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排螺旋CT

2024-07-01

6排螺旋CT(精选11篇)

6排螺旋CT 篇1

1 控制台

我院GE Bright Speed 16排螺旋CT操作控制台主要由HP8200工作站、数据采集重建控制系统DARC、扫描数据磁盘阵列SDDA (scan data disk array) 、图像重建器IG等组成。DARC系统类似于一个小型主机, 它主要由采用Intel双核CPU的主板、2 GB DDR内存、1块系统硬盘、原始数据采集卡 (DAS interface processor, DIP) 、千兆网卡等组成。

DARC的主要功能[1]:通过DIP卡将扫描机架传来的原始扫描数据进行转换, 并把转换后的数据存储到SDDA中的数据盘中;当主机产生一个图像系列请求时, DARC把该请求传给IG以产生图像, 此时需要从原始数据盘中提取数据传输到IG模块进行图像的重建;最后将重建完成的图像数据传输给主机, 再由主机分发给激光相机、PACS以及AW4.3工作站。

图像重建时, 大部分的软件功能 (如Recon_Control、Data_Restore等) 是在IG模块中进行的。当IG接受了DARC的图像生成请求后, 会完成图像的产生过程 (如滤波、反投影等) 。图像计算完成之后, 通过网卡传回到DARC。IG模块中最为重要的部件是RAC (reconstruction acceleration card) 板, 它主要是把由一般处理器完成的并行束反投影应用变成由可编程硬件完成, 大大提高了图像的重建速度。

2 故障维修案例

2.1 故障现象

对患者进行扫描时, 图像重建具有严重的滞后性, 继而又不能完成图像重建, 重新启动机器, 未重建的数据可以继续进行重建, 进入Event log得到如下系统信息:

(1) RAC hardwarefailure:error making image.

(2) Image failed due to:IG error PROCESSING_ERROR.

(3) Timeout waiting for image available.

2.2 故障分析及检修

图像的重建主要是由IG完成的, 确切地说, 是通过IG中的RAC板进行的, 结合系统的报错信息, 初步确定是IG中的RAC板出现故障。关机断电, 打开控制台, 拆下IG模块, 清除灰尘, 然后重新插拔RAC板, 开机扫描患者, 图像重建正常, 故障消失, 但紧接着该故障又再次出现。其他医院的同类型机器以前也出现过类似的故障现象, 厂家更换了整个IG模块后, 图像重建恢复正常。咨询厂家工程师的意见, 我们判断RAC板出现故障。由于医院每天做CT扫描的患者很多, 机器几乎每天都超负荷运作, RAC板损耗严重, 出现故障具有必然性。

RAC板是一块集成度非常高的14层板, 修复十分困难, 厂家工程师直接带来整个IG模块, 更换RAC板之后, 扫描患者, 图像重建恢复正常, 同时也验证了我们先前的判断, 即RAC板出现故障。大型医疗设备的配件一般都由公司垄断经营, 很难在市场上买到, 因而对故障做出正确的判断就显得非常重要, 不但可以为医院节省费用, 更重要的是可以减少停机时间, 为患者提供及时的诊治服务。

RAC板是IG模块中最为重要的部件, 一般与主板、CPU、内存等配套使用, 故厂家建议更换整个IG模块。更换后, 机器正常运行一个月左右, 又出现上述故障。输入命令“ping IG”, 测试结果表明IG与主机通讯正常。由于刚刚更换过IG, 怀疑很可能是其他原因造成的。进入重建管理器, 发现里面有2例没有完成重建的数据, 该故障很可能是由此处的坏数据引起的。关闭应用程序, 进入“Unix shell”命令窗口, 删除坏数据, 步骤如下[2]:

su-→回车→进入超级用户模式;

#bigguy→回车→输入超级用户密码;

reconfig→回车→进入reconfig界面。

在reconfig界面右下角处有“regenerate database”选项, 选择“yes”, 再点击右上角的“accept”按钮, 出现“reboot system?”提示, 选择“yes”, 回车, 机器重新启动。操作系统启动后, 会出现红色的对话框显示“Application software can't auto start”, 点击确认按钮;再次进入“Unix shell”命令窗口, 在提示符下输入“st”, 回车, 应用软件启动, 机器开启正常。但是扫描患者时, 该故障依旧存在。最后怀疑新换的IG模块有问题, 联系厂家工程师, 重新更换IG模块后, 图像重建正常。

3 小结

本文主要对DARC和IG模块做了重点介绍, 了解了图像的生成流程, 知道了IG模块是CT图像生成器, 其直接控制图像的生成, 如果它出现故障, 机器将无法进行图像重建或重建过程时断时续。最后, 通过对本院CT机1例IG模块故障的分析和处理, 了解了相关操作的具体流程, 希望本文能够对拥有该型设备或是其他型号的GE CT的维修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曹俊华, 李荣秀, 戴捷, 等.GE Light Speed Plus多排螺旋CT故障维修[J].中国医学装备, 2010, 7 (7) :75-76.

[2]叶红强, 康少锋, 宫亚林.GE8排螺旋CT软件故障的处理[J].中国医疗设备, 2009, 24 (7) :123.

