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切除手术(通用10篇)
胃癌切除手术 篇1
近年来, 我国胃癌患者不断增多, 随着临床诊断治疗的不断发展, 早期胃癌的诊断治疗有了新的进展。如早期黏膜内癌及黏膜下癌, 行超声内镜检查, 得到了早期诊断, 可实施内镜黏膜切除术 (EMR)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 , 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无较大影响。但这些治疗手段, 在我国多数医疗机构还不能实施, 大多采用传统的根治性手术, 手术创伤大, 术后并发症多。为了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1月, 选取了74例早期胃癌患者, 行胃部分切除术及胃癌根治性切除术, 对其术后疗效进行比较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次研究的74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7例患者。对照组:男23例, 女14例, 年龄33~68岁, 27例患者有饱胀、隐痛、上腹部不适情况;16例患者是低分化腺癌, 12例是中分化腺癌, 9例是高分化腺癌;24例黏膜下层癌, 13例是黏膜内癌;22例环视凹陷型, 15例是平坦型;患者肿瘤直径平均2.2±1.5cm。观察组:男25例, 女12例, 年龄35~66岁, 24例患者有饱胀、隐痛、上腹部不适情况;17例患者是低分化腺癌, 10例是中分化腺癌, 10例是高分化腺癌;22例黏膜下层癌, 15例是黏膜内癌;25例环视凹陷型, 8例是平坦型, 4例隆起型;患者肿瘤直径平均2.4±1.7cm。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肿瘤直径、大体类型、病理分型上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37例患者进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 观察组37例患者进行胃部分切除术, 都采取上腹部正中切口, 在肿瘤上缘的5cm处到幽门3cm处切除[1], 在手术过程中保留迷走神经的腹腔支、肝支、前后干, 同时部分清除胃周的淋巴结, 在切除以后进行胃胃端吻合。
1.3 观察指标
在所有患者手术完毕以后随访1年, 观察患者胆囊收缩、胃排空功能, 以及胆汁反流性胃炎发生情况和体重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软件SPSS 13.0对74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使用均值±标准差来表示计量资料, 组间用t进行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25、30、45、60min的胃排空功能和45、60的胆囊收缩功能有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两组患者手术后的胃排空时间、通气情况有统计学意义的, 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长期以来, 临床学者认为在手术治疗早期胃癌时, 清扫淋巴结是不可缺少的, 同时也认为切除2/3的胃也是必须的, 而进行这个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 其5年生存率超过了90%, 从全国以及各地机构记录结果来看[2], 进行淋巴结清扫的黏膜下癌、黏膜内癌淋巴结的转移率是20%、2.6%左右, 但黏膜下癌、黏膜内癌的淋巴结仅局限在胃周围, 这就说明了早期胃癌很少会转移到此范围以外, 而淋巴结转移所具有的这一特殊性, 改变了传统治疗早期胃癌的观念, 也就是进行淋巴结清扫时很重要的[3]。在本次研究中, 进行胃部分切除术治疗的观察组患者, 其1年生存率是94.6% (35例) , 而在胆囊收缩、胃排空功能和通气时间、胃排空时间上, 明显优于对照组, 这说明了对早期胃癌患者进行胃部分切除术, 既可以确保治愈率, 而且还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郁鹏, 蒋松琪, 朱汉达.早期胃癌保留幽门的胃部分切除术, 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并发症的影响[J].交通医学, 2010, 24 (5) :234.
[2]桑温昌, 李兆德, 宫动尧, 等.保留迷走神经的全胃切除术疗效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 2011, 5 (8) :678.
[3]陈志红, 蔡秀军.早期胃癌保留幽门根治术及其适应症选择与应用-日本保留幽门胃切除术现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9, 29 (10) :123.
全胃切除治疗胃癌28例临床分析 篇2
【关键词】 胃癌;全胃切除;临床分析
胃癌是目前消化道疾病中常见的一种胃肠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非常高。目前全胃切除是治疗胃癌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临床上对其适应症、术后消化道重建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一致的意见,本文就对我院近年来行全胃切除治疗的胃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胃癌患者28例,其中男性21例,男性7例,年龄在40-67岁,平均年龄57.3岁。患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以及便血并伴有不同程度的体重下降等。所有患者均通过术前X线吞钡和胃镜检查和术后病理证实为9例高分化腺癌,7例中分化腺癌,5例低分化腺癌,7例黏液腺癌。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全胃切除治疗,其中经腹手术23例,经胸腹联合手术5例。在手术的过程中发现胃体底癌9例,胃底贲门5癌,胃窦癌4例,全胃癌3例,残胃癌4例,癌肿侵及结肠系膜2例,癌肿侵及胰腺1例。术中行根治性切除23例,姑息性切除6例,对于胃切除之后的消化道重建:行食管空肠拌吻合加空肠侧吻合17例,食肠胃吻合5例,胃空肠拌吻合加空肠侧吻合6例。
2 结 果
在本组28例患者中均未出现手术死亡病例,共5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返流性食管炎2例,肺部或腹腔感染2例,吻合口瘺1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7.9%。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随访率为100%,随访时间为5年,其中术后1年生存患者23例,1年生存率为82.1%,术后3年生存患者16例,3年生存率57.1%,术后5年生存患者13例,5年生存率为46.4%。
3 讨 论
