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绿地规划

2024-09-17

成都市绿地规划(精选8篇)

成都市绿地规划 篇1

成都市温江区碧落湖绿地规划现状与再规划改造

组员:

专业:园林(教育)

班级:园教08-03

日期:

2011年5月

目录

封面…………………………………………….....………………….第1页 目录…………………………………………….....………………….第2页 1项目概况…………………………………………….....………….第3页 2成都市温江区概况…………………………………………..……第3页 2.1自然条件…………………………………………………...……第3页 2.2社会文化条件………………………………………………...…第3页 3温江区碧落湖规划现状分析及改造分析……………..................第3页 3.1温江区碧落湖总体规划……………………………………...…第4页 3.2温江区碧落湖规划方案…………………….……………….….第4页 3.3温江区碧落湖现状分析以及碧落湖改造分析……………….第5页 3.3.1温江区碧落湖现状分析………………………………….….第5页 3.3.2温江区碧落湖改造分析………………………………….….第5页 4改造依据………………………………………….………………第7页 5改造设计主题………………………………………….…………第7页 6设计主题及改造景点…………………………………………….第8页 7 改造对策以及主要改造景点…….………………………..…….第9页 8单项规则…….………………………………………..…..……..第9页成都市温江区碧落湖绿地规划现状与再规划改造

1项目概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越遭破坏,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态发展成为人们追求的主题,也是人们对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而在城市化迅猛发展,城市人口已占多数的今天,城市绿地对于人们对于绿色的需求满足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将结合成都市温江的区位背景以及总体规划,重点进行成都市温江区的城市绿地公园碧落湖的规划现状以及再规划分析。2成都市温江区概况 2.1自然条件

温江全境位于成都平原腹地,属岷江冲积平原,无山无丘,平均坡降3‰,最高海拔647.4米,最低海拔511.3米。

温江河流均属岷江水系。境内四条大河--金马河、杨柳河、江安河、清水河自西北向东南呈扇状分布,其走向与县境地势一致,由西北流向东南,占地面积9.67平方公里,为全区总面积的3.5%。全区水资源总量6.23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4.534亿立方米;地下水1.705亿立方米,可开采量1.42亿立方米。气候类型

温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平均气温15.9℃。平均降雨量972mm,平均日照时间1168小时。平均相对湿度84%。平均风速1.3米/秒。2.2 社会文化条件

天府温江,人杰物华。李白、杜甫、陆游、朱熹等文人墨客曾竞相在此游历唱和,留下了“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等千古绝唱。温江境内属岷江冲积平原,无山无丘,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河流纵横,雨量充沛,物产丰富,地称天府,以“金温江”的美名享誉海内外。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留下了古鱼凫王墓遗址、文庙、陈家桅杆、大乘院等名胜古迹;流传着许许多多诸如柏灌王、鱼凫王墓、古城埂、金乌池等动听的历史掌柜、民间传说。3温江区碧落湖规划现状分析及改造分析

2010年,温江区城乡规划工作紧紧围绕“两个率先”战略目标,按照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区”的总体要求,抓住成都西部新城建设重大机遇,3 优化完善城市功能,塑造生态田园特色风貌和品质,加快打造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区。

3.1温江区碧落湖总体规划

成都市温江区绿地规划总体思路:温江区坚持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和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区”目标,深入把握田园城市“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产业发达”的核心要义和品质内涵,按照集约、品质、低碳原则,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城乡一体的理念,突出自然人文特色,坚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加快构建以区域总体规划为基础、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实施途径、各专业专项规划相融合的城乡规划体系。坚持把生态田园的思想理念融入并贯穿于温江城乡建设发展,不断深化城乡规划设计,不断完善空间规划管治的各项制度,不断推进温江城乡规划的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推进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区规划建设。3.2温江区碧落湖规划方案

园内设施典雅,碧波荡漾,花团锦簇,林木峥嵘,亭台楼阁布局新颖,桥廊水榭风韵浓烈,光祈音乐广场丝竹悠扬,流光溢彩,古老的鱼凫文化和现代生态园林融为一体,与温江周边地区众多景点共同构成川西平原上独具特色的旅游景观。分为动、静两大区。

动区主要由广场休闲区、入口集散广场、假山观赏区餐饮娱乐区和儿童乐园组成。动区中部是占地300多平方米音乐广场。小品文化为音乐喷泉舞台,向南扩展呈扇形布局。舞台上十四根青铜铸成的七音柱与广场南面临水平台上的中国古乐五音柱遥相呼应,通过大小不

