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2024-08-20

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精选11篇)

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篇1

一、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含义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 是指“某一旅游地域单元 (开展生态旅游活动, 在满足游客游览要求同时对自然生态环境影响最低, 甚至保护、改善旅游区生态环境质量并使当地居民从旅游业中充分受益时旅游区所能容纳的游客数量”。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是进行生态旅游规划与管理的重要依据, 对其进行调控是保证生态旅游良性循环的重要手段。一般而言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一般有三个方面的构成:即生态承载力, 服务承载力, 社会承载力。

二、过饱和接待游客对生态景区的影响

就在人们为我国旅游业面临难得的机遇而欣喜若狂时,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是生态旅游业对环境造成的近期和远期的危害。

1. 对生态景区环境的影响

旅游活动是一种消费活动, 必然会产生各种废弃物。这些废弃物留在环境中, 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 使旅游环境不断恶化。过多的旅游车辆造成了大气污染和噪音污染, 旅游景点的宾馆、饭店的大量污水排放, 造成了水污染;旅游者乱抛垃圾, 会造成固体废弃物的污染。环境污染使自然环境城市化, 旅游景区美感退化。以“九寨沟”为例, 它是世界上旅游环境最佳的景区之一, 也是当今最热门的生态旅游区。在20多年的时间里, 政府以及景区的经营者增加了必要的服务设施, 但是这些服务设施严重影响了景区内的生态系统, 景区不堪重负。

2. 对生态景区当地居民的影响

生态旅游景区过多的接待游客最大受益者是开发商和游客, 而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和当地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如当地水资源和食物的消耗、旅游基础设施和交通设施的建设往往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景观和生态环境、旅游活动产生的各种各样污染等) 则主要由当地居民承担, 旅游者作为景区的外来侵入因素, 可能会影响原居民的正常生活甚至为其带来侵扰而产生消极影响, 特别是旅游旺季, 大量游客涌入会激发他们与当地居民之间的某些矛盾, 特别是在生态旅游景区的综合接待能力有限的情况下, 外来游客的大量增加和游客密度的提高, 将使当地居民的在正常生活受到干扰和妨碍。

3. 对生态景区服务设施的影响

由于我国旅游业特别是生态旅游也是最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 因此, 在许多设施方面不是很完善, 有些设备还是非常陈旧的, 不能适应生态旅游的发展, 特别是在游客高峰期, 景区内的各项设施都人满为患, 而这些设备的高频率和超饱和的使用, 必然会对设施产生负面的影响。比如说在“五一”黄金周期间许多景区往往是连上厕所都要排队。

三、景区过饱和接待游客的因素

1. 经费不足

目前, 我国几个著名的也是在生态旅游景区接待游客占很大一部分比例的景区都是我国自然保护区。在我国, 大多自然保护区缺乏应有的投入, 存在有名无实, 全国自然保护区每年得到各级政府的总投入不足2亿元。而发达国家用于自然保护区的投入每平方公里每年平均约为2058美元, 发展中国家也达到157美元, 而中国仅为52.7美元, 即使在发展中国家中我们也几乎是最低的。我们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投入还严重不足。因此许多自然保护区走上了“自养”的路子, 结合自身优势发展成生态旅游景区。并为获得更多资金而超饱和的接待游客。

2. 科研、宣教力量薄弱

不少生态景区的管理机构不够健全, 管理人员不足, 业务素质不高, 管护手段和基础设施普遍薄弱。由于多数生态景区经济来源不稳、地域偏僻、工作生活条件差、社会地位不高, 从事生态保护工作的领导面临的工作难度大而缺乏信心。有能力的人大多设法离开保护区, 新的“血液”又无法输入, 据报道, 44.2%的生态景区无专门的管理机构, 34.6%的生态景区无专门的管理人员, 管理人员中科技人员仅占22.3%, 管理队伍整体素质普遍较低。这种状况不利于自然保护区的发展。也不利于科学的开发生态旅游景区了。

四、采取合理措施控制景区游客

1. 提高当地居民的整体意识

为实现生态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这一目标, 公众是否认识、愿意接受并且积极参与, 是实现生态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居民的参与, 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 一是考虑此地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对他的吸引, 另一方面是旅游地居民及所形成的社会资源, 即旅游地居民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及其好客程度等。如果当地居民的参与意识不强就会造成对游客的不友好态度、对旅游设施的破坏、对旅游法规的漠视等, 这些将对旅游环境承载力造成直接影响, 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增强公众可持续旅游意识, 应做好宣传工作。使公众认识到保护旅游资源对发展旅游业的重要作用, 使人们了解旅游资源的价值和意义。

2. 提高旅游者的环保意识

没有成熟的旅游者就没有成熟的旅游业。作为旅游活动主体之一的旅游者, 其旅游行为对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 为了适应旅游业的发展应该培养生态型旅游者。要使旅游者达到和真正体现生态旅游者的特点, 通过导游或者宣传手段对旅游者进行教育。

摘要:生态旅游应遵循科学的原则, 要科学测定生态环境承载力, 杜绝保护区内超容量旅游活动;本文主要在前人对生态旅游环境测量的理论基础上, 对生态旅游景区的科学测量生态承载力, 分析旅游景区超容量接待游客的原因, 近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生态旅游,生态景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

参考文献

[1]李庆龙.生态旅游承载力问题的探讨.林业经济问题, 2004 (3)

[2]李文军.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社区参与——九寨沟生物保护圈保护区案例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篇2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分析了在我国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以及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在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评价环境承载力的综合指标体系.

作 者:文传浩 杨桂华 王焕校 作者单位:文传浩,王焕校(云南大学环境科学系,云南昆明,650091)

杨桂华(云南大学旅游管理系,云南昆明,650091)

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研究 篇3

关键词:承载力;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工业化等一系列原因加剧了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资源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是经济发展的载体,与此同时,资源环境本身结构、状态的改变又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速度。资源环境状态的优劣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因此,研究资源环境承载力有很大的必要性,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广泛重视。

一、承载力概念的研究

承载力概念一词原本是物理力学的一个概念,其本意是指物体在不受破坏时可承受的最大负荷能力,现在已经组建演变为对发展的限制程度进行描述最常用的概念之一。随着承载力研究的深入,承载力早已突破物理学上的概念范畴,成为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管理等多学科研究对象。

国外关于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研究较早,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导致了人口聚集、资源消耗和环境恶化。在此背景下,英国人口学家Malthus首次发现环境因素对人类社会物质增长过程有着重要影响,在其著名的《人口原理》一书中提出了“人口过剩理论”和“两个级数理论”,比利时数学家Verhulst(1838年)进一步将Malthus资源有限并影响人口增长的观点用Logistic数学公式表现出来,并运用19世纪初英国Essex的人口数据检验了方程结果,使人类意识到资源和环境方面的限制作用。在随后的20世纪,各国科研人员开展了大规模的Logistic拟合和实证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最早出现于我国科研项目《我国沿海新经济开发区环境的综合研究——福建省湄洲湾开发区环境规划综合研究总报告》中,随后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广泛研究。黄宁生和匡耀求等(2000)认为,环境承载力从广义上讲,指某一区域的环境对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从狭义上讲,即为环境容量。环境容量是指环境系统对外界其它系统污染的最大允许承受量或负荷量。主要包括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等。环境容量具有客观性、相对性和确定性的特征。倪天麒和王伟(2000)认为环境承载力体现了环境系统资源的价值,而且还突出了环境系统与生物和人文系统间的密切作用关系。环境承载力具有客观性、相对性、可调性和随机性的特征。环境承载力与环境容量有所不同。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国内学者关于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研究较多,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研究进行丰富。王书华等(2001)在对土地承载力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区域特点,构建了一套适合于东部沿海地区的的区域土地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该区域土地承载力划分为低承载力区、中承载力区、高承载力区3种类型区。张戈平(2003)在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用归类法从五个方面建立水资源承载力待选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为基础,对黑龙江省8个地级城市: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伊春、黑河、绥化和鸡西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排序。王莉芳等(2007)通过分析不同学者对水资源承载力内涵的界定,给出了基于经济学和环境学角度的水资源承载力定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而对水资源承载力指数进行了定量描述。通过选取评价指标和计算承载力指数,构建了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并以水资源严重短缺的代表城市西安市为例进行应用研究。董文和张新等(2011)分析了现有资源环境承载力含义、相关指标以及指标测算方法等相关研究成果,并在省级主体功能区划中资源环境承载力测算和评价实践的基础上针对现有评价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主要从资源环境的自然属性出发,忽略了人类社会对自然的改造能力,无法全面表征资源环境实际承载能力的问题,提出以空气、水、土地、能源和生态5类要素作为约束区域发展的主要因子,分别从资源属性和环境属性两个方面,对每类要素进行单因子发展潜力评价,在现有测算自然总量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人类科技的贡献分量作了改进。

三、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以上表述,可知现有国内外研究对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有一定进展,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设计、方法的选择等问题缺乏深入研究,具体说来,分为几下几点:

(一)概念、内涵还不够清晰

不同时期的国内外学者针对资源承载力提出了不同的概念和内涵, 涉及方面也较多,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尚未对其内涵和外延加以准确界定,达成共识。承载力概念、内涵的研究对承载力研究较为重要,涉及承载力研究的方方面面。因此,有待学者的进一步研究。

(二)研究内容不够系统

目前,城市资源承载力、城市环境承载力和城市生态承载力有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然而, 较少学者注重对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城市安全承载力、城市公共服务承载力的研究,特别是公共服务承载力的研究非常薄弱。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方面对城市承载力越来越重要,因此,以后在研究资源环境承载力时应加强这些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太海,赵江彬.承载力概念的演变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14:11-14.

