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中小旅游企业(精选8篇)
山西中小旅游企业 篇1
摘要:作为山西中小企业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山西中小旅游企业, 在促进山西省旅游经济发展、推动自主创新、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由于行业及企业特点, 与其他类型企业相比, 其发展面临着更多的难题。其中, 普遍制约山西中小旅游企业发展的难题就是资金困难。本文通过对山西中小旅游企业融资困境现状及其成因的分析, 希望可以引起政府、相关企业及机构的重视, 以更好的帮助山西中小旅游企业通过合理的融资解决自己资金的困难, 以此取得长足的发展。
关键词:山西中小旅游企业,融资困境,现状及成因
随着山西省经济的不断转型及旅游经济推动力的逐步凸显, 在山西旅游企业中占绝大多数的山西中小旅游企业在经济中的贡献率也不断上升, 为山西省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提供就业岗位、协调市场竞争、调整经济结构等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融资难却成为大部分山西中小旅游企业发展甚至是生存的一大难题。尤其是2008年以后, 在国内外宏观经济和金融状况持续恶化、全球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的环境下, 山西中小旅游企业的融资困难进一步显现。加之在行业经营环境、地区经济改革与发展状况等方面的制约, 融资问题更加复杂, 因此, 如何正确而全面的认识这种困境, 就成为改善融资环境, 缓解山西中小旅游企业融资困境的首要任务。
一、山西中小旅游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一) 资金缺口巨大
据有关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 山西中小旅游企业有86%, 其流动资金不能满足需求, 70%的企业无法获得中长期贷款。近两年, 随着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利率的上调, 就使得山西中小旅游企业融资缺口进一步放大。2010年11月央行又宣布对所有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0.5个百分点, 这无疑提高了山西中小旅游企业的融资成本, 造成了资金需求的巨大缺口。
(二) 融资成本过高
合理的融资结构可以直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而山西中小旅游企业却普遍存在融资结构不合理现象, 再加上银行贷款和民间贷款的利息费用较高, 进一步加重企业的融资负担。
(三) 融资渠道窄
目前, 山西中小旅游企业首要依赖内部融资的资本累积, 外源融资比例相对不足;而外源融资中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少, 主要还是依赖银行贷款, 直接融资渠道窄。由于证券市场门槛高, 创业投资体制不健全, 山西中小旅游企业几乎不可能通过资本公开市场筹集资金。
二、造成山西中小旅游企业融资困境的主要原因
(一) 山西中小旅游企业发展阶段的局限
1、企业规模小, 实力弱, 信誉不高
据相关调查分析, 山西省超过60%的中小旅游企业都处于初创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 这两个阶段正是企业资金匮乏、抵押担保力弱、需外部资金支持的阶段。同时, 此时的企业规模小, 抗风险能力弱, 经营不确定性大, 银行信贷风险大, 以及不健全的企业财务制度, 不规范的管理, 不透明的信息, 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金融机构的放贷意愿。
2、企业资产结构不适合向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
由于大多处于创业初期和中期, 这些企业很多是轻资产, 有的甚至除了租赁的办公场所、基本办公设备外, 没有任何固定资产, 对企业而言, 最宝贵的只剩下人员, 而无形资产又难以评估, 这就使得它们的账面评估值很低。
(二) 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山西中小旅游企业融资需求
1、山西省金融体制的局限
山西省的金融体系仍然是银行部门为主, 其他非金融机构为辅。山西省的这种金融体系仍然不健全、不完善, 无法为广大的中小旅游企业提供有效的融资服务。
2、银行开展的贷款业务“重大轻小”
随着国有银行的改革, 银行开始回归市场, 经营目标也转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这就使得银行部门风险意识越来越强, 他们更愿意把资金带给发展潜力大, 可抵押资产多的大企业, 而中小旅游企业的资金需求就受到了忽视。
3、贷款程序繁杂抑制了中小旅游企业的有效贷款需求
由于行业特点, 中小旅游企业对的资金需求具有时间紧、要求快的特点。而商业银行为强化信贷风险管理, 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信贷审批、发放操作规程, 造成审批环节多、手续繁、时间长, 这使得中小旅游企业的有效贷款需求无法及时实现。
(三) 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
一些担保机构为了降低自身的经营风险, 对中小旅游企业提出较为苛刻的担保条件, 而这些条件几乎赶上了银行部门的担保条件, 这在事实上并没有降低中小旅游企业寻求担保的门槛。
三、结论
造成山西中小旅游企业融资困境有多方因素, 要缓解和解除其融资困境, 需要企业、金融机构、政府多方面的努力。如企业自身管理的加强、融资体系的改革等, 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山西中小旅游企业的融资状况, 使其融资结构趋于最优。
参考文献
[1]卜洪运, 李海玉, 喻江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经济学分析[J].商业研究, 2006 (11) :55-57
[2]俞建国.中国中小企业融资[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9:25-37
[3]张朝元, 梁雨.中小企业融资渠道[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34-36
[4]秦艳梅.中小企业融资选择和策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44-46
[5]刘伟东, 陈凤杰.中小企业管理经营[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22-24
[6]李成志, 杨晓明.中小民营企业如何更好的利用内源融资方式[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9, 4 (2) :14-17
[7]张朝元, 梁雨.中小企业融资渠道[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34-36
山西中小旅游企业 篇2
工信部中小企业司: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中小企业情况调研的通知》(工信厅企业〔2009〕198号)的要求,我局迅速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班子其他成员为副组长,全省11个市局局长和省局业务处长为成员的调研组,经过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十几天的调研,结合平时掌握的情况,基本摸清了全省中小企业的发展情况。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情况。
(一)《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办法及相关配套政策的制定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出台后,我们就认真开展了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活动。同时,结合全省的实际,积极推动制定有关中小企业、非公经济的地方性法规政策。2004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决定》(晋发[2004]15号);2005年,又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若干意见》(晋发[2005]18号)。并且省直十二个厅(局、委)制定了相关的配套政策。2006年11月30日省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了《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办法》,2007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2007年12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中小企业局关于山西省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实施意见(晋政办发〔2007〕133号),2008年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中小企业局关于加快全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晋政办发[2008]79号),2006年12月山西省财政厅 山西省中小企业局印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晋财企[2006]241号),初步建立起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
(二)《中小企业促进法》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规定贯彻落实的情况,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制约因素。
1、贯彻落实的情况。
一是广泛宣传,使《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办法》逐步深入人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实施办法》正式颁布实施后,全省各地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各市、县都召开专门会议,制定了宣传贯彻《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实施办法》的实施方案,成立了学习宣传活动领导组,开展了扎扎实实的学习宣传活动。初步统计,省、市、县三级共有270多名人大、政府领导参加了活动,共制作各种版面两万多个,印发宣传资料上百万份,使宣传活动收到了显著成效。
二是加强协调,依法营造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制环境。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充分发挥综合协调的职能作用,积极与相关部门加强协调,共同促进和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一是加强与财政部门的协调,落实好有关专项资金和发展资金。二是加强与各类金融部门的协调,拓展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三是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共同创新和完善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管理、指导、服务和扶持措施,为中小企业创造了较为宽松的发展环境。
三是明确思路,狠抓以“山西省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为重点的四大工程。我省中小企业实施了以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为重点,主要任务是每年新培育30户亿元以上骨干企业;择优扶持100户最具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创办10000户小型企业,安排吸纳劳动力10万人,进一步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是强化服务,积极构建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贯彻“一法一办法”中,全省中小企业系统以完善服务体系为手段,以服务中小企业为宗旨,加快职能转变,建立适应中小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训、信用担保、信息网络、创业辅导、法律维权、行业协会、技术创新、管理咨询和市场开拓等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2、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制约因素。
一是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和发展资金落实不够。《实施办法》第四条和第五条规定,省人民政府和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上述两项资金。目前,省财政共安排1亿元扶持资金,其中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服务体系建设资金5000万元;科技型中小企业扶持资金和中小企业市场开拓资金5000万元(由商务厅和科技厅掌握),全省绝大多数的县没有落实这二项资金,难以起到政府引导资金和配套扶持的作用,影响了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宏观指导和微观服务。
二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是困扰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据我们调研的一些企业反映,现在他们基本上在国有商业银行贷不上款,主要渠道在农村信用社和民间借贷。资金的贷款利率加上担保费用已经达到15%--18%,有的民间借贷的利率已超过30%,造成大部分企业贷不上款和贷上款也用不起的局面。
(三)各级财政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的设立及使用管理情况和成效。
目前,省财政已安排了1亿元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含市场开拓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扶持资金)和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全省11个市和部分县不同程度上,建立起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资金。如阳泉市从2005年开始,连续5年,市财政列入预算科目,专门用于服务体系建设,共计312万元,专门用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平定县在从2007起,连续三年将服务体系建设资金20万元列入财政预算,并且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挤出200万元作为企业扶持资金,重点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紧张问题。太原市,从2005年起,市财政每年补助300万元,用于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已累计补助1200万元。尖草坪区落实每年中小企业发展资金20万元、服务体系建设资金10万元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主要是部分贷款贴息资金,朔州市从 2005年市政府就把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每年100万元。到目前,已到位500万元。