一、圆心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圆,经过蜿蜒的小溪串连在一起,充分体现了我国著名音乐学家王光祈先生将中西方音乐文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的心愿。

南岸静区突出幽静、典雅的风格,景区内植被多以银杏、香樟、柳树、楠木、花卉、草坪等为主,构成疏林地带。景区最东边的柏灌山为公园至高点,山顶揽胜亭视野开阔,可一览公园全景,尤其夜幕下的温江公园,更是灯火辉煌,宛如繁星点点;山下柏灌亭临河而建,沿河生态河堤,尤显山青水碧。景区内运动草坪绿草茵茵,更有怡然亭、凝香亭点缀其中,游人可尽情徜徉,怡然自得。草坪边的荟芳苑花团锦簇,四季芬芳;致远楼依河而建,游客在此品茗观景,其乐融融。

3.3温江区碧落湖现状分析以及碧落湖改造分析

规划实施现状总体较差,但是经过调查分析也明显存在提升空间,更好的服务人民。其问题主要表现在:其主要表现在:植物配置色彩单一,草坪践踏严重,植物过冬困难,入口广场过于空旷等。图片展示: 3.3.1现状分析 图一:现状分析图

图二:功能分区图 图三:碧落湖总平面区位分析

图四:区域道路分析

图五:总平面图和效果图 3.3.2改造分析图 改造依据

1.《温江区总体规划》 2.《温江区建筑与用地管理》 3.《温江区绿地系统规划》 5改造设计主题

设计改造造碧落湖色公园——田源碧落湖公园。通过水体中种植观赏植物,陆地的乡土植物体现田源。6 改造对策以及主要改造景点

6.1商业化 :商业化是城市公园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目前免费开放的公园基本依靠政府补贴运营,这极大的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支出,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这就需要在城市规范条件下加强公园内的商业化经营。目前我国经营比较好的城市公园大多采用了商业化发展模式,如将公园内部服务设施的经营权通过竞标的方式下放给开发商,政府只提供公园土地及部分养护费用,其余养护费用由开发商通过商业经营自行解决,如朝阳公园。商业化经营,在城市公园中开发各种休闲娱乐项目,既满足了市民、游客的基本需求,同时通过经营收入,弥补了政府财政支出,为公园免费开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6.2多元化: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不断变化,对娱乐项目的要求越来越高,公园形式、休闲娱乐项目多元化成为今后城市公园建设的新趋势。

6.3休闲化 :随着不同城市公园的差异化经营,公园经济效益进入了两极化阶段,绿维创景因此提出:休闲化是城市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休闲化是指商业化的休闲需求,可持续经营是指政府仅仅提供土地、部分养护费用,其余费用靠商业化经营自行解决),即城市公园在不失去公益性的同时,又要在规范条件下进行适当的经营开发,实现公园的造血功能。公园免费开放是一种趋势,我们所讲的免费开放,不仅仅是把围墙撤掉,把人撤走,更重要的是要进行经营,进行公共休闲产品的经营,这样才能弥补仅仅依靠政府补贴而出现的惨淡经营状况,同时满足广大市民的休闲需求。任何单一的管理,不进行开发的措施都是站不住脚的。只是一味的简单管理,没有满足大众的休闲需求,是在抹杀城市公园的价 7 值,抹杀居民享受休闲产品福利的权利。3.2.1主要改造景点

儿童游乐区,树阵休息区,入口集散区,水景观赏区,茶室休闲区。

图片展示:

7.分区及主景

分区有假山观赏区,老年健身区,青年运动区,草坪休闲区,茶室休闲区,水景观赏区,停车场,草坪休闲区,儿童游乐区,小品文化区,疏林观赏区,广场休闲区,树阵休息区,入口集散区等。

主景是水景观赏区。

8.单项规则

通:因地制宜,进出通畅、便捷,流向合理,结合原有道路合理布局。水系:水系景观创造丰富的文化痕迹。

植物:因地制宜,适地适物,种类多样,季相变化,密度适宜,远近结合。建筑:以服务建筑为主体,小品建筑为辅。竖向:层次明显,具有灵动性。

成都市绿地规划 篇2

主要规划内容包括:1.现状分析;2.规划原则与指导思想、规划依据期限、范围与规模、规划目标与指标、规划布局与结构;3.各类绿地规划;4.城市景观规划要点;5.城市生态环境要点;6.对相关规划的调整建议;7.树种规划;8.分期建设规划;9.实施规划的措施建议;10.主要规划植物名录等附录.

