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除感染

2024-10-07

切除感染(精选7篇)

切除感染 篇1

急性阑尾炎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大多数需要手术治疗, 阑尾切除手术是外科医生的最基本手术, 而该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切口感染, 居所有腹腔手术切口感染的首位, 占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的45.1%~83.8%[1]。如何防治切口感染, 是普外科医师值得重视的问题, 它直接关系到手术治疗的效果。其发生的原因与疾病本身的特点有关, 更与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是否恰当及手术操作规范与否有关, 减少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 关键是预防。我们通过采取以下综合防治措施, 明显降低了各型阑尾炎的手术切口感染率。

1 早期诊断,及时手术

阑尾炎发病至采取手术治疗时的时间越长,切口感染的机会就越大。单纯性阑尾炎切口感染率低,而化脓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率高。因此,早期诊断及早手术是预防切口感染的关键。阑尾一旦化脓穿孔,腹腔内感染严重使切口感染率明显上升。凡单纯性阑尾炎经短期治疗腹痛不减轻,体温上升,血象明显增高,必须果断手术,以防阑尾化脓穿孔,增加切口感染率。

2 思想上重视

反对“抢时间”、“贪小切口”和将阑尾切除术视为“简单或低级手术”的不良作风,不提倡预防性阑尾切除术。有文献报道老年人阑尾炎穿孔率逐年增加,且发生穿孔较早,病程仅比非穿孔组长3 h。因而需早期诊断和正规的手术处理,预防切口感染。

3 皮肤准备

皮肤的暂住细菌通过备皮可以显著减少,从而降低切口感染概率。皮肤可用肥皂水擦洗,再用0.1%新洁尔灭或碘伏涂擦晾干,使药液吸附皮肤并形成薄膜,持续杀灭潜藏在毛孔、腺眼、皱纹深处上移的细菌。不影响手术操作的毫毛不必剃除,以免损伤使细菌入侵。皮肤准备与手术时间相隔以短暂(<30min)为宜。

4 无菌操作

阑尾急性炎症时常有炎性液体渗出至浆膜外,易污染四周组织,使感染扩散,所以应严格对待,注意无菌操作。提取阑尾时要细心,并与四周隔离。钳夹和切除阑尾的钳、刀用后均应放置于污染盆内,不重复使用。

5 术前常规应用抗生素

术前常规应用抗生素静脉滴注,对急性阑尾炎,无论是否化脓,坏疽或穿孔手术前均应用一次较大剂量抗生素,首选氨基苷类或头孢类抗菌素。甲硝唑术前30min静脉滴注,使抗生素浓度在血浆及组织中迅速达到峰值[2]。

6 切口的选择

由于大多数病人的阑尾位于右下腹,故手术切口宜选择在右下腹压痛最明显处。单纯性阑尾炎及化脓性阑尾炎病程短者,采用麦氏切口都能顺利完成阑尾切除。对坏疽穿孔性阑尾炎,有时大网膜包裹粘连或腹腔脓液较多或异位阑尾,麦氏切口暴露不好,影响操作,肠管外露时间长加重损伤。因此宜选用右下腹直肌旁切口,且切口不宜太小。

7 保护切口

切开腹膜前,特别是阑尾化脓穿孔,腹腔内有脓液时,首先准备好吸引器,用两把血管钳将腹膜提起,并用纱布在周围保护,在两钳间先切开一小口,吸净脓液时再扩大切开腹膜,用4~6把直钳分别在上、下两个角及内外两侧夹住腹膜外翻固定在护皮巾上,用腹膜掩盖保护切口,可避免切口感染。

8 药物冲洗

一般急性阑尾炎无需灌洗,局部也不必放置药物。周围有少量浑浊液体时,可以使用纱布吸收液体并进行细菌培养,腹腔内不灌洗。腹膜外切口在缝合前可以考虑少量生理盐水或抗生素溶液冲洗。如果术中发现腹腔内存在大量脓液,则应考虑吸除后用生理盐水或药物局部灌洗,放置抗生素稀释液。坏疽、穿孔性阑尾炎切除后,切口也需要药物灌洗。

9 术式选择

针对不同类型阑尾炎,采取不同术式,尽可能不用逆行切除法,妥善处理残端,尽量减少腹腔及切口污染。

1 0 腹腔引流物放置部位

一般阑尾术后腹腔不放引流物,除非阑尾根部穿孔者近端包埋不理想或者当腹腔感染严重时,则用甲硝唑、生理盐水冲洗腹腔及手术野并用吸引器吸净,在阑尾区盆腔内放置引流管,另戳孔引出行皮外固定,不可从原切口引出,避免影响切口对合及引流物感染切口,影响愈合。

1 1 切口缝合

关闭腹膜后手术人员更换手套及器械,然后再缝合切口,不用在腹腔时使用的器械,重新更换器械以防止通过器械把腹腔内污染带到切口;切口缝线不宜过多,确切止血,逐层缝合,不留死腔,术毕以纱布同向挤压排出切口内积血及积液。

