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问题分析(共9篇)
农村养老问题分析 篇1
《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分析》
一、前言:
社会实践的参加者:大学生 实践的主题:农村养老问题
时间:2015年2月25日至2015年3月5 地点:河南省林州市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二、正文:
(一)摘要: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家庭养老是当前 农村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方式。由于农村生活条件与城市相比较差,加之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随着子女纷纷外出,老人与子女分居,一旦家庭“空巢”后,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不可避免会给老人的生活带来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并且,有的家庭主要以务农为主,家庭条件没有多大改善,老人们的养老问题更不能达到保障,许多孤寡老人深受疾病的折磨却没钱医治,即使政府给与了这些孤寡老人极大的帮助,但是单靠政府的努力是不够的。希望通过本次调查,引起社会对这些老人的更多的关注,给与他们更多的关爱。(二)活动内容:我是通过口头问卷方式,先后对我们还有周围的村子进行了问卷调查。养儿防老是中国农村几千年的传统养老方式,这种以家庭作为最基本的养老仍然是我国农村主要的养老方式。
(三)调查结果: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来源主要是靠老人自己的劳动所得和子女的经济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调查显示,空巢老人的年人均纯收入大多数低于农村人平收入,有的子女每年只给父母一些口粮,逢年过节送一点钱物。随着孝道观念的不断淡化及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子女寄钱回家标准低且缺乏持续性。有些村外出打工的子女只能维持自己的生活,不仅没有钱寄回家,而且留在农村的孙子上学及生活等费用还要靠老人来支付。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子女赡养老人的责任差,许多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来源得不到有效保障,生活普遍比较艰苦。
(四)理性思考:首先,其实无论老人有无儿女,养老难的原因是一样的——农村人口素质低。没文化使得媳妇女婿们不懂得爱屋及乌,没有爱心,也使得村民们毫无同情心,我们的礼仪之邦礼仪何在?没有文化使得人们不知亲情的可贵,不知友情、乡情的重要,使得人们不知什么是同情。人需要的不仅是物资的供应,还需要儿女的理解、关爱,以及心与心的交流。无知让老人们的这点需要成为奢求,不可得;无知也让乡亲们变成了吝啬鬼,舍不得掏出均摊在自己头上的几十块钱„„硬是变成了鲁迅笔下麻木不仁的人了。人口素质低下已是农民养老难的根本原因。
其次,农村经济落后,这是直接原因。我村以农业为主,牧业为辅,土地贫瘠,又没有草坡,农业收入微乎其微,全村几乎家家入不敷出。如果家里再供个高中以上的学生,就得靠借贷度日了。用一位农民的话来说就是“我连自己都顾不过来,哪里顾得上我老妈呀!”
是啊!如果真是这种情况,即使是有孝心可也无能为力啊。难怪媳妇见了婆婆就像见了仇家似的,是贫穷让人变成了吝啬鬼。
第三,国家的分配制度不公平。建国初期,为了推进工业的发展,国家颁布了好多有利于工人的政策,其中一条就是工人退休之后可以向国家领取退休金。我们不得不承认:最受苦、受累的是农民;经济收入低,地位最低还是农民。农民同样会退休,但不会领取退休金,所以靠的依旧是田地、儿子啊!农业是国家的根本,民以食为天,农民做着最平凡但又最根本的贡献,农民老了之后却得不到最起码的生活保障,这就是不公平。如果农民也可以领取退休金,那些老人就不必为衣食而担忧了,更不会挤在儿女屋檐下忍气吞声了。
(五)问题和建议:今年农村已在统计年过六旬的老人,据估计要给予这一部分人最低生活保障金。虽然,这制度尚未落实,但人心已是一片沸腾。希望国家尽快实施并将此制度改为农民退休金制度,相信这一制度的落实会成为农民历史上的一大进步。
我地区现行的养老方式仍然是家庭养老,既由子女向自己年老的父母提供经济支持、日常照顾及精神上的慰藉,其存在可以从经济和社会两个层面上认识。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还不高,也不平衡,尤其是在我村,经济水平极低。农村老人的经济来源都靠中青年的儿女,在中青年的儿女中,“重小轻老”的现象还是很严重的,小的还没钱照顾呢,何况老的?有些老人的儿女因生活琐事,不履行赡养义务;有些老人的儿女恶性攀比,“你不管,我也不管!”结果谁也不管这些老人。这样不仅老人经济困难,同时也给老人带来了精神方面的痛苦。
社会养老虽然初见端倪,但不是主流。社会福利体制还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还没有搭建起来,加之尊老敬老、孝敬老人的中华传统美德也在日趋丧失,老农的养老问题不容忽视。
综观这两个层面,还是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所以我们得继续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对于此次调查,虽然调查范围有局限性,但是对我自己而言是感受颇深。首先,我初步了解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的群众思想,自己在社会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进程中都在无形的用运马克思主义原理,从而加深了我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其次,我认识到中国的农村老人养老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大问题,如果任由农村的老人像现在这样生活下去,不仅是中国人性的退化,也是社会不和谐、不稳定的重大因素。最后,我觉得自己是真正以主人翁的地位来发现问题,并绞尽脑汁的思考解决问题的措施。虽然现在我还是一名学生,但是我将在以后的学习中努力提高文化水平,培养道德品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奉献自己微薄之力。
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
班级:12级艺术设计七班
姓名:李庆波
农村养老问题分析 篇2
1吉林省农村基本情况
