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旅游业swot分析(共8篇)
成都市旅游业swot分析 篇1
…__…_…__…80…40…2…04…10…2_…_…_号…学)线(_…__…_萱……亚…邓…__…_…__…名…姓… …)业封专(…__…__…学…法…_…__…__…_…级…__…__…_)41密__(__…_…院…学…__…_…__…法…__…_…_……
本专科课程考查专用封面
题 目:成都市近郊农家乐SWOT分析及发展模式 所修课程名称:企业战略管理 所修课程时间:2015年 9 月至 2015 年12月 考查方式:学期论文 考查日期: 年 月 考查成绩: 考查意见:
评阅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成都市近郊农家乐SWOT分析及发展模式探讨
作者:邓亚萱
(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2014级4班,2014020408)
【摘要】:近几年,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的一个新的亮点。本文通过对成都市近郊农家乐的SWOT分析,提出了成都市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以及营销模式。【关键词】:乡村旅游;SWOT;发展模式;营销模式
一、引言
1.SWOT分析的概念及特点
所谓SWOT分析,即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
其中S(strengths)是优势、W(weaknesses)是劣势、O(opportunities)是机会、T(threats)是威胁。按照企业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应是一个企业“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对研究对象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等。2.农家乐的概念及特点
农家乐是新兴的旅游休闲形式,是农民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放松身心、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一般来说,农家乐的业主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进行加工,满足客人的需要,成本较低,因此消费就不高了。而且农家乐周围一般都是美丽的自然或田园风光,可以舒缓现代人的紧崩的思绪,因此受到很多城市年轻人的热烈欢迎。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在特殊的旅游扶贫政策指导下应运而生,但由于起步较晚,现处于初期阶段。目前我国各地的乡村旅游开发均向融观光、考察、学习、参与、康体、休闲、度假、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其中国内游客参加率和重游率最高的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务农采摘旅游;以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村节庆旅游。由此可见,农家乐旅游是乡村旅游的一种形式,它是传统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兴的旅游项目。我国农家乐最初发源于四川成都,具体位置有都江堰市的青城山,郫县、温江等说。后来发展到整个成都平原,四川盆地,直至全国。真正以“农家乐”命名的乡村旅游始于1987年在休闲之都——成都郊区龙泉驿书房村举办的桃花节。这次桃花节把农事活动、乡村田园风光、乡土民俗文化、乡村民居和聚落文化与现代旅游度假、休闲娱乐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
二、成都农家乐的SWOT分析
自古以来四川就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是我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加之丰富的人文景观、独特的自然景观、优越的地理位置等,这些为成都周边的农家乐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1. 优势分析
(1)先发优势:成都农家乐发展较早,具有了较好的基础,较强的竞争力和较大的知名度。
(2)区位优势:成都的农家乐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便利,旅游开发潜力大,非常适宜城市居民逃离城市到乡村体闲的需要。同时处于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带,对进一步的发展有基础保障。
(3)资源优势:成都的农家乐资源丰富,种类齐全,品味较高,且有一定特色。拥有资源优势可以形成垄断,从而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和发展潜力。
(4)市场优势:成都市人口众多,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成都有1千多万人口,人气旺、商气足,是开展农家乐的发源地和巨大的本土市场。成都具有领先的经济实力,经济发展迅速,居民收入较高,消费欲望较强。
(5)设施条件优势:成都市的经济发展和水平据四川之首,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备。近些年,在发展旅游支柱产业的指导思想下,进一步加大了旅游设施的投入与建设,改善硬件环境,为农家乐发展提供了了良好的平台。(6)历史文化优势:成都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几乎每一处乡村都可以发现深厚的文化沉淀,开发人文文化资源是成都市农家乐发展的方向和优势,能够成为在中国独具优势的旅游产品—“天府之国农村体验+蜀文化”。2.劣势分析
(1)规划不足:成都市农家乐的发展长期以来主要靠市场需求发展,缺乏科学、专业的规划做指导。
(2)行业管理上力度不够:目前成都市虽出台了《成都市农家乐旅游服务暂行规定》,但在立法层面上尚不健全,一些违规开发和经营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如无证经营的现象、不重视卫生和环保的现象还比较为突出。
(3)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低:成都大多数农家乐都由农户直接经营和管理,业务水平低,专业能力弱,经验管理为主。营销上手段单一,配套策略缺乏。这种问题会随着农家乐的发展壮大而更显突出。
(4)产品单一:其设施一般包括棋牌麻将活动室、卡拉OK室、室外庭院、果园或花卉苗圃等,“农家乐”提供的服务项目以餐饮、麻将棋牌、赏花采果为主。3.机遇
(1)西部大开发,政府支持:西部大开发体现了国家对西部的发展重视,尤其是对西部资源利用的重视。近年来,农家乐因其在农业和旅游业中的特殊作用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四川省政府一直把旅游作为支柱产业,成都市政府也不断加大旅游建设的投入。
(2)游人青睐,市场潜力大:作为一种新的趋势,农家乐产品越来越受到游人青睐,尤其是黄金周拥挤的风景区已经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崇尚健康,倡导绿色使更多人需要到郊外农村寻求新的旅游空间。4.挑 战
(1)需求不稳定性:随着旅游者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旅游经历的丰富.其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日益多元化,需求的不稳定性突出。
(2)竞争者日益增多:近几年省内尤其是成都周边市、地的的乡村旅游地不断出现,有的以其资源特色和产品特色吸引众多的游客。竞争者的大量产生给成都农家乐 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一定挑战。
三、成都农家乐发展模式
随着旅游业的成熟和游客消费层次的提高, 游客参与观光旅游的初级阶段已经逐渐被度假旅游、休闲旅游、体验型旅游等较高层次的旅游活动所取代。因此,对于目前成都市乡村产品结构、服务模式单一,产品雷同,缺乏竞争力,旅游活动项目千篇一律等情况,应该在优化产品结构,将产品的多样性与特色性相结合,从而提升旅游产品的品质,加强旅游竞争力。成都市农家乐采用集约化、特色化、精品化、标准化的战略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特色古镇、四条旅游精品线路的空间发展格局。一个中心是以成都市市内景点为中心,两个特色旅游古镇分别是黄龙溪古镇和洛带古镇。四条旅游精品线路为市区→锦江区三圣花乡(花乡农居、荷塘月色、东篱菊园、幸福梅林、江家菜地)→市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项目:市区→龙泉桃花故里→市区;乡村旅游古镇旅游线路:市区→龙泉洛带古镇→市区;乡村风情旅游线路:市区→温江花博会→春江花韵→市区。根据区位、资源、客源等方面的特点,成都市的乡村旅游可概括为五种模式。1.都市为依托的发展模式
借助于紧邻城市的区位优势开发的城市居民休闲旅游,如三圣乡、北湖、金牛区天回银杏园等为代表。它们主要具有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优势,利用区位和资源互补的组合优势进行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规划,旅游产品兼有观光和休闲功能。由于距离,交通方便,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拥有忠实的客户,重游率高故成为城市居民的“后花园”。2.生态创意及高科技农业园发展模式
该模式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明显,发展势头良好,是成都农家乐发展的重要模式。分布于成都市郫县友爱镇农科村、成都市红砂村花乡农居、成都龙泉驿区兴龙镇万亩观光果园、双流县农业生态观光走廊,温江花博会等,三圣乡充分利用紧邻大城市的地缘优势,实现与绘画、摄影、雕塑、音乐创作等创意艺术有效结合,推动文化创意与观光休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把普通的农家乐打造成“环境、人文、菊韵、花海”交融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如今形成的“花乡农居”、“荷塘月色”、“东篱菊园”、“幸福梅林” “江家菜地” 五大景区。这些景区成了成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的“五朵金花”。另外游客在这也可以了解花土栽培、试管育苗、人工湿地处理污水,领略新型农艺。2009年第23届成都国际桃花节上桃花故里在节庆活动中以“品味国学经典,身着汉服迎客!”的汉唐文化包装桃花诗村,成为桃花节上的一大亮点。3.特色产业发展模式
注重乡村产品创新,以特色促品牌建设。利用特色产业开发旅游,带动乡镇旅游,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如中国盆景之乡的郫县友爱镇农科村形成“一户一品,一品一景”的特色花卉种植专业村,并开展赏花、书画、曲艺、骑马等旅游活动。推出了各具特色乡村酒店:以接待作家艺术家为主“听江蒲”; 着重展示的是川派盆景文化的“中化盆景园”; 展示南方丝绸之路内容的石刻为主题的 “鹿野苑”。4.古镇民俗发展模式
