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旅游研究

2024-08-27

城市旅游研究(精选12篇)

城市旅游研究 篇1

1 引言

美国学者Stansfield在其著作《美国旅游研究中的城乡不平衡》中首次阐述了城市旅游业的重要性, 提出了城市旅游是旅游业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1]。但是, 国外大部分学者都将重点放在城市旅游的实证研究上, 轻视基础理论研究, 至今尚未见到城市旅游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迹象[2]。所有这些都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到国内城市旅游研究[3]。我们从国内研究城市旅游的数篇较有代表性的文献综述上可找到一些研究的脉络 (表1) 。国内学者古诗韵[1]最早展开对城市旅游综述的研究, 在介绍国外文献之后, 也对少数涉及城市旅游的国内文献进行识别和整理;之后, 秦学[3]对国内外城市旅游文献进行了补充研究。此时城市旅游的文献在数量上有了较大提高, 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内容概括和方法分析上, 缺乏基础理论的研究。2004年, 薛莹[4]围绕两个核心问题:城市旅游及其发生地域、城市旅游与城市本身的关系进行了综述。因此, 加强城市旅游的基础研究, 对城市旅游的定义、概念、内涵、演化规律以及城市旅游产品、旅游者行为等方面进行细化研究成为一种共识。郑嬗婷[5]在此基础上对1995—2005年国外文献进行了全面综述, 侧重于研究内容扩充和研究方法的分析。此外, 还有一些学者侧重于发展趋势、研究热点、薄弱环节和对我国城市研究的启示。

注:根据参考文献整理而成。

上述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旅游市场、城市旅游形象、城市旅游发展模式、城市旅游结构与系统、城市旅游的影响和城市旅游发展与趋势上, 虽然对城市旅游产品有所涉及, 但是未对城市旅游产品进行专题性的挖掘与研究, 对城市旅游产品的研究并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 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追踪学习法”, 对城市旅游研究内容体系中的产品专项进行综述。通过可利用的国外数据库网络资源, 对国外城市旅游产品文献进行全面的搜查, 并补充了2005—2009年的大量文献, 在细致整理的基础上, 总结了城市旅游产品的理论框架。

2 城市旅游产品定义

国内外对城市旅游产品定义的论述甚少。国外学者Jansen-Verbeke[6]将城市旅游产品界定为:历史性建筑物、都市风光、博物馆、画院、体育和其他各项活动, 这些是城市旅游的第一要素。此外, 把虽非核心但也很重要的旅游活动, 包括饭店、餐厅、商场、购物场所和其他服务列为第二要素, 交通和旅游基础设施则被看作辅助因素。国内学者保继刚[7]在其专著内提出了对城市旅游产品的理解:“城市旅游产品的构成同其他旅游形式旅游产品的构成是一致的, 即是旅游经营者所生产、准备销售给旅游者消费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的总和, 是由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和进入性四部分构成的。

3 城市旅游产品类型

3.1 城市文化旅游产品

文化旅游产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①博物馆产品。Ted Silberberg[8]认为, 文化旅游给博物馆和遗产地带来重要的经济利益, 提出评估文化旅游产品的8个要素, 并从动机角度将文化旅游市场分为完全动机型、部分动机型、附属动机型、偶然动机型和圈外5大圈层。Myriam[9]利用梯级洞察方法分析得出博物馆作为城市旅游产品要素起到的关键作用。②民族旅游产品。Susan[10]指出威尔士的民族旅游具有民族信息的媒介作用, 旅游景点给城市提供了一个展示的机会。③休闲旅游产品。城市文化休闲旅游可能采取的几种形式是博物馆、画廊、节日、建筑、历史遗迹、艺术表演等活动。Hyounggon[11]将文化休闲景点分为四种主要类型:音乐节和旅游景点, 商业休闲公园, 当地节日和集市, 与知识、审美追求相对应的景点。④其他。商业活动、庙会、高端文化旅游产品。Ewen[12]研究了澳大利亚的古董、收藏品、纪念品, 非首都城市维多利亚的古玩业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Lan[13] 认为, 庙会是我国台湾地区十大著名旅游活动, 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客, 而环境战略在发展寺庙文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3.2 城市遗产旅游产品

Gary[14]调查了宾夕法尼亚州兰开斯特遗产旅游地, 指出当地发展的两个趋势:①充分发挥遗产地的自然和文化魅力;②开发新的折扣购物中心等城市旅游产品, 这将有助于当地旅游的多样化发展。Peter[15]对后现代遗产旅游进行了研究, 体验了曼彻斯特的“北方好莱坞”之旅。他认为媒体为遗产旅游产品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重建了城市形象。Alison[16]以英国的伯明翰为例, 分析了市中心的工业遗产景点, 指出开发遗产旅游产品可以达到经济和社会的平衡。Alison[17]指出了让英国游客真实访问工业文化遗产地的方法;Janet[18]指出了我国台湾地区原住民文化节是吸引游客的最重要因素, 可作为文化旅游产品进行推广, 以促进旅游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3.3 城市事件旅游产品

Bill[19]对谢菲尔德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进行了研究, 认为投资奥运会与旅游业的发展可促进城市复兴。Bob[20]调查了在荷兰斯海尔托亨博斯市45位访客, 认为爵士音乐节、大教堂和餐馆促进了城市旅游的发展。Heather[21]指出积极型体育旅游是去参加体育活动和前往观看体育赛事, 而怀旧型体育旅游包括访问体育博物馆、著名的体育场馆, 体育主题巡游等。Annette[22]探讨了两个欧洲同性恋友好目的地曼彻斯特和阿姆斯特丹的发展, 指出同性恋活动创造了一个同性恋群体的城市节日。

3.4 城市夜间旅游产品

城市夜间旅游产品的理论研究滞后于旅游实践, 主要集中在夜经济、夜市、夜总会酒吧等方面:①夜经济。Julio[23]讨论了夜市中的性文化与泰国经济之间的关系。②夜市。Dallen[24]指出印度尼西亚街头小贩市场形成了一个文化中心旅游, 表明在夜间产品上区分正式和非正式部门变得越来越模糊。An-Tien[25]调查了来台湾访问的香港华人游客夜市市场的旅游动机, 外出就餐占绝对统治地位 (88.5%) , 其次是日常购物 (56%) 和寻求新颖性 (32%) , 同时指出台湾夜游市场存在盗窃、交通和停车等问题。③夜总会酒吧。Krzysztof[25]分析了英国和波兰深夜游客的喜好类型是城市夜间旅游者的一个细分市场——夜总会和酒吧。

4 城市旅游产品要素研究

城市旅游产品是发生在城市地域内, 由城市旅游吸引物、城市旅游设施、城市服务和城市可进入性等构成的满足旅游者需要消费的物质产品 (有形产品) 和服务产品 (无形产品) 的综合, 故城市旅游产品的要素包括旅游吸引物、城市旅游设施、城市旅游服务和城市可进入性, 这些要素共同形成旅游产品的支撑体系。

4.1 城市旅游吸引物研究

城市的有形依托吸引物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Adam[27]以西埃德蒙顿购物中心为案例地, 认为把一个非常大的购物中心和主题公园结合起来, 可以创造城市旅游产品。Ning[28]讨论了北京胡同旅游中民居住宅的吸引力。Howard[29]认为伦敦戏院是城市旅游目的地一个重要的吸引物, 伦敦西区的音乐剧在伦敦戏院剧目中占有主导地位。Huey[30]认为, 历史街区可以带来良好的吸引力, 有助于振兴城市发展, 而城市无形旅游吸引物主要包括城市动态活动、城市形象、节事、会展和互联网站等。早在1985年, Anthony[31]就研究了美国的艺术旅游组织, 发现文化节事能够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还有学者研究了“爱丁堡节”对整个城市形象的创新作用, 表明节事活动吸引了游客。Gyehee[32]分析了50个国家的官方旅游网站, 发现互联网也吸引游客。

4.2 城市旅游设施研究

对城市旅游设施进行专门研究的文献很少, 但城市旅游设施作为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Donald[33]发现了在美国亚加拉大瀑布附近商业中心的土地上出现了以旅游为导向的设施, 并形成了一个明确的旅游商业区。McKercher[34] 对香港的文化景点进行调查, 发现旅游景点里的大型专用设施最受欢迎。Tim[35]通过对世界文化遗产吴哥窟案例的分析, 发现大力发展的旅游设施造成了对遗产旅游地的种种破坏, 认为应抑制快速增长的旅游设施建设。

4.3 城市旅游服务研究

早在1987年, Peter Hall在他的文章《城市发展和旅游业特征》中指出, 20世纪80年代欧洲一些城市的传统工业出现了经济衰退, 旅游业在服务经济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如提供老年人就业机会、改善生活质量等。Peter[36]描述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的经济经历了重大变革, 制造业就业下降, 服务经济增长率上升, 国际国内旅游的增长, 由此带来了经济结构的变化。

4.4 城市可进入性研究

Christian[37]描述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三次大规模的基建投资, 其中空中交通建设使哥本哈根减少了贸易壁垒。Kyushik[38]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分析了首尔城市公园的适用性, 并提出了城市公园空间分布的管理方法。Karen[39]研究了曼彻斯特海外游客的目的地满意度和城市公共交通使用等方面的绩效评价, 认为公共交通的可进入性和安全性对目的地满意度的影响重大。

5 结论与启示

城市旅游产品是城市旅游的一个细分领域, 城市旅游产品的开发丰富了城市旅游的发展。城市旅游产品的理论研究大多还停留在各个案例地和具体某个产品的实证研究上, 缺乏全面完整的研究体系。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我们提出城市旅游产品的研究框架 (图1) 。

在研究方法上, 对比研究、历史方法、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实地调查等方法开始广泛应用到城市旅游产品的研究中, 定性研究有向定量方法转化的趋势, 并且引入了城市规划的一些观点和方法如城市建筑和城市文化的涉入, 但数量统计模型和数学方法的应用相对较少, 需要在方法和理论上拓展和深化。

在研究内容上, 城市文化、遗产、事件、夜间旅游产品丰富了城市旅游吸引物的类型。购物中心、主题公园、民居、街区、剧院、节事、会展等都成为城市旅游吸引物, 并且人们在逐渐深入挖掘城市特征和新的吸引物。城市文化旅游吸引物越来越得到重视, 博物馆产品、民族产品、休闲产品正在以新的视角被推出, 商业活动、庙会、高端文化旅游产品成为文化旅游产品新的补充。遗产旅游产品是城市的“新和旧”、“历史和现代”的结合体, 展示农业、工业和后工业时代的特征, 是城市旅游重要的领域。城市事件旅游产品多样化, 越来越多的关注集中在受欢迎的体育产品上。城市夜游产品从某种程度上延长了城市“时间”, 无白天黑夜的界限, 能让游客更好地与当地文化交融, 夜市和酒吧成为夜游产品研究的热点。城市旅游产品研究内容的扩大化, 从某种程度上扩大了城市旅游空间, 随着一些社会公共资源转化为新的旅游吸引物, 城市旅游产品的挖掘有利于城市的复兴和再发展。

在理论框架上, 除了对城市旅游吸引物的研究外, 把城市旅游设施、城市旅游服务、城市旅游可进入性作为一种支撑要素加以考虑, 可衡量一个城市旅游发展的程度。城市旅游设施的完善可以增加城市旅游的吸引力和城市受欢迎的程度。对城市旅游服务的研究, 更多地是从产业的角度, 宏观地讨论了对服务经济的作用和影响, 而城市旅游服务对一个城市发展旅游的重要性未得到强调, 城市旅游服务有逐渐细化的研究趋势如对酒店、集散中心等的微观研究。城市的可进入性是由城市的外部交通、内部交通和相关的政策环境构成, 对旅游者的满意度有很大的影响;城市铁路、轻轨、公共交通网络不仅是城市的交通资源, 还逐渐成为城市旅游的一种产品, 特别是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交通工具。而城市对外的政策环境是城市对游客态度的反映, 是城市可进入性的软环境, 会以信息和形象的产品形式加以传播。

摘要:在回顾国内外城市旅游已有文献的基础上, 对国外城市旅游产品这一专项内容进行了文献述评, 内容集中于城市旅游产品类型包括城市文化旅游产品、城市遗产旅游产品、城市事件旅游产品、城市夜间旅游产品和城市旅游产品, 要素包括城市旅游吸引物、城市旅游设施、城市旅游服务、城市可进入性。

关键词:城市旅游,城市旅游产品,理论研究框架

城市旅游研究 篇2

发布时间:2011-8-

3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胡绿俊 文军

摘要:不同的乡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是有差异的。乡村旅游动机由主到次可归结为“缓解压力”、“交际”、“求知”和“怀旧”四大类。必须对乡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进行研究,这样对指导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和完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