我国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述评 篇4

海岛旅游是以特定海岛地域空间为依托,借助岛上特有的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以满足游客需要,促进海岛地区自然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而展开的旅游活动[1]。作为关联带动性强的综合性产业,旅游业已成为海岛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首要选择[2]。海岛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特色突出,环境优美,但是生态、环境脆弱,一旦破坏不易恢复[3]。近些年来,海岛旅游中存在的生态景观破坏、环境污染以及旅游舒适度降低等问题,严重削弱了海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承载力是度量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依据[4]。旅游环境承载力(Tourism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TECC)是研究海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目前国内外研究均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从文献调研的结果看,我国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且严重滞后于我国海岛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需求。因此,通过调研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进展情况,借鉴有关经验诊断国内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不足,可进一步促进我国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理论研究和推动实践应用。

2 概念及内涵

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始于国外,1963年,莱佩奇(W.Lapage)把环境容量概念引入旅游研究领域,从历史文献[4,5,6,7,8,9]看,该领域研究可划分为3个阶段:①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与研究体系构建阶段;②理念转变阶段,从游客数量量测到管理目标体系的构建;③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新理论与新技术的引入阶段。

20世纪80年代TECC被引入我国,TECC是十分复杂的概念体系,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其概念与内涵也有所差异。现有研究成果主要从两种视角出发:以自然生态系统为中心和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复合系统为中心。以自然生态系统为中心的研究视角的概念内涵为某一旅游点处于最大生态压力状况时所承载的游客最大值[15]。自然资源在没有受到不可接受的破坏程度基础上所能维持的利用资源的质量[16]。其将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作为研究对象,把景区自然资源或生态环境的承载阈值作为计量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主要标准,主要内容包括大气、水体、土壤、生物资源等[10]。以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复合系统为中心的视角的概念内涵为第一部分是自然承载力,包含物质的和生态的两个要素;第二部分是社会承载力,可用社会承载力、心理承载力、感知承载力等来表达[2]。不是以旅游者数量为衡量标准,而是以自然资源和人类可接受的影响为衡量标准[12]。提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旅游地域单元(旅游区、旅游点等)开展生态旅游活动(游览、休闲、探索等),在满足游客游览要求,同时对自然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甚至是保护、改善旅游区生态环境质量并使当地居民从旅游业中充分受益时,旅游区所能容纳的最大游客数[17]。其更注重复合系统的综合性,除上述自然要素外,还包括景区所在地旅游基础设施的接待容纳能力、游客及本土居民的心理承受能力等。近年来,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以复合系统为中心的研究视角得到学者的普遍认同,已达成较大共识[11,12,13,14]。

概念的界定决定了研究的主要方向和内容。目前,在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中,国内学者主要围绕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复合系统开展研究,认为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海岛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要素在未遭到破坏及游客心理可接受的前提下,海岛景区所能承载的最大旅游强度[18,19,20,21]。

3 主要研究内容

通过对国内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目前国内学者对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价标准的确定、评价方法的选择以及实证案例研究。

3.1 指标体系的构建

目前,我国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以多指标系统评价为主[19,22,23,24,25,26],也有部分学者从单个因素为切入点进行了深入研究[27,28,29]。且具体指标构建时,每个海岛都有所侧重,但基本上都是在主体框架下结合海岛实际进行适当调整,以契合相关研究的需要,如刘伟[30]建立了一个包含29个指标的三级指标体系对辽宁长山群岛的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了评价(表1)。海岛在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上存在差异性,因此,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在构建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坚持“立足原理、把握需求、灵活变通”的原则。

3.2 评价标准的确定

标准是衡量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的重要依据,因影响标准确定的原因复杂多样,包括法律法规文件、海岛区位特征、经济、社会及文化背景、对海岛旅游的管理能力以及研究人员的学术背景等多种因素,使得标准研究进展缓慢,制约了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评价成果因标准的不规范化而造成其精确度和可比性较差,不利于海岛旅游环境的科学化管理。虽然目前关于评价标准的研究内容已较多,但考虑到研究成果的认可程度,多数是参照相关规划、保护条例或有关法律法规中的标准[19,22]并辅以专家判断的方法加以确定。今后的研究中如何结合海岛的实际环境,更为科学合理地制定评价标准,依然是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所面临的难题。

3.3 评价方法的选择

国内外关于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技术方法多种多样,表2列举了典型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测算评价方法及其在海岛(滨海)地应用,以最终的评价结果看,能基本划分为游客测算评价法和指标测算评价法[4](表3)。两类方法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可用性与可操作性上,前者力指旅游超载的原因:过多游客数,力图从根本上解决景区旅游环境超载问题。鉴于海岛旅游景区往往高度开放,普遍采用免门票方式经营,使得对游客数量进行控制的方式变得非常困难,因此游客测算评价法在可用性方面就表现得非常欠缺。而指标测算评价法是通过指标表征来判断承载力大小,侧重于通过污染治理或环境管理来维持或改善承载能力,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所以指标测算评价法在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中占主要优势,被众多学者所推崇。

表1 长山群岛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30]

表2 典型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测算评价方法及其在海岛(滨海)地应用案例

表3 不同类型评价方法比较

4 研究不足及建议

综合文献调研结果,分析认为目前我国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成果是利用现有理论与方法对特定海岛开展实证研究[17,18,19,20,21,22,27,28],且多数停留在生态环境介绍和开发对策分析上,而对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基础理论的研究、评价方法的创新、评价标准的制定等非常少。理论研究的缺乏,导致当前的实证研究也存在很大的不足之处。通过分析国内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进展情况并结合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动态[4,7,8,9,10,11,12,13,14,15,16],总结得出未来我国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应在以下7个方面加强力度。

4.1 丰富基础理论研究,加强对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理解与认识

理论认识的不足导致承载力理论未能在海岛旅游环境保护上得到很好的应用,所以要进一步加强对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基础的认识:首先要深入分析海岛的旅游环境特征,强调海岛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的脆弱性,研究中应以海岛资源承载力和自然环境承载力为核心,辅以社会、经济和文化承载力;其次是对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指标的二级指标展开深入研究,建立可量化且具代表性的二级指标体系,使评价更趋全面、细致,更具可操作性;再是要加强对各评价指标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和理解,旅游环境承载力各指标间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但目前普遍采用的综合评价方法往往忽视了各指标间的相互关联性,降低了评价结果的可靠性。

4.2 改进评价方法,提高评价的科学性

一方面目前常用的模糊综合评价法、生态足迹法、环境经济学法等评价方法主要适合对整个海岛的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但海岛资源分布不均,岛上各景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存在差异性,因此为了更科学地指导海岛旅游环境管理,需要对现有评价方法进行创新,研究适合小尺度空间的评价方法;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其他技术的结合研究,如遥感、GIS等技术在空间研究中具有独特优势,可与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相结合,绘制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分布图,提高研究成果的可视化效果,为景区的分区化管理提供最直接的依据。

4.3 研究建立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动态监测评估预警系统

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各项指标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现有的静态评价方法风险监控能力不强,应通过建立动态监测评估预警系统来提高旅游环境监管的时效性。基本思路是根据海岛实际情况制定监测指标及相应标准,通过建立动态系统监测指标数据的变化情况,一旦有指标数据超标准值,则由预警系统发出警告并提醒管理者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调节各分量承载力之间的平衡,保持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动态稳定性[19,31]。

4.4 强调规范化评价,增强评价的可操作性和可比性

一方面由于旅游环境指标体系复杂多样给实际应用带来了很多困难,所以,应该根据海岛旅游环境的共性研究建立指标名录,供相关学者选择参考,以增强评价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我国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阈值判定标准不明确,研究者参照的标准多种多样,降低了评价结果的可比性。考虑到评价对象的背景差异及评价尺度不一,其评价标准也应有所不同,因此,需研究建立一套指导性的规范来辅助研究人员确定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标准[4]。