成都市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是成都市乡村旅游的核心资源,对旅游者,特别是外地游客和外宾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如黄龙溪古镇、龙泉洛带古镇,龙泉驿十陵文物群、温江鱼凫遗址;民俗风情资源中的火龙节、放河灯。游客在此可了解成都平原悠久的农业生产历史和丰富的农耕文化以及川西风土民情。黄龙溪古镇有保存完好清代风格的街肆建筑,青石板街面,上古牌坊、古寺庙、古榕树、古崖墓、古渡口,极具川西情调,至今仍保留着耍火龙、彩龙、水龙、打更、腰鼓、号子等的习俗。5.生态保健模式 “生态保健型”农家乐的特点是强调崇尚自然,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资源,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风格,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体、绿意盎然的花草、干净卫生的绿色蔬菜等,这些原生态的自然体验同目前的环保相结合,迎来了生态农村的新高潮。随着农家乐的快速发展,旅游者越来越需要多种多样、趣味性高、参与性强、文化内容丰富、有较强差异性的乡村旅游产品。因此参与性强,具有休闲娱乐康体健身功能的乡村旅游产品是开发的重点。成都近郊的青城山、银厂沟等景区一带形成了成都市内老人的“养老部落”。
四、农家乐营销模式
1.以市场为导向,联合开发促销
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受益的原则,集中人、物、财力,以合作营销为突破口,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旅游气氛,树立乡村旅游整体形象。通过宣传促销工作,提高农家乐的知名度。通过政府推动和企业联合,有计划、有重点地在主要客源市场建立营销网络。加强旅行社的推销外联工作,吸引外地人士前来观光旅游,促进乡村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2.充分挖掘潜力,大力开发乡村特色产品
由于农家乐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产品开发不足,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应遵循以下的思路和原则:以大城市和著名风景名胜区为依托,以观光旅游产品开发为主导,以专项旅游产品建设为支撑,形成一批适应乡村居民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在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上,要依托乡村特点,开发具有传统特色的手工艺品和特色农产品,最大程度地利用当地原材料和人力资源,在本地生产和销售产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当地居民的积极性。这样也能最大程度地保护与真实展示地方文化景观,同时也使农民成为利益主体、享受发展成果,提升他们对发展当地旅游业的支持度。如龙泉桃花故里在政府的主导,社区参与的情况下,桃花故里应注重美食的设计,包括美食品尝、制作、展览等,可以设计花卉食品、花粉食品、水果食品、土特产以及美容与养生都可以形成本地产业链,从而形成大量(养鸡、种粮、种菜、工艺品制作、歌舞表演等)地方专业户。
3.搞好各具特色的旅游活动,努力做好旅游市场开发服务
服务要始终紧扣“方便、热情、周到”六个字进行,为人们参加农家乐提供方便。如在农家乐园搞更多更好的项目来吸引游客,利用特色农业资源扩大当地农副产品的知名度,吸引游客,举办各种农产品节庆活动,并使节庆成为自己的旅游品牌。4.联合营销,打造区域旅游品牌 所谓区域联合营销,即以建立区域旅游品牌为目标,由政府主导,“农家乐”经营接待户参与,通过媒体宣传,树立统一的区域旅游品牌。一是制定“农家乐”旅游宣传促销总体方案,系统宣传“农家乐”;二是把分散的“农家乐”经营接待户联合成整体,增强宣传促销的资金投入力度,进行统一的宣传促销;三是把“农家乐”旅游和区域内其它的景区、景点进行联合营销,以达到系统利用资源的目的;四是各个地区自身的实际状况,制作统一“农家乐”宣传资料,VCD光盘、画册等。
【参考文献】:
[1] 程道品.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及案例[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P53).[2] 孙文昌.现代旅游开发学[M ].青岛:青岛出版社,2001.[3] 贺小荣.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源、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探讨[ 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1),90~94.[4] 王云才,郭焕成,徐辉林.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5] 余娟.成都乡村旅游资源特色及客源市场分析[J].区域经济, 《当代经济》2008(02)(下),94~96.[6] 李珂.泥土里长出的创意——创意农业让农业增值[J].绿色中国 , 2008,(07),26~27.[7] 董庆佳, 袁力, 刘雪莲.成都特色乡村旅游发展及特色研究——兼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57~61.[8] 雷鸣,潘勇辉.日本乡村旅游的运行机制及其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08,(12),99~103.
成都市旅游业swot分析 篇2
关键词:会展旅游,SWOT分析,成都,糖酒会
一、会展旅游的特点
会展旅游 (Meetings, Incentives, Conventions, Exhibitions。简称MICE tourism) 是现代旅游经济发展中的一项新兴产业。与常规的传统观光旅游相比, 会展旅游具有组团规模大、停留时间长、创汇能力强、带动作用强消费档次高、服务需求高、受季节影响小等特点, 享有“旅游皇冠上的宝石”的美誉。
二、成都市发展会展旅游的SWOT分析
1. 优势分析 (Strengths)
(1) 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交通和通讯条件发达。成都处于中国西部的中心位置, 成都年货运能力居全国第六;双流国际机场是全国七大航空港之一。成都目前是全国九大邮政通信一级处理中心之一、西南最大邮件转口局, 是全国八大电信中心之一; (2) 优越的办展环境, 良好的初步经验。成都市会展经济起步于1984年举办的春季首届全国糖酒交易会, 成都市已经举办全国性或国际性大型展览170多个。经过近20年的探索, 成都在会展业的发展方面积累了必要的基础和经验, 在整个西部地区具有领先地位; (3) 丰富的生态环境, 深厚的文化底蕴。成都是国家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与会展相关的旅游资源、人文资源极为丰富, 有著名的旅游胜地九寨沟-黄龙、都江堰-青城山、峨眉山-乐山等等。
2. 劣势分析 (Weaknesses)
(1) 市场化程度低, 管理体制有待完善。首先, 会展活动政府参与程度高。成都的展会几乎都是由政府及其部门主办或承办的, 会展业几乎成为了政府的“内部经济”。其次, 成都会展协会成立比较晚, 应有的职能尚未充分发挥, 在完整的行业规范制度、人才培养体制等问题上还没有相应的措施; (2) 缺乏会展品牌和精品展, 可持续竞争力弱。成都会展业可持续竞争力弱。国内外知名会展城市都有自己的会展品牌, 相比之下, 成都的众多展会中, 唯有全国糖酒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会展规模有待于扩大;与一线会展城市相比存在差距; (3) 与国际接轨的会展专业管理人才匮乏, 缺乏相应的培养体制。成都会展业现有的从业人员基本上是“半路出家”, 没有受过专门培训, 缺乏系统的会展知识和相应的组织、策划、管理与服务等实践能力。无论从会展人员的数量、专业技能、培养体制与一线会展城市相比, 都有很大的差距。
3. 机遇分析 (Opportunities)
第一、会展旅游市场前景良好。国际大会和会议协会把中国作为具有强大潜力的国际会展市场, 其总裁及执行董事于2006年8月来华访问, 决定全面拓展中国国际会议市场。第二、成都市委、市政府在《关于推进我市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决定》中就积极发展会展和商务旅游提出“促进会展与旅游的有机结合, 争办全国性、国际性会展, 以会展促进旅游, 以旅游带动会展, 形成成都会展、商务旅游品牌”。第三、旅游接待能力日益增强。近年来成都市建设高速发展, 一批高水准的酒店设施相继落成, 旅游能力不断增强。
1.挑战分析 (Threats)
第一、国外同行的较量与国内城市间的竞争加剧随着入世后一些承诺条款的实现, 国外的展览公司不可避免地涌入我国的市场, 这势必会对成都的会展旅游市场造成冲击。第二、国内其他城市对会展旅游市场的争夺。与上海、北京、广州、大连等地区相比, 成都市的会展经济在数量上、规模上、品牌上、社会影响上存在的差距仍很明显, 成都势必将要面对会展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第三、科技、人才的挑战。目前, 成都市各高校与旅游有关的系科都没有会展旅游专业, 强势专业的缺乏导致了会展专业人才的缺乏, 这势必将限制成都会展旅游研究与开发的深度与广度。
三、发展对策思考
1. 走“政府主导, 市场运作”之路
政府要做好会展旅游规划、会展旅游法规制定方面的工作。多借鉴国外会展业发达城市的经验, 按照国际会展市场化管理体制, 组建专业的会展公司。政府应当采取扶持政策, 优先安排, 适当照顾, 帮助做大做强。
2. 打造品牌展会, 树立成都会展旅游目的地形象
中国春季糖酒交易会已经连续很多年在成都举行, 它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成都在西部乃至全国会展旅游城市中的地位, 但是糖酒会的主办权不在成都市, 不是本地的“品牌”。成都市应积极采取措施争取全国春季糖酒交易会每年固定在成都举行, 将“糖酒交易会”打造成为成都品牌展会的龙头。
3. 加快会展人才培养, 建设一支具有专业素质和技能的队伍
人才培养关系到会展旅游发展的实力和后劲。会展专业人员素质的好坏、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会展旅游的申办、组织和接待的成败, 所以必须要做到“以人为本”, 积极引进和储备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及技能, 具有宽广的知识面, 能够掌握最新信息、跟踪市场变化的人才。
四、结语
会展旅游已经越来越显现出它的生命力, 对一个城市的形象提升和经济拉动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从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 成都市会展旅游的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但是我们也要相信, 只要能充分发挥、利用成都的资源优势, 抓住西部地区新一轮发展的历史机遇, 克服不足, 迎接挑战, 在政府、企业的共同努力下, 成都市的会展旅游将取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志平, 刘松平, 余国扬.会展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15-16.
