, 延迟时间13~16s;以相同速率继续追加注射对比剂, 选择气管隆突至心脏膈面范围, 在观察部位血管内造影剂充盈达高峰期时作连续扫描, 扫描时间控制在5~10s, 扫描完毕后对原始数据进行常规重建并作三维图像处理, 分析冠状动脉斑块性质及钙化程度, 评价管腔狭窄及其程度。
3.2 多层螺旋CT造影对冠状动脉钙化诊断价值的评价
研究发现, 多层螺旋CT造影对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的钙化敏感性高。多层螺旋CT造影可显示冠状动脉的主干及其2~3级甚至4级分支及其管腔血流通畅程度, 对冠状动脉近中段病变特别是前降支病变显示率较高, 多层螺旋CT造影冠状动脉斑块检出率为85%, 钙化型斑块检出率为84%, 冠状动脉主干及前降支的最佳重建图像为75%相位窗, 其分支结构图像显示清晰, 对冠状动脉斑块显示良好, 能有效反映出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的病理结构, 对冠状动脉狭窄显示较佳。
研究发现, 冠状动脉钙化与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与冠状动脉内膜及中膜厚度相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发生在冠状动脉主干的近心段, 发生率以前降支的近中段最高, 冠状动脉钙化检查中, 用钙化面积乘以CT峰值得到的钙化积分是目前检测冠状动脉钙盐沉积定量分析的重要指标。通过对斑块CT值测定, 可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的计算, 明确斑块的形态、位置及长度及斑块与冠状动脉分支的关系, 对易损性斑块的评价也有一定价值。动脉粥样硬化在冠状动脉重构阶段尽管斑块钙化处于不断发展中, 但管腔内径却并无明显变化, 随着粥样斑块的增大和钙盐的大量沉积, 冠状动脉管壁弹性逐渐丧失, 其管腔内径开始变小而出现狭窄, 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管壁欠规则或固定狭窄部位均被认为存在粥样硬化斑块。
冠状动脉钙化多层螺旋CT造影检查对冠心病筛选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冠状动脉钙化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预测因素, 个体研究发现, 冠状动脉钙化者的心血管性疾病发病率是无钙化基础者的3倍, 利用多层螺旋CT造影的冠状动脉钙化检查能够有效确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存在, 通过冠状动脉钙化的量化分析, 能够观察其粥样硬化病理变化, 有助于冠心病的诊断及其病变范围程度预测及预后控制。
初步研究也发现, 多层螺旋CT造影技术对冠状动脉的非钙化检查, 尤其是动脉狭窄不明显的非钙化斑块显示效果不明显, 由于部分血管的容积效应影响其斑块密度的准确测量, 对斑块病理结构判断会存在一定误差。
总之, 当前医学科技条件下, 多层螺旋CT造影技术以其高密度分辨率和扫描层厚度较薄、可重复检查等技术优势, 为冠状动脉病变的无创检查提供了便捷途径, 利用多层螺旋CT造影技术检查冠状动脉钙化明显的图像效果。
参考文献
[1]卢艳红, 郭顺林, 王刚, 等.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J].兰州大学学报, 2007, 33 (2) :72-76.
