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排螺旋CT

2024-06-29

128排螺旋CT(精选11篇)

128排螺旋CT 篇1

在胸外伤疾病中,肋骨骨折属于临床常见病症,在早期检查中,明确诊断肋骨骨折症状,不但能为司法或者工伤鉴定提供重要依据,而且还能为患者制定临床早期治疗计划,从而能使医患纠纷现象降低[1]。在以往的检查中,一般都采用X线平片诊断,但诊断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易导致漏诊现象发生。64排128层螺旋CT实施滑环技术,以螺旋状的形式扫描前进,能减少漏诊现象发生。本研究通过对肋骨骨折患者实施64排128层螺旋CT技术诊断,其诊断效果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放射线科2014年3月~2016年3月接收诊断的胸外伤150例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96例,女54例;年龄22~66岁,平均年龄(44.3±8.5)岁。致病原因包括工伤和跌倒摔伤、交通事故和打架斗殴及高空坠落等。

1.2 检查方法

待患者入院后先采取临床急救,随后对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况予以观察,等正常稳定后,予以患者实施64排128层螺旋CT检查及胸部X线平片。

X线平片:实施医疗专用X线机,其型号为500 m A,将胸部斜位与正位片摄取,必要时对切线位片加照。64排128层螺旋CT:选择64排128层GECT机器,其扫描规格为:-31743~+31743是扫描范围,定位像长度≥1900 mm,扫描视野FOV:25~50 cm,输出管最高电流≥800 m A,输出管最低电流≤10 m A,80~100~120~140 k V为输出管电压范围。指导患者行仰卧位,并叮嘱患者在扫描期间要屏气,待结束扫描后,实施重建技术,其中包括:表面遮盖法与多层面重建术等,严密观察骨及软组织结构,并对切割方位予以不同选取,以便将骨折全貌显示出来。

2 结果

在本研究150例患者中,出现肋骨骨折现象有234处,经X线平片检查,出现骨折现象有165例,其诊断符合率为70.51%,发现有10处骨折现象较为可疑;经64排128层螺旋CT检查,出现骨折现象有215例,其诊断符合率为91.88%。由X线平片检查发现10处骨折较为可疑中,通过采取64排128层螺旋CT检查,有6处已被确诊,与64排128层螺旋CT比较,其他匿名性骨折13例,线性骨折20例与肋骨小头骨折17例,均是在X线平片诊断中漏诊,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肋骨具有弯曲、细和扁等特点,具有一定的弹性,在胸廓中属于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肋骨的走行特点为前低后高,与胸骨及胸椎间相连接,共12对,具有较小的活动度,如果患者出现胸外伤现象,易造成肋骨骨折的发生率加大[2]。据统计在所有胸外伤患者中,出现肋骨骨折患者能达到61%~90%。由于每例患者的外伤因素不同,使得骨折特点也各有所异,如因间接暴力造成患者出现肋骨骨折,像胸部受前后挤压等,多发生在肋骨中段,断端移位至胸外位置,导致胸壁软组织被刺破;因直接暴力造成患者出现肋骨骨折,像击打胸部等,断端会移位至胸内,导致肺部、胸膜和肋间血管被刺破,形成气胸或者血胸等现象,若诊治不及时,则会使患者产生严重后果。

把肋骨和肺部相对比,其密度差异显著,因此对肋骨骨折病症诊断时应用X先平片,是其首选及常规检测方法,同时也是当下临床中,对肋骨骨折进行诊断的最直接与最简便方法[3]。和多层螺旋CT相比较来看,X线平片的诊断费用较低,不会让患者承受巨大的经济费用,容易被患者所接受。但是,此诊断方法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X线平片的投照是经普通X线,有较低的密度分辨率,外加一些生理结构特点(肋骨显示弓形走行、胸腹部组织重叠等)和其他因素(患者受伤后难忍疼痛使配合度降低)的影响,实施X线平片进行胸部检查时,会出现较多的结构重叠现象,易将轻微骨折线在肋骨骨折中所忽略,而且,肋骨前段还具有薄跟扁的特点,特别是后肋段中下部位置,其下缘骨质更薄,它的密度经平片显示更淡,而且边缘有模糊现象,从而能使肋骨骨折的检出率受影响,导致患者在诊断时,往往会遗漏一些比较隐匿性骨折病症包括:胸肋关节处、肋弓转折处及膈下肋骨等[4]。另外,因其他因素影响,易导致胸部X线平片出现漏诊现象,其中包括:腹部脏器和体位、环境和投照角度等。所以,医护人员对患者诊断检查时,除了要对易出现骨折现象的第4~7肋骨进行诊断外,还要对不易出现骨折现象的部位予以检查诊断包括:锁骨之后的第12肋与第2肋、第1肋与第11肋等。在实施扫描时,医护人员应当把所有肋骨包含其中,从胸廓入口直至髂骨翼上缘,这样能防止因漏诊出现严重后果[5]。随着当下肋骨骨折事件的不断增多,使得医疗机构越来越高要求肋骨骨折诊断的及时性及准确性,因此降低漏诊率和保证诊断率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在临床诊断期间实施64排128层螺旋CT,能有效将X线平片诊断中存在的一些弊端现象克服,例如对患者体位进行调整等,可使检查风险降低,缩短检查时间。此外,64排128层螺旋CT检查还能降低因疼痛或者伤者不能屏气等因素造成的移位伪影现象出现,是检测准确度提高。从上述结果中可看出,64排128层螺旋CT的应用,能提高图像分辨率,使诊断结果更具准确性,从而能大量节省危重和急诊患者的救治时间。同时还能将影像重叠的干扰现象降低,有助于显露骨折部位,弥补了X线中存在的漏诊和影像分辨率低等局限性,提高对肋骨骨折病症的评估与诊断,减少患者骨折疼痛现象。

综上所述,64排128层螺旋CT检测具有数据一次性采集、无间断容积扫描和扫描时间短等优势,能将骨折断裂信息以多角度和直观方式展现出来,从而使骨折检出率提高为患者争取宝贵治疗时间。

参考文献

[1]徐清珍,郭俊,于佳根.用16层螺旋CT技术诊断肋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0):63-65.

[2]赵学雷,林涛,毛艳蕊,等.16排螺旋CT三维成像在诊断肋骨骨折中的应用.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23):52-52.

[3]张鹏,孙百胜,都基权,等.64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24(7):1211-1213.

[4]刘五嵩,王庆兵,郭玉芳.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河南医学研究,2015,24(7):120.

[5]杨小锋.16排螺旋CT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代医用影像学,2015,24(6):1012-1013.

