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体育旅游发展研究

2024-05-25

城市体育旅游发展研究(共12篇)

城市体育旅游发展研究 篇1

摘要:目前, 越来越多的重大体育赛事在我国的大城市举办, 吸引着众多体育迷前往观赛的同时刺激当地的旅游业发展, 各赛事举办城市应充分抓住举办体育赛事的契机, 全面提升城市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文章以亚运会为例, 分析2010年亚运会的举办对广州市旅游业产生的各种影响, 以及广州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策略。

关键词:重大体育赛事,旅游业,亚运会

重大体育赛事有着很强的影响力, 吸引着众多的体育迷前去观赛。这些赛事有的是全球性的比赛, 如奥运会、世界杯、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世锦赛等;有的是大洲性的比赛, 如亚运会、欧洲杯等。在现代, 举办奥运会、亚运会、世界杯等大型体育赛事对举办城市的经济建设与发展、社会人文的推动与促进、城市影响力的塑造与提升以及其他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均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尤其是对举办城市的旅游业影响更为显著。体育赛事的独特性和资源的稀缺性是其产生巨大旅游吸引力的最主要原因。重大体育赛事商业化运作和举办地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地融合。今天, 对举办重大体育赛事与城市旅游业发展影响进行研究, 充分把握举办重大体育赛事的机遇, 促进该市旅游业加速发展, 全面提升城市旅游业的产业水平, 推进城市的旅游业迈向国际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重大体育赛事的界定

重大体育赛事一般是指能够使主办方和主办地产生较高的旅游效益和媒体覆盖率、赢得良好名声或产生一定经济影响的体育赛事。

重大体育赛事有两重含义, “重”是指赛事的级别高, “大”是指比赛的规模庞大、影响巨大。例如奥运会、亚运会、世界杯等赛事。尤其是奥运会作为一项全球参与性的大型体育赛事, 赛程需要2周的时间。从参与人群规模上来讲, 大型体育赛事参与人群一般达到40万~50万人, 包括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以及一般观众、啦啦队、新闻记者和部分政府官员等。

二、重大体育赛事影响特点

美国学者迈科伦对重大体育赛事影响做了分析, 他把重大体育赛事剖析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表演层, 主要是展示举办地城市历史、文化和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成就;第二个层次是节日层, 主要是营造一种节日氛围促进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 通过各种活动为比赛增添气氛;第三是仪式层, 主要是开幕式、闭幕式和颁奖仪式, 其目的在于“唤起比赛与古老传统的延续, 把比赛从平日的不公不幸的平凡惯例中解放出来”;第四是比赛层, 通过竞赛本身来诠释奥林匹克精神, 并创造和谐氛围, 推动世界和平。

三、2010年亚运会对广州市旅游业的影响分析

亚运会是亚洲最大规模的综合性体育赛事, 每四年举办一次的亚运会是全面展示亚洲各个国家体育健儿竞技水平的最佳舞台。广州于2010年11月12日举办了第16届亚运会, 对于广州来说, 举办亚运会是一个莫大的光荣和难得的机遇, 它不但可以提升广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向全世界展现广州的形象和综合实力, 而且可以提高广州的旅游吸引力, 获得较高的经济利益。第16届广州亚运会是我国继1990年第11届北京亚运会之后又一次举办亚运会, 与“2008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2010上海世界博览会”一起成为我国近年来三大重要节事活动。亚运会的成功举办对广州的旅游业来说受益匪浅, 它直接促进广州市旅游产业再上了一个台阶。

1. 亚运会促进广州提升城市旅游品牌形象。

亚运会是一项全亚洲共同参与的体育盛事, 更是一次贯穿近6年的机遇。它长时间地吸引全世界、全亚洲对举办地广州的强烈关注, 极大地提升广州的国际形象和知名度。旅游业是广州的重要产业之一, 近年来广州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为广州的GDP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亚运会举办期间, 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000多名运动员来广州参加比赛, 另外, 还有10000多名教练员、体育官员, 超过7000名媒体记者的全方位、多角度、高强度采访报道, 会大大提升广州市的旅游品牌形象 (1) , 据此产生的价值难以估量, 影响极为深远。数据表明, 2000年悉尼奥运会使澳大利亚旅游形象品牌 (Australia Brand) 效益超前10年, 极大提升了世界各国对澳大利亚旅游的热情和期望值, 对澳大利亚的入境旅游产生了深远影响。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举办为广州旅游业插上翱翔的“翅膀”, 加快广州旅游业迈向现代化、国际化的步伐。

2. 亚运会促使广州市旅游业的经济收入尤其是旅游外汇收入大幅度增加。

美国经济学家对体育与旅游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推算出6个与体育产业最为紧密的行业之间的产业关联度, 如表1所示。数据显示旅游业与体育产业的关联度指数最高, 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效果最为明显。

从历届亚运会的举办来看, 参观比赛的游客尤其是入境的国际游客在住宿、交通、通讯、餐饮、观看比赛、购买吉祥物、纪念品等方面的消费水平都大幅度增加, 大大提高了举办地旅游经济收入水平特别是外汇收入水平。

1998年曼谷亚运会41个成员国参加为期15天的比赛。此届亚运会的总收入包括企业赞助、门票收入、餐饮收入和旅游消费收入, 净收入为560万美元 (2) 。2002年第14届韩国釜山亚运会有来自44个成员国的11000名运动员和官员参加为期16天的比赛, 到釜山观光旅游的海外游客也比同期增加20%多。韩国釜山亚运会产生的经济效益达到10.4万亿韩元 (3) 。上一届多哈亚运会期间, 举办方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精心准备美食, 雇佣了3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厨师, 使各国的运动员、记者、游客在多哈能品尝到本国的可口美食, 得到了运动员、记者和外国游客的一致好评。多哈亚运会提供的物美价廉的纪念商品同样受到人们的热情追捧, 为多哈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4) 。

3. 亚运会促进广州市旅游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发展。

为了保证赛事的成功举办, 广州市在赛事筹备阶段对道路交通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投资, 确保亚运会期间交通顺畅, 各类人员“进得去、出得来”。道路交通的可达性和便捷性是实现旅游的必要条件:

在公路方面, 2010年, 广州建成连接深圳、珠海、佛山的三条城际快速轨道干线, 形成由2条环城高速公路和11条对外呈辐射状的高速公路对外公路网络, 对外交通更加完善。广州新建300公里的城市市内交通快速干线, 开通BRT快速公交干线, 使得市内交通更加方便快捷。

在地铁方面, 广州地铁开通了1—5号线, 地铁贯穿广州的南北和东西, 地铁营运里程增加到240公里, 可直达80%比赛中的场馆。

在铁路方面, 新落成的广州南站是目前亚洲最大的交通枢纽站。广州在建广深港高速铁路、武广客运专线、广珠城际轨道交通、贵广铁路、南广铁路, 实现旅游列车与城际轨道交通, 尤其是广九、广深和谐号列车每15分钟发一趟班车, 实现了珠三角区域内及港澳游客旅游的便利化、快捷化。

在机场方面, 增设旅游包机, 在亚运期间, 开辟更多的包机航线, 对东南亚客源地如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以及国内的京津唐区域、长三角区域等地等实行包机业务, 开发旅游市场。

4. 借亚运会举办契机促进广州市旅游产品结构调整, 使之更加完善多样化。

广州的旅游产品虽然无法与北京、西安等城市相比, 但广州也有自己独特的旅游吸引物。有红黄蓝的历史文明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维系港澳台侨胞的文化纽带、近代中国革命先驱的形象) 、与众不同的南国风光 (世界同纬度的城市都处于沙漠气候中) 、大厦林立、交通发达的现代都市风貌 (5) 。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因而留下众多的古迹。主要有镇海楼、五仙观、南越王墓、陈家祠、六榕寺、光孝寺、怀圣寺、石室等。广州在中国近代革命风云史上名声显赫, 留有中山纪念堂、黄花岗、烈士陵园、鲁迅纪念馆、农民运动讲习所、三元里抗英遗址、黄埔军校旧址等诸多景观。同时, 广州又是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 拥有中心广场、正佳广场、天和体育中心、等现代都市景观。此外还有长隆欢乐世界、香江野生动物世界、南沙百万葵园等主题公园以及花都芙蓉嶂、从化温泉、流溪河森林公园、越秀公园、华南植物园、麓湖、白云山、帽峰山森林公园等山水旅游景观。此外, 广州拥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如岭南特色的园林文化、功夫茶文化、粤菜饮食文化、岭南画风等。因此, 借亚运会举办契机, 整合广州市的旅游资源形成多样化的旅游产品结构, 增强游客的吸引力, 促进了广州旅游业的发展。

5. 亚运会有利于改善广州市入境旅游市场的客源结构。

亚运会对完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起到强大的作用。参加上一届多哈亚运会运动员总数为8050人, 代表团教练员、官员总数为4100人, 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总数为1700人, 广播、电视人员为4450人, 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000名志愿者参加了服务工作, 赛场观众超过750万人次, 为推动多哈的入境旅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机遇 (6) 。

历年来广州的国际旅游客源市场主要以我国港澳台同胞为主, 其次是美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除了美国客源之外, 广州的入境游客主要来自于亚洲国家和地区。亚运会期间以及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 国际游客数量会大幅度增加, 特别是欧美游客所占比例的增加, 极大改变广州的海外客源结构一向偏重港澳同胞和亚洲游客的单一格局。欧美国际游客份额的增加, 不仅带来较多的外汇收入, 更主要的是能够打开欧美入境旅游市场。

6. 亚运会推动广州市旅游行业服务水平的整体提高。

旅游业是窗口行业, 旅游从业人员的精神风貌、服务质量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和整体素质。亚运会给广州市带来大量国内外游客的同时, 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广州市的旅游行业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保证在亚运会旅游期间, 为旅游者提供及时、便利、周到的旅游服务。旅游行业要不断完善各项服务设施和条件, 同国际接轨, 全面推动旅游行业服务水平的提高, 促进旅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抓住亚运机遇促进广州旅游业进一步发展

1. 借助亚运体育盛会, 充实广州市体育旅游文化内涵, 强化精品意识, 开发特色体育旅游产品, 促进体育旅游的发展。

重大体育赛事本身就是一个优质的体育旅游品牌, 具有其他旅游项目难以比拟的优势。亚运会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盛会, 它带来的媒体效应对广州市形象的树立是显而易见的。秉承奥运会的余热, 广州要借举办亚运会的契机, 打造好亚运体育旅游这块金字招牌。要对目前广州的旅游产品进行科学整合, 有所侧重地规划、开发、设计体育运动旅游产品, 并且把它渗透到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商务旅游、会议旅游等其它旅游形式中去, 形成适合广大群众的体育休闲娱乐旅游产品, 打造具有广州特色的“名牌”体育旅游项目和“拳头产品”。例如高尔夫赛、高山滑草、登山攀岩、垂钓体育游等。根据广州具体情况, 把体育旅游产品定位在休闲娱乐、观光比赛, 并据此组合有特色的体验旅游线路和体育旅游区。通过开发体育旅游市场, 全面提升广州市的旅游形象, 充实广州市体育旅游业的文化内涵, 打造广州市体育旅游城市的整体形象。

2. 借助亚运会馆建设, 促进广州会展旅游业发展。

会展旅游是新兴的专项旅游产品, 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 国际会展旅游具有组团规模大、客人档次和消费额高、停留时间长、涉及相关服务行业多、成本低、利润丰等特点, 对本地旅游业中的酒店、旅行社、景区、旅游交通、购物均会产生较大的促进带动作用。会展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城市旅游设施和服务的使用率。会展为城市提供了一次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展示的良机。广州不仅是珠三角的中心, 而且历来就是华南重镇, 华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金融、科技、信息及旅游的中心, 具有吸引珠三角地区、省内各地乃至全国各地游客的巨大优势。广州的会展旅游发展非常迅速, 亚运会的举办更是给广州会展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目前广州拥有体育场馆10140个, 能够举办大型赛事的体育场馆有200多个, 这些体育场馆除了举办体育赛事以外, 稍加改造就可以变成大型展馆。亚运会的举办对城市交通起到了很大的促进和改善, 广州构建以环城高速、京珠高速、南沙港快线、科韵路等高、快速路为亚运主通道系统, 广州是铁路大动脉京广线的起始点, 又有全国数一数二的国际航运、航空大港和地铁等, 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这一切为会展旅游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3. 借助亚运宣传广州岭南文化特色, 促进广州文化旅游的发展。

亚运会重大比赛期间, 来广州的游客数量明显增加, 可以借此机会大力宣传广州的岭南特色文化。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别具特色的岭南文化是广州旅游的主题。广州市是一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 同时又是经济发达充满生机的现代化大都市。广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广州港、十三行、南海神庙等, 这些遗迹都见证了1000多年欧亚大陆通过海上的贸易历史, 而且这种贸易长盛不衰一直延续到今天。广州是中国100多年近代历史的缩影。到中国来旅游, 汉唐年代看西安, 明清年代看北京, 近代历史看广州。广州是中国岭南文化的中心地, 特色的岭南茶文化、饮食文化、园林文化、音乐文化、绘画文化等是广州旅游的又一亮点。因此要借助亚运契机, 对广州文化旅游加强宣传促销, 塑造广州体育、休闲、娱乐旅游新形象。

4. 借助亚运契机, 推进高质量、高素质涉外旅游人才的培养。

亚运会的举办促进了广州国际游客的日渐增多, 因此, 必须加快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以亚运会旅游为契机, 通过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加强对旅游服务人员的服务技能和亚运基本知识、礼节礼仪、应用外语、不同国家风俗习惯等培训, 为广州实行亚运旅游战略, 进行二次旅游产业创业储存充足、高质量的能讲多语种或小语种的旅游人才, 从整体上增强其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以适应现代旅游国际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琳.浅谈广州亚运会体育旅游产品开发[J].贵州体育科技, 2009 (06)

[2]季方, 谢炯.浅析曼谷亚运会的收支情况[N].新民晚报, 1998.12.4

[3]高浩荣.釜山亚运会的经济效益巨大[EB/0L].新华网, 2002.10.13

[4][6]何海群, 朱检.奥运经济影响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J].绿色大世界, 2007 (Z1)

[5]欧阳慧.广州海外旅游客源市场变化及对策[J].珠江三角洲经济, 2000.4

城市体育旅游发展研究 篇2

[摘要]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归纳分析法,从体育旅游定义、特征和分类入手,浅析湖北省体育旅游发展现状及重点分析影响湖北省体育旅游因素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湖北省体育旅游的策略:(1)加强对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2)加强对体育旅游市场的宣传促销;(3)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来推动湖北体育旅游发展等,为湖北省体育旅游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相关建议。

[关键词]体育旅游 因素 策略

1、体育旅游的内涵

什么是体育旅游?目前,体育旅游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本研究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得知: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体育旅游包括广义和狭义两层含义:广义的体育旅游是指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身心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体育康复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等与旅游地、体育旅游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狭义的体育旅游是指为了满足和适应旅游者的各种体育需求,借助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达到使旅游者身心和谐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与一般旅游相比,体育旅游具备的特征有:健康性、观赏性、文化性、专业性和参与性。从体育旅游者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将体育旅游分为参与性和费参与性两大类型。本研究认为,体育旅游是指人们以观赏或参与各种体育活动为目的而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前往异地作暂时性逗留,并由此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总和。

