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承载力研究

2024-06-29

水环境承载力研究(通用12篇)

水环境承载力研究 篇1

水环境承载力概念自1990年提出以来,就被广泛用于环境管理、环境规划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等领域,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水环境承载力基础理论及研究方法。其中,国外主要对水体进行生态学意义的承载力研究,如北美湖泊协会[1]对湖泊承载力的概念给予了界定,美国URS公司[2]对Florida Keys流域、美国环保局[3]对在Barry 和 Kalamazoo县的Barry 、Prairieville、Richland 和Ross 4个镇区中4个湖泊环境承载力进行研究并提出保护和改善湖泊水质的建议。国内对水环境承载力研究主要以地表水和地下水为研究对象,以流域或区域为研究范围,自1994年至今,学者们先后分别对我国汉江等8大流域、山东省等7大区域和宝鸡市等11大城市进行实证研究[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可见国内外对水环境承载力研究较多,但对概念探讨较少,国外主要针对流域和海湾、湖泊等水体研究;国内则主要对流域和区域(尤其是城市)进行研究,但也涉及具体河流和湖泊,研究水环境承载力关键是构建其指标体系,研究中将人口、生态和社会经济纳入指标体系,并引入现有其他领域和创新的量化方法。但现今指标体系的建立还不够完善,研究方法上或多或少存在一定弊端。因此,本文综述了水环境承载力概念、指标体系和方法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并提出了未来发展趋势。

1 概 念

“承载力”一词原为物理力学中的物理量,指物体在不产生任何破坏时的最大(极限)负荷,最初被生态学引用,即“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主要指生存空间、营养物质、阳光等生态因子的组合),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高限”[26]。 随着人口膨胀、资源和能源危机及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承载力对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于是承载力理论被应用于土地、资源、环境等许多领域,产生了各种不同承载力概念和相应理论。

水环境从字面上理解为水系统所处的环境,它不仅包括水资源的数量、质量,还包括水生生物与水资源的相互作用。水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水环境承载力是承载力概念与水环境领域的自然结合,近年来,我国不少学者在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等概念基础上对水环境承载力定义进行了探讨,但是水环境承载力的科学定义尚未达成共识,对水环境承载力的定义大致可分为两种,即狭义和广义。狭义[27]指水环境容量,即环境(水体)的纳污能力,亦即水体容许污染负荷量等。对于广义的水环境承载力的定义,各家各说,现归纳如下:①在一定的水域,其水体能够被继续使用并保持良好生态系统时,所能够容纳污水及污染物的最大能力[28,29,30]。②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水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能力)[31,32,33,34,35,36]。③水环境系统功能可持续正常发挥前提下接纳污染物的能力(纳污能力)和承受对其基本要素改变的能力(缓冲弹性力),即水环境承载力包括纳污能力和缓冲弹性力两个方面,并且以水环境系统功能的可持续正常发挥为前提[37]。该定义中水环境基本要素是指水体、河道、河岸,其中水体包括水量、水流条件和水质条件,河道包括河道形式、河床地形、底泥,河岸包括河岸形态、河岸植被、景观等。④在某一时期、某一环境质量要求、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流域(区域)水环境在自我维持、自我调节的能力和水环境功能可持续正常发挥的前提下,所支撑的人口、经济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规模[38,39,40]。

从以上对水环境承载力概念的不同定义可以看出,虽然定义形式不同,但都侧重于保证水环境的持续使用和功能完整。本文结合水环境定义,依据水环境承载力已有研究成果,将水环境承载力定义为:在某一特定时期,某种特定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在一定的环境质量目标要求下,某流域(区域)水环境系统良好健康和谐发展、水环境功能可持续正常发挥前提下,所持续支撑的人口数量、生态用水量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规模。

2 指标体系

研究水环境承载力核心是用什么指标体系反映“社会-经济-环境”系统的发展规模与质量。其指标体系不仅是水环境承载力大小的评判依据,而且是对在不同时段,不同方案下水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的工具。影响水环境承载力因素很多,涉及到水环境系统各个方面,确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要求能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客观反映水资源条件、开发利用状况、供需关系及水质状况等[41]。水环境不仅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物质基础,为生态提供必需的用水量,而且还是污水受纳体。充分的水资源量和较高的水体纳污能力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因此,水环境承载力的指标应从社会经济、生态有关的水资源和水污染状况来表征。基于此,本文借鉴“驱动力-状态-响应”模式(PSR)指标体系建立模式,综合考虑指标体系建立原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前述水环境承载力概念,构建了水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将其分为三层,即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如图1所示。

准则层和指标层中的各指标的选取应该根据研究区域(或流域)具体情况,并参考专家意见,确定符合本区域(或流域)实情的指标,可以舍弃,也可以增加一些特定的指标。比如:许多学者将水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准则层分为3个指标,有人口、生态和经济,在每个准则层指标下确定具体指标形成指标

目标层A 准则B 指标层C

{{GDΡ{绿湿GDΡ{CΟD{GDΡ

图1 水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

层,指标层共有18个指标[42],有些指标重叠,如用指标人均GDP便可,但又加入人口、GDP指标,给计算带来麻烦,于是后来有人[15]将指标层指标筛选简化为9个,消除了指标冗余带来的不便。而学者们在对永定河上游、山西桑干河等流域[22,23] 构建水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时,则将其准则层分为工业、农业、人口、水资源和水污染等5个指标,指标层共选取12个指标,主要包括工业和农业的产值和用水量、水环境系统供水量以及污染物排量。后来有人对宝鸡市[9]也采用这种分法,但指标层共选取17个指标,增加了体现城市特征的城市化水平的倒数、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等指标,针对具体研究对象完善了指标体系。李如忠[14]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从城市水环境承载力涉及的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技术与管理(准则层)等领域选择了15个具体指标,其中增加了社会劳动生产率、工业企业资金利税率、居民消费水平及科技进步贡献率等指标,体现了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而王俭等[17]从水资源、水环境污染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准则层)等方面选取了5个具体指标构建辽宁省水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也许从资料的连续性和可获得性考虑,这样选取体现了科学性,但是指标过少,不能全面反映研究对象的情况,极易造成结果失准。

综上所述,构建指标体系,既要符合研究对象实际,又要考虑指标数据获取和处理难度,指标选取是关键。指标过少,影响结果准确性;指标过多,虽接近真实,但计算繁琐。因此需要通过合理方法筛选指标,通常大都用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本文提出一点思路,应用灰色关联度理论,确定指标层指标与其对应准则层指标的关联程度,以此对指标体系进行简化,既方便了计算,又增强了结果的可靠性。

3 研究方法

目前国内外对水环境承载力的研究不够成熟,还未形成统一的方法。但是,根据水环境自然、社会属性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以可持续发展为主向,借助现有理论和方法,结合地区性质和决策者需求,应用现有和创新的方法,可以解决现今的实际问题。将现有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4类: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法、多目标最优化和单目标最优化方法、系统动力学法以及模拟技术与优化技术混用的系统分析法。

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法根据各项评价指标的具体数值,应用统计方法或其他数学方法计算出综合指数,实现对水环境承载力的评价。计算综合指数常用方法有:向量模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向量模法是将水环境承载力表示为n个定量描述的指标(n维空间向量),以归一化后的向量模表征水环境承载力的大小;模糊综合评价法是在对水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评价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评判矩阵对其承载能力做出多因素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法是在数据信息丢失最小的原则下,对高维变量系统进行最佳综合与简化,以少数综合变量取代原始多维变量,同时客观地确定各综合变量的权重。

多目标最优化方法是采用分解-协调的系统分析思路将水环境承载系统划分为若干子系统,并采用数学模型对其进行刻画,子系统模型之间通过多目标核心模型的协调关联变量相连接。目前多目标核心模型通常采用契比雪夫算法进行求解,在权重叠代收敛时采用融合了决策者对邻近点和tradeoff矢量意见的Z-W算法。而单目标最优化方法实际上只是一种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方法,在此项研究中较少见。

系统动力学方法从系统的内部要素和结构分析入手,通过一阶微分方程组来反映系统各个模块的变量之间的因果反馈关系,进而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以现实存在为前提,通过改变系统的参数和结构,模拟不同发展方案下人口总量、经济发展和承载力之间的动态变化。

模拟技术与优化技术混用的系统分析法,可根据问题性质选用和创新。其中人工神经网络法得到较多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是大量简单神经元广泛联结而成的用以模拟人脑思维方式的复杂网络系统,根据所提供数据,通过学习和训练,找出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求出问题的解。遗传算法是一种崭新的全局优化算法,它借用了生物遗传学的观点,通过自然选择、遗传、变异等作用机制,实现各个个体的适应性的提高。它采用简单的编码技术来表示各种复杂的结构,并通过对一组编码表示进行简单的遗传操作和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来指导学习和确定搜索的方向。现对各类方法的优点及局限性进行总结,详见表1。

由表1可知,各种方法都有其适用条件,也都存在一定弊端。据统计,综合学者们所用方法,指标体系综合法[4,5,7,12,13,14,15,16,21]应用最多,约占43.5%;多目标(包括单目标)最优化法[5,8,10,11,24]和系统动力学法[4,5,9,22,23,36]次之,均约占21.7%;模拟技术与优

