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体育发展研究论文

2024-10-09

比较体育发展研究论文(精选12篇)

比较体育发展研究论文 篇1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 中国的政治、经济, 以及社会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尤其是伴随着举世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即将在北京开幕的临近, 我国的体育亦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 在此体育发展的黄金盛期, 中国体育产业将何去何从, 将如何走出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相背离的怪圈, 无疑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基于此, 本文籍世界最发达的体育产业——美国体育产业的研究出发, 探析及结合或解惑当前中国体育产业的困境, 以期对未来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战略布局提供些许理论参考。

一、美国体育产业长盛不衰的探究

1. 美国体育产业的界定

美国是世界头号体育强国, 也是世界头号体育产业大国, 无论是体育产业的经营管理, 还是体育产业的运行机制, 都堪称一流, 位列美国十大支柱产业之内。因此, 体育产业已经是美国经济生活中一个当之无愧的“新贵”, 本文首先从其体育产业的界定出发, 目的是理清错综复杂的体育产业链, 找出它的主体盈利产业。然而, 由于缺乏统一的产业统计标准和与其他产业交叉融和的模糊性, 美国体育产业的整体很难界定, 根据美国有关经济部门的统计, 体育产业的范畴包括体育的商务活动和体育相关的经营活动。所以, 从这层含义上看, 体育产业是一个由许多特点各异的子系统构成的集合体。从分类上界定, 美国体育产业包括:职业体育产业、健身产业、休闲体育产业、体育用品产业、特许纪念品销售、体育经纪人 (公司) 等。

2. 四大主体体育产业各领风骚

职业体育产业、体育健身产业、休闲体育产业, 以及体育用品产业是美国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构成了美国四大主体体育产业, 成为美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发动机。职业体育是美国体育产业的亮点, 也是美国体育产业中历史最悠久且至今仍富有巨大话力的一个领域, 传统上分为四大职业体育联盟, 管理实行联盟制, 即由参加联盟的各职业队的老板组成委员会, 负责整个联盟的经营、管理与决策, 具体经营工作由联盟选举联盟总裁负责, 联盟总裁也称为首席执行官, 他对联盟的经营事宜拥有决策权、惩处权及裁定权。体育健身产业是美国体育产业“创新效应”映射的焦距, 近年来, 随着新材料使运动器材出现“创造性的革命”, 以健身俱乐部为主流的美国健身体育产业日益火爆, 其特征体现在, 现代化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运动器械发生了质的变化, 以羽毛球为例, 一只钛合金球拍, 重量不到80克, 仅为一只羽毛球重量的17倍, 但可将球速击至每小时240公里 (试验数据) 良好的运动器械性能一方面提高了运动质量, 另一方面大大减少了运动损伤产生的概率, 由此引发了美国健身锻炼的热潮。休闲体育产业是美国体育长盛不衰的法宝, 这是由于休闲体育侧重刺激、追求极限和好玩等因素, 从而吸引了美国男女老少的眼球, 自然而然的成为美国体育的“摇钱树”。体育用品是美国体育产业的“权重股”, 它是美国体育产业中的一个大户, 占据目前美国体育总营业额的近三分之一, 体育用品包括体育器材、运动鞋和运动服三个大类别。

3. 体育经纪人良好的“催化剂”作用

查阅美国体育的产业经济史, 体育经纪人可谓是功不可没。体育经纪人是以获取佣金为目的与体育相关人员及组织签订委托合同, 充当委托人与第三人间有关职业运动、体育竟赛的订阅媒介或为委托人提供通过体育获益机会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体育经纪人的划分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 从客户性质上分为运动员经纪人、体育比赛经纪人、体育组织经纪人等。 (2) 从经纪活动的内容上包括运动员经纪、体育赛事经纪、体育保险经纪、体育旅游经纪等。 (3) 从业务范畴上体育经纪人涉及体育比赛和表演的组织、策划和推广。美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发达体育市场, 而且也是体育经纪人发展最发达地方, 这主要归功于对体育经纪人的管理制度, 一个是非政府机构的管理包括NCAA的管理和运动员协会的管理。另一个是政府机构的管理有联邦政府的管理和州政府的管理。这两个系统的管理有效的保证了美国体育经纪人行业各利益方协调运作。

4. 政府体育政策保障机制的完善

众所周知, 美国是市场经济最发达、市场自由化程度较高的典型代表, 美国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得益于这种良好的市场经济外部环境。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知识经济, 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 美国的市场经济逐渐发生了演化, 演化成为一种混和经济, 即市场竞争和政府管理共同作用的经济体。此种模式下, 没有哪一个产业的经济能游离政府作用之外, 政府总是根据需要对不同的行业进行宏观调控, 也就是说, 假如政府能在市场和宏观调控的博弈中游刃有余, 必将推动行业经济的发展。调研美国的体育产业, 不难发现美国政府积极推行的各种宏观体育产业政策可谓是恰到好处, 比如, 给予职业体育“反垄断豁免”、利用税收政策鼓励建设体育场馆、给予职业体育版权保护政策, 以及给予业余体育经济资助政策等等。

二、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特点

1. 体育产业的比重偏低, 主体产业不突出

与高速发展的经济相比, 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凸现出严重滞后的困境。据调查, 2007年, 我国体育产业每年的总产值约为3000亿人民币, 占GDP的比重仅为0.7%左右, 而美国体育产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0亿美元, 占GDP的比重为7%以上。这充分说明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未能呈正相关关系, 脱离了经济发展的轨道。此外, 尽管我国的体育产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 却缺乏支柱产业, 没有形成支柱性优势, 制约因素是多方面的, 当前乃至今后的较长一段时期内, 考虑到我国举国体制的现实, 对体育产业利与弊的权衡, 本文认为应将体育产业的支柱性产业定位于竞赛表演业、健身娱乐业、体育用品业和体育经纪业, 但目前四大产业无论是规模、市场运作, 还是经营管理、市场竞争力都有待提高。

2. 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

根据2000年~2003年对北京、浙江以及云南等七个省市的调查, 目前我国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用品制造业和体育用品销售业构成了我国体育产业的骨干产业, 3个产业门类的增加值之和占各省 (市) 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例均超过80%以上, 其中体育制造业占的比重最高, 按照西方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体育健身娱乐业是体育产业的主体, 其所占体育产业的合理值为60%左右, 而我国体育健身娱乐业的增加值占体育产业的总体偏低, 这与我国体育人口较少, 体育消费理念滞后有关, 因此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反过来又导致行业各利益方的重新资源配置, 使得产业结构布局愈加不合理。

3. 体育经营实体化程度较低

现代体育发展的最突出特点之一, 是体育与经济高度关联、相伴而行, 在经营上实行实体化经营, 在管理上采取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像美国的NBA, 英国的英超联赛近几年都采取全球化的经营战略和营销战略, 其成功的运行机制值得我国体育产业界借鉴, 尤其是我国的竞赛表演业, 然调研并剖析我国体育产业的现状, 可以发现虽然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学术界和体育产经工作者们进行了孜孜不倦的努力, 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仍然徘徊在低水平、无序化的粗放式经营模式上, 体育经营实体化程度较低。比如乒超联赛, 我们拥有一流的技术, 处于高速发展的经济外部环境, 可是在国内, 乒超联赛却是一个市场化水平较低的市场, 这些现实应引起诸多反思, 并付诸相应的对策, 当务之急是大力调整抑或是改变现有的体育经营模式, 构建真正实体化的经营运行机制。

4. 缺乏长期稳定的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 正是由于这种转型经济, 使得我国的制度建设还不成熟, 有的制度刚刚建立, 有的还没有建立。政府在调控体育产业市场方面, 也存在较多问题, 比如出台的各种体育产业法规, 大多是综合性的管理办法, 对管理的每个环节和各运动项目的规定不细致, 缺乏可操作性,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这表明, 目前我国政府对体育产业的管理还处于探索阶段, 缺乏长期稳定的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三、结束语

探究美国体育产业长盛不衰的秘诀, 一是四大体育主体产业各领风骚, 二是体育经纪人市场发达, 三是政府体育政策保障机制的完善。相比较而言, 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面临诸多困境。主要有:体育产业的比重偏低, 主体产业不突出;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体育经营实体化程度较低;缺乏长期稳定的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参考文献

[1]李诚志:美国体育产业怎么赚钱[J].中国体育

[2]火爆的美国体育产业[J].电子商务.2002 (6)

[3]马铁:体育经纪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2

[4]王俊:浅谈我国体育经纪人的发展.科技广场, 2007 (10)

[5]林显鹏虐重干等: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 2006 (2)

比较体育发展研究论文 篇2

1.现阶段体育教育专业体育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重视体育技能教学,轻视理论课教学

目前,很多体育院系存在着重视体育技能课教学、轻视理论课教学的情况,无论是从教学管理的重点、教研活动的内容、课程建设的偏重,还是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课程和课时的设置来看,理论课的比例都是偏低的。理论课教学是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同时体育教师也可以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要有全局的、战略的眼光看到理论课教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才有广阔的出路,体育院系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1.2教材不适用

体育经济学是体育管理、体育产业等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同时更多的是作为体育专业的选修课程,但现在不管是体育管理、体育产业等相关专业,还是体育技术相关专业所采用的教科书基本没有太大的差别。据了解,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主要依赖教师的教师水平和管理水平,想通过自学掌握几乎是不可能完成学习任务。这些教材理论性过强,内容过深,不利于体育教育专业选修试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造成的困难,容易抑制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会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同时也会导致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和保持课程教学的完整性陷入困境。

1.3教师教学水平不高,影响教学质量

进行体育经济学教学不但需要熟悉体育科学知识,而且需要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功底。知识的交叉不等于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将体育科学知识与经济学分析相结合使体育活动更加符合经济原则。多数从事体育经济学教学的教师原本都是传统体育专业出身,只是由于后来教学的需要才半路出家,并没有经过系统的经济学理论的学习,更谈不上对这门课程的宏观把握。这样在体育学和经济学的交叉运用中,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模模糊糊,根本达不到教学的要求。再加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本身知识基础薄弱,使教与学根本达不到要求。

1.4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体育院系理论课教学理念滞后于其他学科,主要是体育学科有自身的特殊性,技能学习多于理论学习,体育学科的理论课教师往往由术科教师转换居多,受自身理论知识素质的限制,教学理念传统,教学方法单一,教师坚持死板的填鸭式满堂灌的课题讲授,学生一字不落的被动接受。即便教师采用课件教学,也只是把教学内容精简的罗列展示给学生,并没有起到提供视觉印象和更多知识信息的作用。教师整堂课一讲到底,课件一放到底,教与学没有互动,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极大的制约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传统和陈旧的教育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教学发展的需求了。

2.促进体育教育专业体育经济学教学的策略

2.1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教育的本质是教与学的双边互动,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交融的过程。体育经济学是一门侧重于应用的理论学科。教师必须抛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尝试以一些体育经济案例为纽带,充分展开课堂讨论,形成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的教学氛围,是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在互动过程中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必须抓住一切积极因素,鼓励学生敢于探索,使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充满悦性。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始终秉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给学生最大程度的自主选择权,创设一个优良而和谐的学习氛围,创设“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2.2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引进专业教学人才

教师必须既有扎实的体育专业知识,还得熟练掌握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对于比较单薄的体育院系来说,这样的体育教学人才是极度缺乏的。必须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师资样培养战略来充实壮大教学对伍,积极引进一流体育院校体育经济或体育经营管理专业培养的优秀毕业生,以及有其他高校教学经历、教学经验丰富的、高称职的教师。并对现有的教师,可以把有培养潜力的青年教师送到国内名校或国外院校进行深造学习。

2.3重视教材建设

体育教育专业的体育经济学教材选用不同于体育管理、体育产业专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接受能力,必须组织相关专家进行教材评选,既要选出真正适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使用、教师顺手、学生易于接受的教材,同时还要保证教学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和学科的前沿性。必须用发展的理念看待教学需要,应组织教师自编适合本单位教学的教材,在保证教学内容完整、教学层次合理的基础上,教师可考虑把一些能充分体现学校的专业特点以及地方体育经济学特色的丰富多样、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放入教材中。

2.4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应在准确掌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尝试创新,灵活运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经济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引入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可以把世界体坛发生过的和正在发生的故事引入课堂,用“球星为什么不自己修剪草坪”来讲解机会成本,再让学生深入讨论各种选择下的“成本和收益的关系”;用“为什么NBA超级巨星的年薪都在万美金左右”来讲解特殊劳动力商品的供给弹性,学生可以进一步讨论社会中各行业劳动力的差别。类如,“球场各个位置票价为什么不同”、“底NBA为什么会出现长时间的停摆”等现实案例都可以引入课堂,学习源于兴趣,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学生会激发出最大的学习潜能,最好的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此外,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学以致用,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用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处理。

