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制度

2024-10-07

农村养老制度(共12篇)

农村养老制度 篇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就是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在农村要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而现今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却呈现出明显的“二元化”结构, 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人为地把大量人口阻隔在农村, 使得农村人口养老保障形势更为严峻。

1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现状

从整体上说, 受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承受能力特别是小农意识的制约, 农村老年人投保意识淡薄, 在投保问题上顾虑重重, 认识不够。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主要是基金积累式个人账户模式。养老保险主要由农民个人缴纳, 有条件的集体虽可以给予一定的补助, 但实际上因为我国农村普遍贫穷, 享受这一待遇的农民很少。

1.1 农村养老保障的覆盖面小, 保障水平低

农村开展的社会养老保险实行自愿参加, 筹资主要依靠甚至完全依靠农民个人缴纳, 所采取的个人账户模式实际上是个人储蓄, 缺乏互助互济, 因此, 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险。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保障对象一直有局限, 农村的大多数人由于种种原因还无法享受。相关的调查显示, 占人口总数20%的城镇居民, 享受全国89%的社会保障, 占人口80%的农村居民, 仅享受到了社会11%的社会保障, 在县城以下集体单位的职工和城镇个体经营者基本上得不到应有的社会保障。

1.2 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挑战

我国无论是社会制度的变迁、家庭结构的变化还是生活方式的改变中都始终保持着传统式家庭关系:父母有养育子女的责任, 子女有赡养父母的责任。而改革开放后, 特别是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其所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子女的赡养压力增大。计划生育政策使独生子女家庭成为我国农村主要的家庭构成模式,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来临, 现在的独生子女, 面临着承担四个老人的赡养义务, 同时还有孩子的负担;劳动力和人口流动给家庭赡养带来了负面影响。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村人口大量向经济较发达的城镇流动, 由于长年在外务工经商, 势必影响对老人的供养。

1.3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管理水平较低

基金管理水平低, 缺乏可操作性, 县级主管投资空间小、收益差, 使农村养老保险基金难以保值增值。事实上社会保障制度的管理一直都是个难题, 既有商业保险的技术难度, 又存在着依法实施的政策难度, 对管理水平的要求也很严格, 我国现行的农村保障基金的管理办法是管理、缴费和实施使用三权集于一身, 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挤占、挪用、贪污、挥霍农村养老保障基金的现象时有发生。

1.4 现行制度法规与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协调从现状来看, 我国现行农村养老

保障的制度和法规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不协调, 主要表现在:首先, 农民的养老保障制度主要是以土地为中心的保障。近几年来, 随着城市化进程, 农民人均可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使得农村土地的保障功能正在不断弱化。其次, 新型的社区养老和商业养老保障模式仅仅在少数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和农村较富裕的家庭存在, 很难推广普及。与此同时, 老龄化的步伐正在加快, 老有所养的问题日益突出, 已经不再与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2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对策

纵观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 养老保险的发展都有完备的法律保障。考虑到我国农村的特殊性和养老保险的复杂性, 在目前构建农村新型养老保险体系的同时, 必须迅速制定相关配套的法律。法律的制定必须兼顾公平与效率、权利与义务相和谐的立法价值选择, 确定国家和政府的责任, 明确农村养老保险是整个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为了推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稳步发展, 实现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目标, 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养老保险。

首先, 加强政府对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进。我国以建立社会养老保险为目标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际上就是政府主导。政府主体利用其政治上的力量拥有资源配置的绝对权利, 其制度供给能力和意愿决定着制度变迁的方向、深度、广度和具体形式。

其次, 加强各级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财政投入力度, 健全基金管理体系。资金筹集是社会保险制度运行的核心, 纵观国外, 日本和德国对养老保险的财政支持都在1/3以上。事实证明, 通过政府财政补贴发挥政府在资金筹集中的支持和利益诱导作用, 是加快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关键所在。另外, 在政府加大对财政投入的同时, 面对庞大的养老基金, 基金管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基金管理政策的制定由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基金监督体系由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两部分构成, 外部监督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 内部监督分为行政监督和内部审计稽核;基金经办职能由各级农保经办机构履行。为防止基金被挪用, 基金收支必须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再次, 应统筹发展全局, 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其他相关制度建设之间的协调工作。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农民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组成部分, 养老保险的功能在于解决农民生活上的“远虑”, 而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险的功能则主要是解除农民生活的“近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应纳入整个农村社会保险体系建设全局, 与其他保险项目统一考虑, 统一规划。城乡统筹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首要之举,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还应着眼城乡统筹发展的全局。在目前的情况下,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应尽可能实现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协调衔接。

最后, 除上述制度方面的建设之外, 还应该大力培育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意识, 提高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认同程度。这对于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建设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 结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农村的经济结构和农民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改变, 这些决定了农村传统的以家庭为主的保障方式已难以为继。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要与我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 要与现实的财力、物力和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着眼于农村面临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中国人口老龄高峰到来之前切实解决好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 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孙文基.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2]石秀和.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3]杨复兴.论中国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创新的基本视角和内容[J].经济问题探索, 2006.

农村养老制度 篇2

年,民政部印发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标志着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中国开始实施。截止到××年底,全国有万人参保,积累基金亿元,万农民领取了养老金。农民的参保人数占应参保人数的比例很小。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比较缓慢,其中原因很多,除了农村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和农民的保险意识较差以外,制度本身的设计缺陷也是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

——农村养老保险的软肋

1.制度的整体设计未体现出社会保险的基本特征。社会保险应该同时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国家法律的强制性;第二,保险费通常是由个人、企业和政府三方共同负担;第三,以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水平为标准。而现行《方案》因过多地考虑到农民的保险观念不强而强调“自愿性”,资金筹集上坚持“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可以认为,这种保险模式基本不具备社会保险的含义,而是较多地体现出商业保险的特征。

2.制度覆盖面小、共济性差。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决定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一般是以区县为单位。但是,这种管理办法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一般而言,保险系统的覆盖面越大,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大。而在一个区县的范围内,一些与保险有关的统计指标的差别很小,这就使养老保险制度的共济性很差。另一方面,养老保险制度所必须的不变成本也较为明显地呈现出规模不经济的特征。

3.筹资模式的缺陷。《方案》规定,保险基金的筹集渠道为:“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但在上述三个渠道中,除了对个人缴费规定了具体标准外,其余两个渠道都缺乏硬约束。在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普通农民很难享受得到集体补助。而《方案》又没有对国家的责任通过约束性的规范加以具体规定。这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没有稳定的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险。

4.保障水平设计缺陷。考虑到我国农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费率水平也设计地较低。根据测算,如果按照《方案》设定的最低缴费标准元/月缴纳保险费,年之后,每月可以领取养老金.元,年后,每月可以领取养老金.元,这很难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一项调查表明,大部分参加保险的农民都选择了最低标准缴费。不仅如此,《方案》没有按照国际通行的养老保险测算模式进行保险费和养老待遇的设计,养老金一经领取终身不变,使《方案》很难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生活的快速变化。

——农村养老保险的破局之道

5.制度的设计应与国家的农业政策相适应。国际经验证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应与国家一定时期所实施的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农业政策经历了两次重大转折:一是鼓励离农政策。为了达到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目的,日本政府通过建立土地经营权转让养老金的制度,鼓励农民离开土地。二是返农政策。世纪年代以后,由于农业人口急剧下降,其农业政策也转变为“鼓励返农”,土地权益转让养老金便被取消。近年来,我国的“三农”问题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又是如何增加农民的收入;而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只有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才能消除离开土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只有与国家的农业政策相配合,才能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6.坚持“强制投保为主、自愿投保为辅”的原则。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必须充分体现社会保险的强制性特征,凡达到全国农村平均收入水平以上的农民必须投保;同时,也应该考虑到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对收入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贫困线以上者鼓励投保。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进,可以按人群和地区分类、分步进行。首先在农村的不同人群中分类推进,如乡镇企业职工和民办教师,强制其必须参加保险;其次在较为富裕的地区,一方面要加大政府资金的示范效应,另一方面也要逐步强制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然后逐渐扩展到其他地区。

7.实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土地保障相结合,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衔接的政策。现阶段,农村的土地养老和家庭养老方式面临着许多挑战,需要政府为农民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弥补传统养老方式的不足。根据农村的具体情况,应建立农民土地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位一体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与城镇职工不同,农民有土地保障,尽管保障功能已经弱化,因此社会养老保险只应是补偿土地保障功能的不足,而农村最低社会保障制度又成为保障农村老年人口最后的一道生活保障线。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构和完善 篇3

