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大部切除(共10篇)
胆囊大部切除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40例急性胆囊炎患者中, 男性18例, 女性22例, 年龄60~84岁, 平均年龄68.6岁。发病后24h内入院24例, 48h以上入院10例, 72h以上入院6例。90%既往有慢性胆囊反复发作史, 病史2h~30年。初次发病诊断急性胆囊炎10例 (占25%) 。并存有高血压23例、糖尿病15例、心肌供血不良16例、腹部有手术史6例。全部病例均行B超检查:萎缩性胆囊炎、胆囊多发结石35例, 胆颈部结石嵌顿, 化脓性胆囊炎5例。术中发现:胆囊与周围广泛粘连成团块状14例, 胆囊肿大积液7例, 萎缩的胆囊包裹着结石14例, 胆囊坏疽穿孔3例, 胆囊壁浆膜片状坏死2例。
1.2 手术方式
进入腹腔后首先辨认确定萎缩的胆囊壁与周围粘连的关系, 分离胆囊及肝门粘连, 以纱布做分隔保护胃、十二指肠及横结肠, 充分显露胆囊及十二指肠韧带, 探查明确诊断后, 考虑常规切除困难时, 采用本方法。试行分开显露胆囊底部, 用电刀切开胆囊底, 吸出胆囊内脓性胆汁或积脓, 取净结石, 手指伸入胆囊内引导切开胆囊体前壁直至胆囊颈, 同时分离胆囊周围的粘连组织, 显露胆总管, 结扎胆囊管, 而后切除胆囊体前壁大部, 对深在不易显露的胆囊后壁黏膜搔刮, 遇可疑病变, 取组织做冰冻切片检查, 用1%石碳酸、75%乙醇、盐水依次处理, 检查有无胆漏及出血, 如有出血, 可电灼止血。烧灼后的胆囊腔隙及残存的胆囊后壁浆膜组织无需缝合, 冲洗后放胶管引流。
2 结果
全部完整切除胆囊, 全部置腹腔引流管, 40例术后治愈出院, 治愈率100%。住院时间6~54d, 平均14.6d。术后并发症7例, 其中切口感染2例, 肺部感染5例, 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7例发生并发症患者中6例合并其他疾病。全组术后无胆瘘或隔下感染。发病72h以内行手术者30例, 72h以上行手术者10例, 术后发生并发症者分别为8例 (26.7%) 和5例 (50%) , 后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要高于前者。全组术后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1~5年, 无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术后6个月~12个月复查彩超40例, CT扫描12例, 未发现“小胆囊”和胆总管结石。
3 讨论
3.1 老年人急性胆囊炎的特点
患者处于应急状态, 对手术的耐受性较低[1]。胆囊在急性期, 炎症致局部水肿、粘连, 解剖不清, 甚至胆囊坏疽穿孔[2], 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 对炎性反应的应激反应差。在胆囊结石并胆囊炎时病情进展快炎性反应消退慢, 同时伴有全身动脉硬化及局部炎性反应, 胆囊动脉管径变窄甚至闭塞。一旦疾病急性发作, 则病情进展迅速恶化, 胆囊化脓、穿孔或脓性胆管炎, 出现中毒性休克。老年急性胆囊炎不行手术, 胆囊穿孔的危险性高达40%~70%, 且病死率高[3]。患者各年龄组均可发病, 尤其老年患者, 多系统并发症不容忽视[4]。老年人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多系统疾病, 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和手术的风险。本组有34例合并有其他疾病。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 神经冲动传导功能减退, 对痛觉感应和应激反应迟钝, 且由于腹部肌肉松弛或肥胖, 患病后临床表现不典型, 症状隐匿, 而病理改变严重, 故易致漏诊、误诊。
3.2 手术时机的选择
对于老年人急性胆囊炎是否应采用手术治疗以及手术治疗时机的选择看法仍未统一, Norrby[5]与AddisonL[6]认为, 老年人急性胆囊炎一旦确诊, 应早期手术治疗。老年人急性胆囊炎多是在慢性炎症基础上发病, 临床表现往往与疾病的病理变化不一致, 甚至一些患者胆囊穿孔时仅有轻微的腹痛和上腹部压痛。所以, 一些患者就诊较晚, 本组有6例发病至就诊时间超过72h, 导致失去早期手术治疗的机会。一般认为, 发病72h以上、胆囊三角充血水肿、粘连严重, 手术操作困难, 倾向于急性炎症期过后手术, 但72h不应该是绝对界限。Madan等[7]主张在发病48h内手术。本组有20例发病72h以后手术治疗, 均治愈, 但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72h内手术者。由于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 术前常并存多种疾病增加了手术风险, 所以术前应全面检查, 以了解各脏器的功能状态, 对有糖尿病、低蛋白血症、心律失常、慢性肺病、电解质紊乱等合并症要积极纠正, 改善患者手术耐受能力, 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与方式。研究表明, 年龄并不是胆管手术的禁忌证, 只要术前做好充分准备, 加强术中、术后监护, 加强抗炎, 提高手术技巧, 对于胆囊切除术, 一般老年人是可以耐受的。
3.3 围手术期的处理
术前详细掌握病史, 全面体格检查, 正确评价脏器功能。评估患者对麻醉、手术的耐受性及手术难度, 纠正内环境紊乱, 禁食, 全身支持疗法, 选用抗生素。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协助治疗。术后除常规心电监护、吸氧外, 需及时发现和处理心、肺、肾等器官的并发症, 维护重要脏器的功能。
3.4 术中术后及并发症防治
因感染反复发作, 胆囊壁纤维组织增生, 炎性粘连水肿, 造成胆囊三角解剖不清。行胆囊大部切除, 可以取石, 去除炎性坏死的病灶。胆囊大部切除因失去残留的胆囊黏膜与胆管系统的连续, 因而可避免结石复发, 不仅避免了因强行胆囊切除可能造成的胆管损伤或出血, 又可免去因只完成单纯胆囊造瘘, 术后不得不面临困难的Ⅱ期手术。对切除困难的胆囊不失为一种有效而实用的方法;胆囊大部切除不过分强调解剖胆囊三角, 对粘连严重者, 可避免手术副损伤。有操作简单、省时、缩短手术时间、安全、效果确切、出血少的优点, 有利于高龄患者的恢复;残存的胆囊后壁黏膜经搔刮, 石碳酸, 乙醇, 盐水处理后, 已无分泌功能。彻底治疗后, 残存的部分胆囊浆膜无需缝合。本组证实, 此术式术后无胆瘘, 无膈下感染, 无残余脓肿形成。术中注意保护伤口, 由于此类患者炎症重、粘连多, 胆囊大部切除存在腹腔污染及局部渗血、渗液或漏胆, 故应术中常规腹腔冲洗及放置引流管。这不仅可引出炎性渗液, 更重要的是术后易观察到有无出血和胆漏, 以便及早发现及处理。本组患者均无胆漏、出血发生。术后部分感染可能与老年人免疫力低下有关。
老年急性胆囊炎应积极早期手术治疗, 同时重视治疗合并症, 加强围手术期处理, 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 而不宜过分提倡先保守治疗后转为择期手术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胆囊炎胆囊大部切除术时机的选择、围手术期处理和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行胆囊大部切除术老年急性胆囊炎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35例、非结石性胆囊炎5例) 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40例均无死亡, 无胆管副损伤。切口感染2例、肺部感染5例;术后恢复均顺利。经随访效果满意。结论老年急性胆囊炎无手术禁忌时应及早行手术治疗, 重视围手术期处理和术中操作, 术后观察、充分引流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急性胆囊炎,胆囊大部切除术,老年人
参考文献
[1]沈万川, 张丽霞, 陈哲, 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老年人急性胆囊炎中的应用[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06, 11 (6) :529-531.