6排螺旋CT 篇2

论证报告

第一章

一、任务依据

影像医学是现代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各种先进的影像设备投入临床使用,广泛普及和开展,放射科在医疗活动中的地方影响日益提高,使放射科从单一的辅助科室过渡到及诊断、治疗为一体的综合医技科室。

放射科是依赖设备而生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要求也越来越高,我科行放射检查人数逐年增加,工作量越来越多,原有传统摄片检查以及双排螺旋CT设备已不能满足临床需要。传统摄片图像重叠,不能显示病毒内部结构,容易致病变漏诊和误诊。而现代影像设备64排螺旋CT,克服了上述所有困难,提高了影像质量,可以从断面了解病变内部结构,分辨力高,可以对对图像进行后处理以及三维重建等诸多优点,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漏诊和误诊,从而促进我院诊疗水平的发展,减少病人的流失。

二、项目背景

我院是县里唯一一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不会发生区域内设备配置过度,亦不存在设备盲目购置现象。因为,我院64排螺旋CT购置顺应了本县域医疗市场的需求,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主要结论 1、64排螺旋CT购置对于完善县人民医院职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促进我院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我院放射科已选送多名医技人员上级医院进行培训,同时已设计好专门CT检查室,故完全有能力开展CT日常检查诊断工作。

3、我院拥有DR机1台,2014年摄片量达到33888张;拥有双排螺旋CT一台,2014年摄片量达到20208张,业务量稳定。

综上所述,具有良好的实施条件和可能,必定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二章 建设项目的重要意义

一、医院医疗事业现状分析

我院是县内唯一一所二级综合性医院,其医疗业务范围覆盖全县,间接服务人口近55万。

近年来,医院虽然在不断发展,但离中央、省、市级政府对县级医院的要求还有不少的差距,随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水平需求,我院现有简陋的医疗设备远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

CT作为一种常规实用的影像检查手段,对当地人民群众健康状况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院占地面积14亩,业务用房2.2万余平米。编制病床数500张,开放病床数648张。全院员工614人,其中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20人,中级职称人员46人。短短几年间,开放病区已达18个。多个科室的疾病诊断都离不开放射科CT的影像报告作为辅助。我院是县唯一一家非营利性的综合水平较高的二级医院,能够购置64排螺旋CT的问题决定着我县范围内城乡居民的医疗保健状况。

二、申请配置的必要性和依据

我院座落在县城较中心地段,人口密集,患者数量数目较大。目前,我院只有2010年安装使用的1台双排螺旋CT。该机器老化,故障频繁,图像分辨力差,扫描速度慢,不能开展冠状动脉CTA。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院患者影像诊断质量,也制约了我院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发展。

第三章 综合评价

一、社会效益

引进高端64排螺旋CT机,将极大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必能拓宽医疗服务范围,进一步完善我院的功能,增强医疗辐射力,使我院成为全县以及周边群众的医疗保健园地。

购置64排螺旋CT,能确保医院总体规划的顺利实施。因此,本项目的建设将有力地推动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经济效益分析

投资额: 64排螺旋CT及其它配套设备投资估算为1100万元。

1、直接效益:根据黔价医药[2011]239号及遵义医改组(2015)1号文件,该设备收费最低为263.1元/人次,据估算能完成1700人/月,经测算该设备预计每月收入为50-60万元,每年收入为600-700万。

2、间接效益:按行CT20000人次/年,其中有四分之一留在本院,平均住院治疗10天,每天产生各项效益100元计算,每年合计收入500万元。

6排螺旋CT 篇3

【关键词】多排螺旋CT诊断;腹内疝;诊断准确率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058-02

腹内疝,指的是腹腔内脏器经系膜或者腹膜裂隙、缺损处突入患者腹腔另一个间隙的病症[1]。腹内疝容易引发肠管缺血以及坏死,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因此早期诊断、手术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十分重要。然而,因为腹内疝的临床症状不具有特异性,因而其临床诊断仍属于临床难点,影像学诊断均属于其重要检查方法,本研究为探讨多排螺旋CT诊断腹内疝的临床价值,回顾性分析多排螺旋CT表现,现将腹内疝CT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入选本组研究的23例腹内疝按照均为医院自2015年2月到2015年10月期间收治,其均通过术后病理证实为腹内疝。其中,男12例,女11例,年龄为15~79岁,平均年龄为(48.92±11.53)岁;发病到就诊的平均时间为(14.25±2.64)h;23例患者的第一临床症状均为为腹痛,其中突发绞痛且疼痛按阵发性加剧14例,伴发呕吐、恶心17例,呕吐物是胃内容物。经体检发现23例患者均存在腹部压痛感,其中9例为肠鸣音亢进,6例肠鸣音消失,6例能够触及其腹部压痛性软性包块。

1.2检查方法

两组患者均先进行多排螺旋CT检查,应用GE公司提供的16 Bright Speed螺旋CT扫描仪,诊断前禁饮食6h。其中3例进行CT平扫,20例接受平扫与双气增强扫描,其对比剂是非离子型的对比剂碘海醇,CT剂量是1.5mg/kg,其注射流速是2.5~3.5ml/s,通过周前静脉高压注射。其扫描参数控制为120kV和280~350mA,其扫描层厚是7.5mm,增强扫描的静脉期扫描延迟时间是60s,而动脉期的扫描延迟时间是25s,螺距是1.375:1。将所获是原始数据传至工作站接受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处理。

1.3 CT表现分析

选取两位高年资腹部放射学研究医师评估本组患者CT影响学资料,使用双盲法进行评估,评估结果由两位医师经商议获得一致结果。

2 结果

2.1本组患者的术后病理检查结果

23例腹内疝患者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腹内疝,属于小肠疝入。15例患者是肠系膜疝,其中,5例患者回肠疝入其肠系膜根部位,伴随360°小肠扭转,没有发生肠坏死,存在局部肠壁水肿症状;7例患者空肠疝入其肠系膜根部位,伴随360°小肠扭转,没有发生肠坏死,存在局部肠壁水肿症状;3例患者空肠远端疝入至肠系膜根部位,无肠坏死以及其他的并发症,局部有肠壁水肿症状。其余8例患者均属于纤维瘢痕疝,其中4例是回肠疝入至子宫与前腹壁,形成了纤维瘢痕,伴随270°小肠扭转与肠绞窄,手术中可见36~39cm的肠段坏死,腹腔中存在血性液体。4例回肠疝入其长避见的纤维束中,伴随180°小肠扭转与肠绞窄,术中见41~49cm的肠段坏死,腹腔中存在血性液体。