关键词:乡村旅游者;旅游;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to Guangxi rural tourists, the paper systematicly analyzes different motives of rural tourists.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se motive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relieving pressure”,“social intercourse”,“seeking knowledge” and “nostalgia”.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rural tourism to identify the motives of rural tourists so as to explore rural tourism products and improve service system.中国乡村旅游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整个旅游产业板块中最为重要的增长极之一。在需求方面,亲近自然、崇尚郊野游憩日益成为市民休闲的主流方式,自驾车旅游者的攀升更进一步刺激了乡村旅游市场。伴随着中国乡村旅游活动的蓬勃发展,近几年来乡村旅游迅速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现有文献已广泛触及乡村旅游各个层面,但由于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发展速度又比较快,并受相关学科理论及乡村旅游自身发展程度的影响,乡村旅游开发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旅游者作为乡村旅游活动中的构成主体,是乡村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乡村旅游者的动机可以更好的揭示其行为规律与特征,对乡村旅游区的发展和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1]

心理学认为,产生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动机,内部驱力和外部诱因都可以激发动机,旅游行为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行为方式,必然有其直接动机[2]。目前仅有为数不多的学者对乡村旅游动机进行过研究,研究方法以传统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为主。方贤寨等(2003)通过对长沙城郊乡村者的活动选择分析,依据旅游者参与旅游活动的得票情况,将乡村旅游动机概括为休闲度假、释放工作压力、观光旅游、探亲访友、怀旧、商务考察、进修学习、猎奇等。张建国等(2007)从回归自然、求新求知、怀旧、休闲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宁波市民的乡村旅游需求,所采用的依据仍是旅游者对旅游活动选择的频数。黄洁(2003)从“乡土情结”角度指出乡村旅游者对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下的“第一自然”的情结以及对同源性地域文化的认同。目前对旅游动机的研究,陈德广(2006)运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方差分析和其他非参数分析及检验方法对河南省开封市居民的国内旅游动机进行定量分析。张宏梅(2004)运用因子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一维方差对皖江城市居民旅游动机进行定量分析。乡村旅游动机是一种人类纯心理活动,旅游动机不是单纯的,根据旅游者活动选择来研究动机,能从侧面反映出现有旅游者动机的激发情况,而难以描述复合的旅游动机。因此凭借外部活动的诱导进行旅游动机研究,能否据此全面分析旅游动机的构成情况,以及如何分析主要动机和次要动机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乡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进行分析。问卷的内容由“乡村旅游动机”、“调查对象相关信息”和“乡村旅游活动意愿”三大部分组成。“乡村旅游动机”部分在结合文献研究和旅游者的访谈后采用18项因子来评价,依据受访者对因子重要程度的认可情况,采用李科特尺度测评,其中1-5分别代表“非常不重要”、“不重要”、“一般”、“重要”、“非常重要”。受访者信息主要了解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指标”、“乡村旅游时住宿地点选择倾向”、“旅游团形式”、“每年乡村旅游次数”等方面。乡村旅游活动意愿调查采用封闭式问卷和开放式问卷相结合的方法,让旅游者列举其最愿意参与的乡村旅游活动。在正式调研前,对预测问卷在广西南宁“美丽南方乡村旅游景点”进行了试调查,对收集到的102份有效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分析。18项因子的KMO和Alpha分别为0.666、0.848,删除“体验乡村生活”、“了解自然”“了解新奇的事物”3个变量后,KMO和Alpha分别为0.772、0.849,达到问卷的信效度要求,最后采用1对被调查者的乡村旅游动机评价时采用同样的标准,结合自身的真实感受进行评价无疑可以获得更切合实际的效果,在乡村旅游景点进行调查,可以让旅游者处于乡村旅游氛围中能更好地回答问卷,同时为保证被调查者在评价中采用同样的标准,调查人员在发放问卷时都对调查问卷的填写进行指导。正式调研对象为正在进行乡村旅游的游客,调研地点选择在广西乡村旅游发展较早的地区,分别为桂林阳朔高田乡、桂林龙胜县龙脊梯田景区(平安壮寨)和南宁扬美古镇。调研采用现场发放问卷,问卷填好后直接回收的方法,共发放问卷600份,其中高田、平安、扬美各发放200份、250份和150份,分别回收问卷194份、225份和139份,总共回收问卷558份,其中有效问卷547份,占回收问卷的96.2%。

笔者采用SPSS15.0对数据进行分析。除了常规的描述性统计指标如均值、百分比等外,独立样本t检验和一维方差分析用于分析不相关的样本在同一变量上的均值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意义,另外采用因子分析法,用较少的互相独立的因子变量代替原有乡村旅游动机的绝大部分信息,为以后乡村旅游产品开发

调查对象从性别构成看,女性比例达57.2%,明显高于男性。年龄构成中18-24岁占57.2%,25-44岁占35.6%。职业构成中学生占35.6%,公务员、企事业管理人员、专业文教技术人员、军人这四类具有相对稳定职业的人员共计占41.4%。在学历构成中,初中及以下学历者仅占10.6%,大专以上学历者比例高达73.2%%。排除学生个人月收入比较低的影响,在有固定收入的被调查者中,约有40%的个人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通过旅游者相关乡村旅游信息发现,旅游形式构成中独行者占24.8%,亲友同行者占61.9%,而通过旅行社组织的团队游客仅占13.3%。每年乡村旅游次数仅1次占35.9%,2次占26.5%,3次占20.0%,4次及以上者占17.6%,详细数据参见表由此可见广西乡村旅游者具有以下特点:其一,被调查者女性比例高于男性,年龄层集中在18-44岁之间,以学生和具有相对稳定职业的人士为主,学历水平较高。其二,被调查者来源广泛,区内主要来自南宁、桂林、柳州等城市,区外主要来自广东、湖南等周边省份以及北京、上海等地。其三,被调查者总体收入水平偏低,但考虑出游者往往与亲友同行,以家庭团居多,总体支付能力较强。其四,被调查者每年乡村旅游的频率不高。其五,被调查者每次乡村旅游停留时间普遍不长。

在进行乡村旅游动机重要程度分析时,对存在缺失值的数据剔除后计算其有效百分比和平均值,并进行了排序,具体数据参见表2。值得注意的是“缓解工作、生活压力(M1)”、“享受自然(M9)”是两个最重要评价因子,平均值分别为4.07、4.02,其中持正面看法的旅游者分别占81.8%和72.2%,持负面看法的仅为3.4%和3.3%。“探亲访友(M14)”、“怀旧(M18)”是两个重要性认可程度最低的因子,平均值分别为2.91、2.98,其中持正面看法的旅游者分别仅占21.7%,30.1%,而持负面看法分别占28.3%,31.8%。总的来看,乡村旅游者希望在乡村环境中以旅游方式缓解工作、生活压力,同时增进与亲朋好友的感情,怀旧虽然也是乡村旅游动机之一,但其重要性远远低于其它动机。

就表1中反映被调查者个体差异的9个项目对15项乡村旅游动机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或一维方差分析。在对旅游者进行划分时,尽量遵循旅游市场细分的原则,使划分出的旅游者群体具有可识别的共同特性。在对上述旅游者背景信息进行适当的归类后,对细分后的旅游者群体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或一维方差分析,其中性别、常住地、旅游形式、停留时间在分析时采用原划分方法,而其它指标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根据年龄,划分出15-24岁和25-44岁两个群体,根据学历划分出高中及中专、大专、本科三个群体,根据职业划分出学生、公务员+企事业管理人员+专业文教技术人员(具有稳定工作人士)两个群体、根据个人月收入划分出500-1499元(低消费)、1500-2999元(中消费)、3000元以上(高消费)共三个群体,根据住宿地点的选择划分出愿意住农家旅游和宾馆两个群体,根据停留时间划分为白天、一天一夜、两天两夜及以上共3个群体,根据乡村旅游次数/年划分为1-2次,3次及以上两个群体。结果显示,乡村旅游动机评价指标重要性均值没有因性别的差异而存在显著差异,不同乡村旅游者群体在“缓解工作、生活压力”、“欣赏田园风光”、“乡村采风”三个指标重要性方面具有一致的评价。具有显著性差异的具体情况见表3,表中I、J表示就同一乡村旅游动机指标具有明显差异旅游者群体,平均差值表示I情况下平均值与J情况下平均值之间的差值,“一”号表示I情况平均值小于J

不同乡村旅游者群体的旅游动机主要差异表现在:其一,中年旅游者比青年旅游者更看重通过乡村旅游增进同行亲朋好友的感情。其二,短程乡村旅游者更注重乡村旅游的精神放松功能。其三,文化层次高的乡村旅游者对文化、民俗风情等具有文化内涵的产品更感兴趣。其

四、收入水平较高的乡村旅游者对于探亲访友、怀旧兴趣较少。其四,学生群体及每年乡村旅游次数少的旅游者更在意乡村旅游的康体健身功能。其

五、收入水平较低的消费者愿意在乡村旅游过程中探亲访友,但高档消费者和停留时间较短的乡村旅游者体现出较强的怀旧情结。其六,通过旅行社组织的乡村旅游者对乡村旅游文化体验期望值不高。

对乡村旅游动机评价因子进行抽样适当性(KMO)与巴特利(Bartlett)球度检验,得出检验KMO为0.783,Bartlett值为136,其对应的相伴概率值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01,说明数据阵是相关阵而不是单位阵,适合作因子分析。以16个乡村旅游动机评价因子为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采用方差极大法作因子旋转,提取特征值超过1的因子。结果显示4个公共因子可以描述原变量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2.531%,具体情况参见表

4基于因子变量的最大载荷,公共因子命名尽量反应其所包含因子内容。第一个公共因子变量,包括“了解乡村文化”、“感受乡村自然环境”、“了解乡村民俗风情”、“乡村采风”、“身体得到休息”,除“身体得到休息”外,其余因子反映了乡村旅游者对乡村文化、民风民俗等的了解需要,命名为“乡村求知需求”。第二个公共因子变量,包括“缓解工作、生活压力”、“休闲”、“精神放松”、“享受自然”、“欣赏田园风光”,主要反映了通过乡村旅游实现缓解压力的需求,命名为“缓解压力需求”。第三个公共因子变量,“增进感情”、“体验户外情趣”、“康体健身”,命名为“交往需求”。第四个公共因子,包括“怀旧”、“探亲访友”,将其命名为“怀旧需求”。公共因子的平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缓解压力需求”、“交往需求”、“乡村求知需求”、“怀旧需求”,具体情况参见表

5对目前乡村旅游景区开设的旅游活动进行总结并让旅游者选择其最愿意参与的3-5项旅游活动。旅游者最愿意参与的乡村旅游活动见表6。

旅游者上述旅游行为产生的动机很难界定为某一种特定的旅游动机,如品尝农家美食,很难界定其是由怀旧引发的,还是因为想了解农村的饮食文化引发的,乡村旅游动机是乡村旅游者行为产生的基础,其对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和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把握乡村旅游动机可以细化乡村旅游产品和完善其服务体系。整体上看,乡村旅游动机由主到次可归结为“缓解压力”、“交际”、“求知”和“怀旧”四大类,从长远来看,将来的乡村旅游产品设计以“缓解压力类”为主导,融合旅游者交际和求知的需求,怀旧仅是乡村旅游者附带的一种需要。其次在结合地方特色的前提下,依据乡旅游者客源细分市场和乡村旅游者愿意参与的旅游活动情况来指导乡村旅游的规划与项目设计。另外,研究细分乡村旅游者群体在相同的旅游动机评价上的均值之间的差异,对于乡村旅游地把握旅游者

城市旅游地图手绘视觉表达的研究 篇3

城市旅游地图是旅游者的必备资源。主要分为:纸质旅游地图、电子旅游地图、多媒体旅游地图、网络旅游地图以及层出不穷的不同媒介的地图。设计师自行设计独具个人风格的旅游地图最受欢迎。

手绘城市旅游地图是采用手绘的表现形式,结合平面地图与立体绘画,兼具实用、观赏、收藏纪念价值的纸质产品,目前在旅游市场非常受欢迎。通过对区域地理环境分析及资料收集,探讨城市旅游地图的手绘表达方式、手绘旅游地图设计中的创新方法和城市区域特色的感性表达,以通过丰富的艺术手法展现城市魅力,提升城市形象。

设计师以手绘的形式表达旅游主题。通过在地图的绘制中融入本土风格元素和当地特色来实现新颖的设计和漂亮的外观,比较适合收藏纪念。手绘地图的出现,使得地城市旅游地图不再只是单纯地寻找目的地的工具,更多地融入了艺术美感和艺术表现力,更兼具了审美和收藏价值。