[2]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577-579.
[3]陈占斌, 邓伟均.68例急性老年性胆囊炎手术治疗体会[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5, 14 (4) :626-627.
[4]张会健, 陶凯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风险防范的探讨:附308例报告[J].医师进修杂志, 2003, 26 (4) :11-13.
[5]Norrby S.Early or delayed cholecystectomy in acute cholecystitis:a clinical trial[J].Br J Surg, 1983, 70 (3) :163-165.
[6]Addison NV.Urgent and early choletectormy for acute gallbladder disease[J].Br J Surg, 1988, 75 (2) :141.
[7]Madan AK, Aliabadi WS.How early is early laparoscopictreatment of acute cholecystitis[J].Am J Surg, 2002, 183 (3) :232-236.
胃大部切除术前术后护理体会 篇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171-01
自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我科共实施胃大部切除术29例,其中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1例,十二指肠溃疡穿孔10例,胃癌8例,手术前后的护理和高超的手术技术同样是手术的关键,通过观察和分析,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术前的护理
1.1手术前的心理护理从心理上解除病人的焦虑,紧张情绪,使病人安静休息,养精蓄锐,勇敢地迎接手术治疗,必要时可应用镇静药物。
1.2认真解释使患者及家属能正确对待手术,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术前准备的过程及手术步骤,手术有一定的创伤性,因此在实施前必须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在患者及家属决定手术时,要向患者详细介绍本病的性质、发展与转归,介绍手术的目的,并讲明手术有一定的创伤性,患者又处于机体抵抗力低和功能紊乱的状况下,特别是年龄较大的病人,有可能在麻醉和术中、术后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只有这些问题得到患者及家属的充分理解后,他们才能在万一出现不测情况时,以积极的态度配合医务人员抢救和治疗。
1.3术前一日改为流食,晚间用肥皂水灌肠,术前禁食水,清洁洗胃、留置胃管,及时给予备皮,肌注术前针,安定家属情绪后,送病人去手术室。
1.4术前一日搞好个人卫生,如沐浴,更衣,剪指甲,防止术后瘙痒引起创口感染。
2术后的护理
2.1卧位的选择,对病人术后减少并发症,机体早日康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术后病人回病房后,应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血压平稳后给予半卧位,减少切口张力和疼痛,有利于切口引流,使病人舒适。
2.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病人有无呼吸困难,缺氧程度,按医嘱给予吸氧。
2.3胃肠减压的護理
2.3.1保持胃肠减压通畅,以减少吻合口的张力。如出现吻合口水肿梗阻,导致吻合口的张力增加,胃管引流异常时,应立即通知医生给予处置。
2.3.2胃肠减压期间禁止进食和饮水。保持引流通畅,护理者尤应注意引流物的量与性质,并注意病人的口腔清洁,防止腮腺炎的发生。
2.4拔管后的饮食指导:术后24~48小时,肠蠕动恢复,可拔出胃管,拔管后当日给予少量饮水,每次4~5汤匙,1~2小时一次。第二日进半流食,每次50~80毫升。第三次全流食,每次100~150毫升,应选择避免胀气的食物,以蛋汤、菜汤、藕粉为好,术后恢复正常,第四日,可进稀饭,10-14天后可进干饭,主食与配菜应选择软烂易于消化,忌进生硬,油炸、浓茶、酒等刺激性食品。
2.5恶心、呕吐、呃逆的术后护理病人,如由于麻醉药物、水电解质失衡的刺激等原因而引起的恶心、呕吐必须及时给予处置,可采用针灸、药物等止吐措施,以防发生消化道梗阻。呃逆发生在手术后早期,多为暂时性,但有的顽固性,病人常因呃逆严重影响休息,并因震动而引起切口痛,可采用安眠镇静药物,抽出胃内潴留液,短暂二氧化碳吸入等措施常可制止。
2.6由于手术创面大,要密切观察血压和脉搏,防止术后出血,遇有休克代偿期表现,立即报告医生处理,以防止血压低影响创口血液供应和内出血而造成的腹腔感染。
腹腔镜胆囊大部分切除临床分析 篇3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囊大部分切除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因创伤小,恢复快,技术不断完善成熟,越来越受广大患者欢迎,急性胆囊炎已不再受到限制,如何降低中转腹率,同时杜绝医源性胆管损伤,减少并发症。现就影响腹腔镜胆囊切除可能的因素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300例,男57例,女243例,年龄18-82岁,平均年龄52岁,病例分型:慢性结石性胆囊炎192例,胆囊息肉25例,慢性胆囊炎21例,急性胆囊炎62例,其中,胆囊颈结石嵌顿15例,坏疽性5例,化脓性10例,萎缩性胆囊炎8例。
1.2 方法