2.5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教师应认真学习现代化教育技术,准确运用多种教学工具,做好教学设计。目前,一些先进的教学工具,如投影仪、录音机、幻灯机、电视机都频繁地在课堂教学中被使用着,但是要做到始终正确使用教学辅助手段,却并非易事,未经设计随心所欲地使用教学媒体,会让大量的或杂乱无章的迅速更替的感性体现,钝化学生原来就很脆弱的认识能力。从本质上说应用现代技术不是为了满足教师教学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将学生置于学习主体的地位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向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使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易于接受学习内容,能提高教学效果。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软件和媒体不再是具有“教具”的特征,而成为学生自己学习、师生共同探讨的材料和工具。

2.6增加课时数

体育经济学在体育教育专业中作为选修课出现,一般开一个学期,每周两课时,总课时为28—34学时,据调查很多教师难以在这样短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当前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过多,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已被教育部连续亮就业黄牌。拓宽就业渠道,积极推进就业多元化是必由之路。加大选修课的课时量是增加学生内在素质,实现多元化就业的手段之一,体育院系应该尝试增加体育经济学的课时量,让教师通过系统的教学安排和充实的教学内容奠定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使学生将来在激烈的就业中能有一席之地。

3.结语

随着消费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体育消费热情日益高涨,对体育经济人才资源需求日益紧张,这对体育教育专业就业难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说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调整刻不容缓,加强体育经济学的教学及管理势在必行,必须树立现代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开拓学生思维模式的课堂教学创新形式,夯实体育经济学知识储备,增强学生相对专业化的实用技能,为其良好就业或继续深造创造有利的条件,只有这样体育教育专业就业不利的局面。

中日体育教育的比较研究 篇3

【关键词】中国 日本 体育教育 比较

日本位属于东亚,是中国的邻海国。其经济、科技、教育都强于我国。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体育教学改革已经成为了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探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对社会发展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文化及种族的相近性,研究日本对我国学校体育来说是比较有借鉴意义的。日本有着先进的理念和经验,非常注重师范教育方面的改革,课程内容也趋向于综合化。通过对日本和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的比较分析,提出建议,使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能适应现代体育教学的需要。

1.日本学校体育教学(体操)相关课程的内容分析

作为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二战后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发展教育,日本的师资培养逐步实现了现代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后,由原来借鉴美国的“开放性”慢慢的过渡为“开放型”与“封闭型”相结合的混合培养模式。日本没有设专门的体育教育专业,所开设的8个专业均可向体育师资方向发展。日本体育系的课程设置首先考虑的是准确掌握现在和以后若干年内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要,因此,其采用开设各门类的课程来适应社会对多样化的体育人才的需求,供学生选修的课程数量很大。

日本学校的体操概念与我国完全不同。日本把体操定义为全面发展身体的活动,不仅包括徒手体操和实用性的联系,还包括了其他广泛的内容。例如:100 米跑是属于田径,曲线跑、自然形地跑、越过障碍物跑就归体操;铅球也是田径,但手球就归体操,此外用球类做游戏也称体操。日本中小学体育课的体操内容也和我国有很大的不同,并且日本不再把平衡木、单杠、双杠等器械运动归于体操之列。筑波大学课程门数:体操·舞蹈运动方法论(选修)、属于个人项目类;竞技体操(选修)、体操、舞蹈(选)。日本大学课程门数:体操1,2 ;舞蹈 1、2 ;舞蹈 3(男子)全为选修。日本琵琶湖成蹊运动大学课程门数:全校共修专业科目:选修理论课中:舞蹈论技术科目:体操与器械运动、舞蹈、健美操、健康体操(选修)。

因此,可以看出,筑波大学在个人项目中开设了竞技体操、体操和舞蹈等内容,全部为选修课内容,日本大学在学校体育专业中开设了体操 1 和体操 2,舞蹈 1 和舞蹈 2,以及专门为男子设置的舞蹈课。日本琵琶湖运动学校开设的实践内容全部为选修内容,包括了体操与器械运动、舞蹈、健美操、健康体操等内容。综合来看,日本在相似课程的设置上,课程的门数明显的少于我国,并且主要采取了选修课的形式,此外,可以看出日本大学对舞蹈课重视,而且对男子舞蹈课程的开发尤其值得我们借鉴。

2.日本快乐体育与人文体育的观念与我国“终身体育”观念

日本所遵循的学校体育教学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对学生自我欲求的满足和在学习中充分体验多种运动乐趣与锻炼能力的培养,同时又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提出了“快乐体育”的观点,在学校体育的目标上,明确地提出了应与终身体育相结合,提倡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过程 ,体验各种运动带来的乐趣,认识和热爱体育运动,力求在体育教学中达到“乐教乐学”。对学生的自觉性、自学能力和体育基础以及教师的教学指导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内容上坚持快乐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在实施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方法上,有两个特点:一是非常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学互动;二是重视课外时间的教育和活动。

我国的体育教学改革,首先是体育教育观念上的变革,学校体育教育是学生在校期间进行接受体育系统教育最长、最有时间保证的阶段,也是学生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基础阶段,是终身体育的一环。它可以培养学生独立锻炼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自我制订体育锻炼计划和自我组织与管理的能力,运用体育环境和条件的能力,在自我参与中,获得自我发展、自我提高。

3.对未来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展望

(1)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要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就必须改变观念,端正体育教学思想,确定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对学校体育课程进行整体改革,增强学生体育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稳定体育教师队伍,提高师资素质,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德才兼备,体魄强健,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的人才作出应有贡献。

(2)加强学校体育理论知识教学,提高学生的健身意识。理论研究将更趋成熟和理性,对百年来学校体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历史经验总结得更深刻、更全面。并籍此更好的指导学校体育的实践。使学校体育向“三维体育观”也称人文体育观(生理,心理,社会体育观)的不断发展。学校体育应该把以前以追求体质的发展和技术的传习,转变为“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

4.结论

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优化必须要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时刻以满足当前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主要目标,并且要与国外先进教育理念接轨的过程,虽然在上述内容中提到,日本体操相似课程的设置上与我国有着很大区别,但是依然能看出日本在课程设置方面有着很多值得我国学校体育学习的地方。

第一,日本在课程设置方面比较重视理论课程的开设,技术课方面着重强调健身、野外生存以及直接与生活直接相联系的课程开设,而我国在课程设置上虽然比之过去已经有了很多的新内容,但是总体上还是没有摆脱过去以竞技体操为主体的局面。

第二,中国的学校体育在进行体操技术课内容教学时,可以适当调整教学课时数,采取选修或者学习兴趣小组的形式来让学生学习更多的技术动作,来发展自己的体操能力,满足自己在体操普修课上意犹未尽的求知欲。

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研究 篇4

关键词:比较优势理论,发展路径,发展前景

一、前言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比较优势理论是古典及新古典贸易理论的核心, 它认为产生国际贸易的原因是各国在产品生产上存在比较优势, 这种比较优势用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劳动成本或者机会成本衡量。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的一个特例, 而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本质上也是一种比较优势理论。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相似,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认为产生国际贸易的原因也是因为相对价格的不同, 只是这种相对价格不是由劳动生产率或技术水平的不同所产生的, 而是由于每个国家的资源禀赋不同所产生的相对价格优势。新贸易理论则是从规模经济等新的角度解释了产业内贸易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这种新的贸易现象。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世界经济逐渐成为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 国际贸易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分工是进行国际贸易的前提条件, 而目前的国际分工是由旧的国际社会政治经济秩序和各国资源的禀赋差异决定的。因此, 本文通过研究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路径和发展现状, 从而找到该理论的发展前景, 试图以新的研究视角来解释新的贸易现象。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路径

大卫·李嘉图对国际贸易模式的研究一般被认为是比较优势理论的起点。李嘉图认为, 所谓比较优势就是不同国家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差异, 该差异的来源是各国在生产该产品上的劳动生产率差异。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看,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存在许多局限性, 其中最大的局限就是该理论里仅有劳动这一种生产要素。因此, 在多种要素存在的情形下, 该理论在解释比较优势来源时就会产生困难。

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发展了李嘉图理论。该理论构造了一个包含“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的模型, 认为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是要素禀赋结构差异, 以及由这种差异所导致的要素相对价格在国际间的差异。

在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之后, 贸易理论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数据收集和处理技术的发展, 以及对贸易理论进行实证检验。“里昂惕夫之谜”的提出使得人们对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普遍适用性产生了怀疑。这种怀疑导致两种结果:一部分研究者认为通过对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进行改进, 引入人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 进而在更为广泛的基础上考虑国家之间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异就能够解决难题。这些研究者的实证检验结果也证明上述改进基本是有效的。另一部分研究者则试图通过放弃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部分重要假设条件来构造“新的贸易理论”。并且, 两个方向的发展均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第一, 放弃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关于规模收益不变的假定, 研究规模收益递增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

按照规模收益递增理论, 一国的企业或者行业可能仅仅由于历史或者偶然的原因而较早地进入某个产业, 从而可以较早地扩大生产的规模并利用规模经济来形成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成本优势。

第二, 放弃赫克歇尔-俄林关于贸易参与国在获得生产技术方面具有相同可能性的假定, 研究不同国家的技术可获得性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技术可获得性差异理论既可以用来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也可以用来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对于前者, 即使两个发达国家在开发技术方面具有相同的能力, 但是由于随机性, 开发出来的具体技术也具有差异;另一方面, 不同国家可能专业化地开发不同产品或产业方面的生产技术。因此, 两个国家的技术能力相同并不意味着两者开发出来的最终产品相同。这样, 两个技术能力相同的国家仍然存在贸易的可能性。对于后者, 其研究结果是产生了著名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 新的技术和产品一般是在发达国家首先开发成功的。当产品和技术趋向成熟并进入标准化阶段时, 产品的生产则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行。与产品和技术的这种生命周期相适应, 国际贸易首先是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新产品, 然后则改变成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输出成熟的和标准化的产品。

按照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国际贸易应当主要在要素禀赋结构相差较大的国家之间进行。然而, 国际贸易的发展越来越表明, 要素禀赋结构相似的国家 (地区) 之间的贸易———主要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 反而占据国际贸易的主要份额。这样, 贸易理论就需要对这种现象进行解释。于是, 新的贸易现象又导致了新的贸易理论的产生。新贸易理论, 包括其对规模收益递增条件下国际贸易问题的分析、技术可获得性的分析、分工和专业化与企业技术和产品开发之间关系的讨论、不同国家之间市场需求差异的分析等, 为国际贸易的这种新的发展动向提供了解释。

三、比较优势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克鲁格曼等人的规模经济分析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中产业内贸易的兴起推动了比较优势理论新的发展。克鲁格曼和赫尔普曼引入规模经济来分析比较优势 (1985) 。他们建立了一个垄断竞争模型, 该模型基于自由进入和平均成本定价, 将产品多样性的数目视为由规模报酬和市场规模之间的相互作用内生决定。他们认为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强调比较优势是外生给定的, 而许多情况下, 它是先天获得 (内生) 的。后天获得的比较优势决定了一国在某些制造业, 尤其是高技术产品制造业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要素禀赋差异和“外部经济”是内生比较优势的源泉 (见表1) 。

克鲁格曼虽然强调后天获得的比较优势的重要性, 但他认为传统的外生比较优势理论并没有过时, “无论在理论还是实际中, 生产率落后的国家同样能够保持国际贸易平衡, 因为决定贸易的是比较优势而非绝对优势”。在自给自足情况下, 一个国家的产品多样性数目很小, 而贸易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同时如果贸易增加了消费者的需求弹性, 那么单个厂商的规模效率也能改进。这样, 单个厂商通过规模经济作用确立了在国际市场中的优势。实际上, 克鲁格曼在更早时候 (1980) 就提出国内市场规模会影响一国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他论述了在几种背景下, 具有大的本国市场的厂商更能有效利用规模经济从而在国际上更有竞争力。许多实证研究也表明出口商通常比内销的厂商规模更大, 厂商和产业的规模与出口量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

(二) 赫而普曼等人对R&D的分析

格鲁斯曼和赫而普曼从研究与开发 (R&D) 的角度推进了比较优势理论 (1989, 1990) 。他们将原来盛行的对比较优势的静态分析扩展到动态分析, 创建了一个产品创新与国际贸易的多国动态一般均衡模型, 研究通过R&D产生的比较优势和世界贸易的跨期演进。在模型中, 公司引进新产品会发生资源成本;前瞻性的生产者引导R&D进入具有获利机会的市场;新产品不完全代替老产品, 并且当更多的商品可买到时, 价格、利率和贸易模式会跨期演进;贸易有产业内和产业之间的, 前者受制于R&D支出, 后者受制于资源禀赋;国际资本流动用来为R&D融资, 在一些情况下跨国公司会出现。

早期的动态研究 (Krugman, 1979;Dollar, 1986等) 对贸易均衡的稳态性质作出了有意义的分析, 但由于没有考虑到所有一般均衡的相互影响和驱动产品创新率的经济因素, 从而使分析不够完全。而格鲁斯曼和赫而普曼的框架很明确地处理了对私人投资R&D激励和R&D活动的资源要求。资源通过分配到R&D部门, 会导致差异化产品和同质产品的生产, 然后就会形成沿着贸易均衡动态路径的赫克歇尔-俄林贸易模式。这种贸易模式, 会导致比较优势的发展。

