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企业发展环境的调研报告(通用7篇)
旅游企业发展环境的调研报告 篇1
文档题目文字信息
韶山旅游发展环境调研报告
一、人口与社会经济
2011年末,全市总户数32140户,户籍人口105816人,其中男性53198人,女性52618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16308人,农业人口89508人;18岁以下人口17572人,18-35岁人口25354人,35-60岁人口42118人,60岁以上人口20772人。
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94392万元,同比增长15.5%。其中,一产业37246万元,二产业217884万元,三产业139262万元,分别增长3.6%、19.1%和14.2%,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9.4:55.2:35.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02亿元,同比增长40.7%;完成财政总收入(不含基金)27869.8万元,同比增长25.4%;实现旅游总收入200001万元,同比增长7.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02827万元,同比增长18.5%。
201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78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5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36元,比上年增长16.4%。
二、旅游发展现状
韶山以红色旅游为支柱产业,按照“文化立市、产业强市、生态靓市”的发展思路,全面实施“红色韶山、富裕韶山、生态韶山、文明韶山、幸福韶山”发展战略,推动旅游产业发展。韶山旅游发展有两个明显优势:
一、旅游资源独特,地域特色显著,红色旅游更是一张全国性的名片。
二、政府重视。韶山是县级市,由湘潭市代管。湘潭市十二五规划中欲把旅游产业发展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而整个湘潭市的旅游发展都偏重于韶山。
目前韶山的旅游名片包括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重点旅游区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近年来,随着游客中心、标识标牌、星级厕所、数字虚拟景区、监控系统、自动导游服务系统等硬件项目的不断完善,景区品位全面提升。客源市场定位清晰,基本形成了全国性的旅游号召力。
2011年来韶游客累计达800.5万人次,同比增长13.90%,其中过夜游客124.7万人次,同比增长9.60%,占游客总数的15.6%。旅游总收入突破20亿元,同比增长7.24%。东方红大剧院情景歌舞剧《日出韶山》实现公演,红色影视拍
文档题目文字信息
摄基地启动建设。承办了中国湖南红色文化旅游节、全国红色旅游景区文化宣传周启动仪式、全国旅游景区索道年会等节会活动。
看韶山的旅游市场,必须将其放到周边地区来看才能看清全貌。湘西旅游资源丰富、独特而集中,韶山和周边各著名旅游景区相互之间相距不远,交通又非常便利,所以韶山及周边地区所形成的旅游线路成熟且很灵活,如韶山一日游;韶山两日游;韶山-长沙-岳阳三日游;韶山-花明楼一日游;韶山-花明楼二日游;韶山-长沙三日游;韶山-花明楼-长沙三日游;韶山-长沙-岳阳三日游;衡山-韶山-长沙三日游;长沙-张家界-凤凰-芙蓉镇-韶山红色之旅;长沙-张家界-凤凰-常德-韶山;张家界-凤凰-韶山等。各种旅游资源的相对集中和旅游线路的灵活多变,既是一种优势条件同时又是一种不利条件,竞争和共生两种情况可能会同时存在。
游客留宿方面,一些节假日的时候住宿会出现爆满的情况,但是平时的旅游线路中,一方面因为旅游资源相对单薄,另一方面因为交通便利,所以游客中在韶山留宿的比例并不高。但从目前所能获得的信息可以发现,韶山及周边几个地区所形成的旅行线路中,安排游客哪儿留宿可以比较灵活。
虽然韶山的旅游已经是一张全国性的品牌,正在形成巨大的市场,但是从产业的角度来说,韶山的旅游资源并没有转化为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目前韶山旅游过于偏重几个点,韶山以外地区以及韶山的新景点有边缘化趋势。不能做到以点带面,可持续发展就会存在问题。同时,韶山及周边地区所形成的旅游线路花费都不高,如韶山、长沙、岳阳三日游报价238,韶山接团韶山二日游报价218。从北京等一线城市过去,可以游玩韶山及周边几个城市、同时卧铺过去飞机回来的旅游线路报价也多是一千多。韶山等地不少游览区是免费的,同时旅游产业链拓展不够,所以能引起的旅游花费自然不会太高。
三、旅游发展规划
韶山旅游发展在湘潭的旅游发展规划中占据着龙头地位,必须将韶山的未来旅游发展放在湘潭的旅游规划中看,才能看出韶山旅游发展的生命力。
湘潭旅游产业布局的基本构架可以概括为:提升一个龙头、强化一个中心,打造一条增长轴,发展六个重点增长区,通过这样的构架,布局湘潭旅游产业“两极两冀”的整体结构。具体来说就是:
1、培育湘潭两型旅游产业的两大增长极
以韶山为龙头、以湘潭市区为中心的两个增长极,双轮驱动。在湘潭两型旅游产业的发育期,主要依靠韶山的带动作用,大轮带小轮,拉动湘潭市区旅游业
文档题目文字信息的增长;在构筑期,通过逐步做大湘潭的旅游产品及产业体系,培育其独立增长和对外辐射的能力,韶山和湘潭托起整个湘潭旅游业的发展大局。
2、发展湘潭两型旅游产业的一条增长轴
依托湘江及涟水,打造湘江生态旅游带,串联和辐射九华、昭山、市区、农博园、水府旅游区等景区景点,并通过制度安排,促进更多的亲水型休闲旅游项目在这一条增长轴上生长出来,使旅游业深入到湘潭的广袤腹地,并且与株洲和长沙进行对接。
3、开发湘潭两型旅游产业的六大增长区
开发包括泛白石文化生态旅游区、乌石红色旅游区、隐山湖湘文化源旅游区、大东山红色休闲旅游区、水府生态旅游区、昭华乐活休闲示范区等在内的六大重点旅游区,形成湘潭旅游产业的主要增长区。
4、以“两极两冀”的空间结构布局旅游产业
在湘潭、韶山这“两极”的基础上,以一轴、六区为骨架,以上瑞高速、G107、潭衡西线、武广、沪昆高铁等为主线,带动湘乡市、湘潭县两冀的发展,形成湘潭市区、韶山市、湘乡市、湘潭县“两极两冀”的整体空间结构,构筑湘潭旅游业的通盘大局,使湘潭旅游业全盘发展,全面发展。
四、环境、交通和接待资源
1、韶山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冬冷夏热,夏热期长,严寒期短。韶山一年四季都适合旅游,最佳季节是3月—10月。
2、韶山的公路、铁路交通都非常便利。韶山高速公路为进入韶山的快速交通通道。上瑞(上海至瑞丽)高速公路在韶山过境,省道1823线和湘宁公路过境。省城长沙至韶山每日有韶
1、韶2次列车往返。新建成的潭韶高速和武广高铁大大缩短了来韶的交通时间。韶山铁路由湘黔线在湖南湘乡市境内向韶车站接轨,在湖南株洲市与京广线相接。正在加紧建设的沪昆高铁、长韶娄高速、长株潭外环高速等道路也将韶山纳入了更多旅游目的地的出行半径。国家发改委、铁道部确定沪昆高铁在韶山设站。位于省会长沙的黄花机场,距韶山风景名胜区100公里(公路距离)。
3、宾馆方面,韶山本地已经具备一定的接待能力。韶山华龙亿豪大酒店位于湖南韶山市韶山冲,与毛泽东故居和毛泽东铜像广场仅800米距离。酒店严格按照“五星级”标准精心打造的融休闲渡假、商务会议、贵宾接待及高级会员俱乐部于一体的现代化酒店。韶山华龙山庄酒店也是五星级酒店。
文档题目文字信息
德盛宾馆地处韶山市中心,毗邻火车站、与汽车站隔街相望,距毛泽东故居约5公里,2000年被评为“三星级旅游饭店”,2007年11月18日通过“四星级旅游饭店”和“绿色旅游饭店”评定,12月24日挂牌为四星级酒店。湖南省韶山管理局韶山宾馆位于韶山市韶山冲,是湖南省委、省政府设立在韶山的重要接待单位也是四星级宾馆。
另外,三星级酒店/宾馆有六家,还有其它一些经济型宾馆/酒店。
旅游企业发展环境的调研报告 篇2
1 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1 经济发展中的短期行为破坏旅游环境
许多经济不发达地区尝到了旅游效益带来的甜头, 就不顾生态环境的利益, 一味的开发新的旅游环境, 造成当地的生态利益一再受到破坏, 将经济作为第一指标后, 其他利益就置若罔闻, 造成一种不伦不类的现象。环境保护一再被忽视的后果就是谋求经济效益舍弃环境效益, 最终导致当地的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一些著名景区游船遍布江面上, 景观的美感不再, 有些游人的素质不高, 将垃圾随处乱扔, 原本清澈的水面变成了污臭的水沟, 完全失去了往日的风采。有的森林景观附近兴建了众多工厂, 这些工厂的排污设备不合格, 造成森林资源受到污染, 原本的绿色世界不再了, 还有对树木胡乱采伐的现象, 以至于周围水源的水位逐年下降, 面临枯竭的状况。上述一系列情况只是冰山的一角, 还有更多的旅游资源遭受破坏的现象, 严重影响到旅游价值。
1.2 旅游者不文明行为导致自然环境质量下降
旅游者的素质不高是造成自然资源受到破坏直接因素。近些年来, 新闻报道中时常会出现某某游客在某景区随意刻画等不文明现象的报道, 究其原因, 是长期以来我们对这一情况不够重视造成的, 等到问题真正积压到了爆发的境地, 才开始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从根本上说, 旅游者在游览景观的过程中潜意识里不具备保护环境的意识, 完全忽视了景区内的警告牌标志, 随意进入草坪内践踏, 到处可见垃圾的身影, 垃圾桶反倒成了一种摆设, 随处乱吐痰, 采摘花草早已屡见不鲜, 虽然加大了监管力度, 但是作用仍然是微乎其微。因为我们没有从根本上改掉这一恶习, 导致环境资源的大面积破坏。
1.3 旅游区客容量超负荷破坏了旅游区自然生态系统平衡
一些景观并没有设置旅游人数, 导致一到大型节假日就出现景区内人数超负荷的情况, 而景区内又没有配置与游客人数相当的公共设施, 因此造成了环境污染。当游人数量超出景区的承载量时, 环境破坏的程度就会变得更加严重。比如某处喀斯特地貌的景观, 在某一时间段的游人如织, 人数一多呼出的二氧化碳也就增多, 造成空气中的温度与适度增加, 引起景区内的环境发生变化, 严重的情况会导致溶洞内融化, 遇到干燥的空气进入, 又会出现结晶的现象, 由此造成景区的环境污染变得更加严重。在我国的许多景区, 这都不是罕见现象, 超负荷的人流最终会导致景观的寿命缩短, 所以我们不能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发展。
1.4 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破坏旅游区环境
当前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 由于相关部门在前期缺少相应的调查与研究, 没有进行详细的评估便急于开发资源, 导致景区的建设并不能与当地的整体环境相适应, 这种不协调的现象最终会使得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有些地区忽视了原有的自然古迹, 而盲目改造, 使之变得不伦不类, 具有悠久历史的估计反倒被现代化的巨擘所取代, 违反了发展规律。究其原因, 都是开发者过于贪求经济利益导致的, 只注重不断地开发, 却忽视了环境的保护, 最终带来的后果只能是百害而无一利。
