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成像(精选10篇)
螺旋CT成像 篇1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64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检查, 该项技术对于诊断脑部静脉畸形提供了新思路[1]。为了全面探究64层多层螺旋CT检查脑血管情况临床价值, 结合实际情况, 本文选择本院神经内科2011年5月~2014年10月收治的69例疑似脑血管疾病患者为实验对象, 全面探究使用64层螺旋CT对于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神经内科2011年5月~2014年10月收治的疑似脑血管疾病患者69例, 年龄18~67岁, 平均年龄 (43.5±8.4) 岁, 男45例 (65.22%) , 女24例 (34.78%) 。主要临床症状:头痛45例, 头晕24例, 呕吐16例, 癫痫发作9例。
1.2检查方法患者使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64层宝石能谱螺旋CT扫描机实施相关检查, 具体检查步骤为:为患者头部实施CT分层扫描, 后使用血管造影技术, 进行进一步检查。扫描层厚5 mm, 当完成检查后, 使用注射器, 对患者的肘静脉推注优维显 (德国拜耳公司) , 剂量60~80 ml, 速率4 ml/s。后对患者进行测试性小剂量团注术, 同时进行扫描工作。具体范围为颅底至颅顶。参数设定部位:管电流240 m A, 电压120 k V, 检查视野250 mm, 螺距为0.969∶1, 层厚0.625 mm[2], 在扫描时对患者注射对比剂碘普胺, 注射速度3.5 ml/s, 扫描的延时时间20~25 s。在完成扫描工作之后, 将相关数据传输到64层宝石能谱CT工作站, 使用相关软件, 对患者行冠状位、矢状位和轴位检查, 同时实施多容积再现, 密度投影等工作, 检查结果应由具备多年临床经验的医生分析, 后将病理学检查结果和CT检查结果进行全面对比。对疑似脑血管疾病的69例患者设置颅脑血管成像参数进行扫描, 将采集的原始图像在工作站中采用MIP, MPR以及VRT对颅脑血管图像进行重建。69例均获得良好的影像学资料, 由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进行判读。
2结果
69例疑似患者诊断结果:动脉瘤31例, 脑血管动静脉畸形10例, 脑动脉闭塞或狭窄3例, 颅脑肿瘤性病变2例, 烟雾病1例, 脑血管正常22例。
3讨论
脑血管肿瘤以及脑动静脉畸形是目前脑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畸形疾病, 文献[3]表明, 这类疾病对于患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以及致残率, 临床上早发现早治疗是预防和治疗本病的基本原则, 对于治疗不及时的患者, 就会导致患者疾病的预后不良, 主要会出现病残以及死亡, 临床上需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
受孕受精卵着床, 在胚胎开始发育的初期, 原始性的脑血管网由原始的脑血管内膜的胚芽转变而来, 按照遗传信息的调控不同部位的血管网分化成具有各自功能的动脉、静脉以及毛细血管网等。最早的时候动脉与静脉是并行的, 并且二者相邻, 在两者之间仅仅被一层内皮细胞隔开, 如果此时该部位发育出现异常, 就会引起患者出现动脉、静脉直接相通的情况, 从而出现短路, 此时患者的脑部血液循环就不需要经过毛细血管网, 加上异常发育生长的脑部动静脉与机体正常的血管组织结构不一样, 其中的平滑肌不完整, 此时在高血流量以及高速血流的冲击下, 异常发育的管壁上面较为薄弱的地方就会发生破裂, 因此导致患者出现脑出血, 这也是导致脑动静脉畸形患者发生病残以及死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对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的血管管壁及脉络的构筑特点和患者血管的血液动力学变化情况的检测和分析是对脑动静脉畸形患者展开诊断以及治疗的前提, 主要需要了解和掌握的数据包括患者病变的准确位置、血管巢大小、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等。目前临床上对于该疾病主要的诊断方法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磁共振脑血管成像、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等[4,5]。从本次的研究看出, 69例患者得到了清晰的影像, 患者的载瘤动脉和邻近的血管分支结构清晰可见, 科学直观, 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提供了非常好的依据。检测中有10例脑血管动静脉畸形, 说明此技术能够清晰的显示出患者的畸形血团, 帮助医生判断是一支或多支引流静脉, 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最准确的影像参考。所有的患者均进行一次检测便能够检查全脑的情况, 技术安全、无创、快速, 并且检查精准, 具有非常高的价值。
在本次相关研究结果中能够能够看出, 对于疑似脑部疾病患者, 在其临床检查中使用64层螺旋CT颅脑血管成像技术进行检查, 能够得出满意效果, 该方法具有安全、无创、有效等特点。MIP以及VRT是对患者血管进行后处理的重要依据, 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伟东, 董玉姝.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颅脑血管病变中的诊断价值.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32) :134-135.
[2]钱根年, 李天然, 高荣光, 等.多层螺旋CT颅脑血管成像技术在脑血管病变的应用价值.福州总医院学报, 2005 (1) :46-47.
[3]马晓晖, 孙英彩, 李石玲, 等.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分析.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7, 23 (2) :154-156.
[4]钱根年, 陈自谦, 李天然, 等.16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6, 14 (6) :413-416.
[5]黄展坤, 吴梦楠, 刘松青.多层螺旋CT减影去骨血管成像技术在头颈部动脉血管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中国CT和MRI杂志, 2014, 12 (7) :28-29.
螺旋CT成像 篇2
【关键词】128层螺旋CT ; 颈部;血管造影;动脉成像
颈部动脉疾病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卒中等神经系统症状的重要原因。在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中60%为颈动脉狭窄,,多为动脉硬化引起。近年来开展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与经皮血管成型术与内支架治疗技术,可以显著减少脑梗死的发病率,改进预后。因此,颈动脉颅外段病变的早期诊断变很重要。颈动脉疾病尤其是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是脑梗死的主要的发病原因之一,能及早发现颈部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适时行内膜切除或介入手术可显著控制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进一步发展。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技术是一项非创伤性的血管疾病的检查方法,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及患者的认可。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150例临床怀疑有颈部动脉血管病变患者进行128层螺旋CT颈部血管成像,其中男性93例,女性57例.年龄18-82,平均年龄55岁。所有受检者均无肝肾功能不全和碘过敏。
1.2设备和方法:
检查设备為西门子128层CT扫描机(SOMATOM Definition AS),双筒高压注射器(Stellant)。患者取仰卧位,使用头托,胶带固定患者头部和下颌部。患者双肩尽量下垂,双臂放于身体的两边.嘱受检者平静呼吸,在扫描过程中避免做吞咽动作。扫描范围自升主动脉弓部至颅顶.常规颈部平扫后用造影剂示宗法(bolus tracing)行增强扫描。造影剂示宗法:在监测兴趣区(升主动脉)设触发阈值为100HU,当兴趣区CT值超过设定的阈值后延时4S并发出呼吸指令后,自动从足向头扫描。造影剂及注射方法: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按5ml/s的流量注射非离子高浓度造影剂碘帕醇(含碘370mg/ml)60ml,后续30ml生理盐水。扫描条件:管电压120kv管电流100ma准直器宽度0.6*128,旋转时间0.30s螺距0.8,重建参数0.6层厚,卷积核函数H10f。将数据传入多功能图像后处理工作站,采用三维软件技术在Neuro DSA后处理软件中去除血管周围的骨骼影,选定颈部动脉成像。图像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技术(VRT)重建。