128排螺旋CT 篇2

论证报告

第一章

一、任务依据

影像医学是现代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各种先进的影像设备投入临床使用,广泛普及和开展,放射科在医疗活动中的地方影响日益提高,使放射科从单一的辅助科室过渡到及诊断、治疗为一体的综合医技科室。

放射科是依赖设备而生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要求也越来越高,我科行放射检查人数逐年增加,工作量越来越多,原有传统摄片检查以及双排螺旋CT设备已不能满足临床需要。传统摄片图像重叠,不能显示病毒内部结构,容易致病变漏诊和误诊。而现代影像设备64排螺旋CT,克服了上述所有困难,提高了影像质量,可以从断面了解病变内部结构,分辨力高,可以对对图像进行后处理以及三维重建等诸多优点,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漏诊和误诊,从而促进我院诊疗水平的发展,减少病人的流失。

二、项目背景

我院是县里唯一一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不会发生区域内设备配置过度,亦不存在设备盲目购置现象。因为,我院64排螺旋CT购置顺应了本县域医疗市场的需求,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主要结论 1、64排螺旋CT购置对于完善县人民医院职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促进我院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我院放射科已选送多名医技人员上级医院进行培训,同时已设计好专门CT检查室,故完全有能力开展CT日常检查诊断工作。

3、我院拥有DR机1台,2014年摄片量达到33888张;拥有双排螺旋CT一台,2014年摄片量达到20208张,业务量稳定。

综上所述,具有良好的实施条件和可能,必定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二章 建设项目的重要意义

一、医院医疗事业现状分析

我院是县内唯一一所二级综合性医院,其医疗业务范围覆盖全县,间接服务人口近55万。

近年来,医院虽然在不断发展,但离中央、省、市级政府对县级医院的要求还有不少的差距,随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水平需求,我院现有简陋的医疗设备远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

CT作为一种常规实用的影像检查手段,对当地人民群众健康状况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院占地面积14亩,业务用房2.2万余平米。编制病床数500张,开放病床数648张。全院员工614人,其中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20人,中级职称人员46人。短短几年间,开放病区已达18个。多个科室的疾病诊断都离不开放射科CT的影像报告作为辅助。我院是县唯一一家非营利性的综合水平较高的二级医院,能够购置64排螺旋CT的问题决定着我县范围内城乡居民的医疗保健状况。

二、申请配置的必要性和依据

我院座落在县城较中心地段,人口密集,患者数量数目较大。目前,我院只有2010年安装使用的1台双排螺旋CT。该机器老化,故障频繁,图像分辨力差,扫描速度慢,不能开展冠状动脉CTA。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院患者影像诊断质量,也制约了我院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发展。

第三章 综合评价

一、社会效益

引进高端64排螺旋CT机,将极大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必能拓宽医疗服务范围,进一步完善我院的功能,增强医疗辐射力,使我院成为全县以及周边群众的医疗保健园地。

购置64排螺旋CT,能确保医院总体规划的顺利实施。因此,本项目的建设将有力地推动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经济效益分析

投资额: 64排螺旋CT及其它配套设备投资估算为1100万元。

1、直接效益:根据黔价医药[2011]239号及遵义医改组(2015)1号文件,该设备收费最低为263.1元/人次,据估算能完成1700人/月,经测算该设备预计每月收入为50-60万元,每年收入为600-700万。

2、间接效益:按行CT20000人次/年,其中有四分之一留在本院,平均住院治疗10天,每天产生各项效益100元计算,每年合计收入500万元。

128排螺旋CT 篇3

(山东省宁阳县第一人民医院山东宁阳271400)【摘要】 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医疗手段的不断完善和更新,多排螺旋CT技术已經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临床诊断工作中,提供了诊断的检出率和准确率,使漏诊和误诊现象的发生率得到了有效的降低。本文该技术的检查方法、适应症、临床应用的几个方面对多排螺旋CT心脏冠状动脉成像的相关知识进行介绍。【关键词】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国分类号】R81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449-01 近几以年,随着多排螺旋CT技术的不断发展。从1998年开始世界上的第一台4排MDCT问世, 到2004年底的时候,由通用电器公司推出的64排MDCT问世, 在这两种MDCT之间,经过了8、16、32排等三种过渡产品, 但是这样的多度只用了6年时间。“排”指的是CT扫描机探测器的阵列数, 一般情况下探测器的宽度随着排数的增多而变宽, 在一次扫描中所完成的宽度也就越大。有一些专家将多“排”螺旋CT称之为多“层”螺旋CT,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两者的定义是相同的, 即探测器有多少“排”, 在一次扫描的过程中就能够完成多少层图像的采集。1 检查方法和适应症状1.1患者准备:①保证患者的心电图能够保持同步化: 先稳定地将电极与患者洁净且干燥的相应胸部区域相连接;在对患者憋气后基础心率及其心率变化进行测定, 闭气以后的心率可能下降5-20次/分钟。②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及憋气,准确的进行定位与扫描, 在有需要时给予氧气等。③注射造影剂与采集图像的同步化:利用肘前静脉内导管注射的方法;对循环时间进行测定; 利用双筒的高压注射器, 注射高浓度的非离子型的造影剂以后注射相适合的生理盐水, 能够相对地对上腔静脉、右心室等高密度造影剂伪影进行防止。④放射线的辐射剂量:64排的MDCT对X线的利用率为95%,但16排的MDCT是90%。1.2 扫描方式:扫描模式目前有两种,一种是心脏的扫描,目的是观察心腔、瓣膜、冠状动脉、心肌和心包;还有一种是“胸痛三联征”扫描的模式,以观察肺动脉栓塞、冠状动脉、主动脉夹层为目的,还有冠状动脉的血管搭桥等利用非离子型的造影剂(350-370mgI/ml),三个时相注射,① 总量为60-80ml,流速是5ml/s;②总量为15ml,流速为3ml/s;③生理盐水是30ml,流速是3ml/s。确保冠状动脉以及左心室腔为真实动脉期的高峰,并且上腔静脉以及右心房室的显影一般较淡,伪影也较少。从开始自肘静脉注射时直到造影剂到达靶器官的时间称做循环时间,利用Smartprep扫描模式,个体的循环时间可以进行准确测量,进而确保图像采集与造影剂达到同步增强, 并且决定了造影剂的用量。针对某一些疾病,比如心脏肿瘤、缺血性心肌病等, 实行晚期(5-20min)再次扫描,对心肌灌注、肿瘤供血和染色进行观察。2 临床应用MD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主要具有以下优势:对于斑块成像、先天性冠状动脉发育异常、指导冠脉支架、管腔狭窄诊断、搭桥手术和该手术的术后随访、不典型胸痛的筛查、心肌缺血性梗死、心功能分析等。2. 1 先天性冠状动脉发育异常:① 冠状动脉的起源出现异常: 左、右冠状动脉可以分别起源于肺的动脉主干, 可以分别起源于同一主动脉窦,也可以同时起源于左、右的冠窦, 有时患者的左冠状动脉起源于后方的无窦。② 冠状动脉瘘: 在患者的左、右冠状动脉发生均有可能, 一般情况下在左房瘘、右房瘘和右室瘘比较常见; 瘘管主要表现为起源于冠状动脉窦出现异常增粗和走行现象, 并可以直接以引流的方式进入心腔的冠状动脉的血管影, 此血管影一般情况下会有冠状动脉的分支出现。③ 冠状动脉的肌桥: 由于CT可以对冠状动脉和邻近心肌组织进行同时显示, 所以, 在肌桥的显示方面要比常规冠状动脉的造影技术好的多, 从而达到了避免冠心病假阳性的诊断的出现。在临床诊断方面,冠状动脉肌桥有时候会被误诊为管腔狭窄而置入支架后容易造成患者管腔出现破裂现象, 在支架术前进行CT检查, 可以对此种事故的发生起到很好避免效果。参考文献[1]王怡宁,金征宇,孔令燕,张竹花,宋兰,张抒扬,张立仁,林松柏,王沄,赵文敏. 64层与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比较[J].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12(01):281-282.[2]苏雁英,王玉堂,时向民,徐勇. 冠状动脉造影成像与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定性定量分析动脉粥样硬化的应用比较[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32(44):562-563.[3]蔡锡福,郑绪宏. 冠状动脉钙化螺旋CT检查与冠脉造影的对比分析[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6,17(04):186-187.[4]宋兰,张竹花,金征宇. 多层螺旋CT无创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和进展[J].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23(01):327-328.