麻醉方式均采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采用常规"四孔法"行胆囊切除术,腹内CO2分压12-14mmhg, ,先全面探查,了解手术难度,再决定手术方式,292例顺利完成胆囊切除术,8例行胆囊大部分切除术,其中,2例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因胆囊三角粘连严重,1例因Wirizzi综合征,5例急性胆囊炎,其中4例胆囊颈结石嵌顿因胆囊三角水肿,1例因出血行胆囊大部分切除,方法是先暴露胆囊,胆囊在急性炎症期,被网膜及周围组织包裹但无致密粘连,可用电凝棒紧贴胆囊壁钝性分离粘连,完整显露胆囊,如是慢性炎症形成的粘连,可沿胆囊浆膜用电钩锐性分离粘连至胆囊颈部,尽量显露Calot三角,对胆囊三角粘连,水肿严重者,估计难以处理好胆囊三角,不必强行分离,决定行胆囊大部分切除,先将胆囊体部切开小口减压,吸尽胆汁后将胆囊切口向底部延长扩大,取尽结石放置在安全套内,电刀切除胆囊底,体,壶腹部,游离胆囊前壁,在敞开的胆囊壶腹部寻找胆囊管,稍加分离,钛夹夹闭或缝扎残留部分胆囊,残余胆囊黏膜电凝烧灼破坏其分泌功能。温氏孔均放置胶管引流,术后发生胆漏2例,1例7天拔管,1例1个月拔管,伤口感染1例,轻度黄疸1例,均经适当处理痊愈出院,无发生胆管损伤。
2 讨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经广泛实践,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手术成功率不断上升,手术适应症逐渐扩大,急性胆囊炎已不再是相对禁忌证,现已成为胆囊良性疾病的"金标准"[1],但是胆囊病变特殊情况下,如胆囊周围严重粘连,囊壁水肿增厚,胆囊萎缩纤维化,胆囊三角解剖变异等,给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带来较大风险,正确处理好胆囊三角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关键步骤,是预防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关键部位,本组病例均因胆囊三角难以处理而采用胆囊大部分切除,其中2例因胆囊三角严重粘连,4例因严重炎症水肿,1例因解剖变异,1例因出血,在手术中均不能正确处理好胆囊管,胆总管,肝总管的解剖关系,不能充分显露辨认"三管一壶腹",遵循"宁伤胆,勿伤管"的总原则,而采用胆囊大部分切除术,有效的提高腹腔镜成功率,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2]。腹腔镜胆囊大部分切除因远离胆囊三角,免去了过多的解剖操作引起大出血或胆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中去除结石和胆囊前壁,既达到了一次性解除病灶的目的,同时又符合微创手术的要求。残留的胆囊黏膜遭到破坏,且胆囊失去了完整性,既可消除症状又避免结石复发,达到完整切除胆囊的目的[3],术中避免了强行切除胆囊、解剖胆囊三角而易造成的胆管损伤及出血。此手术将困难的胆囊切除术变得简单、省时和较为安全,使以往认为难以在腹腔镜下完成的胆囊切除术变成现实,拓宽了LC的适应证,在临床工作中合理应用该方法可以降低LC中转开腹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但是,必须强调在处理复杂困难胆囊切除术时,应根据手术者的经验及腹腔镜操作熟练程度而决定手术方式,不应一味追求腹腔镜成功率,而应从患者安全角度果断地中转开腹手术,杜绝严重并发症发生。术中注意事项: (1) 分离胆囊与其周围粘连时应紧贴胆囊壁进行,必要时应从胆囊浆膜下分离以防止意外损伤。尤其是保护好十二指肠,避免发生严重的肠漏; (2) 一般不解剖胆囊动脉,但渗血较多必须电凝止血彻底,必要时明胶海绵压迫止血; (3) 取石时动作要轻柔,应直视下操作,避免遗漏结石及将结石挤入胆管; (4) 胆囊管开口的关闭必须可靠稳妥,防止术后胆漏; (5) 温氏孔应常规放置胶管引流,有利于术后观察并防止积液、感染和化脓的产生 (9)
参考文献
[1]郑民华, 微创外科的进展和发展趋势[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2, 22 (1) ;16-17.
[2]裘法祖, 邹声泉.实用腔镜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22.
胃大部切除术后的家庭康复保健 篇4
胃大部切除术是一种损伤较大的腹部手术,由于术后肌体损伤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得到恢复,因此,患者及其家属了解术后的康复保健知识非常必要。
一、平稳的心态
疾病的治愈除了靠切除病灶,还需靠术后长期的调养。病人需学会自我调节情绪,保持乐观、平稳的心态,乐观开朗方能心安体健。
二、合理膳食
1.一般情况下,胃切除手术后,病人在1~3天内肠功能可逐渐恢复,当肠道通气后,就可进食少量清流质饮食,如米汤、稀藕粉、蜂蜜水、面汤、青菜汤等,每次饮用100毫升左右,每日餐次为7~8次。3~5天后可改为进食大米稀饭、小米稀饭、蒸蛋羹、鸡蛋汤、鸡蛋面糊等,每日餐次可为6次左右。此阶段,不要吃容易产气的食物(如牛奶、豆浆等)以及含粗纤维多的食物(如芹菜、豆芽、洋葱等)。在恢复期,患者也要注意慢慢地增加饮食量,逐渐减少进餐次数,最终恢复到正常人的饮食。此时可多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如蛋类、豆类、鱼类、黑芝麻等)。少食腌熏食物,避免过冷、过烫、过辣及油煎食物,戒烟、酒。多吃蔬菜及水果,不吃油腻和过甜食物。
2.胃大部切除术后容易发生倾倒综合征,这多发生在进餐后,患者可在10~30分钟内出现上腹饱胀不适、恶心呕吐、腹泻、全身无力、头昏、心悸、大汗淋漓等症状。所以术后应避免过甜、过咸、过浓流质饮食,宜摄入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饮食。正餐当中不要喝太多的汤汁或饮料,最好在用餐前30 ~60 分钟饮用。进餐后平卧10~20分钟。
三、适量运动,合理休息
1.运动遵循三原则,即“有恒、有序、有度”。病人应根据自身的年龄和体质,循序渐进地、经常地、规律地运动。可选择散步、打太极拳、游泳、爬山、做健身操等有氧运动。
2.避免工作过于劳累,不熬夜,注意劳逸结合。
四、用药注意
避免服用对胃黏膜有损害性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皮质类固醇等。
五、手术后期并发症的
表现和防治
1.碱性返流性食管炎:多发生在术后数月至数年,表现为胸骨剑突下持续性烧灼痛,进食后加重,呕吐物含胆汁且吐后疼痛不减轻,体重减轻或贫血。症状轻者用H2受体拮抗剂治疗,严重者需手术治疗。
2.吻合口溃疡:多发生在术后2年内,主要症状为溃疡病症状重现,可有消化道出血,可行手术治疗。
3.营养性并发症:常见有营养不良、贫血、腹泻、脂肪泻、骨病等。应注意调节饮食,补充缺乏的营养素,必要时可用药物预防和治疗。
六、化疗期间的护理
1.定期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等,观察有无口腔、皮肤黏膜出血等情况。