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0例患者均行64层CT冠脉造影检查, 2例为冠脉支架术后, 21例64层CT诊断冠脉狭窄的患者同时行选择性冠脉造影检查。男20例, 女10例, 年龄45岁~75岁, 平均年龄58.66岁。采用64层螺旋CT扫描机。
1.2 扫描前准备及扫描参数
心率快者, 扫描前30 min口服倍他乐克25~50 mg, 控制心率在50~70次/min之间。先行冠脉钙化评分扫描, 使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 扫描范围自气管分叉下1 cm至心底部下缘, 扫描参数:准直0.6 mm, 螺距0.24, 有效层厚3 mm。然后行冠脉强化扫描, 经右侧肘前静脉以5.0 ml/s流率应用双筒高压注射器注射碘普胺 (370 mg/ml) 70 ml, 注射完后再以相同的流率注射50 ml生理盐水, 使用人工智能触发扫描 (触发阈值设置在100 Hu) , 扫描范围从气管分叉部到肝脏上缘 (心底部) 屏气扫描;扫描参数:准直0.6 mm, 螺距0.2, 有效层厚0.75 mm, 重建间隔0.5 mm, 电压120 kV, 管电流900 m As, 旋转时间0.33 s, 扫描时间12 s~14 s。
1.3 图像后处理
首先根据图像的质量选定重组R-R时相, 一般选定右冠脉中段为参考层面, 应用图像预览软件分别在20%~80%R-R时相中每隔5%重组1张图像, 选定图像质量最佳的时相为重组R-R时相。采用个体化的R-R时相进行图像重组, 因为同一患者的冠脉不同分支其最佳R-R时相不同, 甚至同1支冠脉的不同节段其最佳R-R时相亦不尽相同, 因此笔者采用个体化的R-R时相。然后在工作站将原始图像利用多平面重组 (MPR) 、曲面重组 (CPR) 、容积重组 (VR) 、最大密度投影 (MIP) 和智能化血管分析软件进行冠脉及其分支图像后处理, 以显示冠脉及其分支。所有图像均由2名有经验的CT室主治医师共同阅片并作出诊断, 行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将两者的诊断结果进行对照。
1.4 冠脉狭窄的判断
利用智能化血管分析软件对冠脉的管腔进行评价, 并对狭窄段冠脉管腔进行测量, 评价管腔的狭窄程度, 并与选择性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对照, 评价64层螺旋CT冠脉造影的准确性。
2 结果
2.1 64层冠脉造影结果
30例患者中15例心率在60~75次/min, 3例心率高于75次/min, 最高1例心率为86次/min, 11例心率低于60次/min, 26例患者心率规整, 2例患者出现偶发早搏, 利用64层CT的心电门控编辑软件使心动周期变得规整。共136支冠脉主要分支:右冠脉 (RCA) 、左冠主干 (LM) 、左冠前降支 (LAD) 及左冠回旋支 (CX) 均可清晰显示, 30例行64层MSCT冠脉造影的患者均成功地显示冠脉各主支, 包括左主支、回旋支、前降支、右支冠脉以及分支, 和右冠的后降支、左室后支、圆锥支、窦房结动脉及左冠的对角支、钝缘支等。30例患者均可清晰显示右冠脉的窦房结动脉、圆锥支, 其中6例患者的窦房结动脉起自于主动脉窦, 呈右冠双开口;30例中有6例呈左冠脉优势型, 表现为左冠脉回旋支发出左室后支和后降支, 2例冠脉支架置入 (3个支架) 术后的患者, 显示支架形态正常, 管腔通畅, 无再狭窄。21例患者中62支冠脉有不同程度的钙化和软斑块, 其中19例的42支冠脉伴有不同程度的狭窄。
2.2 冠脉与选择性冠脉造影的对照研究
在同时行两者检查的21例中, 选择性血管造影显示42支冠脉有不同程度的狭窄, 而64层CT冠脉造影有38支冠脉显示不同程度的狭窄, 误诊为狭窄的4支主要由于冠脉存在严重的钙化, 影响了对管腔狭窄程度的判断。
3 讨论
3.1 64层MSCT的优势