化技术混用的系统分析法[6,17,25](现只包括人工神经网络法和遗传算法)最少,约占13.1%。许多学者还综合应用各种方法或对现有方法进行改进,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人工神经网络能够很好地解决各类非线性问题,而遗传算法对人工神经网络的优化能够加速模型收敛速度,于是有学者[6]将两种方法结合研究城市水环境极限承载力,结果证明用遗传算法优化人工神经网络的初始权重比单纯BP神经网络的仿真精度高,结果更准确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为研究水环境承载力提供了新思路。

4 发展趋势

鉴于水环境承载力影响因素很多,涉及学科领域广,使水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形成系统的理论方法体系难度加大。在今后一段时间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

(1)完善水环境承载力概念体系。

由上所述研究现状可见,水环境承载力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和衡量标准,所以今后应该加强概念的探讨,准确界定水环境承载对象,确定清晰的判定条件。

(2)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

水环境承载力研究涵盖了从理论到实证;从水-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下的二元模式水文循环和水量平衡等宏观领域到水环境容量、植被耗水机理等微观领域;从水文水资源科学到社会经济科学、规划科学等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研究范围,并以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方法等作为技术手段,属于典型的交叉学科研究领域。因此,水环境承载力迫切需要加强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

(3)深化定量化研究。

水环境承载力本身具有动态性,应加强动态模拟研究,建立一套能反映水环境承载力本质的模拟体系;突破陈旧的数据获取与分析手段,将地面水文观测与卫星遥感信息相结合,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数值计算和模拟,并将现有水环境承载力数学模型方法与 GIS 集成。

(4)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

现有的水环境承载力研究着重研究了水环境可承载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总量规模和结构,这只是表征水环境承载力大小的一个面上的宏观指标,事实上水土资源与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配置状况对水环境承载力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加强空间差异与区域组合研究。

(5)将生态因素考虑进去。

水环境本来是生态环境的构成要素,研究水环境承载力,应该将生态状态加以量化,尤其是生态需水量,应该将其定为水环境承载力研究的重要指标。

摘要:水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是环境规划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用工具,国内外已做了许多研究。着重介绍学者对水环境承载力概念的不同提法,进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阐述水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研究现状和四大类水环境承载力研究方法的基础之上,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认为水环境承载力的进一步研究应完善概念体系,加强学科间交叉融合,深化定量化研究以及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等。

关键词:水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

水环境承载力研究 篇2

石家庄市水环境承载力的系统动力学研究

基于石家庄市水环境现状,建立了石家庄市水环境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石家庄市水环境持续发展方案.分析比较各个方案的.得出一个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方案,从而为石家庄市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作 者:汪彦博 王嵩峰 周培疆 WANG Yan-bo WANG Song-feng ZHOU Pei-jiang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430079 刊 名:环境科学与技术  ISTIC PKU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2006 29(3) 分类号:X143 关键词:石家庄市   系统动力学   水环境承载力   南水北调工程   可持续发展  

水环境承载力研究 篇3

关键词:内蒙古 旅游环境承载力 指标体系 预警 乌兰察布

内蒙古位于欧亚大陆腹地,是典型的内陆干旱、半干旱区、贫困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随着旅游业在内蒙古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的确立,如何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促进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内蒙古旅游环境研究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目前,我国国内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研究起步较晚,其理论与方法研究相对滞后,预警案例研究成果少[1-6],且预警对象多为小尺度旅游景区,对城市、区域等大尺度的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研究相对匮乏。本文在对基本概念做出阐述的基础上,构建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评价模型,以乌兰察布市为例,对其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分析并进行定量预警研究。

一、旅游环境承载力及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的涵义

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在确保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发展的前提下,由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诸要素构成的旅游环境系统对旅游业发展的最大承受能力[7]。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是指在全面准确地把握旅游环境系统可持续承载的运行状态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对旅游环境承载状况与趋势进行监测、评价与预测,对旅游环境超载或存在状态的时空特征进行预报,对因旅游环境区域承载差异过大而引发的重大旅游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问题提前发出警报,并做出有效防范的管理与调控的综合研究[8]。

二、内蒙古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构建评价指标选取遵循以下原则:真实反映旅游环境质量现状及动态变化特征;是构成影响旅游环境质量的最显著因子;指标易于获取并具有操作性;具体指标含义易于理解,通俗易懂。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准则层包括生态环境承载力、社会经济发展承载力和旅游基础设施承载力(见表1)。

(二)标准制定及数据来源

因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尚无统一评定标准,本次研究中评价标准的确定是参照国家环境质量评价标准、生态市考核标准、优秀旅游城市标准细则和旅游环境容量空间等标准。所采用相关数据均来源于历年政府年度工作报告、《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内蒙古统计年鉴》、《乌兰察布市统计年鉴》,保证所获取数据的可靠性和权威性。

(三)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为定量表示指标体系中各层次之间、层次内部各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应给各指标赋予权重,使复杂的指标体系中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达到有序化,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值(见表1)。

(四)评价方法的选择

首先计算各指标的等标指数;其次乘各自的权重;最后层层加权求和。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正向指数计算表达式:D=Di/Ei ;当Di≥Ei,D取1; (1)

逆向指数计算表达式:D=Ei /Di ;当Ei≥Di,D取1; (2)

加权求和表达式:■

(3)

D为等标指数;Di为指标实值;Ei为指标标准值;Wi为各层因子相应的权重值;Ci为旅游环境承载力准则层评价值,算得旅游环境综合评价值。采用逆向指数计算公式的指标包括:恩格尔系数和人口自然增长率。

(五)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指数分级

对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分级处理,同时,为加大类与类之间的状态差异,将环境承载力预警的状态区域划分为警惕区、正常区和报警区三个区域(见表2)。

警惕区表示运行处于超弱载状态,资源利用率低,经济效益难以保证;正常区表示运行处于正常状态,环境系统处于资源配置利用合理、动态平衡发展阶段;报警区表示严重超载状态,资源配置利用不合理。

三、实证研究——乌兰察布市旅游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利用上述建立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方法,分别计算得出乌兰察布市2006—2012年旅游环境承载力结果,并绘制相关图表(见图1—4)。

(一)乌兰察布市旅游环境承载力分析

1、综合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数分析

由图2分析可知,综合指数体现为缓慢上升增长趋势。从准则层承载力比较来看,自然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适度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于生态环境来看,社会经济发展与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今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能够为后期旅游活动开发提供相对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

2、自然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数分析

自然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数发展水平最高,这与乌兰察布市近些年来城市绿化、环境保护工作的持续推进密不可分,指数过程曲线趋势表现为上升、下降、缓慢上升、迅速增长四个阶段,总体表现为增长趋势。同时也反映出乌兰察布市整体工业发展水平较低,城市新建区建设速度较快,但城市绿化建设工作严重滞后。

3、社会经济环境承载力指数分析

乌兰察布市地处干旱、贫困区域,表现在社会经济环境承载力指数发展水平也较低,但指数增长幅度也最大,指数过程曲线为增长、缓慢增长、缓慢降低、快速增长四个发展阶段,综合表现为增长趋势,同时也反映出,近年来整体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呈现缓慢增长趋势。

4、旅游基础设施承载力指数分析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导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指数过程曲线表现为“上升—下降—上升—下降”四个过程,总体表现为平稳缓慢上升发展趋势。其中由于城市环境卫生及城市旅游交通发展水平低,旅游资源吸引力力不足、旅游宣传营销、旅游资源开发不足、旅游景区建设落后等多因素制约。endprint

(二)乌兰察布市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数分析

依据以上表2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数分级表,得到乌兰察布市2006—2012年旅游环境预警警情分析表,见表3。

由表3分析可知乌兰察布市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状态指示为黄灯及绿灯,从预警区域划分来分析其整体旅游环境承载力维持在正常区域,属轻度超载,说明旅游活动过程中自然生态环境承载力、社会经济发展承载力及旅游基础设施承载力整体上处于较为协调发展状态,整体旅游环境承载力维持在健康有序发展阶段。

四、结论

本文通过建立乌兰察布市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模型进行定量评价,经计算模型判断出乌兰察布市旅游环境承载力整体处于轻度超载状态,为检验和制定城市旅游发展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应需注意,不同城市,评价指标及评价标准的选取可以有所不同,但在同一城市作为时间序列比较时,选取的指标必须保持一致。同时鉴于指标数据的真实性与可获得性,本文选取的指标可能不够全面,在今后研究中还需改进。此外,运用本文所构建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评价模型计算旅游环境承载力,其结果都是对过去的评价和衡量,对于未来旅游环境承载力发展的预测更需要做更深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霍松涛.旅游目的地旅游预警系统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06

[2]曾琳.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的构建及其分析[J].燕山大学学报,2006,30(5):463—467

[3]赵永峰,焦黎,郑慧.新疆绿洲旅游环境预警系统浅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7):144—149

[4]赵新伟.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预警评价研究—以开封市为例[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7,26(6):13—17

[5]翁钢民,赵黎明,杨秀平.旅游景区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5,5(4):54—58

[6]张晓娜,翁钢民,刘洋等.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及预警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9(2):113—116

[7]张广海,刘佳.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承载力地域差异与功能分区[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7(4):77—80

[8]刘佳,刘宁,杨坤,赵金金.我国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研究综述与展望[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73—77