(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2004年省中小企业局组建后,我们就提出了全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即:“三项原则”、“四个结合”与“两个基本构架”。“三项原则”:一是科学规划,重点推进。二是政府扶持,市场化运作。三是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四个结合”:一是市场导向与企业要求相结合;二是量力而行与尽力而为相结合;三是新建服务机构与整合原有机构相结合;四是政府部门牵头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两个基本构架”:一是综合服务机构。是指各级中小企业局为中小企业、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的创立和发展提供全面服务的公益性或非盈利性服务机构。二是专业服务机构。是指依法设立的直接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类专业服务的社会化机构。专业服务机构可以是非营利机构,也可以是营利性机构,包括信用担保、市场开拓、信息提供、技术援助、会计审计、法律服务、人才培训、劳动就业、投资融资、行业协会服务等专业机构。专业服务机构按照市场化运作,在经营业务范围内为中小企业提供社会化服务。归纳起来,我们叫“融资担保、信息网络、人才培训、创业辅导、法律服务、行业协会”六大服务体系。为支撑六大服务体系建设,省财政从2005年起,每年安排2000万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服务体系的建设。
2008年我们又在六大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市场开拓、技术创新、管理咨询等三个服务体系,形成了包含九个服务体系内容的社会化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经过全系统的共同努力,目前服务体系建设进展顺利,发展势头良好。
(五)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省各级政府紧密围绕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战略目标,努力促进资源整合和集约发展,规划建设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区,对改善我省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的推进作用。目前全省形成了活性炭、法兰盘、码钢、纺机、玻璃器皿、精密铸件、耐火材料、食醋、小杂粮等中小企业集聚度较高的产业集群。但是产业集群发展仍然滞后,虽然初具雏形,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还很大,规模小、企业少、产业单
一、可持续良性循环发展体制尚未形成,集聚效应发挥仍不显著,导致带动作用不明显;配套设施仍需完善,特别是排污、绿化、消防等公益保障没有统一的规划和管理,金融、保险、邮电、通信等配套服务体系缺乏,功能较差;管理机构仍不健全,运作机制仍是老一套,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
(六)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及信用工作开展情况。
1、按照“制定政策、组织推动”的工作思路,相继印发了《关于在经济管理工作中推行中小企业信用报告制度的通知》、《关于结合信用评级对享受贷款贴息企业进行检查的通知》、《关于建立全省专业信用担保机构年度资信评级制度的通知》及《关于加强信用担保机构监管和推进担保机构信用评级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为全面开展信用评级工作,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服务工作的长效机制,联合人行太原中心支行、省财政厅、建设厅共同下发了《关于共同推动我省中小企业和信用担保机构资信评级有关工作的通知》,并组织有关专家起草了《山西省中小企业信用服务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编制了《山西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为深入开展信用服务体系建设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
2、制定并出台了省级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办法。为规范提高企业信用等级的真实可靠性,会同人行出台了《山西省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评价试行办法》,规定了企业信用评价的行业标准,使信用产品为银行所认同,彻底改变过去多头评级,信用等级置疑等严重制约和阻碍信贷融资、交易的尴尬局面。
3、开通了以自动化企业信用评级系统为纽带覆盖全省的“山西省中小企业信用服务中心网”。搭建银企信贷融资平台,以及企业与企业间的交易合作平台。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交易难的问题。
4、开展了中小企业诚信宣传培训、中小企业征信、评级和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及信用档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企业信用管理培训和信用服务体系建设讲座,组织举办了信用服务体系建设专题会议及信用管理培训班;委托联合资信等专业信用服务机构,开展了全省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与评价、担保机构信用评级等信用服务工作;组建了“山西省中小企业信用服务中心”,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
(七)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信息化工作开展情况。
1、技术创新工作。
近年来,我省中小企业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自主或与高等院校科研所合作研发新产品,开发新工艺。
(1)、一批先进的新产品、新工艺相继在我省中小企业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如:山西吉天利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发的新型阀控密封铅酸蓄电池、组合蓄电池获国家知识产权局自主知识产权认证,现已批量生产销售,其“吉天利蓄电池”荣获山西省名牌产品,“吉天利”商标荣获山西省著名商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实施名牌战略逐步增强。
(2)、建立了一批技术研发机构。我省到目前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有近1000余家,专利发明逐年递增。如山西建工申华暖通设备有限公司专利技术一种带流量刻度指示和锁闭功能的自力式流量控制阀2006年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山西乌玉光阳耐酸耐火材料有限公司的专利产品人工鱼草砖2006年由韩国科技局批准,技术上国际领先,先已批量生产。
2、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
完成了“山西中小企业网”和“山西乡镇企业网”的“两网合一”工作,建成名称、标识、域名统一的“中国中小企业山西网” 省、市、县三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均建立了信息网站,及时发布有关政策、产品市场、招商引资等信息。其次,积极实施企业上网工程,鼓励企业建网站,多次通过培训等形式引导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在规模以上民营企业中,85%以上都有了自己的网站,其中不少企业已展开通了电子商务业务。
3、存在的突出问题:
思想认识上的差距。“小富即安”,不愿也不敢冒风险去搞技改,产品多年一贯制,阻滞了企业技术进步的路子,影响了企业的发展;资金问题的制约。目前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科技进步融资难,严重制约中小企业的发展;人才的短缺。一是技术人才总量不足且结构不合理,二是中高级技工缺乏,三是对员工培训过程中,对中高层培训较多,对低层培训较少;政策落实上的不到位。对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的退税返还政策,还没有很好落实。对有突出贡献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技工实行重奖、如何引进和留住人才等方面的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科技服务体系的滞后。一是技术研发机构的认定服务,存在多头管理或无人管理的无序状态,二是在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方面,我省尚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高新技术产业创业服务中心或创新服务机构。三是在政策信息发布方面,企业对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知之甚少,有的不知道政策从什么部门获得。
(八)中小企业创业工作开展情况
1、主要情况。
2005年以来,按照“山西省中小企业创业辅导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积极开展创业辅导各项工作,通过舆论引导,政策扶持,强化服务,初步形成了中小企业创业辅导服务体系,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到目前,11个市局都成立了中小企业创业服务中心,创业辅导体系有序推进。一是制定了《2005—2007年山西省中小企业创业辅导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和试点县、重点服务机构、创业示范基地三个规范性管理办法;二是召开了全省创业辅导服务体系建设座谈会和全省创业辅导服务工作永济现场会,签订了试点县创业辅导工作目标责任制,公布、确认、扶持了全省11个试点县、13个重点服务机构;三是编写了20多万字的《创办中小企业实务教程》,省局直接组织近200人的创业师资培训和2000人的大学生、复转军人创业者培训,全省各市、县组织创业者培训人数2万多人。四是初步建成了海军802厂、山西科技市场等一批中小企业创业基地。中小企业创业辅导这项全新的工作已经打开了局面,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2、存在问题。
一是政策体系不健全,难落实。各级政府都制定了扶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但尚未形成完整、健全的政策支撑体系,已制定的政策规定也因种种原因无法落实,特别是配套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很难真正落实到位。二是服务体系不完善,工作难。市、县区创业服务中心成立后,仍然存在着编制少、人员少、经费少等问题,实质性工作无法开展,远远不能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在具体工作中,专业人才的集聚,项目库的建立,创业基地的开发和培育,由于缺少必要的政策支持,进展不够快,只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三是创业者融资难、担保难。在现行金融体制下,中小企业很难疏通直接和间接融资渠道,特别是初创期的企业很难获得贷款支持,自筹资金的能力又十分有限,主要原因是渠道狭窄,担保体系不健全。
3、下一步的工作和建议。
一是加强领导,完善体系。在本部门、本系统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创业辅导服务体系的同时,特别要引起各级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按照“创业一批,扶优一批,全面服务”的工作思想,重点开展中小企业创业辅导服务体系和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努力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创办的外部环境。二是搞好培训,营造氛围。按照“培训、引导、扶持”的思路,对不同创业群体进行创业培训和指导,要积极开展中小企业职工短期培训,开展网上、广播电视培训,以创业成功者讲创业进行培训。三是创办基地,全面推进。试点县要抓好中小企业的创业基地建设,选择1至2个生产型的创业园和流通型的创业园进行培育,推广县在建立健全创业服务体系的同时,要做好创业基地选择的前期工作,争取明年全面推开;四是集中财力、重点扶持。各级中小企业创业服务中心要建立小额贷款项目的统贷统还平台,负责开发、受理、组织论证,向银行推荐项目,并负责贷后项目的管理。要集中有限的资金,重点扶持一批信誉度高,市场前景好,有发展后劲的中小企业创办项目。
(九)中小企业管理现状,自身存在的问题。
1、观念陈旧,管理模式滞后。“小富即安”的思想比较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在产品生产上因循守旧,缺乏投资开发新品意识;在经营上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营模式,满足于无债一身轻,害怕举债搞发展;在管理方式上习惯于家族式的夫妻店、父子坊等形式。从调查情况看,尽管近几年我们在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也涌现出了一批好的经营管理企业,但是大多数民营企业仍然属于家族式管理模式,其弊端:一是以亲属为纽带的管理方式,管理人员绝大多数是自己的兄弟或姻亲,企业召开董事会实际上是开家庭会。二是投资主体的单一化,使筹资融资更加困难,企业很难发展壮大;三是亲情高于制度,企业管理者在管理员工时往往在制度与亲情之间权衡,最终亲情高于制度,使企业管理流于形式;四是企业核算不规范,有的根本就没有设立会计、统计、业务等核算部门及核算人员,有的虽然设立了财务岗位和人员,但核算很不规范。
2、人才匮乏,从业人员素质偏低。虽然近年来,中小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应用予以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企业仍面临着从业人员素质低,专业人员匮乏的问题。据调查,绝大部分企业对职工没有建立培训和再教育制度,企业整体素质偏低,70%的从业人员只能应对简单劳动。特别是创新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缺乏,直接制约着企业的做大做强,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科技进步、经济效益和企业发展。由于中小企业大多是家族式企业,大量使用家族成员,致使许多平庸之人充塞要害岗位,绩效评价不公平,压抑了家族外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工作积极性,不利于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引进。同时,民营企业在对外招聘人才时,往往只是以高工资来吸引人才,而对于保险、福利等只字不提,使得一些人才对企业感到无安全感,影响了企业人才资源及产品的开发与创新能力。此外,民营企业用人的随意性很严重,致使人才大量浪费,形不成人才优势。
3、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升级难度较大。科研经费少投入或没投入,自主创新能力弱,自主研发能力弱,产业趋同比较严重,规模优势尚未形成,有55%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在有独立品牌的企业中有70%的企业商标未进行注册。