128排螺旋CT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32例疑似冠心病患者和3例冠脉支架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选32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临床均表现出胸闷、胸痛及心前区不适等症状,给予128排螺旋CT冠脉成像和冠脉造影检查。其中有22例为男性,13例为女性;患者年龄33-81岁,平均年龄(51.2±7.8)岁。

1.2 方法

选择美国GE公司Light Speed VCT128排螺旋CT为患者进行胸部屏气定位像,扫描范围由患者气管分叉到心脏膈面下4—5cm进行扫描,设置扫描参考为120kV管电压及600mAs管电流,螺距0.2,调整旋转时间为0.4s。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压力250kp,保持4.5ml/s流率于患者肘前静脉进行非离子对比剂碘帕醇(37g/100ml)与生理盐水的注射,注射量按患者体重约1ml/kg,选择自动触发技术启动扫描,CT值为90Hu阈值,要将扫描实施3.3s延时启动,保持6-10s的扫描时间。使用心电门控技术进行扫描。

1.3 图像评价方法

根据冠脉造影作为金标准,可以把冠状动脉以9分段法分段,对小末梢血管不必进行评估,根据目测直径法对冠状动脉狭窄进行判断,狭窄程度=狭窄近心端正常血管直径-狭窄血管直径/狭窄近心端正常血管直径×100%。根据相关标准把狭窄程度分成轻度、中度、重度三种程度。轻度:患者冠脉腔径狭窄小于50%;中度:患者冠脉腔狭窄在50—75%;重度狭窄:患者冠脉腔径狭窄在75—100%[2]。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卡方检验计数资料,以P<0.05检验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冠状动脉造影与CT冠脉成像的结果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作为金标准,经128排螺旋CT冠脉成像诊断结果显示,冠状动脉狭窄敏感性87.5%,特异性96.9%,阳性预测值84.4%,阴性预测值96.9%。

2.2 斑块类型和冠脉狭窄程度关系

32例疑似冠心病患者148支冠脉内有68个冠脉斑块,而其中又有39个属于钙化斑块,CT值显示152—843HU,平均CT值为370.5HU,其他29个属于非钙化斑块,CT值显示30—120HU,平均CT值13.5HU,可见,CT冠脉成像斑块类型和冠脉造影冠脉狭窄有着密切的关系。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和冠脉狭窄程度关系密切,当钙化斑块范围广时,患者会出现管腔轻度狭窄,而非钙化斑块还会导致管腔出现重度狭窄。本次研究结果显示,32例疑似冠心病患者和3例冠脉支架术后患者钙化斑块有22例为轻度狭窄,10例为中度狭窄,3例为重度狭窄;非钙化斑块有1例为轻度狭窄,8例为中度狭窄,15例为重度狭窄。

3 讨论

冠状动脉造影作为冠心病临床诊断的金标准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中,可是,冠状动脉造影是有创检查,检查费用高,需住院,周期长,患者很难接受[3]。多层螺旋CT以新运算法则,可以提高空间分辨率与时间分辨率,再与心电门控技术结合在一起,可以消除患者心脏运动的伪影,实现冠脉CT血管成像,应用128排螺旋CT检查费用低,时间短,对患者不会造成创伤,已成为临床冠状动脉病变重要的筛查方法。应用128排螺旋CT可以及时发现冠脉非钙化小班块,对钙化斑块与非钙化斑块进行测量后,可以确定班块形态、长度与位置等情况,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和冠脉狭窄程度关系密切,与报道一致[4]。可见,钙化斑块范围广会导致管腔出现轻度狭窄,而非钙化斑块会导致管腔重度狭窄。

CT冠脉成像适用人群包括,临床不典型胸痛、典型缺血性心绞痛、心电图异常等情况的患者,都可以使用128排螺旋CT冠脉成像进行筛查。对患者实施血管重建术前定位,通过CT冠脉成像确定患者病变的位置与病变的范围,观察患者病变周围结构等。对非冠心病心脏手术和瓣膜置换术前,为患者实施CT冠脉成像可以更好的掌握患者心脏功能,有效排除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等。术前为患者实施PTCA、CABG等复查,也能提高患者耐受程度,尤其对心肌梗死患者要进行定期检查,可以帮助了解患者冠状动脉的解剖情况和受累血管数,对患者预后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行CT冠状动脉成像能起到有效的预警效果,降低冠状动脉造影操作带来的危险。

CT冠脉成像会受患者心跳、心率波动、屏气合作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心跳很难克服,实施冠状动脉成像患者心率范围多小于65次/min,才能取得理想图像质量。心率波动会使图像采集发生改变,心率过高会出现伪影概率,与患者情绪过于紧张有关,需要医务人员与患者多沟通,可让患者提前进入扫描房间适应扫描环境,也可以使用药物,把患者心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屏气合作才能取得质量好图像,检查前对患者进行详尽的呼吸训练十分必要,通过反复屏气训练使患者能在检查中紧密配合完成扫描。

总之,应用128排螺旋CT冠脉成像安全有效,而且不会对患者造成创伤,可以清晰的显示出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粥样硬化斑块等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可以广泛应用于冠心病高危人群筛查和冠脉支架术后的随访,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齐杰.128层螺旋CT冠脉成像与选择性冠脉造影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12(4):107-109.

[2]贾广义.冠心病患者行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的临床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13(10):50-53.

[3]陈建军.16排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5):129-130.

128排螺旋CT 篇5

关键词:肝包虫;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B文献编号:1671-4954(2010)11-767-02

Doi:10.3969/j.issn.1671-4954.2010.11.001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收集我院2007年至20010年间经临床、实验室和螺旋CT确诊的肝包虫病90例,男性68例,女性22例,年龄32~78岁,平均55岁,均以持续性上腹隐痛伴腹胀来就诊,多数有生食动物肉制品及疫水接触史,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基本正常或略超过正常值。90例肝包虫病中,细粒性棘球蚴病83例,多房棘球蚴病7例。

1.2 方法

扫描前空腹口服500~800ml1%~2%的泛影葡胺水溶液或白开水;采用东芝16排螺旋CT机平扫,平均层厚10mm、层距10mm上腹常规扫描;需要增强扫描则采用国产欧乃派克350 mg I/ml 100 ml肘静脉团注法,用高压注射器注射。

2 结果

90例病例中细粒性棘球蚴病83例,约占92.2%,多房棘球蚴病7例,约为7.8%。CT表现:83例囊型中见肝内多发或多发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低密度影,7例泡型为呈环带状伴钙化的低密度病变,于病变内有散在结节、颗粒状钙化影。

3 讨论

3.1 肝包虫病的CT表现

肝包虫病即为肝棘球蚴病,为细粒棘球蚴和多房棘球蚴所致肝寄生虫病,是比较常见的、且具有一定危险性的肝脏占位性病变之一,尤其是在我国西北经济不发达山区或青海、西藏等农牧民聚居地,其感染率很高。细粒棘球蚴病较多见,称为囊型肝包虫病;多房棘球蚴病较少,称为泡型肝包虫病。后者多数由微小囊泡群组成,由于囊蚴为外殖芽生,呈癌样浸润扩展,可经血行、淋巴转移,素有“恶性包虫病”之称。它们所引起的病理变化也有所不同,囊型早期发病缓慢,可长期无症状,泡型症状出现早,主要为过敏反应性症状,进展期则出现压迫性症状,实验室检查血嗜酸细胞增高,凯松尼皮试及补体结合试验多为阳性反应[2]。囊型包虫病CT平扫均见单发,或多发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低密度病变,边缘锐利、光滑,境界清楚,大小不一。内容物为液体样密度影,有的均匀,与肝囊肿不易区分,但其特征表现为囊内密度不均匀,囊内有子囊或囊内有分隔而呈多房性,或囊内有软组织团块。囊内子囊囊液密度比母囊低,而于母囊内见多个小圆形更低密度影或环状影。泡型包虫病平扫可见呈类圆形或条环状低密度病变,于病变内有散在结节状、颗粒状钙化,伴有实质性坏死;周围密度略高,低于正常肝组织,增强后边缘轻度增强,液体坏死区无增强效果。泡型包虫病对脉管系如门静脉、下腔静脉及总胆管有侵犯征象,应高度重视并且要严密观察[3]。