〔本文系集宁师范学院科学研究项目“内蒙古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与可持续开发研究——以乌兰察布市为例”(项目编号:jsky2014014)阶段性成果〕

(赵永峰,1980年生,内蒙古包头人,集宁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环境评价与管理)endprint

(二)乌兰察布市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数分析

依据以上表2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数分级表,得到乌兰察布市2006—2012年旅游环境预警警情分析表,见表3。

由表3分析可知乌兰察布市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状态指示为黄灯及绿灯,从预警区域划分来分析其整体旅游环境承载力维持在正常区域,属轻度超载,说明旅游活动过程中自然生态环境承载力、社会经济发展承载力及旅游基础设施承载力整体上处于较为协调发展状态,整体旅游环境承载力维持在健康有序发展阶段。

四、结论

本文通过建立乌兰察布市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模型进行定量评价,经计算模型判断出乌兰察布市旅游环境承载力整体处于轻度超载状态,为检验和制定城市旅游发展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应需注意,不同城市,评价指标及评价标准的选取可以有所不同,但在同一城市作为时间序列比较时,选取的指标必须保持一致。同时鉴于指标数据的真实性与可获得性,本文选取的指标可能不够全面,在今后研究中还需改进。此外,运用本文所构建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评价模型计算旅游环境承载力,其结果都是对过去的评价和衡量,对于未来旅游环境承载力发展的预测更需要做更深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霍松涛.旅游目的地旅游预警系统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06

[2]曾琳.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的构建及其分析[J].燕山大学学报,2006,30(5):463—467

[3]赵永峰,焦黎,郑慧.新疆绿洲旅游环境预警系统浅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7):144—149

[4]赵新伟.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预警评价研究—以开封市为例[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7,26(6):13—17

[5]翁钢民,赵黎明,杨秀平.旅游景区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5,5(4):54—58

[6]张晓娜,翁钢民,刘洋等.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及预警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9(2):113—116

[7]张广海,刘佳.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承载力地域差异与功能分区[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7(4):77—80

[8]刘佳,刘宁,杨坤,赵金金.我国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研究综述与展望[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73—77

〔本文系集宁师范学院科学研究项目“内蒙古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与可持续开发研究——以乌兰察布市为例”(项目编号:jsky2014014)阶段性成果〕

(赵永峰,1980年生,内蒙古包头人,集宁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环境评价与管理)endprint

(二)乌兰察布市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数分析

依据以上表2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数分级表,得到乌兰察布市2006—2012年旅游环境预警警情分析表,见表3。

由表3分析可知乌兰察布市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状态指示为黄灯及绿灯,从预警区域划分来分析其整体旅游环境承载力维持在正常区域,属轻度超载,说明旅游活动过程中自然生态环境承载力、社会经济发展承载力及旅游基础设施承载力整体上处于较为协调发展状态,整体旅游环境承载力维持在健康有序发展阶段。

四、结论

本文通过建立乌兰察布市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模型进行定量评价,经计算模型判断出乌兰察布市旅游环境承载力整体处于轻度超载状态,为检验和制定城市旅游发展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应需注意,不同城市,评价指标及评价标准的选取可以有所不同,但在同一城市作为时间序列比较时,选取的指标必须保持一致。同时鉴于指标数据的真实性与可获得性,本文选取的指标可能不够全面,在今后研究中还需改进。此外,运用本文所构建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评价模型计算旅游环境承载力,其结果都是对过去的评价和衡量,对于未来旅游环境承载力发展的预测更需要做更深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霍松涛.旅游目的地旅游预警系统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06

[2]曾琳.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的构建及其分析[J].燕山大学学报,2006,30(5):463—467

[3]赵永峰,焦黎,郑慧.新疆绿洲旅游环境预警系统浅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7):144—149

[4]赵新伟.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预警评价研究—以开封市为例[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7,26(6):13—17

[5]翁钢民,赵黎明,杨秀平.旅游景区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5,5(4):54—58

[6]张晓娜,翁钢民,刘洋等.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及预警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9(2):113—116

[7]张广海,刘佳.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承载力地域差异与功能分区[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7(4):77—80

[8]刘佳,刘宁,杨坤,赵金金.我国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研究综述与展望[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73—77

〔本文系集宁师范学院科学研究项目“内蒙古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与可持续开发研究——以乌兰察布市为例”(项目编号:jsky2014014)阶段性成果〕

水环境承载力研究 篇4

青岛市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9300.07亿元,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9.99%,比上年提高1.58个百分点。全市建成区面积570平方公里,增长16.1%。城市平均每天供水量119万吨,增长2.6%。城市全年实际用水量3.8亿吨,增长4.4%,其中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分别为1.3亿吨和2.5亿吨。

2 水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构建

水环境承载力作为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在水环境承载力的深度与应用性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常见用于水资源承载力的方法有:背景分析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多目标规划方法、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但是由于水环境涉及的领域与因素众多,水环境承载力的研究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本文根据水环境承载力研究现状和青岛市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特点,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青岛市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运用层次分析法并构建判断矩阵对各指标的权重进行确定,对指标值进行归一化处理,根据权重集Ai和指标值Ci,通过公式LI(T)=Ai×Ci确定水环境承载力的综合评价值。根据可承载隶属度值大小,可对“可承载”进行量化,从来判断水环境承载力等级,见表2。

水资源可供给量承载率与城市持续发展水资源保证率计算公式如下:

水资源可供给量承载率=水资源可供给量/用水量*100%

城市持续发展水资源保证率=标准万元GDP耗水量/实际万元GDP耗水量*100%

其中,标准万元GDP耗水量取用宁波市2013年31m3,此数据全国领先并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农业灌溉有效利用系数根据“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纲要,分别取各五年末0.51和0.53。

3水环境承载力评价

根据青岛市2006-2014年各评价指标相关数据,用spss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承载力预测模型,结合公式计算得出青岛市2006-2020年的水环境承载力值及预测值(2015年统计年鉴数据未定稿,此处为预测数据),见图1。

由图可见,“十一五”期间青岛市水环境承载力属于差等级,在2010年以后的年份有所提高上升为一般,2012年达到好等级,自2015年以后有逐步恶化的趋势,由此得出,青岛市水环境承载力发展趋势不容乐观。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水环境的承载力变化趋势表明,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自然环境对水环境的承载力越来越薄弱,并呈下降趋势,而同时在强有力的环境管理措施下,社会环境对水环境的承载力呈稳步上升的趋势。未来五年,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将更为复杂,环境保护面临巨大挑战,要继续下大力气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环境管理水平,提高社会环境对水环境的承载力,从而实现青岛市水环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治君,王建华,江东等,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进展及其理论探析[J].水科学进展,2002(01).

水环境承载力研究 篇5

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是衡量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区域承载力研究思路与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沿海各地海洋生态环境的实际状况,给出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通过综合分析各地的社会、经济、资源与生态环境因素,构建适合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为定量分析沿海地区生态环境承载力奠定基础,为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作 者:苗丽娟 王玉广 张永华 王权明 MIAO Li-juan WANG Yu-guang ZHANG Yong-hua WANG Quan-ming  作者单位: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辽宁,大连,116023 刊 名:海洋环境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MARINE ENVIRONMENTAL SCIENCE 年,卷(期): 25(3) 分类号:X8 关键词:海洋生态环境   承载力   评价指标体系  

荒漠新城考验环境承载力 篇6

丰富的资源带来的巨额经济收益,支撑着鄂尔多斯高原、毛乌素沙漠、宁夏戈壁上的一座座城市新的光荣与梦想。近年来,银川、石嘴山、乌海、愉林、鄂尔多斯等市郝提出了开建新城区的规划,就连一些大漠深处的县城、乡镇也提出了拉大城市框架、建中心城市的规划。沙漠戈壁上的“造城”热潮正考验着当地的环境承载力,当地的人口容量、水资源供给、沙漠化加剧等影响,高寒、高旱的沙漠戈壁中,是否适合大量建造城市,也正引起人们思考。

“造城”规模最宏大的当属鄂尔多斯,该市已经基本建成的康巴什新区位于鄂尔多斯巾南部,距老城区东胜25公里,与东胜、阿镇共同组成鄂尔多斯市城市核心区。新区规划而积155平方公里,规划建设面积32平方公里,内蒙古官方不公开的说法称:“建造中国的迪拜”。东胜、康巴什、阿镇将组成未来的鄂尔多斯城区,绵延上千平方公里,人口超过百万,将是一座沙漠戈壁里超乎想象的城市。

凡是到过康巴什新区的人不得不感叹其无与伦比的壮观、宏伟。市委、市政府、市人大三机构办公大楼连在一起约1公里长,与五组群雕组成的成吉思汗广场构成了新区的核心,南北走向达1.6公里长的巨型广场让中国绝大部分的市政广场相形见绌。当地政府称,2010年这座新城人口将达10万人。

距康巴什新区130公里的南面,是陕西省榆林市,2008年12月,榆林新区规划通过评审。该规划的榆林新区将可容纳人口42万,用地规模达58.1平方公里。而榆林老城,只不过是一座仅有30万人口的小城,新城与老城如果连在一起,无疑将崛起一座人口达百万的城市,与鄂尔多斯连成一片,将是中国沙漠里两座距离最近的城市。