[2] (美) 小伦纳德.霍伊尔著, 陈怡宁等译, 会展与节事营销[M],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 8.
[3]何林峰, 关于成都构建西部会展旅游中心的思考,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成都发展论坛, 2003年.
[4]杨娟, 汪明林, 世界会展之都对成都会展旅游的启示[J], 旅游资源.
[5]张徽燕邵明刚.成都会展业发展现状分析2007-9-17.
[6]江贤卿.南京市会展旅游的SWOT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
惠城区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篇3
关键词:SWOT分析法 惠城区 旅游业发展
一、SWOT分析法概述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提出,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SWOT分析法是一种常用于企业战略分析的方法,即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其中,S代表 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按照企业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应是一个企业“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
二、基于SWOT理论下的惠城区旅游业分析
(一)惠城区旅游业发展的优势
一是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惠城区是惠州市政府所在地,毗邻深圳、香港,有广大的客源市场。海陆空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广梅汕铁路、广惠高速、惠河高速、惠深高速、深汕高速贯穿境内,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丰富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惠城区素有“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湖就是指惠州西湖,苏东坡寓惠时曾赞之为“天下西湖三十六,惟惠州足并杭州”。西湖由五湖、六桥、七山、十六景组成。(五湖指:平湖、丰湖、南湖、菱湖、鳄湖;六桥指:拱北桥、西新桥、明胜桥、圆通桥、迎仙桥、烟霞桥;十六景指:玉塔微澜、苏堤玩月、象岭云飞、榜岭春霖、留丹点翠、花洲话雨、红棉春醉、荔莆风清、西新避暑、孤山苏迹、花港观鱼、飞岭览胜、芳华秋艳、丰山浩气、南苑绿絮、准堤远眺)。三是深厚积淀的化内涵。大豪苏东坡寓惠期间的社会化活动、思想化内涵及其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形成了东坡寓惠化,惠城作为东江流域的经济、化、交通中心的特殊地位,形成了独特的以客属化为主,包涵东江流域自然地理的、古代的、民俗的、宗教的、革命历史的东江化。孙中山、周恩来、邓演达等革命先辈战斗足迹,形成了以东征、东纵为代表的红色化,为全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化内涵和强大的生命力。
(二)惠城区旅游业发展的劣势
一是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目标群体还不够广,主要集中于珠三角地区和港澳地区。宣传主体层次较低,公信力不足,缺乏整体包装、整体宣传。特点不突出,主题不鲜明,形象不统一。二是基础设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虽然惠城区旅游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与珠三角其他市的中心区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区域内星级宾馆床位数远远不能满足未来发展的需求。三是管理体制有待于进一步理顺。全区目前的旅游资源和产品全部分散在物、宗教、建设、林业、水利等单位,资源分散,管理多头,严重地制约着旅游经济的发展。
(三)惠城区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国家及省市相关政策的出台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惠城区旅游发展面临到前所未有的新契机。一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下称《意见》)的出台,明确提出我国今后几年旅游业发展的目标方向、主要任务以及具体保障措施,为惠城区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二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明确提出珠江三角洲地区要建设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建成亚太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特别是2009年4月2日,《罗浮山宣言》的签署,标志着珠三角洲地区九市旅游合作一体化的正式启动,为全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三是惠州市发展旅游业的相关政策。早在2007年市里就提出了要全力打造旅游业的“3510”工程,颁布了《惠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2008—2020)》(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惠城区旅游业发展的定位,即将惠城区和惠阳区两个行政区域结合建成中心城市综合旅游区,这为惠城区旅游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四是2010年2月惠城区进行了区划调整,将陈江、惠环、潼湖、潼侨、沥林等五个工业镇(街道)划入仲恺高新区,使全区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第三产业的地位更加突出,对全区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区委、区政府提出“强区名城”的发展战略,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了新的契机,而旅游业以其特有的低能耗、低污染、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优势成为全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惠城区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惠城区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旅游业自身所具有的特征,即更容易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当经济出现波动时,旅游业最先受到影响。二是从旅游市场竞争来看,惠城区旅游被周边旅游目的地分流的态势明显。三是从惠城旅游产品本身来讲,惠城区旅游业发展仍存在小、弱、散、差的现象,而北部生态旅游区以及南部特色工业旅游区开发较为缓慢,造成全区旅游业发展不均衡的情况。
三、总结
基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惠城区具有丰富自然风光、历史化资源以及广阔的市场潜力,具有发展旅游业的重要优势。珠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转型升级发展的要求以及“强区名城”战略的实施,为惠城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促进惠城区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思想认识,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加快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和主攻方向。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龙头,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等优势。二是围绕市政府提出的“一心、两带、三区”的空间布局,在空间功能分区上打造“三大旅游圈”,即开发以北部山区为主的农业生态旅游圈,南部工业区为主的特色工业旅游圈和中部以中心城区为主体的休闲度假旅游圈。依托作为惠州市中心区的优势,联手周边县区,打造贯通“罗浮山—大西湖景区—大亚湾—巽寮湾”等多个景点的精品旅游线。将全区旅游景点与省内其他城市景点相结合,打造省内旅游精品线,形成跨越区域的多样性旅游产品系列。三是加快现有旅游景区(点)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景区服务质量和水平。完善多层次多样化的住宿设施,满足国内外观光客的各种档次休闲、度假的需要。同时将旅游业与房地产开发业相结合,吸引房地产企业积极开发度假别墅项目,以增加经济效益。四是加强旅游宣传推介,提升影响力。在巩固现有的珠三角广州、深圳、东莞客源基础上,着力开拓广东乃至全国的市场。积极宣传惠城区丰富的东江客家饮食、东江化、红色化等资源,开展有特色的促销活动。通过参加国际、全国、省、市旅游产品展,提高全区旅游的知名度。五是将旅游产业与化相结合,提升旅游产业内涵。深入挖掘历史化的精华,突出特色,尤其是加大物古迹类化单位修缮保护的力度。大力加强对旅游历史献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使蕴含在旅游资源中的化潜能得以充分释放,将潜在的化资源转变为现实的旅游资源。
参考献:
[1]格里·约翰逊著译.战略管理(第6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姚莉.企业战略管理(管理学系列教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3]《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政策全解读[DB/OL]. http://www.china.com.cn/travel/txt/
2010-01/13/content_192269.htm
[4]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EB/OL].http://www.gdjrb.gov.cn/policy_s-
how.jsp?policy_id=318
[5]惠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惠城区志(1988-2002)[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
旅游发展swot分析‘ 篇4
1、优势分析(strength)
(一)区位优势
交通条件是发展旅游的命脉。帕哈太克里乡居于“一市两县”的中心位置,交通十分便利,南疆铁路、314高速公路及其匝道穿乡而过,315国道以及现在正在村子里兴修的314国道与315国道的连接线构成了景区外部的交通网,使得帕哈太克里乡的可进入性极强;
(二)资源优势
