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体育旅游发展研究

2024-08-31

山西体育旅游发展研究(精选12篇)

山西体育旅游发展研究 篇1

由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旅游局、海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以“体育旅游, 时尚生活”为主题的2011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于11月11~14日在海南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此次博览会进一步拓宽展会的外延功能, 把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办成集“体育旅游体验、体育公园规划、体育休闲文化、体育旅游地产、体育养身度假、体育赛事活动、体育会展服务、体育培训机构、体育产业投融资”等项目的产权交易平台, 努力挖掘、培养、提升相关体育旅游文化产品的品牌质量, 引进、展示和推介上海以及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服务功能, 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向金融资本进军, 提升它的含金量。此次博览会不仅为广大人民群众全面认识体育旅游提供了平台, 更为我国体育旅游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新的参考。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生活的期望值越来越高, 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 从近2年火爆的旅游市场可见一斑。体育旅游以其特有的魅力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旅游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体育旅游既不是简单意义的观光旅游, 也不是纯粹的体育健身, 而是二者的有机结合。综合文献研究, 体育旅游可以分为直接性的和间接性两种。直接性的体育旅游 (参与性体育旅游) 是指旅游者在旅游中直接参与各种体育休闲、娱乐、竞赛、健身、康复、探险等活动;间接性的体育旅游 (观赏性体育旅游) 是指旅游者在旅游中观赏、观摩体育比赛、参观体育胜地等活动。总之, 发展体育旅游事业, 在带动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 又能不断丰富旅游的内容, 促进旅游业的全面发展。体育旅游如果能得到合理、充分的开发, 对增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点对山西省体育旅游的发展进行分析研究, 以期为我省区域经济的发展添砖加瓦。

1 山西省体育旅游发展现状

相关研究资料表明, 体育旅游的兴盛是体育产业与旅游业发展到一定水平时的产物, 同时又依附于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山西 (Shanxi) 位于太行山以西, 黄河以东。山西之名, 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自古被称为“表里山河”。春秋时期, 大部分地区为晋国所有, 所以简称“晋”;战国初期, 韩、赵、魏三家分晋, 因而又称“三晋”。全省总面积156579平方公里, 总人口3410余万人, 现辖太原、大同、朔州、阳泉、长治、忻州、吕梁、晋中、临汾、运城、晋城等11个地级市, 共85个县, 11个县级市, 23个市辖区。山西历史悠久, 旅游资源丰富, 人文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 素有“中华文明一千年看北京, 三千年看西安, 五千年看山西”的美誉, 由此可见山西在中华5000年泱泱文化中的地位所在。与如此丰富旅游资源所不相匹配的是旅游业发展水平的落后, 体育旅游同样也没能逃脱厄运, 主要表现为:体育与旅游的结合不太完善;体育旅游产业化程度较低;配套服务的专业化程度较低;体育旅游专业化服务人才的欠缺;体育旅游产业化理念落后, 品牌效应不突出等。

2 山西体育旅游发展条件分析

2.1 区位条件

山西省位于黄河中游, 黄土高原东部, 北跨绵绵内长城, 西、南以涛涛黄河为堑, 东邻巍巍太行山, 南北狭长, 毗邻京津冀都市圈, 交通便利, 是中国中部最重要的省份, 在我国中部发展整体布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除此之外, 根据国家旅游局的旅游主题“2008奥运旅游年”, 山西省旅游局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在奥运会期间来山西旅游, 提出了“赛在北京游在山西”的发展口号, 更奠定了山西体育旅游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2.2 人文历史条件

山西历史悠久, 旅游资源丰富, 人文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 素有“中华文明一千年看北京, 三千年看西安, 五千年看山西”的美誉, 三晋大地, 任何一个角落都无不闪现着人文历史的光辉, 梵音声声, 香烟袅袅的佛教圣地五台山;令人赞叹的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气势恢弘的北魏时期云岗石窟;流芳百世的洪洞大槐树;与法国艾菲尔铁塔和意大利比萨斜塔号称世界三大奇塔的应县木塔;惊险绝伦的恒山悬空寺;世界第二大黄色瀑布——黄河壶口瀑布, 豪华气派的晋商四大宅院等等。

2.3 交通条件

交通是旅游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山西旅游的交通条件无论是航空, 铁路, 还是公路都能形成与旅游景区、景点的全方位衔接。

3 山西体育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3.1 拓宽思路, 深入发掘, 建构山西体育旅游“三圈”的全新格局

山西丰富的旅游资源, 无疑对山西体育旅游的全新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动。面对日趋竞争激烈的体育旅游市场, 如何将丰富的资源、区位的优势、市场的强烈需求有机统一起来, 转变成具有独特卖点的体育旅游“核心产品”, 依据山西省经济发展的“十二五”规划, 应拓宽思路, 深入发掘, 努力建构山西体育旅游“三圈”的全新格局, 使其带动山西省体育产业及其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圈” (图1、表1) ——晋北体育旅游圈:构建大同市、忻州市、朔州市为主的体育旅游圈, 以晋北的佛教文化旅游为基础, 辅之古建和探险。晋中体育旅游圈:构建太原市、晋中市、阳泉市、吕梁市为主的体育旅游圈, 以晋中的晋商大院文化旅游为基础, 辅之观赏、观摩和参观。晋南体育旅游圈:构建长治市、运城市、临汾市、晋城市为主体的体育旅游圈, 以晋南的黄河根祖文化旅游为基础, 辅之观赏、观摩、参观和休闲探险。

3.2 提升水平, 强化资源整合, 重视配套服务的建设

通过实地走访, 我们不难发现, 配套服务建设的欠缺是目前山西省体育旅游发展较为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许多价值很高的体育旅游资源不得不因此而大打折扣。不论从发展山西省体育旅游的角度, 还是从发展山西省旅游的角度, 或是从更长远的发展山西省经济的角度出发, 都不能只重视体育旅游自身基础没施的建设, 而忽视其他相关要素的配套建设及资源的整合。全面加强食、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之间的配套服务的建设, 才能有效的加快山西省旅游发展的步伐, 更好的整合现有旅游资源, 从而提升山西省旅游发展水平。

3.3 实施体育旅游人才战略, 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体育旅游服务人才

随着山西省体育旅游市场的不断健全, 体育旅游服务的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大。相关研究资料表明, 超过55%的游客对体育旅游的服务质量表示一般或不满意, 由此不难发现, 我省体育旅游服务专门人才的缺口很大。只有具有一流的体育旅游专业服务人才才能提供一流的体育旅游服务, 因此, 山西省应未雨绸缪, 及早实施体育旅游人才战略, 通过建立完善的体育旅游人才培养体系, 调动体育相关行政部门、旅游相关行政部门、全省各大院校的体育和旅游专业等对体育旅游人才资源的重视, 形成多方联动, 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体育旅游服务人才。

3.4 树立体育旅游产业化理念, 打造山西体育旅游品牌效应

树立对山西体育旅游产业化理念的全新认识, 掌握山西省体育旅游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律, 努力完善体育旅游市场的体系和机制, 加强对山西省体育旅游产业化运作模式、布局的系统化研究在学习体育旅游产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与我省的基本情况相结合, 走具有山西省特色体育旅游的产业化经营道路。

打造山西体育旅游品牌效应, (1) 注重对我省体育旅游的大力宣传。 (2) 加大对重要国际和国内赛事的承办力度。 (3) 积极寻求国内外著名体育品牌公司的赞助。 (4) 努力探索与国内外著名体育公司联合开发具有山西省体育旅游特色的标志性产品。

4 结语

通过对山西省体育旅游的深入研究, 山西省体育旅游发展的前景是十分光明的。这不仅有利于我省体育发展的整体部署, 更对我省区域经济的大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 我们不可能一蹴而就, 山西省体育旅游的蓬勃发展需要大家的一致努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观察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分析山西省体育旅游的现状与优势, 在此基础上, 提出山西省体育旅游的发展策略, 旨在推动山西省体育旅游“更高、更快、更强”的发展。

关键词:山西,体育旅游,现状,资源,研究

参考文献

[1]石晓峰, 李建英, 王飞.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分析及开发策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 2009 (3) :126-131.

[2]李香华.体育旅游与健身[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

[3]霍炎.体育经济新思考[J].体育与科学, 2001 (40) :7-8.

[4]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

[5]胡小明.休闲理论与体育娱乐化[J].体育与科学, 2005, 26 (4) :11-13.

[6]李思屈, 李涛.文化产业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7]刘凯, 柴新.体育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4, 16 (4) :32-34.

[8]邓红杰.峨眉山——让体育与旅游互动[N].中国体育报, 2007-09-07.

山西体育旅游发展研究 篇2

基于海南国际旅游岛体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体育产业作为海南国际旅游岛重点产业的产业发展政策,确立海南国际旅游岛体育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构建以休闲体育产业为核心内容的产业体系,不断提高产业规模、质量和效益,提高产业贡献率,使体育产业发展成为支撑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海南国际旅游岛体育产业发展的战略措施

1.制定“三阶段”发展长期规划,促进体育产业循序健康发展

根据目前海南经济实力还不够强劲,体育产业基础还较为薄弱的实际情况,按照海南体育产业发展的目标要求,遵循产业发展一般规律,大致将海南体育产业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为筑建基础阶段:扩建、改造和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完成资源整合,奠定重点工程,形成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格局。第二为整体提高阶段:全面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能力,体育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以上。第三为发展强盛阶段:进一步拓展体育产业领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体育科技发达,体育文化繁荣,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2%以上。

2.实施体育休闲岛大体育战略,构建陆、海、空一体的体育产业体系

第一,实施海上运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顶级海上运动基地。

立足自身极为优越的海洋体育资源条件,建设世界顶级海上运动基地,是海南培育本土特色体育产业项目的需要,是海南体育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建设世界顶级海上运动基地,就是要把海南建成世界一流的海上体育旅游目的地、海上体育赛事举办地、海上竞技体育训练基地,成为群众海上运动开展普及的旅游岛。世界顶级海上运动基地是世界一流的休闲度假旅游岛屿的构成要素和配套功能。海陆空一体的便捷的交通、数量和种类众多的五星级度假酒店、豪华的购物中心、顶级的休闲体育健身设施等,这些都是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所应具备的条件。世界顶级海上运动基地的建设,将使海南高端休闲度假的功能更加完备,有利于推动旅游岛建设的国际化进程。

第二,实施陆上高端休闲体育战略,建设世界著名高尔夫旅游目的地。

建设世界著名高尔夫旅游目的地,就是将高尔夫休闲体育旅游打造成海南国际旅游岛休闲度假旅游生活的标志性产品,使其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建设世界著名高尔夫旅游目的地,海南已初步具备条件。目前,海南拥有高尔夫球场20多个,数量在全国省区市中排名第四。这些球场地貌独特,风光秀丽,风情浓厚,且大多与风景名胜区或旅游度假区连为一体,非常有利于开展体育休闲活动。世界著名高尔夫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将有力推动高尔夫服务业与国际接轨,成为海南高端休闲体育旅游业的中坚力量。