4、法制意识不够强,信用意识比较淡薄。主要表现为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行为不规范,如偷税逃税,违规招工、用工,故意拖欠金融机构贷款、企业货款和职工工资等问题。另外,帐顶帐、三角债、连环债等拖欠帐款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十)建立完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法律制度的建议。
1、建立至上而下的中小企业普法宣传教育和执法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一系列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要加强《安全生产法》、《劳动法》、《招标投标法》、《合同法》等方面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和宣传教育,增强诚信守法、依法经营和依法办事的意识。深入学习宣传公司法律制度、公平竞争与市场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企业财务会计与税收法律制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以及刑事、诉讼等企业管理人员必备的法律制度。要加强《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学习宣传资源、环保和公共卫生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提高广大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干部职工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保护公共卫生的自觉性。深入学习宣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规范企业、促进企业依法经营、促进规范发展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对近期出台的关于企业发展、规范企业经营行为的法律法规要全面了解和熟悉。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应设立宣传教育和执法的专门机构,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监督、督查力度。
2、注重建立和完善提高企业家法律意识的培训制度。建立定期不定期对企业家的法律培训制度,加大对企业家法律素质的提高,如果企业家法律意识提高了,他们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就会有意识地去防范法律风险,就能够主动将与法律风险相关的业务交由法律部门进行审核,而不是走走过场。企业家的法律风险意识,不仅指他们对法律风险认知的程度,更重要的是指他们主动寻求法律顾问机构支持的自觉性,在进行各项经营中,作为企业的决策者,首先应当选择法律来为企业保驾护航。
3、引导企业注重建立员工的法律培训制度。职工是企业的主体,是产品的创造者,由于其工作岗位的不同,不同程度的都会发生不同类型的法律风险,其造成的后果也不尽相同。例如,生产工人、质检人员如果放任不合格的产品流向市场,会给企业带来用户投诉、质量赔偿、企业商誉受损等系列法律风险。因此,中小企业有必要针对不同工作岗位的职工,通过管理流程控制、员工全面培训计划等方式来积极引导和培育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只有每个员工都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依法生产,依法经营,就会大大减少企业的法律风险,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4、建立规范和约束政府行为的法律制度。严格执行现有法律法规,政府主动转变职能,为中小企业服务,各个职能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责和权限,通过加大服务力度,通过有效的沟通、协调、引导企业家提高抗风险的能力,在广泛宣传、加强培训、正确引导上下功夫。
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
(一)当前本地区中小企业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目前,全省中小企业户数约12万户,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以上。全省民营企业(包括国有民营、集体民营、个体私营和部分混合所有制经济)总户数(含个体工商户)80多万户;从业人员达到580万人。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我省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3455 亿元,占到全省地方生产总值的49.8%,比2007年下降3.2个百分点;上交税金412亿元,占到全省财税收入的27%,比2007年下降8个百分点。总体上看,我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呈现出四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社会贡献越来越大。目前,我省有14户民营企业进入全国民企500强。我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生产的煤炭、焦炭、生铁、生铁铸件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
10、2/
5、1/10和1/4,分别占全省的1/
3、4/
5、4/5和4/5。现在,全省农村经济总产值的2/3,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出口总额、工业增加值净增量和城乡居民收入的1/2,财政收入的1/3,都来自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的4/5都流向了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和县域经济的主体,成为城乡居民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城乡居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渠道,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过几年的结构调整,我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产业结构快速向新型化、多元化推进,整体结构趋向合理。传统优势产业得到了全面提升。在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的调控下,煤、焦、铁等传统优势产业企业数量虽然减少了,但产业素质得到提升,开始从资源型向资源深加工型转变,形成了一批煤-焦-化,煤-焦-铁-钢-材,煤-焦-气-电,煤-铁-铸造等循环经济产业链。现在,全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拥有30万吨以上洗煤厂100多个,40万吨以上机焦企业近百个,1000立方米以上高炉2座、百万吨钢厂6个。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乳制品、食用醋、小杂粮、粮油、饮料、果蔬、畜禽、枣系列产品等八大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初步形成生物制药、精细化工、磁性材料、新型建材、信息科技五大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初步形成餐饮服务、商贸流通、交通运输、文化娱乐、信息服务和旅游等六大第三产业发展重点;初步形成玻璃器皿、玛钢铸造、纺机制造、精密铸造、法兰盘、碳素等一批具有县域特色的块状经济和产业集群。
三是企业整体素质明显提高。2008年,全省年营业收入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达到589家,比上年增加41家;十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62家,比上年增加16家;二十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达21个,比上年增加3个;五十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5家,其中海鑫、安泰分别突破了100亿元。全省纳税在50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122家,比上年增加34家,其中纳税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有54家,比上年增加21家。我省营业收入最大的民营企业是山西海鑫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营业收入为116.9亿元;纳税最多的民营企业是山西大土河焦化有限责任公司,上缴税金11.5亿元。目前,经有关部门认定的我省民营科技企业累计达1000多家;有6种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225个产品被评为山西省名牌产品。我省各类乡镇企业工业小区、科技园区、东西合作示范区和民营经济开发区达到138个,企业布局分散的格局进一步改变。
四是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成为社会共识。在中央和省里一系列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精神鼓舞下,全省上下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热情高涨。许多县市采取了政策扶持、重奖激励等措施,推动全民创业,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各地实践也证明:凡是县域经济发展快的地方,都是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快的地方。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壮大了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的实力,在2008年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我省孝义市、河津市两市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位次分别为71位、75位。2008年孝义市GDP完成210.2亿元,财政收入完成43.54亿元;河津市GDP完成205亿元,财政收入完成38.2亿元。孝义、河津、高平、襄垣、泽州、介休、清徐、柳林、洪洞、怀仁、长治、古交、阳城、山阴、沁源16个县市进入全国中部百强县行列,比上届又增加了1个县市。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规模总量较小,增长方式粗放,结构性矛盾突出,新兴产业发展缓慢,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发展环境不太宽松等等,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解决。
(二)国际金融危机及国内经济形势变化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情况。
总的看,全省中小企业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及国内经济形势变化仍然未摆脱发展困境,主要经济指标同比下滑,主要行业、主导产品市场仍面临着诸多困难和压力,企业效益仍在低谷中徘徊。但从今年3月份起,全省中小企业呈现出企稳回升的趋势,主要经济指标出现了环比增长,发展形势有了一定好转。
1—8月份,全省中小企业累计完成增加值1116.8亿元,同比下降26.01 %;完成总产值3699亿元,同比下降25.81%;完成营业收入3438亿元,同比下降25.5%;实现利润274亿元,同比下降38.92 %;上交税金210亿元,同比下降26.02%;出口产品交货值完成37亿元,同比下降75.73%。
一是发展速度继续下滑。今年1-8月份,我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延续了去年的下滑态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较去年同期均有大幅下降。3—8月份,其增加值、实现利润、上交税金等出现了环比增长,8月份总产值、营业收入又呈现出环比下降。
二是主要产品产量出现负增长。今年1—8月份传统主导产品中原煤产量5472万吨;生铁产量1435万吨;焦炭产量3946万吨;成品钢材产量754万吨,分别同比下降48.63%、5.45 %、41.06%和18.34%。同比下降的产品还有:洗精煤同比下降46.99%、活性炭同比下降43.03%、电解铝同比下降86.44%、耐火材料同比下降28.27%等。
三是企业经济效益大幅下降。在产量下降的同时,主要产品的价格仍在低位徘徊,销路不畅,产品积压严重,企业亏损扩大,利润大幅减少。一些经济主要依靠煤、焦、铁产业的市县财政收入大幅减少,县域经济发展受到巨大影响。
四是出口形势严峻。由于国际市场疲软,需求量持续下滑,导致出口企业开工不足,订单不足,即使有订单的企业也是为了保市场而微利或亏损经营。1—8月,我省中小企业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75.73%,8月份同比下降79.28%,环比增加8.11%。主要出口产品焦炭、金属镁、法兰盘、玻璃器皿和芦笋、脱水蔬菜等生产企业普遍处于半停产、限产状态。
(三)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影响已采取的政策措施、具体做法和效果。
金融危机暴发后,我局全系统上下把应对金融危机作为最主要的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帮助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渡过难关。我们从去年9月份开始连续在全系统组织了3次大调研活动,形成了130多份调研报告,并专题向省委、省政府做了两次紧急报告,向省政府连续报送了《关于进一步支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草拟稿)和《山西银行业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指引》(试行稿)等8份有关文件报告,组织开展了“中国•山西第三届银企合作洽谈会”,举办了3次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高峰论坛和多次座谈会。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省局党组研究决定,暂缓回收近年来省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2.4亿元乡镇企业发展基金,展期14个月,以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从去年11月份开始,建立起旬报制度,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县的经济运行监测。今年年初,省局还成立了应对金融危机指导调研组,加强了平时指导和应急工作。