发掘区域特色,定位城市意象

认知地图是头脑中的环境,是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支撑。它是人们对自己所熟悉的环境个性化的心理表征,人们对环境信息接受并加工记忆的结果。这一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特别是在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领域占有独特的地位。基于认知地图理论的区域地图设计,有助于人们快速把握空间、定位环境。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区域特色与不同的城市意象,那么通过对于区域地理环境的分析与资料的收集,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发掘目标城市的区域特色,并对于该城市的城市意象进行定位。

区域形象的塑造包括现实的构建和艺术的再现。在现实层面中,提升区域形象是长期复杂且庞大的系统性工程,不能以个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但在艺术再现层面中,可提炼区域特质、突出城市意象,以艺术表现形式形成一定形式的产品,能使区域形象得到一定的提升。故经济性、可携带性强的纸制品可成为城市形象传播的载体,并易于实施成品转化。

分析传统地图,确定设计原则

旅游地图是显示旅游地区、旅游线路、旅游点的景观、交通和各种旅游设施的地图。传统地图的市场定位在于旅游过程中的信息指南等,手绘城市旅游地图必然保留着地图的功能与使用价值,因而对于传统地图的分析非常重要,这是手绘城市旅游地图的绘制原则。

地图规范是关于地图设计标准与编制方法的具体规定。地形图是最早实现标准化与规范化的地图,每种比例尺都有编制规范与统一图式图例。科学的分析地图的艺术性,应具备实用性、群众性、平面造型性、语言的抽象性与含蓄性、表现性、艺术综合性这六个特性,在地图创作时把握其地图艺术的特性可以弥补地图学理论上的缺陷,还可以提高地图设计的水平。

陈雨婷曾提出:地图种类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多种分法,按其表现形式来分,可以分为数字地图、电子地图、影像地图、缩微地图等。常规地图是基于地理坐标,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运用符号系统,以图形或者数字的形式表示具有空间分布特性的自然与社会现象的载体。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不断提升,对地图产品的艺术美观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于以旅游景区、风景名胜、城市景观为专题的地图更需要较强的艺术性,常规的地图表现形式已经不足以满足人们对地图的欣赏水平,手绘地图作为一种古老而又时新的地图表现形式受到越来越多读图者的青睐。

根据个人特色,手绘地图绘制

手绘城市旅游地图的最大特色也就是插画师个人的风格与特色,丰富的艺术手法展现多样的城市魅力,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手绘地图从旅游和手绘艺术两个表现视角切入,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手绘地图采用手绘的方式,将平面地图与立体绘画巧妙地结合起来,兼具实用、观赏性以及一定的收藏纪念价值。地图美学是研究地图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学科,Fiori 等研究了旅游者与地图的交互过程,并从地图符号的视觉感受和旅游者情感因素方面提出了一些促进交互的途径。古代地图基本采用手绘的形式,留存至今的木刻图等大多采用工笔、水墨等艺术笔触制作,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古代手绘地图以美术性为主,在地图的精准要求上较为不足。现代手绘地图的编制既要考虑地图严格的数学基础和精准的空间关系,又要突出地图的艺术美感和张力。

综上所述,城市旅游地图手绘视觉表达包括了“发掘区域特色,定位城市意象”,“ 分析传统地图,确定设计原则”,“ 根据个人特色,手绘地图绘制”三个步骤,这三个步骤有一定的顺序性,依序而成才能够完成一幅好的作品,才能够是的城市手绘旅游地图能有完整性与艺术高度。

城市旅游研究进展 篇4

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等曾提出后工业化时期,城市发展模式不再依据传统的零售服务供给、制造业等活动,而是依据城市在全球化信息经济中的地位,来促进服务业系统性发展。城市旅游以服务业为主,又依赖独特文化气息,通过提供特色产品,打造知名品牌,树立特色都市形象,从而提高知名度。摆脱传统服务管理各种问题,打破千篇一律,一城有一景,一景属一城。进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弥补我国经济停滞不前现状。

二、城市旅游研究内容

(一)城市旅游形象定位

虽然我国城市旅游起步晚,但任凭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迅猛发展的经济状况,现在的城市旅游也已经一片繁荣大好。然而城市旅游形象定位极为重要,对于要开发旅游城市,首先要了解一个城市旅游资源、环境以及条件,还要对长期发展开发做出综合分析。

形象定位对于城市旅游发展极为重要,是现代旅游城市发展前提,也是旅游城市力战群雄而不败之根本。开发新资源是打造独特性的有效手段,随着科技发展,凡可以吸引游客或拥有一定开发价值的新资源都可作为打造形象定位新筹码。随着我国旅游业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城市旅游倍受青睐,对于生活拥有着新诠释,那么类似城市休闲体验,养生保健类旅游服务或许会有新的发展空间。但盲目模仿仍然是城市旅游形象定位误区,或许百害无一利。

(二)城市旅游环境

对于城市旅游环境质量综合评价,要系统化评测,要做到全方位就要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各方面分析。空气质量状况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旅游环境,也与城市形象定位密不可分。尤其现在的中国,城市雾霾严重,大大影响了城市的形象,影响人们正常健康的生活,那么,无形中环境竞争力就没有可比性了;除此之外,交通拥挤也是很大问题,尤其在游客及其多情况下,出现拥堵状况可能会影响游客行程,进而影响城市旅游发展,环境承载力对于城市旅游发展起到限制性作用,环境超载可能会直接导致整体旅游环境崩溃;对于当下游客破坏人文环境现象也是屡见不鲜,乱刻乱画、不尊重历史遗迹雕塑等现象也值得我们去反省,可能是管理环节或者文化宣传出了问题,但无论如何,保护人文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

处理好城市旅游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至关重要,是城市旅游提高竞争力、树立良好旅游形象、提升自身知名度以及促进旅游行业长期发展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也与习主席提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相吻合。对于城市旅游而言,可持续发展重于泰山,不仅促进当下城市旅游业发展,还可造福子孙后代。

(三)城市旅游竞争力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对于城市旅游资源优势、旅游市场能力、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和环境支持能力,在旅游环境综合作用下,城市之间的旅游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现在旅游供给市场在分类细化,使得城市旅游竞争更加严重。那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作为城市旅游首先应该塑造旅游形象,品牌被大众公认,产品为游客青睐,靠自身影响力打败与之相竞争的城市。

城市发展中,最有带动发展能力的产业无非旅游业,这也随着人们经济水平提升社会发展所达成的共识。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可以生成一系列旅游配套产业,旅游支持产业和旅游带动产业。如果一个城市拥有极其厚重历史文化底蕴,其他城市无可比拟,那么他的城市旅游地位毋庸置疑,旅游竞争力也是无可相媲美。所以,提高城市旅游竞争力核心还是创新。

三、城市旅游产品研究进展

(一)城市旅游文化

作为吸引游客而存在于一座城市之中的核心价值,城市的旅游文化是城市旅游研究的一大热点,无形之中提高着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并通过它让我们解读到城市的所传达的思想和所表达的意义。而城市旅游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还与其他多方面相关联,并相互影响。

首先要说一下这种普遍现象存在的特性。它具有依附性,依附于各种存在的物质上,包括旅游中的吃、住、行、游、购、娱,并以一种彼此互动的形式,让游客满足自己需求;传递性和无限性:城市旅游文化无形中会凭借游客或其他介质传递,而且不会产生递减现象,并会对游客行为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不破坏前提下,这种旅游文化是无休止的存在,即无限性;无论是城市竞争市场还是其他随意的模仿,终究不会影响城市旅游文化的内在精髓,是故独特的文化可以促进城市旅游快速发展。

(二)城市生态旅游进展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1983年提出了“生态旅游”,而这对于现在的城市旅游极为重要,即为城市生态旅游。发展城市旅游要根据城市发展情况的真实现状,在保证可持续发展前提下,不破坏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进行有限度的开发建设。而在这个环节上,重点是做具体分析,如何建设城市生态旅游新模式,可以挥可持续发展的大旗而不倒。

生态旅游是现在城市旅游发展重要方向,而对于这种生态旅游的发展,需要社会各个层面相协调,区域特色产业和文化与自然资源更加合理的调配,不产生任何冲突而导致生态被破坏。而城市生态承载力是最后底线,无论城市旅游如何发展都不可逾越,超负荷的发展可能直接走上崩溃。发展城市生态旅游要在历史文化古迹的基础上,结合开发空间与旅游路线生态化、绿色化的建设,而在保护环境文化古迹等同时,营造舒适的旅游环境,全面协调发展,互利共赢达到最佳收益效果。对于现在人们经济水平,绿地体验园产业和区域生态园很有发展前景,尤其现在雾霾较为严重城市,生态完全失衡,就是这种城市压力会更加促进环保类生态绿色旅游的发展。

(三)城市工业旅游进展

“工业旅游”是近几年新兴名词,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以工厂资源为吸引物,通过企业对资源进行整合或二次开发,并凭借着工厂风貌、企业文化等,发展起来的旅游形式。工业旅游是体验经济时代新型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开发,是另一种满足人们对工业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好奇心和兴趣旅游新形态,因为这种新兴旅游方式贴近生活,所以在欧美发达国家早就得到很好地发展,但凭借现在我国工业迅猛发展,也会有不错的前途,尤其现在面临转型的企业以及发展出现停滞的工业,开发城市工业旅游促进发展。

区域体验式开发、工业园流水线参观项目、企业文化及标志性建筑等工业旅游可开发实验点,集参观学习体验于一体,一条龙式服务旅游。从城市发展角度讲,城市工业旅游开发协调其它产业发展,是城市发展原动力,故此城市工业要自身拥有创新和完好转型,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但目前城市工业旅游研究还没有把深层次内涵挖掘出来,更应该扩大范围和领域深刻分析。

四、结语

城市旅游研究 篇5

城市公共管理研究的新领域--城市治理研究及其发展

城市治理是城市公共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城市主体之间的关系及其运行机制和作为一种制度安排的演化规则.作为一种体系,城市治理可分为内部治理体系和外部治理体系.中外城市治理的模式有企业化模式、国际化模式、顾客导向模式和城市经营模式.中国城市政府新型职能及其管理研究、中国区域治理研究、中国城市市长研究、中国城市治理指数研究及其中外城市治理原则的`比较分析,是今后中国城市治理研究的5个理论与实践问题.

作 者:踪家峰 顾培亮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072刊 名: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年,卷(期):5(4)分类号:F293关键词:城市治理 治理体系 治理模式 研究发展

城市旅游研究 篇6

【摘要】根据2000-2013年乌鲁木齐旅游流和城市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方面的相关数据,构建乌鲁木齐旅游流系统与城市旅游环境系统耦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指标进行定量分析,计算出两系统的综合评价数值及其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数值,从而得到乌鲁木齐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协调发展的变化趋势和类型。研究发现:(1)乌鲁木齐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两个系统存在明显的耦合发展特征,且两个系统发展质量都有了大幅度提升;(2)乌鲁木齐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耦合度数值比较高,但是协调度的值比较小,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的发展处于颉颃状态的关系。如何进一步优化城市的旅游环境来促进旅游的发展是城市旅游管理部门应该重视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旅游流;城市旅游环境;耦合协调度;乌鲁木齐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5.05.00x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访问时,首次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战略构想,并倡议用创新的国际合作模式来共同建设该区域。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自然景观优美,拥有多种宝贵的旅游资源,是汉文化、藏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等民族文化的交汇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提出,标志着丝绸之路旅游业发展与国际旅游合作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如今传承丝绸之路精神,对促进区域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繁荣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旅游是城市创收外汇、促进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其发展状况是衡量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和依据,也是度量该城市旅游产业国际化水平和产业成熟度的重要标志[1]。城市作为重要的人类生态系统,是一个包括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复合体[2],也是旅游者开展旅游活动的重要场所。旅游目的地重要的地理单元组成即是城市,同时城市对现代旅游发展起支撑作用,成为旅游流空间集聚和扩散的载体。旅游环境是以旅游者为中心的,涉及旅游目的地、旅游依托地(其中以旅游目的地为主)的,并由人文社会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构成的复合系统[3]。旅游和城市旅游环境之间的关系密切,城市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市场发展环境,是推动城市旅游繁荣的重要引擎[4]。城市旅游环境的恶化将作用于旅游业,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前所未有的压力[5]。同时,旅游发展对城市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将产生深远的影响[6]。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的协同发展,不仅有利于旅游流快速高效地在城市流动,更有利于提升旅游者旅游体验,从而增加旅游对区域社会经济的贡献,减少对城市环境的消耗[7]。国外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如Zhang Jie等从供需协调的角度,研究了旅游与目的地的关系,得出贸易流对旅游流影响较大,目的地的资源禀赋、技术水平、设施条件等也是影响旅游流的因素[8]。Emanuela等利用空间互动模型,分析了意大利各区域与旅游流的协调情况[9]。Kim从耦合的角度,研究了旅韩日本客流与目的地感知形象的关系[10]。国内学者在入境旅游发展趋势[11, 12]、入境旅游流聚集扩散机理[13-15]、旅游业与旅游目的地供给要素[16-18]以及旅游业与区域经济[19, 20]进行耦合研究,但在旅游流与所依赖的城市旅游环境协调发展方面研究较少。因此,文章将研究的切入点放在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协调发展,并以丝绸之路著名旅游城市乌鲁木齐为案例地来探索此耦合系统潜在的规律及当前存在的问题。最后,期望能为城市旅游的发展提供参考的依据。