2.多饮水,促进毒性代谢产物迅速排出体外。
腹腔镜胆囊大部切除术的临床分析 篇5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大部切除术
医疗技术的进步使得腹腔镜在临床上的运用更加普遍, 因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 具备多方面的优势, 如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等, 开始不断代替了开腹胆囊切除术, 成为了胆囊切除的最佳方式[1]。目前, LC在医疗中不断普遍, LC治疗范围不断扩大, 但随之造成的并发症也显著增多, 为防止病发症状的出现, 现对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腹腔镜胆囊大部切除术的患者35例取得的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计35例, 均为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腹腔镜胆囊大部切除术的患者, 男22例, 女性13例, 年龄29~79岁, 平均 (57.8±3.7) 岁。其中萎缩性胆囊炎6例, 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26例, 急性胆囊炎3例。术前检查无胆道梗阻或胆管炎表现。病程2个月~13年。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都采用气管插管全麻, 根据标准的四孔法布置腹壁戳孔。在人工气腹结束之后, 使用镜对腹腔内状况检查。实施解剖胆囊三角, 若此位置的粘连紧密, 依旧进行解剖则会引起肝外胆道或门静脉损伤, 这时要变成从胆囊底江胆囊壁切开, 吸净胆囊内胆汁, 在切口扩大后将结石拿出。沿胆囊床边缘将胆囊前壁切除, 下方切缘要与胆囊管起始处相互接近。对电灼止血严格观察, 烧灼残留胆囊壁的黏膜组织。对胆囊管开口处是否存在胆汁流出现象严格判断, 若持续10min未出现胆汁流出, 则在胆囊窝处放置腹腔引流管后终止手术。若明确判断存在胆汁通过胆囊管开口流出现象, 则利用此开口插入一条硬膜外麻醉导管行术中胆道造影, 保证胆总管下端顺利之后, 利用胆囊前壁切除处插入带侧孔的引流管, 最好深入进胆囊管, 一端从右上腹壁戳孔引出, 外接负压引流盒。并且在Winslow孔处分布另外一条腹腔引流管, 停止人工气腹中断手术。
2 结果
35例患者全部成功接受腹腔镜胆囊大部切除术, 未出现死亡、出血等问题, 也没有发生肝外胆道损伤, 手术持续时间在20~60min, 平均时间在35min, 无中转开腹, 肝下间隙引流管需在术后24~72h判断未发生明显的流体才能拔出, 患者术后1d则能进食活动, 对患者进行回访调查, 持续时间在6~12个月, 结果显示未出现肠粘连及梗阻, 整体治疗效果满意。
3 讨论
3.1 腹腔镜胆囊大部切除术的适应症
腹腔镜胆囊大部切除术在临床上的运用不断普遍, 目前多数运用的病症包括亚急性、萎缩性、化脓坏疽性胆囊炎等。使用此种手术方式时, 为了降低副损伤状况, 防止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最好选择腔镜胆囊大部切除术。需要注意的是, 遇到Mirizzi综合征后将会给医师的手术操作带来很大的难度, 这时需要从胆囊底部入手, 将大部胆囊切除后清理压迫梗阻[2]。这种方式能够防止分离过程中出现盲目地解剖, 保证了手术操作的科学性, 确保了患者的生命安全。但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 依旧主张实施开腹手术。
3.2 腹腔镜胆囊大部切除术需要注意的内容
(1) 暴露胆囊及胆囊三角。因患者身体局部存在显著的炎症, 如水肿充血、粘连严重、瘢痕纤维化等, 手术环节分离的渗血量大, 这就造成手术视野不清, 常造成血管、胆管、肠管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3]。因而, 在分离过程中要在胆囊底部开始, 结合电凝钩紧贴胆囊持续操作, 尽可能控制出血量。且所钩组织要薄, 以能透过组织见到钩体为合格, 这是为了防止组织电凝达不到要求, 造成出血或热传导损伤肠管。 (2) 处理胆囊管及胆囊血管。胆囊血管分离需在Cacot三角内紧贴胆囊颈处分离, 分离时要避免骨骼化, 分离后放置钛夹, 且在远端利用胆囊壶腹电凝切除。胆囊管分离需借助壶腹处分离出0.5cm后装置钛夹, 接着逆行游离胆囊到Calot三角, 沿已分离出的胆囊管充分暴露出三管之后, 按照胆囊管长度布置钛夹后横断[4]。这一环节需把握的重点为分离胆囊管过程中, 尤其是Calot三角内需选择弯头分离钳, 最好不要使用电钩, 这样可防止胆管缺血坏死、胆漏。 (3) 处理胆囊床。由于LC胆囊大部切除术患者大多伴随着胆囊炎、炎症水肿、组织松脆、胆囊萎缩粘连等, 若强制性将胆囊切除后, 则会对肝床造成不同的损伤而引起出血, 对这些患者需实施胆囊大部切除, 对存留在肝床的胆囊粘膜, 则结合低功率电凝进行处理即可。
3.3 腹腔镜胆囊大部切除术的评价
腹腔镜胆囊大部切除术是对完整切除胆囊有困难或者风险太大而采用的一种简便术式, 该术式虽未能彻底切除胆囊、残留较长胆囊管甚至部分壶腹, 但仍达到了清楚结石、消除症状并且疗效与胆囊全切除相同, 同时更避免了传统的胆囊造瘘术后二次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尤其对年老体弱患者有益。
参考文献
[1]陈万发, 罗强, 余忠.复杂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管损伤的预防:附272例报告[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7, 13 (7) :489-490.
[2]张吉祥, 陈训如, 罗丁, 等.单中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3000例的中转原因及主要并发症[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6, 12 (1) :17-20.
[3]张灿刚, 李井野.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术12例报告[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06, 11 (5) :428.