除上述措施外,金融危机以来,我局坚持每月召开一次经济形势分析会,还多次专门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听取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了解企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研究应对金融危机、推进科学发展的对策措施。支持帮助中小企业保增长、保发展、保就业,千方百计地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千方百计地抓项目建设、抓跟踪服务,千方百计地抓创业就业,狠抓了中央和省委一系列优惠政策的督查落实,不断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强了对中小企业产业政策的指导和应对危机的分类指导和帮扶,进一步提升了服务能力;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加强了对小企业的孵化,加强了对成长性企业的扶持,加强了对骨干企业的培育引导;强化引导对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的结构调整,实现转型发展的力度不断得到了加强;努力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等问题,尽心尽力地为企业解决困难。广大中小企业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我省关于扩大内需、保增长的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迎难而上,锐意进取,加强市场分析研究,努力做好产销衔接,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步伐,促进企业转型发展和产品升级换代,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下大力气挖潜增效,千方百计保市场、稳价格、促增长,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当前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融资难问题依旧突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由来已久,金融危机的爆发更加剧了融资的难度。尽管最近国家出台了支持中小企业的一系列金融政策,银行也做了一些努力,但出于风险控制考虑,信贷资金仍然主要投向了大企业和国家投资的大项目上,中小企业实际贷款额度严重不足。我省大部分政策性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资本金小,担保能力弱,为了降低风险,有的担保公司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过程中,或者借故不开展业务,或者提高担保门槛,担保条件甚至比银行还苛刻,担保费用也比较高,结果造成了符合贷款条件的优秀企业没有担保银行不愿意贷,不符合担保条件的银行更不予贷,担保公司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2、发展用地困难凸显。用地难是当前中小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现在新的园区不再审批,原有的工业园区、开发区的准入门槛提高,园区之外的用地政策审批很严,企业用地紧张较为普遍。土地供应成为我省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硬约束。
3、产业、环保政策稳定性差。一是中小企业在传统产业领域的发展空间日趋缩小。近几年,我省加大了淘汰落实产能、环保治理和安全整顿的力度,绝大部分矿产资源通过资源整合配置给了国有大型企业,大批中小企业从煤、焦、钢、铁等行业和相关产业退出;二是近几年省里出台的一些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从长远看无疑是积极、正确的,但由于规划滞后,变化较快,缺乏相应的稳定性和权威性,使得一些中小企业难以适应。
4、支柱产业单一脆弱。目前,我省中小企业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1:72:27,三产的比重比2001年下降5个百分点,二产比重则提高了5个百分点,近几年受市场利好的趋动,大量资金投入煤焦铁等产业,产能过度膨胀,多数企业没有形成产业链条和稳定的客户市场,没有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现在市场突变,潜在的深层次问题迅速暴露出来。农副产品加工业、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因投资乏力、比较效益低而增长缓慢,经济总量不大、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虽然出现了不少亮点,但整体上“星星多,月亮少”,形不成规模,接续性不强。
5、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力度不够。一些地方领导注重抓“强县”的大企业、大项目,而对中小企业重视不够;对大企业热情服务,而对中小企业则任其自生自灭;没有真正把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摆上重要议程,纳入整体规划。一些地方政府资金支持数量小,使用分散,形不成强有力的支持力度。由于政府支持资金分散,规模很小,很难起到对中小企业产业转型的引导作用。
6、企业整体素质不高。一是企业规模偏小。亿元以上企业的数量不到企业总数的千分之六,规模以上企业不到企业总数的3%。二是科技水平低。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仅占到企业总数的1%,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三是装备水平落后。一些工业企业生产工艺落后,高能耗、低效益,节能减排的任务十分艰巨。四是管理水平较低。家族式管理比较普遍,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规范运作的很少。五是人员素质低。全省中小企业中拥有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仅占中小企业从数人员总数的8%;拥有初中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数仅占中小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4%。
四、下一步推进中小企业结构调整、促进企业平稳较快发展的工作重点和建议
一是继续创优发展环境。首先,制定出台专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山西省“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意见”已经多次协调,争取尽快出台,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其次,加强督促检查。我们将积极协调由省政府办公厅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在全省开展一次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政策落实情况的督查活动,督促市、县政府在落实“两金”和市场准入、人才使用、技术创新、创业扶持等方面取得新成效。第三是积极争取国家以及中央各部门对我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二是继续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列入了国家和我省的“十一五”规划。我们要积极协调财政、发改委等部门,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山西省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实施意见》制定的各项措施,切实抓好小企业孵化、最具成长性中小企业扶持、骨干企业培育三大工程,力争每年培育30户亿元以上企业,重点扶持100户最具成长性中小企业,创办孵化10000户小企业,吸纳就业10万人。
对于中小企业的用地问题,我们将按照《山西省民营经济“十一五”规划》要求,积极协调土地部门,利用国有企业的闲置厂房、土地和各类园区,在大中城市和有条件的县规划建设50个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并比照享受工业园区和开发区的优惠政策。
三是加快推进结构调整步伐。按照“政策关停一批,市场淘汰一批,扶持救活一批,转型发展一批,做强做大一批”的思路,加快推进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特别是要把发展新型产业作为工作重点,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重点扶持农副产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旅游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非煤产业发展,引导煤焦铁等资源型产业转型发展新型产业。鼓励支持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高、成长性好的“小巨人”企业。加快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竞争力强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引导企业积聚发展。建立工作联系机制,支持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配套发展,推进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围绕大企业上下游产业链提供协作配套,建立起稳定的产、供、销和技术开发等协作关系。
四是努力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会同财政等部门,继续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组建省级中小企业再担保机构,为信用担保公司提供风险补偿和再担保支持。继续加强与金融部门合作,大力推行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工作,增强中小企业的信用意识。主动加强与新成立的晋商银行和省农村信用合作社联社的全面合作,争取在金融支持中小企业方面迈出实质步伐。同时配合金融机构,选择更多的市、县组建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和社区银行,充分调动民间资金,使其能够合法有序地支持中小企业。继续筹备召开一次全省性的银企合作洽谈会,组织企业和金融机构当面对接,帮助企业解决困难。
五是引导企业加强管理。继续开展“强化企业管理年”活动,在全省企业中组织开展以基础管理、现场管理、财务管理和质量管理为主要内容的达标升级活动,评选一批管理先进中小企业和管理达标中小企业,以推动企业管理的规范和上档升级。继续加强企业家队伍的建设,通过“银河培训”工程和职业经理人资格培训,每年培训1000名企业家,提高企业家素质。继续开展树立新晋商新形象活动,加强企业家的教育引导,提高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继续引导企业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推行股份制改革,推进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同时配合省资本办,积极开展上市辅导、培训等工作,力争在三年内培育3—5户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支持省内中小企业积极参加“中博会”等各类经贸洽谈会和产品展销会,鼓励中小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加强国际、国内中小企业的经贸合作。
六是加快推进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利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继续推进在全省每个县建设一个中小企业综合服务中心的工作,努力打造一支业务精、素质高的服务队伍,使基层企业能够在最短的时间、最近的距离得到最优质的服务。当前要充分发挥“银河培训工程”和蓝色证书培训作用,重点抓好中小企业职工的全员岗位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管理能力培训。
附件: 1.中小企业地方法规(规章)和配套政策调查表
2.地方财政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专项资金设立情况调查表
3.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调查表
山西省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篇3
一、山西省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
截至2012年年底,山西省中小企业约有10.3万户,个体工商户多达90多万家,占到全省企业总数的99%以上,目前总的从业人数也达620万人。山西全省的地方生产总值一半、财政收入和全社会就业的40%、新增城乡就业人数的80%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半数都是由中小企业来创造与提供的。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存在了所有制方面的偏见,再加上中小企业本身经济方面制约的影响,例如资信能力不强、信用等级较低、财务信息不不透明等因素,导致了中小企业要想从正规的金融渠道获得资金比较的困难。截至2012年年底,山西省中小企业的贷款余额占到了贷款总额的1/3,其贷款的增幅高出了山西省各项贷款的五个百分点。而山西省企业中有99%都是中小企业,那么现有的贷款规模与比例与中小企业的数量是极不协调的,还不能够满足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资金需求。
二、山西省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形式的变化以及我国国内的经济政策,使得山西中小企业的发展遇到了瓶颈。企业面临的各种问题中,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山西省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之所以存在,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
(一)企业内部融资渠道有限
在我国,企业的融资渠道有许多种,从融资渠道的方面分类,有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但是对于那些规模小、实力弱的山西中小企业来说,内部融资和直接融资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依靠外部融资的渠道来解决资金问题,即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虽然内部融资可以为中小企业省去融资费用,使企业融资成本降低,而且不会减少企业的可流动资金。但是,企业内部融资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企业的内部融资主要依靠企业利润、净资产规模等不确定因素。由于中小企业一般处于创业阶段,企业资金储备一般不足以抵偿企业发展所需资金。而且在企业股东增加投资也只能筹集很少的资金,对企业来说也只能解决现时的问题。一个企业不能每次一遇到资金问题,就要求股东增资扩股,这是不现实的。 所以说,内部融资这种方式,对于中小企业是不适应的。
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着很多不利因素,例如,一些中小企业经营者为文化水平较低的人,他们虽然在长期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营经验,但是缺乏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所需要的经营理念、经营方面的专业知识。企业经营不能一味地凭借经验,因为市场在变化,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谋得发展,必须学习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目前山西省中小企业还未建立健全现代化的财务管理体制,不利于中小企业进行融资。
