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城市旅游形象(共8篇)
成都城市旅游形象 篇1
到目前为止, 成都市已推出了多个旅游口号宣传其旅游形象, 包括“成都, 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熊猫故乡”、“休闲之都”、“天府之都”、“美食之都”、“成功之都”、“田园城市”以及“东方伊甸园”等[1], 并且围绕这些主题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活动, 尤其是在国内市场产生了较高的知名度。但是成都由于缺乏一个明确、生动、鲜明的旅游形象, 缺乏一套能够彰显成都城市魅力的城市品牌体系, 国际知名度还不高且入境旅游差。从理论到实践都表明鲜明独特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有助于增强旅游目的地的综合竞争力, 对于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的过程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并且有助于提升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档次, 增加旅游者的心理效果和心理附加值;同样旅游目的地形象也是宣传促销、市场开拓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2]。鉴于以上原因分析, 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就成都市旅游目的地形象进行一个初步探索, 并且分析影响其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因素, 以期了解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因素, 不仅有助于提升成都市旅游目的地形象, 而且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问卷设计及发放
问卷设计的目的在于了解成都在游客心目中的形象, 并且了解影响成都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因素是什么?
问卷设计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社会人口学特征、心理因素、旅游经历、信息资源、危机事件等。
本次调查在2012年3月22日至4月15日进行, 选取宽窄巷子、天府广场、新南门旅游集散中心、文殊坊、火车站、金沙遗址博物馆、锦里、武侯祠、黄龙溪古镇等景区景点及车站等人流量相对较大与游客集中的地区进行关于成都市旅游目的地形象影响因素的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 回收300份, 其中有效问卷276份, 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100%和92%, 体现了较高可信度。
二、结果分析
1. 问卷调查结果
(1) 社会人口学特征
男性占61.96%, 女性为38.04%;25岁~44岁的中青年人居多, 占47.83%, 14岁以下、15岁~24岁、45岁~64岁、65岁以上的分别占0、21.74%、22.83%、7.60%;初中及以下, 高中、中专及职高, 大专、本科, 研究生及以上分别所占比例为8.70%、23.91%、58.70%、8.69%, 可见来成都旅游的游客学历以大专、本科为主;从职业构成来看, 来成都旅游的主要以企事业管理人员为主, 占28.26%;从月收入来看, 1200元以下、1200元~2500元、2500元~4000元、4000元~6000元、6000元以上游客分别所占比例为16.30%、30.43%、31.52%、11.96%、9.79%, 可见来成都的游客月收入以中低收入者为主。
(2) 心理因素
游客旅游喜好以游览观光居多, 占69.57%, 娱乐购物、休养疗养、会议商务、科学考察、其他的分别占6.52%、8.70%、5.43%、3.26%、6.52%;从来成都游客的旅游目的以观光游览为主, 占34.78%, 休闲/度假、探亲访友、商务/会议、健康/疗养、文化/体育/科技交流、购物/逛街、其他分别占21.74%、8.70%、21.74%、1.09%、2.17%、2.17%、7.61%;游客旅游方式以家庭或与亲朋结伴居多, 占31.52%, 单位组织、旅行社组织、商务/会议/学习顺便、个人专程旅游、其他分别占14.13%、6.52%、21.74%、、25%、1.09%。
(3) 旅游经历
来成都旅游的游客以往到达最远目的地多为在四川邻近省市旅游, 一般以借助公务/商务顺便旅游为主, 大多每年旅游一次~五次, 占被调查对象80.43%
(4) 信息资源
从游客获取成都旅游信息的途径来看, 主要的是电影电视 (34.78%) 、以前游览经历 (29.35%) 、亲戚朋友的介绍 (27.17%) 、网络 (23.91%) 、报刊 (13.04%) , 而通过旅行社介绍的比较少 (3.26%) , 这也与大部分游客是以家庭与亲朋结伴, 个人专程旅游相关。
(5) 危机事件
在有效回收的276份问卷中, 有33.70%的游客在汶川地震以后, 更加关爱成都, 特别想去感受体验成都人的生活方式;31.52%的游客对成都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和认识, 表示有机会一定去成都旅游;25%的游客更加关心成都, 特别想尽快去看看灾后成都的状况;1.07%的游客更加关注成都, 但是害怕到成都出差或者旅游, 这以老年游客为主;还有8.69%的游客选择了其他。
(6) 成都旅游目的地形象
根据成都已推出的旅游宣传口号, 32.61%的游客赞同成都为“休闲之都”, 25%的游客赞同张艺谋提出的“成都, 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 20.65%的游客认为成都是“天府之城”, 各有6.52%的游客认为成都是“熊猫故乡”、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及其他, 没有游客赞同“东方伊甸园”的旅游宣传口号, 结果表明成都旅游给游客留下的深刻印象为休闲, 这也是游客最为赞同的宣传口号, 为成都旅游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从游客认为最能代表成都旅游形象的标志来看, 有34.78%的游客认为都江堰-青城山代表了成都市旅游形象, 23.91%的游客认为天府广场代表了成都市旅游形象, 15.22%的游客认为春熙路是成都市旅游形象的标志, 7.61%的游客认为熊猫基地代表了成都市旅游形象, 另外还有5.43%的游客认为杜甫草堂才是成都市旅游形象的标志。从游客对成都旅游形象整体评价来看, 68.75%的游客认为成都旅游整体很好, 下次还会再来成都旅游;21.74%的游客认为成都旅游整体较好, 一定会向亲朋推荐;6.51%的游客认为成都旅游一般, 还来不来旅游无所谓, 没有游客认为成都旅游较差。结果表明成都旅游整体上做得已经比较完善, 但是亟待改进的环节也是很多, 比如说在调查过程中游客提出的打的难、景区景点门票收费贵等。
2. 结果分析
(1) 社会人口学特征与旅游目的地形象之间的关系
从性别来看, 来成都旅游的女性游客对成都旅游形象的整体评价高于男性;从年龄来看, 45岁~64岁的游客对成都市旅游形象的评价高于其他年龄段的游客, 其次是65岁以上的游客, 即中老年游客普遍对成都市旅游形象的评价更好, 而15岁~44岁之间的游客对成都市旅游形象评价稍微偏低;从受教育程度来看, 大专/本科学历段的游客对成都市旅游形象的整体评价好于其他学历段的游客, 其次为研究生以上与初中以下的游客, 而高中/中专及职高学历段的游客对成都旅游形象的评价最低;从职业来看, 因为农民的人数仅为一个, 不具代表性, 因此我们选择公务员和企事业管理人员对成都旅游形象的整体评价最好, 高于其他职业的游客, 其次为专业/技术/文教科技人员与技工/工人, 而学生群体与职业不便分类的其他游客对成都旅游形象的整体评价略低;从月收入来看, 6000元以上的游客对成都市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整体评价远高于其他收入的游客, 其次为4000元~6000元的游客, 而1200元~2500元收入的游客对成都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整体评价略低。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社会人口学特征中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月收入对旅游目的地形象都有着影响;并且分别选取他们的最大值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月收入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远高于其他因素, 其次为职业、年龄、性别、学历。如图1:
(2) 心理因素与目的地形象之间的关系
从旅游喜好来看, 休养疗养的游客对成都市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整体评价高于其他喜好的游客, 其次为游览观光, 而其他喜好的游客对成都市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评价则略低;从旅游动机来看, 因文化/体育/科技交流、购物/逛街、健康/疗养类游客的样本数比较少, 所以不具代表性, 因此我们选择休闲/度假类的游客对成都市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评价比较高, 其次为观光/游览游客, 其他旅游动机的游客对成都市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评价略低;从旅游方式来看, 因旅行社组织和其他的旅游方式样本数较少, 因此我们选择单位组织类型的游客对成都市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整体评价较高, 其次为个人专程旅游的游客, 其他的则略低。因此我们可以由以上结果看出心理因素中的各个因素对旅游目的地形象都有影响;并且我们分别选取他们的最大值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旅游动机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高于旅游方式和旅游喜好, 这也符合旅游动机决定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选择的理论。如图2所示:
(3) 旅游经历与目的地形象之间的关系