1 2 缝线的选择

阑尾炎术后常因缝合丝线作为异物存留引起感染。术中选择不同材质的缝线和缝合方法,可以预防切口因缝线感染而长期不愈。术中出血点可选择电刀凝血而不必丝线结扎。吸收合成线缝合腹膜及皮肤、皮下组织,可以减少感染几率,便于拆线,即使发生感染也不致存留。曾有报道不缝合腹膜,或腹膜与腹壁一层缝合,以避免切口内存留不吸收线结。此类方法有失细致,且有可能发生粘连、切口疝等并发症,我们认为并非良策。

1 3 术后伤口的处理

当怀疑术后可能会发生切口感染时,要勤观察,多换药。若发现针眼及切口有感染迹象,可以给予局部红外线理疗,常常能使炎症消散,不至于形成脓液,影响切口愈合。

1 4 选择性应用皮下引流条

对化脓、坏疽穿孔性阑尾炎,手术时切口明显污染或皮下脂肪过厚者,估计可能感染或脂肪液化者,可在皮下放置乳胶引流条,术后24h拨除。

参考文献

[1]程刚.阑尾炎切口感染预防[J].中华医药杂志, 2004, 5:37.

[2]李文, 张海.预防穿孔性阑尾炎切口感染的效果观察[J].临床外科杂志, 2003, (7) :176.

阑尾切除切口感染因素与预防措施 篇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908例中男526例, 女382例。年龄2.5~85.5岁。术后并发切口感染共24例, 感染率2.64%, 无死亡。经统计学处理, 切口感染与性别、年龄差异无显著性。

1.2 病程与切口感染关系

本组发病至手术时间≤24小时共302例, 并切口感染4例, 感染率为1.32%, 24小时<发病至手术时间≤48小时共322例, 并切口感染6例, 感染率为1.86%, 发病至手术时间>48小时共284例, 感染14例, 感染率为4.93%。

1.3 阑尾的病理改变与切口感染的关系

慢性阑尾炎、急性单纯性及化脓性阑尾炎、坏疽性阑尾炎切口感染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而穿孔与未穿孔性阑尾炎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本组穿孔性阑尾炎共87例, 并切口感染13例, 感染率为14.94%;而未穿孔共821例, 并切口感染仅有11例, 感染率仅为1.34%。

1.4 阑尾切除术后影响切口感染的各种因素

1.4.1 手术操作时间与切口感染的关系本组手术操

作时间≤30分钟共729例, 切口感染8例, 感染率为1.10%;手术操作时间>30分钟共178例, 感染16例, 感染率为8.99%。

1.4.2 切口保护方法与切口感染的关系本组采用腹

膜外翻保护切口方法共812例, 感染9例, 感染率为1.11%。采用常规皮肤保护方法共96例, 感染15例, 感染率为15.62%。

1.4.3 腹腔引流物从腹壁引出位置与切口感染关系

本组经原切口放置硅胶管引流14例, 并发切口感染4例, 感染率为28.57%, 腹壁另戳孔放置硅胶管引流共67例, 并发切口感染共7例, 感染率为10.44%。

2 讨论

切口感染是阑尾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文献报道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率为7%~9%, 穿孔性阑尾炎切口感染率可高达30%[1]。本组切口感染率为2.64%, 较文献报道为低。穿孔性阑尾炎的切口感染率为14.94%, 和文献报道相符。3年内我们不断总结经验, 采用了多种预防措施, 使切口感染率逐年下降。通过回顾性研究及前瞻性临床观察, 找出了影响切口感染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2.1 阑尾炎的病程、病理与切口感染的关系

阑尾炎的不同病理改变, 在切口感染方面差异无显著性。阑尾一旦并发穿孔, 腹腔污染严重, 切口感染率明显上升, 而从发病到手术开始时间超过48h者切口感染率明显增高。因此, 对急性阑尾炎的早期诊断, 及时手术是降低切口感染, 缩短住院时间, 减少患者病痛的关键。

2.2 手术操作时间对切口感染的影响

手术操作时间长可使空气中的细菌及切口附近毛囊内的细菌随汗液排入切口而增加了污染切口的机会。加之长时间的牵拉加重了切口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的损伤, 降低了局部组织的抗菌力。可见术前力求明确诊断, 对怀疑诊断者行探查切口, 切口应够大, 手术人员技术熟练, 操作轻柔等都是缩短手术时间, 防止切口感染的措施。术中尽量减少逆行法切除阑尾, 逆行法切除阑尾时, 阑尾不能及时取除, 增加了术野污染机会。因此, 我们尽量避免采用逆行法切除阑尾, 迫不得已时在切断阑尾后, 两断端的处理要及时充分, 可用石碳酸烧灼或络合碘反复擦拭两断端阑尾黏膜, 先包埋阑尾残端, 这样可减少术野污染机会。