64层MSCT较16层MSCT扫描速度明显加快, 其旋转速度可达每周0.33 s, 在行冠脉造影检查时只要求心率控制在50~70次/min以下即可, 对偶发心律不齐的患者可利用心电门控编辑 (插入心动周期或删除心动周期) 软件对心动周期进行调整, 基本不影响后处理图像的质量, 本组有2例患者出现偶发早搏, 采用此法获得了比较满意的重组图像。由于扫描速度明显增快, 可获得冠脉内对比剂充盈的高峰期原始断面图像, 从而得到心脏和周围结构更清晰的图像。同时64层MSCT具有MIP、CPR、VR等先进的后处理功能, 能以不同的方法显示冠脉主干及其细小分支, 本组30例患者在清晰显示冠脉各主干之外, 还可清晰地显示其细小分支, 如右冠脉窦房结动脉、右冠脉圆锥支等, 不仅能多视角观察管腔, 而且能显示管壁的病理表现及相邻血管与组织结构的情况, 能清晰地显示冠脉壁的斑块及管腔内的血栓, 尤其能显示冠脉的软斑块、混合斑块, 从而能比较准确地判断有否狭窄, 并可利用智能化血管分析软件自动测量管腔的狭窄程度, 在很大程度上可替代数字减影冠脉造影。
3.2 64层MSCT冠脉造影扫描参数的选择及对比剂的应用
选择合适的扫描参数是提高图像质量的根本保证, 通过本组病例, 笔者认为最佳的扫描参数为:准直0.6 mm, 螺距0.2, 有效层厚0.75 mm, 重建间隔0.5 mm, 电压120 kV, 管电流900 m As完成整个心脏的扫描只要12 s~14 s, 因此要求快速注射高浓度的对比剂。本组病例注射对比剂流率为5.0 ml/s, 注射完成后, 以相同的流率注射50 ml的生理盐水, 能加快对比剂的循环, 增加冠脉内对比剂的浓度, 可使右心室、右心房内对比剂的含量大大减低, 提高了右冠脉主干及分支的显示率。本组病例显示右冠脉主干的图像质量明显提高, 其细小分支的显示率亦较4层和16层MSCT明显增加。同时由于64层MSCT扫描速度明显加快, 冠脉造影应用对比剂的总量较16层MSCT明显减少, 本组病例应用对比剂的总量只需50~70 ml。
3.3 64层MSCT各种重组方法的比较
笔者通过对64层MSCT冠脉造影的分析及与常规选择性冠脉造影显示结果的对照研究, 认为薄层MIP重组图像对立体直观地显示冠脉的各分支具有一定的优势, 而且能清晰地显示管壁的钙化及管腔内的软斑块, 并能判断管腔的狭窄及其程度。但冠脉钙化明显的患者薄层MIP在评价管腔狭窄程度时常受到影响, 本组病例中就有4支冠脉因管壁的钙化而掩盖了冠脉的狭窄程度。VR重组图像虽能立体、直观地显示冠脉各主干及其分支, 但其不能真实地显示冠脉壁斑块及评价冠脉的狭窄程度;智能化血管分析软件, 不但能立体直观地显示冠脉束, 而且可将可疑狭窄段冠脉拉直, 并能360°旋转, 比较准确地评价管腔的狭窄程度;二维重组尤其是CPR在硬、软斑块的显示上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但其不能整体地显示冠脉, 因此在评价冠脉狭窄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总之, 64层MSCT对冠脉疾病诊断是各种重组图像及轴面图像的综合诊断, 不能局限地应用某一种重组图像对冠脉疾病进行诊断。
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诊治冠心病患者57例, 所有入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心绞痛病史, 并经心电图检查有ST-T心肌缺血改变, 无早搏及其他心律失常, 无对比剂过敏及严重肝肾疾病。其中男性30例, 女性27例, 年龄45~78岁, 平均年龄63.8岁。
1.2 检查方法
所有病例均进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 并且与1周内采用Judkin’s法进行有创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64排螺旋CT检查:日本东芝64排螺旋CT进行检查, 检查前应用倍他乐克等药物将心率控制在70次/分以内;经压力注射器将对比剂从肘静脉注入, 对比剂注射速度4.0 m L/s。通过心动周期不同时段 (主要R-R问期的25%~35%段和R~R间期的55%~70%段) 来重建数据。
1.3 诊断标准
狭窄程度=[ (狭窄处远侧+近侧血管直径) /2-狭窄处血管直径]/[ (狭窄处远侧+近侧血管直径) /2]×100%。冠状动脉诊断分为:血管管腔正常;狭窄程度<50%为轻度狭窄;50%管腔内径减少<75%为中度狭窄;狭窄程度>75%重度狭窄;完全闭塞。
2 结果