①从空间环境来看,帕哈太克里乡水资源丰富,空气质量、生态植被良好,生态环境保存良好。②从自然资源特色来看,景区内集现代观光农业、果林、鱼塘、河滩、湿地、克孜勒河与台勒维曲克河两河交汇处风光等资源类型丰富、资源组合状况良好。③乡村总体风格保持良好,传统风格的维吾尔民族建筑的民居被较完好的保留下来,特色鲜明。④百年水磨坊等传统的农耕方式被保留下来,农耕文化丰富多彩。⑤红色旅游资源具有浓厚的教育意义。⑤农副产品十分丰富。⑥民俗文化和民俗活动多姿多彩。⑦传统饮食具有鲜明特色
(三)客源优势
一般来讲,乡村旅游客源的区域限制相对较大,以近、中程游客为主,对周边城市的依赖性较强。帕哈太克里乡距离喀什市仅三公里,喀什市城市居民是其基础客源市场,显著的区位交通优势为乡村旅游的客源组织提供了便利。
(四)宏观优势
以中央设立喀什为经济特区为契机,喀什城市总体规划中以促进“一市两县”经济加速融合的宏观指导,对农村政策的倾斜和“乡村旅游”、“和谐旅游”主题的提出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为帕哈太克里乡今后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邻近喀什经济特区,许多实力雄厚的私营业主,对投资旅游产业兴趣浓厚,资本基础的雄厚,投资机制灵活便捷,为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提供了可能。
2、劣势分析(Weakness)
(1)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相脱节。生态环境良好,乡村旅游资源保存完好,但基础条件相对较差,接待能力薄弱,政府的资金扶持有限,不能满足最基本的旅游发展需要。
(2)资源同质化,竞争较大。帕哈太克里乡旅游资源与色满乡的民族风情园资源同质化,竞争较大,为避免同质竞争,景区应另谋出路,开发具有特色的旅游项目,“轻观光、重体验”提高游客的参与性,从而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3)停留时间较短,旅游产生的效益不高。帕哈太克里乡的旅游处于起步阶段,住宿、餐饮等基础接待设施环节薄弱,晚间娱乐项目还没有成体系,致使游客消费结构单一,消费链过短,主要以一日游为主,直接影响帕哈太克里乡的旅游经济效益。
(4)受季节影响明显。旅游业是一个脆弱性的产业,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季节的影响,而北方的乡村旅游更是如此,乡村旅游严重依赖于农业旅游资源,农业旅游资源受季节变化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像观光农业、林业、果蔬采摘等旅游项目影响更是严重,淡旺季非常明显。
3、发展机遇(Opportunity)
(一)国内休闲旅游时代的热潮
国内旅游持续升温,境外客源渠道拓宽,旅游客源总量不断放大。为乡村旅游等新兴旅游项目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二)喀什独特的地缘优势
立足喀什、依托南疆、面向西亚、中亚、南亚和欧洲,打造成西部对外开放的窗口,充分发挥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也为帕哈太克里乡乡村休闲旅游区的发展带来机遇。
(三)国民收入的提高增加了潜在的客户。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人们在物质条件得到满足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健康和养身,返璞归真的意愿越来越强烈,乡村旅游的旅游功能得到人们的认可,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推动力。(四)地方政策的扶持
喀什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中强调加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积极调整经济结构,高位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以乡村旅游为重点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将成为喀什地区旅游发展重点。
4、挑战(Threats)
(一)帕哈太克里乡乡村旅游面临“形象遮蔽”的影响
喀什在大众心目中是一个民族风情地,宣传侧重于少数民族文化、民俗和少数民族特色建筑等形象,人文形象更为突出,从而对其他旅游资源地产生形象的遮蔽效应。帕哈太克里乡这样的乡村休闲旅游,在对外拓展市场上容易受到“形象遮蔽”的影响。
(二)乡村旅游市场需求的日益差异化。
由于旅游者文化水平层次的不断提高和旅游经历的不断丰富,旅游者的需求也呈现出差异化、复杂化和个性化的特征,这就要求帕哈太克里乡乡村旅游的旅游项目要多样化,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
(三)帕哈太克里乡乡村旅游如何在与周边区域的博奕中壮大。
旅游业的发展受到各级政府、领导的关注,疏附县、疏勒县等周边地区利用喀什设立经济特区的宏观优势和民族民俗特色,纷纷开展旅游业,周边景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竞争压力大。
5、规划需解决的问题
客观分析帕哈太克里乡乡村旅游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可以看出其旅游发展前景总的来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需要及时抓住机遇,善于迎接挑战。因此项目策划上,应扬长避短,整合乡内高品质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开发生态休闲的旅游产品,促进帕哈太克里乡乡村旅游跨越式发展,要想发展首先要从自身找到症结:
(一)完善管理,建立一支专业的、成熟的人才和服务队伍,提高经营和管理水平
人才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鉴于帕哈太克里乡村民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应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因而在从业人员素质的培训上,应该定期举办乡村旅游和管理的培训班,重点提高基层从业者的相关文化素质。同时还要与喀什市当地的高校合作,吸纳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帕哈太克里乡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创新和活力。
(二)加大政府的引导和资助力度,招商引资,增加资金的积累
帕哈太克里乡的乡村旅游还在起步阶段,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有待提高,基础设施的不完备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乡村旅游地功能的发挥,也会影响到旅游地形象和旅游收入。为此因增加资金的积累,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创造一个拥有良好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保障的乡村旅游名乡。
(三)加大景区促销力度,拓宽促销渠道
以“最乡村,最自然”为营销推广口号,一方面加大电视媒体、画册的宣传,加强城市居民的印象,另一方面,加强网络宣传,提高居民的吸引力和关注度。
(四)丰富旅游项目,加强产品促销
帕乡的旅游项目突出农家乐、渔家乐、林家乐等项目,每一个项目都要有主打品牌、有闪光点,因此应定期推陈出新,定期更换菜品和娱乐项目。
(五)科学规划,有序开发
成都市旅游业swot分析 篇5
SWOT分析法(自我诊断方法)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现实情况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可以从中找出对自己有利的、值得发扬的因素,以及对自己不利的、如何去规避的因素,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并明确以后的发展方向。文中借助这一方法,对海南旅游业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综合分析,研究适合海南旅游业实际的发展战略。
(-)优势(Strengths)分析
1.海南区位独特,旅游资源丰富
国家旅游局编制的《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认为,在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格局中,海南是唯„具备条件建成热带海岛海滨旅游度假胜地的地区。海南是我国唯 的热带岛屿省份,中国第一个生态省,位于东经108度37分-111度05分,北纬18度10分-20度10分之间,年平均气温23-25℃,最冷的2月平均16-20C,最热的8月为25——29C,年均降水量1500毫米,长夏无冬、四季如春。海南具备国际旅游流行的五大要素——阳光、海水、沙滩、绿色植被和洁净空气,在我国,能与世界著名的海岛度假胜地夏威夷、巴厘岛、普吉岛等相媲美的只有海南.在海南岛长达1528千米的海岸线上,沙岸约占50-60%,沙滩宽数百米至1000多米不等,向海面坡度一般为
5。缓缓延伸;多数地方风平浪静,海水清澈,沙白如絮,清洁柔软;岸边绿树成荫,空气清新;海水温度一般为18-30℃,阳光充足明媚,一年中多数时候可进行海浴、日光浴、沙浴和风浴。
热带海岛风情、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众多的民族,造就了海南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三亚万年人类遗址落笔洞表明,远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海南历史文化遗迹保存完整,有着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石山火山口及其火山溶洞,有一批史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很高的人文景点:五公祠、琼台书院、东坡书院、宋庆龄故居,及明代名臣邱浚和清官海瑞的墓陵等。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旅游资源,点多面广、星罗棋布,海南旅游资源总体上表现为9大旅游景观系列:海岸带景观系列,山岳、热带原始森林景观系列,不同类型共聚的湖泊水体景观系列,森林公园与自然保护区系列,历史文化与遗存胜迹系列,民族风情系列,热带作物与田园风光系列,当代海南风貌系列,海南特产风味佳肴系列。
2.海南旅游业发展基础良好
海南旅游业起步较晚,但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自1996年提出“一省两地”的产业发展战略后,海南旅游业由此进入了观光旅游的黄金发展时期,2000年旅游接待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2007年,接待海外游客75.31万人次,是1988年的3.7倍,全省旅游外汇收入3.02亿美元,是1988年的19.5倍:2007年全国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国GDP的4.42%,海南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CDP的13.94%;2007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383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39.3%,旅游业 1