2 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
2.1 健全旅游环保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
鉴于旅游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破坏, 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严格执行和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有关立法部门应尽快制订和颁布《旅游法》、《旅游环境保护暂行规定或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 以便和已有的制度配套完善。与此同时, 更重要的是通过依法守法来保护和治理旅游环境, 建立强有力的旅游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完整的管理体系, 来执行有关法律、法规, 并监督和管理旅游开发和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做到有法必依。
2.2 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管理
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应树立“防胜于治, 防先于治”的管理思想, 使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宏观地贯穿旅游规划、开发, 发展和巩固等各个阶段, 规划时, 应通过科学合理的环境预测和估计, 对环保的点、面可能造成破坏的程度和范围以及景区超载情况的有效调控等问题进行宏观管理, 应切实避免旅游开发与发展中重产值、轻环境的短期行为, 避免“亡羊补牢”式的管理手段。
2.3 提高环保意识、实现主客体参与管理
旅游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部门, 管理部门, 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全体参与;因此, 通过法制观念教育、全面观念教育以及长远观念教育, 来提高全民族乃至入境游客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 对于持续发展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创造舒适优美的旅游环境, 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 努力提高游客自觉地爱护景区旅游资源、保护景区旅游环境;另一方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景区旅游环境的保护措施。增设钢网护罩加以妥善保护, 确保重点文物和景物不受损坏。
2.4 研究环境容量, 保证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为了顺利地发展我国的旅游业, 必须加强对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 根据每个景区的具体情况, 提出可容纳游客的最大限量指标, 采取提高热点旅游区的门票价格、划定特殊旅游景点并控制其旅游人数等手段;调整旅游区的旅游规模, 在保证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旅游区的环境得到保护。
结束语
总之, 旅游发展不应把自己同旅游环保敌对起来, 环境有效保护是为了更好, 更持续地发展旅游;相信在全民环保意识日渐提高的今天, 通过有关部门对旅游环境的宏观保护和综合治理, 我们的旅游资源一定能够得以持续利用, 旅游业一定会真正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项“朝阳产业”。
参考文献
[1]汤春琳, 唐.我国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思考[J].法制与社会, 2008 (20) .
[2]李淑萍.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J].成才之路, 2009 (18) .
保护环境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 篇3
关键词:高保护环境;发展旅游业;基础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027-02
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质量是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旅游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不仅会阻碍旅游业本身的持续发展,而且也会带来相关的负效益。
一、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
众所周知,旅游的发展一方面依赖于环境;而另一方面,由于旅游环境的脆弱性,旅游发展又给旅游环境带来破坏和影响;因此,对旅游环境不妥善管理和系统保护,势必影响到旅游发展的持续性。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1、旅游对环境的破坏
旅游对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对可供观赏的山川湖泊、名泉瀑布、名胜古迹、森林资源,动物资源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损害和污染。旅游对环境的破坏问题已得到旅游界的相当重视,在此本文不予赘述。旅游对环境的危害一方面来自游客的破坏,大批游客拥入,致使基础设施紧张,旅游旺季造成的游人在某一景区的高度集中破坏或影响了该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存环境;旅游对环境危害的另一来源则是外来投资商及当地旅游部门的大规模开发活动,这种破坏在第三世界旅游发展中国家的表现更甚,消极影响更大。究其原因,旅游开发和发展对环境的损害可归纳为如下三点:
首先,旅游部门只顾眼前利益,对旅游资源做过度性、掠夺性的开发;其次,是对景区环境的粗放式管理,对旺季游客过分集中的现象缺乏科学的、合理的疏导或价格调控等管理手段;再次,旅游发展过程中,景点开发以及旅游基础设施病态膨胀的趋势日益明显。因此,如何一方面发展旅游,一方面合理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旅游赖以持续发展的环境成为旅游界急需迫切解决的课题。
2、旅游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重产值、轻环境
虽然中央反复强调环境的重要性,但对基层企业领导者和经营决策部门来说,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一直是个两难选择。在许多地区的旅游开发和发展中,以牺牲长期效益为代价来换取短期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2)环保经费紧张
各级财政拨给的保环专项经费和业务费用相当有限,加之工作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许多该收的环保费没有按规定如数加以征收,再加上污染治理欠帐太多,导致许多环保治理项目没有资金保证,环保工作无法实施,形成恶性循环。许多旅游区的环保部门除了有一两台陈旧简陋的监测设施外,多数无钱添置其他基础性设施和配套设施。对于旅游区内排污情况难以进行常规分析,环境规划、环境趋势预测往往也因没有监测依据而无法进行。
(3)旅游开发、发展过程中生态意识不强
我国许多风景优美的旅游区座落在偏僻的、经济不发达地区,如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他们仍处在半封闭、半开放的发展状态中,过着原始的伐薪取暖、辟地种田的生活方式,因此,当其居住地被开发成旅游点时,居民们或破坏生态或猎杀动物以供纪念品交易,并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旅游经济收入。居民低弱的生态意识也反过来影响了旅游者的生态意识,旅游区内随地乱扔纸屑、果皮、对文物乱涂写等不文明行为很是普遍。
(4)旅游区客容量超负荷问题远未从理论上和管理上得到解决
尤其是知名度较高的景点和景区,旅游旺季时,长期“人满为患”。关于客容量与旅游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
二、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
为了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建立旅游与环境的良性互动关系时,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合理规划,综合决策,协调发展
在发展旅游,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应统筹考虑当地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充分考虑环境与资源对旅游业发展的承载能力,防止因短期行为而过度开发资源,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为此,应制定包含环境保护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使旅游设施的布局和游客流量的设计建立在环境和资源可承受的能力之上;加强旅游景点建设的环境论证,促进人工设施与自然环境、区内环境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在旅游开发的决策过程中,应保护各级政府、相关的各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和公众特别是当地居民有正常的参与渠道。与此同时,在制定区域环境保护规划时,应把旅游区作为重点保护对象,充分考虑旅游区的特殊功能,保护旅游区的环境质量;应采取法律、行政和经济等强有力手段,消除外部因素对旅游区环境与资源的污染和破坏,从而保障旅游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开发与保护并重,促进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
坚持边开发边保护,加强旅游区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设施的建设,提高旅游管理和环境管理的能力;在旅游开发中,要尊重自然规律,按照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选择合理的开发模式,特别应注意生态脆弱区、环境敏感区和珍贵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特点,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严格控制自然保护区内的旅游活动。