二、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布局的主要形式

按照我国城市的特点, 可以将绿地系统归纳为以下四种:1.块状绿地布局:此布局方式的优点是可以以点块形式分布较均匀, 遍布于居民区内系统联系紧密, 但是对于构成城市整体艺术面貌所起到的作用甚微, 多在旧城的改造中使用该种布局方式。2.带状绿地布局:可以利用河流湖泊、水系、城市道路等线性因素形成线状绿带, 该种绿地能够较容易的表现城市艺术面貌, 例如哈尔滨、苏州等。3.楔状绿地布局:一般利用地形的起伏等结合工业防护林、市郊农田布置, 绿地由城市郊区深入城市中心的嵌入型, 该种布局对于改善城市小气候改善城市走廊风向有显著作用。4.混合式绿地布局:综合城市绿地点、线、面各类形式, 构成比较完整的系统, 是前几种形式的综合。该种布局可以综合前几种的优点, 使得居民区获得最大效率最高的绿地效果, 丰富整体的城市景观。太原市绿地系统规划 (2012-2020年) 采用了一圈、一环、二心、三轴、四区、十一河、多园渗透的混合式绿地系统规划, 根据目前已经建设好的一部分来看能够起到较好的绿化效果, 丰富了太原市的新城市景观。

三、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的要求

城市绿地布局怎样才算“系统”布局应该做到几点要求呢?总体目标是要保持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平衡, 以下几点要求互相联系缺一不可:1.布局合理:分析城市的实际情况, 按照城市现有的道路、水体等自然资源条件合理规划布局, 把各类绿地联系起来, 使得资源达到高效利用, 相互衔接构成综合点线面的绿地网。例如太原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三轴”以汾河为景观纵轴线, 迎泽大街和长风大街为景观横轴线;“一环”即是外高速两侧的50米-500米宽的绿化带。2.指标先进:城市绿地指标不仅要区分出来近期和远期规划, 还要区分出来各类绿地的指标, 先要做好各类绿地的划分分类统计, 这样才合理不重复不虚假。3.质量良好:城市绿地分类要做到多样化, 以满足城市生活与各类生产活动的需要, 还要有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 充实的市民文化活动内容, 植物的选择上有合理的种类丰富的搭配形式充分体现城市的整体风貌。4.环境改善:尤其在居民区和生产工业区之间要设置好卫生防护林带起到对城市居民生活充分的保护作用。

四、绿地系统布局原则

1.综合考虑、全面安排。合理选择绿化用地, 使得绿地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益起到改善气候、净化空气。2.因地制宜、有的放矢。规划时要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 我国幅员辽阔, 所跨的经纬度较大因此从南到北有很大区别, 一个城市的绿地规划不能生搬硬套简单模仿别的城市, 各城市甚至是各区规划都要实际出发。3.均衡分布、比例合理。在城市绿地规划时应该注意该城市各区绿地数量分布尽量均衡, 注意老城区的改造与利用。4.远近结合、合理安排。规划时要有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 考虑到未来发展的规模。

参考文献

[1]车生泉, 王洪轮.城市绿地研究综述[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农业科学版) , 2001 (3) .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 篇3

关键词:植被;城市绿地景观设计;生态

引言

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环境问题逐步恶化,噪音、污染等问题随处可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正视这些问题。因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景观设计成为人们关注重点。生态学作为整合城市资源、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的研究课题,在改善生態环境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显得尤其特别。生态学理念的最初出现到它在城市绿化规划代表着城市绿化建设的进步:从最初的观赏设计深化到环境保护,再过渡到重视生态建设为主,生态学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概念和现实意义

随着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城市绿地景观系统规划日益受到重视。城市绿地景观系统是城市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人工生态系统为主构成的景观,是由斑块、廊道、边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城市景观空间格局,它主要包括植被、水体、土壤等基本要素,是城市开放空间,也是城市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基于城市总体规划的专业性规划,重点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利用生态学的角度来进行环境设计。它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生态总体规划的城市特性、城市发展目标、用地规划等规定,科学的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规划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内各类园林绿地的建设和区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环境,最终以满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来进行城市的生态性规划建设。

当今世界中,生态性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的关注焦点。城市建设与自然发展的冲突越来越多,所以城市区域的环境保护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日益严重的温室效应、酸雨、热岛效应、水资源枯竭等一系列生态失衡问题,都急切迫使要求我们从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方面去认真考虑解决问题的出路。其中很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手段,来保护和发展城市及其周边的自然环境。