以家庭保障作为基础的集体保障制度是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它在计划经济的背景下存在。在日益健全与完善的市场经济影响下,这种养老保障制度经受着不少的挑战,我国对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构和完善,尽管困难重重,可是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社会化的发展依旧是必然的趋势与方向。为此,本文论述了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构和完善。

【关键词】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构;完善

1 政府清晰责任和义务,加强财政支持

在推进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进程当中,政府的作用非常关键,有着重要的职责。只有依赖于政府的支持,才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的养老,兼顾城乡的发展,推动社会的稳定发展,才可以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推进,进而建构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因此,政府需要立足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构多元筹资方式,体现政府的主导性功能,注重财政支持,确保充足的资金供应;注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中财政支出的作用,让财政支出变得持续化、稳定化与制度化。第二,设计完善和全面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养老保险制度的法制化,当今,我国关于农村养老保险方面的法规缺少。政策的间断性和易变性,会导致农民的违规,进而对养老保险失去应有的信心,最终使得养老保险的吸引力降低。实际上,社会保障由家庭往现代观念上的社会保障的发展,是国家通过法制方式强制实施的结果。而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也需要是这样,从而体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第三,对农村养老风险进行分担。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农民这种做出较大贡献的群体,在防御风险方面的能力比较差。政府有义务和责任给农民提供跟其他公民一样的公共服务。当前的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着比较大的需求弹性,将集体补助的比例进行适当地提高,就能够大大地激发农民的参保积极性与热情。政府需要在补贴保费的基础上,创设由财政担负的农村养老保险的人员编制、机构,以及提供管理费的手段对农村养老的风险进行分担,切实激发农民投保的强烈热情。第四,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进行监督以及对养老保险基金进行管理,保障运行的规范化、基金的安全和参保人的利益,创设专门主管机构,对管理的方法与手段进行完善,提高运行的效率,减少管理费用。以及对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进行优化和重组,推进它的增值。

2 提倡与创建农村养老互助制度,推动不同年龄阶段老人的互相帮助

在加速建设农村养老制度的进程当中,以及在建构形式多样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建构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社会的目标需要,务必使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得以创新,所建构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包括农村老年人互助养老保障制度。而农村老年人互助养老保障指的是农村老年人中身体比较健康和年纪比较轻的老人帮助、照顾身体健康状况比较差和年纪比较大的老年人,建构老年人互助养老保障制度,进而使得老人的自我保障能力获得提高。在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影响下,一大批农村的青壮年农村劳动力逐步地迁移到东部沿海城市。这样的人口迁移会使得将来的农村老人数目远远多于城镇,结合相关的预测和分析,在21世纪中叶的时候,我国的城镇和农村至少65岁的老人所占据的比重分别是21.2%与32.73%,也就是农村为城镇的1.54倍。这必然给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带来不小的负担。为此,老人互助养老制度的创建拓展了当前形势下家庭养老的模式,与此同时,这也是新时期创建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建设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强烈要求。

3 注重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推广与宣传

当今,各个部门在普及和宣传新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上缺少力度,因为受到实践与信息传递有限性的制约,一部分的农民对农保依旧存在着异议,像是感觉新农保的报销比较少,以及保小不保大等等。为此,想要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以及支持农村养老保障,就务必更进一步、长期性地搞好普及宣传,基层是推广制度的主要力量,基层组织除借助电视、广播、宣传单等方式与途径之外,应当深入一线和群众,耐心和积极地为农民群众介绍新农保,以使农民清楚新农保,让他们从思想观念上认可,从而启发广大的农民群众加入到新农保的队伍中。

4 对卫生资源配置进行优化,完善医疗模式

需要使新农合医疗的普及范围扩大,创建针对农村老人的企业药品直送网络。当今,农村老人的医疗是整个社会非常关切的话题,这会是由于农村医疗会导致因病致贫情况的出现。为此,政府部门应当先将卫生投入费用城乡存在差异的情况解决,注重在农村投入卫生费用,强化社区的卫生服务。其次,对医疗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尽可能地指导老人一些卫生知识、强化健康教育和培训,尽可能地使老人的疾病减少。再次,应当改进政府促进医疗改革的制度,进一步地拓展新农合医疗的范围,鼓励农民参与医疗合作,使农村老人的养老保障得有真正地解决。第四,对于合作医疗,从资金上加大支持力度,这个方面能够对一些专家提出的“一卫生、二保健、三医疗”加以借鉴,促进医疗卫生保障制度。最后,尽可能地在农村创建针对农村老人供应常见病与多发病的药品,由县一级的政府部门承担运输费用,所购置的药品实施政府公开招标发制度,由村级的人口计生部门与卫生组织一起控制药品的使用数量,专门性地面向至少65岁的老人发放,凭借老年证在本村接受医疗。并且强化监督农村药品,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与业务技能,坚决地打击乱用乱开药品以及贪污经费与药品的一切违法行为。

5 结语

综上所述,由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往社会化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转变,这个过程是长期性的。在当今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状况之下,体现家庭养老的作用,且以此作为前提条件推动农村养老保险,有效地统一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创建开放型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从而奠定以后农村养老的社会化基础。

【参考文献】

[1]吴红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J].中外企业家.2013(27) .

[2]杨丹娜.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又迈上一个新台阶[J].广东经济. 2013(12) .

[3]刘玮,张正军.社会转型期农村养老的主体模式:社会保险抑或家庭保障[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6) .

小议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篇4

一、我国农村现行养老模式

(一)家庭养老模式。

百善孝为先,赡养老人的义务已经变成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内在责任和自主意识,这在广大农村也表现得毫不例外。而且由于我国广大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实施其他养老模式的条件不太具备,家庭在提供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性。因此,目前家庭养老仍是我国农村养老的最主要模式。

(二)土地养老模式。

土地对农民而言,既是生产资料,也是生活资料,尤其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以后,农村老人可以依靠土地收入解决一部分生活来源。在现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下,用土地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可以说土地是他们最稳定也是最后一道养老保障安全网。

(三)社会保险模式。

民政部提出了由个人、集体、国家三方共同付费,由社会统筹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新思路。其主要做法是,以县为单位,根据农民自愿原则,在政府组织引导下,从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出发,建立养老保险基金。保险基金以农民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实行储备积累的模式,并根据积累的资金总额和预期的平均领取年限领取养老金。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的问题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健全不仅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而且也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保证。然而,不容否认的是,目前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本身存在诸多“先天不足”,面临着一些不容回避的难题和困境。

(一)国家缺乏针对农村养老保险的支持政策。

养老保险基金的筹资模式分为现收现付式、完全积累式和部分积累式3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实行“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政策扶持”的方针,实际上采用了完全积累制,政府不承担直接财力支持的责任。该制度基本上成为完全由农民个人储蓄的积累制,丧失了社会保险的互助共济的功能和意义。政府今后应该在政策调整与长期的财政支付安排上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险资金投入,对落后的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险基金实施财政转移支付。

(二)个人账户产权不明晰,农民缺乏选择权。

个人养老账户属于农民个人所有,是“农保”制度的一个鲜明特征。参保农民对自己名下的账户资产理论上拥有绝对控制权和投资选择权。但实际的情况是,参保农民对账户资产的控制权极为有限。除个别特殊情况外,在达到规定年龄之前,参保农民只有缴费的义务,并无实质的控制权力,也没有投资选择权。参保农民对其名下的账户资金只是“名义”上的拥有。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农民个人账户上的资金长期处于闲置状态。这对生活本不富裕的参保农民来说,是很难接受的,也会挫伤他们参保的积极性。

(三)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来源渠道少,缴费率高,收缴难度大。

农村养老保险资金来源渠道过少,只有农民自身和地方财政支持。就农民自身来说,农村养老保险是采取自愿的方式而非强制性实施。农民收入来源本来就少,受经济收入因素制约,投保率不尽如人意,这与“大数法则”的保险数理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就地方财政支持而言,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目前是以县级为单位进行统筹,而大多数县级地方财政捉襟见肘。这就造成了农村养老保险费率偏高,实践中收缴难度大。

(四)土地养老保障功能弱化,农村养老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原来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已趋于瓦解;同时,农村家庭保障功能不断弱化,土地保障功能也呈减弱趋势。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小,保障水平很低。由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离开土地保障来谈论建立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都是不现实或是不具备普遍意义的。

(五)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制建设落后。

农村养老基金是广大农民的保命钱,但是由于当前的农村养老保险法制还不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应遵守的原则、主要内容、资金来源和运营、支付标准、相关的责任、监督部门、救济途径等一系列问题等尚不明确,在农村还存在大量的违法挤占挪用农村养老基金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投保的积极性。