宁夏的银川、石嘴山扩建新城区走得更早,银川曾分散在包兰铁路东两两侧十多公里的两座城区,已经被塞满的新建筑连在了一起。

扩建新城的计划已经蔓延到到毛乌素沙漠、阿拉善沙漠、鄂尔多斯高原上的一座座县级小城和一些根本没多少人烟的乡镇。存毛乌素沙漠南侧边缘,府谷、神木、靖边、定边等县城,都将城区面积扩大了至少一倍,所仃的县城都是一座座工地,扩建的马路和连绵的新居民小区数不胜数。在毛乌素沙漠深处的乌审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杭锦旗等地,也都在拉大着县城架构,这些人口不过数万、十来万的人口稀少的旗县,其城市建设却一点都不逊色于中国中东部人口稠密地区的县城,甚至可以与一些地级市相比。

沙漠戈壁中的大规模城市建设,势必对当地的环境承载量造成重压,而毫无节制的大工程更是加剧了环境负担。对于当地环境容量的考验,首当其冲的就是水资源。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安介生在研究内蒙古水文历史后警告说,河流、湖泊、井泉等水文资源是维系游牧民族在蒙古高原生存繁衍的“生命线”,如果人类加快对水资源的“巧取豪夺”和过度滥用,将导致水资源枯竭和水域渐失,蒙古高原乃至更广大的地区将是人类的噩梦。

过度消耗水资源

沙漠、戈壁上崛起的一座座新城,水资源是它们面临的一个巨大的问题,对水毫无节制的汲取正在宁夏一内蒙古陕西之间上演着,在那里,城市的管理者制造的“水城”、“水景”正在背离现实。

2009年5月20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开建一座巨大的人工瀑布。据当地媒体报道说,这个瀑布从当地主要河流乌兰木伦河引水,投资1.5亿,高28米,长600米,总面积达4.3万平方米。当地官方称,这是亚洲最大的景观瀑布,也是世界最大的景观瀑布之一。鄂尔多斯方面称,这是治理河流工程中的一项,而据交界处的陕西榆林方而回应,这是对两省区界红碱淖湖水源的严重掠夺,导致湖水面积几近枯竭。

鄂尔多斯从火规模开建新城区以来,对水源的渴求和大肆利用就已经开始了。康巴什新区成为一头饥渴的“老虎”,2004年,一个民营注册成立汇通水务公司,在尔乌拉木伦河建起考考什纳的水库取水。到2007年,康巴什新区道路、广场和小区两旁移植大量的树术花草,需水量剧增。汇通公司最后架设17台商扬程潜水泵,口夜不停抽水、卖水。这样的结果是导致附近的农田里的潜水泵无法取水,连年颗粒无收。

2007年秋天,400多当地农民曾与水务公司发生冲突,赶走了抽水车,在市政广场聚集游行,后以政府出面支付补偿收场。

水的问题一直是内蒙古、陕西、宁夏三省区交界处的最头痛的问题。鄂尔多斯属北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348.3毫米,而多年平均蒸发量2506.3毫米。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和自然旱灾正在给这个地区带来伤害。早在2007年11月,国家林业部门一份展现保护野生动物的文件表明,鄂尔多斯市自然湖泊的面积逐渐缩小,盐碱度升高,严重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生存,其中红碱淖、柒盖淖、泊江海鱼类已死亡。

对水源的掠夺同样发生在宁夏银川、石嘴山等城市,距鄂尔多斯数百公里之外的同样干旱的宁夏首府银川,正在大规模建造“塞外湖城”,北面的石嘴山,同样圈起了黄河水,制造水景,命名的“星海湖”。

“塞上湖城,魅力银川”,早在2005年,这条广告就出现在cCTV上。银川地处西北干旱地带,正常年份的降水量为200毫米,年蒸发量却在1500毫米到1800毫米之间。银川平原属于严重的干旱地区。但是,就是这个蒸发量是降水量近十倍的城市却在八年前提出了要建一个“塞上湖城”的宏伟蓝图。在那年银川市的人大会上,银川提出依托防洪排水系统和大小西湖、“七十二连湖”重塑“塞上湖城”。并且,“塞上湖城”被确定为银川建设目标,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工程构想超乎常人想象,通过构筑城市环湖生态圈,在银川周围形成群湖环城之势,并且横贯银川南北,连绵至石嘴山、青铜峡两市境内。

六年前,银川北面的石嘴山提出了在大漠戈壁上建造出一个“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于是,一场规模更为宏大的“造湖”运动在石嘴山市府所在地的大武口区开始了。根据石嘴山市的规划,要在五年时间内,挖出一片面积约43平方公里的星海湖湿地,开辟常年性水面20平方公里。星海湖建成后,将是国内第一大人工湖,比杭州西湖的面积要大五倍。

黄委会每年分配给宁夏的基本用水量是40亿m3。宁夏灌区每年的引水量在70亿~90亿m3之间,但须有60%的水量排回黄河,才能把用水量控制在分配水量之内。银川的大小湖泊正是利用了60%的退回黄河的水,六条昭然可见的黄河排水沟直通各个湖泊。石嘴山方面的资料显示,星海湖常年性蓄水量可达23007Ym3,每年蒸发消耗的水量约为3400万m33,它的重要补给水源同样是引黄灌区渗透回流的农田排水即黄河退水,还有从穿湖而过的第二农场区季节性引灌黄河水。

目前,银川、石嘴山“湖城”、“水域”的计划已经基本建成,但这造成的危害是,数年前宁夏地方政府已逼迫当地农民减少了30万亩的水稻种植,这一数字正在扩大中。对下游地区造成是危害是,黄河断流天数增加,旱季时,华北平原的小麦灌溉不能得到及时的水源。

高速发展的城市规模迫使缺水的鄂尔多斯不得不四处寻觅水源。2006年,当地开始规划了23座水库,并在蒙西工业园区、棋盘井工业园区、康巴什新区等地采取地下水,建造一批地下水源供水工程,鄂尔多斯承认通过对2005年至2008年灌区地下水位实测资料分析,灌区地下水位下降较明显——每年平均下降0.15~0.25米,地下水蓄变量总体呈减少趋势。

在环保专家看来,鄂尔多斯是一个需要保护的地区。2008年9月,环境保护部在《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列出全国八大生态脆弱区中确定的19个重点保护区域,其中鄂尔多斯荒漠草原榜上有名。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明确指出,在生态脆弱地区要实行限制开发。环境保护部将实施相关生态保护战略,努力改善该19个重点保护区域的生态环境。2008年11月,《鄂尔多斯市“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警告说,鄂尔多斯水环境质量退化严重,作为城区地表水主要来源的三台基水库、活沙兔水源地和乌兰木伦河均发现有水质超标现象。宁夏、内蒙古等省区现在已无余留水量指标了。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研究 篇7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 是指“某一旅游地域单元 (开展生态旅游活动, 在满足游客游览要求同时对自然生态环境影响最低, 甚至保护、改善旅游区生态环境质量并使当地居民从旅游业中充分受益时旅游区所能容纳的游客数量”。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是进行生态旅游规划与管理的重要依据, 对其进行调控是保证生态旅游良性循环的重要手段。一般而言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一般有三个方面的构成:即生态承载力, 服务承载力, 社会承载力。

二、过饱和接待游客对生态景区的影响

就在人们为我国旅游业面临难得的机遇而欣喜若狂时,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是生态旅游业对环境造成的近期和远期的危害。

1. 对生态景区环境的影响

旅游活动是一种消费活动, 必然会产生各种废弃物。这些废弃物留在环境中, 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 使旅游环境不断恶化。过多的旅游车辆造成了大气污染和噪音污染, 旅游景点的宾馆、饭店的大量污水排放, 造成了水污染;旅游者乱抛垃圾, 会造成固体废弃物的污染。环境污染使自然环境城市化, 旅游景区美感退化。以“九寨沟”为例, 它是世界上旅游环境最佳的景区之一, 也是当今最热门的生态旅游区。在20多年的时间里, 政府以及景区的经营者增加了必要的服务设施, 但是这些服务设施严重影响了景区内的生态系统, 景区不堪重负。

2. 对生态景区当地居民的影响

生态旅游景区过多的接待游客最大受益者是开发商和游客, 而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和当地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如当地水资源和食物的消耗、旅游基础设施和交通设施的建设往往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景观和生态环境、旅游活动产生的各种各样污染等) 则主要由当地居民承担, 旅游者作为景区的外来侵入因素, 可能会影响原居民的正常生活甚至为其带来侵扰而产生消极影响, 特别是旅游旺季, 大量游客涌入会激发他们与当地居民之间的某些矛盾, 特别是在生态旅游景区的综合接待能力有限的情况下, 外来游客的大量增加和游客密度的提高, 将使当地居民的在正常生活受到干扰和妨碍。

3. 对生态景区服务设施的影响

由于我国旅游业特别是生态旅游也是最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 因此, 在许多设施方面不是很完善, 有些设备还是非常陈旧的, 不能适应生态旅游的发展, 特别是在游客高峰期, 景区内的各项设施都人满为患, 而这些设备的高频率和超饱和的使用, 必然会对设施产生负面的影响。比如说在“五一”黄金周期间许多景区往往是连上厕所都要排队。

