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长切除(精选7篇)
全长切除 篇1
肾输尿管全长切除加膀胱袖状切除是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标准术式, 但传统的手术方法需两个切口, 手术创伤大, 并发症多, 术后恢复时间长。腹腔镜技术现已广泛用于泌尿外科手术, 2008年9月至2010年5月, 我院实施后腹腔镜联合经尿道电切手术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8例, 并进行了临床观察, 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8例患者中男5例, 女3例, 52~67岁, 平均58岁, 2例为输尿管上段肿瘤, 余均为肾盂肿瘤, 病程1~9个月, 全部患者均出现间断性肉眼血尿, 3例出现腰部酸胀不适, 术前经B超、静脉尿路造影 (IVU) 、双肾输尿管64排CT平扫及强化等检查均明确临床诊断, 提示上尿路占位性病变, B超、CT等检查未见远处转移, 无肾静脉和腔静脉瘤栓。
1.2 手术方法
患者全部采用气管插管全麻。患者先摆截石位, 用电切镜经尿道把患侧的输尿管壁内段从膀胱壁游离, 见到脂肪组织, 如患者合并膀胱内其他病变, 可同时切除, 插入20F双腔导尿管, 不做膀胱冲洗。取健侧卧位, 分别于腋中线髂嵴上方约2cm交界处作一长10~15mm的切口, 切开皮肤、肌层后, 用手指伸入探查, 分离至腰背筋膜下与腹膜后脂肪间隙, 将腹膜推开, 于腰背筋膜下与腹膜后脂肪间分离出一腔隙, 置入自制水囊, 注水约300mL, 撑开腹膜后间隙, 留置3~5min后将水囊内的水放出, 取出水囊。插入10mm套管, 灌注CO2气体建立气腹, 后腹腔内气压保持在10~15mmHg, 自该套管插人观察镜, 在电视监视下, 在腋后线12肋缘下2cm处和腋前线与肋弓下2cm交界处下分别穿刺, 各放入后腹腔12mm和5mm的套管针, 作为手术操作通道。于腰大肌与肾脂肪囊外游离肾背侧, 然后在肾中部与腰大肌间分离即可找到肾动脉, 用超声刀切开肾动脉鞘膜, 结合吸引器, 直角钳钝性分离, 可显露2~3cm肾动脉, 近端用结扎锁 (Hemo-o-lock) 锁夹2枚、远端用钛夹夹闭, 剪断肾动脉后, 可以在其深面或稍上及下方找到肾静脉。由于肾脏血供已被阻断, 此时肾脏变小, 呈缺血样改变, 可用Hemo-o-lock夹近端2枚、远端1枚锁夹肾静脉, 剪断肾静脉。脂肪囊外游离肾上极、腹侧及下极, 保留肾上腺, 顺输尿管向下游离约10cm, 保留肾脏在后腹腔内。在两个穿刺点之间, 取切口5~10cm, 将肾取出, 顺输尿管向下游离至膀胱, 与已处理好末端的全长输尿管一并拉出。
2 结果
8例手术均获成功, 手术时间165~280min, 平均210min (含膀胱袖状切除术) , 术中出血估计100~1300mL, 1例输血, 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留置引流管2~3d, 平均2.6d, 术后2d排气进食, 3d能下床活动, 住院9~14d, 平均11d;术后病理报告均为移行细胞癌, 其中1例局灶伴有肉瘤样分化;导尿管留置时间为6~8d。术后4周常规行吡柔吡星膀胱灌注化疗, 术后3、6、12个月行B超 (肾区、膀胱和肝胆脾胰) 、膀胱镜、血、尿常规和肝肾功能检查。8例术后随访1~15个月肿瘤无复发或病灶转移。
3讨论
肾盂癌及输尿管癌传统的手术方法需2个切口, 腰部切口用于切除肾脏, 患侧下腹部切口用于行输尿管及膀胱袖状切除, 2个切口长40~50cm[1]。随着近年腹腔镜技术在泌尿外科的广泛应用, 泌尿外科疾病的手术治疗方式已发生了很大变化[2]。腹腔镜技术是一种微创外科手术技术, 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 其优点为手术创伤小、切口小、出血少、并发症少、对患者体内环境影响小、手术后恢复快和手术后麻醉药物的使用明显减少[3]。腹腔镜肾脏切除有经腹腔径路和腹膜后径路, 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 后腹腔镜手术逐步成熟, 经腹途径因干扰腹腔脏器和不符合泌尿外科医生手术习惯遭放弃。末端输尿管的处理为经尿道膀胱袖状切除, 优势在于手术简单, 经尿道电切镜在输尿管导管引导下切除输尿管口周围膀胱, 直至显露膀胱外脂肪组织, 不会造成输尿管残段残留, 同时, 可处理膀胱内病变。术中注意及时电凝封闭输尿管末端开口, 腹腔镜操作时首先找到并夹闭输尿管后再游离肾脏, 可有效防止尿液外漏, 本组病例随访表明并不会增加腹膜后种植的风险, 与相关文献报道相一致[4]。
手术中解剖标志的识别及并发症的防治是开展后腹腔镜手术的关键。腰大肌是镜下最重要的解剖标志, 手术开始时, 定要把腹膜外脂肪去除, 这对手术的操作极为有利[5]。而肾动脉和肾静脉的处理, 可根据术者的经验采取不同的方法, 我们采用Hemo-o-lock锁夹夹闭肾动、静脉, 此方法经临床实践证实是安全可靠。术中应首先夹闭并切断肾动脉, 然后切断肾静脉, 以减少肿瘤转移机会, 减少术中出血, 缩小肾脏体积, 利于操作。术中若出现小血管出血, 切忌盲目钳夹, 加重出血;可加大二氧化碳进气量, 在吸引器吸出积血后, 准确钳夹出血点, 用钛夹钳夹止血或超声刀止血。
后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联合经尿道膀胱袖状切除术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手术指征为临床T1期和T2期, 已侵犯肾实质或侵犯肾盂周围脂肪组织的中晚期患者, 不适宜行腹腔镜手术[6]。后腹腔镜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 切口长度明显小于开放手术, 是安全、有效的, 具有患者创伤小、康复快、住院时间短、费用低等优点。目前由于病例少, 缺乏远期观察, 其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评价。开放手术随访资料表明, 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预后与肿瘤的分级、分期密切相关, 与是否淋巴结清扫无关, 表明此术式有可能替代传统的开放手术。
参考文献
[1]Yoshino Y, Ono Y, Hattori R, et a1.Retroperitoneoscopic nephrou-reterectomy for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of the renal pelvis and ureter:Nagoya experience[J].Urology, 2003, 61 (3) :533-538.