3.2 肝包虫病中CT的诊断价值

肝包虫囊病在广大偏远的农村地区尤其是卫生条件恶劣及科学知识不普及的地方,罹病率往往居高不下。患者常具有多年病史、病程呈渐进性发展。初期症状不明显,可于偶然中发现上腹包块开始引起注意。发展至一定阶段时,可出现上腹部胀满感,轻微疼痛或压迫邻近器官所引起的相应症状。如肿块压迫胃肠道时,可有上腹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和腹胀等。位于肝顶部的囊肿可使膈肌向上抬高,压迫肺而影响呼吸;位于肝下部的囊肿可压迫胆道,引起阻塞性黄疸,压迫门静脉可产生腹水。更常见的情况是患者因各种并发症而就诊。如因过敏反应而有皮肤搔痒,荨麻疹,呼吸困难、咳嗽、紫绀、呕吐、腹痛。囊肿的继发性感染是很常见的症状。而现代螺旋CT凭借其良好的密度及空间高分辨率不仅能做到早期发现,而且还能基本确实肝包囊在肝内的生长部位、大小等情况,检出率达到97.8%以上,并经临床手术、病理等予以充分证实。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螺旋CT已不再是少数人的“高档检查项目”了,而是得到了广泛的普及,成为老百姓心中可以依赖、经济可以承受的检查。现代螺旋CT凭着其快速、高效的检出手段及特殊的诊断价值,已广泛应到于临床,特别是对泡型包虫病侵犯脉管系等并发症在诊断、预后与指导治疗有着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Baton TH,Morgan DE.Acute Necrotizing Pancteatits [J].N Engl J Med,1999,340(18):1412.

[2]李松年.现代全身CT[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29314.

128排螺旋CT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9月至2014年2月完成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T前门控扫描病例15例(门控组)作为研究对象,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完成非门控螺旋扫描中与门控组年龄、体质量相近的15例患儿作为对照组(非门控组)。2组年龄、体质量及心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全部患儿CT扫描前均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并拟行手术治疗。所有病例检查前均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检查前患儿家属均签署检查知情同意书。

1.2 检查方法

1.2.1 应用设备:

采用德国Siemens Definition ASPlus 128层螺旋CT,Syngo MMWP VE36A工作站。1.2.2术前准备:检查前患儿口服10%水合氯醛0.5~0.7 ml/kg体质量。熟睡后进入机房。患儿仰卧位。上肢静脉建立外周静脉通路。门控扫描组接心电监测仪。

1.2.3 扫描方法:

前门控扫描:转速0.30 s/周,准直器宽度64层×0.6mm,管电压80 kV,电流60~80mA,曝光时间窗为35%~55%R-R间期,步进式轴扫。非门控扫描为:使用128层全视野轴面螺旋式扫描,转速0.3 s/r,准直器宽度64层×0.6 mm,螺距0.9,管电压80 kV,使用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

2种扫描均采用自动触发技术,感兴趣区(ROI)的选择,结合临床病史,若重点观察左心室及主动脉病变,触发监测点放在主动脉根部层面,触发值设定为80 Hu;若重点观察肺动脉及右心,将触发监测点放在右心房,触发值设定为180 Hu,延时4 s启动扫描。扫描范围胸廓入口至膈下4 cm。

对比剂采用碘普罗胺注射液(370 mgI/ml),剂量为1~3 ml/kg,注射流率0.7~1.4 ml/s,之后用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门控组图像在35%~55%R-R间隔每隔5%进行重建,选择最佳重建时相用来分析。获得图像以0.75 mm层厚,间隔0.4 mm。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重组。

1.3 图像质量评价

2名在心血管影像诊断领域有10年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对2组每个病例的6个心脏大血管结构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包括:室间隔、房间隔、升主动脉、主肺动脉、主动脉弓降部及左右肺动脉干,每组各获得90份图像。采用5分单盲法评价图像质量:5分,图像质量优秀,有很高的诊断信心;4分,图像较好,有较高的诊断信心;3分,图像质量中等,通过仔细观察能清楚作出诊断;2分,图像欠佳,部分解剖结构不能清晰显示;1分,图像差,不能获得有用信息。2名医师意见不一致时协商解决。

1.4 辐射剂量评价

每位患儿进行CT扫描时,仪器自动生成CT剂量指数[volume CT dose index,CTDI(单位:mGy)]和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 (单位:mGy/cm)]。然后根据公式换算成有效剂量[effective dose,ED(单位:mSv)]:ED=DLP×C,其中C为换算因子(胸部,儿童4个月以下0.039;1岁以下0.026;6岁以下0.018)。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2组计量资料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2组间图像质量评分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图像质量的观察者一致性评估采用Co-hen K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儿辐射剂量比较:

2组扫描管电压相同,均为80 kV;管电流、CT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门控组DLP和ED均低于非门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各解剖结构2组患儿图像质量对比:

门控组与非门控组总体图像质量比较见表3。室间隔、房间隔、升主动脉及主肺动脉的图像质量评分高于非门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主动脉弓降部及左右肺动脉干的图像质量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4,图1~4)。观察者间一致性良好(K=0.76)。

3 讨论

3.1 MDCT前门控技术提高小儿心脏图像质量的作用:



超声心动图由于方便、快捷,对心内结构观察在心脏检查中占显著优势,但是也受限于检查者个人水平及肺部气体对心外结构观察的干扰,目前仍然需要CT或MRI对心血管进行全面的检查,尤其是准备手术的患儿。由于小儿心率较快,多数>100次/s,目前MDCT的转速为0.3~0.5 s/r,对于心脏的清晰成像来说,时间分辨率远远不足。目前,运用心电门控技术,可提高时间分辨率,单源MDCT冠状动脉成像仍要求心率控制在80次/s以下。所以,对于婴幼儿及较小儿童,由于其心率快(心率>120次/min),且不能配合屏气,以往的观点均认为无法进行门控扫描,而采用非门控螺旋扫描[1,2,3],认为这种扫描模式,对心内结构的观察虽然有限,但是对于心外大血管的观察却是心脏超声无法替代的。

有许多学者运用双源CT门控技术,在高心率患者的收缩末期扫描,提高了时间分辨率,获得了良好的图像[4,5,6]。孙明利等[7]的研究显示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在高心率患者中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准确性与非门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I-Mousily等[8]运用单源320层MDCT对小儿心脏进行前门控扫描,获得了清晰的图像,且辐射剂量没有增加。说明门控技术在不能配合屏气的高心率患儿是可行的。本研究参考双源CT门控技术,利用单源128层MDCT前门控技术对4岁以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前门控扫描研究,将扫描时相位于35%~55%R-R间期,获得了良好的图像。本组患儿心率整齐,均>120次/min;呼吸浅快而均匀,呼吸时胸廓移动幅度小,对图像质量影响不大。本研究显示前门控组在显示心內结构(室间隔、房间隔)与主、肺动脉根部结构上图像质量显著高于非门控组,而对于心外大血管(主动脉弓降部及两侧肺动脉干)的显示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说明前门控技术对于消除或减少心脏搏动对图像的影响效果显著。