(三) 格鲁斯曼等人的人力资本配置分析

格鲁斯曼和麦吉 (2000) 从人力资本配置的角度分析了国际间的比较优势。他们创建了一个具有相似要素禀赋的国家间贸易竞争模型, 分析了人力资本的分配对比较优势和贸易的影响。他们发现, 具有相对同质人力资本的国家, 出口产品所使用的生产技术以及人力资本之间的互补性特征。此时, 当所有的任务被相当好地完成时, 要比一部分任务被极好地完成而另一部分任务完成得很差时的有效产出更大。高效率的生产组织要求具有相似才能的人力资本匹配, 这在有同质人力资本的国家更容易实现。另一方面, 对于具有异质人力资本的国家, 其出口产品所使用的生产技术以人力资本之间的替代性为特征。此时, 具有相对杰出人物的公司完成一些任务, 而另一些任务由才能相对较低的人组成的公司来完成。那么, 对于具有异质人力资本特征的国家, 如果杰出人物有更大的比例, 将会在对杰出人物敏感的产业中占有比较优势。

(四) 梅里兹等人的劳动市场波动性和弹性分析

库纳特和梅里兹 (2009) 从劳动市场的波动性、弹性的角度分析了国际间和部门间的比较优势。劳动市场制度的国际性差异对公司调整适应外来冲击的能力有影响。波动性在制度上与特定部门的差异相互作用 (如公司内不同部门的特定抗冲击性差异) , 形成了一种新的比较优势。大量的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劳动市场弹性较大的国家偏向于出口波动性大的产品。通过阐述劳动市场体制的差异如何整合的于恩布什、费舍尔和萨缪尔森 (1977) 的比较优势模型, 表明了该模型可以扩展到多因素、多国模型。

(五) 国内有关比较优势理论的研究

国内学者中以林毅夫为代表力挺比较优势理论, 他们认为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 是由要素禀赋决定的。在一个劳动力相对富裕的国家, 劳动力的价格就会很便宜, 而资本的价格就会相对较昂贵, 如果一个经济体系能够对要素禀赋的变动作出及时反映, 要素价格就会反映其禀赋的稀缺, 企业就会调整产品生产的要素投入, 在技术选择时尽可能地使用相对便宜的要素。在传统赶超战略下形成的生产要素存量配置结构, 是与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相违背的, 因此导致大量的赶超企业缺乏自生能力。政府为了保护此类企业, 会采取各种扭曲价格的方法, 或给予他们补贴, 从而影响了市场的正常运转, 制约了资本积累的速率、技术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

与之相反, 以洪银兴为代表的学者则提出“比较优势陷阱”。他们认为比较优势理论是一种静态的视角, 没有考虑产业结构的调整;比较优势理论所讲的比较成本是对本国产品的比较而言, 并不意味着在国际竞争中就一定具有优势。落后国家按照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 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无法成为带动产业升级的龙头产业, 容易导致进口漏出和储蓄漏出, 从而不能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长期单纯执行比较优势战略会造成一国产业结构不能得到升级, 而且会固化原有产业分工, 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长期处于不利地位, 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贸易条件恶化和贫困化增长的现象。因此他们认为, 竞争优势理论应该取代比较优势理论成为新的国际贸易主导理论。

四、发展前景与展望

比较优势理论作为一个经济发展理论, 尽管自李嘉图提出至今已近二百年, 但仍为企业和国家进行生产活动选择时, 在要素相对密集度方面所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两优择其甚, 两劣权其轻”不仅仅是指导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则, 在社会生活的其他诸多方面, 都已成为进行合理社会分工, 以取得最大社会福利与劳动效率的原则, 有较为广泛的一般适用性。然而, 一个企业不可能进入这个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每个行业, 因此, 需要在这些行业中有所取舍。综上所述, 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这为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和完善途径。

第一, 贸易理论的实证检验问题。根据一些学者对于各种现象的计量分析结果, 以上理论中的多数理论———包括赫克歇尔-俄林的比较优势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的各种流派都获得了支持。然而, 并不存在某种理论具有普遍适用性。或者说, 要素禀赋、专业化与分工的发展、规模经济分析、劳动市场波动性和弹性分析等“新”、“旧”贸易理论解释变量对国际贸易现象都有一定解释能力。

第二, 各种贸易理论间的关系。既然实证检验不能简单地排除某一种贸易理论, 就必须考虑如何处理各种贸易理论之间的关系。最直观的想法是构造一个包含多种解释变量的一般化贸易模型, 从而将各种贸易理论综合起来。然而, 沿着这个方向进行的工作都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再者就是, 不对各种贸易理论进行综合, 而是从贸易现象着手———将贸易现象分为不同的类别, 每个类别适用不同的贸易理论来解释。比如, 传统比较优势理论主要用来解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 或者要素禀赋结构差别较大的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新贸易理论则主要用来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 或者要素禀赋结构差别较小的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这两种想法都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

参考文献

[1]Ariel Burstein, Marc J.Melitz.Trade Liberalizationand Firm Dynamics[EB/OL].http://www.economics.har-vard.edu/faculty/melitz/papers_melitz.

[2]Cun~at, Alejandro and Marc J.Melitz.A Many-country, Many-good Model of Labor Market Rigidities as aSource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 Papers and Proceedings, 2010 (8) :1-8.

[3]洪银兴.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兼论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理论的缺陷[J].经济研究, 1997 (6) .

[4]林毅夫.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J].经济学, 2002 (1) .

中日体育管理体制比较研究 篇5

目前,日本的大众体育己形成规模,尤其日本的社区体育在全球已形成为一种公认的典范。中 国与日本在文化背景、历史背景等方面有较多的相似之处,因此借鉴日本的经验,更进一步地了解 日本社区体育的现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旨在通过对中日两国社区体育的管理体制、管理理念、运行 机制等方面的比较,在继承与创新、借鉴与扬弃中,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管理体制,描绘未来 中国社区体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发展方向,以期能为中国社区体育管理体制的大变革提供一些 参考性的意见和建议。

二、日本社区体育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日本社区在地域上与市区町村的行政区划分基本吻合,有非常完善的设施和完备的管理体制,这 不仅使人们的日常生活非常便利,还能够提高生活质量。而且日本的社区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是非常成功的,值得我们借签。

(一)日本社区体育的管理体制 根据 “2001日本大众体育白皮书” 中介绍,日本社区的体制机构和体育组织从性质上可以分为 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三类。第一类:政府机构,即市区町村教委(下设体育科),它对社 区体育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宏观管理,并对具体的体育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第二类:社会团 体,如市区町村级的体育协会和其他各类与体育发展工作有关的协会(如体育指导员协会、休闲协 会等)。这类体协受上一级体协的管理,但与政府机构的性质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因为是社会团体,所以必须广泛地筹措社会资金,吸纳社会人才,与社会各界有着广泛的联 系。(2)在具体工作中有很大的自主性和能动性。(3)具有较高的社会可信性和社会地位。第三类: 民间组织,如由大财团、大企业、私人业主等自发筹建的体育中心、体育组织等。这类组织在建设之 初,都要在本地区的教委和体协登记,并且必须办理各种合法手续、取得相应的资格。日本社区体 育管理体制是三级管理模式,在管理和运行中是相互协作,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日本社区体育的管理理念 第一类:政府机构(即市区町村教委)负责执行上级部门的体育政策;制定并实施适合本地区 的体育政策;向上一级部门申报预算,以及具体使用上一级部门发放的体育振兴基金。体育振 兴基金是日本政府设立的专门用于大众体育和发展工作的—项固定资金,是社区体育主要的资金援 —————————————— 收稿日期: 200807 基金项目: 宁波市 2007 年教育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甬教科规办

【2007】 号)8。作者简介: 黄燕飞(1965-)女,浙江金华人,宁波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第5期 黄燕飞: 中日社区体育管理体制比较研究 109 助。市区町村教委的体育科在发放体育振兴基金的工作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必须保证这 类资金的去向,即主要用于体育设施的维护、社会体育指导的培训以及体育组织的建设等。第二类: 社会团体(即市区町村的各类体协)同样受上一级体协的管理,但与政府机构的性质有所不同。虽 然也要执行上级体协的政策和任务,要向上一级体协申报预算,但由于他们是主要工作的执行者和 承担者,所以在实施具体工作时受到的限制较少,许多决定只需在协会内部通过即可实行,这就大 大缩短了审批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如可以自主决定体育设施基金的发放、为俱乐部培训并配备 体育指导员、组织社区体育比赛和研讨会等。第三类: 民间组织一般有自己的体育设施,而且是自负 盈亏,所以在实施具体工作时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更大,只要符合各项法律法规,不需经教委和体协 日本社区体育的管理理念不是为了管理而设置机构,而是有利于人们更方便地参加 的批准。总之,体育活动、轻松进行人际交流,并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居民 的各种体育需求。

(三)日本社区体育运行特点及运行模式 日本社区体育的运行特点:体育俱乐部是日本社区体育的主要载体。日本的体育俱乐部具有业 余性、自愿性、公开性、民族性、公益性和独立性等特征,即能够充分利用各类社会力量,最大限度 地组织广大群众因地制宜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又有利于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是 一种方便群

众、行之有效的开展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日本的社区体育俱乐部一般都加盟市区町村级的体协、休闲协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各单项协会 和各种社会教育团体,这些市区町村级的体育团体对俱乐部工作给予支持和援助,两者是相互协作 的关系。俱乐部为会员提供体育活动及交流的场所,有多种活动项目,而且有固定的活动地点和具 有资格证书的指导员。而指导员通常又是经营者,为满足不同年龄、性别、兴趣爱好、运动水平的人 们的各种不同需要,指导员按教学计划进行指导,使其感受到运动的乐趣。据日本体育俱乐部协会 1994 年全国范围的调查表明: 日本社区体育俱乐部的总数为 37.04 万个,比 1989 年 35.18 万个增加 了 5.29%。社区体育俱乐部的会员总数为 1 169 万人,平均每个社区体育俱乐部有 31 名会员。按日 本总人口1.2 亿计算则社区俱乐部会员总数占日本总人口的近10%。由此可见,日本社区体育俱乐部 的运行模式是成功的,运作机制十分完善,运作过程便捷,既是管理者又是指导员。〔2〕 〔1〕

三、中国社区体育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区体育的迅速崛起,传统的社会组织结构正在逐步分化。“管、办分离” 和 “政、企分开” 使得政府的职能日益集中于宏观管理和政策调控。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逐渐过 渡,我国城市的社会生活和管理体制正在发生整体的变革,“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正在形成。这 就带动了由 “单位制” “社区制” 向,“国家制” “社会制” 向 等一系列制度创新,从而推动了我国社区 体育的发展过程。

(一)中国社区体育的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有两种:社区全民健身领导小组和社区体协。社区体育组织管 理体制表现为两个层次、三条系统的特征。两个层次一是街道办事处;另一个是居委会。三条系统 中,第一条系统是街道社区全民健身领导小组负责以各居委会为单位的居民体育,对所属居委会是 以行政手段,安排各居委会参加社区各项体育活动;第二条系统是社区体协负责以辖区为单位的职 工体育,开展体育活动时,需要辖区单位参加协作;第三条系统是全民健身领导小组和社区体协共 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社区体育活动的 同管理的体育活动站,开展以体育爱好者为对象的社会体育。开展,仍以行政手段为主要特征,三条系统之间缺乏互动。社区体育组织网络结构的组织管理体制 还没有真正建立,目前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仍然是以行政手段为主导的纵向结构为特征。

(二)中国社区体育的管理理念。我国社区体育建设和社区发展,一开始就是一种政府行为,并在政府主导下,形成了区、居 街、〔4〕 〔3〕 110 宁波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2008 三级框架的社区服务网络管理体系。目前,我国城市现有的社区体育的管理体制,主要以街道社区 体协为主,其他区域体协为辅,组织结构基层化特点十分明显;街道社区体协以街道办事处为依托,以辖区单位和居委会为参加单位,共同组成了街道社区体协。社区体育的管理主要由街道社区体协 〔5〕 等体育组织承担,大量经常性的社区体育活动主要由晨、晚练习点等自发性社区体育组织来完成。晨、晚练点的管理是以锻炼者自愿结合,自主管理为主,以街道办事处、体育行政机构、体育协会、锻 炼者所属单位和小区物业管理为辅。可以说,管理理念是不明确的,社区体育工作的开展取决于居 民的自发行为。

(三)中国社区体育管理运行机制的现状 目前街道办事处仍是社区体育的主要依托,对本辖区社区体育具有组织、管理、协调、服务等职 能。但是,街道办事处不可能直接面对本辖区内的所有体育活动组织,对其进行日常管理和具体指 导。尤其是随着社区体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层次不断增多,内容不断丰富,这种可能就更不存在。目 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社区体育管理组织仍以街道一级为主,使得社区体育组织管理有些鞭长莫及,不 能充分发挥其职能,缺乏社区体育管理的自主性和运行机制的灵活性。这种权利过分集中、行动过 分统一的政府集中型领导的社区体育管理运行机制限制了社会对体育的参与和支持,使得政府的体 育经费负担过重,远不能满足社区居民对体育的需求。