三、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出路

(一)强化政府责任,加大扶持力度。

社会化养老的主体是社会,是以社会运作的方式实现的。而能够代表社会、管理社会的主导者是政府。在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时强调个人应承担义务是对的,但不能以此为理由推卸政府应承担的责任。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缺少政府扶持是农民缺乏投保热情的根本原因。因此,针对目前集体补助过小、国家扶持微乎其微的状况,应当考虑如何提高集体补助的比重、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鉴于目前我国政府财力有限,城乡差别还比较大,可以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根据当地维持村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费用设计城乡有别的社会养老保险标准,由中央政府财政来负担这一支出。不足部分可由地方财政来负担,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真正具有社会保险所应有的“社会性”和“福利型”,才能调动农民投保的积极性。

(二)赋予个人养老金账户更多的发展功能。

关键的是把农民的“名义”账户实体化,即强化农民对个人账户资金的控制权和选择权。为稳妥起见,个人账户的权限扩张应遵循渐进原则,并辅之以教育和培训农民的过程。此外,对资金投资取向,政府应有所规限,如仅限于发展生产、子女教育、疾病治疗等若干个事关农民生存和发展的重大事项,以确保农民养老保障目标的实现。

(三)发挥家庭养老优势,再造土地的保障能力。

中华民族素有尊老、敬老、养老的传统,这为家庭养老制度的实行和巩固奠定了思想和文化基础。尽管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使农村家庭趋于小型化,家庭养老受到一定的威胁。从长远的观点看,随着农村生产方式的进步,养老方式必然将由家庭向社会过渡。但现阶段,由于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许多原因,农民养老不可能完全依靠社会,家庭养老仍然是老年保障的主要形式,必须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的优势。政府可以从制度建设上鼓励农村家庭养老,例如给予税收政策的优惠和适当的收入补贴。农民的土地保障基本上属于非正规保障,发展农民的社会保障,必须把增强土地的保障能力与发展其他形式的保障结合起来,积极实现保障方式的转变,由传统的家庭保障转变为家庭保障与社会保障并举。有效盘活土地资产,实现土地增值,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进程,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实现土地保障功能的再造。

(四)出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立法。

新型农村养老制度调研报告 篇5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中央提出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标志着在经历了十多年的试点、探索之后,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被正式提上日程。

有资料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1.34亿,超过总人口的10%,其中65岁以上人口1.1亿,占总人口的8.5%。全国70%以上的老龄人口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老龄化问题突出。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缺乏可靠保障,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空巢家庭增多,传统的土地保障功能面临严峻挑战。

一、当前我国农村养老的基本方式

随着社会的变迁、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养老已不再是单一的家庭养老,而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其它养老方式并存的格局。

家庭养老:这是当前我国农村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农村家庭养老之所以如此重要,其原因在于:第一,我国农村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由于农村地区间发展差异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短时间内不可能在全农村范围内建立、推广养老保险制度,这决定了家庭养老会在相当长时间内成为农村养老的基本方式;第二,农村家庭服务业不发达。即使部分老人拥有数目可观的养老金,但由于疾病缠身、自理能力较差,他们仍然难以安度晚年;第三,传统的思想文化观念对农村老人生活习惯的感染和影响。“子孙满堂”的天伦之乐仍是他们所渴求、向往的,且随着年岁的增加,农村老人抵御生活风险的能力越来越有限,对家庭人员的物质、精神依赖亦会增加。

集体养老: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制度。目前我国农村集体养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和“养老院制度”。集体养老作为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养老过渡的一种形式,是以集体为单位对老人进行集中供养的养老方式。

尽管集体养老在历史上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现在看来,其作用仍然有限。第一,养老对象过窄,集体养老的范围事实上就是对五保户的供养。然而,五保户的供养条件非常苛刻,对于只有女儿的老人一般不予“五保”;第二,没有敬老院的农村地区主要由村组负责对“五保户”实行分散供养。集体养老保障也仅仅停留在维持其温饱;第三,对集体养老认识明显不足。在农村地区,许多符合条件的农民不愿享受“五保户”待遇,只要尚有一点点劳动能力,或者有亲人可以依靠,谁也不愿享受“五保户”的供养。

储蓄养老:是一种最典型的自我养老方式,即老年人依靠日积月累、勤俭节约的积蓄养老,但这种养老方式在农村越来越缺少实用价值。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获得的收入有限,尽管辛苦劳作和省吃俭用,但盖房、子女教育、医疗等各项开支却很大。到了晚年,其积蓄难以保障养老的基本需求。

二、人口老龄化对传统农村养老模式的挑战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城乡发展差距大,绝大部分农村地区尚未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长期以来,农村养老保障主要依赖于家庭养老。日趋严重的农村老龄化问题,必将对农村老年人口养老问题提出严峻挑战。

1.农村老年人口的增加,加大了农村养老的压力。

2.老年人口的高龄化降低了老年人的自我养老能力。农村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比较低,未读过书的占一半以上,受教育程度在小学及以下的占到九成以上,低素质决定了农村老年人口大部分都是体力劳动者,年龄对他们的自我养老能力影响很大。老年人口中高龄人群比重的增加,降低了老龄人口的自我养老能力,同时也降低老龄人口自理能力。农村老年人口高龄化和健康状况的下降,无疑加重了农村养老的负担和压力。

3.农村家庭的小型化弱化了家庭养老的功能。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农村家庭的子女数也大大下降,导致家庭规模小型化、核心化的比例上升。家庭规模的小型化、核心化,使过去一般是多对夫妇供养一对老人变成现在一对夫妇供养两对及两对以上老人,无论财力上还是精力上,都让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

4.“空巢老人”的增多,独身老人比重上升,加大了农村养老的社会化需求。传统的家庭养老不仅由子女为老人提供经济保障,更重要的是生活照顾和精神抚慰。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后,虽然也履行了在经济上供养父母的义务,但考虑到进城农民的自身经济状况,供养的程度是有限的,而且无法给予老人必要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同时,农村老人尤其是高龄人口中独身老人,由于缺少了“老来伴”,没有在生活上相互照应、在情感上相互慰藉的对象,使得养老更加困难。

三、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现状

(一)农村养老保障的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保障对象一直限于“困难的人”、“光荣的人”和“富裕的人”,农村的大多数人由于种种原因还无法享受社会保障。相关的调查显示,占人口总数20%的城镇居民,享受全国89%的社会保障,占人口80%的农村居民,仅享受到了社会11%的社会保障,在县城以下集体单位的1 000多万职工和2 000多万城镇个体经营者基本上得不到应有的社会保障。

(二)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挑战

,特别是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其所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子女的赡养压力增大。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独生子女家庭成为我国农村主要的家庭构成模式,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来临,80年代后的独生子女,面临着承担四个老人的赡养义务,同时还有一至二个子女的负担。(2)劳动力流动和人口的迁移给家庭赡养带来了负面影响。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内地农村人口大量向经济较发达的城镇流动,这些“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人员长年在外务工经商,势必影响对老人的供养。(3)随着农民观念和家庭规模的变化,传统的大家庭模式正在被核心家庭模式所取代,家庭养老的保障功能正在弱化。

(三)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管理水平较低

事实上社会保障制度的管理一直都是一项技术和管理水平要求都很高的工作,既有商业保险的技术难度,又存在着依法实施的政策难度,对管理水平的要求也很严格,按照国际上通用的做法就是管理、缴费和实施的使用三权分离,互相监督,这样才能保障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使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过程更加顺利,使基金的运营更加畅通;但就我国现行的农村保障基金的管理办法却是管理、缴费和实施使用三权集于一身,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挤占、挪用、贪污、挥霍农村养老保障基金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农村养老保障的现行制度和法规与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协调

从现状来看,我国现行农村养老保障的制度和法规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不协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民的养老保障制度主要是以土地为中心的正规保障。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人均可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大量农村人口离开土地涌入城镇,使得农村土地的保障功能正在不断弱化。其次,新型的社区养老和商业养老保障模式仅仅在少数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和农村较富裕的家庭存在,很难推广普及。与此同时,我国老龄化的步伐正在加快,老年人比重达7.51%的农村老龄化压力更加不言而喻。

新型农村养老制度调研报告范文的延伸阅读——调查报告的特点与作用

调查报告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写实性。调查报告是在占有大量现实和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用叙述性的语言实事求是地反映某一客观事物。充分了解实情和全面掌握真实可靠的素材是写好调查报告的基础。