4.5 合理选确时空尺度,优化承载力布局

科学合理地把握评价的时空尺度对优化海岛旅游布局设计具有重要影响。在时间上,因受海洋气候的影响,特别是我国北部海域的海岛存在明显的旅游淡旺季特征,但目前以年为单位所开展的评价,事实上是做了均化处理,掩盖了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在空间上,一方面由于海岛旅游资源分布不均,岛上景区承载力不一,但目前国内研究多数以整个海岛为评价对象、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严重忽视了旅游环境承载力在空间上的差异性,不利于海岛景区的旅游环境管理;另一方面,为促进岛-陆或岛-岛间旅游资源协调利用和景区联动发展以拓宽海岛旅游空间,有时也需要适当放大研究尺度,以分析海岛旅游区与附近陆域旅游区或其他海岛旅游区在旅游环境承载力上的差异性。

4.6 结合景区管理实际,提高研究成果的现实指导意义

环境管理和游客管理是景区管理的两个重要方面,由于海岛旅游开发模式的高度开放性,对游客进行管理收效甚微。因此,必须加强对海岛旅游地的环境管理,这就要求研究者在选取二级评价指标时,既要考虑其可操作性、代表性,也要考虑其与景区环境管理间的关系对接,从而实现以二级指标评价结果为依据,通过加强与之相对应的有关方面的环境管理来提高海岛的旅游环境承载力。例如,以海岛水环境容量评价结果为据,通过加强用水管理或水污染治理来提高旅游地环境保护,提高环境承载力。

4.7 加强公众参与,建设和谐的海岛旅游环境

公众参与能够反映出工商企业者、游客或居民等在海岛旅游环境问题上的利益需求或要求,对指导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建设和谐的旅游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相关实证研究中,基本没有进行这项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评价结果的科学性。特别是海岛旅游景区空间范围相对较小,较容易形成游客过度密集的状况,导致海岛居民产生排斥心理,影响游客旅游舒适度及企业经营、增加政府公共管理的难度。所以,应该将公众参与贯穿到整个评价过程中,提高评价工作的公众参与度,这样才能为政策制定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摘要:作为典型的生态休闲旅游形式,海岛旅游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但由于对其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与认识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旅游资源过度开发,旅游环境破坏等不良现象。文章从概念与内涵、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等方面对我国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并结合海岛旅游环境管理的需求及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情况指出我国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的关切点:丰富基础理论、改进评价方法、强调评价的规范化、合理把握时空尺度、建立预警系统、紧密联系管理实际和提高公众参与度。以期为指导我国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促进海岛旅游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水环境承载力研究评述 篇5

摘要:介绍了不同学者对水环境承载力概念的不同提法,进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对水环境承载力和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进行辨析;概述了水环境承载力主要量化方法,指出各量化方法的优缺点,并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作 者:崔宁 梁冬梅 苏伟 作者单位:崔宁,梁冬梅(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吉林,长春,130118)

苏伟(吉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吉林,长春,130012)

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篇6

中国农科院农发所主任朱立志:

以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在路径方面要着重以科技创新提高水、农药、化肥等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在发展目标上既要考虑可持续发展,还要考虑稳定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做到可持续发展不侵害农民利益。在发展步骤上要坚持稳中求进、科学规划。如先保护污染严重的地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然后,有序推进。

既要谋划地上的生产量,还要关注地下的生产力,要藏力于地、心有底气,培肥地力,把农业的生产力藏在地下。应适当分区休养生息。如粮食主产区粮食减缓增产幅度,非主产区增加一点。另外,水生植物淀粉和山林植物淀粉的生产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山水林都能够产生粮食油料,要有“立体粮食”的思路。

四川阿坝州委书记刘作明:

民族地区要立足生态发展特色产业

民族地区发展要立足生态,推进特色经济产业发展。 城市群的发展,需要一个外部的生态环境作为支撑,被称之为绿肺。在大区域范围内,民族地区最大的特点,就是其生态环境优良,是水源、空气,以及气候影响的重要因素。因此,民族地区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大力建设生态文明。 要围绕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加大政策、资金和人才扶持力度,切实助推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民族地区的发展一定要立足地区本身,着力扶持特色产业,推进民族特色经济发展,这样才能和内地发展形成互补。

四川凉山州委副书记、州长罗凉清:

民族地区县域经济期待更多政策支持

县域经济是支撑全面、同步小康的关键,没有县域经济实力的增强和良好的发展,全民小康、全面小康很难落到实处。必须依靠县域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加快发展,才能解决农民脱贫致富的问题。而在加快发展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中,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落实生态补偿机制,在税收上少取多予,帮助民族地区形成造血功能;在土地管理上实行差别化政策,解决发展用地;在土地流转等改革中,加大土地质押等施行力度,让农民能将作为生产资料的土地,变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产业资本。

四川西昌市委书记李俊:

只有速度与质量并重,才能实现跨越发展

坚持既保当代人的生计,也保子孙后代的生计,既保现实发展空间,也保长远发展空间。实现发展速度与质量的协调,这既是过去西昌的成功路径,也是今后的发展准则。没有一定的速度,也没有质量,没有质量的速度是无法持久的速度。在保持一定质量效益前提下,坚持速度优先的战略取向,是西昌这样一个少数民族的后发地区缩小同先发地区差距乃至追赶先发地区的唯一选择。

四川美姑县委书记曲木克古:

生态文明关乎未来大计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对于拥有独特丰富生态资源的美姑来说,将深坚持生态立县,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理念,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走出一条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力争建成省级生态县和省级环境保护模范县,使美姑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水源洁净、气候宜人。

四川会东县委书记袁文林:

既要保持“稳”,又要确保“进”

今年,会东既面临着许多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也有很多困难和不确定因素,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仍然艰巨复杂。分析制约县域发展的瓶颈,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必须全面坚持。要解决相关的矛盾和问题,既要保持“稳”这个前提,保持发展速度的稳、保持发展政策的稳、保持发展环境的稳,又要确保“进”这个方向,在发展质量上求进、在结构调整上求进、在富民惠民上求进。

找准提前全面小康的差距,双提双增的工作目标必须矢志不移。对照全面小康社会的指标,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提速增量、提质增效“双提双增”。重点要把新型城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转方式、调结构的有力抓手,通过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互动推进新型工业化、联动发展农业现代化、全面拉动社会消费、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四川盐亭县委书记陈朝先 :

金融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济发展的命脉,两者存在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当前,盐亭正全力建设生态经济强县,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良好、态势强劲,无论是“两化”互动加速推进、企业做大做强还是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都离不开金融提供强有力支撑。各金融单位要牢固树立“融入大局、融合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牢牢把握发展机遇,以更加有力的举措,主动发挥金融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共同推动盐亭经济社会繁荣发展。

龙门石窟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篇7

关键词:龙门石窟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定量分析

1 概述

龙门石窟景区位于千年帝都洛阳市南郊, 总面积10.42平方公里。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通过研究分析可持续发展旅游的理论, 结合旅游实践, 可知:龙门石窟旅游景区作为生态敏感区, 根据旅游环境的承载力, 对旅游人数进行限制, 实施小规模旅游, 积极发展生态旅游, 一方面可以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另一方面通过发展旅游业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使景区人民早日实现脱贫, 达到致富的目的。但是, 生态旅游对于龙门石窟这样的AAAAA级景区来说, 在实践中受到大众旅游的挑战。2007年5月3日, 龙门石窟接待游客3.8万人次, 实现门票收入220万元, 同比分别增长31%和17.6%。[1]但是,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 我们发现目标容量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差距。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 通过加入个人的观点和看法, 结合大众的旅游特点, 从不同的视角通过定量分析, 对龙门石窟旅游环境的承载力问题进行探讨, 对一定范围内的旅游地环境承载力应用管理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2 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现状及评价

旅游容量是指旅游环境所能承载的能力[2]。关于承载力的论述最早出现在生态学的研究领域, 是指在生存空间、营养物质、阳光等某一特定的环境条件下, 存在某种个体的最大数量[3]。后来这一概念经变异和衍生, 逐渐应用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下, 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阀值[3]。通过对上述概念进行演变和派生, 逐渐出现一个具体的概念———旅游环境承载力。崔风军[4]认为旅游环境承载力是, 在某一旅游地环境 (指旅游环境系统) 的现存状态和结构组合, 不发生对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等当代人以及未来人有害变化 (环境美学价值的损减、生态系统的破坏、环境污染、舒适度减弱等过程) 的前提下, 旅游景区或旅游景点在一定时期内所能承受的旅游者的数量。通过对比国内外旅游环境的承载力, 并进行相应的研究和分析, 发现:国内外通过两条不同的技术路线对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研究。国外是以游憩体验管理概念为出发点对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研究, 其研究的侧重点是控制环境影响, 当非直接 (管理游客) 繁荣方法行不通的情况下, 才对游客的数量进行控制。我国关于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方面, 尤其是在旅游规划和管理实践中, 其侧重点主要是以控制游客人数为目标, 游客人数在应用旅游环境容量化模型的过程中也是最终的指标。从总体上来看, 关于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和管理水平, 我国与国外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3 旅游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6]