(二)缺乏服务于山西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
在山西省的商业银行中,大部分的银行没有像花旗、汇丰等一些国际领先银行那样设立单独的贸易融资部门,企业融资周期比较长,耗时较多。向银行贷款进行融资,需要提供抵押担保, 但中小企业净资产较少,无法为所需贷款金额提供足够的抵押。 即使中小企业贸易关系可靠、物流和现金流稳定,也无法向银行贷到足够的资金。信贷问题成了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融资问题, 山西省政府虽然组织各级政府成立了许多的担保机构。但由于担保机构的组建并不是很规范,反担保措施较为单一,导致了能够被担保的中小企业数量较少,担保金额也不多,山西省设立的担保机构起到的担保作用没有能够充分地发挥。
(三)山西省的资本市场不健全
山西省的资本市场发展时间较短,资本市场运行体制还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至今,山西省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多层次和多渠道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资本市场。不健全的资本市场运行机制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近年来,特别是山西省的民间金融机构异常活跃,中小企业对融资的需求非常强烈,非法金融机构就趁虚而入。
目前来看,山西中小企业想要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这种方式的融资只能到国内主板市场上市进行融资或者通过在海外市场上市进行融资。但是数量众多而又规模相似的中小企业在国内主板市场上市几乎是不可能的。在海外市场上市,必须满足海外资本市场严格的上市条件。 例如,企业要想在海外上市需要净资产在1500万美元以上,并且市场流动值也要超过800万美元。这对于山西省的多数中小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常高的上市门槛。此外,如果企业想在海外资本市场上市,还要受到国内的一些政策、市场等因素的阻碍。 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的想法也不可能实现。因此,需要对这一问题进行综合治理。
三、解决山西省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企业自身建设,完善融资内部环境
山西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小、数量多等现状。如果中小企业不能为吸收外界融资来作为投资资本,那么就会面临着停滞不前甚至倒闭的风险,所以,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加强自身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山西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的贷款设置了较高的门槛,要想顺利获得资金,中小企业要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市场经济同时是一种信用经济,中小企业要想通过外部融资来解决企业资金缺乏问题,就必须提升企业的信用程度。一方面,山西的中小企业经营者要时刻提高自身文化素质,认真学习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另一方面,山西中小企业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一些中小企业在安排会计人员时,一人多岗的现象非常严重。企业不能违背回避原则,任用与管理人员关系亲密的人为会计人员。企业要完善运营制度,不断提高自身水平。这样,提升了企业信用,可以向金融机构申请更多的资金。
(二)金融部门设置专门服务中小企业的部门
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山西许多的中小企业被迫关门,那些没有倒闭的山西中小企业就希望通过银行贷款的资金来解决资金问题。但是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银行对未倒闭的中小企业的审核更加严格,中小企业就更难向银行贷款,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更加突出。
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的融资,促进其发展,金融机构有必要进一步推动融资业务。山西四大商业银行更加侧重于大型的企业及国有企业资金服务,专门针对山西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较少。因此,为了促进山西中小企业的发展,四大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需要向中小企业推出更多的金融业务。
首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进行调整,建立更多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信贷机构。这样,就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信贷保障。
其次,可以适当降低对中小企业信用度评定的标准。例如对于成长期的企业可以适当降低信用评定标准,对于衰退期或没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可以适当提供信用评定标准。虽然这在实施中有一定的难度,但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第三,山西省的金融机构可以建立起专业化的经营和管理体制,不断地降低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门槛,支持能够符合条件的山西中小企业发展。调整融资业务标准,强调融资条件,适当降低中小企业资信要求。对于能有效控制贸易交易或财产的融资业务,可以不要求企业提供保证金或担保。
(三)健全山西省资本市场,优化融资的环境
山西省要想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首先,资本市场要从过去服务于国有企业或大型企业的模式中脱离出来,转变成可以同时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市场。 其次,资本市场的投资人不能过分关注行业和市场风险,这样的投资方式会失去市场的调节作用,从而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逐渐被民营经济所取代,原有的融资制度不再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我国要完善融资体制。政府要制定相应奖励措施来鼓励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对于中小企业的金融政策,政府要完善融资体制,制定可行方案,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
四、结语
山西省农村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研究 篇4
农业是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三农”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国家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农村中小企业具有“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农户”作用,关系到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 要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 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然而,现阶段我国有利于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环境还没有形成,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还不完善;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村中小企业的“惜贷、拒贷”和民间借贷不规范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的短缺,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就业和社会协调方面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世界各国的政府也都在努力创造条件,促进中小企业更加迅速的发展。因此,对农村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农村中小企业融资的特点,分析影响它们融资的不利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从政府和企业等方面提出制度改进和制度创新的可行路径,为解决其融资问题提供一个有效的思路。
二、文献回顾
(一)农村中小企业概述
2002年6月29日召开的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对中小企业的概念重新做了界定,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
“农村中小企业”一词最早出现在200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农村中小企业对增加农民就业作用明显,只要符合安全生产标准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 都应当允许其存在和发展”。农村中小企业是相对于城市中小企业而言的,它涵盖农村地区的一切中小企业,既包括由农民投资和组建的企业,即乡、镇、村办的集体企业,农民组办、联户办和个体办的企业,也应包括其他投资主体兴办的工业企业。本文对农村中小企业的定义为:布局于县域乡镇,投资主体多元化, 以发展县域经济为主要任务,相对而言较大规模企业之外的所有企业看作为农村中小企业,其中也包括没有在工商部门正式注册的小型和微型非农经营活动。
(二)农村中小企业融资行为
美国经济学家彼得.纽曼认为:“融资就是为了支付超过现金支付能力而采取的货币交易手段的行为,或者是为了取得资产通过集资所采取的货币手段的行为。”关于融资的内涵一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来理解。从广义的角度来看, 融资就是资金在持有者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不仅包括资金的筹集,还包括资金的运用。从狭义的角度来看,融资主要是指资金的筹集过程。
融资即是一个企业的资金筹集的行为与过程。融资可以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讲,中小企业融资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资源配置的过程,企业按照一定方式,设定科学的要素组合方式,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因此,我们所讲的农村中小企业融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以资金供求形式表现出来的资源配置过程:即农村中小企业能否取得资金,以何种形式、何种渠道取得资金。本文所指的农村中小企业融资行为是指企业决策者在资金筹集过程中由于个人偏好,以及受到各种环境因素影响而表现出的融资需求的确定和融资方式选择的行为。
三、农村中小企业融资供需行为分析
(一)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需求行为分析
行为科学理论认为,需要是行为发生的根本基础。农村中小企业资金需要必将产生融资动机,而动机又必将引发融资行为,而行为的方向与目标就是满足企业的需要。因此,农村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的发生过程就是企业从资金需要发展到融资动机,再由融资动机转化为融资行为。
结合山西省农村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示意图(图1),可以看出,推动农村中小企业融资行为发生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农村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欲望、企业融资行为动机和企业行为要实现的既定目标。其中企业的资金需求欲望是推动企业融资行为的原动力,企业行为动力是企业融资行为发生的直接力量。根据经济学理论,当农村中小企业面对新市场商机时,企业是否进行融资取决于企业融资成本与融资后的预期收益的比较,其均衡点是企业融资的边际成本等于融资的边际收益。
从图2可以看出,农村中小企业资产负债的比率是比较高的,有39.13%的农村中小企业资产负债率在40%以下,近60.87%的农村中小企业资产负债率在40%以上。由于农村中小企业多为个人出资成立,法人一般为农村中出色的人物, 或是学历较高,或是眼光独特。因此,这些企业普遍存在着初始资金不足,负债经营情况普遍的现象。
(二)农村中小企业融资供给行为分析
我国现行的农村金融体系有以下几部分组成(如图3),分别为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合作金融机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及非银行商业性金融机构。
正式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商业中介, 即:中国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合作金融中介主要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农业发展银行为代表的农村政策性金融中介等。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因其商业目的,经营范围主要在县级以上地市;农业发展银行只是从事一些政策性金融业务;邮政储蓄和农村合作信用社是农村分布最广的正式金融组织,邮政储蓄也是最近两年才开始从事贷款业务,因此,农村合作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要供给机构。非正式金融机构主要包括私人借贷、私人钱庄、高利贷、当铺和合会等形式,这些金融组织的存在共同促使了民间金融的繁荣,也为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金融支持。 政府资助资金主要通过设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国家火炬计划和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等来资助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但是,这些资金也只能满足个别有条件的农村中小企业少量的资金需求。