2、湖北省体育旅游发展现状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湖北省具备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为体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近几年来,湖北省体育旅游正在围绕长江、武当山、神农架等山水做文章,准备打造国内一些知名体育旅游品牌。目前,大三峡体育旅游圈正以宜昌为依托,以三峡大坝为核心,以长江为主轴,走向国际市场,其清江闯滩、神农溪、九畹溪、杨家溪等特色各异的漂流项目已成为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运动项目,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武术与旅游的成功契合,不仅在国内诸多城市推出旅游产品,而且已经迈向世界,成为彰显中华民族气概的体育项目。作为“特色旅游”的武当武术旅游近年来在武术市场开发中也凸显出商业价值,在第五届中国武当国际旅游节期间,接待中外游客10万余人次,旅游收入达4960多万元。神龙架是一个充满了神奇与原始风味的旅游区域,目前具有原始森林穿越、野人训踪、高山滑雪、湿地观光、极限挑战等一批特色体育旅游项目,并且已经初步彰显了品牌特色,吸引着海内外科考人员和大批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体育旅游者。总体上来讲,湖北省具备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目前湖北省体育旅游还处在一个发展阶段。

3、影响湖北省体育旅游发展因素

3.1思想观念落后,对体育旅游资源缺乏认识

目前,人们对体育旅游的本质、特征和意义认识非常浅薄,在国内的旅游类学术著作中很少谈及体育旅游类别,对体育旅游的专论非常少,对体育旅游的理论研究缺乏深入和系统性。同样,各部门和地区对本区域发展体育休闲旅游产业的潜力、政策措施、管理职能没有完全定位,旅游企业对体育旅游业务缺乏重视;另一方面,人们对体育旅游资源的独特优势和潜力认识不足,从而导致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迟缓,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景区中忽视体育类项目规划与布局。

3.2旅游部门和体育部门之间缺乏交流合作

目前,在国内外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有关体育旅游的概念来说清体育旅游到底是属于旅游产业,还是属于体育产业,或者是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结合体。这样导致旅游部门和体育部门在思想上很难达到统一,有的甚至为了各自利益的分配而发生冲突;此外,由于中国法制化建设滞后,没有关于体育旅游经营的法规条例,这样使得湖北省各旅游景点在经营时无法可依,在经营时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各部门为了自身利益出现相互拆台现象。

3.3体育产业发展不同步

体育旅游的吸引物主要来自体育产业的内容,然而中国的体育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而且产业结构存在缺陷。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占70%以上(美国仅占30%),而体育服务业只占30%左右,结构严重不平衡。作为体育旅游的核心吸引物之一的观赏娱乐业和竞技性体育产业所占份额太小,而且没有得到广泛推广,这也一直影响到体育旅游的市场化。我国的竞技体育由国家垄断经营,市场化不足。目前这种国内的体育产业发展不同步在湖北省也同样存在,甚至更加突出。

4、湖北省体育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4.1起步较晚,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有待完善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湖北体育旅游业在体育部门和各大旅行社共同经营下快速发展。但由于体育旅游在我省起步较晚,且计划经济形成的那套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已成为制约体育旅游业继续发展壮大和形成品牌瓶颈。主要表现为:体育旅游发展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划;各旅游景点存在各自为政、封锁市场,互相拆台现象时有发生;

各旅行社及大部分景区还在传统体育观念下运作,不注意产品的升级换代,对体育旅游没有专门研究,缺乏对体育与旅游结合的认识等问题。

4.2宣传力度不够

旅游产品的不可移动性,决定了旅游产品要依赖形象的传播。体育旅游促销是指运用各种手段、方式向体育旅游消费者对本国或本地区及其体育旅游产品的注意、兴趣,产生好感与信任,进而使其做出购买决策的行动。和,湖北省旅游局投入几百万元在中央电视台连续宣传取得了良好效果,但这与湖北省整个庞大体育旅游市场相比只是杯水车薪。

4.3缺乏专门的旅游人才

现代体育旅游对体育旅游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旅游导游的业务素质包括:一是具备水上救生员资格、野外活动指导资格、红十字紧急救护员资格、登山保护员资格,以确保旅游者在体育旅游过程中的人身安全。二是具有良好的人文知识背景。三是具有进取、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团队意识及组织协调能力,以自身特点体现体育精神,展现体育魅力。体育旅游人才强调专业性,但进行体育旅游服务的人员往往缺乏体育旅游的专业知识,体育旅游市场也缺乏管理和运作人才,这也影响到对体育旅游市场的长远规划和管理。

5、湖北省体育旅游的发展对策

5.1加强对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导游,这种专业人才不仅了解体育旅游资源,而且具有开发和投资体育旅游市场的能力,即熟悉体育旅游市场的运作。因此,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将会有助于我省体育旅游市场的投资与发展。建议在我省一些体育院校开设有关体育旅游的专业。

5.2加强对体育旅游市场的宣传促销

旅游资源的发挥,往往取决于宣传。应通过报纸、电视、网络、交通工具等方式进行多渠道的全方位宣传,让人们更充分地认识了解湖北体育旅游项目,从而激发旅游消费者的消费动机。

5.3利用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来推动湖北体育旅游发展

湖北省具备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能力和经验。政府应该加大投资、加速城市建设、改建和修建各种体育设施,大力申请举办各种国内外体育赛事不但能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的眼球,而且能提高国民体育意识,体育意识的提高将有助于大众体育热潮的掀起,从而促进体育旅游消费成为都市消费新时尚。

5.4对湖北体育旅游经营进行科学的时空策划

体育旅游经营的空间策划是指对于开发各项体育休闲项目所在地的选择要因地制宜,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前提,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体育旅游空间的.选择要尽量远离污染、喧哗的大都市,构建体育运动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体育旅游经营的时间策划是开展体育旅游经营活动的重要前提。因此,在不同的季节要安排和提供不同的体育旅游产品。同时,要抓住时机,体育旅游很多业务多出现在重大国际、国内比赛期间,一旦错过或滞后,体育旅游市场随之消失。

5.5树立品牌、特色经营

体育旅游产品的设计应强调民族特色,这种特色应该是其他民族所不具备的,而且这种特色应与消费者的需求结合起来,只有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体育旅游产品才会有市场。与此同时,体育旅游产品应善于创新,产品创新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亦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改进。只有创新,才能不断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市场规模。可将民族风情同民族传统体育结合起来,使体育旅游更具人文性和民族文化特征,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加入到体育旅游的队伍中来,促进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业持久发展。

5.6联合促销战略

联合促销战略就是要求目的地体育旅游产品和其他旅游产品进行组合促销。这样既可以使不同旅游产品相互促进,增加旅游客在目的地的消费,还可以满足游客的多目的性要求。

6、结论

湖北省体育旅游的前景是比较光明的,但是所存在的问题也是很严峻的。发展体育旅游需要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的齐心协力。合作交流最为关键,任何的战略政策都必须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下才能够顺利实施。政府必须要承担起责任,在政策上提供优惠,能够引进大量投资商,加大媒体宣传力度,为湖北省体育旅游的腾飞铺好路。

参考文献

[1]吴必虎,严琳。中国体育旅游发展的战略与政策[J]。体育科研,,5(28)。

[2]雷选沛,周家婷。湖北体育旅游经济圈的构建原则及发展对策[J]。湖北体育科技,。

[3]吴永芳。城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初探[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4]韩鲁安,和平等。体育旅游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智慧旅游城市建设与发展研究 篇3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慧旅游;对策建议

1、引言

智慧城市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透明、充分的信息获取,广泛、安全的信息传递,有效、科学的信息处理,均衡而有效地提高城市运行和管理效率,改善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并使绝大多数市民能够享受到智慧城市的服务和应用,这将有效破解城市发展难题,开启了探索未来城市发展的新道路。近年来,一些国家、地区和城市先后提出了建设“智慧国家”、“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和计划。新加坡、美国和韩国等众多国家都先后启动智慧城市的建设。在解决交通拥堵、食品安全、公共安全、医疗卫生等各种城市发展难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以及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催生大规模新兴产业等方面,智慧城市都大有为。

2、智慧城市与智慧旅游概念简介

所谓“智慧城市”,是指通过广泛采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等技术,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使城市运转更高效、更敏捷、更低碳,是信息时代城市发展的新模式。

发展智慧旅游首先要构建数据中心、沟通服务端和使用端。三个部分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相互联结。服务端是直接或间接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企事业单位或个人;使用端为广大的旅游者,拥有能够上网的终端设备,尤其是超便携上网终端;数据中心由大量存储有各类旅游信息的服务器组成,有专门的机构负责进行数据的维护和更新。数据中心即是智慧旅游的云端,可以称为旅游云,将服务端和使用端联系起来。服务端将自己的各类信息及时放在数据中心,无须再自己购买服务器和维护信息;使用端根据自己的要求,从数据中心提取信息,需要服务时可以与服务端进行交换,使用端可以直接向服务端付费,也可以通过数据中心付费。

3、我国智慧旅游城市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所有的一线城市、50%以上的二线城市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仅2012年就有北京、常州、南京等26个城市将智慧城市建设列入本年的工作计划。更有不少企业在研制用于旅游方面物联网的传感器设备和技术,也有个别企业利用云计算技术搭建中小酒店的管理平台。一些高校已经开始相关的研究。但是在智慧旅游城市蓬勃发展的今天,其存在的问题也亟待解决,不容忽视。

一是缺少统筹管理和顶层规划。各地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基础参差不齐,低水平重复建设,实用主义现象严重的情况,造成投入成本增高、资源利用率低等后果。

二是轻制度安排,重硬件建设,政策法规依据不足。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未形成严格规范的组织管理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智慧城市建设成效,甚至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不良影响。

三是缺少核心技术及产品,技术支撑体系不健全。高端芯片、关键组件、基础软件等核心技术储备不足,缺乏技术创新带动,发展后劲不足。 四是信息安全隐患堪忧。由于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依赖国外,甚至一些规划设计可能由国外的组织和企业主持或参与,可能造成国家安全隐患。

五是缺少统一标准和规范。智慧旅游城市建设覆盖诸多领域,目前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建设标准和评估标准等来约束和指导。

六是缺少合理的产业规划和良性循环的商业模式。智慧旅游城市建设进程和产业发展不协调,商业模式单一,主要依靠政府的投资和管理,不利于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

4、对策建议

基于我国智慧旅游城市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笔者特提出了以下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是加强顶层规划设计,进行合理有序布局。从国家層面制定智慧旅游城市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我国智慧旅游城市中长期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加强总体规划设计,统筹推进,指导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有序开展智慧旅游城市建设。

二是加强制度机制建设,制定和完善标准体系。国家出台规范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行政法规,各相关部委建立相应制度规范;加快我国在物联网、云计算、通信与网络等领域相关技术、应用和管理标准的完善和实行;建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和资质认证体系;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的管理,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建设,实现统筹协调、共建共享。

三是强化自主创新,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国家遴选一批技术优势明显、综合实力雄厚的国内企业进行重点支持。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突破高端芯片、关键组件、基础软件等核心技术,强化技术支撑体系,减少对国外技术和产品的依赖;着力夯实信息安全基础,确保城市信息安全总体可控。

四是建立专家咨询机构,形成人才培养体系。成立智慧旅游城市专家咨询委员会,提供决策咨询和技术支持;组建国家智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范智慧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并推动标准体系建设;建立智慧城市专业人才培养机构。 五是做好产业规划布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将智慧旅游城市相关产业发展列入国家和地方战略新兴产业振兴规划,培养一批核心骨干企业,实现规模效益。创新商业模式,扩大投资渠道,鼓励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打造专业的智慧城市运营商。

城市体育旅游发展研究 篇4

1 体育旅游经历情况分析

从苏北五城市不同文化程度人群在参加过的体育旅游项目的调查中发现, 主要项目有运动会、体育休闲游、登山、远足、活动参与游、民族体育活动、野营、游泳、垂钓、攀岩等, 参与或者观看运动会, 群体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卡方检验P>0.05) ;攀岩与垂钓在不同文化程度群体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调查结果显示, 参与人数较多的体育运动项目有运动会、登山, 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具有显著性差异。并且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 反映出一个基本特征就是, 大多数体育旅游项目的参与人数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呈上升趋势, 有的项目如垂钓、攀岩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群的参与情况明显低于大专或本科学历;不同文化程度人群对远足运动的参与, 随着学历的提高而逐渐减少。

2 体育旅游动机情况分析

根据心理学原理, 动机 (motive) 是在目标或者对象的引导下, 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是从社会学和心理学中习得的准则、态度、文化、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 它导致一个人具有特定的动机模式, 通过多种渠道对旅游者的行为产生影响。动机要求活动, 活动能促使个体达到他们的目标。调查显示, 旅游者的文化程度与参与体育旅游的愿望、出游动机及其关联。总的来说, 文化程度越高, 参与体育旅游的愿望越强烈, 愿意以体育活动为目的进行体育旅游的出游愿望越高。

旅游动机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行为, 旅游者由于爱好、追求、文化、身体状况、余暇时间及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旅游动机。调查显示, 不同文化程度的群体进行体育旅游的价值取向还是基本一致的, 排序都是娱乐、休闲、舒缓压力、健身、时尚、冒险刺激、丰富人生经历、磨练意志等。高中和中专以下文化程度人群的体育旅游动机主要是娱乐、休闲、时尚;研究生以上学历人群的旅游动机主要是休闲、娱乐、冒险刺激, 并且相对其他群体来说, 休闲、冒险刺激指数较高;大专和大学本科群体进行体育旅游的动机主要是娱乐、休闲和健身。总的来说, 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 人们进行体育旅游的休闲动机呈上升趋势。这种潜在的旅游动机, 可以使人们的身体得到修养, 身心得到宁静, 可以消除紧张与疲劳, 丰富、改变、创造人的精神素质, 获得更高的成就, 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

3 体育旅游认知情况分析

认知 (cognition) 指人类认识客观事物, 获得知识的活动。体育旅游认知是人们对体育旅游知识、项目等情况的认识和了解, 是参与体育旅游的思想准备和知识储备。人们对体育旅游的认知度高低直接关系到他们对体育旅游参与的热情。若对体育旅游认知模糊, 那他参与的体育旅游活动将是盲目或潜意识的;若在参与体育旅游活动之前, 事先对体育旅游有较为充分的认识和了解, 人们就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身心发展需求, 有选择性地主动参与其中, 从而达到一种新的体验, 并充分领略到体验的乐趣。调查显示, 通过对不同文化程度群体体育旅游概念、作用的认知情况进行调查和卡方检验, 结果p<0.01, 说明不同文化群体对体育旅游概念和作用的认知都有着显著的差异。在所调查的1610份有效问卷中, 清楚体育旅游概念的人群占32.6%, 了解体育旅游作用的人群占33.8%。