1.3图像评价:
将颈部动脉血管图像按质量分为3级;优秀:血管壁光滑清晰,无运动伪影,能很好用于诊断:良好:血管显示较好,伪影少,可用于诊断;差:血管显示不清,有伪影,不能满足诊断要求。由3位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采用盲法分别对150例患者的颈部动脉成像图像进行评估。颈动脉狭窄的判断标准采用北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标准,轻度:狭窄<29%:中度:狭窄30-69%;重度:狭窄70-99%;闭塞:狭窄100%。粥样硬化斑块根据CT值进行判断。将其分为钙化性斑块( CT值>120HU)混合性斑块(CT值为50-119HU)和软斑块(CT值<50HU)
2结果
2.1 13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1例有轻度过敏反应.经统计150例可疑患者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中优秀138例(92%)良好10例(6.6%)差2例(1.3%)
2.2 150例患者中有动脉异常120例(79%)。
3讨论
脑血管是当今人类三大死亡原因之一。大量临床报道显示颅外段颈部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颈动脉内膜血栓或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可引起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TIA)及脑卒中的临床症状。有学者认为,重度狭窄患者,应考虑行预防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3.1 两组图像质量差的原因分析 一例因为患者突然有轻度碘过敏症状,病人烦躁恶心,造城运动伪影。另一例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烦躁照成运动伪影。
3.2 CTA作为一种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有以下主要优势:1,血管损伤狭窄,闭塞的诊断特异性高达100%。2,检查方法简单,方便,检查时间短。3,使用标准序列检查,可以降低操纵者的依赖性,降低人为因素造成的误诊漏诊,检查范围广,Neuro DSA是西门子128层CT的一种无创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软件,主要原理是通过两次空间位置相同的平扫和增强后,经薄层重建,用剪影软件剪影,即用增强前的数据减去增强后的数据,得到去骨的血管图像。
综上所述,128层螺旋CT行颈部动脉成像,是一种创伤小,安全,准确性高,图像质量良好的检查方法,它的各种重建方法可以清楚观察颈部动脉血管形态走向全面了解其狭窄闭塞程度,而且能了解斑块性质,可以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疾病预后等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螺旋CT成像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53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组, 均经过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得以确诊, 将肝癌合并门静脉癌、心脏病患者排除。其中, 男33例, 女20例。年龄23~74 (45.08±3.76) 岁。Child-Pugh分级:A级者23例, B级者16例, C级者14例。同时, 选择同期体检的53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 男31例, 女22例。年龄25~77 (44.79±4.08) 岁。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通过统计学处理,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选择飞利浦64排CT实施肝脏CT灌注扫描、增强扫描, 并且由AW 4.5工作站进行图像及数据后处理。检查前准备与常规CT增强扫描的准确相一致, 扫描前5min, 患者需饮用500 ml的清水, 以便充盈胃部、十二指肠。全部患者选择仰卧位, 检查前对患者实施呼吸方式的培训[2], 指导患者进行胸式平静呼吸, 降低因为患者呼吸运动对图像产生的伪影, 应用腹带加压, 对腹式呼吸进行抑制。然后, 实施肝脏平扫、灌注成像、增强扫描, 扫描的范围由膈顶逐渐至肝下缘。选择第一肝门邻近四层为靶层, 厚度为5.0 mm。在平扫检查的基础上, 选择肝脏最大面积层面、门静脉、腹主动脉进行灌注扫描, 选用碘普罗胺作为对比剂, 浓度为370mg I/ml, 通过自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迅速注入, 速度为6.0 ml/s, 延迟时间为8.0 s, 先实施电影模式连续扫描50s, 获得200幅5.0 mm的图像。在灌注扫描完成5min后, 以4.0 ml/s的速度追加8.0 ml的对比剂, 再实施II期增强扫描。共扫描110 s, 获得280幅5.0 mm的图像, 然后重建140幅10 mm图像。把CT原始扫描数据传送至AW 4.5工作站实施数据处理。分别在脾脏、肝实质、门静脉以及肝动脉上选择感兴趣区 (英简ROI) , 通过肝肿瘤灌注模式, 门静脉、主动脉选择圆形感兴趣区[3], 以免容积效应, 应注意避开大血管的边缘。在靶层面的肝右叶、左外叶、左内叶选取三个ROI, 检测后取平均值。应用灌注软件能自动计算获得时密曲线 (英简TDC) 及各灌注参数值。
1.3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对于计量资料, 应用 (±s) 表示, 并使用配对样本t进行检验;对于计数资料, 则用百分比 (%) 表示, 然后利用χ2进行检验。当P值<0.05时, 说明试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正常肝脏
HAP灌注图、肝硬化肝脏HAP灌注图, 见图1、图2。
2.2 不同肝硬化程度的血流灌注参数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HAP、HPI明显高于对照组;PVP、THBF明显低于对照组, 并且, 肝硬化不同分级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 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3 CT形态学分级与C-P分级的相关性分析
CT形态分级与Chid-Pugh分级呈正相关性, 相关系数r=0.928, P<0.05。见表2。
3 讨论
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能把组织的形态及功能进行结合, 体现器官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其优势在于能够达到同时检测肝静脉、门静脉的血流灌注情况[4], 同时具有无创性, 极大程度的提高了患者的检查耐受性, 以利于临床评价肝脏病变的程度。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作用原理是输注对比剂后, 对选择的层面实施同层动态扫描, 结合对比剂在不同器官内的浓度改变, 计算获得血流灌注的情况, 具有直观性强、准确性好、清晰度高等特点[5]。本次试验中, 观察组肝硬化患者的HAP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者;THBF、PVP明显低于对照组。与此同时, 不同分级患者中, A级肝硬化患者的THBF显著高于B级、C级。A级、B级、C级肝硬化患者的PVP逐级降低, 说明肝脏的血流灌注量与肝硬化的严重程度具有紧密的联系。Child-Pugh分级与CT形态学改变的肝硬化分级进行相关性分析显示, CT形态学分级与Child-Pugh分级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r=0.928, P<0.05) , 说明CT灌注的各项参数值既能够体现肝硬化的程度分级, 并且还可以有效评价患者肝脏的储备功能。
总之,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能够有效评价肝硬化的严重程度, 在临床中的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王彩红, 苏丹柯, 刘剑仑, 等.多层螺旋CT灌注对肝癌病人肝硬化分级及肝储备功能评价的研究[J].实用放射杂志, 2012, 24 (2) :197-198.
[2]栗凤霞, 王俊平.64层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早期肝硬化中的诊断价值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1, 11 (4) :397-398.
[3]邹彪, 孟令平, 吴强, 等.MR扩散加权成像和CT灌注成像对肝硬化分级诊断的探讨[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3, 29 (6) :933-936.
[4]李贤华, 莫华梅, 郭培秀.肝脏CT灌注成像与肝硬化程度的关系[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0, 8 (3) :203-205.