胆囊大部切除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1年2月~2012年3月所收治的慢性胆囊炎患者共104例,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分为对照组52例,试验组52例。对照组男30例,女22例。年龄29~66(48.3±3.2)岁。病程在3个月~4年,平均(2.6±0.9)年。对照组男32例,女20例。年龄27~67(49.4±5.1)岁。病程在5个月~4年,平均(2.6±1.2)年。纳入标准:急性胆囊炎出现反复性发作的患者;胆囊出现穿孔或坏疽,以及弥漫性腹膜炎的患者;具有手术耐受能力,无手术禁忌征的患者;选择保守治疗,而病情继续恶化的患者。排除标准:合并有严重肝、肾、心脏疾病的患者;具有精神系统疾病的患者;无参与试验意愿的患者[2]。试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试验开始前,由患者或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对照组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患者取仰卧位,于右侧经腹直肌切口,观察胆囊颜色、位置、穿孔与粘连情况,遇到胆汁性渗出液,吸出后探查。同时对患者肝脏、十二指肠以及胰腺进行探查。将胆囊管充分显露,遇到胆囊肿大,且对手术产生影响的情况,需先在胆囊周围使用纱布垫好,随后以荷包缝合的方式缝合胆囊底部,在中央位置做出切口,将胆囊汁吸净后打结缝合线。钳夹并移动胆囊,将肝门显露。对胆总管和胆囊管之间关系进行辨认,对胆囊管进行结扎。选择胆囊床边0.5cm处位置,将胆囊浆膜用电刀切除。由胆囊管位置,自下而上对胆囊进行剥离。将胆囊与肝脏相连接的交通血管进行结扎,电凝止血。以生理盐水对患者腹腔内部进行冲洗,选择右侧腹部戳孔,置入引流管,对切口逐层缝合。
试验组麻醉、体位。切口选择与对照组相同。术中对患者胆囊三角区粘连与水肿情况进行观察,若水肿、粘连严重,则不可采用组织解剖的方法。钳夹胆囊使手术视野充分暴露,将胆囊附近组织仔细分离,以止血钳止血,并将之向胆囊底部进行刺入,将刺入孔扩大并将孔内内容物吸除干净。遇到结石将其清除。在胆囊底部做孔,使之能够直达胆囊颈部。对胆囊腔,胆囊三角区以及肝门区充分探查,对其解剖情况进行具体确认。以大部分切除的方法对胆囊前壁、后壁与胆囊颈部等位置进行切除,电凝止血,逐层缝合。
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肠胃功能恢复时间。同时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通过SPSS 17.0软件对本次临床观察的所有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分析,计数资料以(±s)表示,使用t检验分析计量数据,计数资料以率(%)为单位,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说明试验数据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试验组患者治疗结果对比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上述各项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试验组与对照组手术情况对比试验组出现胆漏1例,总管损伤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76%;对照组出现胆漏1例,创口感染1例,总管损伤2例,发生率为7.69%。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慢性胆囊炎大都为急性炎症的反复发作所导致,也有慢性起病的情况。在临床诊断中,通常不具有特殊症状。病因多为患者胆固醇代谢失常或细菌感染。其中胆固醇代谢出现紊乱,则会导致胆囊内壁上出现大量的胆固醇沉积从而产生炎症,而胆囊内存在结石,则会造成胆囊管的阻塞,从而使胆色素以及胆汁潴留被吸收,改变了胆汁的成分,对胆囊产生刺激,进而引发炎症。
患者会出现中上腹部或右上腹部位置的反复性疼痛,痛感呈辐射状向右肩胛下位置扩散。通常,腹痛会出现于患者饭后,然而经研究表明,胆囊炎所造成的痛感与饮食时间之间关联不大[3]。痛感发生时,还常常伴有黄疸、发热以及恶心等症状。一旦进食过于油腻的食物后,会出现消化不良、嗳气以及反酸现象。临床上采用B超对胆囊壁厚度、胆囊大小以及结石情况进探查,对胆囊收缩功能采用口服胆囊造影的方式检查,同时检查胆囊内是否存在结石。80%左右的胆囊癌患者,存在慢性胆囊炎症状[4],因此对其采取早期手术治疗,能够有效的对胆囊癌起到预防的作用。
慢性胆囊炎通常采用胆囊切除术治疗,然而该手术容易对患者胆管造成误伤,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较多。术后存在0.5%~3%的病死率[5]。其中病死率最高的群体是采取保守治疗无效,病情继续恶化后转为手术治疗的患者。胆囊切除术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患者年龄以及手术距发病时间的长短[6]。患者年龄越小,手术时间越提前,术后效果越明显。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胆囊炎手术的安全性也逐渐提升。相比于传统的胆囊切除术,本次试验采取对患者进行部分胆囊的切除方法,结果表明,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等方面,该方法临床表现优于胆囊切除术,且差异明显(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部分切除的方式,不存在较大的手术风险。因此,笔者建议,在医疗水平允许的情况下,对该种方法推广应用。下述开放性胆囊大部分切除手术术中相关注意事项。
慢性胆囊炎患者,极容易发生肠管与胆囊网膜粘连的情况,所以手术过程中很难保持清晰的手术视野。再者,本次试验过程中,试验组术中出血(75.93±16.33)ml,在大量的出血情况下,为了防止对胆管和血管造成损伤,所以应该由外向内,自右肝外缘开始,沿胆囊壁对粘连部分进行仔细分离,分离的过程中做好止血工作,防止术野不清。另外,与后壁粘连的位置,与胆囊颈相近,所以术中一旦胆囊底显露出来,则需向胆囊管方向,沿着胆囊壁轻度分离。为防止门静脉与右肝动脉出现损伤,因此,钳夹与牵拉过程,均不可过度,以免出现大出血情况。患者胆囊管如果出现严重水肿,则需要置管进行引流,如果水肿情况较轻,则采取缝扎。笔者建议术中不缝合胆囊床而以网膜填塞。如果患者合并有肝硬化,或者门脉高压,则常规的胆囊切除术容易造成胆总管的损伤,故而建议采用开放性胆囊大部分切除术进行治疗。本次试验中,试验组3例合并该症状患者,术后均痊愈。
综上所述,性胆囊炎患者采用开放性胆囊大部分切除术后,能够显著的提升术后恢复水平与恢复速度,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手术对患者伤害较小,适宜于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汪卫平.胆囊结石的内镜微创治疗与开放式胆囊切除术的比较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2):173-174.
[2]董秋寒.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放性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效果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36):80-81.
[3]和鹏忠.开放性胆囊切除术后胆漏5例的诊治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5):66-67.
[4]付玉良,许杰.开放性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的预防及处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1):3-3.
[5]罗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传统开放手术临床效果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2,2(3):46-47.