[2]叶章群, 张旭, 陈忠.腹腔镜在泌尿外科的应用[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1, 16 (3) :99-100.
[3]Hall MC, Womaek S, Sagalowsky AL, et a1.Prognostic factors, recan nce.and survival in tranditional cell carcinoma of the upper urinary tract:a30year experience in252patients[J].Urology, 1998, 52 (4) :594-601.
[4]Kurzer E, Leveillee RJ, Bird VG.Combining hand assisted laparoscopic nephroureterectomy with cystoscopic circumferential excision of the dista1ureterwithoutprimary closure of the bladder cuff--Is it safe?[J].J Urol, 2006, 175 (1) :63.
[5]Kaiser MG, Haid RW, Subach BR, et a1.Comparison of the mini-open versus laparoscopic approach for 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 retrospective review[J].Neurosurgery, 2002, 5l (1) :97-103.
[6]丘少鹏, 陈羽, 陈炜, 等.腹腔镜肾盂癌手术的初步经验 (附l0例报告) [J].中国内镜杂志, 2003, 9 (12) :35-37.
全长切除 篇2
关键词:尿路上皮癌,输尿管肿瘤,肾盂癌,腹腔镜
我国以后腹腔入路为主。对于如何处理输尿管膀胱壁内段以及取肾切口的选择, 方法各有优点, 如何保证在恶性肿瘤手术无瘤原则的基础上手术更为微创、患者恢复更快, 切口疝发生率更低。收集本单位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行后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的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本组84例患者, 男55例, 女29例;年龄42~75岁, 平均年龄 (50±6.8) 岁。术前诊断为单纯肾盂癌35例, 29例输尿管中、上段癌, 20例输尿管下段癌。15例患者术前无明显临床症状, 为体检发现, 69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血尿症状或腰痛。术前均行彩超、尿脱落细胞、CTU或MRU及膀胱镜检查, 确定无膀胱肿瘤, 术前临床分期c Tl~3N0M0。
1.2手术方法
1.2.1后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联合下腹部Gibson切口膀胱袖状切除法:全身麻醉成功后, 留置尿管, 取侧卧折刀位, 腰部垫高, 常规消毒铺巾。常规后腹腔镜肾癌根治入路及后腹腔空间建立, 脂肪囊外游离患肾、保留患侧肾上腺, 夹闭并切断肾蒂血管, 显露输尿管, 游离输尿管至髂嵴上缘, 结扎输尿管, 创面冲洗, 止血彻底, 留置引流管, 撤镜, 清点手术器械, 挤出后腹腔气体, 退Troca, 缝合切口。患者改仰卧位, 患侧垫高, 取患侧下腹部Gibson切口, 长约10 cm, 推开腹膜, 进入后腹腔, 将患肾从切口取出, 继续向下游离输尿管至膀胱壁, 钳夹提起膀胱壁并切除输尿管壁内段, 完整取出切除肾及输尿管全长, 可吸收线缝合膀胱壁切口, 留置引流管, 缝合切口。
1.2.2经尿道膀胱袖状切除联合后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全身麻醉成功后, 取截石位, 膀胱电切镜下找到患侧输尿管开口, 用等离子电切环切除输尿管口, 使用针状电极将输尿管膀胱壁内段充分切开游离, 直至可见膀胱外脂肪组织, 将输尿管口电凝形成一个上尿路“封闭系统”, 这样可以减少肿瘤细胞种植风险, 将输尿管推出膀胱外, 止血彻底, 留置导尿管。转侧卧位, 行后腹腔镜下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 具体步骤同上述方法, 尽量向下游离至膀胱电切处, 将末端输尿管拖出, 扩大腰部切口至8 cm, 取出肾及输尿管全长标本, 止血彻底, 留置引流管, 缝合切口。
1.2.3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袖状环切联合后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全身麻醉成功后, 取截石位, 经尿道置入钬激光切割镜, 明确患侧输尿管开口, 将光纤探头通过激光切割镜操作通道, 送到膀胱内, 调整激光光斑位置, 在距输尿管开口周边0.5 cm处环形或半环形汽化切割开正常黏膜及黏膜下层, 肌层, 直到显露膀胱外脂肪, 调整激光功率, 应用激光汽化输尿管口处黏膜以形成一个上尿路“封闭系统”, 将输尿管推出膀胱外输尿管末端与膀胱分离, 止血彻底, 留置导尿管。转侧卧位, 行后腹腔镜下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 具体步骤同上述方法。
2结果
84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 平均手术时间125 (105~240) min, 平均出血量73.9 (50~210) m L, 平均引流管留置时间2.5 (2~5) d, 平均留置导尿管时间5.6 (4~8) d, 平均住院时间8.4 (6~10) d, 所有患者术后均安返病房, 术后均无高热、失血性休克、漏尿等严重并发症, 均未接受输血治疗。术后病理均为尿路上皮癌, 其中高级别51例, 低级别33例, 输尿管末端癌细胞浸润3例。拔除尿管前常规进行一次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术后78例患者接受随访, 平均随访24.9个月, 2年疾病特异生存率100%, 5例患者术后半年内发现新生膀胱肿瘤, 并行膀胱肿瘤电切术。2例患者突发脑血管病, 其中1例死亡。3例输尿管癌末端癌细胞浸润患者术后半年出现肿瘤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 给予局部放疗+全身化疗, 3例患者出现中到重度切口疝, 均为腰部切口取肾患者, 均为老年女性, 腰部肌肉相对薄弱的患者容易出现切口疝, 给予扎宽腰带对症治疗。余患者在随访期无肿瘤复发。无切口种植。