正规金融部门的资金供给以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为主,就农村中小企业的贷款期限来看,全部为短期贷款。从山西省2011年各金融机构的各项贷款全额收入情况中可知,短期贷款额为4231.41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为6387.74亿元, 所占比重分别为37.88405%和57.18980% (见图4)。正式金融部门的短期贷款中流向农村中小企业的比重较小,山西省各项贷款流向农业、农村的资金非常有限。 农村信用社和民间金融是农村中小企业资金的主要供给者,这极大地缓解了农村中小企业资金短缺的情况,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促进农村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的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1. 要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的公共性作用。农村地区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任务主要归于农村信用社。然而目前,农村信用社的公共性作用是十分有限的,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要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的公共性作用,改变以往作为单纯的吸储机构,只存不贷的做法,承担起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任务,使其成为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发展多层次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 农村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规模小、时间短、频率高,正式金融机构出于成本和收益的考虑,大多不愿意满足这类资金需求。因此,为了获得区域金融资源的动态配置效率,需要针对农村中小企业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发展建立多层次的中小金融机构。
3. 商业银行建立服务于农村中小企业的专门机构。现阶段我国的商业银行主要是为大中型企业服务的,只有少数商业银行为农村中小企业提供专门的信贷业务,为了改变农村中小企业在融资上的弱势地位,商业银行应该集中力量开拓农村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不应以企业规模来制定贷款的标准,而是要以贷款的质量为衡量标准。
4.鼓励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在许多农村经济发展好的地方,民间金融呈现出十分活跃的现象。在正规金融机构逐步取消、合并农村网点的今天,非正式金融成为了农村融资的主要渠道。但是, 长期以来我国只重视正式金融机构的发展,忽视了非正式金融的积极作用。因此,要积极规范和引导农村非正式金融的发展,发挥其在解决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积极作用,弥补正式金融服务的缺口。
(二)强化金融社会责任,促进农村中小企业融资
要解决我国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就必须增加信贷行为的透明程度, 减少信息不对称性。在信贷市场中,广泛存在着介于二者之间的中介机构,这些机构包括:资产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 会计师事务所、信息咨询机构、资信评级机构、财务管理机构、产权交易机构等。 以独立于金融机构和企业的第三者身份,以公正公平、有偿服务的手段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和财产状况,从而有效地克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障碍问题,不仅可以帮助银行等金融机构识别优质客户,提高其经营效率,降低坏账风险,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提供借贷服务,而且也可以满足经营良好的农村中小企业资金,为其进入正式金融机构融资提供有力的保证。
(三)建立健全农村中小企业融资的制度建议
1.协调农村金融资源,打破金融资源的非均衡性。我国农村地区的银行网点的覆盖率很低,农村地区的金融资源极度缺乏,不能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为了有效的调控金融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资源,打破宏观金融的非均衡性,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的经济职能。
第一,扩大金融覆盖领域。对于金融政策的制定,不仅要保护大企业,更要适度的扩大范围,将触角深入到农村中小企业,金融资源的投放同样也要顾及到农村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满足他们的生产需要,这样才能更好地配置金融资源。
第二,要大力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建立一个竞争开放的多元化农村金融市场,是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大力发展农村金融市场,适当放宽农村地区金融市场的准入条件,允许符合条件的各类资金进入金融市场,培育多种金融主体, 推动建设公平竞争机制,消除金融产权所有制的歧视,鼓励农村中小民营金融机构的发展,提高农村地区金融资源的相对均衡配置,从而为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 建立健全农村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体系。目前我国针对金融信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发展滞后,即使在市场制度下有诚实守信准则的约束,但仍然不足以对金融失信、欺诈行为进行有力的管制与约束。农村地区的金融法制与城市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有法不依”的情况在农村地区广泛存在。
建立健全农村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体系,要借鉴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以《中小企业促进法》为依据,制定有利于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尤其是有关信贷担保、促进融资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尽快形成扶持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扩大农村地区的信贷机会,有效地保护农村中小企业信贷享有权,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摘要:山西通过对山西省农村中小企业的实证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农村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呈现出来融资行为及渠道选择,从政府、社会、企业自身提出相应地改进措施,以期有助于农村中小企业融资均衡的实现,同时也为企业和政府决策提供理论基础和政策建议。
山西省中小企业品牌营销策略分析 篇5
品牌营销的内涵及必要性
品牌营销是是指企业通过市场营销手段, 将自身的品牌、产品、文化等植入消费者心中, 最终形成品牌效应的营销策略。著名品牌营销专家翁向东认为:“品牌营销的关键点在于为品牌找到一个具有差异化个性、能够深刻感染消费者内心的品牌核心价值, 它让消费者明确、清晰地识别并记住品牌的利益点与个性, 是驱动消费者认同、喜欢乃至爱上一个品牌的主要力量。”品牌营销的目的是通过品牌的核心价值, 挖掘品牌内涵, 从而延长产品及企业品牌的生命周期, 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品牌营销包括品牌定位、品牌文化、品牌命名、品牌传播以及品牌延伸等多项内容。
山西省中小企业品牌营销存在的问题
山西省拥有众多品牌, 是一个老字号品牌较多的地区。一度时期山西品牌在全国乃至世界都颇具影响。改革开放后山西省也曾打造了芳芳洗衣机、海棠洗衣机、春笋电视机等全国知名品牌。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山西省品牌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尽管目前拥有晋泉高粱白、东湖醋、冠云牛肉、沁州黄小米、双合成蛋糕等多种品牌, 但是全国知名品牌数量锐减。山西省现有企业中中小企业占多数, 受到自身规模、资金、理念等因素的影响, 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名牌数量少、企业规模小、高技术附加值产品数量缺乏等问题, 对品牌营销的重要性普遍认识不足, 因此品牌很难走出地域, 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市场。
1.品牌意识薄弱, 缺乏对品牌的总体规划
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通过品牌的塑造企业可以获取高额“附加值”, 达到利率最大化。山西省“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努力实施名牌战略, 重点培养一批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 政府部门及相关企业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品牌培育、发展力度。但是受到传统经营模式及中小企业制度等因素的影响, 很多企业及企业领导对品牌认识不够, 缺乏名牌意识。另外品牌建设是一个系统规划的过程, 包含产品生产到销售等各个环节。少数期望打造优势品牌的中小企业也因资金、人力的原因, 也很难对品牌的发展进行总体的规划。
2.对品牌内涵理解不深刻, 品牌个性不明显
随着时代的发展, 品牌的重要作用引起了很多企业的高度关注, 但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只是把它简单的归为产品质量范畴, 对品牌定位、品牌文化、品牌命名、品牌传播、品牌延伸等重视度不够。在品牌定位方面, 一些中小企业没有明确认识到自己的产品品牌所独具的特点, 没有深入分析品牌与其他同类品牌的差异, 存在严重的雷同现象, 致使企业品牌不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而很难满足更多人的需求。由于对品牌的内涵理解不深刻, 在品牌营销过程中并未建立起品牌营销架构和实施方案, 其品牌自然也就无法树立起来。
3.品牌推广方式单一, 难以形成名牌效应
品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涉及到产品生产、销售、宣传等多个环节。而品牌营销更是向公众推广自身品牌, 形成名牌效应的关键一环。山西省大多中小企业在品牌营销认识方面存在不足, 大多企业将品牌营销等同于产品销售, 主要采用传统的产品营销手段来开发市场, 宣传品牌, 在品牌推广方式和推广手段上较为落后。很少有企业真正去市场调研, 少数重视品牌营销的企业也只是选择广告作为品牌推广的重要手段, 对多元化的推广策略重视不够。在品牌维护上, 不注重内涵建设, 如品牌文化的提炼和提升, 面临品牌宣传难见效的困境。
山西省中小企业品牌营销的策略
1.提高产品质量, 树立品牌理念
品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产品质量更是企业生存的根本。随着经济的发展, 消费观念的转变, 低价产品失去了绝对的市场优势, 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除了关注产品本身以外越来越多的倾向于选择名牌产品。而那些无品牌或弱势品牌的企业将很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山西省中小企业要在竞争中获取优势, 进而走出山西, 就必须打造自己的品牌, 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精益求精, 狠抓质量管理, 提升产品品质。制度在企业品牌发展中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企业的管理者要树立强烈的品牌营销意识, 以指导行之有效的品牌管理活动。企业内部可以通过邀请学者、专家举办形式多样的品牌讲座, 使员工更新品牌观念, 形成品牌意识。企业品牌的树立能够引发顾客的消费偏好, 增强消费者的认同感和对品牌的忠诚度, 从而达到营销目的。
2.加强品牌管理, 明确品牌市场定位
品牌虽然以质量取胜, 但其通常附有文化、情感内涵, 所以品牌给产品增加了附加值, 形成了产品的差异化。山西省中小企业在树立品牌观念的基础上必须加大品牌管理力度, 强化维护品牌权利的意识, 注册企业品牌商标、细分市场、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划, 改革原有的品牌定位识别等系统和管理体系, 努力寻求自己独特的、差异化的生存空间。在品牌营销方面山西省中小企业应向品牌成功企业学习, 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 了解消费者的需求, 不断提升自身研发能力, 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明确企业的竞争优势, 规避劣势, 以提升品牌价值。
3.注重创新, 扩展品牌营销渠道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久动力, 也是企业品牌永葆青春的制胜法宝。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 山西省中小企业应注重产品的研发创新, 在把产品做精做强的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 创新品, 创名品才能保持企业品牌持久的生命力。在品牌营销方面也要开拓思路, 以更多元化、更丰富的营销手段提升品牌形象, 吸引消费者的关注。拓展营销合作模式可以学习成功企业的策略“走出去, 引进来”的销售模式, 参加品牌展销会、博览会, 带来更多的合作机会, 同时也可以开拓渠道推广自己的品牌。开展网上营销, “电商”时代的到来, 既有利于降低运营成本, 还有利于企业品牌走出地域限制。
4.加强品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着力打造区域品牌
品牌文化是企业在品牌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文化积淀, 是品牌与传统文化及企业形象的总和。企业借助丰富的文化内涵, 可以凸显品牌个性, 能够拉近品牌与消费者的距离, 达到消费者对品牌的高度认同。基于此, 山西省中小企业依据品牌的市场定位, 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 挖掘与品牌相适应的文化背景元素和核心价值理念, 并随着需求的变化, 不断发展自己个性鲜明的品牌文化, 创造品牌信仰, 吸引消费者。山西省中小企业数量众多, 在市场中缺乏与大型企业竞争的优势, 针对这种情况, 中小企业要积极调整自身发展目标, 主动融入省内区域品牌打造工作。这样既可以规避中小企业规模小、研发能力弱、品牌推广有限等不足, 同时有利于山西省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摘要:山西省中小企业众多, 然而具有市场影响力的知名企业数量有限, 原因在于企业缺乏品牌意识, 在品牌塑造和营销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笔者根据山西省中小企业品牌营销的现状, 提出提高产品质量, 树立品牌理念;加强品牌管理, 明确品牌市场定位;注重创新, 扩展品牌营销渠道;加强品牌文化的传播, 着力打造区域品牌的建议。
关键词:山西省中小企业,品牌营销,问题,策略
参考文献
[1]程宇宁.品牌策划与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2]许正良, 古安伟, 马欣欣.基于消费者价值的品牌关系形成机理[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 (2) .
[3]蒋廉雄, 周懿瑾.自主品牌研究的问题与发展探讨——一个营销学的视角[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2) .
[4]李彦亮.品牌文化营销探析[J].金融与经济, 2006 (4) .