收入占第三产业收入的44.7%。2009年1-6月份,海南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087万人次,同比增长5.3%,实现旅游总收入104亿元,同比增长5.2%:,海南旅游进入了转型升级的新时期。
海南是我国八大重点旅游区之一,现有SA级景区2家,4A级景区8家,3A级景区13家,2A级景区5家,1A级景区2家:现有五星级酒店20家,四星级酒店54家,三星级酒店116家,二星级酒店55家,一星级酒店14家:现有国际旅行社55家,国内旅行社148家,旅游从业人员超过13万人。由此可见,海南旅游业已规模凸显,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为强大旅游经济奠定了基础。
3.交通网络发达
海南目前已建成海口美兰、三亚凤凰两个国际机场,开通国内、国际定期航线156条和多条包机航线,可达世界五大洲61个城市。已建成环岛高速公路,开通了粤海铁路,投资过200亿元的东环快速铁路2010年完工后,从海口到三亚只需90分钟,海上交通便利,拥有万吨级深水码头31个,三亚已建成国内最好的邮轮专用码头,海口等城市港口正在修建新的邮轮码头,发展邮轮经济和海洋旅游潜力巨大。
(二)劣势分析
1.海南居民收入水平低,本省居民旅游消费不足
收入水平决定着居民家庭生活质量,也决定着旅游意识的形成和出游决策。改革开放以来,海南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但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其他省区相比,存在收入偏低等问题。2007年,海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0996.87兀和3791.37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低2788.94元和348.99元,在全国3 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分别居第24位和第18位,与发达省份上海、北京、浙江和广东相比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低
12625.86元、10991.84兀、9576.95元和6702.4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低6353.25元、5648.26元、4473.78兀和1832.67兀。
2.海南经济基础薄弱,对旅游业反哺支撑能力差
2007年,海南国内生产总值1223.28亿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居第28位,与发达省份上海、北京.浙江和广东比较,分别低10965.57亿元、8130.04亿元、17557.16亿元和29861.12亿元。
虽然海南旅游收入占全省CDP的比重比较大,但海南旅游收入的绝对量与全国相比仍然偏低。以旅游外汇收入为例,2008年,海南旅游外汇收入31388万美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居20位,与发达省份上海、北京、浙江和广东比较,分别低465784万美元、414525万美元、271020万美元和8861 10万美元。可见,旅游经济与某一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有密切的关系,经济发达省份的旅游经济也十分发达,反映出地区经济对旅游经济的强大反哺支撑能力。
23.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旅游业综合竞争力不强
目前海南的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基本上以观光型产品为主,缺乏具有国际水平的世界知名的休闲度假产品:因此,在全国旅游观光型产品竞争激烈的形势下,海南缺乏明显竞争优势的旅游产品。由于受旅游资源结构的影响,加之旅游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海南旅游业淡旺季十分明显,旺季时旅游供给基本满足,淡季时旅游供给又相对过剩,既降低了旺季时的旅游服务质量,又抑制了淡季时的旅游经济效益。而且海南旅游企业社会化、市场化、规模化程度低。旅游规模经济不显著,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产业内部竞争过度,外部竞争乏力,从而导致了海南旅游业综合竞争力不强,在全国旅游市场上所占份额较低。由此可见,要想从同质化的观光型产品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海南需要建立“人员自由进出、货物自由通关、货币自由兑换、免税品自由购买、旅游项目自由落户、国际旅游规则自由对接”的国际化、开放性的、海岛型国际旅游目的地的休闲度假产品。
4.旅游业对外开放程度低,投资力度不够。
现代旅游业是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没有较高的投入,旅游业发展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少、,海南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由于受经济容量的限制,加之旅游对外开放程度低,导致旅游开发和建设资金短缺,旅游基础设施和海陆空立体交通模式未能与国际接轨,与国际旅游发达地区差距明显,从而阳碍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旅游经济效益的发挥。
(三)机会分析
1.中国加入WTO的机遇。
旅游业作为世界经济最活跃、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也是WTO关于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最引人注目的领域,其开放的进程在不断加快。局部地区开放或全方位开放的旅游服务及其相关领域的自由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旅游业发展的主流。中国成功加入WTO,为优化旅游资源配置、建立符合国际规则的旅游业运营机制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随着与国际旅游市场的接轨,扩大国际旅游客源和开辟广阔的资本来源渠道,开放的旅游市场无疑将为海南旅游资源和产业发展提供长远的发展机遇。
2.海南经济特区建设的发展机遇
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享受出入境免签证和落地签证,是我国第一个部分航权开放的试点省份,发挥特区先行先试的优势是海南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旅游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和“绿色工业”,其发展不仅有利于地区基础设施的完善,而且还有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将是国家发展海南特色优势产业的重点。海南有机会争取到发展旅游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探索中国旅游业国际化之路。
3.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发展机遇,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3自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以来,旅游经济受到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一系列政策措施也相继出台。2006年5月13日,海南省政府第130次常务会议通过《海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7年4月,中共海南省第五次代表大会上作出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战略决策。2008年3月,国务院同意海南设立国际旅游岛综合试验区,同年4月,海南省出台《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行动计划》。2009年初,为应对经济危机,海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促进旅游经济平稳增长的十项措施》。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海南旅游业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威胁分析
1.国内同行及市场的挑战
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各地对旅游业发展普遍看好,旅游开发的热情高涨,这就导致了旅游业竞争加剧、旅游业投资风险增大和发展成本提高。海南和其他省份都试图利用各种机会,发挥本地优势,把旅游业作为本地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加以培育和发展。由于我国旅游目的地产品非常丰富,大多为观光型产品,旅游产品结构大体趋同,虽然海南旅游资源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具有稀缺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但是在短期内,海南旅游业难以摆脱这一竞争格局。而且旅游后发地区与先发地区的差距非短期可以消除,竞争优势也不是短期内可以塑造的。随着旅游目的地的日益增多,国内客源市场的争夺将日益加剧。
2.国际同行及市场的挑战
WTO规则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海南旅游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我国加入WTO后,旅游业将加快、加大对外开放的步伐,国外旅游业将凭借其成熟的管理模式和一流的服务理念进入中国市场,内忧外患的局面将更加严峻。而且在国际市场上,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夏威夷、巴厘岛、普吉岛将对海南岛构成最强有力的竞争威胁。海南在旅游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等方面与国外同行相比差距明显,这些给海南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二、海南旅游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通过对海南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可以看出,海南旅游业具有优势与劣势并存、机会与威胁同在的特点。如何保持和进一步发挥优势来弥补劣势,如何捕捉机遇并减缓威胁,必须从战略高度出发来考虑海南旅游业的未来发展。
(一)SO战略:增长性战略
海南旅游业必须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无与伦比的资源优势,捕捉可能的机会,围绕国际旅游岛这一主题,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和生态旅游,扩大旅游产品的规模和品种,打造休闲度假旅游产品,逐步减少观光旅游产品。加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主题活动的创新,不断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制订海南旅游营销战略规划,积极拓展国内和海外市场。同时要考虑市场环境变化导致的威胁,注意克服自身的劣势。