第三,实施航空体育发展战略,建设航空体育岛。

航空体育是借助飞行器实现的在低空空域进行的体育运动,包括无动力悬挂滑翔、有动力滑翔伞滑翔、热气球飞行以及各行飞行表演和飞行赛事等。海南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开展航空体育。海南四季如春,无酷冷酷热,空气能见度高,低空飞行器一年四季均可飞行,航空体育不受季节影响,能常年进行。海南航空体育的魅力还在于人们运动过程中能饱览岸线岛屿和海洋山地景观,充分获得新奇性、惊险性、刺激性感受。

海南于201月28日启动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飞活动,开始了发展航空体育的历程。海南航空体育的发展,应与游艇、高尔夫等海陆高端体育相互协调,融为一体,构建陆、海、空高端体育项目完备及体育服务功能齐全的高端休闲体育格局。建设航空体育岛,正是着眼高端体育发展全局,高起点高标准谋划海南航空体育发展,目标是把海南建成航空体育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水平先进的旅游岛屿。

陆、海、空一体的体育产业体系的构建,将使海南形成强大的体育市场网络,市场优势互补,产生巨大合力。

3.立足自身体育资源优势,培育本土主导体育产业项目

除了体育用品和体育装备制造业外,海南可以发展其他所有类型的体育产业,包括:休闲健身体育服务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旅游服务业、体育运动俱乐部、体育广告服务业,体育经纪服务业、体育创意业、体育人才培训、体育产品研发业、体育会展业、体育保健康复业等等。海南发展体育产业,既要兼顾全面,又要重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紧紧抓住休闲健身体育服务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旅游服务业这三大领域(其中又以海上运动服务业和高端休闲体育服务业为特色产业),努力将这三大产业培育成海南主导体育产业,并通过它们带动其他相关体育产业发展。

4.以举办单项特色赛事为重点,打造海南体育赛事特色品牌

未来较长时期,海南还不具备举办综合性大型体育赛事的条件,但海南非常适合举办各种各样的单项赛事,尤其是海上单项赛事。海南可以举办的单项赛事数不胜数,但赛事资源有限,要经过研究论证,综合考量各种赛事的经济社会效益,从中挑选一批极具影响力,能吸引世人目光,对海南体育产业和旅游业发展十分有利的商业价值巨大的赛事来精心培育。围绕这些赛事的长远发展吸引国内外投资,修建专门设施,培养专门人才,做专门技术准备,努力将它们打造成海南特有的,比赛条件优越的,赛事水平最高的,世界上其他地方难于替代的赛事,铸就海南体育赛事的特色品牌。

5.进一步增强优势竞技体育项目的实力,提高帆船帆板等优势项目的竞争优势

经过多年的努力,海南已摸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竞技体育发展路径。将具有明显体育资源优势的帆船帆板、高尔夫等列为海南竞技体育的重点项目,并取得了突出成绩。帆船帆板在国内排名一直处于前列,高尔夫专业队建立虽然只有短短几年时间,但进步较快,成绩喜人。然而,至今为止,海南仍是竞技体育整体实力最为薄弱的省份之一,在竞技体育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致使帆船帆板运动的优势地位也变得十分脆弱。海南发展竞技体育,完全可以不必争夺金牌、奖牌总数的排名,但必须使能充分彰显热带海岛特色的竞技项目保持强大的竞争优势,从而能够以高水平的竞技运动所具有的极高的观赏性和感召力,有力促进群众体育的开展,扩大海南体育的影响。所以,需要加大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优势竞技体育项目的运动队建设,在完善训练比赛场地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适当扩大运动队规模,保障经费投入,不断升级运动设备,增强优势竞技体育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2011年全省GDP突破2500亿元[EB/OL].(-02-17)[2012-03-6].www.hainan.gov.cn/data/news/2012/02/147784.

[2]中国亿万富豪5.5万人六分之一富豪打算购买私人飞机[EB/OL].(-04-02)[2012-03-6].news.online.sh.cn/news/gb/content/2010-04/02/content_3419407.htm

[3]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EB/OL].(

山西体育旅游发展研究 篇3

关键词:山西省 体育旅游 体育旅游资源 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3-150-021 前言

体育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休闲方式已成为居民新的消费热点。而山西省作为旅游大省,拥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但由于经济发展落后、特色不明显、等制约因素,使山西省在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方面进程缓慢。根据上述情况,本文旨在通过对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打造具有吸引力的体育旅游产品,促进山西省体育旅游快速、高效、健康的发展。

2 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

2.1 山地类体育旅游资源

山西多山,名山便有60余座。如恒山、五台山、北武当山、太行山等。2.3 生物类体育旅游资源

山西省现拥有18个国家级森林公园、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的总面积近40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4%。2.4 民族民俗类体育旅游资源

山西的民族民俗文化历史悠久、特色鲜明,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如山西的传统民居、服饰、饮食、庙会、民间的社火、小戏、等都颇具有观赏价值,并且较易开发为有特色的旅游项目,有些还可开发为更有吸引力的游客参与性的体育旅游项目。2.5 宗教类体育旅游资源

宗教文化的体育旅游价值在于,它能在欣赏宗教文化的同时欣赏奇观、陶冶情操,从而达到增强体魄、娱乐健身的目的。3.1 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呈重人文轻自然的失衡状态

山西省在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一直以文物大省作为自己的主导方向,加之山西省作为能源重化工基地,环境污染严重,忽视了自然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体育旅游的发展。

3.2 山西省体育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缺乏特色体育旅游项目

目前山西省体育旅游产品与其他体育旅游发展较好的城市相比,呈现出体育旅游项目单一、内容老化的状态,石晓峰等在对《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分析及开发策略研究》中的调查显示,超过50%的游客对体育旅游产品和服务感到一般或认为不满意。显然,面对国际客流和游客自主意识的增强,这种现状不仅流失了大量客源,更影响了山西省体育旅游的发展。

3.3 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缺乏保护

在山西体育旅游资源中,历史文物占很大比重,对这类资源的开发要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而山西在开发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开发规划,以及资金短缺等原因,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开发性破坏资源现象。

3.4 山西省体育旅游专业人才不足

对于体育旅游者来说,他们参与体育旅游活动,除了满足愉悦身心的需要,更渴望了解和掌握怎样通过体育旅游活动的方法来增进健康、增强体质,防范“文明病”,这就更需要专业的体育旅游人才的指导和帮助。而现今山西省所拥有的体育旅游人才不仅数量极少,而且业务能力不强不仅影响了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更阻碍了体育旅游的进一步发展。4 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

4.1 自然体育旅游资源与人文体育旅游资源平衡发展

加大对山西省自然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使自然体育旅游资源与人文体育旅游资源平衡发展至关重要。

4.2 合理开发体育旅游产品,创造性开发体育旅游特色产品

体育旅游产品是指能满足消费者体育旅游目的的旅游产品。

4.3 开发与保护并重,合理开发,优化利用

开发与保护并重,就要在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坚持边开发边保护,以开发促保护,以保护利开发。

4.4 加强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优化培养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应是既具有扎实的旅游基础知识,又懂体育技术指导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君雪.湖南休闲体育特色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2):22-24.

[2] 刘靖南.广西红水河民族传统体育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1):93-98.

[3] 石晓峰,李建英,王飞.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分析及开发策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9,(3):126-131.

[4] 山西省旅游局.导游基础知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7.

山西体育旅游发展研究 篇4

1 山西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分析

1.1 经济条件

旅游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保障,2008年全省GDP实现6938.73亿元,按预计人口数计算,人均GDP可达20300元,突破两万元大关。财政达到1200亿元,同比增长38.20%,增速在全国各省市列首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565元,比上年增长15.3%;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000元,达到3665.7元,增长15.2%。全省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良好运行态势。旅游作为一种享受性活动,需要人们拥有闲余资金可以支出。良好的经济基础,为发展民俗体育旅游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保障,也为民俗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支付能力的省内客源。

1.2 社会条件

旅游的发展尤其是带有地域色彩的民俗体育旅游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条件,这些社会条件包括历史文化积淀和现实社会状况。山西省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名人辈出,人杰地灵。在这片土地上,10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有了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山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称,还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

1.3 区位条件

发展体育旅游需要资源,而同样的资源由于所在的地理位置的不同其发挥的效应是不同,这里强调的就是区域优势。山西省位于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东部,北跨绵绵内长城,西、南以滔滔黄河为堑,东邻巍巍太行山。毗邻京津冀都市圈。优越的地理位置可以为发展山西省民俗体育旅游提供良好的区位条件。

1.4 旅游条件

旅游业是一个资源密集型行业,其中资源体现在数量、类型和质量上,只有将三者有机结合,才能形成优秀的旅游资源。山西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资源大省,全省有国家5A景区2处,4A级旅游区21处,世界文化遗产名列单位3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处,历史文化名城5处,全国唯一或垄断性景区60处。山西省还有众多的民俗体育活动,如闹花灯、闹红火、放烟火、高跷、跑旱船、跑竹马、狮子舞、龙舞、铁棍与背棍、绛州鼓乐、翻花、打麻将、跳绳、踢毽子、打秋千、挠羊赛、滑冰、放风筝以及“威风锣鼓”、“万荣花鼓”、“背冰亮膘”等,这些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浓郁的民俗体育活动极具魅力,加大开发力度,必将形成一定规模的民俗体育旅游产品。

2 山西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原则

2.1 保护性原则

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的实质是一种体育文化资源,确切地说是当地历史文化的积淀,一旦破坏或者失传就很难修复或不可修复,开发要保持民俗的真实性,重视发掘,不能盲目跟风,造假欺世。开发还要统筹兼顾,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交通、区位、经济等条件,绝不能忽略当地客观实际。

2.2 效益性原则

效益性原则是强调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应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开发民俗体育旅游资源是为发展旅游业,既要达到带动经济、解决就业的目的;还要遵守旅游目的地的政策法规,不影响当地居民的文化道德和社会生活,同时还应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

2.3 组合性原则

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应针对游客的需求,走多样化开发的道路,可开发观光型、娱乐型、参与型、考察型、度假型等形式。但要注意游览内容、方式的丰富性和多层次性,避免重复单调。

2.4 独特性原则

特色原则是利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资源优势,开发出独具个性的民俗体育旅游产品。主要体现在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历史特色之中,不同的社会环境、地理环境、经济背景形成了不同的民俗。

2.5 文化性原则

民俗体育旅游本身是一种文化旅游,它的魅力就在于民俗体育旅游资源所体现的深厚文化内涵,山西的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在这方面的优势尤为突出。开发者应有较强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底蕴,对民俗文化有较全面地了解,对民俗体育文化与民俗体育旅游的重要性有充分认识。从多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发掘民俗体育旅游项目的文化意蕴,充分展现山西民俗文化的精华。