3.1 手术适应症的问题 全胃切除术对人体的生理影响较大,手术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和并发症,因此必须严格掌握全胃切除的手术适应症,全胃切除的手术适应症主要包括:①处于表浅扩散型以及受累范围相对较为广泛的多发性早期胃癌患者;②进展期的侵润型胃体癌患者、皮革样胃癌患者、侵犯胃体的胃底贲门癌患者、侵犯高位胃体的胃窦癌;③侵及到食管或十二指肠导致的胃部分切除后的残胃癌患者。
3.2 淋巴结的清扫 在胃癌切除术中,淋巴结的清扫属于重要的环节,淋巴结的广泛清扫可以增强手术的根治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但同时也增加了手术风险。因此在淋巴结的清扫中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切除,具体切除多少,在目前的全胃切除术中还尚未存在一致的意见。我们必须根据患者的病情行不同范围的淋巴结清扫术,病情在手术的操作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的追求广泛清扫,应该根据病人的发病情况、手术耐受性、肿瘤的生长部位、大小等情况来决定胃及淋巴的切除范围,而不是单凭肉眼去判断。
3.3 消化道的重建 全胃切除势必会造成病人的消化机能障碍,患者的健康状况、生存质量和免疫机能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要进行消化道的重建,消化道的重建方法有很多,各种方法的目的都是为了增加代胃的容量,减少吻合口瘘和返流性食道炎的发生。本组中的17例患者行食管空肠拌吻合加空肠侧吻合,术后有2例发生返流症状,而在全胃切除后采用胃空肠拌吻合加空肠侧吻合6例病患中,则出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胃空肠拌代胃吻合术可以代替胃为食物提供存储的空间,延长食物在代胃内的时间,从而减慢了食物进入小肠的速度,病人因此能够较好的维持体重和体内营养。
3.4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 临床有文献报道,全胃切除治疗胃癌患者的并发症在17.8%-19.4%,其中较为严重的是吻合口瘘的发生,发病的原因主要与吻合技术不佳、吻合口血运不良、吻合口张力大以及病人身体整体状态不佳有关。一般认为,在早期出现的吻合口瘘和手术过程中的吻合技术有关,而中后期发生的吻合口瘘大多与吻合口线感染或穿孔所致,为了预防吻合口瘘的发生,不仅要做到术前改善病人的身体营养,还要改进手术的操作技术,在本组28例的病例中,由于我们注意了以上几点,只有1例患者发生吻合口瘘。一般全胃切除术患者营养状况较差同时手术的时间较长,产生的手术创面大,在术后还容易发生胸腔、腹腔感染、肺炎等并发症,因此在手术的操作过程中应该尽量轻柔、熟练,同时缩短手术的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文艺.胃癌现代外科治疗研究[C].中华医学会.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北京:中华医学会,2O08:221-222.
[2] 夏金生,封光华,张啸,等.不同术式胃切除观察残胃运动功能[J].实用外科杂志,2010,3(7):135.
胃癌切除手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联合脏器切除18例, 男10例, 女8例, 年龄33~75岁, 平均58.5岁, 姑息性切除8例, 男3例, 女5例, 年龄31~78岁, 平均52.6岁。
1.2 病理类型及分期
全部病例术后行病理学检查
其中低分化腺癌6例, 中高分腺癌18例, 印戒细胞癌2例。术后病理分期:Ⅲb期8例, IV期8例。
1.3 治疗方法
经腹手术23例, 3例行胸腹联合切, 全胃切除3例, 近端胃切除3例, 近端胃切除9例, 远端胃切除14例, 根治性联合脏器切除18例, 姑息性切除8例, 其中联合脾切除5例, 脾合并胰体尾切除2例, 联合横结肠切除9例, 卵巢切除1例, 胰、十二指肠切除1例。
1.4 随访情况
截止2007年9月全部病例均获随访, 随访率100%。
1.5 统计学分析P<0.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手术并发症
联合脏器切除组18例, 患者出现胰瘘1例, 吻合瘘1例, 切口感染1例, 占16.7%, 姑息性切除组8例, 出现吻合口瘘1例, 切口感染2例, 占37.5%, 两组均无住院死亡病例。
2.2 生存情况
联合脏器切除患者存活时间为术后0.6~9.6年, 平均2年, 姑息切除患者存活0.3~1.5年, 平均0.8年, 两者比较P<0.005, 差异有显著性。
3 讨论
3.1 联合脏器切除的意义及适应证
既往对进展期胃癌即Ⅲb, IV期胃癌认为大多失去根治的机会, 故大多采取姑息手术, 甚至放弃手术, 现在大多学者采取了根治手术的态度, 而且疗效也较肯定[1], 本组资料也能说明这一结果, 故我们认为只要患者心、肺等脏器功能基本正常, 经过手术期营养支持及手术技巧的提高, 进展期胃癌的根治性也十分现实, 因为很多进展期胃癌往往侵及周围脏器, 而无远处转移, 而通过联合脏器切除可延长患者生存期,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我们行联合脏器切除的指征如下: (1) III~IV进展期胃癌患者; (2) 心、肺等脏器, 无重大器质性病变; (3) 肿瘤侵及周围脏器仅有局部淋巴结或融合淋巴结转移而无远处脏器或弥漫性腹腔转移。
3.2 联合脏器切除
切除几个脏器, 脾脏是一个重要免疫功能器官, 所以有关联合脏器切除中, 脾切除的问题越来越受重视, 而我们的观点是是否切除脾脏主要根据肿瘤具体情况而定, 特别是术中操作情况而定, 如:同样10组淋巴结转移, 有时需合并切除脾脏, 而有时可行保留脾脏的淋巴结清扫术, 而胰、十二指肠切除, 该术式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多, 若无确切根治可能, 采用此类手术应特别慎重, 而减少并发症及降低死亡率, 术中良好暴露至关重要, 故我们有3例患者采用胸腹联合切口, 另外注重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 对减少并发症及提高手术成功率及远期生存率有重要作用[2]。有报道称营养情况良好的患者术后死亡率, 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均低于营养不良患者[3]。所以术前应注重纠正患者的低蛋白血症、贫血等以提高手术的耐受性。
3.3 疗效评价
本组病例说明进展期胃癌, 经联合脏器切除后提高了。患者生存率提高, 而未见明显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提高, 但我们仍应严格掌握联合脏器切除指征, 应从客观实际出发, 给予患者最佳的个体化措施, 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期均得到改善。
摘要:进展期胃癌病人手术时施行联合脏器切除术, 由于其切除的彻底性而得到一些外科医生的认可, 另一些外科医生不主张联合脏器切除, 认为它会增加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 且对远期生存率亦无定论。
关键词:胃癌,联合脏器切除,疗效
参考文献
[1]吕青, 程中, 补系云.晚期胃癌姑息切除的价值[J].癌症杂志, 2001, 11 (1) :69~70.
