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切除

2024-07-23

结肠切除(共10篇)

结肠切除 篇1

结肠腺瘤是临床消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主要是指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1]。从病理结构看, 有炎性增生、良性腺瘤, 区分结肠腺瘤的性质, 加强对结肠腺瘤诊断的重视对于结肠腺瘤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2]。为帮助患者更好地治疗, 本文特探讨内镜下结肠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腺瘤的临床分析, 对本院收治的30 例结肠腺瘤患者进行研究, 以供临床参考,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2 年5 月~2014 年6 月收集的结肠腺瘤患者30 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结肠腺瘤临床诊断标准。年龄24~60 岁, 平均年龄 (41.25±6.26) 岁, 女15 例, 男15 例。其中, 绒毛状腺瘤患者有7 例, 腺管状腺瘤患者有12 例, 绒毛腺管状腺瘤患者有9 例, 扁平腺瘤患者有2 例。

1. 2 方法所有结肠腺瘤均采用常规肠镜进行检查, 在治疗期间维持结肠腺瘤的静脉通道, 对患者的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进行密切监护, 进镜后观察病变组织的位置及大小, 采用亚甲蓝对腺瘤进行染色, 观察其周围情况, 在结肠腺瘤的底部注射肾上腺素盐水, 待病变部位的黏膜及黏膜下组织彻底分离后退镜, 然后将电圈套器放置在结肠腺瘤处, 将其收紧切除黏膜。术后观察切口部位是否出现穿孔、出血现象。将结肠腺瘤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

1. 3 观察指标观察所有结肠腺瘤患者的结肠腺瘤切除率、大小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2 结果

结肠腺瘤切除大小为 (21.25±1.20) mm× (15.45±1.20) mm, 其中, 病灶完全切除率为83.33% (25/30) , 残留切除率为16.67% (5/30) ;黏膜切除直径<3 cm的患者有23 例, 术后4周全部愈合, 黏膜切除直径≥ 3 cm的患者有7 例, 术后7 周愈合;术后2 例患者出现出血现象, 经肾上腺素盐水治疗后, 止血成功, 没有出现穿孔现象。

3 讨论

结肠腺瘤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类疾病, 目前, 临床上常采用电子结肠镜下手术进行治疗, 可有效地防止其发展为癌症[3]。但是由于其在结肠镜下易发生穿孔、大出血等现象, 结肠腺瘤复发的几率较大, 易加重患者的痛苦[4]。

有研究表明, 糖尿病患者结肠腺瘤的风险率达80%, 糖尿病加肥胖可使结直肠腺瘤和更晚期阶段患者腺瘤的风险增加1 倍以上。近年来,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内镜下结肠黏膜切除术不断的成熟, 多数结肠腺瘤均能在内镜下安全切除, 操作较简便, 价格较低廉, 易被患者所接受, 在临床被广泛的运用。本文通过给予结肠腺瘤患者在内镜下进行结肠黏膜切除手术治疗, 采用内镜观察, 能够全面的观测到整个肠道、结肠病变位置及周围情况, 对其全面的了解, 对结肠腺瘤的部位及组织学诊断具有显著的作用, 并且能够减少术中对周围组织的损伤, 减少术中出血量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进镜后密切观察病变组织的位置及大小, 对结肠腺瘤的情况进行了解。穿孔是黏膜切除手术的一种严重不良反应,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手术疗效及身体健康。术中通过给予患者注射适量的肾上腺素盐水, 可有效的减少大出血及穿孔的发生[5,6,7]。通过在内镜下进行结肠黏膜切除手术可有效的避免结肠手术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大出血及穿孔的现象, 能够有效的提高结肠腺瘤的切除率,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为进一步的降低穿孔及大出血现象的出现, 术前医护人员与患者沟通, 并做好相应的检查及准备措施, 掌握手术适应证, 可选择注射适量的肾上腺素盐水, 因为剂量过多时会因此导致黏膜切除部位的增大, 穿孔发生的几率也较大, 剂量不足时也易导致穿孔的发生;在手术切除过程中, 仔细观察黏膜与黏膜组织的分离情况, 在黏膜未分离时不应进行黏膜切除, 防止出现穿孔及大出血。

通过本次研究可知, 切除结肠腺瘤的切除率为83.33%, 残留切除率为16.67% ;黏膜切除直径<3 cm的患者有23 例, 术后4 周全部愈合, 黏膜切除直径≥ 3 cm的患者有7 例, 术后7 周愈合;术后2 例患者出现出血现象, 经肾上腺素盐水治疗后, 止血成功, 没有出现穿孔现象。

综上所述, 结肠腺瘤患者在内镜下进行结肠黏膜切除手术具有显著的疗效, 操作简便, 安全性较高, 值得临床运用。

摘要:目的 探讨内镜下结肠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腺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30例结肠腺瘤患者, 对结肠腺瘤患者的结肠腺瘤切除率、大小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结肠腺瘤患者的病灶完全切除率为83.33%;黏膜切除直径<3 cm的患者有23例, 术后4周全部愈合, 黏膜切除直径≥3 cm的患者有7例, 术后7周愈合;术后2例患者出现出血现象, 经肾上腺素盐水治疗后, 止血成功, 没有出现穿孔现象。结论 给予结肠腺瘤患者内镜下结肠黏膜切除手术具有显著的疗效, 操作简便, 安全性较高, 值得在临床运用。

关键词:内镜下,结肠黏膜切除术,结肠腺瘤

参考文献

[1]王珏, 刘邦伦, 王江红, 等.无痛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息肉样病变68例临床分析.重庆医学, 2010, 39 (17) :2352-2353, 2356.

[2]刘定军, 陈萍.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癌前病变的动态病理学观察.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1) :10-12.

[3]朱浩, 孙明军.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下的诊断与治疗.临床消化病杂志, 2011, 23 (6) :343-346.

[4]王少军, 胡乃中, 石海, 等.结肠高危性腺瘤的临床分析及Decorin在腺瘤中的表达与意义.中国肿瘤临床, 2010, 37 (12) :685-688.

[5]赵毅, 陆志平.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的临床体会.中国医药, 2011, 6 (12) :1534-1535.

[6]刘颖, 杨成.内镜下高频电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临床体会.吉林医学, 2011, 32 (9) :1796-1797.

[7]郑礼雨.内镜下高频电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临床体会探讨.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7) :100-101.

结肠切除 篇2

我们是来自河南开封的求医者。2010年8月25日,我丈夫在我们当地医院被查出患了结肠癌。怀着对生命的渴望,我们四处求医,希望让他得到最系统、最全面、最权威的治疗。经多方打听,我们了解到北京市肿瘤医院的顾晋教授在诊治结肠癌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2010年11月30日,我们来到了北京,找到了顾晋教授。顾晋教授在为我丈夫做了仔细的检查后认为,他的病情虽然很重,但仍符合做结肠癌切除手术的条件,且手术的成功率非常高。当得到我们的认可后,顾晋教授当即为我丈夫办理了住院手续,并将我们安排在胃肠外二科33床接受术前护理。第二天,顾晋教授和同科室的赵军医生及杜长征医生对我丈夫的检查报告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立即为我们安排手术事宜。2010年12月4日,顾晋教授为我丈夫做了结肠癌切除手术,手术非常成功。术后,顾晋教授每日都会为我丈夫仔细地检查手术伤口,并耐心地询问他的恢复情况。一个月后,经过顾晋教授及护理人员的精心治疗,我丈夫的身体逐渐恢复正常。现在,他已经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了。在此,我想对顾晋教授说,您真是我们的救命恩人。