吉林省地处中国东北中部, 是传统的农业大省, 据吉林省统计年鉴 (2014年) 数据显示, 截至2013年底, 全省城镇人口1 491.20万人, 占人口比重54.20%;乡村人口1 260.08万人, 占人口比重45.80%。劳动力为756.33万人, 占人口比重27.49%。全省60岁以上人口为551.4万人, 其中农村人口为252.54万人, 占45.80%。耕地面积为700.07万hm2, 播种面积541.31万hm2。其中机耕面积492.12万hm2;机播面积490.03万hm2。粮食总产量3 551.02万t。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可支配收入22 274.6元,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9 621.21元, 其中农业收入5 982.52元[1]。自2014年“新农保”试点实施后, 平均每人每年社会保障基金支出60.87元。
2吉林省农村养老的主要形式和特点
吉林省农村目前主要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能动自养型:老人身体好, 热爱劳动, 则自己耕种所承包的土地, 所得收益供自己支配, 能够自给自足, 略有剩余。在乡跟随子女型:老人与子女生活在一起, 所承包的土地由子女耕种, 子女赡养其晚年生活。异地跟随子女型:由于子女考学或是外出创业, 不可能回来继续耕种, 老人将所承包的土地转包出去, 每年收取一定的租金后跟随子女离开原来生活的地方。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集体养老制, 主要形式有五保户制度和养老院制度。
现阶段农民养老金主要来源有以下几种, 能劳则动型:有劳动能力的老人耕种自己所承包的土地, 所得收益可以满足生活。子女供养型:老人将土地经营权交给子女, 土地由子女耕种, 老人可以帮着做些辅助性的工作, 并跟随子女一起生活。子女分摊型:老人有多个子女, 其生活资金由每个子女平均分摊, 保证其基本的生活水平。集体养老制所需的资金由国家提供。
3吉林省农村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随着农村青壮年人向城市流动, 农村老人的比例逐年上升, 种地、养老、医保等社会问题逐渐凸显, 如果不及时解决, 一定会造成重大的社会问题。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农民进城务工, 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 农村老年人的比例在增加, 种地的任务正逐步交给了老年人或是流转出去, “空巢老人”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 老年群体的逐渐增大, 年龄的逐渐增加, 务农这种繁重的体力劳动已使老人不堪重负[1,2,3]。二是老年人多年生活在农村, 对家以及周围的环境有着特殊的感情, 再加上“人老要归根”的思想, 都使老人年不愿意离开农村, “超过6成的农村老人不喜欢进城养老, 出现‘被迫留守’的状况”。三是我国传统的“家庭式养老模式”在目前的历史条件下还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国家的负担[2,3]。尤其是在农村, 落后的生产力和传统的自给自足经济决定了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子女, 尤其是在老年人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 依靠程度更为明显。农村老年人的这种思想更是根深蒂固,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4,5]。
4建立农村新型养老模式分析
在我国现有经济水平和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 农村青年人大量涌入城市, 并在城里发展创业和生活定居, 已不再愿意回农村种地, 留守在农村的多为老人和儿童, 实际在种地的人群年纪都趋向老龄化, 吉林省60岁以上人口为551.4万人, 其中农村人口为252.54万人[1]。老人所承包的耕地由于种种原因, 已有部分土地开始进行流转, 虽然有“新农保”的政策支持, 但也无法保证老人的基本生活水平, 更无从说起生活质量的好坏, 农村养老问题已成为各级政府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行, 基于土地基础上的传统家庭养老保障模式已不适应农村社会的发展, 迫切需要建立新的养老模式代替已有的模式。
4.1基本设想
一是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 将年龄在60周岁以上[5]的农民所承包的土地经营权交给国家, 由县或乡所成立的非营利性的土地管理公司经营这些流转出来的土地, 所得收益全部用于“退休”农民的养老金。二是交出土地经营权的农民, 每月可以从国家领取一定数额的养老金, 此养老金由土地出租金和国家补助组成, 年终领取的养老金总额高于其所承包土地的纯收入。
4.2优势与劣势
优势:吉林省是粮食主产区, 耕地面积大, 人均耕地较多, 单位面积产量高, 土地流转值高, 需国家补助少。如果能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土地集中连片, 则便于实现机械化耕作和高效农业的发展。
劣势:由于传统的农业主产区使吉林省农村人口比例比较大, 因而农村老年群体较大, 近年由于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严重, 使农村务农的主体人群逐渐老龄化。相对于其他省份, 吉林省乡、村集体经济欠发达, 农民分得的红利较少其收入主要是农业收入。
4.3意义
建立“吉林省农民以土地经营权置换退休金机制”的模式并实施后, 经过10年或是20年后, 流转出来的土地将集中连片, 便于机械化耕作的推广, 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率, 对保障国家的粮食战略具有重要的作用;农民从专职农业生产中“退出”来, 享受与工人和知识分子一样的退休待遇, 在“新农保”的配合下[4], 可以实现基本的生活水平, 使其能够安度晚年, 解决了子女的后顾之忧。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村青壮年人口向城市流动, 农村老人的比例逐年上升, 务农、养老、医保等社会问题逐渐显露出来。以吉林省为例, 分析了农村养老的主要形式和特点, 指出了农村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探析了农村新型养老模式。
关键词:农村养老,形式,问题,新型养老模式,吉林省
参考文献
[1]黄瑞.中国人口老龄化及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 2010 (5) :38-39.
[2]谢安.我国农村老龄化趋势及新型养老保险体制的建立[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9 (9) :12-16.
[3]温乐平.农民退休制度: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制度创新[J].江西社会科学, 2009 (11) :217-220.