3 山西民俗体育旅游开发现状分析

3.1 开发力度小

资源是旅游开发的基础,但拥有资源并不意味着旅游开发就好。山西作为一个旅游大省,拥有众多的旅游资源,其中不乏优秀的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山西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都处于待开发的状态,仅有一小部分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成旅游产品。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更多体现为具有重复使用性无形的产物。只有开发得当,才能够保护、弘扬优秀的民俗体育,才能取得多重效益。开发不足已成为制约山西民俗体育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2 发展不均衡

民俗是一种具有地域性的文化现象,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民俗,不同的民俗带有不同的体育色彩,民俗中有体育,体育中有民俗。由于山西省地域辽阔,地形各异,文化繁荣多样,经历了不同文化的洗礼,已形成了地区各异的民俗。目前山西省民俗体育旅游发展较好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太原、运城、晋中等地,其他地区还处于有待开发和未开发状态,导致了民俗体育旅游发展的不均衡。

3.3 产品单一,缺乏内涵

当前我国体育旅游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盲目跟从的现象,这也是制约山西民俗体育旅游质量提高的关键所在。现在山西推出的民俗体育旅游仅仅是比较简单、粗放的观赏型,而参与型、体验型的产品较少,没有形成形象鲜明、突出的主导产品,从而大大削弱了其应有的吸引力。如不改善产品单一、内涵不足的现状,随着周边省市地区民俗体育旅游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山西民俗体育旅游将失去产品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

3.4 政策滞后,宣传不够

山西省为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这是确保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但是涉及民俗体育旅游的政策和标准却相对滞后,目前尚无明确的政策和标准出台,这与民俗体育旅游起步晚、发展不成熟有关,但是随着民俗体育旅游地发展,必然需要相应的政策和标准出台。目前山西对民俗体育旅游促销力度小,尤其是对客源地的宣传促销投入少,缺乏有市场竞争力和感召力的宣传,导致形象影响小、知名度低。而山西省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民俗体育旅游整体形象定位及相应主打品牌,使得山西对外宣传、促销效果大打折扣。体育旅游是个开放度很高的外向型产业,对宣传促销的依赖性很强。山西省政府部门旅游宣传促销投入不足500万元,而山东省政府投入达3000万元,北京市政府部门投入达4500万元。

3.5 行业人员素质低

民俗体育旅游作为一个新兴的旅游项目,涉及民俗、体育和旅游方面的知识,目前相关人才的培养处于相对空白,尚无一所高校或者职业院校开设民俗体育旅游的课程或者培养民俗体育旅游专门人才。现有山西省民俗体育旅游的相关从业人员许多都未经过专业性培训,一些缺乏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对游客指导不利,造成行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4 山西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

4.1 加强合作,建设民俗体育旅游联动发展市场

山西省优越的区位优势,将民俗体育旅游带入发展的“快车道”。充分把握机会,建立山西省民俗体育旅游的精品,扩大山西省民俗体育旅游产品和市场的知名度。对全省区域内各地具有特色的民俗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实行优势互补,能够更好地满足民俗体育旅游规律的要求,更有效地克服各地的局限性,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2 提升宣传水平,培育精品,拓展民俗体育旅游消费市场

不能只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而忽视行、住、食、游、购、娱等要素的配套建设,利用山西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加大开发民俗体育旅游商品结构与种类,力争打造出要素齐备的国际、国内知名民俗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和景点。发展民俗体育旅游必须重视产品的宣传促销,通过市场宣传促销才能把体育旅游产品推向全国,推向世界,知名度高了才能吸引来大量游客。通过媒体、报纸、广播、网络等全方位的宣传促销,创新理念和手段,形成主题鲜明、有针对性、有冲击力的民俗体育旅游新形象。在主题形象品牌的打造上,既要反映山西文化与自然的特色,又要符合当今旅游时尚;既要有继承性又要有创新和发展;既要符合市场需求又要易于传播;既要主题突出又要立体多面,大力拓展国内以及国外的客源市场。

4.3 推进法规制度建设,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实现体育旅游可持续和谐发展

继续开展诚信服务,大力加强制度建设,整顿市场秩序,治理旅游环境,严厉查处乱提价、乱收费、欺宰游客等行为。认真贯彻落实《山西省旅游条例》、《山西省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条例》,坚决清除封建迷信及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着力打造中部地区乃至全国著名的民俗体育旅游胜地。下大力气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坚持做到资源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相结合,正确处理好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保护、利用的关系,协调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实现民俗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和谐发展。

4.4 实施专业人才战略,强化安全意识

山西体育旅游发展研究 篇5

发展红色旅游,规划先行。科学打造红色旅游精品,必须科学统一规划,共同形成红色旅游大品牌。在整体规划的指导下,精心策划建设样板,使之符合教育规律、旅游规律,给游人以深切体验和感受,真正产生震撼力,产生比较强大的社会影响。有首歌里唱的好“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其实山西不仅自然景色出众,更是有着别的地区无法与之相比的优势旅游资源,就是作为著名的革命老区的红色旅游资源,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旅游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休闲方式。利用旅游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是对传统思想教育模式的一个创新。正因如此,“红色旅游”也就成了一个新的热门话题。“红色旅游”也正因为是兼具了旅游与教育的双重功能,也同时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本文在分析了山西红色旅游资源特征优势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一定对策和建议。

一:山西红色旅游资源的特征

1资源的丰富性

翻开中国近代历史的画卷,人们的红色记忆就无法与山西割裂。一句颇为形象的说法是,山西的青山绿水间,三条主线穿起了簇簇散落的“红色珊瑚”。东线太行山旅游,北起平型关,经黄崖洞,到武乡路军总部,连接晋察冀和晋冀鲁豫根据地;西线吕梁山旅游,北起蔡家崖,南至黄河壶口瀑布,连接晋绥西线根据地和红军东征线路;党中央进军西柏坡的中线旅游,西起临县碛口,经岢岚、五台山、东至河北平山,连接延安和西柏坡。山西是具有革命传统的老区,目前现存革命遗址和纪念建筑物约1460处,其中近500处已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八路军总部旧址及太行纪念馆、黄崖洞保卫战旧址、红军东征纪念馆、晋绥边区政府及军区司令部旧址、刘胡兰纪念馆、毛主席路居馆、平型关战役遗址等山西8大红色旅游基地、20个红色旅游景区正在成为山西旅游的新亮点。悠悠太行,山灵水秀。在山西这片土地上,红色旅游景区、景点星罗棋布。全省11个市中,市市都拥有丰富的革命历史遗存,目前已有39处著名景点可供游览参观。2资源的独特性

红色旅游资源不同于文化古迹和自然风光,它是近代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说它是物质的,是因为许多景点都是当年红军战斗过的地方,有很多著名的遗址,同时它又不仅仅是物质的,因为它又是中国共产党推翻反动统治的历史见证,在游览的同时不仅仅是放松心情,更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加强爱国精神,以及从当年红军战斗是艰苦过程中进一步的升华自己的性格。而自然风光的自然形成的非物质的旅游资源,历史古迹则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虽然它们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但是绝对无法与红色旅游资源相比。

3地域性

山西现存革命遗址和纪念建筑物近一千五百多处,旅游资源丰富。沿太行山、吕梁山、黄河一带,红色旅游资源更为集中,时下已有三十九处景点可供游览。著名景区有抗战时期八路军对日抗战指挥中心武乡王家峪、砖壁,有左权麻田八路军总部驻地,有抗战时期一一五师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神话的平型关战役遗址纪念馆,有保卫八路军总部兵工厂著名战役黎城黄崖洞保卫战旧址,有晋绥边区政

府所在地兴县蔡家崖,还有毛泽东一九四八年从延安经碛口、兴县、岢岚、代县、五台山至西柏坡路居过的地方

4教育性

红色旅游与有组织的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密不可分,它由此孕育衍化而成,受其推动而加速发展,今后还将长期受其影响。红色旅游是新时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创新性方式。当前,红色旅游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工程、文化工程和带动革命老区发展及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经济工程,它使得旅游事业与经济发展、民族振兴、人民生活提高更密切地结合起来。

5协调性

红色旅游资源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位于不可脱离的自然环境中,和周边的环境相依存,与环境形成一定的协调。而山西自古就是人杰地灵的一方宝地,红色旅游资源与地方的悠久历史相结合,更是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是其他旅游资源无法达到的优势

6经济性

发展红色旅游,不仅为广大旅游爱好者提供了一个重温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渠道,同时一些景区也通过改善交通、通讯条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给革命老区奔小康提供了新的契机。

7传承性

随着时光的流逝,许多当年的抗日英雄,老红军都已经步入老年,当年抗日的优秀传统,例如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等面临很大的传承问题,在现代社会中,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拜金主义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很多人,在这样的情况下,红色旅游资源的利用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唤起人们往昔的记忆,提醒我们还曾经有一段艰苦的战斗岁月,从而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而不是在和平的年代纸醉金迷,对过去的优秀传统和精神起到很大的传承作用

8潜力性

根据出台的《关于加快山西红色旅游发展意见》,到2010年,我省红色旅游接待国内游客人次要达到1152万人,收入达到44.8亿元人民币,红色旅游综合收入46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比例由2004年的2%提高到8%;并为革命老区提供3600个就业岗位,脱贫村民有42万人。但要实现这个目标,政府部门和各景区肩上的担子应该说是沉甸甸的,用“形势严峻,任重道远”来形容较为贴切。

二山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资源总体开发程度不高

我省红色旅游开发起步较早,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但发展缓慢,目前我省红色旅游发展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业规模较小,目前仅有黎城、武乡、左权等地的红色旅游开发初具规模,但这些地方的旅游产业基础薄弱,总体产业规模不足全省的3%;二是产业覆盖面小,效益低,全省红色旅游景点纳入黄金周预报的仅黎城黄崖洞一家,且排位滞后,名列倒数第二,全省红色旅游收入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比重不到2%;三是红色旅游目前仅形成了单一的文化观光旅游产品,在长期的开发过程中,未根据市场和游客的需求进行深度开发,产品结构不合理,竞争力较弱。红色旅游发展过程中另外一个同样重要的问题在于,各地依然处于自发的点状发展,没有把自己置身

于全国旅游发展的大局之下,没有把红色旅游置于整个旅游发展的大盘子中。一方面是开发缺少立足全国的规划和统筹,缺少特色,趋同化倾向较为严重。一方面是产品单一,缺乏对资源的整合。因此,红色旅游在当地旅游资源中占有什么地位,应在统筹考虑的基础上,给予实事求是的认识和评价。

2、行业管理差

红色景点以前多属民政、文化部门,体制不灵活,资金渠道单一,虽然已具规模,但在景区修缮、保护、发掘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一些景点交通不便,急需修路;景点设施及配套陈旧;复建和扩建项目较多,急需资金;景点自身整体包装与其他旅游产品组合包装不够,急需观念更新。旅游管理体制和经济体制的陈旧,使得我省一直未形成统一、协调、高效的旅游行业管理体制,红色旅游景点或文物部门或民政部门所有,旅游部门对景区开发建设的行业职能得不到有效体现,难以把握全省红色旅游开发的局面。这直接导致了一个结果才出现,即红色旅游产业运行缺乏火力和市场竞争力,难以适应旅游市场快速发展的需求。

