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切除胆囊术

2024-10-17

腹腔镜切除胆囊术(精选12篇)

腹腔镜切除胆囊术 篇1

关键词:腹腔镜,剖腹,护理

胆囊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外科急腹症, 发病率近年来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传统的剖腹手术行胆囊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十几年来, 腹腔镜手术治疗胆囊炎在临床上得以广泛应用, 与传统剖腹手术相比较, 腹腔镜手术治疗单纯性胆囊炎不但能取得相同的治疗效果, 而且具有损伤小, 恢复快, 住院时间短和并发症少等优点, 使其在术后的观察护理上明显优于剖腹手术。腹腔镜手术为微创手术, 术后腹部不会出现蚯蚓瘢痕, 对于病人来说选择腹腔镜手术无疑是他们理想的手术方式。现通过两种术式的护理比较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5年5月~2006年12月共收单纯性胆囊炎201例, 其中保守治疗50例, 行腹腔镜手术73例, 剖腹手术78例。随机分成两组, 腹腔镜手术治疗组40例, 年龄18~54岁, 平均36岁。剖腹手术治疗组40例, 年龄20~53岁, 平均36.5岁。两组患者在年龄、职业、经济状况、疼痛程度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

根据两种术式的不同特点, 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并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 术后拔除胃管、导尿管时间, 进食、体温、腹痛消失时间, 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平均住院天数、术后身体恢复等进行比较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t检验, 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后拔除胃管、导尿管时间、进食、体温、腹痛消失时间、肛门开始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平均住院天数等情况比较, 差异均具有显著性, P均<0.01, 腹腔镜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剖腹组。

3 护理

3.1 术前一般护理

针对两种术式的不同, 对腹腔镜组患者介绍该术式的 (损伤小、痛苦小、愈合快) 的好处以及手术治疗成功的例子, 让其知道新的手术方式既有免受剖腹之苦又能达到与剖腹同样的效果。对剖腹组则指导其练习深呼吸、有效咳嗽及保护伤口的方法。通过术前的心理疏导, 两组均能消除紧张情绪, 以平静的心态接受手术。

3.2 术前准备

两组病人一般的术前准备均须完成常规检查, 备皮、普鲁卡因皮试、术前禁食, 术前留置胃管、胃肠减压、术前洗肠、术前留置导尿管、术前0.5h肌注鲁米那钠0.1g, 在此基础上对腹腔镜手术治疗胆囊炎, 应特别注意脐部的清洁:先用肥皂水棉签擦拭, 必要时用松节油棉签擦拭, 然后用碘伏棉签消毒。操作时动作轻柔, 切忌用力过大, 随时间询问病人有无烧灼感, 以免损伤皮肤造成感染。

3.3 术后护理

(1) 剖腹手术的护理。剖腹是在硬膜外麻醉下施行, 手术切口较大, 护理上要使患者保持舒适体位, 予去枕平卧6h避免增加腹压。6h予半卧位。护士要经常协助患者翻身, 以利于胃肠蠕动, 提早排气。妥善固定胃肠减压管及尿管, 注意胃液和尿液的量及颜色并详细做好记录。做好口腔护理, 保持胃管通畅, 肛门排气后拔除胃管, 保持外阴清洁, 直至拔除尿管。由于剖腹手术创面大, 手术时间长, 因此患者术后躯体恢复相对较慢, 从而延长了住院日, 感染机会也相对增高。 (2) 腹腔镜手术护理。腹腔镜手术一般在全麻下进行, 病人回病房后, 护士与麻醉师交接班, 详细了解术中情况, 手术前留置胃管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术中胃胀气, 呕吐等, 麻醉清醒后即可拔胃管, 术后第一天可拔除导尿管。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去枕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另外由于手术是在CO2气腹下完成, 术中大量吸收CO2造成高碳酸血症, 术后会有一定时间延续, 患者需要通过呼吸加深加快自身调节功能, 排除积聚的CO2, 因此应低流量吸氧, 持续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监测, 直至平稳。腹腔镜手术时间短、创面小, 对胃肠无损伤, 恢复快。因此病人在麻醉清醒后即可进少量流质饮食, 第2天可下床活动。而由于进食早、下床活动早, 可以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避免腹胀, 也可防止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从而缩短了术后住院日 (手术后若无特殊状况36~48h便可出院) 。 (3) 疼痛的护理。两组均未使用术后镇痛泵, 相比之下, 腹腔镜组由于手术切口小, 对疼痛基本能忍受, 只是在不同程度上感到因手术时CO2聚积横膈而引起的肩背酸痛, 给予心理疏导, 无须特殊处理。而剖腹手术有20人因对疼痛难以忍受而使用止痛剂。因此护理上对剖腹的病人要多鼓励, 教其分散注意力的方法, 如多进行深呼吸, 采取舒适的体位。而对腹腔镜手术后的病人则鼓励其多翻身, 尽早下床活动。

4 讨论

从手术结果来看, 腹腔镜手术与剖腹手术治疗单纯性胆囊炎疗效相同, 但在许多方面腹腔镜手术明显优于剖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对身体损伤小, 具有及时、精确、安全易行及手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因此腹腔镜组在手术后拔胃管、拔导尿管、肛门排气、下床活动时间等方面明显短于剖腹组。而传统的剖腹术创伤较大, 并发症发生及感染机会多, 腹腔镜手术治疗胆囊炎明显减少病人住院时间, 使医院病床周转率大大提高, 即给医院带来了经济效益, 同时也给护理人员带来极大的方便, 节省了许多繁琐事物, 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明显提高。认为腹腔镜手术在胆囊炎的外科治疗护理方面优于剖腹术。

参考文献

[1]方汉萍.外科新技术护理必读 (J)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 (1) 4:110-115.

[2]何玲萍.尹芳.高危人员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的护理 (J) .中华护理杂志, 1999, 34 (4) :20-21.

腹腔镜切除胆囊术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3月~1月我院肝胆外科收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180人,随机分为传统治疗护理组(对照组)和临床路径模式组(实验组)。两组间在年龄、性别、病种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临床路径的制定

由科室主任、护士长、专科医生和责任护士共同组成临床路径管理小组,通过查阅文献借鉴国内外临床路径模式的经验,结合诊疗常规和以往的治疗经验初步拟定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最佳可行的治疗护理计划和进度流程。

1.2.2临床路径的实施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医疗方法,实验组采用临床路径,患者自入院第一天即按照路径的流程实施每一项诊疗护理计划。从入院前到术后第3天制定详细的临床路径流程。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各组间计数资料比较用2检验。各均数用t检验。

2结果

腹腔镜切除胆囊术 篇3

关键词: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开腹胆囊切除术;胆囊结石;胆囊炎

中图分类号:R57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6-059-0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5例因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胆囊息肉患者需要施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分为LC组和OC组。LC组53例,男性18例,女性35例,年龄22~72岁,平均47岁;其中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42例,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8例,胆囊息肉3例;合并糖尿病2例,高血压病3例,冠心病2例。OC组52例,男性16例,女性36例,年龄24~80岁,平均52岁;其中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3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5例,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17例;合并糖尿病3例,高血压病6例,冠心病2例,肺气肿2例。

1.2 方法

LC组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三孔法穿刺进腹,气腹控制在12~14 mmHg,置入腔镜及器械,常规探查腹腔脏器,分离胆囊周围粘连,提起胆囊壶腹部,紧靠胆囊颈部解剖出胆囊管,距胆总管约0.5 cm处胆囊管近端上钛夹2枚,远端上钛夹1枚,从中间剪断胆囊管,在胆囊三角内紧靠胆囊处钝性分离出胆囊动脉,在其近端上钛夹2枚,胆囊动脉远端电凝切断,顺行将胆囊从电囊床上电凝剥离后从剑突下孔取出,胆囊床电凝止血,一般不放腹腔引流管。OC组多选用持续硬膜外阻滞麻醉,取经右腹直肌切口或右肋缘下斜切口进腹,常规探查腹腔脏器,分离胆囊周围粘连,提起胆囊壶腹部,紧靠胆囊颈部解剖出胆囊管,在胆囊管近端带线虚扎一道,胆囊三角内紧靠胆囊处钝性分离出胆囊动脉,在其近端结扎2道,胆囊动脉远端切断,然后从胆囊底部逆行将胆囊从胆囊床上锐性剥离至胆囊三角处,在准确辨明胆囊管、胆总管、肝总管3者关系后,在距胆总管约0.5 cm处胆囊管近端结扎两道,剪断胆囊管,移除胆囊,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放置腹腔引流管。比较2种术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抗生素应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时间和住院时间。

2 结果

LC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抗生素应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等均较OC组患者减少或降低,见表1。表1 LC与OC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恢复情况的比较