(二)WO战略:扭转性战略
利用机会改进自身劣势。利用经济特区先行先试的机遇,加快旅游要素的国际化改造和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实行更加开放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相关政策。在保持、稳定、发展和提高现有经营领域的同时,开展多元化经营,培养核心竞争力:积极增加有吸引力的旅游项目,比如挖掘海南黎族、苗族少数民族文化及其他特色文化遗产,开发吸引国内外游客的富有新意的文化旅游项目;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开辟多条黄金旅游线路,开设旅游公交专线;开发具有海南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并完善旅游纪念品销售网络,大力营造旅游城市的氛围;在旅游旺季举办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不仅要举办大型的国际性活动,还应举办适宜市民和游客参与的活动;制订切实有效的营销组合方案,以海南特色为主旋律,全方位、多角度地营销海南旅游。
(三)ST战略:多元化战略
利用优势,回避威胁。海南旅游业资源与其他省份相比优势明显,但也存在雷同的方面。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如何突出自身的优势,回避威胁,关键要准确定位,积极探索旅游开发管理新思路,整合旅游资源,构建多元化投资主体,积极发展与旅游业相关的产业。
(四)WT战略:防御性战略
永川区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篇6
旅游学院08级工商景区管理2班
学号:200814034073姓名:刘雪梅
永川区位于长江上游北岸、重庆西部,东距重庆市主城区63千米,西离成都276千米。地理坐标东经105°54′,北纬29°22′。幅员面积1575.68平方公里,交通条件便利,成渝高速公路穿城北而过,是成渝两市交通之要冲,东距重庆63公里,西距成都276公里,南达泸州70公里,北至大足石刻50公里,是三峡-重庆-大足黄金旅游线上的新兴旅游城市。永川区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南北两线,以“茶、竹、石”三大特色旅游.资源最引人注目。城北有风光旖旎的茶山竹海旅游区;城南有山清水秀的卫星湖、花娇果香的桃花岛、百里优质水果长廊和中国最大的野生动物园--重庆野生动物世界。本论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淮南市旅游业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一永川区旅游业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Strengths)旅游资源丰富
永川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昔有桂山秋月、竹溪夜雨、铁岭夏莲、八角攒青、石松百尺、圣水双青、龙洞朝霞等昌州八景,为游人游览留连之地。今北有风光旖旎的茶山竹海,南有山青水秀的卫星糊、四季飘香的国家农业生态示范园--百里水果长廊和野趣十足的重庆野生动物世界;有全国首例发现的恐龙化石——上游永川龙;有全国著名金石微刻艺术家刘声道的作品——三教镇石龙山摩崖石刻;有杜甫所书的“万年松化石”;有奇山怪石组成的男、女石笋山,有大文豪苏东坡留连之地——来苏梳妆台,渝西明珠—中央公园,以及宋代石刻——佛岩寺,松概古镇,中华梨园,桃花源等风景名胜。其中以“茶、竹、石”三大特色旅文化游资源尤为引人注目,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区。区位条件优越
永川处成渝经济带主轴,渝西、川东南、黔西北交汇点。东距重庆主城56公里,可接受主城特大中心城市强辐射;西离成都276公里,可接受成都特大中心城市间接辐射。成渝铁路、成渝高速公路横贯全境,长江流经南端。它是三峡-重庆-大足石刻黄金旅游线上的新兴旅游城市。永川区作为重庆市休闲旅游度假地,通过成渝高速路便可直达永川区,永川区设有铁路干道,交通便利。周边有著名的成都休闲文化旅游地及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另有江津四面山等。永川区内有良好的住宿设施,江鸿五星级酒店、名豪四星级酒店及其他各种旅馆住宿设施。永川周边旅游景区丰富多样,区位优势明显,旅游发展前景较好。3 旅游客源市场优势
首先,永川区比邻大足,江津以及成都等著名旅游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吸引不少游客就近前来游览;其次,作为重庆九大主城区域,游客众多。再者,由于地理位置的因素以
及自身所具备的其他优势,它将成为渝西地区出游选择的重要目的地。客源市场优势比较突出。
4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
永川区,渝西经济走廊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近年来,永川区政府和旅游局围绕建设“茶竹文化特色突出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目标,致力于资源整合可持续发展,着力培植打造永川旅游新经济。可以说,永川旅游,这颗明珠正绽放在川渝黔金三角,它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
(二)劣势分析(Weaknesses)产品特色不鲜明
永川区虽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没有充分发挥这些旅游资源的功能和效应,还停留在普通大众化观光旅游方面,没有形成鲜明的主题形象和高品位、组合型的系列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项目。现有的大多数旅游产品已经较为老化、单一,缺乏较强的吸引力(特别是卫星湖),主要表现是产品结构不合理,仍然是以文化性的观光旅游为主,处于较低层级的阶段;产品的升级换代速度慢,创新不够;旅游产品的参与性不强,观光类占多数,给游客带来的体验参与比较少。旅游品牌定位不准
永川区旅游品牌定位方面存在着“贪大”、特色不鲜明、定位过高或过低、定位混乱等问题。在旅游品牌的形象提炼中,没有准确提炼品牌形象、反映内容不贴切,缺乏时代感、品牌宣传口号不洗练等等。如主打“卫星湖国际度假村”、“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名片,在如此激烈旅游市场竞争中,面对更为理性的旅游消费者来说,已难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加上永川的客源市场目标基本定位在重庆,成都及周边地区,没有进一步向内陆或国外延伸,使得客源市场空间更为狭小
3交通设施落后
永川地区近年来的交通设施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永川区地区区域内公路建设仍然远远跟不上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地区内乡镇与乡镇之间,城市与乡镇之间的公路基本上还没有硬化,路面也很窄。城市到景区,景区到景区的交通线没有很好的连接起来,比如,永川主城到茶山竹海和中华梨园的公路就迫切需要改造。
4信息化水平低,宣传不够
永川区还没有实行旅游电子商务,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利用电子化手段进行旅游促销、支付、服务对于淮南的传统旅游企业来说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5旅游接待能力较弱
旅游住宿设施不完善。目前。全区现有旅行社11家,星级饭店9家,其中五星级2家(在建),四星级1家,三星级3家,二星级3家,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讲永川区的酒店接待能力都处于劣势。由于酒店规模小,大多数管理、服务水平有限,经营特色不突出,全市旅游酒店的整体竞争力较弱。
旅游景区景点都比较小,单一,可进人性差,设施不齐全。整体的接待能力低。难以吸引和接待大批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整体水平不高
尤其在旅游旺季更凸现不足,目前全区导游人员大都是学历较低的中专学生,而且各旅行社的导游人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导游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体旅游质量。此外,由于永川区的旅游整体实力不强,大环境吸引能力弱,对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吸收,不利于永川区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三)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
在永川区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永川区的旅游有了很多可以利用的优惠条件和协同效应。永川区政府根据《永川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将永川区旅游总体目标定位为,中国茶竹生态休闲名城,总体空间格局为“一城、两山、四大特色旅游区”。提出了旅游旺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永川区发展旅游提供了很好的依据;也给本区的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永川区在渝西旅游的龙头地位日渐凸显。
(四)威胁分析(Threats)旅游相关产业发展薄弱
旅游业是一个相关性非常强的综合性产业,涉及到很多行业和部门。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六大环节,要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必须各行业、各部门密切配合。但由于本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和相关行业发展相对落后,直接影响了旅游业整体效益的发挥。周边地区竞争激烈
从永川区所处的旅游区位来看,比邻有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且之还有休闲之都--成都,这样一种位置一方面使永川区在连接这几大旅游区上起到了重要的集散地及中转地作用,可视为一种优势;同时,这几大旅游景区的存在,使永川区旅游形象的树立难度加大,全面竞争激烈。永川区旅游业的发展是在众强林立中起步,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如何协调好以之关系,化弊为利。显得尤为关键。
二、永川区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突出区域特色文化,突显旅游产品差异化
在保持观光旅游的情况下,应在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上加大调整力度,创造性地提出本地区旅游的游客利益点和旅游品牌形象个性,针对不同类型游客的消费需求和出游动机,发展品牌旅游、特色旅游,探索新的旅游热点,加强旅游者高度自我参与及体验。如松概古镇,让游客住进陈家祠堂,纯粹体验一把以前的生活,而不是单纯的观光。
(二)准确定位与传播旅游品牌