河南 开封 刘睿

顾晋医生简介:现为北京市肿瘤医院结直肠肿瘤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抗癌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专家组组长、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外科学会结直肠肛门专业学组副组长、美国外科学院院士。顾晋教授从事结直肠肿瘤外科的临床和研究工作20余年,他针对我国直肠癌患者的特点,提出了保留骨盆自主神经的直肠癌根治术、放射免疫导向手术等治疗结直肠癌的新术式,尤其在诊治结肠癌、直肠癌、胃癌等消化系统肿瘤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高超的医术。

天津俞林主任为我母亲成功地做了结肠癌切除手术

我们是来自河北唐山的求医者。2011年3月,我68岁的母亲被查出患了黏液性结肠癌。在唐山某医院接受治疗时,医生告诉我,我母亲的病情已经发展到晚期,即使进行手术治疗,活下去的几率也很小。看着一天比一天虚弱的母亲,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找到一位名医治好她的病。经病友推荐,我们来到了天津市人民医院肛肠外科,请该科室的主任俞林教授为我母亲诊治。我第一次见到俞林教授时的情景,令我至今难忘。当时,俞林教授走到我母亲的病床前,用他那双大而有力的手握住我母亲近乎干瘪的手说:“放心吧大姐,我会让你好起来的!”听了俞林教授的话,我母亲像孩子一样哭了起来。从她的眼神中,我看到了她对生命的渴望和战胜病魔的信心。在住院后的第5天,俞林教授为我母亲做了结肠癌切除手术。手术半个月后,我母亲就顺利地出院了。此后,她按照俞林教授的嘱咐接受了近1年时间的化疗。现在,我母亲的身体非常健康,丝毫看不出她曾经历过一场大病。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生命的奇迹。而这个奇迹的创造者,正是俞林教授。在此,我真心希望能有越来越多像俞林教授这样医术高超而且善良正直的医生,那将是无数患者的福气。

河北 唐山 孙文菊

俞林医生简介:现为天津市人民医院肛肠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抗癌协会天津市理事、亚洲肠造口协会理事、天津市肛肠学会副主任委员。俞林教授从事肛肠外科的临床和研究工作26年,在诊治结直肠肿瘤等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在大肠癌的免疫治疗、肠造口的处理等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尤其擅长做结肠癌切除手术、中下段直肠癌保肛手术。俞林教授曾荣获多项国家科技进步奖,被誉为“天津市跨世纪的学科带头人”。

感谢上海许剑民教授为我做了直肠癌肝转移手术

我是一名来自浙江温州的求医者。2010年3月,我被查出患了直肠癌,并在我们当地医院进行了直肠癌切除手术。2011年初,我的直肠癌复发了,且癌细胞已经转移至肝脏。我们当地的医生告诉我,如果不马上采取治疗措施,我最多只能活两年,并建议我做直肠癌肝转移手术。同时他还告诉我,我们当地医院不能为我做直肠癌肝转移手术,只能为我进行化疗。当时我很绝望,整天以泪洗面。就在此时,一位朋友告诉我上海中山医院普外科的许剑民教授擅长做直肠癌肝转移手术。于是,我来到了上海,找到了许剑民教授。2011年4月,许剑民教授为我做了高难度的直肠癌肝转移手术。手术很成功。我在术后恢复得很好。在我住院的一个多月里,许教授每天很早就来到病房,详细地分析每位患者的病情,及时地处理患者出现的各种情况。许剑民教授不但医术精湛,而且非常平易近人。他对每一位患者都有说有笑,就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遇到病情严重的患者,他总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开导他们,消除他们内心的恐惧感,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增强他们战胜病魔的信心。许教授真是一位医德高尚的好医生,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我对他的感激之情。在此,我代表我们全家衷心地祝福许剑民教授工作顺利,幸福安康!

浙江 温州 霍建军

许剑民医生简介:现为上海中山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大肠癌诊疗中心副主任、上海市外科协会结直肠肛门病学组副组长、卫生部大肠癌早诊早治专家组成员、卫生部结直肠癌诊断和治疗规范制定专家组成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基金和上海市科委基金评审专家。许剑民教授在诊治普外科疾病、肠梗阻、胃肠道肿瘤、结直肠肿瘤、肛门疾病等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做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全系膜切除术、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梗阻性结直肠癌手术、重度痔疮切除手术、结直肠癌肝转移手术。近年来,许剑民教授参与研究的综合治疗结直肠癌以及结直肠癌肝转移等多项科研成果,已得到美国外科学学会、亚洲外科学学会等多家权威机构的认可,并荣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

重庆罗云生教授擅长做直肠癌切除手术

我们是来自四川自贡的求医者。我父亲今年50岁。他于2011年7月被查出患有直肠癌。听到这个消息后,我们全家人几乎绝望了。我是独生女,还在上大学。母亲又下岗。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如果他发生意外,我们这个家就完了。为了不让父亲的精神压力过大,我们向他隐瞒了病情,同时多方打听哪里有擅长做直肠癌切除手术的专家。经朋友介绍,我们来到重庆新桥医院,找到了该医院普通外科的主任医师罗云生教授。我首先请求罗教授不要把我父亲的真实病情告诉他。罗教授答应了我的请求,还非常仔细地查看了我父亲的CT检查报告及其他的相关资料,然后非常耐心地给我讲解了我父亲的病情。最后,罗教授告诉我,我父亲的病情尚未发展到晚期,治愈的可能性非常高。听了罗教授的话,我激动得流下了眼泪。2011年12月,罗教授为我父亲做了直肠癌切除手术。很快,我父亲就出院了,至今其身体情况稳定,几次复查也未见异常。在此,我要向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罗云生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

四川 自贡 李萱萱

罗云生医生简介:现为重庆新桥医院普通外科主任医师、教授,现任重庆市大肠癌外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肛肠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罗云生教授从事普通外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高超的医术,擅长做结肠癌切除手术、直肠癌切除手术、胃癌切除手术、甲状腺癌切除手术及复发后再切除手术、腹部及盆腔巨大肿瘤切除手术、腹主动脉瘤切除手术、乳腺癌的各种根治切除术、多脏器联合切除手术等,曾荣获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三项、三等奖四项、四等奖五项,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

结肠切除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108例结肠息肉患者。均经内镜诊断明确,患者均有腹泻、腹痛、腹部不适、便血等临床症状。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观察组中男32例,女22例;年龄23~72(47.5±2.4)岁。对照组中男25例,女29例;年龄24~70(47.6±2.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上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手术进行治疗。具体的治疗过程如下:(1)一般准备:患者在切除息肉手术之前,首先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溶液2000ml,再肌肉注射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10ml[2]。医疗人员在手术进行前期,要注重利用结肠镜检查患者的息肉数量、息肉部位、息肉形状、息肉大小、息肉的隆起高度,为手术的顺利实施提供有效的前提。(2)肠道准备:医疗人员在对患者实施手术前,还应该吸尽患者结肠内部的残液和粪便,避免手术过程中,由于受到残留液体的影响,而出现视野不清的情况,以及残液对通电过程产生干扰,阻碍了手术的顺利实施[2]。(3)心理防护:医疗人员,还应该做好患者的心理防护工作,告知患者以及患者家属,息肉电切的作用以及相关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医护人员还要告知患者及患者家属该治疗方法的安全性、有效性,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4)器械检查工作:利用奥林巴斯CV260型号的电子结肠镜、SD型电圈套器、MAJ-254尼龙圈套和Olympus HX-20U-1尼龙圈套扎器。治疗前,医护人员要做好通电检查工作,确保高电频切除仪器的正常运转。(5)切除流程:采用高频电切除术切除患者的息肉,具体的切除流程是,医疗人员发现息肉后,选择合适的圈套器,然后将患者的息肉出现在视野最佳位置处,然后插入圈套器,并打开圈套器,在套住息肉之后,关闭和紧缩全套拌。在通过电之后,采用混合电流,来切除息肉。另外,低于0.5cm的息肉,通常会利用活捡钳咬住息肉,将息肉随着内镜一起退出。而0.5~2.0cm的息肉,则利用热活检钳钳住后,采用混合电流切除息肉。在手术过程中,息肉残蒂出血后,要利用0.9%氯化钠溶液清洗,倘若是少量渗血,可以利用电极电凝进行止血,倘若是搏动出血,要注重利用稀释的去甲肾上腺素进行局部喷洒,或予钛夹夹闭血管进行止血。一般而言,在手术程序结束后的3~6个月左右,医疗人员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