四、中日两国社区体育管理比较 1.管理体制上:日本在社区体育的管理体制中,政府主要把精力集中在制定体育政策以及场地 设施等体育资源的开发上,并设立了一项固定资金来保证社区体育的开

展。社区体育活动的具体组 织与指导等事务性工作则由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来承担。社区体育的建设和发展主要依靠社会团体 和民间组织,政府起监督、指导和协调的作用。管理体制层次鲜明,体现了相互协作,层次管理的 特点。而我国多年来一直是政府直接管理、具体操作、包办替代的局面。这种政府对社区事务直接干 预和包揽不利于社区体育意识的培养,不利于社区资源的优化组合。因此,政府与社团结合型体制 是我国社区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取向。2.管理理念上:日本的社区体育是由市区町村教委负责执行上级部门的体育政策;制定并实施 适合本地区的体育政策;向上一级部门申报预算,以及具体使用上一级部门发放的体育振兴基 金,在工作中主要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而社会团体(即市区町村级的各类体育协会)是主要工作的执 行者和承担者,所以在实施具体工作时受到的限制较少,许多决定只需在协会内部通过即可实行,这 就大大缩短了审批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而我国政府是以计划经济为手段配置体育资源,以行政 手段管理体育;政府既是 “办” 体育的主体,也是 “管” 体育的主体。这种政府包办一切体育事务的管 理方式使原有的体育体制与转型中的经济体制出现异质的矛盾,从而抑制了社会组织参与社区体育 管理和发展社区体育的积极性,造成体育社会组织极度萎缩的弊端,限制了社区体育的发展。因此,政府集中型管理体制应向政府与社会结合型管理体制过渡。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的作用。3.管理模式上:日本社区体育活动的具体组织则完全由市区町村级的各类协会和俱乐部等社会 团体承担,政府起疏通、引导和联络的作用。日本政府还十分重视体育社会团体的培养,充分发挥 它们的作用,因此在具体工作中有很大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日本的各类协会内部,都设有一个由体 协内部成员和社会权威人士组成的监督机构,主要负责对体协工作进行建议、指导和评价。而中国 的社区体育活动主要由街道社区体协等体育组织承担,社区体育工作尚未得到各政府应有的重视,没 有把社区体育工作纳入工作计划中,也没有一个完整的发展社区体育的规划,管理网络责任不明。在现有的街道办事处工作职责中也没有明确提出有关体育方面的职责,街道办事处抓体育工作没有 充足的法规依据,社区体育处于可抓可不抓的地步,因而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的职能没有得到充分 利用。正式的体育组织与自发性的社区体育组织之间缺乏联系。4.运行机制上:社区体育的组织运行机制,国际上有三种成熟的模式:一是美国的社区自治模;二是新加坡的政府导向模式;三是日本与北欧的中间模式。这三种模式在各自的国家都发挥了 很好的效果。关键在于以 “政府和社区关系” 为核心的组织运行机制要与本国的具体实践相适应。日 本社区体育的运行机制主要是社区体育俱乐部,而社区体育俱乐部一般都加盟市区町村级的体协、休 闲协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各单项协会和各种社会教育团体,这些市区町村级的体育团体对俱乐部工 作给予支持和援助,两者是相互协作的关系。而我国的社区体育活动主要由晨、晚练习点等自发性 社区体育组织来完成。通过比较,可见目前我国社区体育管理组织力量薄弱、管理网络责任不明、机构设置不合理、运 行机制不够灵活、管理体制层次不够鲜明、人员配备与承担的职责任务不相适应。

比较体育发展研究论文 篇6

关键词: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7-0901-03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he Dynamic Development of Social Sports Instructor in China

LIU Qing-jian

(Putian College, Putian 351100,Fujian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investigation data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ports for all participation in the year of 1996 and 2000,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sports instructor in China is analyzed and researched with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data, investigation and interview,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al sports instructor.

Key words: social sports instructor; development; research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发展我国的体育事业,增进公民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文精神文明的一支重要力量。”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社会体育的组织者、指导者、传播者,其作用的发挥对于社会体育的进一步社会化、科学化、产业化和法制化都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从某个意义上说,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的发挥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质量、深度的广度[1]。本文对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十多年发展历程进行比较,总结经验教训及其规律,为建设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提出对策。

1 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总量的比较

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在我国发展较晚,1993年原国家体委在总结经验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颁布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制度》(以下简称《制度》),并于1994年正式实施《制度》。自《制度》颁布以来,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发展迅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大的成绩,并且已经形成在群众体育活动中不可或缺、赖以支撑的一股十分重要的力量。2001年国家和劳动社会保障部制度颁布了《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标志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建设进入新的阶段,标志着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开始向职业化方向迈出了新步伐。

1996年,我国有社会体育指导员6万余人,其中国家级693人,社会体育指导员与人口比例为1:20 398,到2000年,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8万余人,社会体育指导员与人口比例为1:7 230。2003年底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已达325 502人,其中国家级2 006人,一级29 509人,二级10 349人,三级190 578人,他们在群众体育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截止2004年底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已达43万人,与总人口的比例为1:3 023。

与1996年相比,截止到2004年底,在这短短的八年时间里,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增加了7倍多,达到43万人之多,并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这说明各省、市自治区在国家体育总局的领导下,重视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力度,并把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作为社会体育争先创优的重要指标之一。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仍存在较大差距。在1994年日本每2000人中平均就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仍存在数量严重不足,指导率不高等许多不足。按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要求,到2010年,我国将会有一支60~65万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基本上达到社会体育指导员与总人口的比例为1:2 000。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仍然任务艰巨。

2 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基本结构对比

社会体育指导员基本结构包括技术等级、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年限、健康等方面。一般而言,社会体育指导员整体结构越合理,其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也就越大。

2.1 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技术等级比较

2001年8月7日由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正式颁布《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规定,我国社会指导员技术等级分为三级、二级、一级和国家级四个级别。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等级结构应为金字塔形(表1)。

2.2 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性别比较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表2),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性别结构基本合理,男性稍高于女性。1996年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男女比例为1:1:4,2000年男女比例为1:1:6。相对而言,省市级男性社会体育指导比例较高,占61.07%,县区级占的比例较低,占55.74%。与1996年相比,2000年,男性社会体育指导员所占比例继续大于女性。这点应引起有关部门重视。男女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继续扩大,不利体育工作的开展。

2.3 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年龄结构比较 从年龄结构看,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年龄结构不甚合理,社会体育指导员年龄偏大,队伍显现年龄化,30岁以下比例偏少,仅占10%左右,其中还包括在校大学生(表3)。

2.4 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学历结构比较 社会体育指导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表4)。

2.5 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年限比较 1996-2000年这段时间是我国社会指导员稳定发展的阶段社会体育指导员总量增加12万,2000-2004年是我国社会指导员快速发展阶段,5年增加25万,说明近些年来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迅速,有大量人员加入到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当中,但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的年限偏短,经验不足(表5)。

3 群众体育活动点社会体育指导员分布状况比较

3.1 群众体育活动点指导者人数比较 在1996年对381个群众活动点的调查显示,群众体育指导活动点将近一半以1~2人指导为主(表6)。

3.2 群众体育活动点体育指导员分布状况比较

1996年对381个活动点调查表明,共有1 359个指导员,平均每个活动点3.6人,其中社会体育指导员有216人,占总数的15.90%,平均每个活动点仅0.6个。2000年调查的348个群众活动点中,共有151个活动点有体育指导员,平均每个活动点2.3个社会体育指导员。与1996年相比,在有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活动点中,1~2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所占总数的比例由1996年的67.23%升到了2000年的75.50%,上升8.26%,3名以上(包括3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所占总数的比例由1996年的32.75%下降到2000年的24.50%,下降了8.25%。

以上研究表明,一方面,我国群众活动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平均数有大幅度的提高,说明这几年对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初见成效;另一方面,在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不足和指导率较低的情况下,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综合素质与指导能力不失为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源有效配置的一种方式[2]

3.3 群众体育活动场所指导者人数分布

3.3.1 晨、晚练点指导者分布状况比较 2000年对晨、晚练点调查显示,从1996-2000年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在职业余体育工作者对晨、晚练指导力度得到了加强,但是离退休体育积极分子在晨、晚练点指导仍起主导作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仍不明显(表7)。

3.2 辅导站、指导站指导者分布状况比较

从2000年对辅导站、指导站调查显示,目前各地的辅导站和指导站均由街道居委会管理,实际成为离、退休人员聚集的地方,他们在这里聊天、打牌、下棋,这种特殊的环境,决定了离、退休体育积极分子在辅导站和指导站发挥了主要的作用,而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在职体育工作者专业指导在减弱。这可能与辅导站和指导站的经费来源和管理工作存在问题有关(表8)。

3.3.3 经营性娱乐中心指导者分布状况比较

经营性体育场所虽然是以经营为目的,以个人活动娱乐为主,但所经营的项目技术难度较大,需要有较专业的知识加以辅导(表9),与1996年相比,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在职业余体育工作者在经营性娱乐中心的体育辅导力量有较大的改观。

根据以上的比较分析,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在10年内有较大的发展,增加了7倍,但我国社会体育活动指导员数量无论在总体上,还是在各类主要活动场所,都与社会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此外,在各类群众体育活动场所中,未受过专门培训,不具备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的人员进行群众体育组织指导活动的情况相当普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出现接受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缺乏指导实践,缺乏培训人员进行指导群众体育活动的现象,这对群众体育的科学化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4 结论与建议

1) 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充分认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重要性。首先要做好宣传工作,使人们认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重要性和对《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重要推进作用,巩固和提升这一职业的社会地位,鼓励给社会体育指导员适当的报酬,提高其待遇。

2) 拓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渠道。吸收企事业单位的体育骨干,充分调动体育教师参加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积极性,充分利用体育高等院校的师资、人才、资源优势,联合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尤其是培养在校体育专业学生加入体育指导员的队伍中来,为我国群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

3) 积极培育各种形式体育俱乐部,为社会体育指导员提供服务场所。体育俱乐部成为大众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体育指导员服务的重要场所。我国在实现社会体育指导员完全社会化的过程中,必须尽快培育出各种类型的体育俱乐部,真正建立起社会体育组织网络体系,为社会体育指导员提供就业条件。

4) 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素质的同时,要抓紧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再培训和质量的提高。

5) 促进业余和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协调发展,以利于社会体育活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 1997.

[2]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2001.

[3] 武笑玲,等.城市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9.

[4] 王凯珍.中国城市不同类型社区居民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8).

[5] 肖莲花,等.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6(7).

[6] 付明,等.武汉市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调查与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5(7).

世界旅游会展发展格局比较研究 篇7

国际上对会展内涵与外延的观点流派主要有美国为代表的会议类、MICE类 (Meeting、Incentive、Convention、Exhibition) 和事件类 (Event) ;欧洲为代表的展览类和会议与展览类。对于旅游会展, 出于外延界定难度、研究集中性与深度等考虑, 本文主要以大型旅游交易会、展览会及博览会为研究对象, 而暂未将旅游会议、节事等纳入分析之列。相关数据均获自官方新闻网站及各会展官方网站, 并经严格核对, 以保证数据真实可靠。

一、世界旅游会展空间格局

1. 主要旅游会展国家分布

可将旅游会展分为3个层次:国际旅游会展 (国际组织发起, 不同国家分别主办) 、地区性旅游会展 (地区性组织发起, 地区内不同国家分别主办) 和国家旅游会展。

表1总结了全球主要旅游会展的地域分布, 以显示不同国家的旅游会展发展程度。表中仅列国家固定主办会展, 而国际或地区层次的轮办会展将在下文分析。

注:1会展类型为专业展 (P) /专业会奖展 (PI) /公众展 (G) /综合 (Z) ;戛纳国际豪华旅游博览会2007年由上海主办, 此后形成惯例, 一年两次, 一次在欧洲, 一次在亚洲

从中可以看出德国毫无疑问是世界旅游会展最发达的国家, 这是其世界之最的会展业实力与发达的旅游业双重作用的结果。与之相似, 美国旅游会展业在规模、主题方面实力雄厚。

西班牙、英国、法国、意大利都拥有世界领先的旅游会展, 与这些国家旅游业的世界领先地位密不可分。从世界旅游业发展格局看, 世界旅游组织提供的资料显示, 2006年美国的旅游收入最高, 其次为西班牙, 法国。法国游客接待量排第一, 西班牙、美国、中国和意大利紧随其后。

中国、日本等东亚国家旅游会展有崛起趋势, 而泰国、新加坡、印度、俄罗斯等国家出于对旅游业的重视, 旅游会展亦达到一定水平, 但无论规模还是专业化程度都与以上欧美国家存在巨大差距。这说明旅游会展的发展不仅与举办国旅游业、会展业的有关, 也受国民经济水平的深刻影响。