三、景区过饱和接待游客的因素

1. 经费不足

目前, 我国几个著名的也是在生态旅游景区接待游客占很大一部分比例的景区都是我国自然保护区。在我国, 大多自然保护区缺乏应有的投入, 存在有名无实, 全国自然保护区每年得到各级政府的总投入不足2亿元。而发达国家用于自然保护区的投入每平方公里每年平均约为2058美元, 发展中国家也达到157美元, 而中国仅为52.7美元, 即使在发展中国家中我们也几乎是最低的。我们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投入还严重不足。因此许多自然保护区走上了“自养”的路子, 结合自身优势发展成生态旅游景区。并为获得更多资金而超饱和的接待游客。

2. 科研、宣教力量薄弱

不少生态景区的管理机构不够健全, 管理人员不足, 业务素质不高, 管护手段和基础设施普遍薄弱。由于多数生态景区经济来源不稳、地域偏僻、工作生活条件差、社会地位不高, 从事生态保护工作的领导面临的工作难度大而缺乏信心。有能力的人大多设法离开保护区, 新的“血液”又无法输入, 据报道, 44.2%的生态景区无专门的管理机构, 34.6%的生态景区无专门的管理人员, 管理人员中科技人员仅占22.3%, 管理队伍整体素质普遍较低。这种状况不利于自然保护区的发展。也不利于科学的开发生态旅游景区了。

四、采取合理措施控制景区游客

1. 提高当地居民的整体意识

为实现生态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这一目标, 公众是否认识、愿意接受并且积极参与, 是实现生态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居民的参与, 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 一是考虑此地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对他的吸引, 另一方面是旅游地居民及所形成的社会资源, 即旅游地居民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及其好客程度等。如果当地居民的参与意识不强就会造成对游客的不友好态度、对旅游设施的破坏、对旅游法规的漠视等, 这些将对旅游环境承载力造成直接影响, 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增强公众可持续旅游意识, 应做好宣传工作。使公众认识到保护旅游资源对发展旅游业的重要作用, 使人们了解旅游资源的价值和意义。

2. 提高旅游者的环保意识

没有成熟的旅游者就没有成熟的旅游业。作为旅游活动主体之一的旅游者, 其旅游行为对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 为了适应旅游业的发展应该培养生态型旅游者。要使旅游者达到和真正体现生态旅游者的特点, 通过导游或者宣传手段对旅游者进行教育。

摘要:生态旅游应遵循科学的原则, 要科学测定生态环境承载力, 杜绝保护区内超容量旅游活动;本文主要在前人对生态旅游环境测量的理论基础上, 对生态旅游景区的科学测量生态承载力, 分析旅游景区超容量接待游客的原因, 近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生态旅游,生态景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

参考文献

[1]李庆龙.生态旅游承载力问题的探讨.林业经济问题, 2004 (3)

我国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述评 篇8

海岛旅游是以特定海岛地域空间为依托,借助岛上特有的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以满足游客需要,促进海岛地区自然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而展开的旅游活动[1]。作为关联带动性强的综合性产业,旅游业已成为海岛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首要选择[2]。海岛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特色突出,环境优美,但是生态、环境脆弱,一旦破坏不易恢复[3]。近些年来,海岛旅游中存在的生态景观破坏、环境污染以及旅游舒适度降低等问题,严重削弱了海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承载力是度量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依据[4]。旅游环境承载力(Tourism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TECC)是研究海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目前国内外研究均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从文献调研的结果看,我国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且严重滞后于我国海岛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需求。因此,通过调研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进展情况,借鉴有关经验诊断国内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不足,可进一步促进我国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理论研究和推动实践应用。

2 概念及内涵

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始于国外,1963年,莱佩奇(W.Lapage)把环境容量概念引入旅游研究领域,从历史文献[4,5,6,7,8,9]看,该领域研究可划分为3个阶段:①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与研究体系构建阶段;②理念转变阶段,从游客数量量测到管理目标体系的构建;③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新理论与新技术的引入阶段。

20世纪80年代TECC被引入我国,TECC是十分复杂的概念体系,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其概念与内涵也有所差异。现有研究成果主要从两种视角出发:以自然生态系统为中心和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复合系统为中心。以自然生态系统为中心的研究视角的概念内涵为某一旅游点处于最大生态压力状况时所承载的游客最大值[15]。自然资源在没有受到不可接受的破坏程度基础上所能维持的利用资源的质量[16]。其将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作为研究对象,把景区自然资源或生态环境的承载阈值作为计量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主要标准,主要内容包括大气、水体、土壤、生物资源等[10]。以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复合系统为中心的视角的概念内涵为第一部分是自然承载力,包含物质的和生态的两个要素;第二部分是社会承载力,可用社会承载力、心理承载力、感知承载力等来表达[2]。不是以旅游者数量为衡量标准,而是以自然资源和人类可接受的影响为衡量标准[12]。提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旅游地域单元(旅游区、旅游点等)开展生态旅游活动(游览、休闲、探索等),在满足游客游览要求,同时对自然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甚至是保护、改善旅游区生态环境质量并使当地居民从旅游业中充分受益时,旅游区所能容纳的最大游客数[17]。其更注重复合系统的综合性,除上述自然要素外,还包括景区所在地旅游基础设施的接待容纳能力、游客及本土居民的心理承受能力等。近年来,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以复合系统为中心的研究视角得到学者的普遍认同,已达成较大共识[11,12,13,14]。

概念的界定决定了研究的主要方向和内容。目前,在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中,国内学者主要围绕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复合系统开展研究,认为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海岛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要素在未遭到破坏及游客心理可接受的前提下,海岛景区所能承载的最大旅游强度[18,19,20,21]。

3 主要研究内容

通过对国内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目前国内学者对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价标准的确定、评价方法的选择以及实证案例研究。

3.1 指标体系的构建

目前,我国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以多指标系统评价为主[19,22,23,24,25,26],也有部分学者从单个因素为切入点进行了深入研究[27,28,29]。且具体指标构建时,每个海岛都有所侧重,但基本上都是在主体框架下结合海岛实际进行适当调整,以契合相关研究的需要,如刘伟[30]建立了一个包含29个指标的三级指标体系对辽宁长山群岛的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了评价(表1)。海岛在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上存在差异性,因此,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在构建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坚持“立足原理、把握需求、灵活变通”的原则。

3.2 评价标准的确定

标准是衡量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的重要依据,因影响标准确定的原因复杂多样,包括法律法规文件、海岛区位特征、经济、社会及文化背景、对海岛旅游的管理能力以及研究人员的学术背景等多种因素,使得标准研究进展缓慢,制约了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评价成果因标准的不规范化而造成其精确度和可比性较差,不利于海岛旅游环境的科学化管理。虽然目前关于评价标准的研究内容已较多,但考虑到研究成果的认可程度,多数是参照相关规划、保护条例或有关法律法规中的标准[19,22]并辅以专家判断的方法加以确定。今后的研究中如何结合海岛的实际环境,更为科学合理地制定评价标准,依然是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所面临的难题。

3.3 评价方法的选择

国内外关于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技术方法多种多样,表2列举了典型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测算评价方法及其在海岛(滨海)地应用,以最终的评价结果看,能基本划分为游客测算评价法和指标测算评价法[4](表3)。两类方法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可用性与可操作性上,前者力指旅游超载的原因:过多游客数,力图从根本上解决景区旅游环境超载问题。鉴于海岛旅游景区往往高度开放,普遍采用免门票方式经营,使得对游客数量进行控制的方式变得非常困难,因此游客测算评价法在可用性方面就表现得非常欠缺。而指标测算评价法是通过指标表征来判断承载力大小,侧重于通过污染治理或环境管理来维持或改善承载能力,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所以指标测算评价法在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中占主要优势,被众多学者所推崇。

表1 长山群岛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30]

表2 典型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测算评价方法及其在海岛(滨海)地应用案例

表3 不同类型评价方法比较

4 研究不足及建议

综合文献调研结果,分析认为目前我国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成果是利用现有理论与方法对特定海岛开展实证研究[17,18,19,20,21,22,27,28],且多数停留在生态环境介绍和开发对策分析上,而对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基础理论的研究、评价方法的创新、评价标准的制定等非常少。理论研究的缺乏,导致当前的实证研究也存在很大的不足之处。通过分析国内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进展情况并结合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动态[4,7,8,9,10,11,12,13,14,15,16],总结得出未来我国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应在以下7个方面加强力度。

4.1 丰富基础理论研究,加强对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理解与认识

理论认识的不足导致承载力理论未能在海岛旅游环境保护上得到很好的应用,所以要进一步加强对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基础的认识:首先要深入分析海岛的旅游环境特征,强调海岛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的脆弱性,研究中应以海岛资源承载力和自然环境承载力为核心,辅以社会、经济和文化承载力;其次是对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指标的二级指标展开深入研究,建立可量化且具代表性的二级指标体系,使评价更趋全面、细致,更具可操作性;再是要加强对各评价指标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和理解,旅游环境承载力各指标间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但目前普遍采用的综合评价方法往往忽视了各指标间的相互关联性,降低了评价结果的可靠性。

4.2 改进评价方法,提高评价的科学性

一方面目前常用的模糊综合评价法、生态足迹法、环境经济学法等评价方法主要适合对整个海岛的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但海岛资源分布不均,岛上各景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存在差异性,因此为了更科学地指导海岛旅游环境管理,需要对现有评价方法进行创新,研究适合小尺度空间的评价方法;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其他技术的结合研究,如遥感、GIS等技术在空间研究中具有独特优势,可与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相结合,绘制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分布图,提高研究成果的可视化效果,为景区的分区化管理提供最直接的依据。