3.2 前门控技术对于辐射剂量的影响:

CT检查虽然方便、图像清晰,但存在辐射剂量问题,尤其对于小儿。如何降低辐射剂量,是影像工作者一直研究的方向。门控技术应用于心脏的扫描,获得了清晰的图像。目前,后门控技术由于其成功率高,应用较为普遍,但是其低螺距及重叠扫描大大增加了辐射剂量。为降低辐射剂量,器械商推出了新的心脏扫描方式[9]:前瞻性门控横断面扫描(prospectively gated axial,PGA),即步进式扫描技术。这种技术利用了宽体探测器的优势(本机探测器宽度38.4 mm),对于小儿,一般移床2~4次即可覆盖整个胸部。

前门控采用步进式数据采集方式,仅在预先设定的时相进行轴扫,而非整个心动周期曝光,大大减少了辐射剂量。同时,本机轴扫半圈采样时间为0.22 s,仅半圈扫描就可成像,相比螺旋扫描的整圈并小螺距扫描,辐射剂量又可进一步减低,因此前门控技术比螺旋扫描的辐射剂量明显减低[10]。本研究显示前门控扫描剂量低于非门控螺旋扫描组(P<0.05),这与AI-Mousily等[8]研究结论相同。

综上所述,本研究显示128层MDCT前瞻性门控技术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评价中的应用是可行的,能够获得较非门控技术更高的图像质量,同时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也更小,对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检查具有更大的优势,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普及推广。

参考文献

[1]国婉华,王磊.多层螺旋CT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27(9):1407-1409.

[2]王龙胜,郑穗生,江安红,等.128层螺旋CT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价值[J].安徽医学,2010,31(8):951-954.

[3]张琳焓,纪风颖,李扬,等.256层多排探测器螺旋CT在儿童复杂先心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2,23(11):778-781.

[4]Ben Saad M,Rohnean A,Sigal-Cinqualbre A,et al.Evaluation of image quality and radiation dose of thoracic and coronary dualsource CT in 110 infants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J].Pediatr Radiol,2009,39(7):668-676.

[5]Paul JF,Rohnean A,Elfassy E,et al.Radiation dose for thoracic and coronary step-and-shoot CT using a 128-slice dual-source machine in infants and small children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J].Pediatr Radiol,2011,41(2):244-249.

[6]郭磊,王锡明,程召平,等.DSCT前门控技术在小儿肺动脉发育异常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2,18(4):342-346.

[7]孙明利,吕滨,吴润泽,等.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对较高心率患者冠状动脉成像的准确性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1,45(5):436-440.

[8]Al-Mousily F,Shifrin RY,Flicker FJ,et al.Use of 320-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for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J].Pediatr Cardiol,2011,32(4):426-432.

[9]Hsieh J,Londt J,Vass M,et al.Step-and-shoot data acquisition and reconstruction for cardiac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J].Med Phys,2006,33(11):4236-4248.

128排螺旋CT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自2013 年3 月至2014 年10 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疑似隐匿性肋骨骨折患者, 随机抽取150 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03 例, 女47 例, 年龄4~70 岁, 平均 (35±2.3) 岁。

1.2 影像学方法

扫描机器:64 排128 层纳米螺旋CT, 出自PHILIPS Brillance公司。扫描方法: (1) 常规层厚为1.25 mm, 层距为1.25 mm, 部分层厚为0.625 mm, 层距为0.625mm; (2) 检查过程须在患者的一次性屏气中完成。最后进行一系列的后期分析, 包括三维血管成像多平面重组 (MPR) 、曲面重组 (CPR) , 采用剪切技术完成整个扫描检查过程。

1.3 诊断标准[3]

经常规的X线检查未发现患者的骨折部位, 但是经过螺旋CT扫描以及后续的重建图像等技术便可清楚、准确的判定骨折的各方面信息。完全骨折:整个肋骨皮质的骨折线被完全贯通, 且具有轻微的嵌插, 成角或错位的断端。不完全骨折:断裂、凸起或凹陷骨皮质伴有一定程度的局部软组织的水肿或胸膜反应。

2 结果

通过应用128 层螺旋CT扫描结果显示, 共139 例肋骨骨折患者获得较为清晰、全面的受伤部位图像, 其中多发性123 例, 单发16 例;87 根为完全性骨折, 186 根为不完全性骨折。此外, 共有11 根不完全性骨折被漏诊。3~4 周后的CT复查结果显示, 在隐匿性肋骨骨折的部位均会出现骨痂影。

3 讨论

目前, 隐匿性肋骨骨折的诊断率已逐渐提高, 其中, 最为敏感的方法之一非多层螺旋CT莫属。CT检查主要分为普通和多层螺旋两种, 普通CT是单独层面的扫描, 具有一定的层面间隔性。因此, 具有层面错位和遗漏两个弊端。但是, 多层螺旋CT则弥补了以上的缺陷, 可一次性的多方位多层面的扫描检查部位, 可最终形成三维图像。

3.1 分析漏诊原因

隐匿性肋骨骨折是一种较为轻微的骨折类型, 其具有断裂的皮质, 但是不存在明显的成角、错位, 甚至是畸形。此外, 肋骨具有特殊的解剖学特点, 其与多个组织结构相重叠, 如锁骨、肩胛骨和心脏等, 其产生的重叠影会影响检查结果, 造成一定的漏诊率。常规的X线检查并不具有较高的分辨率, 且投射方向较小, 不利于隐匿性肋骨骨折的明确诊断[4,5]。

3.2 螺旋CT的优点

这是一种新型的检查手段, 其扫描方式是连续性的, 且可以快速地诊断病情, 其是一种分辨率较高, 数据容积性较强的检查措施。此外, 螺旋CT还具有一系列后续的头像处理措施, 可以从任意角度、多方位的重组采集的图像, 使骨折的部位可以完整、清晰地显现在诊断医师面前。同时, 螺旋CT还可对骨折之外的组织进行观察, 包括肺、纵隔、胸骨和胸椎等, 为准确的诊断奠定理论技术基础。后续一系列的图像处理技术, 将不足的空间分辨率再一次完美提升, MPR、CPR两种技术相辅相成的将肋骨长轴清晰地展现出来, 尤其是隐匿骨折线的垂直走向。

综上所述, 在隐匿性肋骨骨折的临床诊断中, 应采用多排螺旋CT进行检查诊断, 其不仅具有较高的确诊率, 并大大减少骨折的误诊、漏诊, 特别是3~4 周后进行复查, 漏诊率更低, 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尤其是基层医院检查手段单一, 更显重要, 大大减少医疗纠纷的危险。

参考文献

[1]郑玉飞, 朱丽丽, 王卓群, 等.128层螺旋CT在外伤性肋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3, 14 (5) :341-342.

[2]李剑明, 王晓明, 辛军, 等.肋骨骨折的18F-FDGPET/CT图像特点分析.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 20 (2) :144-147.

[3]郭满涛, 马宁强, 董志坚, 等.多层螺旋CT及图像后处理技术诊断隐匿性肋骨骨折的临床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 2013, 20 (1) :15-18.

[4]刘彪.螺旋CT在隐匿性肋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当代医学, 2012, 18 (2) :104.