1.3 临床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治疗时间进行记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息肉被完全切除,无残留,表示患者被治愈;在手术3~7d后,对患者进行检查,倘若患者出现息肉残留,表示无效;经过3~6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结肠镜检查,内镜内未发现息肉病灶,表示有效[3]。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比较两组患者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治愈49例,对照组患者治愈48例,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都要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2。

3 讨论

结肠息肉是消化系统常见的一种疾病,在各年龄段均有一定的发病情况。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先进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电子内镜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提高了结肠息肉的发现率,也提高了结肠息肉的切除率,有效促进了患者身体的早日康复[4]。然而在实际临床中,如何提高内镜下结肠息肉治疗的有效率,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出现,是临床医疗人员必须解决的问题。

临床上,治疗结肠息肉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包括高频电凝切除治疗法、激光治疗法、微波灼除法、尼龙丝结扎法等。在这些治疗方法中,高频电凝切除法是临床上最为普遍应用。高频电凝切除法,主要是利用电流产生的热力效应,使得息肉组织发生坏死,而达到切除的目的。在利用高频电凝切除法切除结肠息肉时,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医护人员要了解息肉切除的各种禁忌情况,例如,排除掉消化道发生癌症病变的患者,排除息肉数量较多的患者,排除有家族性腺瘤病患者等相关患者。患者在进行息肉切除手术之前,要做好肠道清洁工作,注重排除掉患者肠道内的粪便和残留液体,以免手术中,液体和电流发生导电情况,损伤到了结肠内的正常黏膜。同时,医护人员还应该做好和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心理防护工作,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患者熟悉电切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作情况,让患者了解切除手术的重要性,让患者更好的配合治疗[5]。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医疗人员应该严格按照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方法的操作要求,进行严格操作,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性,有效性,在手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神智、心率等体征的变化情况,注意患者对进镜、息肉切除的反应,尤其要注重患者的腹部情况。在患者出现腹痛、腹胀时,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方法给予解决,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促进手术的顺利实施。另外,要注重做好,术后护理工作,本院在采用高频电切除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后,均采用临床路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密切关注患者的血压、脉搏、腹部胀痛、有无便血等情况,在患者出现出血情况时,即刻对患者进行治疗。在饮食方面,手术3d内,采用无渣流质饮食,切勿进食牛奶、豆制品,以免患者出现腹胀等情况。内镜下治疗结肠息肉,出现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出血或穿孔[6]。电切除手术过程会对患者的结肠壁有所损伤,因而术后患者倘若进行剧烈运动,或者忽视饮食等原因,便会使患者的粪便和息肉结痂发生摩擦,使得结痂过早脱落,而导致结肠出血或穿孔症状的出现[7]。结肠息肉是引发结肠癌病变的重要原因,因而在术后复查过程中,发现了息肉后,要注重给予切除,以免患者由于忽视,而耽误病情,最终诱发结肠癌的出现。

在本研究中,两组患者都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0.74%,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8.88%,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分别为5.6±2.5ml和110.8±8.2ml;手术时间分别为25.4±2.8min和52.3±4.7min;住院时间分别为7.2±1.1d和15.7±2.0d。观察组的治疗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这表明采用高频电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较为安全、有效,且能有效预防结肠癌的发生。在手术中或者手术过后,患者出现的出血症状,也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因此,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和应用。

摘要: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我院就诊的108例结肠息肉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腹切除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手术进行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0.74%,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8.88%,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然而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都要低于对照组(P<0.05)。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术切除结肠息肉,安全、有效,该治疗方法 ,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术,结肠息肉,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吴文元.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术切除结肠息肉的临床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7):1920-1921.

[2]葛慧,黎晓琴,焦威,等.内镜下结肠息肉高频电切除术后发生低血糖反应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导报,2012,9(35):154-156.

[3]沙文瑞.无痛结肠镜下行结肠息肉高频电切除术患者的护理[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2,44(5):636-638.

[4]齐义.内镜下结肠息肉高频电凝切除术临床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2,3(4):222.

[5]孙桂莲,邬红美.结肠息肉行高频电切除术的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0,8(22):117-118.

[6]袁玉兰.结肠息肉在内镜下行高频电切除的护理体会[J].医药前沿,2012,2(3):336-337.

结肠切除 篇4

关键词 左半结肠癌 急性梗阻 结肠灌洗 Ⅰ期吻合

Abstract Purposes:To discuss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feasibility of application to colon,and Phase I excision anastomosis left colon cancer obstruction.Through reviewing and analyzing the clinical data of 27 patients.Result:Smooth recovery of all the 27 cases with left colon cancer obstruction and Phase I excision anastomosis,without any occurrence of fistula,but with only one abdomen incision infection.Conclusion:Colon lavation and Phase I excision anastomosis to the left colon cancer obstruction is a safe and feasible mode of operative treament,especially suitable for the hospitals at grassroots levels.

Keywordsleft colon cancer,acute obstruction,colon lavation,Phase I anastomosis

资料与方法

2003年1月~2006年11月我院普外科共收治59例左半结肠癌性梗阻病人,27例行Ⅰ期切除吻合;男15例,女12例;年龄36~67岁,平均46.7岁。发病时间14~72小时,均有腹痛、腹胀、呕吐、便闭等急性肠梗阻症状。X线腹部平片见肠管胀气及多个阶梯状气液平面。入院后均给予胃肠减压,高渗盐水灌肠,抗炎、支持等治疗。经保守治疗情况不缓解,均于24小时内行急诊手术。癌肿位于结肠脾区3例,降结肠7例,乙状结肠11例,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6例。病理检查:腺癌17例,黏液腺癌9例,未分化癌1例。Dukes分期:B期6例,C期19例,D期2例。

方法:剖腹探查為左半结肠癌,无明显的远处转移,确认癌肿能够切除,且一般状况较好、能够耐受手术者。首先游离肿瘤远、近结肠系膜,然后将肿瘤近端旁积粪挤向结肠近端,用肠钳夹闭肿瘤近端10cm处肠管,于肿瘤近端2cm处纵行切开肠壁,用较粗螺纹管插入肠道近端约5cm,然后距螺纹管口2cm用粗丝线将肠管与螺纹管捆扎住,螺纹管远端连接大塑料袋,防止积粪外溢;同时肿瘤远端用肠钳夹闭肠管,然后于回肠末端距回盲部15cm处行荷包缝合后切开,插入22号Foley导尿管1根,气囊内注入盐水20ml后,稍向回肠方向牵引,将导尿管与灌洗桶用较粗的橡皮管连接后用大量温生理盐水冲洗肠管,一般用水量达10~20L。开始大便较黏稠,术者可轻轻地由近端向远端推挤,促进积粪排出,直到螺纹管排出清亮液体为止。最后再灌注300ml灭滴灵注射液于肠管内,然后拔除Foley导尿管,关闭回肠切口,拔除螺纹管后行肿瘤切除及吻合。术后每天扩肛1~2次,使肛门处于松弛状态,直至术后10天左右。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加强抗感染及营养支持治疗。