2.2本组患者多排螺旋CT影像

本组23例腹内疝患者中有19例可见其疝口。CT影像表现为:部分肠管疝入小区域或者空隙,疝入肠管存在聚集、移位、牵拉征象,肠系膜血管存在移位征象,而近端肠管存在梗阻扩大征象。15例患者是肠系膜疝,其CT影像学表现是部分场管经小肠系膜裂孔,疝入其肠系膜根部位。20例伴发小肠扭转,其CT影响表现为明显血管与澶管“漩涡征”。是肠管包围某一部位呈现螺旋状排列,肠系膜血管随旋转肠管呈现旋涡状变化、移位。12例患者CT影响表现为“鸟嘴征”,呈现漩涡部位是输出肠管和输入肠管,因其充满液体导致临近漩涡部位的肠管表现为鸟嘴样变化。9例患者CT影响表现为“同心圆征”,呈现肠壁环形对称性增厚,且肠壁各层均有清晰顯示,孔膜下层有明显水肿。14例患者通过增强扫描能见器肠管强化削弱,孔壁水肿,并伴发腹水征象。

3 讨论

大多数腹内疝患者均起病急骤,且其体征、临床症状与X线片检查缺乏特异性,因而其早期确诊的难度比较大。由于腹内疝容易伴发绞窄性肠梗阻、肠扭转症状,患者通常存在腹痛阵发性加剧感,同时存在明显腹胀感,触碰有存在压痛感,容易引发急性腹膜炎,甚至出现肠穿孔[2]。因而,对于腹内疝患者进行早日CT检测,明确其病因,并早期进行手术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结合临床经验以及相关文献资料报道,本研究认为腹内疝的CT典型征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腹内疝的征象:肠管换位征、占位征、异位症和囊袋征为腹内疝常见四种征象[3]。临床医师必须对患者肠腔、肠系膜、肠系膜血管和肠管解剖特点十分了解,同时熟悉患者腹腔间隙、隐窝、肠系膜缺损和网膜孔等空隙,才能准确识别腹内疝征象。(2)绞窄性肠梗阻的征象。CT征象主要表现为梗阻远端塌陷、近端积液或膨胀。梗阻远端和近端之间过渡部分主要是“肠系膜混浊症”征象,显示肠系膜水肿[4]。同时,在肠系膜根部位可见其肠道血管牵拉、移位等征象。部分腹内疝患者的CT征象有水样密度积液,然而该类情况并不多见。(3)扭转征象。腹内疝容易发生闭拌型肠梗阻,从而引发小肠扭转。这是由于腹内疝的疝口较小,且疝入腹腔间隙也比较小,加上肠管的蠕动力作用,疝可持续推入患者腹腔,从而逐渐恶化患者肠梗阻,导致肠梗阻的近端出现积液、膨胀。其中,闭拌型肠梗阻主要特点是C字形排列,系膜轴是中心,水肿肠系膜与增粗肠系膜静脉互相纠集,表现为“漩涡征”,在小肠扭转部位,肠管的CT表现为“鸟嘴征”。本研究中23例患者均通过手术病理检查证明为腹内疝,其CT表现都是肠梗阻,其中20例伴发小肠扭转,呈现“鸟嘴征”、“漩涡征”、“同心圆征”,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存在高度一致性,印证了多排螺旋CT诊断腹内疝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金玉莲,李葆青,陈巨坤. 螺旋CT诊断腹部病的临床应用价值[J].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18(2):123—126.

[2]蔡晓军,周卫华,叶道斌,等. 三例腹股沟病患者痛囊充气造影螺旋CT检查的诊断价值[J]. 中华病和腹壁外科杂志. 2010,4(2):137—140.

[3]毛芸,范晓,李咏梅,等. 腹部CT影像中肠系膜血管漩涡征对肠扭转的诊断价值[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0,32(4):387—390.

6排螺旋CT 篇4

关键词:64排CT,故障现象,故障分析,故障处理

我院于2008年引进GE LightSpeed VCT64排螺旋CT, GE LightSpeed 64排CT是美国通用电气生产的主流型多排螺旋CT, 除了临床应用功能强大外, 还内置了很多测试程序, 其控制台集成程度较高, 采用了专业服务器主机进行系统管理, 重建及重建管理均采用内置CPU的高性能主板。在维修过程中应熟练掌握CT的结构及板件的功能, 根据故障代码, 将测试程序和物理测量相结合, 可以很快地判断出故障原因。以下是几个实际出现的故障案例。

故障一:系统启动时原始数据盘报错。错误代码:

故障分析:从故障描述中可以看出磁盘阵列的第6块硬盘损坏, 需要更换。

故障处理:关机, 更换磁盘阵列中损坏报错的原始数据盘。重新开机打开命令行, 输入gre-raid -c –z重新做raid, 然后退出命令行。启动机器后正常使用, 故障解决。

故障二:自动语音声音出现问题, 音量过低和尖叫噪声。

故障分析:是否安装过sercei pack2软件后没有正常设置autovoice。

故障处理:

(1) 自动语音音量过小, 打开image works, 点击 “Autovoice Volume” 工具栏 选择 (“audioSetting” ) , 重新设置音量大小, 然后保存退出。

(2) 混音噪音明显。打开维修菜单, 点击混音调整工具栏, 调整麦克风, CD, 直线操控的音量均衡。

故障三:旋转电机保险经常断。

故障分析:

稳压器在曝光时电压波动很大, 有时达到400V, 将稳压电压下调一些, 用了三四天正常。一个月后又出现断保险现象, 现场发现稳压柜曝光时电压波动还是很大。

故障处理:把电缆重新连接, 把稳压柜重新调整后用了几天正常。继续使用, 观察使用一个月后, 问题未再出现, 彻底解决故障。

故障四:应用软件无法正常启动, 并自动关机。

故障分析:

查看错误代码200002357 图像数据库被损坏。

(1) 512×512图像显示正常, 图像数据库损坏后无法正常进行数据采集, 进入图像后重建, 暂停和重新启动重建序列。

(2) 打开shell, 输入 df-k查看 /usr/g/sdc_image_pool 实用百分比例, 比如85%。

故障处理:

重设图像数据库。在application启动前停止应用软件启动, 打开shell, 用管理员登录, cd /usr/g/scripts回车,

resetImageDB_Linux回车, YES, 回车。Reboot, 回车。重新启动操作系统后故障解除, ct恢复正常使用。

总结:

CT技术发展至今已经非常成熟, 其功能化网络化系统化较为全面, 各个部件单元都有独立的功能和控制, 这为快速区分故障奠定了基础。通过这几个的维修案例可以得出, 找到正确的诊断方法, 做出合理的分析, 采取正确的解决办法, 可以节省大笔更换零件的费用, 为医院降低成本。

参考文献

[1]周显松等.GE LightSpeed CT常见故障的处理[J]中国医疗设备, 2012.27:02.

[2]马智勇.龙华.GE LightSpeed16排CT故障检修及维护[J]设备运行与保障, 2011, 26:140.

[3]申林等.GE LightSpeed64排VCT故障分析与排除[J]设备运行与保障, 2010, 25:138.

[4]潘屏男.李树祥, 林意群.现代大型医用设备[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48.

6排螺旋CT 篇5

【摘要】目的对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鼻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究。方法采用随机的方式选取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48例经X线和二维扫描确诊为鼻骨骨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所有患者进行16排螺旋CT扫描,随后进行三维重建,通过影像图片观察诊断的精确性,并与二维扫描的图像进行对比。结果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与X线二维扫描相比,能够更准确地显示骨折的位置、形态、程度等。结论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应用于鼻骨骨折的诊断中能够准确地反映患者的骨折状态,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鼻骨;骨折;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

【中图分类号】R562.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0041-01

前言

鼻骨骨折大多由于受到突然的外力作用所致,由于鼻部具有突出于面部的特点,因此容易在撞击等外力作用下导致鼻骨骨折[1]。骨折的程度因外力的方向与类型而异也各不相同,需进行确切的诊断来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明确的了解。在以往,传统的X线和二维扫描在鼻骨骨折的临床诊断中应用较为广泛,该方法虽能对鼻骨骨折做出大致的诊断,但由于受到鼻骨位置特殊、二维扫描不够精确等因素的限制,容易造成漏诊、误诊等现象的发生[2]。为使患者病情得到更为精确的诊断,我院特对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应用于鼻骨骨折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做出了探究。现将取得的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时间范围内,以随机抽选的形式选取我院48例经X线和二维扫描确诊为鼻骨骨折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具有鼻部畸形、肿胀、出血以及鼻腔阻塞等临床症状。患者中共有男性28例,女性20例;患者年齡最小为14岁,最大为72岁,平均年龄(36.43±4.71)岁;所有患者病情均由外力作用引起。为进一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的观察,在患者自愿的情况下对所有患者实施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诊断。

1.2方法

扫描采用西门子16排螺旋CT进行。首先让患者处于仰卧状态,将下颌略微收起,于患者的眶上缘至硬腭范围采用螺旋容积扫描,扫描层厚为1.25mm。以电流135~160mAs、电压120kv为具体扫描参数,扫描后分别进行VR(容积重建)和MPR(多平面重建)以及MIP(最大密度投影),通过3D扫描重建从多个角度观察患者的鼻中隔、上颌骨、鼻窦等组织的大体结构,以及骨折位移的位置、程度、形态等,并与二维扫描所成的进行对比,全面了解患者鼻骨骨折的情况。

2.结果

根据CT图像显示,接受诊断的48例患者中,20例属于单纯性骨折,9例属于鼻中隔断裂,10例属于合并上颌骨额突骨折,9例属于筛骨纸样板骨折。CT图像将所有患者的骨折线都清晰地显示出来,患者的骨折情况均得到了具体的反映。与二维扫描图像相比,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更清晰且准确将患者骨折的性质、形态、位置反映在图像中,可见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鼻骨骨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3.讨论

鼻骨骨折在面部外伤中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创伤类型,这是由于鼻部骨质较为单薄且结构相对复杂,同时外鼻突出于面部的特点也使鼻部在面部外伤中受创几率增加[3]。根据鼻骨骨折性质的不同可将鼻骨骨折划分为3种类型,分别为:(1)单纯性鼻骨骨折。表现为鼻骨一侧或两侧发生骨折;(2)骨折伴骨缝分离。表现为额颌缝、鼻颌缝、鼻额缝、鼻骨间缝等部位出现分离现象;(3)复合性骨折。表现为伴发筛骨纸样板骨折、上颌骨额突骨折、鼻中隔断裂、或是眶壁骨折。由于鼻骨位置和结构具有特殊性,采用穿X线进行检查时时常难以将鼻骨位移的情况及骨折的全貌完整地扫描出来,容易导致诊断陷入误区,造成漏诊、误诊等现象的发生[4]。三维立体图像能够通过容积重建、多平面重建以及最大密度投影等形式对鼻骨骨折情况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从而准确地诊断出患者鼻骨的塌陷程度、移位旋转以及骨折线的立体定位情况。三维重建技术的原理即是表面成像技术,利用容积重建、多平面重建以及最大密度投影使图像呈立体感,同时能够自由调节窗宽和窗位,取最好的视角完整地观察患者鼻骨骨折的情况,也完善了二维扫描图像存在的弊端,也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全面性[5]。

综上所述,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是一种基于二维扫描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新型诊断方式,能够通过对数据的处理与重建,达到显示患者骨折类型、形态、位置的目的,且作为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方法,不会给患者带来任何痛苦,是一种有效性与安全性较高的诊断方式,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董保霞,李九月,董俊红,张玉祥.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鼻骨外伤骨折诊断中的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z2):335.

