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

2024-07-25

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共7篇)

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 篇1

在肝脏肿瘤的治疗中, 手术切除术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 但常规开放手术具有较大的手术创伤, 会对患者的术后恢复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腹腔镜下肝切除术因其日益凸显的优越性在临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1]。本研究对2012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左肝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 比较了完全腹腔镜下左肝部分切除术与开放手术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武警山东省总队医院普外科收治的80例左肝肿瘤患者, 所有患者的肿瘤均局限于左肝, 术前均接受常规肝功能、肿瘤标记物等实验室检查及上腹部CT、MRI等影像学检查, 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均为A级, ICG-15均在10%以下, 均需要接受肝部分切除术[2]。依据手术方式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 即腹腔镜手术组 (50例) 和开放手术组 (30例) 。腹腔镜手术组中, 男性患者31例, 女性患者19例, 年龄31~76岁;病灶直径2.5~8.0cm, 平均直径为 (5.6±2.5) cm。在肿瘤类型方面, 12例患者为肝海绵状血管瘤, 38例患者为肝细胞癌。开放手术组中, 男性患者17例, 女性患者13例, 年龄32~77岁;病灶直径2~7cm, 平均直径为 (5.0±2.2) cm。肿瘤类型方面, 6例患者为肝海绵状血管瘤, 24例患者为肝细胞癌。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灶直径、肿瘤类型方面的差异均不显著 (P>0.05) ,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为临床实验性研究, 得到了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两组患者各基线资料比较具体见表1。

1.2 手术方法

1.2.1 腹腔镜手术组

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 让患者两腿分开取平卧位, 在脐部下缘作一个1cm的弧形切口, 常规建立人工气腹, 将气腹压力维持在12mm Hg (1mm Hg=0.133Kpa) 。30°置入腹腔镜进行认真细致的探查, 确定可切除后在剑突下、肋下左右锁骨中线上建立主副操作孔, 然后置入内径为5~12mm的Trocar。为患者转换体位, 让患者取头高足低位。依次全面探查腹腔、肝脏、临近脏器, 对肿瘤部位、肝表面转移灶存在情况、肿瘤和周围脏器粘连情况等有一个清晰的了解。逐步游离肝脏, 依据探查结果确定手术方案。运用超声刀游离肝脏, 切断肝圆韧带后打开左三角韧带等, 运用电凝钩将预切线标记在肿瘤边缘外2cm处的肝表面。用超声刀对肝实质进行逐步切割, 用钛夹对所遇中小管道进行夹闭, 用相应大小的切割吻合器内镜下切断临近第二肝门的肝左静脉或分支及剩余肝组织, 将标本装入标本袋。为创面彻底止血, 对胆漏存在情况进行认真的检查, 将止血纱布放置其中, 将腹腔引流管放置在临近创面[3]。

1.2.2开放手术组

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 让患者取平卧位, 将切口开在右肋缘下, 逐层进腹。打开肝周各韧带后运用电刀将预切线标记在肿瘤边缘外2cm处的肝表面。常规阻断第一肝门血流, 运用CUSA刀逐步分离切割肝实质, 运用小钛夹对所遇管道进行夹闭或缝扎。对肝脏断面进行喷凝, 并将止血纱布放置其中, 同时将腹腔引流管常规放置其中, 最后将切口逐层关闭[4]。

1.3 手术效果评价指标

详细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费用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同时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 包括丙氨酸转氨酶 (ALT) 、白蛋白 (ALB) 、总胆红素 (TBIL) 。术后采用家访、电话、电子邮件等方法对两组患者进行1~40个月的随访, 对其术后复发情况进行观察并统计分析, 所有患者均随访。

1.4 统计学处理

分别用率和 (±s) 表示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 然后分别用χ2和t检验组间比较。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时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 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

腹腔镜手术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 (176±59) ml明显比开放手术组少 (301±119) ml (t=3.912, P<0.05) , 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比开放手术组短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费用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 (P>0.05) 。具体见表2。

2.2 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比较

腹腔镜手术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0% (2/50) 明显比开放手术组33.3% (10/30) 低 (χ2=5.059,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具体见表3。

2.3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肝功能指标恢复情况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 (P>0.05) ;术后1d、4d腹腔镜手术组患者的ALT明显比开放手术组低 (t=2.592, P<0.05) , ALB明显比开放手术组高 (t=-7.262,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患者的TBIL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 (P>0.05) 。具体见表4。