3、开发资金不足

旅游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投入不足是影响红色旅游发展速度的主要原因。在采访的12个景区(点)中,除黎城黄崖洞外,其他景区吸引社会资金极其困难。社会资金吸引不来,政府投入又严重不足,红色旅游的发展只能是“纸上谈兵”。我省红色旅游重点项目的投资估算大约为12.84亿元,其中希望国家投资的8亿元,包括国道建设费用6亿元和景点维修布展及文化设施建设2亿元,其余为地方自筹解决。而目前大多数红色景区(点)的做法是坐等国家省里立项、拨款,对于自筹这一块毫无办法,而红色旅游的发展机遇,就在这等待中一点点错失了。

4、基础设施存在欠缺

目前山西不少红色景点的资源还只能算做潜在的财富,远远没能释放出自身的能量,这其中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要发展旅游与红色资源相配套的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是必须具备的条件,但目前大多数红色景点还缺乏较为合理的配置,以开发红色旅游相对成熟的黄崖洞为例,每天多达五六百人的游客流量,景区内却只有一家宾馆和酒店,日接待能力不足200人,遇到比较集中的团队旅游更显得捉襟见肘,几年前黄崖洞曾搞过一次大型活动,来了两万游客,结果别说黄崖洞,连黎城、长治都没能住下。还有,由于资金投入的不足,导致了基础设施的严重不配套。拿交通来说,没有交通就没有旅游,交通是旅游发展的先决条件。红色旅游景区基本都位于经济欠发达的革命老区,但支线道路等级低,质量差,使得红色旅游进出性不强。而与之相配套的道路标识、水、电等条件也相对较差,这是红色旅游发展经济始终进入不了主流客源市场的重要原因。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今年一批游客参观完云冈石窟后,要去大同万人坑游览,由于缺少宣传,没有道路标识,20公里的路程游客花费了3个小时才找到。

5、宣传力度不够

山西红色旅游资源固然丰富,但在飞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等大型公共场所,却看不到一块醒目的景点宣传牌。尽管谁都知道山西是个“革命老区”,但酒香也怕巷子深。当前的红色旅游项目基本上还是初级和粗放型的,宣传、展示方式和手段比较陈旧,解说、宣传、展示不够形象生动,对革命历史意义的揭示、说明不够充分,难以深入人心,缺少具有影响力和震撼力的红色旅游项目。

6、旅游纪念品缺位

红色旅游给革命老区奔小康和西部大开发创造了新契机、提供了新引擎,是

一项不容忽视的扶贫工程。现在,旅游业已成为很多老区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对促进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旅游纪念品就是革命老区人民创收的一条好途径,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山西目前还没有一个形成规模的、与红色旅游有关的旅游纪念品专卖市场。一位河北游客曾颇有感触地告诉记者,井冈山的天街市场里到处是与当地革命历史有关的纪念品,如红军八角帽、毛主席纪念章、革命先烈事迹书籍等,但在山西却没有这样一个专业市场,老区品牌无人开发,实在可惜。

三、对策及建议

针对山西红色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开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吸取全国各红色旅游区的先进经验,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1、转变政府职能,加大开发力度。

红色旅游同时也是一项产业,是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的一次新的机遇。作为一项旅游产业,就要讲究产业发展的规律,不能全凭热情。开发红色旅游也不是花钱越多越好,大可不必高速公路开进深山,索道通向峰顶。要科学规划,把红色旅游和当地人文地理环境相结合,和经济发展水平相结合,和革命历史的特点个性相结合;要防止把开发旅游变成为一场对红色旅游资源的破坏,把原本丰富的内涵变得兴味索然;还要防止把红色旅游变成冠冕堂皇的公费旅游,借受教育之名,行吃喝玩乐之实。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发展红色旅游既需要饱满的热情,也需要扎实的态度。从这种意义上说,发展红色旅游本身就应该是一次感受和领会红色精神的过程,想想我们的革命能取得成功,不仅要靠不怕苦不怕死,还要靠革命的智慧。想想红色旅游的的未来前景,不仅要靠革命老区人民的努力,还要靠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和支持。

2、完善基础设施是先导

(1)修路、路标,即路政设施的完善。一个旅游景点的成功开发,必须有与之相配套的硬件管理设施的健全。道路情况的好坏不容忽视,一条道路,可以带动一个景点,一个村镇,甚至是一个城市的兴旺。现在的年代,已经不再流行“酒香不怕巷子深”。而是要勇于展限自己的优势,争取更多的机会。而这一切,都需要交通的便利。(2)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厕所等。一个旅游景点的建立是否成功,是否成熟,首先取决于游客的心情,大的方面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反而正是一向来自细微之处的关心,才更能赢得游客良好的印象。最典型的就是“方便”的问题,有很多的旅游景点,风光很美,当地人也都很热情好客,但是一进那里的厕所,实在是不堪入目,很难想象在那样的情况下人的心情会很好,而旅游的本来就是为了放松,调节紧张的心情,一旦良好的心情被破坏,很难想象下次的旅游或是在向别人谈起时游客还会再选择这里。所以,景点的设施建设应该从人性出发,符合现代人的要求。(3)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众所周知的,一个电影的成功,不仅仅要看它的票房收入的情况如何,更重要的是它的后期产品的开发,有时甚至能产生比电影本身更大的影响力。旅游景点的开发也是如此,看它开发的是否成功,并不能只看它当时产生的经济效益,那只是旅游收益中的冰山一角,更重要的是它相关的纪念产品的开发,不仅能满足游客带回去当地的东西,证明曾经来过的欲望,更重要的是,它本身也是一种活广告,能宣传景点的形象,又能为当地带来更多是经济收益,是一举数得的好事,必须看成重中之重来开发。

3、强化红色旅游宣传推广是关键

按照市场规律,搞好宣传推广,是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环节。山西红色旅游

要充分把握这一生命线,强化市场意识、宣传意识、促销意识,变等客上门到上门请客。通过启动和培育一个长期、稳定、健康的旅游市场,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搞好宣传推广。

4、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

山西位于我过中部,山西的红色旅游也有助于东、中、西联动,统筹协调经济、社会与自然,适应了促进“五个统筹”的需要。山西的红色旅游要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有必要采取如下措施:(1)利用传统“政治品牌”优势,深挖其红色文化内涵,使革命文化精神与当代市场需求达到有机结合,如“2005红色之旅万里行”隆重推出的“红色之旅、太行情山西行”等主题活动;(2)精心打造体验与参与式旅游,具体可策划出当年工作、战斗、生活、劳动的场景让游客去切身感受,如有些红色旅游景点开展了“穿红军服、唱红军歌、吃红军饭、走红军路”等参与性较强的活动;(3)结合老区的特色资源,开展生态旅游、农业休闲旅游、地质风光游、客家风情游等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从而与传统的革命观光旅游一起形成老区旅游开发的综合工程;

4、把红色旅游作为革命老区的一项产业来抓,通过扩展旅游产品链,打造多种形式的文化品牌来延长游览时间,增加旅游者的消费内容和金额。

5、广辟财源、多方集资、落实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资金

山西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必须贯彻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争取国家各种专项建设资金扶持;建立旅游发展基金;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国外资金;以多形式、多渠道地筹集社会资金,广辟财源,多方集资,解决山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资金不足的难题,在全国红色旅游开发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6、坚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浅谈山西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篇6

一、提高认识,加强统一规划管理

开发乡村旅游业,首先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实现联合经营,统一管理,以群体的力量形成规模效应,创立品牌,增加市场竞争力,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道路。在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各级政府要把兴办乡村旅游业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受历史、文化等条件的影响,很多地方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在乡村道路、停车场地、公共厕所、垃圾处理、通信设施、住宿和饮食卫生都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开发中只重规模、不讲质量,粗制滥造,只考虑当前、不顾长远。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应依据不同的情况统一规划,有区别地制定开发方案,因地制宜;同时,加强旅游地道路交通、服务接待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保障。

二、积极探索,挖掘资源文化内涵

文化是旅游资源的灵魂。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在挖掘和丰富旅游地的文化内涵上下功夫,提高其文化附加值,提高乡村旅游业的文化品味,营造独特的消费气氛,使旅游者满心欢喜地进行精神消费,这是提高乡村旅游可进入性的关键因素。首先要加强自然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如文人墨客在此创作过的文学作品、此地一直流传着的动人传说、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等等,都是自然景观中孕育的文化内涵;其次要加强人文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要将民俗风情、文化艺术、传统节日等资源通过有效的手段开发为旅游产品,将潜在的旅游资源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吸引点,如平遥古城的民俗游、正月花灯游。

三、突出特色,精心设计旅游项目

乡村旅游开发应扬长避短,在“保持本色”的同时要“突出特色”,这是旅游活动能否吸引游客的保证,也是旅游经济的生命所在。根据太行水乡风光和农家生活风情的特色,可以精心设计乡村民俗旅游,让旅游者深入农村乡间,观赏水乡画境,体验民情风俗,参观村庄田园、耕作收割、养鸡放鸭、节日欢庆等一切勞动生活,并让游客食宿农家、穿街走巷、逛市场,与农家座谈,亲自操作古老传统的农具,与农民到田间一起劳动等。利用山西悠久的文化历史及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在资源条件较优越、基础设施较完备的乡村地区建设精品旅游项目。在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中,要避免与城市旅游点雷同,应与当地自然、人文景观风格相一致,保留本地特色,保持村庄的原始风貌以及当地居民的传统社会风尚、淳朴厚道的自然秉性,真正体现“人住农家院,享受田园乐”,这才是成功的乡村旅游开发。

四、乡村旅游开发和生态旅游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虽然乡村旅游包含的内容不少,但是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基本上还不包括生态旅游,而它最终的发展方向应该在此。生态旅游是以观赏和研究自然景观、野生动物及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人文景观为目标,通过为旅游目的地筹集资金,为地方居民创造就业机会,为公众提供环境和文化教育等方式,有助于生态环境、人文景观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注意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的问题,防止旅游开发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加强旅游与生态资源的有机结合,坚持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只有走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相结合的道路,充分利用好山、水、寺庙、村景和各种古迹遗址的优势,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不断挖掘民族文化中的丰富营养,才能使山西省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地发展。

乡村旅游丰富了我国的旅游产品,但这并不意味着有乡村的地方就能发展乡村旅游,就适合发展乡村旅游。当前山西省旅游业正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这是提升山西省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保存和延续历史文化遗产的迫切需要。因此,要积极研究和探索山西乡村旅游文化,以保护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为重点,维护地方特色,走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和品牌化一体化的道路,最终实现山西省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作者单位:山西省长治市高级技工学校)