旅游会展可分为专业、公众和综合3个类型。表1所示23个世界主要旅游会展中, 综合会展与专业会展数量基本持平:综合会展有10个, 占43.48%;专业会展11个, 占47.83%, 其中会议奖励旅游展是重要组成部分, 有4个, 占专业会展的36.36%。而纯粹的公众会展最少, 只有2个, 占8.70%。表中可看出, 德国、美国、西班牙等欧美国家会奖旅游展最为发达。

2. 主要旅游会展区域格局

(1) 主要旅游会展区域落点

进一步分析表1中主要旅游会展举办国的区域落点, 从而揭示世界旅游会展的区域发展格局。

如图1所示, 21.74%的主要旅游会展集中在中欧德国, 西欧 (英国和法国) 、南欧 (意大利和西班牙) 均占13.04%, 东欧 (俄罗斯) 略少, 占8.70%。只有北欧没有大型国家旅游会展, 但实际上芬兰举办赫尔辛基旅游产品交易会和2006届国际城市旅游博览会等专业展, 也具备一定基础。以上说明两点:首先, 欧洲汇聚了世界过半 (56.52%) 的主要旅游会展, 处绝对优势地位;其次, 欧洲是会展霸主的传统说法过于笼统, 对旅游会展而言, 最发达的区域是中欧、西欧和南欧。

北美和东亚同样举办13.04%的主要旅游会展, 是较发达的地区。但从会展的国家集中度看, 北美会展集中在美国, 而东亚均衡分布在中国、日本、韩国, 既表明美国的旅游会展实力, 也说明东亚的整体潜力。

美洲只有北美的美国拥有大型会展, 而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和拉丁美洲虽然国家众多, 但没有重大会展, 表明旅游会展区域发展极不平衡。而亚洲除东亚外, 东南亚、南亚也有不俗表现, 分别占主要会展的8.70%和4.35%, 西亚地区每年也举办阿拉伯旅游交易会和海湾地区奖励商务旅游和会议展 (GIBTM) , 因此虽然整体水平远远低于欧洲, 但区域发育比较均衡, 有整体上升的潜力。

从图中可以更加明确的得出结论, 旅游会展的发展程度与区域经济水平呈强正相关, 旅游会展最发达的地区都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而非洲、拉美等欠发达地区旅游会展也未得到充分发展。

(2) 旅游会展区域分布密度

此外, 为进一步描述世界主要旅游会展的分布格局, 本文提出旅游会展区域分布密度这一指数, 表达式为:

式中, u为旅游会展区域分布密度;q为某区域举办主要会展的国家和地区数;Q为该区域国家和地区总数。如东亚有5个国家, 其中3个举办主要会展, 则其主要会展区域分布密度为0.60。该指数可以反映区域内部旅游会展发育的均衡度并在区域间对比旅游会展富集度。

由图2可知, 在有主要旅游会展分布的区域, 东亚的会展分布密度最高, 为0.6;其次为西欧0.29和北美0.25;其余大部分区域分布密度较相近, 在0.13到0.18之间, 只有大洋洲不足0.05。

此外, 计算各大洲的主要会展洲际分布密度 (即某大洲举办主要会展的国家和地区数与该洲国家和地区总数的比值) :欧洲最高, 为13.64% (=6/44) ;亚洲其次, 为12.50% (=6/48) ;大洋洲4.17% (=1/24) , 北美洲最低, 为2.78% (=1/36) 。

除以上国际重要旅游会展之外, 各地区还有一些规模相对小但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会展, 如日本大阪国际旅游展、韩国釜山展 (PITF) 、京畿道国际旅游博览会、泰国生态旅游与探险旅行交易会、菲律宾马尼拉国际旅游博览会、印尼旅游市场博览会、墨西哥世界旅游博览会、古巴国际旅游博览会、巴西国际旅游展, 以及津巴布韦国际旅游博览会等。我国旅游会展规模较大的还有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中国出境旅游交易会、东亚国际旅游博览会、香港国际旅游展 (ITE H O N G K O N G) 等。

3. 国际与区域旅游会展格局

国际与区域旅游会展通常由国际组织或区域性组织主办, 在不同国家举行, 多为尤其是会奖、商务专业会展。

区域会展在亚太地区最为发达, 著名的有亚太旅游协会 (PATA) 交易会、亚洲商务旅游交易会 (ABTM) 、亚洲豪华旅游展 (A L T M) 等。其他区域会展有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奖励及会议展 (LACIME) 、海湾地区奖励商务旅游和会议展 (GIBTM) 、地中海旅游交易会等。

国际旅游会展在欧洲举办最多, 如国际豪华旅游展 (ILTM) 、巴塞罗那国际会议奖励旅游展、国际城市旅游博览会。

二、世界旅游会展实力格局

选择中、日、英、法、德、意、西等国最大旅游会展为代表, 在历史、组织方式与规模等方面进行对比, 从而了解各国家以至区域旅游会展发展水平, 并明确我国会展所处地位。

1. 历史及组织方式

从表2可以看出, 中国和日本会展比较年轻, 而欧洲老牌旅游强国会展绝大多数都至少有20余年举办经验。事实上, 会展历史悠久在发达国家是较普遍的现象, 如芝加哥会议奖励旅游展创办于1929年, 巴塞罗那国际会议奖励旅游展已举办28届, 澳大利亚假日旅游展每年两届, 已举办36年。而亚洲旅游会展多数不超过十余年历史。

会展组织方式十分有趣, 与特定国情高度一致:中国由政府机构主办, 日本由行业协会组织, 其他欧洲重大会展全部为会展公司运作。这也说明公司化经营管理是有效方式, 为大势所趋。

注:会展组织方式为政府机构 (Z) /行业协会 (H) /会展公司 (G)

业务涉及旅游会展组织与管理的世界知名会展企业有英国励展博览集团、科隆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法兰克福展览公司、汉诺威展览公司、杜塞尔多夫展览机构、慕尼黑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爱博展览集团、亚洲博闻有限公司、中展集团公司等。如励展博览集团 (Reed Travel Exhibitions) 每年在全球组织包括世界旅游交易会 (WTM) 在内的17个旅游会展。这些公司大部分属于德国, 近年来在华大力拓展业务, 树立优势展会行业和品牌, 业绩不俗, 如中国奖励及会议展 (CIBTM) 就是由励展博览组织的。这对中国旅游会展的长足发展无疑大有裨益。

此外, 国际会议协会等国际性会展组织, MIAA、IMA、EEAA等会奖旅游机构以及德国最大旅游公司TUI、世界最大的旅游集团途易集团都对旅游会展组织极为关注。

2. 会展规模

(1) 参展国家/地区数量

如表3, 各代表会展参展国家/地区数量基本分三个等级:法、英、德、西均在170个以上;日、意在120~135之间;中国最少, 不足100个。这一定程度反映了会展规模, 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2) 会展面积与参展单位数量

如图3所示, 无论展馆面积还是参展单位数量, 西班牙国际旅游展 (FITUR) 和柏林国际旅游交易会 (ITB) 都远远超过其他会展, 实力基本相当。

意大利米兰国际旅游展 (BIT) 和伦敦国际旅游展 (WTM) 的展馆面积和参展单位各有所长, 相互制衡, 可喜的是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 (CITM) 规模接近这两大会展, 可同属一层, 说明中国旅游会展虽然起步晚, 但发展势头迅猛, 有望跻身国际重展行列。巴黎国际旅游展 (SMT) 和日本JATA旅游展则呈现明显的规模差距。

(3) 观众数量

图4展示了几大代表会展的观众数, 包括公众观众和业内专业观众。类似展馆面积与参展单位数量, ITB和FITUR具有绝对优势, BIT次之。但WTM观众规模最小, 与其展览规模对比悬殊。JATA虽然展览规模小, 但观众数量明显超过中国、英国会展, 说明旅游会展完全可以走出集约高效之路。而我国CITM观众总量与其展览规模以上分析说明展览规模 (即供给) 与观众数量 (需求) 并不一定完全对应, 不能一厢情愿认为规模越大、卖家越多就能自然产生越大的吸引力与经济效益。

各会展专业观众与公众比例并不存在一致性, 这与会展类型与主办侧重有关, 如SMT作为公众展, 其公众观众必然占绝大多数。与也无迹象表明两者比例与会展层次存在关联, 但无疑专业观众越多则会展经济效益提升空间越大。FITUR、ITB和BIT专业观众数量均超过10万人次, 这是它们成为世界领先旅游会展的根本。CITM专业观众居代表会展第四位, 应保持积极发扬这种良好势头, 同时大力提高公众参观者规模。

三、世界旅游会展主题格局

选择支持中、英、日、韩四国语查询的专业会展信息及会展服务商资讯网站——TFG全球展览信息网 (http://www.tradefairguide.com/cn) 对全球224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会展进行查询。时段选取为2007年1月至12月, 行业为旅游/酒店。尽管内容相对完整, 该网站仍然存在一定信息缺失, 因此根据其他来源对其作一定补充, 最终获得旅游会展131个, 其中亚洲43个、欧洲69个、美洲14个、大洋洲4个, 非洲1个。

对这131个旅游会展进行主题归类, 得出综合、商务、会奖、豪华、酒店、休闲、运动等几类, 洲际对比结果见图5。此外, 利用表4展示酒店、休闲、运动、其他等几类集合主题的内部细分。

由图5可知, 综合会展在各洲数量最多 (除大洋洲外) , 但主题会展的总体比重 (亚洲58.14%、欧洲62.32%、美洲64.2 9%) 都超过综合会展。各洲优势主题会展有所不同:亚洲会展主题较多, 酒店类占绝对优势, 运动类其次;欧洲会展内容最为丰富 (见表4) , 休闲类高居榜首, 酒店类和运动类主题也倍受重视;美洲会展主要集中美国, 以酒店类为核心;大洋洲几乎全是休闲假日会展。商务、会奖及豪华等主题在各洲所占比重都很小, 但从绝对数量上看, 欧洲会奖旅游展超过其他地区。

从表4可进一步发现, 会展主题与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密切相关, 如亚洲和欧洲的运动类会展内容存在显著差异, 前者偏向温和型运动, 而后者多为户外体验运动。

注: () 内为会展数量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对世界旅游会展格局进行比较研究, 归纳其发展状态及内在规律。主要结论如下:

1.主要旅游会展空间格局中, 从国家角度看, 德国旅游会展最为发达, 西班牙、英国、美国、法国、意大利等欧美国家处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日本等东亚国家迅速崛起;区域分布方面, 中欧、西欧和南欧具绝对优势, 北美和东亚次之, 而东亚会展区域分布密度最高。

2.代表会展在规模方面, 西班牙和德国会展遥遥领先, 意大利次之, 其他国家在不同指标方面各有所长, 各具特色。

3.世界范围内主题会展总体比重超过综合会展, 优势主题亚洲为酒店类, 欧洲为休闲类, 美洲为酒店类, 大洋洲为休闲假日会展。

由于发展水平对比悬殊, 可推断世界旅游会展格局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将基本不变, 欧洲将长期保持优势地位, 东亚与东南亚尤其中国将迅速发展;规模增长与会展公司专业化管理成为必然趋势。

研究发现旅游会展发展存在一定规律, 即国家或区域旅游会展发展程度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业或会展业发达程度呈正相关, 会展主题与民族生活方式与文化密切相关。

本文作为初步研究, 后续深入方向为:进一步明确旅游会展的内涵与外延, 对旅游会议、节事等进行分析;关注会展经济效益分析, 探索旅游会展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对国际级、区域级旅游会展作进一步研究。此外, 在研究技术与方法方面, 应收集更完整的会展信息, 采用统计学方法 (如通过CATPAC II软件进行网页文本挖掘 (Text Mining) , 对所得各类关键词通过对应分析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揭示区域旅游会展主题, 以更深入发掘现象内质。

摘要:旅游会展在全球发展之势如火如荼, 而国内对其格局却缺乏清晰认识。因此, 本文以揭示世界旅游会展发展态势与内在规律为目的, 采用分区对比、典型分析、网络内容分析 (Content Analysis) 等方法, 对世界旅游会展空间格局、实力格局及主题格局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得出各国与区域旅游会展业的世界相对地位, 并发现其发展规律与趋势, 为我国旅游会展业发展提供启示。

关键词:旅游会展,世界格局,空间,实力,主题,对比

参考文献

中外健康体育产业比较研究 篇8

关键词:健康体育,产业

健康体育产业, 是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以不断增长的社会物质基础为前提, 以健康和体育两大产业的有机结合为条件, 以广泛的社会关心和国民的共同参与为基础, 在本世纪70年代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体育产业。我国的健康体育产业, 是从本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虽然与经济发达国家的健康体育产业比较, 在起步时间上落后了近十年, 但是, 我国体育产业强行对接世界体育产业全球化和经济发达国家体育产业的第二次发展高峰时期, 加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发展, 使我国的健康体育产业发展具备了领先世界先进水平的基本条件和社会环境。因此, 对中外健康体育产业友展现状比较, 借鉴国外健康体育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结合我国的健康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为我国的健康体育产业发展和战略决策提供一点理论参考。