57例冠心病患者均顺利完成64排螺旋CT及有创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有创冠状动脉造影示>2 mm血管直径冠状动脉阶段一共有638段;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能够满足影像学评价有588段, 占血管段数92.16%;50段为不可评价血管节段占血管段数7.84%, 主要因素为严重钙化遮蔽管腔、运动伪影太大、心律不齐影响评价。对两种检查方式冠状动脉诊断进行符合率统计并进行比较, 具体见表1, 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具体检查结果比较见图1~图4。
图1患者女性, 34岁, MSCT曲面重建图像 (CR) , 左冠状动脉主干起始部及左前降支钙化显著, 管腔狭窄评价有一定限度
图2与图1为同一患者, ICA显示, 左冠状动脉主干起始部狭窄不明显, 但左前降支狭窄显著 (>75%)
图3患者男性, 79岁, MSCT显示左旋支中段管腔狭窄显著 (>75%)
3 讨论
随着CT发展及进步, 特别是64排螺旋CT问世比以往CT, 增加了探测器宽度, 加快了球管转速, 加快扫描速度, 可以在5 s内完成整个心脏冠状动脉扫描, 并经后处理可以展现整个心脏冠状动脉三维立体图像, 对冠心病无创检查得到全面的发展。获得开创性进展。
多层螺旋CT (MSCT) 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得到完善和健全[1], 心电门控技术应用使得扫描速度更快, 空间、时间分辨率提高, 对冠状动脉病变有较高准确度、符合率及高敏感度, 能够对2 mm以上的冠状动脉病变进行评价, 还具有无创伤、安全简便优点, 广泛应用临床评估急性胸痛、支架术后复查、冠状动脉狭窄、斑块评估, 是否适合血管重建等。
有创冠状动脉造影对内膜下软斑块不能显示[2], 但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可以显示;MSCT检查对于冠状动脉开口异常有独到优势;对钙化病变MSCT检查特异度高, 对严重钙化病变进行提示, 手术中减小扩张压力, 避免发生血管撕裂, 对需要进行植入支架具有指导意义。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也存在不同程度不足, 对较为顺直的血管有良好的诊断, 对扭曲血管较差;还受到呼吸辅导、血管钙化、心率、心律失常等影响。
总之,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对冠状动脉病变进行诊断, 具有和有创冠状动脉造影95.23%符合率, 临床上可以用作无创性普查筛选冠心病高危人群、冠状动脉狭窄、斑块评估及对冠状动脉搭桥、冠状动脉支架术后随访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方法 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诊治冠心病患者57例, 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 并且进行有创性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对冠状动脉病变进行诊断, 具有和有创冠状动脉造影检查95.23%符合率。结论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可以用作无创性普查筛选冠心病高危人群及对冠状动脉搭桥、冠状动脉支架术后随访方法。
关键词: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冠状动脉造影,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1]刘利平, 刘翠萍, 王建军.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与冠脉造影对冠心病诊断的比较[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 2009, 18 (2) :155.