[2]郭志义, 胡阳, 庞明辉, 等.高龄胃癌病人围手期处理及营养支持[J].中国外科杂志, 2005, 25 (3) :154~156.
“创新胃癌手术”等 篇4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系恶性肿瘤。传统的胃癌根治术后,容易出现消化液反流、吞咽困难等问题,给患者带来持久而难以忍受的痛苦。同时,由于胃体切除破坏了叶酸、维生素B12、铁元素吸收的内环境,导致病人长期贫血及营养不良,甚至引起机体衰竭。如何在保证根治切除范围的同时,有效遏制消化液反流及保留远端部分胃体,提高病人术后生活质量,已成为当前肿瘤外科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外科病房主任薛英威教授等人首创“保留贲门的近端胃癌根治术”,其主要方法是:在上切端线位于贲门下1~2厘米处,将吻合器头部荷包包埋于此区域,以术中病理证实为无癌残留为前提条件,然后利用常规方法吻合胃断端,同时施幽门成形术。在清扫1、2站淋巴结时,注意保留迷走神经腹腔支及肝支,对贲门旁淋巴结细致清扫,定点清除,实现了在不影响根治术治疗效果的前提下,保存食管和贲门括约肌的解剖生理结构的目的。实践证明,创新胃癌手术杜绝了病人术后长期烧心、反酸等消化道反流症状,避免了术后贫血的发生。
经检索查实证实,这种创新手术在国内外尚未见到文献报道。
火罐法治疗儿童呼吸病
火罐疗法作为祖国医学传统的自然疗法,在基层和民间有广泛的应用。但以前该疗法多用于外伤和腰腿痛等,在内科应用较少,儿科的临床应用更为鲜见。
浙江萧山市中医院洪佳璇主任医师最近领衔完成了“儿童哮喘(肺炎)的火罐疗法防治技术”。课题组采用游走罐加定罐的动、静结合背穴吸技术,对75名哮喘发作期患儿进行治疗。患儿在治疗期间未用任何中西药物。治疗期间,观察肺功能指标变化和临床疗效。结果证实,火罐疗法对儿童轻度和中度哮喘发作的肺功能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其对轻度和中度哮喘发作的有效率分别为81.8%和71.4%。临床实践表明,儿童哮喘发作初期,仅用火罐治疗即可有效缓解症状与体征,提示有哮喘病史的儿童,哮喘刚发作时即用火罐治疗,可以预防和阻止哮喘发作。同时,火罐疗法对儿童肺炎也有较好疗效。如一位6岁女孩,患间质性肺炎两月多,用了多种抗生素均无效,改用中药加火罐治疗3周后痊愈。
据悉,“儿童哮喘(肺炎)的火罐疗法防治技术”已通过专家论证,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中医临床适宜技术推广项目。
中药治疗地中海贫血
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领衔、解放军303医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等组成的课题组,历经20余年完成的有关中药治疗地中海贫血的国家攻关课题。不久前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科技成果一等奖。
地中海贫血是世界上发病率最高、危害性最大的单基因遗传性疾病,我国的患者和基因携带者约有3000万人。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诸省和新疆,其中海南、广东、广西为高发区。目前尚无有效根治方法,重病人需终生输血和除铁治疗。广安门医院中西医结合专家吴志奎教授以中医“肾藏精生髓”理疗为依据,大胆提出“肾生髓,髓生血”的科学假说,并研制出益髓生血颗粒,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解放军303医院组成国家课题攻关组。课题组成立后,深入广西高发区,历经20余年12批次的临床研究,累计治疗β-地中海贫血患者156例。以国际公认的诊断与疗效评价标准衡量,患者在临床症状的改善与血液指标的升高方面有非常好的一致性,总有效率为92.9%。对其中145位病人做停药3~6个月的随访,该药的平均疗效维持时间为2~4个月。
参加课题验收的专家评价:中药治疗地中海贫血显示了充分的优势,探索出一条治疗该病的成功之路,其研究的整体水平达到了国际领先。
腋动脉引流治疗下肢动脉堵塞
浙江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医师创造出一套新的血液流动系统,用一根长达84厘米的人工血管,从皮下“隧道”将手上的血液引流到腿上,解决了患者下肢动脉堵塞的问题。
患者今年75岁,两年前发现脚经常疼痛,去年年底确诊为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今年3月疼痛加剧。到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时,医生发现其双足冰凉,左脚脚趾已出现坏死现象。血管造影显示,双肾动脉开口以下主髂动脉已完全闭塞,只有手术才能彻底解决问题。但传统手术需要剥离硬化闭塞的主髂动脉,用人造血管代替,手術创伤过大,易出现肺部感染、切口裂开、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同时,患者有高血压且装有心脏起搏器,手术风险极大。经过科学的设计,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血管外科舍弃了传统手术方法,采用皮下钻“隧道”的方式,将长达84厘米的人工血管从腋动脉直接接到股动脉上,将手上的血直接引流到腿上。手术后,患者冰凉的双脚很快变得温暖,由蜡白泛出红润,疼痛也消失了。
胃癌切除手术 篇5
关键词:顺行法胃大部切除,胃癌,临床效果