[4]曹瑛.中国农民退休制度创新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 2014 (9) :24-26.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筹资问题分析 篇3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 新农保基金 基金筹集
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 这在中国社会保障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其在推行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其中第一个难题便是筹资难的问题。本文试对新农保基金筹集主体的筹资能力做出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 新农保政策及财政补贴情况
根据国发[2009]32号文件的规定,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 其中政府补贴包括中央财政补贴和地方财政补贴。
1、个人缴费。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 多缴多得。2、集体补助。据国发[2009]32号文件规定,集体补助不是硬性规定,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补助,没有条件的村集体可以不补助。另外, 集体补助全部记入参保人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3、中央财政补贴。中央财政主要负责“补出口。所谓“补出口”,就是指在新农保养老金待遇给付环节给予财政补助。从文件中可以看出,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按年计算为660元/人/年,在中西部地区,中央财政全额补助,在东部地区中央财政补助330元/人/年。4、地方财政补贴。包括两部分: (1)“补入口”。所谓“补入口”,就是在农民参保缴费环节给予财政补助。(2)“补出口”。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养老待遇, 国家财政全额支付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
二、新农保制度推行中的筹资问题分析
从覆盖面来讲,新农保试点工作取得了较大成功。但判断养老保险制度成败与否的两个标准是覆盖率的高低与保障有效性的程。简单地说,就是要使尽可能多的人参加养老保险,而且缴费标准是农民“缴得起”,以积累额计算的到期领取的金额要“养得起”缴费人。
(一) 个人筹资能力分析。从专家们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最低档次个人缴费标准(100元/年)比较低, 除对贫困地区家境非常不好的农民产生一定压力外, 全国绝大多数农民都可以负担得起。
(二) 集体补助筹资能力分析。虽然有条件的村集体应该对农民参保缴费给予支持,但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实力非常薄弱, 基本上不可能拿出补助, 又由于集体补助不是硬性规定, 可补可不补, 因此,指望集体来进行补助的可能性不大。也就是说,在全国绝大部分农村地区, 集体补助是一句空话。
(三) 中央财政筹资能力分析。由于2008年我国中央财政收入占总财政收入 (61330.35亿元)的比重达53.3%, 而中央财政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 21.3%,可以说1.64%这一比例非常小,中央财政完全可以负担得起,即中央财政有能力承担新农保财政补助。
(四) 地方财政筹资能力分析。据有关资料,全国地方财政年最低补贴数额为245.1262亿元,占全国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0.86%。总体来看,地方财政负担并不是很重, 但问题在于,由于存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能力的不平衡,贫困地区地方财政支持的压力很大。因此,如何解决中西部贫困地区地方财政筹资难的问题将成为制约新农保制度推行的一大瓶颈。
三、结论与建议
有效缴费水平必须同时满足“养得起”和“缴得起”标准。新农保制度是一项重大惠民政策, 但在现实中很多农民还是存有顾虑。他们对新农保的交钱养老有两个担心: 到底安全不安全? 到底值不值得?要打消农民的顾虑,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加大新农保的宣传力度,加强新农保个人账户基金的投资运营和管理,努力提高其投资收益。利用各种宣传方式,想方设法让农民清楚地认识到新农保制度能给自己带来实惠。在管理运营上,可以借鉴和参考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和企业年金基金的管理模式,采取以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受托人的信托型管理方式;也可以采取银行质押贷款方式。
二是优化财政补贴方式,增强财政补贴效应。目前各级财政实行定额补贴方式由于金额较低且缺乏调整机制,可能会抑制部分富裕农民的参保积极性。为了保证贫困地区新农保制度的建立,还需要重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中央财政按照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对养老保险的缴费补贴予以分担,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财政支持。因此,要合理划分地方各级财政之间的责任,各级财政尤其是地方财政,需要根据各地经济特点和农民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财政补贴方式。
三是加强政策执行力, 落实好各级财政补助资金。将新农保补助资金作为财政支出的一项重点,加以保证, 并及时分配,及时到位。制定本地的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为新农保制度推行提供有力保障。要加强监督力度,明确处罚程度, 保證国家财政补助的部分能够不折不扣地如期兑现,让参保农民真正感受到新农保制度给自己带来的实惠。
参考文献:
[1]林义.破解新农保制度运行五大难[J].中国社会保障,2009,(09).
我国农村养老问题浅析 篇4
我国农村养老问题浅析
摘要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8811万人,占总人口6.96%,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人,占总人口10.2%,以上比例按国际标准衡量,我国已进入了老年型社会。截至2011年末统计数据显示全国 1.85亿的老年人口当中就有将近70%的老年人居住在农村。长期以来,大多数人一直对在黄土地上辛勤耕耘的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关注甚少。而现如今由于部分农村生活条件差,加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长期发展滞后,家庭养老功能的不断弱化等等问题的出现和存在,严重导致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处在家庭边缘和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生活堪忧。我认为农村老人养老福利保障等制度的建立和方式方法的探讨研究将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关 键 词:农村 老年人口 养老问题
一引言:就目前情况来看,虽然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取得一定的成就,农民收入也随着农业税的减免和一系列惠农政策实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随着物价和农产品收购价格的不稳定等问题的出现,农民可供自由支配的资金不充裕,所以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不能只依靠子女更需要政府制度和财政支持。
二、目前农村老年人口养老现状
(一)1.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实施了较长时间,农村家庭拥有子女人数也在不断减少,目前1970年后出生子女已经进入赡养父母阶段,子女数的减少大大削弱了家庭养老功能2.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空巢老人家庭”增多,留守在农
1山东财经大学程佳