螺旋CT成像 篇4
【关键词】多层螺旋CT;冠脉造影;冠脉血管病变;价值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由冠脉血管引发的疾病也呈不断上升趋势,已成为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的多发病、常见病。如不及时治疗,可引发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据临床资料统计,因冠脉血管疾病引发的死亡率高达55~60%【1】。因此,进行早期检查确诊,对评价和预测心脏事件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目前,冠脉造影(CAG)是诊断冠脉血管疾病的金标准,但由于其有创伤性,在临床检查中受到一定的限制。随着螺旋CT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以其更快的扫描速度,更薄的扫描层面及广泛的扫描范围为许多疾病提供准确的诊断价值。我院自2009年5月~2011年9月对收治的119例冠脉血管病变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MSCT)检查并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19例,男74例,女45例,年龄31~79岁,平均56.4±2.3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闷、气促、心前区疼痛等症状,符合冠脉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其中心绞痛33例,心肌梗死59例,心律失常19例,其他8例。发病时间2个月~12年,平均3.8±0.6年,均行MSCT检查,并随机抽取同期进行冠脉造影患者114例作为对照组,2组在年龄、病程、症状等一般资料中无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扫描方法:采用Siemens公司生产的Sensation 64层螺旋CT机,检查前均禁食水,根据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扫描方法。扫描范围从上缘支气管分叉至心脏下缘。扫描参数:层厚0.6~1.0mm,螺距3~5,条件为120kV,220mA,扫描旋转时间为0.35 s,重建时间0.5 s。先平扫后增强,增强扫描时从上肢肘前静脉经高压注射器注入非离子型造影剂20mL,每间隔2S连续扫描测量时间一密度曲线,测出对比剂注射开始至降主动脉增强峰值的时间,进行增强和延迟扫描。扫描完成后将数据进行薄层重建传至工作站,利用多平面重建、曲面重组、表面遮盖成像和容积成像进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CAG检查采用由美国GE公司生产的Innova 3100血管机, Seldinger法穿刺桡动脉,置入6F血管鞘,注射肝素3 000U,采用多功能造影管行左右冠脉造影,定量测量冠脉血管的狭窄程度。
2结果
2.1 冠状动脉病变数及冠脉内斑块检查比较:MSCT与CAG在冠脉病变数与冠脉斑块检查比较中无统计学差异显著性(P>0.05)。
2.2冠脉狭窄比较:MSCT检查病变中有57例显示出狭窄(单支病变中43例,重度钙化中9例),CAG中有46例显示出狭窄(单支病变中31例,重度钙化中5例),有10支MSCT诊断存在狭窄而CAG显示正常,MSCT灵敏度为91.2%,假阳性率为8.8%(5/57),CAG灵敏度为78.3%,假阳性率为13.1%(6/46),MSCT检查明显高于CAG,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冠脉血管病变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多以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疾病出现,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随着临床检查诊断技术的提高,目前,MSCT 和CAG是诊断冠脉血管疾病的主要方法。
CAG是诊断冠脉血管疾病最直观有效的方法,但由于其具有创伤性,不能频繁应用,再加上它对血管狭窄特别是对有出现非钙化性斑块的灵敏度较低,容易出现漏诊。MSCT可较好的显示冠状动脉管腔、管壁病变,区别软、硬斑块,了解血管有无出血及出血后形成的血肿、钙化,特别是在血管狭窄方面,可以準确检出非钙化性斑块,利用其增强扫描与重建方式使扫描速度和图像质量得到显著提高【2】,提高诊断率和灵敏度。但在检查中我们应注意,MSCT对显示细小和扭曲的血管相对较差,容易受心律失常、呼吸等因素的限制【3】,在检查中判断不清时应用CAG做进一步诊断。
总之,MSCT一种安全可靠、准确有效的冠状动脉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管壁改变和管腔狭窄,对预测及早期诊断冠脉血管疾病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侯朝华,张计旺,张宁,16层螺旋CT冠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01,108~109
[2]Pontone G,Andreini D,Quaglin C,et al.Accuracy of multidetector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in detecting signficant coronary stenosis in patient populations with differing pretest probabilities of disease[J].C1in Radiol,2007,62(10):978~985.
螺旋CT成像 篇5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81例行94次检查(其中13例术后复查),男55例,女26例,年龄10~81岁,平均46岁。因各种不同的原因行多层螺旋CTA检查,包括急性脑出血寻找病因43例、外院影像检查怀疑脑血管性疾病10例、多年前血管性病变术后复查6例、脑膜瘤15例,其它7例和住院期间术后复查13例。
1.2 影像检查方法
采用东芝公司16层Aquilion多层螺旋CT扫描机,120kV,350mA,扫描层厚1mm,0.5s/圈,螺距15,矩阵512×512,横断面重建层厚1mm,重建层间距0.5mm或1mm。患者仰卧,扫描线为听眦线,起始扫描位置为外耳孔下缘,向上扫描至颅顶区。使用高压注射器,肘前静脉注射,使用非离子型碘造影剂(碘必乐,300mgI/ml),注射速度为3.5ml/s或4ml/s,总剂量80~90ml,注射造影剂后18~19s开始全脑纯动脉期扫描。全脑扫描时间约为4.0~5.6s。3~5s后重复扫描一次(即动静脉混合期),扫描条件和参数同前。二期扫描获得的原始容积数据经计算机重建成横断面1mm图像,间隔0.5mm或1mm,再行脑血管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容积再现重建(VR)等多种图像后处理。
1.3 图像分析
获得的图像经二位有经验的CT室高级职称诊断医生在不知道临床病史的情况下进行分析,包括是否完全为全脑纯动脉期、半脑动脉期、动脉期偏早、动脉期偏迟及扫描失败,脑动脉显影是否能达到诊断要求。
评判的标准: 全脑纯动脉期指颅底区至颅顶部范围内脑动脉清晰显示,其边缘光滑,密度较为均匀,未见静脉及静脉窦显影;半脑动脉期指颅底至下矢状窦水平只有脑动脉显影,而以上层面静脉及静脉窦也见显示;动脉期偏早指颅内虽有动脉显示,但其密度偏低,边缘不光滑;动脉期扫描失败指颅底区起始层面动静脉同时显影或扫描太早未见或仅见少许动脉影像显示。同时比较纯动脉期与第二期(暂称为动静脉混合期)脑血管重建图像对显示颅内血管性病变的优缺点。
2 结果
本组81例94例次脑血管成像中,47例次达到全脑纯动脉期的要求,即从颅底区起始扫描点至颅顶部只有动脉系统显示,而脑实质内静脉及静脉窦均未见显影(图1~4)。27例于扫描起始部未见静脉显影,但于颅中部即可见显影的静脉和回流的静脉窦显示(图5)。11例于扫描起始位置即已出现颈内静脉显示。6例虽可见脑动脉显示但密度太淡,难以重建成有效的三维脑动脉影像(图6);另有3例完全未见血管增强,即完全失败。纯动脉期显示的脑动脉边缘光滑,显示末梢分支可达3-4级。47例纯动脉期40例有脑血管病变者,均可显示病变,达到诊断目的(图7)。第二期扫描同时显示全脑动脉和静脉,动脉与静脉重叠明显(图8),三维重建图像不利于病变的显示,动脉期显示的血管病变可以多角度自由旋转而不至于有太多的血管重叠,因此,病灶与动脉血管的关系判断更精确。
3 讨论
3.1 多层螺旋CT脑动脉成像的可行性
当今世界科技的高速发展带给影像学专业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多层螺旋CT(MSCT)的出现拓展了CT的临床应用范围,由于其亚秒级的扫描速度和Z轴上空间分辨力的大大提高,使得MSCTA在脑血管病变的诊断上甚至可以与DSA相媲美[2,3,4,5,6,7,8]。由于脑动脉期与静脉期之间的循环差仅6~8s[3],16层之前的多层螺旋CT扫描机难以做到动脉期与静脉期的完全分离[3,4,5,6,7,8,9,10]。部分影响了颅内血管性病变的精确显示和观察。由于更快的扫描速度和球管旋转1周更大的可覆盖范围使得16层螺旋CT有可能达到全脑纯动脉期的显示。以人体颅底至颅顶部距离按15cm计算,扫描层厚1mm,球管旋转1周为0.5s,16层Aquilion多层螺旋CT扫描机覆盖全脑范围的扫描时间仅需约5s。如果根据CT平扫仅进行感兴趣区增强扫描和血管成像,所需扫描时间将更短,而脑动脉期与静脉期之间的循环差约为6~8s,这样,为全脑纯动脉期的CT血管成像技术可行性提供了硬件支持。当然,单纯靠机器的优越性能是不够的,因为要想获得预期的脑动脉时像,还需要优化许多技术参数,如注射造影剂的量、注射速度、造影剂注射后起动扫描时间的确定等,且患者的心率、心功能等循环状况将决定着造影剂由肘静脉至颅底区颈内动脉的循环时间,决定着扫描起动时间,即决定着全脑纯动脉期脑血管成像成败的关键。本组对94例次脑血管成像的患者进行了全脑纯动脉期血管成像技术的尝试,其中47例完成了预期的目的,虽然其成功率仅达50.0%,但可以认为16层多层螺旋CT扫描机可以达到全脑纯动脉期CTA成像的硬件技术要求,其成功率尚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2 获取脑动脉MSCTA的主要技术参数及注意事项