3 讨论

3.1 LC与OC适应证的比较

LC由于受到器械、手术操作的熟练程度、手术组人员配合等因素的局限,其手术适应证范围较OC窄。我们多选择60岁以下,病程较短,症状较轻,B超显示胆囊清楚,考虑胆囊周围无粘连或粘连少、无明显充血水肿、无胆囊积液或有积液但张力不大、胆囊三角解剖清楚,基础疾病不多,能耐受全麻的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或胆囊息肉的患者,以增加手术的安全性[4]。而OC则不受明显限制,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胆囊疾病,特别是胆囊结石嵌顿伴急性胆囊炎,合并胆总管结石需要探查胆总管的患者。

3.2 LC与OC手术操作的比较

LC术式切口小,创伤轻,由于腔镜具有放大功能,使胆囊管、胆总管、胆囊三角和手术野显露十分清晰,在解剖、分离、切割、止血等方面十分方便,故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5,6];而OC术式采用经右腹直肌或右肋缘下切口,切口一般长约6~12 cm,同时拉钩对切口的牵拉,故对腹壁肌肉损伤较大,由于胆囊位置较深,在术野显露、手术操作、术中止血等方面均有一定困难,手术时间相比较长。

3.3 LC与OC 术后治疗及恢复的比较

由于LC是戳孔进腹,腹壁肌肉损伤小,术后疼痛较轻[7],本组LC患者术后6 h进流质,第1天可下床活动,这样可使肛门尽早排气,胃肠功能尽快恢复,抗生素的使用时间较短;OC由于腹壁创口大,术后疼痛较重,患者不愿过早下床活动,肛门排气时间及禁食时间相对较长,为防止切口感染,应用抗生素的时间也较长。

3.4 LC与OC 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LC的并发症除了OC的主要并发症如肝外胆管损伤、胆漏、门静脉和肝动脉损伤、胆囊动脉出血等外,还可能引起以下几种常见并发症:如穿刺不当引起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肠系膜血管等损伤,穿刺或电凝操作失误损伤肝脏、胃肠道等脏器,但腔镜手术的这些并发症随着手术操作熟练程度的不断提高,会逐渐减少。

腹腔镜切除胆囊术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经彩超、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或CT检查,提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或肝总管结石;(2)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患者;(3)合并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精神系统疾病的患者。

1.2一般资料选取青海红十字医院2013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8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腹腔镜组和传统开腹组,各44例。腹腔镜组中男19例,女25例;年龄35~70岁,平均年龄(56.8±5.7)岁;病程4个月~8年,平均病程(3.5±1.3)年;合并黄疸史6例,高血压6例,肺气肿4例,慢性支气管炎4例,糖尿病3例。传统开腹组中男20例,女24例;年龄35~70岁,平均年龄(57.4±5.5)岁;病程6个月~8年,平均病程(3.6±1.1)年;合并黄疸史6例,高血压6例,肺气肿5例,慢性支气管炎3例,糖尿病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方法传统开腹组实施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即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自右肋边缘做长度6~20cm的斜切口,观察胆囊结石与胆总管结石情况,分离胆囊三角结构暴露胆囊动脉和胆囊管并分离,将胆囊动脉及胆囊管结扎离断,注意操作中的止血,沿胆总管前壁纵向切开1~2cm,取石钳胆总管内直接取石,再用0.9%氯化钠溶液多次清洗胆总管,胆管镜探查无结石残存,缝合胆总管,常规留置引流管。腹腔镜组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胆管探查术治疗,即麻醉同传统开腹手术组,患者取平卧位,采用标准四孔法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建立CO2气腹,分离胆囊三角结构暴露胆囊动脉,将其切断结扎止血,仔细剥离胆囊床,常规电凝止血,再行胆总管切开取石,用内镜取石网篮取出胆总管内结石及二级肝管内结石,胆管镜探查无结石残存,常规留置T管,缝合胆总管,检查胆总管缝合处有无渗漏,常规留置引流管。

1.4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等围术期指标,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

2结果

2.1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腹腔镜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肠道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传统开腹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传统开腹组出现6例术后切口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13.6%;腹腔镜组无并发症发生。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39,P<0.05)。

3讨论

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具有术野清晰、易于掌握的特点,但同时手术切口较长,影响术后康复,延长了住院时间[4,5]。20世纪90年代初,Phillip[6]和Fletcher[7]先后报道了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标志着腹腔镜外科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飞跃,随着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及专业医师操作水平的提高,逐渐应用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等复杂疾病的治疗,与传统开腹手术比较,较大的缩短了患者术中切口长度,加快了术后康复速度,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并提高了床位的周转率和使用率。另外微创手术已不单纯是注意伤口的愈合及促进功能的早期恢复,更强调的是减少对人体组织干扰,达到生理的微创化,还要注意特定情况下对心理打击的微创化,避免了切口瘢痕所造成的心理创伤[8,9]。

于江涛等[10]研究显示,腹腔镜胆囊切除胆管探查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的成功率相近,但腹腔镜胆囊切除胆管探查术大幅度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可作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术式。本研究结果显示,腹腔镜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肠道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传统开腹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开腹组,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开腹组。表明腹腔镜胆囊切除胆管探查术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切口长度小,愈合后瘢痕较小,避免了切口瘢痕对患者心理和生活造成影响。在手术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事项:(1)切开胆总管时,切口长度方便清结石即可,应尽量小点,以降低胆总管缝合并固定T管的难度[11,12];(2)清除结石操作应在胆管镜下操作,术中可轻按胆管外壁,以利于彻底清除结石。随着腹腔镜手术的发展与不断成熟,诸多学者已将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取代开腹胆管探查术,作为胆总管结石的常规术式[13,14,15]。

腹腔镜切除胆囊术 篇5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是开展最早最广泛的微创手术,与开腹胆囊切除所遵循的外科治疗规范基本是一致的。由于腹腔镜本身的特殊性和术者的成长性,其适应证暂时受到一定局限。

一、适应症与禁忌证

一)适应症

l、有症状慢性结石性胆囊炎

2、无症状结石性慢性胆囊炎但结石大、多或胆囊壁增厚且薄厚不一

3、无症状胆囊息肉>10mm

4、有症状的胆囊息肉及其他良性隆起样病变

5、萎缩性胆囊炎

6、急性胆囊炎,发作时间≤72者。

7、胆囊穿孔<8小时,腹腔感染相对较轻 二)禁忌证:

1、合并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生命体征不稳定者。

2、结石性急性胆囊炎有严重腹内感染者。

3、合并急性坏死胰腺炎。

4、Mirrzzi综合征Ⅱ型。

5、疑有胆囊癌者。

6、合并严重高危内科疾病。

7、伴严重肝硬化,门脉高压症。

8、伴有严重出血性疾病。

9、妊娠期胆囊结石手术可能引起流产、早产等。

10、麻醉禁忌证。

二、腹腔镜胆囊切除围手术期准备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前准备包括如下方面。

1、全面细致的采集病史,了解病人的全身情况,尤其是影响手术的潜在危险因素更应重视。

1)心、肺、肝、肾功能情况

2)有无黄疸史

3)近期有无胰腺炎发作史

4)近期有无排石治疗史

5)有无血液性疾病史

6)有无传染性疾病史

7)既往腹部手术史

8)有无体内金属异物植入史

9)有无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史,如阿司匹林

10)其他相关病史

2、术前常规实验检查,如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测定等。

3、术前常规胸片、心电图检查。

4、影像学检查

1)B超

2)肝胆胰CT(必要时)3)ERCP(必要时)4)MRCP(必要时)

5、对70岁以上高龄患者,或有心肺疾患者,术前宜作心肺功能检查,6、有内分泌、血液性等疾病有必要作相关检查,必要时应及时请有关专科会诊。各项生理指标尽可能在正常范围内。

总之,全面的病史收集、完善的术前检查,为术前正确诊断、手术难易评估、术中处理及术后治疗提供充分的依据,有助提高LC安全性。

7、术前预防性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

8、术前谈话

9、术前清洁皮肤及脐孔、必要时应灌肠、留置胃管;复杂LC手术时间较长,应置导尿管。

10、全麻术前用药 一般术前肌注阿托品和镇静药,但对老年病人、高血压病、冠心病等慎用阿托品,改用海俄辛等。

三、手术医生资质要求

(1)取得《医师资格证书》和《医师执业证书》;

(2)具有普外主治医师专业技术职务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有5年以上的胆道外科手术经验,能独立完成各种常规胆道外科手术

(3)在经过省级卫生部门认可的三甲医院腹腔镜(胆道外科)治疗相关专业不少于6个月的系统培训并考试、考核合格;

(4)在三甲医院腹腔镜(胆道外科)治疗相关专业完成培训后半年内,在上级医师指导下继续在符合开展腹腔镜(胆道外科)治疗条件的医疗机构,作为术者至少完成与培训期间要求相同的病例数;

(5)经2名具有腹腔镜胆道外科手术治疗技术资质、具有副主任医师专业技术职务以上任职资格的医师推荐;