3、建立合理的市场机制,确保旅游收益的公平分配
应保证当地居民获得一定份额的旅游收入,以调动他们保护旅游资源与自然环境的积极性;保证一定比例的旅游收入用于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运转和维护,促进旅游区环境质量的改善;在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中,可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在不影响其保护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在实验区适度发展旅游业来积累资金,促进核心区的保护,实现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发展。
4、中国环境保护促进旅游发展的实践
私营企业发展环境的调查报告 篇4
发展环境的调查报告
私营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它更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为了及时反映私营企业发展情况,了解私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党政领导和各有关部门制定发展私营经济政策提供依据。威海市企业调查队近期以发放调查问卷和走访调研相结合方式,对全市40家私营企业发展环境进行了调查。
基
本
情
况
本次调查覆盖了全市三市一区及两个开发区的私营企业,抽中样本基本能够反映我市私营企业发展情况,从调查情况看,我市私营企业呈现以下特点:
一.私营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逐步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我市被调查的40家私营企业经营者男性35人,女性5人,平均年龄为44.3岁,是一支以中青年为主的有朝气、有活力的队伍。在这支队伍中40-49岁的人最多,占55%;30-39岁的次之,占20%;50-59岁的占17.5%;其余的占7.5%。从文化程度方面看,27.5%的企业经营者已拥有大学及以上学历,大专学历占22.5%,中专高中学历占32.5%,其余的占17.5%。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占12.5%,中级技术职称占25.5%,无技术职称占一半多。任职年限最长18年,任职在10年以上者占32.5%,4-6年者占35.5%。企业经营者任现职前所从事的工作,来自企事业单位最多,占57.5%;党政机关占10%,农民占22.5%。
以上数据尽管反映企业经营者素质在逐步提高,但与整体经济发展趋势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私营企业经营者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私营企业发展模式二元化
调查结果显示,我市私营企业的起步和发展大体可划分两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它是以个体、工商户发展成私营企业,以家庭工业为起点的模式。企业的起初投资大部分来源于自有资金,22.5%私营企业经营者任现职前是农民出身,这种模式特点是,起点低,自发性强,有活力。
第二种模式,部分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在政府出台加快私营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感召下,依然决定放弃企事业、机关部门工作,迈进了私营企业创业之门。他们把部分国有、集体中小企业转制为私营企业,或者租赁、承包个人经营,或改为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合伙投资。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大多数企业起死回生,企业效益转亏为盈。有67.5%的私营企业经营者来自企事业、党政机关。这种模式特点是,起点较高,发展较快,效益较好。
三.私营企业组织形式日趋规范
从本次调查反馈的情况看,我市的私营企业组织形式由最初私营独资、私营合伙,发展到如今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有限公司、与外商合资等多种形式,其比例分别为25%、5%、50%、12.5%、7.5%。有限责任公司占据半壁江山,其比重有逐年增加趋势,组织形式日趋规范化。
四.私营企业贡献日益突出
我市私营企业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经营规模迅速扩大。对40家私营企业调查结果显示,1999年至2001年三年间企业销售收入、资产总计连续三年同时保持递增的企业占32.5%,纳税总额连续三年递增企业占30%。2001年纳税总额超百万元的企业就有3家。其中华夏集团2001年上缴税金达2300万元,私营企业税收成为我市税收的一个新亮点。另一方面,私营企业的发展,解决了大批剩余劳动力问题,在引资很重要,对发展私营经济更重要、更迫切。
二.经营软环境基本被认可
经营软环境是政策,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及政府部门服务水平等,它对私营经济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调查结果显示,私营企业对企业经营软环境基本认可,比较满意度达70%。但私营企业也提出了若干看法,好的方面:对本地政府部门的服务态度及办事效率比较满意;国家对私营企业政策连续性表示放心;不足的方面:对乱收费、乱摊牌、乱罚款现象有意见;审批投资项目手续要多简化些;对优惠政策的落实程度表示关注;经营环境仍需改善;企业运营资金仍然紧张;融资环境需要更加完善些;对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竞争压力表示担忧;企业竞争力仍待提高、活力有待加强;市场开拓力度仍显不足;对政府加强税收征管、公平税负提出补充意见;对法制建设及完善程度要求加深力度。
三.私营企业老总对经营环境的总体评价
“私营企业老总目前对私营企业经营环境的总体评价”按照评价高低程度排序如下:
私营企业老总对经营环境的总体评价(比较满意度)
序号
评价项目
比重(%)
1*环境
92.52企业合法权益保障程度
87.5
3政府部门为私营企业提供服务情况
77.5
4社会对私营企业的认识
67.5
5经济或技术纠纷及时解决
65.0
6企业间公平竞争
55.0
7市场竞争秩序
55.0
来自私营企业主的呼声
一.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近几年来,我市把发展私营经济作为调整所有制结构,强市富民的战略来抓,私营经济迅速发展。但是,社会对私营企业还有偏见,长期以来受公有制的观念影响,人们习惯以公有、私有标准衡量企业的好与差。我们本次走访调查了多家私营企业主,从座谈情况看,私营主们一致呼吁,要解决社会对私营企业的认识问题,通过报刊、电视、电台等舆论媒体,加强对私营企业的宣传,提高私营企业及企业家的声誉和社会地位,在社会营造从事私营经济光荣的氛围。他们认为通过合法经营、照章纳税,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做贡献,理应得到社会的尊重及认可。
二.优化宽松的政策环境
几年来,我市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私营经济发展,把本项工作作为经济工作重点,围绕着优化环境、放宽政策、改善服务等方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是一些政策实施在下面执行中要么走样,要么难以落到实处,私营企业老总们对此意见较大,他们呼吁有关领导部门在执行落实政策上充分体现公平、公证、公开的原则。象对待其他经济成份的企业一样对待私营企业,切实做到政策平等,贷款平等,税收平等,开放对外贸易平等,社会待遇平等。同时还提出多向粤、江、浙一带的先进省份学习,“建议
降低税负,出台新的利好政策,按私营企业纳税的高低追还一定比例的养老保险”;“要多为市场经济主体企业着想,多给企业一些发展空间。政策多扶持,多倾斜”。还有提出“个别外资企业打游击,钻国家减免税收政策的空子,企业减免税期限一到,马上换个地方,另选厂址,重开门户,再次享受减免税待遇,这是不合法的,政府在这方面管理力度不够,大家有意见,私营企业与其他的企业应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竞相发展”。政策是私营经济的生命线,随着市场竞争力度加剧,私营经济发展将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采取措施,为私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改善私营企业的融资环境
资金是促进企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大中型企业的融资状况得到改善,但是私营企业的融资环境依然紧张。资金已成为当今制约私营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私营企业管理者反映“由于各国有及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对私营企业存在不合理的偏见,使得私营企业正常的贷款行为变得异常困难。不用说信用贷款,连足额抵押贷款的复杂手续都让人望而却步。至于募股融资,私营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不如国有企业。希望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一视同仁,都作为‘自己人’看待”。另者反映,“私营企业在起步发展时期,由于投资、信贷还缺乏相应的社会诚信认可,虽然拥有好的产品和市场,由于资金短缺,这一阶段最艰难,只能靠自己筹措,三年五载谈发展壮大很难。影响了私营企业发展的进程,我们认为政府在私营企业发展前期给予更多的支持。例如信贷、投资支持。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如土地、厂房、税负方面优惠”。
融资难、担保难成为制约私营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所以建议金融机构在融资、结算等方面给私营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贷款审批上应与国有平等对待;在贷款担保上采取适当办法,维护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政府要实行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这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