胆囊大部切除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因胆囊炎就诊的68例患者, 男36例, 女32例, 年龄24~82岁, 平均 (52.4±3.7) 岁。68例患者的胆囊炎发病原因为:胆囊三角冰冻样改变3例, 化脓性胆囊炎19例, 急性胆囊炎24例, 急性坏疽性胆囊炎13例, 萎缩性胆囊炎6例, Mirizzi综合症3例。所有入选患者均无严重疾病及手术禁忌证。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34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 治疗组采用腹腔镜胆囊大部分切除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术中采用全身麻醉, 建立气腹, 将胆囊三角显露, 并对胆囊管进行解剖。采用胆囊大部分切除术时将胆囊前壁用电凝切开, 吸除全部胆汁, 然后将胆囊沿胆囊纵轴剖开取出结石放入标本袋。对胆囊由胆囊壁逐渐向胆囊颈进行切开, 其中胆囊三角不必进行解剖, 胆囊颈部位的黏膜经电凝灼烧后进行缝合。对于胆囊颈及胆囊管部位有结石嵌顿者, 可以在胆囊大部切除后, 对其进行切开取出结石, 术后对手术部位进行止血冲洗, 常规放置引流管, 并积极预防术后感染。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离床活动时间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本组研究通过SPSS 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量资料用±s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 两组患者的经过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后, 发现治疗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恢复时间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之间具有明显的的统计学差异 (P<0.05) 。同时治疗组患者在术后无肠粘连现象的发生, 对照组发生3例, 比率为8.8%, 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腹腔镜手术是21世纪临床上广泛开展的一门微创技术, 与传统的开腹手术比较, 腹腔镜手术临床治疗优势更加明显, 已经成为临床外科的总体发展趋势。随着我国腹腔镜技术的逐渐发展, 腹腔镜手术能完成大部分的普外科手术, 如结肠切除术、脾切除术、疝气修补术、阑尾切除术等。目前, 腹腔镜手术作为胆囊切除术的治疗金标准, 在胆囊大部切除术中已经广泛应用, 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2]。
注: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3.1 掌握腹腔镜手术指征
腹腔镜胆囊大部分切除术的原理为切除胆囊底部、体部及颈部的前壁, 保留贴近肝脏的部分胆囊后壁, 毁损周围剩余胆囊黏膜, 并对胆囊管进行结扎。由于在腹腔镜下进行大部分胆囊切除指征比较特殊, 因此应加强对指征的把握程度, 防止患者发生远期并发后遗症。腹腔镜胆囊大部分切除术常用于以下情况: (1) 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 并发结石填充, 在胆囊三角区形成密集的瘢痕组织, 发生粘连使胆囊、胆总管、肝总管不能有效分离; (2) 患者伴有肝硬化时发生门脉高压症, 血管迂曲变形, 在进行切除手术分离胆囊三角时, 会出现无法控制的出血情况; (3) 急性胆囊炎并发结石, 胆囊周围组织由于充血、水肿和粘连, 若在切除手术时强行对肝面及胆囊三角进行解剖, 极易出现渗血及出血等症状, 也有可能对胆总管造成损伤。针对上述情况, 采取腹腔镜胆囊大部分切除术, 不但可以对胆囊进行保护, 防止其损伤及出血, 而且也利于复杂胆囊疾病手术的顺利完成[3]。
3.2 预防疾病并发症
腹腔镜胆囊大部分切除术的并发症主要术中出血、胆总管损伤、胆囊结石残留、胆漏、胆囊窝感染等。针对某些复杂的胆囊切除术, 手术者应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 并且腹腔镜技术手法熟练, 防止术中及术后出现一系列并发症。手术时要对组织、粘连部位进行仔细分离, 但分离度不宜太大, 在出血时可以使用超声刀进行有效止血, 在结扎胆囊管残端前, 对右肝管、胆总管及肝总管进行准确定位, 并将取出的结石放入标本袋, 手术结束后通常需要放置引流管[4]。
综上所述, 腹腔镜胆囊大部分切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比较, 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术后疼痛轻、手术瘢痕小、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可作为复杂胆囊疾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大部门切除术在急诊胆囊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因胆囊炎就诊的68例患者, 并进行随机分组, 每组34例, 治疗组采用腹腔镜进行胆囊大部分切除治疗, 对照组采用开腹手术进行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离床活动时间等的变化。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 治疗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离床活动时间等方面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腹腔镜胆囊大部门切除术在急诊胆囊手术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 是一种价值较高的治疗复杂胆囊疾病的方法。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大部门切除术,急诊胆囊手术,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秦光远, 黄桂林, 郭清江, 等.腹腔镜胆囊大部分切除术在胆囊手术的应用[J].当代医学 (学术版) , 2008, 18:86-87.
[2]江友, 王继文, 包福德, 等.腹腔镜胆囊大部分切除术在复杂胆囊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20) :50-52.
[3]付华颖.腹腔镜胆囊大部分切除术在胆囊手术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23) :157-158.
胆囊大部切除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组共98例,男45例,女53例,年龄39~81(平均57)岁,全组均为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发作患者,病程1~7天不等,合并I型糖尿病者11例,高血压病者8例,慢性支气管炎者5例,冠心病3例。术前诊断胆囊颈部结石嵌顿者68例,全组均有局限性腹部炎体症,右上腹包块者77例,术中诊断急性化脓性胆囊患者71例,胆囊坏疽22例,胆囊穿孔者4例,Mirizzi综合征(I级)2例。全组病例均在入院后1~3天内完成手术。
1.2 治疗方法
1.2.1 一般治疗
全组病例入院后立即完善相关检查,对有合并症者作相关检查,多学科会诊,积极采取专科治疗和围手术期准备,有效控制合并症和相关指标,使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争取控制在8mmoL/L以下,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患者心肺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1.2.2 手术方法
选择全麻或硬膜外麻醉,采用肋缘下斜切口(68例)或经腹直肌切口(30例),开腹后钝锐结合分离粘连,充分显露胆囊全貌。用压创纱保护好术野,先用粗针头穿刺减压,再切开胆囊底部,吸净胆汁、浓液,取出结石及坏死脱落的粘膜。如有胆囊颈或胆囊管结石嵌顿,可暂不取出,一方面可作为解剖、切开胆囊颈或胆囊管的标志,另一方面防止胆汁外溢干扰术野。用电刀自胆囊底部劈开前壁至胆囊颈部,然后在直视下将胆囊壁从胆囊床上剥离,尽可能完整剔除,如有困难,可保留胆囊床后壁,切除两侧多余部分,对胆囊动脉及其分支妥善缝合结扎,至胆囊颈与胆囊管交界处,取出嵌顿结石,在直视或胆道探子引导下分离胆囊管并妥善处理,如胆囊颈或胆囊管无法完全分离,可在直视下荷包或贯穿缝扎关闭胆囊管开口,将胆囊床上或颈部残留的粘膜层予以电凝烧灼破坏,创面彻底止血,肝下间隙放置引流。
2 结果
全组患者均治愈。术后发生胆汁漏者2例,经引流后,1例7天后停止,1例12天后停止。切口感染5例,经引流,换药后延期愈合,全组无术中胆道损伤。随访90例,最长达6年,最短3个月,均行B超检查,无残余胆囊形成病例,间断上腹部不适者12例,无术后黄疸发生病例。
3 讨论