(6)在境外接受腹腔镜(胆道外科)治疗系统培训3个月或3个月以上的医师,具有培训机构出具的证明,并经相关考试、考核,可从事腹腔镜(胆道外科)治疗工作。

四、基本腹腔镜手术器械要求

必备的腔镜器械:10mm穿刺套管,5mm穿刺套管,5mm转换器,5mm剪刀,5-10mm腹腔镜分离钳,5-10mm抓钳,5-10mm钛夹钳,吸引冲洗器,标本袋等。

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基本操作

(一)麻醉与体位 全身麻醉、气管插管

体位: 仰卧位/截石位 头高足低右倾斜

(二)手术步骤

l、消毒和铺巾

2、建立CO2气腹

3、Trocar穿刺(1)A点穿刺点(11mm):

该穿刺点为盲穿刺点,脐缘或脐孔内切口。

(2)B点穿刺(Ф5.5-llmm):术者主操作孔。一般在剑突下3—4cm上腹下正中线右旁2cm作为穿刺点,最佳穿刺点应该是经此套管进入的器械能在肝下缘垂直或接近垂直达到胆囊三角平面。

(3)C点穿刺(Ф5.5mm):术者左手协助操作孔。一般在右锁中线肋下2—3cm处,特殊病例应根据胆囊位置调整。

(4)D点穿刺(Ф5.5mm):助手操作孔。若术者采用三孔法LC,此孔无需穿刺。一般在右腋前线动肋下2—3cm置入。

4、牵拉胆囊

助手钳夹胆囊底向右外上方牵拉

术者左手协助钳,牵拉胆囊壶腹部向右下方牵拉

要求:胆囊蒂与胆总管主轴垂直,充分展开胆囊三角平面,不能牵拉过度使胆总管成角,以免肝外胆管损伤。

5、解剖胆囊三角 在LC手术中是关键环节。

显露、确认胆总管、肝总管与胆囊管关系 分离、钛夹闭/结扎胆囊管 : 胆囊管残端〈5mm,分离、钛夹闭/结扎胆囊动脉: 在胆囊颈淋巴结附近靠近胆囊小心分离胆囊动脉最安全,可避免损伤变异之右肝动脉和变异胆管。

在胆囊劲管结石嵌顿时,胆囊肿大,张力高,可在胆囊底切一小孔吸出部分胆汁减压以利手术操作。

在急性谈症、慢性胆囊结石嵌顿、慢性萎缩性胆囊炎或Mirrzzi综合征I型等情况,先直接解剖胆囊三角往往较困难,需将胆囊自胆囊床剥离下,解剖显露胆总管、肝总管后,再解剖胆囊三角更安全。

6、剥离胆囊床

距肝O.5cm切开胆囊浆膜层 按照“由浅到深,避免挖洞”原则

胆囊炎症重、胆囊床结构层次不清,宜紧贴胆囊壁电凝剥离,宁可分破胆囊也不可伤肝,必要时胆囊床残留部分胆囊组织再电灼处理胆囊粘膜。

三孔法LC,缺乏助手协助,最主要需解决显露和切割平面张力问题,在有限空间,利用“一器二用”即自行显露又独立操作,利用自然对抗力制造切割面张力而方便操作。

在分离胆囊时难免意外分破胆囊使胆汁或结石溢出,可用钛夹将破口钳闭

7、取出胆囊

脐部或剑突下戳孔是取出胆囊和结石的出口。

拉出困难,纱布隔离下切开胆囊放出胆汁,将大结石咬碎再取出结石及胆囊。

8、腹腔冲洗、腹腔引流

术中胆囊分破或胆囊三角炎症重,充分吸尽渗漏液,盐水反复冲洗至冲洗液清亮。术野污染严重或疑有胆囊床渗血、胆瘘、积液,应在肝下间隙安放引流管。

9、解除气腹

全面检查腹腔有无活动性出血、胆漏及付损伤。直视下逐个退出各器械及套管,最后退出腹腔镜及其套管。

10、穿刺孔处理

污染重者LC,“烟筒”效应难以避免穿刺孔污染、取胆囊时胆囊意外破裂或标本袋破裂,污染穿刺孔,处理:污染标本装入标本袋可预防穿刺孔感染 穿刺孔消毒杀菌

缝合腹膜后不予缝合皮下放置引流条,防止脂肪液化和切口感染。

六、术后观察及处理

1、麻醉完全清醒后回病房

2、生命体征观察

3、引流管管理

一般术后引流量不超过50ml,为淡红色;

引出新鲜血液,要高度警惕创面渗血、细小血管出血或胆囊动脉钛夹滑脱,超过300ml/h,宜再手术止血; 引流管引出胆汁应考虑胆漏或十二指肠漏发生。除迷走胆管漏、胆囊管残端漏经通畅引流,数目可自行消失,其余原因一般需立即手术治疗。

4、腹部情况观察 对非放置腹腔引流管LC,尤为重要。出现胆漏、出血及胃肠损伤,一般会24h内出现腹膜炎,少数病人出现胆漏,由于抗菌药物应用,不出现腹膜炎体征,仅表现腹胀,胃肠功能数日不恢复,极易延误诊治。及时诊断性腹腔穿刺,抽出胆汁是诊断胆漏最直接、最可靠的依据。

5、术后有无黄胆

一周内或数周内出现尿深黄、皮肤巩膜黄染,应高度怀疑肝外胆管损伤和胆道残石的可能,有必要作B超、CT、ERCP或MRCP检查以便早期诊断,早期处理。

6、胃肠功能恢复和饮食要求 多在术后24h内恢复。术后第一天可进流质,4周内宜食低脂易消化的食物。

7、CO2气腹不良反应观察

病人呼吸慢,PCO2升高等,应考虑高碳酸血症可能

肩部酸痛、呕吐多是残存CO2刺激膈神经所致,对症治疗,一般24-48h即可自行消失。

8、鼓励病人半卧位,早期下床活动

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及防治

(一)、胆总管残余结石 LC较为常见并发症,常发生以下情况:

①采集病史不全面忽略过去黄疸史或胆源性胰脉炎或近期排石史。②B超检查不准确。

③术中处理粗暴或处理程序欠妥,将结石挤入胆总管。

术前术中若发现胆总管结石可疑征象者,应术前行CT、MRCF,或ERCPE或术中造影以明确诊断,明确诊断胆总管结石者,应行腹腔镜经胆囊管取石或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或EST。

(二)胆道损伤

胆道损伤是LC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胆道损伤类型,有横断、撕裂、穿通、钳闭及电热传导灼伤等类型。

1、常见发生原因如下:

①操作粗暴,分离钳分破或撕裂胆管。

②分离胆囊三角,电钩误伤或热传导损伤胆管。

③胆囊管短粗或缺如将较细的胆总管误作胆囊管切断。

④胆道变异术中未辨清意外损伤,主要是胆囊管与胆管、肝管的关系异常及出现变异胆管引起的损伤。

⑤过分牵拉胆囊颈引起胆管成角被部分夹闭。

⑥胆囊剥离过深,伤及右肝前叶胆管,迷走胆管。

⑦盲目操作,如出血时盲目钳夹止血,对重度粘连引起胆管移位,变形估计不足。

2、防治措施:

①严格按照胆囊三角解剖原则,“三管一壶腹”解剖结构辨清无误,才能处理胆囊管。

②不满足“三管一壶腹”解剖关系,对预防变异胆管损伤尤为重要。

③动作轻巧,忌大块分离。

④贴近胆管时慎用电切电凝,胆囊三角电凝电切时,小心“钩背” 电传导损伤胆管。

⑤胆囊动脉及分支处理妥当,避免出血;万一出血,不要忙乱止血而损伤胆管,腹腔镜下止血有困难应及时中转开腹止血。

⑥急性炎症,胆囊减压后可改善胆囊三角暴露,有利解剖。

⑦避免牵拉胆囊过度,以免胆囊管,胆总管成一直线。

⑧平行型胆囊管汇入胆总管者,避免电器分离,尽可能精细推扒钝性分离和锐性分离

⑨遇到粘连严重,胆囊三角结构不清者,手术经验少应及时请经验丰富者上台,可能会避免胆道损伤和不必要的中转开腹。条件不具备者应及时开腹。

⑩LC后应常规仔细检查胆囊三角及胆囊床是必不可少的步骤。胆道损伤术中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是争取良好预后的最好机会。

发现胆管损伤,应根据损伤部位、类型、程度选择最佳处理方式尽可能使对病人的伤害除低到最低程度。

(三)术后胆漏 指因胆囊管残端处理欠妥、迷走胆管未夹闭、术中未发现胆管损伤或者术中已发现而处理不当所致术后漏胆现象。一般情况少许胆漏病人,只有通畅引流可自愈,部分病人需鼻胆管或胆道支架引流,不少病人需再次手术治疗。