四.创造优越的服务环境
加快私营经济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服务环境。地方政府首先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对私营企业指导不指挥、参考不参与、支持不干预、服务不索取。调查结果显示,一些管理部门和服务单位办事拖拉,效率低下,有歧视现象。私营企业管理者反映“社会负担过重;政府职能部门办事效率低、环节多,相对降低了企业效率”;“除了收税,别的事无人管”;“思想还不够开放,政府的官本位思想还很严重,希望政府多办些实事,减少企业不必要的负担,让企业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下搞好生产”。
旅游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篇5
前言
旅游与环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常意义上来讲,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这里指的环境自然是自然环境。从旅游角度上,一方面任何旅游活动都离不开良好的环境,都是人类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没有良好的环境就没有旅游活动;另一方面,旅游活动的开展有利于环境的保护,但若教育、管理之后,也会带来一些对环境的消极影响。
旅游业是资源一环境依托型产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对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潜在的威胁,另一方面对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无良好的旅游环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业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体现该国家和地区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一、旅游环境与旅游业的关系
一般意义上的旅游环境,指对于具体的旅游客体——旅游区,影响旅游活动的主体——游客的旅游行为的各种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气氛环境和旅游资源等。这里仅指旅游区的旅游资源、自然生态及相应的旅游气氛。与之相联系,旅游环境问题也就指由于外界作用使上述因素受到影响和破坏,使游客旅游活动的满足程度受到影响。
旅游区的旅游资源是游客观赏的对象。对于游客而言,旅游资源本身蕴含的各种美学特征及其历史、文化、科学价值是旅游行为的直接激发者,资源的破坏将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满足程度。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旅游区地貌、空气、水和动植物等生态因子的总称,这些生态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旅游区环境的优美与愉悦。从人类审美的心理需求来看,自然景观美是基础,在一个空气污浊、水体污染、四周嘈杂的环境中,游客是无法去领略、欣赏、体会具体游览对象的各种美学特征的。特别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闲暇时间逐步增加,城市居民进行旅游、回归自然,借自然环境的洁净达到锻炼和疗养身心的愿望正日益高涨。由此看来,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从某种意议上来说也是一种旅游资源。
旅游气氛环境指旅游区所特有的地方特色、历史、民族风情及与之相适应的外部氛围。旅游环境美是形象与意境的双重美,而每一具体的游览对象,其对游客旅游行为的激发,很大程度上是它反映出的特殊的历史、地方、民族特点或一种异国、异地的特殊情调。
所以,旅游区环境状况的好坏对旅游者旅游效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游客旅游的满足程度与旅游区环境条件息息相关,直接影响旅游业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保护旅游区环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二、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
在旅游活动开展的早期,旅游还是比较奢侈的消费,那时旅游人数少、规模小。强度低,对旅游地造成的破坏非常有限,大自然自身的循环净化能力可将其消化,旅游活动对景区环境的影响往往在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内,所以旅游业曾有过“无烟工业”的美誉。长期以来,人们也总把旅游发展视为一种经济活动,更注重它的经济效益,相对忽略了旅游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现代旅游业是一个涉及众多要素的广泛的综合产业,由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及相关产业构成,还涉及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其对环境的影响,学术界已 2 有定论:旅游业要污染环境。
从本质上看,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与其他产业相比并无二致,只是由于旅游业对环境的破坏具有隐蔽性和延缓性,使得这个看起来当时对环境破坏最小的产业,却在不远的将来最有可能成为环境破坏的最大杀手。当然旅游对环境的影响也有积极的方面。主要体现在:(1)开展旅游有助于保护和修复历史建筑等遗产。(2)旅游开发有助于当地环境的改善。(3)开展旅游有助于野生动物的保护。(4)旅游收人还会为旅游环境保护提供资金支持。然而旅游对环境消极的影响更不容忽视,它阻碍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一定的威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供给来看,旅游区的开发缺乏科学规划,是造成旅游环境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的旅游开发没有科学规划,急功近利,简单模仿,盲目建设,不仅造成旅游资源的浪费,而且使一些高品位、原生态的景观遭到破坏。有些旅游区虽然做了规划,但在实际开发时并未执行规划,结果旅游开发建设与旅游区整体环境不协调,破坏了旅游区环境,特别是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改变或破坏了旅游区所有的、且应当保留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和气氛等;在经营中,旅游业与工业污染有共同之处,宾馆饭店、娱乐、交通等产业部门的服务会排放“三废”。二是从消费者来看,旅游者在流动和停留过程中会产生“民生污染”、乱踩乱踏、乱刻乱画、滥挖滥采、狩猎打鸟等破坏性行为;许多景区大量游客涌人会对生物、土壤、水体、大气、环卫、设施等产生破坏;人群集中造成大气污染、噪音污染、视觉污染、垃圾污染、社会污染,甚至会造成景物损耗、环境衰退、生态失调。三是对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过度开发的旅游往往造成异地文化冲击,使旅游地传统文化生存土壤改变,传统价值观不断被侵蚀和退化,造成民俗文化的同化、庸俗化、商品化:在传统民风、民俗被破坏的同 3 时,大量伪民俗也应运而生。这类伪民俗或是改头换面,或是夸张造作,或是凭空杜撰,牵强附会,欺骗了旅游者的感情,对旅游地形象造成很恶劣的影响。
三、目前我国旅游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我国旅游业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1、相当一部分热点旅游区污染严重。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
2、旅游区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区内垃圾随意抛洒堆积,污水、污物随处可见;
3、一些热点旅游区超规模接待游客,旅游区人满为患,拥挤不堪,旅游气氛丧失;
4、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与旅游区整体环境不协调。
四、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国旅游业目前面临很多环境问题,如相当一部分热点旅游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大批游客拥入,致使基础设施紧张,旅游旺季造成在某一景区的高度集中破坏或影响了该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存环境;旅游区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区内垃圾随意抛洒堆积,污水、污物随处可见;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与旅游区整体环境不协调等等。造成这些旅游环境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经济发展中的短期行为破坏旅游环境
很多地方以追求高经济指标为第一目的,环境保护被相对忽视了,甚至有些地方以牺牲环境来求得经济发展。上海的黄浦江,广州的珠江,苏州的河港,南京的秦淮河这些“游船云集,鼓瑟相闻”的着名游览区今天都已经变成了令人厌恶的“黑河”、“臭河”,全然没有了昔日的风采;在中国的第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的上游 4 河谷地带,近年来兴办了十几家采矿冶炼企业,它们排放的废水使奔腾在这一着名瀑布上的水流不再洁白晶莹,而是泛着黄色泡沫的浊流!再如“奇秀甲东南”的武夷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再配上独特的九曲溪及两岸苍翠、挺拔的植被,而成为着名的风景旅游区。但在前几年人们却对武夷山上的森林,进行掠夺式的砍伐,使其精华的九曲溪的水位急剧下降,而严重威胁武夷山的旅游景观价值。
(二)旅游者自身的不当旅游行为导致自然环境质量下降
旅游者自身的不当旅游行为主要在于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对景区环境的污染以及旅游活动本身对景区生态平衡和旅游意境的影响。由于旅游区本身设施的不完善和游客素养不高,在旅游的过程当中,大量垃圾随意扔洒堆积,破坏了自然景观,污染了景点水体。周庄景区就是因为伴随着大量游客的到来而产生了很多的垃圾,而本身设施存在着局限性,使得周庄环境卫生得不到保证,水体污染逐渐严重。虽然周庄在南北水系建阀,但是其更新速度远比不上其污染的速度。