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0年1—4月先后在我院住院的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可疑冠心病的患者。排除严重的肝肾、心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碘对比剂过敏者。80例患者,其中男47例,女33例,随机分两组,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40~78岁,平均64.2岁。观察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39~79岁,平均63.4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检查前签订CT增强强化扫描协议书。所用造影剂碘普罗胺(370 mg/ml)100 ml,用药方法为高压注射,流率4 ml/s,均选用20G静脉留置针(美国BD公司)行肘部大血管穿刺。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包括介绍检查目的、方法、需要的时间、检查过程、检查中可能出现的不适感及应对措施,告知患者做该检查要达到最明确的影像学诊断最佳心率(应<70次/min)。训练患者屏气并告诉患者检查过程中应注意听从操作人员指令进行深呼吸和屏气。观察组在检查前及检查中,另外由专人负责并增加采取以下心理干预手段。
1.2.1 心理干预
扫描计划制定前,常由技术员,护士与患者进行沟通,交谈,询问患者病史、病情等相关内容,并对CT冠状动脉造影的安全性、无创性进行详细介绍,并认真倾听患者的讲述,了解患者提出担心的问题并耐心解释,使患者感到亲切可信,消除恐惧与紧张心理,增强患者对检查的信心。
1.2.2 认知干预
在取得患者信任的基础上,向患者介绍整个扫描过程,回答患者疑问,向患者交代配合的注意事项,使其了解保持平和心态与保持稳定的心率对检查的重要性。并告知患者注射药物过程常见的不适如一过性全身发热、恶心等都属于药物的常见反应,一旦出现过敏反应会有有效的应对措施。使患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让患者认识到护患双方共同配合,才能顺利完成检查。
1.2.3 行为干预
操作者安慰、鼓励患者,协助摆放正确姿势,教给患者平稳吸气屏气的方法,通过放松、腹式呼吸等训练,使患者放松身心。如要大剂量注射造影剂前,先预注射小剂量造影剂,检查高压注射、连接管,注射针头与患者的血管是否连接固定稳妥,观察患者的反应。在扫描前注射造影剂期间,操作者再次叮嘱患者配合呼吸,消除患者恐惧,以防止心率变化过大。
1.3 观察指标
1.3.1 心率
心理干预前后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心率的变化情况,干预前后均取平均心率统计。
1.3.2 图像质量评价
由2名放射科的高年资医生根据多个心动周期冠脉重建图像评价成像质量并判断有无运动性伪影。成像质量参考Hong等[1]的评分方法:血管显示清晰,无运动性伪影为好;部分血管节段轻度模糊及轻度运动性伪影为较好;约50%血管有双边征,中度伪影为较差;血管全程出现模糊,双边征并有中段重度运动伪影为差。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心率资料以undefined表示,采用t检验,两组血管成像图像质量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心率变化比较
心理干预后观察组心率比较平稳且稍慢,对照组心率明显加快,见表1。
2.2 两组图像质量评价比较
由表2可见:心理干预后观察组运动性伪影少于对照组,而且冠脉成像质量优于对照组,二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例(%)]
3 讨论
影响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因素较多,客观的如机器因素,主观的有操作人员的因素、患者的心理因素等。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患者心理变化和心率波动因素,因而患者在检查中的情绪稳定,成功配合是提高图像质量的关键。
3.1 心理干预护理有助于稳定心率
患者心率的快慢除了与原有的基础心率和疾病有关外,还与患者的情绪反应和心理状态有关。本研究发现,实施心理干预后的患者在做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时心率比较平稳且稍慢,而没有心理干预的患者心率则明显加快。任援等[2]研究也证实:检查过程中配合心理疏导,可以使患者保持平稳的心率。
3.2 心理干预护理有助于提高冠脉成像质量
冠状动脉成像检查成功与否直接影响螺旋CT图像的质量及诊断。患者的心率波动及呼吸所产生的运动性伪影是影响冠状动脉造影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除了稳定患者的心率外,对呼吸运动的控制也很重要。患者屏气动作需与CT机内所录制的声音揭示完全相同,检查前护士可以指导患者按照操作人员指令进行合适的呼吸训练,检查时患者就容易按要求配合呼吸。具体要求:每一次吸气时幅度与平时一样,且每次呼吸幅度保持一致,然后屏气20 s,也可在要求屏气时捏住鼻子,全身没有轻微的运动,包括细微的呼吸动作,保证扫描屏气平稳。心理干预后患者冠脉图像运动性伪影少于未实施心理干预的患者,而冠脉成像质量优于未实施心理干预的患者。同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能使患者心情放松、提高检查配合的依从性,稳定患者心率,有助于延长屏气时间,从而减少运动性伪影的出现[3,4]。
4 结论
对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实施适当的心理干预,可调整病人的心理状态,减轻心理负担,有助于患者稳定情绪,减少心率波动及图像运动性伪影,从而提高冠脉造影图像质量。
参考文献
[1]Hong C,Backer C,Huber A,et al.ECG-gated reconstructed mutidetec-tor rOW CT coronary angiography:effect of varying trigger delayonim-agequality[J].Radiology,2001,220:712-717.