(1)起始扫描位置的选择: 本研究将外耳孔下缘确定为起始扫描位置,是基于两点考虑,一是有一个统一的固定的扫描起始点,使得延迟扫描时间的确定有标准和可比性;二是颅内血管成像必须包括一部分颅外血管成份。(2)延迟扫描时间的确定是脑动脉MSCTA成败的关键: 本研究设定注射造影剂后18~19s起动扫描,为较适宜的延迟扫描时间。太早起动扫描,虽然有些病例可以显示颅内动脉,但血管内造影剂浓度还不够,充盈不完整,密度不均匀,重建出的3DCTA达不到诊断要求(图6);而太迟起动扫描,动脉和静脉同时出现,重建出的3DCTA血管重叠明显,影响观察效果(图8)。(3)造影剂注射速度的选择: 3.5ml/s或4.0ml/s的注射速度在实际应用中比较好操作,而且可以达到较好的血管显示,本组早期研究少数病例采用4.0ml/s的注射速度,大部分研究采用3.5ml/s注射速度。(4)其它影响因素:患者的心率和循环状况也是脑CTA成功的又一重要因素。
3.3 扫描失败病例原因分析
本组达不到诊断要求的有9例,其中3例开始扫描时颅底血管完全无造影剂充盈,分析原因,系患者心率缓慢所致(3例患者心率均低于55次/分),另外6例动脉显影太淡,其中5例为早期检查的患者,起动扫描时间偏早,另外1例为儿童患者,可能与造影剂用量及起动扫描时间选择不当有关。9例患者发现扫描太早或偏早后立即停止扫描,随即再次启动扫描,虽达不到全脑纯动脉期时相,但均完成脑血管成像,没有1例需要重做。
3.4 本组全脑纯动脉期CTA成功率不高的原因分析及改进方法
本组全脑纯动脉期成功率仅为50%,分析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本组双期扫描采用基本相同的扫描启动时间,而不同患者的血液循环时间是不一致的,甚至有些差异还比较大,这可能是造成成功率不高的主要原因。通过使用机器配置的半自动跟踪技术(先设定扫描开始时目标血管的对比剂浓度的阈值,达到此阈值时机器自动启动扫描程序)或bolus技术(先预注射10~15ml对比剂,测定其在血管内循环的时间密度曲线,确定扫描开始时间),应该可以提高成功率。(2)本组病例没有严格按照体重(公斤)计算造影剂的用量,而只根据其体格大小轻微调整使用造影剂的总量(80~90ml)。准确按照体重计算造影剂用量可能会提高成功率。(3)本组早期研究病例使用4.0ml/s的注射速度,而后大部分采用3.5ml/s注射速度,这也可能会影响其结果。采用相同的注射速度可能会避免这种误差。(4)不同技术员操作熟练程度不一,也可能影响研究结果。
3.5 获取脑动脉MSCTA的临床意义
全脑纯动脉期CT血管成像技术的应用,为脑血管性病变的诊断提供了更好的图像质量,避免了因动静脉同时显示造成某些区域血管的重叠影响诊断的结果。全脑纯动脉期CTA可以轻而易举地识别动脉性或静脉性血管畸形[10],对动静脉畸形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的显示更加容易和准确,对颅内占位性病变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的判断也更加精确,能更好地显示动脉瘤位置、形态、大小及与载瘤血管的关系,特别是颅内动脉三维重建后的图像可以任意旋转而不至于与静脉影像重叠。
脑动脉期成像与随后的重复扫描结合使用将更有利于颅内血管性病变的诊断和细节的显示,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当然,为了清晰显示和准确诊断颅内血管性病变,仅行颅脑纯动脉期血管成像是不够的,必须在动脉期后至少再扫描一次,结合两种扫描原始及重建图像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到更全面、完整、精确地显示颅内血管性病变或非血管性病变的血供及引流静脉的细节和全貌。相信,随着多期脑血管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将提升多层螺旋脑CTA的诊断水平和应用范畴,向完全替代有创性的DSA检查诊断脑血管性病变的目标继续迈进。
3.6 颅脑纯动脉期脑血管成像技术存在的问题
(1)纯动脉期成像的成功率还不高,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全脑纯动脉期成像的成功率仅为50.0%;(2)成像成功率和质量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延迟扫描时间、造影剂用量及注射速度、患者心率、心输出量、循环状况、体重和身高等;(3)对扫描机器的性能要求高,理论上,仅16层以上的多层螺旋CT机才有可能完成此项检查。限制了此项技术在基层医院的广泛开展和应用;(4)全脑及双期扫描会增加患者所接受的X射线量,可能对患者造成潜在的损害。因此,做好重要部位的防护是必要的。
本组病例研究结果提示,16层螺旋CT扫描机可以在部分病例完成全脑纯动脉期脑血管成像。虽然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本技术尚有不少缺陷,成功率还不高,但相信随着多层螺旋CT软硬件的改进和成熟,尤其64层甚至256层螺旋CT的临床应用以及研究的深入,全脑动脉期扫描所需时间将更短,其操作将更加容易,成功率将更高,临床应用价值会更大。
参考文献
[1]Wintermark M,Uske A,Chalaron M,et al.Multi-slice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in the evalua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a comparison with intra-arteri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J Neuro-surg,2003,98(4):828
[2]Kadri S,Brunel H,Bourbotte G,et al.Can multi-slice helical computed tomography replace conventional angi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nontrau-mat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J Neuroradial,2006,33(1):45
[3]李惠民,于红,肖湘生,等.颅内血管病变CTA综合评价.临床放射学杂志,2003,22(2):97
[4]Willinsky RA,Taylor SM,TerBrugge K,et al.Neurologic complication of cerebral angiography:prospective analysis of2,899procedur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Radiology,2003,227(4):227
[5]Van Gelder JM.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for detecting cere-bral aneurysms:implications of aneurysm size distribution for the sensi-tivity,specificity,and likelihood ratios.Neurosurgery,2003,54(3):597
[6]Chappell ETMoure FC,Good MC.Comparision of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with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cere-bral aneurysms:a meta-analysis.Neurosurgery,2003,52(3):624
[7]Kangasniemi M,Makela T,Koskinen S,et al.Detec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with two-dimensional and three-dimensional multislice helical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Neurosurgery,2004,54(2):336
[8]Jayaraman MV,Mayo-Smith WW,Tung GA,et al.Detec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multi-detector row CTangiography compared with DSA.Radiology,2004,230(2):510
[9]Sanelli PC,Mifsud MJ,Stieg PE.Role of CT angiography in guiding management decision of newly diagnoses and residu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AJR,2004,183(10):1123
螺旋CT成像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本院2002年1月~2008年1月经手术病理(10例)或穿刺活检(7例)证实的17例女性乳腺肿块患者,年龄27~63岁,平均46.7岁。17例中2例同侧乳腺有2个病灶,3例双侧乳腺有病灶,共22个病灶。所有病例均在CT检查后1周内完成手术。病理证实乳腺癌9例,其中浸润性导管癌7例,导管内癌2例;良性肿块8例,其中纤维腺瘤6例,小叶增生2例。
1.2 检查方法
采用TOSHIBA Aquilion4(TSX-101A)MSCT扫描机,患者取仰卧或俯卧位,先行胸部平扫,然后选取乳腺肿块的中心层面行灌注扫描,使用电影模式,管电压120 k V,管电流60 m A,2圈/s,层厚为5mm,4层/s,数据采集时间50 s,扫描延迟时间10 s,对比剂总量50 m L,注射流率3.5 m L/s。
1.3 数据处理
使用Ascend Dynamic CT perfusion system全身灌注软件,对生成的动态图像数据和图像强度随时间变化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以考察各种与灌注相关的参数情况,用去卷积算法得出各灌注参数值: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毛细血管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