(三)旅游区客容量超负荷破坏了旅游区自然生态系统平衡
旅游人数、旅游区客容量与环境质量之间有着一种直接的密切关系,旅游人数大于或等于景区饱和承载量时,旅游对环境的破坏则大些,反之,则小些。以莫高窟为例,在7至9月的旅游最旺季节,在同一时段密集的游人对洞窟壁画本身产生相当严重的影响。敦煌研究院能提供的数字表明,40个人进入洞窟参观半小时,洞窟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就会升高5倍,空气相对湿度上升10,空气温度升高4摄氏度。二氧化碳是一种酸性气体,在高湿度条件下会与石青、石绿、氯铜矿、铅丹等颜料发生作用,使这些颜料变色,而人呼出的大量水汽可使存在于壁画中的可溶盐溶解向壁画面移动、累积。当洞窟内干燥时,可溶盐又在壁画颜料层上结晶,这 5 样使颜料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同时在一定湿度条件下,壁画易产生霉菌,而霉菌生长代谢中的产物及死菌体会严重污染壁画并使颜料变色。所以洞窟不断经受着各种破坏,加之壁画制作材料质地脆弱,许多壁画已经产生了空臌、酥碱、起甲、变色、霉菌等多种病害。我国的许多旅游景区,这种超容量运转现象极为严重,致使景点内植被受到严重破坏,环境也受到严重污染,大大地降低了景点的吸引力,缩短了寿命。
(四)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破坏旅游区环境
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有些景区的设施建设与旅游区整体不协调,造成旅游区生态环境、和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古迹复原处理不当,新设项目与旅游区景观不协调,改变或破坏了旅游区所有的且应当保留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和气氛。还有一些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 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五、旅游发展中环境问题分析
案例分析
案例一:黄山无序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黄山即是世界自然遗产,又是世界文化遗产,然而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假日旅游的不断升温,黄山旅游开发逐渐出现了无序竞争的现象,对黄山的旅游资源和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如在1000多米的黄山核心风景区,不仅拥有数量众多的楼堂馆所,而且其数量还在不断增加。这主要是黄山旅游发展股份公司麾下7家宾馆的盈利,吸引 6 了更多的后来者跃跃欲试。比如黄山市的一些政府部门,就纷纷在黄山核心旅游区内修建自己的招待所,接待游客。
既然要修建楼堂馆所,首先不可避免的是要开山炸石,伐木毁林。当楼堂馆所建好,紧接而来的是餐厅的油烟,宾馆的污水,还有遍地的生活垃圾。建筑使用的水泥、钢筋和碎石四处堆积,原来的植被荡然无存。旅游景区的景观大打折扣,如观瀑楼对面的瀑布叫“人字瀑”,往日一股瀑布飞流直下,在中途分为两股,像是在悬崖峭壁上写了个大大的“人”字。但今天,峭壁上只剩下瀑布冲刷过的痕迹。而“梦笔生花”的真松树是一棵长在山顶端部的黄山松,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一棵塑料树,真树已在几年前枯死了。
分析:环境是一个景区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黄山不仅是安徽的黄山,更是中国的黄山,人类的黄山。如果一味地为了眼前利益而破坏旅游地环境,不去加以保护,那么黄山的旅游资源优势很快就会被其他景区所代替。因此,我们绝对不能为了片面的最求经济效益而无限制地利用甚至破坏自然环境。
在黄山旅游资源开发中,由于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经营者盲目建设,为了旅游而搞旅游,不注意综合治理,已经造成了景观污染等方面的破坏。黄山以天下第一奇山著称,依托的就是“甲天下”的风景,就是黄山奇特秀丽的自然环境。如果连这个优势都没有了,那黄山的天下第一奇山就无从谈起。所以,发展黄山旅游的同时要充分地保护好现有的自然环境,对自然环境进行限量限时的控制使用,只有这样才能使旅游业得以持续性的发展。
案例二:古村镇旅游过度开发应该叫停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古村镇相继被卷入旅游开发的大潮,成片的伪古 7 建筑替换了原汁原味的古镇风貌,原居民也被外地商人所代替,古镇纪念物更是大江南北相差无几,旅游给古镇带来不同程度上的损坏……由于很多古建筑物年代已久,已没有利用价值,因此,许多居民为了眼前利益而盲目地挖门楼、拆房梁、卸门窗、搬石雕,使得古村落的整体性遭到严重破坏。
分析:过度开发导致旅游地环境破坏的事情屡见不鲜。古村镇是指那些“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有重大历史价值或革命纪念意义的城镇、村庄”。古村镇作为旅游产品不仅属于现在的消费者,还属于将来的消费者。我们不能因为经济利益而让我们的古村落失去了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原汁原味,让其失去可持续发展的依据。
因此在在古村镇旅游开发中,我们应该做到:
第一,建立一支专家队伍,一普查的方式到各个古村镇去考察、论证。进而确定哪些有文化价值、旅游价值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以免被破坏。第二,制定有关古镇、古村落抢救和保护的完整规划。
第三,把开发旅游资源和保护村民利益结合起来,尤其不能以保护古村镇之名,不村民赶走。
第四,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古村镇的保护,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为古村镇保护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六、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分析
为使旅游业持续地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针对旅游业所存在的环境问题笔者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1、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的科研工作和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长期以来,环境科学的研究只是从人类健康需要出发,很少从人类精神、心 8 理需要进行研究,而这正是人类与环境相互联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并在人类旅游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提高人们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向全体游人、旅游从业人员和区附近居民宣传旅游环境保护知识。
2进付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
不当的旅游开发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破坏是无法弥补的,从保护的角度出发。存开发前对开发活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分析、识别建设、经营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减免对策.把可能对旅游环境造成的贝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包括:旅游区环境承载力分析、旅游规模分析、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识别、旅游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分析等等。
3、在旅游区发展建设中做好旅游环境规划。
旅游环境问题的产生、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不当造成的,因此需要制定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预见性的旅游环境规划。用于组织、管理经济、旅游及其它破坏旅游环境的活动,来解决发展生产、扩大旅游规模与景点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使其协调一致,以保证经济发展和旅游活动持续稳定的进行、防止旅游区环境的破坏。旅游区的环境规划是旅游区的经济发展、旅游业发展和旅游区环境保护的综合性规划,这个规划是从维护旅游区环境美学质量和合理利用旅游资源的角度出发,应用系统工程的原理与方法,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与旅游区环境美学规律,对经济活动和旅游活动的结构、规模和布局实行统筹规划,达到既发展经济、扩大旅游又不破坏旅游区环境的目的。
4、运用经济及其它手段,控制热点旅游厂的旅游规模。
采取提高热点旅游区的门票价格、划定特殊旅游景点并控制其旅游人数等手段;调整旅游区的旅游规模,在保证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旅游区的环境得到保 9 护。
5、加强旅游环境立法。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做好旅游环境保护工作的保证,通过对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制定行为规范。对破坏行为实行强制性的干涉与惩罚。
立法主要内容有(1)旅游区建设项目的审批办法和权限;(2)旅游区保护范围和保护内容的确定;(3)对违反者的处罚办法等。
七、总结
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论文 篇6
4.1健全旅游环保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旅游环境保护和一般意义上的环境保护相比,所涉及的面更广,因素更复杂,因此,有关立法部门应尽快制订和颁布《旅游法》、《旅游环境保护暂行规定或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以便和已有的制度配套完善。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依法守法来保护和治理旅游环境,建立强有力的旅游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完整的管理体系,监督和管理旅游开发和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4.2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管理