从游客曾经到达最远的目的地来看, 因为在本地旅游游客的样本数较少, 因此我们选择曾经或多次四川邻近省市旅游的游客对成都市旅游整体形象的评价最高, 其次为多次到中东部省市旅游的游客, 而曾经或多次到国外旅游的游客对成都市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评价最低;从抵达最远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方式来看, 借助学习/培训/会议顺便旅游的游客对成都市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整体评价最好, 其次为自己或与亲朋参加旅行社出游的游客, 而借助公务/商务顺便旅游的游客对成都市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整体评价最差;从每年平均旅游的次数来看, 每年旅游五次到十次的游客对成都市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整体评价最好, 而十次以上的游客最差, 究其原因在于这类游客大部分是公务/商务旅游, 来旅游目的地很大部分是因为工作原因。根据以上的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旅游经历中的每一个要素对旅游目的地形象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曾经到达四川邻近省市的游客评价较好, 与以前的游览经历有着不可分割的作用;借助学习/培训/会议顺便旅游的游客对成都市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整体评价好于其他方式的游客, 旅游次数五次~十次的游客对于成都市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整体评价较好。分别选取他们的最大值, 最小值以及中间值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得出具有中等 (较好) 旅游经历的游客对成都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评价最好, 旅游经历丰富的游客对成都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评价最差, 旅游经历较差的游客对成都市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评价一般。如图3所示:
(4) 信息资源与目的地形象之间的关系
在信息资源中, 因为利用广播、旅行社推荐和其他获取成都旅游信息的游客样本数偏少, 因此我们选择通过亲戚朋友的介绍获取成都旅游信息的游客对成都市旅游整体形象评价最好, 其次为报刊、电影电视, 而通过以前游览经历获取成都旅游信息的游客对成都旅游整体形象评价最差。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亲戚朋友的介绍对于游客获取成都旅游信息是主要途径, 并且作用最好, 这与传统研究中口碑在信息传播中起负面作用不相吻合;而根据以前游览经历获取成都旅游信息的游客对成都旅游形象整体评价最差, 说明旅游目的地管理者应该着力加强景区景点的完善建设以及旅游服务人员素质的提高, 这样游客大多数不仅通过以前游览经历来获取成都旅游信息, 并且也会对成都旅游有更好的印象。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信息资源对旅游目的地形象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并且通过传统媒介获取成都旅游信息的游客对成都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评价也相对最好, 这也与游客获取成都旅游信息的主要途径极为吻合。如图4所示:
(5) 危机事件与目的地形象之间的关系
从危机事件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看, “更加关心, 特别想尽快去看看灾后成都的状况”类型的游客对成都旅游整体评价最好, 其次为“更加关爱, 特别想去感受体验成都人的生活方式”类的游客, 而“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和认识, 有机会一定去成都旅游”的游客对成都市旅游形象的整体评价最差。而大多数人在地震发生以后都选择了对成都“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和认识, 有机会一定去成都旅游”, 极少部分的人选择“更加关注, 但害怕到成都出差或旅游”。两组数据的对比说明当地震发生以后, 媒体的大量报道让更多人对成都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和认识, 但是这种报道也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这类人群来了成都旅行之后, 对成都的整体评价反而不高;而选择“更加关心, 特别想尽快去看看灾后成都的状况”以及“更加关爱, 特别想去体验成都人的生活方式”这类游客来了成都旅游以后对成都旅游整体的评价较好。以上结果整体表明危机事件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正面较多, 大部分人能较为客观地去接受灾后的成都, 并且给与它一个较为正面的形象, 因此我们可以说汶川地震提高了成都旅游的知名度, 并且大部分对于其灾后的形象评价也是比较好的。如图5所示:
三、结论
1.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我们可以得知来成都的游客仍以省内游客为主, 从性别组成来看男性游客居多, 从年龄构成来看以中青年游客为主, 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大专/本科学历游客为主, 从职业构成来看企事业管理人员居多, 从月收入来看中等收入的游客居多。
2. 根据问卷综合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得知, 社会人口学特征、心理因素、旅游经历、信息资源以及危机事件整体对旅游目的地形象都有影响作用, 并且社会人口学特征中月收入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远高于其他因素, 其次为职业、年龄、性别、学历;心理因素中旅游动机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高于旅游方式和旅游喜好, 这也符合旅游动机决定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选择的理论;旅游经历中等程度的游客对成都旅游形象地整体评价是最好的, 旅游经历不丰富与非常丰富的游客对成都的旅游形象整体评价不是很好;信息资源对旅游目的地形象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并且信息资源中亲戚朋友的介绍影响最大, 即口碑在信息源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其次为报刊、电影电视、网络、以前游览经历, 即通过传统媒介获取成都旅游信息的游客对成都旅游形象的整体评价最好;危机事件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正面较多, 大部分人能较为客观地去接受灾后的成都, 并且给与它一个较为正面的形象, 因此我们可以说汶川地震提高了成都旅游的知名度, 并且大部分对于其灾后的形象评价也是比较好的。
3. 关于成都已有旅游宣传口号的结果分析我们可以得知, 大多数人仍然赞同成都旅游宣传口号为“休闲之都”, 其次为张艺谋提出的“成都, 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 再次为“天府之城”, 极少有人赞同成都为“东方伊甸园”。
4. 从最能代表成都旅游形象的景观 (景区景点) 标志的结果分析我们可以得知, 大多数人认为“都江堰-青城山”最能代表成都的旅游形象, 其次为天府广场, 认为熊猫基地代表成都旅游形象的游客反而不是很多, 并且很少有人认为杜甫草堂和府南河能代表成都的旅游形象。
四、对策建议
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 再结合成都市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 从来成都旅游的游客组成来看, 在保持目前客源组成的现状下, 成都旅游业的发展今后应重点发展省外游客, 女性游客, 老年游客, 学历处于极高或极低的游客, 月收入处于两端水平的游客, 为吸引他们来成都旅游提供更大可能性, 完善景区景点的建设。
2. 根据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诸多影响因素的分析, 从社会人口学特征来看, 收入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最大, 也是制约游客出游的最大影响因素, 因此建议成都市旅游在景区景点门票、交通等方面能适当作出利益让步;从心理因素来看, 旅游动机决定了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 因此旅游从业者在对成都市旅游宣传及建设中应更多地与游客的动机相吻合, 满足其真正的旅游需求;从旅游经历来看, 中等旅游经历的游客对成都旅游更为青睐, 因此成都旅游应适当提高旅游的档次和品位;从信息资源的获取来看, 传统媒介仍然是游客获取成都旅游信息的主要途径, 因此旅游部门应加大这部分媒介宣传的投资力度;从危机事件的影响来看, 大部分游客通过危机事件都加深了对成都的认识, 因此对成都旅游的发展来说媒体的宣传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应加大这部分的监管力度, 以保证旅游业发展得更好。
3. 根据影响因素与成都已有的旅游宣传口号之间的关系分析, 可知大部分游客仍然赞同成都为“休闲之都”, 因此建议成都旅游业的发展仍以休闲作为其主打品牌。
4. 根据影响因素与最能代表成都旅游形象的景观 (景区景点) 的关系分析, 可知大部分游客赞同“都江堰—青城山”为成都的旅游形象标志, 这反映了世界文化遗产在大部分游客中所占份量是很重的, 因此应在保持都江堰—青城山已有的形象外, 加大对其的宣传力度。
参考文献
[1]四川旅游网:http://www.51743.cn/area_mores_sec_1.jsp?id=1&msg=101
[2]文春艳, 李立华等.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综述.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J].2009, 25 (6) :105-109.