另外, 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 不同群体对体育旅游概念和作用的认知逐渐提高, 研究生以上群体最高, 这类人群对于体育旅游概念和作用的认知相对较高分别达45.8%和50.6%。这表明体育旅游的概念及作用的认知度与被调查对象所受的教育程度有关, 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 由于有较高的文化内涵, 使他们在休闲方式的选择上有较高的认知, 这类人群普遍乐于追求健康、时尚的休闲方式, 对于新鲜事物也比较容易接受。但是, 不同文化程度人群大多数对体育旅游概念和作用不太了解, 特别是高中和中专以下文化程度人群, 不清楚体育旅游概念的高达75.5%, 不了解体育旅游作用的高达71.4%, 说明文化程度越低, 对于体育旅游的认知度也相对较低。

4 体育旅游需求情况分析

心理学研究认为, 需求 (demand) 是指人体内部一种不平衡的状态, 对维持发展生命所必须的客观条件的反应。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体育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群以各种形式喜欢参与各种各样的体育旅游活动, 以达到休闲、健身、娱乐、探险等目的。但由于人们文化程度的不同, 对体育旅游的项目需求也各有差别。调查显示:高中和中专以下文化程度的人群对体育旅游需求的项目依次为体育休闲游、野营、登山、垂钓、参与或者观看运动会、活动参与游、民族体育活动等;大学文化程度人群选择不同旅游需求的项目前三位分别是体育休闲游、登山、野营;研究生以上学历文化程度人群选择体育旅游需求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登山、体育休闲游、远足、野营、游泳、攀岩等。

调查显示, 不同文化程度人群对于体育旅游项目需求在心理倾向性上有一定差异, 在各类文化程度人群中, 参与体育休闲运动的人数最多, 占55.3%, 参与攀岩运动的人数最少, 占8.2%。说明不同文化程度人群之间旅游需求有一定差异, 但不明显;人们对于危险项目普遍具有一定的恐惧心理。

5 影响参与体育旅游的因素情况分析

调查显示, 苏北五市不同文化程度群体没参加过体育旅游的人群高达1060人, 占有效问卷人数的65.8%, 通过对这些人群不能参加体育旅游的诸因素中, 没有兴趣、受经济限制和对体育旅游认知度不高是主要的原因。心理学认为, 兴趣是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 是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性与选择性。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及主体条件各不相同, 导致兴趣的不同,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余暇时间的增多, 人们应根据自身条件的特点, 培养对体育旅游的兴趣, 不但锻炼了身体, 而且陶冶了情操。

通过数据分析显示, 高中和中专以下文化程度人群受兴趣和经济条件影响的因素比较大, 占50.4%, 研究生文化程度以上学历大多是没有足够的时间以及对体育旅游知识不太了解。

6 结论

体育旅游是旅游者离开生活居住地进行的以旅游和体育活动为目的, 以休闲、健身、娱乐、探险为主要动机, 以观看、欣赏、参与体育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旅游活动。通过对苏北五城市不同文化程度群体体育旅游文化特征研究, 可以看出不同文化程度群体参与过体育旅游的人群相对较少, 参与过体育旅游的不同文化程度人群, 随着学历的提高参加的人数逐渐增多。有些体育旅游项目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参与的人数越来越多, 如体育休闲游、野营、登山等;有些项目随着学历的提高参与的人数逐渐减少, 如远足、攀岩等。无论那一种文化程度群体对于体育旅游的认知度都较低, 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 对体育旅游概念和作用的认知逐渐提高。因此, 要想提高人们对体育旅游的认知, 一方面要扩大宣传,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 提供方便快捷的认知渠道, 另一方面, 通过积极有效的措施转变人们的体育旅游观念, 增加人们对体育旅游知识的了解。通过对不同文化程度人群体育旅游需求情况的调查, 差异性并不十分明显, 人们对于危险项目普遍具有一定的恐惧心理。因此, 应针对各群体开发休闲娱乐类项目为主, 并适当开发一些刺激类项目如漂流、滑翔、高山滑道、森林探险等。

另外, 通过对影响苏北地区体育旅游的因素分析, 建议应逐步开发不同档次的特色体育旅游产品, 以满足不同经济收入水平人群能够有能力体验体育旅游活动;注重旅游品牌效应, 提高服务水平, 加强安全防范措施, 消除人们对于危险性体育旅游项目的恐惧心理, 科学有效地整合旅游资源与体育资源, 使更多的旅游爱好者和体育爱好者去关注体育旅游活动的开展, 并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摘要:以苏北地区不同文化程度群体为研究对象, 运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 分析了苏北地区五城市不同文化程度人群的体育旅游经历、旅游动机、体育旅游认知、体育旅游需求以及影响参与体育旅游的因素等特征, 对于打造苏北地区体育旅游品牌、提升旅游竞争力、开发体育旅游市场和产品, 提供理论依据, 并能满足人们缓减压力, 释放自我的需求, 促进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苏北地区,体育旅游,休闲体育,特征

参考文献

[1]于素梅.我国不同群体体育旅游的动机调查与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7 (4) .

[2]于素梅.体育旅游的内涵及可持续发展研究[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 2005 (1) .

[3]王桂忠.关于我国体育旅游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研, 2002, 23 (2) :54-55.

[4]李香华.体育旅游与健身[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32-46.

[5]朱竞梅.开发体育旅游项目问题初探[J].体育与科学, 2000, 21 (2) :24-25.

[6]常华军, 韩晓燕.我国体育旅游现状及前景浅探[J].体育文化导刊, 2003 (1) :33-34.

[7]赵学功.区域体育旅游合作若干问题探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7, (6) :35-38.

[8]刘纯.旅游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09.

城市体育旅游发展研究 篇5

【摘要】中国的优秀旅游城市群体中相当一部分特别是地级、县级城市的旅游发展存在着目标错位、急功近利、盲目模仿、旅游功能主题不明等典型问题,致使其城市旅游的优势不能突出体现出来。促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群体的整体发展不仅需要国家相应的政策出台与支持,还需要各个城市自身的努力。

【关键词】优秀旅游城市;城市旅游;误区;建议

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由来与数量增长

1995年3月15日国家旅游局发出《关于开展创建和评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的通知》(旅管理发[1995]046号),决定开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由此正式拉开了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的序幕,紧接着就轰轰烈烈地展开了。1998年,国家旅游局发出《关于印发〈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验收办法〉的通知》,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验收工作做出了具体规定和要求。1999年1月,中国第一批优秀旅游城市诞生。其后,数量急剧增加,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截止2005年底,我国已有246个城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数量已超过全国城市总数的1/3。具体数量增长与行政等级分布概况如表所示:

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城市旅游整体发展简况

由以上表格可以看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在数量上发展比较迅速,并且不同行政等级的城市都有较大比例成为优秀旅游城市。可以说,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群体已基本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头戏。

关于城市旅游,至今尚无一致的概念界定。但一般认为,城市旅游是指以城市为目的地进行的包括城市观光游憩、商务会展、度假娱乐等在内的一系列审美或愉悦活动。优秀旅游城市的评定要求城市的旅游景区、景点、基础设施、服务、环境等旅游功能的完善。而且城市往往是一个区域的入口和旅游线路以及旅游流的集散地,所以总体来说,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不仅作为旅游目的地获得了发展,而且还作为各个旅游线路的枢纽促使其对区域旅游的支撑功能得到了较大发展。但是,现实的优秀旅游城市群体中确实还存在着较严重的城市旅游发展不平衡现象。

如今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城市旅游发展基本呈现出两种状况:一种是比较知名的传统旅游目的地城市(如北京、西安、杭州等)和经济比较发达的新兴旅游目的地城市(如青岛、大连、深圳等),其城市旅游发展较快,也相当成功,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

另一种是一些非传统旅游目的地城市,且处于经济落后区域的城市,其城市旅游在区域内某些知名景区的带动下获得了发展,但他们仍未成为旅游热点城市(如郑州、长沙等)。这些占数量多数的地级、县级优秀旅游城市在其城市旅游发展过程中常常走入一些发展误区,从而使其长期不能发展成为有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城市。他们空有优秀旅游城市荣誉称号,却始终没有太大的旅游吸引力。这些城市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群体的总体水平,并且不利于更好地带动中国整体区域旅游事业的发展。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城市旅游发展中存在的误区与现象

由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众多,其中副省级以上城市均已是优秀旅游城市,占城市数量主体的地级、县级城市通过评审的数量也在逐步增加。在这种快速发展势头下,难免会出现一些城市旅游发展误区与不和谐现象。

(一)城市旅游发展方向的目标错位现象

由于国家评定优秀旅游城市是按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检查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来打分并按其分值来确定结果的,许多城市特别是非传统旅游目的地城市、普通中小城市,为了争得和维持其优秀旅游城市称号,不惜把自己的旅游发展目标定位于这些死板的标准上。他们不顾自身的旅游资源、旅游环境等客观状况,盲目按照《标准》进行大量的旅游投资与项目开发,试图得到高分值,偏离了城市旅游发展的正确方向。

(二)城市旅游发展动机的急功近利现象

由于人们习惯认为:城市的荣誉称号越多,就表示其进步;官员为官一任,如果能为该城市多争创一个荣誉称号,就能代表其政绩显赫。于是出现很多城市为了通过旅游城市评定,就不计较长远利益影响,功利性地盲目上一些缺乏科学论证的大项目。如,到处开发旅游资源,大肆创造人造旅游资源,建造主题公园,盲目投资增加酒店、娱乐中心等等。结果不但城市的实际旅游吸引力没有因此而增加,并且造成了巨大的投资浪费。

(三)城市旅游发展模式的盲目模仿现象国家旅游局的《标准》为旅游城市的城市旅游发展提供了统一的参照项目。各旅游城市在旅游发展中,其城市生态环境、旅游交通等基础设施支持系统在某些方面有些相似尚可理解,但现实中的旅游城市往往习惯于引用经验和盲目模仿。一个城市的旅游发展成功创新很快就会被多个城市照搬或模仿,并且可能涉及到基础设施系统、旅游产品系统、营销系统等旅游系统的各个方面。结果造成中国的优秀旅游城市虽然数量上剧增,但除了少数特色旅游城市特别是副省级以上省会城市外,其他的似乎是一个模子造出来的,这使中国的优秀旅游城市成为批量生产,多数地级、县级优秀旅游城市的城市旅游缺乏特色。

(四)城市旅游功能主题的模糊化现象

由于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只能源于《标准》的评定,这致使许多旅游城市只是一味参照《标准》去发展城市旅游,结果搞成了无主题、无特色的多样化发展。很多城市本身旅游资源非优,而是借助于该区域内某些景点的拉动,使其旅游职能获得较大发展,于是通过了优秀旅游城市评审。但其决策者却把该城市当成极具旅游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城市来开发,集中全力开发城市旅游产品,而忽视其区域旅游媒介功能。结果是城市旅游吸引力没增加,城

市对区域旅游的旅游功能也没突出出来,失去其自身特色,走向平庸化道路。相反的,有些有旅游开发潜力的优秀旅游城市,如历史文化名城,却不能进行深度开发,造成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其优势不能突出,甚至出现“优秀旅游城市无旅游”的现象。旅游功能定位、发展主题的不明确是地级、县级优秀旅游城市常出现的现象。

四、政策性建议与对策

(一)评定政策的改进与完善

1.严把评审关,不求数量,但求质量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根据验收得分高低并结合对海内外旅游者的抽样调查结果评定出来的,其中有些成分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如《标准》中的“发展健康有序;有成果;效果明显”等字眼。当初国家旅游局决定开展创建优秀旅游城市活动的初衷无疑是想通过城市旅游发展带动城市及其相关区域的总体发展。但是当其数量和比例达到了一定程度后,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在质量上下功夫,使他们真正成为区域内的特色旅游城市和区域旅游发展的先锋和引导。从国家评选角度说,应严把评审关,杜绝滥竽充数。城市也应从自身长远利益出发,避免盲目攀比,要创建真正的优秀旅游城市。

2.完善评定标准,实行旅游城市星级等级制度

社会在发展,旅游也在发展,《标准》也应与时俱进。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不同行政级别的城市都参与评定,并且副省级以上城市已经100%成为优秀旅游城市。如今我们看优秀旅游城市的旅游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是看其行政级别,然而行政级别并不能完全代表其城市旅游发展的真正水平和旅游吸引力。现实中很多优秀旅游城市的旅游吸引力并不大,同时,也有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却并非优秀旅游城市。数量过多的优秀旅游城市使我们很难区分、识别其旅游吸引力大小,所以很有必要对优秀旅游城市群进行进一步的级别划分,就像星级酒店、星级景区一样,实施星级等级制度。对其城市旅游发展的品位、特色、吸引力等进行合理评价。

(二)城市旅游的特色化塑造

1.端正目标,特色发展

城市旅游发展更重要的是带动城市甚至区域旅游的真正发展,不能仅以创建和维持优秀旅游城市称号为目标,而应以增加城市旅游吸引力,成为具有个性化、特色化的旅游城市为目标。这样的目标才是理性的,才能真正实现旅游发展的意义。

2.目光长远,合理投资

在现实中,并不是说旅游投资越多,其旅游业就能发展得越好。毫无特色的一些项目投资,起不到吸引旅游者的作用时,它也许只是一个普通的设施,甚至可能被荒废。只为树立形象工程的投资,即便是开始风靡一时,也很难成为成功促进城市旅游长期发展的有效投资。所以,应在对旅游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上一些有市场和长久吸引力的旅游发展项目。

3.独辟蹊径,谨慎模仿

城市旅游发展成功的优秀旅游城市很多。他们的成功绝不是因为相互模仿,而是他们都有其独特的地方吸引着旅游者。学习经验是件好事,但一味抄袭模仿却起不到预期效果。学习借鉴的应该是基本的发展思想和策略,而具体的措施则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开展。例如城市景观的地方化,举办传统或现代地方特色的节事活动等。

4.主题明确,专而不泛

许多城市往往习惯于旅游全方面发展,结果功夫没少下,效果却不好。如今中国的优秀

旅游城市数目剧增,除了少数大城市的旅游特色已经形成外,其余中小型城市多数尚未显示出自身的独特性。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这些城市要想获得城市旅游的突破性进展,就很有必要走旅游功能主题化的道路。城市旅游主题不仅可以体现在城市景观、旅游景区景点上,而且还可以体现在游憩娱乐、节事活动甚至是旅游媒介服务上。特色突出的一方面往往就可以带动整体发展。优秀旅游城市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加强城市旅游的主题化发展,而不是喊着特色化发展的口号,走着大众化的道路。

结语

随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数目的增加,城市旅游的发展明显出现了两极分化。大多数特别是地级、县级优秀旅游城市在走着大众化发展道路,这造成他们之间相互区别不大,各自特色极不明显。各个优秀旅游城市不应拘泥于一个空洞的称号,而应根据自身旅游资源的秉赋数量、规模、级别、品味、旅游价值和自身在区域中的旅游职能等状况积极找到适合自身的特色化旅游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城市体育旅游发展研究 篇6