3 讨论

3.1 肝脏肿瘤的治疗概述

临床多种方案均能够对肝脏肿瘤进行有效的治疗, 如手术切除、射频治疗等, 但是手术切术是临床的首选方法[5]。Bruix等医学学者对手术切除和肝移植在左肝肿瘤中的治疗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 发现手术切除和肝移植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74%~96%和82%~90%, 5年生存率分别为25%~74%和69%~75%[6]。由于肝移植供体具有极为有限的来源及较高的治疗费用等, 因此手术切除仍然是大部分肝脏肿瘤患者的首选, 而常规开放左肝部分切除手术和完全腹腔镜左肝部分切除手术是临床手术切除术的两个主要类型[7]。多数临床研究证实, 和常规开放左肝部分切除手术相比, 完全腹腔镜左肝部分切除手术更能促进疾病给患者带来痛苦的极大减少及麻醉药物消耗的显著降低, 同时能够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减少患者的输血量, 患者具有较快的恢复速度等, 且切口美容, 具有无比的优越性[8]。

3.2 完全腹腔镜下左肝部分切除术与开放手术的效果比较

常规开放手术具有较长的手术切口, 有时需要将多根肋间组织切断, 从而降低患者的腹壁强度, 延迟患者的肠功能恢复时间。同时对腹腔脏器进行了较多的牵拉挤压, 极易对肝脏造成损伤。此外,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极易在开放手术将肝门部血流阻断的情况下发生, 从而显著提升患者的术后转氨酶水平, 并极大降低患者的白蛋白水平[9~12]。而腹腔镜手术在显露和操作过程中运用气腹和微创器械, 因此对肝组织具有较小的损伤。同时, 腹腔镜术中不需要常规阻断肝门部血流, 此外, 患者术后粘连的发生率能够在腹腔镜手术较小的手术切口的影响下得到最大程度的降低, 且术后患者皮肤较为美感, 因此得到了广大肝脏肿瘤患者的普遍欢迎[13~15]。本研究结果表明, 腹腔镜手术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比开放手术组少 (P<0.05) , 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比开放手术组短 (P<0.05) ;腹腔镜手术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 (2/50) 明显比开放手术组33.3% (10/30) 低 (P<0.05) ;术后1d、4d腹腔镜手术组患者的ALT明显比开放手术组低 (P<0.05) , ALB明显比开放手术组高 (P<0.05) , 和上述相关医学研究结果一致, 充分说明了腹腔镜手术比开放手术更能促进患者的术中出血量的有效减少, 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的极大缩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显著降低, 有效恢复患者的肝功能指标等, 临床疗效较好。

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 篇2

【关键词】肝胆管结石;肝部分切除;临床体会

【中图分类号】R6574+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2-0075-02

肝胆管结石属临床常见的一种胆道良性疾病,其形成机制与发病原因较为复杂,目前研究认为其发病与寄生虫感染、胆汁滞留及胆道细菌感染有关,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由早期无明显症状逐渐发展至后期腹痛、发热、黄疸、寒战,甚至出现肝硬化、肝脓肿及肝萎缩等[1]。据相关研究显示[2],该病患者均存在纤溶与凝血功能紊乱现象,主要表现为血小板高度活化以及内皮细胞受损等。临床治疗肝胆管结石的常用方法为肝部分切除术,本研究就肝部分切除术在肝胆管结石患者中的应用进行观察,并探讨其临床疗效,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于我院实施治疗的肝胆管结石患者70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27例,年龄23~57岁,平均年龄(4329±321)岁;病程7个月至7年不等,平均病程(434±097)年。肝功能Child-pugh分级:Ⅰ级19例,Ⅱ级41例,Ⅲ级10例;合并症:合并尾叶肝胆管结石8例(1143%),肝外胆管结石31例(4429%),胆管狭窄36例(5143%),肝硬化17例(2429%)。70例患者中,有既往胆道手术史者20例(2857%),其中行胆肠内引流术13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5例,左肝外叶切除术2例。

12临床诊断

121入选标准70例患者均符合《2011年中国肝胆管结石病诊断治疗指南》中关于肝胆管结石的诊断标准[3],所有患者均经X线胆囊造影、B超及CT检查确诊;70例患者中,左肝胆管结石43例(6143%),右肝胆管结石17例(2429%),双侧肝胆管结石10例(1429%);临床表现为腹痛58例(8286%),寒战32例(4571%),发热26例(3714%),黄疸37例(5286%)。