成都城市旅游形象 篇2
——记省市县人大代表、兴国县社富乡路溪村村主任刘才英
走进兴国县社富乡路溪村,一条条新路宽阔平坦,四通八达,一幢幢新房拔地而起,焕然一新。提起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男女老少无不对江西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赣州市第四届人大代表、兴国县第十七届人大代表、社富乡路溪村村主任刘才英竖起大拇指为之称赞。
为民服务的贴心人
1982年,年仅17岁的刘才英挑起了村妇女主任这副担子。“那会儿年轻腼腆,工作经验不足,常常会因为群众的一些问题把自己弄得脸红耳赤,但因为是最基层的干部,必须要深入到群众中去,这一回生二回熟,也就让我练出了勇气”。朴实的语言,让笔者对她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这个偏僻的路溪村,谁家有了麻烦事,她总是第一个知道,并及时为这家出谋划策。村里有11个寡妇,生活极其困难。她就与她们结起了姐妹,组织村里的孩子利用周末、放假等空闲时间为她们做家务。当上面有什么扶贫项目、扶贫资金时,她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些亟待帮助的姐妹……在她的关心、帮助下,11位姐妹的生活也渐渐地好起来了。计生工作号称“天下第一难事”,可她偏要啃这个硬骨头,且一干就是11年,每次上面开会回来,她总是及时地把上级交办的任务扎扎实实落实下去,一发现苗头,她立即上门做工作……全
心全意为村民服务。她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多年来连续获得 “县三八红旗手”、“优秀妇女干部”、“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上级领导夸她是农村妇女的带头人,妇女干部的楷模;当地百姓称她是为村民排忧解难的贴心人。
群众致富的领路人
以前的路溪村,经济困难、交通闭塞,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为改变村子的落后面貌,她与其他村干部一道,抓住政策机遇,做了几件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的事。
要致富,先修路。2006年她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向有关部门争取项目、争取资金,修通了龙口镇至社富乡的村组公路,解决了该村7个组的交通问题。2009年她又向上级争资160多万元硬化路溪村至里湖组的村组公路,解决了8个小组的公路问题。至此,全村15个村小组,组组通上了水泥路。
农田灌溉,历来是村民的一块心病。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她进市赴省,东奔西跑,四方筹资,在上级水利等多个部门的扶持下,终于解决了村里200多亩粮田的灌溉问题,并筹资10多万元,兴修了河堤,解决了标本兼治的的问题。
条件好了,她琢磨着怎样带领村民致富?她率先种起了脐橙,而后又办起了养鸭厂,摸索出来路子后,她积极鼓励村民参与,并对脐橙园、养鸭厂实行股份制,不少村民惊奇地发现,不外出务
工,自家门前也能发家致富,都积极地涌入到她的麾下,村民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既享受到了劳动成果,又赚到了钱。谈起这些,村民们都笑着说,她就是我们致富的领路人。
选民心声的代言人
成都城市旅游形象 篇3
关键词:美食之都,设计策略,形象推广,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体验
创意城市网络 (Creative Cities Network) , 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4年发起建立的、世界创意产业领域级别最高的非政府组织。该网络旨在促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 共分为七个大类, 分别是“美食之都”、“文学之都”、“电影之都”、“音乐之都”、“设计之都”、“媒体艺术之都”、“民间艺术之都”。一个城市若想加入该网络, 必须达到相应的严格的标准。成都因拥有高度发达的美食行业、专业的美食机构、大量的优秀厨师和传统的烹饪技巧, 并举办了美食节、烹饪比赛等活动来推广和保护传统食品, 因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0年2月正式批准加入创意城市网络, 并被授予“美食之都”称号, 成为亚洲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城市。为维护和提升成都“美食之都”的品牌形象, 进一步推动成都美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实现成都美食的国际化传播与交流, 成都市政府以成都美食文化为核心内涵和优势资源, 以产业化发展为重点, 通过促进餐饮产业的发展来打造成都美食品牌, 不断提升成都城市竞争的软实力[1]。
一、要有效推广成都“美食之都”城市形象, 必须要先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策略
根据国际化城市的国际通行标准, 全球化与世界城市 (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 (简称GaWC) 以城市为高端生产者提供服务的能力为标准, 将全球数百个城市分为阿尔法级 (Alpha) 、贝塔级 (Beta) 、伽玛级 (Gamma) 、高度充足级 (High Sufficiency) 和充足级 (Sufficiency) 等五级世界城市, 成都作为唯一入选的中国西部城市, 与天津、南京、大连同被列为充足级城市, 由此可见成都城市国际化潜力强劲[2], “美食之都”这一称号成为成都市最重要的“国际名片”。为推广成都美食之都城市形象, 成都市政府、各相关组织都已展开了积极行动, 但不少成都本地市民对此并不了解。对成都国际“美食之都”城市形象的认同, 不应仅仅停留在政府推进、企业参与的层面, 让众多市民产生认同感才是塑造、推广城市自身形象的根本。成都要打造全球“美食之都”这一名片, 提升自己美食之都城市形象, 一方面必须加强对传统美食的保护和传承, 推进美食的产业化和国际化, 将产业做大做强, 并且以更为广阔的全球视野去制定规划和具体的措施;另一方面, 必须整合相关产业, 将形象策略提升到一个全新高度。城市形象策略与整个城市发展战略、城市的文化基因密切相关。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媒体《南方周末》曾有过关于国家形象的设计与策划[3]的报道。国家宏观层面的形象都需要设计与运作, 那么, 成都也需要从形象设计入手来实现美食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整合。
在成都获得“美食之都”称号后, 广州媒体专门写了一篇文章———《世界“美食之都”离广州有多远》[4]。文章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食之都”评判标准对两个城市餐饮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详尽对比 (见表1) 。对比的结果是:成都在“城市中心地区有高度发达的美食行业”、“拥有活动积极的美食机构、大量传统餐厅和厨师”、“举办过美食节、烹饪比赛、相关奖项等活动”、“尊重当地传统产品的生产氛围, 注重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提高公众的美食关注度, 在烹饪学校推广多样性课程”等五个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在“拥有本国特有的传统烹饪配料”、“拥有传统食品市场和食品产业”、“拥有在工业时代科技进步情况下依然留存的当地烹饪诀窍、方式和方法”等三个方面则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譬如成都虽然有深厚的饮食文化积淀, 但在传统名小吃的保护与申遗方面, 与“美食之都”称号仍有一定距离。因此, 成都应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食之都”评判标准 (1) (见表1) , 有针对性地发展美食文化产业。具体到成都“美食之都”形象宣传和提升来讲, 成都一方面要强化自己的优势, 另一方面则要针对薄弱环节, 制定全面的发展战略和具体的措施。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美食之都”离广州有多远》一文整理而来。
二、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平台, 提升成都作为“美食之都”的城市形象
针对成都美食文化行业的优势和劣势, 在推广成都“美食之都”城市形象时, 既要立足于加强薄弱环节, 解决现有的问题, 同时又需要有战略性的国际化发展思路, 要以与时俱进的视野去探索和宣传推广举措。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食之都”评选标准来看, 美食产业的发展与众多的其他产业, 诸如会展产业、制造业等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基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成员城市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成都市把餐饮产业纳入政府重点规划产业之一, 专门成立了成都市美食创意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都市美食之都促进会, 安排了专门的资金对餐饮产业发展、建设国际“美食之都”项目给予支持。成都市商务局制定了《成都市发展餐饮产业, 建设美食之都工作方案 (2010-2012年) 》 (以下简称《工作方案》) 。美食作为成都文化和创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不仅仅是一个产业, 它对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 应当从提升产业经济和文化建设高度的角度出发, 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成都美食之都形象策略的整合推广平台, 并且使其与美食产业产生积极的广泛的联合效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成立的初衷就是致力于发挥全球创意产业对经济和社会的推动作用, 促进世界各城市之间在创意产业发展、专业知识培训、知识共享和建立创意产品国际销售渠道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因此,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 文化创意产业是“美食之都”发展的助推力。成都不仅仅要对餐饮业本身进行探索, 同时也非常有必要立足于设计策略进行思考, 以制定出能使多种产业融合并有力促进各产业发展的策略和具体的实施办法。