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应多谈“防”,少谈“治”,突出“防胜于治,防先于治”的管理思想,使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宏观地贯穿旅游规划、开发、发展和巩固等各个阶段,规划时,应通过科学合理的环境预测和估计,对环保的点、面可能造成破坏的程度和范围以及景区超载情况的有效调控等问题进行宏观管理,应切实避免旅游开发与发展中重产值、轻环境的短期行为,避免“亡羊补牢”式的管理手段。
4.3提高环保意识、实现主客参与管理
旅游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管理部门、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全体参与。因此,通过法制观念教育、全面观念教育以及长远观念教育,来提高全民族乃至入境游客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持续发展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4增加环保经费
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大事。在目前国家财政吃紧、困难较大的情况下,各级有关部门应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筹资办法,以保证充足的旅游环境保护经费。比如,在旅游环保管理上,收好、管好、用好各种排污费;对景区开征适当的旅游资源维护费;此外,地方政府要积极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不断增加经济后劲,以保证逐年增加旅游环境保护的投资。
4.5加强科学研究
旅游科学是一门以应用型见长的交叉学科,旅游环境保护涉及到的学科面很广,因此,在景区的开发和发展工作中,应开展多学科、深层次的调查研究,以便更科学地对旅游环境进行综合保护和治理,使旅游得以持续发展。
4.6抓住时机、大力开发生态旅游
随着生态意识的普遍提高,旅游者本人将成为旅游环境保护的重要角色。由旅游者直接参与环境保护的乡村旅游、绿色旅游等等生态旅游形式是当今公认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旅游与环保矛盾不能共存的理想的旅游形式,是世界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我国有许多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适时适地地开展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有利于旅游环境保护意识的整体提高。
5结语
旅游企业发展环境的调研报告 篇7
摘要旅游学科发展至今,国际和国内旅游学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都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公认的学科核心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目前的研究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导向色彩,忽视了环境和社会方面的研究,其片面性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了证实。旅游学科体系框架的构建需要将环境、社会问题纳入框架的核心。本文试图通过对现有理论的审视,基于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从发生学、系统观视角来讨论旅游学的核心,尝试建立旅游学科的框架体系。从发生学角度看,旅游的核心是旅游活动,其中,既包括旅游者活动,也包括旅游供给方的各项活动,可将其归纳为旅游经济系统、旅游环境系统和旅游社会系统。与此对应,以旅游活动为核心的旅游学科体系也应该以旅游经济学、旅游环境学和旅游社会学三者并重的方式进行探讨和研究。不仅应考虑旅游产生的各种经济现象、社会关系和环境影响,也应考虑把其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研究对其他子系统的影响。
关键词旅游学基础理论;旅游学核心;旅游学科体系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9)08—0017—07
一、问题的提出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旅游学研究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德国、瑞士和奥地利等国家的旅游学者在旅游研究中做出了许多开创性工作。马里奥蒂(Mariotti)1927年首次从经济学角度对旅游现象作了系统的剖析和论证,但至今旅游研究依然众说纷纭,甚至有些学者认为旅游理论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吴必虎等学者通过对国际旅游学界权威学术刊物《旅游研究纪事》(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在1973—2003年间的《主题词索引》(subjeet Index)进行了统计研究,发现“对旅游学理论……的研究已有相当的论著,但还不够成熟、不够完善。尤其是旅游学基础理论,在很多问题上,譬如本文正在考察的旅游学科体系问题,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
从国内来看,虽然学术界对旅游学科体系、基本理论框架等方面的研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旅游学理论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与其他成熟学科相比,旅游学仍非常年轻。受到我国旅游发展经济利益导向的影响,我国旅游学研究的功利性色彩十分浓厚,旨在解决旅游发展中具体问题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比较多的成果,而旅游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却非常欠缺,至今在旅游研究对象、旅游学科体系框架等基本问题上都尚未形成共识。
总的说来,我国旅游学科框架方面有代表性的理论有以下几种:
“六要素说”是较有代表性的,即认为旅游学的研究对象是从活动角度界定的“食、宿、行、游、娱、购”六大要素。目前有学者以六要素为核心建立了旅游体系结构,并认为“旅游六要素不仅是旅游产业结构的主体,而且在旅游学科体系中也居于基础性的地位。旅游六要素有自己的概念和原理体系,使旅游学具有应用学科性质”。笔者认为,以“六要素说”来认识旅游业,带有明显的功能导向或者实践导向的色彩。以旅游者的活动为研究的轴线,优点在于有助于建立旅游者导向的旅游发展观念,在旅游规划和开发中,这一观念尤为重要。但仅从旅游者的角度来认识旅游,不可避免地将旅游供给方(包括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和政府有关部门)排除在分析框架体系之外,使得分析结果不够完整。同时,以“六要素”理论来分析旅游学科框架也存在相互矛盾之处,如旅游人类学、旅游经济学、旅游社会学、旅游行业管理等方面无法进行分类,使分析结果不够清晰。
另一种影响较大的理论是“三体说”,即将旅游学科框架理解为主体、客体和介体(也称媒体)。有的学者认为,旅游学是以这3个要素为核心,研究旅游活动和旅游业发展规律的科学。在这一点上笔者同意谢彦君的观点,“把旅游的主体、客体和介体定义为旅游学研究对象的核心,太过于一般化,而没有体现旅游现象的特殊性。因为任何人为的行动,乃至任何生命活动,似乎都离不开行为的主体、客体和介体”。另外,“三体说”还存在一个理论上的硬伤,就是关于旅游介体的认识。有些学者认为旅游介体是指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连接起来的旅游交通,但更多的学者认为其是指旅游业。前者虽然也有一定道理,但却失之片面,须知促使旅游活动发生的绝非仅仅是旅游交通,旅游业不仅通过营销刺激了其产生,也通过各个部门的协作使得旅游活动能正常的进行;正是因为旅游业的存在,大众旅游的出现才成为可能。而后者认为旅游介体就是旅游业,产生了一个逻辑上的混乱,即旅游资源的归属问题。在“三体说”中,旅游资源应该作为旅游活动的对象归为旅游客体,但同时,旅游资源以景点景区的形式表现出来又不得不归于旅游介体之下。总之,“三体说”搭建了一种学科体系的框架,对从整体上把握旅游学科体系是有意义的,但也存在着缺陷。
系统论的思想引入到旅游研究之后,立刻成为学者们研究旅游体系的工具。国外学者们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分别从结构一功能的角度、系统的混沌性和复杂性角度,以及空间结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旅游系统模型。在国内近年来以吴必虎为代表的系统论的观点受到了广泛的认同,即将旅游活动视为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旅游系统构架包括四个部分,即客源市场系统、出行系统、目的地系统和支持系统。这一理论从系统论的角度阐述了旅游学研究的范畴及其涉及的范围,尤其是支持和保障系统的提出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在用来描述和解释旅游现象是有力的,但在作为旅游学科体系的框架时,则有一个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即旅游学科体系是否存在一个理论核心。如果不存在理论核心,则旅游系统也与前面所述的“三体说”一样,仅可作为旅游学科框架的一种视角,强调对旅游现象的描述,而前瞻性和指导性则不足。
以上仅是旅游学科体系建设中受到较为广泛认可的3种观点。旅游研究的框架虽然经过了30年的构建,至今仍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和看法。各种理论都有其合理之处,但或因不够全面,或因非旅游业所特有,或因重描述轻概括而未能形成旅游学科独特的研究体系框架。
二、认识旅游系统需注意的问题
要认识旅游学科研究体系,需要坚持以下的认识:首先,对理论的探索必须坚持与实践相结合。旅游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它来源于实践,并将用于指导实践,离开旅游发展的实践空谈理论是没有出路的。对旅游学科研究框架的认识首先来自对旅游发展实践的总结和规律的归纳。另外,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旅游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而社会现象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因此“研究旅游现象要放到历史发展的背景中去考察,探索它的起源,借以知道了事物的过去,可以明白它的现在,从而推断它的未来”。这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普遍方法。