128排螺旋CT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09年9月—2011年5月在我院行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患者共1 028例, 其中男性513例, 女性415例, 年龄27岁~84岁, 平均年龄56.8岁。所有患者在检查前均将心率控制在70次/min以下, 发现不同类型冠状动脉起源异常34例, 其中男性23例, 女性11例, 年龄27岁~73岁, 平均年龄54.2岁。

1.2 检查方法

采用GE light speed XTVCT128层螺旋CT扫描仪, EZEM双筒高压注射器, 造影剂使用碘普罗胺370经肘静脉注入, 流速 (4.5~5.0) mL/s, 在升主动脉层面先注射20mL造影剂后进行时间密度曲线监测, 计算出峰值时加上6s作为最终扫描时间, 扫描范围从气管分叉处下1cm至心底部。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 管电流 (300~500) mA, 扫描时间 (6~8) s, 采集矩阵5 1 2×5 1 2。扫描层厚0.6 2 5mm, 重建层厚0.312mm。

1.3 图像后处理

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方式及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 3-5扇区重建传送的GEADW4.4工作站, 采用曲面重建、多平面重建、容积再现和智能化血管探针软件显示冠状动脉与相邻结构的解剖关系及冠状动脉管壁、腔内情况。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进行了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 受检者1 028例中发现冠状动脉起源异常34例, 检出类型见表1。包括健康体检者12例, 有胸闷、胸痛、心悸等症状者21例, 心电图异常16例。后经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管腔狭窄50%以上8例, 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管腔狭窄50%以下12例, 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改变;管腔无狭窄13例, 为冠状动脉无异常。

3 讨论

3.1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临床意义

冠状动脉在正常情况下以直角起源于相应主动脉窦的中部。起源异常即冠状动脉开口位置发生异常, 是一种先天性冠状动脉解剖变异, 为少见病。国内外各家报道检出率差异较大[1], 本组资料异常检出率约为3.1%, 考虑可能与样本数目的大小及设备显示能力有关, 冠状动脉高位开口, 前降支、回旋支单独起源于左侧冠状窦等19例患者中, 有12例表现为冠状动脉无异常。但部分类型的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如右冠状动脉起自前降支中段、回旋支起自右窦、左右冠状动脉均开口于左窦或右窦上方等类型, 因其冠状动脉起始段延长且走行迂曲, 需穿过右心室圆锥和主动脉之间的狭小空隙, 容易受到挤压引起心肌缺血等症状。而且冠状动脉起源于对侧冠状窦或血管者, 易在局部形成湍流, 引起斑块附着[2]。本组资料中冠状动脉起源于对侧者均有心绞痛症状, 1例出现心肌梗死。因此对于具有潜在危险性的冠状动脉起源可提示临床进行干预治疗。此外冠状动脉起自肺动脉是一种引起严重临床症状的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本组资料中未见。

3.2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影像学评价

冠状动脉导管造影对于异常起源的冠状动脉而言, 若能将导管插入该血管, 冠脉导管造影对起源异常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但冠状动脉起源异常会给冠脉导管造影的操作带来困难[3]。本组资料中有1例在外院行冠状动脉导管造影检查失败, 而且导管造影对异常起源的冠状动脉与心脏各结构的关系显示不理想。而128层螺旋CT的各种后处理技术为诊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提供了技术保证。容积再现技术能够立体360度全方位旋转观察整个异常起源的冠状动脉的形态、位置、走行, 同时能够立体显示它与周围心肌、血管的关系。曲面重建图像能够将整条异常起源的冠状动脉多角度的展开, 更有利评价走行迂曲的血管内是否有斑块形成, 斑块的大小、密度、类型[4,5]。128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层厚可达0.3mm, 更有利于观察微细结构。多种CT后处理技术的综合应用, 弥补了冠状动脉导管造影的不足。对于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预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128层螺旋CT通过多种手段来显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同时其无创、简便、经济。因其时间、空间分辨率均较64层有所提高, 解剖关系更清晰, 同时能够提供冠状动脉斑块、管腔的信息, 为临床及冠状动脉导管造影提供指导方案, 节省介入时间。也可为心外科医师提供手术路径、术式, 防止误伤异常走行开口的冠状动脉。总之128层螺旋CT将会在临床应用中有着更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Yuichi S, Fumio I, Naoya M, et al.Detection of anomalous originsof the coronary artery by means of multilice computer tomography[J].Circ J, 2005, 69:320-324.

[2]戴沁怡, 吕彪, 张兆琪.64层螺旋CT诊断成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6, 40 (8) :804-807.

[3]王建, 孙根义, 徐乃勋, 等.血管造影术检出冠状动脉先天性畸形89例分析[J].天津医药, 2005, 33 (7) :587-591.

[4]王照谦, 杨志强, 朱浩, 等.多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诊断价值[J].中华医学杂志, 2205, 85 (11) :2838-2840.

128排螺旋CT 篇9

1 资料和方法

1.1 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136例患者。

其中男121例, 女17例, 年龄5~78岁。均为车祸、高空坠落、摔伤、砸伤等急诊就诊。临床主要表现:轻者, 咳嗽或呼吸时疼痛, 重者, 呼吸困难、咳血、胸部一侧出现反常呼吸以及紫绀甚至休克。体检:表现局部压痛和胸廓挤压痛。

1.2

(1) 检查设备为GE公司生产的Light VCT 128层螺旋CT扫描仪。扫描时患者呈仰卧位, 双臂上举, 行头先进, 嘱患者屏气, 扫描范围从肩峰至肋骨下缘。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 V, 自动m A, 层厚5mm, 采用肺窗和纵隔窗显示。 (2) 重组参数及后处理方法:扫面结束后将所有的原始横断图像进行标准重建, 重建层厚0.625mm, 然后将薄层图像传至GE AW4.5后处理工作站, 在工作站上获得MPR、VR等多种模式的二维、三维图像。

2 结果

肋骨骨折136例。其中单发骨折21例, 多发骨折108例, 肋软骨骨折7例。肩胛骨骨折43例。肩胛体骨折10例, 肩胛颈骨折6例, 肩胛盂骨折2例, 肩胛岗骨折3例, 混合型粉碎性骨折22例。胸骨骨折11例。胸骨体部骨折7例, 胸骨柄骨折3例, 还有1例剑突骨折。锁骨骨折35例, 31例为单侧性, 4例为双侧性骨折。本组48例胸椎骨折, 其中单纯椎体骨折12例, 椎体并横突骨折8例, 椎体合并棘突骨折6例, 合并棘突骨折4例, 单纯横突骨折18例。

3 讨论

3.1

日常生活中各种原因所致的胸部外伤较多, 传统的诊断方法主要依赖于X线平片诊断, 因肋骨的骨结构单薄, 呈半环状, 拍片时肋骨大部分不能贴近胶片等诸多因素导致细微处骨折不能显示, 导致漏诊或误诊, 肺部及纵隔心脏大血管损伤等更不能满意显示[1]。

3.2

普通CT虽然也多用于胸部外伤检查, 尤其是在胸部诸骨骨折诊断中较平片更准确, 可发现细微骨折及肺部损伤情况[2]。但由于扫描时间长, 患者疼痛不能有效的配合等限制, 使胸部骨的骨折显示不尽人意, CT横断扫描获得的仍是二维图像, 缺乏立体感, 当骨折线与扫描平面平行时, 骨折线显示不出。

3.3

多层螺旋CT分辨率高, 成像速度快, 检查时间短, 减少了呼吸及运动伪影, 且能通过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处理、重建, 以任意方向旋转观察, 充分显示肺部解剖结构及胸部骨的立体结构, 便于观察胸部病变的各种直接、间接征象, 检查成功率高, 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强。