1、胆漏常见原因

①未及时发现的胆道损伤。

②术中发现胆管损伤但处理欠妥。

③分离粘连误将细小胆囊管当作纤维粘连带或血管电凝切断。

④胆囊管夹闭不全、不紧或滑脱。

⑤迷走胆管未夹闭。

⑥胆总管残石,LC术后胆道蛔虫症,胆总管下端狭窄等引起胆道压力增高诱发胆漏。

3、胆漏防治措施

①胆囊管剪断前,必须确认胆囊管无误。

②胆囊管残端最好上双钛夹或双重结扎。

③胆囊管粗应丝线结扎再上夹或双重结扎,必要时缝扎关闭。

④入胆囊管状结构均应上夹。

⑤胆囊三角解剖,遇到胆总管与胆囊间条索管状结构,不要轻易切断,最好上钛夹。

⑥避免胆管损伤。

⑦术中及时发现胆管损伤及时正确处理。

⑧术后仔细检查,有疑问应放引流。

对胆囊管残端漏、迷走胆管漏,多可经通畅引流保守治愈,若较大胆管损伤引起的胆漏均需再手术治疗。

(四)血管损伤

血管损伤是LC术中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国内外均缺乏全面准确的统计。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血管损伤后术中及时处理未发生严重后果,未予客观报告,但在临床实践中,每位外科医师都应有客观正确认识,血管损伤在临床并不少见,其引起的后果有时是十分严重的,如穿刺损伤腹主动脉、腔静脉,粗暴操作损伤门静脉等,若来不及止血、输血可造成病人死亡。

1、血管损伤常见原因 ①穿刺位置选择不当

②操作不当

③解剖结构关系不清

④血管处理不当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血管损伤部位多在胆囊动脉、右肝动脉、门静脉以及腹膜后大血管,其他血管如肠系膜血管,网膜血管等。

2、血管损伤预防

①腹腔镜医师“上岗”前应严格培训。

②加强LC术前对手术适应症及难度的评估。

③充分了解手术器械性能,掌握正确使用方法。

④重视腹腔镜下胆囊三角的应用解剖,充分认识解剖结构可能存在变异。

⑤重视LC结束前对手术创面的认真检查。

3、血管损伤的处理

①一旦发生大血管损伤,会导致大出血,迅速出现失血性休克危及病人生命,必须紧急剖腹止血和积极休克治疗。

②胆囊动脉损伤,先以纱布或胆囊压迫止血,迅速找到出血处上钛夹止血,若血管回缩肝总管、胆总管后方腹腔镜下处理困难,应立即剖腹止血。

③对网膜、肠系膜血管损伤,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电凝、结扎或缝扎。

④腹壁上动脉出血,位置深、暴露不佳,必要时延长切口直视下钳夹结扎或缝扎。

⑤术后出血少量出血,多为创面出血,经止血、引流一般可自止,若出血量多,超过300ml/h,应及时再手术止血。

(五)内腔损伤

腹腔镜胆囊切除中内腔损伤,仅次于肝处胆管损伤和血管损伤。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一般不会产生严重后果,不少病例由于术中未能发现,术后出现腹膜炎而又未正确认识,往往延误诊治,造成严重后果,内腔损伤多为空腔脏器损伤,少数为实质性脏器损伤,如肝、脾。一旦发现内脏损伤,应及时处理,若腔镜下处理有困难应立即中转开腹处理。

空腔脏器损伤以胃小肠为多见,其次为结肠,发生原因: ①盲目穿刺或暴力穿刺。

②术者或助手操作用力过大或方法不当,戳伤胃肠。

③电传导损伤。

十二指肠损伤是一种严重空腔脏器损伤,术中及时发现及时开腹处理,一般预后较好。若术后出现腹腔炎才发现,剖腹手术修补成功率远低于LC术中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一旦十二指肠再漏,处理极为棘手,而且要付出昂贵的经济代价,甚至生命。

空、回肠、结肠损伤愈后比十二指肠损伤要好,及时发现及时修补一般不会产生肠漏,如术后出现腹膜炎剖腹才发现处理,发生肠漏的机会增大。

肝损伤主要发生在穿刺戳伤、器械戳伤以及分离胆囊床,层次过深等情况。发现后及时电凝止血,必要时喷涂创面封闭胶或生物蛋白胶,很少需开腹手术。

脾损伤较罕见,主要发生器械意外用力过度或脾周粘连气腹后引起腹压增高,脾撕裂,术中很容易忽视,术后因出血剖腹才得以发现,大多数脾修补即可,少数需切脾控制出血。

(六)其他并发症

如腹腔感染、切口感染、切口疝、残株胆囊以及某些传染病在LC中传播等。临床中也时有所见,同样要引起高度重视。严格按照外科治疗原则和传染病防治原则,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是防治L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腹腔镜切除胆囊的护理体会 篇6

【中图分类号】R5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387—02

我院自开展腹腔镜手术以来,因手术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特别受到胆道患者的欢迎。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30例,男14例,女16例;其中单纯胆囊切除15例,胆囊切除行“T”型管引流术5例。

1.2 结果

本组30例均获痊愈。无出血、胆漏及肠粘连发生。平均住院5~7天。

2 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患者因多年疾病所致,对治疗有迫切要求,但对手术又普遍有焦虑反应。故应多与患者做心理沟通,了解其焦虑、恐惧情绪。根据不同原因给予针对性的疏导与治疗,帮助患者增强心理应对能力,使其进入积极的术前心理状态。(2)做好各项胆道特殊检查:如肝胆B超、胆囊造影、经皮肝穿胆道造影等。以了解胆囊、胆管、胰管的形态及结石的部位、大小等,以便手术顺利进行。护理者应指导患者配合检查。(3)做好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检查。如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应协助同相关专科治疗。术前指导患者进行呼吸锻炼、教会患者咳嗽、排痰。(4)术前准备:备皮,术晨禁食水。按医嘱应用术前药物。(5)行“T”管引流术的患者术前常规放置胃管、尿管。

3 术后护理

术后患者取平卧位,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护士应注意观察以下几个方面。

3.1 腹部体征的观察

观察有无腹胀、腹痛、出血、腹膜炎、腹壁紧张等体征。对放置腹腔引流的患者,应固定好引流管,观察引流的量、性质、颜色,以及引流管是否通畅,切口处皮肤有无红肿,是否有渗出液。

3.2 呕吐的观察

呕吐是术后常見的症状之一,这主要是由于二氧化碳对胃肠道的刺激以及二氧化碳积聚所致。对于发生呕吐现象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及时观察和记录呕吐物的量、颜色、次数及持续时间,同时要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协助呕吐患者及时清洁口腔,防止呕吐物被吸入气管和肺里,造成吸入性肺炎。

3.3 饮食

患者在麻醉清醒后,应注意规律进食,确保定时定量,少食多餐,勿暴饮暴食,一般先以流食为主,逐步添加其他食物,食物应尽可能选择清淡、易消化、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类饮食,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3.4 输液

合理安排输液,加强输液过程的巡视,记录液体出入量。

3.5 术后伤口疼痛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切口小,一般患者均可耐受疼痛。但由于腹腔镜手术是一种新的术式,尽管术前已进行心理安慰,但术后患者仍感恐惧,害怕疼痛,护士应进一步讲解手术方法与开腹手术的区别及优点,也可适当进行暗示治疗,故多数患者不必应用止痛药物。

3.6 各种引流管的观察与护理

妥善固定引流管,保证引流通畅,防止扭曲、受压、脱出。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创口无菌,避免感染。观察引流物的颜色、性质及量,准确记录。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对戴“T”管出院的患者嘱其妥善保护导管,一旦脱出或有不适立即来院处理。并于术后2周来院复查。

3.7早期下床活动

腹腔镜手术一般于术后6~10h可下床活动,可促进胃肠功能恢复,防止肺内感染及深静脉血栓形成,促进康复。

3.8心理护理

术后可通过与他人聊天、看书、听音乐等活动来分散注意力,帮助患者克服焦虑情绪,使患者积极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做好各种治疗及护理,以利于身体早日康复

4 小结

腹腔镜切除胆囊术 篇7

关键词:老年人,胆石症,腹腔镜,胆管取石,护理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胆囊炎及胆石症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同时,由于我国人口结构的老年化,老年人胆囊炎及胆石症发生率日渐增加[1]。腹腔镜胆囊切开取石术(LCBDE)具有创伤小、时间短、恢复快等优点,目前正成为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标准术式[2]。但由于老年人重要器官功能减退,常合并心、脑、肺等疾病,患者承受手术后的能力降低,术后并发症较多。所以加强术前术后护理,是老年人胆石症患者,腹腔镜胆管切开取石胆囊切除T引流术顺利完成,减少并发症无合并症加重,早日康复治愈出院的关键。现将自2009年1月至2012年3月,64例老年胆石症患者腹腔镜胆管切开取石胆囊切除T引流术,护理措施回顾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9年1月至2012年3月,我科收治老年胆石症患者64例。其中男28例,女36例,年龄60~76岁,平均68岁;病史3~22年,平均16年;合并冠心病16例;高血压20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10例;糖尿病10例,其它疾病8例。64例患者均经B超或CT诊断为胆石症。