(2)针对性。调查报告一般有比较明确的意向,相关的调查取证都是针对和围绕某一综合性或是专题性问题展开的。所以,调查报告反映的问题集中而有深度。

(3)逻辑性。调查报告离不开确凿的事实,但又不是材料的机械堆砌,而是对核实无误的数据和事实进行严密的逻辑论证,探明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预测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提示本质性和规律性的东西,得出科学的结论。

调查报告的作用

健全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思考 篇6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农村社会养老 政府责任 多层次养老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养老保障问题成为我国居民普遍关注的话题。与此同时,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每年大量的农村青年涌进城市,“空巢家庭”的数量在我国农村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以往农村的家庭养老模式、土地养老模式已经不再可靠,社会养老保险模式在我国农村的推行已经机遇成熟。

基于我国农村养老面临的问题,2009年9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在中国的农村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

一、我国农村新农保的特点

我国的新农保本着逐步解决农村居民老有所养的问题,在《指导意见》中提出了“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原则。一是从农村的实际出发,低水平起步,筹资的标准和待遇标准要与经济发展及各个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二是个人(家庭)、集体、政府合理分担责任,权利与义务相对应;三是政府主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农村居民普遍参保;四是中央确定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地方制订具体办法,对参保居民实行属地管理。

新农保较之老农保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首先,建立了农民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三方共同筹资的新模式。目前国家设立的个人缴费档次是从100元到500元5个档次,各个地方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增设档次;农民自主选择缴费档次,多缴多得。国家对符合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新农保基础养老金每人每月55元,其中国家对于中西部地区按照国家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给予全额补助,对于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地方政府对新农保按规定给予补贴,国家规定补贴标准每人每年不低于30元。其次,建立农民个人养老金账户。同时要求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做好监管工作,及时披露关于新农保基金的收支情况,严禁挤占挪用,确保新农保基金安全。

二、新农保推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新农保养老金的替代率偏低

我国农民基数比较大,自身收入比较低,国家在试点推进新农保过程中只能提供每人每月最高55元的基础养老金。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153元 ,按照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金额来计算,2009年我国新农保的养老金替代率为12.8%;这个比例与国际上公认的50%—60%的替代率标准相距甚远。2010年与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到5919元和6977元 ,新农保养老金的替代率分别为11.1%和9.45%,与逐渐增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相比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郑秉文(2011年)指出替代率低主要有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原因,外部原因是经济的高速发展,内部原因是社保制度的计发公式设计没有跟外部经济高速发展进行挂钩。由此可以看出,国家每月每人55元的基础养老金额仅仅缓解了我国农村养老的部分压力,要想解决根本性问题是远远不够的。

(二)地区之间参保积极性差异大

目前,新农保采取的是农民自愿参保的原则,通过国家和各地方政府的积极倡导鼓励广大农民参加新农保。但是长久以来形成的以家庭养老为主的观念在广大农民心中是比较难以改变的,这就造成了新农保试点的推广存在一定的难度。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民接受经济改革的时间比较早,思想也比较活跃,接受社会养老保险的积极性比较高,但也存在着参保者大多数是经济较为富裕的农民,某些地方出现了“保富不保贫”的现象。中西部地区的参保率相对就会低一点儿,这与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有学者从公共服务角度指出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高于落后地区,直接影响公共服务水平提供的是区域间发展的不均衡。

(三)新农保的覆盖率较低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口数量约为6.74亿人,而农村新农保的参保人数却仅为1.03亿人,参保人数占农村居民总人数的15.2%,这个比例的参保覆盖率是比较低的。耿永志(2011年)对河北省首批新农保试点的18个县进行问卷调查显示部分农民具有较高的积极性,但是选择的缴费档次较低,对新农保的满意度适中;另外一部分没有参保的农民认为目前的养老金水平不能满足养老需求,对养老金具有较高的期望值。由此可见目前新农保的养老金水平偏低是影响农民参保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缺乏稳定与长效的筹资机制

在新农保的推广与发展过程中,稳定、健全的筹资机制(包括个人缴费、政府补助、集体补贴)是新农保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和保证。有调查显示,虽然我国目前提出的新农保各项保险水平还相对较低,但是因为有了国家和集体的补助,很多农民还是很乐意参保的。但是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集中了我国大部分的贫困人口,有些地区连温饱都难以解决,地方政府财政赤字的数额是比较大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是否能够保证国家所规定的集体给予参保者每人每月不低于30元的集体补贴能够按时按量的实现还有待于考察。

(五)管理体制不健全

在新农保的管理体制上,全国大多数省市将新农保的管理划入了劳动保障部门,根据国家的要求同意建立参保档案,长期妥善保存。但也有很多地区没有实现管理职能的划转,依旧是依靠“旧农保”机构或者其他相关机构进行代理,这就造成了机构建设与国家制度建设不能同步的现象,服务跟不上新农保发展的速度和进程,不利于新农保进一步的推广和发展。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也体现在相关服务人员的业务能力、政策水平上。对相关人员的培训、管理不够严格,会影响新农保的推广,对新农保基金的管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潜在隐患。

(六)新农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困难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指导意见》,新农保基金在试点阶段暂时实行县级管理,随着试点的扩大和推开,逐步提高管理的层次。就目前来看,我国县级主管部门的基金管理水平比较低,缺乏可操作性,难以实现新农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关于农村社会养老基金管理体制问题,郑伟(2007年)认为我国农村养老基金管理过于分散,给基金的安全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监管力度甚微,导致非法投资和挤占挪用的现象十分严重。面对日前不断提高的物价水平,如何保证新农保养老金的有效保障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新农保的运营应该体现出国家有效、有力的监管和安全营运,使之成为吸引广大农村居民参保的内在吸引力。

三、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议

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统筹城乡发展,有利于发挥社会保障的调节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让广大农村居民也能共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为推进新农保工作的进展,改善制度实施的效果,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快推进关于新农保的立法进程

有法可依才能具有规范性;有法可依才能给予农村居民稳定性。目前我国还处在新农保试点推广的过程中,一些问题的显现为我们立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新农保立法有助于明确政府的义务,强化政府的责任感,使之履行国家的相关规定;新农保立法同时也有利于广大农村居民对新农保本身的稳定性更加确信。针对新农保的立法是我国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保障,也是进一步打破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项重要措施,有利于我国社会更加公平正义。

(二)提高保障水平

根据分析得出的目前我国新农保养老金替代率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养老金的水平是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居民的生活需求的。要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障的支持力度,我国政府方面应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提高新农保基础养老金的额度,农村的集体也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为广大农民群众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同时我们也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逐步开征社会保障税,为社会保障基金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

(三)加大政策宣传的力度

在新农保试点推行过程中我们发现,一部分农村居民对于新农保的政策还不是很了解,这样就造成了一部分人没有及时参保,造成了居民个人以及国家的双重损失。鉴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就必须加大对新农保的宣传力度,让广大农村居民能够真实、清楚地了解新农保的相关政策,鼓励更多的农村居民参保,享受国家给予的福利政策。我个人认为在宣传的过程中可以把我国的优良传统“孝”的观念得以发扬光大,鼓励更多的农村老年人的子女为父母建立个人养老保障账户;鼓励有条件的子女选择较高档次的缴费标准,为自己的父母建立一个长效的养老保障机制。

(四)实现新农保基金的保值增值

目前我国物价水平不断上涨,如何实现新农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我们既要管好每一分“养老钱”,也要确保其保值增值。这样我们就要选择是养老金封闭式运行还是开放式运行。封闭运行是为了确保基金运行的安全,但是面对目前我国的物价水平其不利于保值增值;开放运行是为了实现养老金的保值增值,但是市场风险难以掌控会给养老金的运作带来一定的风险。鉴于这种情况,国家应该建立统一的新农保养老基金管理机构,由这样的专门机构来统一运作全国的新农保养老金,实现养老金的保值增值。

(五)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类型不再是单一的农民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农民工、失地农民、经营型农民、乡镇企业农民等多类型的人群。要想实现我国农村居民养老保障的全覆盖,就要针对不同的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养老保障模式,各取所需这样才能实现人人养老都有保障。就农民工来说,流动性大是他们的特点,当他们由城市返回农村时如何做好养老保障账户的衔接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现在我国乡镇企业的日益增多,很多农民就近选择在乡镇企业就业,那么这一类农民的养老保障怎么交纳、由谁缴纳都是需要有专门的政策来加以规定,才能规范进行的。

建立和健全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对于缩小我国城乡差距、打破我国二元社会结构、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社会公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我国农村的特点,可以将家庭养老、土地养老与社会养老有效的结合起来,发挥三者各自的效用,逐步推进我国农村养老的社会化进程,实现广大农村居民老有所养与生活和谐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温家宝.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9.8.20.