成都市2009年发布的《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 [5]提出成都将着力发展文博旅游、创意设计、演艺娱乐、文学与艺术品原创等七大重点行业, 建设“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鼎立之城”。“美食之都”称号的获得, 使成都城市形象更加明确, 而成都城市形象的提升更应以“创意城市网络”为平台, 以美食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基础。这也意味着要进一步提升成都“美食之都”形象, 就必须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因此, 可以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平台, 构建美食文化产业链, 制定成都城市形象提升策略。这样, 作为“美食之都”的成都才能实现纵横结合的、立体化的和多元化的产业整合, 成都美食行业才能突破传统意义的定位, 以更广阔的发展思路促进产业发展, 进而促进城市的软实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 文化创意产业中的“美食之都”形象推广机会
根据上文提到的《工作方案》和《规划》提出的目标, 同时基于“美食之都”评选标准, 成都国际美食之都形象推广可以从成都支柱产业的中远期产业发展目标中寻找机会。《规划》明确将传媒、文博旅游、创意设计、演艺娱乐、文学与艺术品原创、动漫游戏和出版发行等七个重点行业作为发展重点, 而这七个行业都蕴含了众多可以进行形象营销和产业结合的机会点, 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一梳理 (见表2) 。
(二) 通过文化创意增强成都“美食之都”的文化体验
一般来说, 通过美食可以感知一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成都千百年来就以丰富、独特的美食闻名于世, 传承、保护、弘扬川菜文化是成都作为美食之都的一份责任, 国际城市名片的获得绝非仅仅囿于美食本身。作为川菜的发源地和发展中心, 成都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美食中心之一, 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成都美食也必须肩负承前启后、开拓创新的历史重任, 成都美食行业应以文化为魂、产业为根, 在实现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使“美食之都”这张城市名片更加闪亮[7]。因此, 在提升成都国际美食之都的形象过程中, 首先要挖掘成都美食的文化内涵, 找寻美食与文化的结合点, 使人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感受到巴蜀文化 (见表3) ;其次应当着力塑造美食文化精神, 使其与豁达包容、乐观向上的精神和巴蜀人文性格相契合;最后, 还应从文化的高度进行挖掘和构建, 让美食发展成为美食文化, 使美食与当地地方文化相结合, 同时还要与其他美食文化进行积极交流, 做到在立足于菜系文化自身的风格与理论体系、扎根于城市文化的基础上, 促进成都美食文化的本土化和国际化。城市文化渗透在城市个性与魅力之中, 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建设, 是一种软实力, 而这种实力积淀、积累、传承到一定程度, 就会放射出巨大的张力, 成为市民普遍认同并努力践行的核心价值, 推动经济社会的整体进步[8]。
“美食之都”的称号绝不是一个用来供奉的“金字招牌”, 成都应该将“美食之都”称号的获得看作是在全球化环境下倡导和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地区经济活跃发展、不断提升成都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契机。与此同时, 这一城市形象名片对于成都乃至四川而言, 也意味着成都应在传承川菜菜系文化的同时, 探索菜系文化发展的国际化道路, 强化城市的文化竞争力。在以国际化视野参与全球竞争时, 真正最强有力的竞争力源自创新意识和文化实力, 因此, 在建设和推广“美食之都”形象过程中, 需摒弃陈旧单一的“城市包装”理念, 在制定策略和措施时, 既要注重结合产业经济, 以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 更要注重挖掘美食的文化内涵, 强化城市形象的精神内涵、文化属性。成都“美食之都”建设本质上是对城市文化和经济的促进, 是增强城市软实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尹婷婷.2011国际美食之都高峰论坛在蓉举行[N].成都日报, 2011-09-30 ( 1) .
[2]陈潮昇.推进成都城市国际化进程研究[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2, 12 ( 4) : 93-97.
[3]李宏宇.为一个国家制造品牌[N].南方周末, 2006-01-05 ( 27-28) .
[4]李朝晖.世界“美食之都”离广州有多远?[N].美食导报, 2010-07-16.
[5]成都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 2009-2012) 》的通知[EB/OL]. ( 2009-12-03) .http://www.chengdu.gov.cn/GovInfoOpens2/detail_ruleOfLaw.jsp?id = QrSkiufBJ8cnYCzgBJyI.
[6]车辐.川菜杂谈[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 1) : 224.
[7]尹婷婷.以传统文化为魂打造国际化“美食之都”[N].成都日报, 2012-08-01 ( 7) .
成都旅游作文 篇4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成都旅游作文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成都旅游作文 篇1暑假来临,妈妈决定带我去成都旅游,我十分兴奋。成都在我的印象里一直都是以悠闲著称的,“少不入川,老不出蜀”这句俗话就很好的体现出了成都是一座多么闲暇的城市,四川话叫做安逸。安逸的成都,我来了。
来到成都后,第一件事便是品尝当地的美食了。早就听说成都是美食家的天堂,到了以后才体会到果然是名不虚传。各式各样的小吃让我们眼花缭乱,香糯的赖汤圆、麻辣的钟水饺、让人口水直流的夫妻肺片,当然还有川菜中的经典麻婆豆腐和鱼香肉丝,所有的这些都让我胃口大开,吃得自己的胃都快撑爆了,妈妈还笑话我像是个饿死鬼投胎的,我可不顾,要是肚皮还装得下,我还想再吃点呢。一饱口福之后,接下来就是大饱眼福了。我和妈妈穿梭于宽窄巷子里,仿佛时间已在此刻停止,只有香茶与我们相伴。之后,我们又来到了杜甫草堂,这个伟大的诗人在这里留下了许多的遗迹,让当今社会的人们可以瞻仰。接下来便是到了武侯祠,苏东坡的诗词还历历在目,成都的文人可真多啊,真是一个地灵人杰的好地方。最后便是到了有“川西第一道观”之称的青羊宫,有幸目睹了青羊宫内最宝贵的文物:道藏经典。
结束成都之旅后,我还恋恋不舍,还想着以后再去成都,去路边的茶馆里喝一壶香茶,听一听川剧,或是坐在路边让掏耳朵的师傅掏一下耳朵,再次感受成都的闲适。
成都旅游作文 篇2今日我们早早就起床了,吃完饭,就开着车去著名的峨眉山。我们开了两个小时,终于抵达了峨眉山。到了景区人车都太多了!我们车停的很远走了好长的.路才到游客中心。到了这里排队买票,然后坐着大巴车来到山脚下的五显岗停车场,这里也停满了车。
我们开始爬山了,第一个路过的是清音平湖,湖水非常平静,像一面镜子倒影着两岸的山、桥和房子。美丽极了!顺着路走我们来到了双桥清音过了牛心亭、又路过了一线天、来到了自然生态戏猴区。我觉得最有意思的就是自然生态戏猴区,那里有很多猴子,爬上爬下,问人们要吃的。我爸爸给小猴子喂食物,可淘气的小猴子一把抓过爸爸手中的食物,把它扔了出去。这猴子可真淘气,我们给它买的事物他竟然扔了,还白白浪费了5元钱。我们看完了猴子。我们又往上走到了黑龙江栈道。本来要到洪椿坪,时间晚了我们就往回走了,回到了生态戏猴区又看了会猴子就往回走了。
这次峨眉山之旅我知道了峨眉山是我国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全山有两百多座寺庙,被人们奉为“佛国仙山”。他有“四大奇观”:日出、云海、佛光、圣灯。吃完饭,我们回到宾馆睡了一觉,第5天就依依不舍的离开了成都。
这次旅行我发现成都的缺点有:1、有些吃饭的地方不讲究整洁干净。2、公共场所说话声音大。优点有:1、建筑美丽奇特,比西安发达。我希望他们能改掉缺点,保持优点,不骄傲,不放弃。
成都旅游作文 篇3前几天我和母亲去九寨沟爬山了,我们是坐火车去的,火车开的很慢,要坐10几个小时才能到成都。
在坐车的途中,我从窗外看到了很多漂亮的风景,有山、有水、有房子、有桥、还有一望无际的田地、我的心里很激动,我坐在火车和朋友们玩耍,盼着能早点到达成都。
在这时,母亲说你睡一觉起来就到了,我就赶紧乖乖的睡觉,在睡梦中我梦见了漂亮的成都,忽然好像有人在叫我,原来是母亲在叫我,说很快就到了,我高兴的跳了起来。果然一会就看火车进站了。这一路上很漫长终于到了。
当天我们先去了有名的科技管,在那里有很多现在的发明,我们玩了一整天,出来还美美的吃了当地许多小吃和有名的火锅,辣的很但是很好吃,听母亲说第二天会去有名的九寨沟,我们就回酒店早早的睡觉了。