胆囊部分切除术是胆囊底部、体部及颈部前壁予以切除,而将紧贴在肝脏胆囊窝内部分后壁或胆囊颈、胆囊管难以解剖、剥离的部分予以保留[2],用电凝烧灼残余组织,彻底破坏粘膜层分泌功能,将胆囊管关闭或将胆囊残壁予以缝合引流,达到胆囊切除之目的。在胆囊切除术中,分离、解剖、辩认和处理好胆囊三角区的结构是至关重要的步骤,也是手术有效和安全的关键[3]。在急性胆囊炎重症病例中,由于calot三角区解剖关系不清,如强行或盲目分离组织,容易发生大出血或胆道损伤。部分胆囊壁的切除方法,一方面清楚的显示了残余部分胆囊,有利于剥离,另一方面,对胆囊颈、胆囊管开口处充分显露,在直视下处理胆囊管,从而有效避免了术中胆道损伤的危险。本组采用胆囊大部切除技术,处理各类难以规范手术的急症胆囊炎重症病例,术中只将胆囊颈部及其与胆囊管交界处难以剥离的组织予以保留,其他部分均予以剥除,除2例术后发生少量胆汁漏外,其余病例均顺利治愈,有效的预防了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胆囊大部切除术是在胆囊全切除术困难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虽然可获得与胆囊切除术相似的疗效,但术后仍有某种程度的并发症发生。本组2例发生胆汁漏,与胆囊管关闭不严有关,5例发生切口感染,可能与切口污染相关。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12例。因此,严格掌握其适应症,不宜随意行此手术。本组认为术中如有下列情况可考虑行胆囊大部切除术: (1) 急性胆囊炎,胆囊颈部水肿,粘连严重,calot三角区结构不清; (2) 胆囊坏疽,穿孔; (3) 胆囊颈或胆囊管结石嵌顿不能推动,胆囊积液,体积明显增大; (4) 胆囊壁出血严重,或凝血障碍者; (5) 危重或高龄患者,手术耐受性差,需尽快结束手术者; (6) 胆囊肠道瘘者; (7) Mirizzi综合征[4]。
胆囊大部切除术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术中注意保护切口及周围组织,防止胆汁污染; (2) 严格控制出血。在切开胆囊壁时,应采用边切开边止血的原则,对胆囊动脉及其分支予以妥善结扎防止术后出血。对胆囊床创面的出血采用压迫、电凝、结扎三结合,做到安全、放心为止; (3) 严密关闭胆囊管,防止胆汁漏。胆囊管解剖困难时,切忌强行分离。我们的办法是切开胆囊颈与胆囊管交界处,辩认清楚胆囊管,予以粘膜下贯穿缝扎,或直接缝合关闭交界处开口,再用胆囊颈残余部分缝合包埋,胆囊管的处理坚持切除“宁少勿多”、残留“宁长勿短”的原则; (4) 认真处理胆囊床,胆囊大部切除后,往往残留较大创面的胆囊床,如处理不好,一是术后容易发生创面渗血,二是创面与周围组织粘连,术后诱发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本组病例中57例选择胆囊床两侧边缘内翻缝合,41例胆囊床末做缝合,前者术后引流量相对较少(平均2天,总量100ml),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发生率低(3/57),后者术后引流量相对较多(平均3.5天,总量250ml)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相对较高(9/41)。 (5) 术后常规放置引流管2~3天,如有胆汁漏者,放置时间延长并保持引流通畅,如后期明显减少,可每日或隔日拔出引流管少许,至引流停止2~3天后拔管,对经久不愈者,须行相关检查,明确原因,以便做进一步处理。
总之,胆囊大部切除术是在严重胆囊疾病中胆囊切除困难时不得已而求其次的一种手术方式,如能严格把握适应证,合理应用操作技术,正确处理术中术后各种问题,同样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胆囊大部切除术在急性胆囊炎重症病例中的临床应用及其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98例各种急性胆囊炎重症病例行胆囊大部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病例均治愈, 无医源性胆道损伤、大出血和残余胆囊遗留。结论 胆囊大部切除术是急性胆囊炎重症患者行胆囊切除困难时可选择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可有效预防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发生。
关键词:急性胆囊炎,胆囊切除术,胆囊大部切除术
参考文献
[1]王正海, 徐鲁白, 许家, 等.胆囊大部切除术的临床应用[J].中国普通外科学杂志, 2002, 10 (10) :628-629.
[2]钱礼.腹部外科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3:557-558.
[3]米江帆.普外科内镜手术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254.
胆囊大部切除 篇9
胃大部切除术是外科治疗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及胃部肿瘤的常见手术方式,胃切除范围包括胃体大部、胃竇部、幽门及十二指肠球部。除手术本身会给患者带来身心的重大的冲击,术后的各种严重并发症也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采取完善、有效的护理模式,为使患者适应胃大部切除术围手术期的各种生理、心理的改变,最大程度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促进患者的早日恢复,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2011年12月至2012年6月,我科为29例行胃大部切除术患者施行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将有关护理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12月至2012年6月行胃大部切除术的29例符合条件的患者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患者的年龄36-64岁,平均46.8岁。其中胃溃疡16例,十二指肠溃疡6例,胃癌7例。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病理学检查等证实,均具有胃大部切除术指针。同时无严重的合并症及脏器功能损害,无药物过敏史,无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同意本次研究并了解手术可能导致的各种风险。手术方式:Billroth Ⅰ式9例,Billroth Ⅱ式20例,均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用药相同。
1.2术前护理。
1.2.1心理护理。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热情主动与患者沟通,增加患者对医院、病区及主管医护人员的了解,消除陌生感,增加患者对医院、医护人员的信任感。依据患者对所患疾病的了解程度,为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教给患者一些缓解焦虑、恐惧的方法,鼓励患者向家属或者医护人员倾述,释放内心的不良情绪,转移对手术的注意力[1]。对患者及家属普遍关心的手术方式及其安全性、术后的生活质量等问题进行完善的介绍,消除患者及其家属的顾虑,积极的配合治疗。同时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支持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患者关心和鼓励,使患者安静休息,勇敢的面对手术的到来,必要时可使用镇静药物。
1.2.2术前准备。给予患者高维生素、高蛋白、易消化的饮食,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术前3天给予患者少渣的饮食,术前禁食12小时,禁饮4小时,术前晚进行清洁灌肠,留置胃管排空胃内容物。对于溃疡急性穿孔、大出血的患者立即禁食、禁饮。术前指导患者及家属做好个人清洁卫生,预防术后瘙抓引起创口感染。
1.3术后护理。
1.3.1基础护理。术后患者送回病房后,指导家属轻柔搬运患者,避免给患者带来额外的疼痛或不适。全麻未清醒前去枕平卧,防止呕吐物吸入气管。术后24小时内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注意切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等情况,及时通知医师进行处理和更换。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协助患者尽早取半卧位,使身体与床成20-30°,减轻创口缝合处的张力及身体移动对创口的震动和牵拉,减轻患者的疼痛,有利于创口的愈合。同时促进消化液的流动,促进引流,防止膈下脓肿的发生。检查静脉通道、引流管是否通畅及妥善固定。保持持续有效的胃管引流,对于术后胃肠道减压,减少胃肠内消化液的潴留,减轻腹胀,促进胃肠蠕动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注意观察胃管引流液的颜色、体积,根据患者引流量的多少调整管口位置,并保持其通畅。帮助患者翻身,教会床上活动,鼓励患者早日下床活动,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促进机体的恢复。