永川区旅游品牌塑造和宣传要围绕定位开展工作。主要以下方为基础:一是明确旅游者的需要和动机,依托永川区已开发和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寻求同类产品的差异化特征;二是从文化方面进行定位,深入挖掘潮州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示独特的区域文化资源,从而为旅游者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和文化享受。另一方面,通过采用先进的营销理念与永川区旅游业的实际情况密切结合起来,运用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整合各方力量,进行开展统一的旅游品牌传播。
(三)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人才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永川区的旅游教育、科研机构可同旅游业建立畅通的联系机制(比如和重庆文理学院建立联系),互动合作,为旅游业订单培养输送专业人才,提高全市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四)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加大旅游宣传力度
整合永川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发掘城市深厚的人文底蕴,实现文化信息资源的有效融合与共享。推动永川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实现跨区域合作,与成都、市内旅游城市或地区建立统一的旅游资源研发中心和统一的网络营销平台,形成虚拟的旅游商务联盟,积极应对市场,争取主动权,充分利用互联网扩大对外交流与宣传力度。同时,要积极组织专门的队伍进行有针对性的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借助电视、报纸等传统新闻媒体进行宣传。
(五)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
成都市旅游业swot分析 篇7
一、成都制鞋业的优势分析
(一)人力资源优势
制鞋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四川作为人口输出大省,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在全国450万人的制鞋从业者中,川籍人口占了30%的比例。同时,在沿海经济地区各制鞋企业的一线工人和中层管理人员中,川籍人员也占有约60%的比例。由于沿海地区经济的动荡、薪酬吸引力的降低、劳动保障机制的缺失,加上成都市为制鞋业提供的各项优惠政策措施,吸引了大量在外务工人群回川。目前,武侯、崇州、金堂三地的熟练鞋业产业工人达40万人左右,贸易及配套服务人员达20万人左右。根据《成都制鞋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到2015年,力争建成全国最大的鞋业生产基地,其中鞋业产业工人62万人,贸易及配套服务人员34万人。而在规划过程中,崇州制鞋工业园拟在2010年建成鞋用革研发中心,年培训技术工人8000人以上,金堂制鞋工业园拟在2010年建成交大规模的鞋业技工学校,年培训各等级技术工人1万人以上。这些均为成都制鞋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能够有效地保证成都鞋业产业升级和提升产品竞争力。
(二)产业配套优势
目前武侯区现代工业园区已经初步形成产业集群效应,聚集了四川省80%左右的制鞋企业及相当数量的配套加工企业,“产供销”一体化模式已成气候。为了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整合上下游企业,形成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制造、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的产业一体化发展模式。成都市政府于2007年明确提出“一都两园”(武侯、崇州、金堂)统筹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
在成都鞋业的发展战略过程中,武侯区定位于成都市制鞋产业的高端和核心区域,在此基础上,武侯鞋企将大规模迁往崇州、金堂,其中崇州制鞋工业园定位为西部重要的成品鞋、鞋面革及鞋材生产基地,鞋材交易市场和技术工人培训基地。同时,设立综合服务区,设置公共服务中心、鞋面革研发及技术服务中心。金堂制鞋工业园定位为西部重要的成品鞋及鞋材生产基地、鞋业技术工人培训基地和鞋材交易市场。业务主要以发展鞋业及鞋材制造为主,着力引进沿海制鞋及鞋材大中型企业,积极支持鞋材企业入园,力争配套能力达到50%以上。
以上的相关措施,能够有效地形成服务于制鞋企业的配套体系,包括人才培训、原料供应、物流运输、信息咨询、鞋材制作、商品包装等环节,进一步提高成都制鞋业的产品竞争能力以及产业配套能力。
二、成都制鞋业的劣势分析
(一)生产技术滞后
截止到2010年,成都制鞋企业数量已达到近4000家,但大部分鞋企规模偏小,沿用家庭手工作坊生产及传统化管理方式,没有形成高效集约的现代化生产及管理模式,也无法形成产业聚集效应。比如,武侯区鞋业90%以上的鞋业零部件来自于广州等沿海城市,而生产制作设备则主要来自于台湾、温州、意大利等地。另外,大部分制鞋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产品以模仿、贴牌生产为主,这些均导致产品附加值不高,档次也得不到有效提升。
目前,欧美等国对成品鞋的相关要素均设立了严格的检测标准,从产品的人身安全要求、环保要求、有毒有害物质限量要求和包装及材料的要求等六个方面提出了严格的检测标准。而目前成都大部分制鞋企业的技术还不能满足上述要求,这就直接限制了其进入国际市场的能力。
(二)品牌意识薄弱
成都制鞋企业目前接近4000多家的规模,女鞋产量位居全国第三位,产品年销售收入已达360多亿元人民币。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成都制鞋企业数量众多,但名牌企业较少,缺乏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品牌。据统计,成都市制鞋企业现拥有鞋类产品自主品牌仅300多个,目前,像艾民儿鞋业、卡美多鞋业、依兰鞋业等品牌已逐步创立,但大部分企业还处于贴牌生产阶段。这样就使得成都制鞋业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很难占领高档市场份额,获取高额利润。
三、成都制鞋业的机会分析
(一)政府政策支持
政府通过多项政策支持,有效地整合各方面资源,促进成都制鞋企业提升管理水平、提高产品档次、增强核心竞争力,推动成都鞋企跨入国际市场。而成都鞋业也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实现了飞速增长。据统计,2010年1季度我市规模以上鞋业生产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达到21.47亿元,增幅18%。
在品牌塑造方面,成都市政府启动“运营区域品牌模式”项目,整体包装成都主要鞋企产品,以拓展全新的市场。另外政府还实施了其他的措施,包括引进国际国内一流品牌、组团参加国际、国内重大鞋展、鼓励鞋业企业开设品牌营销店、推动中国女鞋之都盐市口展销中心项目建设、引进国内外知名设计和培训等项目,这些措施,将有效地推动成都制鞋业品牌战略的实施。
在人才供给方面,成都市政府建立了人才储备机制。由政府牵头,加强高校与鞋企之间的人才培养合作、科研合作,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复合型人才。
在产业配套方面,成都市政府于2007年出台了《成都制鞋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并切实实施“一都两园”(武侯、崇州、金堂)统筹发展的战略,逐步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在信息服务方面,政府通过各方面的渠道和途径,在认真分析我省鞋类各方面的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及时为企业提供有关信息。目前,武侯区已经与阿里巴巴达成了推进成都女鞋电子商务发展的方案,另外武侯区已就引进法国设计师联盟进驻武侯新城与相关方面达成初步意向。
在出口贸易方面,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成都鞋业出口市场大幅萎缩,各级政府组织成都各鞋企积极应对,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融资支持等多项措施,大力引导企业开拓和发展国内市场。具体措施包括成立武侯直销鞋城、建立名品连锁店体系,大力开发国内市场,消化库存产品。在国外市场方面,政府引导企业在巩固俄罗斯和欧美等传统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寻找新的出口市场。通过参与“第49届国际小姐世界大会全球总决赛”、举办国际采购节、参加国际大型展会等活动,帮助成都鞋企顺利“过冬”。
(二)产业转移机会
受沿海地区人工成本增加、产业结构升级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制鞋业也开始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东鞋西移”趋势不断发展。成都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经济城市,在资源、技术、市场、物流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而灾后重建的各大项目以及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也为成都制鞋业的发展带来良好的契机。
四、成都制鞋业的威胁分析
(一)国外竞争激烈
成都制鞋业在国际市场上遭遇到来自以意大利为代表的高端产品企业和以越南为代表的中低档产品企业的激烈竞争。
意大利的鞋业产品一直占据国际高端市场,成都制鞋业目前在设计、品牌、技术方面均无法与之抗衡。而在中低端产品市场,人民币升值推动鞋材成本以及企业经营成本不断飙升,加之国外对我国鞋业出口也设置大量的贸易壁垒。而以越南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廉价,在出口欧美国家均享有多项优惠政策,这些因素将会不断削弱成都制鞋业在中低端产品市场上的的价格竞争优势。
(二)遭遇国外贸易壁垒
成都制鞋业主要以出口为主,市场集中在俄罗斯、欧美等国家,由于出口市场的集中、产品价格低廉,对进口国的制鞋产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欧美等国对成都鞋类产品的贸易制裁措施经常发生,制裁手段主要集中在反倾销、保障措施、技术贸易壁垒等方面。比如,2009年俄罗斯大力打击“灰色清关”,2010年欧盟对中国的鞋类产品征收税率为16.5%反倾销税,巴西和阿根廷也相继宣布对中国鞋企征收反倾销税,2010年10月21日,来自墨西哥等南美国家的成品鞋企业也表示要联合制裁中国的鞋类产品。这些国外贸易制裁措施使得成都制鞋业出口举步维艰,国际竞争力削弱。
参考文献
[1]、宋寒冰.成都鞋企拓展东欧市场的新通道[J].西部皮革,2010(3)
[2]、唐汉.成都鞋业在整合中提升竞争力[J].西部皮革,2010(6)
成都市旅游业swot分析 篇8
[关键词] 旅游业 合作 SWOT
旅游业作为一种向旅游者提供劳务服务的经济事业,素有“无烟工业”和“无形贸易”之称,属于服务贸易的范畴。自1987年11月两岸打破长达38年之久的隔绝状态以来,两岸旅游业合作快速发展,台湾游客来大陆人数从1988年的44万人次增长到2006年的大约470万人次。目前,两岸旅游业的突破已到关键时刻,两岸业界纷纷献计献策。
本文采取SWOT四要素分析法,论证了大陆与台湾旅游业在各要素方面的互补程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两岸旅游业合作的政策和建议。