第二天我们去了九寨沟,在当地我感觉他门那里的空气很清新,我们坐着观光车一路开去山上,下来是走路一会看见水清澈见底还有大山的倒影在水里,高大的山连山很壮观,我们边走边看,好看极了,像一副山水画,如人间天堂一般,这次的爬山很充实。
成都城市旅游形象 篇5
1898年, 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在他的著作《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 (1902年再版时改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 中倡导“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形态”, 建设一种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田园城市, 而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 构成城市群, 即社会城市。他在书中还绘制了“三块磁铁图”, 标明了“城市”、“乡村”、“城市——乡村”的三块磁铁, 同时作用于人民, 并提出了“人民何去何从”的问题, 从而形象地阐述了“城乡一体化”的观点。
2 乡村旅游对田园城市发展的积极影响
2.1 推动城乡一体化, 促进城乡统筹进程
乡村旅游所处位置位于中心城区的周边地带, 具有极差地租的优势, 因此在推动城市一体化的过程中应该优先考虑。在城市郊区和边缘地带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不仅可以加快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的完善, 更重要的是郊区和农村城市化的切入点, 是推动城乡一体化的新生力量。
乡村旅游, 一种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有机结合的新型农业旅游, 主要以构建休闲娱乐的景观为方式, 能够起到美化城郊环境、保护生态的作用。随着乡村旅游的日益发展和壮大, 将引导更多城市的人口和资金进入农村, 加强城乡之间经济文化交流, 增进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互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增强了农村经济的实力, 缩小了城市和乡村之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距, 推动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从成都实践来看, 就是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走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之路, 这是通向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定位和目标的正确路径。全面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试验区建设, 是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最现实的优势、最根本的举措。因此, 乡村旅游的优化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田园城市的发展。
2.2 有利于形成乡村旅游的增长极和产业结构优化
成都环城向外辐射的区域较大, 待开发的区域较多, 而且各个区域的资源条件和配套设施都存在着差异。如果实行全方位的均衡发展, 肯定会降低整个城市的发展水平。而大多数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拥有较好的区位条件, 比如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环境质量好、收费低、适合家庭出游等优势。这样就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使自身发展成为小范围地区的增长极, 通过辐射作用, 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乡村旅游发展比较好的地区, 比如五朵金花、温江花博园、郫县农科村、龙泉桃花山、书房村等, 已经基本具备增长极的特征, 对周边地区的促进作用已经开始显现。
旅游业不仅是朝阳产业, 也是动力产业。它的关联带动作用很强, 能够带动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农家乐为例, 在2005年, 成都农家乐数量达5596家, 直接从业人员5.8万人, 带动相关就业人员29万人, 实现旅游接待收入7.3亿元,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实现收入16.3亿元。
2.3 农村包围城市, 城乡相互促进
田园城市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是“人在园中”, 二三圈层是“城在园中”, 中心城区是“园在城中”, 把城市和农村两者的优点都高度地融合在一起, 让广大城乡群众既享受高品质城市的生活, 又同时享受惬意的田园风光。田园城市这个理念实现的过程就是城市和乡村不断促进和融合的过程, 城市不断地向外扩张, 逐渐深入农村, 把先进的理念和要素传递给了农村, 带动其经济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转变。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 城市以外的农村也通过其自身的特点来影响城市, 农村包围着城市, 慢慢地渗入城市, 不断地缩小两者差距, 把农村的自然和淳朴也带给了城市。最后, 城市的向外和农村向内作用力得到抵消和平衡, 两者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无论是城市与农村的外貌还是思想, 很好的结合了优势, 也有自身独有的特点。
乡村旅游要取得更大地突破, 更好地发挥地区的极化作用, 必须要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发达的交通网络和成熟稳定的客源市场才行。面对这些问题, 乡村是无能为力的, 只能通过城市的资金、技术等要素的支持。与其他旅游形式相比较, 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效果更加显著、更加直接, 不仅带来了资金, 有助于农民就业、增加收入, 更重要的能够帮助广大农民转变思想、开拓思路, 通过这样的方式, 城市就慢慢深入农村, 开始改变农村。
乡村旅游还有一个重要的社会功能, 就是增强城乡居民的联系, 加速城乡间经济、文化、资源、人流的互动, 促进城乡文化的整合。
一方面, 在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 由于市场经济的渗入, 一部分在家闲置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会转向经营乡村旅游产业, 积极的吸收外来经营者的管理经验与技术。由于职业的变化, 经济来源的改变, 这部分农民与城区居民的接触越加频繁与密切, 他们所接触到的城市文明、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等逐渐向郊区市县扩散, 从而逐渐改变了当地农村居民的部分落后观念和意识。另一方面, 在乡村旅游活动开展的同时, 市民通过亲近大自然, 近距离接触当地农民的生活, 将更加了解他们的生活, 了解他们质朴的一面, 了解他们纯洁的心灵, 有助于改变城市居民对他们鄙夷的态度, 缩小两者之间心灵的差距,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同化对方, 增进城市和农村居民之间的认同感, 减少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而产生的部分矛盾。所以乡村旅游在经济、思想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促进了城市和乡村的相互融合, 有效地带动了田园城市的发展。
2.4 乡村旅游促进田园城市发展的说明图
3 结语
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 带动周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提高了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 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从而实现了田园城市中广大农村地区是“人在园中”的现代农村思想。
摘要:基于6年多城乡统筹发展的基础, 成都正式确立“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定位, 不仅是现代化大型城市, 同时, 也是符合田园城市理想、统筹城乡发展的田园城市。在这个背景之下, 本文提出乡村旅游是一种利用乡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有机结合的新型农业旅游形式。并且详细说明了乡村旅游是通过何种途径和方式来促进田园城市发展的。
关键词:成都乡村旅游,田园城市,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海忠.“田园城市”的构思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天府新论, 2008, (5) .
[2]何刚.近代视角下的田园城市理论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 2006, (2) .
[3]金经元.我们如何理解“田园城市”[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07, (4) .
[4]邓文, 刘晓鹰.成都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特色[J].旅游资源, 2006.
[5]刘刚, 孙建.成都郊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7.