3讨论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主要包括肾盂癌、输尿管癌, 临床发病率较低, 但恶性度高。临床上少部分患者无任何症状, 常规体检发现;大部分患者常以血尿或腰痛等症状就诊, 门诊检查时对于较小的上尿路肿瘤常会出现漏诊的情况, 需要临床医师对血尿和腰痛加以重视。
后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是目前国内外治疗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通用术式, 对于输尿管膀胱壁内段的切除, 通过不断的技术改良, 本着直视、无瘤的外科原则。我科筛选了3种不同的术式进行尝试。总的体会就是: (1) 经尿道膀胱袖状切除不论使用激光还是电切, 切除效率高, 适合输尿管中上段和肾盂的肿瘤手术[1]; (2) 对于输尿管下段或末端肿瘤则建议采用后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联合下腹部Gibson切口膀胱袖状切除法相对更为合理, 更加符合无瘤原则, 同时也避免腰部切口疝的并发症出现[2]。国内也有学者通过完全经腹的术式切除肾输尿管全长及膀胱壁内段输尿管, 这时术中需要增加一个辅助Troca和使用Endo-GIA或Ligasure来对输尿管末端进行处理[3]。由于后腹腔入路优点较突出, 目前完全经腹腔的手术国内只有部分单位开展, 不过经腹腔入路特别适合后腹腔有手术病史, 或特别肥胖矮小, 后腹腔空间较小的患者进行选择。
总之, 后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联合3种不同的输尿管膀胱壁内段切除术式是目前经典的治疗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术式, 手术微创, 时间短, 术后恢复快, 符合无瘤原则, 手术安全易行, 将会逐渐取代传统的开放手术。
参考文献
[1]Rodriguez A, Pow-Sang JM.Laparoscopic surgery in urologic Oncology[J].Cancer Control, 2006, 13 (3) :169-179.
[2]Tan BJ, Ost MC, Lee BR.Laparoscopic nephroureterectomy with bladdercuff resection:techniques and outcomes[J].J Endourol, 2005, 19 (6) :664.
斑点叉尾苗种全长与体重的关系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样本为2009年5-6月繁殖的斑点叉尾苗种,数量为2 700尾,系同期放养于中间培育池,投喂浮性料进行培育,6个月后进行全长的测量与体重的称量,试验在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禄口基地进行。
1.2 试验方法
用纱布或干毛巾吸干苗种体表水分直尺测量全长(精确度0.1 cm),便携式数字电子天平称重(精确度0.1 g),数据记录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1.3 数据处理
利用SPSS 15.0统计分析软件模块,对体重和全长的原始数据采用频数分析方法,体重与全长之间的关系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并进行方差分析和显著性检验。
2 试验结果
2.1 斑点叉尾苗种全长和体重的测量结果与频数分析
对2 700尾斑点叉尾苗种全长和体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和图1。频数列前5位的有效全长从大到小依次为15.5、16.5、15.2、16.2和17.5 cm,频数分别为94、87、83、72和71;频数列前5位的有效体重由大到小依次为30.4、25.0、26.5、26.9和28.5 g,频数分别为21、19、17、17和17。
注:以全长为例,25%表示有50%的斑点叉尾苗种全长小于15.0 cm,50%、75%、90%同理。
由表1可以看出,全长为(16.3±1.96)cm,分布范围为10.5~24.2 cm,其中有50%的苗种全长在16.3 cm以上,90%在18.9 cm以下;体重为(32.7±12.07)g,分布范围为9.7~117.8 g,其中有50%的苗种体重在30.7 g以上,90%在48.8 g以下。通过绘制直方图发现,全长主要集中在15.5~17.5 cm,出现次数超过150次以上,体重则主要集中在20~35 g,出现次数在200次以上(图1)。
2.2 斑点叉尾苗种全长与体重的关系
对2 700尾斑点叉尾苗种全长与体重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全长和体重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952,差异极显著(P<0.01)。因此,可以认为体重与全长之间的相关关系极显著,且呈正相关。以体重为因变量,全长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拟合一个能全面反应斑点叉尾苗种全长与体重关系的数学函数(表2)。
由表2的检验结果来看,4个模型的Sigf值都为0.000,因此方程都是极显著的。4个模型的拟合方程分别为:
线性(Linear):Y=-63.123+5.865 X;
对数(Logarithmic):Y=-225.952+92.834 ln X
幂函数(Power):Y=0.009X2.933;
生长曲线(Growth):Y=e(0.455+0.182X)从拟合情况的优劣来看,拟合幂函数曲线的决定系数R2最大,值为0.941且接近1,其次为生长曲线,R2值为0.939,而线性和对数曲线的R2值都相对较小,不足以反映斑点叉尾苗种全长与体重的关系。2 700尾斑点叉尾苗种全长与体重数据和4个拟合模型在二维空间的分布情况如图2。
由图2可以看出,幂函数曲线拟合效果最好,优度最高,与实际观测点值连线趋势基本一致,能够准确反映斑点叉尾苗种全长与体重的关系。