[2]王洪顺.鼻骨骨折多层螺旋CT诊断的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3(13):247.

[3]陈祖荣,季立标.鼻骨骨折患者应用多排螺旋CT的诊断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02):229-230.

[4]靳冬生.X线平片与CT检查技术在诊断鼻骨骨折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19):1-2.

64排螺旋CT诊断急性肠梗阻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取2009年11月~2011年2月我院收治并确诊的急性肠梗阻患者28例, 其中男21例, 女7例, 年龄22~83 (平均59.3±3.8) 岁;患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腹胀、腹痛, 其中17例有呕吐现象, 23例停止排气、排便1~3d, 腹部肿块4例, 2例有腹部手术史。

1.2 诊断方法

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VCT机器进行扫描, 31例患者行全腹部平扫, 47例行平扫加增强扫描。扫描参数:140kV, 300~600mA, 准直层厚为64mm×0.625mm, 进床速度为39mm, 螺距为0.98, X线管旋转速度为0.6s/r。增强扫描以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注射浓度为350mg/ml的非离子对比剂75~90ml, 注射速率为3~5ml/s, 延迟时间动脉期为20~30s、静脉期为50~70s, 扫描范围为膈顶到耻骨联合上缘[2]。所有患者未口服对比剂。

1.3 诊断标准

由2位从事影像诊断工作10年的工作人员分别进行阅片。其中1位先观察图像中的横断位像, 得出诊断结果1, 再进行冠状位像观察, 结合诊断结果1得出诊断结果2;另外一位工作人员先进行冠状位像观察, 得出诊断结果3, 再进行横断位像观察, 结合诊断结果3得出诊断结果4。结果以5分法可信度积分进行判断:1分:无肠梗阻确诊;2分:可能无肠梗阻;3分:无法确诊肠梗阻;4分:可能存在肠梗阻;5分:确诊肠梗阻。4~5分的患者可以确诊为急性肠梗阻。

1.4 统计学处理

检验指标资料的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分析, 将4种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对比, 判断诊断准确性, 诊断结果1与2、3以差方进行准确性检查, 诊断结果3与4以差方分析进行准确性检查, 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4排螺旋CT诊断急性肠梗阻的可信度积分, 见附表。诊断结果1的肠梗阻病因诊断准确度为89.29% (25/28) , 诊断结果3为诊断结果85.71% (24/28) , 诊断结果2为96.43% (27/28) , 诊断结果4为92.86% (26/28) 。诊断结果1和3的诊断准确度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诊断结果1和2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诊断结果3与4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自20世纪70年代CT问世以来, CT设备和技术飞速发展, 现在已经普遍运用的MSCT具有快速、大范围的容积扫描、强大的后处理功能, 减少了肠蠕动和呼吸伪影, 使多排CT小肠造影 (MSCTE) 可行性更高[3]。CT断面图像, 避免肠管间重叠, 能同时观察肠腔内、肠壁和肠外的情况, MSCT自9快速多期扫描和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使CT已成为肠道检查的重要方法, 而对于肠道黏膜下和腔外为主的病变, CT已成为首选检查方法, 弥补了肠道造影和肠镜检查的缺陷[4]。

本次研究中, 冠状位图像与横轴位图像均能明确显示肠梗阻病变, 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准确度。CT诊断粘连性肠梗阻诊断准确度较低, 本次研究中3例粘连性肠梗阻特征性表现不足, 诊断结果错误, 应当根据手术病史的结果做出准确诊断;本次研究中25例肿瘤引发的肠梗阻全部准确诊断, CT诊断肿瘤性肠梗阻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腹内肠扭转诊断准确率较高, 本组5例全部确诊, 肠系膜与血管引起局部肠管向上并结构混乱扭转, 特征较为明显。本研究患者数量较少, 由于确定病理的需要, 排除了保守治疗的患者, 由于阅片工作人员无法完全代表广义的医生诊断结果, 并且在阅片中仅针对肠梗阻的表征进行判断, 没有详细的肠梗阻病情信息, 因此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次研究中, 64排螺旋CT诊断急性肠梗阻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综合横轴位与冠状位图像观察, 能够有效提高肠梗阻诊断的准确率, 是急性肠梗阻诊断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杨志辉, 戚乐.多排螺旋CT在急性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 (附20例分析) [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8, 28 (4) :246-247.

[2]徐长青, 周沛林.多层螺旋CT在急性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CT和MR I杂志, 2007, 5 (2) :34-36.

[3]江求海.浅析螺旋CT在急性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价[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0, 2 (8) :207-208.