1.2 结果

64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行胆管切开取石和胆囊切除T管引流术。经过护理,术后1d即可下床活动及胃的功能恢复拔出胃管。术后1周行T管造影后带管出院,6~8周后拔出T管。无术后并发症和合并症加重。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加强护士理论知识学习,提高护士护理质量水平

由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是我科一项新开展的手术。所以必须加强护士理论知识学习。在科主任和护士长领导下,办全科护士老年胆石症腹腔镜学习班。科主任和护士长亲自讲课,讲课内容有什么是胆石症;腹腔镜、胆管取石过程及适应症;老年人生理特点和老年人合并症及护理等。

2.1.2 术前健康教育路径

(1) 制定术前健康教育路径:根据科主任和主管医师预计的手术日期,由主管护师或当班护士,对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首先进行评估;以患者住院天数为横轴,以健康教育内容为纵轴,依据专科标准护理计划健康教育的内容制定健康教育路径表。在应用于临床的过程中根据患者的需求不断加以修改、补充、完善,最后由护理专家确定表格路径。主管护师或当班护士,在患者入院当天将健康教育路径表挂于患者床尾,并根据路径为患者实施连续、动态的有计划的、的健康教育[3]。 (2) 术前健康教育路径内容:入院指导、心理指导、特殊检查指导、检查结果指导、手术前1d指导、手术日晨指导等。

2.1.3 患者术前合并疾病护理

由于老年患者合并症多,常常有心血管疾病、肝硬化、糖尿病、慢性肺气肿等。这些合并症可降低老年人机体抵抗力和耐受手术的能力[4]。因此,术前合并疾病必须认真及时处理,使患者的身体状态处于最佳状态,能够很好耐受麻醉和手术。遵医嘱,对高血压患者应选用合适的降压药(必要时可静脉滴注硝酸甘油),监测血压,控制血压为140/90mmhg左右。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应给予加强心脏保护,改善心肌血供的药物,监测心电;糖尿病影响伤口愈合,感染并发症增多,给予降糖口服药或胰岛素,将空腹血糖尽量维持在轻度升高状态为宜(5.6~11.2mmol/L)肝功能损害者应根据损害程度适当使用保肝药物。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患者应给予抗炎改善通气功能,进行肺功能锻炼,鼓励其正确咳嗽咳痰并指导增加肺活量的练习(如缩唇深呼吸)。

2.2 术后护理

2.2.1 术后健康教育路经

在患者主管医师、护士长指导下,由主管护师制定术后健康教育路径。健康教育路径内容:术后全麻一般护理指导,卧位指导,饮食指导,预防切开感染指导,家属胆道疾病健康教育指导,出院指导(带T管出院者指导其学会自我护理,定期复查)。

2.2.2 术后并发症及合并症的护理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术后监护是及时、早期发现各种并发症和意外情况的重要措施[5]。 (1) 出血,出血是术后早期观察和护理的重点,是腹腔镜术后后严重并发症。给予无创监护仪监护T、P、R、H, 12h。密切观察腹部有无腹膜刺激征和切开有无渗血,观察引流管引流液量、颜色、形状并做好记录。 (2) 人工气腹并发症,肩背疼痛腹胀、皮下气肿;高碳酸血症:由于人工气腹时腹压升高使膈肌上移,潮气量减少及二氧化碳物理溶解造成二氧化碳潴留引起的。术后持续低流量吸氧3~6h均可以自行缓解,不需特殊处置[6]。 (3) 胆瘘,易发生术后24h内,严密观察腹腔引流管,有无胆汁、量,保持引流管通畅,14d拔出。 (4) 术前合并症加重,加强血压,心电、血糖监测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给药治疗;鼓励并协助患者尽早下床活动,避免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尿潴留和尿路感染,增加肺活量;给患者多拍背帮助排除痰液,不易咳出者行超声雾化治疗可以预防肺部合并症加重和并发症。

2.2.3 T管护理

(1) 妥善固定,保持通畅,不可超过腹部切口,如有堵塞,可用手由近端向远端挤压。或用生理压水缓慢冲洗,切勿用力推注。 (2) 观察和记录胆汁的量及性状:胆汁为深绿或棕黄色,24h约为300~700mL。量过多或过少、颜色过淡稀薄或浑浊、有泥沙样沉淀均不正常,及时报告医师给予处理。 (3) 保持清洁:每日更换一次外接的连接管和引流袋。

3 讨论

由于我国人口的老龄化,生活质量提高,老年胆石症也不断增加,腹腔镜胆管取石胆囊切除T管引流术,是老年胆石症手术最佳手术方式。它具有创伤小,时间短恢复快优点,但由于老年人机体能力降低合并症多,所以恰当的护理措施和手术时机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健康教育路径和系统的观察和护理,认真及时处理合并症,使患者的身体状况处于最佳状态,才能保证手术顺利完成和防止并发症发生。在护理过程中,要不断学习,提高护士自身护理知识,才能提高护理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林卫华.老年胆石症的临床特点及外科诊疗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09, 7 (18) :32-33.

[2]梁毅, 薛振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在老年胆石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5) :204-205.

[3]刘罗薇, 刘小军, 冯玲, 等.表格式健康教育路径在外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现代护理, 2005, 11 (3) :229-230.

[4]韩佳.手术治疗老年人胆石症108例的疗效分析[J].广西医学, 2010, 32 (4) :447-448.

[5]刘勤才.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并发症预防措施[J].肝胆外科杂志, 2006, 2 (14) :40-41.

腹腔镜切除胆囊术 篇8

关键词:胆囊结石,腹腔镜,保胆取石术

胆囊结石是一种临床多发病、常见病, 胆囊结石的治疗包括碎石、排石、溶石和手术治疗等多种方法, 其中胆囊切除术是公认的金标准[1]。随着对于胆囊生理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入, 保留胆囊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内镜保胆取石术也已经逐步成为临床研究的焦点[2], 为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小切口下胆道镜保胆取石术的临床治疗效果, 对两种手术方式的近期指标及远期评价进行评价分析, 该研究以该院2008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822例胆囊结石手术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 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小切口下胆道镜保胆取石术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822例胆囊结石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 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胆囊切除组和保胆取石组, 其中, 腹腔镜胆囊切除组共744例, 男359例, 女385例, 患者年龄在19~67岁, 患者平均年龄为 (38.45±11.23) 岁;保胆取石组共78例, 男37例, 女41例, 患者年龄在21~65岁, 患者平均年龄为 (39.11±12.03) 岁。

1.2 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术前实施气管静吸复合麻醉, 并完成常规铺巾和消毒工作。腹腔镜胆囊切除组采用常规3孔法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 对于胆囊三角暴露不够充分的患者酌情采用4孔法实施手术。保胆取石组实施小切口下胆道镜保胆取石术, 在患者右上腹肋缘下斜切开3 cm小切口, 逐层进腹在肝缘下方发现胆囊, 将胆囊底部提起到切口位置, 采用注射器穿刺胆囊并抽出胆汁证实后, 切开1.5 cm切口并将胆汁洗净, 置入胆道镜探查取石后, 确认胆汁返流通畅后退出。采用可吸收线实施胆囊壁缝合, 确认无活动性出现和胆瘘后, 逐层关腹[3]。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对患者复发情况进行24个月持续跟踪回访。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手术用时和住院时间比较

保胆取石组平均手术用时和住院时间均高于腹腔镜胆囊切除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术后并发症

两组患者均未见术后感染、胆漏、出血等术后并发症。

2.3 复发情况

保胆取石组术后结石复发15例, 复发率为19.23%, 腹腔镜胆囊切除未见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 胆囊切除术一直作为治疗胆囊结石的首先外科治疗方法。随着的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和对胆囊生理功能认识的提高, 保留胆囊的取石手术逐步成熟, 并在临床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4]。

胆囊除了具有浓缩胆汁、储存胆汁的作用外, 还可分泌黏液性物质, 促进肠蠕动、抑制肠道细菌、缓解胆道压力、排泄代谢产物等所用, 在胆道和肠道免疫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5]。如患者具有较强的保胆意识, 超声检查未见胆囊萎缩、变形、增生, 胆囊收缩和浓缩良好, 可酌情采用小切口下胆道镜保胆取石术。小切口下胆道镜保胆取石术可有效保持胆道完整, 并可保留患者胆囊生理功能, 术中不需要进行无需胆囊三角分离, 对胆管损伤程度较低。但也应注意到该手术方式存在切口定位不够准确, 对于胆囊位置较深的肥胖患者, 需扩大切口, 可能出现医源性损伤。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操作相对简单, 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都较短, 手术方式成熟, 患者预后情况较好[6]。该研究结果表明, 保胆取石组平均手术用时高于腹腔镜胆囊切除组, 保胆取石组平均住院时间高于腹腔镜胆囊切除组, 但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均比较理想, 未见术后感染、胆漏、出血等术后并发症。保胆取石组术后结石复发15例, 复发率为19.23%。可见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手术方式, 在术前要通过B超检查, 对患者胆囊功能情况做到完全了解, 做到“该保则保, 该切则切”[7], 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保胆手术中, 要避免结石残留, 如发现有附于胆壁结石或泥沙状结石, 应采用胆道镜吸引器吸净。在选择手术方式上, 应根据患者及医院医疗力量综合考虑最佳手术方式[8]。

小切口下胆道镜保胆取石术虽然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复发率等方面均高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但具有保留胆囊生理功能的优势, 且未见术后并发症。在严格遵守手术适应症的情况下,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小切口下胆道镜保胆取石术均可所谓胆囊结石的手术方式。

参考文献

[1]张宝善.内镜技术在胆道外科中的应用[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6, 29 (4) :87-89.