旅游承载力评价指标分为四个层次: (1) 第一层 (评价因素) :包括客观层次、主观层次和主客观层次。 (2) 第二层次 (评价标准) :资源时空承载力、设施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游客承载力 (当地居民承载力) 、社会经济承载力、社会文化承载力、管理承载力。 (3) 第三层次 (评价标准-指标) :水资源、土地资源的空间承载力、自然景观资源的空间敏感度、时间季节承载力、市政设施容量、道路交通容量、风景旅游服务设施容量、水质及大气质量等决定的风景旅游及其活动的承载力、土壤、地质、植被、野生动物、湿地等生态特征决定的风景旅游及其活动的承载力等。 (4) 第四层次 (评价内容) :开放空间大小 (包括土壤面积、水域面积) 、地理地质情况、植被种群的类型、景观旷奥度评价指标、可旅游时间占全年的比例、给排水设施和条件等内容。

4 旅游环境承载力 (TEBC) 相关测量公式

所谓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在环境质量和游客体验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旅游景区或者旅游景点所能容纳的最大旅游人数。旅游承载力研究的角度不同就有不同的旅游承载力概念。国家旅游局 (2003) 制定的《旅游规划通则》的附录A中, 就是依据已有的研究成果, 将旅游承载力分为生态环境承载力 (EEBC) 、资源空间承载力 (REBC) 、居民心理承载力 (PEBC) 和经济承载力 (DEBC) 。

以下是有关承载力的相关测量公式。

4.1 旅游环境承载力旅游环境承载力 (TEBC) =m1×

生态环境承载力 (EEBC) +m2×资源空间承载力 (REBC) +m3×居民心理承载力 (PEBC) +m4×经济承载力 (DEBC) (m1m2m3m4分别代表生态环境容量、空间环境容量、设施环境容量、社会环境容量权重) 。

4.2 旅游日空间承载力公式C=∑Ci=∑XixZi/Yi, 其中:

C:旅游区日空间总容量, 是各个分区 (景点) 日空间容量的总和;Ci:第i个经典的空间容量;Xi:第i个景点的可游览面积;Yi:第i个景点的基本空间标准, 即每位游客占用的合理游览空间;Zi:第i个景点的日周转率。

4.3 日设施容量公式C=∑Ci=∑XixZi/Yi, 其中, 计算日设施容量的方法与计算日空间容量的方法基本相同。

通过采用上述公式对旅游地的旅游容量进行量化, 进而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方法, 该方法在旅游规划和管理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5 龙门石窟旅游环境容量分类评价与分析

由于资源、数据的限制, 本部分主要对旅游资源的容量进行讨论。设施容量和空间环境容量是旅游资源容量的两个方面, 本部分主要对空间容量进行研究和分析。旅游者在旅游地游览的过程中, 其欣赏旅游资源, 需要占有时间、空间, 进而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形成旅游承受量。旅游环境容量是旅游资源在空间方面对旅游者进行限制, 与旅游者自身的感知容量进行复合而成的概念。根据《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GB50298-1999) 》对日环境容量进行定量分析。“通常采取下列指标 (路线法) 对游人的容量进行计算:以每人所占平均道路面积计算, 5-10平方米”。 (1) 游客人均占有道路面积现在取最小值5平方米。线路 (面积) 容量法计算公式:龙门石窟日容量=龙门石窟南山游道面积/人均占有步道面积=9210×3/5=5526 (人) 。 (2) 如果选取中间值, 取游客人均占有道路面积为7.5平方米。龙门石窟日容量=龙门石窟南山游道面积/人均占有步道面积=9210×3/7.5=3684 (人) 。在对环境进行有效保护的基础上, 考虑到发展地区的经济问题, 我们期望对龙门石窟旅游环境容量的最大值进行科学分析。龙门石窟现有景区步道面积为9210平方千米, 黄金周期间, 人数众多, 人均占有步道面积按2来算, 则景点的瞬时容量为:27630/2=13815 (人) 。

下面继续对龙门石窟最大容量进行分析计算, 从自然地理容量 (PCC) 算法的角度进行考虑。景区游览公共面积A=人行栈道3000平方米+游道7050平方米=10050平方米。V/A:每位游客所需要占用的面积, 龙门石窟的步道在下比较平缓, 应当介于10-3之间, 设其占道容量为3.5平方米/人。Rf:日接待人次。营业时间为 (早上8:00到晚上5:00点, 计12小时) /景区游客平均逗留时间 (3小时) 。故此, 龙门石窟的人员周转人次为4。自然地理容量PPC=A÷V/A×Rf=10050÷3.5×4=11486 (人) 。

6 结论

目前, 确定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的大小, 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争论。本文对龙门石窟的容量通过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分析, 力求接近龙门石窟环境容量的真实值。

纵观上述计算, 龙门石窟的景区日容量是13815人次。但是我国很多景区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黄金周时期, 景点旅游人次激增, 而在旅游淡季, 景区旅游设施缺乏利用。在2007年5月2日, 据旅游信息中心数据显示, 龙门石窟的日游客人数为3.5万人次, 远远超出最佳日空间容量, 因此, 有必要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 来缓解黄金周对景区的压力, 将游客出游时间平均安排在一年之中。而且, 各个景区也要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政策, 不能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 要严格控制景区在一段时间的进入人数, 合理安排, 优质规划。在有关环境容量方面, 旅游环境容量具有客观性和可量性, 应当是一个动态值, 它随着环境时空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通过建立关键指标体系, 在长期监测的基础上, 建立模型进行动态模拟分析, 不断接近适时环境容量的真实值。

参考文献

[1]河南旅游局信息中心.

[2]王衍用.关于当前我国旅游规划中几个关键性问题的管见[J].旅游学刊, 2001 (4) .

[3]刘德谦.旅游规划需要新理念[M].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3.

[4]钟挈夫.陈传康旅游文集[M].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3.

[5]保继刚, 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北戴河旅游环境承载力实证研究 篇8

旅游环境承载力 (TEBC) 是由Lapage于1963年提出的, 20世纪70年代生态学家斯特里拉 (Streeter) 提出旅游要维护旅游场所的质量, 避免破坏舒适的气氛和野生动物[1]。旅游环境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但近年来, 随着旅游需求的快速增长, 许多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问题日益严重。如何解决旅游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逐渐成为了政府相关部门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北戴河为例对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研究, 不仅可以弥补以往研究中的不足, 同时对其他城市开展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也具有参考价值。

2 旅游环境承载力结果与分析

以北戴河的旅游环境承载力为例证, 着重分析论证旅游环境承载力与旅游业发展之间的实际关系。

2.1 北戴河生态环境承载力

EECC的三个分量为水环境、大气环境和固体废弃物 (生活垃圾) 的承载力构成的。2010年, 北戴河大气环境质量优良率为93.1%。空气质量保持在Ⅰ~Ⅱ级优良水平, 其中全年将近三分之二的天数保持在Ⅰ级, 处于国内城市偏好水平。而且, 北戴河是全国最佳旅游城市、旅游区内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地面水、大气环境质量达到要求。北戴河居民和游客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最大的是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和生活污水, 目前北戴河的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69.24%, 达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标准, 北戴河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79.24%。因此, 北戴河生态环境承载力EECC的限制性因素为对固体废弃物的承载力SWCC。

截至2010年, 北戴河共有污水处理厂3座, 城区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为14.5万吨/日, 则北戴河的水环境承载力WECC=14.5/0.31-18.5=28.27 (万人/日) 。由式 (1) 得, 北戴河的生态环境承载力:

EECC=min (WECC, AECC, SWCC) =min (28.27, 无穷大, 15) =SWCC=15 (万人/日) 。

北戴河人均水资源量和北戴河固体废弃物处理能力也仅为是较强的限制性因素。因此, 为了提高北戴河旅游环境承载力, 就必须加强对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处理的投资力度, 如扩建污水处理厂的规模, 提高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的处理能力;加快供水建设, 如扩大水库规模、加强外调水工程建设等, 切实增加供水能力。

2.2 北戴河资源空间承载力

通过对北戴河资源空间承载力的估算, 可知北戴河的旅游资源空间承载力比较大, 主要的旅游景区、景点中, 仅4个主要的旅游景区日客容量就可达14万人次/日, 这为北戴河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足够的资源空间保障。

2.3 北戴河市民心理承载力

旅游区当地居民心理承载力的大小与各个旅游区的具体情况有关。在北戴河旅游业已被列为支柱产业进行大力发展, 当地居民总体来说对游客持欢迎态度, 来北戴河的游客越多, 当地的经济发展速度就越快。但是发展旅游对当地的物价, 房屋价格, 交通等造成一定的影响, 但总体上益大于弊。根据"游人密度-居民心里感应"响应关系, 初步估算北戴河当地居民对游客的心理承载力PECC>12 (万人/日) 。