3 讨论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2 700尾斑点叉尾苗种全长主要集中在15.5~17.5 cm,其中有50%的苗种全长在16.3 cm以上,90%在18.9 cm以下;体重主要集中在20~35 g,其中有50%的苗种体重在30.7g以上,90%在48.8 g以下。由此可以推出,在本试验条件下,1龄斑点叉尾鱼种的全长规格为16.3~17.5 cm,体重规格为30.7~35.0 g,但是否可以作为鱼种质量优劣的判别依据还待于在不同条件下进一步试验。
目前,在水产动物生物学研究中描述体长-体重关系应用最多的是幂函数关系(W=b La)[3,5,6,8,9],这也说明采用幂函数表示鱼类体长与体重的关系是非常有效的。本试验结果得出斑点叉尾苗种体重与全长的关系为Y=0.009X 2.933(幂函数,R2=0.941)或Y=e(0.455+0.182X)(生长曲线,R2=0.939),但幂函数的R2值稍大于生长曲线的R2值,可见用幂函数表示斑点叉尾苗种体重与全长的关系比用生长曲线更有效,这与已有的相关研究论述基本是一致的。在W=b La函数关系式中,指数a主要反映鱼类生长的生理学方面的特殊性,鱼类的生长分为等速生长(a=3)和异速生长(a>3或a<3)[10],本试验斑点叉尾苗种全长与体重的幂函数关系中指数为2.933,接近于3,基本可以判断斑点叉尾苗种是等速生长的。
参考文献
[1]黄灏然,刘文生.鲢鱼苗种体长与体重数学模型的构建[J].河北渔业,2006,10:8-9
[2]林斌,徐青.大亚湾鱼类体重和体长的相关关系[J].热带海洋,1989,8(4):93-99
[3]董婧,王冲,唐明芝,等.黄海区玉筋鱼体长和体重的关系[J].水产科学,2004,23(10):9-11
[4]盛东峰,郭翠红.建鲤苗种体长与体重关系数学模型的构建[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9,26(5):90-92
[5]盛东峰,郭翠红.建鲤苗种体长与体重间相互关系的分析[J].河北渔业,2009,7:6-9
[6]林学群.粤东近海雄性条尾鲱鲤体长与体重关系研究[J].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4(2):64-80
[7]王雪辉,杜飞雁,邱永松.南海北部主要经济鱼类体长与体重关系[J].台湾海峡,2006,25(2):262-266
[8]黄真理,常剑波.鱼类体长与体重关系中的分形特征[J].水生生物学报,1999,23(4):330-336
[9]张灵侠,沈琪,胡超群,等.两个凡纳滨对虾家系体重与体长的关系[J].热带海洋学报,2006,25(1):23-26
全长粘结型抗浮锚杆应用实例 篇4
1 工程概况
某工程位于厦门市中心地段,为高层商住建筑群,设有2层地下室,该建筑群由3栋高层构成,地下均为2层,其中1号楼地上34层,2号,3号楼为地上32层,地上建筑面积约83 957.6 m2,地下建筑面积约24 844.6 m2,由于地下水位常年埋深较浅,约有4 140 m2的地下建筑面积依靠建筑物自重及地面回填土重不能平衡地下水浮力,需要增设抗浮措施。经分析比较,综合考虑工期、施工条件和造价等因素,工程采用全长粘结型非预应力锚杆作为永久性抗浮措施。
2 抗浮锚杆基本试验
按有关规范、规程[3,4]要求,在正式设计以前应先进行锚杆基本试验,以验证设计时采用的极限抗拔力计算值的可靠性和施工工艺的合理性。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将场地分为A,B,C三个区,其中,A区地质条件为残积土,B区,C区地质条件分别为残积土、强风化岩。基本试验锚杆设计为圆柱形,直径130 mm,杆体材料为1Φ32钢筋,锚杆采用二次高压注浆工艺,注浆体为水泥净浆,锚杆抗拔承载力特征值为130 kN,极限抗拔力为240 kN,锚杆长度分别为11 m,14 m,17 m,各3根,共计9根。基本试验锚杆主要施工工艺如下:
1)成孔:
由于本工程抗浮锚杆大部分在残积土层内,采用回转钻机,钻进时可通过自造浆护壁,保证孔径不小于130 mm,垂直度偏差小于1%。钻至设计深度后再加钻30 cm孔深,作为沉渣带,确保锚固段达到设计要求。
2)清孔:
钻进至设计标高时,停止回转钻进,继续用水泵循环泥浆水,直至冲洗液变成纯泥浆,无明显砂粒,沉渣厚度小于30 cm。
3)锚杆制作:
按设计图纸制作,确保各部分尺寸准确,焊接牢固。为使锚杆杆体不偏离断面的几何中心,应设置定位器,定位器间距不大于2.0 m,一次注浆管采用塑料管,二次注浆管采用耐压不小于5 MPa的高压胶管。二次注浆管在锚杆底部6 m范围内对称开孔,孔径为5 mm,间距为500 mm,开孔后采用止水橡胶带封孔。
4)注浆:
一次注浆采用水泥净浆,水灰比为1∶0.45,注浆时应控制压力和流量,使浆液均匀上冒,直至在孔口泛出。应在注浆过程中根据注浆压力的变化边注浆边拔管,进行分段注浆。一次注浆24 h~48 h后进行二次高压注浆,水灰比为1∶0.55,注浆压力不小于2.5 MPa。
待注浆体达到设计强度后委托有关单位进行试验,试验依据CECS 22∶2005土层锚杆(索)技术规程进行,最大试验荷载240 kN,试验结果见表1。
3 抗浮锚杆施工
工程锚杆在基坑开挖后进行,根据先期进行的锚杆基本试验结果,综合考虑地质情况,最后锚杆设计长度采用A区17 m,B区,C区11 m,施工工艺同基本试验锚杆,于2007年11月2日开始施工,至2008年1月20日全部结束,共计完成4 326根。
4 抗浮锚杆验收试验
由于锚杆总数较多,且受土方开挖等因素的影响,前后工期较长,为了配合施工总进度,锚杆验收试验分期进行。锚杆验收试验按CECS 22∶2005岩土锚杆(索)技术规程进行,验收试验锚杆数量为锚杆总数的5%,共计217根,试验荷载240 kN,结果全部满足设计要求,合格率100%。
典型锚杆验收试验Q—S曲线如图1所示。
5 结语
通过该工程全长粘结型抗浮锚杆的成功应用,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采用全长粘结型锚杆为结构抵抗浮力是可行的,与抗拔桩相比,其具有工期短、施工简便等优点。
2)由于土层力学参数和地层因素的影响,在锚杆大面积施工以前进行基本试验是必要的,以优化设计,指导施工。
摘要:介绍了常用的抗浮措施,通过厦门市某地下室工程抗浮锚杆的应用实例,阐述了基本试验锚杆的主要施工工艺,得出了该工程的抗浮锚杆全部满足设计要求的结论,可供同类工程参考借鉴。
关键词:抗浮锚杆,承载力,施工,基本试验
参考文献
[1]江波.锚杆支护理论发展与现状[J].山西建筑,2007,33(21):101-102.