按照旅游发生发展的顺序和相关学科的发展(图1)。可以看出,起初是个体旅游需要的产生,随着旅游人数的增多,旅游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对其形成机制的研究是旅游心理学、旅游人类学的内
容。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人们注意到旅游的存在时首先注意到了其经济功能,旅游学科的形成也通常以旅游经济学为起点,研究旅游现象所产生的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旅游成为社会现象,带来了旅游业的出现和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建设,并很快出现了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和旅游资源的毁损,随之引起了对旅游企业管理、旅游地理、旅游影响、旅游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由于过度竞争和资源毁损问题的出现,政府对其进行宏观管理。在图1中,各方面的研究均以旅游经济学为出发点,这是因为当时旅游学科研究的各个领域都带有经济导向的色彩,如对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始于市场营销的需要,对旅游地理学的关注是始于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规划和开发。
从旅游实践发展的角度来总结旅游学科的框架,必须注意旅游学科研究对象的广泛性和系统性。从实践的发展来看,单纯以旅游经济学为核心,忽视环境和社会方面的研究,其片面性已经得到了证实。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实现我国旅游业的和谐、健康发展,学术界在旅游学科体系框架的构建过程中就需要将旅游环境学和旅游社会学纳入框架的核心,以纠正学者们已经观察到的“偏枯现象”。
第二,必须注意区分旅游的框架和旅游学科框架。旅游活动是旅游学科研究的对象,因此双方的框架必定有相似之处,但由于理论在来源于实践的同时还必须高于实践,二者也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一差异主要表现在旅游学科框架带有概括性、指导性和前瞻性。仅仅对旅游现象进行描述而不是对其进行抽象和概括,必然会被旅游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所迷惑,从而难以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升华,难以从中提炼出旅游学科内在的逻辑。旅游学科框架的建立要与实践相结合,更要站在科学哲学的高度,用科学研究的方法研究丰富多彩的旅游现象以及旅游学科的核心框架。因此,对理论的研究必须抓住核心。旅游现象看上去包罗万象,如果仅仅就事论事地去分析旅游的框架,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对旅游学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对旅游的核心与本质的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
第三,对理论的研究必须坚持发展的眼光。假如仅仅是就已有的事实进行总结和归纳,那么理论研究也就失去了意义,也不可能用于指导实践。认识旅游学科框架,不仅要认识旅游中现有的现象,还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来指出将来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随着实践的发展变化,旅游学科框架将会做出的相应的调整。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我国旅游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与环境责任也会越来越重,旅游学科体系中也应该反映出这一变化,加强对旅游的社会功能与环境功能的描述和研究。
三、旅游学科框架的核心
旅游的核心是旅游者的活动,这一点似乎没什么疑问。但有趣的是,在传统的认识中,旅游活动却并没有天然地成为旅游学科体系的核心。关于旅游学科体系的核心,目前占主导地位的有两种认识,第一是传统的旅游经济说,第二种是谢彦君近年提出的旅游体验说。
在我国目前的学科体系中,旅游经济学处在核心的位置上。其原因有三:首先是旅游活动引起人们的关注是从旅游所带来的经济现象开始的,经济学也因此成为最早涉足旅游学研究的学科,这使得不论国外还是国内的旅游研究都或多或少受到经济学的影响。其次,我国旅游业在其发展的初期就承担了为国家创造外汇的任务,因此,政府和企业界都特别关注旅游所产生的经济价值,这种思想自然也影响到了学术界,以至于我国旅游专业名称初期称为旅游经济。再次,经济学发展比较成熟,有较为完善的研究体系和方法。由于这三点原因,人们产生了旅游的内涵属于经济属性这种带有普遍性的认识,而其他学科,如心理学、地理学、管理学的介入,在规模和深度上都相当有限。甚至在目前我国的学科分类上,旅游也分在了管理学之下。
据图1可构建出目前的旅游学科框架,到目前为止,围绕旅游现象这一核心产生了一系列的学科(图2),但各学科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旅游经济学至今仍然是认识和研究旅游学科最常用的体系和思维方法。旅游心理学、旅游地理学、旅游企业管理等学科也处于重要的地位。正如申葆嘉先生所说的,“人们常常把旅游现象作为经济性质的活动来考虑,就这一点来说,就出现了一个突破旅游现象的经济外壳才能接触到它的文化内涵实质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成为旅游学方法论在从事基础理论研究时需要考虑的难题。在这里‘从经济进去,由文化出来就成为旅游学基础理论研究中方法论的重要考虑。其认为旅游学基础理论研究,不可能立即接触到旅游现象的文化实质,需要先从研究旅游者和旅游服务诸行业之间的供需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引导出来的与社会各部门的关系和现象,才能进入旅游现象的文化内涵实质”。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旅游带来的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负面影响逐渐凸显。由此,以经济学为核心的旅游学科体系也受到了挑战。学者们认识到,旅游的经济功能仅仅是其诸多功能的一种,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分系统,旅游对社会中的诸多方面都会造成影响。当创汇、平衡国际收支、回笼货币等任务不那么紧迫的时候,更应该回归到旅游活动发生的机制上来审视旅游的本质和旅游的核心。
在这一背景下,谢彦君提出了旅游体验说,即认为旅游学科体系核心是旅游体验。“对于旅游体验的研究,事实上构成了旅游研究的核心内容”。旅游体验说对传统的旅游经济说是一个突破和挑战,目前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认同。如有些学者认为“‘旅游体验这个基本陈述,体现了旅游的本质属性,揭示了旅游系统形成和演变的内核,是对旅游学研究对象的科学抽象,应当而且可以成为旅游学理论分析的逻辑起点。旅游学正是以旅游体验为核心,研究不同的时空状态下旅游体验的性质及其形成过程、形态结构、运动规律以及由它所产生和引发的各种关系和影响,以推动人类个体、社会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科学”。旅游体验说比起旅游经济说,是理论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它抛却了旅游的经济表象,去探索旅游现象的产生过程,理解旅游的本质和特征,并以旅游体验为核心构建了旅游学科体系。但这一理论也存在值得商榷之处,如该理论认为,旅游学要以旅游活动所展示的矛盾为核心。“所谓旅游活动,既包括旅游者活动,也包括旅游产业活动,而这两种活动恰好构成了旅游现象基本矛盾的两个方面,由此衍生出旅游期望与旅游感受、旅游动机与旅游体验、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旅游流量与旅游容量等一系列的矛盾形式和矛盾运动”。这一精彩论述确实令人信服,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问题,既然旅游学要以旅游活动所展示的矛盾为核心,那么所谓“矛盾”应该包括至少两方面的内容,而“旅游体验”这一说法显然仅仅着眼于旅游者,虽然其中包括的旅游观赏、旅游交往和旅游消费都涉及旅游接待地,但其显然并未包括在“体验”这个词的涵义之内。
目前旅游学科中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应该说是历史的产物,带有很强的阶段性和狭隘性,
但同时又是必然的,这是因为实践的特征和学者自身的因素。首先,“从科学研究的过程上看,实践的地方性、时间性和机会性因素都是在实际上发生作用的。”因此,如果想要为旅游学科建立一种大一统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完美体系,是不可能的,实践总是比理论所能抽象和概括得更加丰富多彩。其次,学者自身的因素也导致了目前旅游学基础理论的“战国”现象。因为纷繁复杂的旅游现象在进入不同学者视野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其原有学术背景的影响,学者们带着自己的知识体系去观察和思考旅游现象时都带着主观色彩;另一方面,学者们在思考问题时总会努力地调整自己的研究目标,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所掌握的资源,不存在完全独立和客观的研究。由于这两个原因的存在,旅游学科研究的路径必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有的学者利用混沌理论来研究旅游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旅游学混沌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旅游学‘前科学时期的混沌态,体现了旅游学的不成熟性;二是指由旅游学‘内在随机性而产生的混沌态,体现了旅游学自身固有的混沌性,它决定了旅游学科的多学科、交叉性和多维度等特点。”
在当前的认知条件下来讨论旅游学科体系的建立,既要看到现存现象的合理性,不能脱离当前的大环境来空谈建立一个排他的、绝对正确的学科体系,又要尊重实践和科研之中的多元化,注意体系的完整性和包容性。和所有的科学研究一样,旅游学科的研究也总是处于某种地方性、阶段性的情境之中,不可能脱离具体的场合而存在。因此,在对旅游体验说继承和思考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旅游的核心是旅游活动,其中包括旅游者的活动和旅游接待方的活动。旅游体验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它和“六要素”一样都是对旅游者活动的描述;旅游活动的其他方面也同样重要,那就是旅游接待方的活动,包括旅游接待地政府、相关旅游企业,旅游接待地社区和当地居民,以及当地自然环境因素,包括旅游地理等一系列内容,后者不仅是旅游活动的对象,也构成了旅游活动发生和发展的舞台。