目前, 虽然北戴河居民承载力尚未表现为限制性因素, 但是也已经开始产生排斥心理。

所以, 相关部门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 也应注重消除旅游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控制物价和房价, 改善交通路线, 努力使旅游业在发展的过程中, 居民心理承载力不成限制因素。

2.4 北戴河经济承载力

根据国内旅游研究的实践, 经济承载力一般取宾馆床位 (DECC1) 、供水能力 (DECC2) 、供电能力 (DECC3) 、交通运输能力 (DECC4) 四个要素加以衡量, 而诸如主副食供应等因其弹性较大, 一般不列入限制性经济因素[4]。

宾馆床位 (DECC1) :北戴河旅游星级饭店床位数和社会饭店床位数约为43125张, 即DECC1=43125 (人/日) 。

供水能力 (DECC2) :北戴河城市市区自来水日供水能力为20.7万立方米/日 (包括游客及当地居民生活用水) , 其中用于旅游活动的供水能力约为5万立方米/日, 考虑到游客在北戴河逗留过夜, 洗澡等用水量较大, 按供水标准取500升/人·日, 则供水因素承载力供水能力DECC2=500 000 000/500=10 (万人/日) 。

供电能力 (DECC3) :2010年北戴河用电量约为58.3万千瓦小时, 在用电高峰期时候, 全市电网供电最高负荷达到60万千瓦, 但是旅游用电基本不成问题, 北戴河电力供应充足。北戴河供电因素承载力DECC3>18.97 (万人/日) 。

交通运载能力 (DECC4) :北戴河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加快发展交通建设, 使得交通更加方便快捷, 在旅游旺季设立多条旅游交通路线, 有效地缓解了城市交通的压力。2010年十一黄金周期间第六天, 北戴河民航运送旅客0.2万人次;铁路共运送旅客3.28万人次;公路共运送旅客8.4万人次;加上自行开车来连旅游的游客。北戴河旅游交通运载力DECC4>14 (万人/日) 。由式 (3) , 可得出北戴河旅游环境的经济承载力:

宾馆的床位数成为北戴河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限制因子。北戴河有很多国家企事业单位的培训中心, 但大多数并不对游客开放, 而且北戴河缺少星级宾馆和普通宾馆。因此, 应加大旅游接待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以延长游客在北戴河的停留时间。

供水能力正在成为北戴河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潜在限制因子。北戴河应加强水源地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在节约用水的前提下, 合理调配水源;加快城市供水设施改造和建设;建立健全从水源地到供水末端全过程的饮用水安全监测体系, 制定和完善应急供水预案;加大投入力度, 理顺价格机制, 完善饮用水安全法律法规和评价标准体系。

结论

旅游环境承载力本质上是旅游环境系统组成与结构特征的综合反映, 是判断区域旅游产业是否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北戴河旅游环境承载力实证分析可知, 北戴河目前旅游环境承载力已经超载, 并通过对旅游环境承载力分量值的计算得到了北戴河旅游业发展的限制因子。提高北戴河的综合旅游环境承载力需要做好景区科学规划, 提高接待游客的最大容量;加强景区的管理与服务, 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高峰时期客流量;通过多种渠道和措施, 调节游客的旅游需求, 指导游客合理选择出游目的地;加强政府指导和制度建设, 严格限制旅游超载现象等多种措施的实施, 才能达到生态环境承载力、资源空间承载力、居民心理承载力、经济承载力的最大化, 最终实现北戴河旅游度假区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研究北戴河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限制因子, 通过测算其生态环境承载力、资源空间承载力、居民心理承载力和经济设施承载力来对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 北戴河生态环境承载力和资源空间承载力比较大, 而居民心里承载力和经济承载力相对不足, 综合各项分析结果可知, 北戴河旅游接待已经出现严重超载。针对这些问题, 文章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以此为旅游景区合理规划、有效管理, 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关键词:旅游环境承载力,可持续发展,北戴河

参考文献

[1]Barkham JP.Recreational carrying CapacityA Problem of Perception[J].Area, 1973, 5 (3) :218-222.

[2]李江天, 甘碧群.旅游生态环境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6, (6) :34-39.

[3]梁智, 王碧含.旅游目的地社会心理承载力的实证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 (9) :1-8.

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探讨 篇9

1 承载力理论

承载力这一概念首先是由帕克和伯吉斯在1921年提出来的。指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主要指生存空间、营养物质、阳光等生态因子的组合)某种生物个体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也可以理解为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某种生物个体可存活的最大数量。Lrmi和Clem A.tisdell对承载力概念的起源进行了探索,认为在人类生态学和生物学领域承载力概念最早可追溯到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在北美、南美及亚洲草原地区,由于草地开垦、过度放牧等原因,导致土地开始退化,因此为了有效管理草原和取得最大经济效益,一些学者将承载力引入到草原管理中,于是提出草原承载力、最大承载畜牧量等相关概念。由于全球人口不断增加,耕地面积日趋减少,于是一些学者又提出了土地承载力概念。美国的Allan在1949年将土地承载力定义为:“在维持一段水平并不引起土地退化的前提下,一个区域内能永久地供养人口数量及人类活动水平。”

20世纪50~70年代,国外许多学者探讨了土地承载力的计算依据,并认为:土地承载力是确保不会对土地资源造成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前提下,土地生产潜力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Mmillington等应用多目标决策分析法,以各种资源对人口数量的限制,计算了澳大利亚土地资源承载力。后来,很多学者从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等不同方面,对全球承载力问题进行了综合研究。因此,了解承载力理论以及其计算方法,对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 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

环境容量是一个环境学和生态学的概念,主要是指环境单元可容纳某种事物的量,后来人们在研究旅游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时引入了这个概念。在早期的旅游环境问题研究中,人们普遍使用了旅游环境容量这个概念,用以表示旅游地在满足一定条件下的游客容纳量。此后,各国学者和研究人员分别从各自不同的研究角度丰富和完善了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和内涵[1]。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环境发展对旅游活动有着很强的反作用,环境容量的概念已经不能准确地表达旅游活动和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崔凤军在旅游环境容量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体系,并将其定义为:在某一旅游地环境的现存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及未来人有害变化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地所能承受的旅游强度,丰富和发展了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和内涵[2,3]。

目前,大部分研究人员将旅游环境容量概念等同于旅游环境承载力,或将环境容量定位于环境承载力的一个分量指标。总的来说,相对于旅游环境容量,在旅游环境问题研究中使用旅游环境承载力这个概念更加科学、合理。首先,旅游环境承载力更能体现出旅游活动和环境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而环境容量作为一个环境学和生态学概念不能很好地体现出环境发展的主动性;其次,旅游环境承载力更加强调了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求。因此,本文在研究中采用了旅游环境承载力这一概念。

3 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3.1 研究概况

承载力用于旅游研究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某一旅游区域范围内,在不破坏生态环境、满足游客最低游览要求(心理感应气氛)的情况下,该旅游区域所能容纳的游客量。包括物质承载力(自然环境和设施能够容纳的最大游客数)、心理承载力(在没有选择新的游览地之前,游客心理上所能容纳的最低的游览体验)、社会承载力(居民能够接受的游客的行为和人数的最大值)和经济承载力(在当地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能够容纳的最大旅游行为)。

旅游环境承载力(或旅游环境容量,国外旅游承载力)是由拉佩芝(Lapage)在1963年提出,但没有深入研究。直到1971年,利姆(Lime)和斯坦奇(Stankey)对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提出进一步的讨论,关注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人才越来越多,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领域也越来越广。大致经历了2个阶段:第1阶段旅游环境承载力作为一种科学理论,注重从理论的角度研究;第2阶段旅游环境承载力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应用在旅游地实际管理中[4,5,6]。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增多和休闲意识增强,使旅游成为日常消费活动。大量游客涌入,旅游地由于本身旅游资源特性,基础设施不完善和管理不当导致环境问题的出现。这些环境问题得到管理者和学者的重视。赵红红、刘振礼和金键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和计算进行了最早的探讨。保继刚和楚义芳等对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了深一步的研究。中国学者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2类:第1类计算旅游地最大游客数;第2类景区承载力分级、评价。

总而言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内外对于旅游承载力的涵义、指标体系的建立、定量估算模型以及实证研究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研究的方法从最初的定性研究发展为通过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手段分析旅游环境承载力,并建立了相应的指标体系和估算模型。研究的范围也从单纯考虑旅游目的地、自然环境承载力发展为权衡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综合承载力[7,8,9]。

3.2 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旅游环境承载力更成为衡量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旅游规划的重要指标。与此同时,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动态变化性也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并通过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型来动态监测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变化。但是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中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一是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体系仍没有完全统一,其指标体系的构建缺乏普遍应用意义。虽然不同的学者因为研究的角度不同而对2个概念还有所争议,但是从目前国内大多数的实证研究来看,实际上研究的都是旅游环境容量问题。即研究的侧重点大多放在旅游点区的游客数量方面。二是目前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一些测算模型大多为静态模型,对游客的特点和景区的类型、分布状况等因素考虑较少,缺乏普遍适用性。不同性质的旅游资源地在旅游环境承载力限制瓶颈因素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在环境承载力的量测中应该体现这些差异性,这在目前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三是目前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多是针对旅游景点或旅游城市,缺乏针对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尤其是缺乏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测算和指标体系的建立。乡村旅游地可以说是一个大型的旅游系统,其中集成了观光、休闲、体验、娱乐等各种功能的旅游点区。各个旅游点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具有很强的关联效应。