[2]杨建浩,王永裕.地下建筑的抗浮技术措施[J].西部探矿工程,2004(1):42-43.
[3]GB 50330-200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S].
全长切除 篇5
1 临床资料
患者, 女, 24岁, 因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收住。于2007年7月3日行亲属供肾肾移植术 (供者系患者母亲) 。术后第一天查BUN 3.18mmol/L, Cr 133μmol/L, 24小时尿量为6500ml, 肾功能恢复正常。术后第四天拔除伤口周围引流管, 于当日夜间突然出现体温升高, 伴腹泻, 尿量无明显减少, 查BUN 7.61mmol/L, Cr127μmol/L, 遂给予抗感染对症治疗, 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术后第十一天拔除尿管, 移植肾输尿管支架管自行脱出, 后出现无尿, 患者无自觉不适, 超声波检查提示移植肾血流丰富, 移植肾轻度积水, 输尿管轻度扩张, 膀胱内无尿, 遂于2007年7月16日行移植肾输尿管探查术, 术中见移植肾色泽、形态如常, 搏动良好, 血管吻合口无渗漏, 肾周有坏死组织形成, 伴臭味, 输尿管色泽发白, 全段坏死。结合病情及术中情况, 切除输尿管, 将膀胱翻瓣成管与移植肾肾盂再吻合, 放置两根支架管, 伤口周围引流管, 并留置尿管。术后常规抗感染、抗排斥治疗, 一周后查BUN12.75mmol/L, Cr169μmol/L, 两周后查BUN 8.25mmol/L, Cr139μmol/L, 日均尿量正常, 一般情况良好。
2 护理
2.1 消毒隔离
术后患者常规入住隔离病房, 隔离治疗7-10天, 禁止家属探视, 室温保持在20℃, 湿度60%。成立专门特护组,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患者床单位和一切用具用0.5%过氧乙酸擦拭, 每班1次;地板用0.5%过氧乙酸擦拭, 每天1次;每日进行室内通风二次, 每次15-20分钟;每日紫外线照射消毒2-3次, 每次30 min, 照射前保护患者的眼睛和皮肤;每周做空气培养1次;患者外出检查、治疗需戴口罩。
2.2 预防感染
由于肾移植病人术后使用大剂量的免疫抑制剂, 机体抵抗外界致病的能力降低, 使感染的潜在性增加, 术后早期应规律使用抗生素, 必要时做尿培养或切口渗出液培养。应加强基础护理, 保持床铺的整洁干燥, 勤翻身, 防止褥疮的发生;叩击背部以免发生坠积性肺炎;做好口腔护理, 每日早晚及饭后均应使用漱口液漱口。常规给予雾化吸入, 预防呼吸道感染。保持切口敷料干燥, 有渗液及时更换敷料。妥善固定伤口周围引流管及尿管, 防止脱落, 定时挤捏, 保证有效引流。引流管勿超过身体高度, 防止逆行感染, 每日更换引流袋, 并用0.5%碘伏擦洗尿道口两次。
2.3 病情观察
术后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严密监测体温、脉搏、心率、血压、呼吸、皮肤、尿量、大便次数及性质, 呕吐物的颜色、量并认真做好特护记录。观察移植肾区情况及引流液和尿量的变化, 指导患者术后7日卧床休息, 习惯于床上大小便, 避免剧烈活动及频繁上抬臀部, 尽量减少腹肌用力, 以免造成输尿管膀胱吻合口撕裂。准确记录每小时尿量, 观察伤口周围引流液的性质和量, 如有改变应及时通知医生并立即行相关检查, 早期诊断, 及时处理。
2.4 心理护理
二次手术对患者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压力, 加上术后采取保护性隔离治疗使患者与亲属之间交流中断, 患者不仅对病情变化及手术效果担心, 而且内心的孤独感使其焦虑加重, 因此, 术后要热情、诚恳地开导患者, 稳定其情绪, 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应针对患者的文化程度、年龄和性格, 定期介绍术后恢复情况和注意事项。耐心地交流和安抚可宣泄患者紧张、焦虑不安的情绪, 使患者以最佳的心态配合治疗与护理, 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2.5 出院指导
患者行膀胱翻瓣成管与移植肾肾盂再吻合术后, 导致逆行感染的潜在性增加, 应指导患者避免憋尿, 注意保持会阴部清洁。肾移植术后患者容易发生上呼吸道等其他部位感染, 尤其在季节更替之时, 要指导患者做好自我保健, 注意保暖, 避免到公共场所或与有感染的病人接触;另外, 患者一旦出现咳嗽、咳痰、发热, 应及时就诊, 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 导致移植肾功能减退。指导患者及家属对体温、脉搏、血压、出入量等进行检测, 并要求坚持做日记。掌握抗排斥药物的用法及常见不良反应的识别, 明确出院后复查的项目及频次。
3 讨论
移植肾输尿管全长坏死是肾移植术后罕见的并发症, 极易导致移植肾功能受损, 对肾移植成功率有较大的影响。如能及时地诊治, 可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反之, 则可导致移植肾的丧失。早期发现, 早期诊断, 及时做外科手术干预, 进行尿路重建, 加强术后心理护理及病室消毒隔离工作, 加强患者病情观察及术后抗感染治疗措施的力度, 提供完善的疾病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宣教, 是预防再次发生术后感染、出血、漏尿、排斥反应等并发症, 提高移植物及患者长期存活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孙晓燕, 彭学叶.排异反应致移植肾输尿管坏死3例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 2007年06期;95-96
【2】洪佳平, 欧良明.移植肾输尿管坏死的处理【J】.福建医药杂志, 1996年03期;8-9.