成都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探讨 篇6
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品牌化, 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营销活动, 是赋予产品和服务一种品牌所具有的能动态过程, 是品牌主体建立自己的品牌, 并对品牌资产进行有效经营的过程。对乡村旅游进行品牌化发展, 更是一种以区域旅游资源及相关配套设施为依托, 进行旅游品牌化打造, 依靠营销手段把该区域内乡村旅游打造成一个系统性的旅游商品目的地品牌, 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优质的旅游服务。
(一) 成都市乡村发展取得的成绩。
四川是人口大省, 同时也是农业大省, 9, 000多万总人口就有6, 646万农业人口。作为“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 四川是全国乡村旅游发展最早最快的地区之一, 并且历经近30年的实践, 四川的乡村游已经成为四川旅游的一大亮点和新的增长点。作为四川省省会城市, 目前成都市乡村旅游已基本形成了以农家乐、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农业产业基地、旅游古镇、森林公园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 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乡村旅游体系, 包括各个乡村旅游景点和家庭旅馆的星级评定, 同时由省旅游局带头对各州市旅游发展做出指导, 进一步加强旅游业的发展。
至今, 全市农家乐数量已达5, 596家 (其中星级农家乐300多家) , 星级乡村酒店2家, 旅游古镇6个, 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5个, 以农业旅游为主题的国家A级旅游景区3个 (三圣乡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 , 乡村旅游商品购物中心3个;推出乡村旅游线路10条;乡村游直接就业人员7.8万人, 带动相关就业人员39万人;接待游客2, 038万人次;实现旅游接待收入7.3亿元,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实现收入16.3亿元。
(二) 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散户开发为主, 盲目建设, 缺乏科学统一的品牌化规划管理。
从旅游规划来看, 大多数区县还没有进行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更谈不上乡村旅游的专项品牌规划了, “农家乐”等发展的盲目性很大。在成都, 各种地区乡村旅游园众多, 由于没有进行统一规划, 在地域上分布较广, 组织线路的难度较大;乡村旅游与传统旅游景点之间也缺乏有机联系, 共生性差, 从而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一些地方在发展乡村旅游时, 没有将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纳入区域旅游开发的大系统, 进行统筹安排, 全面规划, 而是任由经营者进行盲目的投资与开发, 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遍地开花和重复建设的现象, 结果导致资源开发的形式单一、水平不高、档次低下、特色不强, 从而缺乏对客源市场的吸引力, 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此外, 散户经营的模式导致投资力不足, 规划不科学, 盲目重复跟风建设偏多, 以温江区的农家乐投入额为例, 如表1所示。 (表1)
从表1中可看出, 投资额在10万以下的农户自行投资, 散户经营的农家占半壁江山, 表现出高端、上规模的农家乐较为缺乏的现状。且投资额在50万元以上的农家乐中, 80%以上的农家乐是以散户开发经营。由于主要以单户农户自行投资建设开发乡村旅游, 故在城乡一体化下, 利用开发乡村旅游解决失地农民的经济来源、工作岗位这些问题上, 没能得到体现, 乡村旅游没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成都乡村旅游发展中, 村民共同出资建立的股份制农家乐、乡村旅游开发管理公司、品牌公司统筹运营方式过少。
2、品牌产区开发水平较低, 产品形式单一, 产品雷同现象严重。
在对乡村旅游产品进行开发时, 出现了旅游产品结构类型单一, 同质化现象严重的问题, 缺少精品旅游项目。这些乡村旅游产品没有鲜明地域、民族特色, 不能体现乡村地方文化, 主题设计雷同, 地域环境和文化内涵的挖掘力度不够, 创新程度不足。同一类型的旅游目的地和产品在同一地域一拥而起、扎堆而上, 导致竞争加剧, 大大缩短了旅游目的地和产品的生命周期。目前, 大多数乡村旅游产品形象定位为一种低消费、低层次的旅游产品, 无外乎就是让客人漂流、农家乐、观光农业采摘等, 缺乏精品项目, 缺少拳头产品。这种被动的局面不利于乡村旅游的规模化与产业化, 会大大阻碍乡村旅游品牌的发展。
3、品牌意识欠缺, 品牌化营销手段缺乏。
当前成都市乡村旅游品牌化营销中, 同质化现象趋于严重, 各个农业旅游以相同或者类似的噱头打造该区域, 宣传手段也如出一辙, 旅游设施与规划基本上模式都相类似, 特色的分为各个区域的品牌化乡村旅游还未落实到实处, 乡村旅游更应该以产业化区域划分, 实现功能区的区分, 打造各区域的品牌化特色乡村旅游。从营销上看, 在成都市周边乡村旅游比较有特色的除龙泉驿区的“桃花节”以及成都市“三圣花乡”等具有一定的品牌价值, 龙泉驿区也因此初步树立了乡村旅游地的形象外, 其他地区尚没有形成品牌, 也没有系统的营销战略, 游客多为自发前往的群体。
二、打造成都市乡村旅游品牌对策建议
(一) 改善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
按照城市建设标准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适度进行景观打造, 保持良好生态环境。首先, 进行农房改造景观化。由“农户出资、政府补贴”, 按照宜散则散、宜聚则聚的原则, 对城市通风口的农房实施就地改造。其次, 进行基础设施城市化。按照整体规划, 以城市道路、污水处理、天然气等生活设施标准, 完善乡村基础建设, 让农民就地享有城市文明成果。再次, 进行景观打造生态化。打造湿地, 新建绿地, 保护原生态植被, 举办梅花节、菊博会、桃花节等节气时令旅游项目吸引人气、传承文化的人文自然景观, 营造优美的生态环境。根据相关研究, 由近及远可以将成都市乡村旅游规划分为城市旅游带、近郊休闲旅游带、乡村旅游带和偏远旅游带四个同心圈层, 应依据四个不同圈层进行对应规划。
(二) 规划旅游集聚地, 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成都具有江 (河、湖) 、平原、丘陵、山地、高山等多种地形地貌, 气候四季宜人, 在同一季节不同地域气候差异大, 度假资源十分丰富, 但成都目前已开发的具有度假功能的旅游地只有花水湾———西岭雪山度假区、文锦江温泉、鱼凫国都温泉、牧马山高尔夫俱乐部, 温泉度假区也基本上只是具有洗浴、棋牌、桑拿按摩功能, 产品类型较为单一, 与成都市民巨大的度假消费潜力和度假需求极不相称。就开发专项旅游线路而言, 龙门山、邛崃山脉一带海拔高差大, 又是世界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区走廊带, 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实现旅游线路的集群式开发, 重点品牌区域的线路规划, 才是当前乡村旅游向品牌品质化发展的趋势所在。在打造旅游线路的同时, 对旅游线路区域的乡村旅游品牌进行有效定位, 进行品牌整合营销。对旅游地及周边区域的相关旅游资源及地域进行空间整合, 构建品牌联合开发模式, 打造群组化的品牌乡村旅游路线;进行产业链整合, 打造品牌旅游精品;推广品牌占领目标市场, 开发环境整合, 保证品牌可持续发展产业链整合对乡村文化遗产旅游的品牌建设起辅助作用, 并成为打造旅游精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进行品牌化营销, 促使乡村旅游走上商品营销之路。
旅游品牌代表产品的一种视觉形象和文化形象, 是旅游地参与竞争的重要载体。旅游经济是注意力经济, 旅游产品的品牌和知名度对旅游地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成都市乡村旅游品牌化营销中, 要坚持针对目标市场实施科学的品牌定位, 坚持整体联合推进, 深挖乡村旅游文化内涵与发展特色, 综合运用网络、公关、广告等营销手段, 以提高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此外, 强化品牌意识、准确的市场定位、树立崭新的品牌, 利用电子商务网络系统建设、整合营销, 加大形象塑造和推广力度, 打造乡村旅游知名品牌。成都乡村旅游已经走过了产品竞争时代, 正向品牌竞争方向发展。因此, 乡村旅游产品在营销过程中, 营销活动要灵活多样、不断翻新、形成系列, 以不断吸引旅游者的注意力, 在市场竞争中创造出稳固的旅游名牌形象。此外, 政府应在“整合营销”旅游营销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旅游地形象是一种公共产品, 其营销处于“市场失灵”领域, 应当由政府承担。
摘要:乡村旅游是将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的旅游开发, 是一种特殊的农业形态。在新形势下, 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战略之路是当前乡村旅游发展的创新之路。本文针对当前四川省成都市周边乡村旅游品牌化建设现状, 运用相关理论, 分析当前四川省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着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统一规划管理、宣传营销手段雷同、品牌化营销意识欠缺等问题, 并提出相应整合区域旅游开发模式、开展主题乡村品牌旅游等对策建议。
成都城市旅游形象 篇7
事件旅游是城市旅游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事件活动在城市旅游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事件旅游与城市紧密联系, 一方面事件旅游资源依托于城市场所, 另一方面城市旅游资源补充于事件旅游活动, 事件旅游和城市旅游之所以得以融合, 在于城市媒介和事件活动的支撑。