2.1 对城市绿地系统没有相适应的规范,导致规划中生搬硬套 我国对于绿地指标的规定包括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人均绿地面积、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四项,定额指标相同。然而,不同城市的人口规模、经济发展、自然条件、地形地貌等各不相同,想要用定额指标来评判一座城市生态绿化的等级,明显是缺乏科学理性与依据、不够真实。

城市绿地应该和当地的城市建设相符、气候特征、植物种类分布特征、城市的文化特征及城市经济基础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与归属性。但由于我国的城市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和实践一直发展比较缓慢,在具体的规划编制工作中长期照搬照抄苏联时代的城市游憩绿地的规划方法 和一些构图的原则,特别是“点、线、面”相结合的行政指导方针,多年来一直作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布局原则。

2.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城市规划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但是,在具体的规划中,由于工作阶段的划分、主管部门的分置不同等原因,经常造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规划相分离,形成两个单独的规划。城市的总体规划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之间形成的前后上下关系,迫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中脱节。

2.3 现有绿地现状水平差,研究调查不规范 形成这种绿地指标虚高现象的原因,一是不少城市现状指标严重失真,规划指标存在不明确的现象。二是绿地规划指标提出比较盲目,依照相关规定和工作要求,采取简单类比的方法,对城市的现状、不同地区的差异考虑不够,一味追求规划的高指标。

2.4 规划协调性不高、互动性不够 由于专项规划的进行往往在总体规划完成后才开始,这样协调的难度非常大导致我们经常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被动的、填空式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方法缺乏城市的全局观。只有将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很好地融合兼顾,才能有效地协调不同专项之间的矛盾。

3 提高城市绿地规划的要素

由于不同城市环境基础和城市特征的差异,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也各不相同,各个城市都需要具有针对性和创造性的规划。

3.1 根据城市现状建设 把握城市的基本特征,通过绿地系统规划对城市的特色加以保护和运用,立足于建设现状和水平,制定实事求是的可操作的规划目标,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规划指标具体化。

3.2 对关键问题提出规划对策 对城市的绿地结构、背景、出入口等关键性的问题提出实施性规划对策,提高对下一层次规划、设计的指导性。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规划策略在不同层次的规划设计中得以运用,规划意图才能得以实施。

3.3 增强各项规划之间协调 在规划的操作方式上,增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各专项规划之间的互动,通过沟通和协调达到相互促进、提高规划整体水平和贯彻实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凯文·林奇.城市意向[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 篇4

摘要::城市防护林是城市园林绿化地系统规划中防护绿地的重要部分,也是大环境下绿化建设的生态屏障和依托基础。本文指出了城市防护林在绿化建设上的地位与作用的同时,也介绍了防护林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关键词:城市防护林绿化建设

城市防护林是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载体和关键纽带,是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快城市防护林建设也是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调整整个国土森林资源布局,使森林资源分布更趋于合理的重要措施。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已经成为提升城市品位、形象和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新理念。

1城防林在绿化建设上的地位

从城市园林绿地组成上讲,城防林属整个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防护绿地,是具有多种不同防护功能的带状绿地,也是城市总体规划中土地平衡绿化用地的一部分,即包含有建成区部分又包含有未建成区部分。从“实行大地园林化”角度讲,城防林是城乡大环境绿化及大范围国土绿化的生态屏障和依托基础。城防林绿化建设意义:从建成区部分园林绿化上,有助于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和城市绿地率的绿化指标;从城市规划上,有利于增加城市园林绿地总面积和托起在环境绿化建设的依托;从国家林业建设上,对增加森林覆盖率是一项有效途径;从人们对环境质量需求方面,清洁优美的环境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塑造人们美的心灵,启发人们热爱生活积极进取。

2城市防护林的作用

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威协着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如何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鉴于林木的多种生态效益,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建设城市防护林体系是一重要措施。

2.1净化空气、吸烟滞尘

城市防护林对市区空气中Cu,与O2起着平衡的作用。有关资料表明lhm2阔叶林每天够吸收CO, 1 OOOkg,放出OZ 730kg(可供1 000人呼吸氧气之用),净化空气1 800万m3。城市防护林对城市工业和交通所排放的大量污染气体有阻挡、吸收、滞留和过滤的作用。据有关专家测定,每1 hm2加拿大杨平均每年可吸收大气中SO, 46kg,每lhmz胡桃林每年可吸收so,34kg。城市防护林的叶、枝、杆及其表面结构能阻滞大量烟灰、粉尘、飘尘等,蒙尘的树木经雨水冲刷后,又能迅速恢复其吸烟滞尘的作用。据专家测定,每1hm212年生旱柳每年可滞尘8t,20年生家榆每1 hm,每年可滞尘lot。此外,草地也有明显的减尘作用。故城市防护林要乔灌草措配。