山西中小旅游企业 篇6
一、山西中小企业构建质量管理体系的一般环境分析
一般环境是指影响行业和企业的各种宏观力量。宏观环境因素作分析一般都应从政治 (Political) 、经济 (Economic) 、技术 (Technological) 和社会 (Social) 四大方面进行分析。
1. 政治环境 (Political) 。
中小企业作为作为社会的有机组织, 必须时刻关注为社会提供产品的质量, 不断地关注伦理责任, 提高产品质量, 全方位塑造企业形象, 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质量安全的产品与服务。山西目前正在大力实施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发展战略规划, 积极倡导“重质量、守规则、讲诚信”的良好经营风尚, 提高产品质量总体水平, 打造“信用山西”, 以加快经济发展。2008年, 山西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的有关规定, 制定了《山西省企业质量信誉等级评定管理办法》, 督促企业加强质量管理。
2. 经济环境 (Economic) 。
在过去的2010和2011两年, 我国CPI、PPI显著提升, 另外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利率与汇率也升高, 企业面临的原材料成本, 融资成本、人力成本都将大幅度增加, 在这样的经济大环境下, 企业实施质量管理将有效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考虑, 质量是企业生存的根本, 竞争就是企业间对“顾客”的争夺。面对日益激烈的“顾客”争夺战, 质量、价格、交付和服务是企业常用的四大法宝, 其中质量是根本。离开质量其他三项将变得毫无意义, 因此可以说质量已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它反映了产品是否能够反映顾客需求、能否满足顾客需求, 从而决定了产品的市场前途。关注产品质量的提升已经成为优秀企业的关键战略内容。面对这样的经济大环境, 山西中小企业就必须在生产经营中保证所提供产品的高质量。
3. 社会文化环境 (Social) 。
中国经济持续几十年的快速增长也引起了社会环境的巨大变换, 人们生活水平、消费层次快速提高, 己经从单一的追求消费数量发展到更注重消费质量, 这就要求企业提高其产品质量水平, 以应对迅速发展的市场需求。在经历了“三聚氰胺”、“苏丹红”、“人工鸡蛋”、“面粉增白剂”、“豆腐渣工程”、“手机电池爆炸”等等一系列的、涉及人民生活各个方面的产品质量危机后, 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越来越注重“货真价实”与品牌消费, “假冒伪劣”与“粗制滥造”已经遭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唾弃与不耻。在这种形势下, 中小企业在为社会提供方方面面产品的时候就应该把产品质量放在首位, 把质量管理应用到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去。
4. 科学技术环境 (Technological) 。
技术进步已经成为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 精益生产、准时生产、柔性生产等先进生产工艺的诞生都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质量效益。目前ERP的应用促使企业把信息技术应用到企业的质量控制中去。然而, 企业的技术垄断、技术研发与引进费用让中小企业望而却步, 资金的限制使先进的设备、优良的工艺不能在中小企业应用, 严重限制了其中小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
由此看来, 政府的相关政策、市场的竞争趋势以及消费者的需求等环境要求山西中小企业必须提高管理水平, 提高产品与服务的质量, 顺应大环境的发展趋势, 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化、科技化平台, 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二、山西中小企业构建质量管理体系的SWOT分析
SWOT分析也称道斯矩阵, 由美国管理学教授韦里克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 经常被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SWOT分析实际上是将对企业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 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通过SWOT分析, 可以帮助企业把资源和行动聚集在自己的强项和有最多机会的地方;并让企业的战略变得更加明朗。
1. 山西中小企业构建质量管理体系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对山西中小企业构建质量管理体系的优势与劣势分析主要是从企业内部的微观视角进行归纳的, 文章从中小企业的业务流程、组织结构、融资、人员等特点出发归纳了山西中小企业构建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支持与障碍。 (1) 优势。一是中小企业的业务流程不太复杂, 各个环节容易控制, 质量管理实施起来相对简单。二是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品种相对简单, 质量管理效果显而易见。三是金融危机过后, 我国经济充分显示了其活力, 中小企业迅速繁荣发展壮大, 实力增加, 这给中小企业实施质量管理提供了保证。 (2) 劣势。一是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 由于中小企业先天的条件造成其组织结构存在机构部健全、权责不清、缺乏部门沟通、管理无序等问题。二是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企业主的封建专制以及一人多岗等现象影响企业运作效率。三是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 企业内部缺乏正义感。四是中小企业的融资相对困难, 尤其是在当前形势下, 国家采取收紧银根政策, 加重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
2. 山西中小企业构建质量管理体系的机会与威胁分析。
对山西中小企业在构建质量管理体系的机会与威胁分析主要是从宏观的视角进行分析的, 笔者从山西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行业环境、政策环境、科技环境等角度归纳出了山西中小企业构建质量管理体系所面临的具体的机遇和挑战。 (1) 机会。一是世界金融危机过后, 世界经济复苏, 尤其是中国经济形势“风景独好”;二是国际贸易业务的增加为中小企业质量管理提供了必要性;三是各个行业标准的建立与完善要求中小企业必须关注质量管理;四是质量管理的相关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给中小企业的质量管理提供了借鉴;五是科技的发展使得产品生产趋于精益化, 给中小企业质量管理提供了技术保证;六是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措施和行动, 推进民营企业标准化工作。 (2) 威胁。一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 技术更新快;二是我国标准化法规定标准的修订时间为3~5年, 目前我国还做不到, 很多标准已经过时, 但还在用, 这些标准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标准的滞后不仅不能促进技术的发展, 反而阻碍新产品的开发;三是标准的行业归口管理也容易形成行业保护, 不利于保持标准的开放和公正, 把一部分民营企业排除在标准之外;四是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标准壁垒更是给我们的中小企业质量管理带来了威胁。
3. 山西中小企业构建质量管理体系的战略选择。
基于以上分析, 由山西中小企业质量管理的SWOT分析战略矩阵 (见图1) , 可以得出4种内外匹配的交叉组合战略:增长型战略 (SO) 是当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都非常好的时候采用, 它是依靠内部优势, 利用外部机遇快速发展的策略:多元经营战略 (ST) 是针对内部资源丰富、外部威胁严峻的形势提出的, 它可以分散风险、开拓新的发展领域;扭转型战略 (WO) 是利用外部机会, 克服内部弱点的策略;防御性战略 (WT) 是当内外条件均比较差时, 既不能进攻也无力扭转的时候所采取的战略, 它强调积蓄实力, 寻求突破。
就山西中小企业质量管理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看来, 山西中小企业的质量管理正处于发展规范的阶段, 外部机会较多, 但是另一方面, 山西中小企业自身的一些劣势使得目前的山西中小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不高, 有效性很差, 流于形式。
针对这样的现实情况, 山西中小企业质量管理的发展方向应该放在自身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上, 因此, 扭转型战略 (WO) 是比较适合目前山西小企业质量管理的发展战略。只有把握外部机会、克服自身弱点来扭转不利因素, 才能最终促进山西中小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与创新。
(以上数据来源于山西省普查中心在社会上公布的“山西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参考文献
[1].温德成, 李正权.面向战略的质量文化建设 (第一版) [M].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6
[2].王鹏.基于战略的质量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 2007
[3].秦志辉.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几个问题[J].中国质量, 2005 (5)
山西中小旅游企业 篇7
一、山西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
(一) 银行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阻碍了融资活动的进行, 比如快速成长中的企业资金非常短缺, 资金利润率也很高, 而银行资金十分充裕并满足于稳定的收益。虽然市场交易仍然会发生, 但是交易的数量和规模受到了限制。同样, 因为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 企业可能为了积累生产经验, 在知道既定项目可能要失败或成功的希望很渺茫的情况下, 仍继续创业活动, 致使银行的许多项目资金到位后, 并没有按银行利益的角度出发进行投资。
2.与中小企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机构数量不足, 且缺少向中小企业融资的倾斜政策。现阶段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要按照商业化经营原则实施评估审贷, 这样符合贷款条件的中小企业颇少。加之中小企业向国有商业银行融资要经过评估、审贷等繁杂手续, 交易成本非常高, 一定程度上也在影响中小企业向国有商业银行融资的动因。股份制商业银行具有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特点, 服务效率相应也较高。但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目前存在着产权制度不健全的问题, 仍具有国有企业自身的所有者缺位问题, 使股份制商业银行不同程度地带有行政色彩, 缺乏改善经营和提高效率的动力。与高度市场化了的民营企业相比, 在政府保护和支配下成长起来的现有金融机构, 很难满足与中小企业特点和需求相匹配的金融服务 (1) 。
(二) 担保业融资担保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些年来, 国有商业银行虽然相应地提高了中小企业借贷的上浮利率的幅度, 但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因为中小企业的资金扶持政策还处于起步阶段, 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1.从数量上来看, 目前贷款担保机构分布数量有限, 仅占中小企业总数的13%左右, 难以满足为数众多融资难的中小企业的需求。
2.从资金规模及业务量上来看, 当前贷款担保机构的可运用资金规模不大, 累计担保责任仅为可运用担保资金总额的2.5倍左右, 业务量有很有限, 在担保责任余额为可运用资金总额的1.3倍左右, 也没有起到应有的放大作用。
3.从业务品种上来看, 贷款担保机构的业务品种有限, 据调查大约有55%的贷款担保机构对企业只提供流动资金贷款担保, 既提供流动资金贷款担保又提供其他形式贷款担保的机构不到40%, 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的中长期资金需求。
4.从风险防范方式上来看, 提供抵押或质押的贷款担保服务机构占60%, 只提供有抵押的贷款担保服务机构占25%以上, 要求有第三方互保才提供担保服务的贷款担保公司占23%, 提供信用担保服务的担保机构仅占20%, 大部分贷款担保公司还没有提供完全意义的信用担保, 需要与金融机构进一步磨合。
(三) 信用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山西省中小企业信用意识普遍淡漠, 信息披露真实性意识差, 财务信息有虚假现象, 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比较低, 有报表账册不全的问题。一个企业多套报表的现象、赖账现象、通过各种手段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