2.3 腹膜外翻保护切口可降低切口感染率

在本组中, 我院对812例阑尾切除术采用了腹膜外翻保护切口并进行了前瞻性、随机的临床观察。实践证明可降低切口感染率。方法: (1) 在明确诊断的小切口阑尾切除术中, 剖开腹膜后, 可用4把止血钳将腹膜四角提起并外翻, 保护切口皮缘及皮下组织; (2) 切口需要较大时, 可用6~8把弯止血钳将腹膜外翻固定在开刀巾上, 应用抗菌力极强的腹膜掩盖保护切口。操作时手术人员特别要注意不要用手接触皮下组织。不能让脓液溢至皮下各层[2]。

2.4 腹膜间一针缝合可降低切口感染率

近年来我们对急性化脓、坏疽性阑尾炎采用腹膜间一针缝合法, 可明显降低切口感染率。切口感染一般发生在肌层。腹膜间一针缝合可充分引流肌层的积液、积血, 2~3天腹膜很快愈合。经术后近期随访, 无切口疝、腹腔内感染并发症发生。

2.5 腹腔引流物与切口冲洗

当腹腔引流物从原切口引出时, 切口感染率明显升高。这是因为腹腔引流液可随同引流物污染切口各层组织, 引流物影响切口对合, 增加了切口感染机会。另戳创口引出避免了上述弊端。双氧水冲洗可减少切口感染率。

2.6 术前抗菌素的应用

应用甲硝唑术前30分钟静点可明显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甲硝唑是一个抗菌谱广、具有强烈的抗厌氧菌性、穿透性好、毒性低、副作用少、价格便宜的药物, 是目前预防和治疗厌氧菌感染的首选药物。有报道, 阑尾感染的80%~90%为无芽孢厌氧菌或厌氧菌和需氧菌的混合感染。临床上采取抗厌氧菌感染的治疗措施后, 外科感染率有了明显的减少, 如切口感染率由过去的20%降到10%以下, 甚至出现零感染。

关键词:阑尾切除,切口感染因素,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吴阶平, 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1151.

切除感染 篇3

关键词:阑尾切除术,感染,因素,防范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36例, 男78例, 女58例;年龄8~63岁, 切口感染18例, 感染发生率13.2%。

1.2 影响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成因

1.2.1 阑尾的病理改变与切口感染的关系本组阑尾穿孔

15例, 并切口感染5例, 感染发生率是33.3%;而未穿孔121例, 并切口感染13例, 感染发生率是10.7%。

1.2.2 病程与切口感染的关系

本组7 6例发病至手术时间在24h以上, 并切口感染有16例, 感染发生率为21%;60例发病至手术时间在24h以内, 并感染2例, 感染发生率为3.3%。

1.2.3 切口保护方法与切口感染的关系

本组4例采用腹膜外翻保护切口, 并感染0例;36例使用肤贴保护皮肤, 并感染4例感染发生率为11.1%;96例常规皮肤保护, 并感染14例, 感染发生率为14.6%。

1.2.4 腹腔引流管与切口感染关系

本组7例引流管经原切口引出, 并感染2例, 感染发生率为28.5%;33例引流管经腹壁另戳孔引出, 并感染4例, 感染发生率为12.1%。

1.2.5 术前使用抗菌素与切口感染关系

本组8 8例术前使用抗菌素, 并感染10例, 感染发生率为11.4%;48例术前未使用抗菌素, 并感染8例, 感染发生率为16.6%。

2 讨论

根据以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2.1 阑尾炎的病程、病理与切口感染的关系

阑尾炎病程长、炎症重, 如并发穿孔形成弥漫性腹膜炎时, 腹腔污染严重, 引起切口感染比一般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显著增高。因此, 对急性阑尾炎做到早期诊断、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可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

2.2 有效的保护切口可以降低切口感染率

在手术过程中采取有效的切口保护方法, 减少切口受污染的发生, 尤其是在并发穿孔时, 由于腹腔污染严重, 保护切口感染非常重要。将腹膜提出至切口外, 减少切口各层组织受污染的发生是最有效的保护切口的方法, 可明显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

2.3 腹腔引流管从腹壁另戳创口引出可降低切口感染率

当腹腔引流管从原切口引出时, 由于引流管影响切口对合, 易出现腔隙, 不利于切口的愈合;且腹腔引流液可随同引流管污染切口各层组织, 可提高切口感染率。腹腔引流管从腹壁另戳创口引出避免了上述弊端, 可以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

2.4 手术前使用抗菌素可降低切口感染率

一般手术前1h静脉点滴抗生素, 可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

2.5 药物冲洗

一般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腹腔内无需灌洗;周围有少量浑浊液体时, 可以使用纱布吸收液体, 也不灌洗;如果术中发现腹腔内存在大量脓液, 应考虑吸除后用甲硝唑或双氧水、庆大霉素的生理盐水稀释液局部灌洗, 腹膜外切口在缝合前也用药液浸泡切口3~5min, 也能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