2.2减弱噪声

植物的叶与枝条轻而柔软能吸收声波,宽阔高大且浓密的树丛可以减弱噪音5dB-lOdB;乔灌草结构带30m宽可降低噪音3dB-5dBo

2.3改善城市小气侯城市

防护林在酷热的夏季,其枝叶形成浓荫覆地,直接遮挡来自太阳的辐射热而且也阻隔了来自地面、墙面和其他相邻物体的反射热。同时,城市绿化地段有强烈蒸散作用,它可消耗掉太阳辐射能量的6000-750o,因而能使城市气温显著降低,高温持续时间明显缩短。在严寒多风的天气里,也能使温度降低较为缓和。城市防护林也具有防风固沙的作用,能保护城市不受风沙危害,地处沙区或沙区

附近的城市,城市防护林的防风固沙的作用显得更为突出。

2.4美化城市环境

城市防护林一般以乔灌草相结合配置。这些花、草、树木不但具有显著的生态作用,而且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布局合理、设计美观的城市防护林不仅可改善城市环境,而且可美化城市,使人赏心悦目。一年四季五颜六色的花,千姿百态的造型,均可为城市增添几分自然美;城市僵硬呆滞的水泥建筑物在四季绿色中可显得生机勃勃,整齐美观,景色宜人。这些都将充分展示城市的自然生态美,给市民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我国城市防护林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3.1 用系统性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科学布局城市防护林建设

一是要注意城市及其周边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和景观格局的多样性。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维护整体区域山水格局和大地机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是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关键性因素之一。面对城市高速的扩张和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兴建,造成许多自然景观和山脉等被分割,城市周边的湿地和河道生境恶化,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阈值大大减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很大威胁。在城市林业建设中,只有将城市生态经济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紧密地耦合溶解,才能实现城市的协调发展。二是按照景观生态学要求,城市防护林建设要从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合理安排各景观要素所处的地位和等级,尽可能使景观格局呈现多样性、异质性。三是在城市防护林建设中充分保护与发展生物多样性。

3.2 由传统的注重美化、香化、彩化、果化、绿化逐步转移到注重生态效益和美观效益的综合发挥

城市防护林建设不仅要体现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居民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而且要体现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由绿化层面向生态层面提升的要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城市防护林建设并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城市建成区绿化建设,要从保障整个国土生态安全的角度,把城市森林建设纳入中国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强调由过去注重视觉效果转变到注重生态效益和人类的身心健康上来,突出以林为主,乔、灌、藤、草结合,林、水结合,以人为本的城市森林建设基本原则,同时城市防护林建设要追求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型绿地,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绿量,在城市防护林的建设中要充分发挥乔木的空间伸展优势,可以尝试建设屋顶花园、阳台花园等垂直绿化景观,可以多栽植一些藤本攀援植物爬附在建筑体上,充分发挥有限的城市林地来缓解我国城市化进程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拓展城市的绿色空间。

3.3 注意解决城市防护林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树种单

一、林地类型单一和乡土树种优势不明显问题

植物群落中物种间存在竞争、相互依存的平衡关系,若植物种类单一,势必生长不良,稳定性差,同时生物群落得不到发育,发生病虫害的机率就会大大增加,所以整个防护林的景观受损,生态效应也得不到充分发挥,出现“绿色沙漠”现象。目前,我国城市防护林建设所使用的树种普遍比较单一,落叶树种主要是法桐,长江以南城市绿化的常绿树种主要是香樟,造成城市绿化景观的单调。法桐和香樟是好树种,有很多优点,生长快、耐修剪,易造型等,但在一个密度大的城市栽种大量的法桐,常截干修剪,枝下高低、通气性差,叶片的种子脱落时,散布在空气中的密度较大,对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影响。选用乡土树种为建群种以及多种乡土树种组合,可提高森林的稳定性与抗逆性,降低维护与管理费用,凸现本土特色,增加自然野趣;同时乡土树种也不乏观赏性,可被选做城市行道树种。