村的老年人不得不承担起劳务和家务劳动,已经缺少子女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这个问题会越来越严重3老年人平均寿命延长、患病率上升自理能力下降 4年轻一代的敬老爱老意识的滑坡, 导致家庭养老的主体责任正在丢失。5.农村老年人自养能力比较薄弱。农村老年人将年轻时的较少的收入及储蓄用于子女婚嫁盖房子,不靠储蓄养老。到了老年只能依赖子女。
(二)农村的低保制度尚未全面建立。农村社会福利、政府救济和低保投入严重不足,绝大多数的老年人基本不能够享受的到。广大农村处于弱势地位的老年人生活状况不容乐观基本生活难以维持。
(三)农村人大多重视抚养下一代,都希望把子女送出农村之门,一定程度上轻视对老年人的赡养与照顾。当然这也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农村的青壮年在向城市的迁移过程中,还是比较重视孩子的成长与教育的。因为他们的财力和精力有限,他们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孩子身上。因此,他们就没有充的财力和时间去照顾老人和给予老人足够的经济支持。
三、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对策简单分析
第一,《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要进一步明确化合理化,各地试点县区也要依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对指导意见进行科学合理的扩展,其中就《指导意见》中的几个点尤其需要进一步明确与公平化
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的规定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有户籍的老年人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新农保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
我们可以观察到指导意见中提到两个必须的条件,第一是必须满足60周岁
2山东财经大学程佳
第二是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有户籍的老年人。同时后面却也出现了一个点“但其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那么这一点该如何做出一个理解?在其子女也必须参保并符合前两个条件的农村老年人口才可以拿到基础养老金,调查了一些试点地区当地的养老金收取方式基本是捆绑式的,基本是把这一条做为一个捆绑条件进行养老金收取的。像养老保险这种国家社会保障性险种有这一条附加条件是否做到公平合理,里面的字眼是“应当”而不是“必须”,这个词应该做如何理解,有几个较为现实的问题:第一有三种情形,符合基本条件的老人其子女已经在外工作,或已参保了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农村2女户或独女户,其女儿户口因为嫁人等原因落在其他县区或别的地方:符合条件的农村老人与其子女在同一县区内,这三种情形下老年人养老金领取政策上是否公平合理?第二指导意见是面向全试点农村的,同一个地区各村户的经济能力是存在差异的,有些老人子女因为缺乏一定经济实力或不积极参保,那么这种捆绑式的参保方式是否会影响到与之相关的老年人的利益。第三“应当”这个词的理解,“应当”是否等于“必须”?“应当”有时候可以理解为可参保也可以不参保,同时其子女参保与否是否会影响到对其父母正常的养老金领取。
第二,有法可依,有规可循。相关县区应该将农保基金管理运营纳入法制化轨道,制定出相关法规,从养老基金的收取发放、投资、增值、支付等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可以制定相应的《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收缴办法》,《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运营监督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这是很关键很重要的,有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就可以为养老基金管理运营提供指导意见以及对各个环节的管理监督。
3山东财经大学程佳
第三,对于新农保基金收缴的管理,很大一部分农村居民居住分散,农保收费面相对比较大,农保金收取过程操作复杂,大部分还是由村委负责代收保险费,针对于基金安全与相关个人票据管理问题,各村委应该增加基金收缴人员数量与收缴人员素质培训,在收缴过程中要注重基金票据的管理,统一收费票据,并在年终收据上交时进行核对,这样票据管理制度就可以很好的杜绝了乡镇农保员挪用、移用、贪污保费的现象。二是可以进一步建立相关的社会保障基金县级财政专门户口,农村参保人员可以直接指定银行交费,这样就可以很好的保障基金的安全,规避了风险。同样在发放方面养老金应以银行为依托实 行社会化发放模式,杜绝截留或挪用现象发生做到“阳光操作”,进而防止养老金发放过程中的资金流失。
第四,新农保基金的保值增值。试点县区应该尽早出台相关基金运营政策,成立专门的基金运营的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在政策上给予适应放宽和倾斜,可允许农保基金进行适当的投资组合,变“死钱”为“活钱”。在基金基数相对较大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建立专门的养老保险基金银行,使农保基金能够直接筹集、同时也可以吸纳一些社会闲散资金,增加农保基金的积累,在基金一定量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投资。同时存在投资就必须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以及投资分析机构,这样一可以尽量规避在基金运营过程的风险二来也可以选择更合理的投资方式,使基金增值利益最大化。第二可以参照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的设置的具体结构建立在信托和委托代理模式下的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政策上允许委托代理的出现,通过第三方信托管理,允许其进行合理化投资,农村参保人员60岁开始领取养老金,从参保到保金领取这个空档期,相关的委托机构可以利用这些资金进行一些长期债券的购买以及一些效益较好的投
4山东财经大学程佳
资板块。第三可以实行市或省级统筹管理,依据各地农村县区的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可以把各县一级结余的农保基金交由市或者省统筹管理,因为省市的投资环境相对较好,农保基金相对集中,资金规模较大,投资渠道宽,增值效益大。但是在资金集中运作的过程中,笔者认为运营部门必须由有关专家和专业人员组成,在对各种投资方向、收益评估、风险程度等做出详尽论证后,选择最佳方案实施。
山东财经大学程佳
农村养老问题调查报告 篇5
为了解改革对人们生活、就业、社会带来的深刻变化,加深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基本原理的理解,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增强自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和对社会的责任心。我开展了对农村养老情况的调研。
由于城乡在就业、创业、入学、就医、生活等方面的差异,农村青壮年及乡土能人都到城市打拼自己的生活,不少父母留守在家成“空巢老人”。在20xx年8月7日到20xx年9月28日之间,我回到我的家乡,对包括我的家乡在内的几个村的农村养老问题进行了调研。见到很多“空巢老人”生活的艰辛、无奈和无助,这是新时期农村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对于像我们这种将要踏入社会的人来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农村居民养老问题实践报告正文 篇6
1.调查结果分析 1.1 被调查居民的基本情况
在被调查的202位居民中,农民人数占总人数的44%,学生、个体经营者和教师分别占样本总体的17%、13%和13%。其中,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家庭占61%。由此可见,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迫在眉睫。
调查数据显示,分别有53%和31%的居民将支出优先用于基本生活和教育,仅有7%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养老。农村居民对于养老问题的认识还处于起步阶段,并且与其职业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国家公务员和个体经营者因为有较高的稳定收入,对养老问题关注较少,由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较低和巨额的教育、医疗等消费开支,使多数农村家庭经济负担加重,养老便成为困扰农村居民的主要因素。1.2 农村居民对于养老问题的认知