一、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耦合”概念来自于物理学,主要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体现了各系统间的动态关联关系[21]。耦合度描述的是系统间相互作用的影响程度。耦合协调度是度量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体现了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22]。因此可以把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两个系统通过各自构成元素产生相互彼此影响的程度定义为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的耦合度,其大小可以反映出旅游流和城市旅游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程度大小[1]。如果两个系统发展水平都比较差,此时耦合度数值却会很高,可以高过一个系统发展水平好而另一个系统发展不好的情况。因此,耦合度模型是存在缺陷的,不能单纯依靠耦合度来判断两个系统的协调程度。在前人研究的成果之上构建能客观反映旅游流系统与城市旅游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模型。

(二)耦合协调度模型和计算方法

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是耦合协调度评价的基础,其目的是为了消除原始数据由于指标量纲或测度量级的差异对评价结果造成的影响。文章采用极差标准化法处理数据。将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分为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两类。公式如下:

(1)

式(1)中,uij为其第i个系统的第j个指标,值为xij(i=1,2;j=1,2,…,n),max(xij)、min(xij)分别为指标xij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旅游流系统与城市旅游环境系统是两个不同且相互影响的系统,可通过集成方法测量指标对耦合系统的贡献程度,一般采用几何平均法和线性加权法。公式如下:

, (2)

式(2)中,U1、U2分别为旅游流和城市旅游环境耦合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λij表示权重,采用熵权法计算各指标权重。熵权法是一种客观的赋权方法,依据各指标的熵值所提供信息量的大小及各指标间的关联程度来决定指标权重的方法,可以克服各评价指标权重的人为因素干扰[23]。借鉴廖重斌对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系统模型[24],推广得到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耦合度模型:

(3)

式(3)中:C为两个系统的耦合度;U1和 U2分别为两个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很显然,耦合度值C∈[0,1]。当C=1时,耦合度最大,表示系统之间或者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处于良性耦合,耦合系统将趋向新的有序状态;当 C = 0 时,耦合度非常小。endprint

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模型:

,其中: (4)

式(4)中:C为耦合度,D为耦合协调度;a、b分别为旅游流系统、城市旅游环境系统的待定系数(研究取值均为0.5);T为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耦合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反映两个系统对协调度的贡献;U1,U2 分别为旅游流系统、城市旅游环境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为了更直观反映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状况,借鉴廖重斌的研究成果,将耦合系统协调发展现状划分为三个大类十个亚类(见表1)。

(三)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设计是定量化研究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耦合系统协调发展的前提。选取指标时,遵循科学性、系统性、代表性、可获得性和可比性原则。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下,构建了乌鲁木齐旅游流—城市旅游环境数据库;将乌鲁木齐旅游流—城市旅游环境两系统耦合视为一个整体,构建了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原始数据取自于《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00—2013)》、《新疆统计年鉴(2000—2013)》、《乌鲁木齐统计年鉴(2000—2013)》,用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

本研究从旅游流系统中的国内旅游收入(万元)、国际旅游收入(万美元)、海外游客人数(人次)、国内游客人数(人次)、客运量(万人)、 客运周转量(万人/km)等6个指标中,选择符合条件的的4个指标——国内旅游收入(万元)、 国际旅游收入(万美元)、海外游客人数(人次)、国内游客人数(人次)作为旅游流系统的评价指标;同样,选取经济环境中符合条件的3个指标——人均 GDP(元)、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元)、第二产业占GDP比重 (%) 作为经济环境的评价指标;选取生态环境中符合条件的 5个指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工业废水处排达标率(%)、工业废水排放量(万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万吨)作为生态环境的子系统的评价指标;选取社会环境中符合条件的4个指标——每万人在校大学生人数(人)、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运营车辆数(辆)、每万人拥有医生数(人)作为社会环境的评价指标(见表2)。

二、乌鲁木齐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耦合协调的实证分析

(一)案例地概况

乌鲁木齐是新疆的首府,是全疆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目前,乌鲁木齐旅游业发展迅速,形成以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为主,入境旅游为辅的三大市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乌鲁木齐已经成国际和国内旅游者来疆的接待中心和集散地。旅游从单纯的产业功能开始向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功能转化[25]。旅游需求现实对城市环境要求也日益提高。

从地缘上看,新疆是中亚、南亚以及西亚和欧洲通往中国的捷径,乌鲁木齐有着吸引上述地区国际游客来新疆旅游的空间以及距离上的巨大优势,还存在着吸引内地游客来疆作边境游、出国游的潜在优势,同时也可使到中国旅游的海外游客东进西出,畅通无阻。乌鲁木齐旅游前景灿烂,完全有希望建设成世界旅游网络的重要节点。

(二)实证分析

根据上述方法,分别计算乌鲁木齐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耦合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以及耦合系统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结果见表3和图1。

1.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发展水平

由表3可看出, 2000~2013年乌鲁木齐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都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对两者综合评价指数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相关系数达到0.859,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存在耦合互动的发展关系。从旅游流综合评价指数变化情况来看,乌鲁木齐旅游流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2003年、2009年旅游流综合评价指数比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受2003年“非典”疫情、2009年新疆“7·5”事件等社会异常事件的影响使得旅游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而导致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的减少。值得关注的是,在旅游流系统中,乌鲁木齐国内旅游相关指标表现明显优于国际旅游,说明其国内旅游发展水平高于国际旅游发展水平,这也印证了Cooper等学者得出的国内旅游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结论[26]。乌鲁木齐城市旅游环境综合评价指数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表现稳定上升的趋势,城市旅游环境综合评价指数从2000年的0.3450增长到2013年的0.8216。2000~2013年乌鲁木齐人均GDP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明显提高,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有一定的下降,表明城市旅游环境水平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提升明显,逐步趋于成熟,对旅游流发展的支撑力度不断增强。

2.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的时间序列分析

从表3可知,乌鲁木齐旅游流系统与城市旅游环境系统的耦合度以及耦合协调度的时间序列的变化在2005年至2013年处于比较平稳的状态,在2009年略有变动但其他年份一直保持平稳上升的趋势,同时在2003年降幅比较大,耦合度下降21.78%,耦合协调度下降16.72%。从耦合度的数值来看,大部分处于0.9以上,但是耦合协调度的数值较小,在0.5左右浮动,说明2000年至2009年之间,乌鲁木齐的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的发展一直处于颉颃状态的关系。

按照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发展程度的差异,将上述耦合协调度等级再划分为3种类型:U1U2,城市环境发展滞后型。由图1可知,在2010年之前为旅游流发展滞后型,2010年为旅游流发展速度首次超过城市环境发展速度,2010年后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协同效应明显,相互间促进作用增强,进而说明了乌鲁木齐城市旅游环境的发展对旅游流发展的支撑作用,并逐渐显现出城市旅游环境不能完全支撑旅游流巨大的流量,需要在今后的城市综合发展中,注重提升城市旅游环境的质量与规模,以增强乌鲁木齐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竞争力。

三、结束语

旅游流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正确认识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之间的关系、协调发展的状态,有益于促进城市旅游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在分析乌鲁木齐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耦合系统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构建了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耦合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入了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乌鲁木齐2000~2013年间两系统协调发展状态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两个系统存在明显的耦合发展特征,系统间要素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并通过系统内部要素的组织和演化,使得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之间彼此协调发展。(2)乌鲁木齐旅游流与城市环境都有了大幅度提升,旅游流综合评价指数从2000年的0.0730增加到2013年的0.8362;城市旅游环境综合评价指数从2000年的0.3450增加到2013年的0.8216。(3)乌鲁木齐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耦合度数值比较高,但是耦合协调度的值比较小,自2000~2010年之间,乌鲁木齐的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的发展一直处于颉颃状态的关系。随着城市旅游环境和旅游发展的成熟,乌鲁木齐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的协调状态呈现出逐年优化的趋势,并在2013年达到优质协调等级。文章不足之处在于耦合指标选取局限于数据的可获取性和延续性,致使其全面性和科学性存在一定商榷的空间,在这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董亚娟, 马耀峰, 李振亭, 等. 西安入境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耦合协调关系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3,32(1): 98-101.

[2]沈建国.新世纪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探索[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8-10.

[3]林越英. 对旅游环境基本理论问题的初步探讨[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8,81(1): 33-39.

[4]王璐璐, 虞虎, 周彬. 旅游业与城市发展的协调度评价——以中国25个主要旅游城市为例[J]. 经济地理, 2015, 35(2): 195-201.

[5]范钧, 邱宏亮, 吴雪飞. 旅游地意象、地方依恋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以浙江省旅游度假区为例[J]. 旅游学刊, 2014,29(1): 55-66.

[6]高楠, 马耀峰, 李天顺, 等. 基于耦合模型的旅游产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 旅游学刊, 2013, 28(1): 62-68.

[7]张佑印, 顾静, 马耀峰. 旅游流研究的进展、评价与展望[J]. 旅游学刊, 2013, 28(6): 38-46.

[8] Zhang J, Jensen C. Comparative advantag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7, 34(1): 223-243.

[9]Marrocu E, Paci R. Different tourists to different destinations. Evidence from spatial interaction models[J]. Tourism Management, 2013, 39:71-83.

[10]Kim S S, Agrusa J, Lee H, et al. Effects of Korean television dramas on the flow of Japanese tourists[J]. Tourism Management, 2007, 28(5): 1340-1353.

[11]徐正林. 我国入境旅游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分析[J]. 世界地理研究, 2003, 12(3): 98-105.

[12]林志慧. 我国60个城市入境旅游流网络特征与地域演化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 2013.

[13]丁正山. 南京国内旅游流时空演变研究[J]. 旅游学刊, 2004, 19(2): 37-40.

[14]吕丽, 陆林, 凌善金. 上海世博会旅游者空间扩散网络分析[J]. 旅游学刊, 2013, 28(6): 111-119.

[15]王奕祺, 吴晋峰, 韩立宁, 等. 北京入境旅游流地理分布与网络特征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4, 28(6): 202-208.

[16]裴博, 马耀峰, 李天顺, 等. 供需视角下入境旅游流与星级饭店系统耦合协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北京市为例[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42(5): 97-102.

[17]裴博, 马耀峰, 李天顺, 等. 陕西省旅游流与旅游资源开发协调发展研究[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44(6): 1001-1004.

[18]李晓静, 王兆峰. 张家界旅游流与交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3, 29(5): 529-532.

[19]余洁.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度评价与优化[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 24(4): 163-168.

[20]生延超, 钟志平. 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 旅游学刊, 2009, 24(8): 23-29.

[21]高楠, 马耀峰, 李天顺, 等. 1993—2010年中国入境旅游与进口贸易耦合关系时空分异研究[J]. 经济地理, 2012, 32(11): 143-148.

[22]吴跃明, 郎东锋, 张子珩, 等. 环境一经济系统协调度模型及其指标体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6,6(2):47-50.endprint

[23]章穗,张梅,迟国泰. 基于熵权法的科学技术评价模型及其实证研究[J]. 管理学报, 2010, 7(1): 34-42.

[24]廖重斌.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 热带地理, 1999, 19(2): 171-177.

[25]王宁霞. 乌鲁木齐旅游空间结构分析[D]. 新疆:新疆师范大学, 2012.

[26]克里斯·库珀, 约翰·弗莱彻, 大卫·吉尔伯特,等.旅游学原理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3.