122排除标准排除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合并胆囊或胆管癌、血液系统疾病、严重感染、精神疾病以及不配合治疗的患者,本次研究已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3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行不同方式肝部分切除术,同时实施肝外胆道切开并探查。对其行常规术中B超检查及胆道镜检查及取石,其中左外叶切除24例,左半肝切除13例,双侧肝段切除7例,肝方叶切除6例,右前叶切除6例,右后叶切除6例,右半肝切除6例,左外叶+右后叶切除4例。附加手术方式如下:行肝门胆管切开取石术+T管引流术45例,肝部分切除+胆管空肠吻合术25例。

14观察项目与指标①观察70例患者的临床疗效,疗效判定标准如下:优为临床症状及体征均完全消失,经B超或者T管胆道造影检查未见肝胆管内残留结石,未出现复发现象;良为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缓解,腹痛少有发作,经B超或者T管胆道造影检查可见肝胆管内细小结石;差为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无变化,腹痛频繁发作[4]。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②观察70例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

2结果

2170例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后,对所有患者进行11个月至5年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76±029)年,70例患者中,26例疗效为优,38例良,6例差,优良率为9143%。

2270例患者的手术情况70例患者手术实施顺利,术中无死亡病例,手术时间为136~218min,平均(1875±173)min,术中出血量为125~198ml,平均出血量(1479±312)ml。术后发生并发症8例,发生率为1143%。其中切口感染3例(429%),均经积极引流、冲洗及换药,并结合抗感染治疗后愈合;肝切除断面积液2例(286%),于B超引导下实施穿刺、抽吸后治愈;急性胆道炎2例(286%),经积极对症治疗治愈;胆漏1例(143%),应用腹腔引流管将胆汁引出,延长拔管时期,自行痊愈。

3讨论

肝胆管结石属肝胆外科常见疾病之一,其基本病理改变为胆道感染、肝实质病变以及胆管梗阻,临床病理特点为病变范围沿肝内病变胆管树呈区域性分布,同时伴有多处肝胆管狭窄,从而引发胆汁淤滞,形成结石[5]。该病病情较为复杂,治疗难度大,且术后结石残留率、复发率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较高,为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极大威胁。临床治疗肝胆管结石的手术原则为清除结石与病灶,建立起通畅胆汁引流。肝部分切除术主要适应症如下:全身基本情况及肝储备功能均可耐受手术;合并肝段纤维化及萎缩者、胆源性肝脓肿者以及胆管先天性疾病者;特定肝区内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囊状扩张或狭窄者[6]。据大量临床研究显示,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效果显著,此方法可一次性解决肝胆管结石与狭窄问题,已逐渐成为临床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主要手段之一。

在临床治疗中,应根据结石的具体情况(包括具体部位、病变程度、范围及量的多少等)而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本研究对70例肝胆管结石患者的肝部分切除术中,实施左外叶、左半肝以及联合左外叶切除术者达5857%(41/70),以左肝外叶切除术为主要手术方法,其主要原因为大部分肝胆管结石均位于肝左外叶。而左肝外叶切除术操作相对简单,通过残面胆管的引导,可充分暴露右侧主胆管及左侧二级主胆管,避免术后出现肝萎缩及肝功能退化等问题,有效降低手术难度,手术时间有效缩短,对患者的创伤较少且并发症少,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对于右侧肝胆结石,则应根据其具体情况实施右前叶、右后叶及右半肝切除术,本研究中实施右侧肝胆结石切除术者达2571%(18/70)。

手术结束后,应对患者并发症的发生进行预防与控制,减少结石残留,尽可能地切除发生病变的肝叶段,充分应用B超及胆道镜,降低术后结石的残留率。本研究70例患者中,通过术中B超及胆道镜的应用,有效提高发现结石概率,显著降低手术难度,减少胆管的残石率,从而有效降低患者的复发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经临床治疗,70例患者中无死亡病例,手术时间为(1875±173)min,术中出血量为(1479±312)ml,治疗优良率为9143%,术后发生并发症8例(1143%),其中切口感染3例(429%)、肝切除断面积液2例(286%)、急性胆道炎2例(286%)、胆漏1例(143%),均经积极对症治疗痊愈。与彭磊[7]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其痛苦,提高其生存质量,疗效显著、并发症少、结石残留率低,安全可靠,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贾智硕.肝部分切除联合手术治疗肝胆管结石112例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9(10):109-109.