【摘要】根据2000-2013年乌鲁木齐旅游流和城市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方面的相关数据,构建乌鲁木齐旅游流系统与城市旅游环境系统耦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指标进行定量分析,计算出两系统的综合评价数值及其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数值,从而得到乌鲁木齐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协调发展的变化趋势和类型。研究发现:(1)乌鲁木齐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两个系统存在明显的耦合发展特征,且两个系统发展质量都有了大幅度提升;(2)乌鲁木齐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耦合度数值比较高,但是协调度的值比较小,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的发展处于颉颃状态的关系。如何进一步优化城市的旅游环境来促进旅游的发展是城市旅游管理部门应该重视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旅游流;城市旅游环境;耦合协调度;乌鲁木齐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5.05.00x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访问时,首次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战略构想,并倡议用创新的国际合作模式来共同建设该区域。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自然景观优美,拥有多种宝贵的旅游资源,是汉文化、藏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等民族文化的交汇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提出,标志着丝绸之路旅游业发展与国际旅游合作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如今传承丝绸之路精神,对促进区域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繁荣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旅游是城市创收外汇、促进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其发展状况是衡量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和依据,也是度量该城市旅游产业国际化水平和产业成熟度的重要标志[1]。城市作为重要的人类生态系统,是一个包括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复合体[2],也是旅游者开展旅游活动的重要场所。旅游目的地重要的地理单元组成即是城市,同时城市对现代旅游发展起支撑作用,成为旅游流空间集聚和扩散的载体。旅游环境是以旅游者为中心的,涉及旅游目的地、旅游依托地(其中以旅游目的地为主)的,并由人文社会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构成的复合系统[3]。旅游和城市旅游环境之间的关系密切,城市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市场发展环境,是推动城市旅游繁荣的重要引擎[4]。城市旅游环境的恶化将作用于旅游业,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前所未有的压力[5]。同时,旅游发展对城市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将产生深远的影响[6]。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的协同发展,不仅有利于旅游流快速高效地在城市流动,更有利于提升旅游者旅游体验,从而增加旅游对区域社会经济的贡献,减少对城市环境的消耗[7]。国外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如Zhang Jie等从供需协调的角度,研究了旅游与目的地的关系,得出贸易流对旅游流影响较大,目的地的资源禀赋、技术水平、设施条件等也是影响旅游流的因素[8]。Emanuela等利用空间互动模型,分析了意大利各区域与旅游流的协调情况[9]。Kim从耦合的角度,研究了旅韩日本客流与目的地感知形象的关系[10]。国内学者在入境旅游发展趋势[11, 12]、入境旅游流聚集扩散机理[13-15]、旅游业与旅游目的地供给要素[16-18]以及旅游业与区域经济[19, 20]进行耦合研究,但在旅游流与所依赖的城市旅游环境协调发展方面研究较少。因此,文章将研究的切入点放在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协调发展,并以丝绸之路著名旅游城市乌鲁木齐为案例地来探索此耦合系统潜在的规律及当前存在的问题。最后,期望能为城市旅游的发展提供参考的依据。

一、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耦合”概念来自于物理学,主要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体现了各系统间的动态关联关系[21]。耦合度描述的是系统间相互作用的影响程度。耦合协调度是度量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体现了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22]。因此可以把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两个系统通过各自构成元素产生相互彼此影响的程度定义为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的耦合度,其大小可以反映出旅游流和城市旅游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程度大小[1]。如果两个系统发展水平都比较差,此时耦合度数值却会很高,可以高过一个系统发展水平好而另一个系统发展不好的情况。因此,耦合度模型是存在缺陷的,不能单纯依靠耦合度来判断两个系统的协调程度。在前人研究的成果之上构建能客观反映旅游流系统与城市旅游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模型。

(二)耦合协调度模型和计算方法

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是耦合协调度评价的基础,其目的是为了消除原始数据由于指标量纲或测度量级的差异对评价结果造成的影响。文章采用极差标准化法处理数据。将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分为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两类。公式如下:

(1)

式(1)中,uij为其第i个系统的第j个指标,值为xij(i=1,2;j=1,2,…,n),max(xij)、min(xij)分别为指标xij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旅游流系统与城市旅游环境系统是两个不同且相互影响的系统,可通过集成方法测量指标对耦合系统的贡献程度,一般采用几何平均法和线性加权法。公式如下:

, (2)

式(2)中,U1、U2分别为旅游流和城市旅游环境耦合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λij表示权重,采用熵权法计算各指标权重。熵权法是一种客观的赋权方法,依据各指标的熵值所提供信息量的大小及各指标间的关联程度来决定指标权重的方法,可以克服各评价指标权重的人为因素干扰[23]。借鉴廖重斌对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系统模型[24],推广得到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耦合度模型:

(3)

式(3)中:C为两个系统的耦合度;U1和 U2分别为两个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很显然,耦合度值C∈[0,1]。当C=1时,耦合度最大,表示系统之间或者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处于良性耦合,耦合系统将趋向新的有序状态;当 C = 0 时,耦合度非常小。endprint

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模型:

,其中: (4)

式(4)中:C为耦合度,D为耦合协调度;a、b分别为旅游流系统、城市旅游环境系统的待定系数(研究取值均为0.5);T为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耦合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反映两个系统对协调度的贡献;U1,U2 分别为旅游流系统、城市旅游环境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为了更直观反映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状况,借鉴廖重斌的研究成果,将耦合系统协调发展现状划分为三个大类十个亚类(见表1)。

(三)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设计是定量化研究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耦合系统协调发展的前提。选取指标时,遵循科学性、系统性、代表性、可获得性和可比性原则。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下,构建了乌鲁木齐旅游流—城市旅游环境数据库;将乌鲁木齐旅游流—城市旅游环境两系统耦合视为一个整体,构建了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原始数据取自于《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00—2013)》、《新疆统计年鉴(2000—2013)》、《乌鲁木齐统计年鉴(2000—2013)》,用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

本研究从旅游流系统中的国内旅游收入(万元)、国际旅游收入(万美元)、海外游客人数(人次)、国内游客人数(人次)、客运量(万人)、 客运周转量(万人/km)等6个指标中,选择符合条件的的4个指标——国内旅游收入(万元)、 国际旅游收入(万美元)、海外游客人数(人次)、国内游客人数(人次)作为旅游流系统的评价指标;同样,选取经济环境中符合条件的3个指标——人均 GDP(元)、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元)、第二产业占GDP比重 (%) 作为经济环境的评价指标;选取生态环境中符合条件的 5个指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工业废水处排达标率(%)、工业废水排放量(万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万吨)作为生态环境的子系统的评价指标;选取社会环境中符合条件的4个指标——每万人在校大学生人数(人)、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运营车辆数(辆)、每万人拥有医生数(人)作为社会环境的评价指标(见表2)。

二、乌鲁木齐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耦合协调的实证分析

(一)案例地概况

乌鲁木齐是新疆的首府,是全疆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目前,乌鲁木齐旅游业发展迅速,形成以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为主,入境旅游为辅的三大市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乌鲁木齐已经成国际和国内旅游者来疆的接待中心和集散地。旅游从单纯的产业功能开始向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功能转化[25]。旅游需求现实对城市环境要求也日益提高。

从地缘上看,新疆是中亚、南亚以及西亚和欧洲通往中国的捷径,乌鲁木齐有着吸引上述地区国际游客来新疆旅游的空间以及距离上的巨大优势,还存在着吸引内地游客来疆作边境游、出国游的潜在优势,同时也可使到中国旅游的海外游客东进西出,畅通无阻。乌鲁木齐旅游前景灿烂,完全有希望建设成世界旅游网络的重要节点。

(二)实证分析

根据上述方法,分别计算乌鲁木齐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耦合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以及耦合系统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结果见表3和图1。

1.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发展水平

由表3可看出, 2000~2013年乌鲁木齐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都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对两者综合评价指数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相关系数达到0.859,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存在耦合互动的发展关系。从旅游流综合评价指数变化情况来看,乌鲁木齐旅游流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2003年、2009年旅游流综合评价指数比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受2003年“非典”疫情、2009年新疆“7·5”事件等社会异常事件的影响使得旅游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而导致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的减少。值得关注的是,在旅游流系统中,乌鲁木齐国内旅游相关指标表现明显优于国际旅游,说明其国内旅游发展水平高于国际旅游发展水平,这也印证了Cooper等学者得出的国内旅游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结论[26]。乌鲁木齐城市旅游环境综合评价指数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表现稳定上升的趋势,城市旅游环境综合评价指数从2000年的0.3450增长到2013年的0.8216。2000~2013年乌鲁木齐人均GDP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明显提高,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有一定的下降,表明城市旅游环境水平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提升明显,逐步趋于成熟,对旅游流发展的支撑力度不断增强。

2.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的时间序列分析

从表3可知,乌鲁木齐旅游流系统与城市旅游环境系统的耦合度以及耦合协调度的时间序列的变化在2005年至2013年处于比较平稳的状态,在2009年略有变动但其他年份一直保持平稳上升的趋势,同时在2003年降幅比较大,耦合度下降21.78%,耦合协调度下降16.72%。从耦合度的数值来看,大部分处于0.9以上,但是耦合协调度的数值较小,在0.5左右浮动,说明2000年至2009年之间,乌鲁木齐的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的发展一直处于颉颃状态的关系。

按照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发展程度的差异,将上述耦合协调度等级再划分为3种类型:U1U2,城市环境发展滞后型。由图1可知,在2010年之前为旅游流发展滞后型,2010年为旅游流发展速度首次超过城市环境发展速度,2010年后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协同效应明显,相互间促进作用增强,进而说明了乌鲁木齐城市旅游环境的发展对旅游流发展的支撑作用,并逐渐显现出城市旅游环境不能完全支撑旅游流巨大的流量,需要在今后的城市综合发展中,注重提升城市旅游环境的质量与规模,以增强乌鲁木齐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竞争力。

三、结束语

旅游流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正确认识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之间的关系、协调发展的状态,有益于促进城市旅游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在分析乌鲁木齐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耦合系统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构建了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耦合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入了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乌鲁木齐2000~2013年间两系统协调发展状态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两个系统存在明显的耦合发展特征,系统间要素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并通过系统内部要素的组织和演化,使得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之间彼此协调发展。(2)乌鲁木齐旅游流与城市环境都有了大幅度提升,旅游流综合评价指数从2000年的0.0730增加到2013年的0.8362;城市旅游环境综合评价指数从2000年的0.3450增加到2013年的0.8216。(3)乌鲁木齐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耦合度数值比较高,但是耦合协调度的值比较小,自2000~2010年之间,乌鲁木齐的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的发展一直处于颉颃状态的关系。随着城市旅游环境和旅游发展的成熟,乌鲁木齐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的协调状态呈现出逐年优化的趋势,并在2013年达到优质协调等级。文章不足之处在于耦合指标选取局限于数据的可获取性和延续性,致使其全面性和科学性存在一定商榷的空间,在这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董亚娟, 马耀峰, 李振亭, 等. 西安入境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耦合协调关系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3,32(1): 98-101.

[2]沈建国.新世纪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探索[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8-10.

[3]林越英. 对旅游环境基本理论问题的初步探讨[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8,81(1): 33-39.

[4]王璐璐, 虞虎, 周彬. 旅游业与城市发展的协调度评价——以中国25个主要旅游城市为例[J]. 经济地理, 2015, 35(2): 195-201.

[5]范钧, 邱宏亮, 吴雪飞. 旅游地意象、地方依恋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以浙江省旅游度假区为例[J]. 旅游学刊, 2014,29(1): 55-66.

[6]高楠, 马耀峰, 李天顺, 等. 基于耦合模型的旅游产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 旅游学刊, 2013, 28(1): 62-68.

[7]张佑印, 顾静, 马耀峰. 旅游流研究的进展、评价与展望[J]. 旅游学刊, 2013, 28(6): 38-46.

[8] Zhang J, Jensen C. Comparative advantag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7, 34(1): 223-243.

[9]Marrocu E, Paci R. Different tourists to different destinations. Evidence from spatial interaction models[J]. Tourism Management, 2013, 39:71-83.

[10]Kim S S, Agrusa J, Lee H, et al. Effects of Korean television dramas on the flow of Japanese tourists[J]. Tourism Management, 2007, 28(5): 1340-1353.

[11]徐正林. 我国入境旅游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分析[J]. 世界地理研究, 2003, 12(3): 98-105.

[12]林志慧. 我国60个城市入境旅游流网络特征与地域演化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 2013.

[13]丁正山. 南京国内旅游流时空演变研究[J]. 旅游学刊, 2004, 19(2): 37-40.

[14]吕丽, 陆林, 凌善金. 上海世博会旅游者空间扩散网络分析[J]. 旅游学刊, 2013, 28(6): 111-119.

[15]王奕祺, 吴晋峰, 韩立宁, 等. 北京入境旅游流地理分布与网络特征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4, 28(6): 202-208.

[16]裴博, 马耀峰, 李天顺, 等. 供需视角下入境旅游流与星级饭店系统耦合协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北京市为例[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42(5): 97-102.

[17]裴博, 马耀峰, 李天顺, 等. 陕西省旅游流与旅游资源开发协调发展研究[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44(6): 1001-1004.

[18]李晓静, 王兆峰. 张家界旅游流与交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3, 29(5): 529-532.

[19]余洁.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度评价与优化[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 24(4): 163-168.

[20]生延超, 钟志平. 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 旅游学刊, 2009, 24(8): 23-29.

[21]高楠, 马耀峰, 李天顺, 等. 1993—2010年中国入境旅游与进口贸易耦合关系时空分异研究[J]. 经济地理, 2012, 32(11): 143-148.

[22]吴跃明, 郎东锋, 张子珩, 等. 环境一经济系统协调度模型及其指标体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6,6(2):47-50.endprint

[23]章穗,张梅,迟国泰. 基于熵权法的科学技术评价模型及其实证研究[J]. 管理学报, 2010, 7(1): 34-42.

[24]廖重斌.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 热带地理, 1999, 19(2): 171-177.

[25]王宁霞. 乌鲁木齐旅游空间结构分析[D]. 新疆:新疆师范大学, 2012.

[26]克里斯·库珀, 约翰·弗莱彻, 大卫·吉尔伯特,等.旅游学原理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3.