[2]任援,孙文,付小美,等。128层容积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护理[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8(10):1209-1210.
[3]陈红辉,夏俊,曾纪英,等.心理护理对螺旋CT增强扫描病人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5):68-69.
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 篇9
【关键词】CT血管造影;冠状动脉病;诊断
冠状动脉钙化是一种常见的冠状动脉疾病,倘若诊断治疗不及时,其可能会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1]。临床上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主要是定量分析,通过检查钙化斑块的数目进行判断,并依此评估患者冠心病发生几率。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无创的技术被引入临床检查中,放射CT血管造影具有扫描速率快、安全可靠的优点[2],并且能精确检出钙化斑块的情况,因此其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本文采用放射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疾病的检查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于我院接受诊断的90例疑似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2例,女38例,年龄在31-8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3岁。在并发症方面,糖尿病11例,高血压并24例,高血脂19例。
1.2 方法
1.2.1 扫描方法
扫描机选定为64层CT血管造影机,该检查系统配有冠状动脉钙化分析软件和图像工作站。扫描电压选定为120Kv,电流选定为1331As,矩阵选为512×512。扫描前要求患者屏气,将扫描仪从气管隆突往心脏隔下水平扫略,扫描过程中同时观察心电信图。
1.2.2 检出方法
根据相关标准[3]确定冠状动脉是否存在钙化斑块,若两个或者是两个以上相邻像素CT值小于130Hu域值时则可判定存在钙化斑块,等于或者大于1300Hu值图像软件会显示为粉色。由于伪影会导致噪声或者粉色带状区的产生,若患者心脏区域内存在噪声、点装灶、带状粉色灶则需要特殊处理,此时需要对此区域进行细分,划出钙化斑块区域、伪影区域,调整窗口各参数使其显示清楚。也可以利用软件局部放大的功能,对比原始图像,以达到区分伪影区域中钙化斑块位置。采用两组不同的厚度对患者的原始数据进行重建,厚度选定为1mm和3mm,1mm组层厚和层距均为1mm,同理,3mm组层厚和层距均为3mm。
1.2.3 敏感度计算方法:(3mm检出钙化斑块数或者小钙化斑块数)/(1mm检出钙化斑块数或者小钙化斑块数)×100%。
1.3 统计学方法
将两组1mm和3mm厚度重建检出的钙化斑块数目导入到数学分析软件spss12.0中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比较两组检出结果的差异,分析其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放射CT对冠状动脉检查结果
90例疑似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平均扫描时间为22.3秒。总共对197支血管进行造影,其中180支血管可以评价,17支血管无法评价;无法评价的17支血管中的10支出现大范围的钙化情况,3支由于心跳伪影影响,2支由于呼吸伪影影响,2支由于血管内对比剂浓度低,未扫全起始、末梢节段等。各冠状动脉的诊断指标以狭窄>50%为标准。具体见表1。
表1 各冠状动脉的诊断情况
指标LADLMRCALCX总计
特异性94.810084.868.392.4
敏感性87.410077.554.879.6
阴性预测值95.610086.977.691.4
阳性预测值85.010083.875.273.7
2.2 两组钙化斑块检出结果对比
通过采用放射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1mm组检出钙化斑块51个,小钙化斑块35个,3mm组检出钙化斑块44个,小钙化斑块28个。3mm组钙化斑块敏感度和小钙化斑块敏感度分别为86.3%和80.0%,与1mm组存在明显差异,即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2.