3 结语

作为基层外科医生, 应从医生角度预防阑尾切口感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皮肤准备

皮肤的暂住细菌通过备皮可以明显减少, 从而降低切口感染概率。不影响手术操作的毫毛没有必要剃除, 避免损伤使细菌人侵人体。皮肤准备与手术时间相隔以短暂 (<30min) 为宜[1]。

3.2 切口的选择与保护

理想的手术切口易于接近病灶, 显露良好, 利于操作, 能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切口暴露感染, 故诊断明确的阑尾炎以麦氏点切口为最佳选择。腹膜炎严重的患者, 术中应考虑切口延长方便, 取腹直肌旁切口。切口大小适当, 不可强求小切口而过度牵拉、损伤组织。切开腹壁, 不可做任何潜行分离, 避免手术过程中脓性分泌物潜流、污染、贮留于人工形成的腔隙中。皮下小出血点钳夹数秒松开, 无出血现象不结扎, 尽量降低线结异物存留, 并避免大块结扎组织坏死。切开腹膜时先开小切口并备好吸引器, 如有脓液溢出立即吸净, 再扩大腹膜切口。腹膜打开, 应常规将腹膜切缘外翻固定于皮肤巾上。

3.3 药物冲洗

一般腹腔内有少量浑浊渗液或脓液时, 可以使用纱布吸除即可, 不必灌洗, 否则反而容易扩散;如果术中发现腹腔内存在大量脓液, 则应考虑吸除后用抗生素局部灌洗, 腹膜外切口在缝合前也冲洗。

3.4 抗生素的应用

抗生素应用可分为预防性和治疗性2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能有效预防切口感染。目前的做法是术前1h内静脉注射1次, 术后再使用1次或24h内使用。手术48h后感染已经形成, 此时使用抗生素已经失去预防意义[2]。阑尾感染以厌氧菌和大肠杆菌为主, 选择的抗生素应针对二者而联用。对比较严重的阑尾炎合并有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者, 抗生素应为治疗性应用。应用的剂量和时间应根据患者病情而定。

阑尾炎手术虽然是比较常见, 手术方式也已经是非常的成熟的外科手术, 但是作为外科医生, 应该重视每一台手术的各个环节, 尤其在基层医院。对此类手术采取合理的处置方案, 才能有效避免并发症, 取得良好的效果, 有效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可能, 从而缩短住院时间, 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何瑾汾, 李卿, 江金燕.101例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 (2) .

阑尾切除术后预防切口感染的体会 篇4

1 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近10年来,国内不少作者经过对比及统计学处理,提示下列原因为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1)术前因素有年龄>60岁,体温>38℃,病程>24 h,有腹膜炎体征,或有其他慢性疾病者。(2)术中因素有术者年资<3年,局部麻醉,手术操作时间>60 min,术中腹腔渗液>50 ml,穿孔性阑尾炎,切口保护不当,阑尾逆行切除,切口污染者未用药液冲洗。(3)术前、术中未用抗生素和甲硝唑。

2 切口感染的诊治体会

2.1 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

切口感染是阑尾切除术后最常见的手术并发症。穿孔性阑尾炎的腹腔污染严重,手术切口感染率明显上升,对急性阑尾炎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是防止加重阑尾炎病理变化、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关键。近年来由于采用了多种预防措施,找出了影响阑尾炎手术切除后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率有所下降。

2.2 重视阑尾切除术

阑尾切除术是典型的腹部外科手术,过分强调小切口和认为其是简单低级手术是不可取的。备皮时做到尽量不损伤皮肤,手术区消毒要彻底,防止外源性细菌污染。切口的大小应以显露良好、避免污染和损伤小为原则,明确诊断者应采用麦氏切口。手术操作要轻柔,尤其脂肪肥厚者,切开腹壁各层时要做到锐性整齐切口,避免潜行分离,小出血点可钳夹片刻止血,只对明显活动性出血应用细线结扎。

2.3 做好切口的保护

对腹腔有脓液者,先做腹膜小切口吸引腔液,然后等长切开腹膜,并将其外翻固定于皮肤保护巾上,使“切口腹膜化”,若腹腔内仍有脓液需继续吸净,处理阑尾的全过程,必须严格用纱布与阑尾及创缘隔开。手尽量不接触阑尾,用器械操作。若阑尾腔内积脓甚多,张力过大,可用10 ml注射器接8号针头行穿刺吸脓,以防阑尾壁破溃,污染切口及腹腔。阑尾残端以留0.3~0.5 cm为宜,并用苯酚、酒精处理,其包埋法视具体情况灵活使用。如遇到阑尾已化脓、穿孔、坏疽,脓液已污染腹腔者,在切除阑尾后可行局部少量(200~400 ml)药液冲洗,如生理盐水、3%双氧水、甲硝唑等,不主张大量药液大面积冲洗腹腔。已被脓液污染的切口,缝合腹膜后,以甲硝唑、生理盐水等药液反复冲洗,并重新铺单,更换手套和器械,再缝合切口。除皮下脂肪肥厚者单独缝合外,一般表皮和皮下一层缝合。