Coupling Coordination of Urumqi Tourist Flows and Urban Tourism Environment

DONG Zunmeng; LI Xiaodong

(Xinjiang University, Urumqi 830046,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 of Urumqi tourist flows and urban economic environment, social environment-relate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uring 2000-2013, building an evaluation system for tourist flows and tourism environment systems,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indicators to calculate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two systems index and the coupling and coupling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dex, resulting in the trends and types of tourist flows and urban tourism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The study found: (1) Urumqi tourist flows and urban tourism environment both systems development coupled obvious feature, and both systems hav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2) Urumqi tourist flows and urban tourism environment coupling of relatively high value, but the value of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is relatively small, tourist flows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tourism environment is in a state of antagonistic relations. How to further optimize the city's tourism environment to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s a real problem of urban tourism management department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城市旅游发展特色战略研究 篇7

城市的旅游资源不仅是点状的资源单元, 还包括城市环境、城市形象、城市特色等综合性的资源, 把多个这样的资源单元进行要素整合, 以形成更复杂的旅游资源。城市旅游与景区旅游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城市的旅游吸引力不仅来源于城市内单个的景观要素, 而且是由城市特色、活力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整体吸引力。并且, 城市本身的发展建设也为景区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质的服务条件, 这些也起到了吸引旅游者的作用。城市旅游的开发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工程, 是一个打造整体吸引力的过程, 因此, 既要重视新资源的开发, 又要加强对原有资源的整合, 创造出更高形式的、别的城市难以模仿的综合性旅游资源。城市特色是城市竞争优势的产生、持续发展和升级的关键资源或核心能力, 因此,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 为提高其城市竞争力, 可以从城市特色的角度出发, 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城市竞争战略或经营策略。

1 城市旅游发展的特色选择

城市旅游的发展, 核心理念是通过对城市特色的塑造, 而不断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通过有针对性地进行旅游竞争力优劣势分析和与之相对应的旅游发展战略途径的选抒, 扬长补短, 形成城市鲜明独特的旅游形象, 构成城市旅游发展的原动力, 从而制定出的指导或决定城市旅游发展的全局性策略。

城市发展战略是保证城市持续发展的有力武器。城市特色战略是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将城市看成“商品”, 运用“商品”营销模式, 在“眼球经济”时代, 吸引全世界的目光和资金, 使城市旅游得到可持续发展。

20世纪90年代后, 为了迎接全球化的挑战出现了城市特色发展战略, 这是应对全球化引发的城市间激烈竞争的重要举措。在这个时期, 特色战略已经为大多数城市所接受并成为主动为之发展的战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 城市的功能逐渐发生转变, 人们对城市的认识也不仅仅局限于历史, 更多地关注到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人文精神、文化结构等评价指标, 对城市的研究讨论也进入了高潮时期。立足于当地旅游资源, 打造城市旅游服务特色, 确定城市旅游资源内涵, 创造城市旅游形象个性。依此, 魅力城市、文明城市、最适宜居住的城市等评选络绎不绝, 关于城市发展战略的研究讨论此起彼伏, 城市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有了新的内涵。

城市特色战略顺其自然地被提出, 各大中小城市渴望利用和挖掘本地现有的资源, 塑造出自己城市的特色以在同质化产品时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所以, 城市形象定位与城市特色问题持续升温, 成为城市营销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前沿的新亮点。

2 以城市特色“维持”城市竞争优势

城市与城市之间存在着争夺客源市场的竞争, 因此在旅游形象定位中就必须通过实施差别化战略, 确定本地产品与其他产品相比有何显著差异, 突出该地的独特点USP (unique special point) , 只有独特的东西才能被旅游者从众多相似的信息中区别和感知[2]。

城市特色取决于城市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所积累沉淀的, 具有典型特色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 城市特色与城市核心竞争力、竞争优势之间息息相关。维持城市竞争的优势, 关键在于城市中有价值的、稀缺的和不可替代的城市特色及其种类和数量组合, 以及它的形成和更替能力。其中, 城市特色的种类和数量组合是城市获得竞争优势并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力量, 更替变化是城市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内生动力。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 只有通过持续的累积和更替演化, 才能使城市的竞争优势长盛不衰。

依据城市的特色资源定位, 是今天城市旅游发展建设的一个重要战略, 它为城市旅游的发展指明了目标和方向。但是, 任何不切实际、好高骛远的定位, 不仅由于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太远而举步维艰难以实现, 甚至还会直接挫伤城市居民对实现城市形象的信心和决心。只有对城市旅游发展的现状作充分考察和可行性研究论证后, 慎重地制定城市形象建设的目标, 才能逐步地实现它。

3 城市旅游发展的特色战略

城市竞争力的提高应立足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两个方面。比较优势与城市区位和特有的资源有关, 竞争优势则体现在对这些特色资源的挖掘和有效利用上, 城市竞争力正是资源的价值和利用能力的共同体现。比较优势比较的是特色, 是一个城市与众不同异乎寻常的独特资源。难以模仿的特色最能体现出优势, 孕育出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 现代交通、通讯技术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以及可替代性资源的增多, 城市资源和区位的比较优势在城市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逐步减弱, 而对资源的挖掘利用的竞争优势作用则不断增强。所谓竞争优势实际上就是对资源和特色进行变现的能力。所以, 城市旅游发展的关键就在于一个城市能否把资源特色尽快转化为经济特色、市场特色、产业特色, 以及经济效益和财政收入, 最终转化成为城市的竞争优势。

3.1 认识城市特色, 以促进旅游发展优势的发挥

城市旅游形象塑造的方法, 即着眼于一个“特”字, 把握城市的可读性和可意象性。在目前的城市旅游资源条件下, 旅游发展更加依赖于深藏于城市的文化底蕴, 以及对其的挖掘和利用。对城市特色的构成进行归纳, 可归纳为以下六部分:

一是文物古迹的特色;二是自然环境特色;三是城市的格局特色;四是城市轮廓景观及主要建筑和绿化空间的特色;五是建筑风格和城市风貌的差异[3];六是城市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特色[4]。

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 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城市的规划布局、建筑风格、人文资源等更是具体、突出地展示着城市文化的内涵。因此, 正确地认识城市特色, 特别是城市的文化特色, 遵循系统性、特质性和优质性原则, 避免区域形象替代、背景资源争用等问题, 体现城市旅游形象的多元性, 对城市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至关重要。

3.2 保护城市特色, 以维持城市旅游的竞争优势

一个适宜旅游的城市, 一定也是个有个性的、有吸引力的城市, 发展城市旅游也就是建设城市文化个性的载体。伴随着经济方式的变革、城市发展速度的加快, 城市特色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城市地标风貌、历史文化遗迹等遭到致命的破坏;城市的地域文化, 也在逐步的退化。这些不仅割断了城市文脉也破坏了城市原生态, 在这种形势下, 人们不得不对保护城市特色这一课题更加关注。

一方面, 在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下, 城市特色正逐渐淡化, 甚至消失, 使得城市变得千篇一律。另一方面伴随此过程和结果, 城市特色对城市生存发展的作用正在逐渐增强。

毋庸置疑, 保护城市的特色是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或许有的特色可能与目前的城市竞争优势和竞争力关系不是很密切, 或者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微乎其微, 但它也同样“塑造、孕育”着潜在的竞争优势, 一旦被破坏, 便无法弥补。

3.3 培育城市特色, 以提升竞争优势的驱动力

城市旅游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竞争优势来支撑, 但是并不是说有了新的城市特色、新的城市竞争优势就不需要原有的了。实际上, 新的城市特色和竞争优势都是在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发展, 只不过是改变了发挥作用的环节、方式而已。

城市的价值在于突出城市特色, 打造城市品牌, 塑造城市灵魂, 构筑城市核心竞争力[5]。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不同优势, 城市旅游发展更要突出自己鲜明的形象和异于异地的特色, 从而提升其旅游竞争力, 并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优势。独特性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 旅游产品的独特性越鲜明突出, 其吸引力和竞争力就越大。一个没有特色的城市就好像一个没有个性的人一样, 一定会缺乏魅力。因此, 把握城市特色、彰显城市魅力是保护和开发的共同主题。

摘要:城市旅游是现代旅游业的主体, 与之相伴的是城市之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所有城市都想通过城市特色的塑造, 来形成自己独特的形象。因此, 现代城市旅游发展的战略选择, 其核心理念就是依靠文化影响力和城市个性的塑造, 来不断提升城市旅游的竞争力, 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旅游,特色,战略

参考文献

[1]魏小安.旅游城市与城市旅游——另一种眼光看城市[J].北京:旅游学刊, 2001 (06) .

[2]尹隽.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 (12) .

[3]陈立旭.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J].北京:文化研究, 2003 (03) .

[4]王景慧, 阮仪三, 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9.

城市体育旅游发展研究 篇8

1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皖江城市带体育旅游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黄山市虽不属于皖江城市, 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下简称《规划》) 中明确指出要建设以黄山为中心的“大皖南”旅游服务业, 因此把该区域也纳入研究范围之内。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针对辖区体育旅游者重游、参与项目、需求及偏好等情况开展问卷调查。

1.2.2 专家访谈法

走访安徽省旅游局、体育局及黄山学院旅游学院相关专家, 寻求专家建议。

2 皖江城市带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可行性分析

2.1 可行性分析

皖江城市带在发展体育旅游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区域内长江黄金水道、快速铁路、高速公路等综合交通体系比较完善, 区位优势明显;与长三角地区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近;山川湖泊相连, 自然环境优美, 宜业宜居。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讲, 具有客源充足、资源丰富、服务业发达、政策支持等无可比拟的优势。

2.2 发展皖江城市带体育旅游产业的意义

首先, 有利于拉动皖江城市带经济增长, 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第二, 有利于加快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调整[3]。体育旅游产业作为一项投入、产出性质的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效益, 其发展必然带动与之关系密切第一、二产业的发展, 并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 有利于实现《规划》中“构建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结构”目标。第三、有利于改善皖江城市带生态环境[4]。体育旅游产业对生态环境及从业人员服务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 大力发展皖江城市带体育旅游产业, 政府势必加大改善环境投入力度, 从而有利于实现《规划》中“宜业、宜游、宜居”的生态环境目标。

3 皖江城市带体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

本研究采用由美国韦力教授 (H.Weihrich) 提出的SWOT现代产业现状分析方法对皖江城市带体育旅游产业内部优势 (Strengths) 、产业内部劣势 (Weaknesses) 、产业外部环境机会 (Opportunities) 、产业外部威胁 (Threats) 等方面开展现状调查[5]。

3.1 皖江城市带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内部优势 (Strengths)

3.1.1 体育旅游资源丰富 (见表1)

皖江城市带拥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合肥、芜湖、马鞍山、安庆、铜陵、池州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歙县、安庆、绩溪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辖区拥有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九华山, 雄奇灵秀“古南岳”天柱山, 中国四大道教圣地之一齐云山, 天下四绝之一太极洞, 还有我国目前最大的主题公园——芜湖方特欢乐世界, 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 距辖区不远拥有“世界第一奇山”黄山。

3.1.2 品牌号召力强

皖江城市带拥有多项世界级、国家级旅游资源与产品, 具有较高的国际知名度, 国内外游客对登黄山、畅游九华山、游憩巢湖温泉等具有独特文化色和带有地方具有刺激性体育产品表示出浓厚的兴趣[6], 随着《规划》深入实施, 皖江城市将积极融入长三角并继续推向全国, 并通过上海、杭州、南京等重要旅游城市开始面向广阔的国际旅游市场, 凭借丰富的资源和优美的环境将发挥更为强大的市场号召力[7]。

3.1.3 文化底蕴深厚

体育旅游产业较为依赖体育赛事或公益性文化活动的推动。青海省利用“环青海湖”自行车赛打造该区域体育旅游产业, 河南登封借武术文化大力发展当地体育旅游产业。皖江城市拥有较多底蕴较深的文化活动, 如地方剧种黄梅戏, 被誉为“东方芭蕾”的花鼓灯。此外, 还有各种丰富的节日旅游活动, 如合肥乡村旅游节、马鞍山国际吟诗节、宣城文房四宝节、黄山国际旅游节、凤阳花鼓文化旅游节等[8]。

3.2 皖江城市带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内部劣势 (Weaknesses)

3.2.1 辖区经济支撑力不够

体育旅游属于较为高档和时尚的消费, 定期从事体育旅游活动参与者必须有较为稳定的经济收入。从相关研究可知[9], 皖江城市带居民运动健身参与支出比例较小 (见表2) 。调查获悉, 辖区居民参与比例较小, 在扩大内需背景下, 过度依赖外来游客消费, 不利于抵御市场风险。

1) P<0.05

3.2.2 体育旅游产品种类设计不合理

世界各地体育旅游主题公园以“差异性”和“挑战性”为标准满足游客的“甜蜜地带" (Sweetspot) 体验, 以迪斯尼为例, 每3年进行一次体育产品更新, 而节庆表演节目则每年有30%的更新率。调查发现, 辖区同质产品聚集过密、低层次开发、简单模仿现象突出, 辖区内度假休闲中心遍地皆是, 其提供的体育产品基本上为垂钓、网球等几个同质项目, 同质产品过度密集导致了行业间的恶性竞争[10]。此外, 皖江城市带体育旅游产品在时空设计上存在不足, 体育旅游产品过度集中在春夏季节, 如黄山的登山道春夏旺季超载现象严重[11]。通过对黄山317人 (省内115人, 省外202人) 游客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产品设计不合理将直接导致旅客滞留时间短和重游比例低。

3.2.3 旅游人力资本缺乏

提高服务质量是增加体育旅游产品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从业人员素质及专业化程度是关键。对黄山市2101名导游学历和旅游证书调查可知见辖区极为缺乏高学历、专业化的从业人员 (学士以上学历仅为8%;高级导游仅有5人) 。体育旅游属于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产业, 部分具有刺激性的野外活动, 如攀岩、探险, 潜水等, 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掌握基本的体育运动技能及医学知识, 具有指导、救护能力。通过调查发现, 现从业人员缺乏相关专业知识。

3.2.4 缺乏合作联动机制

大旅游体系尚未成为普遍认识, 跨区域、跨行业发展存在壁垒, 发展中存在的多个行业和部门自成体系, 管理上缺乏全面性和协调性, 难以形成合力, 面对发达的长三角体育旅游区, 缺乏与其合作联动机制, 基本上为单兵作战[12]。

3.3 皖江城市带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外部机遇 (Opportunities)

3.3.1 政府出台的政策优势

《规划》明确指出了发展现代旅游业目标, 为皖江城市发展体育旅游产业提供了政策基础。另外, 近年来针对皖江城市整个旅游产业, 政府做出了相应的规划 (如《“两山一湖"旅游总体规划》、《环巢湖旅游发展规划》) , 这些政策在指导、规划整个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必将对体育旅游产业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3.3.2 空间区位优势

皖江城市带地处安徽东南, 与赣北、苏南、浙北等旅游空间紧密相连。以长江为纽带, 能够与长江上游巴蜀、三峡、鄂东北、湘西北等旅游区形成互动, 以铁路和高速公路为连接点, 能够北接淮河流域、西接中原旅游带, 空间区位优势无可比拟, 此外与毗邻地带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近。皖江城市带交通便捷, 有四纵八横的高速公路网, 有合肥至南京、武汉、北京和福州高铁, 有以合肥、黄山为中心的航空枢纽, 依托长江、淮河、新安江及内陆河道, 水运极为发达[13,14]。

3.4 皖江城市带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外部威胁 (Threats)

3.4.1 产业转移引起负面效应

随着长三角地区高耗能、高排放企业逐渐落户, 生态问题凸显出来, 如巢湖富营养化、长江水质恶化, 对青山碧水构成了威胁。城市的无限扩张及工业用地的增加将不断压缩体育旅游区空间。景区不科学的规划不仅会影响自身发展, 而且会起到连锁反应影响其他景区间的可持续发展。

3.4.2 长三角地区的行业竞争

长三角经济发达、有大量高收入人群、丰富的资源环境造就了一批知名度较高的体育旅游产品, 这将极大地削弱皖江城市旅游体育产业的优势。尽管先后建立起“3+1" (江浙沪+皖) 旅游合作机制和皖浙赣旅游合作框架, 黄山也已加入了“15+1"旅游城市体系, 池州、宣城、滁州等市加入了长三角旅游城市联盟。但是这些并不意味皖江城市作为体育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能够自动得到提升, 相反在区域一体化中如果自身实力、品牌知名度不能得以提升, 最终导致边缘化。