3.4 必须注意克服建成区和近远郊区脱节问题

城市建成区和近远郊区防护林建设协调统一、统筹考虑、完美配合才能实现城市防护林建设生态效益的最大化。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体制的原因,建成区绿化属于园林部门的事情,郊区和远郊区属于林业部门的事情,由于两个部门隶属关系不同和建设目标不尽相同,这在客观上也造成了两地林业建设脱节,找不到很好的平衡点。城市园林和城市防护林要密切配合,起到有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彰显各自优势,形成既互相补充,又高度和谐的统一整体。

3.5 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克服盲目的树种引进和大树进城等急功近利思想

近年全国范围许多城市存在大量引入外来树种以及跨地带种植的现象,由于树木的根系和树冠创伤难以恢复,同时引进树种由于受土质、气候的影响,树体生长不良,既不能充分发挥绿地应有的生态效应,凸现地区特色,后期的人工管理投入又非常高,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且在城市中还会由于种种原因进行过度的修剪,生态效应遭到严重的破坏,对树木移出地的生态环境也破坏很大。

综上所述,城防林绿化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大业,是人民生活和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客观要求林业、园林、规划、城建、土地等部门要有超前意识,协调努力,在大环境绿化问题上,要从认识、实践、效果之间形成良性循环,总结出若干符合国情市情的成功经验。

参考文献: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考试 篇5

考试时间:2011年6月20日至2010年6月27日

考试地点:海南师范大学教学区和白沙门公园

考试内容:

1、考试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3-5人,每个小组需完成综合性公园绿地规划设计图纸一套,具体要求:图纸包括现状分析图(A2)、功能分区图(A2)、视线分析图(A2)、轴线分析图(A2)、交通分析图(A2)、植物规划图(A1)、总平面图(A1),能表现规划设计意图的效果图(透视、鸟瞰均可)、剖立面图2—4幅,各图纸符合制图规范。

2、要求各分析图有简要的文字说明,字数视图纸内容而定,对总平面图有单独文字说明,内容包括对现状的分析、功能布局依据、视线轴线的分析及确定的依据、道路交通规划思路、植物规划构思等,字数1000—2000。

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任务 篇6

(源自《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同济大学)

1、根据城市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要求,确定城市绿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和规划指标;

2、研究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的相互关系,结合城市自然地貌,统筹安排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

3、确定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结构,合理确定各类城市绿地的总体关系;

4、统筹安排各类城市绿地,分别确定其位置、性质.范围和发展指标;

5、城市绿化树种规划;

6、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的目标、任务和保护措施;

7、城市古树名木的保护与现状的统筹安排;

8、制定分期建设规划,碑定近期规划的具体项目和重点项目,提出建设规模和投资估算等;

9、从政策、法规、行政、技术经济等方面,提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细则;

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篇7

1.1 分析研究要以多层次出发, 将系统的综合性展现出来

新的时代形式下, 人们将更高的要求抛向了城市绿地系统。着眼于绿地面积的规划是传统绿地系统的主要方向, 对综合布局的需求上很难彰显出来, 人们对绿地管理要求上是体现最多的一个方面。但是, 在土地的众多利用形式中, 其中就涵盖着绿地的规划, 有效的被体现了出来。但是需要注意, 需要从多个方面考虑绿地系统的规划, 要多方面的予以整合。在城市用地中绿地是其中的一种形式, 实际上有人文性、景观性和生态性三个主要的功能存在于其中, 所以, 城市绿地系统具体上能够划分成游憩型城市绿地子系统、景观型城市绿地子系统和生态型城市绿地子系统三个主要部分。传统的点、线、面的结构能够在这样的规划思路中被很好的彰显出来, 将对现代化发展的整体思路需求的满足上能够很好的体现出来, 进而对人、社会、自然全面发展予以实现。

1.2 对城乡绿地空间要统筹考虑, 将系统的整体性体现出来

割裂城市一乡村是传统的绿地规划特点, 乡村的发展需要对城市规划的需求上给予满足, 导致城市在发展中只能够单方面的进行, 当乡村发展的重要性被人们所意识到了之后, 在对乡镇进行规划与改进的时候政府和有关的部门不得不将更多的资金投入进去, 这样的行动就会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上进行浪费, 对当前城乡共同发展的具体规定上也是不相符合的, 所以, 在规划的过程中需要统一起来二者。具备掌控全局的观念, 将小地域当做起步点, 一定要考虑设计到整体发展的所有因素, 对城乡的和谐发展上予以实现, 将一种优越的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建立起来。并且, 在西方一些国家中也会经常的看见这样的规划模式。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 乡村与城乡需要对本身的特点上予以结合, 发挥出其中的最大优势, 在不改变总的政策方针的基础上, 规定乡村和城市依据本身的发展情况, 将绿地的规划工作做好。