4.3 研究建立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动态监测评估预警系统

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各项指标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现有的静态评价方法风险监控能力不强,应通过建立动态监测评估预警系统来提高旅游环境监管的时效性。基本思路是根据海岛实际情况制定监测指标及相应标准,通过建立动态系统监测指标数据的变化情况,一旦有指标数据超标准值,则由预警系统发出警告并提醒管理者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调节各分量承载力之间的平衡,保持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动态稳定性[19,31]。

4.4 强调规范化评价,增强评价的可操作性和可比性

一方面由于旅游环境指标体系复杂多样给实际应用带来了很多困难,所以,应该根据海岛旅游环境的共性研究建立指标名录,供相关学者选择参考,以增强评价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我国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阈值判定标准不明确,研究者参照的标准多种多样,降低了评价结果的可比性。考虑到评价对象的背景差异及评价尺度不一,其评价标准也应有所不同,因此,需研究建立一套指导性的规范来辅助研究人员确定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标准[4]。

4.5 合理选确时空尺度,优化承载力布局

科学合理地把握评价的时空尺度对优化海岛旅游布局设计具有重要影响。在时间上,因受海洋气候的影响,特别是我国北部海域的海岛存在明显的旅游淡旺季特征,但目前以年为单位所开展的评价,事实上是做了均化处理,掩盖了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在空间上,一方面由于海岛旅游资源分布不均,岛上景区承载力不一,但目前国内研究多数以整个海岛为评价对象、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严重忽视了旅游环境承载力在空间上的差异性,不利于海岛景区的旅游环境管理;另一方面,为促进岛-陆或岛-岛间旅游资源协调利用和景区联动发展以拓宽海岛旅游空间,有时也需要适当放大研究尺度,以分析海岛旅游区与附近陆域旅游区或其他海岛旅游区在旅游环境承载力上的差异性。

4.6 结合景区管理实际,提高研究成果的现实指导意义

环境管理和游客管理是景区管理的两个重要方面,由于海岛旅游开发模式的高度开放性,对游客进行管理收效甚微。因此,必须加强对海岛旅游地的环境管理,这就要求研究者在选取二级评价指标时,既要考虑其可操作性、代表性,也要考虑其与景区环境管理间的关系对接,从而实现以二级指标评价结果为依据,通过加强与之相对应的有关方面的环境管理来提高海岛的旅游环境承载力。例如,以海岛水环境容量评价结果为据,通过加强用水管理或水污染治理来提高旅游地环境保护,提高环境承载力。

4.7 加强公众参与,建设和谐的海岛旅游环境

公众参与能够反映出工商企业者、游客或居民等在海岛旅游环境问题上的利益需求或要求,对指导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建设和谐的旅游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相关实证研究中,基本没有进行这项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评价结果的科学性。特别是海岛旅游景区空间范围相对较小,较容易形成游客过度密集的状况,导致海岛居民产生排斥心理,影响游客旅游舒适度及企业经营、增加政府公共管理的难度。所以,应该将公众参与贯穿到整个评价过程中,提高评价工作的公众参与度,这样才能为政策制定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摘要:作为典型的生态休闲旅游形式,海岛旅游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但由于对其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与认识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旅游资源过度开发,旅游环境破坏等不良现象。文章从概念与内涵、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等方面对我国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并结合海岛旅游环境管理的需求及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情况指出我国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的关切点:丰富基础理论、改进评价方法、强调评价的规范化、合理把握时空尺度、建立预警系统、紧密联系管理实际和提高公众参与度。以期为指导我国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促进海岛旅游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农村生态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 篇9

农村区域环境承载力主要是指处于某个阶段及某个农村地区范畴中, 在保证农村区域环境体系构成不发生本质变化, 农村区域环境能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的情况上, 农村区域环境体系可以接受的人类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农村区域环境承载力可以被看作是农村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与农村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适宜程度的一种体现。

2 农村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

将众多的彼此约束且彼此相照应的成长变量及约束变量整和在一起。第一, 农村天然能源变量:农村的水、农村的土壤、农村的矿、农村的生物能源地分类、数目及开采数目。第二, 农村环境水平变量:农村第二产业产品、资源、农村人数、交通、通讯及其他。第三, 农村社会能源变量:水、气、土地的净化水平。判断农村资源和环境综合承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农村空气、生物、农村水、农村土壤能源各自选择成长变量及约束变量构成成长变量集及约束变量集, 其次把成长变量集的单一条件和互相联系的约束变量集中的单一条件进行对比, 获得的单要素农村环境承载力, 之后把每个条件都加权均衡, 也就得出了农村资源与环境综合承载力数据。

3 农村资源环境要素承载力

3.1 农村土地资源承载力

中科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委会针对农村土地资源承载力做出如下定义:即于某种产出情况中, 农村土地资源的传出水平及某种农村生活标准中能够接受的农村人数最大程度。这个概念阐释了农村土地资源承载力包括如下要素:农村传出要素、农村土壤产出水平、农民的生活标准及农村可接受人数的最大程度。我国统计农村土地承载力的方式一般有以下3种:一是经验模具方式, 二是遥感方式, 三是体系动力学办法。

3.2 农村矿产资源承载力

于能够预测的阶段中, 采取使用农村矿藏能源, 确保农村普遍的社会知识标准的物质状况要素中, 采取直接及间接的办法体现的能源可以一直维持的农村经济社会成长的保证水平。

3.3 农村水环境承载力

使用体系探究方式, 对农村水环境承载力之内涵真实状况、作用和定量显示方式进行研究, 得出如下结论:农村水环境承载力主要是某一个农村地区、在一个阶段内的特定状况中的水环境给予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群众生活需要的支持能力。农村水环境承载力是这个农村地区水环境系统结构性的一种抽象体现方式。农村水环境承载力具有时间空间布局中的不稳定性、非主观性、变化性和可改变性等特点。

3.4 农村大气环境承载力

农村大气环境承载力是指广大农村地区大气环境将环境中的废气吸收的程度。简而言之, 就是广大农村地区中, 某一农村环境下单元大气可以承受的最多废气排放量。

3.5 农村旅游环境承载力

农村旅游环境承载力主要是指, 某个农村旅游地环境的现存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及未来人有害变化的前提下, 在一定时期内农村旅游地所能承受的旅游者人数。农村旅游环境承载力通常由环境生态接受情况、资源空间接受情况、心理接受程度、经济接受程度几部分构成。

3.6 农村生态环境承载力

农村生态环境承载力主要是指于在一个阶段内, 处于一种环境下, 某农村区域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 其是生态环境系统物质组成和结构的综合反映。农村生态环境体系中物质能源和特色的抗干扰能力和恢复能力, 具有一定的限度, 即一定组成和结构的生态环境系统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有一个“阈值”。此项“阈值”的高低水平由该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体系和社会经济体系两方面决定。在不同时空、不同生态环境和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中, “阈值”的范围是不同的。

3.7 农村可持续环境承载力

相对于一个农村地区而言, 环境承载力存在一个是否可持续的阈值——可持续环境承载力。在可更新自然资源的再生产力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替代能力建设方面取得综合平衡的前提下, 选用可持续发展模式对R、P、N进行组合所产生的环境承载力大小, 称为农村可持续环境承载力。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篇10

国内关于旅游环境容量概念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20世纪90年代,旅游环境容量和旅游环境承载力等概念诞生,旅游环境容量和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进入新阶段。环境承载力概念近几年才提出,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研究较少,测度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更为稀少,主要从最低量定律即水桶原理和数学模型测度评价因子权重角度展开研究,如孙道玮等[1]给出了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定义。黄震方等[2]对生态旅游承载力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刘美娥等[3]对环境承载力的预警进行了研究,研究范围比较狭窄,而且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不健全,重理论研究。鉴于此,本文着眼于建立一套包括经济和社会承载力等5个子系统的科学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结合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实际,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应建议,期望给国内相关自然保护区提供借鉴。

1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体系的构建

1.1 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从提出至今,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还没有一个被学术界广泛接受的统一概念。本文运用卢云亭在1996年提出的概念即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为指针,以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为取向,开展的一种既能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又能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旅行活动及边缘性生态工程。

1.2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

研究进程显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提出经历3个阶段:①环境容量及旅游环境容量;②环境承载力及旅游环境承载力;③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对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国内外学者都提出自己的见解,虽未取得一致意见,但丰富了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内涵。本文在总结他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把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界定为:在兼顾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及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前提下,旅游地发展生态旅游能够承受的最大强度。

1.3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包括生态环境承载力、空间资源承载力、经济承载力和社会承载力,其指标体系亦即是对这4个分量的具体评价[4],如表1所示。

1.4 环境承载力指标计算

1.4.1 空间资源承载力(E1)

1)游线容量

E11-旅游空间资源承载力;L-游览线路长度;m-游客之间的适当距离间隔;D-开放时间;d-游览本区需要时间,该公式可以较好的测量旅游线路吞吐量。

2)面积容量

E12-旅游空间资源承载力;S-游览区面积;A-人均占用面积;D-研究区开放时间;d-游客游览需要时间,该式能合理测度旅游空间资源承载力。

1.4.2 生态环境承载力(E2)