4 皖江城市带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4.1 强化政府职能, 提高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认识

加强体育局与旅游、环保等部门的合作, 设立专门体育旅游服务机构, 促进体育旅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积极引导全民接纳健康消费理念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形式, 逐步形成辖区人民支持、发展、参与、宣传体育旅游的良好氛围。此外, 随着产业转移, 要加强政府监管力度, 着力控制污染源, 始终要保护好皖江城市带的碧水、蓝天、青山。

4.2 深化体育旅游产业内涵, 着力开发体育旅游精品

针对面向长三角地区客源这一细分市场, 结合“娱乐健身”这一核心, 要不断深化皖江城市“徽文化、佛文化、道文化”内涵, 营造一个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体育旅游区域形象, 充分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 将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群众基础的花鼓灯、黄梅戏等文化打造成为区域体育旅游的品牌活动, 打造旅游精品[15]。

4.3 拓展体育旅游产业外延, 加大区域时空规划

结合皖江城市带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风土人情及经济发展水平, 大力创新, 发展新项目, 拓展体育旅游产业外延。对于国际公认的且被大众欢迎的体育旅游项目, 如高尔夫、攀岩、马术、温泉及游艇, 要加强时空规划, 避免相互模仿及内部竞争[16]。建议做如下区域规划: (1) “两山一湖"体育旅游区:按照国际化、现代化理念开发黄山、九华山、太平湖为中心的皖南体育旅游资源, 大力发展攀岩、登山、探险等山地运动。 (2) “环巢湖"体育旅游区:结合合肥市“滨湖旅游休闲度假区"建设规划, 充分发挥合肥作为省会城市客源优势、巢湖温泉及淡水湖泊优势, 大力发展温泉保健、高尔夫等都市时尚体育旅游项目。 (3) “沿江"体育旅游区:对于“马芜铜滁", 充分发挥长江及沿岸地区的文化、生态等资源优势, 着力发展游泳、游艇、素质拓展等水上体育旅游项目。

4.4 加强体育旅游管理人才培养, 提升品牌知名度

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体育旅游管理经验, 要在省内高校如安徽师范大学、黄山学院等有旅游专业的高校增设相关专业, 实施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为辖区体育旅游产业培养高层次的体育旅游管理人才, 为皖江城市体育旅游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此外, 要加大体育旅游宣传促销力度, 通过互联网、电视推介和广告促销, 向全国推广体育旅游产品, 面对多元化的旅游客源市场特征, 作针对性宣传, 面对长三角地区主要市场, 要加大宣传力度。

4.5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加强与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

要提高辖区体育旅游企业规模及效益, 要建立健全现代旅游企业、现代旅游行业组织, 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致使资本扩张与合并、企业兼并与联合成为现实。为打破地域界限, 旅游资源相互整合, 资源互补, 旅游企业要加强与长三角地区互动, 如黄山与千岛湖山水相应, 二者通过富春江连在一起, 可以把安徽省的黄山地区和浙江省的千岛湖甚至杭州地区看作一个整体的旅游带来促销, 共同创造良好的条件来发展当地体育旅游产业。

摘要:在文献查询、实地调查、专家访谈的基础上, 采用SWOT现代产业现状分析方法对皖辖区体育旅游进行现状分析, 结果显示皖江城市带发展体育旅游产业具有资源丰富、知名度高、文化底蕴丰富等内在优势及交通便利等外部优势, 但存在经济支撑力不足、产品开发不合理及管理人才匮乏等劣势, 此外还面临环境污染、长三角地区激烈的外部竞争。要发展皖江城市带体育旅游产业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强化政府职能, 加大开发精品力度, 做好时空规划, 提升管理水平及品牌知名度, 实施产业化经营模式, 加快与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

敦煌发展城市旅游的对策研究 篇9

关键词:敦煌,城市旅游,市场,基础

悠久历史孕育了敦煌灿烂的古代文化, 遍地的文物遗迹、浩繁的典籍文献、精美的石窟艺术、神秘的奇山异水, 其独特的文化资源吸引了无数的文人浪客来到这里。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 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也因此越来越突出。旅游离不开城市, 现代旅游不仅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而且是城市化的产物。在经济发达和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群落比较密集的地带, 已经形成了不同规模的城市旅游圈 (带) , 旅游开始“城市化”。从整体来看, 现在多数城市只凭借一些旅游景点而不是以城市整体作为城市旅游吸引物, 城市旅游业尚未朝着规模化方向发展。但是, 独特的自然景观、悠久的历史文化及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共同构建了敦煌深厚的旅游资源优势, 为其发展城市旅游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一、发展城市旅游的资源与市场基础

(一) 资源基础

由于城市独特的经济、文化、社会、环境、交通和资源因素, 成为对旅游者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消费地和集散地, 同时也是旅游客源的重要输出中心和带动周边旅游发展的辅助中心。敦煌拥有的名胜古迹有世界人类遗产莫高窟和鸣沙山一月牙泉, 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玉门关、阳关、汉长城、白马塔、雅丹地貌、渥洼池等丝绸之路旅游精华。其中,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1986年被国务院命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敦煌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为神秘飞天、大漠奇观。敦煌目前已初具产业规模, 形成了以城市为基础、以特色旅游产品为主导的良性发展格局, 先后推出了草原、沙漠、森林、民族风情、文化遗迹等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 吸引了海内外大量游客, 将逐渐成为中国21世纪旅游重要基地。

(二) 市场基础

敦煌市坚持旅游立市战略, 打造敦煌旅游的品牌形象, 旅游指标不断攀升。1980年旅游收入只有27.6万元, 1998年旅游收入即达到1.6亿元。2004年, 全市接待游客82万人次, 旅游收入达到3.34亿元。2005年, 敦煌市旅游市场持续升温, 旅游收入达3.9亿元, 占全市GDP的18%, 旅游业成为当地一大支柱产业。城市旅游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并进一步促进了城市地位的确立与发展。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 区位与交通瓶颈

敦煌区域辽阔, 资源丰富, 战略地位重要。但是同其他沿海城市比较, 基础薄弱, 经济增长活力不足, 属于欠发达地区。城市交通成为现代城市血脉经络与城市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密切相关的一环, 地理位置对于城市发展旅游业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这是影响旅游者选择目的地的因素之一。敦煌市由于交通问题使众多的旅游者望而却步, 如果把交通喻为一个地区的血脉, 那么交通问题就成为制约敦煌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敦煌位于西北地区, 可进入性有待进一步改善。如果打破交通瓶颈, 那么势必会使敦煌的旅游业发生巨变。2006年, 敦煌铁路正式开通, 标志着闻名天下的敦煌结束了飞天故里不通火车的历史。尽管敦煌铁路的开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交通不便的现状, 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样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二) 城市空间结构松散, 呈现“点多、线长、面广”的状态

西北地区和沿海地区相比人口稀少, 旅游景点也比较分散, 这给旅游者的旅途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不便, 敦煌也不例外。由于气候条件的影响, 敦煌的各个景区呈现“点多、线长、面广”的状态, 所以, 要彻底了解敦煌要比其他城市花费更多的时间。从旅游资源合理利用和游览组织角度出发, 确定了敦煌“一中心、二组团、三走廊”的旅游空间结构, 即以敦煌国际旅游城为中心, 依托敦煌市东部的文化遗产组团和西部的地质遗产组团, 打造汉唐文化走廊 (丝绸之路南线) 、大汉文化走廊 (丝绸之路北线) 和自然遗产走廊三条主题线路。从旅游线路的有效结合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大时间的利用率。减少由于空间结构的松散而引起的旅游满意度问题。

(三) 旅游经营单一, 缺乏龙头企业

所谓龙头企业是指产业化链条上与市场衔接最紧密、起主导作用的重要环节, 具有开拓市场、提供服务的综合功能, 是推进旅游产业化的关键和核心。敦煌市旅游企业发展基础较差、经营方式单一, 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规模小、诚信度低、缺乏成长性等诸多问题。旅游企业应打破竞争界限, 实现多种形式的联合与置换,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同样的外部环境, 共同的发展目标以及处于同一区域, 能使大家紧密联系在一起, 各个旅游企业应树立合作观念, 形成合力, 推动敦煌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政府部门要加强旅游行业管理, 扶持旅游龙头企业, 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力争突破服务业的瓶颈制约。

三、发展城市旅游的措施

(一) 统筹区内发展, 提高城市外向度

建立对外商业窗口和路径, 使城市产业经济跨入更大的甚至是全球的市场空间, 从而通过国际化输入输出使商业价值获得快速增长。中国的城市化已经启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但城市运营仍然处于方兴未艾的状态。国外的城市发展历程和世界经验告诉我们, 中国的城市只有以国际化视野和城市运营的手段进行规划开发, 才有可能在中国特有的形势下创造出城市独特的竞争力, 从而以良好的规划设计、优越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立足于世界旅游业之林。城市旅游产品是旅游经营者和管理者依托城市资源、设施和环境开发的特殊产品。敦煌的城市旅游产品可分为城市观光旅游产品、城市度假旅游产品、城市专项旅游产品等。

(二) 新元素以小搏大

新元素、新符号往往更能突出城市形象。上海承办APEC会议、申博成功、F1赛道的建设, 均使上海这个“国际、现代、潮流和活力”的城市一次又一次地成为世界的焦点。大连街头漂亮的女骑警, 也能让世人津津乐道一番。充满活力与创意的新元素在城市品牌塑造中通常起到以小搏大、事半功倍的奇效。然而, 好多城市在“不求最好, 但求最大”的意识里“打造”了很多不伦不类的地区最大、全国最大的所谓大手笔, 浪费了大量财力却成为蹩脚的永远屹立的城市“丰碑”。除了硬性的工程还有软性的项目, 此起彼伏的节日大都是跟风之作, 例如, 全国有20多个城市在搞风筝节和冰雪节。敦煌市本身地理位置不佳, 而且敦煌市的地理面积和人口在发展城市旅游的硬性条件中都是不具最优条件的, 这给敦煌发展城市旅游带来了一定的劣势。敦煌市应在自身资源基础之上推出有特色风格的营销策略, 能够使敦煌在短时间内成为民众谈论的焦点, 并能形成良好的口碑, 达到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好客度的目的。

(三) 提高城市导游职业修养

处在旅游服务工作第一线的导游员是导游工作的主体。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也需要这些人员的维护与推广。随着旅游业的大发展及人才市场的成熟, 导游将成为一种崭新的工种, 导游人员将成为一支文化产业队伍。敦煌在对导游的职业培训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科学定位导游职业, 强化服务意识, 使导游人员保持一颗平常心, 在旅游者面前显示出良好的精神面貌。二是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 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 提升导游队伍的整体素质,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对他们的管理逐步由行政方式的管理转变为行业方式、市场方式的管理。建立导游公司和导游员协会是敦煌在发展中可以着重考虑的一点。随着旅游热度的提升, 敦煌市对导游人员的需求量还会逐年增大, 在旅游发展规划中, 应针对当地旅游者的数量、国别和类型, 对导游人员的数量、素质和语种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目标和测试, 在满足游客需求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职业修养。

(四) 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 生态环境脆弱, 这是敦煌发展旅游业的瓶颈之一。现在国家管理部门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对敦煌发展旅游业的限制, 所以, 敦煌市旅游局一直在加强城市生态环境的治理。城市周边的用水治理工程, 目前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城市的垃圾排放已经通过了正确的处理渠道, 对城市的污染下降了很多。敦煌市近年来大力加强天然野生动植物保护, 建设周边防护林、农田林网, 全面实施城市绿化工程, 使全市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鉴于敦煌地处沙漠戈壁环围之中, 饱受风沙危害。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敦煌市提出了“封滩育林、保护植被、因害设防、镶边堵口、发展果园、配套林网”的工作方针。近年来, 重点对黑山嘴、吴家沙窝等12个风沙口进行综合治理, 对缺口断带的周边防护林和农田林网进行补植和更新, 坚决制止毁林开荒。这一系列措施的坚持执行, 相信敦煌市在未来的若干年后的生态环境会有全新的改变。

参考文献

[1]范能船, 朱海森.城市旅游学[M].上海:百家出版社, 2002.

[2]吴志强, 吴承照.城市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3]俞晟.城市旅游与城市游憩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4]王兴斌.旅游产业规划指南[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0.

日本城市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篇10

东京人口1264万, 面积2187平方公里, 是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像浅草寺和东京塔这样的历史文化古迹和名胜建筑为主要传统旅游景点。现在从尖端科学技术、动画、时装、电影、音乐、丰富的饮食文化等到现代东京人的生活方式都成为非常有魅力的旅游资源, 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东京的旅游业发展在日本各城市中处在一个鹤立鸡群的地位。根据东京都产业劳动局观光部发布的数据, 2006年访问东京的国内外游客数达到了4.2亿人, 比上年度增加3.7%, 其中外国游客数为481万人, 比上一年度增加7.1%;合计旅游消费收入4兆日元 (约合363亿美元) ;由此带来的生产波及效果为9.4兆日元 (约854亿美元) , 带动了5 3万人的直接和间接就业 (东京都产业劳动局观光部企画课) 。日本国际观光振兴会的调查数据显示有5 8.2%的访日外国游客到访东京 (2004年) , 而同一年其他都道府县的到访率都不超过它的一半, 如大阪21.6%, 京都17.4, 福冈8.2%, 兵库6.2%, 神奈川1 6.4%, 爱知9.6%, 和北海道4%。

三、东京旅游发展战略

东京都政府在2 0 0 1年设立了专门负责旅游管理的行政机构--观光部, 隶属产业劳动局, 下设策划科和振兴科。前者负责旅游相关的策划与协调, 以及旅游相关情报的收集与提供, 城市整体营销等工作;后者负责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旅游城市建设、旅游振兴事业和旅游企业相关的法规的实施管理工作。2002年在日本率先制定了《旅游产业振兴规划》。为申办奥林匹克运动会, 东京于2 0 0 6年颁布了《1 0年改造东京计划》, 提出了建设世界各国人们向往的魅力都市的口号。为了配合申办奥运会, 充分开发地方特色, 提高城市魅力, 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东京都政府于2007年3月制定了新的《旅游产业振兴规划》。新的旅游规划也是为了对应当今激烈争夺国际游客的国际形势和对应战后出生高峰人口进入退休年龄, 年轻人口比例减少, 城市都市活力下降等国内问题。

1. 旅游发展定位与目标

东京都在2 0 0 2年确定了旅游业的重要产业地位。新规划明确了新的旅游发展战略目标:接待的入境旅游者人数在2 0 1 2年达到7 0 0万, 国内旅游接待人数达到5亿, 旅游消费收入5兆日元, 经济的波及效果达到10.7兆日元 (约909亿美元) , 创出66万就业职位。旅游开发的总体目标定位是“具有活力与风格的世界都市。”

为实现旅游目标的战略措施包括:向世界宣传东京都的魅力;开发旅游资源和完善旅游接待体制。

2. 城市魅力宣传战略

为摆脱城市竞争中的落后局面, 从2001年开始东京就加大了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新一轮的规划将旅游宣传促销, 特别是都市魅力宣传作为重要的战略内容。