结 果

本组27例Ⅰ期左半结肠切除吻合患者均恢复顺利,无手术死亡,无吻合口瘘发生,仅发生腹部切口感染1例。一般住院时间16~30天,平均26天。随访19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76%、51%。

讨 论

肠道的处理:急性完全性肠梗阻病人病情危重,急诊手术前无法作充分的胃肠道准备。结肠癌性梗阻病人年龄一般较大,全身情况较差,常常伴有贫血及低蛋白血症。由于回盲瓣的抗流作用,肠内容物瘀积,肠内细菌大量繁殖,肠腔内积累了大量的感染性肠液。黄显凯等研究报道[1],左侧结肠梗阻患者结肠内容物及肠黏膜需氧和厌氧菌均显著增高,而细菌会影响结肠吻合口的愈合,机制尚不清楚。我们采用的方法是:术中充分灌洗,彻底清除结肠内积粪积液,避免污染腹腔和切口,并用灭滴灵灌洗及留置来杀灭肠道内厌氧菌,术后充分扩肛。

吻合口的处理:最大程度地消除影响吻合口愈合的因素,改善吻合口肠管血供,对保证Ⅰ期手术成功至关重要。造成吻合口瘘的主要原因[2]:①扩张结肠血液循环差;②结肠内细菌过度生长;③粪便负载机械作用;④吻合口张力性吻合;⑤术后早期吻合口充血水肿,结肠的蠕动缓慢,肠腔内积气,最终导致吻合口裂开。我们的体会是:在手术过程中不要过多地游离肠管断端系膜,注意保留小血管及血管弧,缝合时避免损伤肠系膜血管,使吻合口有较丰富的血液供应;使吻合口缝合后无张力,必要时松解结肠脾曲及横结肠,以降低吻合口的张力;充分灌洗结肠,消除肠内积粪、积气,杀灭肠内厌氧菌;减少术中污染和术后充分引流。

围手术期的处理:在结肠梗阻时,肠道内细菌大量繁殖,且患者多有高龄、体弱、并存病多等因素,一定要重视围手术期的处理。术前详细询问病史,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综合评估患者重要脏器情况以及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情况。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补充维生素C、B6、K1等。术中术后减少刺激,加强心电监护,加强护理。尤其对高龄患者,术前、术后精心护理对手术成败有关键性的意义[3]

综上所述,Ⅰ期切除吻合治疗左半结肠梗阻是一项综合治疗的过程,为减少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必须重视围手术期的处理和手术过程。

参考文献

1 黄显凯,张胜本,张连阳,等.左侧结肠癌性梗阻肠道细菌学的研究.中华实验外科杂志,1994,11(2):116-117

2 刘宝国.灌洗与减压性造口在左半结肠癌Ⅰ期手术中的应用.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16):2169

结肠切除 篇5

关键词: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结肠癌,临床疗效

结肠癌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居于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前三位,结肠癌在早期并无十分显著的临床症状[1],且会因病变位置的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为了探讨其临床有效疗法,本研究对比了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和传统开腹术治疗结肠癌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3月~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结肠癌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每组100例。腹腔镜组患者中,男43例,女57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57.52±6.12)岁,体重45~78 kg,平均体重(62.21±7.34)kg;其中结肠癌类型包括腺癌40例,未分化癌30例和黏液腺癌30例。开腹组患者中,男45例,女55例年龄45~79岁,平均年龄(57.16±6.09)岁,体重42~78 kg,平均体重(62.89±7.61)kg;其中结肠癌类型包括腺癌41例,未分化癌30例和黏液腺癌2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开腹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进行治疗。腹腔镜组患者取截石位,进行气管插管麻醉,常规四孔法入腹后,对肿瘤和淋巴浸润情况进行了解,采用从内到外的解剖法,将肠系膜切开后分别进行结肠右血管、回结肠血管和结肠血管右侧分支的解剖,用血管夹将其夹闭后将血管根部剪短,并彻底清扫血管根部淋巴结。寻找到胃结肠的韧带后将其分离和切断。腹腔中肠管游离后,于右上腹做6 cm切口,切口用无菌塑料套保护,先拉出游离肠管到体外,在体外进行肿瘤切除和人工肠管吻合术,然后将系膜孔关闭。肠管纳入腹腔,后清洗腹腔并置管引流,术后常规抗感染处理[2]。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各项手术指标和并发症、术后复发率和转移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腹腔镜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开腹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在淋巴结清扫个数、复发率、转移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注:与开腹组比较,aP<0.05,bP>0.05

注:与开腹组比较,aP<0.05,bP>0.05

3 讨论

结肠癌患者常伴随气管转移现象,从近到远扩散,但也有不规则扩散的情况,一般转移到肝脏、肺部、骨组织等。结肠癌临床常用手术切除治疗,避免病灶的扩散,并在术后辅以免疫治疗和化疗等降低复发率。因为右半结肠具有复杂的解剖结构,清扫范围大,因此术中操作比较困难[3]。

目前,临床治疗结肠癌的方法有传统开腹手术和腹腔镜辅助手术,腹腔镜辅助手术实际上并没有改变传统根治术方法[4],只是借助腹腔镜进行微创操作,替代原来开腹手术。用腹腔镜辅助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有利于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的康复。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腹腔镜手术难度较高,需要术者有娴熟的技术,且对于特殊患者(如肿瘤巨大、肥胖或腹腔粘连广泛的患者)切除范围较大,视野受到限制[5]。本研究表明,腹腔镜组患者手术各项指标均优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淋巴结清扫个数、复发率、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结肠癌更有利于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减少术中创伤,促进术后康复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朱达坚,陈小伍,剧永乐,等.以回结肠血管为标记右下入路在腹腔镜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2):2039-2041.

[2]邱辉忠,徐徕,牛备战,等.腹腔镜手助与辅助技术在右半结肠切除术中应用的对比研究.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1,14(7):545-548.

[3]严俊,应敏刚,周东,等.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中间入路与侧方入路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0,13(6):403-405.

[4]邢加迪,杨宏,陈蕾,等.全结肠系膜切除应用于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4,17(3):268-271.

结肠切除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42例患者均为我院2009年10月—2011年10月外科运用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结肠癌的患者, 作为腹腔镜组。其中男性17例, 女性24例;年龄25~68岁, 平均 (51.3±18.4) 岁。术前所有患者均经过结肠镜检查和癌组织病理活检证实为恶性肿瘤;肿瘤病类型:高分化癌13例, 中分化癌11例, 高分化癌11例, 黏液腺癌7例;Dukes分期为:A期患者20例, B期患者14例, C期患者7例;肿瘤部位:回盲部癌患者20例, 升结肠癌患者6例, 结肠肝曲患者15例;肿瘤直径3~9 cm, 平均 (5.6±3.4) cm。同时分析2009年10月以前在该院运用开腹手术切除进行治疗的结肠癌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作为开腹组。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理分期、发病位置、肿瘤大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手术方法

开腹组硬膜外持续麻醉, 采用传统经皮肤于右下腹切开入腹探查结肠癌部位, 探查到癌组织后切除癌组织, 并行术中淋巴结清扫, 逐层关闭皮肤, 留置引流管, 常规应用抗生素。

腹腔镜组取截石位, 采用气管内插管麻醉。常规四孔法入腹后, 气腹压为10~15 mm Hg, 用超声刀分离粘连。常规进行全腹腔探查, 明确腹腔内肿瘤情况及周围组织淋巴的浸润情况术中严格遵循肿瘤根治原则。手术方式采用“自内向外”的解剖方法, 切开肠系膜, 分别解剖出回结肠血管、结肠右血管及结肠中血管右侧分支, 用钛夹或血管夹夹闭后剪断各血管根部, 同时进行血管根部淋巴结彻底清扫。找到胃结肠韧带分离并切断, 结肠肝曲肿瘤患者需要同时切断胃网膜右血管的各分支, 彻底清扫幽门下所有淋巴结。腹腔内肠管游离完毕后, 在右上腹部做约5~7 cm的切口, 用无菌塑料套保护切口, 将先前游离肠管拉出体外, 进行体外肿瘤切除和体外人工肠管吻合, 关闭系膜孔。肠管还纳入腹腔, 术后冲洗腹腔采用无菌蒸馏水或者化疗药物2 000~3 000 m L进行冲洗。腹壁孔留置腹腔引流管, 常规应用抗生素3~5 d。