全长切除 篇6
下肢轴线测量对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判断、康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特别是在下肢的矫形外科手术如下肢延长术、膝内外翻矫正术及髋膝关节置换术中,尤其重要。为满足影像测量评估的需要,要求拍摄完整的全下肢X线影像。下肢全长摄影可采用短距离多次曝光和长距离单次曝光法。多次曝光法显影清晰,但剪裁不当影响准确性。单次曝光法一次成像,测量误差小,现在国外多所大型医院已配备了能够拍摄下肢全长、脊柱全长的长节段数字X线成像系统取代了拼接摄影,但其设备价格过于昂贵,国内除个别医疗机构拥有外,还不能普及[2]。
平板探测器是X线成像的最新技术,将逐步取代现在的影像增强器+CCD摄像机的成像方式。岛津Sonialvision SafireⅡ采用17 in×17 in大尺寸直接转换型平板探测器。直接转换型平板探测器是第二代平板探测器,X线直接转换成电信号,比间接转换的平板探测器有更好的清晰度和敏感度。本研究采用岛津公司Sonialvision SafireⅡ型全数字化大平板透视-摄影系统所配备的肢体全长成像技术对人体下肢骨骼标本进行标准力线投照,经过全下肢拼接软件得到全下肢全长图像,探讨下肢全长拼接摄影下肢轴线测量的准确度。
2 材料和方法
2.1设备与材料
X线机为岛津公司Sonialvision SafireⅡ型全数字化大平板透视-摄影系统。人体骨盆下肢骨骼标本1具、4 cm厚泡沫板、直径0.2 mm的铜丝。
2.2.1摄片范围及X线成像方法
下肢全长的X片包括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人体的正常下肢力线应为自股骨头中心至踝关节中心拉一条直线,髌骨中心点位于此直线上。将人体骨骼标本仰卧放置于摄影台面(如图1所示),管球距胶片距离(SID)1.5 m,影像板大小为17 in×17 in,Head position设定为髂骨上,Foot position设定为足。平板探测器和影像系统平行移动的同时进行连续的狭缝摄影,摄片条件:电压60 kV、电流80 mA、时间6.3 s,所获得的影像数据传送到工作站,应用随机配备的拼接软件自动拼接成为一帧全下肢的全长图像(如图2所示)。
2.2.2角度测量
使用大头针和铜丝对人体下肢骨骼标本的股骨头中心和踝关节中心做标示,用铜丝自股骨头中心和踝关节中心拉一条直线,两头固定于人体下肢骨骼标本下的泡沫板上,髌骨中心点位于此直线上。测量以下5个角度:髋-膝-踝角(股骨机械轴与胫骨机械轴的夹角);膝关节生理外翻角(股骨机械轴与股骨解剖轴之间的夹角);胫股冠状角(胫骨与股骨解剖轴之间的夹角);股骨颈干角;胫骨平台-骨干角(胫骨平台关节面与胫骨解剖轴之间的夹角)。分别测量人体骨骼标本及全下肢的X线全长图像的上述5个角度。
2.2.3评估及统计方法
由2位高年资放射科技师分别测量人体骨骼标本及下肢的X线全长图像的5个角度,取平均值作为最后测量值。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对测得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P<0.05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Sonialvision Safire II是岛津制作所全新开发的平板数字化X线多功能透视摄影系统,应用其随机配备的拼接软件所获得的全下肢全长影像,具有良好的影像对比度,影像拼接连续,无边缘放大变形现象。
人体骨骼标本左右下肢实际测量的轴线数据与拼接摄影所测数据见表1及表2,人体骨骼标本左右下肢实际测量的轴线数据与拼接摄影所测数据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
4 讨论
骨性关节病或外伤常常引起下肢髋、膝、踝3个负重关节畸形,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丧失生活能力。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人工关节置换,尤其是全膝关节置换术(TKA)越来越普遍,而TKA对下肢力线要求很高。下肢力线的测量如产生误差会严重影响关节置换术的诊断、治疗、预后效果。1985年Scott首先提出关节力线的重要性[3],Moreland[4]、Hus[5],Tang[6]等先后发表文章强调了下肢轴线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下肢全长轴线在临床的应用意义重大。拍摄下肢全长的主要目的是测量双下肢轴线,而下肢轴线测量准确度将直接影响术前计划和手术评估。
目前国内常规X线胶片最大规格为14 in×17 in(1 in=2.54 cm),即长度只有43 cm,比我国普通成年人双下肢长度短,临床上常采取分段摄片的方法完成影像资料的采集,然后进行后台拼接处理[7]同时,部分医疗机构采用超长感光片盒进行固定投射源的曝光模式摄影[2]。此2种方法均无法避免摄片程中图像边缘的变形放大,而导致X线片拼接困难或测量数据失准。
Sonialvision Safire II是岛津制作所全新开发的平板数字化X线多功能透视摄影系统。采用17 in×17 in大尺寸直接转换型平板探测器,应用随机配备的拼接软件可获得全下肢全长影像。为探讨下肢全长拼接摄影肢体力线测量的准确度,本研究采用人体骨骼标本进行摄影,应用拼接软件获得全下肢全长影像,分别测量人体骨骼标本及拼接的全下肢全长影像5个角度:髋-膝-踝角(股骨机械轴与胫骨机械轴的夹角);膝关节生理外翻角(股骨机械轴与股骨解剖轴之间的夹角);胫股冠状角(胫骨与股骨解剖轴之间的夹角);股骨颈干角;胫骨平台-骨干角(胫骨平台关节面与胫骨解剖轴之间的夹角)。对所测得的人体骨骼标本及拼接的全下肢全长影像的5个角度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所测得的标本及拼接的全下肢全长影像的5个角度未见统计学差异。本实验结果提示应用岛津Sonialvision Safire II拼接软件得到的全下肢全长影像所测量的轴线数据是可靠的。
摘要:目的:探讨下肢全长拼接摄影下肢轴线测量的准确度。方法:采用岛津公司Sonialvision SafireⅡ型全数字化大平板透视-摄影系统所配备的肢体全长成像技术对人体下肢骨骼标本进行标准力线投照,测量人体骨骼标本及全下肢的X线全长图像的角度数据。结果:人体骨骼标本左右下肢实际测量的轴线数据与拼接摄影所测数据无统计学差异性。结论:根据岛津Sonialvision SafireⅡ拼接软件得到的下肢全长影像所测量的下肢轴线数据的准确度是可靠的。
关键词:下肢,机械轴线,放射摄影术
参考文献
[1]曾勇明,黄伟,罗天友,等.DR图像拼接全景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8,33(9):1 133-1 135.