胸部在瞬间受到强大的直接或间接冲击, 在强迫性体位改变作用下, 肋骨是最易发生骨折的地方。VR图像立体感强, 可多方位、多角度观察, 并能准确定位第几肋及有几根肋骨骨折[3]。MPR图像对于分离、移位不明显者, 尤其是青枝骨折, 显示较佳, 能清楚显示细微的骨皮质凹陷、凸出及断裂。对于肋软骨可用MIP重组, 能清楚的显示肋软骨及骨折线, 不仅提供了一种新的检查方法, 也为临床提供了可靠的诊断依据[4]。

对于胸廓组成除肋骨外, 其他骨骼由于解剖上的特殊性, 胸部结构重叠较多, X平片难以准确、全面、立体地显示骨折范围和程度, 很容易漏诊及误诊。多层螺旋CT通过MPR及VR图像可清楚呈现骨折线影, 骨片分离、移位情况。利用后处理裁剪、切割技术, 可将肩胛骨、胸骨单独分离出来, 多方位显示, 能够客观、立体地反映骨折情况, 便于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5]。MPR通过滑动能在各个平面连续动态地演示观察, 对于胸椎滑脱、错位能清楚显示, 还能了解椎管及周围软组织情况。锁骨骨折较易诊断, 但需采取多位置显示。对于细小骨折可通过MPR发现。利用GE AW4.5后处理工作站, 能够显示三维的胸部诸骨结构影像, 多角度、全方位地再现骨折部位及各解剖结构的空间关系, 为临床提供全面而准确的信息。

综上所述, 多层螺旋CT扫描的速度快, 分辨率高、覆盖范围广, 可以进行多种回顾性的CT影像。科学合理的利用二维和三维重建的技术, 可以明确的诊断损伤的部位、性质、程度、形态, 对各型的骨折的诊断准确性高。为临床及时科学制定治疗整复计划具有肯定的应用指导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在胸部急诊外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36例胸部急诊外伤患者进行128层螺旋CT扫描及后处理技术重组。结果:136例胸部外伤患者, 其中肋骨骨折136例, 肩胛骨骨折43例, 锁骨骨折35例, 胸椎及附件骨折48例, 胸骨骨折11例, 均诊断准确。结论:128层螺旋CT在胸部急诊外伤的诊断中, 快捷、方便、准确, 尤其对骨折的显示明显。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胸部急诊外伤

参考文献

[1]王云钊.中华影像医学骨肌系统卷.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58-261

[2]高艳, 陈新晖, 徐均超, 等.胸部创伤的X线CT诊断 (附69例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8, 32 (3) :179-181.

[3]钟四安, 熊卫国, 张向美, 等.MSCT及三维重建在胸部外伤诊断中的应用.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2, 14 (10) 61-63.

[4]庄玉忠, 方佩君, 葛箐芳, 等.MSCT三维成像在急性肋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放射学实践.2005, 20 (11) :996-998.

128排螺旋CT 篇10

【摘要】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3例经CTA明确诊断的肺动脉栓塞(PE)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23例肺栓塞的患者,共累及动脉97支;其中累及肺动脉主干3支,左右分支8支,叶动脉29支,段动脉45支,累及亚段及以下肺动脉12支。结论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能清楚显示肺动脉栓塞程度、栓子的大小及分布,對于亚段及以下分支亦可部分显示,可完全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

【关键词】肺动脉栓塞;血管造影;64排螺旋CT

1.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对2012年8月~2013年8月的23例经CTA明确诊断的肺动脉栓塞(PE)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进行分析。其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25~73岁,平均年龄45.1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胸闷、胸痛、气促、呼吸困难、咳嗽及咳痰等。

1.2 方法:机器为西门子公司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机,患者仰卧位,头足向。对比剂为非离子型造影剂,注射部位为肘前静脉。扫描范围从主动脉弓上1.0cm到膈项。扫描方式为容积扫描(平扫+增强),重建轴位图像层厚0.6mm、层距0.4mm,利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显示(VR)、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建(CPR)等后处理方法进行血管显示。 2. 结果

23例肺栓塞的患者,共累及动脉97支;其中累及肺动脉主干3支,左右分支8支,叶动脉29支,段动脉45支,累及亚段及以下肺动脉12支。CT主要征象为肺动脉腔内部分和/或完全充盈缺损,少数病例可见肺纹理稀疏、肺动脉高压、肺梗死和胸腔积液等表现。

3.讨 论

肺动脉栓塞(PE)又称肺栓塞,是指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栓塞肺动脉,引起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该病死亡率高达20%~30%,而及时诊断和治疗可使病死率下降为3%~10%,所以PE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目前,多层螺旋CT已成为肺动脉栓塞的首选检查手段。

64排螺旋CT的优点:1扫描速度更快,病人不需憋气就可检查2造影剂用量减少,减低副反应,可重复增强扫描,3纯动脉期成像,大大提高图像的质量5.扫描一圈覆盖的范围更大6.可通过多种后处理方法来多方位、多平面显示图像。MIP通过选择合理的阈值范围突出血管影像,便于立体直观显示血管病变,清晰显示血管壁及腔内密度,显示细节较精细,同时对钙化显示最佳。CPR是MPR的改进算法,能在二维图像上多方位全程显示靶血管的管壁、管腔改变及内部血栓的密度、形态变化,对靶血管的显示比MPR更全面、更直观。层厚越薄、图像分辨率越高,CPR图像越清晰。CPR对靶血管显示清晰,但对靶血管以外的血管却无法显示。MPR能将血管在任意方向旋转,避免了其他组织结构的干扰,且可测量病变长度及血管腔狭窄程度。VR是含有物体内部结构的显示方法,能够做任意断面的剪切或进行内部透视观察,能更佳显示解剖学构造,有很强的三维空间感,能全程显示静脉血管的走行、分支。本组23例患者中,对于亚段及以下分支显示不太满意,余者均可明确诊断。

总之, 64排螺旋CT扫描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图像后处理技术好,其肺动脉血管造影能更清楚显示肺动脉栓塞程度、栓子的大小及分布,对于亚段及以下分支亦可部分显示,可完全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 参考文献

128排螺旋CT 篇11

关键词:异物,气管,支气管,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辐射剂量,儿童

气管支气管异物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急危疾病之一,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1岁以内的意外死亡病例中40% 为呼吸道异物所致,由于支气管异物很难自行咳出、儿童病史采集的特殊性及支气管异物并发症相对危险,迅速准确的定性及定位诊断可明显降低并发症和病死率[1,2],对于确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胸透及X线平片对于间接征象较少的阴性异物无法提供有效的诊断信息,本研究拟探讨128层螺旋CT重组成像对儿童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诊断价值,以合理应用及快速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5年5月朝阳市中心医院经硬支气管镜手术证实的23例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其中男14例,女9例;年龄9个月~10岁,平均(2.77±1.51)岁;病程2 h~1个月。22例有明确异物吸入史,1例异物吸入史不明确,2例进食时跌倒。临床症状:呛咳23例,咳嗽15例,喘憋4例,呼吸困难3例,发热2例,口唇发绀4例,吸气时哨鸣音8例,呼吸音粗糙18例。

1.2仪器与方法

患者扫描野以下范围以铅围裙遮盖,颈部加盖铅围脖;不能配合的患儿待入睡后或经肛门注入10% 水合氯醛0.5 ml/kg待安静后扫描;平静呼吸。采用西门子128层螺旋CT(Somatom Definition AS+64排)扫描仪,扫描范围自胸廓入口水平至膈顶水平。扫描参数:层厚5 mm,球管电压80~100 k V,电流30~50 m A,重建层厚0.625 mm,重建算法采用标准算法和骨重建算法。