一、经济发达国家的健康体育发展

经济发达国家的健康体育, 一直是以国家的健康体育事业和社会健康体育福利事业为主导发展的。虽然在很早以前就出现了健康体育产业形式, 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健康体育产业规模, 但是, 真正作为一种产业——健康体育产业来认识并加以发展, 却是在本世纪70年代以后。

经济发达国家的健康体育产业, 由于长期健康体育事业的影响和雄厚社会经济基础下良好的社会健康体育福利制度, 限制了健康体育产业的发展。虽然健康体育产业作为一种产业形式存在着, 但是, 已经失去最佳发展时期, 难以创造和职业体育产业 (职业体育相关产业) 同样的辉煌。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物质基础的不断增强, 特别是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和人类自我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 健康体育作为国家健康体育发展事业的政府行为变得越来越淡化了, 并且最终将被社会健康体育福利事业完全取代, 进入社会健康体育福利事业和健康体育产业同步发展的新时期。健康体育产业这时虽然已经拥有不可动摇的产业地位, 锁定了特殊的健康体育消费群体, 但是, 这个健康体育群体可能会逐步脱离大众健康体育消费, 形成特殊的健康体育高消费阶层。满足这个阶层健康体育消费经营的健康体育产业, 很可能就是未来经济发达国家健康体育产业的代表产业或主体产业。而社会健康体育福利的事业化发展方向, 将使社会健康体育福利事业更加接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从而处于健康体育产业无法抗衡的特殊地位。

经济发达国家健康体育产业, 落后于体育其他产业的缓慢的发展和已经体现出的均速发展趋势, 既不能简单地判断为经济发达国家健康体育产业发展的必然状况, 也不能盲目地理解为经济发达国家健康体育产业发展的进步表现。只有将其置于经济发达国家健康体育产业发展所处的社会, 结合国家健康体育事业、社会健康体育福利事业和健康体育产业发展的不同社会需要进

二、我国的健康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的健康体育, 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灿烂辉煌的过去, 举世闻名的中国武术 (功夫) 和武术精神, 充分证明了我国的健康体育传统。虽然我国的武术在很长时期内 (新中国成立以前) 只局限于民间, 主要作为人的生存技能自然流传, 但是, 我国武术中这种传统的师徒关系, 实际就是现在所说的提供武术指导服务, 它客观上孕育了我国的体育产业发展, 可以说是我国体育产业的萌芽。只是因为人所共知的近代屈辱历史, 使我国的体育产业萌芽时期延续了太长的时间。

1995年, 我国启动了带有国家健康体育事业意义的、以社会健康体育福利形式推广的全民健身计划;1998年, 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更名为国家体育总局, 标志着我国过去的体育政府职能全面向社会转移。这时国家健康体育发展事业, 实际上已经提前开始了向社会健康体育福利事业的发展过渡, 进入了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时代相适应的、国家健康体育事业补充 (保证在校学生) 、社会健康体育福利和健康体育产业同步发展的特殊健康体育发展时期。但是, 由于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正处在全面发展经济,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全面转轨时期, 特别是体育产业整体发展与世界体育产业全球化发展的强行对接, 使我国的健康体育产业一度出现了领先社会健康体育福利的发展趋势。

三、对我国健康体育产业的发展思考

我国的健康体育产业, 目前才刚刚起步, 无论是健康体育产业规模、健康体育产业市场开发, 还是健康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健康体育产业理论研究等等, 都还未形成自己的特色、建立自己的体系。因此, 我国的健康体育产业能否把握机会, 争取更大的发展, 关键是能否认真吸取职业体育产业发展的经验教训, 尽快建立一支健康体育产业的理论研究队伍,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健康体育产业经营管理队伍, 努力做到理论研究超前发展, 坚持理论的指导作用, 用科学的方法、思想指导健康体育产业实践, 保证健康体育产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我们在学习和借鉴时, 一定要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健康体育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绝不能简单地原样抄袭, 也不能盲目地妄加改动。要把健康体育产业发展, 放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进行分析、比较, 充分认识、理解健康体育产业经营的未来社会价值和当前经济价值的不同体现形式, 准确把握“健康”的内涵和外延, 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只有这样, 我国的健康体育产业发展才可能领先世界, 才可能在世界体育产业领域树立中国的健康体育产业理论。

参考文献

城乡少年体育教育比较研究 篇9

青少年的发展关系着民族的兴旺与国家的未来,但我国青少年事业的不平衡发展,特别是特殊困难地区的4000万青少年儿童,他们的健康和教育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1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的通知》,《通知》要求切实加强学校的体育教育工作,大力开展符合农村特点的体育活动和群众性项目竞赛。因此,对于城乡少年体育教育的比较研究极具现实意义。

二、城乡体育教育差异分析

1、二元结构的分割体制

美国学者S.W.Rothstein曾说过,“个体在出生以前……就已经获得了他的阶级身份……这决定他住在哪儿,上什么学校,将来可能从事什么工作,等等。”而就我国而言,由于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使得我国的体育教育发展也形成了二元分割的局面。受“城市优先发展”战略的影响,农村体育教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处于一种被忽视的状态。

2、资源分配的均衡差异

体育的场地与器材是学校开展体育教育的一个基本物质条件,而无论是人均体育场地的占有量还是拥有体育器材的数量与质量上,城乡之间的差距都很大。处于乡镇的青少年他们所拥有的体育设施大都较为简陋,其体育器材配备率更是远低于城市的学校,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体育的教学质量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顺利开展。

3、经费投入及师资对比

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地方负责,分级办学”的基础教育制度,因此,在体育教育经费的投入上,农村地区大都由村、县和乡、镇负责,而城市地区的体育教育经费则由区政府支付。从体育教育的教材、设备到基础设施、师资力量,城市与农村相较而言,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并且,据统计,我国城市中的体育专职教师存在超编现象,而农村地区的体育专职教师却常年缺编,对于体育专职教师的培训与交流,更是鲜有机会。

4、教育教学的内容差异

城乡中小学中,体育教育从其实施方案到教学大纲均有较大不同,而差距最大的便是实施方案。新课程改革在城市学校中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但在农村地区却鲜少实施,仍有绝大部分的乡镇学校按原旧时的方法进行教育教学,得不到改进与改革的新教学,对于青少年们而言,其接受的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差距又扩大了。

5、受体育教育观念对比

尽管城市中,学生受升学压力影响较大,但就师生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而言,城市的重视度还是远高于农村地区。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了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实施情况,尤其在学校寒暑假放假期间,95% 的城市青少年或多或少会投入到篮球、轮滑、网球、舞蹈、跆拳道、户外攀岩等各式各样的体育项目中去,而农村地区青少年却少有机会接触到一些新兴的体育项目,体育消费更是被认为是一种奢侈。

6、结论

城乡体育教育的不均衡发展是制约我国教育、体育协调发展的因素之一。无论是从客观因素还是从主观态度上来看,城市的体育教育发展的总体状况都明显的好于农村地区,要实现城乡体育教育的一体化发展,就要加强对农村体育教育事业的重视。

三、加快城乡少年体育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体育教育是我国体育事业和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青少年的体育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城乡差异,如何使城乡体育教育协调发展、一体化发展,是当代中国体育事业和教育事业发展中,需要重视和处理好的问题。

1、政策的倾斜与转变

自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城市优先发展”的政策,使得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尤其是竞技体育在国际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这一政策却也使得农村的体育教育事业落后了下去。在当前,“优先发展”的战略部署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的,因此,由“优先”向“一体化”的转变,才能更符合新时期的国家体育教育发展。因此,在政策上,国家应当加大对于农村体育教育体制的改革工作,把重心由城市转为城乡并重,促进体育教育事业的全方位发展。

2、加大农村体育教育投入

农村体育教育事业的滞后性发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于农村地区的投入不足。在促进城乡体育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同时,还应当将重点放在加大农村地区体育教育事业的投入之上,完善农村地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与体育设备拥有量,实现城乡体育发展的物质公平。

3、专职体育教育师资优化

专职体育教师承担着对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教育职责,专职体育教师其师资力量的优劣程度,关系着学生体质、素质教育的发展。农村专职体育教师的配置缺乏、能力欠缺使得农村体育教育发展出现滞后。要适应新农村教育的时代需要,就应当解决农村专职体育教师的优化问题,让农村体育教师结构优化、专业优化——优化体育教师的年龄层、性别层、学历、职称等,提升其体育专业知识与教育水平,完善专职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农村专职体育教师队伍的数量、质量及水平。

4、统筹区域特色结合本土优势

由于农村教育资源的先天匮乏,充分开展体育教育事业仍然举步维艰,在此种情况下,就更应当结合当地特色,提高体育教育课程的区域性与推广性,并发挥本土优势,使体育教育与当地先天自然条件相结合,适用替代性教学模式,并可将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特色融入其中,充分发扬地区优势,达到体育教育的目的。

5、转变教学观念提升体育教育地位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体育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因此,要促进体育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就需要从多方面来加强体育精神文化的软环境建设,尤其是转变农村地区的体育教学观念,重视体育精神的培育和体育活动的开展。改变体育“副科”思想和“重文化轻体育”的思想,以及体育课经常“被占用”现象,把学校的体育教育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体育教育发展放到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位置之上,提升体育教育的地位。同时,还需要秉承现代的“科技体育”、“人文体育”、“绿色体育”三大理念,进一步促进城乡少年体育教育事业的均衡、一体化发展。

四、结语

鲁粤发展海洋经济比较研究 篇10

1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概述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正式提出2020年海洋发展战略目标,要建成海洋经济强国。2003年5月,《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获批,提出了海洋经济的总体目标:进一步提高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优化海洋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加大科技贡献率,快速发展支柱产业、新兴产业,进一步加强国际竞争力,明显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把中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

2006年,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并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海洋以专章形式列入。据专家预测,今后20~30年内,我国海洋经济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2011~2020年年平均增速将达到8%~10%,2020年将达到30,000亿元,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1]。

2008年2月国务院批准的《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发布的海洋领域总体规划,是指导我国沿海省区海洋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2010年,国家发改委把“高度重视海洋开发和海洋经济发展”列为地区经济发展八大重点工作之一,海洋开发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成就斐然,传统海洋产业不断优化升级,新兴海洋产业蓬勃兴起,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海洋中心经济区持续快速发展,初步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海洋产业体系,形成了以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海盐业、海洋油气业及滨海旅游业为主体的海洋经济产业,海洋产业结构逐渐优化,海陆一体化发展及沿海集群发展空前活跃。

1979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64亿元;1990至1999年提高了8.3倍,整个90年代海洋主要产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高于20%以上;2000年海洋产业总产值达4,133.5亿元,2001年到2009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6.35%,远高出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海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也日益上升,1994年775.8亿元,占GDP的1.7%,2004年占3.9%,2006年占4%[2]。

2 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状况

2.1 基本现状

2010年,山东海洋经济生产总值接近7,000亿元,居全国第2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成为中国海洋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中的海洋渔业、海洋化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盐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得以快速发展,而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利用、海洋新能源、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产业异军突起。2010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724.9亿元,同比增长13.3%,占全省的47.5%,海洋经济成为山东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2.2 发展战略

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2011年1月4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复,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兼顾海陆统筹的区域发展的战略,也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的首个国家战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包括1个总体规划、25个专项规划。规划主体区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烟台等6市及滨州市部分地区,共涉及51个县市区,总陆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同时包含15.95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据初步测算,到2020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9大核心区总投资约1.4万亿元。

3 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状况

3.1 基本现状

2010年,广东省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超过8000亿元,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连续16年稳居全国首位。“十一五”时期,全省海洋经济总量年均增长达到17.8%,超过广东GDP增幅。珠三角的临海工业、海洋运输业和新兴海洋产业及粤东的滨海电力业、滨海旅游、水产品精深加工发展迅速,粤西的海上交通枢纽港也日趋成型,全省形成了以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滨海电力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等为主体的海洋经济发展新格局。全省港口吞吐量已经达到10亿吨,万吨以上泊位有27个。南海油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海洋油气业已成为广东海洋经济的优势和支柱产业之一,全省海洋油气业实现增加值居全国第二位,占全省主要海洋产业的10%以上。全省滨海旅游业实现增加值占全省主要海洋产业的30%以上。目前广东沿岸可开发利用的潮汐能总装机容量为57.3万千瓦,年发电量为15亿千瓦;沿岸波浪能资源平均功率173.95万千瓦,占全国总量的14%。

3.2 发展战略

2010年4月,国务院将广东省列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区,广东省出台了《广东省海洋综合开发规划》和《广东省海洋综合开发试点总体方案》。2010年12月,广东省政府与国家海洋局签订《关于促进广东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的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国家海洋局和广东省将重点围绕推进广东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区建设,推进海岛保护和开发建设,开展海洋经济监测评估试点,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推动粤港澳三地珠江口海域环境保护合作,加强广东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共同探索海洋综合管理的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加强合作。