E21-水环境污染指数,

E22-大气污染指数,

E23-固体废物处理指数,公式如下

Si-第i种污染物环境净化量;Ti-第i种污染物净化时间;Qi-每天人工处理第i种污染物量;Pi-旅游者产生第i种污染物量。

上式结合了水、大气及固体废物处理3个方面评价因素,可以全面评价生态环境承载力。

1.4.3 经济承载力(E3)

式(5)中:E3i-第i种要素供给量的经济承载分量;E3i=Si/Di(Si-第i种要素的经济承载量;Di-第i种要素的日供给量)。

以床位为限制因素,公式为

其中,B代表景区提供的床位数;O代表某一天;D代表平均住宿天数。

上式从各种要素供给量的经济承载能力来分析生态旅游环境经济承载力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符合木桶原理。

1.4.4 社会承载力(E4)

生态旅游地居民心理承受力(E41)采取调查问卷或实地直接调查法,询问每天其容忍旅游人数均值,再对调查结果取均值,这样更能够贴近实际。

旅游者心理承载力(E42)可取人群敏感阈值:

其中:A-风景区游览面积或者线路;P-旅游者不反感游客密度极值。

上式可以科学合理地确定旅游者心理承载力,即旅游者最大心理承受能力,这里用人均承受面积表示。

1.4.5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E)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E)计量遵循水桶原理,即其承载力取决于最小分量,但各分量对环境承载力贡献差异,理论值过度偏离实际值。本文采用加权评价法。

其中A1,A2,A3,A4是各分量权重。该方法考虑到经济承载力和社会承载力等几个方面影响程度差异,能够科学测定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

2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实例分析

2.1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概况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位于闽北武夷山、建阳、光泽三县(市)交界处,南北长52km,东西宽22km,位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区,植被良好,环境优越。

2.2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E)的测算

2.2.1 测算指标的选取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各指标的选取应因地制宜,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和专家咨询确定以下的评价因子,如表2所示。

2.2.2 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测算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96.3%,绿化程度达98%,号称天然氧气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净化能力极强,而景区内没有汽车尾气污染,因此大气环境承载力可取无限大;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没有开发水上旅游项目,旅游对水环境影响很低,水体环境承载力无限大;因此该地区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主要根据固体废物承载力来测定。通过调查,游客日均产生污染物量,如表3所示。

单位:g/人

自然保护区内有多个厕所,旅游排泄的粪便都被当地居民作为肥料,因此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取决于矿泉水瓶、食品袋及其他垃圾。自然保护区内有21个清洁工人,按每名工人每天处理100kg来计算,根据公式(3)可得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承载力为2 333人/天。

2.2.3 空间资源承载力测算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旅游开发项目“三线二区一心”,三线指三港至黄岗山精华旅游线、皮坑至三港溪瀑民居旅游线及皮坑至中亚热带定位站科考旅游线[5];二区指大竹岚科普旅游区与桃源峪保健旅游区;一心指三港休闲娱乐接待中心。考虑到皮坑-中亚热带生态系统定位站科考旅游线游客较少,一般都是科考人员进入,因而其游客数量可忽略不计。

2010年7月,历经30天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游人中,旅游团每队游客15人以上占20%,11~15人占39%,6~10人占27%,1~5人占14%,79%以上游客认为每队间隔200m以上感觉通畅。以每队10人推算,人均占用游道为20m;根据15人推算,人均占用游道长度为14m。在对“面积法”为主的景点调查中,82%的游客认为人均占用面积超过10m2感觉通畅。鉴于此,结合专家咨询与修正,依据国内外基本空间标准,拟定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游道人均占用长度为20m/人,人均旅游占用面积为10m2/人。通过实测,得出中南百草原生态的旅游空间资源承载力(E1)观测表,如表4所示,并根据式(3)和(4),计算出景区的生态旅游空间资源承载力(E1)为12 752人/天。

2.2.4 经济承载力测算

武夷山交通便利,供水充足,保护区的经济承载力主要受景区内旅游床位数量的限制。据调查,景区内有旅馆7间,总床位310张。统计今年来一日游旅客占总游客的数量为90%,根据式(5)、(6)可计算得出310÷(1-90%)=3 100人/天。

2.2.5 社会承载力测算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地处闽北,当地经济相对落后,旅游业的增加了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带动交通业、娱乐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多数居民对旅游业的发展持支持态度,因此可认为居民心理承载力无限大。

胡炳清研究得出,游客对人群最大承受能力:外向型团队游客20m/人,内向型团队游客15m/人,外向型散客25m/人,内向型散客20m/人[6]。这里采取平均法,即游客对人群最大承受能力为20m/人,通过式(7)得出武夷山的自然保护区游客心理承载力为13276人/天。

2.2.6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综合值测算

本文在访问保护区管理当局及其他相关人员的基础上得出各分量承载力的权重:空间资源承载力(E1)的x2=10%;生态环境承载力(E2)的x1=50%;经济承载力(E3)的x3=35%;社会承受力(E4)x4=6%。依据式(8)计算如下

E=A1E1+A2E2+A3E3+A4E4=10%×12 754+50%×2 333+35%×3 100+6%×13 276=4 322人/d,年环境承载力为4 322×365=1 577 530。

3 结论

近几年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年客流量在3万人左右,而经过测算武夷山自然保护的年环境承载力为153万人,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远远超过了实际游客的数量,可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尚处初级阶段,还应在合理规划、系统考虑生态环境、社会及经济的基础上加大开发力度。以下根据上述分析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给出的一些建议。

1)加强生态监测。保护区管理部门与旅游公司协调,及时监测保护区生态环境,分析预测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及时解决存在问题,保证生态旅游朝健康方向发展。另外与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强旅游研究。

2)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管理水平。旅游环境管理容量弹性大,改善旅游管理人员素质,使景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得以充分利用。

3)通过导游疏散游客,合理安排团队旅游线路及时间,使旅游景点充分利用又不至使游客认为景点拥挤。严控三港至黄岗山旅游线游客量,适度控制旅游规模。同时加快三港至黄岗山旅游线以外景点景区开发和建设。

4)在三港至黄岗山游线上,完善基础设施,如整治路面、生态型垃圾桶等;改建已有绕水楼,将其变为具有农家风格的餐饮接待处,综合治理小型农业观光园。

5)合理的功能分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两片核心区互相隔离,核心区和周边地区间没有缓冲区,可构筑生物走廊带,连接猪母岗和黄岗山两片核心区,同时在核心区周边建立缓冲过渡带;绝度保护核心区,相对保护缓冲区,禁伐实验区天然林;在实验区举办生态旅游活动,把黄岗山旅游线路的到达点设在主峰,可以让游客远眺山地美景。

摘要:近年来生态旅游迅猛发展,成为国内外旅游的热点,但生态旅游环境压力加大,如何评价环境压力就成了不容忽视的问题。在系统分析法基础上,提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建立一套包括经济和社会承载力等5个子系统的科学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并以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其环境承载力远远超过实际游客数量,需要采取加强生态监测和科学功能分区等措施。

关键词: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武夷山自然保护区

参考文献

[1]孙道玮.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4(1):66-71.

[2]黄震方.海滨型旅游地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以江苏海滨湿地生态旅游地为例[J].地理科学,2008(4):578-583.

[3]刘美娥,刘金福,洪伟泰.宁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研究[J].三明学院学报,2012(3):8-13.

[4]秦江波,于冬梅.信贷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J].商业研究,2009(3):150-152.

[5]张完英.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70-73.

水环境承载力研究 篇11

“上层驱动”与“底层基础”

空间经济学研究资源在空间的配置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根据空间经济学原理,经济空间分布驱动机制有3个,一是聚集经济;二是地理禀赋;三是随机过程。空间经济学的核心主线是集聚。而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确保生态弹性和可持续的前提下,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及环境标准下,某一区域的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支撑能力。因此,从概念内涵及主要研究内容上,两者的逻辑起点不同,前者强调的是经济“向心力”和资源市场化配置,后者则更注重区域本底对人口和经济社会的支撑。因此,二者对于国土规划所起的作用可概括为“一上”、“一下”,空间经济学是上层驱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底层基础。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

《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中提出了“密度、距离、分割”是经济地理16的三个基本特征。这一分析框架吸收了空间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新贸易理论等最新成果。强调市场是重塑经济地位的“无形之手”。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我国而言,更要考虑政府“有形之手”,因为我国基本国情是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环境承载力是重塑我国经济地理必须要考虑的重要特征,也就是说,不仅要符合经济规律,更要符合自然规律,经济聚集不是无限的、任意的。最大制约条件是不能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限度,对一些生态脆弱和敏感地区要限制和禁止大规模的经济开发。

从实际来看也是如此,仅关注空间经济学而忽视资源环境承载力,其危害是巨大的。比如空间经济学是忽视地质风险存在的,在一定程度上错误地引导人们的经济资源配置布局,甚至形成经济带与地震带的高度重合。在同等条件下,经济带越是与地震带重合,由地震造成的经济社会损失就越大,如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青海南部重镇结古镇,是玉树藏族自治州的首府。“结古”在藏语中是“货物集散地”的意思,它也成了长江流域中第一个人口密集的地方)。因此,我们对灾区产业布局进行了反思,改变过去忽视地质因素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做法,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灾后重建规划中,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这个评价基础,回答了是原地重建还是异地重建,边界在哪里,范围多大等问题,明确了重点城镇和重大工程避让断裂带、避开山体滑坡区、行洪河道等危险地带多大距离,提出重建后区域国土开发强度和产业布局、发展方向等建议。