Coupling Coordination of Urumqi Tourist Flows and Urban Tourism Environment

DONG Zunmeng; LI Xiaodong

(Xinjiang University, Urumqi 830046,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ta of Urumqi tourist flows and urban economic environment, social environment-relate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uring 2000-2013, building an evaluation system for tourist flows and tourism environment systems,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indicators to calculate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two systems index and the coupling and coupling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dex, resulting in the trends and types of tourist flows and urban tourism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The study found: (1) Urumqi tourist flows and urban tourism environment both systems development coupled obvious feature, and both systems hav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2) Urumqi tourist flows and urban tourism environment coupling of relatively high value, but the value of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is relatively small, tourist flows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tourism environment is in a state of antagonistic relations. How to further optimize the city's tourism environment to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s a real problem of urban tourism management department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城市旅游发展特色战略研究 篇7

城市的旅游资源不仅是点状的资源单元, 还包括城市环境、城市形象、城市特色等综合性的资源, 把多个这样的资源单元进行要素整合, 以形成更复杂的旅游资源。城市旅游与景区旅游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城市的旅游吸引力不仅来源于城市内单个的景观要素, 而且是由城市特色、活力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整体吸引力。并且, 城市本身的发展建设也为景区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质的服务条件, 这些也起到了吸引旅游者的作用。城市旅游的开发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工程, 是一个打造整体吸引力的过程, 因此, 既要重视新资源的开发, 又要加强对原有资源的整合, 创造出更高形式的、别的城市难以模仿的综合性旅游资源。城市特色是城市竞争优势的产生、持续发展和升级的关键资源或核心能力, 因此,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 为提高其城市竞争力, 可以从城市特色的角度出发, 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城市竞争战略或经营策略。

1 城市旅游发展的特色选择

城市旅游的发展, 核心理念是通过对城市特色的塑造, 而不断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通过有针对性地进行旅游竞争力优劣势分析和与之相对应的旅游发展战略途径的选抒, 扬长补短, 形成城市鲜明独特的旅游形象, 构成城市旅游发展的原动力, 从而制定出的指导或决定城市旅游发展的全局性策略。

城市发展战略是保证城市持续发展的有力武器。城市特色战略是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将城市看成“商品”, 运用“商品”营销模式, 在“眼球经济”时代, 吸引全世界的目光和资金, 使城市旅游得到可持续发展。

20世纪90年代后, 为了迎接全球化的挑战出现了城市特色发展战略, 这是应对全球化引发的城市间激烈竞争的重要举措。在这个时期, 特色战略已经为大多数城市所接受并成为主动为之发展的战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 城市的功能逐渐发生转变, 人们对城市的认识也不仅仅局限于历史, 更多地关注到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人文精神、文化结构等评价指标, 对城市的研究讨论也进入了高潮时期。立足于当地旅游资源, 打造城市旅游服务特色, 确定城市旅游资源内涵, 创造城市旅游形象个性。依此, 魅力城市、文明城市、最适宜居住的城市等评选络绎不绝, 关于城市发展战略的研究讨论此起彼伏, 城市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有了新的内涵。

城市特色战略顺其自然地被提出, 各大中小城市渴望利用和挖掘本地现有的资源, 塑造出自己城市的特色以在同质化产品时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所以, 城市形象定位与城市特色问题持续升温, 成为城市营销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前沿的新亮点。

2 以城市特色“维持”城市竞争优势

城市与城市之间存在着争夺客源市场的竞争, 因此在旅游形象定位中就必须通过实施差别化战略, 确定本地产品与其他产品相比有何显著差异, 突出该地的独特点USP (unique special point) , 只有独特的东西才能被旅游者从众多相似的信息中区别和感知[2]。

城市特色取决于城市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所积累沉淀的, 具有典型特色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 城市特色与城市核心竞争力、竞争优势之间息息相关。维持城市竞争的优势, 关键在于城市中有价值的、稀缺的和不可替代的城市特色及其种类和数量组合, 以及它的形成和更替能力。其中, 城市特色的种类和数量组合是城市获得竞争优势并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力量, 更替变化是城市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内生动力。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 只有通过持续的累积和更替演化, 才能使城市的竞争优势长盛不衰。

依据城市的特色资源定位, 是今天城市旅游发展建设的一个重要战略, 它为城市旅游的发展指明了目标和方向。但是, 任何不切实际、好高骛远的定位, 不仅由于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太远而举步维艰难以实现, 甚至还会直接挫伤城市居民对实现城市形象的信心和决心。只有对城市旅游发展的现状作充分考察和可行性研究论证后, 慎重地制定城市形象建设的目标, 才能逐步地实现它。

3 城市旅游发展的特色战略

城市竞争力的提高应立足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两个方面。比较优势与城市区位和特有的资源有关, 竞争优势则体现在对这些特色资源的挖掘和有效利用上, 城市竞争力正是资源的价值和利用能力的共同体现。比较优势比较的是特色, 是一个城市与众不同异乎寻常的独特资源。难以模仿的特色最能体现出优势, 孕育出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 现代交通、通讯技术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以及可替代性资源的增多, 城市资源和区位的比较优势在城市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逐步减弱, 而对资源的挖掘利用的竞争优势作用则不断增强。所谓竞争优势实际上就是对资源和特色进行变现的能力。所以, 城市旅游发展的关键就在于一个城市能否把资源特色尽快转化为经济特色、市场特色、产业特色, 以及经济效益和财政收入, 最终转化成为城市的竞争优势。

3.1 认识城市特色, 以促进旅游发展优势的发挥

城市旅游形象塑造的方法, 即着眼于一个“特”字, 把握城市的可读性和可意象性。在目前的城市旅游资源条件下, 旅游发展更加依赖于深藏于城市的文化底蕴, 以及对其的挖掘和利用。对城市特色的构成进行归纳, 可归纳为以下六部分:

一是文物古迹的特色;二是自然环境特色;三是城市的格局特色;四是城市轮廓景观及主要建筑和绿化空间的特色;五是建筑风格和城市风貌的差异[3];六是城市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特色[4]。

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 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城市的规划布局、建筑风格、人文资源等更是具体、突出地展示着城市文化的内涵。因此, 正确地认识城市特色, 特别是城市的文化特色, 遵循系统性、特质性和优质性原则, 避免区域形象替代、背景资源争用等问题, 体现城市旅游形象的多元性, 对城市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至关重要。

3.2 保护城市特色, 以维持城市旅游的竞争优势

一个适宜旅游的城市, 一定也是个有个性的、有吸引力的城市, 发展城市旅游也就是建设城市文化个性的载体。伴随着经济方式的变革、城市发展速度的加快, 城市特色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城市地标风貌、历史文化遗迹等遭到致命的破坏;城市的地域文化, 也在逐步的退化。这些不仅割断了城市文脉也破坏了城市原生态, 在这种形势下, 人们不得不对保护城市特色这一课题更加关注。

一方面, 在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下, 城市特色正逐渐淡化, 甚至消失, 使得城市变得千篇一律。另一方面伴随此过程和结果, 城市特色对城市生存发展的作用正在逐渐增强。

毋庸置疑, 保护城市的特色是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或许有的特色可能与目前的城市竞争优势和竞争力关系不是很密切, 或者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微乎其微, 但它也同样“塑造、孕育”着潜在的竞争优势, 一旦被破坏, 便无法弥补。

3.3 培育城市特色, 以提升竞争优势的驱动力

城市旅游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竞争优势来支撑, 但是并不是说有了新的城市特色、新的城市竞争优势就不需要原有的了。实际上, 新的城市特色和竞争优势都是在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发展, 只不过是改变了发挥作用的环节、方式而已。

城市的价值在于突出城市特色, 打造城市品牌, 塑造城市灵魂, 构筑城市核心竞争力[5]。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不同优势, 城市旅游发展更要突出自己鲜明的形象和异于异地的特色, 从而提升其旅游竞争力, 并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优势。独特性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 旅游产品的独特性越鲜明突出, 其吸引力和竞争力就越大。一个没有特色的城市就好像一个没有个性的人一样, 一定会缺乏魅力。因此, 把握城市特色、彰显城市魅力是保护和开发的共同主题。

摘要:城市旅游是现代旅游业的主体, 与之相伴的是城市之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所有城市都想通过城市特色的塑造, 来形成自己独特的形象。因此, 现代城市旅游发展的战略选择, 其核心理念就是依靠文化影响力和城市个性的塑造, 来不断提升城市旅游的竞争力, 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旅游,特色,战略

参考文献

[1]魏小安.旅游城市与城市旅游——另一种眼光看城市[J].北京:旅游学刊, 2001 (06) .

[2]尹隽.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 (12) .

[3]陈立旭.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J].北京:文化研究, 2003 (03) .

[4]王景慧, 阮仪三, 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9.

青岛城市旅游形象更新研究 篇8

关键词:旅游形象,更新原则,更新措施

青岛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成功地树立了北方海滨避暑胜地的旅游形象,“红瓦、绿树、碧海、蓝天”这个响亮而深入人心的口号使人们记住了青岛。但经过十几年来的景点建设和旅游项目建设,青岛市的旅游产品和旅游结构已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改善,帆船之都、奥运之城、啤酒之乡、外景天堂等等,都代表着新一代的青岛形象。2008年奥运会帆船赛成功的在此举行,巨大的媒体效应及“后奥运效应”极大地改变了青岛旅游国际知名度较弱的现实,把青岛推向了国际旅游市场。凭借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青岛的客源市场将得到大范围拓展,原有的旅游形象已经不能恰当的概括青岛的旅游特色。因此,青岛旅游形象的维护及更新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1 青岛旅游形象的更新原则

1.1 依托城市资源突出形象特色的原则

1)青岛拥有绵长优美的海岸线,且沿着滨海步行道途经多处旅游景点,如八大峡公园、海军博物馆、鲁迅公园、第二海水浴场、东海路南侧、澳门路、奥运比赛基地、石老人海水浴场等。2)山构成青岛城市的脉络,辖区内拥有众多山体,其中包括历史文化悠久的道教全真派的发源地之一——崂山以及诸多城市山体公园。3)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大多依山而建,高低错落;城市交通蜿蜒曲折,快速便利,形成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的城市格局。“海上看城,城中看海”的独特景观亦具有很强的游赏价值。4)由于青岛曾沦为德国殖民地,城区至今保留有众多德式、哥特式建筑,八大关更是拥有“世界建筑博览会”的美誉;青岛历史上还曾是东夷族的生活和繁衍地,是中国著名道教胜地,因而整个城市文化底蕴非常深厚。5)海尔、海信、青岛啤酒等知名品牌企业形成了较为浓厚的商贸城市氛围,同时也为工业旅游项目开发奠定了资源基础。

因此,青岛应围绕“山、海、城、文、商”五大形象特色,加大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开发和宣传力度,改善旅游产品结构,体现自然、人文景观和城市的特色,以提升海滨旅游城市的形象品质。

1.2 遵循市场导向的原则

青岛旅游形象的更新,要在充分认识青岛所在地域的地理文脉的基础上,结合青岛现存与潜在的旅游市场需求,针对一二级市场树立新的形象,稳定市场,最大限度的吸引和开发三级市场,增加客源。

1.3 系统开发原则

青岛旅游形象的更新需要从城市管理系统出发,通过加强旅游硬件与软件的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完善服务内容与设施、增强管理水平、协调各部门关系,以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

2 青岛旅游地形象更新措施

2.1 把握时代契机,发展奥运旅游

奥帆赛的举办给青岛的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持续的奥运效应,也是青岛旅游业加快发展的最大优势。2009年4月1日,国家旅游局授予青岛奥帆中心为“国家海洋旅游休闲示范区”,这是首家滨海旅游主题的国家级示范区。要借助这个有利时机,以奥帆中心为依托,充分挖掘奥运题材,进一步完善旅游功能,包括以国际水平为准,建设国际豪华游轮码头的旅游体系等争创国家5A级景区,吸引世界高端客源使之成为国际知名的水上运动中心、国际体育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市民游客休闲健身娱乐的重要场所。尤其在体育旅游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奥帆赛后遗留下来的丰富的场馆设施和奥运会期间媒体宣传提升的城市知名度,设立某种纪念帆船赛的节庆活动,宣传和普及帆船知识,调动市民和游客的参与性。

2.2 利用品牌优势,提升城市形象

青岛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环保城市,这都是重要的城市品牌;另外,青岛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形成了海尔、海信、青啤等一批工业品牌。可以发挥这些品牌资源的关联效应,使之在产业联动、产业开发和产品营销中起到推动作用,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

2.3 丰富旅游节庆活动,升华城市品位

青岛市应加快在节会旅游发展上的突破,逐步打造成世界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节庆活动,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形象与品位。

2.4 突破传统的滨海旅游,以度假游为核心

围绕建设国际海滨度假旅游城市,做好度假旅游规划,着力发展度假酒店、健身理疗、高尔夫、游艇俱乐部等高端产品,吸引国内外高端客源,弥补欧美客源相对不足的现状。加快推进青岛海泉湾、石老人休闲健身区、唐岛湾游艇会等度假酒店、休闲娱乐、理疗康体、会展影视旅游项目建设,尽快在凤凰岛、石老人、鳌山湾等沿海区域建设一批度假区,逐步提高度假旅游在全市旅游人数和收入中的比重。