根据协议及广东省关于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部署,在“十二五”末期要初步建成海洋经济强省,海洋事业实现全面协调发展,将广东建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蓝色经济区,成为推进海洋强国建设的主力省。未来五年将优化海洋经济发展布局,以珠三角海洋经济区为支撑,加强与港澳海洋产业合作,构建粤港澳海洋经济合作圈;以粤东海洋经济区为支撑,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构建粤闽海洋经济合作圈;以粤西海洋经济区为支撑,对接北部湾经济区、海南国际旅游岛,构建粤桂琼海洋经济合作圈。

4 鲁粤发展海洋经济的基础比较

区位优势:山东半岛位于黄河下游,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门户,与日本列岛、朝鲜半岛隔海相望,是我国通向世界五大洲的重要出海口,也是环渤海经济圈和沿黄经济协作带的核心区域,北临以京津冀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南连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经济区,处于我国“T”形经济宏观布局中的沿海发展轴线上,具有较为显著的区位优势。

广东历来是华南、中南和西南地区重要的海上对外进出通道,南海也是历史上有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友谊之海,连接我国福建、两广、海南、港澳等省区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国,是中国的南大门;全国6个经济特区中的4个和2个政治特区在南海。

两地区位优势均较为明显,因为广东是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珠三角是全国三大经济中心之一,加上经济特区和毗陵港澳两个政治特区,相比较而言,广东所在的区位优势显得更为突出。

海洋资源:山东省海岸线长达3,121公里,500平方以上的海岛326个,拥有与陆域面积相当的海洋国土资源……具有经济价值的各类水生生物资源400多种,三分之二海岸为山地基岩港湾式,建港条件优越,是我国长江口以北具有深水大港预选港址最多的岸段,海岸地貌类型多样,主要滨海景点34处,位居全国第三[3]。

广东海洋资源的资料显示,广东省的大陆海岸线长3,368.7公里,约占全国大陆海岸线的18.7%,为沿海各省区之冠,有1,431个海岛、510多个海湾等丰富的海洋空间资源。共有浮游植物406种、浮游动物416种、底栖生物828种、游泳生物1,297种。可供海水养殖面积77.57万公顷,实际海水养殖面积20.82万公顷。广州港、深圳港、汕头港和湛江港己成为国内对外交通和贸易的重要通道;大亚湾、大鹏湾、碣石湾、博贺湾及南澳岛等地还有可建大型深水良港的港址。珠江口外海域和北部湾的油气田己打出多口出油井。沿海的风能、潮汐能和波浪能都有一定的开发潜力。广东沿海沙滩众多,气候温暖,红树林分布广、面积大,在祖国大陆的最南端灯楼角又有全国惟一的大陆缘型珊瑚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很大。

两地的港口条件基本相当。相比较而言,广东南海海域的生物、油气资源较山东海域丰富,风能开发资源也更为丰富。

5 鲁粤建设海洋经济强省评估指标比较

5.1 海洋经济总量及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根据2010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2010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38,43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鲁粤两地海洋经济总量远远高于全国海洋经济总量的沿海各省平均水平。

广东省2010年海洋生产总值达8,000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45,472.83亿元)的17.6%,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比重为20.8%。山东省2010年海洋生产总值达6,808.1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39,416.2亿元)的17.3%,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比重为17.7%。相比较而言,广东海洋经济总量多年来一直高于山东,绝对数差距不小,但比例数差距并不大。

山东“十二五”时期海洋经济的增长目标是,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2015年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3%左右;广东则提出了增量的具体目标,力争在“十二五”末期海洋生产总值达1.5万亿元。

5.2 海洋产业结构

目前山东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基本达到15:45:40,广东海洋产业结构比例3.5:45.8:50.7,而全国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2010年比例为5:47:48。专家认为,海洋强省的标准之一是三次产业结构为1:6:3。西方发达国家海洋产业结构比例中第一产业不超过8%,第二产业不低于40~50%。这说明鲁粤两地海洋产业结构距离合理化和高级化均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海洋第二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相比较而言,广东海洋经济三产结构更趋合理。

5.3 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

世界发达国家海洋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已超过50%,而广东新兴海洋产业产值只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1/4,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不高,科技力量仅处在全国沿海省市的中等水平,尤其是顶尖级人才(如院士)数量与山东差距很大。目前,广东海洋科技队伍落后于山东,居全国第四位。海洋科技机构专利申请受理数量也居山东之后。海洋科技机构的课题居第二位,次于江苏,超过山东。整个“十一五”期间,广东省海洋与渔业科技项目共获得省级以上奖励92项,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得国家海洋成果创新奖11项。

科技在山东省海洋产业中的贡献率达50%以上。山东是全国海洋科技力量的聚集区,是国家海洋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根据山东海洋科研资料显示,全省海洋科研机构55所,拥有1万多名海洋科技人员,占全国一半,其中院士20多名,博士生导师300多名,博士点50多个,硕士点100多个,拥有20多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9处海洋科学观测站台,20多艘海洋科学考察船,涉海大型科学数据库11个。国家安排的10个“973”海洋项目,山东省承担了9项,其中首席科学家在山东的项目有6项。

5.4 海洋生态环境

2009年山省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其中较清洁海域面积10300平方公里,轻度污染海域面积1840平方公里,中度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1680平方公里。在2009年监测的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中,75%的海域不能满足海洋功能区要求,87.5%的海域水质为四类或劣四类;75%的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为差和极差。

广东海洋生态形势也非常严峻,全省近岸海域约有近半海水水质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2009年广东海域发生赤潮11次,累计面积近750平方公里。在南海5,220平方公里的严重污染海域面积中,广东省以3,800平方公里占了大半。在广东长达4,114公里、全国各省最长的大陆海岸线的中部,呈现出一大片红色标记。广东近海海域总面积中,有20%的海水受轻度以上污染,约有10%的海域水质处于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的状态。

鲁粤两地监测的排污口数量、超标的排污口数量都不少,而广东海洋生态环境更令人担忧,这与海洋经济强省提出的海洋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沿海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相差甚远。

参考文献

[1]张莉.广东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研究.太平洋学报,2009(8).

[2]艾万铸等.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前景分析.海洋信息,2007(2).

中美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比较研究 篇11

关键词:中国;美国;教育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G40-05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2-0032-03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制定出的教育发展战略先后有《2061计划》、《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美国教育部2001-2005年战略规划》、《美国教育部2002-2007年战略规划》等。这些教育发展战略是美国教育发展的根本性的指导思想,将会在较长时期影响美国教育的发展。面对发达国家如此重视教育在国家发展当中的战略地位,中国也迫切感受到把教育发展置于战略地位的重要性。近几十年来,党和政府对教育的战略地位已达成共识,中共十二大以来的报告中均不断重申以教育为重点的战略思想,并陆续制定了一系列教育发展规划。2007年,国务院颁发了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在此背景下,比较两国教育发展战略的特点,对我国的教育发展与改革是有较高参考价值的。

一、“十一五教育规划”的出台背景及其核心思想

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是在“十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的基础上制定的,到2005年,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和初中毛入学率均达到95%以上,进入全面普及的新阶段。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取得重大进展,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和质量明显提高,农村教育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各级各类教育稳步发展,国民受教育水平显著提升,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5年左右。教育发展为我国国民素质提高,为科技创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十一五”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我国制定的“十一五教育规划”中,主要发展目标如下:

(一)教育事业持续发展,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全面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净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8%以上,初中三年保留率达到95%。青壮年文盲率降到2%左右。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进一步发展。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55%以上,努力普及有学习能力的残疾儿童少年的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在校生规模达到451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80%左右,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规模基本相当。高等教育要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在学人数达到30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5%左右,其中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规模达到2000万人,在学研究生约13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继续保持在普通高等教育招生总量的一半左右。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得到较大发展,各类职业培训规模不断扩大,培训质量明显提高,年培训城乡劳动者达到上亿人次,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民工培训达6000万人次。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学习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二)城乡、区域教育更加协调,义务教育趋于均衡

欠发达地区与全国教育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完成“两基”攻坚任务,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降到4%以下。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较快,基本建立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规模稳步扩大。现代远程教育覆盖面显著扩大。

中等发达地区教育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得到切实巩固。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得到较大发展,建立比较完善的城乡职业教育与培训网络。学前教育进一步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左右,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之间教育发展的差距明显缩小。

发达地区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在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和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均达到85%以上,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城乡一体化教育体系。

义务教育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取得重要进展,所有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均达到基本标准。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进一步做好教育支持西部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促进中部崛起等工作,教育发展更加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三)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创新能力稳步增强

各级各类教育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特别是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水平明显提升。教育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

若干所高校成为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在培养和造就杰出人才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使我国高校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显著上升。高校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取得一大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更加紧密,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四)教育机会不断增加,国民受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

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左右,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以上,从业人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增至10%左右。

二、美国2002年发布的《2002-2007年战略规划》的出台背景及主要目标

在美国教育部《2001-2005年战略规划》出台半年之后,发生了“9.11”事件,恐怖分子的袭击,给美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一事件促使美国国家战略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美国教育终止了《2001-2005年战略规划》,重新编制了《2002-2007年战略规划》。这一规划是为全面贯彻布什总统2002年1月8日签署的《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案》而制定的,它对美国教育新战略框架进行了更为精细的构建。

三、中美两国教育发展战略的特点比较及其启示

(一)中美两国教育发展战略的特点比较

比较这两个教育发展战略目标,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很明显的特点:中国制定的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很宏观、很抽象、覆盖范围特别广;美国制定的教育发展战略目标,既有宏观指导,又有具体可施的方案,有较强的方向性和指导性。

它们的区别具体表现为:其一、从我国的“十一五教育规划”中,制定的“教育事业持续发展,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区域教育更加协调。义务教育趋于均衡;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创新能力稳步增强;教育机会不断增加,

国民受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将这几个主要目标的内容与美国《2002-2007年战略规划》中制定的6个战略目标的内容比较来看,中国是从教育事业的宏观整体出发,指定的是整个教育前进的方向,一味地要求数量,追求招生规模。笼统地要求各种类型、层次的教育达到何种规模。没有一个具体可行的依据,也没有一个有效的反馈机制。而美国的教育战略目标是从教育事业的构成要素出发,关心到教学的具体实施,关心到学生成长的环境,关心到教育机构的管理并有一个有效的反馈机制。其二、在我国制定的“城乡、区域教育更加协调,义务教育趋于均衡”这一发展目标的内容中要求“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取得重要进展,所有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均达到基本标准。”

现在高等教育已经达到了大众化的水平,但高等教育的质量却出现了问题,毕业生找工作难,出现了结构性失业。教育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变动出现了失调。要求义务教育均衡很好,但是必须注重地区差异,真正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美国经济发达,它关注的不是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而是义务教育的质量提高。这个区别当然在于两国国情的差异。其三、在“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创新能力稳步增强”这一目标中,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而美国的战略目标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要求改进学生的成就。增强成年人的文化水平和就业技能,实际意义很强。

(二)中美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比较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历来趋于综合性,即注重从整体上、宏观上把握世界。这样一种文化特质和思维方式反映在治国兴邦上,决定了中国人特别注重从战略的层面观察和回答问题。但中国把教育放在战略地位上来研究的时间还很短,政府颁布的一些教育文件、提出的战略发展目标也难以落到实处,中国的教育发展研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重大的突破。通过对中美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几点启示:

1、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制定应该做到宏观和微观结合,有具体的指标可导。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2061计划》一直到2002年发布的《2002-2007战略规划》,无不如此。

2、教育发展必须着眼于时代的要求。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从根本上决定着这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随着人们对知识经济时代认识的深刻,这一点会有更深的体会。正是对这种时代的深刻把握,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教育发展战略无不把提高学生的科学水平作为重要目标。

3、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需要充足的经费支持。目前。发达国家的教育公共投入占GDP的比重平均为5.1%,欠发达国家教育公共投入占GDP的比重平均为3.84%。我国财政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到2002年为3.41%,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也低于欠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和世界平均水平。政府应通过加大教育投入收取学费等多种途径确保教育经费的充足。

中美体育彩票的比较研究 篇12

世界彩票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 2013年全球彩票销售额达2840亿美元, 为历年最高, 中国彩票销售约491亿美元, 占全球彩票销售的17.32%, 美国以739亿美元的销量位居世界第一。虽然我国彩票的销售总量已经排名世界第二, 但在目前我国彩票市场被福利彩票和体育彩票高度垄断的格局下, 体育彩票发展相对福利彩票较晚, 经验不足, 管理落后, 使得体育彩票在竞争中一直处于劣势。2013年, 我国体育彩票销量仅占全球体育彩票总销量的12%, 而美国体育彩票的销售量一直稳居世界第一。所以, 本文从中美两国体育彩票的发展历史、彩票种类、发行与销售、监管机制以及公益金运用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 以期为我国体育彩票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发展历史