[2]张向达,刘儒婷.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全国统筹路径探讨.财经问题研究.2011.8.

[3]宫晓霞.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中的财政支持研究.财政研究.2011.8.

[4]耿永志.新型农村养老保障试点跟踪调查—来自于河北省18个县(市)的农户.财经问题研究.2011.5.

[5]徐文芳.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目标、原则及路径.深圳大学学报.2011.3.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 篇7

一、养老保险制度的阐述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指的是当劳动者由于年老体弱丧失了获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的能力或者是由于到达了法律规定的退休年龄时, 有社会或国家按照相关的法律和法规, 为保证这些劳动者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而制定的社会保险制度。

这个内含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一) 社会养老保险所保障的是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 它是为老年人提供的长期的有所依靠的生活保障

(二) 如果想要享受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应该满足几个条件

受保障者应该完全与生产资料相分离, 劳动者生活的主要社会内容不再是参加社会生产劳动, 因此, 在现实生活中, 国际上各个国家所确定的享受社会养老保险的待遇标准是根据法定年龄界定的。

(三) 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其保障目的方式是通过社会保险而实现的

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因分析

(一) 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存在问题

旧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自实施以来, 在保障农民晚年生活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 但由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限, 政府财政收入较少, 农民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全部由农民自己缴纳, 加大了农民缴纳的负担, 同时农民收到自身收入的限制, 参与积极性并不是很高。致使到后期“旧农保”陷入停滞阶段。同样,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也存在覆盖面较低的问题, 同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受传统观念和收入水平等影响在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问题上也具有一定难度。

(二) 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存在难题

1.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难度大。养老保险基金能否实现保值增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能否成功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自建立并实施以来, 参保人数不断增加, 保险基金规模也将会越来越大, 但我国目前规定养老基金主的投资渠道主要是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 在实际运行过程中, 有关部门的通行做法是存入银行。而近几年来, 不断走低的银行利率和国债收益率与持续升温的通货膨胀率, 使得养老基金保值增值难以实现, 甚至是出现缩水贬值的情况。

2.基金统筹层次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目前以县为单位实行统一管理, 设立专户, 专账专管, 专款专用, 基金运用空间小, 互济性不强, 养老保险基金难以实现有效管理与发展。县级统筹层次过低, 基金管理人才缺乏, 难以承担此项重任, 不利于基金的长期保值增值和监管。

3.新农保与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衔接。2010年1月1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出台施行, 《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有利于农民工在城镇和乡村之间流动就业或间断性在城镇就业, 维护了参保人员特别是广大农民工的养老保险权益。并对转入“新农保”作了说明, 但对于农民工养老保险如何转入“新农保”, 参保缴费年限, 个人账户累积如何计入“新农保”并未作出明确规定。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以及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吸引了大量农村居民进入城市发展, 而农村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 农村土地经营规模化的出现, 以及土地流转和承包政策的实施, 释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 这部分农村人口纷纷涌向城市, 寻求工作。这部分农民工的工作以灵活就业为主, 工作具有很强的临时性和流动性, 跨省市流动频繁, 但是我国目前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则实行各县级单位自行管理和统筹, 同时各个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所实行的养老保险缴费水平和补贴政策也不尽相同,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最大限度地确保农民的利益称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推行的一大障碍。

三、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

(一) 积极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

1.开展政策宣传, 提高参保意识。当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之所以仍处于低水平、低覆盖层次, 主要是一部分群众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认知度不够。特别是部分尚未达到60周岁要缴纳一定参保费用的群众, 不能正确区分新、老农村养老保险的区别, 认为现在的养老保险仍处于试点阶段, 对于未来收益的不确定和政策的不稳定, 使得他们一直处于观望状态。因此, 国家有关部门应采取多种形式在农村中广泛宣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各种政策, 包括基础养老金的构成, 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的比例、每个档次在达到缴费年限后领取的数量比例、农民从中可以获得哪些收益等。增强农民自我保障意识, 引导农民自愿参加新农保。各省、市、区、镇、乡政府还应广泛宣传《指导意见》以及个省市对于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定的各种政策, 使广大群众认识到国家对于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信心和决心, 进一步认识到当前我国已经具备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政治基础、财政基础、群众基础, 从根本上调动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性, 使广大农民自觉参保。

2.破除传统养老障碍意识。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传承的农业大国, 土地养老一直是广大农村的一种养老方式, 土地多寡不仅仅是一个家族人丁兴旺的特征, 更是一个家庭财富的主要来源, 因此土地养老至今仍是广大农村一种重要的养老方式。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 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 土地被不断征用, 土地养老局限性凸显。为此政府应积极向农民灌输新的养老模式, 减少广大农村对土地的依赖, 尤其是仍在靠天吃饭的今天。同时, 随着计划生育的深度实施, 四二一核心家庭的出现以及青年劳动力大量涌向城镇务工, 老年养老问题口益严峻。因此上到政府部门下到社区、街道办事处、村委等应积极灌输“人人养老”、“社会养老”、“自我养老”的意识, 通过提供实实在在的示范效果和更多相关信息, 促成人们传统养老观念的转变。形成以社会养老为主, 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等传统养老方式为辅的多层次养老体系。真正确保老年生活。

(二) 完善基金运营制度和监督体系

1.拓宽投资渠道确保基金增值。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我国目前养老基金的投资渠道主要是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 狭窄的投资渠道使得养老保险基金增值空间有限, 且高度依赖于银行存款利率和债券收益率, 并受通货膨胀影响。随着老龄化时代到来, 我们也有必要探索与资本市场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方式和领域。可以投资与基金、债券等低风险的证券, 允许养老基金流入资本市场。同时, 可以尝试推行投资委托代理制, 充分利用投资公司的人才和技术, 将部分养老保险基金委托给专门投资机构进行投资, 不仅可以提高积累资金的增值率, 也可以促进资本市场发展。

2.完善基金管理体制。当前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县级管理, 统筹层次较低, 同时县级管理机构不仅不具备资本市场投资主体资格, 同时存在着管理手段缺乏, 易受当地政府政府政策干扰等问题。因此, 我们应建立一个独立的农村养老基金托管机构, 集中管理和运作农村养老保险基金, 以省为单位, 这样不仅可以对养老保险基金进行统一运作和调度, 还可以提高统筹层次。对于市、县可以设立单独的农村养老保险经办机构, 负责日常养老保险的收集、支付和基金收益分配。并将收集到的基金划转到省级农村养老基金托管机构。政府还应建立相应的基金运营监管机构, 对基金托管机构日常运营进行监管。形成基金收集分配、运营与监督三权分立格局, 确保基金保值增值。

3.新、旧农村养老保险的衔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实施意味着老的农村养老保险的废除。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民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于参加老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人应将其老农保个人账户积累总额对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予以折算、补贴, 按新农保标准继续缴费, 实现新、老农保对接。对于已经参加老农保且年龄已超过60岁开始领取养老金的参保人, 应按照其原有账户继续领取, 并开始享受基础养老金。

四、结语

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 我国经济能力日益提升, 而旧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本身存在巨大的和不可修缮的缺陷,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就变得更加迫切了, 因为它比旧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设计上更加合理与完备, 在执行中更加便捷与有效, 在结果上更加公平也更加体现效率, 并且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最终更加有利于建立全国统一的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而这一切的发展最终离不开政府在则政和政策上的保障与扶持。但是, 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来看, 其在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主要是对其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 并针对其存在的不足提出一些建议。

摘要: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解决好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一个国家的社会是否能够实现公平, 是否能实现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关键要看这个社会的社会保障是否有效的进行。当前, 我国在城镇居民的额养老保健的建设方面已经相对完善, 但是, 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本文主要是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养老保险,农村,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孟娣, 乔芬.河北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调查研究[J].河北企业.2013 (02) .

[2]何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风险识别及其分类[J].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01) .

[3]郭铁, 熊英琪.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探究——以肥东县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1 (03) .

[4]周方遒.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相关问题研究[J].理论探讨.2009 (06) .