胃癌是临床上常见的癌症类型,其不但为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重大影响,同时也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形成了一定威胁。根治性胃癌切除术是包括切除病变器官,对胃部周围的淋巴结进行彻底清扫,并对消化道进行合理重建的手术方式。现如今胃部切除术在临床上主要有自下而上的逆行切除术以及自上而下的顺行切除术,大量研究结果显示顺行切除术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疗效[1]。本次研究将就随机选取2012年月至2014年5月于本院就诊的6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顺行法胃大部切除在胃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现将分析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4月至2014年5月于本院就诊的6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胃癌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8例;患者年龄39~78岁,平均年龄(57.3±2.1)岁;其中36例为分化性癌,24例为未分化型癌;其中13例处于膨胀型生长,47例属于浸润型生长;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晓本次研究目的,其均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全身麻醉,均于上腹正中切口,并进行常规切口保护、探查。肿瘤浆膜面封闭以及结扎胃周4条回流静脉,切除左半大网膜及部分脾胃韧带,确定胃大弯侧切断点;显露肝胃韧带、打开胃胰皱襞,清扫淋巴结,除2例患者行BillrothⅠ式吻合之外,其余所有患者均以改良BillrothⅡ式(或Roux-en-Y)进行消化道重建。
2 结果
本组60例患者中34例行根治性胃切除术,23例行姑息性胃切除术,3例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平均清扫淋巴结(23.4±1.4)枚;除1例术后因胰漏死亡外,所有患者经手术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明显好转;本次研究中共6例患者出现术后不良反应(10.0%),其中3例患者切口感染、2例患者肺部感染、1例患者吻合口狭窄、1例患者腹腔出血。
3 讨论
胃癌是生长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据相关研究显示该病症的发病概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位居第3位,其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的发病率最高[2]。由此可见该病症已经成为了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手术治疗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胃癌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早期胃癌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但长期以来胃癌的发现一般较晚,故临床上手术治疗效果欠佳,因此加大对早期胃癌患者的检出概率,是提高胃癌患者生存概率重要途径。
彻底清除病灶以及受浸润的其他脏器、淋巴结是根治性切除术的基本要求,其也是可能达到治愈效果的主要方式。近年来,临床医学上关于胃切除的范围有了近乎一致的结论,即切除位置要求离肉眼可见的肿瘤边缘至少5 cm,远端癌应切除十二指肠第一部分的3~4 cm,近端则应切除食管下端的3~4 cm[3,4]。
顺行法胃大部切除术的最大优点就是可以降低手术对于病变的刺激,从健康的组织进行手术,在不刺激病变位置的前提下,迅速分离病变组织与健康组织。另一方面笔者通过本次研究也验证了顺行法胃大部切除术十分符合外科无瘤手术以及无触摸胃癌根治术基本原则这一概论。该项研究结果证明该手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切缘的癌残留以及癌细胞种植。而在早期切断胃左血管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瘤细胞通过该通道向其他位置转移。从本次研究结果中笔者得到以下几点心得体会:(1)因为胃癌会通过浸润转移等形式累及其他临近器官,故行根治性联合脏器切除术具有较好疗效。(2)因为术中肉眼并不能准确判断肿瘤的浸润范围,故在行联合脏器切除术时最好进行术中组织病理学检测。(3)利用闭合器闭锁近侧残胃,重建消化道时再开放胃大弯侧,术中利用常规蒸馏水灌洗腹腔,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术野污染。
综上所述,顺行法胃大部切除术治疗胃癌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其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手术对病变的刺激,且符合外科无瘤手术操作以及无触摸胃癌根治术的基本原则,故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万远廉,刘玉村,汤坚强,等.脏器联合切除治疗T4期胃癌69例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2013,42(8):594-596.
[2]詹文华,张一楚.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进展期胃癌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2,21(7):398-400.
[3]尹浩然,陈军,朱正纲.远端胃癌根治术的手术方法及要点[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13,6(2):101-104.