1.3.2预防感染。进行各项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做好患者口腔、皮肤、尿道的护理,保持局部清洁、卫生,减少感染的发生。定时帮助患者翻身、拍背,促进痰液的排出,防止肺炎的出现。及时为患者擦身,更换衣物。保持病区充足阳光照射,良好的通风,保持环境的干净、清新。
1.3.3预防术后并发症。仔细观察腹部引流液的情况,记录其量、色,警惕十二指肠残端瘘的发生。观察胃管引流液有无出血,估计其可能的失血量,经输血、输液、药物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做好再次手术的准备,积极进行止血处理[2]。仔细询问患者有无腹胀、腹痛,停止排气排便等胃肠道症状,积极尽早治疗。
1.4资料收集。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创口的愈合情况及患者的舒适感进行记录、统计。同时还采用自行设计的量表进行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调查,定在出院前1天进行,由患者本人填写。
1.5统计学处理。所用结果均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数与率的差别采用t检验和X2检验分析,当结果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所有29例患者均行胃大部切除术,26例患者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平均住院10-12天,术后创口愈合良好,患者体重减轻不超过3%。1例患者术后出现吻合口出血,经保守治疗后控制出血;1例患者发生倾倒综合征,通过饮食指导后缓解;1例患者术后创口愈合不良,给予积极的换药及抗生素治疗后得以好转。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29例(29/29),满意率达到100%。
3讨论
胃大部切除术是外科常见手术,随着医学理论的新进展,要求护理工作不能仅限于配合医生的单纯技术操作,更应注重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胃大部切除术患者在整个围手术期都会遭遇紧张、恐惧,以及术后创口的剧烈疼痛,术后生活质量的下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等问题。
本研究通过综合护理干预,显示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较大幅度的提高。因此制定规范、合理的,且适应个体需求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针对个体患者的心理干预,术后舒适体位护理,疼痛护理、对并发症的早期发现及严格的术后饮食指导等措施有利于患者消除对手术的恐惧、焦虑心理,使患者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而术后规范、高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围手术期治疗效果,减少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尽早恢复,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贺忱.护理干预对胃大部切除术患者领悟社会支持和生活质量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疗前沿,2010,5(5):78
胆囊大部切除 篇10
1 临床资料
观察病例为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胃大部切除术患者65例, 其中男41例、女24例;年龄33岁~70岁, 平均年龄50.5岁;病因:胃十二指肠溃疡或伴出血、穿孔患者46例, 胃恶性肿瘤12例, 胃良性肿瘤5例, 其他2例。手术方式:胃恶性肿瘤行胃癌根治术, 胃良性肿瘤行胃部分切除术, 其余均行胃大部切除术 (毕Ⅱ式) 。
2 护理体会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患者入院后即进行心理关怀, 耐心而详细地了解患者家庭、心理问题等, 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沟通, 缓解患者的焦虑、紧张等情绪, 使患者能安心休养, 养精蓄锐, 为手术治疗做好最充分的准备。有些特别紧张的患者在必要时可应用镇静药物。
2.1.2 饮食调整
除胃溃疡急性穿孔, 急性大出血者需立即禁食、禁饮外, 对于其他患者, 为了提高其手术耐受性, 在饮食上应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吸收的食物;手术前需禁食12 h, 禁饮4 h。
2.1.3 健康宣教
宣教应针对不同患者所患疾病的病因及其治疗过程和目的、疗效而开展, 告诉患者为了争取早日康复, 应该积极配合医疗和护理, 同时告知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要进行的各种治疗的目的和注意事项。
2.2 术后护理
2.2.1 一般护理
(1)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术后给予心电监护, 病情平稳即可撤去心电监护。术后最初3 h内每0.5 h测量血压、脉博、呼吸、体温1次, 以后改为每1 h测1次, 一般观察4 h~6 h。 (2) 鼓励患者术后尽早下床活动。患者术后一般都会出现腹胀、不排气等肠麻痹症状, 这是由于腹部手术对肠道的创伤和麻醉作用造成的, 下床活动可促进患者肠蠕动恢复、促进术后排气。根据患者体质情况, 下床活动越早越好, 一般术后2 d~3 d即可下床;同时, 长期卧床会导致血流缓慢, 因此, 对于同时患有动脉硬化、糖尿病的患者来说, 早下床可以预防下肢血栓和肺栓塞的形成[1]。 (3) 饮食护理。在患者肛门排气开始, 肠蠕动恢复后, 即可开始进食少量流质。在术后3 d~5 d可以喝些清淡流质, 每2 h~4 h 1次, 每次30~50 m L;2 d后改全流饮食, 每天5~6次, 每次80~100 m L, 再过2 d~3 d后, 可改为半流质饮食。饮食原则:每天4~5餐, 少食多餐, 忌暴饮暴食;忌生、冷、粗、硬的食物, 忌吃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胃切除术后, 机体对蛋白质与铁质的吸收减弱, 患者可适当食用富含蛋白质及铁质的食品以防止贫血。
2.2.2 留置管的护理
术后留置的胃管要注意固定牢靠, 每2 h~3 h观察引流液的颜色, 记录引流量, 保持引流管的通畅和负压, 并观察患者有无口干、口渴等脱水情况, 如有变化要通知医生调整液体量。引流管要固定牢靠以及便于观察, 避免患者在翻身时脱掉, 尿管在患者麻醉完全恢复后第2天拔除。
2.2.3 疼痛护理
在术后24 h内, 是患者切口疼痛最严重时期, 不要待患者疼痛难忍时再给药, 应提前给予镇痛药, 这样有利于患者休息, 从而加快患者术后的恢复。术后1周内应密切观察患者腹部情况, 如有剧烈腹痛、压痛、反跳痛等情况发生, 提示有十二指肠残端或胃肠吻合口的破裂, 要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2.4 预防并发症
(1) 胃出血。护士要密切观察引流物的量及大便的颜色以便及时了解患者的出血程度。在术后24 h以内, 引流管出现有少量暗红色或咖啡色血性物是正常现象;短期内出现大量血液, 甚至是呕血、黑便, 就提示有发生休克的可能, 要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 十二指肠残端破裂。此并发症多发生在术后3 d~7 d, 临床症状以腹膜炎症状为主, 如右上腹突然剧烈疼痛, 局部或全腹明显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护士应严密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 如有变化及时处理。 (3) 术后梗阻。见进食后腹胀、腹痛并呕吐, 呕吐物为食物, 多无胆汁, 此时应停止进食, 放置胃管给胃肠减压, 同时给以静脉输液, 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2周后进食后仍有腹部胀痛、呕吐, 应考虑给予手术治疗[2]。 (4) 其他并发症的预防。为防止吻合口水肿、狭窄、倾倒综合征等, 术后忌进食质硬、不易消化的食物;为有效防止静脉栓塞、泌尿系感染, 应进行早期床上活动;同时积极治疗合并症。
2.2.5 出院指导
出院后嘱患者注意切口卫生, 定时大便, 预防切口裂开;保持心情愉悦, 合理安排生活起居;戒烟酒, 每餐七八分饱, 少量多餐, 禁暴饮暴食, 禁酸辣;食物选取高蛋白、易消化、少糖;适当活动, 定期到医院复查。
参考文献
[1]王金凤, 张霞.胃大部分切除术130例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社区医学杂志, 2004, 2 (2)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