1.3 观察指标

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病人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复发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腹腔镜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复发率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开腹组 (P<0.05) ;腹腔镜组患者的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明显早于开腹组 (P<0.05) ;腹腔镜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开腹组, 但是平均手术时间却明显长于开腹组 (P<0.05) , 见表2。腹腔镜42例患者中1例出现肺部感觉, 1例出现术后肠梗阻, 经保守治疗后, 症状消失, 痊愈。

3 讨论

由于右半结肠解剖结构复杂, 需要清扫的范围较大, 术中操作比较复杂。目前应用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结肠癌尚有许多难点存在:由于复杂的解剖结构, 使腹腔镜下的操作比较复杂, 术中对术者技术的要求比较高;对于肥胖、肿瘤巨大、腹腔广泛黏连的患者, 术中的切除范围较大, 操作由于视野的限制非常复杂。

腹腔镜手术并未改变传统结肠癌根治术的手术方式, 只是用腹腔镜微创操作替代原来的开腹手术, 术中对患者造成的伤害较小, 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本组研究结果显示, 腹腔镜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开腹组, 说明腹腔镜治疗在结肠癌患者的治疗上有应用的价值。

综上所述, 对于可以采取腹腔镜治疗的结肠癌患者采用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是安全的、有效的, 值得在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结肠癌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外科采用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结肠癌患者42例, 作为腹腔镜组;同时分析2009年10月以前例在该院运用开腹手术切除进行治疗结肠癌的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作为开腹组, 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腹腔镜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开腹组 (P<0.05) 。结论 对于可以采取腹腔镜治疗的结肠癌患者采用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是安全的、有效的, 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结肠癌

参考文献

[1]丁浩.大肠癌致肠梗阻行结肠切除及造口术42例[J].南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05 (5) :348-349.

[2]李诗杰, 秦长江.腹腔镜与开腹右半结肠切除术的临床对照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8, (08) :595-597.

[3]文涛, 孙博, 陈刚, 席孝忠, 等.升结肠癌伴发急性阑尾炎29例诊治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09 (10) :1935-1936.

结肠切除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78例右半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男性患者42例, 女性患者36例, 年龄为35~85岁, 平均年龄为 (56.5±4.2) 岁, 其中升结肠癌44例, 结肠肝曲癌18例, 盲肠癌8例, 所有患者临床病症均符合恶性肿瘤疾病诊断标准。按照患者治疗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每组39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效显著差异 (P>0.05) , 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 研究组:研究组患者行腹腔镜下经内侧入路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患者全麻后行脐孔下穿刺并建立气腹, 医师站于患者左侧, 医师助理以肠钳把横结肠与大网膜往头部方向牵引, 并将盲肠向右侧牵引, 后展开肠系膜根部, 并维持一定张力以建立良好的手术视野, 打开肠系膜, 后将结肠血管游离出来, 并用血管夹离断回结肠动静脉, 沿着肠系膜上动脉进行分离 (处理结肠及回结肠血管的时候医师助手要向上牵引升结肠, 并顺着Toldt及Getota筋膜由内到外分离结肠系膜后叶, 并顺着Toldt及胰十二指肠前筋膜方向继续分离) , 游离中结肠静脉后用血管夹离断右结肠静脉, 并向内侧牵引结肠肝曲, 并从结肠肝曲向近端分离侧部腹膜, 手后于腹腔外侧将横结肠及回肠端作吻合处理。 (2)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行传统的开腹手术, 手术操作参照外科手术规范。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抗感染药物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长及术后肛门初次排气时间,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长。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行t检验, 用计数资料行χ2验, 用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长、术后肛门初次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长等围手术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近年来, 国内结肠癌发病率逐年升高, 现已于恶性肿瘤疾病排行中位列第三, 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右半结肠癌作为结肠癌病型之一, 结肠癌患者中近20%为右半结肠癌[3], 发生率较高。结肠癌疾病早期诊断是整个临床治疗工作的基础, 但是结肠癌早期诊断难度较大, 因确诊晚直接导致了疾病预后差, 再加上肿瘤体积较大, 手术时机确定及手术方式的选取工作难度大大增加。当前, 结肠癌临床上多行手术治疗, 但随着现代医疗观念的发展, 腹腔镜下结直肠切除术已经成为结直肠癌临床治疗的主要方法。本文右半结肠癌临床治疗研究发现, 对右半结肠癌患者行腹腔镜下经内侧入路行右半结肠切除术可以大大缩短术后康复时间, 具有微创性, 临床应用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法。

腹腔镜下经内侧入路行右半结肠切除术临床操作技术要求较高, 术中内侧入路操作多结合锐性分离与钝性分离, 牵拉操作多针对系膜进行方位提拉, 这种操作可以直接避免肿瘤触碰, 能够有效减少额外出血量, 操作层次性强, 术野良好, 应用科学度十分显著。腹腔镜下内侧入路法与开腹手术相比, 手术操作相对简易, 对患者机体侵入性损伤较少, 患者接受程度较高, 应用效果有保障, 本文统计结果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本文研究组患者行内侧入路切除术治疗术中出血量、术后时长、术后机体功能恢复等指标明显优于传统的开腹术治疗, 该结果与文献报道结果相近[4], 提示腹腔镜下经内侧入路切除术安全性与有效性均有保障。

综上所述, 对右半结肠癌患者行内侧入路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 缩短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引流时间等, 有助于推进患者术后康复进程, 近期疗效十分显著。但因本次研究未对远期效果进行随访, 其具体的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证明。

注:“*”为与对照组比较P<0.05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右半结肠癌经内侧入路行右半结肠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78例右半结肠癌患者, 按照治疗方法 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9例, 研究组患者行腹腔镜下切除术, 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开腹手术, 观察围手术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长、术后肛门初次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长等围手术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右半结肠癌患者经内侧入路行右半结肠切除术具有微创性, 临床疗效十分显著, 可以推广应用。

关键词:右半结肠癌,内侧入路,右半结肠切除术

参考文献

[1]刘红权, 方传发, 刘云庚.右半结肠癌腹腔镜下内侧入路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探讨[J].中外医疗, 2012, 26 (35) :90.

[2]熊志刚.内侧入路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24 (1) :237-238.

[3]赵年广.内侧入路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 2012, 38 (9) :1923-1924.