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发现天津市农村居民对养老问题的认知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农村居民尤其是农民对养老认识缺失,医疗保健意识较差。
据调查,67%的农村居民选择依靠自己或子女来养老,仅有9%的居民选择依靠养老保险养老。其中,国家机关公务员和教师希望依靠养老保险来养老;个体经营者和学生更强调以后依靠自身养老;而农民对于社会养老没有认识。
调查中发现,尽管大多数老年人感觉自己身体健康状况良好,但57%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而且定期做检查或治疗的仅有22%。虽然有97%的农村老人加入了农村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但由于受到保障低水平和高限制的影响,大多数的农村居民并没有从中得到实惠。这样的现状更加深了农村居民“靠人不如靠己”的养老观念。
2、对于由谁赡养,农村居民存在偏见。
近30%的居民选择应该由儿子来履行赡养义务。农村老年人自养能力较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村老年人在劳动年龄阶段创造的财产收入基本上都用于子女婚嫁和盖房上,而不是用来储蓄养老。因此,到了老年,经济上只能依赖子女,使农村老年人生活非常艰难,只能靠“养儿防老”。而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和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实施,农村老年人面临的压力更大,甚至只能依靠配偶。
3、对精神慰藉认识淡薄,农村老人闲暇生活单调。
34%居民认为给钱给物就是孝顺,而42%的老人对自己的精神生活不满意,他们普遍认为很少与子女进行交流,尤其是面对面的交流。近年来,农村人口向城镇的流动与迁移,直接导致了农村老年父母身边子女数减少,虽然这些流迁人口仍能在经济上接济父母,但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受到了较大影响。
当前农村老人的闲暇生活以消遣娱乐为主,大多是传统的休闲方式,如看电视、串门聊天,或搓麻将、玩扑克,几乎没有现代科技的踪迹。我认为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农村老人文化程度偏低,不能正常地学习科技文化知识;第二缺少必要的文化娱乐设施和器材;第三缺乏组织和引导。
4、农村居民对敬老院“敬而远之”。
56%的农民认为子女健在却将老人送敬老院是不孝的表现,会受到亲戚邻居的嘲笑。更有72%的老人选择在家养老,不希望到养老院。这其中一部分人认为自己有儿有女,到养老院去是给自己和子女脸上抹黑,怕儿女遭到社会舆论的谴责,或者有的居民经济条件较好,不符合政府规定的到养老院养老的条件,另一些人则认为养老院条件和服务水平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所以不愿选择养老院养老。
5、对外来介入人员认知的偏见。
在解决赡养老人问题时,往往需要有一些外来人员参与进来。然而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认为“家丑不可外扬”以及外部介入工作效率的低下,人们对外部介入人员还存在一定的排斥和不信任。
受调查居民的态度表明,他们不希望邻居或熟人介入自己的家庭问题,可接受的外部人员主要是政府工作人员、亲戚和社会志愿者,他们的主要工作是为老人寻找物质支持,提高老人的精神生活水平如陪老人聊天、组织老人开展一些文体活动,以及关注提高老人的健康水平(提供健康知识和医疗保障)。而不希望“外人”去调节家人关于养老的矛盾或解决无人赡养等问题。外界介入的仅仅是一些“面”的工作,没有“质”的深入。2.农村居民养老制度的探索
现代社会,中国农村的养老方式已不再是单一的家庭养老,而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多种养老方式并存的农村养老格局。许多新的养老方式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认真分析比较研究不同的养老方式,寻求一种适合中国农村情况的养老制度,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
2.1通过宣传教育,形成浓厚的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
通过多种宣传工具,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张旗鼓地做好尊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工作,仍有其现实意义。通过这种宣传教育使人们认识到,尊老敬老养老是宪法规定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老人不仅是家庭奠基人,为社会创造过财富,年老后理应受到尊敬和照顾,不尊重甚至虐待老人于法于理于情皆不容。并通过社会舆论约束,从道义和制度上规范人们的尊老敬老行为,改变过去片面的女儿不养老和重物质轻精神的养老观念,使老人时刻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颐养天年。
2.2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的发展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极其重要的经济基础,家庭、社区和社会养老都不同程度地受制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在家庭养老方面,家庭对老年人的赡养程度取决于子女的经济支付能力;在社区养老方面农村经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区养老的实现程度;在社会养老保险方面,经济发展水平是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基础。2.3不断完善家庭养老
加强社会引导。首先,加强对子女的引导。子女是家庭养老的主要承担者,他们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到家庭养老实现程度。因此要大力提倡孝文化,通过宣传,重塑孝文化的主导地位,运用褒扬和谴责的舆论监督,从正反两方面引导子女,强化孝顺父母的意识,使“孝”成为一种社会行为准则。其次,加强对老人的引导。必须引导老人在身体健康、心态以及对待生活态度几方面做好准备。同时,也要引导老人爱护子女,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帮助子女料理好家务,共建和谐家庭。
加强自我经济保障。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获取的收入在逐渐减少,而各种消费支出(特别是医疗保健支出)却不断增加。这就自然形成一个资金缺口,因此必须自我及早做好养老经济储备,尽量经济独立。
加强法制监督。赡养父母是宪法对子女规定的应尽义务,因此,必须加强法制宣传,强化法制意识,加强法制监督,必要时运用法律手段督促子女履行赡养父母的责任。2.4搞好社区养老 首先应增加老年福利机构的数目,争取每个乡镇至少有一个福利机构。为了减轻集体的经济负担,在经济好的地方可将老年福利机构如养老院等产业化,将个人或企业投资引导到这方面来,这样既可提高服务质量,又可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养老院可扩大服务范围,以适当的收费标准接纳一些子女常年在外打工,独自居住的老人,针对老人的不同需求,提供短期入住、看护、治疗等服务。还可以利用一些身体硬朗的老人以及中青少年志愿者来提供生活慰藉服务。还可以组织接受社会救济的老人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或手工工艺,来增加院里的收入。
其次,应通过大力发展慈善事业,鼓励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为孤寡老人们提供捐赠。同时,可以在城乡敬老院之间开展各种联谊活动,增加城乡老人的交流,丰富老人们的老年精神文化生活。
第三要做好医疗保健服务。可以通过增加农村社会福利保健服务机构,争取每个地方至少有一个医疗点,以便更好地保障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第四要大力发展老年服务组织。一方面应扩大老年协会的覆盖面,在有条件的社区都应建立老年协会分会,组织当地老年人开展活动,促使更大范围地实现老年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协会的职能,在生活、娱乐、法制宣传、医疗保健等方面提供完善的服务。2.5大力推进社会养老