山西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 篇7

一、旅游电子商务的涵义

国际上被认同和沿用较广的旅游电子商务的含义是世界旅游组织在其刊物《E-Business for Tourism》中提出的:“旅游电子商务就是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旅游机构内部和对外的连通性, 即改进旅游企业之间、旅游企业与旅游供应商之间、旅游企业与旅游者之间的交流与交易, 改进旅游企业内部业务流程, 增进知识共享”。

旅游电子商务与传统旅游的最大区别在于它通过Internet网实现旅游产品供应商与消费者的双向交流, 从而通过供需互动提供各种个性化的定制服务, 是旅游产业链中旅游地和消费者之间各个商业环节的整合平台。

二、山西旅游电子商务应用现状

发达国家旅游业发展经验表明, 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旅游时代很快就要到来, 旅游市场需求也将转变, 目前山西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 表明旅游业发展有着广阔的市场潜力。据专家考证, 山西自然旅游资源 (包括山、水、林、洞等四个方面) 的综合指标水平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名列第7-8位, 在江淮以北各省中居于首位, 山西旅游电子商务的应用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规模。

(一) 发展规模

截至2012年底, 山西省互联网宽带用户达457万户, FTTH (光纤到户) 覆盖家庭用户152万户, 城市家庭用户平均接入带宽3.05Mbps, 无线3G网络已实现了乡 (镇) 以上重要地段全覆盖。依托良好的基础条件, 山西省传统产业及社会各领域不断推进电子商务应用, 电子商务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十二五”时期, 山西省网上交易市场规模将大幅度提升, 电子商务的发展空间十分巨大。同时, 信息化和工业化不断融合, 移动智能终端的加速应用, 都为电子商务市场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创造了坚实基础。

据山西省旅游局公布的信息, 2012年山西旅游业总收入达到1813.01亿元, 同比增长35.04%;全年累计接待国内游客1.94亿人次, 同比增长29.28%;国内旅游收入1766.28亿元, 同比增长35.33%;接待海外游客189.18万人次, 同比增长21.8%;创汇7.2亿美元, 同比增长26.98%。

(二) 政策扶持

山西省委、省政府正在努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旅游与电子商务都被列为优先发展的产业, 对两者都予以很大的支持。山西省商务厅2013年5月下发的《生产性服务业加速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中指出要推动文化旅游业电子商务发展, 鼓励和支持电子商务企业和旅游企业加强合作, 整合旅游、文化、酒店、商务、票务、娱乐、餐饮等资源, 建设网上文化、商旅综合服务平台, 提供商贸文化旅游一站式电子商务服务。这些都是发展旅游电子商务的政策优势。

(三) 旅游活动推广

2012年, 山西省旅游行业依托传统媒体宣传力量, 加大在互联网的宣传推广力度, 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 加强网络品牌塑造和宣传推广, 成功塑造了“晋善晋美”旅游主题品牌。2013年5月山西省旅游局推出“美丽山西休闲游”活动, 2013年7月山西省智慧旅游项目建设全面启动, 今后, 在山西各景区旅游, 游客打开手机, 就可通过“山西旅游官方客户端”及时了解景区景点、游览线路等现状, 甚至还有电子导游解说以及景区游客流量、天气情况、在线订票等功能。

(四) 旅游电子商务网站类型

山西目前旅游电子商务网站的主要类型有以下三种类型:

1.政府旅游网站, 包括山西省旅游局官方网站 (www.shanxichina.gov.cn) 、山西省旅游网 (www.sxly.org) 和山西各地市旅游局官方网站, 如太原旅游信息网 (www.tylyhy.cn) 、大同旅游网 (www.dtly.com.cn) 等十一地市旅游网站, 该类型网站发布的旅游信息较为全面公正, 具有权威性, 同时还辅以行业规范、管理职能等信息的介绍。

2.传统旅游企业网站, 包括传统旅行社、景区和酒店宾馆建立的网站。传统旅游社网站, 如山西康辉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网站 (www.shxly.cn) 、山西万景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官网 (www.wjgl.cn) 、山西友谊国际旅行社的官方网站山游网 (www.shanxitravel.org) 及山西友谊国际旅行社的关联网站, 如1044旅游网 (www.1044.cn) 、老西儿旅游网 (www.lxely.com) 、游虎旅游网 (www.uhutrip.com) 等, 这类网站服务内容较全面, 涵盖了团队、散客及会议旅游的订票、住宿、景点、线路等预订需求。

3.旅游电子商务网站, 这类型网站包括山西本地建立的专业旅游网站, 如山西旅游热线 (www.u0351.com) 、山西省旅游集散中心 (www.sxlynet.com) 、我要去山西旅游网 (www.5173766.com) 等和国内知名旅游网站建立的山西分站, 如我要去旅行山西站 (shanxi.51766.com) 、欣欣旅游网山西频道 (shanxi.cncn.com) 等。该类网站是互联网公司建立的旅游资讯综合网站, 旨在搭建网上旅游平台, 为游客提供涵盖旅游预定、门票预定、酒店预定、旅游资讯等多种形式旅游和资讯服务。

三、山西旅游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山西的旅游资源丰富, 但其发展水平却相对滞后于周边资源状况相近的省区。全国百强旅行社山西没有一个入列, 代表区域旅游发展高度的旅游上市公司、大型旅游集团山西均榜上无名, 反映出山西缺乏有实力、集团化的规模运作。山西旅游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表现如下:

(一) 旅游网站建设水平和旅游信息质量不高

山西旅游企业特别是传统旅行社业的集中化程度和信息化水平不高, 同时受传统思维、经营模式及专业人才缺乏等制约, 旅游网站建设水平不高, 很多旅游网站内容雷同、信息分散, 难以形成规模经营和网上促销, 导致网上预订的成功率很低;同时旅游服务项目单一, 旅游线路、景点介绍以及网上订票、订房等模块几乎成为固定的内容, 而较少涉及旅游线路设计、自助旅游安排、网上虚拟实景旅游等项目。网站信息更新缓慢, 各类信息系统性不强, 发布渠道不一, 信息质量不高, 无法有效吸引访问者的关注。

(二) 旅游服务缺乏个性化和特色

目前山西旅游网站的建设没有对游客进行市场细分, 缺少针对性和个性化, 没有特色与卖点。大多数旅游网站把所有的潜在消费者都定位为目标消费者, 给他们制定出一个统一的旅游方案, 没有考虑到不同年龄段、性别, 不同教育背景的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特别是随着新旅游法的颁布实施, 这种状况将难以满足不断激增的对个性化有强烈需求的自助游游客的需要。

(三) 传统旅游企业和旅游电子商务公司资源整合不够

就行业发展态势来看, 一方面, 山西传统旅游企业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 积极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另一方面, 新型的旅游电子商务公司开始成为旅行社业务的重要经营者。但是目前两种类型企业各自经营, 缺乏有效的合作和资源整合, 大多数在线旅游网站的线下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 影响游客体验, 难以发挥两种模式的优势特点。

(四) 旅游电子商务人才缺乏

旅游电子商务要涉及到计算机、信息、网络、商务、旅游等多个学科, 它需要具有这些方面综合知识的人才来运营和管理, 尤其是旅游信息管理和旅游电子商务人才。目前山西许多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表现在要么只擅长传统旅游业务, 要么只懂网站规划和网站设计, 而能够利用电子商务手段开展旅游业务, 既懂旅游业务又懂电子商务的复合型旅游人才极度缺乏。

四、山西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策略

(一) 构建山西旅游业协同商务平台, 增强旅游信息服务功能

协同商务平台是一个将企业的所有应用和数据集成到一个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之上, 并以统一的用户界面提供给用户, 使企业可以快速地建立企业对企业和企业内部的信息平台。依托山西旅游业协同商务平台, 各个旅游企业的应用系统之间可以通过建立协同的协议标准, 进行数据交换, 更好地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交互, 实现现有资源的重复利用, 从而构建山西旅游业协同系统, 统一信息发布渠道, 增强信息系统性, 进一步提高各类旅游信息发布的有效性。

(二) 借助社会化网络服务, 加强旅游网站个性化服务

为满足游客从个性化旅游的需要, 山西旅游网站的建设可以定位为两大类, 一类是能提供非常多样的、大众化旅游产品的大型旅游电子商务网站, 靠规模优势取胜;另一类是提供特色旅游产品或服务的小型旅游企业, 通过专注于细分市场, 靠特色和个性化取胜。同时旅游网站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会化网络服务, 及时了解游客的诉求和消费心理, 为游客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 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

(三) 探索O2O模式, 实现线上线下旅游资源的整合

O2O模式即Online To Offline, 是将线下业务与互联网结合在一起, 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发挥O2O特性, 依托线下资源发展线上服务的在线旅游企业发展空间较大, 在线旅游产品或服务能够依托规模化人员进行线下资源的深度拓展, 山西旅游电子商务企业可以和传统旅游企业通过并购整合等方式, 推动线上电商渠道平台建设和推广, 并通过强化线上电商平台的管理和创新, 将线下业务引入线上, 实现线上线下双向融合、线上线下互动, 实现在线平台整合线下资源, 同时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旅游企业, 实现线上线下资源的整合, 从而提升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价值。

(四) 重视旅游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

随着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用户量的爆发式增长, 移动互联网产生了巨大的流量与商机, 游客通过APP手机客户端浏览景点、周边路线等信息, 查看用户评价和反馈, 进而直接预订旅游产品。山西旅游业应重视旅游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 大型旅游企业应推出手机版网站, 为会员提供实时旅游信息与商务服务, 通过移动互联网和在线旅游的无缝对接刺激消费者的需求, 推动在线旅游预订市场的发展。

(五) 加大旅游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力度

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是系统性的工程, 人才是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只有具备了旅游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及电子商务知识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 才能将电子商务的技术手段和应用功能密切联系旅游行业组织、管理、业务方式及其特点。山西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企业应加强与山西省内各高校的联系, 可以与设有电子商务、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建立合作关系, 通过共建实习基地、创业基地等方式培养旅游电子商务人才。旅游企业应加大对本企业各层次人员的电子商务培训, 可以通过开设短期培训班及聘请专家指导等形式促进人才培养。

总之, 旅游电子商务是山西旅游产业实现根本性变革和跨越式发展的最佳战略路径, 提出适合山西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策略并有效实施, 一定会对山西旅游产业从“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竞争优势”, 山西省从“旅游资源大省”转化为“旅游产业强省”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应丽君.Web2.0冲击下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的新机会[J].旅游学刊, 2007 (5)

[2]郝从容, 师振亚.关于建立山西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的构想[J].经济师, 2011 (2)

[3]兀婷, 张辉.山西旅游产业发展的路径之选[J].生产力研究, 2010 (4)

[4]邵婷, 陈葵花.厦门市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商业经济, 2009 (19)

山西体育旅游发展研究 篇8

关键词:山西省,体育旅游,竞争性,登山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工作之余外出旅游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且静态的观光旅游正在向动态的、个性化的、参与性强的方式转变。体育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正逐步向文化休闲、健身、疗养、欣赏、体验等旅游的文化本质发展。