1.3 将绿色区域布局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提升上来

在对总体层面进行规划时, 规划者对城市规划系统和城市自然空间中的制约因素特点没有充分的控制, 这就是城市绿地区域的问题所在。将大面积的绿地建设在城市中心, 是城市管理者非常看重的一个方面, 这样就很容易会忽视城市周边的绿地, 同时, 因为在规划城市绿地区域时, 是严格的依据行政区划分的, 绿地系统将合理性和完整性的空间格局一旦失去了。生态恢复周期同城市发展规划的进度上出现差异, 在规划专项层面时, 过分对绿地的数量上进行强调是城市绿地区域在我们国家的问题所在, 但是, 却忽略了其布局的合理性。此外, 在绿地布局和空间结构的规定下, 往往就会忽略自然生态环境和城市发展水平之间的平衡。现阶段的布局情况在城市绿地区域规划中, 对现有土地的数量和质量上带来的损坏是现阶段城市绿地区域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规划绿地的时候对填充的方式上进行使用, 这样重复布局的情况就会经常发生, 针对一些城市经济不够静气的情况, 预算上也非常困难, 绿地系统和公园的建设资金经常和预期要求上会存在较大的偏差, 但是, 必须的产品中要涵盖着基础设施, 不但是对市容上的美化, 也是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利用对绿地基础设施上进行合理的规划, 对公共等绿地地区提供出来的健康环境让老百姓可以更好的进行享受, 这也为城市开发与规划为整体的重要规定。

2 结论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 也有较大的变化出现在了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中, 但是,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传统的绿地规划新式已经满足不了发展的需求, 这就需要将正确的规划设计思路和方案制定出来。总的来讲, 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上要想很好的予以实现, 要学会改善生态环境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 为城市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因此, 这是现阶段城市发展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 需要有关部门重视起来。

摘要:近些年来, 我国的城市建设不断发展, 人们现阶段不再单纯是追求城市的物质质量, 对于城市绿化的要求上也越来越高。为了将我国城市绿化的水平提升上来, 研究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参考文献

[1]王菊芳.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研究[J].规划与设计, 2012 (7) .

[2]何源.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研究[J].综合园地, 2013 (8) .

城市绿地布局与生态规划分析 篇8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生态规划

1 城市绿地系统合理布局和生态规划的重要性分析

绿地系统被冠以“城市之肺”,是城市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城市景观、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快速城市化对城市绿地系统产生强烈的冲击,不仅造成绿地格局分散、生态服务功能下降,而且导致城市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城镇化模式将由速度扩张型向质量提升型转化,这对城市绿地系统布局提出了新的要求。按照《国家新型城镇规划(2014-2020年)》所提出的发展目标,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要由2012年的35.7%提高到2020年的38.9%。众所周知,中国城市人口比较稠密,绿地面积相对有限,利用好有限的土地资源并进行合理的绿地布局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城市绿地系统生态规划是利用生态学原理,在对城市现有绿地空间结构与格局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绿地系统进行合理布局和优化设计,以提高城市绿地的数量和规模,实现绿地空间结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好转、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目标。可见,城市绿地系统布局与生态规划是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手段,因而本文对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2 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的主要理论与形式

2.1 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理论

目前,城市绿地系统的主要布局理论包括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斑块-廊道-基质理论、网络-结点模型等[1]。

“城市意象”理论认为城市由区域、边界、路径、节点、地标5个元素组成,这些元素的空间形态简化模式就是“点、线、面”。点线面结合可以用于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研究,例如“点”可作为绿地网络空间中的一个功能节点,“线”可看作生态廊道,“面”担当较大块的绿地。经过理论研究和发展,城市绿地系统结构元素不断丰富,已扩展为心、核、点、楔、弧、带、轴、廊等元素。

斑块-廊道-基质理论用来解释绿地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斑块是指与周围其他部分外观或性质上有显著差别但内部均质的空间单元,如绿地、公园、广场都可看作斑块。廊道是景观中外形为线状或带状的结构,如林带、河流、道路都是廊道。基质是景观基底中面积最大、连通性强且对景观产生控制效果的要素,也就是我们常讲的背景。利用斑块-廊道-基质模式,可以将城市绿地看成由绿地斑块、绿地廊道和基底3种要素构成的系统,后来又增加了边缘、镶嵌体2种要素。边缘是指不同系统之间相间的部分,镶嵌体是指植被或生境的空间配置。