表2 1mm组和3mm组钙化斑块检出结果比较
组别例数钙化斑块数钙化斑块敏感度小钙化斑块小钙化斑块敏感度
1mm组9051100%35100%
3mm组904486.3%2880.0%
P值--<0.05-<0.05
3 讨论
冠状动脉疾病是一种死亡率较高的疾病,其具有很强的潜伏性,不易察觉。据相关报道[4]50%左右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发病前并无症状。倘若发现不及时,一旦血管狭窄加剧,粥样斑块脱落而堵塞血管,可能会导致患者死亡。临床上一般依据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来评定冠心病的风险等级,倘若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对预测冠心动脉疾病具有100%的特异性,敏感性也达50%以上。如果冠状动脉内存在钙化,则提示有可能会发生冠状动脉狭窄。倘若患者年龄在60岁以上,放射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的阴性预测值更高,此群体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直接作为冠心病的重要诊断指标。因此钙化斑块的存在及其积分情况对诊断冠状动脉疾病,评定其危险性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研究中对钙化斑块的面积以及数目等进行计算,倘若CT值大于100Hu則可认为钙化。
传统的冠状动脉疾病的检查方法是心电图,其具有无创伤的特点,其在放射CT血管造影出现之前一直是检查粥样硬化的最重要标准。但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放射CT血管造影逐渐应用于冠状动脉疾病的检查。放射CT血管造影具有扫描快、价格便宜、操作简单、图像处理能力强等特点,在冠状动脉疾病的检查方面与心电图作用类似,因此其取代了心电图成为了冠状动脉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射CT血管造影可以显示冠状动脉的主干和分支,其图像质量已十分接近解剖图像,通过CT值可以判断钙化斑块所属类型,同时还可以对患者心功能、冠状动脉狭窄情况进行评估,为进一步的搭桥等介入治疗提高可靠的术前信息[5]。
影响放射CT血管造影钙化斑块检出结果的因素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层厚和层距。本研究中采用1mm和3mm的层厚和层距对原始数据进行50%重叠方法重建,降低部分容积效应,使纵向分辨率得到,小钙化斑块的检出率减少化斑块的漏诊率。理论上层距越小和重叠度越高检出结果更准确,但是层距小重叠度高不利用软件处理。经过研究,1mm组检出钙化斑块51个,小钙化斑块35个,3mm组检出钙化斑块44个,小钙化斑块28个,两组具有明显差异,可见1mm组具有更强的钙化斑块检出率,其结果更准确。
参考文献
[1] 张福洲,陈华平,余帮龙等. CT和MRI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比较[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2,16(05): 823-827.
[2] 吴波,邢艳,马依彤等. 多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04(04): 248-252.
[3] 张俊峰,蔡久英.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冠状动脉疾病研究进展[J].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08,1(S1): 91-93.
[4] 周小明. 论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钙化斑块中的临床体会[J]. 中外医疗. 2011,30(09): 173.