1.4 统计学处理
测量所得的数据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按病理结果的良恶性分组,各组间的均数比较用t检验,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统计各灌注参数(BF、BV、MTT、PS)平均值的差异,以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乳腺癌组与良性肿块组的各项灌注参数结果,见附表。乳腺癌组的BF、BV、PS平均值明显高于乳腺良性肿块组,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TT平均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组22个病灶中,常规CT诊断正确的有8个病灶(良性3个,恶性5个),不能定性的有10个病灶,诊断错误的有4个。CT灌注成像诊断正确的有13个病灶(良性5个,恶性8个),不能定性的有6个病灶,诊断错误的有3个。其中常规CT不能定性的10个病灶中,CT灌注成像定性正确的有4个。
3 讨论
CT灌注成像是近年来开发的一种无创性评价组织器官血流灌注的新方法[4~6],是在同层动态CT及图像处理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利用静脉注射对比剂对选定层面进行快速动态扫描,以层面内每个像素的增强率计算其灌注值,并以灰阶或伪彩色显示,形成组织器官的定量或半定量图像,并且可得到时间-密度曲线(time density curve,TDC),根据该曲线利用不同的数学模型计算出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血容量、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及达峰时间等,用这些参数及相应的伪彩色图来评价组织器官的灌注状态,反映组织器官的血流动力学及功能改变[5~7]。
肿瘤的新生血管是肿瘤生长和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成分,同时血管生成也是肿瘤侵袭和转移的重要条件,肿瘤血管的新生情况是评价肿瘤生长、转移、良恶性及恶性程度的重要指标[5~7]。同样,乳腺癌的新生血管形成在肿瘤的生长、侵袭转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乳腺癌组的血流量高于良性肿块组,说明乳腺癌属于血供丰富的肿瘤,这与癌组织代谢活跃、生长旺盛的生物学特征相符合。乳腺癌组织血管生成增多,血流丰富,但呈不均匀分布状况,癌灶边缘的血流高于中心区域,其微血管密度和血管通透性明显增高,导致乳癌组织的血容量、血管通透性高于良性肿块组(P<0.05),呈高灌注状态。平均通过时间指对比剂由供血动脉进入组织并到达引流静脉所需时间的平均值,本研究乳癌组和良性肿块组MT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乳腺癌的影像学诊断主要依靠钼靶X线摄影和超声[6,7],主要是观察乳癌的大体形态学改变,对其功能的观察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乳腺CT灌注成像可反映瘤体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可进行定量分析,乳腺癌血流量及血容量增加,是因为乳腺癌组织内有大量的促血管形成因子,它们促进肿瘤血管生成,而且这些微血管的血管壁内皮细胞是不完整的,细胞间隙较大,引起对比剂外渗,使乳腺癌处于高灌注状态[6~8]。而良性肿块生长缓慢,其血液和营养供应能够相对得到满足,很少发生中心坏死,因此,瘤体内血流和表面渗透性较均匀,同时,良性肿瘤血流量与正常乳腺组织类似,血管形成相对成熟,使良性肿块灌注较低。故能够根据以上血流灌注特点对乳腺癌和乳腺良性肿块进行鉴别[7~9]。因此,CT灌注成像在乳腺癌与乳腺良性肿块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评价及判断预后等方面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宇.彩色多普勒超声与钼靶X线联合应用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4):602-605.[1]CHEN Y.Diagnostic value of 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combined with mammography on breast cancer[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2006,16(4):602-605.Chinese
[2]叶兆祥,宋秀宇,肖建宇.CT灌注成像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10):1050-1054.[2]YE ZX,SONG XY,XIAO JY.CT perfusion: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in the diagnosis of breast diseases[J].Chin J Radiol,2005,39(10):1050-1054.Chinese
[3]何和清.钼靶X线对乳腺癌的诊断及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14(5):134-135.[3]HE HQ.Diagnosis and analysis of mammary cancer by Motarget X ray[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2004,14(5):134-135.Chinese
[4]HIRASAWA H,TSUSHIMA Y,HIRASAWA S,et al.Perfusion CT of breast carcinoma:arterial perfusion of nonscirrhous carci-noma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scirrhous carcinoma[J].Acad Radi-ol,2007,14:547-552.
[5]祖德贵,刘庆伟,葛全序,等.乳腺病变CT灌注和血流特征及临床意义探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9):957-961.[5]ZU DG,LIU QW,GE QX,et al.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CT perfusion for breast cancer and its clinical value[J].Chin J Ra-diol,2006,40(9):957-961.Chinese
[6]MANKOFF DA,DUNMWALD KL,GRALOW JR,et al.Changes in blood flow and metabolism in locally advanced breast cancer treated with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J].J Nul Med,2003,44:1806-1814.
[7]张静,袁小东,田建明,等.乳腺肿块MSCT灌注研究[J].放射学实践,2005,20(8):659-661.[7]ZHANG J,YUAN XD,TIAN JM,et al.Clinical evaluation of MSCT perfusion for breast mass[J].Radiologic Practice,2005,20(8):659-661.Chinese
[8]LIU Y,BELLOMI M,GATTI G,et al.Accuracy of 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 in assessing metastatic involvement of en-larged axillary lymph nodes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J].Breast Cancer Res,2007,9(4):401-405.
螺旋CT成像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4月至2012年3月间临床怀疑冠心病或要求体检的共683例检查者,男478例,女205例,年龄33~81岁,平均59.6岁。所有患者全部进行了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SCTA)检查,其中67例于2周内进行了CAG检查对照。检查要求为窦性心律,能够一次屏气达10~13 s;心率控制在55~75次/min,534例患者扫描时心率在60~70次/min。扫描时心率>70次/min 71例,心率<60次/min 78例。
l.2 64层螺旋CT检查方法:
采用西门子Sensation Cardiac 64层螺旋CT机。对于静息心率>70次/min者,检查前30 min口服25 mg酒石酸美托洛尔,控制心率在60~70次/min,少数患者服药后心率仍>70次/min,而<75次/min,但心律齐且能很好屏气者也进行了检查。患者取仰卧位,头先进,连接心电信号,于轻度吸气后屏气扫描。首先扫定位像以确定扫描范围,然后常规行平扫,之后选取主动脉根部为感兴趣区,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以5.0 m L/s的流率在肘前静脉注入60~70 m L非离子型对比剂和50 m L生理盐水。注射对比剂的同时在主动脉根部监测CT值,当CT值超过100 Hu时,自动触发扫描,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 V,管电流850 m As,准直0.6 mm,螺距0.2 mm,旋转时间330 ms。
1.3 图像的后处理方法:
选择增强扫描图像的右冠状动脉中段层面,预览R-R间期10%~100%的19幅图像,层厚0.75 mm,间隔0.5 mm,卷积函数值B25f。用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技术(VRT)和最大密度投影法(MIP)等进行图像后处理。
1.4 图像评价方法:
冠状动脉VRT像的图像质量:分为3级,1级为显示良好,边界清晰,无阶梯状伪影或血管中断;2级为血管边界模糊,或有轻度阶梯状伪影;3级为血管显示不清,或有严重的阶梯状伪影[1]。
冠状动脉狭窄的评估:病变程度评估标准参照文献[2],狭窄百分比计算方式:狭窄程度=(狭窄部近心端正常血管直径-狭窄部血管直径)/狭窄部近心端正常血管直径×100%,狭窄程度以管径缩小≤50%为轻度狭窄,51%~75%为中度狭窄,76%~99%为重度狭窄,99%以上为完全闭塞。由3名有经验但不知道CAG结果的医生分析。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软件分析,通过与同样本的CAG结果比较,计算出64SCTA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
2 结果
2.1 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分析:
683例患者中556例(81.4%)图像质量为1级(图1),平均心率为64次/min;112例(16.4%)图像质量为2级(其中87例因搏动伪影,25例因屏气配合欠佳所致呼吸伪影,图2);15例(2.2%)图像质量为3级(9例有早搏,6例屏气不佳)。
2.2 冠状动脉的显示情况:
所有1级、2级分支,绝大部分的3级分支和部分4级分支可得到良好显示,少数5级分支至6级分支可显示。
2.3 64SCTA与CAG对病变的显示情况对比:
在有CAG作对照且CTA图像质量为1、2级的患者中,随机选取30例患者共450个冠状动脉节段作定量评价,CAG发现208个节段有狭窄,冠状动脉CTA发现190个节段有狭窄(表1,图3~6)。
通过冠状动脉CTA诊断不同程度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见表2。
3讨论
64层螺旋CT对于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的判断有着很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而CTA诊断轻度狭窄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低于其他组;64层螺旋CT对于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的阴性预测值较高,故在临床工作中可以作为一种准确、有效的筛选方式。
3.1 影响成像质量的主要因素
3.1.1 心率及心律对螺旋CT成像的成败起关键作用:
由于我们采用的是回顾性心电门控,心率过快会使所选择的时相内图像的清晰度下降,而心律不齐将影响图像质量和诊断的准确性。故检查中应尽量使受检患者平均心率调整到60~70次/min,并且心律整齐[3]。
3.1.2 检查过程中患者屏气配合非常重要:
由于屏气配合不好,致呼吸运动造成伪影,可使某段血管出现错层甚至无法显影,导致成像失败。因此,扫描前必须对患者反复进行呼吸训练,避免呼吸运动造成伪影[4]。
3.1.3 造影剂剂量及注射速度的影响:
一般对于年轻、心率偏快、心功能好的患者,注射速度应加快,约4.5~5 m L/s,而这时延迟时间应缩短;对于年龄大、心率慢、心功能较差的患者,注射速度应适当减慢,延迟时间应适当延长。
3.2 64层螺旋CTA对于冠状动脉狭窄的评估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
通过本组数据可以看出,64层螺旋CT对于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及阳性预测值均>80%,特异性及阴性预测值均>90%,而CTA诊断轻度狭窄的各项指标均略低于其他组,这可能是由于:(1)主观因素:由于不同诊断者对狭窄程度的评估存在个体差异;(2)冠状动脉管壁存在比较严重的钙化是降低图像质量并影响正确诊断的一个重要因素[5]。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成像时,钙化产生较强的伪影,同时由于存在部分容积效应,所以在评估狭窄程度时普遍比实际情况重。(3)重建方法的选择:对图像质量优良、达到诊断要求的病例,正确使用各种重建方法进行诊断也非常关键。首先,重建时相的选择十分关键[6],不良时相和单一时相会使误诊率和漏诊率上升,约1/5的患者左右冠状动脉重建时相不一致,因此,有必要进行多期重建以获得清晰的冠脉横断面图像;其次,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应是对原始资料进行多种后处理后所得出的综合结论。不同的部位各种成像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印证,从而得出较为可靠的诊断,降低误诊率和漏诊率。薄层MIP重组图像能清晰地显示管壁的钙化和软斑块,并能判断管腔的狭窄及其程度。VRT图像能更清楚地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分支的解剖结构,明确动脉的起源及名称,但其不能真实地显示冠状动脉壁斑块及评价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MPR图像能从不同角度显示血管的内部结构、管壁软斑块及钙化斑块。64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疾病诊断是各种重组图像及轴面图像的综合诊断,不能局限地应用某一种重组图像对冠状动脉疾病进行诊断。
总之,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冠状动脉无创检查方法,它可以清晰显示冠状动脉,且基本接近大体解剖形态,在评价冠状动脉狭窄方面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SCTCA)在诊断冠状动脉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683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SCTCA的完整资料,并在有冠状动脉造影(CAG)作对照且CT血管造影(CTA)图像质量为1、2级的患者中,随机选取30例患者共450个冠状动脉节段作定量评价,并分析冠状动脉CTA诊断不同程度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683例患者中556例(81.4%)图像质量为1级,112例(16.4%)为2级,15例(2.2%)为3级,造成图像质量较差的原因主要是搏动伪影及呼吸伪影。所有1级、2级分支,绝大部分的3级分支和部分4级分支可得到良好显示。64SCTCA诊断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及阳性预测值均>80%,特异性及阴性预测值均>90%,其中轻度狭窄组最低,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2%,96.5%,90.8%,92.4%。结论 64SCTCA对于冠状动脉狭窄的评估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适用于冠心病的筛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冠状血管造影术,敏感性与特异性
参考文献
[1]Herzog C,Arning-Erb M,Zangos S,et al.Multi-detector row CTcoronary angiography:influence of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 andheart rate on image quality.Radiology,2006,238:75-86.
[2]Kuetner A,Kopp AF,Schroeder S,et al.Diagnostic accuracy of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coronary angiography in pa-tients with angiographically prove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ACC,2004,43:831-839.
[3]刘远琴,孙萍,颜世平,等.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护理.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233-234.
[4]梁立华,吴菊,陈耀,等.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伪影产生原因分析.中华放射学杂志,2008,42(9):923-926.
[5]Becker CR,Ohnesorge BM,Schoepf UJ,et al.Current develop-ment of cardiac imaging with multidetector-row CT.Eur Jr Radi-ol,2000,36:97-103.
螺旋CT成像 篇8
关键词:髋臼,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成像,三维
髋臼骨折主要发生在青壮年,为高能量损伤,诊断和治疗仍然具有挑战性[1]。常规X线虽能初步诊断,但难以全面客观地显示骨折的情况。近年多排螺旋CT的普及和CT三维成像的广泛应用,为髋臼骨折的准确诊断提供了更好的手段[2,3]。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2月68例共75侧髋臼骨折患者的常规X线、轴位CT和三维CT影像资料,旨在探讨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对髋臼骨折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68例共75侧髋臼骨折,男性50例,女性18例,年龄13~68岁,平均(33±6)岁。其中车祸伤49例,高空坠落伤13例,重物砸伤6例。临床表现为患侧肢体活动障碍,关节畸形、脱位等。合并髋关节后脱位15例,髋关节中心性脱位7例,股骨头损伤8例,尿道损伤3例。手术治疗32例,保守治疗36例。