[2]龙昊, 杨秀江, 谢浩, 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 2013, 42 (24) :2832-2833.

[3]王惠群, 傅贤波.我国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的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0, 10 (6) :481-485.

[4]苏石斌, 沈崇有, 张峻, 等.新型微创保胆取石的临床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5) :570-571.

[5]王玲, 龙滨, 陈志刚, 等.微创保胆取石术前后胆囊收缩功能的超声评价[J].西部医学, 2013, 25 (4) :584-586.

[6]鄂森.双镜联合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效果[J].吉林医学, 2013, 34 (12) :2224-2224.

[7]张阳德.保留人体器官和功能是内镜微创外科治疗的最高境界--论内镜下保胆取石摘息肉[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8, 18 (1) :1-2.

腹腔镜切除胆囊术 篇9

关键词:右上腹,免气腹,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

通过对手术创伤反应的人为干预, 有可能使创伤反应向有利于机体的方面发展, 实现外科手术微创化[1]。我院2002.9—2010.9已累计完成直视微创胆道手术3 000例, 使胆道手术实现了微创、微痛或无痛化[2]。鉴于直视微创胆道手术切口太小, 只有术者一人可看到术野, 其他人员无法观察到操作过程, 使手术过程具有“神秘感”。我院于2010年10月又引进单孔双视免气腹腹腔镜特制器械, 它克服了直视微创胆道手术的上述缺点, 具有现代腹腔镜的优点, 至今已完成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650例, 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650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中, 胆囊切除592例, 合并胆总管探查58例;非结石性胆囊炎12例, 结石性胆囊炎638例;女385人, 男265人, 年龄12~88岁。单纯胆囊摘除时间10~30 min, 各种因素所致的复杂胆囊及胆总管探查术40~130 min, 出血量5~50 ml。

1.2 应用解剖要点

胆囊位于肝脏下面, 右纵沟前部的胆囊窝内。传统观点认为其通过疏松的结缔组织与肝脏附着, 该结缔组织形成肝脏的胆囊附着面, 从胆囊三角胆囊淋巴结的胆囊侧开始至整个胆囊床形成板块样结构, 边缘与胆囊浆膜、肝脏浆膜融合, 形成连接紧密的肝胆结合缘, 这种肝脏的胆囊附着面称胆囊板[3,4]。胆囊壶腹部、胆囊管、肝总管和胆总管统称为“三管一壶”结构, 即“Y”型胆道结构。

1.3 围手术期处理

1.3.1 术前处理

术前常规检查, 选择适应证 (除胆道系统的恶性病变外, 包括胆囊炎、胆囊结石以及上消化道穿孔患者均可用该术式处理) , 明确胆囊、胆总管病变情况, 判断有无严重粘连, 右肝下缘位置高低;术前8 h禁食, 2 h禁水, 不插胃管和尿管, 可不备皮, 嘱患者术前排尿。

1.3.2 术中处理详见手术方法。

1.3.3 术后处理

术后4~8 h即可下地活动, 进流食, 输液1~3 d后出院。

1.4 手术材料与方法

1.4.1 手术材料

单孔双视免气腹腹腔镜特制器械 (北京诺科浩然公司研制) :钛夹钳、分离剪、直角钳、弯分离钳、抓持钳、电分离钩、持针器、腔镜显示器、照明冲洗剥离器等。

1.4.2 手术方法 (1) 硬膜外麻醉成功后, 取剑突右下方经腹直

肌进行胆囊切除, 切口长约2.5 cm, 进行胆总管探查, 切口延长约3 cm, 逐层入腹, 悬吊腹横肌腱性部分及腹膜。 (2) 连接腹腔镜使腹内结构及操作过程传输于显示器上, 清晰显示胆囊及周围组织结构, 可对手术过程进行录像。显露胆囊后, 于体颈部提拉胆囊, 用带线纱布填塞并与其他组织器官隔开, 充分显露“三管一壶”结构。 (3) 在距胆总管约5 mm处, 用两枚钛夹钳依次夹闭胆囊管, 以弯分离钳钳夹提拉使其具有一定的张力, 距钛夹钳约2 mm处剪断, 检查胆囊管夹闭完全稳妥, 分离显露胆囊动脉, 依次上1~2枚钛夹钳后剪断, 或紧贴胆囊分离解剖, 所遇到的动脉分支逐一电凝, 不必使用钛夹钳, 于颈部淋巴结的胆囊侧放置球形带线纱布, 滚动式分离解剖胆囊, 颈体部已移至切口, 旋转提拉使胆囊移出腹腔。对化脓坏疽性胆囊炎、胆囊结石, 术中首先用硬膜外穿刺针减压, 准确切断胆囊管后, 以顺逆结合法切除胆囊。纱布加压止血, 个别出血点电凝止血, 检查胆囊完整、无异常管道开口存在, 清点器械后逐层关腹, 多聚丙烯酸线皮内缝合, 创可贴粘贴切口。

2 术后结果

650名患者中, 5人伤口感染化脓, 12人伤口有炎性液体渗出, 16人在术中 (硬膜外麻醉) 出现咽喉部疼痛, 3人术后出血。术后患者在4~8 h后下床活动, 并可进少量流食, 对有恶心症状者肌注胃复安后症状消失。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最短16 h, 最长5d (除胆总管探查者外) 。

3 讨论

从德国医生1882年完成首例胆囊切除术至今, 该手术的普及为胆囊疾患患者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 诊断水平的提高, 器械的不断改进和更新, 胆道病理生理研究的深入, 经过无数次成功与失败, 人们逐渐形成共识: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 给患者造成了较大的创伤, 如切口长, 腹腔波及范围广, 术后肠功能恢复所需时间长, 切口愈合迟缓, 影响多系统功能等。随着现代外科手术的微创化、微痛或无痛化发展, 电视腹腔镜、单孔双视免气腹腹腔镜等应运而生, 已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2]。

3.1 单孔双视免气腹腹腔镜下胆道手术的概念

该手术方式可在硬膜外麻醉下进行, 无需全麻, 不用气腹, 在直视和屏视结合下操作, 术野直接或间接暴露在较多人面前。单孔双视即术中取右上腹经腹直肌剑突右下方开约2 cm切口, 腹腔内的情况既可通过直视看到, 又可通过腹腔镜显示器供大家观看, 操作过程可以录像。

3.2 术后并发症分析

切口的感染化脓可能由病灶污染切口、止血欠佳、脂肪液化等因素所致;术中咽喉部疼痛, 可能是术中操作时光源拉钩牵拉刺激膈肌或提牵胆囊颈部所致的牵涉痛 (胆咽反射) 所致;迟发性出血因术中未处理胆囊动脉, 只对其分支电凝引起。

3.3 单孔双视免气腹腹腔镜的优点

(1) 收到了电视腹腔镜的微创效果; (2) 硬膜外麻醉, 不需全麻和二氧化碳气腹, 手术时间短, 出血量少, 腹腔干扰微小, 胃肠功能恢复快, 切口不需拆线, 住院时间短; (3) 既可经切口看到腹内术野, 也可经腹腔镜显示器清晰地观察整个手术过程, 还可录像备案; (4) 适应证广, 能解决多数肝外胆道良性病变, 能完成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以及上消化道穿孔修补术; (5) 术前不需插胃管、尿管, 可不备皮, 避免了患者的痛苦和相应并发症的产生; (6) 切口疤痕微小、隐匿; (7) 术后4~8 h下床活动, 并可进半流食; (8) 术后微痛或无痛; (9) 适用于老年及合并有心肺病变的高危患者。

4 体会

内镜的出现及其技术的发展, 使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手术实现了微创化。有一定经验的医生认为双视微创胆道手术很安全, 切口长度相当于腹腔镜散在多孔入路总和的1/3, 右上腹单孔入路, 对胆囊周围予以保护, 腹腔干扰范围小, 不需二氧化碳气腹, 可避免出现高碳酸血症和肺血管灌流不足[5]等全身创伤反应。单孔双视免气腹腹腔镜既具有直视微创胆道手术的优势, 又具有腹腔镜一样的显示装置, 使手术过程能清晰地传输出来, 可以录像, 便于教学和科研, 同时还减少了患者全身的微观创伤, 如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等[1], 避免了电视腹腔镜的全身性创伤反应。总之, 我院650例单孔双视免气腹腹腔镜胆道手术, 具有腹腔镜的客观微创效果: (1) 术前不插胃管、尿管, 避免对患者的上消化道、尿道和心理产生创伤; (2) 右上腹微小切口, 腹腔内操作局限在右上腹, 创伤局限在胆囊周围, 范围小, 创伤轻; (3) 不全麻, 免气腹对全身各系统功能无干扰。单孔双视免气腹腹腔镜与电视腹腔镜具有很多的不同, 它是在总结了电视腹腔镜的优缺点后研制的系列器械。该术式麻醉方法简单, 手术时间短, 出血少, 术后无痛或微痛, 恢复快, 住院时间短, 效果满意, 费用低, 适应范围广, 安全可靠, 易于掌握,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黄志强.微创外科与外科微创化的总体研究[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2 (1) :1-5.