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廊道在空间上常连接成网络结构,如林带、道路、溪流等交织成网络结构。廊道相交的点称为结点,由廊道构成的网络加上结点就成为网络-结点模型,它可用来描述景观结构和空间格局,并且通过网络格局、结点和网眼表达城市绿地景观的布局特征。网络格局形式很多,例如网格状、树枝状、环圈状等;结点形式也有L型、T型/Y型、X形、米字形及与斑块连接等;网眼的大小、形状、物种丰度等可以体现景观的一些特征,不同物种活动、饮水、觅食、领地等则与网眼大小有密切关系,反映出物种的生境适宜性。

2.2 城市绿地系统常见布局形式及发展方向

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结构主要是点、线、环、楔几种要素的组合,并由此产生点、环、网、楔、带、指状、放射状、放射环状八种基本形式,这些形式经过组合又会产生环楔状、放射楔状、放射环楔状、点网状、带网状等更多的布局形式。例如北京市绿地系统形成了三环环绕、十字绿轴、七楔插入特点的布局形式;再如莫斯科绿地系统采用了环楔状布局,8个多中心规划片区自成体系,片区之间通过“楔”纵向分割,而中心的核心片外侧由绿地环绕;华盛顿绿地采用放射楔状布局;四川乐山市绿地采用了绿心环状布局;江苏宿迁市绿地规划应用了点网状布局。由于影响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的因素既有丰富多彩的自然因素(如城市的地形地貌、水体分布、气候条件等),又有众多的社会因素(如城市性质、城市规划、土地条件、城市文化等),实际上没有两个具备完全相同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城市,因而也不可能有完全一样的布局形式,每一个城市都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具体情况采用适合的形式,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别人布局的长处为我所用,则可探求适合本城市的最合理布局。

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形式发展方向是综合化、多元化、区域化、网络化、生态化和整体化。综合化、多元化是指绿地系统布局目标正经历由单一到综合、多元方向发展,即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游憩、美观目标,而是朝更广泛的目标发展,如优化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物种多样性等。区域化是指绿地布局从着眼于市区一个点扩大到城乡接合乃至城市群这样一个大的区域。网络化、生态化和整体化是说绿地布局更倾向于城市内部绿地与城市外部绿地连成生态网络,并从较大范围进行整合。

3 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规划原则与方法

3.1 城市绿地系统生态规划原则

城市绿地系统框架应建立在绿地生态系统水平之上,并将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动植物、微生物组合看作绿地系统的内在结构。但是绿地系统内在结构极其复杂,目前还难以在这个层次上开始规划工作,而是着眼于景观结构的生态规划。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结构生态规划原则包括生态优先、因地制宜、景观连续性、景观多样性和景观可持续性。生态优先就是规划时不能单从绿地面积、数量的最大化上考虑问题,而应注重生态效能的发挥。因地制宜是说绿地规划必须综合城市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特点,建立有城市特色的绿地景观结构。景观连续性要求重视非绿地要素隔断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努力减少破碎度并提高连续性。景观多样性是指植物品种的多样性。景观可持续性是说既要重视近期目标的实施,也要兼顾远期目标的实现。

3.2 城市绿地系统生态规划方法

绿地系统生态规划应将结构与功能结合起来,但要将复杂的结构、功能及规划要素结合起来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精细化”理论是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的手段之一[2]。首先,将城市绿地用地属性进行分类,可以结合《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和《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分类方法进行分类,例如分为3个组群,再结合绿地要素、用地区位、用地形式、用地功能主体进行梳理。然后,对城市绿地的主导功能进行分类,如分为休闲游憩、日常防护、景观风貌、生态保护培育等功能类型。接着,对城市绿地的空间结构形式进行分类,可将建设用地范围的绿地分为点、带、线、面四种类型,线与带的差别是线无宽度而带有宽度,线如道路附属绿地,带如带状公园;非建设用地范围的绿地分为斑状、廊状和面状三种类型。最后,将绿地的用地属性、主导功能、空间形式分别经过分解梳理、责任界定、重新组合及综合叠加,即可建构出反映区位、功能和空间的城市绿地分类框架,将此框架应用于城市绿地生态规划,则能为各类绿地要素的整合、协调和优化提供更清晰的概念和路径。

参考文献:

[1] 李素英,王计平,任慧君.城市绿地系统结构与功能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3):377-384.

上一篇:农村养老问题分析下一篇:安全工作流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