农村养老制度 篇8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抓紧制定指导性意见,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央做出决策后,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执行部门正抓紧起草实施方案。

“从试点方案来看,中央只给政策和指导意见,由地方操作实施。”郭建军说,农村养老的政府补贴部分,东部发达地区已经确定全部由地方财政承担,中央财政一般只补贴中、西部地区。

有全国政协委员表示,将在下月的全国“两会”上提交提案,建议给中西部65岁以上的农村老人,每人每月发放100元养老金。“在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建立这样一个养老制度,很迫切也很有必要。”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篇9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目标模式:本质属性和中国特色

长期以来, 中国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存在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而农村社会发展这条腿更短。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公共服务严重不足, 是农村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 也是农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就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而言,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年轻农民外出务工人数不断增加, “空巢家庭”、“老年村”问题开始出现, 而且农村人口老龄化快于城市, 这对依靠家庭保障、土地保障及国家救助的传统农村家庭养老模式提出了挑战, 其可能造成的各种社会矛盾不容忽视。

中国农村应该建立什么样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或者说,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目标模式是什么?本文认为, 未来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必须遵循社会保险的基本规律和要求, 充分借鉴世界各国社会养老保险运作的经验和做法, 同时, 必须考虑到中国的具体国情和中国农村的特殊性, 建立富有特色、切合实际的制度体系。

(一) 未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本质属性

本文认为, 未来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本质上应是一种社会保险, 必须坚持社会保险运作的一般规律。 (1) 非营利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非营利性保险, 它不以营利为目的, 而以实施社会政策为目的, 不能以经济效益的高低来决定项目的取舍和保障水平的高低。如果其财务出现赤字影响运作, 国家财政负有最终责任。 (2) 强制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属于强制性保险, 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施, 其缴费标准、待遇项目和保险金的给付标准等, 均由国家或地方政府的法律、法规统一规定。 (3) 普遍保障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于农村居民具有普遍的保障责任。

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来看, 必须坚持以下一些原则: (1) 因地制宜, 量力而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必须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的特殊情况, 必须要与国情、国力相适应, 与中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2) 统筹兼顾, 合理规划。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建立、发展和完善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因此, 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做到统筹兼顾, 既要重视其普遍保障性, 又要考虑到国家的财政经济状况;既要照顾重点, 又要兼顾到各地区的利益分配。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规定, “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 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和个人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个人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将社会保险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家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险资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社会保险事业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国家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社会保险事业。”“国家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严格监管。”这些规定体现了社会保险的一般规律和原则, 也是建立和完善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必须遵循的要求。

(二) 未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中国特色

中国是农业大国, 三农问题非常复杂, 农村情况千差万别, 决定了在中国农村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必须要从实际出发, 考虑到各种特殊情况, 符合中国的国情, 特别是要符合农村的现实情况。

总的来讲, 未来中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必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方针, 社会保险水平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广覆盖, 就是要应保尽保, 把所有农村居民纳入社会养老保险范围, 从制度上根本解决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 打破城乡二元分割, 体现社会公平正义, 使广大农村居民拥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生活的更有尊严。保基本, 就是要实事求是, 量力而行, 充分考虑到国家财政承受能力和中国农村的特殊情况, 不要脱离实际、盲目追求高标准, 保障水平不能过高, 要从保障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水平起步, 逐步提高标准。可持续, 就是要求国家财政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投入和补助必须是长久的、持续的, 国家财政负有最终责任。

在世界上农村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 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一项前无古人的重大探索。中国疆域辽阔, 各地发展水平不一, 要实现农村社会养老全面覆盖, 需要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这项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 需要做好顶层设计, 在中央确定的政策框架下坚持先行试点和农民自愿的原则, 因地制宜, 结合本地经济发展水平、集体经济实力和农民收入水平等实际情况, 制定具体办法和试点实施方案, 取得经验后逐步推进。

(三) 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探索

2008年1月, 中央1号文件提出,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明确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鼓励各地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2008年10月,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 要“贯彻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原则, 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首次明确了建立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指导思想、目标模式和基本思路。

2009年2月, 中央1号文件要求, 抓紧制定指导性意见, 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2009年8月, 国务院召开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 部署在全国10%的县市先行试点, 十年内基本实现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随后, 2009年9月, 《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 (国发[2009]32号) 颁布。一场亘古未有的变革在全国广袤的农村展开。这是中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迈出的历史性一步。

2010年10月28日,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该法总结新农保试点取得的宝贵经验和做法, 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作出了规定, 将其上升为国家法律。该法第20条规定, 国家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第21条规定,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 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 按月领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

近两年来, 全国各地按照国发[2009]32号文件的要求, 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 积极探索, 新农保试点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截至2010年底,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农业人口约1.8亿人。 (1) 以重庆为例, 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将城乡居民统筹考虑, 把农村居民、城镇没有养老保障的老年人, 以及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还有困难的部分灵活就业人员全部纳入覆盖范围。截至2010年底, 全市实际参保人数达到了770万, 包括城镇老年居民、城镇职工、农村居民。全市已有30个区县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 试点面达到了75%, 比全国平均试点面超出了52个百分点。国家预计在“十二五”规划末期实现农村养老保险的全覆盖, 而重庆将在2011年提前四年实现全覆盖, 确保全市农村60岁以上老人每月领到不少于80元的养老保险金, 使300多万农村老人老有所养。 (2)

二、“养老不犯愁”: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意义

敬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这是千百年来普遍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但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乃至工业化初期, 广大农民主要还是依靠子女和土地养老。在过去很长时间中, 限于国家的财力, 农民的养老保障主要也只能靠土地、家庭和集体组织解决。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 农民的养老保障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

前些年, 有些地方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 已对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开展了一些局部性的试点, 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这些局部性的试点主要是在经济较发达、农村集体组织较有实力、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进行, 在其他地区难以推行。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是由国家财政来全额支付农民的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 这就可以使经济不发达乃至贫困地区的农民也能纳入新农保制度之中, 从而使全国农村居民都有了社会养老保障。农民在实现“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的基础上, 再加一句“养老不犯愁”, 从而逐步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对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发挥巨大作用。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在当前应对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对亿万农民发出国家将为他们建立由财政全额支付的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这一信号, 使他们老有所养。农民无后顾之忧, 就会敢于消费, 这对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无疑将产生强大而持久的动力。

2.从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来看, 建立新农保制度, 就实现了城乡居民在社会养老保险方面的制度平等, 随着经济发展、国力增强, 就可以逐步缩小乃至最终消除城乡居民在这方面的差距, 这对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做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无疑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程。

3.从农村当前的新情况来看, 建立新农保制度, 有利于化解农村社会中的各种矛盾。首先, 它将极大地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经济自立能力, 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增强他们对生活的自信心;其次, 它减轻了子女的经济负担, 在相当程度上避免了因经济利益引发的家庭矛盾, 从而有利于形成敬老爱幼的风气与更为和谐的家庭关系;最后, 它将有效化解一些农村集体组织无钱办事的困境, 使它们能够集中有限财力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从而形成文明的乡村风气与和睦的邻里、干群关系, 有利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方案简析

(一)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方案的基本内容

1. 基本原则。

新农保试点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

2. 任务目标。

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 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 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 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2009年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的县 (市、区、旗) , 以后逐步扩大试点, 在全国普遍实施, 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

3. 参保范围。

年满16周岁 (不含在校学生) 、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 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新农保。

4. 基金筹集。

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 (1) 个人缴费。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居民应当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五个档次, 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 多缴多得。国家依据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等情况适时调整缴费档次。 (2) 集体补助。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 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鼓励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 (3) 政府补贴。政府对符合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新农保基础养老金, 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给予全额补助, 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地方政府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 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对选择较高档次标准缴费的, 可给予适当鼓励, 具体标准和办法由省 (区、市) 人民政府确定。对农村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 地方政府为其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

5. 建立个人账户。

国家为每个新农保参保人建立终身记录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 集体补助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对参保人缴费的资助, 地方政府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 全部记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储存额目前每年参考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计息。

6. 养老金待遇。

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 支付终身。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 对于长期缴费的农村居民, 可适当加发基础养老金, 提高和加发部分的资金由地方政府支出。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 (与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相同) 。参保人死亡, 个人账户中的资金余额, 除政府补贴外, 可以依法继承;政府补贴余额用于继续支付其他参保人的养老金。

7. 养老金待遇领取条件。

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有户籍的老年人, 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新农保制度实施时, 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 不用缴费, 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 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

8. 待遇调整。

国家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变动等情况, 适时调整全国新农保基础养老金的最低标准。

(二)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主要特点

与以自我储蓄为模式的“老农保”相比, 新农保的制度创新, 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养老待遇, 国家财政全额支付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二是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办法, 地方财政对农民缴费实行补贴。新农保制度的这两个显著特点, 强调了国家对农民老有所养承担的重要责任, 明确了政府资金投入的原则要求。归纳起来, 新农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基本性、公平性、普惠性。

1. 基本性:

为农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从基础养老金的概念可以看出, 政府提供的是一种基本保障。国家财政全额支付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的标准不会太高, 因为要达到广覆盖的目标, 在现有国情下, 只能是一种基本的保障, 这样才能保障财政资金的可持续投入。这种保障标准不可能一成不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 保障水平会稳步提升。

2. 公平性:

基础养老金标准相同。中央政府提出, 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给予全额补助, 对东部地区补助50%, 这样, 无论在发达地区还是贫困地区, 无论集体经济组织有无能力补助, 同一地区参保农民将来领取的基础养老金水平是相同的。由于新农保刚刚起步, 这样的规定能够较好地体现公平。不过, 未来新农保制度应该根据不同地方的生活标准来进行调整, 让各地农民享受到相同的生活水平。此外, 中国城市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已经比较完善, 但是农村居民养老一直处于制度缺失状态, 随着新农保制度的建立, 农民逐渐可以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社会养老保险, 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 这也体现了新农保的公平性。

3. 普惠性:

农民年满60岁均可享受。中央政府提出, 对已经年满60岁的农民, 只要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参保缴费, 就可以直接享受最低标准的基础养老金。这就意味着过了这一年龄门槛, 不分天南地北, 不分男女, 农村老年人都可以直接享受到最低标准的基础养老金。这体现了新农保的普惠性, 而这种普惠性可以使这项制度得以迅速建立起来。另外, 这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有助于消除老年贫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 老年贫困问题愈加明显。为所有农村居民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有助于改变农村生活方式。

(三)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难点及对策

建立新农保制度, 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任务。能否顺利推进和完善这项制度, 取决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取决于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支付能力, 也取决于农民的认识和接受程度。新农保推进工作还面临大量棘手的问题, 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1. 部分农民参保意识有待增强。

一些中青年农民认为养老问题离自己还很遥远, 对参保关心程度低, 存在观望心理。新农保是为农民谋福利的。一方面要加强宣传, 让农民充分理解参加新农保的好处, 使这项重大惠农政策深入人心, 使符合条件的农民在理解的基础上自觉自愿地参保缴费。对广大农民来说, 新农保是一个前所未闻的新事物, 要允许他们有一个理解过程。试点时, 不能搞强迫命令, 不能片面追求参保率。另一方面要让农民见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养老保险要到未来才受益, 交了钱要到规定的年龄后才能领到养老金, 这个时间差往往会使许多农民心里不踏实。对已经年满60岁的农民, 只要他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参保缴费, 就可以直接享受最低标准的基础养老金。这个立竿见影的做法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 部分地区地方财政补助资金不到位。

建立新农保制度, 关键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相结合的基础养老金必须到位, 地方政府对农民个人缴费的补助必须到位。国家财政支付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 是实现“保基本”目标的基础。地方财政对农民缴费实行补贴, 是实现“广覆盖”目标的支撑。从农村当前情况看, 不少地方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际上没有多少能力对参保农民进行补助。部分农民个人缴费也有一定困难。由地方财政对所有参保农民给予缴费补贴, 对农村重度残疾人等困难群体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保险费, 对选择较高档次标准缴费的农民给予适当鼓励, 有利于调动农民参保积极性, 有利于帮助困难群众参保, 也有利于增加个人账户积累。

3. 基金管理工作亟待加强。

农村居民居住分散, 新农保基金管理环节多、在途时间长、金额大, 存在安全隐患。基金如何归集、应由哪一级集中管理、如何保值增值等都需要认真研究和切实加以解决。有关主管部门应抓紧研究制定农村养老保险财务制度, 明确农保基金的性质、基金管理的原则、账户、科目设置和记账方法, 统一相关票据。

4. 经办力量严重不足。

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 在制度运行初期已显现出难以满足经办业务的实际需要。对全国农保经办机构队伍建设情况的调查显示, 2 209个县级市中有1 267个建立了农保经办机构, 占57.4%;29 378个乡镇中, 共有4 137个建立了农保经办机构, 占14.1%。农保经办业务主要由县 (市、区、旗) 、乡 (镇) 和行政村三级经办, 而恰恰这三级经办机构力量十分薄弱。

5. 经办手段比较落后, 业务流程不统一。

不少地方经办工作还以手工操作为主, 经办成本高、效率低。目前全国没有统一的系统软件和网络建设规划。另外, 各地的新农保经办管理模式不统一, 操作流程差别较大, 增加了管理成本和难度。为此, 要加快农保信息系统建设。

摘要:未来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本质上应是一种社会保险, 必须坚持社会保险运作的一般规律:非营利性、强制性、普遍保障性。同时, 必须符合中国的国情, 特别是要符合农村的现实情况,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方针, 社会保险水平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基本性、公平性、普惠性。新农保推进工作还面临大量棘手的问题, 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关键词:社会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参考文献

[1]孙祁祥.保险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7.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N].新华社, 2008-01-30.

[3]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08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N].新华社, 2008-10-19.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N].新华社, 2009-02-01.

[5]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Z].国发[2009]32号.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研究 篇10

一、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欠缺与不足

从新型农保的建立, 到城乡养老保险的逐步融合, 在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中, 公平与平等的法律理念逐步得到了体现、贯彻与落实。但在制度运行的过程中, 一些问题与缺陷也暴露出来。

(一) 立法存在滞后性与不完善

对农村养老保险的规定, 集中体现在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之中。尽管立法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进行了修订, 但现有立法存在的缺陷同样存在。较低的立法层级、并不十分完善的立法规定、过于笼统的立法语言, 都成为现有立法饱受诟病的根源。农村养老保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事业, 需要完善的立法作为依托, 而立法的滞后与不完善, 势必会对农民养老保险权益的维护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 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强制性及可操作性较差

自愿参保, 是现阶段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精神, 体现了对农民意愿的尊重与维护。但过分强调自愿, 意味着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始终无法充分调动起来, 导致参保的农民大多是年老体弱者, 青壮年参与的热情尤其要低。这对于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事业的持续发展显然是不利的。此外, 对于村集体补贴, 现有法律规定的可操作性不强, 导致部分村集体在补贴养老保险金时过于随意, 法律制度在落实上也面临着障碍与难题。

(三) 养老金面临贬值风险

要真正实现养老的目的, 养老金的作用发挥是关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 养老金又难免会面临贬值的风险。如果解决不了这一问题, 在不断面临通货膨胀的背景下, 养老金可能会在养老的问题上“有心无力”, 长远来看, 也会影响广大农民对养老保险制度的信心与对政府的信任。可以说, 养老金的投资运营问题是摆在面前的突出问题。

(四) 政府监管不到位

现阶段我国农村养老金的经费来源单一, 除了个人缴纳、村集体缴纳及财政支持以外, 并没有其他社会资金的注入, 资金来源单一必然导致资金数量少。对农村养老金进行利用的过程中, 由于缺乏监管, 也出现了一些腐败现象, 滥用养老金, 贪污腐败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在城乡养老保险合并的过程中, 尽管立法规定了相应的监督机制, 但仅限于社会保障部门内部的上下级监督, 外部监督十分有限。缺乏政府的监管与社会力量的监督, 内部暗箱操作的嫌疑很大, 使得部分农民对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失去了信心, 最终也会影响制度的发展。

二、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 完善立法

农村养老的问题将是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内所面临的突出的社会问题, 农村养老的长期性、艰巨性, 也意味着必须要将其纳入到法治的轨道内, 通过完善的立法来调整这一活动。通过制定一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 对农村养老保险所涉及到的各种问题进行详细而明确的规定, 使立法与时俱进, 也能进一步提升立法的层级与效力, 使依法治国在养老保险领域也得到贯彻落实。

(二) 增强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可操作性及强制性

在广大农村地区, 为进一步提升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力度, 国家应该对农村养老保险予以适当的扶持与帮助, 同时可以适当采取强制性的措施来保障养老保障金的收取, 避免农民因各种原因排斥养老保险, 从而实现农村养老的目的。

(三) 拓宽农村养老金保值渠道

城乡居民养老金入市成为近一段时间的热点话题, 而这也不失为一种养老金保值、增值的有效渠道。除了这一方式, 养老金还可以进一步拓宽投资渠道, 比如购置不动产、委托专业机构对外贷款等等。掌握好养老金投资的程度与方式, 才能避免养老金面临贬值的风险, 才能使养老金流动起来、利用起来, 真正能够在农民需要的时候发挥其基本的养老作用, 满足广大农民的利益需求。