6排螺旋CT 篇7

1 故障一

1.1 故障现象

正常扫描过程中, 曝光突然停止, 操作台上的曝光按钮闪烁, 需再次按下该按钮后, 曝光方可继续。

1.2 分析与维修

进入系统的log日志中, 检查系统的报错信息如下:

Host:OBC error:182004 LANwatchdog Timeout

Hw/sw error:Did not receive LANwatchdog message from STC

Host:STC LAN watchdog Timeout

Hw/sw error:Did not receive LANwatchdog message from OBC。

从该故障报错信息中可以看出, 故障发生时OBC和STC之间的通讯出现了问题。OBC和STC分别是该CT系统重要的监控大脑, 两者任意一个出现问题均可引起曝光中断。由此, 可以判断产生该故障的原因可能有:

(1) OBC或STC之间的连接出现了问题; (2) OBC和STC出现故障。

首先, 判断OBC和STC之间的连接是否出现问题。打开扫描架, 检查OBC和STC上面电缆的连接头是否脱落或电缆有无破损。检查发现连接电缆均正常。再打开UNIX, 分别键入ping OBCR和ping STC, 判断两者的通讯是否中断。经检查, 通讯也正常[2]。最后, 考虑到OBC或STC的通讯信号是通过滑环传输的, 怀疑扫描架在旋转时碳刷与滑环可能接触不良。

进入维修菜单, 点击error logs中的tube usage。在出现的方框上部, 选中RunTime satistics, 再点击show log。再在过滤栏RunTime satistics中选中Rcom_scom, 点击View。这时会出现很多系统监测信息, 从中观察Rot com black hole occurances这一项的数值, 发现该数字已达到30以上, 故可判断滑环与碳刷接触不好。

打开扫描架的后盖, 用专用擦拭滑环的工具打磨滑环并更换磨损严重的碳刷, 故障排除。

2 故障二

2.1 故障现象

正常扫描时, 系统不允许曝光, 屏幕信息栏提示球管温度过高, 系统阻止扫描。靠近扫描架的地面常出现浅棕色的油剂。

2.2 分析与维修

出现该故障显然是球管出现了问题, 在此应判断故障是球管自然损耗引起还是出现了其他的故障。

进入维修菜单, 在诊断菜单中选中rotar测试程序, 对球管的转子做性能测试, 结果发现rotar运转时声音正常, 测试结果也正常。再进入维修菜单, 点击error logs中的tube usage。在出现的方框上部, 选中RunTime satistics, 再点击show log。在过滤栏RunTime satistics中选中Rcom_scom, 点击View, 观察信息记录中球管打火记录, 发现近期球管打火次数极少, 在正常范围内。结合靠近扫描架附近的地面常有棕色的油迹的现象, 判断可能是球管的冷却系统出现故障, 地面上浅棕色的油迹应为球管的冷却油[3]。打开扫描架前盖, 发现球管的热交换系统渗出了很多同样的油。

用工具将整个球管卸下, 发现热交换系统和球管之间有一段油路管的连接螺母松动。由此, 可断定该故障是因连接处漏冷却油导致球管的散热出现问题所引起。拧紧螺母并对球管重新灌油后装回球管, 做校准, 故障排除。

3 小结

CT机的维修成本一般都较高, 尤其是需要更换新的零配件的情况, 少则需要花费几万元, 多则需数十万元。通过这2次的维修可以得出, 找到正确的诊断方法, 做出合理的分析, 采取正确的解决办法, 可以节省大笔更换零件的费用, 为医院节省了成本。

参考文献

[1]王子军, 葛合全, 陈森彬, 等.GE Ultra 16螺旋CT故障维修体会[J].医疗卫生装备, 2009, 30 (4) :120.

[2]李清锋, 曾泰化.GE Lightspeed Ultra多层螺旋CT故障维修体会[J].医疗装备, 2008, 21 (4) :37.

6排螺旋CT 篇8

1.1 故障现象

在患者扫描过程中, 控制台监视器不能显示扫描后图像, 提示“Reconstruc-tion process has stopedd.Scaning is possible but no images will be made.Restart the systm.” (重建进程被中止。允许扫描但没有图像建立。请重启系统) 。重启机器后, 工作正常。在此故障首次出现几天内, 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频繁。

1.2 故障处理

首先, 检查系统的Error Log, 发现有一警告信息“WARNING:Data Acquisiton System Temperature is nearing the Upper limit.” (数据采集系统温度接近上限) 。查看DAS Converter Temperatures数据, 最高温度已达到56.8℃。因此考虑是DAS的一个或多个通道超温保护不能正常采集扫描信息, 造成重建图像发生错误[1]。打开机架部分, 对散热过滤网进行清理除尘, 除尘后降温效果明显 (最高温度降至46.3℃) , 但故障依旧出现。故考虑可能为重建数据库软件发生错误或重建服务器IG的硬件故障。按先易后难的原则, 首先对控制台主服务器和DARC主机重新安装07MW11版应用软件, 进行了重建数据库的修复。软件成功安装后, 启动系统出现错误提示“Waiting for the IG to come up” (等待IG启动) , 等待较长一段时间后又出现“Recon Selftest detected reconstruction errors.” (Recon自检进程发现重建错误) , 点击“OK”, 强行启动后仍无法进行重建。于是确定为IG服务器故障。检查和更换与DARC连接的网线, 并打开IG服务器对机箱内部及各板卡连接部分进行除尘、清洗和紧固, 重新安装后故障依旧, 判断为硬件故障。IG服务器中安装的加速板由于运算量较大, 工作时温度很高, 因此首先怀疑该板损坏。由于该CT设备未配备电路图, 我们联系到有同型号CT的医院, 用替换法将怀疑损坏的IG加速板装配到对方设备进行试机, 依旧无法进行重建。对2块加速板进行对比测量, 发现我方加速板上一降压芯片 (DC 5 V转DC 1.2 V) 的阻值与对方好板的偏差较大。购买同型号芯片替换后, 将加速板再次安装到对方设备上, 工作正常, 但当把修复的加速板装回原IG后发现设备仍无法正常启动, 屏幕上重建状态栏总是提示“Resetting”, 故可判断IG主板也有故障。因主板为通用部件, 维修价值较低, 故决定购买新板。更换主板后, 装机试验, CT机运行正常, 故障排除。