结肠切除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 年1 月-2013 年1 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诊断为结肠癌而行右半结肠根治性切除术的53 例患者。纳入标准: (1) 所有病例术前均行全结肠镜检查和病理活检证实为恶性肿瘤。 (2) 患者无严重的合并症, 可以耐受根治手术者。 (3) 肿瘤直径<5 cm。 (4) ASA Ⅰ~Ⅲ级。排除标准: (1) 既往有腹部手术史。 (2) 伴肠梗阻急诊入院。 (3) 肿瘤晚期、远处转移仅行姑息切除者。 (4) 复发病例。 (5) 多原发癌或合并其他部位的肿瘤。 (6) 伴有严重的代谢和内分泌疾病。其中行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25 例, 行开放右半结肠切除术28 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分期及病理分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1.2手术方 法两组患者手术均遵循全结肠系膜切除和无瘤技术的原则。 (1) 开腹手术:取腹部正中切口, 长度约15~20 cm, 逐层切开进腹探查。确定肿瘤位置, 切开胃结肠韧带, 游离横结肠肝曲, 结扎相应的肠系膜血管, 并清除血管根部淋巴结。距肿瘤两端约10 cm处, 切断横结肠, 完整地切除标本并移出, 术后送病理检查。两端结肠作端-端或端侧吻合, 1号线间断缝合关闭结肠系膜。生理盐水冲洗腹腔, 检查腹腔内有无活动性出血, 放置腹腔引流管, 清点纱布、器械无误后, 逐层关腹。 (2) 腹腔镜手术:患者取分腿平卧位, 脐下10 cm置入12 mm Trocar作为观察孔, 气腹压力13~15 mm Hg, 左锁骨中线肋缘下方穿刺12 mm Trocar作为主操作孔, 反麦氏点做5 mm戳孔为辅操作孔, 右侧对应位置做两个5 mm戳孔为助手操作孔 (右上Trocar位置稍低于左侧) 。主刀医师站于患者左侧, 第一助手站于右侧, 扶镜师站于两腿间, 术中根据情况变换位置。手术过程:①常规探查腹腔, 明确肿瘤大小, 有无侵犯浆膜, 腹内脏器有无肿瘤转移及种植, 是否能行根治性切除。②手术采用中间入路。牵引升结肠及横结肠张紧系膜, 以十二指肠水平部为解剖定位标志, 在其下方为肠系膜下血管及回结肠血管。在两者夹角处使用超声刀切开系膜, 裸化肠系膜上血管及回结肠血管, 在回结肠动静脉根部分别用钛夹及可吸收夹夹闭后剪断。③继续向头侧游离肠系膜上血管至胰腺下缘, 显露右结肠动静脉及helen干的结肠支, 在其根部分别用钛夹及可吸收夹夹闭后剪断。④向上方牵引横结肠和大网膜, 沿肠系膜上动静脉向近心端寻找结肠中动静脉右支, 在其根部夹闭后离断。在离断血管的同时清除血管周围的淋巴结。⑤沿Toldt’s间隙游离回盲部、升结肠及结肠肝区, 切开升结肠右侧系膜, 切断右膈结肠韧带。⑥吻合:脐上正中做5~7 cm切口, 使用切口保护套防止癌细胞种植。距回盲部15~20 cm处切断回肠, 提出右半结肠, 切断横结肠, 回肠与横结肠端侧或侧侧吻合。经切口关闭系膜裂孔。重建气腹, 镜下检查无出血, 系膜裂孔关闭确切后, 结束手术。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手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个数、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 (吻合口漏、肠梗阻、肺部感染、切口感染) 等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 比较采用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无死亡病例。其中腹腔镜组25 例均顺利完成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 无中转开腹。腹腔镜组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均少于开腹组, 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开腹组, 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清除淋巴结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病理结果:腹腔镜组中盲肠癌2 例, 升结肠癌11 例, 结肠肝曲癌5 例, 横结肠癌7 例。两组标本的环周切缘均阴性。术后并发症方面:腹腔镜组有1 例肠梗阻, 1 例乳糜瘘, 1 例肺部感染, 无切口感染;开腹组有1 例肠梗阻, 1 例乳糜瘘, 1 例肺部感染, 2 例切口感染, 两组均无吻合口瘘。随访情况:本组病例随访时间为18~36 个月, 共4 例患者死亡, 腹腔镜组2 例 (8%) , 开腹组有2 例 (7.2%) 。1、3年存活率腹腔镜组分别为100%、92.0%;开腹组为100%、92.8%, 两组患者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90) 。腹腔镜组2 例出现局部复发, 1 例肝脏转移;开腹组2 例出现局部复发, 2 例肝脏转移。两组观察指标的比较见表2。

3 讨论

腹腔镜的手术在外科领域内已得到广泛应用, 但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手术难度较左半结肠或直肠癌手术大, 学习曲线相对较长[2]。分析主要原因是:手术操作空间局限, 手术区域重要的组织器官较多, 解剖层次复杂多变, 且解剖标志不易识别, 容易造成相邻脏器的损伤, 淋巴结清扫时涉及血管较多, 且血管变异较大[3], 故手术难度较大, 风险高。

目前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多以中间入路, 由内到外, 由下到上, 主要操作包括结肠系膜血管的离断, 系膜的游离和结肠固定装置的离断。其中结肠系膜血管的离断是关键。由于腹腔镜手术缺乏触感, 主要靠视觉定位。肠系膜上静脉 (SMV) 在腹腔内容易辨认, 常作为寻找系膜血管和进入外科平面的解剖定位。中间入路法的特点就是在解剖SMV的同时切开结肠系膜, 进入手术操作的外科平面。此外科平面的掌握十分重要, 太深了容易损伤生殖血管和输尿管, 太浅了则破坏了系膜的完整性, 不符合肿瘤的整块切除原则。该平面就是位于结肠系膜和肾前筋膜之间的融合筋膜间隙。有学者认为这一间隙内无重要血管通过, 手术过程基本无出血, 不会损伤输尿管, 保证手术安全性[4,5,6]。同时保留了结肠系膜和后方的肾前筋膜的完整性, 能保证肿物能整块切除, 符合微创原则。此外, 在对肿瘤区域进行操作前即已完成各血管主干的高位结扎也更符合肿瘤根治原则, 术后无瘤生存时间可明显延长[7,8]。

腹腔镜的优势还体现在淋巴结清扫上, 尤其是根部淋巴结清扫。结肠的淋巴结引流分为四组:结肠上淋巴结位于结肠的肠脂垂内, 结肠旁淋巴结位于结肠的系膜缘, 沿边缘血管分布, 中间组淋巴结沿二级供血血管结肠左、中、右血管分布, 而中央淋巴结沿肠系膜上、下血管分布。传统剖腹手术往往难清扫第四组淋巴结, 而这一困难在腹腔镜手术中得以克服。腹腔镜手术中在解剖肠系膜上血管和系膜血管的同时, 将血管鞘连同周围的淋巴组织一起清除, 这是第三、四组淋巴结清扫的合理方式, 符合彻底的淋巴结清扫要求。郑民华等[9]对比了47例腹腔镜手术和113例开腹手术大体病理检查后得出, 腹腔镜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平均为 (13.71±9.29) 枚, 开腹组为 (12.1±47) 枚, 其中系膜间淋巴结、结直肠旁淋巴结、各站淋巴结检出的转移淋巴结阳性数目在两组无明显差异, 血管根部的淋巴结清扫数目腹腔镜组比开腹组稍多, 但仍无显著差异。

两组手术患者的术后并发症中肺部感染、乳糜漏、吻合口瘘及肠梗阻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开腹组的切口感染率高于腹腔镜组, 表明右半结肠癌切除采用腹腔镜手术切口长度短, 手术污染轻, 感染率低, 恢复快。乳糜漏是腹部手术后一种较为少见的并发症, 但在右半结肠手术后常发生。有研究显示, 肿瘤部位 (右半结肠) 和清扫淋巴结数目是结肠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后乳糜漏的独立危险因素[10]。为了防止发生乳糜漏, 笔者在腹腔镜手术中仔细分离出淋巴管, 使用超声刀慢档及双重烧灼。切除淋巴结时要保持淋巴结的完整性, 避免部分切除。在开腹手术中, 对较粗的淋巴管或清扫淋巴干附近淋巴结时, 采用缝线结扎, 尽量少用电刀直接电凝。手术完成后对手术创面 (尤其是淋巴管聚集之地方) 喷洒生物蛋白胶。