[2]谢小勇.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30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2,28(09):34-36.

[3]刘云宏,温景莲.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10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2,09(11):1909-1911.

[4]刘天锡,方登华,杨浩雷,等.腹腔镜左肝叶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2,18(08):605-607.

[5]葛明刚,张伟.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91例临床分析[J].华西医学,2009,08(01):81-83.

[6]马海,杨红春,周良.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116例[J].西部医学,2010,26(06):1017-1018.

[7]彭磊.肝部分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18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3,22(17):40-40.

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6月在我院肝胆外科收治的肝内胆结石患者100例,均经B型超声、CT、胆管造影以及经皮肝穿刺检查,被确诊为肝内胆结石,符合此次研究的纳入标准[2]:未出现肝肾功能严重损伤;胆总管括约肌功能未丧失;排除继发性肝内胆结石;未合并胆管炎。此次研究经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采取抛掷硬币法将这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21~69(45.17±15.62)岁;其中1次手术史13例,2次手术史5例。观察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20~70(45.29±15.86)岁;其中1次手术史14例,2次手术4例史。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均值、手术史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行气管插管全麻,常规建立CO2人工气腹,在患者脐孔作切口,置入直径为10mm的套管针和腹腔镜,在右肋缘下腋前线处穿刺,置入直径为5mm的套管针,于右肋缘下锁骨中线偏内侧2~3cm处作穿刺孔,置入胆管镜,对肝内胆结石进行探查,依次夹闭胆动脉和胆囊管,使胆总管显露,将胆总管切开2cm,将结石取出,切除胆囊,并留置T型管进行引流,缝合切口。

观察组实施肝部分切除术,根据患者结石的具体情况,选择右半肝或左半肝进行切除,患者采取仰卧体位,在腰背部垫一枚软枕,于上腹正中处作切口,对相应的肋弓软骨、剑突进行切断;分离镰状韧带和圆韧带,向下牵拉肝脏,对冠状韧带、三角韧带进行切断,向上翻转肝脏,在冠状韧带后层靠近肝脏处进行剪断,将肝脏向上翻转,使肝脏下腔静脉充分显露;对胆囊进行切除,留置T型管,离断胆囊管、胆囊动脉,使第1肝门充分显露,分别对肝管和肝动脉进行分离、结扎以及切断处理,切断门静脉分支;将冠状韧带后层遗留的部分进行分离,使肝短静脉显露,对肝短静脉进行夹闭、切断;将肝叶向下牵拉,使第2肝门显露,对第2肝门的结缔组织进行分离,使肝静脉显露,并进行夹闭;分离肝脏表面被膜,切开胆结石所在的肝段,进行钝性分离,并将病变部位肝段进行切除;对创口进行褥式缝合,并留置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术后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观察并对比2组患者的结石残留率、结石复发率、二次手术率、术后胆管炎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结石残留率、结石复发率、二次手术率、术后胆管炎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目前,肝内胆结石的手术治疗方面存在的主要难题为“如何有效减少术后结石残留和复发”,治疗的关键在于胆管狭窄的处理[3]。常见的肝内胆结石手术方法主要包括肝部分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主要是通过对存在结石的胆总管进行切开,取出结石,这种取石手术尽管可将结石取出,但由于未对发生狭窄的胆管进行处理,手术后胆管狭窄处出现扩张,复发结石,术后结石残留率和复发率较高,还容易出现胆管感染等并发症,预后不佳[4];肝部分切除术主要是通过对存在结石的肝段和胆管进行切除,来达到清除结石的目的,这种手术未对结石进行取出,而是对结石所在的肝段进行直接的切除,能够有效切除发生狭窄的胆管,去除受损组织,从而有效减少术后胆管狭窄的存在,有利于减少结石的残留,避免因胆管狭窄而出现结石复发,同时,还能有效避免胆管感染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肝部分切除术的观察组患者其结石残留率,结石复发率,二次手术率,术后胆管炎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在肝内胆结石的临床治疗中,相对于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能够更好地避免术后结石的残留和复发。