2.4 改进缝合切口方法

(1)抽线缝合法。切口感染与异物有关,异物常引起组织过度增殖反应和排异反应,有助于厌氧菌繁殖。国内报道抽线缝合法的切口感染率明显低于不抽线缝合法。(2)切口延期缝合。预防急性穿孔性阑尾炎并发腹膜炎污染切口感染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基本方法,概括为三点:只缝合腹膜、腹内斜肌腱膜和腹外斜肌腱膜(或腹直肌前鞘),皮下和皮肤间断缝合后不打结,以生理盐水纱布填塞,每天更换生理盐水纱布,创面4~7 d内长出的细小肉芽颗粒,其生命力极其旺盛,具有较强的抗感染和愈合能力;创面周围有大量白细胞和吞噬细胞浸润,抗体、补体和免疫球蛋白聚集,使创面的残留细菌不易在延期缝合后造成感染;新鲜肉芽形成后再常规消毒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后,按无菌操作将所留缝线打结对合。本法适用于病程长、腹腔脓液多、手术时间长、切口污染严重和肥胖等易致感染的切口。

2.5 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

目前已公认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以肠道内源性多重细菌混合(需氧菌和厌氧菌)感染为主,随病理类型的严重程度厌氧菌感染率增加。切口污染3 h后应用抗生素不能预防切口感染。因此,预防性应用必须在术前4~6 h服用抗生素或术前30 min静滴抗生素,术后继续用24~72 h。术后用抗生素药物不能预防切口感染,只起治疗作用。切口局部渗液中药物浓度往往达不到有效水平,用双氧水、甲硝唑液、氨苄青霉素和庆大霉素等直接浸泡(3~5 min)或冲洗切口,杀灭可污染切口的细菌,取得良好的效果。

3 切口长期不愈合和延迟性感染

阑尾切除术后切口长期不愈合系指术后超过3周切口仍不能愈合者。切口长期不愈有全身因素和局部因素,其中局部因素起主要作用。切口感染是伤口长期不愈的基础,切口长期不愈的主要原因是腹壁窦道和肠瘘。遇有上述情况,可进行窦道造影、取切口分泌物做药物敏感试验或取组织做病理检查,明确病因,再采取决定性治疗措施[2]。

阑尾切除术后延迟性感染系指术后6个月以上发生的切口感染者。线结的存在是其基础,表浅缝线脓肿多为外源性细菌,深部筋膜和腹内感染多为内源性细菌。处理的关键是扩创、拆除线结和抗感染,并治疗合并病,如糖尿病、结核和营养不良等[2]。

阑尾切除术后切口一旦发生感染,应及时将切口敞开引流,清除感染灶和异物,重视感染切口的初期处理,并防止切口过早缩小形成窦道。

参考文献

[1]裘法祖,孟乘伟.外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136.

切除感染 篇5

1 临床资料

322例中子宫肌瘤266例, 子宫内膜疾患8例, 息肉、内膜腺癌、子宫肌腺症20例, 卵巢恶性肿瘤11例, 子宫脱垂12例, 术式中腹式全子宫切除术295例, 阴式全子宫切除术27例。术后感染的概念系指术后体温>38℃, 连续2 d以上;白细胞>1.0×109/L。322例术后妇科检查有阳性体征者68例, 其中感染23例, 占7.14%, 23例中切口部感染10例, 断端炎并息肉3例, 附件炎6例, 盆腔炎性包块4例。

2 分析

2.1 感染与年龄的关系

最小年龄25岁, 最大年龄69岁, 平均年龄47岁。感染病例以生育年龄组感染率较高, 该组基率较大无太大临床意义。见表1。

2.2感染与术式的关系

本组分腹式及阴式全子宫切除术两种, 腹式包括全子宫切除术, 全子宫加单侧附件切除, 全子宫加双侧附件切除及阔韧带内肌瘤剔除术。阴式均为全子宫切除术。两组术式感染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表3。

2.3 感染与手术时间的关系

腹式手术最短时间60 min, 最长220 min;阴式手术最短时间110 min, 最长230 min。感染率与手术时间成正比例。见表4。

2.4 感染与术中失血量的关系

阴式子宫全切除术中失血量最少200 ml, 最多700 ml;腹式子宫全切术中失血量最少50 ml, 最多600 ml。术中失血量的多少是术后感染关键一环, 术中应准确及时止血。见表5。