建立新型基本养老保险机制。改变现在的个人储蓄式社会保险模式,建立具有真正意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制。如:资金以区县为单位统一筹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共同承担,筹资比例根据各区、县经济状况选择5︰3︰2或4︰4︰2等不同形式。其中,个人出资部分由投保者缴纳,不缴纳者,视为未参加保险,不能享受养老保险待遇。集体出资部分,可通过税收方式向乡镇企业等单位收取,不足部分由区县财政补贴。国家出资部分主要由财政负担,同时可通过发行农村社保福利彩票等方式筹集补充。筹集的标准按“广覆盖、低标准”的原则确定。
农村养老问题分析 篇7
一、我国农村的养老保险现存问题
1. 现存农村的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及覆盖对象不全面
目前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老年人口, 其中75%都在农村。从社会保险方面看, 能领到社会保险金的人数只占投保的0.5%左右, 投社会养老保险的人群主要是中青年, 现在老年人受益面很小。而且, 已经投保的20—60岁的人数占应该投保人数的比重不足1%, 未来一定时期内能得到社会保险的人数很少。目前, 农村其他的社会养老保险措施, 如社会福利和服务照顾就更少了, 绝大多数老人没有被纳入社会化养老体系之中。现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狭窄, 覆盖对象不全面。
2. 家庭养老方式的不断弱化
我国农民的养老一直是以家庭为主。由于各种原因, 农村家庭养老的问题日渐增多。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 养儿防老的观念在我国根深蒂固。农民自给自足, 生产技术基本稳定, 社会分工程度很低, 子承父业, 赡养老人。然而, 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入, 农民的养老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养儿防老的观念则在逐渐减弱。而且,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我国独生子女人口政策的贯彻执行, 农村老龄化趋势越来越严重, 4:2:1的家庭结构使赡养老人已成为子女们沉重的负担。另外, 由于社会道德的缺失, 使得社会上的一部分老人有儿不防老, 只能自养, 从而缺失了来自家庭的关怀与照顾。
3. 资金的敌集和保值增值遇到困难
稳定、低成本的长效筹资机制是社会养老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但目前在政府筹资和农民筹资两方面均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政府筹资, 在政府资金增长以及资金拨付等方面尚未建立起相关的制度保证机制。在农民筹资方面, 工作难度大。受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特点、农民的价值观、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在相当长时期内采用农民自愿缴费的方式进行筹资仍然有相当大的难度。尤其是对于特困家庭, 经济状况不是很好, 在筹资上难度很大, 即使参加了养老保险, 但在目前较低补偿水平的情况下, 必须动员和组合其他社会保障的力量。此外, 现行的参保资金还缺乏可靠的投资渠道, 资金难以保值增值。一些地方对农保基金的监管不力, 直接投资甚至挪用基金的现象时有发生, 也影响了农保事业的发展。
二、农村养老保险问题产生的原因
1.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水平低
保障标准低和政府补助缺位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缺乏持续性的症结。以佛山市为例, 城镇存在部分无退休金收入的老年人;农村老年居民收入水平不平衡, 有部分老年村民收入偏低, 多数老人没有社保退休金;全征地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推进慢;高龄老人对家庭供养依赖性强, 社会保障力度尚有不足。由此可见, 养老保险的水平明显偏低, 难以起到养老保险的作用, 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待提高。
2.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形式受到冲击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农村老龄人口已达5938万。与此同时, 在社会转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家庭结构变化以及外来文化冲击等背景下, 农村以土地收益为中心, 以传统文化为支撑, 以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的家庭养老功能呈现弱化趋势, 从而使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受到挑战。首先, 土地生产经营收益低下, 难以维系家庭养老功能。其次, 城市化所导致的乡村人口流动, 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使家庭规模缩小, 核心家庭增多。最后, 由于社会的包容度增强, 社会对个人的道德约束压力减弱, 致使养老的道德观念减弱。
3. 我国农村的养老保险基金不足及管理不善
这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普遍问题。从财政投入方面看, 财政投入的增长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不相适应。投入总额不但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增加, 反而逐年下降。财政投入的社会保障资金分配也不均衡, 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比较严重。从管理上看, 由于缺乏专业人才、没有严格制度和健全机构, 管理上出现很多漏洞。最严重的问题出自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与使用。许多贫困村民无法投保, 少数农村基层干部却用公款为自己投保。养老保险成了这些人谋取私利的工具, 致使养老保险项目无法正常运作, 群众投保的积极性自然受到影响。一些地区还强制农民参保。筹集到的养老保险金被挪作他用以后, 出现风险, 以致损害被保险人的利益,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难以推行。
三、改进和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
1. 建立立体化养老保险制度
农村应建立立体化, 多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国家应把建立立体式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作为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时, 必须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 各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项目、范围和具体标准的确定, 必须与各地区的集体经济水平和农民个人的经济承受能力以及社会保障需求相适应。因此, 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可能一步到位, 也不可能全国一个模式, 而是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 因地制宜, 循序渐进, 形成各地区层次不同, 标准有别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具体的讲, 在经济发达地区应加大地方政府的投资力度, 继续推行农村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并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适时与城市养老保险制度进行衔接。在经济落后的地区, 由于农村集体与农民经济水平相对较低, 养老保险的条件还不完善, 应采取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模式, 逐步提高社会化养老水平。总之, 应建立起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2. 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水平