我国早期的体育彩票多是由大型运动会的组织委员会发行的, 1987年, 广东省获得第六届全运会的主办权后, 于1986年开始发行“第六届全运会基金奖券”, 这是我国第一套体育彩票。此后, 我国又发行了多套运动会集资奖券, 其中1988年至1990年发行的“第十一届亚运会基金奖券”品种多达898种, 至今仍保持着我国彩票史上的最高纪录。

为了使体育彩票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1992年国务院下达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彩票市场管理的通知》。1994年初, 国家体委体育彩票管理中心正式成立, 对全国各地发行的体育彩票进行统一管理、编号、印刷和发行。同年7月, 国家体委颁布了《1994-1995年度体育彩票发行管理方法》, 它标志着我国体育彩票业第一个法规性文件的诞生。

此后, 我国的体育彩票业一直处于平稳发展阶段。直到2004年, 3月份西安爆发了“宝马假票案”, 5月份贵阳彩票销售现场发生人为爆炸事件, 6月份深圳彩世塔公司全国17个城市承销彩票时出现作弊现象等, 政府不得不再次加强对彩票行业的监督和管理。有鉴于此, 《彩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经国务院批准, 自2012年3月起施行, 该条例的颁布使得我国对彩票行业的管理上升到了国务院行政法规的层次, 标志着我国又向《彩票法》迈进了一步。

美国是博彩业很发达的国家, 1964年, 第一张体育彩票在新罕布什尔州发行, 标志着美国现代彩票的兴起。美国作为一个体育大国, 有着大批热爱体育运动的民众, 再加之政府的重视, 体育彩票很快就受到了大家的追捧。随后, 在1967年纽约州也开始发行体育彩票, 截止到2013年, 美国已有44个州和地区发行和销售体育彩票。

美国是联邦制国家, 各州都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 彩票立法也由各州自行制定, 美国的彩票法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是马萨诸塞州的《彩票法》和加利福尼亚州的《加州彩票法令》。

从两国体育彩票的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到, 政府发行彩票的主要目的都是为建设社会公共事业筹集资金, 并且, 中美两国在彩票发展过程中, 都制定了专门的法律法规以规范彩票市场的运作。相对于中国, 美国的现代彩票业兴起得较早, 因此发行体系与监管体制相对成熟与完善, 而中国的现代彩票业由于起步较晚, 相对落后, 虽然在国务院与财政部的管理下正逐步发展壮大, 但在法律制度方面的规范与管理仍相对薄弱, 因此, 用法律的手段来完善和健全我国的体育彩票市场已势在必行。

三、彩票种类

我国的体育彩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至今已是传统型、即开型和乐透型等多种彩票并存的局面, 但体育彩票的乐透型、数字型玩法和福利彩票其实都属于同质产品, 缺乏创新。我国体育彩票在竞技类、田径类等体育运动项目上的开发基本上是空白的, 而与福利彩票竞争激烈且处于下风的体育竞猜型彩票始终也没有大的发展。此外, 我国体育彩票的价格结构和游戏规则也很单一, 难以满足彩民的不同需求, 影响了市场容量的扩大。

而美国是世界上发行彩票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美国发行的体彩已有12大类, 而我国只有7种, 其中还包括同质性产品。美国现阶段发行的体育彩票以竞猜型为主, 美国各项体育运动, 如足球、篮球、棒球、网球等, 都发行彩票。这种竞猜型彩票, 除了具有投机性、冒险性外, 还有较强的娱乐性, 对彩民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此外, 美国一直注重彩票玩法以及产品的不断创新, 以吸引更多的彩民。例如:由美国科学游戏公司于1974年开发出来的即开型彩票在当时来说就是一个创举, 并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为美国现代即开型彩票奠定了基础。除此之外, 缅因州、新罕布什州、佛蒙特州还联合推出“三州百万奖乐透彩票”, 哥伦比亚特区和15个州也联合发行了“乐透美国彩票”等, 吸引了更多的彩票购买者。

纵观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彩票业的发展趋势, 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彩票种类不断更新和多样化。2014年世界杯的举办使得我国体育彩票的销售更是取得大幅度增长, 国家体育彩票管理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 世界杯首个比赛日, 足球竞彩游戏单日销量超过1.5亿元, 足球竞彩也创出历史新高。事实证明, 只有不断开发适合各种人群、不同玩法的彩票新产品, 并且适当增加竞猜型体育彩票的发行, 才能改变我国彩票品种单一的现状, 从而不断扩大彩票市场。

四、发行与销售

我国体育彩票采用国务院批准、财政部监管、国家体育总局具体发行的模式, 具体说来, 即国务院批准发行彩票、确定每年的彩票发行额度, 财政部下达发行额度, 国家体育总局负责体育彩票的发行和销售管理, 最后, 由体育彩票管理中心具体负责彩票发行的各项工作。

我国体育彩票经过了传统型、即开型到现在基本采用电脑发行的形式。目前, 我国传统型彩票全部采用电脑辅助销售, 因为传统的集中销售易受群众参与的时间、空间距离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2013年1月, 财政部印发了修订版《彩票发行销售管理办法》, 明确电话销售和互联网销售是合法的彩票发行方式。可以预计, 电脑体育彩票和即开型体育彩票分散销售将成为我国体育彩票的主要销售形式。

美国的体育彩票由各州根据自身情况决定发行总量, 各州均设有体育彩票委员会, 下设彩票公司, 彩票通过代销商销售, 代销商必须向彩票公司提出申请, 公司在具体了解申请人的一系列情况后, 决定是否批准申请, 只有拥有州彩票公司牌照的代销商才有权销售彩票。

此外, 美国有些州已经推行了彩票私有化, 即州政府在保留彩票控制权的前提下, 以合同的方式将较长一段时间的彩票运营权交由私人企业, 以此提高运营效率和增加彩票收入。随着2013年6月新泽西州政府与北极星新泽西州彩票集团关于转让部分彩票运营权协议的最终达成, 新泽西州彩票私有化得以实现, 也使其成为美国第三个完成彩票运营私有化的州。与之前的模式相比, 彩票私有化带来的最大的改变就是对政府职能的剥离, 州彩票局的角色将从以前的“既是发行与销售者又是监管者”转变为主要是“监管者”。

美国各州的彩票销售方式各不相同, 销售网点几乎无处不在, 大部分销售点都设在便利店、超市、加油站等地, 甚至酒吧、俱乐部都设有销售点。此外, 纽约州在超市等地还设有许多无人操作的售票机, 由购票者自行操作即可购买即开型彩票。Gtech公司承包经营的纽约州即开型彩票销售, 还专门设计了一套“电话销售系统”, 聘请专业人员每天负责与销售点进行电话联系, 还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向顾客推销彩票, 这种做法使彩票的销量迅速上升。

随着2012年伊利诺伊州成为第一个提供线上彩票游戏的美国大州, 美国目前已经有十二个大州, 批准了将彩票销售业务扩展到网络领域。

实际上, 中美两国在彩票的发行与销售上存在许多相似之处。首先, 彩票运营的初始模式相似, 美国在20世纪重新开始发行彩票之后, 多数州建立了与中国类似的政府性质的彩票发行与销售模式。其次,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美国, 政府机构均将部分彩票销售职能交由私人企业去完成。此外, 从销售模式上来看, 随着科技的进步, 两国的彩票销售都逐渐向电话销售和互联网销售等新形式转移, 在为彩民提供更多便利的同时也扩宽了市场。

但值得注意的是, 虽然我国体育彩票的发行量日益增加, 但发行成本一直居高不下, 自2007年至今, 一直维持在14.8%左右, 而2013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彩票发行成本仅为2.07%, 显然, 我国彩票发行仍处于高成本经营状态。

相关资料显示, 我国目前的彩民中绝大多数为月收入较低的工薪阶层, 他们往往具有很强的投机心理, 寄希望于彩票中奖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根据盖洛普的调查, 美国购买彩票的主力军是那些生活富裕的中产阶层人士, 极富有和极穷困的人所占比例很小。只有当财富从边际效用较低的人群转移到边际效用较高的人群时, 社会总效用才会增加, 而我国以弱势群体为主的市场定位, 必然导致社会净福利的损失, 有违政府发放彩票的初衷。此外, 由于低收入人群经济状况和文化背景等的限制, 对于新型的互联网彩票销售形式接受速度较慢, 进一步阻碍了我国彩票经营成本的下降。

五、监督管理

现阶段, 我国的体育彩票政府监管是“三元监管”结构, 即国务院、财政部和国家体育总局的监管。实践中, 由于财政部和体育国家总局之间平行的组织体系, 其进行彩票监管的力量是十分薄弱的, 所谓的监管权实际上是空洞的。其次, 在实际工作中, 国务院和财政部长期将其监管职能下放给体育总局, 而没有产生应有的监管效力, 国家体育总局因此既成为了政策的制定者、具体业务的执行者, 又成为了市场的监管者, 与其说是“三元监管”结构, 不如说是国家体育总局在进行自我监管, 进而就难以避免彩票欺诈、挪用彩票公益金等违法事件的发生。

在美国, 由于彩票市场具有区域性的特点, 在此, 仅以加利福尼亚州的彩票管理为例。加州彩票管理事务由州政府所属的彩票委员会、彩票局、州政府控制办公室和问题博彩机构具体负责。其中, 州彩票委员会和州彩票局为彩票管理和发行的专门机构, 州彩票委员会对彩票局进行监管。委员会审议会议对公众公开, 会议决议由成员投票表决, 多数赞成为通过。委员会每季度向州长、首席检察官、财政部长等提交彩票局经营状况报告, 主要内容包括彩票收入表、奖金支出表、费用表、纯收入表和其他与彩票基金有关的财务事项往来表。在加州彩票法的规范和彩票委员会的监督下, 加州的彩票运作机制已相当完善, 很少发现违法现象。

美国体育彩票经过了半个世纪的洗礼, 变得日趋成熟和稳定, 相对于刚刚步入快车道的中国体育彩票而言更加成熟, 市场监管更加合理有效, 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六、公益金的分配与使用

2012年3月, 我国《彩票公益金管理办法》新标出台, 依据规定, 彩票公益金按照政府性基金管理办法纳入预算, 专项用于社会福利、体育等社会公益事业。彩票公益金根据财政部批准的提取比例在中央与地方之间进行分配, 由彩票销售机构分别上缴中央和省级财政, 逾期未兑奖的奖金纳入彩票公益金, 也上缴省级财政。

在我国现行彩票管理体制下, 彩票公益金的使用主要限于社会福利和体育部门, 教育、农业、文化、环保等这些部门虽然亟需资金, 但很难得到彩票公益金。事实上, 教育、农业、环保、西部大开发等行业和领域发行彩票的呼声从未间断过。我国目前彩票公益金这种使用范围过窄的分配体制, 使得公益金不能真正体现其服务社会公益事业的特征, 发行彩票的目的也就更难实现。

美国的彩票公益金均由彩票公司上缴给州彩票委员会, 由委员会根据公益金规定的用途拨付给相关机构。各州彩票公益金的使用方向不尽相同, 大多数州都把彩票公益金用于当地教育、环保等公益事业, 少数州把彩票销售盈余的主要部分作为财政收入。彩票管理制度较为完善的加州将彩票公益金法定用于资助教育, 公益金按规定标准和金额直接拨付给项目使用单位, 如公共校区、幼儿园、小学至高中、加州州立大学等。资金年度使用情况在互联网上公开, 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或拨打电话查询彩票公益金的使用情况。

相比之下, 我国现阶段中央集中的公益金最大部分用于补充社保基金, 而社保基金是为城镇居民提供养老保险的, 那些购买彩票的农民、外来务工人员等低收入人群多数都享受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 这样的公益安排显然不是一个正的福利改进。其次, 相当一部分彩票公益金被用于城市中一些锦上添花的项目, 其福利效应大体上也应该为负。所以, 在选择公益金运用项目时, 应结合我国客观实际, 更多考虑受益对象的经济地位, 满足社会最底层的需要。公益金可以专门用来建立农村保障基金, 为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社保医保提供部分积累, 也可以效仿美国加州, 将部分公益金用来支持社会公共教育, 提升国民整体的受教育水平等。此外, 彩票公益金的使用还应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 积极接受社会公众和舆论的监督, 以增强彩民的信心。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和美国体育彩票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 并从体彩种类、发行与销售、监管机制以及公益金运用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 反映了我国体育彩票法制不够健全、品种单一、管理落后、公益金运作效率低下的现状。

关键词:体育彩票,中国,美国,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建明.国内外彩票销售管理的比较研究[J].中国商贸, 2010 (04) :221-222.

[2]刘苏, 陈陨.对我国体育彩票法律规制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1 (04) :416-419.

[3]Matthew Sweeney.The Lottery Wars[M], San Francisco:Bloomsbury Pub Plc USA, 2009.

[4]《2013-2017年中国彩票业销售模式与最佳策略分析研究报告》[R].北京:北京智道顾问有限责任公司, 2013.

上一篇:用药方法下一篇:电缆绝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