4 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

4.1 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特征

4.1.1 时空分异特征。

从时间分布上看,旅游活动具有季节性。特别对于乡村旅游季节性更明显。由于乡村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因子、社会经济因子、当地居民的心理因子和管理者的水平等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有规律的变化。因此,由这些影响因子决定的资源空间承载力、经济设施承载力、社会心里承载力及生态环境承载力也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由上述承载力分量所决定的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就具有时间分布特征。

从空间分布上看,首先由于乡村旅游资源是由各种类型的旅游景点组成的旅游系统,各种旅游景点在规模、质量、区位等方面不尽相同。这样,在整个系统内部,就会出现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非均匀性和差异性。其次,由于作为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基础的自然环境其生态恢复力、敏感性等特征存在空间差异,社会经济环境和社会心理也存在区域性差异,这样就会出现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区域性差异。综上2个方面,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具有空间分布差异性。

4.1.2 影响因素的多样性。

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除了受旅游地空间规模、自然环境、地域差异等内在因素的影响以外,还要受到乡村居民素质、当地政府政策、乡村环境恶化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这些外在因素的影响具有不可控性。

乡村经过多年的发展后现在已不像以前是个简单系统,而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旅游只是乡村多种功能中的一种。乡村各种功能之间具有互动性,任何一种功能活动的变化都要影响到其他的功能活动。例如,乡村的农耕活动是为乡村的各种活动提供基础性资料,如果乡村中的农耕活动增多,就会增加对于土地、人员的需求,在土地、人员数量规模不变的情况下,就会减少转为旅游的农耕规模和人员数量的水平。

4.1.3 限制性因素的差异性。

乡村的性质差异性决定了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限制性因素的差异性。一般来说,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主要包括资源空间承载力、乡村旅游设施承载力、乡村生态环境承载力、当地居民心理承载力等要素。这些要素共同作用,决定着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对于不同性质乡村的旅游环境承载力,起主要决定作用的要素也会不同。例如,对于观光乡村旅游,主要影响因素是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乡村生态承载力。对于体验式乡村旅游,主要影响因素是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当地居民心理承载力。

4.2 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构成

旅游环境承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按照国家旅游局2003年发布的《旅游规划通则》,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城市旅游环境的特点,笔者认为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由以下4个承载分量构成。

4.2.1 资源空间承载力(Resource Space Bearing Capacity,RSBC)。

相对于单个风景旅游区而言,乡村拥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一般而言,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大小和质量水平直接决定着其旅游环境承载力。不论是何种类型的乡村旅游,资源空间承载力都是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

4.2.2 经济设施承载力(Economg Establishment Bearing Ca-pacity,EEBC)。

经济设施承载力是指乡村旅游接待设施规模的大小。乡村旅游接待设施主要包括供水、供电、住宿和交通运输等设施。供水、供电和交通等设施属于乡村基础设施范围,依赖于乡村的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住宿设施主要为旅游活动服务,其建设规模直接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是经济设施承载力的主要衡量指标。

4.2.3 生态环境承载力(Zoology Environoment Bearing Ca-pacity,ZEBC)。

生态环境承载力是指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不会发生不可接受的破坏条件下所接纳的游客数量。生态环境承载力对于乡村旅游的影响非常大。因为乡村旅游本身就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作为重要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方式。例如,土地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固体废弃物承载力等。

4.2.4 社会心理承载力(Society Mentality Bearing Capacity,SMBC)。

旅游活动本身也是一种促进人类各种不同的文化交流的过程。乡村旅游一方面会将旅游目的地的景色和文化展现在来自不同地域的游客面前,另一方面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产生冲击。旅游活动超过一定的强度不仅会造成游客旅游质量的下降,还会引起当地居民的排斥和反感。社会心理承载力主要表现在这种不断交流过程中的游客满意程度和当地居民对旅游活动的认知水平2个方面。

4.3 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

通过总结现有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成果以及根据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特征及构成得出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为:反映乡村旅游地当地居民、当地环境、旅游者三者和谐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特性总和。这一定义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所研究的对象是乡村旅游。二是游客对乡村旅游的需要,可分为明确需要和潜在需要。明确需要是指那些为人们所公认的、不必明确表达的、大家都知道的需要。潜在需要指那些必须要加以分析、研究、识别才能够确定的需要。三是当地居民的认可度。即当地居民对发展乡村旅游所持有的观点或承受能力。四是特性是指乡村旅游所特有的性质。五是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动态性。游客需要、当地居民认可度、当地环境会随时间而变化,这就意味着对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需进行定期评审。六是优良、和谐的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受益对象不仅是旅游者,还包括乡村旅游地的农民、员工、社会投资者、当地政府等。

摘要:近年来乡村旅游的兴起以及旅游业的空前繁荣,使人们的环境意识日益增强,人们开始探讨旅游环境承载力,但是少有人研究特定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通过对现有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分析,提出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

关键词: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

参考文献

[1]保继刚.颐和园旅游环境容量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1987,7(2):32-38.

[2]崔凤军.论旅游环境承载力——持续旅游发展的判据之一[J].经济地理,1995,15(1):105-109.

[3]崔凤军.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及其实践意义[J].地理科学进展,1998,17(1):86-91.

[4]刘玲.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M].北京: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20-130.

[5]翁钢民,杨秀平.国内外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评述[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3):39-44.

[6]卢松,陆林,徐茗.旅游环境容量进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6):77-83.

[7]曲小溪.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7.

[8]王文斌.旅游景区环境承载力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7.

江西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实证分析 篇10

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最初源自于比利时生物学家P.E.弗胡斯特的研究,1838年,他将自然界所能承受的生物种群的最大值定义为“环境容量(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20世纪60年代,随着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人们意识到,旅游业作为一种典型的资源依托型产业,要获得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做到自然和文化资产的持久存在,特别是将自然环境景观作为主要旅游资源的生态旅游,这一点尤为重要。1963年,La Page首先提出“旅游承载力(Recreational Carrying Capacity)”的概念,认为其包含美学旅游承载力(Aesthetic Recreational Carrying Capacity)及生物承载力(Biotic Carrying Capacity)两个要素,旅游承载力的概念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关注[1]。

国内对于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崔凤军认为旅游环境承载力是在某一旅游地理环境(指旅游环境系统)的现存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及未来人有害变化(包括环境美学价值的损减、生态系统破坏、环境污染、适宜度减弱等过程)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地所能承受的旅游活动强度[2]。刘玲从经济活动承受能力角度指出旅游环境承载力是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旅游区的环境所能承受的旅游经济活动量的阈值[3]。杨林泉和文正祥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认为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某旅游区在一定时期内,其旅游系统能够发挥整体功能条件下所能承载的最大游客数量[4]。李淑娟、孟芬芬、李航通过定量分析青岛市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资源空间承载力、居民心理承载力和经济承载力等各个分量,得出了青岛市的综合环境承载力[5]。王建军、王叶峰、迟国泰从系统的角度出发,详尽地阐述了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特征及系统构成,并以大连市为例,通过测算其生态环境承载力、资源空间承载力、居民心理承载力和经济承载力来对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定量分析[6]。

旅游业是江西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是江西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对推动江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本文拟对江西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江西旅游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方法

根据崔凤军的定义,旅游环境承载力是在旅游区环境现存状态和结构组合没有发生明显有害变化的前提下,一定时期内旅游区承受的旅游活动的强度(包括游客密度、土地利用强度和经济发展强度)。旅游环境承载力体系是由生态环境承载力、资源空间承载力、心理承载力和经济承载力四部分组成[5]。

1.1 生态环境承载力

生态环境系统本身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但这种自净能力是有阈值限度的,一旦超出了这个限度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旅游生态环境承载力是指在维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条件下,某一旅游地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量,在现实中通常采用旅游人数加以衡量。其公式为:

公式(1)中,EECC的大小取决于四个分量值,WECC(Water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是指水环境承载量(以水面为主要旅游环境资源,取WECC=污水日处理能力/人均污水产生量,不以水面为旅游景点或不构成主要环境因素,则取无穷大);AECC(Air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是指大气环境承载量(产生大气污染时,AECC=区域大气环境容量/人均废气产生量,不产生大气环境污染的旅游活动类型,可取无穷大);SWCC(Solid Waster Carrying Capacity)是指固体废弃物作用产生的承载量(SWCC=固体废弃物日处理能力/平均每人每天产生固体废弃物量,到偏远地区旅游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可以视为被环境自然净化,取无穷大)。