1.2 影像检查:
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X线和螺旋CT检查。X线平片采用Philips DR或Agfa CR,常规行骨盆前后位投照,部分患者摄闭孔斜位和髂骨斜位。GE Bright-speed 16层螺旋CT扫描条件:层厚5mm,螺距1.75,管电压120 k V,管电流设为自动,常规重组层厚为1.25 mm薄层图像。部分患者使用GE Prospeed AI螺旋CT,扫描层厚3 mm,螺距1.0,管电压120 k V,管电流150 m As,重组出层厚3mm、层距2 mm薄层图像。所有病例薄层重组图像导入GE Bright-speed 16层螺旋CT工作站进行后处理。
CT三维成像方法: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onstruction,MPR)、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MPR按人体解剖标准冠状位、平行股骨颈长轴的斜冠位、平行髋臼内侧壁的斜矢状位3个方向重组。VR常规取正位(A)、后位(P)、左右侧位(L/R)、仰视位(I)、俯视位(S)、闭孔斜位、髂骨斜位,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能展示骨折全貌的体位。部分患者利用GE工作站加骨/去骨、染色、透明化后处理,分别得到无股骨头干扰[4]和股骨头部分透明化并染色处理化的VR图像。部分骨折线不明显者行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
1.3 图像观察评价:
根据髋臼骨折线累及的解剖位置分为3组(即前柱和前壁组、后柱和后壁组、髋臼顶和髋臼窝组)见表1,比较X线、轴位CT图像及三维CT图像检测骨折线和关节内骨碎片的能力。
根据检查分方法分为X线组、轴位CT组、三维CT组,骨折类型按Letournel-Judet分型描述,比较3种检查方法在骨折分型中的正确率。手术病例以术中所见确定分型,保守治疗病例由熟练掌握分型的2位主治医师共同阅片确定。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手术所见和影像资料综合分析,共检出138处骨折线,其中前柱和前壁组59处,后柱和后壁组54处,髋臼顶和髋臼窝组25处。X线、轴位CT及三维CT检出骨折数见表1。X线检出率为71.8%,漏诊8处前柱骨折、5处前壁骨折、9处后柱骨折、4处后壁骨折、5处髋臼顶骨折、8处髋臼窝骨折。轴位CT检出率为97.1%,漏诊2处前壁骨折、1处前柱骨折,1处后柱骨折,均为与扫描基线平行且长度<5 mm骨折线。三维CT通过MPR结合VR无漏诊。X线、轴位CT及三维CT 3组之间比较、X线组和轴位CT组、三维C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轴位CT和三维CT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按Letournel-Judet分型,53侧髋臼骨折为单一骨折,包括后壁型(图1~4)17侧、后柱型2侧、前壁型11侧、前柱型(图5~7)16侧、横型(图8~11)7侧;22侧髋臼骨折为复合骨折,包括T形4侧、后柱伴后壁型1侧、横断伴后壁型4侧、前方伴后方半横行型3侧、双柱骨折(图12)10侧。X线、轴位CT和三维CT检查分型正确数见表2。应用X线、轴位CT和三维CT对髋臼骨折分型正确率分别为64.0%、92.0%、100%。X线、轴位CT及三维CT 3组之间比较及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75侧髋臼骨折中34侧存在关节间隙内骨碎片,轴位CT及MPR 34侧阳性,X线仅19侧为阳性。
注:a与X线组比较χ2值分别为7.23,11.82,17.57;P值分别为<0.05,<0.05,<0.01;b与X线组比较χ2值分别为14.61,14.78,17.57;P值分别为<0.01,<0.05,<0.01;c与轴位CT组比较χ2值分别为3.08,1.01;P值分别为>0.05,>0.05
注:75侧髋臼骨折分型正确数3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3,P<0.01);X线组与轴位C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33,P<0.01);X线组与三维C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93,P<0.01);轴位CT组与三维C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5,P<0.05)
3 讨论
3.1 髋臼的应用解剖:
髋关节是全身最大的球窝关节,髋臼由髂骨(约占顶部的2/5)、坐骨(约占后方及下方的2/5)、耻骨(占前方的1/5)组成。髋臼的前柱高,从髂嵴的顶点到耻骨联合,分为髂骨、髋臼、耻骨三个部分;后柱低,上下由髂骨、坐骨两部分组成;两个柱的夹角约60°[1]。
3.2 髋臼骨折的损伤机制、分型、临床:
髋臼骨折是暴力作用于股骨头和髋臼之间产生的结果。暴力通常有4个来源:膝部(屈膝状态)、足部(伸膝状态)、大粗隆以及骨盆后方。根据暴力来源、作用方向以及股骨头和髋臼之间的位置不同,而产生不同类型的骨折。
Letournel-Judet分型主要从解剖结构的改变来分,而不像多数骨折分型那样要考虑骨折移位的程度、粉碎程度、是否合并脱位等因素,是目前临床上用最广泛的髋臼骨折分型。具体分为单一骨折(只累及一个柱或一个壁的骨折)、复合骨折(至少由两个单一骨折组合起来的骨折)两大类。单一骨折包括:(1)后壁骨折;(2)后柱骨折;(3)前壁骨折;(4)前柱骨折;(5)横断骨折五种类型。复合骨折包括:(1)T形骨折;(2)后柱伴后壁骨折;(3)横断伴后壁骨折;(4)前方伴后方半横行骨折;(5)双柱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已经成为治疗移位髋臼骨折的金标准,常见的手术入路有Kocher-Langenbeck入路、髂腹股沟入路和前后联合入路等,骨折类型是选择入路的基础;精确的解剖复位、有效内固定和早期功能锻炼成为移位关节内骨折的治疗原则[1,5,6]。关节内骨块嵌止容易造成难复性的后脱位或复位后的不稳定[1]。基于髋臼骨折的复杂性和对手术精确解剖复位的要求,需对骨折的严重性和分型的准确性有充分的认识。
3.3 影像学检查比较:
X线简单、经济,是诊断髋臼骨折的基本方法,通过X线平片能了解髋臼骨折以及骨盆的概况。本组75侧髋臼骨折共138处骨折线,X线检出99处(71.8%);正确分型48侧髋臼(正确率64.0%)。造成漏诊和分型错误的原因分析:(1)髋臼本身形态特点,加之股骨头和盆腔内容物的干扰,前后重叠的X线平片无法检出所有骨折线;(2)通常X线诊断髋臼骨折要求骨盆和(或)髋关节前后位、髂骨斜位和闭孔斜位[1],本组大部分患者只有骨盆正位或髋关节正斜位片,缺少多个角度观察;(3)髋臼骨折常见于车祸伤、高处坠落伤及重物挤压伤,常常合并创伤性休克、全身多处骨折等导致患者无法配合投照体位要求。
CT对骨折线敏感,常规CT轴位扫描对骨折诊断的价值得到了临床的广泛认可。但轴位CT受容积效应影响,容易漏诊与扫描基线平行的短小骨折。本组138处骨折,轴位CT检出134处(97.1%),漏诊2处前壁骨折、1处前柱骨折,1处后柱骨折,均为与扫描基线平行且长度<5 mm骨折线。CT可根据骨折线的走向判断骨折类型,髋臼顶层面冠状位骨折线表示骨折累及一个柱,髋臼顶层面矢状走形的骨折线为横断骨折线,前壁和后壁的一般斜向走形[1]。本组75侧髋臼骨折中,轴位CT正确分型69侧(92.0%),优于X线组。
多排螺旋CT容积扫描可以得到丰富的原始数据,通过后处理得到各种层厚、层距的轴位图像,同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MPR、CPR、VR处理。文献[2,3]报道SSD在骨盆及髋臼骨折的应用,但SSD是通过阈值控制、表面遮盖实现立体成像,容易造成“假骨折”、“假孔”现象,本组未采用SSD法重建。MPR从多个方位重组观察可避免容积效应造成的漏诊,而且对观察关节间隙内骨碎片位置效果明显。为规范检查避免漏诊,本组常规按人体解剖标准冠状位、平行股骨颈长轴的斜冠位、平行髋臼内侧壁的斜矢状位3个方向重组观察检出138处骨折(检出率100%)。本组检出髋关节间隙内骨碎片34髋(明显优于X线组为19髋),MPR对显示股骨头与髋臼对应关系,对关节间隙内骨碎片空间位置显示满意但立体感不强。VR操作简便,可任意角度旋转、立体显示骨盆及髋臼结构,弥补了MPR图像立体感不强的缺点,受到骨科医生的欢迎。本组75侧髋臼骨折常规取A、P、L/R、I、S、闭孔斜位、髂骨斜位和根据骨折线走向选择合适VR体位,对骨盆髋臼结构显示立体感强,观察骨折线范围、走向准确,分型准确率100%;其中56侧髋臼骨折实现去股骨的髋臼VR成像(图2)和股骨部分透明化并染色的骨盆VR(图6,7)显示髋臼顶、前后壁及髋臼窝结构明显优于常规VR。本组对部分髋臼骨折并关节间隙内骨碎片的患者,参考MPR重建方法进行一定层厚的VR重建(图4),可兼顾关节内外骨碎片的显示,对关节间隙骨碎片的显示立体感较普通MPR强。MIP(图11)对于暴露短小的骨折线有帮助,能使骨折线变得更为清晰锐利。
螺旋CT三维成像通过多种重建方式,能提供立体直观的图像,清晰显示骨折线的范围和走形,可为临床医师确定分型,指导临床治疗,应成为髋臼骨折的检查常规之一。
参考文献
[1]荣国威,王承武.骨折.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41-890.
[2]练旭辉,陈忠,叶文钦,等.螺旋CT三维多平面重建在骨盆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21(5):763-765.
[3]祝华强,刘斯润,邱剑,等.骨盆骨折的X线与CT影像分析研究.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1,20(1):21-28.
[4]徐桂军,张汉瑜,翟慎国,等.股骨头挖除后螺旋CT三维重建在髋臼粉碎性骨折中的应用价值.临床放射学杂志,2006,25(2):158-161.
[5]魏伟明,郑建河,叶握球,等.三维CT重建影像增加髋臼骨折分型的可靠性.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2,27(6):514-515.