从本组研究中分析, 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的患者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小于开腹组, 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且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开腹组, 表明腹腔镜手术具有康复快、疼痛轻及安全可行等优点, 且符合郑民华[11]提出的腹腔镜结直肠癌的根治性原则包括: (1) 强调肿瘤及其周围组织的整块切除; (2) 肿瘤操作的非接触原则; (3) 足够的切缘; (4) 彻底的淋巴结清扫。在术后3 年的回访中, 两组患者的生存率及复发率无明显差异, 提示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的疗效相当, 具有可行性。刑加迪等[12,13,14,15]研究也表明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可以达到肿瘤的根治性完整切除, 可发挥腹腔镜手术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的优势, 并未增加手术风险, 术后短期随访疗效良好。

因此, 笔者认为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是有效、安全、可行的, 并使该手术方式逐步规范化, 而获得更高质量的治疗效果, 使更多右半结肠癌患者获益[16]。

摘要:目的:比较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和开放右半结肠切除术的临床效果, 探讨前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53例右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25例行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 28例行开放右半结肠切除术,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除淋巴结数、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腹腔镜组出血量 (69.8±30.2) m L少于开腹组的 (133.6±36.6) m L, 术后肛门排气时间 (49.7±9.6) h小于开腹组的 (60.6±10.7) h, 术后住院时间 (7.0±1.4) d短于开腹组的 (11.5±2.4) d, 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清除淋巴结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具有手术创伤小、疼痛轻、康复快的优点并且符合肿瘤根治原则, 是安全有效的, 值得推广。

结肠切除 篇9

关键词一期肠切除吻合术;左半结肠癌;急性肠梗阻;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735.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75-2156(2009)04-0016-02

左半结肠癌癌导致急性肠梗阻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往往需要急诊手术缓解病情。以往对于结肠癌致肠梗阻多采用分期手术的方法,即I期解除梗阻加肿瘤切除并结肠造瘘,Ⅱ期重建肠道。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围手术期支持的加强,近年来许多报道主张通过一期肠切除吻合,可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我院普外科自1998年5月至2007年12月对52例左半结肠癌并发急性梗阻患者行一期肠切除吻合术,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本组患者共52例,其中男31例,女21例,年龄30~84岁,平均60.2岁。完全性梗阻15例,不完全性梗阻37例。升结肠癌6例、结肠肝曲癌5例、横结肠癌8例、结肠脾曲癌7例、降结肠癌2例、乙状结肠癌21例、直肠上段癌3例。腺癌31例、黏液癌8例、未分化癌13例。2例有少量腹水,无远处转移。DukesA期3例、DukesB期26例、DukesC期19例、DukesD期4例。本组病例有42例经术前腹部平片、CT、钡剂灌肠和纤维结肠镜检查确定诊断,10例经手术探查发现证实。所有患者均通过手术及术后病理确诊为左半结肠癌。

1.2手术方法常规行术前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失衡,应用灭滴灵、丁胺卡那和头孢类等抗生素静脉滴注。对于全身情况较差、肠壁水肿较重的患者予以周围静脉全胃肠外营养,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同时作三大常规、血生化电解质、腹部平片及CT、钡剂灌肠和纤维结肠镜等检查,争取在入院4-6h内作好术前准备。无菌操作下游离病变结肠,分离切断相应肠系膜和肠管,远断端用纱布保护,将拟切除肠管提至切口外放于特制的无菌塑料袋中,助手扶住肠袢以防回缩污染腹腔,术者用双手交替推挤,由近及远分次将肠内容挤入袋中,直至肠内容物彻底排空。如果为完全梗阻则于塑料袋内,紧靠梗阻部分近端充分切开减压,事先于患者肛门下放置塑料袋,以同样方法处理远端肠管,将粪便挤出肛门,以保持远端通畅。术中肠道灌洗开始前,为防止灌洗液回流,于距回盲部15-20cm处的回肠戳孔置入一根F20-24普通尿管至盲肠,近端回肠置肠钳。随后行术中肠道灌洗,用导尿管连接输液导管用生理盐水持续行结肠灌洗冲洗液,先以8000-10000ml生理盐水冲洗直至流出清水为止,继而以500ml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24万u及0.2%甲硝唑500ml冲洗,直至冲洗液清亮。冲洗时间一般为20~40min,以达到肠道基本清洁。冲洗后再将拟切除肠段切断,移去标本。距近端结肠断端约4~5cm离断结肠,保留系膜血管,使之成为带蒂肠管。将此段肠管对系膜缘剖开使黏膜外翻,在黏膜下注射适量生理盐水,用钝和锐性相结合的方法分离并切除黏膜及黏膜下层,制作成带蒂浆肌瓣。再将近端结肠断端与远端结肠进行吻合,并将浆肌瓣包绕覆盖于吻合口上,其两端及中部分别与相应的肠管间断缝合固定1周,浆肌瓣的系膜缝合固定,并常规放置引流管。

2 结果

52例患者中46例一期愈合出院,4例发生切口感染,2例发生肠粘连,无术后吻合口瘘发生,无死亡及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5-8天肠道功能恢复。发生肺部感染者3例,经抗感染处理后治愈,无腹腔脓肿和再发肠梗阻发生。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均痊愈出院。

3讨论

左半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是常见急腹症,据统计,大肠癌患者约有19%发生急性肠梗阻,以左半结肠晚期癌肿病人多觅,这与左半结肠癌病理上多为浸润型,引起肠壁环状狭窄,早期即可出现梗阻症状有关。由于左半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多见于恶性程度高和发展快的浸润性癌以及年龄偏高体质弱者,若处理不及时可出现肠坏死、肠穿孔、腹膜炎和中毒性休克等严重后果。尤其是伴有完全性梗阻者由于回盲瓣的抗反流作用,肠内细菌可向腹腔、血循环及淋巴移位,明显增加了感染的可能性,使死亡率显著增加。所以,对左半结肠癌并急性结肠梗阻进行外科手术处理,以解除梗阻和根治肿瘤是主要的措施。由于左半结肠癌致肠梗阻多数为闭袢性肠梗阻,肠腔内大量粪便积聚,结肠腔内大肠杆菌数量与毒力较其他肠段高,并且术前肠道不能进行有效的灌洗。同时,左半结肠壁薄,胶原代谢及血运不如右半结肠,而患者多年龄较大、病期晚,因此一期肠切除吻合有相当高的风险。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以及麻醉、肠道减压措施和支持治疗等方面的不断发展,对于左半结肠癌并发急性结肠梗阻的外科处理,越来越倾向于一期肠切除吻合。有报道发现,一期切除吻合术发生吻合口瘘仅为0-7.2%,并不比传统分期手术方法高,而一期切除5年生存率分别是30%-48%,较传统分期手术更为理想。本研究发现只要严格掌握好手术适应证,通过充分的术中肠道准备和合理的围手术期支持,选择适当的吻合方式,行一期肠切除吻合是安全可行的。本组患者行一期肠切除吻合术后,无术后吻合口瘘发生,4例发生切口感染,2例发生肠粘连,无死亡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并且术后肠道功能恢复速度快,这说明左半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患者选择一期肠切除吻合术安全有效,可以减少肿瘤扩散的机会,同时能通过灌洗清除肠内粪便和细菌,减少内毒素吸收,对患者是有利的。由于一期肠切除吻合术5年生存率明显优于分期切除吻合者,所以,通过一期切除吻合术能缩短病程,避免二期手术因肿瘤转移和扩散而无法切除带来的风险,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和预后。同时,我们还体会到术中及围手术期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充分的术前准备包括有效的胃肠减压、纠正水和电解质失衡和抗生素的合理应用,这对患者安全渡过手术期,减少并发症至关重要。第二,由于吻合口瘘是极为严重的并发症,病死率很高,故吻合口的处理是手术成败的关键。在术中应严格遵循无菌原则,注重保护肠脂垂及边缘血管,确保良好血供及吻合口无张力,吻合口不宜过小,必要时可斜行吻合。此外,良好的术中结肠灌洗是也保证吻合口一期愈合的重要环节。第三,一期肠切除吻合术一定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出现下列情况者不宜行一期手术:结肠浆膜破裂,肠管高度扩张和肠壁菲薄者;一般状况极差,体质极为衰弱,合并严重重要脏器疾病;弥漫性腹膜炎且伴感染性休克者;肿瘤广泛转移且固定无法切除者。伴有上述情况的患者即使勉强行一期肠切除吻合术,术后死亡率依然很高。