胃癌切除手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临床研究过程中常用的随机抽样分组方法, 在过去一段时间内 (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 , 抽取来我院就诊的72例患有早期胃癌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 将其分为两组。划分在A组的研究对象中包括19例男性和17例女性;该组研究对象中年龄最大者72岁, 年龄最小者41岁, 平均年龄56.4岁;划分在B组的研究对象中包括21例男性和15例女性;该组研究对象中年龄最大者74岁, 年龄最小者39岁, 平均年龄57.2岁。所抽取患者的所有自然资料, 不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可以在研究过程中予以分析比较。在接受治疗前, 所有患者都经过了相关的临床检查之后予以确诊。
1.2 方法
将72例研究对象资料, 进一步分为A、B两组, 平均每组36例。采用常规胃部分切除手术对A组患者进行治疗;采用保留幽门与迷走神经的胃部分切除术对B组患者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内出现并发症的情况、手术时间、住院治疗时间进行比较分析。
1.3 数据处理
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得到相关数据, 均采用常用的SPSS 14.0数据处理系统予以处理, 当P<0.05时, 可以认为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并发症的人数明显少于A组患者, 且具有非常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 ;该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治疗时间明显短于A组患者, 且具有非常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 。经过仔细研究后我们发现, B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内出现
3 讨论
对早期胃癌进行治疗主要采用PPG手术的方法, 将幽门袖管保留1.5 cm的长度。然而, 进行PPG手术后的患者均会出现餐后腹胀的现象[2]。为了对这种情况予以改进, 一些专家在进行手术时将横断面与幽门之间的距离改为2.5cm, 最后发现改为2.5 cm后进餐后的症状要明显比1.5 cm时好得多, 这也结果表明在幽门环的运动中对残留胃窦的长度进行推测具有重要作用。相关文献曾指出在PPG术后的早期存在25%~39%的患者会出现胃潴留的现象, 有学者将PPG手术的幽门袖管改为3 cm, 最后发现术后早期仅存在不到8%的患者会出现胃潴留[3]。有专家将吻合与幽门之间的的平均距离提升至大于4 cm, 将幽门下动脉和胃右动脉的第1分支予以保留用来对幽门袖管的血供予以保证, 该实验结果得出在进餐后在本组出现消化道不适症状的患者中, 居然不存在是胃潴留所引起的。有学者曾总结出PPG手术方式的重点为:将幽门及幽门上幽门袖管保留4 cm左右;将幽门下动脉和胃右动脉的第1分支予以保留用来对幽门袖管的血供予以保证[4]。
总而言之, 应用保留幽门与迷走神经的胃部分切除术对患有早期胃癌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突出, 可以使患者的治疗时间明显缩短,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从而从根本上减轻患者的痛苦, 使治疗更安全。
摘要:目的 对应用保留幽门与迷走神经的胃部分切除术对患有早期胃癌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抽取72例患有早期胃癌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 将其分为A、B两组, 平均每组36例。分别采用常规胃部分切除手术和保留幽门与迷走神经的胃部分切除术进行治疗。结果 B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内出现并发症的人数明显少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治疗时间明显短于A组患者。结论 应用保留幽门与迷走神经的胃部分切除术对患有早期胃癌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突出。
关键词:保留幽门,迷走神经,胃部分切除,早期胃癌
参考文献
[1]陈峻青.日本胃癌处理规约第十三版重要修改内容简介.中国胃肠外科杂志, 2009, 12 (13) :211-212.
[2]胡祥, 曹亮, 于艺, 等.保留幽门和迷走神经的胃部分切除手术对早期胃癌的疗效观察.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0, 13 (12) :907-909.
[3]陈道达.消化道溃疡大出血和穿孔的外科治疗.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08, 18 (14) :248-249.
全胃切除治疗胃癌护理体会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3月——2013年2月前来我院治疗的180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全胃切除治疗。将1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患者90例。观察组:男性患者66例,女性患者24例;患者年龄在40岁——70岁之间,平均年龄43.6岁±2.3岁。对照组:男性患者64例,女性患者26例;患者年龄在41岁一—72岁之间,平均年龄44.6岁±2.4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情况。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护理,观察患者康复状态,给予药物止痛,按时记录患者生理指标。观察组:对患者实施优质护理。通过和每一位患者谈心,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提高自信心[1]。术前3天遵医嘱给病人使用肠道灭滴灵、丁胺卡娜霉素等[2],保持肠道空虚和清洁。持续胃肠减压,保持胃肠减压通畅,及有效的负压吸引[3]。术后6小时血压平稳后改半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雾化吸入帮助排痰,并加腹带[4]。
1.3 观察指标
本研究设定治愈、好转、并发症3项观察指标。治愈:患者经过术后护理,康复理想,无异常状况,可回家休养,饮食、睡眠质量较高。好转: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出现明显康复迹象,无并发症,存在微小炎症,及时处理,未对康复造成过大影响。并发症:患者在术后出现并发症,影响康复进程。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处理相关数据与资料;统计方法包括趋势x2检验以及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检验标准。
2 结果
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观察组患者治愈65例(72.2%),好转20例(22.2%),并发症5例(5.6%),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治愈45例(50.0%),好转18例(20.0%),并发症27例(30.0%),总有效率为70.0%。全胃切除虽然是治疗胃癌的有效方法,但对患者的身体伤害较大,很容易产生并发症。在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积极推行优质护理,减少患者的病痛,提高康复水平。
3 讨论
到目前为止,全胃切除仍然是根治胃癌的有效方法。但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老龄化愈加明显,很多高龄患者在实施全胃切除后,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并发症概率大,这就要求全胃切除治疗胃癌的护理工作进一步提升。本研究认为,在今后的工作中,全胃切除治疗胃癌的护理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心理护理。全胃切除会对患者的饮食造成极大影响,并且限制患者的身体活动。心理护理主要是打消患者的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要向患者灌输正确、积极的思想,告诉患者正确的医疗理论和学术成果,促进患者心理上的健康。第二,患者无论是在医院休养还是在家休养,都必须严格遵循术后要点,自己控制一些行为,尤其是在饮食方面,在无人看护状态下,仍然要按照医嘱来进食,否则会影响治疗效果。第三,护理人员需时刻观察患者的身体变化和行为变化,帮助患者第一时间解决病痛,提高康复水平。综上所述,全胃切除治疗胃癌的护理工作,必须根据个体患者的情况来展开,减少不必要的问题出现。
摘要:目的:讨论全胃切除治疗胃癌的临床护理,为日后的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2月前来我院治疗的180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全胃切除治疗。将1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患者9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情况。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观察组患者治愈65例(72.2%),好转20例(22.2%),并发症5例(5.6%),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治愈45例(50.0%),好转18例(20.0%),并发症27例(30.0%),总有效率为70.0%。结论:全胃切除虽然是治疗胃癌的有效方法,但对患者的身体伤害较大,很容易产生并发症。在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积极推行优质护理,减少患者的病痛,提高康复水平。
关键词:全胃切除,胃癌,护理
参考文献
[1]陈岩.对行全胃切除术的50例胃癌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护理的体会[J].当代医药论丛,2014,08(09):94-96.