螺旋CT成像 篇9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数字化血管造影;血管成像;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1-0104-01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在多种非外伤性原因作用下导致脑血管破裂,血液流入颅内或椎管内的蛛网膜下腔所引起的一系列综合症[1]。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较多,最常见原因是颅内动脉瘤,其次是动静脉血管畸形、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其病理机制与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存在明显区别,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抢救及时可明显降低病死率,减轻后遗症,部分可完全康复,临床上DSA检查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金标准,但由于DSA为有创性检查,存在较大医源性创伤,不利于对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行多次检查,导致其应用受到限制[2]。本研究旨在对比DSA与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差异。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36~72岁,平均年龄(56.3±4.2)岁,病程3~24h,平均病程 (5.6±1.2)h,其中剧烈头痛者14 例,脑膜刺激征者4 例,意识不清者9例,昏迷者9例。所有患者均经DSA证实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排除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采用INNOVA 3100 DSA检查后12~24h内进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所有患者对本组实验完全知情同意,采用我院东芝AQUILION ONE 320层螺旋CT扫描仪进行检查,患者取仰卧位,扫描线与听眦线平行,由颅底至颅顶逐层扫描,扫描参数为:管电压120KV,管电流280mA,层厚1.0mm,螺距1.0mm,采用高压注射器经患者肘静脉注射碘帕醇100ml,流速控制5ml/s,延迟20s后行颅内增强扫描,将原始CT影像结果通过PACS输入至GE AW2.0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采用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及表面遮盖显示法进行图像后处理。根据CTA影像结果进行诊断并与DSA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比CTA与DSA确诊血管瘤病情结果可知,CTA确诊结果与DSA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对血管瘤大小评估结果与DSA证实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我国居民整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由于生活、饮食等方面引起的疾病发病率在逐年升高,近年来临床调查显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其病理原因为患者颅内存在动脉瘤或动静脉血管畸形,而研究表明不良生活饮食习惯造成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变可作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独立高危因素[3]。临床通常采用DSA检查作为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金标准,可准确评估患者血管瘤位置、大小等情况,指导临床治疗,但由于DSA为有创性检查,对患者医源性损伤极大,严重限制其在诊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4]。
本组实验结果显示,CTA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确诊率与DSA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其对瘤体大小、瘤颈大小的评估较为准确。由此可知,CTA技术对脑血管瘤或脑血管畸形的显像效果较好,其影像结果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而采用VR、MIP、SSD等图像后处理技术可将大脑中动脉4-5级的血管支流重建为三维立体血管图像,能够对血管瘤、畸形及出血部位、大小、钙化灶及累及周围组织进行准确判定,同时多层螺旋CT 血管成像扫描范围较大,扫描速度较快,可节约不必要的检查时间,无需特殊的检查前准备,较DSA更加方便、快捷,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手术治疗提供相应影像资料。
综上所述,采用CTA检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准确率,可有效评估血管瘤的大小及病情程度,与DSA检查结果比较无明显区别,且具有低医源性损伤、快捷、方便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高灵,陈伟明,夏鹰. 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应用[J]. 海南医学,2012,23(14):107-109.
[2]陈前丽,杜玉清,林建余等.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价值[J]. 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28(9):1330-1333.
[3]潘红日,邹良信,陈宗.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价值[J]. 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1):1639-1640.
[4]梅希成.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价值[J].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4,26(5):538-539.
螺旋CT成像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6月-2013年6月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病变患者62例, 均行CT灌注成像。其中, 男20例, 女42例;年龄23~78岁, 中位年龄42岁。良性结节40例, 其中结节性甲状腺肿8例, 甲状腺腺瘤32例;恶性结节22例, 其中乳头状腺癌12例, 滤泡状腺癌10例, 实验室检查无甲状腺功能亢进。
1.2 检查方法
采用东芝256多层螺旋CT机, 检查前训练患者呼吸, 平静呼吸50s以上, 双肩下垂, 常规扫描范围自声带至胸廓入口水平。电压120kV, 电流210mA, 检查野 (FOV) 18cm×24cm, 层厚3mm, 螺距1.0, 1s/周。先行常规平扫, 再行灌注增强扫描。感兴趣区域 (ROI) 选取病变的实质区域, 范围8~12mm2, 碘普罗胺对比剂总量100ml, 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 肘静脉注射。CT灌注扫描用量50ml, 注射流率为5ml/s, 延迟8s进行扫描, 后注射剩余50ml对比剂, 行常规增强CT检查。
1.3 图像后处理
灌注扫描数据选用头颈部肿瘤模式, 所有图像传输至工作站, 用随机附带的灌注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选取病变≥1.0cmd的病灶为RDI。计算最大血容血流量 (BF) 、血容量 (BV) 、平均通过时间 (MTT) 、达峰时间 (TTP) 、毛细管表面通透性 (PS) 。所有数据均由2名影像医师进行测量。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甲状腺乳头状癌CT表现为单发的低密度结节, 边界不清, 可见微小钙化灶, 颈部淋巴结肿大, 增强后实性部分强化明显;甲状腺腺瘤CT主要表现为单发类圆形低密度灶, 边界清楚, 包膜完整, 增强后瘤体呈轻至中度强化;结节性甲状腺肿CT表现为单侧或双侧发病的低密度圆形或类圆形病灶, 多发者较常见, 其内常可见坏死囊变区, 边缘清楚, 可见弧形钙化, 增强后病灶边缘显示更为清楚, 坏死囊变区域无强化;甲状腺肿患者中, 由于病变灌注不均匀, 界限显示不清。32例甲状腺结节均成功行灌注增强扫描及灌注后处理, 2名医师均获得所有患者的BF、BV、MTT、PS值及灌注伪彩图。恶性结节者BF、BV及PS值均高于良性结节者, 而MTT、TTP值低于良性结节者,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良性结节比较, *P<0.05
3 讨论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是指血流通过毛细血管网将携带的氧和营养物质输送给组织细胞, 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器官组织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和功能情况, 通过影像学手段来直观显示活体灌注过程并进行定量或半定量分析的方法, 在显示血流改变的同时提供细致的解剖图像[2]。在常规CT平扫和增强检查中, 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界限显示不明显, 有相互重叠, 鉴别诊断困难。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是以核医学的放射性示踪剂稀释原理和中心容积定律理论为基础的成像技术[3], 通过不同的数学模型计算出灌注参数计算BF、BV、MTT、TTP等参数来评价组织器官的动态血循环状况[2], PS反映了肿瘤微血管表面的通透性[4]。CT灌注成像可通过色阶赋值所形成的特有的灌注图像, 对病变体的血流灌注特点显示更加具体和直观, 真实的反映疾病的病理生理改变[5]。
我院采用东芝256多层螺旋CT对甲状腺病变行灌注成像, 结果显示恶性结节BV、BF及PS值大于良性结节。恶性结节BV值高于良性结节说明恶性甲状腺结节单位组织血管床容积多余良性结节;恶性结节BF高于良性结节, 可能与恶性结节新生毛细血管发育不完善, 内皮细胞连接不紧密, 对比剂快进快出有关。甲状腺良恶性病变之间的MTT、TTP值有明显差异, 可能由于富血供肿瘤生长活跃、血流速度快造成。本文显示恶性结节PS大于良性结节, 可能是由于肿瘤基底膜发育不完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连接松散, 血管内皮细胞间隙较大, 致血管壁通透性增高造成。
多层CT灌注成像作为形态学和功能学相结合的影像检查手段, 可显示甲状腺微解剖结构和内部血流变化, 但由于研究纳入不同性质的肿瘤, 分化程度和恶性程度不同, 所以临床采用CT灌注成像评估甲状腺结节缺乏统一标准, 统一规范甲状腺病变的CT灌注参数指标将是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
摘要:目的 分析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甲状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病变患者62例, 其中良性结节40例, 恶性结节22例。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 由2名医师测量患者最大血容血流量 (BF) 、血容量 (BV) 、平均通过时间 (MTT) 、达峰时间 (TTP) 、毛细管表面通透性 (PS) 。结果 恶性结节者BF、BV及PS值均高于良性结节者, 而MTT、TTP值低于良性结节者,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多层CT灌注成像作为形态学和功能学相结合的影像检查手段, 可显示甲状腺微解剖结构和内部血流变化, 统一规范甲状腺病变的CT灌注参数指标将是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
关键词:甲状腺病变,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
参考文献
[1] 张忠胜, 崔志宏, 孙昊, 等.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和进展[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 20 (7) :1067-1069.
[2] 王华, 段青.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诊断甲状腺病变中的应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9, 43 (1) :327-329.
[3] 李若坤, 强金伟, 廖治河, 等.CT灌注成像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09, 15 (2) :114-118.
[4] 邹文远, 李胜, 刘源源, 等.MSCT甲状腺结节灌注成像与微血管密度相关性[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3, 32 (1) :37-41.
【螺旋CT成像】推荐阅读:
螺旋CT冠脉成像10-19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07-18
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06-02
多排螺旋CT冠脉成像05-23
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06-03
螺旋CT减影血管成像06-25
螺旋CT扫描07-20
三维螺旋CT07-21
螺旋CT机05-23
腺癌螺旋CT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