经济收入状况不仅是影响农村养老的家庭支持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也是农村居民参加农村社会保险的重要基础。因此, 有必要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养老承受能力和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能力。在农业生产方面, 一是要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挖掘农业增收潜力。结合各地的资源与技术优势, 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 积极发展品种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农产品, 以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二是要发挥农业龙头企业作用, 促进农业规模化, 产业化经营。实现多层次、多环节增收。在非农业方面, 一是要通过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流通经济和民营经济, 为农村青年的劳动力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二是要通过发展老年产业, 开发农村老年人力资源, 一次满足农村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和发挥余热的愿望, 促进农村养老与农村经济发展走向良性循环。
3. 努力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保值和增值工作
目前,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已积累近百亿元, 且随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不断发展, 逐年增加。但现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体制, 不仅带来了过度分散管理所产生的不合理管理费用和基金被挤占的风险, 而且投资形式单一, 使得养老保险基金如何保值增值问题日益突出。因此, 要认真研究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的方法, 建立多渠道的保值增值措施, 逐步使基金运营走向市场、多元化, 实现基金的优化组合。当前, 除应搞好与银行的合作, 提高储蓄与购买国债的收益率外, 还应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 考虑在安全原则下的多渠道投资, 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设立保险基金的投资专营机构, 按照市场化原则运营基金, 即按照基金的属性以适当的比例投向不同的创利渠道, 争取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整体上获得较好的利润。
总之,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以后不断发展的过程还将面临着一系列的后续问题有待我们解决。相信随着我国试点工作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也终将走向完善。
[责任编辑:刘玉梅]
《商业经济》
投稿须知
摘要的要求:
凡学术性论文, 均应有简短的内
容摘要。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
性, 不应出现图表、公式、非公知公用
的符号和缩略语。摘要不是文章的评
论, 也不是文章的注释介绍, 不进行
自我评价, 不要冠以“本文”字样。摘
要是对文章内容的准确概括、简短陈
述, 字数可根据需要控制在100-300
论如何推进农村养老问题 篇8
【关键词】农村养老;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7-0298-0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养老问题越来越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 据统计,中国农村有97.6%的老人依靠家庭养老,而依靠退休金和集体养老的老人仅占2.34%。人口老龄化给农民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抑制了农村消费和农民的购买力,也阻碍了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和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秩序的稳定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推进农村的养老问题,探索建立一种适合农村的养老保障体制势在必行。
1 农村现有的养老模式
1.1 家庭养老
是指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主要由家庭成员特别是赡养人提供,包括家庭成员给予老年人以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这是当前中国农村使用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具体体现。在现有经济水平条件下及传统文化模式下,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农村的主流养老方式。据有关资料显示,老年人口的全部经济来源构成中,来自子女供给部分城市占16.8%,镇占21.0%,县(农村地区)占38.1%。这说明子女供养在城镇老年人中占有一定地位,而在农村中则占有重要地位。
1.2 集体养老
是指由農村的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制度。它的主要形式有五保制度和养老院制度。
1.3 养老保险
随着农村老年人口数目的迅速增长和家庭养老的弱化,近几年来,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农村养老保险悄然兴起,而且越来越多的老人(尤其是60岁以上的)正在加入农村养老保险的行列,极大的提高了老年人基本生活自我保障的水平。
1.4 储蓄养老
依靠自己平时的积蓄来防老这一思维定式,在大多数村民头脑中依然根深蒂固,但是,银行的低利率、物价的高膨胀、天文数字的医疗费以及农民的低收入,使得储蓄养老也是举步维艰。
2 目前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养老保障的覆盖面低
调查显示,在我国,占人口总数20%的城镇居民,享受全国89%的社会保障,占人口80%的农村居民,仅享受到了社会11%的社会保障。同时,由于种种限制,很多人还无法享受社会保障。
2.2 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挑战
家庭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现如今的农村,单纯依靠家庭养老的保障作用已不能完全适应农村养老保障的需要,其所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1)随着农民观念和家庭规模的变化,传统的大家庭模式正在被核心家庭模式所取代,家庭养老的保障功能正在弱化。(2)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疗水平的进步,农村的老年人平均寿命延长,患病率、伤残率上升,自理能力下降。农村的老年人更多地需要日常护理、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这一切必将加大家庭的负担,导致年轻人消极拒养老人情绪的增加。(3)竞争压力增加、人口流动加快、代际倾斜严重。大量农村的年轻人进城打工,无暇顾及老人。
2.3 筹资渠道少且弱
目前农村养老保险资金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国家财政投入,二是农村集体经济,三是农民自身收入。村中少部分收入水平低的农民则面临无力承担养老保险金的困难。
2.4 法律制度建设仍不完善
由于我国还没有制定专门针对农村养老问题的法律法规,导致养老保障的许多方面的管理不够规范,管理的松散和监督力量的薄弱更造成了许多违法行为的产生,给老年村民养老问题带来新的考验。
3 应对农村养老问题的一些建议和对策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商品的发展,农村的经济结构、人口结构、劳动力结构和农民的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了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单一的家庭养老模式已无法解决相当一部分农民的养老问题。因此,中国农村未来的养老方式,应在家庭养老的基础上,大力推行养老的社会化体系。