山西省作为内陆省份, 东依太行、西托吕梁、南恃中条、北靠恒山, 四山拥抱, 其间以有黄河水系南、北贯通, 从而在相对封闭的区域中, 形成了一条通往境外的“天然走廊”, 使山西成为中原与塞外联结的一条纽带。这个纽带也成了从隋唐到明清以来多民族活动的重要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展示了数千年来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 如尧舜禅位、文公称霸、三家分晋、胡服骑射、刘渊建汉、魏都平城、李氏父子晋阳起兵、杨家将抗疗、大槐树移民、晋商称雄、辛亥革命太原首义、抗日根据地建立等等。这些纷纭复杂的事迹, 留下了极富特色的历史文化与旅游价值。

1、山西省体育旅游资源概述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据有关统计, 山西境内现有2处世界文化遗产, 5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5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8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历史文物、自然景观、革命史迹和古代建筑共同构成了山西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 (表1) 。

体育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中的一大类, 从体育旅游资源的要素来进行分析, 体育旅游资源是指在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凡能对体育旅游者产生吸引力, 并能进行体育旅游活动, 为旅游业所利用且能产生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客体。体育旅游资源是体育旅游开发的条件, 是发展体育旅游业的基础。山西具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 (表2) 。

2、登山旅游项目的开展现状

登山可以全面提高人体的身体机能和健康水平, 是一种理想的运动健身方式。想改善血脂状况、提高心肺功能、降低体重、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的人, 可以选择登山方式进行体育锻炼。但是, 此类运动方式对锻炼者身体要求较高, 身体条件不适者, 特别是膝关节有不适的个体不宜进行此类锻炼。另外, 登山时最好结伴而行, 且一定要控制好运动强度, 量力而行。

登山旅游项目的研究已从多方面展开, 葛菁在研究中老年人有氧登山运动时发现:坚持参加登山运动, 可以促进脑部的血液循环, 改善大脑细胞的营养代谢, 延缓中枢神经系统的衰老过程;增强冠状动脉的血流量, 改善心肌营养, 使心脏收缩力增强, 提高心脏泵血功能。从医学角度讲, 登山运动对人的视力、心肺功能、四肢协调能力、体内多余脂肪的消耗、延缓人体衰老等几个方面都有益。而王纯等人通过对不同海拔地区世居人口登山前后机体指标变化研究表明:高原地区世代居住人群相对于平原地区世代居住人群有氧运动能力更有优势、对大运动量的体力负荷有更好的耐受力;免疫机能略有下降;适宜高度的登山运动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全民健身运动项目。石长波通过基于AHM改进模型对黑龙江山地旅游资源的定量评价后发现, 在黑龙江山地旅游资源中资源自身的吸引力因素是最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影响因素群。这些研究都表明, 登山项目在很多方面对人体产生着积极的作用, 但登山旅游项目的科学开展和研究还很薄弱, 大多数都存在于游客随意的攀登, 对人体在登山过程中心率等指标的监控比较少, 更无法给出登山过程中脉搏的控制、登山的高度等合理建议。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研究对象

20-25岁大学男生和女生各10名, 55-60岁老年男性和女性各6名, 样本量共计32人。受试者均身体健康, 身高范围:女性:155-170cm, 男性:168-188cm。体重范围:女性:44-62kg, 男性:60-87kg。

3.2、选择山峰

本研究选择攀登北岳恒山主峰天峰岭, 海拔2016.8米, 被称为“人天北柱”, “绝塞名山”, “天下第二山”。恒山山脉祖于阴山, 横跨塞外, 东连太行, 西跨雁门, 南障三晋, 北瞰云代, 东西绵延五百里, 是海河支流桑干河与滹沱河的分水岭。攀登主峰天峰岭的沿途主要景观有恒山迎客松、四大夫松、苦甜井、文昌阁、朝殿、天峰岭。

3.3、研究方法

受试者从山脚下开始登山, 登山时要求步伐轻快而平稳, 节奏连续, 步幅一致, 不允许跑步或者停止。3分钟测试一次, 共测试两次, 均以测试脉搏为主, 两次测试中间不休息。两次的登山频率分别是:55-60岁受试者采用60步/min, 70步/min的节奏进行测试;20-25岁受试者采用90步/min, 100步/min的节奏进行测试。

4、结果与分析

4.1、确定运动强度

游客在体育旅游过程中主要是为了身心健康、舒适, 运动强度制订是否恰当直接影响体育旅游的效果。运动强度过小, 达不到身体刺激强度阈值, 则没有健身效果;反之运动强度过大, 不仅运动效果不会进一步增加, 而且, 可能会造成运动伤害。因此, 科学制定运动强度至关重要。常见的确定运动强度的方法有:根据运动中心率、心脏功能能力 (F.C.) 、主观体力感觉 (RPE) 等方法。

4.2、确定安全心率

用心率控制运动强度主要是根据心脏的承受能力控制强度, 通过采用递增性运动负荷方式直接测定人体的最大安全运动心率或间接推算人体的最大安全运动心率, 然后根据最大安全运动心率推算个体的安全运动心率。田野等研究表明, 运动强度与心率高度相关, 在选择的递增运动负荷范围内, 运动强度越大, 运动心率越高, 在最大负荷强度时出现最大心率, 运动强度与心率的变化呈线性关系, 根据递增运动负荷的实测数据, 将每一个个体的心率与对应的强度进行散点综合, 描记散点图, 并推导回归方程, 获得推选最大安全运动心率公式:

根据获得的最大安全运动心率确定运动强度。同时研究结果表明, 心率确定运动强度的方法为被测试对象按照60%-80%的最大安全运动心率强度进行运动, 可以做到安全有效。因此, 20-25岁受试者的最大安全心率为175-180次/min, 55-60岁受试者的最大安全心率为140-145次/min;20-25岁受试者的安全有效心率为105-144次/min, 55-60岁受试者的安全有效心率为84-116次/min。

4.3、确定登恒山强度

采用递增负荷登恒山方式, 实测受试者的功能能力, 参照美国运动医学会 (ACSM) 推荐的方法, 同时假定恒山全为台阶形式, 通过台阶的垂直高度可以计算出受试者攀登的垂直高度, 从而推算出不同受试者在安全心率范围内可攀登的恒山实际高度。

按照下列公式计算功能能力 (F.C.) :

F.C.=Q× (HRmax-心率1) +METs1

Q为线性方程的斜率。Q= (METs2-METs1) / (心率2-心率1)

其中:METs=登山频率× (2.394×高度/100+0.2) /3.5+1

METs1:为试验的第一次METs值;

METs1=登山频率× (2.394×高度/100+0.2) /3.5+1

心率1:为试验的第一次负荷后即刻心率;

METs2:为试验的第二次METs值;

METs2=登山频率× (2.394×高度/100+0.2) /3.5+1

心率2:为试验的第二次负荷后即刻心率。

天峰岭的沿途主要景观有恒山迎客松、四大夫松、苦甜井、文昌阁、朝殿、天峰岭。据恒山相关管理人员介绍, 从山脚下到恒山迎客松景点的垂直高度为50米左右, 本研究假设山脚到恒山迎客松景点的垂直高度为50米, 根据对不同频率受试者的心率测试后, 可得到每位受试者在攀登恒山迎客松的最大F.C.值 (见图1) 。田野等人研究身体机能较差者可选择50%-60%F.C., 身体机能较好者可选择60%-70%F.C., 本研究采用60%F.C.攀登恒山迎客松景点, 可得到相应的登山频率 (表3) 。根据此频率, 可以在安全心率范围内攀登恒山迎客松景点。

根据不同景点的高度以及不同受试者的登山频率, 可以测算出不同受试者攀登相应景点的最大F.C.值。根据此运动强度, 如果改变登山频率, 可以演算出很多不同的登山高度, 可以在相应的高度设置休息站点或者能量补充站点为登山者提供体能的帮助。本研究根据不同受试者攀登恒山迎客松的最大F.C.值与安全登山心率范围内的登山频率, 可以得到不同的登山高度 (表4) , 平均在90-92米之间为最适应高度, 按照负荷递增原理, 在此区间出现疲劳, 需要设置休息站点。

5、结论与建议

受试者的年龄、性别、身高生物性因素、受试者登山当时的身心状况、上下台阶的频率、台阶的高度、所登山的坡度等都是影响登山测量结果的主要因素。在实施测试工作时, 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 控制好这些影响因素, 以求测试过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恒山有迎客松、四大夫松、苦甜井、文昌阁、朝殿、天峰岭等不同的景点, 每个景点有不同的高度, 根据受试者不同的身体状况与登山频率可以得到不同的登山强度, 从而可以控制登山频率来调整目标景点的攀登强度。

本研究显示:

5.1、结论

5.1.1、确定适宜登山频率

根据恒山各景点高度与预计时间安排, 同时结合安全有效心率, 达到体育旅游观光、健身、放松等目标, 可以设置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身体状态的适宜登山频率。

5.1.2、确定旅游休息站点

根据体育旅游健身的心率目标与负荷目标, 结合具体景点高度, 推算出最佳攀登高度, 合理设置到达景点途中的休息站点和能量补充站点。

5.1.3、确定登山心率

根据不同景点的高度, 结合不同的登山频率, 可以推算不同线路的最大安全心率与健身靶心率, 达到更好的控制心率的目的。

5.2、建议

5.2.1、为了推进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与健身理念的普及, 可以在恒山山脚下或者各个景点与休息站点公布不同条件的不同人群在攀登不同高度景点时的建议心率与健身靶心率。

5.2.2、建议恒山相关管理部门可以参照不同人群大数据调研结果, 在各个景点以及到达景点的合理位置设置游客休息站点与能量补充站点, 从而安全有效的达到了游客健身的目的。

山西体育旅游发展研究 篇9

1. 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自然生态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依托。但由于长期以来山西省一直是国家的煤炭电力基地、钢铁工业基地、重型机械制造和重化工业基地, 尤其20世纪80年代以后, 煤炭需求量的不断高涨, 山西煤产量持续上升, 到处出现煤炭的乱垦乱挖, 政府没有及时采取合理的环境保护措施, 导致了山西省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 空气质量一直居于全国倒数位置, 很多人对山西的印象是“脏”。煤炭、焦炭、钢铁、化工等产业在山西省经济中仍占主导地位, 这些主导产业在发展的同时严重地污染了环境。目前在山西省的118个县市中, 就有94个县市分布着煤炭资源, 占到了80%以上。在2006年国家重点监控的6066家重污染企业中, 山西省最多, 有403家入列。一些同时存在着极佳旅游资源又有着丰富矿产的地方, 矿旅矛盾十分突出, 生态环境的恶化给旅游者造成很坏的印象。大同、阳泉、长治、晋城、朔州、古交、霍州、孝义、介休、高平、原平都是经国家评定的煤炭型资源城市, 同时也是山西省污染比较严重的城市。另外, 临汾、忻州的大多数地区也是以产煤为主。这种煤炭资源型城市和旅游资源城市的叠加, 正是山西省大多地市目前发展旅游业, 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矛盾问题。