1.3 故障分析

IG主板工作不稳定, 在运行过程中造成加速板故障。

2 电源滤波器故障

2.1 故障现象

CT机开机预热球管时, 机架内部有烟冒出, 并伴有浓重的焦糊味。

2.2 故障处理

根据故障现象, 初步判断为机架内部部件有打火或短路的现象。打开机架, 首先检查电动机部分和各线缆连接部分, 均未发现明显烧灼痕迹。然后, 对机架内供电部分进行分项检查, 当查到电源滤波器时闻到有较明显的烧焦异味, 打开屏蔽盖, 目视发现FILTER板上电感L2 (型号PE-51508) 下方有黑色烧痕, 如图1所示从机架上取下该部件, 对该电路板进行检修, 发现该电感底座部分有明显的打火痕迹[2]。焊下L2后, 发现其与图1中快速保险1 (25 AFF、700 V) 的连接铜皮几乎全部烧断。经检查, 该滤波器600 V电源输入正常, J1输出端连接部件也未发现有明显故障。通过测量, 发生故障的电感及保险未损坏, 仍可继续使用。于是决定将故障点修复后直接上机测试。首先, 清洁线路板烧焦处和电感线圈, 经过绝缘处理后找来紫铜皮进行打磨、钻眼, 重新焊接后安装试机, 设备运转正常。

2.3 故障分析

由于故障发生时恰逢高温天气, 而空调机也发生故障且没有被及时发现, 致使环境温度过高, 机器散热不好, 出现锡焊虚脱, 引发故障。

参考文献

[1]赵德坤, 万金鑫, 张毅.Philips Aura螺旋CT故障维修3例[J].医疗卫生装备, 2010, 31 (4) :127.

GE多排螺旋CT故障检修2例 篇9

1 故障一

1.1 故障现象

在更换新球管后用2i扫描,图像一白一黑,选择层厚越薄越明显。2幅图像的CT值相差不大,但2个图像的SD相差约1倍(见图1)。用1i扫描图像正常,但图像颗粒粗,扫描中机器不显示任何错误信息。

1.2 故障分析和处理

根据上述现象和维修经验分析,故障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1)球管POR未调准;(2)校准文件(CA)故障[1];(3)系统软件故障;(4) Collimater故障;(5)球管故障。

根据上面的故障分析,重新检测球管的POR、ISO等程序,经多次检测,所测数据都在允许的范围内,而且每次测得的值也基本保持不变。拆下球管,未发现异常,再装回球管,重调球管的POR、ISO等相关程序,其2i扫描图像还是一白一黑。将机器最原始的CA文件restore到系统中,先做一次空气校准,用2i扫描图像依旧,然后再做空气加模型的校准,用2i扫描图像无变化。以前碰过类似的问题,常常restore原始CA文件就能解决,但这次不行,考虑可能是系统本身出现故障。重装软件并做校准,试扫描,现象依旧。用程序检测Aperture的层厚、Z轴电动机和Z轴皮带的松紧度,均正常,而且在做Collimater的测试时,未报任何错误,可排除Collimater的故障[2]。后来又仔细查看医院的以前图像,在更换球管前,图像确实是正常的,只是更换球管后才出现此现象,故认为最大可能就是球管本身存在故障[3]。经与球管供货商联系,更换了新的球管,调试后再用2i和1i扫描,图像恢复正常。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是球管靶面角度有偏移,用2i扫描时造成探测器两边接收的射线一边多一边少,从而出现一白一黑的现象。此次之所以未先怀疑是球管故障,其原因是很少会出现这种现象,过去常碰见的大都是软件问题。因此在更换新的球管及做校正时,也应注意。

2 故障二

2.1 故障现象

给患者做正常扫描时,曝光突然中断,显示器上出现如下故障信息:“Unexpectedevent occurred during scan data error”。

2.2 故障分析和处理

先进行“tube warmup”,扫描正常;再做其他扫描时报”hardware scanner stop”故障信息后进入”service”程序,并在home页面下DIP error一栏中显示“dergere”。根据这2个代码分析和简单地测试,故障应出在数据传输系统。该机主要通讯包括slip ring、brusher、transmitter、reciever、DIP and fibber。运行scan data path、diagnostic data collection off line scan等诊断程序同样出现“hardware stop scan”故障信息。取下reciever的fibber直接到DCB上,run上面的test也一样,这样就可以排除slip ring、brusher and reciever故障。接下来再逐一测试4条fiber: (1) reciever-OC DIP; (2) transmiterDAS DCB; (3) gantry后下面的J15内,后右下面的T-ring J3; (4) J15外-计算机柜,用手电照这些fiber时,发现除了第一条外,其他的在照射时光都非常亮,仅第一条光非常弱,故判断这根光纤损坏。更换光纤后,机器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孟伟, 郭子威.GE螺旋CT故障4例[J].医疗卫生装备, 2009, 30 (11) :62.

[2]马承华, 胡昕.GE Hispeed系列螺旋CT故障检修4例[J].医疗卫生装备, 2008, 30 (8) :122.