3.1 巩固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长期以来一直作为农村养老的主要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家庭养老还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发挥其在养老保障中的作用。(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提高子女赡养父母的自觉性。(2)加强道德建设的同时,还必须依靠法律的强制保障,增强老人们的法律意识,加强其自我保护能力,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3)村委要提高认识,时刻从减轻养老负担出发,对于贫困而养老负担重的家庭,要坚决负起责任,对他们给予适当的补贴和帮助。
3.2 加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和医疗保障
老年人的精神文化保障、医疗保障是关注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重要方面。可以考虑专门为老人们配置一些娱乐设施,引进一些适合老人们浏览的报刊、书刊等,来丰富老年朋友的闲暇生活;还应加大对农村医疗建设的投入,解决好老年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3.3 完善农村养老的管理和监督体系
保障农村养老的顺利进行,以达到养老保障政策的落实与目标的实现,确保各有关方的合法权益,提高养老保障管理效益。主要包括:(1)可以制定各项养老保障法规、政策、规章、制度等来管理和监督养老工作的执行情况,同时也要加大力度对养老保障各项基金收支、投资与管理过程进行监督等。(2)依法定期对养老保障基金的财务收支进行核查以及严查一些违反财经法纪的行为。(3)由参加养老保障的各方受益主体组成监督机构,如村民代表大会等,依法对农村养老保障的事务实施全方位监督。
3.4 强化当地村委的责任意识,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村委应该时刻牢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内容。必须在政府牵头下,统一政令,加大推力,协调所在村的方方面面关系,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引导,和村民共同努力组建一个权威性的农村社会保障组织管理机构,妥善保障农民的养老。
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9
摘要:农村养老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农村秩序的稳定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固有的道德体系的崩溃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通过构建和不断完善农村养老法律体系来规范农村养老已是大势所趋好范文,“以家庭养老为主导,强化社会养老保险、引进商业养老保险,建立多种形式并存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价值定位既符合中国农
村的实际,又有利于操作和实施。
人总是要老的,这是一种客观的不可逆转的趋势。人老的直接后果就是获得生存条件的各种能力逐渐丧失,那么,曾经为这个社会做出过贡献的老人们在其获得生存的能力逐渐失去时,谁应该向老人伸出援助之手,为其提供物质和精神的帮助呢?这就是养老问题。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的实施,拥有中国大多数老年人口的农村地区将迅速出现家庭小型化的倾向。同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农村年轻一代道德观念的下降等因素,都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形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不难想象,在新的世纪,农村养老问题将是我国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农村养老这个被我们回避了半个世纪的课题,在人权制度逐渐完善、社会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我们已经没有了回避理由。
一、中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的基础分析
养儿防老是中国农村几千年的传统养老方式,这种以家庭作为最基本的养老模式得以长期存在的基础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深层次研究将成为我们设计今天的农村养老制度的重要参考依据。
(一)家庭养老的客观条件分析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家庭养老的前提条件
新中国建立以前的两千多年中,中国农村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一种不发达的经济形态,低下的生产力将农民紧紧地束缚在一块块土地上而无其它谋生手段,封闭的交往形式又使农民只能依靠自身积累经验而无其它获取知识的途径。于是,对土地和耕作知识的拥有就成了社会继承与世代交替的重要内容。土地是父母的私有财产,父母退出生产领域后,并不放弃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权,子女要想获得土地必须以赡养父母为代价。同时,子承父业是传统农民家庭的突出特点,后代不仅由父母抚养成人,而且还从父祖那里学会谋生的技能,继承一定的产业和土地,这种生活上经济上的高度依赖使得他们自觉服从父辈祖辈的制约,不敢有丝毫违抗。
父辈们靠土地生产生育,培育后代;子辈们靠土地维持生活,赡养老人,土地构成百姓们家庭养老的重要经济来源。为了确保农民拥有土地,历代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土地分配政策,如井田制,占田制和均田制等。除了土地制度之外,政府还通过法律条文,严禁子孙与父母分家分财。《唐律•户婚律》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明律》规定,“凡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立户籍,分异财产者,杖一百。”法律之所以如此规定,其目的就是为了稳定家庭养老的经济基础。
2.非货币经济是家庭养老的必要条件
马克思主义认为,“随着人类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和后工业化社会,家庭赡养功能就慢慢脱离家庭而社会化。”(1)米特罗在《欧洲家庭史》中进一步描述道:“农民经济是一种无货币经济,以致于赡养老人只在家内是可行的,提供实物在超出一定距离时就会是不可能的,因为这需要用现金支付并用此钱购买食物,而在前工业时代,在农业地区中,这两个都是不存在的。”(2)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几千年来中国农村的生产力极其落后,工好范文业化程度很低,非货币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有主导地位,在这种非货币的农业社会中,农民生产自己几乎全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对于每一个人来讲,都要不停地生产以获得生活资料的供给,否则便无法保障自己的生活。而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有因年老而丧失生产能力的时候,此刻要想获得生活资料,就必须依赖于家庭其他成员的生产。很显然,非货币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家庭存在的必要性,也决定了家庭养老的必然性。
(二)家庭养老的主观条件分析
1.传统的孝道思想是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内在动力
【农村养老问题分析】推荐阅读:
农村养老问题10-14
农村家庭养老问题01-17
农村互助养老问题06-17
农村养老方式与问题06-01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和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08-29
农村养老的现状及问题论文07-31
农村养老保险机制分析08-29
农村养老事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1-10
农村养老保障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