2.5 打造国际知名的停靠港

青岛应尽快在整体规划指导下建设青岛湾、浮山湾、唐岛湾海上旅游码头,完善灵山岛、斋堂岛、竹岔岛、龙门顶陆岛交通码头的旅游靠泊服务功能,推进建设一批游艇俱乐部,加快发展水陆两用观光巴士项目,建设一流的国际邮轮码头,将青岛打造成国际知名的邮轮停靠港,扩大世界影响力。

2.6 开发多样化的旅游特色产品

1)丰富特色旅游商品。多年来青岛自主开发的特色旅游纪念品偏少,地方特色不足。为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青岛将推动开发一批有青岛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推动旅游区(点)开发标志性旅游纪念品。2)突出工业旅游优势。在继续做好海尔工业园、青岛贝雕厂等工业旅游产品的基础上,重点开发建设葡萄酒博物馆、机车博物馆等有价值、有影响力的工业旅游产品,力争形成啤酒、葡萄酒、家电、港口、机车等系列工业旅游产品。3)精心设计城市雕塑。城市雕塑是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体现,青岛滨海雕塑长廊、随意可见的小型雕塑、香港中路上的祥云火炬等对形成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北方海滨城市的文化色彩,具有不可替代的寓教于美的显著作用。故应进一步深化此城市文化细节的建设。4)推进婚庆活动新热潮。应利用岛城这一契机推进婚庆服务向多元化和产业化发展,如推出游轮上敲响船钟,海上婚礼烟火表演、婚乐响彻海湾等别出心裁的婚礼活动以及新婚观光、度假旅游等婚礼旅游品牌。还可通过政府措施举办婚庆节会,将青岛地区的婚庆活动推向全国和世界,使之逐渐成为青岛的一项可持续发展的、多元的、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促进旅游服务等各项产业的发展,把岛城打造成“婚庆基地”,成为天然的“浪漫之都”。5)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依托现有乡村旅游现状,统一服务标准,完善基础设施,推动乡村旅游示范点、强镇、特色村建设,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整合大泽山、鹤山、大珠山、小珠山、虎山、丹山等山林资源,发展乡村生态健身游,迎合时代要求,实现乡村旅游发展新突破。6)树立良好的行为形象。要创造与旅游资源质量相匹配的旅游服务质量,就是要发挥政府主导的作用,树立“人人都是旅游形象”的理念,塑造全社会好客的旅游形象。

3 青岛市旅游形象的传播

3.1 形象广告策略

青岛可以通过大众媒体、户外媒体、组织媒体等,组建最佳的媒介体系,以语言、文字、图像等广告形式向社会公众进行有目的的传播与推广,在最恰当的时机推出媒介宣传作品,以期取得最佳的宣传效果。

3.2 公共关系策略

主要通过举办较有影响力的节事活动邀请并吸引国内主流社会上有广泛影响力的新闻媒体和旅游专栏的记者到青岛旅游访问,制造和发布新闻、举办有影响力的活动及游说活动,协调旅游地与公众关系,此类活动一般不需要给广告媒体付费,因此不失为一种低投入、高产出的传播方式。

3.3 网络媒介策略

青岛市应充分利用网络营销这一现代传媒工具,通过设立政府旅游网站、举办旅游企业网站、建立相关旅游网站或网页的链接、创办旅游电子刊物、发展旅游电子商务等方式,全面介绍青岛市“吃、住、行、游、购、娱”的情况,扩大青岛旅游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4 结语

旅游地形象的维护和更新是保障旅游地持续发展和延长形象周期的关键,是在保证核心形象稳定的基础上不断提升附加形象。因此,应以市场为导向,以城市特色为纽带,制订科学的管理措施并及时推出适合当前市场的创意形象,提高游客忠诚度,保障景区的持久吸引力,努力从现代都市、古代遗迹、滨海风貌、度假休闲、节庆活动、海上运动等多角度开创新的整体旅游形象。通过运用多种形象宣传推广的方法维系核心旅游形象并传递最新的形象信息,提高城市的旅游综合吸引力,使青岛旅游在旅游地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敦煌发展城市旅游的对策研究 篇9

关键词:敦煌,城市旅游,市场,基础

悠久历史孕育了敦煌灿烂的古代文化, 遍地的文物遗迹、浩繁的典籍文献、精美的石窟艺术、神秘的奇山异水, 其独特的文化资源吸引了无数的文人浪客来到这里。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 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也因此越来越突出。旅游离不开城市, 现代旅游不仅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而且是城市化的产物。在经济发达和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群落比较密集的地带, 已经形成了不同规模的城市旅游圈 (带) , 旅游开始“城市化”。从整体来看, 现在多数城市只凭借一些旅游景点而不是以城市整体作为城市旅游吸引物, 城市旅游业尚未朝着规模化方向发展。但是, 独特的自然景观、悠久的历史文化及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共同构建了敦煌深厚的旅游资源优势, 为其发展城市旅游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一、发展城市旅游的资源与市场基础

(一) 资源基础

由于城市独特的经济、文化、社会、环境、交通和资源因素, 成为对旅游者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消费地和集散地, 同时也是旅游客源的重要输出中心和带动周边旅游发展的辅助中心。敦煌拥有的名胜古迹有世界人类遗产莫高窟和鸣沙山一月牙泉, 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玉门关、阳关、汉长城、白马塔、雅丹地貌、渥洼池等丝绸之路旅游精华。其中,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1986年被国务院命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敦煌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为神秘飞天、大漠奇观。敦煌目前已初具产业规模, 形成了以城市为基础、以特色旅游产品为主导的良性发展格局, 先后推出了草原、沙漠、森林、民族风情、文化遗迹等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 吸引了海内外大量游客, 将逐渐成为中国21世纪旅游重要基地。

(二) 市场基础

敦煌市坚持旅游立市战略, 打造敦煌旅游的品牌形象, 旅游指标不断攀升。1980年旅游收入只有27.6万元, 1998年旅游收入即达到1.6亿元。2004年, 全市接待游客82万人次, 旅游收入达到3.34亿元。2005年, 敦煌市旅游市场持续升温, 旅游收入达3.9亿元, 占全市GDP的18%, 旅游业成为当地一大支柱产业。城市旅游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并进一步促进了城市地位的确立与发展。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 区位与交通瓶颈

敦煌区域辽阔, 资源丰富, 战略地位重要。但是同其他沿海城市比较, 基础薄弱, 经济增长活力不足, 属于欠发达地区。城市交通成为现代城市血脉经络与城市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密切相关的一环, 地理位置对于城市发展旅游业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这是影响旅游者选择目的地的因素之一。敦煌市由于交通问题使众多的旅游者望而却步, 如果把交通喻为一个地区的血脉, 那么交通问题就成为制约敦煌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敦煌位于西北地区, 可进入性有待进一步改善。如果打破交通瓶颈, 那么势必会使敦煌的旅游业发生巨变。2006年, 敦煌铁路正式开通, 标志着闻名天下的敦煌结束了飞天故里不通火车的历史。尽管敦煌铁路的开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交通不便的现状, 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样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二) 城市空间结构松散, 呈现“点多、线长、面广”的状态

西北地区和沿海地区相比人口稀少, 旅游景点也比较分散, 这给旅游者的旅途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不便, 敦煌也不例外。由于气候条件的影响, 敦煌的各个景区呈现“点多、线长、面广”的状态, 所以, 要彻底了解敦煌要比其他城市花费更多的时间。从旅游资源合理利用和游览组织角度出发, 确定了敦煌“一中心、二组团、三走廊”的旅游空间结构, 即以敦煌国际旅游城为中心, 依托敦煌市东部的文化遗产组团和西部的地质遗产组团, 打造汉唐文化走廊 (丝绸之路南线) 、大汉文化走廊 (丝绸之路北线) 和自然遗产走廊三条主题线路。从旅游线路的有效结合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大时间的利用率。减少由于空间结构的松散而引起的旅游满意度问题。

(三) 旅游经营单一, 缺乏龙头企业

所谓龙头企业是指产业化链条上与市场衔接最紧密、起主导作用的重要环节, 具有开拓市场、提供服务的综合功能, 是推进旅游产业化的关键和核心。敦煌市旅游企业发展基础较差、经营方式单一, 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规模小、诚信度低、缺乏成长性等诸多问题。旅游企业应打破竞争界限, 实现多种形式的联合与置换,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同样的外部环境, 共同的发展目标以及处于同一区域, 能使大家紧密联系在一起, 各个旅游企业应树立合作观念, 形成合力, 推动敦煌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政府部门要加强旅游行业管理, 扶持旅游龙头企业, 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力争突破服务业的瓶颈制约。

三、发展城市旅游的措施

(一) 统筹区内发展, 提高城市外向度

建立对外商业窗口和路径, 使城市产业经济跨入更大的甚至是全球的市场空间, 从而通过国际化输入输出使商业价值获得快速增长。中国的城市化已经启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但城市运营仍然处于方兴未艾的状态。国外的城市发展历程和世界经验告诉我们, 中国的城市只有以国际化视野和城市运营的手段进行规划开发, 才有可能在中国特有的形势下创造出城市独特的竞争力, 从而以良好的规划设计、优越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立足于世界旅游业之林。城市旅游产品是旅游经营者和管理者依托城市资源、设施和环境开发的特殊产品。敦煌的城市旅游产品可分为城市观光旅游产品、城市度假旅游产品、城市专项旅游产品等。

(二) 新元素以小搏大

新元素、新符号往往更能突出城市形象。上海承办APEC会议、申博成功、F1赛道的建设, 均使上海这个“国际、现代、潮流和活力”的城市一次又一次地成为世界的焦点。大连街头漂亮的女骑警, 也能让世人津津乐道一番。充满活力与创意的新元素在城市品牌塑造中通常起到以小搏大、事半功倍的奇效。然而, 好多城市在“不求最好, 但求最大”的意识里“打造”了很多不伦不类的地区最大、全国最大的所谓大手笔, 浪费了大量财力却成为蹩脚的永远屹立的城市“丰碑”。除了硬性的工程还有软性的项目, 此起彼伏的节日大都是跟风之作, 例如, 全国有20多个城市在搞风筝节和冰雪节。敦煌市本身地理位置不佳, 而且敦煌市的地理面积和人口在发展城市旅游的硬性条件中都是不具最优条件的, 这给敦煌发展城市旅游带来了一定的劣势。敦煌市应在自身资源基础之上推出有特色风格的营销策略, 能够使敦煌在短时间内成为民众谈论的焦点, 并能形成良好的口碑, 达到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好客度的目的。

(三) 提高城市导游职业修养

处在旅游服务工作第一线的导游员是导游工作的主体。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也需要这些人员的维护与推广。随着旅游业的大发展及人才市场的成熟, 导游将成为一种崭新的工种, 导游人员将成为一支文化产业队伍。敦煌在对导游的职业培训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科学定位导游职业, 强化服务意识, 使导游人员保持一颗平常心, 在旅游者面前显示出良好的精神面貌。二是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 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 提升导游队伍的整体素质,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对他们的管理逐步由行政方式的管理转变为行业方式、市场方式的管理。建立导游公司和导游员协会是敦煌在发展中可以着重考虑的一点。随着旅游热度的提升, 敦煌市对导游人员的需求量还会逐年增大, 在旅游发展规划中, 应针对当地旅游者的数量、国别和类型, 对导游人员的数量、素质和语种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目标和测试, 在满足游客需求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职业修养。

(四) 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 生态环境脆弱, 这是敦煌发展旅游业的瓶颈之一。现在国家管理部门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对敦煌发展旅游业的限制, 所以, 敦煌市旅游局一直在加强城市生态环境的治理。城市周边的用水治理工程, 目前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城市的垃圾排放已经通过了正确的处理渠道, 对城市的污染下降了很多。敦煌市近年来大力加强天然野生动植物保护, 建设周边防护林、农田林网, 全面实施城市绿化工程, 使全市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鉴于敦煌地处沙漠戈壁环围之中, 饱受风沙危害。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敦煌市提出了“封滩育林、保护植被、因害设防、镶边堵口、发展果园、配套林网”的工作方针。近年来, 重点对黑山嘴、吴家沙窝等12个风沙口进行综合治理, 对缺口断带的周边防护林和农田林网进行补植和更新, 坚决制止毁林开荒。这一系列措施的坚持执行, 相信敦煌市在未来的若干年后的生态环境会有全新的改变。

参考文献

[1]范能船, 朱海森.城市旅游学[M].上海:百家出版社, 2002.

[2]吴志强, 吴承照.城市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3]俞晟.城市旅游与城市游憩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4]王兴斌.旅游产业规划指南[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0.