成都是四川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成都突出休闲主题, 以大熊猫生态文化、古蜀文化、休闲文化和美食文化为特色, 打造“休闲之都”城市品牌。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会展业发展的意见【成府发[2011]29号】中明确指出:“到2015年, 把成都初步建设成为会展品牌集聚区、国际国内重要会议目的地城市、中国西部休闲节庆之都, 成为中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中国会展名城。年举办会展活动400个以上, 展览总面积达到450万m2, 展览面积5万m2以上的展会力争达到20个;举办国际国内重要会议超过100个, 参会人数500人以上的会议超过50个;举办节庆活动超过200个, 参节人数在10万人以上的节庆活动超过30个;全市会展场馆室内展览面积达到30万m2以上;力争引进3~5家国内外知名会展企业落户或设立分支机构;形成10个以上会展活动品牌”[1]。
成都是“中国会展名城”“中国十大展览城市”“中国十大节庆城市”“中国十大会议旅游目的地城市”。从2000年以来, 成都每年举办一次西博会, 世界多国国家元首、政府总理、副总理、部长级官员及国际经贸组织重要人物出席;迄今为止已累计布展44万m2;举办各类经贸活动350多场;参展的国内外企业达16 542家, 100多家国内外经贸组织通过西博会这一平台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国内31个省 (市、区自治区) 和重点城市均参展参会;2013年成都还成功举办了全球财富论坛。
1 事件旅游对成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1.1 有利的影响
1.1.1 提高城市的知名度
举办事件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塑造城市的鲜明形象, 活动期间通过媒体全方位的报导和宣传, 使旅游者全面了解举办城市的风土人情、历史发展、自然资源、建设成果等, 从而对活动举办城市产生强烈的感性认识, 旅游者在活动期间通过参与事件活动, 感受到举办城市的生机和活力, 从而会强化城市的美好形象, 提高城市的知名度, 成功的事件活动会成为举办城市的代名词, 例如2013年全球财富论坛在成都举行, 世界各国的政要、游客到达成都, 对成都就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1.1.2 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
举办事件活动可以极大地促进城市交通、通讯、城建、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 优化城市环境, 尤其是城市的交通条件会得到很大的改善。各城市举办重大事件活动之前都十分注重基础设施的完善, 这不仅反映了举办城市的发展水平, 而且也展示出举办城市的接待能力。
1.1.3 弘扬传统文化
事件旅游活动可以让游客直观地感受地域特色和地域文化, 从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彰显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鲜明个性, 促进国内外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成都是一座拥有近5 000年文明史和3 000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 通过举办非遗节等事件活动, 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审美精神, 从中提取有益于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文化观念和生活理念, 把人类几千年积淀的文明成果, 借助媒体的力量生动地展示给中外游客, 使传统文化焕发活力, 也让游客感受到和谐、繁荣、发展的时代气息。它充分营造现代生活的艺术文化氛围, 推动了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
1.1.4 带动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
任何事件都具有一定的主题, 配合这个主题的生产厂家和整个产业均会在事件活动中获得经济效益。旅游业是涵盖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一个综合性产业, 因事件活动而伴随着旅游活动的发生, 举办城市的相关产业也被带动起来。
1.1.5 弥补旅游业淡季需求的不足
成都市政府通过对成都的旅游资源、民俗风情、特殊事件等因素进行优化融合, 举办的事件活动, 一方面可为游客提供新的旅游选择;另一方面, 可优化旅游资源配置, 为旅游业发展创造新的机会, 从而弥补旅游淡季需求不足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 成都每一年举办的节庆、会展等活动多达156个。因此, 可有效地调节旅游淡旺季结构, 促进成都旅游业的稳步发展。
1.2 不利的影响
1.2.1 举办地居民生活受损
事件活动的举办城市在举办事件活动期间, 会有大量的游客涌入当地, 会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 交通拥挤甚至堵塞、通货膨胀等, 从而损害了当地居民的利益。例如:成都每年在召开全国糖酒博览会期间, 酒店、食品、旅游等都比平时物价上升3倍左右, 当地居民的生活成本升高, 交通堵塞严重等, 据调查部分居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下降。
1.2.2 挤出效应
重大事件在产生旅游“拉力”的同时, 还伴生着“推力”, 即“挤出效应”。事件活动的举办会引起一定人群的反感, 因为人们希望免受事件活动以及事件带来的大量入境旅游者的干扰, 被迫在事件活动期间离开其居住地外出旅游。可能促使原来可能发生的国内旅游者转移到国内其他地区, 原因是:人们认为重大事件活动的举办将干扰正常的旅游活动和目的地价格水平。被挤出的人群包括:担心生活受到干扰的当地居民;由于举办事件活动而放弃到主办地旅游的旅游者等。一般而言, 事件活动越大, 持续时间越长, 挤出效应越强。
1.2.3 低谷效应
低谷效应是指举办重大活动结束后, 伴随着大量游客撤出旅游地, 对事件活动主办地的旅游业会带来很大的冲击,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无法达到事件活动举办时的旅游规模, 出现经济衰退现象, 失业人数增加等现象。例如澳大利亚在2000年举办奥运会结束后, 包括奥运会主办城所在地的新南威尔士州酒店的入住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失业人数增加, 市场的购买力下降。
2 成都发展事件旅游的对策和建议
2.1 打造事件活动品牌
成都发展事件旅游活动必须增强品牌意识, 集中力量固化品牌形象。例如成都非遗节是成都的一张亮丽的城市文化名片。这种大型事件活动的举办, 树立了鲜明的城市品牌, 通过媒体的传播, 扩大了其影响力。
2.2 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成都有独特的巴蜀地域文化, 并努力把地域文化转化为文化产业资源。成都可利用的旅游资源丰富, 其开发具有很大的潜力, 可针对不同的旅游人群推出不同的特色旅游产品, 如:成都乡村休闲游、成都历史文化名城游、成都美食游等等。
2.3 加强城市配套设施的建设
成都的事件活动频繁, 应在满足需要的前提下, 本着生态、经济、高效、节能等原则加强事件活动的配套设施建设, 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 提高成都的接待能力。
2.4 加强国际交流
加强国际招展和对外宣传力度, 借鉴国外举办重大活动的经验, 结合成都市的实际情况, 指导成都举办各种大型事件活动;同时积极加入一些国际性的会展专业组织或协会, 不仅可以通过这些国际组织或协会宣传成都, 也可以树立成都的国际名牌。
2.5 培养专业人才
实现事件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就要建立一支熟悉成都市场和了解本地情况的专业人才队伍。利用现有人才的同时, 应做好引进先进人才、选拔和培养本土人才的工作, 为事件旅游的发展提供智力保障。首先, 聘请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开展会展组织设计、经营管理、服务理念方面的培训, 从根本上提高相关人员事件旅游的策划、服务、管理、现场操作水平。其次, 加强高校科研单位和会展公司的联系, 通过在职、脱产等等方式, 加强对在职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从而推动成都事件旅游的发展。
3 结语
成都城市旅游形象 篇8
现代田园城市是城市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随着生产力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改变的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
现代田园城市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地、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和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现代田园城市,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
现代田园城市旅游因依托城市的邻近性,使其先天成为城市居民出游的第一站,成为距离中心城市这个最大的潜在客源市场最近的旅游区域,现代田园城市旅游具备了相当的“先发”优势,尤其是对于那些类型相同的远距离旅游点 (区) ,有明显的“截流”效应。
成都市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中国最早开放的24个旅游城市之一。成都是现代田园城市旅游即是以成都市六城区为中心的旅游景区,及辐射到近郊的三个郊区、七个县及四个县级市,位于六城区以外的地域的景点所构成的旅游。而这种旅游模式包含了许多在四川省内外都相当著名的景点 (区) ,而且数量相当大,所覆盖的面积也十分惊人。它具体包括了以下景点 (区) :彭州市的九峰山、银厂沟、丹景山景区;都江堰市的伏龙观、二王庙、都江堰水利工程、龙门山的龙池森林公园;青城山、青城后山景区;崇州市的九龙沟景区;大邑县境内的西岭雪山,花水湾温泉景区;邛崃市西南的天台山景区;成都市区周边的龙泉山、幸福梅林、三圣乡花卉市场、江家菜地等等。这些景点 (区) 分布在成都市的周边及南、西、北几个方向,共同组成了成都市现代田园城市旅游,同时也构成了巨大的城市外环旅游网络,巩固了成都市作为我国西部地区重点旅游城市的地位。