[2]赖雪梅,张桂莲.饮食护理干预对全胃切除术后饮食相关并发症的影响[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15(06):169.
[3]高雁.高龄胃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后护理探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08(07):96-97.
胃癌切除手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普外科2004年2月-2012年1月收治胃癌全胃切除术40例临床资料进行观察和分析,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47~82岁,平均(65.6±13.4)岁;胃癌的发生部位:贲门12例,胃体部12例,胃窦9例,胃底7例;肿瘤临床分期:Ⅰ期:11例,Ⅱ期15例,Ⅲ期9例,Ⅳ期5例;组织病理学分型:腺癌21例,黏液腺癌16例,印戒细胞癌3例。依据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术式不同分为重建Ⅰ组(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组)20例和重建Ⅱ组(非离断式Roux-en-y吻合术组)20例。
1.2 方法
1.2.1 重建Ⅰ组
采用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患者取上腹部正中切口,对胃癌进腹部探查,对胃进行游离,将胃周淋巴结清扫,将近端空肠经过结肠前上提,在距离曲氏韧带15.0 cm和残胃进行残端吻合,吻合方法是首先将系膜缘处切开空肠。在距离吻合口向输出袢40 cm和向输入袢5 cm处做一个空肠的侧侧吻合,吻合口长度为2.0 cm。在距离胃空肠吻合口2 cm处通过7号线贴着接近空肠系膜缘贯穿系膜没有血管的区域,做一个外荷包,结扎阻断输入袢空肠。对空肠浆肌层进行间断缝合数针。
1.2.2 重建Ⅱ组
采用非离断式Roux-en-y吻合术,胃癌患者常规行胃癌根治术,上提距离Treizs韧带25 cm处空肠和残胃作端侧吻合,输入袢对着胃大弯侧,在吻合口下方10 cm处行空肠输入袢和输出袢之间做空肠-空肠Braun吻合。在距离胃空肠吻合口下方2 cm输入肠袢通过10号丝线对空肠系膜无血管区结扎,阻断空肠,将束扎处上肠壁、下肠壁肌层进行间断性缝合,从而形成非离断式Roux-en-y吻合术。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胃癌全胃切除术患者消化道重建时间、术式重建出血量、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情况;观察两组胃癌全胃切除术患者术后并发症腹痛腹泻、反流性食管炎、“倾倒”综合征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 15.0建立数据库,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消化道重建时间、术式重建出血量、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情况比较见表1。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见表2。
例(%)
3 讨论
胃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全胃切除术是常用的临床治疗方式[5,6]。胃切除后可能失去幽门,幽门括约肌功能丧失,患者的生理解剖功能破坏,胃的泌酸功能降低,胃窦-幽门泵功能丧失,胃排空障碍和十二指肠逆向蠕动增加,碱性的胆汁和十二指肠液发生了反流,从而加重了对于胃黏膜的损伤,形成碱性反流性胃炎[7,8]。另外非离断式Roux-en-y吻合术在不切断空肠的前提下行胃空肠吻合加Brown吻合,阻断输入襻空肠,进而减少了吻合口漏发生的几率,减少出现异位起搏点促使空肠产生逆向蠕动,进而降低潴留综合征发生率[9,10]。本研究通过胃癌全胃切除术33例临床资料进行观察和分析,依据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术式不同进行分组,结果表明,重建Ⅱ组胃癌全胃切除术患者消化道重建时间、术式重建出血量、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明显优于重建Ⅰ组,同时两组腹痛腹泻、反流性食管炎、“倾倒”综合征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综上所述,非离断式Roux-en-y吻合术创伤小,可以促进术后患者消化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的。
摘要:目的:探讨胃癌切除后不同重建方式的情况。方法:分析本院收治胃癌全胃切除术40例临床资料,依据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术式不同分为重建Ⅰ组(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组)20例和重建Ⅱ组(非离断式Roux-en-y吻合术组)20例。结果:重建Ⅱ组胃癌全胃切除术患者消化道重建时间、术式重建出血量、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明显优于重建Ⅰ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腹痛腹泻、反流性食管炎、“倾倒”综合征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结论:非离断式Roux-en-y吻合术创伤小,可以促进术后患者消化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胃癌,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非离断式Roux-en-y吻合术
参考文献
[1]包国强,李红梅,何显力,等.胃癌全胃切除后不同消化道重建术式对消化吸收功能的影响[J].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2008,2(1):40-42.
[2]董振江,武来兴,李恩军.胃癌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研究[J].河北医药,2009,31(21):2953-2954.