[2]李世怀,王家旺,邱勇,等.CR全脊柱数字化成像技术的应用与比较[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6,25(11):1 084-1 085.
[3]吕厚山.人工关节外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79-281.
[4]Moreland J R,Bassettlw,Hanker G J.Radiographic analysis of the axial alignment of the lower extremity[J].J Bone Joint Surg(Am), 1987,69(5):745-749.
[5]Hsu R W,Himenos,Coventry M B,et al.Normal axial alignment of the lower extremity and load-bearing distribution at the knee[J].Clin Orthop Relat Res,1990,255(6):215-227.
[6]Tang W M,Zhu Y H,Chiu K Y.Axial alignment of he lower extremity in Chinese adults[J].J Bone Joint Surg(Am),2000,82(11):1 603- 1608.
全长切除 篇7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属半翅目,飞虱科,是我国和许多亚洲国家当前水稻上的重要害虫。白背飞虱属寡食性害虫,其对水稻的危害较大。首先,白背飞虱直接取食水稻茎秆组织汁液,吸收水稻株系养分,使稻谷粒不饱满,瘪粒多。另外,白背飞虱在取食及产卵时,造成的大量伤口,有利于小球菌核病和水稻纹枯病对水稻的侵染。其次,白背飞虱在取食为害时排泄的“蜜露”由于富含各种糖类、氨基酸类,易招致煤烟病菌的滋生,严重影响水稻生长,造成稻谷减产甚至绝收。目前国内外对白背飞虱耐热性的研究不多,国外昆虫耐热性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一些著名的模式生物或世界范围发生的害虫进行,对飞虱类昆虫的耐热性研究甚少,其耐热性发生机理的研究更是缺乏。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仪器
1.1.1 试验材料
白背飞虱于人工气候箱内用水稻饲养,温度为27℃、相对湿度95%±5%、光照14 h、黑暗10 h。
1.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主要试剂和仪器有Trans Taq DNA聚合酶HiFi、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DH5α购自北京全式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取总RNA所用Trizol试剂盒购自Invitrogen公司;氨苄青霉素、DEPC、CaCl2购自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BD SMARTTM RACE cDNA Amplification Kit、dNTP、AMV(Reverse Transcriptase XL)、oligo d(T)18、Ribonuclease Inhibitor、DNA Marker DL2000、pMD18-T载体等购自Takara公司;DNA Gel Extraction kit购自Omega公司,PCR引物由上海英骏公司合成。PCR扩增仪、凝胶成像系统为BioRad公司生产,DNA电泳仪采用北京六一仪器厂的DYY-6C型电泳仪。
1.1.3 引物设计
将目前已经报道的昆虫中的HSP90基因进行序列比对,设计简并引物,引物序列见表1。
1.2 方法
1.2.1 总RNA的提取
取已饥饿24 h的新鲜白背飞虱5龄若虫5头置于无RNase的研钵中,加入液氮,迅速进行研磨至粉末状;然后用移液器加入0.5 mL Trizol于研钵中,继续进行研磨;待研钵中的固态物融化后,将其用移液器转移至1.5 mL Eppendorf管中,用力振荡15 s,室温静置5 min;加入0.1 mL氯仿,混合后静置5 min,4℃,12 000 g离心15 min;小心取上清液移入一个新的Eppendorf管中,再加入0.25 mL异丙醇,室温静置10 min,然后于4℃,12 000 g离心10 min;倒掉上清液后,加入0.5 mL 75%乙醇洗涤沉淀,4℃,7 500 g离心5 min,弃掉上清液;将EP管倒置在超净工作台10~15 min,加入30 μL经过DEPC处理过的去离子水中,将所获得的RNA用凝胶电泳和分光光度计检测浓度和纯度。
1.2.2 RT-PCR扩增
在总体积为25 μL的EP管中依次加入l μg白背飞虱总RNA,5 μL的5×AMV buffer,2 μL dNTP(10 mmol·L-1),0.5 μL的AMV Reverse Transcriptase,补充DEPC处理水到25 μL,在42℃的水浴中保温1.5 h后,再95℃放置10 min灭活AMV RNase,即获得一链cDNA。两对简并引物:HSP90-F1及HSP90-R1,HSP90-F2及HSP90-R2根据已知的昆虫HSP90基因的保守结构域设计。第一次PCR采用HSP90-F1及HSP90-R1作为正反向引物。扩增程序:95℃预变性5 min,95℃变性30 s,46℃退火30 s,72℃延伸1 min,35个循环,72℃延伸10 min;第二次PCR采用巢式PCR扩增,用第一次PCR的产物稀释50倍作为模板,用引物HSP90-F2及HSP90-R2扩增,PCR程序同第一次PCR扩增。
1.2.3 胶回收、连接、转化和验证
将PCR中的目的条带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后按DNA Gel Purlfication kit试剂盒说明书回收片段后,连接到pMDl8-T载体中,然后将其转入DH5α感受态细胞中,挑斑验证后送上海英骏公司测序。
1.2.4 cDNA的末端快速扩增(RACE)