1.3图像后处理

所有图像及结果均由2 名主治医师以上放射科医师共同分析。于工作站行多种重组方式显示气管支气管,包括冠状位、矢状位、斜位多平面重组(MPR)、最小密度投影(Min IP)、透明成像(Reysum)、仿真支气管内镜(CTVE)。MPR分别采用腹窗、肺窗及多窗宽窗位观察,并根据具体病例采用不同的阈值调节,采用双盲法阅片,2名医师意见达成一致后计入结果。

2 结果

2.1 CT与硬支气管镜检查结果比较

23例患儿的硬支气管镜检查结果及CT征象见表1及图1~4,CT直接征象为异物本身。其中植物性异物17例(73.9%),阴性异物21例(91.3%)。异物最大2.00 cm×0.87 cm×0.81 cm,与硬支气管镜结果比较,128 层螺旋CT支气管成像的病变定位诊断23 例均正确,正确率为100.0%。定性诊断正确21例,正确率为91.3% ;另外2例分别为伪膜及痰栓。

2.2 CT图像后处理对气管支气管异物的显示

各CT图像后处理技术均正确诊断1例气管异物、5例右主支气管异物、10 例左主支气管异物、3 例叶及右肺中间支气管异物,横断面图像漏诊2例多发异物,Min IP及Reysum分别漏诊1例多发异物,MPR及CTVE与支气管镜对异物的诊断符合率最高,均为100.0% ;横断面图像与支气管镜的诊断符合率最低,为91.3%。

图1 男,2岁,误吸花生米1 d。Min IP 示左主支气管远端见结节高密度影(箭),上叶支气管可见部分气体通过,下叶阻塞性肺气肿(A);CTVE 示下叶支气管阻塞(箭,B)

图2 男,1岁,误吸兔骨2 h。表面遮盖见右主支气管远端截断(箭),下叶支气管可见气体通过(A);CTVE 清晰显示右肺下叶支气管明显狭窄(箭,B)

图3 男,10岁,误吸笔帽3 h。Min IP 及 Reysum 可清晰显示倒置笔帽的形态及位置,直观立体地显示阻塞情况(箭,A、B)

图4男,1岁,可疑13 h 前误吸橘皮,硬支气管镜检未发现外源性异物,仅见大量分泌物。Min IP 及 Reysum 示气管右侧壁(箭)及左主支气管下壁(箭头)宽基底附壁混杂密度影,内见小泡状低密度影(A、B)

3 讨论

3.1 气管支气管异物的CT诊断

目前临床诊断气管支气管异物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及X线征象,明确的异物呛咳史为重要诊断依据,支气管镜检查是儿童气管支气管异物的首选检查及治疗方法[3,4],但是支气管镜检查有较高的风险及难度,其围术期死亡率为1.28%[5],6%~8%会发生气胸、气管撕裂、喉头水肿、心跳暂停等严重并发症[6]。

目前气管支气管异物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胸透、X线平片及CT。胸透及X线平片辐射低、费用低、快捷,但对于间接征象较少的阴性异物无法提供有效的诊断价值,漏诊率约为40%[7]。多层螺旋CT具有高密度分辨率及强大的后处理功能,能发现各种异物、显示并发症,对于硬支气管镜不能达到的III级支气管、纤维支气管镜及IV级支气管以远部分也可显示,同时可多方位、多角度观察异物,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8]。本组病例CT与硬支气管镜检定位诊断符合率达100.0%,定性诊断符合率达91.3%,可见多层螺旋CT对气管支气管异物具有极高的诊断价值,在病变的定性及定位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本组中定性错误的2例均为内源性异物,分别为支气管痰栓及伪膜,定性诊断均误认为外源性异物。内源性异物包括呼吸道产生的痰液、痰栓、伪膜、痂皮、干酪样坏死物、血块、结石等,这些病变同误吸进入气道的外源性异物一样也会产生阻塞性肺炎等并发症,引起较为严重的后果,目前儿童内源性异物缺乏重视,相关报道[9]亦少见。

3.2儿童CT检查的辐射及降低辐射的方法

儿童对射线的敏感性是成人的2~3倍,相同的辐射剂量下,儿童产生癌症的风险敏感性是成人的10倍以上[10]。儿童胸部CT检查降低辐射的方法包括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辐射剂量、减少照射时间、加强屏蔽防护。

目前降低辐射剂量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降低扫描时的照射剂量及照射时间,即毫安秒,本组采用30~50 m A,平均有效剂量为3.21 m Gy,辐射剂量明显降低,为正常未采取质控措施X线平片的10.56倍[11],所有图像均能满足诊断要求。降低管电压,辐射剂量与管电压的平方成正比,其他参数不变时,管电压由120 k V增加到140 k V,辐射剂量将增加30%~40%,儿童体型小,缺乏自我过滤,管电压对辐射剂量影响更大。相对于成人,儿童可采用更低的管电压80~100 k V[12],完全可以满足诊断要求。另外,增加螺距也会减少辐射剂量,螺距由1.0增加到1.5,辐射剂量会减少33%。缩小扫描范围也是降低辐射剂量可行的方法之一,儿童可选择最小的扫描野(如GE公司的25 cm),其次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设定,如对于怀疑主支气管单发异物的患儿,可以仅扫描主支气管范围,对于大多数患儿可由胸骨柄水平扫描至膈上水平,缩小扫描范围可明显降低辐射剂量,较喉到肺底的扫描范围至少降低50% 的辐射剂量。临床常见的气管支气管异物基本都在IV级(亚段)支气管以上,支气管镜仅能达到III级支气管,故扫描范围的局限化相对可行,但有待临床验证。

3.3多种图像重组技术的特点

横断位图像作为扫描的原始图像,其提供的信息最真实,但缺乏立体及直观性,要求诊断医师具有较高的水平,对于密度较高的病变显示较为优越,对于段及段以远支气管显示相对不佳。MPR图像可以多角度观察病变,显示病变长短轴,同时利用曲面重组于同一平面显示病变整体,方法简单、成像速度快。Min IP是选择一定层厚叠加显示图像中的最小密度影像,去除不必要的干扰组织,但无法显示高于规定阈值的异物,同时受人为层厚设定的限制,漏诊率较高。Reysum可直观显示透明的气管支气管束,直接显示异物形态及气管支气管狭窄程度,但重建处理较复杂,对于段及段以远支气管显示欠佳,无法显示肺内情况。CTVE仿真内镜模拟支气管镜观察管腔情况,可从远近两端双向观察,可达亚段,但无法确定异物性质。本研究结果可见,MPR及CTVE对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诊断准确率最高,MPR方法简单、可显示肺内病变,对异物显示最好[13]。

3.4 CT气管支气管成像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由于辐射风险及耗时较长,CT检查仅作为儿童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补充检查,其适应证包括:①确定或怀疑高难高危气管支气管异物,可能合并较严重的并发症,X线平片不能明确诊断者;②支气管镜无法取出或首次取出失败,不取异物会带来较严重的并发症,需要手术取出者;③长期反复咳嗽,合并固定部位肺气肿、阻塞性肺炎者;④异物取出后症状不缓解者。相对禁忌证包括:①误吸病史明确,X线诊断明确的异物;②病情危重,应以抢救为主,待平稳后再检查;③患儿躁动无法配合;④胸部有金属固定伪影等。

3.5 CT支气管异物成像的局限性

多层螺旋CT对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的准确性已得到肯定,但由于具有较大的辐射性,需要患儿配合及后处理时间均较长,限制了其临床应用;部分基层医院盲目扩大检查人群,导致滥用。临床需更好地掌握检查适应证,合理降低辐射风险,进一步研究更为快速有效的检查方案。

上一篇:点火技术下一篇:水环境承载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