[3]束长新.胃癌全胃切除术后两种消化道重建术式疗效的比较[J].浙江临床医学,2011,13(1):38-39.
[4]康明,马小庆,王俊,等.全胃切除术后二种消化道重建术临床效果比较[J].浙江临床医学,2006,8(10):1079-1080.
[5]卫洪波,魏波,郑宗珩,等.全胃切除术后三种消化道重建术式的比较研究[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6,9(4):301-304.
[6]祁付珍,黄明德,张建淮,等.全胃切除术后三种消化道重建术式的对比观察[J].山东医药,2008,48(41):57-58.
[7]赵国华,许国岩,赵宜良.全胃切除术后三种消化道重建术式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9,14(3):229-231.
[8]黄家良,李春平.胃癌全胃切除术后不同消化道重建术的对比研究[J].实用癌症杂志,2008,28(6):657.
[9]赵东红.改良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应用观察[J].山东医药,2011,51(34):47-48.
胃癌切除手术 篇9
【关键词】 中药;全胃切除胃癌根治术;肠功能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total gastrectomy for gastric cancer intestinal function of evaluation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otal gastrectomy for gastric cancer Chinese medicine intestinal function of. Methods: total gastrectomy for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after radical mastectomy in 40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used in postoperative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infusion therapy, 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postoperative intestinal function recovery. Resul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of postoperative intestinal function recovery was superior to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ignificant ( P < 0.05 ). Conclusion: total gastrectomy for gastric cancer after radical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postoperative intestinal function recovery for patients, comprehensive recovery.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tal gastrectomy for gastric cancer; intestinal function
全胃切除胃癌根治是治療晚期胃癌的主要方法,而术后患者往往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所以全胃切除胃癌根治术后合理的营养支持对改善患者全身营养状况意义重大[1]。近年来,我们对80例胃癌患者术后给予中药治疗,观察其对对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月我院40例胃癌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男29例,女11例;年龄36-74岁,平均年龄52.8岁。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0例,对两组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23>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实验组:术前给予健脾益气养胃中药党参粥,党参粥:党参15克,大米50克,姜3片。将党参加水浸泡半小时,水煎取汁,共煎两次,两药混匀,分为两份,早晚鼻饲。对照组常规输液治疗。
1.3 观察指标 ①肠功能的测定:手术结束的时间至病人第一次排气/排便的时间,二者之间的差值即为肠功能的恢复时间(h);②观察两组患者肠鸣音的恢复时间、肛门排气的时间、术后腹痛、腹胀、腹泻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Foxpro7.0数据库软件录人,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x±s表示,以两样本均数t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比较。
2.2 两组患者术后腹痛、腹胀、腹泻发生率。
3 讨论
胃癌是源自胃粘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占胃恶性肿瘤的94.5%。胃癌在我国发病率很高,死亡率占恶性肿瘤的第一位。早期胃癌多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当临床症状明显时,病变已属晚期。全胃切除胃癌根治是治疗晚期胃癌的主要方法,而术后患者往往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所以全胃切除胃癌根治术后合理的营养支持对改善患者全身营养状况意义重大[2]。一直以来,营养不良是所有胃肠病人的烦恼,其中大部分癌症患者都会接受胃肠的部分或全部切除手术。过去,这些病人的术后营养主要依靠静脉输液。但是长期静脉输液,不但医疗费用高,还会出现肠功能衰竭、肠细菌易位等并发症,在许多腹部危重症中,长期不使用肠道功能会导致肠道屏障的损害,继而使细菌、毒素进入人的血液循环中,造成重要器官功能的损害,后果严重。
党参粥可益气补虚、健脾养胃,适用于气虚体弱、脾胃不足、倦怠无力、面色黄白、饮食减少、食欲不振、反胃呕吐、大便稀薄等。党参,以产于山西上党者为佳。党参已被确定为“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中医认为,党参性味甘、平,入肺、脾经,有补中益气之功,明党参,为伞形科植物明党参的根。中医认为,本品性味甘、微苦、微寒,入肺、胃、肝经,有润肺化痰、养阴生津、和胃解毒之功,适用于肺热咳嗽、呕吐反胃、食少口干、贫血、眩晕、妇女白带、疔毒疮疡等。党参、明党参二者均有补气作用,但党参性味甘平,以补中益气见长,多用于肺脾气虚症,明党参性味苦寒,以润肺生津为优,多用于肺胃实热症。二者名虽相似,但功用有异,临床使用时应予以注意[3]。
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相比,肠内营养有助于肠道屏障结构和功能的维持;减少肝功能损害及感染有关并发症的发生;直接提供谷氨酰胺等条件必需营养素,减少肠道细菌和毒素移位的发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降低营养药品的费用。只要在肠道还有功能且能安全使用的情况下,患者应当首先选用肠内营养,且肠内营养在手术后24小时内就可以实施,有些甚至6小时后就开始实施肠内营养供给。肠道不仅具有消化和吸收功能,还有重要的免疫功能 [4]。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情况要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全胃切除胃癌根治术后中药治疗可有效促进术后肠功能的恢复,有利于病人全面恢复。
参考文献
[1]毛一雷,卢欣,桑新亭,等.外科术后患者允许性摄入不足的前瞻、随机、对照临床研究[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0,20(10):612-615
[2]伍晓汀,张明鸣.术后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代谢特点及营养支持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9,26(12):923-925.
[3]吴国豪,张延伟,吴肈汉.消化道肿瘤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疗效研究[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10,8(1):56-57.