(四) 实现对养老保险金的监督监管

要实现养老保险金的合理利用, 监督监管机制必不可缺。除了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运作过程的全面监督监管, 法律监管以及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监督监管也是十分必要的。司法部门应该加大对各类养老金违规、违法使用行为的查处与惩治, 社会各界也应参与到监管活动中, 通过网络、新闻媒体等形式来履行监管职责, 确保养老保险金的运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确保养老保险金真正发挥养老的作用, 实现农民权益的维护。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们每个人都有老去的那天, 作为社会的普通一份子, 关注老人的生活、关系老人的精神世界是我们必须去做的事情。在中国这样一个大步迈进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中国家, 在农村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长的背景下, 寻求一种可靠的又适合老年人生活的养老方式, 逐步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才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根本。

摘要:新的历史时期, 我国政府为解决农村养老难的问题, 使农民能够更有尊严的活着,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但在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运行的过程中, 一些问题与缺陷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来。解决这些问题, 构建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 才能真正实现农民养老权益的维护!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

参考文献

[1]陈国刚.福利权研究[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9.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问题浅析 篇11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现状;问题;建议

一、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现状

本文选取了2000~2008年城镇和农村地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情况的数据,通过城镇和农村地区的对比,揭示农村养老保险现状。

从以上表不难看出:

第一,农村参保人数从2000年以来不仅没有上升,而且还有小幅下滑趋势,与城镇相比较,两者差距逐年增大。

第二,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极低。以2007年的数据为例,2007年全国总人口132129万人,城镇与农村人口分别为59379万人和72750万人,可算出2007年社会养老保险对城镇居民的覆盖率为33.9%,而农村居民仅为7.1%。

第三,城镇与农村的养老保险基金均逐年增加,因此,在当前建立新型农村养老制度的大背景下,基金的有效管理与运作也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二、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功能弱化

1.农村的低收入水平使得以家庭经济为基础的农村养老保障非常脆弱,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在薄弱的经济状况下,个人和家庭均难以抵御。

2.农村人口老龄化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不堪重負。

(二)相关法律缺失

目前,专门的农村养老保险法律法规尚未颁布,农保部门的运作仍依据民政部1992年制定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以下简称《基本方案》)和国务院转发民政部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意见的通知》的两个非法律文件,这使得各政府部门在具体操作上带有极大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影响了农民的参保的积极性。

(三)资金管理水平不高,保值增值能力差

虽然我国正试行新农保制度,但对于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仍延用《基本方案》中的规定。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一方面,近年来我国银行的基准利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再加之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投保人实际养老金收入远远低于按较高的利率所计算出的养老金,严重打击了农民的投保信心;另一方面,农村养老保险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且严重缺乏理财投资人才,挪用、侵占农保基金的案件频频发生,造成了大量的不必要损失。

三、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

(一)明确各级政府责任,加大财政投入并确保落实

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财政责任的缺失,对各级地方政府的权责并没有加以清晰规定,应进一步予以确定,同时应时刻注意财政资金的落实状况,杜绝挪用、侵占公款现象发生,进而保证农民拿到应得的财政补贴。

(二)加快农村养老保险立法

明确的法律是农村养老保险事业顺利开展的根本保障,尽快制定和颁布具体的实施条例,建立和健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法律法规,使各级政府部门的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可循,进而保障新农保制度的合理、有效、持续运行,并以法律的形式对资金来源、运用方向、增值渠道、执行政策监督等各项都加以明确,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社会养老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建立完善的基金监管与运作制度

随着我国新农保制度的大力推进,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与保值、增值问题日显突出。目前,我国农保基金仍由各县级部门监管,监管层次十分分散,应该改变现有县级统筹管理的模式,以市或省为统筹管理单位,国家、省或市级建立基金运营中心,国家制定基金运营管理办法,运营管理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并对统筹单位负责,可大大降低管理成本与风险。在基金运作方面,应拓宽农保基金的投资渠道,在确保基金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以提高养老保险的水平,确保农民老有所养。

目前,中国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仍处于不断的摸索发展阶段,只有认清并解决好农保的现存问题,才能使新农保制度顺利的开展与推进,从而彻底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实现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凤英.对“农村养老保险”的三点建议[J].农家之友(新观察).2009,(10).

[2]谭彬.构建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9,(6).

[3]李怡.论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J].法制与社会,2009,(6).

[4]李智,黄飞.浅谈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J].法制与社会,2009,(2).

[5]张玉兰.浅析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若干问题[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9).

[6]李胜梅.人口老龄化形式下农民养老的困境与对策[J].经济与金融,2009,(10).

[7]刘家庆.稳步推进新型社会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J].财金研究(经济天地),2009,(21).

浅析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篇12

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必要性研究

关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难以为继是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根本原因。

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目标人群定位出现偏差, 从一般意义上讲, 越是贫穷、年龄越大的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险的需求越强烈。但是, 目前的政策恰好相反。现实农村养老保险走的是一条“保富不保贫”的路子。我国农村养老保险采取的是农民自愿的原则, 即鼓励具备投保条件的农户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因此, 目前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大多数是比较发达的地方, 参加养老保险的人几乎都是农村的富裕村民。他们即使不参加养老保险, 今后的养老也不会成太大的问题。未来养老将面临困难的恰恰是那些养老保险未覆盖到的不发达地区和没有能力投保的贫困村民。这种“保富不保贫”的养老保险制度, 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民的养老问题。应当肯定, 1992年起开展的农保工作, 为农民提供了一个老有所养的制度安排, 发挥过应有的积极作用。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第一, 保障水平低, 无法满足农村养老的基本生活需要。由于现行农保在缴费标准上实行10个档次, 大多数参保人员都选择低档次缴费, 基金积累数额较少, 达到养老年龄时领取养老金的标准也较低。第二, 制度设计不够规范。在制度设计上考虑农村和农民的特点不够, 尤其在保障原则、政府责任、筹资方式、缴费基数、缴费比例、待遇享受和监督管理等方面尚需进一步完善。第三, 政府责任不到位, 财政投入不够, 中央未投入财政支持。第四, 基金增值渠道单一, 保值增值难, 存在较大的贬值风险。

(二) 人口老龄化加快是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直接原因。

近年来,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数以亿计的青壮年农民流入城市打工, 导致农村的老年人绝对数量和老龄化程度超过了城镇。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统计分析, 我国60岁及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口有8 557万人, 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6%, 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我国农村老年人因老返贫的现象比较普遍, 这部分人是容易被忽视的庞大弱势群体。解决养老问题、保障农民基本生活, 农村比城市更为紧迫。由此可见, 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和农村养老需求群体的增加是提出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直接原因。几千年传统的家庭养老受到前所未有的严重冲击, 这一客观现实及未来的紧迫形势, 促使我国必须关注农民社会养老的制度建设问题。

(三) 农村家庭保障功能的弱化是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助推器。

目前在我国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保障中, 以家庭养老为主, 主要依靠的是土地保障和子女养老 (更突出表现在养儿防老) 以及极少部分的个人储蓄养老。然而,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完善、集体经济的解体、家庭规模的缩小和计划生育的实施,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就业, 家庭空巢化日益普遍等原因, 农村家庭保障功能弱化。一方面, 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 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减弱了家庭的凝聚力, 家庭成员互助功能越来越小;另一方面,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农村家庭养老难以满足养老需求, 使农民的养老问题可能面临既缺乏经济支撑, 又缺乏家庭保障的“双重困难”。

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特征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模式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年满16周岁、不是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均可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1.养老金待遇增加了基础养老金与旧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相比, 新制度在建立个人账户的基础上, 增加了基础养老金部分, 基础养老金是由市区两级财政进行补贴的。目前制度设计试点地区的基础养老金从55元起步, 地方可在此基础上提高但不能降低当地基础养老金标准。

2.建立了“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筹资机制这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最为显著的特点, 也是新、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个根本区别。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质上就是一种农民个人养老储蓄, 而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 由农民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缴费档次, 有条件的村集体还要对村民参保缴费给予适当补助。

3.与现有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可衔接,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规定了所有老农保的账户都可以直接进入新农保, 无论过去缴费额多少, 对过去的缴费年限制度都完全承认, 所领取的基础养老金不存在歧视性的待遇差别。

三、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运行中应注意的问题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体制上的一次创新, 它克服了原有制度中存在的一些缺陷。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直接影响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否能可持续发展。

1.要明确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通过建立各项财政补贴机制, 构建普惠式的农民养老金制度。目前在各试点中明确了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险中的责任, 要加大政府财政投入, 进行政府补贴。

2.要加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立法保障。由于国家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变化无常, 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普遍缺乏法律规定性, 这会给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带来麻烦, 比如保险对象不明确、保险资金来源不稳定、保险管理方面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等, 使农村养老保险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上一篇:切除感染下一篇:血糖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