根据序列检测正确的白背飞虱HSP90基因中间片段,结合RACE试剂盒(Clontech BD SMART RACE cDNA Amplification Kit)操作指南构建5′和3′RACE文库。HSP90 3-1、HSP90 3-2、HSP90 5-1和HSP90 5-2四条引物根据获得的中间片段序列来设计,分别用于扩增白背飞虱HSP90基因的5′和3′端序列。5′RACE扩增采用试剂盒中的UPM引物和HSP90 5-1,二次巢式PCR时采用NUP和HSP90 5-2;同样,3′RACE扩增采用试剂盒中的UPM引物和HSP90 3-1,二次巢式PCR时采用NUP和HSP90 3-2。PCR扩增程序:95℃预变性5 min,95℃变性30 s,55℃退火30 s,72℃延伸2 min,35个循环,72℃延伸10 min。第二次PCR采用巢式PCR扩增,用第一次PCR的产物稀释50倍作为模板,PCR程序跟第一次一样。
1.2.5 序列结构分析及系统学分析
序列分析方法采用DNAstar和Vector等软件进行,序列比对、氨基酸同源性分析及系统树构建等采用ClustalW和MEGA 4.1等分析。分子量、等电点、跨膜结构、信号肽、糖基化位点分析采用EXPASY数据库中http://web.expasy.org/compute_pi/、http://www.cbs.dtu.dk/services/TMHMM/、http://www.cbs.dtu.dk/services/SignalP/等在线分析软件,二级结构预测采用http://npsa-pbil.ibcp.fr/cgi-bin/npsa_automat.pl?page=npsa_gor4.html在线分析软件。
2 结果与分析
2.1 白背飞虱HSP90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白背飞虱的HSP90基因的克隆中,首先经过2次PCR,利用HSP90-F2及HSP90-R2作为引物,获得了一段约900 bp左右的片段。测序结果分析显表明,该片段与同为飞虱科的昆虫褐飞虱的HSP90基因同源性最高,在氨基酸上达到93%的相似性,因此初步判定该片段为白背飞虱HSP90基因的部分片段。根据这段cDNA序列,分别在5′和3′端设计了4条特异性引物(见表1)。利用白背飞虱的5′和3′RACE文库作为模板经过两轮的PCR扩增后,在5′端扩增出1 500 bp左右的条带,在3′端扩增出1 200 bp左右的条带。经回收、连接、转化、验证和测序的结果证明为白背飞虱的HSP90基因。将5′RACE、3′RACE和中间片段的序列拼接,获得的白背飞虱的HSP90基因的cDNA全长为2 707 bp,包含421 bp的3′非编码区域(UTR)和93 bp的5′UTR,开放阅读框(ORF)为2 193 bp,编码730个氨基酸(见图1)。
2.2 白背飞虱HSP90基因的结构特性
白背飞虱HSP90基因预测的蛋白分子量为83.85 kD,等电点为4.94。采用TMHMMServer v.2.0和SignalP 3.0 Server在线分析,没有发现其含有跨膜结构和信号肽。在N端具有HSP90基因保守的ATPase结构(见图2),含有HSP90家族的C末端的保守序列MEEVD(见图1)。与所有已知昆虫的HSP90基因的结构一致。并且终止密码子以后和polyA以前发现了AATAAA结构,表明获得的为完整的cDNA序列。二级结构分析显示白背飞虱HSP90基因富含无规则卷曲(Random Coil)和α-螺旋(Alpha helix),分别是35.34%和51.51%,分布于氨基酸序列的多个区域。延伸链(Extended strand)占氨基酸残基总数的13.15,无β-转角分布区域(见图3)。
2.3 昆虫的HSP90基因的同源性分析
利用Clustal W(http://www.ebi.ac.uk/clustalw/)将预测出的白背飞虱HSP90蛋白序列与其它物种HSP90及HSP70进行序列比对[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豌豆蚜ApHSP90(XM_001943137),埃及伊蚊AaHSP90(XM_001649702),半目大蚕蛾AyHSP90(AB176669),烟粉虱BtHSP90(EU934241),家蚕BmHSP90 (NM_001043411),地中海实蝇CcHSP90(AM084221),二化螟CssHSP90(AB206477),松毛虫DpHSP90(EF213549),黑腹果蝇DmHSP90(NM_079175),绿蝇LcHSP90(EF584332),褐飞虱NlHSP90(ADE34169),印度跳蚁HsHSP90(EFN88374),中红侧沟茧蜂MmHSP90(ABV55506),沙蟋GfHSP90(ADK64952),美洲斑潜蝇LsHSP90(AAW49253),意大利蜜蜂NvHSP90(NP_001153536),甘蓝夜蛾MbHSP90(BAF03554),玉米螟OfHSP90(ADM26737),甜菜夜蛾SeHSP90(ACL77779),甜菜夜蛾SeHSP70(ACN78407),家蚕BmHSP70 (NP_001037396),苜蓿夜蛾HvHSP70 (ACS72236),豌豆蚜ApHSP70(XP_001945786),赤拟谷盗TcHSP70(NP_001164199),烟粉虱BtHSP70(ADO14473),美洲斑潜蝇LsHSP70(AAW32099),果蝇DmHSP70(EDW14253)],用Mega4.1软件(Bootstrap中的UPMGA)对这些昆虫的HSP90蛋白进行进化树分析(见图4),图4中的进化树可分成两大组,昆虫HSP90及HSP70分属两个支类。白背飞虱HSP90与同翅目昆虫褐飞虱的HSP90的亲缘关系较近,与双翅目昆虫黑腹果蝇、地中海实蝇、绿蝇、美洲斑潜蝇的HSP90亲缘关系较远,而与昆虫类HSP70在进化上明显最远,该结果与用ClustalW进行同源分析的结果一致。
3 结论与讨论
昆虫在自然界中遭遇高温胁迫和饥饿等不利因素的情况非常普遍,作为生物体在各种环境胁迫下诱导表达的热激蛋白是当今生物抗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除抵御外界不良逆境的作用外,热激蛋白HSP90的另一个重要的作用是与类固醇激素受体及蛋白激酶等信号传导蛋白相互作用并形成复合体[1],使其具有生物活性,即使是在无胁迫的条件下,HSP90也是真核生物必不可少的[2]。自Ritossa首次在果蝇中发现热激蛋白以来,其研究已取得了较大进展[3],目前在昆虫中已开展热激蛋白相关研究的昆虫种类主要包括双翅目[4]、鳞翅目[5]、直翅目[6,7]、蜚蠊目[8]、膜翅目和鞘翅目等[9,10,11],研究结果表明,除温度外的其它许多因子,如病原物入侵、胞外pH变化、紫外线照射、重金属、氨基酸类似物、高盐环境、水分胁迫、缺氧和饥饿等均能引起昆虫的热激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