1.2 资源空间承载力

旅游者消费旅游资源表现为在一定时间内对一定空间场所的占有,为了保障旅游者的消费质量和保护旅游资源就需要在时间和空间上对旅游者的数量加以限制,资源空间面积所能容纳的最大游客人数即为资源空间承载力其计算公式为:

RECC=(日周转率×资源空间总面积)/人均基本空间标准面积(2)

1.3 居民心理承载力

居民心理承载力(Psychology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PECC)是指旅游目的地居民从心理感知上所能接受的旅游者数量(人/天)。过多的旅游负面效应会使社区居民对发展旅游产生排斥心理,主要来源于由此引起的交通拥挤、物价指数上涨过快、商品供给不足、社会治安不稳定、环境污染(主要是噪声、固体废弃物污染)、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冲击过强、占用过多(如水资源、电力资源、生存空间等)。社区居民的心理承载力反映了当地居民对旅游者及其旅游活动的理解和支持程度,为了获得居民对发展旅游的支持,可持续地发展旅游业要求旅游目的地接待的游客数量必须限定在社区居民心理感知接受的范围之内,对于远离居民点的旅游地可以视为无穷大[5,6]。

1.4 经济承载力

经济承载力是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外部条件,是指满足游客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条件的物资供给,主要包括酒店床位、副食供应、水、电、交通等诸多方面的供应水平所能承载的旅游者人数,其公式为:

函数中,DECCi为第i种要素供给量形成的经济承载分量,DECCi=Si/Di,Si是指第i种要素的日供给量;Di是指第i种要素的人均需求量。

1.5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综合实现

旅游环境承载力基本上是由上述4个方面组成的。这4个方面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相互之间有着微妙的联系。根据最低量定律,最小限制因子决定了整个旅游环境承载力,其数学模型可表示为:

2 江西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实证分析

2.1 江西生态环境承载力

EECC的三个分量为水环境、大气环境和对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的承载力。2010年,江西全省11个设区市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及全省均值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省11个设区市二氧化氮年均值及全省均值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环保重点城市南昌市和九江市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分别为343天和363天。据国家初步核定,全省万元GDP能耗、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2005年下降20%、5.73%、9.13%,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节能减排两项约束性目标任务(1)。因此,江西省居民和游客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最大的是固体废弃物和生活污水。

2009年江西固体废弃物处理3251万吨,则日处理能力约为32510000/365=89068.5吨/日。按平均每人每天产生1.0公斤的固体废弃物量计算,江西省对固体废弃物的承载力SWCC=89068500/1.0-44321600*1.0=44746900人/日=447.47万人/日(其中44321600为江西省人口数)(2)。

随着2009年底江西省100座污水处理厂的建成,江西省污水日处理能力大幅提升,目前江西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71.24%,日处理污水能力将达到270万吨(3)。2009年江西生活污水排放量70228万吨,日人均污水产生量为70228/4432.16/365=0.045吨/人。则江西省的水环境承载力WECC=270/0.045-4432.16=1567.84万人/日。

由公式(1)得,江西的生态环境承载力为:

2.2 江西资源空间承载力

江西旅游资源丰富,不仅拥有举世闻名的湿地生态、候鸟资源,同时还拥有众多山水名胜、历史古迹以及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现有对外开放的风景名胜区(点)400余处。共有5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庐山、龙虎山、仙女湖、龟峰及滕王阁—梅岭景区。55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16个;森林公园55个,其中国家级14个,省级44个;国家生态功能保护区(鄱阳湖)1个。历史文化名城7座,其中国家级3座,省级4座;重点保护寺观37处,国家级5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5处,国家级17处。

江西省假日办发布江西省“十一”假期重点旅游城市和景区接待情况通报显示,2010年10月4日庐山接待4.86万人次;井冈山接待3.67万人次;三清山接待5.27万人次;龙虎山接待4.68万人次;婺源各景区接待6.43万人次;仙女湖接待2.11万人次;龟峰接待2.28万人次;武功山景区2.93万人次;明月山风景名胜区接待3.89万人次;庐山西海景区接待2.3万人次。江西重点旅游景区交通流量增加明显,特别是大型客运车辆出行增速明显,有些景区的游客量甚至超过核定的最大日接待量。全省33个重点旅游景区(监测点)共接待旅游者64.14万人次(4)。

由此,可将江西资源空间承载力保守估计为RECC=80万人/日。

2.3 江西居民心理承载力

旅游区当地居民心理承载力的大小与各个旅游区的具体情况有关。在江西旅游业已被列为支柱产业进行大力发展,当地居民总体来说对游客持欢迎态度,来江西的游客越多,本省的经济发展速度就越快。“旅游活动—社区居民态度”之间一般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虽然发展旅游对江西文化、交通、物价等方面造成一定的冲击,但是总体上利还是大于弊的。

旅游业发展过快也会使得当地居民出现一些排斥心理,主要表现在因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造成当地物价指数偏高;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占用了大量的有限土地资源,造成当地房屋价格偏高。根据”游人密度—居民心理感应”响应关系,由于心理承载力与资源空间承载力具有一定的一致性,根据江西资源空间承载力的计算,可估算出江西居民心理承载力应该是大于100万人/日的,即PECC=100万人/日。

2.4 江西经济承载力

依据相关旅游研究,经济承载力一般取供电能力(DECC1)、供水能力(DECC2)、交通运输能力(DECC3)和宾馆床位(DECC4)四个要素加以衡量,而诸如主副食供应等因其弹性较大一般不列入限制性经济因素。由于本文未能获取宾馆床位数据,因此未列入该项数据进行考证。

(1)供电能力(DECC1)。2009年,江西全社会用电量突破600亿千瓦时,达到609亿千瓦时,增长11.42%;电网统调负荷11次创新高,最高达974万千瓦,同比2008年最高负荷增长18.6%(5)。日供电能力量=6090000万千瓦时/365=16685万千瓦时/日。按人均日用电量为3.5千瓦时,计算供电能力DECC1=16685/3.5-4432.16=335万人/日。

(2)供水能力(DECC2)。2009年,江西省自来水日生产能力是2282万吨/日(6)。22820000000升=2282000万升,按人均日用水量为500升,得出供水能力DECC2=2282000/500-4432.16=131.84万人/日。

(3)交通能力(DECC3)。据统计今年春运达到5700万人次(7),参照此数据,可推算当前江西交通最大运力DECC3=5700/40=142.5万人次/日。

根据公式(3)得出江西的经济承载力为:

2.5 江西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综合实现

由公式(4)得,江西省的旅游环境承载力为:

所以,江西的旅游环境承载力为80万人/日,2009年旅游者平均在江西逗留天数约为3天,因而得出江西的综合环境承载力为8.57万人次/日。

3 对策建议

旅游环境承载力本质上是旅游环境系统组成与结构特征的综合反映,是判断区域旅游产业是否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较好地衡量一个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和潜力。区域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为合理地进行旅游规划,提升旅游环境承载力。为了提升旅游环境承载力,实现江西旅游可持续发展,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各级政府应当逐步加大政府导向性投入,支持和引导旅游业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要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省财政应安排省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全省旅游推介、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导向性投入、旅游人才培训及规划编制等方面,并随着财力增长逐步加大投入力度。市、县财政部门也应安排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景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等。

3.2 完善旅游交通设施建设

根据市场引导,政策调控,合理布局,优化结构,强化软件,提高档次的总体原则,着力抓好航空运输和高等级公路等旅游外部交通的建设;重点改善省内旅游交通网络;高标准、高质量构建各旅游区内部交通体系。重点抓好以航空、公路、铁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全面改善全省旅游交通条件,把昌北机场、井冈山机场建成中部入境旅游的主要航空港。增开至全省重点景区的旅游专列和重点景区依托城市的列车,把旅游景区内部交通的建设作为旅游交通的重点。提高交通的通达性,确保旅游团队顺利通过,保证旅游团队按计划日程开展旅游活动;支持旅游客运公司开辟特色旅游专线,实行跨区域运营。全面提升列车速度和增开列车次数,提高江西铁路运输能力,完善江西铁路运输网,加大连接主要旅游城市与重点旅游区的高速公路建设力度,提高主要旅游区内部公路等级,加快旅游城市城郊公路的建设,满足自驾车旅游的需求。

3.3 提高旅游信息化程度

按照打造“数字化江西旅游”的总体要求,建立旅游信息化领导小组和工程专家咨询小组,为旅游信息化发展奠定坚强的领导保障。做好全省旅游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研究确立全省旅游信息化建设发展总体思路、发展方向及发展目标,研究确立并实施具体的信息化建设项目,指导各地旅游信息化建设工作。加快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及信息化队伍建设,切实拓展信息技术在旅游各生产要素中的应用广度和深度;大力开展政务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立健全各级旅游局及旅游管理部门的电子政务门户网站体系,建立电子政务门户网站,实施网上办公、政务公开、交流和互动,为民服务;建设覆盖旅游咨询、旅游服务、旅游宣传、网络旅游营销、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管理、旅游企业宣传等方面的全省旅游数字综合服务平台。