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20例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 所有患者均为冠状动脉支架治疗术后, 20例病人共放置支架38个, 7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12枚支架有冠状动脉造影对照。20例病人中男12例, 女8例, 年龄37~72岁, 平均56.5岁。所有患者均无严重的心律不齐或肝肾功能不全。
1.2 检查方法
使用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 64层螺旋CT。心率≥70次/分患者在检查前1h口服倍他乐克50mg, 以控制心率。扫描前严格训练患者的呼吸, 使患者在整个扫描过程中能做到严格屏气扫描, 以免因呼吸伪影而影响重建图像的质量。扫描范围自支气管分叉处至心尖部。然后行增强扫描, 经肘前静脉以4.5~5.0mL/s速率注入70~80mL非离子型造影剂优维显以及20mL生理盐水, 程序自动监测升主动脉根部ROI内的平均CT值, 达到100HU时, 触发增强扫描。扫描参数:准直0.6mm, 螺距0.2, 旋转速度0.33s, 重建层厚0.75mm, 间隔0.5mm, 扫描时间一般为10~12s。
1.3 图像分析后处理方法
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 将扫描原始数据在心动周期R波后40%~80%的心电相位窗上进行横断位图像重建, 传输至Syngo工作站, 通过多平面重建 (MPR) 、容积成像 (VR) 、曲面重建 (CPR) 、最大密度投影 (MIP) 、等图像后处理方法取得冠状动脉及其分支立体重建图像, 从不同的方位显示冠状动脉各主要分支, 支架通畅表现为MIP像上可见支架呈高于血管密度的栅栏状, 内为较低密度的血管腔;垂直平面重建外圈为高密度的支架, 内为较低密度的血管腔。调整窗宽、窗位, 血管腔内未见明确充盈缺损, 仿真内窥镜 (CTVE) 重建, 可在导航下自支架近端管腔走入支架内管腔, 并走出支架。支架不通畅表现为有支架内部密度增高, 仿真内窥镜重建不能通过血管腔。部分患者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图像对照。
1.4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判断
采用目测直径法, 即血管狭窄程度= (狭窄端近心端正常血管直径—狭窄处直径) /狭窄端近心端正常血管直径×100%。计算冠状动脉MSCTA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在正常组和病变组的符合率。
2 结果
20例冠脉支架术后患者中, 所有冠状动脉支架的形态、位置均可显示, 其中左前降支18个, 左回旋支8个, 右冠状动脉12个。其中10个支架术后出现再狭窄, 再狭窄发生率26.3%。所有行CT冠状动脉检查的患者无一例出现并发症。有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对照的12个支架显示畅通与CAG结果一致。VR重建像显示支架的位置直观、清晰, VE重建像示腔内通畅情况, CPR和MIP显示支架为高于血管密度的栅栏状, 内为较低密度的血管腔 (图1~4) , 调整窗宽、窗位观察腔内情况。4个支架因金属伪影较重以及支架局部管壁严重钙化, 影响了对支架管腔狭窄程度的判断。
3讨论
介入性治疗面临的最重要问题是再狭窄,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由于有效地避免了球囊扩张后血管壁弹性回缩和血管重塑, 使初始管腔扩大更为明显, 再狭窄率明显降低, 但由于支架本身可刺激平滑肌细胞增生, 因此, 再狭窄发生率仍在13%~20%左右[2]。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的疗效评价及随访主要是采用冠状动脉造影。但CAG是一种创伤性的检查方法, 有一定的危险性, 且检查费用较高。并且有研究表明, 经血管造影检查确认为再狭窄的病人中, 仅有45%的病人需要进行再次血管重建[3]。因此寻找无创性的检查方法已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MSCT的出现, X线球管旋转速度的提高以及薄层扫描大大提高了其空间分辨率, 使以往难以成像的冠脉内支架及对支架内腔的评价成为可能。
本研究提示, 通过观察支架远端血管的显示情况, MSCT可以用来判定支架开通和完全闭塞的情况, 与CAG的结果基本相符。但对支架内管腔狭窄程度的定量评价仍有一定的限制。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能较准确显示冠状动脉支架的形态、位置及有无再狭窄和再狭窄的部位及程度, 对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随访、观察患者有无再狭窄方面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且具有微创性和多视角观察的优点, 是评价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重要的诊断与筛选方法。
参考文献
[1]Hoffmann R, Haager P, Mintz GS, et al.The impact of highpressure vs.low pressure stent implantation on intimalhyperplasia and follow-up lumen dimensions:results of arandomized trial[J].Eur Heart J, 2001, 22 (21) :2015-2024
[2]Windecker S, Maier-Rudolph W, Bonzel T, et al.Interventionalcardiology in Europe 1995.Working Group Coronary Circulation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J].Eur Heart J, 1999, 20 (7) :484-495
【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推荐阅读:
螺旋CT肺动脉造影05-25
螺旋CT冠脉造影10-04
多层螺旋CT造影技术12-01
128排螺旋CT造影12-11
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06-29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06-13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07-03
螺旋CT扫描07-20
三维螺旋CT07-21
螺旋CT机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