宣传战略的内容首先是积极开展城市整体营销。旅游城市宣传战略被看作是东京赢得奥运会的主办权的统一的城市营销活动的一部分。都政府通过民间团体向世界各国特别是亚洲国家宣传促销东京。在纽约等一些海外城市选聘旅游代言人, 组织协助当地的旅行社开发访问东京的旅游产品。在2002年东京都就提议成立了“亚洲旅游促进协议会”, 与亚洲其他8个城市结成了联盟共同开展旅游促销活动。东京都设立了旅游信息网, 印制了大量的旅游宣传册子和地图, 免费分发, 为旅游者提供最新的旅游信息。宣传资料和网页使用了8种语言。中文的旅游信息使用了简体字和繁体字的两个版本, 旅游宣传细致而有针对性。

其次, 积极招揽国际会议。东京都将国际会议作为宣传东京, 提高东京的国际知名度的大好机会。东京都加强了会展人才培养, 在在资金等方面资助和协助会议的招揽和主办方。

第三, 积极通过大型节事活动宣传东京都市魅力。东京国际马拉松赛和国际动画展销会等赛会已经在国际上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除此之外, 还有像东京国际电影节, 东京时装周, 狂热东京爵士、三宅摩托车大赛等国际性的节事活动。东京通过支援这些活动的开展, 努力提高城市的知名度, 宣传东京的魅力, 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

3. 城市魅力打造战略

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 东京都非常重视个性魅力的打造。东京在江户时代就已经形成相当的城市规模, 当时的城市景观给国内外游客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在高速经济成长和城市扩张中, 相当多的老建筑和街景被破坏。在最近的几次旅游规划中都强调了历史建筑物的保存和利用, 保护具有传统历史文化的商店街。东京从江户时代开始就是一个以水为特色的都市, 针对国内外游客对水景资源利用不足的情况, 东京提出重点打造东京水边城市景观, 指定了“水边景观形成特别区域”, 从旅游的角度, 推进河道两岸的景观建设, 形成与水上风光相协调的魅力景观空间, 并开展了“运河复兴运动”, 开辟了水上餐厅, 水上结婚晚会等活动。

城市魅力打造战略还重视利用现代城市的特色, 开发出具新的旅游资源。东京的制造业、科学技术、动画、体育和商业设施非常发达, 政府支援相关的企事业单位, 利用这些优势开发了产业旅游、购物旅游、修学旅游和体育旅游等具有新的都市魅力的旅游产品。

4. 旅游接待设施与体制的强化战略

近年来海内外游客的增加, 成田国际机场国际线的容量已经达到了极限, 东京将原来作为国内机场使用的羽田机场扩建, 新开辟国际航线, 大量增加了中国、韩国等东亚地区的航班, 并且积极推动横田军用机场设施军民公用, 确保旅游交通通畅。

东京都建立了外国游客欢迎卡制度。欢迎卡用多国语言印制, 卡上印制了东京的地图, 旅游景区, 购物和餐饮等旅游相关设施的介绍和联络地址和电话, 介绍了紧急情况的对应方法和应急电话。使用欢迎卡的外国旅游者可以享受到旅游景点、饭店、交通等很多旅游设施的优惠服务。这项措施让旅游者感觉到东京的热情, 也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高物价带来的旅游成本压力。

东京都特别注重改善散客接待环境。游客可以在机场、车站和景点设立的旅游信息中心和旅游咨询处获得免费旅游咨询和取得多种语言的导游资料。东京建立了便利的公共旅游交通系统, 在游客需要的每一个路口都有明确的指示路牌。旅游交通和设施用多种语言和图案来标示, 帮助外国旅游者克服语言障碍。例如地铁除了用外语标示线路和车站名以外, 还用罗马字母、数字和不同颜色来标示, 任何不懂日语的人都可以自由自在地独自游览东京。东京都还招聘旅游志愿者用7种语言为外国旅游者提供导游服务。

四、对中国城市旅游发展的启示

日本城市旅游开发的经验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首先是旅游发展战略的形成和实施中多方参与的制度。政府在制定旅游规划中广泛听取了各方意见, 确保发展战略为各方共识, 为旅游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例如东京编制的旅游产业振兴规划对各级政府, 旅游企业与团体和居民在旅游振兴事业中的责任做出明确规定。政府成立观光事业审议会决定关于旅游事业的规划和重要事项, 设立由学者、本地旅游企业和地方行政人员组成的“旅游城市建设推进协商会”参与决策, 协调有关旅游城市建设的问题。东京都政府和中央、邻近各道府县及下级政府机构, 以及旅游相关团体形成了一个沟通网络, 定期交换信息, 协调发展。对居民和旅游相关的非政府组织提供情报, 创建一个多方参与旅游开发与管理的一个良好平台。

其次, 尊重传统, 保护文化, 确保城市在全球化过程中保持独特的城市风格。地方特色是旅游地区的成功的重要因素。东京都在旅游规划中加大了对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 克服全球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个性消失的倾向。传统建筑、老商店街、水边景观作为东京的特色旅游资源得到了重点保护和开发。动漫、时装、电器街等新的地方元素也作为旅游资源得到开发, 为东京增添了都市旅游的新色彩。

再次, 重视旅游接待环境的改善。东京的旅游设施和旅游资源开发相当成熟, 旅游开发更多地投向旅游环境的整治。旅游交通衔接, 旅游标示设置、多种语言的旅游情报的提供、旅游安全保障等措施体现了游客导向的开发思想, 极大提高了旅游者对目的地的好感度 (国际观光振兴机构, 2 0 0 6) 。

东京的旅游发展战略措施具体而细致,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6年的入境旅游接待人数比2000年上升了80%, 比同期北京的增长率3 8.4%高出了一倍以上。在城市旅游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我国的城市如何借鉴东京的经验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社团法人日本观光协会.从数字看旅游.2005

[2]产业劳动局观光部企画课http://www.kanko.metro.tokyo.jp/public/gyosei_news_14.html

[3]东京都.东京旅游产业振兴规划http://www.kanko.metro.tokyo.jp/public/gyosei_news_12.html

城市社区体育发展对策研究 篇11

(1.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2;2.湖南女子职业大学体育部,湖南 长沙

410004;3.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长沙 410000)

摘 要: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问和文献资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湖南省当前城市社区体育现状进行综合分析。依据湖南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和特点,湖南经济与小康社会时期“全民健身计划”总目标,找出了影响湖南社区体育发展的因素,提出了湖南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湖南省;城市社区体育;城市;居民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10-1335-04

A Research on Countermeasure of Hunan Community Sports Development

PENG Jian-si1, GONG De-gui2, XIE He-gang3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12, Hunan China;2. Hunan Women's Vocation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04, Hunan China; 3. Hunan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angsha 410000, Hunan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present situation of urban community sports in Hunan Province by questionnaire, field work and literature review.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features, economy of Hunan and the general goal of “Fitness Plan for the Mass", it finds out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Hunan community sports, and raise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ommunity sports in Hunan.

Key words: Hunan Province; urban community sports; urban; residents

城市社区体育是群众体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不断深入的必然产物。同时,城市也是地区开发的生力军,是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体育等活动的结合点,湖南省正处于国家中部开发战略的实施中,湖南省的城市肩负着国家振兴和地方发展的重任。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现代社区服务不断完善,社区体育也不断发展和壮大。本文对湖南省当前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对湖南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进行探索研究,以期为政府有关部门发展社区体育制定发展计划,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湖南的长沙,衡阳、益阳、株洲、邵阳、湘潭、郴州、常德、自治洲等9个市和64个县城(市、区)社区。

1.2 研究方法 在访问、观察和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向各地、市体委群体科、市体育中心有关负责人、各社区健身点的居民,就体育活动的目的、形式与时间、社区活动管理者、场馆设施、活动经费等情况进行访问,发放问卷1 500份(长沙、株洲、益阳、湘潭、常德、衡阳各200份,邵阳、郴州、自治州各100份),有效回收率为79.3%。经相关分析和显著性检验 r 为0.84。

2 结果与分析

2.1 湖南省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 ┆湖南省城市社区体育始于1995年,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规模化、层次化发展则是从世纪之交和新千年开始。湖南省地处我国南方中部地区,总面积21.18万km2,是一个拥有6 560多万人口的大省,社区总量3 000多个。湖南城市社区体育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起点高,发展成效显著。

表1 湖南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管理调查

调查表明,目前湖南城市社区体育组织,主要是以群众自发,自己管理为主要组织形式。社区体育的组织形式依然没有打破区域内单位封闭,分散小型的体育模式,没有将不同行业,不同隶属关系,不同年龄结构的人员组织起来。

近些年来,湖南省城区参加体育活动的居民逐渐增加,其中35.6%的人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身心健康,其次是为增加社会交住。调查表明,居民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积极与居民对社区体育的认识有很大关系,调查中显示,有38.5%的居民对社区体育的认识水平一般;对社区体育不太清楚的占28%,不清楚的占17.3%。

有38.2%的居民利用余暇时间从事日常社区体育活动。活动的内容有体操类、武术类、舞蹈类、气功类、球类、田径、麻将、朴克牌、棋类等。活动主要是在辖区内、庭院室内,小区空地等场所进行,而在收费体育场馆社会健身房活动的很少;活动时间上,以早晨为主。

社区内较大规模的计划性比赛,仍主要是各单位举办的比赛。参加者主要为本单位的职工,因此运动竞赛不能覆盖整个社区人群,竞赛内容单一,主要有田径运动会、球赛运动会等。

社区体育的管理者以兼职为主、专职为辅,体育指导者以义务服务为主,有偿服务为辅,多由离退休体育积极分子和其他人员充当,它们各占36.8%,街道社区的领导对社区体育不够重视的占47.4%,不重视的占31.5%。活动人群的性别、年龄存在较大差距,老年人最多,占60.5%,且女性明显多于男性,中年人相对较少。社区体育指导员少,每个街道平均不到2人,且分布不均。

调查显示,居民自发体育活动主要在本单位场地、庭院室内、小区空地进行活动,而在公共体育设施、场馆和收费体育场馆进行锻炼的排在最后;各单位组织的计划性体育竞赛,主要集中在体育系统、教育系统场地,而组织松散的日常社区体育活动,多在公园、公共空地和街头巷尾进行。社区内的学校、企事业单位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向社区内各界群众开放的很少,常开放的占20%左右。在体育配套工程是否用于满足居民的基本需要一项,调查中显示,不满足的占73.8%。

表2 湖南社区居民体育活动经费调查

由于经费短缺,一些体育竞赛,特别是能够激起居民参与体育热情的活动不能开展。另外,需要交参赛费的活动,参加的人数越来越少。

2.2 湖南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特征

2.2.1 政府重视,为城市社区体育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湖南省委、省政府多年来明确指出振兴湖南体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振兴民族精神、促进经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

表3 湖南省全民健身版块计划

1984年8月20日,省委省政府发出《关于振兴湖南体育事业的通知》;1991年5月,省政府批准发出《关于推动全省体育事业更大发展的通知》;1994年,省委省政府再次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工作的决定》;2002年,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又作出《关于加强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了非常具体的措施和指标:全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达到总人口的1/3以上;全省2/3的县市区具有包括体育场、体育馆、游泳池、训练馆在内的较为完备的体育设施。

2.2.2 符合实际的发展方略,夯实了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社会基础 湖南省在发展体育事业中,根据本省实际情况,构筑了城市社区体育事业发展的雄厚社会基础。

早在1984年,当省体委确立“一手抓金牌,一手抓群体”的时候,又及时提出了“金牌激励群体,群体铸造金牌”的思想,使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体育法》的发布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为营造体育社会基础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根据《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精神,湖南省于1996年发布了《湖南省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方案》,成立了湖南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指导委员会,14个市州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从1997年起,湖南省连续5年开展了全民健身宣传月暨全民健身节活动,有1亿多人次参加,涌现出千艘龙舟闹三湘、百万群众接力跑、50万人健身大展示、10万人体质大测试的全民健身渐新局面,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超过了全省总人口的1/3,全省有33个县市达到全国体育先进县标准。1998年,他们率先在全国首创了“大众体育运动会”,已连续办了两届;还连续举办了省直机关运动会;连续在岳阳和沅陵举办了多次国际龙舟大赛,在张家界举办了飞机穿越天门洞表演和凤凰南长城中韩围棋赛等产生很大社会影响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体育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体育在农村逐步成为时尚,在城镇社区成为亮点。

2.2.3 湖湘文化促进湖南城市社区传统健身体育的形成与发展

2.2.3.1 湖南的自然风俗形成了众多的健身内容 湖南是一个拥有41个民族的省份,汉族和少数民族风俗互相渗透,传统的风俗中又常常保存楚、越古风。在这远古的遗风中,不乏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内容,使得娱乐、休闲、体育健身融为一体,不但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使这些活动广为流传。如春节的舞龙舞狮、端午节赛龙舟、中秋之夜赏月游湖和九九重阳登山望远等,甚至湖南的婚俗中都包含了丰富的娱乐健身活动;还有小孩喜欢玩的跳房子、抽陀螺、打弹弓、踢毽子、跳皮筋、荡秋千、放风筝等;深受人们喜欢的摔抱腰、踩高跷、射弓、打飞棒、斗角、抵杠、上飞梯、散打、气功等。其中张家界土家族传统体育项目硬气功,更是历史悠久,闻名于世。

2.2.3.2 湖南的自然环境促使了健身活动的形成与发展 湖南地处云贵高原与江南丘陵、南岭山脉和江汉平原过渡地带,环境独特,只见层峦叠障,溪河湖泊星罗棋布,田园风光秀丽。生活在这种地理环境中,出行不便,其艰苦是可想而知的。人们就想出“荡藤过涧”、“撑杆越沟”、“抓藤爬崖”等办法,这就形成了健身活动。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湖南的山水养育了世代人民,也承载着湖湘人民生存发展的历史。在生活劳动中,湖湘人民练就了一身驾驭水的本领,并形成了多项水上体育活动(游泳和漂流)。湖南又属于丘陵地区,四季分明,田野风光修理和谐,淡雅宁静。居住在其中的人民,世代勤劳,悠然自得。休闲时在青山绿水、风光旖丽的湖边垂钓;春天踏青远足;夏天在田胧上、树荫下摔跤、扳手腕、顶扁担;秋天在收割后的稻田里、打谷场上、果树下扭秧歌、打腰鼓、追逐游戏;冬天在学地里堆雪人、打雪仗。这些民间休闲健身活动随处可见。

2.3 影响湖南省城市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因素

2.3.1 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 目前, 湖南省大多数城市处于城镇化的起始阶段,规模较小,经济实力较弱,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湖南省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原来一些工业基础较雄厚的城市也出现了经济衰退现象,从而制约了城市社区的发展。

此外, 湖南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别也很大。比如,长沙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为他们拥有较多和较高质量的体育设施奠定了基础,体育设施建设已成为长沙市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此同时,湖南各城市体育设施完善程度的抽样调查的结果却不容乐观。