2.5 感染与病种的关系

子宫内膜异位症感染率较高, 其因手术粘连较重, 剥离创面较大, 术野暴露时间长, 出血相对多, 这些均为术后感染的因素。见表6。

2.6 感染与手术时期选择的关系

月经前后7 d内施术后感染率最低, 经期手术感染机会最多且致经期紊乱, 失血量严重, 为达止血目的, 必施术时应引起对术后感染的重视。见表7。

2.7 感染与肌瘤部位的关系

阔韧带内肌瘤术后感染率较高, 可能由于肌瘤剔除后的死腔难经仔细缝合, 仍难完全封闭, 在局部形成血肿、渗液而致术后发热或感染。见表8。

2.8 感染与患者并发症的关系

贫血可降低患者的抵抗力, 因此贫血程度与术后感染率成正比例。故需临床医生注意。见表9。

注:Hb=血红蛋白

3 讨论

3.1由表1~9表明, 从手术患者年龄, 机体的状态, 病变的种类, 肿瘤的部位, 手术时期的选择, 手术方式, 手术时间长短, 术中失血量的多少, 术后治疗等诸多方面因素均与术后感染密切相关。因此, 这种择期手术, 必须纠正并发症, 使机体生命指数、全身功能均应达标后施术, 这是预防术后感染的先决条件。

3.2目前是抗生素发达时代, 但抗生素不是决定防止感染的有效因素, 合理应用抗生素才是控制感染的关键[1]。经验证明, 以冲击方式术前3 d应用抗生素保持血液中浓度, 术后再用3 d即可停药, 防止诱发耐药。其次是抗生素的选择, 一旦发现感染即刻作抗生素敏感试验, 做到有地放矢, 控制有效。

3.3手术操作中, 手术的技巧, 手术时间的长短, 术中失血量多少, 剥离创面的处理等与术后感染关系甚大[2,3,4,5]。因此手术中不要盲目追求时间而过于粗暴, 要做到准确操作, 及时有效止血, 减少失血量, 才能避免顾此失彼。手术应提倡稳、准、柔、轻、巧, 这是控制术后并发症及感染的关键。

摘要:从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的年龄、机体的状态、病变类型、肿瘤的部位、手术时期的选择、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治疗等诸多方面因素进行总结, 探讨各项因素与术后感染的关系, 为本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数据参考。

关键词:全子宫切除术,感染

参考文献

[1]范丽梅, 徐力堃, 林常青, 等.330例妊娠合并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中国热带医学, 2007, 7 (9) :1729-1677.

[2]李雁, 袁利, 陈永华, 等.妊娠期尿路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临床防治.山东医药, 2012, 52 (16) :82-84.

[3]刘锋.三种抗菌药物对120例患者尿路感染的疗效比较.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 24 (24) :2917-2919.

[4]Masinde A, Gumodoka B, Kilonzo A, et al.Prevalence of urinarytract infection among pregnant women at Bugando Medical Centre, Mwanza, Tanzania.Tounzan J Health Res, 2009, 11 (3) :154-159.

切除感染 篇6

肠造口旁的新生物切除后由于伤口位于造口旁, 极易受排泄物污染, 易感染, 难以愈合, 是临床上的一个难题。我科采用湿性愈合理论处理1例肠造口处新生物切除后伤口感染病人, 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

病人, 男, 73岁, 1年前因回盲部癌行回盲部癌切除+回肠造瘘术, 发现造瘘口新生物渐增大6个月入我科。造瘘口6点~9点方向有一2 cm×2 cm肿块, 质硬, 触及易出血, 给予完善相关检查及术前肠道准备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造瘘口周围肿块切除术, 术中探查见肿块紧贴造瘘口肠壁外生长, 基底部宽延伸至腹腔内, 手指探查造瘘口肠壁无狭窄, 姑息切除肿块, 造瘘口内置乳胶管引流, 周围用凡士林纱布保护, 外覆盖纱布包扎固定。术后予以常规治疗护理, 手术后造瘘口处有较多粪水溢出, 造口周围红肿, 大量渗液, 有异味, 病人主诉疼痛明显, 测量伤口深4cm, 紧贴肠黏膜于6点、10点潜行分别有3 cm。

2 护理

2.1 肠造口及伤口护理

2.1.1材料准备

一件式造口袋1只, 防漏膏1支, 爱肤康银敷料1袋, 康乐宝藻酸盐敷料1片, 康乐保溃疡贴1张, 过氧化氢溶液和生理盐水。

2.1.2处理程序

开始感染严重, 分泌物多, 拆除部分缝线, 扩开创腔, 将20 mL注射器连接头皮针用过氧化氢溶液冲洗伤口后, 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伤口及造口, 将坏死组织和脓性分泌物清除干净, 将爱肤康银敷料填塞伤口内, 根据造口形状把溃疡贴修剪出弧形开口, 覆盖伤口, 造口周围涂上防漏膏, 然后带上造口袋, 病人可以正常饮食和活动。造口袋渗漏或伤口渗液多时, 换药及更换造口袋, 当创腔渗出液由脓性转为浆液性, 渗出液量减少至中量或少量, 伤口炎症控制, 有新鲜肉芽时停用过氧化氢溶液, 只用生理盐水清洗伤口及造口, 将藻酸盐敷料填入伤口内, 渗液多时加用造口粉, 仍用透明贴及造口袋, 至伤口愈合。注意造口袋底盘的开口稍大于造口基底部1 mm~2 mm[1]。为了使底盘与溃疡贴能粘贴得更为牢固, 使用电吹风进行加热。换袋过程中, 动作要轻柔, 注意保护造口周围皮肤。妥善安装造口袋, 粘贴牢固, 夹子扣紧, 以防粪便和分泌物渗出刺激皮肤。