胃癌全胃切除结肠代胃的临床分析 篇10
关键词:胃癌,全胃切除,结肠代胃,分析
胃癌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 其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胃癌根治性手术。而给予全胃切除后消化道的重建对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具有较大的影响[1], 与患者的营养状况和生存质量之间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本文对我院2007年6月—2008年6月30例行胃癌全胃切除结肠代胃患者进行临床观察,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7年6月—2008年6月收治30例行胃癌全胃切除手术患者, 其中男18例, 女12例, 年龄35岁~75岁, 平均年龄 (52.5±6.2) 岁;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及X线胸片、CT等检查确诊。其中贲门癌12例, 胃体癌10例, 残胃癌5例, 弥散性癌2例, 胃底癌1例;病理分型有腺癌15例, 黏液腺癌8例, 恶性淋巴癌6例, 类癌1例;TNM分期Ⅰ期1例, Ⅱ期8例, Ⅲ期19例, Ⅳ期2例。
1.2 方法
给予所有患者结肠代胃消化道重建治疗。首先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 对回盲部位升结肠以及其周围肠系膜进行钝性游离, 并对右结肠血管蒂和阑尾进行切除, 从回肠末段到结肠的动静脉处细心游离系膜。根据回肠系膜的具体情况给予动静脉保留治疗方案或者切除方案, 将距离回盲部8 cm左右处的回肠切断, 切断19 cm左右处升结肠, 向上提起腹部方向的回盲部升结肠, 同时按照逆时针的方向将其旋转。对食管下端同回肠、位于回肠末段近侧断端同升结肠远端采用吻合器分别对其进行吻合操作, 然后将大小肠系膜关闭, 完成消化道重建术。保留幽门结肠代胃术具体操作方法为:在患者胃肿瘤至少离幽门10 cm处, 第1站淋巴结以外以及幽门周围无淋巴结触及处, 将2.0 cm的胃窦部和幽门保留, 将横结肠进行游离, 并将结肠中动脉保留, 选用带血管蒂结肠20 cm~30 cm的一段, 为防反流可以在远端食管实行端端套入式吻合, 近端与幽门给予端端吻合操作。结肠代胃术:给予远端与十二指肠端端吻合操作。术后第1天给予患者肠外营养并少量的肠内营养, 可以通过十二指肠营养管供给, 逐渐过渡, 到第7 d~10 d就可以给予完全肠内营养供给直至恢复正常经口进食。
2 结果
30例患者手术平均时间 (165.2±6.2) min, 术后均恢复良好, 血清蛋白以及血红蛋白水平均处于正常范围内, 肝肾功能、生化以及心电图检查均正常, 平均住院时间 (10.5±1.2) d。随访1年内生存率为92.9%, 3年内生存率为75.7%, 5年内生存率为46.5%。
3 讨论
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对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产生较大的影响。传统的食管空肠吻合术要将十二指肠跳过, 容易造成患者术后进食量下降, 导致机体出现营养不良的状况[2]。临床上较为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术要求术后患者要恢复一个具有正常功能的消化道, 具有较为良好的抗反流作用, 同时还要保持消化道的正常生理特点以及连续性。在结肠代胃手术中, 将患者的升结肠上提到患者腹部代替胃, 能够有效增加患者的食物储备量, 同时还能有效防止发生反流性食管炎。该术式将患者除胃以外的全部消化道均保留, 故给患者造成的食物营养的吸收影响相对较小, 术后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概率也相对较低。
全胃切除消化道重建术式相对较多, 一般临床上较常采用的就是空肠双腔或者三腔代胃术, 术后患者进食其食物不通过十二指肠, 胰液与胆汁分泌失去食后同步化, 且缺乏一个较好的容积, 对食物的贮存、消化以及吸收均能产生较大的影响[3]。本文实施保留幽门结肠代胃术时, 术者代替胃时采用一段长约20 cm~30 cm的带血管蒂的结肠段, 这就使残胃以及空肠提到胸腔进行消化道重建的操作相对简单化, 能够使肿瘤得到最大限度的切除, 也能起到预防反流性食管炎的作用。术后患者不会产生胸骨后烧灼感, 又能够使食物在代胃结肠中的蠕动得到缓解, 使食物能够通过生理途径逐渐进入十二指肠, 利于肠道发挥消化吸收作用。保留幽门能够有效减少或者避免传统胃切除术导致的倾倒综合征, 避免出现十二指肠反流情况而损害到代胃肠管黏膜以及吻合口。大量研究表明, 带蒂结肠间质代胃术式具有的“胃容积”相对较为良好, 较符合生理需求, 能够有效防止患者术后发生反流性的食管炎, 提高患者胃癌全胃切除术后的生活质量。
本文30例胃癌全胃切除结肠代胃患者的平均手术用时 (165.2±6.2) min, 术后患者均恢复良好, 对患者进行血液指标检查, 其血清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均处于较为正常的范围内, 肝肾功能、生化指标以及心电图检查均恢复到正常范围, 患者平均住院 (10.5±1.2) d后均痊愈出院。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 其1年内生存率为92.9%, 3年内生存率为75.7%, 5年内生存率为46.5%。综上所述, 给予胃癌患者全胃切除结肠代胃的方法进行治疗, 其临床效果较为显著, 能为患者提供较为理想的消化道, 进而有效改善术后的早期营养状况,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兆坤.胃癌全胃切除预后分析及消化道重建方式对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影响的临床研究[D].复旦大学, 2012.
[2]郭峰山.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治疗胃底、贲门癌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7 (23) :3034-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