基于对旅游核心的思考,旅游学科体系的核心也是旅游活动,需要研究的是旅游活动中的人(包括旅游者和旅游接待地区的管理者、居民)、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环境之间的矛盾。旅游活动既是这些矛盾的集中体现,也是这些矛盾的对立统一。
以旅游活动为旅游体系和旅游学科体系的核心,其意义在于以下两点:
首先,对旅游的关注和研究不应仅仅注意其对接待地区方面的作用,旅游经济说之所以不够全面,正在于此;而仅从发生学的角度去关注旅游的产生、发展,将旅游体验作为旅游研究的核心,或者仅关注旅游对接待地的环境影响也同样失之偏颇。旅游学科框架能否建立的关键是要找准对旅游学科研究路径的初始位置,目前的各个学科之间的研究能否融合起来,对这个“初值”的依赖性很大,有时会达到“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程度。而这个“初值”就应该反映出学术界对旅游所涉及的问题的全面关注。
其次,以旅游活动为旅游学科体系的核心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体现出社会发展与管理范式的深刻转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其实质就是确立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范式,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诉求,规约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目标。这与目前旅游发展的需要完全吻合,巴特勒(Buder)认为,理想的可持续旅游是要在3个层面上都达到可持续性,即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而不是单指其中的某一方面,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们用统筹兼顾的思想去思考旅游学科体系的问题,就必须将旅游者、接待地区社区和居民、旅游环境、旅游经济现象放在同等的位置上去考虑,而只有旅游活动能将它们统一起来。
四、对旅游学科框架的认识
围绕着旅游活动这一核心,借鉴以上提到的“三体说”、“六要素说”和“系统说”,可以就旅游学科体系的构建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在上文的讨论中已经明确了旅游活动是旅游所涉及的各种现象和活动的核心,同时也是旅游学科体系框架的核心,由此,可以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研究旅游活动发生的机制,为进一步得出旅游学科的框架体系做好准备。
图3表示的是旅游活动的发生机制。旅游者方面的旅游活动开始于对信息的需要,之后才是旅游动机的产生、旅游体验的发生和旅游后的反馈。其中,对信息的需要和信息搜索的结果构成了对旅游的推动力。旅游活动的提供方认为旅游活动包括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旅游服务三大部分,实际上还有旅游市场营销这一部分,由此构成了旅游拉力。旅游推动力和旅游拉力共同组成了旅游动力系统。旅游活动过程包括两个方面,即旅游者方的旅游动机、旅游需要和旅游体验,以及旅游供给方的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在旅游活动进行之后,旅游者会对本次旅游活动进行评价,这一评价将影响其下一次的旅游动力。同时,旅游活动的进行也会对旅游接待方产生影响,这个影响也会作用于下一次的市场营销活动。这一切活动都离不开支持保障系统。
图3中,旅游接待方的活动实际上包括旅游环境和旅游经济两个部分。旅游环境之中包括旅游资源、资源的规划与开发、旅游地理、气候等因素;而旅游经济则包括旅游活动中的各种经济现象、旅游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内容。
在对旅游活动的发生机制进行研究并由此探索旅游学科体系时,必须认识到旅游学术界正在进行的一种转变,即从注重旅游的经济功能转为重视旅游的社会功能。这也反映了我国政府发展旅游业的动机正在逐步转变为经济和社会双重动机,随着时间的推移,旅游的社会功能必定会大大加强。正如目前欧洲一些国家那样,政府发展旅游业的动机首先是提高社会发展水平,其次才是增加外汇收入、回笼货币、创造就业等经济动机。学者也注意到,“旅游业具有很强的社会事业性质”。另一方面,在和谐发展观的指导下,旅游活动需要实现的不仅是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还有环境功能。由于大众旅游和盲目的旅游开发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对旅游环境的关注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早已成为学术界,特别是国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大都仅仅停留在被动的保护上。如何通过旅游开发和经济的发展,积极主动地促进环境的保护,这不仅是在和谐发展观指导下的一个必然的课题,也是旅游学科体系建设中不能回避的问题。通过旅游来促进环境的积极保护,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从实践情况来看,许多宗教或考古建筑之所以从濒临毁坏的境地中被保护起来,更多的是由于旅游的发展,而不是由于它们在当地民众看来所具有的价值。因此,旅游学科体系中环境的这一部分不仅不可或缺,而且应该占到重要的位置。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推动文化遗产和自然保护的社会力量。
根据图3,如果将旅游者和旅游接待地区居民都归为旅游活动中的“人”,并用旅游社会学来进行解释,并且将旅游接待方的活动分为旅游环境和旅游经济两部分,那么在总结旅游学科体系的时候,就
可以概括性地归结为旅游社会学、旅游环境学和旅游经济学3个方面。
如前所述,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人、环境、社会、经济等现象和关系的和谐统一,借助谢彦君的思想,学科的核心是矛盾,那么旅游现象中就充满了这三方面的矛盾,旅游者需要的满足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旅游者期望的满足与旅游业发展的矛盾。这些矛盾贯穿着旅游研究的始终。同时,这3个方面中的每两项之间都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及其表现、发展、变化,才构成了目前多姿多彩的旅游现象和多学科的旅游研究内容,如果摒弃其中一个而将另外两项列为旅游现象中的基本矛盾,则难免失之偏颇。
因此,如图4所示,围绕着旅游现象这一核心,旅游学科体系需要从旅游经济学、旅游环境学和旅游社会学3个角度对这些矛盾的发生机制等进行研究,这就形成了旅游学科体系的三足鼎立模型,这3种学科分别借鉴了较为成熟的经济学、环境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范式,从不同的出发点来研究旅游现象及其规律。在此,笔者将旅游文化学归入旅游社会学之中。
目前旅游研究中出现的各学科的研究方法都可以统一在这个模型之中,如历史、语言、跨文化交际等领域,都可以归于旅游社会学的框架之下;旅游企业管理,包括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可以划为旅游经济学的范畴之内;而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等则可以归人旅游环境学之下。由于3种学科之间存在着交叉和重叠,如旅游消费者行为从传统上来看属于心理学范畴,但现在地理学家也从旅游流的角度进行研究,故其只能用虚线进行分隔。
在这一模型中,旅游活动是旅游学科体系的核心,围绕这一核心,旅游社会学、旅游经济学和旅游环境学3门学科各自承担了不同的功能。旅游社会学着眼于个体的旅游者体验及作为社会行为的旅游现象,是从旅游主体角度进行的研究;旅游经济学侧重于由作为社会现象的旅游活动引致产生的经济现象和关系,即旅游最明显的外在表现,这是从旅游接待地角度进行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最具实用性,对于促进旅游接待地的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旅游环境学也从旅游接待地的角度出发,侧重于旅游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特别是双方和谐关系的创造,这一角度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旅游与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旅游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总之,在这一学科体系中,经济、社会和环境3个角度的研究在功能方面互相补充,形成完整的统一体,强调旅游中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统一与和谐。
五、结论
从时间序列来看,旅游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其研究方法正在由多学科向跨学科转变,由对众多学科理论的盲目引进转变为有选择、有重点的吸收、转化和整合,由零散、片面的理论向有理论、有方法的完整体系转变。旅游学科正在经历着这样一个其他成熟学科已经经历过的过程。建立旅游学科体系的关键问题在于找到旅游学科体系的核心,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旅游的核心是旅游活动,其中,既包括旅游者的活动,也包括旅游供给方的各项活动。与此相对应,以旅游活动为核心的旅游学科体系也应该以旅游经济学、旅游环境学和旅游社会学三者并重的方式进行探讨和研究。
【旅游企业发展环境的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智慧旅游发展根本在企业08-12
对全镇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环境的调研报告06-14
旅游企业的财务管理10-17
旅游与环境共同发展07-27
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09-02
关于全县旅游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08-31
旅游企业界面管理07-15
旅游企业管理10-21
山西中小旅游企业05-10
旅游中小企业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