日本城市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篇10

东京人口1264万, 面积2187平方公里, 是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像浅草寺和东京塔这样的历史文化古迹和名胜建筑为主要传统旅游景点。现在从尖端科学技术、动画、时装、电影、音乐、丰富的饮食文化等到现代东京人的生活方式都成为非常有魅力的旅游资源, 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东京的旅游业发展在日本各城市中处在一个鹤立鸡群的地位。根据东京都产业劳动局观光部发布的数据, 2006年访问东京的国内外游客数达到了4.2亿人, 比上年度增加3.7%, 其中外国游客数为481万人, 比上一年度增加7.1%;合计旅游消费收入4兆日元 (约合363亿美元) ;由此带来的生产波及效果为9.4兆日元 (约854亿美元) , 带动了5 3万人的直接和间接就业 (东京都产业劳动局观光部企画课) 。日本国际观光振兴会的调查数据显示有5 8.2%的访日外国游客到访东京 (2004年) , 而同一年其他都道府县的到访率都不超过它的一半, 如大阪21.6%, 京都17.4, 福冈8.2%, 兵库6.2%, 神奈川1 6.4%, 爱知9.6%, 和北海道4%。

三、东京旅游发展战略

东京都政府在2 0 0 1年设立了专门负责旅游管理的行政机构--观光部, 隶属产业劳动局, 下设策划科和振兴科。前者负责旅游相关的策划与协调, 以及旅游相关情报的收集与提供, 城市整体营销等工作;后者负责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旅游城市建设、旅游振兴事业和旅游企业相关的法规的实施管理工作。2002年在日本率先制定了《旅游产业振兴规划》。为申办奥林匹克运动会, 东京于2 0 0 6年颁布了《1 0年改造东京计划》, 提出了建设世界各国人们向往的魅力都市的口号。为了配合申办奥运会, 充分开发地方特色, 提高城市魅力, 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东京都政府于2007年3月制定了新的《旅游产业振兴规划》。新的旅游规划也是为了对应当今激烈争夺国际游客的国际形势和对应战后出生高峰人口进入退休年龄, 年轻人口比例减少, 城市都市活力下降等国内问题。

1. 旅游发展定位与目标

东京都在2 0 0 2年确定了旅游业的重要产业地位。新规划明确了新的旅游发展战略目标:接待的入境旅游者人数在2 0 1 2年达到7 0 0万, 国内旅游接待人数达到5亿, 旅游消费收入5兆日元, 经济的波及效果达到10.7兆日元 (约909亿美元) , 创出66万就业职位。旅游开发的总体目标定位是“具有活力与风格的世界都市。”

为实现旅游目标的战略措施包括:向世界宣传东京都的魅力;开发旅游资源和完善旅游接待体制。

2. 城市魅力宣传战略

为摆脱城市竞争中的落后局面, 从2001年开始东京就加大了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新一轮的规划将旅游宣传促销, 特别是都市魅力宣传作为重要的战略内容。

宣传战略的内容首先是积极开展城市整体营销。旅游城市宣传战略被看作是东京赢得奥运会的主办权的统一的城市营销活动的一部分。都政府通过民间团体向世界各国特别是亚洲国家宣传促销东京。在纽约等一些海外城市选聘旅游代言人, 组织协助当地的旅行社开发访问东京的旅游产品。在2002年东京都就提议成立了“亚洲旅游促进协议会”, 与亚洲其他8个城市结成了联盟共同开展旅游促销活动。东京都设立了旅游信息网, 印制了大量的旅游宣传册子和地图, 免费分发, 为旅游者提供最新的旅游信息。宣传资料和网页使用了8种语言。中文的旅游信息使用了简体字和繁体字的两个版本, 旅游宣传细致而有针对性。

其次, 积极招揽国际会议。东京都将国际会议作为宣传东京, 提高东京的国际知名度的大好机会。东京都加强了会展人才培养, 在在资金等方面资助和协助会议的招揽和主办方。

第三, 积极通过大型节事活动宣传东京都市魅力。东京国际马拉松赛和国际动画展销会等赛会已经在国际上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除此之外, 还有像东京国际电影节, 东京时装周, 狂热东京爵士、三宅摩托车大赛等国际性的节事活动。东京通过支援这些活动的开展, 努力提高城市的知名度, 宣传东京的魅力, 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

3. 城市魅力打造战略

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 东京都非常重视个性魅力的打造。东京在江户时代就已经形成相当的城市规模, 当时的城市景观给国内外游客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在高速经济成长和城市扩张中, 相当多的老建筑和街景被破坏。在最近的几次旅游规划中都强调了历史建筑物的保存和利用, 保护具有传统历史文化的商店街。东京从江户时代开始就是一个以水为特色的都市, 针对国内外游客对水景资源利用不足的情况, 东京提出重点打造东京水边城市景观, 指定了“水边景观形成特别区域”, 从旅游的角度, 推进河道两岸的景观建设, 形成与水上风光相协调的魅力景观空间, 并开展了“运河复兴运动”, 开辟了水上餐厅, 水上结婚晚会等活动。

城市魅力打造战略还重视利用现代城市的特色, 开发出具新的旅游资源。东京的制造业、科学技术、动画、体育和商业设施非常发达, 政府支援相关的企事业单位, 利用这些优势开发了产业旅游、购物旅游、修学旅游和体育旅游等具有新的都市魅力的旅游产品。

4. 旅游接待设施与体制的强化战略

近年来海内外游客的增加, 成田国际机场国际线的容量已经达到了极限, 东京将原来作为国内机场使用的羽田机场扩建, 新开辟国际航线, 大量增加了中国、韩国等东亚地区的航班, 并且积极推动横田军用机场设施军民公用, 确保旅游交通通畅。

东京都建立了外国游客欢迎卡制度。欢迎卡用多国语言印制, 卡上印制了东京的地图, 旅游景区, 购物和餐饮等旅游相关设施的介绍和联络地址和电话, 介绍了紧急情况的对应方法和应急电话。使用欢迎卡的外国旅游者可以享受到旅游景点、饭店、交通等很多旅游设施的优惠服务。这项措施让旅游者感觉到东京的热情, 也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高物价带来的旅游成本压力。

东京都特别注重改善散客接待环境。游客可以在机场、车站和景点设立的旅游信息中心和旅游咨询处获得免费旅游咨询和取得多种语言的导游资料。东京建立了便利的公共旅游交通系统, 在游客需要的每一个路口都有明确的指示路牌。旅游交通和设施用多种语言和图案来标示, 帮助外国旅游者克服语言障碍。例如地铁除了用外语标示线路和车站名以外, 还用罗马字母、数字和不同颜色来标示, 任何不懂日语的人都可以自由自在地独自游览东京。东京都还招聘旅游志愿者用7种语言为外国旅游者提供导游服务。

四、对中国城市旅游发展的启示

日本城市旅游开发的经验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首先是旅游发展战略的形成和实施中多方参与的制度。政府在制定旅游规划中广泛听取了各方意见, 确保发展战略为各方共识, 为旅游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例如东京编制的旅游产业振兴规划对各级政府, 旅游企业与团体和居民在旅游振兴事业中的责任做出明确规定。政府成立观光事业审议会决定关于旅游事业的规划和重要事项, 设立由学者、本地旅游企业和地方行政人员组成的“旅游城市建设推进协商会”参与决策, 协调有关旅游城市建设的问题。东京都政府和中央、邻近各道府县及下级政府机构, 以及旅游相关团体形成了一个沟通网络, 定期交换信息, 协调发展。对居民和旅游相关的非政府组织提供情报, 创建一个多方参与旅游开发与管理的一个良好平台。

其次, 尊重传统, 保护文化, 确保城市在全球化过程中保持独特的城市风格。地方特色是旅游地区的成功的重要因素。东京都在旅游规划中加大了对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 克服全球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个性消失的倾向。传统建筑、老商店街、水边景观作为东京的特色旅游资源得到了重点保护和开发。动漫、时装、电器街等新的地方元素也作为旅游资源得到开发, 为东京增添了都市旅游的新色彩。

再次, 重视旅游接待环境的改善。东京的旅游设施和旅游资源开发相当成熟, 旅游开发更多地投向旅游环境的整治。旅游交通衔接, 旅游标示设置、多种语言的旅游情报的提供、旅游安全保障等措施体现了游客导向的开发思想, 极大提高了旅游者对目的地的好感度 (国际观光振兴机构, 2 0 0 6) 。

东京的旅游发展战略措施具体而细致,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6年的入境旅游接待人数比2000年上升了80%, 比同期北京的增长率3 8.4%高出了一倍以上。在城市旅游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我国的城市如何借鉴东京的经验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社团法人日本观光协会.从数字看旅游.2005

[2]产业劳动局观光部企画课http://www.kanko.metro.tokyo.jp/public/gyosei_news_14.html

[3]东京都.东京旅游产业振兴规划http://www.kanko.metro.tokyo.jp/public/gyosei_news_12.html

文化性城市公园旅游解说系统研究 篇11

【关键词】北京大观园;旅游解说系统;城市公园

1.相关背景概述

1.1城市公园的功能与作用

城市公园是一种为城市居民提供的,有一定使用功能的白热化的游憩生活境域,是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它作为城市主要的公共开放空间,不仅是城市居民的主要休闲游憩活动场所,也是市民文化的传播场所[1]。

1.2旅游解说系统概述

旅游解说是为了实现旅游者、旅游目的地以及旅游经营者、旅游管理者等和各种媒介之间的有效沟通而进行的信息传播行为[2]。

旅游解说有自导式和向导式解说两种类型[3]。向导式解说系统亦称导游解说系统,以具有能动性的专门导游人员向旅游者进行主动的、动态的信息传导为主要表达方式。自导式解说系统形式多样,包括牌示、解说手册、导游图、语音解说、录像带、幻灯片等,其中牌示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

2.北京大观园旅游解说系统现状

北京大观园位于北京市宣武区南菜园街12号(市区西南隅护城河畔)。经过几次实地调查、观察,初步了解了大观园的解说系统现状。

通过调查统计,北京大观园标识牌类型及数量、分布统计如下:

景点景观解说共159处。其中入、出口标志为4处,内部景点景观名牌47处,植物名称标识62处,游览全图标牌3处,分别位于南门、省亲大殿;音箱设施21处,散布景区中、只播放音乐;音频讲解设施2处,位于暖香坞(惜春住处);公园简介3处;模拟动画1处,位于迎春住处,简单展示古代买卖盐的场景。

旅游交通解说,即景点间导示牌,共26处。

饮食设施解说,即饮食标识,共3处。

文体娱乐设施解说,共7处。其中,人文節事活动介绍有5处,主要介绍画展及红楼文化活动;影剧院、俱乐部标识有2处。

商业服务设施解说,主要为照相标识,共5处。

设施管理解说,共31处。其中,游客须知有1处;西门友情提示如游客止步有3处;爱护文物、请勿攀登、安全提示类有27处。

安全设施解说,即消防、紧急出口标识,共4处。

其它设施解说,包括管理处标识2处;公共卫生间标识7处。

3.大观园旅游解说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3.1存在问题

3.1.1解说力度不够、形式单一

北京大观园旅游解说几乎都是解说牌及少数的讲解人员,而音像制品解说、出版物解说、语音导游解说等其他形式的解说非常少,缺乏具有实用功能的导游手册、导游图和针对不同类型旅游者的专业解说出版物。

3.1.2解说功能没有充分发挥,信息的获取性不高

像导游人员的讲解,只是引领游客很快地把各景点穿一遍,只是简单告诉游客此景点是谁的住处,而游客在游览过程中通过标识牌就可以了解这些基本知识,没有留给游客自己观察体会的时间。

3.1.3游客服务中心解说功能薄弱

观察发现,大观园游客中心空间狭小,且很多游客不会主动利用;游客中心内部基础设施不完善,缺少对大观园解说的宣传册;服务人员态度也不够友好,这是公园解说系统需要完善的重要方面。

3.2完善旅游解说系统的建议

3.2.1加强游客中心的解说功能

游客中心应加强建设,通过模型、讲座、音像制品和幻灯片的放映,使游客更深入的了解各具体景点关于人物命运、性格特征及景点典故等具体的知识,满足游客对景区知识的需求,以此提高游客中心的解说功能。

游客中心的服务或讲解人员应对大观园景点景观的历史背景、典故由来熟悉,服务应热情大方、体贴周到,针对不同层次游客的需要,提供富有特色的导游讲解服务。

3.2.2加强音像品和印刷品的解说功能

景区应在入口处、游客中心、购物中心等处增加宣传,游览宣传教育材料要品种齐全、内容丰富、准确,制作精美。其中要引进语音导游解说系统,可以涵盖整个公园方方面面的介绍,而且可以重复、有选择的听,对旅游者全面了解园内各景点,丰富知识很有帮助。

3.2.3深析解说对象,突出主题,重视历史文化内涵的解说

大观园应重视挖掘该园的文化内涵,重视对该园历史文化主题的解说,包括公园的基本情况介绍、景点景观名称由来、人物性格命运简介、节庆活动展示、不同季节的景观等方面。大观园有着丰富的植物资源,对古树的解说不能只局限告知游客树的名称,还要介绍观赏特性、药用价值、物种变迁、生态作用等方面。

3.2.4增加导游手册等出版物解说

旅游解说的目的并不仅仅局限于向到访的游客介绍和宣传大观园的各方面信息,还涉及到通过游客的口碑传诵。因而,大观园应通过调查游客结构,分析游客年龄、性别、收入、职业等各方面特征,根据各层次游客的需要来开发、设计导游手册和解说词。

【参考文献】

[1]孟刚,李岚,李瑞冬,魏枢.城市公园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7.