表3 湖南省城市体育设施完善程度调查

城市建设是我省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湖南省对城市建设的重视,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城市的经济将发展到一个新的台阶,由此带来个人经济状况、体育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变化,并由此而来影响着城市对体育事业的经费投入、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以及人们的体育消费水平,这是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3.2 城市的体育发展规划 现阶段湖南省城市规划仍然是以物质环境规划为主,加上城市的经济实力所限,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普遍不足,加之多年来湖南省的建设投资向城市倾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先天不足,造成了诸多如供水不足、排水不畅、用电是农网、通讯是农话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现阶段湖南省城市在建设发展过程中缺乏体育方面的规划和内容,这主要涉及到城市体育发展的相关法规政策、忽视体育基本设施建设、体育文化活动缺乏组织与管理等。不少城市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注重基本生活设施建设,不注重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造成这些地方体育设施的运营和管理与城市发展处于失衡的状态。

另外,有些城市虽然经济发展了,包括体育在内的各项社会事业并不一定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在湖南省目前的城市体制下,城市领导的价值取向、水平和爱好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市体育的发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的意见》、《城市公共体育运动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等法规、文件的制定和颁布实施,充分说明我国立法机关、政府有关部门已充分认识到了社区体育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这些法规、文件在很多地方并没有得到较好的贯彻执行,不少地方政府和城市居民根本不知道有这些法规、文件的存在,很多体育行政部门的精力主要放在竞技运动上,对社区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在人力分配、资金投入等方面比例过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提高地方政府部门、体育行政不明对社区体育的认识,使之加大对社区体育的人力、资金等的投入,对开展城市社区体育十分必要。

2.3.3 城市体育社会化程度 目前,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仍以行政手段为主要特征,对基层政府的依赖性很大,体育社会化程度较低。各城市在体育活动经费的来源途径上,主要的渠道是政府投入、税收和社会集资,而在依靠政策支持、权益出让和企业方面,响应率并不高。当然,社区体育发展的政府角色“越位”现象并不仅仅是政府造成的。在当前情况下,由于城市企事业单位缺乏参与社区体育的热情,致力于社区体育发展的民间组织不发达,加之社区居民长期以来养成的依赖政府的习惯,因此,行政色彩明显的现象在城市社区体育与文化活动中可能还会在一定时间内存在。

社会化是城市社区体育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政府在体育社会化进程中的作用应该是倡导、动员、一定的经济和政策支持、监督、评价和经验推广,广泛动员专业机构、专业社团、社区自治组织及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体育建设,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力量的整合,用政策去促进社区体育资源的聚集和社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社区体育资源的共建、共有、共享,形成社会集资为主,政府资助为辅,民办官助,民办民助,法人投资相结合的发展途径。

2.3.4 城市的社会环境和地方传统习惯人们参与体育健身活动,不仅取决于个人观念和个人需求,同时还取决于社会环境的容纳程度及其所能提供的保障条件,包括推广体育锻炼方法、宣传体育知识、健全体育法规政策、建设社区体育指导员队伍、居民区建设体育场地设施、开放公共体育场馆等。总的来说,目前,除了一些富裕城市外,湖南省城市开展社区体育活动的社会环境不够理想,体育法规政策不健全,社区体育指导员和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严重匮乏,居民缺乏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方法。

表4 湖南城市社区居民对体育设施满意度调查

15个城市甚至无一名专职体育指导员,业余指导员的数量也极为有限,有43.8%和27.9%的居民认为是缺乏场地和没人指导影响了他们的体育健身锻炼。要改善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的社会环境,城市政府是最重要的角色,城市证据应该制定与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平衡的体育发展规划,保证城市居民切实享有体育和健身的权利。

城市的地方传统习惯对城市居民的体育健身也有重要的影响。城市社区的地理状况与落后的思维方式总是这样或那样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心理,用保守狭隘的心态和习惯去衡量和评判国内外、城乡间的新人新事新风尚也成了一个重要特点。有的城市民间有着较长的体育健身和体育比赛的历史,中小学是传统运动项目学校,各种职工和居民体育比赛每年都有,有着良好的体育健身锻炼的氛围和环境,居民喜爱体育和健身活动,热中于体育和健身活动,并支持和鼓励孩子参加体育运动和竞技体育比赛。这些都对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有重要的影响。

2.3.5 城市社区居民的文化水平人们的体育参与程度与其文化程度有密切关系,大学组最高,高中组次之,初中组高于小学组和文盲组,这是多年来我国学校体育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价值观的结果。

表5 长沙市社区居民的文化水平调查

目前,城市社区居民的体育参与率较低,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群主要是在校学生,其次是科教文卫人员以及政府机构工作人员,企业工人和城市农民参与体育活动较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城市居民,其锻炼频率和锻炼持续时间离国内体育人口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且大多数人只是把体育当作一种健身手段,尚未认识到体育的娱乐价值、亲和价值、教育价值和自我表现实现价值等深层次价值。因此,文化水平直接影响了城市居民的体育观和进行体育健身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成为制约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瓶颈”。

2.3.6 城市居民的个人收入水平 不同的个人收入水平是影响城市居民参与体育和健身锻炼的重要因素之一。

表6 长、株、潭三市居民个人收入与健身关系调查

调查表明:经济发展与城市居民健身锻炼的关系并非完全呈现直接关系或相关关系,而是呈现一种到“U”型,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居民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时,体育锻炼曲线便会出现下降趋势,追求更多的经济收入,提高家庭生活质量为第一需要,健身的重要性下降。

3 结论与对策

3.1 结论 ┆1) 湖南省社区体育健身群体以中老年为主体,健身群体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其中45岁以上的占76%。 在健身群体中又以46~60岁的年龄为主;社区体育健身群体以“街头巷尾和公共场所”比例最高,约占社区健身使用场地的32.0%,而在体育系统的场(馆)比例较低。2) 湖南省城市社区人员健身活动半径相对固定,多数在1 km范围内,基本上以生活区或居住区为中心进行锻炼。3) 湖南省城市社区体育健身项目逐步呈现多元化趋势,总体以传统的太极类和近年来兴起的健身操类和木兰系列为主;每天早晚都参加健身活动的约占健身群体的35.8%,每天早上参加锻炼的人群占健身群体的47.3%,每次活动持续时间在1~1.5 h的占38.0%。4) 湖南省社区健身消费在100元以下占48.60%,200元以下的比例为77.40%。总体消费特征呈双峰型。5) 社区健身的经费渠道呈多元化,但以“自筹资金”为主,县或县级市在该项选择上明显高于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网络以“群众自发组织”和非政府介入的组织形式比例高,表明湖南省社区居民自觉参与社区体育的积极性高。在健身活动中以“在职专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比例相对较低,而以“离退休积极分子指导”的比例较高。6) 湖南省社区体育资源配置总体滞后于社区健身活动发展的需要,现有体育资源亟待进一步重新整合和挖掘利用。

3.2 对策 ┆1) 改善社区公共健身设施,提高利用率。2) 培育社区组织,加大体育组织网络化建设,形成自主发展动力。3) 拓宽融资渠道,鼓励社会力量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支持。4) 增强健身意识,丰富健身方法,倡导科学健身。5) 积极引导健康理念,指导健身消费,培育社区健身市场。6) 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提高社区健身活动的科技含量。7) 继续推进规模化、系列化、多样化具有主导效应的健身活动。8) 加快建设与形成层次清楚、约束有力、管理到位、活动有序的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 俞继英.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38(3):3-5.

[2] 汪伟信.社区体育发展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0,(2):10-13.

[3] 任海.我国社区体育的产生原因、现状及问题[J].体育与科学,1998,19(3)18-21.

[4] 贺遐.突破“健身瓶颈”[N].中国体育报,2001-04-20.

[5] 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

[6] 冯立天.中国人口生活质量再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7] 田雨普.我国城市居民体育锻炼的现状与发展[J].体育科学,1986,6(2):11-14.

[8] 刘德佩,等.我国城市居民体育现状及其发展战略思考[J].体育科学,1990,10(1):11-13.

[9] 卢元镇.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

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篇12

一、我国体育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1. 拥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

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是发展体育旅游业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众多, 拥有复杂的地理人文环境和各异的气候特征, 为发展体育旅游提供了历史条件、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我国幅员辽阔, 名山大川河流湖泊众多, 海滨圣地各具特色, 多种的地质地貌和复杂的气候环境, 使我国可以开展所有类型的体育旅游项目。例如, 沿海沿江地区可以开展各式的水上运动;名山大川可以开展攀岩、登山等体育旅游活动。我国民族众多,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地域特点和文化魅力, 形成了许多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 如汉族的龙舟赛、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等。旅游者参与这些旅游项目, 既能达到体育健身的目的, 又能领略当地的民俗风情, 这些蕴含着丰富文化底蕴的旅游项目, 必将吸引大量的国内外旅游者, 大大推动我国体育旅游业的发展。

2. 体育旅游市场需求膨胀。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体育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休闲健康方式, 已成为居民的消费热点。体育旅游对应的是大众化市场, 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 雅俗共赏, 老少皆宜,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 选择不同的体育旅游产品。“体育参与游”是我国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体育旅游产品, 游泳、骑车等活动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垂钓、射箭等活动可以愉悦身心、陶冶情操;攀岩、滑雪等刺激类项目可以满足旅游者的成就感和刺激感。“体育观赏游”主要包括体育表演观赏游、体育大型赛事观看游、体育景观参观游等, 人们在观赏的时候可以放松心情, 满足精神享受, 同时不同国家的人可以进行文化情感交流, 增进了解。随着国家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契机, 体育旅游将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

3. 初步形成了专业的营销渠道。

1984年, 我国成立了第一家体育旅游专业公司———西藏国际体育旅游公司。1986年, 中国国际体育旅游公司成立, 随后, 省市的体育旅游公司也相继成立, 如贵州省国际体育旅游公司、辽宁省国际体育旅行社等。随着体育旅游人数的不断增多和市场需求的扩大, 一些大型的旅行社, 如国旅、青旅等也纷纷成立了专业的体育旅行社。国内的一些体育旅游景区成为了旅游公司相互竞争的体育旅游资源, 大部分游客都是由旅游公司招徕的, 例如黑龙江亚布力滑雪场, 有85%的游客是由旅游公司组织游玩的。体育旅游专业的营销渠道初步形成。

二、我国体育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体育旅游政府管理混乱。

体育旅游是一个高度综合的产业, 它涉及到体育、旅游、工商、保险、交通、国土等多个部门, 体育旅游的健康发展, 需要各部门的协调管理。由于管理机制不健全, 体育旅游资源不但没有得到高效利用, 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同时由于缺乏优惠政策, 我国体育旅游发展资金严重不足,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宣传营销等方面严重滞后于体育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体育旅游政策法规的缺乏、协管机制的缺失以及多头管理导致体育旅游市场无序竞争, 严重妨碍了体育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2. 体育旅游人才匮乏。

体育旅游作为体育、旅游交叉融合的产业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例如,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需要即精通体育知识又精通旅游知识的专业人才;攀岩、滑雪、蹦极等需要具备一定专业技能的人才。目前, 我国体育旅游人才大量缺失, 很难形成有组织, 成规模的专业人才队伍。同时, 国内开设体育旅游课程的高校数量不超过十家, 而且绝大多数旅游管理院校本科专业并未涉及体育旅游管理等新兴课程。总之,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匮乏, 已经成为我国体育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瓶颈。

3. 体育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安全系数偏低。

体育旅游基础设施是接待旅游者参观游玩必要的物质条件, 它包括旅游交通工具、旅游宾馆饭店等能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各种设施。我国已开展体育旅游的景区,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景区可达性差, 景区内停车场、公共厕所、游客指示牌等配套设施不达标, 滑雪板、摩托艇、冲浪板等硬件设施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此外, 体育旅游是参与性较高的外出游览活动, 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高危项目, 安全系数偏低, 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现阶段, 我国有关体育旅游安全的制度建设比较落后, 场馆设施安全、风险预警与救护、专业服务人员技术等方面的标准缺失, 这些标准的缺失会严重危及旅游者的人身安全。

4. 体育旅游产品体系不健全、宣传深度不够。

目前, 我国体育产品开发还处于零散的、无组织的状态, 体育参与性产品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 产品生命周期短;体育观赏性产品开发深度不够, 产品缺乏特色和差异。产品体系不健全以及产品质量稂莠不齐, 导致旅游者消费热情的下降, 严重阻碍了我国体育旅游业健康稳定的发展。体育旅游产品宣传时主要集中在企业层面上, 宣传形式单一, 以广告为主。体育旅游的发展更需要社会的认可和宣传, 而不是旅行社本身的销售宣传, 但作为公共管理的政府部门并没有给予这个新兴行业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三、加快我国体育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 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及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

体育旅游是各部门相互融合的综合性产业, 因此体育旅游业健康快速的发展须形成以体育、旅游部门为主导, 各部门相互配合的发展局面。我国体育旅游业发展规模和效益的形成离不开科学的规划和指导,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体育旅游业的扶持力度, 完善法律法规建设, 做好协调管理、组织策划宣传工作, 调动市场和各部门参与的积极性。各部门应相互交融与渗透, 摒弃门户之见, 使体育旅游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减少开发过程中不必要的损失, 将我国体育旅游业做大做强, 真正实现多赢的局面。

2. 大力培养体育旅游专业人才。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是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灵魂, 大力培养高层次体育旅游人才是体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体育旅游人才的培养应以培育为主, 引进为辅。首先, 我国各高校和教育机构应借鉴国外体育旅游相关专业, 开设相应课程并进行定向培养;其次, 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形成相互培养模式, 让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引进来并走出去, 使人才学有所用并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总之, 应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 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提高体育旅游不同层次人才的从业素质和创新能力, 培养出大量适合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强化安全意识。

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和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满意程度。首先, 体育旅游大部分产品对硬件设施的科技含量要求相对严格, 这就要求我国必须与国际接轨, 达到先进国家的硬件条件标准。其次, 食宿、交通、通讯等设施应方便齐全, 提高服务质量、做到食宿服务热情并主动了解游客需要, 让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安全是体育旅游的命脉, 应强化安全意识并加强安全管理。相关部门需结合体育旅游产品的特点去研制安全保障方面的标准。例如制定相应的行业准入标准、设施安全标准、风险预警与医疗救援标准。完善体育旅游安全责任制, 责任人应定期开展体育旅游安全大检查, 排除事故隐患, 制定体育旅游安全事故紧急处理预案并建立多部门的救援系统。同时应通过各种渠道增强消费者购买体育旅游保险的意识, 使体育旅游保险成为体育旅游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4. 合理开发体育旅游产品并加强宣传力度。

任何一种体育旅游产品都不可能满足消费者的全部需求, 因此必须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体育旅游产品要有品牌魅力并独具特色, 使消费者产生信任和依赖, 提高产品生命周期。同时, 体育旅游产品的发展离不开宣传和营销, 政府有关部门和经营者要加强体育旅游宣传载体的建设, 根据市场需要制定不同宣传营销策略, 让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自觉意识。政府应配合经营者整合不同的宣传资源, 有针对性的进行宣传, 全方位、立体式的把丰富的体育旅游信息告知广大旅游者, 在旅游者进行旅游选择过程中起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于素梅.体育旅游的内涵及可持续发展研究[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 2005, (1) :32-34.

[2]宛霞, 邵凯, 邢晓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0, (3) :33-35.

上一篇:质量文化与质量管理下一篇:企业工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