[2]常海宏, 戚会宏, 文东强, 等.直视微创胆道手术220例临床报告[J].兰州医学院学报, 2004, 30 (3) :47-48.

[3]王鹏.直视微创无痛胆道手术的研究[J].中华实用医学, 2002, 1 (4) :24.

[4]王鹏.微创无痛胆道切除术122例[J].中华外科杂志, 1999, 37 (9) :576.

腹腔镜切除胆囊术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进行胆囊切除手术的老年患者有98例。患者年龄均在63~80岁,平均69岁,其中,男55例,女43例。58例患者进行了腹腔镜的胆囊切除手术,记为A组,平均年龄(69.6±6.2)岁,男39例,女19例;40例患者进行了开腹胆囊切除手术,记为B组,平均年龄(69.1±5.9)岁,男23例,女17例。在性别、年龄等方面的资料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前对这98例老年患者均进行了经腹部的彩超检查,确诊为胆囊炎症,胆囊结石或者胆囊息肉的样变。

1.2 手术方法

A、B两组患者采用的麻醉方法相同,均为在患者气管内插管,进行全麻。A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方法的患者施用三孔法,CO2的气腹压力为12~14 mm Hg(1 mm Hg=0.133 k Pa);B组采用开腹切除手术的患者,在右肋边缘下处进行斜切口进入患者的腹部,然后运用顺行或者逆行的方式进行胆囊切除。A、B两组患者在术前的准备工作以及术后的处理方法大体相同。

注:与B组比较,*P<0.05

1.3 项目指标

所观察的指标为手术的时间,术中的出血量,术后的排气时间,术后使用止痛剂的情况(即肌内注射杜冷丁45 m1次或1次以上),术后的卧床时间,术后的住院时间,术后的并发症出现情况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来进行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手术的时间,术中的出血量,术后的排气时间,术后止痛剂使用的情况,术后患者的卧床时间,术后的并发症情况等指标,A组(腹腔镜切除手术)要好于B组(开腹切除手术),以上考察的7项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的并发症A组3例,其中心力衰竭1例,肺部感染2例,所占比例为5.17%(3/58),B组7例,其中尿路感染5例,切口感染2例,所占比例为17.50%(7/40)。各项指标的观察结果见表1。

3 讨论

从目前社会人口逐渐出现老龄化趋势,胆囊类疾病如胆石症、胆囊炎症,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高。其中一些胆囊良性疾病如慢性胆囊炎等在老年人中经常出现,为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一般高达30%以上[3]。老年人因其年龄逐渐增大,其各个内脏器官的生理功能逐渐减退,偿代能力也逐渐降低,自身机体的耐受力也开始下降,抵抗力变差;老年患者患一种病时,常常会并发其他多种病症,并且老年患者的治愈的时间久,预后比较差,病情极易出现反复,而且随着人的年龄增大,其感觉也变得比较迟钝,所以,在治疗高龄患者的时候,常会为老年患者的感觉所误导,产生潜在病症被掩盖的现象,在发生大手术或者创伤等应激反应的时候,老年患者的自身调节能力就会降低,使感染的机会增加。手术过程中产生的创伤会引发机体的应激反应,然后通过患者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的轴系统来调整相关组织器官的功能,这种应激反应的程度主要与手术的部位、手术波及的范围、以及手术创伤的大小有关[4],所以,实施开腹切除手术与实施腹腔镜切除手术相比,前者造成的创伤较大,这种应激反应程度就会高;后者手术切除的时间比较短,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也比较少,会大大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临床上已经证实,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的胃肠功能上的恢复明显早于开腹切除手术组[4]。因为腹腔镜切除手术造成的创伤相对较小,患者肠的肌电活动性功能恢复的比较好[5],所以,对患者应用的止痛剂也相对较少,患者术后可以在更早的时间内进食以及下床活动,这样可以促进并加强胃肠的蠕动,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还可以减少患者咳嗽、咳痰以及肺部的并发症等。腹腔镜切除手术过程中,腹腔的内脏器官不暴露在体外,所以术后的感染情况会明显的少于开腹术后。此外,在实行腹腔镜切除手术时,若患者患有心肌梗死之类的疾病,在手术过程中很容易导致心力衰竭,因为,手术过程中会增加腹压,使心脏的负荷加重,由于回心血量也减少,会影响冠状动脉的供血情况而诱发心力衰竭,所以这种情况要慎重考虑,要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工作,有效地控制并发症,手术过程中严格检测,操作时要仔细。

总之,对老年良性胆囊患者来说,腹腔镜的胆囊切除手术是相对合适、安全可靠的,应为首选的手术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1]宫轲.老年胆囊结石患者的腹腔镜切除术[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1,1(1):29-30.

[2]朱锦腾,刘衍民,塔长峰,等.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6,29(4):35.

[3]梁中骁,罗建强,黄顺荣,等.老年人腹腔镜与削腹胆囊切除术的疗效比较[J].广西医学,2003,25(3):342.

[4]蔡逊,卢绮萍.腹腔镜与开腹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动力恢复临床研究[J].西南国防医药,2006,13(3):253.

腹腔镜切除胆囊术 篇11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意外胆囊癌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haracteristic and methods of treating gallbladder carcinoma through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 Methods: Choosed clinical data of Feb. 2011 to Nov. 2014 to analyze the gallbladder carcinoma through LC. Results: There were 17 cases of gallbladder carcinoma patients diagnosing by frozen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12 cases received radical cholecystectomy, 3 cases extensive metastasis, 2 cases malignant lesions. The complication were

Abdominal bleeding(11.76%), bile leakage(5.89%), wound liquefaction(11.76%), hypoalbuminemia(17.65%) and lung infection(23.53%). Conclusion: Diagnosing gallbladder clinical early is difficult. We should observe allbladder carcinoma through LC to choose suitable methods to improve effect.

Key words: LC, gallbladder carcinoma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246-02

由于早期胆囊癌临床特征并无典型性,因此临床中对早期胆囊癌的诊断难度较大,但是在进行当囊切除手术过程中,可能会意外发现胆囊癌患者,临床中将其称之为意外胆囊癌[1]。腹腔镜在胆囊切除手术中的广泛应用,有效的减少了对患者造成的刺激性创伤,同时也减少了发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具有较多优点[2]。但是也正是由于腹腔镜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发现胆囊癌的比例也逐渐增高。本文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意外胆囊癌患者进行分析,探讨其高危因素及治疗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11年2月-2014年11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中,17例意外胆囊癌患者,其中男11例,女6例,年龄47-73岁,平均年龄(63.5±2.4)岁,术前表现为右上腹部疼痛、皮肤及巩膜黄染、恶心呕吐、上腹饱胀、食欲减退等。上述17例患者术前经由B超及CT检查,发现胆囊息肉2例(11.76%)、胆囊结石12例(70.59%)、胆囊肿大1例(5.88%)、胆囊壁增厚2例(11.76%),术前并未发现1例胆囊癌患者。

1.2 方法

患者均于CO2气腹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上述17例患者均于术中进行组织快速冰冻病理检查确诊为胆囊癌。依照患者情况及家属意见对12例患者行胆囊癌根治术,楔形切除胆囊床肝组织,并进行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及十二指肠胰头后淋巴结组织清扫;另有3例患者因肿瘤广泛转移,已无法行根治性治疗或切除,未作处理即关腹;剩余2例患者为腺瘤恶性病变,肿瘤组织位于粘膜层,于腹腔镜下行胆囊床烧灼,未行根治术。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进行数据处理,( ±s)形式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形式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中意外胆囊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17例术中意外胆囊癌患者中,年龄为50岁以上患者为11例,占总例数的64.71%;60岁以上患者4例,占总例数的36.36%;且17例患者中,患病时间为5年以上的患者为15例,占到了总数的88.24%。

2.2 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上述17例二次手患者术后并发症主要为腹腔出血、胆漏、切口液化、低蛋白血症及肺部感染等,给予相应对症治疗后均明显好转,未出现手术死亡患者,具体情况见表1:

3 讨论

胆囊癌为临床常见恶性肿瘤疾病,其在消化道肿瘤疾病中的发病率较高,且发病人群多为50岁以上群体,且近年来有较多临床资料表明,胆囊癌的发病人群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另外,胆囊癌早期患者并无典型性临床表现,通常情况下仅伴随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上腹不适等症状,诊治过程中不易将其同胆囊良性疾病区分[3]。相关调查数据表明[4],约有70%的胆囊癌患者同胆结石有着较大联系,而胆囊结石转变为胆囊癌的过程较为漫长,因此在临床对胆结石进行非特异性诊断的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对胆囊癌的忽视。且B超及CT检查对伴有结石的胆囊癌患者及萎缩性胆囊癌患并不能进行准确的分辨,因此部分胆囊癌患者确诊时多数已为中晚期,丧失了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机会,预后极差。有临床资料表明[5],当前只有约30%的胆囊癌患者为术前诊断,另有70%的患者是术中后者是术后意外发现的,因此临床中将其成为意外胆囊癌。

腹腔镜技术水平的进步及手术操作技巧的逐步完善,使得了其适应指征更宽,且由于腹腔镜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术中术野清晰、术后恢复快等,其是当前胆囊切除的主要术式。相关临床数据显示[6],在胆囊切除术术中,意外胆囊癌的比例占胆囊癌总数的40%以上,其高危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患者年龄在50岁以上;(2)患者病史在5年以上;(3)存在胆囊结石或胆囊萎缩现象,单发息肉1cm以上、胆囊周围淋巴结肿大等。有部分学者认为胆囊结石患胆囊癌危险度为无胆囊结石患者的13倍,突出临床表现为个别肿瘤标志物升高。在本次研究中,仅有2例患者年龄为50岁以下,且患病时间为5年以上的患者为15例,占到了总数的88.24%,年龄普遍偏高,且病程普遍较长,同上述研究结果中的高危因素相符。

在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过程中,若发现胆囊内肿块、周围组织淋巴结肿大后者是肝脏肿块时,应必须给予重视,评估是否为胆囊癌,确诊后应使患者情况及家属意象及时给予手术治疗。有部分学者认为,对I期胆囊癌患者可单纯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无需进行开腹根治性术手术,其疗效差异不大。但是持反对意见的学者认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能会造成切口种植转移,发生率高达15%,因此若患者为胆囊癌I期,且胆囊壁无破损的情况下,可仅采用胆囊切除术治疗;而对于胆囊癌II期或更为严重的患者,应及时中转开腹根治治术,并根据患者情况决定是否选取扩大根治手术。对术后检查为胆囊癌的患者,应及时给予二次手术治疗,以此延长患者生命。

综上所述,意外胆囊癌发生的高危因素为患者年龄在50岁以上,且病史超过5年,存在胆囊结石或胆囊萎缩现象,单发息肉1cm以上、胆囊周围淋巴结肿大等。针对术中发现的意外胆囊癌患者,应依照患者情况不同选取相应治疗措施。对发生肿瘤浸润的患者,必须进行开腹手术治疗,且术中应避免发生切口种植移植;对无肿瘤浸润患者,可采用单纯腹腔镜手术治療,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及禁忌症,以此改善意外胆囊癌患者的预后,延长患者生命。

参考文献:

[1]李达,张水军,赵永福,等.胆囊癌的外科治疗进展[J].河南医学研究,2011,20(3):371-374

[2]夏雨,王西宾.胆囊癌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临床探讨[J].当代医学,2011,17(33):97-98.

[3]王光伟,唐浩.胆囊癌的高危因素与分期及外科治疗研究进展[J].人民军医,2011,54(6):521-522.

[4]陈域,马清涌,付京,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意外胆囊癌37例临床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0,39(1):74-77.

[5]欧阳正最,蒋旭.意外胆囊癌附15例报告[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9,18(2):198-199.

腹腔镜切除胆囊术 篇12

1 对象和方法

1.1 观察对象选取2012年3月-2014年10月本院进行诊治的100例胆囊结石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全部患者均满足《胆道外科学 》中关于胆囊结石的诊断标准[3], 同时均通过CT以及B超检查确诊。本文已排除合并腹腔感染、急性胆囊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胆囊癌、精神疾病、系统严重疾病以及存在手术禁忌证患者。随机把100例患者分为小切口组与腹腔镜组, 各50例。腹腔镜组中, 男23例, 女27例, 平均年龄 (54.6±5.4) 岁, 其中有单发结石26例, 多发结石24例;小切口组中男22例, 女28例, 平均年龄 (55.1±4.9) 岁, 单发结石28例, 多发结石22例。通过统计学处理分析, 两组患者在结石类型、性别构成以及平均年龄等方面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即P>0.05, 故有很好的可比性。

1.2 方法 (1) 小切口组:采取小切口胆囊切除术, 全部患者均采取连续硬膜外全麻, 在右上腹经腹直肌或者右肋缘下大约2cm做切口, 切口长度为5cm, 按照要求将腹壁各层切开, 并进入腹腔, 充分暴露胆总管和胆囊三角, 而后游离, 结扎胆囊动脉以及胆囊管, 根据常规方法将胆囊切除。 (2) 腹腔镜组:于腹腔下实施胆囊切除术, 全部患者均用气管插管进行全麻, 嘱咐患者取平卧位, 自脐部切口放置套管, 并构建气腹, 其中腹腔压力保持在1.8kPa左右, 结束气腹以后, 置入腹腔镜对病变情况进行探查, 接着采取三孔法或者四孔法。而后基于张力下利用电凝钩对血管和胆囊管进行分离, 使胆囊三角得以充分暴露, 游离胆囊动脉和胆囊管, 完成上述操作后按照常规要求切除胆囊, 对腹腔进行冲洗, 并进行负压引流。

1.3 观察指标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费用以及并发症的发生, 并进行比较分析。

1.4统计学方法全部数据均录入SPSS20.0统计学软件包中进行处理分析, 其中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应用t比较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 应用卡方比较检验, 若结果显示P<0.05, 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小切口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0% (11/50) , 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 (2/50) , 通过统计学分析, χ2=7.16, 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即P<0.05。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以及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 住院费用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即P<0.05。见表1。

3 讨论

胆囊结石和多种因素相关, 任何影响胆汁酸浓度和胆固醇比例改变以及导致胆汁淤滞的因素均可引起胆囊结石, 同时个别地区与种族的居民、高脂血症、肝硬化、妊娠、长期肠外营养、女性激素、高脂肪饮食、溶血性贫血以及肥胖等因素均可引发胆囊结石[4,5]。在胆囊结石的临床诊断中, 一般根据绞痛病史和影像学检查能确诊, 在检查中首选方法为B超, 在B超检查可见胆囊内存在强回声团, 同时随着体位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在胆囊结石的临床治疗中多采用胆囊切除术, 如果患者出现比较典型的症状, 比如嗳气、胆绞痛、上腹饱胀、右上腹痛或者消化不良等, 均需采用手术进行治疗[6,7]。近年来, 随着显微外科的快速发展, 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 采用传统开腹手术进行治疗的人数逐渐减少,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本文结果表明, 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以及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比小切口组短, 住院费用明显比对照组高, 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小切口组, 二者所存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即P<0.05。由此可见, 在胆囊结石的临床治疗中, 腹腔镜下实施胆囊切除术, 手术创伤小, 手术时间短, 并发症少且术后恢复快, 但是在住院费用上却相对比较高。鉴于此, 在临床中应结合患者自身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 若患者经济条件允许, 可优先选择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 以获得更为理想且显著的效果。

摘要:目的:比较胆囊结石采用小切口胆囊切除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10月收治的100例胆结石患者, 将其分为小切口组与腹腔镜组, 每组50例, 小切口组患者采取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 腹腔镜组患者于腹腔镜下实施胆囊切除术, 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和小切口组相比较,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短, 住院费用高, 并发症发生率低, 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胆囊结石的手术治疗中, 和小切口胆囊切除相比, 尽管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住院费用高, 但是其创伤小、恢复快且手术时间短, 若条件允许可优先选择该手术, 以获得更为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胆囊切除,胆囊结石,腹腔镜,小切口

参考文献

[1]李全福, 葛长青, 张阳德, 等.腹腔镜辅助与小切口微创保胆手术的对照研究〔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1, 16 (3) :205-207.

[2]李健, 李学远, 陈红兵, 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小切口胆总管探查术的联合应用〔J〕.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3, 29 (6) :418.

[3]侯克柱, 龚华, 刘伟, 等.两种术式治疗老年胆囊结石的效果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 2011, 18 (9) :1176-1177.

[4]刘鹏, 于辉昌, 李军, 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小切口下胆道镜保胆取石术比较分析〔J〕.中外医疗, 2014, (25) :52-53.

[5]吕明, 符国珍, 宋文渊, 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在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临床应用〔J〕.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 (15) :3159-3160.

[6]李进军, 伍冀湘, 梁杰雄, 等.腹腔镜胆囊切除辅助小切口胆总管探查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研究〔J〕.临床外科杂志, 2012, 20 (8) :551-553.

上一篇:Minitab软件下一篇:地方电视台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