[2]张立明,胡道华.旅游景区解说系统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2006:7.

[3]吴亚东. 基于环境教育功能的生态旅游区环境解说系统构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

[4]北京大观园网站.北京大观园 http://www.bjdgy.com/.

城市旅游研究 篇12

一、城市近郊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 尤其是人们的旅游消费开始由长距离旅游向中短途旅游转变, 从追求旅游景点名气向追求旅游质量转变, 短线旅游、乡村旅游等城市周边旅游已成为消费者的旅游热点。城市郊区旅游资源依托大城市稳定的客源市场, 以及资源、客源、区位和设施优势, 吸引着大量的城市居民去观光、度假、休闲和娱乐。

(一) 城市近郊旅游发展现状。

从生态环境角度来看, 由于城市人口和交通的高度集中, 城市问题日显突出, 主要包括大气污染、噪声污染、交通拥挤、能源紧张、城市绿地空间日趋减少等。我国城市绿地空间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明显要少, 人均仅4.1平方米, 而近几年由于城市扩大等原因, 不少绿地挪作他用, 使绿地空间更显紧张。由于城市绿地空间不足, 制约了城市居民的户外活动, 一些城市公园已出现人满为患的局面, 特别是周末尤为突出。而城郊生态环境相对较好, 郊野空间开阔, 空气清新, 有江河湖泊、绿草森林、鸟虫啁啾等这些市区缺乏而又是人们向往的生活环境, 许多城市周围还有风景胜地、寺庙古刹、名人陵墓等景观, 郊野的田园风光、农家生活也让城市居民心驰神往。这些都强烈地吸引着厌倦城市喧嚣、繁杂生活的城市居民奔向郊区。

从旅游者的角度来看, 节假日延长、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闲暇时间的增加是人们能够实现外出旅游的前提条件, 而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是其内在因素。在旅游消费上, 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不再愿承受“人车劳顿”之苦, 花费许多钱财东西南北几千里路观光游览, 而是热衷于足刚出户, 不用远行就能观赏到丰富多彩的田园风光和游览主题公园。

另外, 城郊旅游所拥有的特性也是促使其自身发展的重要原因, 如优越的区位条件使其拥有大量潜在的旅游客源市场;“回归自然”、“可持续发展”等发展基调, 使人们在与自然对话中, 全身心得到放松、家庭亲情得到融合、朋友关系得到升华;参与体验性较强使得城郊旅游者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积极参与;各种人文旅游项目, 如历史遗址游、名人故居游、文化名城游、特色居民游、民俗风情游、民间艺术游、革命圣地游、各种主题乐园、宗教旅游等飞速发展也大大提升了城郊旅游的文化内涵;城郊旅游产品多种多样, 有传统的自然观光游览, 也有时尚的蹦极、攀岩、跳伞等专项旅游。同时, 其经营方式也是多样的, 不受地区、部门的约束。城郊旅游无论从资源、产品和经营方式各方面来看, 都是综合的, 具有极强的包容性。

(二) 城郊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 城郊旅游的大众旅游市场已经形成, 然而从城郊旅游自身发展来看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很多城市的城郊旅游景点的设施布局犹如“天女散花”般处于无序化状态, 缺乏科学的优化组合;同时, 没有良好的交通、接待等配套服务设施, 旅游项目雷同, 重复建设过多, 过于超前的旅游业开发也不利于旅游业整体效益的发挥;城郊旅游产品结构类型单一, 主题设计雷同, 地域环境和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 创新不足, 同一地域常常出现众多同一类型的旅游地和产品, 导致竞争加剧, 旅游地和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大部分城郊产品形象定位较低, 缺少精品项目, 都是一些传统的旅游项目, 无外乎就是让客人漂流、农家乐等, 都是把城郊旅游定位为一种低消费、低层次的旅游产品;城郊的基础设施相对较为落后, 交通、通讯、给排水、电力、饭店等等均不可能与城市相比。另外, 城郊景观出现严重的城市化倾向, 旅游产品开发中“先人造景观, 后自然景观, 重人造景观, 轻自然景观”的做法尤显突出, 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大量城市景观建筑, 这种人工景观可以收到短期经济效益, 然而从长远来看, 会受到严重的挑战。再者, 城郊旅游的宣传力度不够, 游客与景区的信息不对称, 游客一般通过朋友推荐、网站、杂志、报纸、电视等方式的宣传来收集信息, 对景区的交通情况、住宿、饮食、购物等情况了解的渠道较少。许多城郊旅游景点、景区只是依靠回头客和口碑效应带来一些客源。旅游宣传、促销缺乏强有力的手段, 未能充分引导和调动市场。

在现实城郊旅游发展中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 片面追求客源数量对自然环境和生态已造成了很大破坏, 景区布局分散, 占用了大量土地, 造成了资源浪费, 严重制约了城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地产发展现状

目前, 旅游业的繁荣带来了旅游地产的规模化开发。我国旅游地产现阶段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主要由政府主导开发。

在我国特殊的政治和经济制度背景下, 对旅游区和旅游地产开发还主要由政府主导, 政策性明显。由于思想观念的落后和对旅游地产自身规律的背离, 使得旅游地产的发展偏离了市场的需求, 许多大型的旅游地产项目难以正常经营, 甚至濒临破产, 成为烂尾项目。

(二) 高端化日益明显。

由于作为主导的开发者———政府没有明确旅游地产的市场定位, 把目标客户定位于高端消费人群, 而忽视了中端消费者, 失去了大量的市场份额。

(三) 投资方式日益多元化。

早期的旅游地产主要由国有企业进行投资建设开发与经营管理, 民营企业的投入少之又少, 更鲜有外资企业的投资。目前, 我国逐渐放开对旅游地产的开发权, 大量国内民营企业成功获得开发权, 而有强大资金能力和管理经营能力的外资企业也纷纷以酒店管理公司的身份涌入我国旅游地产项目的开发运作中, 为该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生命力。

(四) 资源优势明显。

目前旅游地产开发项目大部分分布于我国较好的风景区, 占据了较优质的旅游资源, 因此具有了强大的资源优势, 为将来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发规模逐渐加大, 无论是投资项目还是旅游地产的面积都非常大, 周期比较长, 逐渐与国际接轨。

(五) 投资和度假消费需求加大。

旺盛的旅游地产需求为其规模化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早期对旅游地产的需求以国内商务型、会议型度假为主, 家庭式的休闲为辅, 而目前商务型和家庭型则平分天下, 共同支撑了旅游地产的开发。异地置产的兴起也为旅游地产的兴盛做了不小的贡献。

三、城市近郊旅游与旅游地产耦合发展研究

(一) 城市近郊旅游对旅游地产有带动作用

1、良好的资源环境。

随着旅游的发展, 城市近郊旅游目的地的原始风貌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和改变, 但由于其城市化率总体说来相对中心城区水平较低, 受到现代工业开发和城市建设的影响较小, 受各种类别的污染也相对较少, 基本能保持其本身的自然山水风光和田园风貌。同时, 我国旅游资源种类多样, 包括温泉、湖泊、草场、山林、雪原、喀斯特地貌等众多类型;这些丰富多彩且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成为旅游地产开发商和购房游客的特殊吸引物, 成为游客在考察旅游地产物业时的首要考虑因素, 极大地带动了城市近郊旅游地产的发展。

2、广阔的市场需求。

随着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旅游需求量也正在逐步加大;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和紧张的工作除了为人们带来更高的收入外, 也逐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理念, 人们更加渴望在有限的假期时段回归自然、体验休闲度假生活, 以达到放松身心, 提高生活品质的目的, 旅游地产的产生与发展正迎合了人们的这一需求。因此, 具有良好资源与区位优势的城市近郊旅游目的地成为城市居民出游居住的首选地带, 从而使城市近郊旅游目的地在发展旅游地产时将具有广阔的客源市场。

3、旅游产业综合带动效应。

旅游产业本身就是综合带动非常强的产业。城市近郊旅游的发展同样能够带动交通、通信、餐饮、酒店、商业、地产等行业的发展。事实上, 旅游业的发展是一个与相关部门和众多行业的互动发展过程。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依赖着社会其他行业的发展, 同时也能够极大地带动和刺激相关部门和行业发展。旅游业在与其他行业联合互动发展时, 将比单纯强调发展旅游业或其他某一行业对地区经济的影响更加显著, 有利于形成产业经济良性增长, 保证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二) 旅游地产促进城市近郊旅游的发展

1、提供资金支持, 提高旅游目的地经营水平。

旅游地产项目的投资为城市近郊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大量资金的支持, 有利于旅游目的地开展更全面、更深层次的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的建设, 能有效推动旅游目的地更新颖、更高级和更综合的经营模式的出现, 并进一步改变过去旅游地仅依靠门票维持收入的局面。而众多特色接待设施既能满足游客需求的多样性, 又能增加旅游地收入, 大大提高了旅游地的盈利能力, 改善了旅游目的地的经营水平, 推动了旅游地的全面发展, 延长了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周期。

2、优化产品结构, 提升旅游目的地竞争实力。

旅游地产项目及其接待设施既可以作为一种景观资源, 与旅游地协调发展的同时又最大化地体现各自特色;又能改变城市近郊旅游目的地过去仅以简单静态的方式来吸引游客, 而忽略动态手段的产品开发方式, 使得各近郊旅游目的地内部能打开旅游产品开发的新思路, 从整体上有效弥补原有旅游资源和产品所存在的不足, 丰富旅游产品的层次, 促使旅游产品多元化综合性发展, 有效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地区旅游消费结构。

3、产生联动效应, 保障旅游目的地可持续性。

旅游地产项目的建设一方面能带来优质的物业管理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 这就有利于使旅游目的地形成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完整接待体系, 同时极大地带动当地人口的就业水平。而且, 旅游地产的产生与发展就能更加合理地对旅游资源和各种能源进行利用, 有效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 实现旅游业、地产业的有序发展;使得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相协调, 既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 又保证后代人的权利不被侵犯, 因此城市近郊旅游地产的发展真正实现了对一些不可再生资源的永续利用, 实现了环境保护和当地经济共同发展的目标, 使得城郊地区与城市的差别逐渐缩小。

4、旅游地产可以促进旅游业发展模式的转变。

旅游地产的发展是伴随着休闲度假旅游的产生和普及而发展起来的, 同时, 旅游地产的发展又反过来支持和引导休闲度假旅游的深入, 进一步改变传统观光旅游粗放式的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发展道路, 不再以单纯追求接待人数的增加而提高收益, 旅游地产的发展使旅游者逗留时间增长、消费水平提升, 各种商贸往来成倍增长, 使旅游经济走向效益化发展模式。

四、总结

由上可以看出, 城市近郊旅游目的地通过其良好的资源环境、优良的地理区位、广阔的市场需求及发展旅游产业产生的综合效应来带动旅游地产的发展, 而旅游地产的发展则能够促进城市近郊旅游地实现产品结构的优化、旅游地经营水平的提高和竞争力的提升, 并促使旅游地生命周期发生变化, 保障旅游地发展的可持续性和郊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在城市旅游经济发展进程中, 如果能将城市近郊旅游业和旅游地产系统高度耦合, 促进两者良性协调, 为城市旅游经济迎来更大的上升空间。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出游理念的深入, 以及带薪休假的逐步推行, 城市近郊短途旅游越来越成为城市居民旅游的首选。而在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旅游消费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的同时, 一些企业开始以房产开发的形式介入旅游产业发展, 推进以旅游为主题的房地产项目开发的兴起。旅游业与房产业都是第三产业中附加值高、关联性强的产业, 二者的融合势必成为中国经济新一轮的增长点。

关键词:城市近郊旅游,旅游地产,旅游经济

参考文献

[1]生延超, 钟志平.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旅游学刊, 2009.8.

[2]刘云, 甘开鹏.国际公约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兼论我国可持续旅游发展之路径[J].经济问题探索, 2010.1.

[3]朱萤, 刘云.基于DLC理论的石林景区经营管理对策研究[J].旅游纵览, 2012.12.

上一篇:农村变化下一篇:策略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