6排螺旋CT 篇10

川崎病是由日本川崎医生于1976年首先报告的一种小儿科疾病,并以他的名字命名。川崎病是一种少见疾病,病症主要表现在皮肤、粘膜和淋巴结,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但川崎病的危害并不在于发烧、出皮疹以及淋巴结肿大等外在症状,而其真正的危害在于心脏等脏器损害。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一般心脏彩超可明确诊断,CT诊断较少,但冠状动脉CTA成像也是诊断该病的主要方法,本院CT曾诊断一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瘤患儿,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扫描方法采用西门子双源CT扫描机,范围自气管隆突下至心底水平,自头向足侧扫描。冠状动脉成像扫描前采用触发团注模式,兴趣区设在升主动脉层面,触发阈值为100HU,对比剂选用碘普罗按(优维显370),注射速率2.0ml/s,注射总量30ml,受检患者屏气。扫描结束后将原始图像传输到工作站,选择图像质量最佳时相进行冠状动脉图像后处理,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

1.2基本资料患者:王家卫,男,5岁。临床诊断川崎病,为进一确定冠状动脉损害程度,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患儿心率快、呼吸屏气不佳致部分层面图像不佳。

静脉注入造影剂见:左冠状动脉主干、右冠状动脉近中、远段,管腔呈囊袋样、串珠样膨大,管腔最大直径约1.26cm,接近同层面升主动脉直径;病变并累及左前降支近段,其管径呈串珠样增粗,直径约0.5cm。诊断:左、右冠状动脉巨大动脉瘤,累及左冠状动脉主干、右冠状动脉近中远段及左前降支近段。

2讨论

6排螺旋CT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2月至2012年7月来我院进行16排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的患者30例。其中, 年龄12~84岁, 平均58.31岁。

1.2 设备及对比剂

对所有前列腺患者使用西门子HOMATOMEMOTION 16排螺旋CT进行扫描诊断。各种参数如下:管电压120~140k V, 管电流30~380m A, 准直器宽度为0.625mm×16, 扫描速度0.5s/圈, 螺距0.562~1.75∶1, 视野24.5cm, 矩阵512×512, 床速度17.5~34mm/圈[1]。选用对比剂团自动跟踪技术对前列腺患者病变部位及感兴趣区域进行血管的不同时相、各个期别的加强扫描。对比剂为碘海醇90~100 mL, 经患者肘静脉团注射对比剂, 速度为2.5~2.7 m L/s。

1.3 检测方法

根据临床医师的申请对患者检查部位进行平扫检测, 再平扫完成后, 若发现患者有病变需要必须进一步明确诊断结果时, 可对患者进行增强扫描检查。在CT增强扫描的之前, 告知患者检查的目的、要求、对比剂的剂量及使用方法、各种毒副作用及影响等。在征得患者同意及签署“碘剂造影检查知情同意书”后, 对前列腺患者实施16排螺旋增强扫描。对患者静脉血管注入对比剂300/370 g (I) 80~100mL, 依据扫描部位血供特点及患者的病情采取不同的扫描设计模式, 以便期更好的显示扫描部位病变及血供的不同时相、各个期别的图像信息, 为下步诊断提供可靠的图像资料[2]。影像观察:所有患者均行前列腺各径线测量, 并观察患者前列腺形态轮廓, 平扫及增强扫描前列腺密度的改变状况、中央区及外周区的比例等。

2 结果

在30例患者中, 有26例患者行手术治疗, 4例患者由于年龄较大未行手术切除。在进行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前患者出现前列腺增生14例, 表现为前列腺体积增大, 形态异常。详细检查数据如下:增生明显呈结节状突入膀胱轮廓内 (9例) , 不明显者呈微结节影向前或上方突起的患者 (5例) 。增强扫描后发现前列腺癌17例, 表现为前列腺体积明显增大, 密度多不均匀且周围盆底筋膜受浸润, 脂肪间隙有消失的状况。

所有病例在经平扫后进行增强扫描, 得出最终的病理诊断为前列腺增生13例, 前列腺癌17例。其中单纯前列腺腺癌12例、鳞癌3例, 前列腺增生合并前列腺腺癌4例。

3 讨论

综上, 16排螺旋CT是利用X线对人体扫描而获取病变信息, 再经电子计算机处理重建清晰的图像。由于16排螺旋CT的密度分辨率较高, 可以分辨出各种组织结构间的微小密度差异, 所以在临床诊断中应用广泛。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可以适用于全身各个脏器的检查, 具有较强的诊断能力。在16排螺旋CT平扫后的增强扫描可以更加明显的显示出患者病变的形态、数量、边缘及结构特征等资料。

由于前列腺癌主要起源于后叶周边带, 并以后叶周边带为多发区域。前列腺癌结节, 特别是早期的小癌结节和正常的腺组织密度差别较小, 在平扫时瘤灶的密度差别不易检测出来。而晚期病例表现较为明显, 有明显的肿块病灶及占位效应并向邻近的组织侵犯、精囊角消失, 有向远处骨及肺等器官转移的征象。在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时, 容易发现低密度或包含低密度的混杂密度灶。本组研究中的30患者在经过平扫后的增强扫描得出最终诊断, 前列腺增生13例, 前列腺癌17例。其中单纯前列腺腺癌12例、鳞癌3例, 前列腺增生合并前列腺腺癌4例。本组病例中13例患者符合16排螺旋CT增强后的典型表现, 因为前列腺癌为乏血管性肿瘤, 在强化后多表现为低密度及包含低密度的混杂密度灶, 从而容易被发现。

因此本组研究采取16排螺旋CT进行扫描, 不但对患者检查部位的扫描速度快且图像质量较高, 有效地检测出前列腺癌患者病变的情况。我们在临床诊断中要做好防范工作, 掌握对比剂的用量及速度, 减少毒副作用的发生。最大限度的发挥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的影像学诊断价值。通过, 利用16排螺旋CT先进设备的性能, 提高我院对前列腺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兴伟, 凤伟, 周康荣.前列腺癌螺旋CT早期增强的初步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1, 20 (2) :107-108.

上一篇:现代司法理念下一篇:内容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