2. 社会经济环境相对落后。

首先, 旅游投入严重不足且旅游服务质量差。旅游产业投入严重不足是影响山西省旅游业发展速度的主要因素之一。多年来政府投入不足, 吸引投资的软环境也较差。全省政府引导旅游资金的投入加起来还不如对一个中小型煤矿的投入多, 有的县旅游收入基本上用在了给全县干部职工发放工资上, 旅游业的滚动发展难以实现。由于投资不足, 使旅游接待能力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入省游客大幅度增加、需求加大之间的矛盾凸显。随着旅游精品线路的进一步开发与升级, 五台山、平遥古城等旅游核心景区的提升改造均迫切需要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和要素配套设施的投入, 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已经成为迫切的需要。其次, 景区环境及周边环境差, 多数地方把重点仅仅放在了景区 (点) 的开发建设上, 单纯地追求门票收入, 忽视了周边环境的建设。造成旅游景区和周边环境的不协调。周边的人文社会环境、自然生态环境落后, 造成游客“旅缓游速”, 除了景点, 似乎没有别的看点, 这就让游客有枯燥感。第三,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主要表现为:大幅度的游客增加和设施供应的不足矛盾加大。从设施建设方面看, 旅游厕所、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接待设施不完善。表明了山西省旅游业在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方面的严重滞后。尤其是2007年国内旅游接待超过8000万人次大关, 更加凸显了接待能力的不足。客源市场的游客对旅游线路和产品已经认可, 但山西省很多线路和景区包括红色旅游、工农业旅游、乡村旅游等新产品的要素配套设施基本没有。旅游道路标识牌严重缺失。近年来自驾车旅游和散客游的比例明显上升, 但是适应这部分市场的接待体系还没有建立, 特别是游客集散中心还是空白,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山西省旅游业的发展。

二、山西省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对策

1. 完善风景名胜保护系统, 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的法制化建设。

为了保证旅游环境保护能够顺利进行, 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进一步根据《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规定》, 从政策、理论、技术、管理诸方面对风景名胜区保护系统加以充实, 使之完善;同时, 为了保证旅游环境保护能够顺利进行, 需要相应的保护法律和条例。现在已经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但真正针对旅游环境保护的法规仍然空缺。只有做到有法可依、严格执法, 人们才会真正重视旅游环境保护。

2. 大力开展旅游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宣传工作。

环境保护意识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界的一个基本认识和态度, 它既反映在人们对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的认识态度上, 又体现在人们保护环境的自觉行为上。根据统计, 国内公众对环保意识并不很强, 因此, 可以说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是山西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为此, 必须向旅游活动的有关人员传播环境科学和生态科学的基本知识和环境保护的基本技能, 使人们在大自然的环境当中, 自觉地接受环境保护的教育, 从而提高每个人的环境意识。与旅游直接相关的人员有当地领导干部、专业技术管理人员、服务接待人员、居民和游客等。由于上述各类人员在旅游环境保护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不同, 在实施环境教育的具体过程中所采用的内容及方法也就不同。

首先, 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由于我国国情的特点, 领导干部的环保意识如何, 对旅游区点的环境影响最大。对领导干部的环境教育, 一是要增加他们环境保护的历史责任感和危机感, 二是要提高他们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水平和科学决策能力。其次, 加强对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的教育。专业技术管理人员是旅游区点总体规划、有关政策法规的执行者, 也是日常旅游管理的实施者。对他们的环境教育包括加强责任心和事业心的教育, 还要要求他们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第三, 加强对服务接待人员的教育。服务接待人员包括各类经营住宿、餐饮、售货、照相、客运等行业的人员。他们直接面对游客, 又经常居住在旅游区内, 对旅游环境有很大的影响。应向他们灌输环境保护知识, 培养职业道德和文明礼貌的素质。第四, 加强对当地居民的教育。当地居民世代在旅游区点内及其周围。经济发展与旅游开发, 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们有的迁移到其他地方, 有的仍在坚守家园, 其中有一些人从事旅游接待服务。所以对当地居民应加强宣传教育, 帮助他们树立法制观念和保护环境的道德观念, 改变人们淡漠环境保护的习惯, 养成自学保护环境的行为, 形成全社会保护环境的风尚。第五, 加强对游客的教育。游客是旅游活动中的主体, 人数众多、成分复杂、活动范围不定, 对游客的教育是生态旅游中环境教育的日常工作。对游客的教育, 在旅游过程之前就应着手进行, 在游客购票进门时, 在游客游览过程中也要抓紧进行, 具体形式有: (1) 利用多种媒体, 使游客接受多渠道的环境保护意识教育, 包括门票、导游词、导游册上添加的生态知识和注意事项。 (2) 在旅游区内建立具有环境教育功能的基础设施对旅游者进行生动活泼的生态学教育。如建立有特色的博物馆、展览馆, 把各种旅游资源都以实物、图片和电化教学的形式, 形象地展示出来, 内容丰富, 科普性强, 真实把享受自然、认识自然和保护自然和谐结合起来。 (3) 建议在旅游活动项目安排中, 有意识地增加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内容, 如种植纪念树、开展与某旅游目的地有关的环保知识竞赛等。对于旅游团体的旅游活动项目安排, 旅行社的有关人员是有一定的控制力的, 因此, 这种方法不仅可行, 还可能吸引更多的散客参加,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旅游者不良行为对环境所带来的破坏。 (4) 大力提倡“取走的只是照片, 留下的只有脚印”, 在游人进入景区时及时发放印有上述口号的废品收集袋, 出门时将收集袋收回。

3. 采取科学化的手段进行旅游环境保护。

旅游环境保护要符合客观规律, 就必须在现有基础上加强科学研究以及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 同时还必须培养大批的旅游环境保护方面的人才, 以使环保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三、小结

为适应山西省旅游事业长期发展的需要, 切实解决旅游业存在的环境问题, 环境保护与管理工作尚需有一个大的提高。为此, 首要的是加强全民环境意识的教育与培养, 以提高全体国民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只有这样才能牢固地建立起环境管理必不可少的群众基础。在此基础上, 理顺风景旅游和环境管理的体制, 全面规划、综合治理, 加强环境管理的评估、监测和技术保障工作, 开辟奖金渠道, 奖优罚劣, 增加保护经费。只有这样, 山西省的旅游业才能呈现出一个光辉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黎洁.旅游环境管理研究[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1)

[2].籍振芳.山西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5 (1) :61-65

[3].郝从容, 邵秀英.山西省旅游环境及其优化对策[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1) :67-70

山西体育旅游发展研究 篇10

关键词:大同市城区,社区体育,发展,现状

1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 市场经济飞快的发展, 我国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也进入了高速的发展期, “和谐社会”的理念也逐步深入人心。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 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 人们开始追求精神生活上的满足, 大同市居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和发展, 城市居民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社区体育是城市体育发展的重要基础。社区体育作为社区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 不但是小康社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 而且也是“和谐社会”理念的检验标准之一。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大同市城区内有108个社区居民居委会, 分属14个街道办事处管辖。 (详情见表1)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山西大同市城区的社区体育情况。本次研究调查是从大同市的南街、北街、南关、向阳里、大庆路等街道管辖范围内随机选取了20个社区作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在研究的过程中检索了相关的网站, 如:中国知网、中国期刊数据库、中国硕博优秀论文期刊网;围绕研究主题, 运用图书馆资料查阅了大量有关体育社会学、社区理论、社区体育理论等相关著作和文献资料, 并对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 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2.2.2 问卷调查法

通过对大同市经济、体育的发展研究, 参考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 根据本论文研究内容设计调查问卷, 就大同市场区社区居民参加社区体育的情况进行调查。

本人随机选取大同市城区中的20个社区, 针对社区居民发放600份问卷, 回收568份, 回收率95%, 其中有效问卷514份, 问卷有效率86%。

2.2.3 数理统计法

在研究过程中利用Excel软件, 对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2.4 访谈法

通过对大同市社区体育爱好者和相关领导的访谈, 从中获取有关信息, 了解大同市城区社区体育的发展情况。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大同市城区社区体育居民参与的个人情况调查

3.1.1 大同市城区社区体育居民参与者的性别年龄情况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最近经过对全球人体素质和平均寿命进行测定, 对年龄的划分标准作出了新的规定。该规定将人的一生分为5个年龄段, 即:44岁以下为青年人, 45岁至59岁为中年人, 60岁至74岁为年轻老年人, 75岁至89岁为老年人, 90岁以上为长寿老年人。这5个年龄段的新划分, 将人类的衰老期推迟了10年, 这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和抗衰老意志将产生积极影响。

从表2中可以看出, 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女性比例要比男性比例高。这说明女性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比男性高, 这不仅是男女性格的差异, 而且也与女性参加运动的方式和项目有很大关系。因为女性喜欢一些传统类和韵律类的运动, 男性多偏好于大负荷量及竞技类的活动方式, 而公园、空地、广场等非正规场地更适合开展女性喜欢的表演性、韵律性的运动。

自上表统计可以看出, 各年龄段的人群分布是不同的。社区体育活动的主体是年轻老年人和老年人, 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38.51%和28.32%, 原因是其闲暇时间比较多, 对身体健康的迫切需求, 所以他们更热衷于社区体育;其次是44岁以下的青年人, 占被调查人数的15.74%, 他们有的还在上学, 有的刚刚步入社会, 受学校教育影响, 还保持着良好的锻炼习惯, 45岁至59岁的中年人, 占被调查人数的12.49%, 他们承受着事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 很少有闲暇时间进行锻炼;90岁以上者所占比例最低, 原因是年龄过高, 行动不便。

3.1.2 大同市城区社区体育参与者活动内容的调查

从表3调查结果显示:大同市城区社区体育居民参加体育活动所选择的活动项目中最多的项目慢跑步、健身操和太极拳, 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51.95%、48.29%和37.89%, 原因是这些体育活动不受场地器材的影响, 灵活性强。慢跑步方式简单, 符合中国传统养生的理念, 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健美操是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的舞蹈, 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方便组织, 是大多数女性锻炼者的喜爱;太极拳具有修身养性, 陶冶情操的作用, 而且锻炼效果明显, 容易接受。在球类运动中, 毽球是最受欢迎的, 占调查人数的26.49%, 其他球类运动受场地器材的影响, 参与人数不是很多。棋牌约占10.65%, 是老年人选择的一项体育活动。由此表明, 调查对象所参加的体育活动项目呈现出活动多样化的特点, 随着全民健身的全面发展, 大众运动越来越趋向专业化, 对健身设施以及社区体育组织与管理要求越来越高, 需配备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社会体育指导, 给以健身者必要的指导, 加强管理。

3.1.3 大同市城区社区体育参与者锻炼时间及锻炼强度

从表4中可以看出:在被调查人数中, 有65.46%的调查者选择在早晨参加体育锻炼, 这是因为早晨空气清新, 精神饱满, 有益于一天的工作和生活。选择傍晚锻炼的人数也很多, 约占30.96%, 因为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工作, 有闲暇时间来进行锻炼和放松。