2.2营养支持治疗

该病人是癌症晚期病人, 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功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再加上病人的进食量少, 病人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病人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的缺乏, 影响了伤口的愈合, 应鼓励病人增加每日进食次数和每次进食量, 特别是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 以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饮食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及少渣、易消化、无刺激为主, 促使大便成形, 有规律, 防治便秘及腹泻。避免进食易产气食物和易引起腹泻的食物, 如洋葱、蛋、啤酒, 避免摄取会引起便秘的食物, 如玉米, 限制吃口香糖和碳酸饮料, 减少胃肠胀气[2], 为组织修复和伤口愈合提供必要条件。

2.3 心理护理

癌症、造口病人的心理变化非常复杂, 通常会有紧张、焦虑、恐惧、绝望、抑郁和自卑等心理。对于造口术的心理护理, 要按需辅导, 逐步深入, 切忌粗放型的心理护理, 不管病人需求, 只顾自己进行全面宣教及护理, 反而会加重病人心理障碍[3]。该病人做完二次手术, 现在又发生了造口旁切口感染, 病人非常痛苦, 觉得自己没有希望复原了。压抑、紧张、焦虑会使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受损, 从而间接地影响伤口的愈合, 相反, 积极的心态会有利于伤口的愈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心理问题比较突出常见, 应该得到重视, 应耐心向病人解释病情, 讲解目前治疗的目的和方法, 说明尽管发生了并发症, 但只要给予正确、合理的处置, 问题会得到有效解决, 与病人建立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 鼓励病人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担忧。由于在伤口护理中达到了预期效果, 有效缓解了病人的不良情绪, 促进了病人对治疗的配合。

2.4 造口产品的选择和购买

本着经济、有效、方便的原则选择造口产品。由于该病人需要1 d或2 d更换1次造口袋, 所以建议病人使用一件式造口袋。向病人提供获取造口产品的途径和方法。

3 效果评价

换药当天病人即主诉造口周围疼痛减轻, 能进食, 第2天为了观察伤口情况用同样的方法更换了敷料及造口袋, 伤口红肿减轻。后分别隔1 d或2 d换药1次, 第11天换药时伤口明显变浅, 潜行消失, 伤口正常红色肉芽生长, 伤口明显减小, 停用过氧化氢溶液, 伤口内改填藻酸盐, 病人感觉一般情况明显好转, 要求出院, 预约来科换药。虽然病人的体重和营养状况没有明显的改善, 但病人主诉每日的进食量和进食次数均有所增加, 造口排便排气正常出院后病人根据造口袋是否需要更换间隔d~5 d来换药, 共3次, 后电话告知伤口完全愈合, 造口自行护理。

4 体会

本例病人的护理是伤口护理与造口护理相结合, 对感染伤口处理首先需彻底清除坏死和失活组织, 将有活性的组织暴露于创面, 才有利于感染的控制和伤口的愈合。促进伤口愈合, 就要保持伤口适宜的湿润环境, 因此, 开始选择爱肤康银敷料既能控制伤口炎症又能对渗液进行有效管理, 透明贴加上防漏膏, 达到密闭隔绝伤口的目的, 再带造口袋, 达到双重隔绝, 避免粪液渗漏污染伤口;还可保持伤口一定的温度和湿度, 促进伤口愈合。采用密闭伤口, 避免了采用禁食或药物等措施控制排便, 防止了造口底盘下的渗漏, 避免了造口处伤口的污染, 增加了病人的舒适度, 减轻了疼痛, 使用造口袋处理后3 d~5 d更换1次, 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缩短了住院时间和费用, 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在熟悉各类造口、伤口产品性能的前提下, 灵活选用产品, 运用熟练的临床技能及护患沟通技巧很好地处理了该并发症

参考文献

[1]艾璇黄, 哲新.86例肠造口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J].当代护士 (专科版) , 2009 (4) :18-20.

[2]韩梅英.直肠癌Mile’s手术33例围手术期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7) :9-20.