2 成都市现代田园城市旅游发展战略
成都市大力推行现代田园城市的根本在于缩小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本质差距,使城市与农村的经济水平、物质生活水平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市与乡村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地、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和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正是借助成都市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契机,提出成都现代田园城市旅游发展战略:即发挥各旅游景点产业链的作用将旅游业作为成都市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将旅游业作为现代田园城市建设龙头;用旅游来带动整个现代田园城市战略的实施。为什么要将旅游业作为龙头来带动现代田园城市发展战略?原因有三,首先,成都市是四川省重点旅游城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而且这些旅游资源可开发前景广阔,这就为现代田园城市旅游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在成都市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占了很大一部分,再次,能够将城市与农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行业不是工业,不是农业,而是旅游业。旅游使城乡之间不得不联系在一起,它成为城乡联系最直接的纽带。成都市的主要景点除了市区外大多集中在周边县市,城市居民出行最好的选择就是位于乡村的景点,除此之外,成都是一座著名的休闲娱乐城市,乡村农家乐的旅游模式将成为成都市往后几年最火热的旅游景区。因此,必须将旅游业作为现代田园城市战略顺利实施的龙头,实行现代田园城市旅游战略也就成为整个成都市推行现代田园城市的关键所在。
2.1 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成都市现代田园城市旅游战略休闲农业旅游业的发展条件主要有:足够的土地,便利的交通区位条件,科技教育的兴起,成都市民相关旅游消费意识的增强和消费能力的提高以及相关政策的支持。
首先,成都市现代田园城市旅游休闲农业产品。就目前看来,参与成都市休闲农业旅游最多的人群还是集中在中年段,公司职员,个体商户、学生和教师居多。游客学历大多较为平均,收入属于中等水平。以本市的居民为主,其次是当地居民。自驾车旅游已成为成都市休闲农业旅游的主要形式。大多数旅游者喜欢到距住地 (单程车程) 2小时以内的郊区景点旅游。休闲农业旅游者大多喜欢和家人、同事、朋友一起出游,停留时间多为一天且当天返回。一旦出现晴好天气,成都市休闲农业旅游区将成为热门景点之一。绿色、生态、环保的环境是吸引旅游者前来进行休闲农业旅游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对农村田园风光的向往。成都市休闲农业旅游吸引旅游者除了偏好自然风光类以外,就是农业观光休闲的项目和温泉洗浴的项目。而在休闲农业的项目中,最吸引旅游者的是各类娱乐、康体活动和钓鱼及乡村风俗节目。
其次,成都市现代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成都市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主要有:桃花沟模式,幸福梅林模式。前一种属于私人独立发展模式,后一种是政府主导发展模式,两者各有所长都很成功,均可作为成都市现代田园城市旅游战略的典范。
2.2 成都市旅游景区发展模式
成都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一个旅游重点城市,除了成都六城区内的杜甫草堂、武侯祠等知名景区,成都市外环线上还有如九峰山、龙池森林公园、青城山等不下30余个省内外著名风景区,在成都市的外环线构成了一个广阔的旅游网络。城市西部现已形成了以西岭雪山、青城山、都江堰等大批优秀的人文、自然景观为依托;以天台山、九峰山、九龙沟等地质景观为辅助;以成彭高速、成温邛高速、成灌高速等四通八达的旅游交通网络为纽带的成都市外环旅游热点景区。旅游景区的发展将成为成都市现代田园城市旅游战略的又一重点。第一:布局构思上实现成都市西北和西南两大重点旅游区域,形成了西岭雪山,青城山、都江堰的铁三角,带动了整个西北西南地区的外环旅游景区的发展。第二,明确发展目标,总体目标是将整个成都市西北、西南地区建成“探索自然变迁、欣赏秀美风光、观古今地质风貌”的旅游胜地,使旅游业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一方社会繁荣的首要驱动力。
3 成都现代田园城市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旅游产品同质化倾向严重,缺少吸引力
大部分游客表示旅游产品项目不吸引人及景点缺乏特色。对成都市周边郊县旅游景区受欢迎程度调查表明除银厂沟外,其他景点受欢迎程度没有太大区别,各景点景区在产品设计与开发、经营管理方面没有突出自己的特色。因此,偏低的回头客比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相互模仿和抄袭而导致旅游产品雷同,已经人为地缩短了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
3.2 景点价格与价值不符
大多数游客对个别景点门票存在争议,门票的高价格导致对旅游经历不满,而且收入水平越高,认知水平越低。这就说明,在有能力消费的情况下,如果买到的旅游产品与游客的期望相差太大,不能物有所值,游客仍会对价格感到强烈不满。事实上,游客抱怨的并非价格而是价值。
3.3 游客停留时间短,产业链作用有限
这是现代田园城市旅游战略顺利实施很关键的一环。相对较高的门票价格和单一的产品内容很难留住游客,因而也就难以增加游客对目的地其他旅游服务设施的使用量;景区与景区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与合作项目也造成旅游产业链过短,最终影响了成都市现代田园城市旅游战略对整个旅游经济的关联带动作用,使旅游对收入及就业的乘数作用难以真正发挥。
4 促进成都现代田园城市旅游业发展中的对策
(1) 在提升旅游推动力方面,实施市场渗透和市场开发双重战略。通过提升成都市现代田园城市旅游的旅游产品竞争力来提高居民旅游消费意愿;利用闲暇时间的制度安排最大限度地实现市场需求;调整收入结构,扩大旅游消费;导入客户关系管理,创造顾客忠诚。通过以上措施可以进行有效的市场渗透。
(2) 市场开发战略。市场开发包括结构升级和地域空间外延两方面。结构升级是指在稳定传统市场的同时,加大对旅游动机的研究,将市场与现实情况相结合,提供满足其需求的定制化、教育型、生态型产品,促进现代田园城市旅游战略旅游市场实现由观光旅游、大众休闲游到定制休闲游和个体发展旅游等的结构升级。地域空间外延是指在市场开发地理区域层面上,以市区为核心,向跨地区及国外延伸。
(3) 提升旅游吸引力战略。采取以现代田园城市旅游战略旅游产品开发为核心的原生吸引力战略。以资源禀赋为基础,充分挖掘旅游资源优势。充分考虑历史遗产资源的内在价值,提升休闲度假的文化内涵。以创造快乐体验为重点提升景观价值。根据游客休闲特征,进行旅游功能分区,满足差异化需求。充分保护旅游区自然、历史文化、社会景观的原生性和完整性,保持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服务体系构成的派生吸引力也是形成旅游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实施加强现代田园城市旅游战略旅游服务体系建设为核心的派生吸引力战略。旅游服务体系是成都现代田园城市旅游吸引力水平提高的核心,它需要政府和企业等多方面的努力。具体表现为:
(1) 不断提高可进入性,为现代田园城市旅游战略的发展创造前提条件。旅游景点道路拥挤及停车场车位不足已经成为成都市现代田园城市旅游战略发展的障碍。加快旅游景点的道路及停车场建设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在提升传统住宿质量水平的同时注重开发新型休闲旅游住宿设施。现有景点传统都市型旅游饭店的受欢迎程度降低,而一些新兴的住宿设施如家庭旅馆、乡村酒店、野营设施越来越受到游客青睐。
(3) 加强旅游信息沟通,降低游客获取信息的成本和交易费用。另外,旅行社还可以在市区内主要的人流集散地如超级市场、市政广场、交通枢纽等地配置现代的旅游问询设施,建立散客服务中心,提供散客观光导游、信息咨询、交通服务及其他相关服务。
(4) 建立和完善现代田园城市旅游服务及保障体系。旅游服务及保障体系含旅游景点及沿线的公共标志系统、旅游信息系统、服务质量保障系统和旅游安全保障系统等,它们是保障旅游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5) 旅游景区旅游供给者必须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研究市场需求特点,通过加强管理,提高服务水平,提供中等价位、物有所值得旅游产品,争取较大的回头客比例才是正确的经营思路。
(6) 搞好旅游商品的设计、开发、销售,提高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根据旅游者需求,研究和开发具有成都市现代田园城市旅游战略特色和各景区本身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并组织和销售。此外,还要加强对旅游商品质量、价格、销售次序的整顿治理,维护旅游者的合法利益。
参考文献
[1]张捷, 赵民.新城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田园城市思想的百年演绎[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2]杨红帆.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视野下的成都旅游营销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 2011.
【成都城市旅游形象】推荐阅读:
城市成都作文600字06-05
最悠闲的城市成都小学作文300字06-04
成都旅游业08-14
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12-17
成都旅游地产项目考察07-27
成都市旅游业swot分析05-28
城市艺术形象06-13
城市空间形象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