结肠切除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2年12月至2016年3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76例高危结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神志清晰,术前生活基本可以自理;预计生存期超过3个月;术前无远处转移及肠梗阻;患者自愿签署了手术知情同意书;部分患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心肺系统慢性疾病。按照患者手术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38例患者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24~72岁,平均(44±10)岁;TNM分期:Ⅰ期11例,Ⅱ期20例,Ⅲ期7例。对照组38例患者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22~70岁,平均(44±12)岁;TNM分期:Ⅰ期10例,Ⅱ期20例,Ⅲ期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软件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观察组患者接受腹腔镜下结肠癌切除术治疗,行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常规三孔法或四孔法,建立气腹维持12~14 mm Hg(1 mm Hg=0.133 k Pa)。于主操作孔置入10 mm trocar,探查病变具体情况,与周围组织粘连情况,确定有无淋巴结、腹腔转移,根据病变位置设置其他操作孔。沿肠系膜上血管投影,腹腔镜直视下准确分离肠系膜和病灶部位的血管,有效清扫病变位置的淋巴结,完整切除病变区域肠段,以吻合器吻合。反复冲洗切口,渗血者引流,常规关腹。对照组患者接受开放性结肠癌切除术,行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后,取平卧位,常规切开,探查病变区域,切除病变区域肠袢,清扫淋巴结,吻合器吻合,常规引流,关闭切口。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具体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记录患者淋巴结清扫个数、术后禁食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并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禁食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淋巴结清扫个数比较观察组患者淋巴结清扫(20.5±2.6)个,对照组淋巴结清扫(20.4±3.1)个,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62,P=0.862)。

2.3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发生1例皮下气肿,1例腹腔积液,1例切口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7.9%(3138);对照组患者术后发生3例切口感染,1例肺感染,1例腹腔感染,1例腹腔积液,1例吻合口瘘,并发症发生率为18.4%(7138);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4,P<0.05)。

3讨论

近年来,结肠癌发生率明显提高,该病已成为威胁现代人类生命安全的主要疾病。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已成为临床治疗结肠癌的主要术式[3]。但是,在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中,腹腔镜手术是否会引起肿瘤扩散或转移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重点。且据相关资料报道显示,腹腔镜结肠癌手术后切口肿瘤复发率高达21%[4]。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使腹腔镜结肠癌手术日益完善,同时手术器械不断完善,使腹腔镜手术疾病的复发率与常规开放性手术相比明显降低。

采用腹腔镜下结肠癌切除术治疗时,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结肠癌患者,如肥胖、合并其他系统并发症、高龄等,该治疗效果存在一定性差异,相关报道较少。高危结肠癌患者行腹腔镜下结肠癌切除术时,全腹腔镜手术缺少了对病变组织的直接反馈[5],必须要保证手术操作者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并要掌握患者具体情况,及时处理术中异常情况。手术处理结肠癌时,淋巴结清扫个数是决定腹腔镜下结肠癌切除术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6]。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淋巴结清扫个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与传统开放性手术相比,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能够有效清除淋巴结,效果显著。主要是因为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手术视野十分清晰,能够准确识别患者病变位置及病变细微解剖结构,有效清扫淋巴结,操作医师可根据肿瘤治疗原则准确游离病变区域系膜、肠袢,结扎肠系膜血管根部,阻断肿瘤血供,促使肿瘤凋亡。

高危结肠癌患者多合并各种慢性心肺系统疾病,且年龄偏大,各脏器功能衰竭,手术耐受性差,使患者手术风险明显增加[7]。尤其是开放性结肠癌切除术,多数高危结肠癌患者无法耐受。本研究中,与开放性结肠癌切除术相比,经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治疗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禁食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提示通过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治疗具有损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疼痛轻、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减少了手术风险,促使疾病更快恢复。另外,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治疗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经开放性结肠癌切除术的患者。说明,经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能够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了手术治疗的安全性。究其原因是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术野清晰,能够较为清晰地显示肿瘤位置,利于操作医师查看和明确肿瘤性质、形态及解剖位置[8],准确到位的手术操作能够减轻患者术中应激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肿瘤周围组织、肠管和脏器的损伤,可避免肠内容物产生污染,减少腹腔感染、腹腔积液等并发症的发生。而且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手术切口小,疼痛轻,可明显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为了降低腹腔镜结肠癌手术术后切口肿瘤复发率,在实施手术治疗时,操作医师应严格执行肿瘤根治原则,贯彻落实无瘤操作原则及消毒隔离原则,不可直接接触肿瘤瘤体,避免对肿瘤瘤体产生挤压或损伤,以免导致肿瘤细胞脱落或扩散[9]。术中注意保护穿刺孔和切口,及时清洗,以免发生肿瘤细胞腹腔镜切口转移;避免损伤脏层筋膜组织,以免导致肿瘤细胞扩散;需完整暴露结肠血管,有效结扎根部,能够最大限度彻底准确地清扫淋巴结,以此提高淋巴结清扫个数,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术中还应根据患者结肠肿瘤位置不同,选择不同血管,准确结扎和离断,尽量在鞘内裸化,高位结扎,增加淋巴结清扫范围[10]。在清扫区域淋巴结时,应掌握结肠癌淋巴结转移特征,根据淋巴结具体情况选择针对性清扫方法。另外,该方法对手术操作医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要保证具备丰富的临床操作经验,掌握娴熟的腹腔镜操作技能。各医护人员应加强配合,充分暴露术野,增强操作配合的密切性,准确操作,提高手术的安全性。若术中发现患者肿瘤局部转移,肿瘤位置无法确定,或患者无法实施腹腔镜手术,应及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转为开腹手术,以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

总而言之,腹腔镜下结肠癌切除术治疗高危结肠癌患者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并发症少,术中应彻底清扫淋巴结,确保操作医师具备高度的操作技巧,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尽量选择腹腔镜下结肠癌切除术。

参考文献

[1]缪文忠,陈桥.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术21例回顾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2014,21(5):578-580.

[2]潘锋锷,林集荣,杨逸峰,等.腹腔镜下结肠癌切除术治疗高危结肠癌的临床价值[J].海南医学,2014,25(11):1654-1656.

[3]蒋磊,孙宏治,王巍,等.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与开腹手术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8):871-873.

[4]夏翠锋,李云峰,沈焘,等.腹腔镜下结肠癌切除术治疗高危结肠癌82例临床效果分析[J].结直肠肛门外科,2014,20(5):356-357.

[5]向春华.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结肠癌的临床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4,16(5):800-802.

[6]陶锋,叶民峰,吕杰青,等.腹腔镜与开腹结肠癌根治术的近期疗效对比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8):1248-1250.

[7]陆俊.腹腔镜下结肠癌切除术治疗高危结肠癌患者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3,36(14):25-27.

[8]林武华,黄前堂,李俊青,等.全结肠系膜切除在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4,23(3):255-257.

[9]王飙.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性切除术41例[J].陕西医学杂志,2011,40(11):1507-1508.

上一篇:小学语文的形象教学下一篇:中考与你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