切除感染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腹膜保护手术组50例, 男27例, 女23例。年龄11~76岁, 平均42岁。化脓性阑尾炎29例, 坏疽性或穿孔性阑尾炎21例。常规手术组46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理诊断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腹膜保护手术组

患者平卧位, 硬膜外麻醉, 取右下腹经麦氏点斜切口。常规切开皮肤及皮下, 铺无菌手术巾单保护术野, 剪开腹外斜肌腱膜, 钝性分开腹内斜肌及腹横肌, 显露腹膜。用两把大血管钳吸引器, 及时吸净腹腔内脓液, 勿使脓液溢出。然后扩大腹膜切口至切口两端, 提起剪开的腹膜两侧缘并向外翻。用两把组织钳将腹膜钳夹固定在两侧皮巾上, 并注意两端处各用一把组织钳夹好, 不留裂隙, 以覆盖全部切口, 直至腹内手术操作完毕。关腹前, 换掉污染的器械, 手术人员全部以生理盐水冲洗手套, 再以洁尔灭擦拭一遍。然后松开钳夹的腹膜, 移去护皮巾, 用0.5%甲硝唑溶液冲洗腹腔, 吸净, 连续缝合腹膜, 关腹, 再以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切口, 逐层缝合腹壁各层, 术后抗感染、输液及对症治疗。

1.2.2 常规手术组

患者平卧位, 硬膜外麻醉, 常规消毒铺巾, 切开腹膜前用纱布常规保护切口, 先用两把止血钳提起腹膜并切开, 若腹腔内有脓性分泌物或渗出液, 立即吸引干净。另用两把止血钳钳夹两侧腹膜边缘, 并与切口周围纱布固定在一起, 以保护切口, 用阑尾钳提起阑尾, 周围用湿润纱布保护, 然后常规切除阑尾。术后切口用0.5%甲硝唑溶液冲洗, 切口污染严重, 老年或肥胖者切口延期缝合或切口放置胶片引流等处理。术后应用与腹膜保护手术组相同的抗生素联合抗感染和伤口换药。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腹膜保护手术组50例中, 无一例切口感染, 感染率为0%。术后7~9 d拆线均Ⅰ期愈合。常规手术组46例, 术后共有5例切口红肿或流脓等不同程度感染, 经扩大伤口、换药或Ⅰ期缝合, 均治愈出院, 感染率为10.9%。两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切口感染是阑尾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一般认为, 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与阑尾炎症病变严重程度及创缘遭到污染有直接关系。另有学者认为[2], 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与阑尾炎病理分型、手术操作时间及患者自身体质因素等有关。有文献报道, 阑尾切除术后感染率为2.2%~21.8%, 穿孔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率可高达14.4%~54.4%[3]。对急性阑尾炎应做到早期诊断、及时手术, 这是防止加重阑尾病理变化、预防切口感染的关键;术前、术后合理应用抗生素、术中恰当的处理十分重要[4,5]。阑尾是一条细长的盲管, 管腔狭小, 易潴留来自肠腔的粪便及细菌, 通常在阑尾腔内能找到大肠杆菌、肠球菌及链球菌等, 在阑尾黏膜发生损害之后, 这些细菌侵入引起阑尾炎。阑尾急性炎症时, 常有炎性液体渗出至浆膜外, 易污染四周组织, 尤其是受损组织。阑尾切除时, 手术器械稍有不慎易受污染, 使感染扩散, 导致切口感染。通过细菌培养可知, 常见的阑尾切口感染为厌氧菌和大肠杆菌的混合感染[6]。常规阑尾切除术后, 切口感染率较高, 其主要原因是切开腹膜时, 脓性分泌物或渗出液溢出腹膜, 透过纱布污染切口, 其次为分离、结扎阑尾系膜及切除阑尾操作过程中, 化脓的阑尾接触了切口, 再者是存留血肿、异物、引流不通畅所致。手术的理想切口接近病灶, 显露良好, 便于操作, 能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切口暴露感染。对于诊断明确者, 仍以麦氏点切口为佳。切口大小要适当, 不要强求小切口而致过度牵拉, 损伤切口组织。同时, 腹膜保护切口法是切开腹膜后, 常规将腹膜切缘外翻, 固定于无菌巾上, 用湿纱布保护切口周围, 将腹腔与切口隔开, 可防止手术中污染物接触切口, 起到保护切口, 免受污染的作用;同时在缝合腹膜后更换或清洗手术器械及手套, 尽可能防止接触污染物的手或器械二次污染切口, 以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 从而最大限度的保护切口不被污染。这两种手术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腹膜保护切口法预防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具有较好的疗效, 且操作简单,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阶平, 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151.

[2]徐彦明, 杜吉明.阑尾炎手术患者切口感染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09, 6 (36) :26-27.

[3]Chiang RA, Chen SL, Tsai YC, et al.Comparison of primary wound closure versus open wound management in perforated appendicitis[J].Formosa Med Assoc, 2006, 105 (10) :791-795.

[4]张军, 蔡华忠.急性阑尾炎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及预防措施[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24) :175-176.

[5]段成顶.阑尾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和预防[J].中国医学创新, 2009, 6 (30) :194.

【切除感染】推荐阅读:

全长切除05-29

肺叶切除05-30

联合切除06-07

显微切除06-15

肝脏切除06-27

腮腺切除07-03

结肠切除07-23

鼻甲切除07-23

小梁切除08-09

乳房切除09-22

上一篇:通信网络保护下一篇:农村养老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