2.由于信用缺失,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权普遍上收;由于信用缺失, 出现银行惜贷现象;由于信用缺失, 导致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高昂。导致银行对企业失去信任的结果是, 银行的贷款条件越来越苛刻, 对贷款手续变得越来越严格, 对担保的依赖性越来越高, 最终严重制约山西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四) 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中小企业自身制度不完善直接影响银行对企业的信用感。中小企业经营规模不大, 经营业绩不稳定, 容易给投资者带来风险;中小企业资信评级不够普及, 个别企业抽逃资金、拖欠账款影响了整体的信用形象;有些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 生产不稳定, 贷款担保条件不完备, 必然会影响到中小企业在银行中的信用。
2.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比较老化。中小企业的投资者同时也是经营者, 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统一, 领导者集权问题严重。
3.中小企业财务控制方面管理薄弱。表现为:其一是对现金管理不严, 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其二是应收账周转缓慢, 造成资金回收困难;其三是存货控制薄弱, 造成资金呆滞。有些企业账目不清, 管理混乱, 致使银行对企业的实际账目难以弄清, 放贷不放心。
二、解决山西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 银行业应大力发展融资创新, 帮助中小企业融资
1.商业银行应该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与之相适应的金融服务。对一些规模相对较大、信誉良好的中小企业可考虑建立主办银行制度, 减少对客户的管理层次, 简化审批程序, 或实行先贷后审制度, 适应中小企业资金“要的急、频率高” (2) 的特点, 及时满足其合理的资金需要。也就是要针对中小企业的不同情况, 采取不同的贷款办法。
2.商业银行提供信贷资产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商业银行应该划出一定规模的信贷资产, 支持有市场前景的、高成长的、高新科技中小企业, 进行封闭运作, 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 保证贷款本息, 并通过合同约定持有借款人一定比例的干股、期股, 可以享有其权益资本升值的股差, 来补偿贷款的风险。另外, 商业银行还应该合理调整贷款利率结构, 真正降低中小企业利息负担。
3.设立中小企业银行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山西应该发展商业性中小企业银行、政策性中小银行、城市合作银行、城乡信用社、股份制银行等多种形式的中小企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服务。
(二) 建立健全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帮助中小企业融资
建立完善省、地市和县三级中小企业担保公司, 积极发展商业性、民间性信用担保机构。促进担保机构与商业银行建立起稳定良好的协作关系, 在有效规避风险的前提下, 充分利用担保资金的放大功能, 努力扩大担保贷款的规模。 (3) 进一步落实对担保机构的相关政策, 加强指导和监管, 规范经营, 逐步扩大担保业务的覆盖面, 帮助中小企业做好间接融资。积极鼓励保险公司开发例如保险单贷款和抵押贷款等面向中小企业的保险贷款。
(三) 建立信用识别制度, 帮助中小企业融资
很大程度上, 银行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借贷困难是难以分清中小企业的信用度, 这就需要从法律、制度、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调整。应该从建立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入手, 按市场化的原则形成并使用中小企业的征信产品, 建立完整的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同时, 对失信企业从法律的方面和经济方面进行严重惩处, 使山西省的信用环境有实质性的变化。
(四) 通过改善中小企业自身解决融资问题
1.中小企业应该提高管理者的素质。中小企业不应一味地抱怨贷款难, 而应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 合法经营, 规范管理;完善企业经济责任追究制度;树立现代营销理念, 讲信誉、重质量;实施战略管理。
2.中小企业应提高创新能力, 提升竞争力。大力发展技术创新, 开发特色品牌, 把山西的小产品搞成特色产品, 并提高产品的质量, 提升企业的科技水平。当企业的品牌知名度提高后, 企业具有发展潜力和发展后劲时, 银行会主动为中小企业服务, 这是中小企业得到金融机构支持的关键。
3.中小企业应健全管理制度, 实行科学管理。中小企业必须把筹措到的资金马上投放到生产经营中, 争取利用筹措的资金发挥最大效用, 为企业获取最大收益。把所融资金数量控制在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和投资项目的最低需求量。
4.中小企业要树立良好信誉, 扩大长期融资规模。当前, 中小企业的信誉比较差, 造成各类融资渠道都比较谨慎。中小企业应该抓好自身管理, 保质保量运作投资项目, 珍惜每次得到的长期融资机会。
(五) 政府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社会服务
1.政府要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的发展, 需要政府金融、财政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更需要政府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法制环境和发展环境。政府要加快构建多主体、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切实帮助中小企业找准产品、找准市场, 提高中小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
2.政府要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政府要建立和完善信息咨询服务体系、资信评估服务体系、市场营销服务体系等社会化服务体系, 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除此之外, 政府还应该加强对中介机构的收费行为的监管, 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科学管理。
3.政府要加强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扶持政策。政府应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贷款援助等方式给中小企业资金上的支持, 利用各种优惠条件来减轻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同时, 应通过贷款担保、贷款贴现、政府直接的优惠贷款等方式来帮助中小企业获得贷款。
摘要: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优劣, 对山西省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目前转型跨越发展形势下,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已经成为阻碍山西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文章从山西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入手, 提出了中小企业融资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融资环境,对策
注释
1 周兆生.中小企业融资的制度分析.财经问题研究, 2003 (5)
2 张英, 诸鸿飞.中小企业发展及融资问题探讨[J].金融参考, 1999 (11)
山西中小旅游企业 篇8
1 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1 家族式、同乡式管理问题严重
中小规模饲料企业经营时间短、规模小, 受资金等因素影响, 家族式管理现象普遍存在。尤其在企业起步初期, 多以夫妻、兄弟和父子等关系发展, 在企业管理上产生许多弊端。由于“血脉”相连, 管理制度形同虚设, 尤其对中、高层人员情大过理、人情大过制度, 好的管理理念难以贯彻执行。人员优化配置难以实现, 企业无原则地大量吸收家族或同乡人员, 有些人员缺乏专业素质, 一旦吸收则排出异常困难, 久之呈现大进小出甚至不出的单向流动状态。家族融资有限, 筹集巨额资金相对困难, 对于企业扩大所需投资能力有限。产权问题突出。财务由家族成员管理, 容易造成账目混乱。
1.2 人员水平参差不齐, 流动快
企业从业人员从文盲、小学文化到专业学院毕业的硕士、博士均有, 素质层次不一。企业管理员工重实效, 注重眼前利益, 很多新人在各种重惩轻奖的制度压力下频繁离职。而成绩显著、被同行高薪挖走的现象也很普遍, 导致人员流动频繁。
1.3 人才使用机制不健全, 员工积极性不高
许多企业没有科学、完善的人员考核管理机制, 在重罚轻奖的机制下, 逐渐形成高层使劲压、中层跑断腿、基层像流水的格局。而一些业绩较好的人员上升到一定程度后, 公司高层为保证自己的利益, 从薪水和晋升制度上严格限制其发展, 长久丧失人心。
1.4 企业管理投入少, 忽视人才培养
企业管理人员总把员工当“蜡烛”, 极力使用使其燃烧殆尽, 从未想过将员工作为“充电灯”, 在发光的同时不断蓄电。
2 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对策
2.1 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企业应围绕战略目标, 将人力资源管理者纳入企业决策层, 在人员招聘、绩效考核和惩奖机制等方面系统地规划。高层及各部门尤其在岗位需求和人力配置上给予充分关注, 促使企业合理使用人才, 最终使企业走得更远。
2.2 提升管理者的综合素质
企业管理者必须先提升自身素质, 完善自身建设, 通过实践积累、参加培训和系统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要提升员工素质, 在选人上管理者应把握以文凭敲门、以水平认人的原则, 有阅历为先、讲能力为重。同时把握抓大放小的原则, 着力搭建企业发展的平台。
2.3 完善企业不同阶层人员职业发展需求
完善不同人员需求是根本。一是用钱留住新人。刚进入企业的新人大多是学校毕业的学生, 选择职位最大的吸引力是薪水, 所以制定详细的物质激励机制并保证实施下去是非常必要的。二是用情留住中层。中层员工的薪酬水平相对稳定, 在物质需求的同时看重企业的发展平台。只有打破企业家族式的裙带关系, 真正用“能人”, 才能留住人才。三是用事业留住高层。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企业高管最为明显的需求之一。随着在企业的不断发展, 高管向求得企业及社会认同和尊重方向的需求增大。况且, 高管掌握着企业足够的信息和资源, 他们的离开有可能给企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企业应在合理的范围内积极创造条件, 帮助他们自我规划的实现, 从而实现双赢。
2.4 加强企业员工培训
当今饲料行业竞争异常激烈, 要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 招聘人才储备下来, 适时聘请职业院校、科研专家和技术人员对企业人员加以培训, 将人才培养成适应企业变化可持续发展型人才。
2.5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对员工进行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企业经营理念的培育, 使企业职工思想道德风貌得以提高, 才能使各个阶层的人员从理论素养、思维更新和眼光的前瞻性上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恒智.人力资源部门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职能定位[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14, 6:4.
[2]万文海, 李怡嵩.中小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边缘化的现象与本质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1, 09 (6) :101-104.
[3]李国彦, 中小企业人力管理创新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2012, 06 (126) :15~16.
【山西中小旅游企业】推荐阅读:
山西省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研究05-28
2022山西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小学信息技术作业05-18
旅游中小企业09-04
山西旅游10-03
山西体育旅游发展研究08-31
山西红色旅游实践报告05-20
山西旅游推荐会10-05
方兴未艾的山西乡村旅游11-03
旅游业山西发展新动力07-01
山西企业实施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