3.4 强化区域协作

努力打破行政壁垒,摒弃地方保护主义行为方式,逐步消除行政壁垒和市场壁垒,坚持内联外拓、全方位开放,为旅游业的跨区域发展打好基础,共同营造旅游经济要素畅通大环境,引导、协调区域间的旅游协同发展。各地区间要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建、共同发展”原则,积极推进跨地区、跨景区合作,实现省内无障碍旅游;通过区域协作,推动建立银旅合作、科旅合作、文旅合作、教旅合作、体旅合作等多种合作机制,在全省形成一种全开放外向型的大旅游格局,以区域大开放,形成旅游大协作,获得大发展。加强与全国特别是与周边省市的旅游合作,努力建设省际间无障碍旅游区。积极倡导建设“泛长三角旅游协作区”,实现旅游接待地与旅游客源地的良性协作对接。建立江西省旅游营销协调中心,制定统一的全省市场营销计划,将旅游产品打包上市,统一出击,形成市场营销的合力,努力提高江西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3.5 做大做强本土旅游企业

提高江西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做活旅游企业。积极推进国有旅游企业的改革,建立起符合现代科学的企业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管理的体制,努力提升行业整体素质,使之走上健康良性发展的道路。要加快培育旅游市场主体,按照“产权清晰、政企分开、责权分明、管理科学”的要求,加快企业改组改制步伐,引导和支持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的旅游企业参与改革和重组,促进旅游企业向市场化、品牌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推进旅游饭店连锁化、景区集团化、旅游运输联合化和导游服务公司化,促进市场主体规范化、市场分工合理化、市场竞争有序化。积极组建区域性、专业性旅游集团;扶持和培育农民旅游经济服务组织;发展同业合作联盟,推进利益共享的连锁经营和集约式服务;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旅游市场环境。按照“控制数量、调整结构、推进改革、提高素质”的发展思路,优化旅行社行业结构,切实解决我省旅行社行业规模小、组织结构松散、竞争实力弱、适应市场和开发市场的能力差的问题;支持具备条件的旅游企业,通过股票上市、发行债券、项目融资、股权置换等方式,拓展融资渠道,尽快做大做强。

3.6 实施人才强旅战略,打造旅游人才双高地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造江西“高学历+高学力”的旅游人才双高地,务使旅游全行业人才的数量、素质和结构适应国内外旅游业竞争的需要,为实现江西旅游经济大省的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建立江西省旅游发展研究与咨询专家库,加大对江西区域旅游发展的研究,提高科研指导水平和支持力度。整合我省旅游院校资源,打造教育与市场相结合的开放式旅游人才高地和智力保障的高地。进一步完善我省旅游高等教育体系,调整旅游专业结构和学历教育层次,重点发展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加强岗位培训,走全社会开放式旅游培训的发展道路,建立起省、市、县、企业四级旅游培训网络体系,实施旅游服务人员就业全过程的培训和管理,要把提高现有旅游人才的基本素质、职业道德水准、实践能力和外语水平放在培训工作的首位。

3.7 加强生态环境管理

良好的生态与环境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各地必须坚定地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和改善生态与环境,让江西的山更青、水更秀、空气更清新,形成全省旅游和生态和谐发展的局面。走开发与保护、发展与稳定相结合的旅游发展道路。在旅游开发经营的过程中,要树立新的资源观和节约观,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式管理旅游资源,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旅游开发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明确各项环境保护措施,规范建设施工行为。旅游区内的污水、烟尘、垃圾等的处理设施必须与旅游开发同步进行,做到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实现达标排放和科学处置,把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旅游活动控制在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内,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实现旅游产业与资源、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5]。

参考文献

[1]张泰城,肖鹤亮.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国内研究述评[J].生态经济,2010,(2).

[2]崔凤军.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及其实践意义[J].地理科学进展,1998,17(1).

[3]刘玲.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M].北京: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4]杨林泉,文正祥.旅游环境承载力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3(5).

[5]李淑娟,孟芬芬,李航.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青岛市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3).

[6]王建军,王叶峰,迟国泰.大连市旅游环境承载力实证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3).

生态旅游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其展望 篇11

生态旅游就是人们向往回归自然,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但现在很多生态旅游都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开发完成。但是有的地方过渡开发,盲目追求生态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过渡开发,改变了自然规律,破快了大自然,严重的造成环境污染,土地流失等一系列不科学现象,但我们重视生态旅游的过程中,要科学的、合理的、系统的去开发生态旅游,要充分考虑生态旅游的承载力,让生态旅游能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前景。生态旅游是在未来旅游行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人们越来越想亲近大自然,改变了传统的向往一些大城市的旅游,大自然能让人心旷神怡,心情愉快,拥有一种美的感觉。

一、国内外生态旅游承载力研究进展

生态旅游承载力研究是旅游行业的一个暂新课题,国外研究这方面的学者比较早,人数也比较多,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国内研究的时间比较晚,研究的学者也不多,还是处于一种初级阶段。

(一)国外旅游环境容量与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旅游环境容量与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在国外最早提出是在1963年提出的,提出这种理念的依据是旅游呈现一种大众化,尤其欧美一些国家经济状况非常好,人们的生活比较富裕,社会保障比较好,人们每年都有旅游的预算,旅游呈现了一种大众化,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必须要考虑旅游环境的容量及旅游环境的承载力,一个旅游景点,尤其是生态旅游景点,多数都是山区,当人数超过最大承载力的时候,就会出现各种问题,严重时候会出现踩踏事件等。

(二)国内旅游环境容量与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旅游环境容量与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我国是在1980年提出的,这也是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人们生活水平是温饱问题,旅游没有呈现大众化。但是到新世纪以后,我国经济水平进入快车道时代,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旅游逐渐呈现大众化,生态旅游的环境承载力是必须是管理者的考虑范畴,科学的计算旅游环境承载力,也是保障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

二、生态旅游承载力内涵分析

(一)生态旅游承载力的概念

查阅国内外很多资料,没有一个人对生态旅游承载力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多数专家都认为生态旅游承载力,就是过度开发生态环境、追求经济利、造成旅游景点生态环境失衡,甚至环境污染,生态旅游不能持续发展。

(二)生态旅游承载力的特点

生态旅游承载力具有客观性、综合性、复杂性、不确定性、层次性、应用性、变异性、地域性、可量性与可调性等构成。由于生态旅游承载力具有这些特点,管理部门要想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必须要严格遵守生态环境下的生态旅游承载力,这是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三)生态旅游承载力的系统构成

根据压力一状态一响应(PSR)概念框架形成的压力指标、状态指标以及响应指标,,总体上可将生态旅游承载力划分成3个子系统,即旅游地资源环境指标体系、经济环境发展指标体系及社会环境指标体系。

(四)生态旅游承载力的影响因子

一般来说,一个健康的、可持续的旅游区是旅游开发活动未超出该地区旅游系统所能承受的极限值,即整个旅游生态系统随着时间的推进有活力且能维持其组织及功能,而且在外界干扰下也易恢复。整体上看,影响生态旅游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有:旅游地的用地类型、用地状况、旅游服务设施、管理水平及游客的类型等。

三、生态旅游承载力研究展望

(一)理论体系进一步健全

生态旅游承载力经过近60年的研究,现在还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义,因此生态旅游承载力的理论体系不系统,每一个项目的研究,必须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我们要把旅游承载力应用到实际旅游景点中,必须有完整的理论依据,建立一个完整的理论研究体系,精确计算出每个景点的承载力,保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发展

生态旅游承载力具有许多特点,这就促使对旅游承载力的研究方法不多,比如传统的研究方法文献法,实例法等,对生态旅游承载力不现实,现在研究生态旅游承载力的资料不多,案例发不具有说服性,每个景点的特点都不一样,不能进行比较,因此希望今后更多的学者研究生态旅游承载力,总结出更科学,更适应的研究方法,促使生态旅游的研究方法更加多元化,能更好的促使生态旅游景点的可持续发展。

(三)评价体系进一步拓展

由于生态旅游承载力涉及众多因素,其评价体系需全面考虑。但目前关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未能形成统一的、公认的标准,尤其是指标的筛选较为不易,且关于具体筛选生态旅游承载力评价指标的依据以及具体的、全面的指标体系框架涉及较少。由于建立系统、全面、合理的指标体系是定量评估生态旅游承载力的重要基础,为此今后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将有待深入和加强。

(四)成果的应用实践推广

现在对生态旅游的承载力研究的取得成果不多,但应用在实践中的成果更少,希望有关学者及管理部门能把现有的成果最大的可能应用到实践推广中,这样更有利于生态旅游承载力的理论研究,同时会有更多的成果推广到实践中,能保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上一篇:压力-响应模型下一篇:语文古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