由表5可知:在大同市社区体育运动中, 居民锻炼达到全身微微出汗和中等出汗占大多数, 分别占到被调查人数的52.70%和24.53%, 运动强度为中小强度。锻炼者达到全身无感觉和大汗占的比例较少, 两者加起来约占被调查人数的3.95%, 这充分说明了大多数体育锻炼者知道该如何参加体育锻炼, 而且能够依据自身的身体条件来选择运动的强度。

3.1.4 大同市社区体育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

由表6可以看出:大同市社区体育居民参加体育的目的各不相同, 其中以强身健体和消遣娱乐为主要目的, 约占被调查人数的38.01%和26.43%, 这与现阶段大力提倡全民健身相符合, 随着锻炼人群的增多, 人们越来越重视体育锻炼的价值和功能。社交需求、缓解压力、排除孤独为目的的锻炼者比较少, 说明人们越来越注重体育健身所带来的健康效应, 而较少客观原因或他人的干扰, 逐渐认识到了体育健身活动的重要性。

3.2 大同市城区社区体育的组织与指导情况

3.2.1 大同市城区社区体育的组织情况

从表7中看出:大同市社区体育的组织形式是以社区居民自发组织为主, 其比例占到61.33%, 、街道社区组织、单位组织次之, 而且一般都是单位和街道共同组织的, 这些单位组织的社区体育活动几乎都是那些效益比较好的企业, 像是机车厂、齿轮厂等。大部分社区居民还是靠活动项目的一致性而自发组织的。

3.2.2 大同市城区社区体育的指导情况

从表8中看到:有62.37%的被调查人都不清楚本社区有没有体育指导员, 而且有17.74%的人表示在社区体育中不需要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帮助。这说明社区体育对于很多居民都是相当得陌生, 居民根本就不清楚社区体育的意义和作用, 社区应该加大对社区体育的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小区广告栏、报刊书籍、现场咨询等方式, 提高大众对健身、保健知识的认知, 从而正确引导人们进行科学有效的健身。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R].199.

[2]樊炳有.社区体育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

[3]彭艳军.株洲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现状与影响因素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 (3) .

[4]王凯珍.对北京市城区社区体育现状的研究―兼论社区体育的定义及构成要素[J].体育科学, 1994, (6) .

[5]张蔚明, 龚德贵等.湖南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3, (1) .

[6]王凯珍, 任海.中国社会转型与城市社会体育管理体制变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4) .

山西体育旅游发展研究 篇11

秦岭北麓是陕西最宝贵的资源,对陕西关中盆地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

秦岭北麓是陕西森林资源的主要分布区,有52个森林公园,总面积20多万公顷,是开展攀岩旅游、高山探险、森林旅游、激流旅游、秘境旅游等体育旅游活动的绝佳场所。

可是,近年来,秦岭北麓的生态体育旅游开发现状却不尽如人意。

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求开发者对如何将体育文化融合到自然生态中有足够的认识,只有让合适的体育活动内容融入旅游资源中,才更具吸引力,更具挑战性。而实际情况是, 秦岭北麓生态体育旅游的开发与管理还停留在低层次的观光旅游上,停留在“大众型”旅游活动的层次,缺乏生动鲜明特色。生态体育旅游产品开发不足,尚未形成气候。生态体育旅游活动开展不理想,老百姓对体育旅游文化的热衷程度还不是很高。虽然某些区域开发了滑草、滑雪等体育旅游活动,很受游客欢迎,但是参与的人数太少、规模太小;华山攀岩等活动在时间上、规模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激发起广大旅游者的兴趣。“大众型”旅游活动无法满足深层次的内心体验和精神愉悦。秦岭北麓生态体育旅游至今没有制定一项长期规划,开发和规划缺乏特色和市场导向性,因此不能对游客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和关注度。

更令人担忧的是,秦岭北麓生态体育旅游的开发处于“粗放型”阶段,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和急功近利的行为,过于关注旅游资源在短期产生的经济效益,注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却忽视了对生态资源的保护和提升,致使相当一部分生态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影响了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生态体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要改变这种局面,首先要制定一个可持续的生态体育旅游发展规划。

生态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开发前期就应制定可持续的生态体育旅游发展规划。要考虑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严格控制生态容量。规划时应该按功能区域、体育旅游资源特点,合理开发生态体育旅游项目,不要盲目地一哄而上。不在生态资源薄弱区或重点保护区进行开发,建立生态体育旅游项目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一些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项目应严格禁止。

其次要突出生态体育旅游的环境保护功能。

生态体育旅游是一种对生态旅游资源有着特别保护责任的旅游方式,必须坚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地良性开发,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因此在筹建旅游设施和旅游线路时,应避开那些脆弱敏感的生态区域,当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发生冲突时,应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重。

三要制定科学的营销策略。

生态体育旅游的市场营销应该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绿色文化为价值观念,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出发点,制定绿色体育旅游的营销策略,开发和推广绿色生态体育旅游产品如休闲养生旅游、森林旅游、探险旅游等,体验野外生存时吃野菜,徒步旅游吃农家饭,自行车定向越野旅游等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体育旅游产品。

四要培养高素质生态体育旅游人才。

山西体育旅游发展研究 篇12

1 山西省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条件

随着我国经济和山西省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农民开始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在开展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过程中,一些条件因素开始慢慢成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 1 农村居民参与体育的积极性非常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劳动力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农村居民拥有更多的时间来参加体育锻炼,而且农民开始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因此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非常高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农民参与体育锻炼的需求不断增加,目前很多农村社区开始自发地带领农民进行广场舞等活动,很多农民积极参与进来;第二,很多农村社区开始通过宣传活动,让农村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农民开始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

1 . 2 体育指导人员专门对农民进行指导和示范

随着近几年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人通过锻炼成为了专业的体育指导人员,他们能够对农民的体育锻炼进行指导,同时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这些专门的体育指导人员自身的素质非常高,具有体育锻炼的专业知识,可以对农民进行很好地指导;第二,体育指导人员以自身的实践向农民展示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因此能够起到更好的带动作用,从而可以使得农民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更好地促进农村社区的体育发展。

1 . 3 农村社区体育设施和组织不断完善

随着国家和当地政府对发展农村社区体育的不断重视,社区内的体育设施开始不断地完善,为发展社区体育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农村社区体育发展中的体育设施不断增加,不同种类的体育设施可以满足不同身体素质的农民,从而使得更多的农民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促进社区的体育发展;第二,随着政府对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不断重视,社区的体育组织开始发挥一定的作用,帮助居民树立了遵守秩序的良好意识,居民能够很好地约束自身的行为。

1 . 4 当地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干预

随着山西省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差距成为了统筹城乡发展中的重要任务,当地政府开始充分认识到发展农村社区体育的重要性,因此在进行社区体育发展的过程中,当地政府进行了积极的推动和干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为农村社区体育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持,政府通过拨款或者号召捐款等方式,提供了大量的经费用于支持社区的体育发展,能够为社区购置更多、更好的体育器材;第二,政府的不断干预,能够促进农村社区的体育工程得到进一步落实,而且政府可以针对目前不同农村社区的发展情况,进行因地制宜的干预,从而更好地促进农村社区体育的不断发展。

2 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动力因素

通过调查和研究得知,目前在山西省的农村社区中,已经具备体育发展的条件因素,但是仅仅有条件因素还不够,还需要有促进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动力因素。在对山西省的农村社区进行调查的过程中,总结了促进社区体育发展的动力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 . 1 居民的主动参与是体育发展的动力源泉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的体育锻炼意识也在不断增长,因此居民对体育锻炼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促使居民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居民的主动参与是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农村社区发展体育主要是为了满足居民对体育锻炼的需求,因此不断实现居民的需求是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对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高,因此农民的需求和社区体育发展之间形成了良好的螺旋上升趋势,从而促进了体育的不断发展。

2 . 2 体育指导人员的带动是社区体育发展的牵引动力

社区居民对体育发展的需求仅仅是内在的动力,如果想要将内在的动力进一步落实,需要有一些启动因子将这些内在动力展示和释放出来。社区的体育指导人员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能够充分激发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是社区体育发展的牵引动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通过体育指导人员对居民进行指导,使得居民的体育技能有所提高,能够增加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第二,体育指导人员的示范作用,能够将居民更好地组织起来,从而创造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良好氛围,有利于进一步引导体育的不断发展。

2 . 3 当地经济水平的提高是社区体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对于农村居民来讲,只有在解决温饱问题、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才会提高他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因此,山西省当地经济水平的提高是社区体育发展的内在动力,主要体现在:第一,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农业生产环节采用机械化手段,劳动力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农村居民有着更多的时间来进行体育锻炼;第二,当地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当地政府能够有足够的经济能力,为居民购置体育设施和体育场地,从而为农村社区体育发展提供了资源和条件。

2 . 4 政府的干预和引导是社区体育发展的推动力

在发展农村社区体育的过程中,当地政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而促进了农村社区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当地政府的干预和引导是促进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主要体现在:第一,政府在发展农村社区体育的过程中,给予了很多政策引导,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并对农村社区体育发展未来的方向进行了指导,因此在推动农村社区 体育发展的过 程中,政府起到了重 要的作用;第二,目前,很多农村的政府部门开始转变自身的角色,能够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因此政府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居民的需求,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更好地采取措施促进农村社区体育的不断发展。

3 促进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相关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目前山西省的农村社区已经具备了发展社区体育的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推动农村社区体育的不断发展。因此,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不断促进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3 . 1 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社区体育的不断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因此为了进一步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需要不断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能够使得农民有着充分的时间和资金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同时,需要鼓励农民自发进行体育锻炼,减少政府在发展体育过程中的资金投入 。

3 . 2 调动农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在促进社区体育发展的过程中,农民的积极性是推动体育发展的动力,调动农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可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积极宣传体育锻炼的好处,同时为居民讲解一定的体育锻炼知识,从而更好地提高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第二,加强体育指导人员的示范作用,从而带动身边的邻里进行体育运动,创建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良好环境。

3 . 3 培养社区体育的自发组织

农民进行体育锻炼,多半是属于自娱自乐,因此培养社区体育发展的自发组织,能够更好地促进社区体育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府组织对社区的居民进行培养,使其能够充分掌握进行社区体育发展的相关政策和信息,从而能够培养社区体育的相关组织;第二,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给予社区体育自发组织足够的权利,对居民体育锻炼进行监督和管理。

3 . 4 政府进行科学的指导

在农村社区发展体育的过程中,离不开当地政府科学的指导,因此政府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积极促进自身的转型,从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从而更好地为社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提供服务;第二,政府在进行指导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当地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能够进一步促进社区体育的不断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缩短城乡差距成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农村社区作为农村的基本社会单位,成为了促进农村发展的主要研究热点。该文通过以山西省农村社区为研究单位,探讨了统筹城乡发展中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条件和动力,进而对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实践提出了发展策略。

上一篇:环境基准论文下一篇:大学篮球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