一、大陆与台湾旅游业合作的SWOT分析
虽然大陆与台湾旅游业的发展程度不同,所具有的内部条件和面临的外部环境也不一样,但是不可避免地存在既竞争又互补的情形,因而有必要对大陆与台湾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条件进行SWOT分析,具体见表1。
1.台湾旅游业的SWOT分析
(1)优势。旅游业起步稍早,旅游资源和产品开发程度高;居民收入水平较高,对旅游消费和旅游产品比较能接受;旅游业者具有积极的创业精神,旅游经营理念较新,市场行销经验丰富;人力资源开发较早,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充足。
(2)劣势。目前,两岸旅游业交流主要表现为台湾游客到大陆旅游观光,导致岛内市场规模偏小,需要广泛吸引岛外游客以扩大内需;旅游资源和产品虽丰富,但民众已不满足于仅在岛内消费,热衷出岛旅游,并从海外转向大陆;旅游景点开发过度,生态环境受到一定影响。
(3)机会。大陆旅游资源丰富,开放台湾民众大陆游后,扩大了台湾旅游业的外部市场;进一步开放大陆民众的台湾游,将有利于扩大台湾旅游业的内部市场;富有中华文化特色和台湾本地特色的旅游资源和产品能够吸引大陆游客;两岸经济交流所积累的经验,可转化为双方旅游业合作的策略要素;对大陆旅游产品和市场的信息、消费等运作较为熟悉。
(4)威胁。入世后,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开放,西方旅游产品及其管理以强大的经营优势纷纷进入两岸,台湾旅游企业面临竞争压力;大陆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两岸旅游业发展差距将不断缩小,台湾旅游产品和管理的竞争力将遭到削弱;台湾当局出于政治考虑,一再延缓开放大陆民众赴台旅游,并对旅游业投资严加限制;岛内政治乱象和财经政策不力严重影响经济发展,民众生活水平提高有限,民间消费不振。
2.大陆旅游业的SWOT分析
(1)优势。大陆旅游资源丰富,每年吸引大量外国游客;近几年来,在保护消费者权益上年年有建树,特别是在旅游行业监管上已经导上法制层面;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人群增多,市场需求扩大;旅游资源相对丰富,旅游产品富有特色,不断吸引旅游业者投资开发旅游产品;生产和服务要素成本相对低廉,旅游企业经营成本较低;“学习效应”也会带动大陆服务水平的迅速提升。
(2)劣势。旅游业起步稍晚,与台湾比较尚有一定的差距;旅游产品层次较低,对外宣传不够,国际竞争力不强;旅游经营管理和服务还有待加强,旅游高级人才相对不足;资本市场不发达,旅游产业融资困难等。
(3)机会。入世后旅游业市场的开放,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有利商机;庞大的内需市场有利于引进外资、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旅游管理人才;同时,近年来台湾地区来大陆旅游人数越来越多,为内地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也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大陆与台湾旅游交流。
(4)威胁。我国旅游市场长期受到国家高度保护,始终处于封闭状态;旅游设施和基础设施落后,国家投资少;旅游设施不配套,服务质量差;旅游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缺乏市场竞争机制。同时,入世后外国旅游企业准入限制逐步放宽,外资纷纷抢滩大陆市场,旅游市场竞争加剧,旅游业面临严峻挑战;区域发展不平衡,沿海与内陆经济生活水平相差较大,对旅游产品的需求不同。
资料来源:本文作者根据有关资料制作。
3.大陆与台湾旅游业的互补性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大陆与台湾旅游业在要素上具备的优势程度以及产生的需求程度是不同的,相对应的是互补程度不同,随之进行的分工合作也不尽相同。
注:“+”表示优势,“++”表示极优势;“-”表示需求,“--”表示极需求。
资料来源:本文作者根据有关资料制作。
从表2可以看出,两岸旅游业在劳力供给、内需市场、经营成本等方面,大陆表现为“极优势”或“优势”,台湾表现为“极需求”或“需求”,双方互补性较高。在资金供给、人才培养、管理人才、市场信息、市场行销、经营理念、产业集群、经营效率、硬件服务、软件服务等方面,台湾表现为“极优势”或“优势”,大陆表現为“极需求”或“需求”,说明这些要素也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在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大陆和台湾同时呈现出“极优势”或“需求”,说明在这些要素上相互间进行互补的可能性或程度相对较低。在15项要素中,属于“高”互补性的有5项,占三分之一;属于“中”互补性的有8项,占一半以上;而属于“低”互补性的仅2项,占13%。
这些指标说明,两岸旅游业存在着较强的比较利益关系,并可转化为巨大的实际互利效果。如果能够加强交流与合作,将获得各自的最大利益:大陆可以扩大资金来源,引进旅游管理人才,吸收新的旅游经营及行销方式和理念,提高旅游经营效率;台湾则可以拓展市场空间,降低旅游业经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大陆与台湾旅游业合作的政策建议
根据加拿大著名学者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结合以上SWOT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两岸旅游业交流与合作目前正处于交通约束弱化、经济区位发生较大转变、政府大力支持背景下快速发展的前夜。
1.运用战略思维构建环海峡旅游合作区
区域旅游合作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发展的必由之路,闽台旅游合作区规划已被列为“十一五”全国九大重点旅游发展专项课题之一。建议国家旅游局及相关部门从两岸关系发展和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高度出发切实构建好“环海峡旅游合作区”,以此促进两岸经济文化的交流,使其成为海峡两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共同繁荣区,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旅游合作区域之后的又一重要旅游合作区。
2.扩大开放“金马澎”旅游
相对于福建而言,“金马澎”旅游对大陆其他省份居民有更强的吸引力。建议国台办、国家旅游局、公安部等相关部门,尽快同意把“金马澎”旅游从试办阶段转为常态阶段,从局域转为全国。具体措施和步骤是:第一,把在福建工作生活一年以上的外省籍人员视同福建居民,允许他们参团赴“金马澎”旅游;第二,同意来福建参加会议、参观、商务、学习的外省人员就地办证赴“金马澎”旅游;第三,有计划、分阶段、有序地推进大陆居民赴金马澎旅游的进程。
3.推进合作的长效机制,构建福建先行区
构建福建先行区的具体措施有:第一,建立统一协调机构,成立由两岸旅游行业管理部门、行业协会、民间组织、企业界、学术界等共同组成的半官方性质的“海峡旅游协调委员会”,协商解决闽台旅游交往合作中的有关问题;第二,形成特色产业集群,通过打造海峡西岸经济区旅游支撑产业,有效整合福建旅游产品,形成“两带三大旅游产业集群五区”;第三,构建信息交流平台,通过各界联办《海峡旅游》杂志、“海峡旅游”网站和海峡旅游论坛,开展全方位、多层面的旅游信息交流;第四,培植旅游精品线路,以“海峡”为特色推出一批“海峡旅游”产品,真正实现闽台旅游的全面对接与合作;第五,创新市场运作模式,可以参照东南亚地区“湄公河跨区域旅游”合作模式,主动与长三角、珠三角及全国大市场对接,也可以考虑建立海峡两岸“无障碍旅游区”、“旅游联合体”等,还可以参照CEPA模式赋予“福建先行区”相关政策。
4.共同推进诚信旅游体系建设
自2002年开始,台湾当局先后片面开放所谓两类大陆人士赴台旅游,不少大陆小型旅行社也非法开办绕经第三地前往台湾的旅游项目,造成诸多问题,不少游客回来后对旅游品质相当不满。这种方式虽然压低了旅行社团费,但在接待上则出现了各种质量问题,包括安全问题。一旦全面开放大陆居民赴台,如果不及时关闭以上渠道,将扰乱整个市场。为此,建议大陆有关部门尽快制订和完善相关法规,推进诚信旅游体系建设;同时,台湾业者应与台湾主管部门加强沟通,保证服务品质,才能实现两岸旅游的可持续性的发展。
5.共同为两岸旅游交流与合作搭建平台
建议台湾有关方面顺应民意,在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这个问题上采取务实、积极的态度,做出有利于展开磋商的积极安排,尽快取消有碍于两岸人员正常往来的歧视性政策。同时,大陆方面应为进一步加强两岸旅游交流与合作建立起新的平台,继续办好海峡两岸旅游博览会和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以实际行动,共谋发展。
两岸旅游双向交流与合作是新时期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相关部门和民间机构应携起手来,相互协作,构建“双向互动,管道畅通,机制健全,有序发展,相互扶持,合作共赢”的两岸新型旅游合作框架,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足够的信心和耐心,共同开创两岸旅游双向交流与合作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陈锋仪:台湾旅游业的经营新策略.经营与管理,2002(6):28-29
[2]陈宏巨:中国旅游市场前瞻.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刊,2003(3):28-30
[3]李佳慧:台湾旅游业与大中华旅游圈.中国第三产业,2003(8):35-37
[4]李瑞王义民: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46-48
[5]蘇耿聪:台湾旅游业的发展与启示.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2):22-26
[6]王晨光:旅游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142-143
[7]王宁:台湾旅游业现状及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前景分析与预测.集团经济研究, 2006(2):56-57
[8]姚康:祖国大陆旅游业向台商开放.两岸关系,2000(5):41-42
[9]Chang, Janet. Indigenous Tourism: The Commod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ulture.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6 (1):282-283
[10]J.Boissevain. The Business of Alpine Tourism in a Globalizing World.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2(1):281-282
【成都市旅游业swot分析】推荐阅读:
成都旅游业08-14
成都旅游地产项目考察07-27
关于成都室内设计培训学校现状的分析09-05
百事可乐成都地区营销渠道管分析09-30
成都市绿地规划10-20
成都市学校分布07-05
成都市职称申报须知05-10
成都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准则 - 成都10-22
成都市新农村建设报告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