因此,在全国国土规划编制和实施中,除了充分遵循经济地理规律引导国土开发之外,还需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制度,依此建立空间准入制度以及重要资源的配额管理制度,通过空间激励、约束和管制,促进国土合理开发保护。

国土规划作为一种政府的公共管理行为,是为避免市场配置资源失灵而建立的,是集国土要素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于一体的规划。需要将空间经济学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规划基础指导。具体而言,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规划的底层基础,同时充分认识到经济聚集力是空间结构组织的上层驱动,运用空间经济学理论来分析空间结构如何演变的,预测未來趋势。在两者间找到寻求政府政策与管理的切入点,促进人与自然之间、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和谐以及空间效率和公平的兼顾。

(作者单位为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

龙门石窟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篇12

关键词:龙门石窟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定量分析

1 概述

龙门石窟景区位于千年帝都洛阳市南郊, 总面积10.42平方公里。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通过研究分析可持续发展旅游的理论, 结合旅游实践, 可知:龙门石窟旅游景区作为生态敏感区, 根据旅游环境的承载力, 对旅游人数进行限制, 实施小规模旅游, 积极发展生态旅游, 一方面可以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另一方面通过发展旅游业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使景区人民早日实现脱贫, 达到致富的目的。但是, 生态旅游对于龙门石窟这样的AAAAA级景区来说, 在实践中受到大众旅游的挑战。2007年5月3日, 龙门石窟接待游客3.8万人次, 实现门票收入220万元, 同比分别增长31%和17.6%。[1]但是,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 我们发现目标容量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差距。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 通过加入个人的观点和看法, 结合大众的旅游特点, 从不同的视角通过定量分析, 对龙门石窟旅游环境的承载力问题进行探讨, 对一定范围内的旅游地环境承载力应用管理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2 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现状及评价

旅游容量是指旅游环境所能承载的能力[2]。关于承载力的论述最早出现在生态学的研究领域, 是指在生存空间、营养物质、阳光等某一特定的环境条件下, 存在某种个体的最大数量[3]。后来这一概念经变异和衍生, 逐渐应用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下, 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阀值[3]。通过对上述概念进行演变和派生, 逐渐出现一个具体的概念———旅游环境承载力。崔风军[4]认为旅游环境承载力是, 在某一旅游地环境 (指旅游环境系统) 的现存状态和结构组合, 不发生对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等当代人以及未来人有害变化 (环境美学价值的损减、生态系统的破坏、环境污染、舒适度减弱等过程) 的前提下, 旅游景区或旅游景点在一定时期内所能承受的旅游者的数量。通过对比国内外旅游环境的承载力, 并进行相应的研究和分析, 发现:国内外通过两条不同的技术路线对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研究。国外是以游憩体验管理概念为出发点对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研究, 其研究的侧重点是控制环境影响, 当非直接 (管理游客) 繁荣方法行不通的情况下, 才对游客的数量进行控制。我国关于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方面, 尤其是在旅游规划和管理实践中, 其侧重点主要是以控制游客人数为目标, 游客人数在应用旅游环境容量化模型的过程中也是最终的指标。从总体上来看, 关于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和管理水平, 我国与国外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3 旅游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6]

旅游承载力评价指标分为四个层次: (1) 第一层 (评价因素) :包括客观层次、主观层次和主客观层次。 (2) 第二层次 (评价标准) :资源时空承载力、设施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游客承载力 (当地居民承载力) 、社会经济承载力、社会文化承载力、管理承载力。 (3) 第三层次 (评价标准-指标) :水资源、土地资源的空间承载力、自然景观资源的空间敏感度、时间季节承载力、市政设施容量、道路交通容量、风景旅游服务设施容量、水质及大气质量等决定的风景旅游及其活动的承载力、土壤、地质、植被、野生动物、湿地等生态特征决定的风景旅游及其活动的承载力等。 (4) 第四层次 (评价内容) :开放空间大小 (包括土壤面积、水域面积) 、地理地质情况、植被种群的类型、景观旷奥度评价指标、可旅游时间占全年的比例、给排水设施和条件等内容。

4 旅游环境承载力 (TEBC) 相关测量公式

所谓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在环境质量和游客体验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旅游景区或者旅游景点所能容纳的最大旅游人数。旅游承载力研究的角度不同就有不同的旅游承载力概念。国家旅游局 (2003) 制定的《旅游规划通则》的附录A中, 就是依据已有的研究成果, 将旅游承载力分为生态环境承载力 (EEBC) 、资源空间承载力 (REBC) 、居民心理承载力 (PEBC) 和经济承载力 (DEBC) 。

以下是有关承载力的相关测量公式。

4.1 旅游环境承载力旅游环境承载力 (TEBC) =m1×

生态环境承载力 (EEBC) +m2×资源空间承载力 (REBC) +m3×居民心理承载力 (PEBC) +m4×经济承载力 (DEBC) (m1m2m3m4分别代表生态环境容量、空间环境容量、设施环境容量、社会环境容量权重) 。

4.2 旅游日空间承载力公式C=∑Ci=∑XixZi/Yi, 其中:

C:旅游区日空间总容量, 是各个分区 (景点) 日空间容量的总和;Ci:第i个经典的空间容量;Xi:第i个景点的可游览面积;Yi:第i个景点的基本空间标准, 即每位游客占用的合理游览空间;Zi:第i个景点的日周转率。

4.3 日设施容量公式C=∑Ci=∑XixZi/Yi, 其中, 计算日设施容量的方法与计算日空间容量的方法基本相同。

通过采用上述公式对旅游地的旅游容量进行量化, 进而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方法, 该方法在旅游规划和管理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5 龙门石窟旅游环境容量分类评价与分析

由于资源、数据的限制, 本部分主要对旅游资源的容量进行讨论。设施容量和空间环境容量是旅游资源容量的两个方面, 本部分主要对空间容量进行研究和分析。旅游者在旅游地游览的过程中, 其欣赏旅游资源, 需要占有时间、空间, 进而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形成旅游承受量。旅游环境容量是旅游资源在空间方面对旅游者进行限制, 与旅游者自身的感知容量进行复合而成的概念。根据《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GB50298-1999) 》对日环境容量进行定量分析。“通常采取下列指标 (路线法) 对游人的容量进行计算:以每人所占平均道路面积计算, 5-10平方米”。 (1) 游客人均占有道路面积现在取最小值5平方米。线路 (面积) 容量法计算公式:龙门石窟日容量=龙门石窟南山游道面积/人均占有步道面积=9210×3/5=5526 (人) 。 (2) 如果选取中间值, 取游客人均占有道路面积为7.5平方米。龙门石窟日容量=龙门石窟南山游道面积/人均占有步道面积=9210×3/7.5=3684 (人) 。在对环境进行有效保护的基础上, 考虑到发展地区的经济问题, 我们期望对龙门石窟旅游环境容量的最大值进行科学分析。龙门石窟现有景区步道面积为9210平方千米, 黄金周期间, 人数众多, 人均占有步道面积按2来算, 则景点的瞬时容量为:27630/2=13815 (人) 。

下面继续对龙门石窟最大容量进行分析计算, 从自然地理容量 (PCC) 算法的角度进行考虑。景区游览公共面积A=人行栈道3000平方米+游道7050平方米=10050平方米。V/A:每位游客所需要占用的面积, 龙门石窟的步道在下比较平缓, 应当介于10-3之间, 设其占道容量为3.5平方米/人。Rf:日接待人次。营业时间为 (早上8:00到晚上5:00点, 计12小时) /景区游客平均逗留时间 (3小时) 。故此, 龙门石窟的人员周转人次为4。自然地理容量PPC=A÷V/A×Rf=10050÷3.5×4=11486 (人) 。

6 结论

目前, 确定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的大小, 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争论。本文对龙门石窟的容量通过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分析, 力求接近龙门石窟环境容量的真实值。

纵观上述计算, 龙门石窟的景区日容量是13815人次。但是我国很多景区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黄金周时期, 景点旅游人次激增, 而在旅游淡季, 景区旅游设施缺乏利用。在2007年5月2日, 据旅游信息中心数据显示, 龙门石窟的日游客人数为3.5万人次, 远远超出最佳日空间容量, 因此, 有必要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 来缓解黄金周对景区的压力, 将游客出游时间平均安排在一年之中。而且, 各个景区也要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政策, 不能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 要严格控制景区在一段时间的进入人数, 合理安排, 优质规划。在有关环境容量方面, 旅游环境容量具有客观性和可量性, 应当是一个动态值, 它随着环境时空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通过建立关键指标体系, 在长期监测的基础上, 建立模型进行动态模拟分析, 不断接近适时环境容量的真实值。

参考文献

[1]河南旅游局信息中心.

[2]王衍用.关于当前我国旅游规划中几个关键性问题的管见[J].旅游学刊, 2001 (4) .

[3]刘德谦.旅游规划需要新理念[M].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3.

[4]钟挈夫.陈传康旅游文集[M].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3.

[5]保继刚, 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上一篇:128排螺旋CT下一篇:藏族传统体育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