综上所述,在肝内胆结石的临床治疗中,实施肝部分切除术具有显著的手术效果,可有效减少手术后的结石残留、复发,改善预后。

摘要:目的 观察肝部分切除术在肝内胆结石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肝内胆结石患者100例,采取抛掷硬币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观察组实施肝部分切除术。对比2组患者的结石残留率、结石复发率、二次手术率、术后胆管炎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的结石残留率为8.0%,结石复发率为6.0%,二次手术率为2.0%,术后胆管炎发生率为4.0%,均低于对照组的24.0%、22.0%、14.0%、18.0%(P<0.05)。结论 在肝内胆结石的临床治疗中,实施肝部分切除术具有显著的手术效果,可有效减少手术后的结石残留、复发,改善预后。

关键词:肝内胆结石,肝部分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术

参考文献

[1]阳斌.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结石的临床疗效[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6):606.

[2]黎海东.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进展[J].医药前沿,2013,3(5):329-331.

[3]商景荣,余勇豪,占必兴,等.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13,35(19):2976-2977.

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肝内胆管结石肝部分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 40例患者实施腹部CT或B超检查确诊, 这些患者均排除手术禁忌证。其中男性23例, 女性17例, 患者的年龄33~81岁, 平均年龄为 (46.51 2.33) 岁。

1.2 术后护理

1.2.1 心理护理:因肝切除术具有较大的创伤, 并发症多, 部分患者在观念上无法接受, 常常出现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术后康复效果, 也影响手术成功率。因此, 术后必须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状态实施相应的心理护理, 护理过程中, 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 检查发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并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同时, 热情与患者沟通, 向患者讲解手术治疗的必要性, 及时回到患者提出的问题, 从而消除或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1.2.2 一般护理:因肝部分切除术操作比较复杂, 肝断面极易发生出血, 加之患者机体衰竭等因素的影响, 护理时, 必须密切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通过心电监护仪时刻监测患者呼吸、血压、脉搏等指标情况。同时, 监测患者每小时尿量, 及时判定肾血流灌注情况。每日监测患者学年常规、肝肾功能, 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告知医师处理。对患者阻塞性黄疸, 肝功能不佳的患者, 要密切观察其神志变化情况, 避免出现继发性肝昏迷症状。

1.2.3 并发症护理。出血护理:术后出血与术中没有彻底止血、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等指标有关。术后要观察患者面色、意识状况, 每隔一段时间观察患者伤口敷料是否渗血、引流液量、引流液颜色等, 便于及早发现腹腔内出血并实施相对应的护理。如果患者血性引流液>200 m L/h必须告知值班医师。胆瘘护理:胆瘘是肝切除术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若患者术后存在黄疸加重、腹痛严重等情况, 护理人员必须妥善固定T形管, 及时向医师汇报及时进行处理。肝切除后, 肝断面会出现少量胆汁漏出, 如果实施充分的引流, 胆汁渗漏能够自行停止, 并不会发生严重的后果。如果每天经过引流管流出的胆汁过多, 出现胆管漏扎或结扎线脱落的情况, 必须引起重视实施恰当的处理。膈下感染的护理:医护人员要密切监测患者体温, 保证其腹腔引流管通畅, 对于防止膈下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1.2.4 引流管护理:医护人员密切观察患者引流管道情况, 确保其引流通畅。术后3 d患者胃肠蠕动恢复及排气后, 可把胃管拔除, 慢慢让患者服用流质或半流质食物, 最后过渡到普通食物。患者导尿管可在2~3 d内拔掉, 并做好阴部护理工作避免出现逆行感染的情况。患者意识清醒后, 指导其采用半卧位, 便于引流。同时, 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引流管通畅效果、引流液颜色、引流量等指标, 便于判定术后是否存在出血、胆瘘等并发症。要妥善固定T形管, 告知患者不可将引流袋放在高于引流口的位置, 避免出现逆行感染。

1.3 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采用SPSS20.0软件对所有数据展开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 若P<0.05, 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40例患者均获得良好的手术疗效, 并未死亡病例。40例患者中, 有1例 (2.5%) 术后出现膈下感染, 给予适量的抗生素、加强营养等护理后患者痊愈。有2例 (5%) 发生术后出血情况, 给予止血、补液、输血等处理后均已痊愈出院。

3 讨论

胆道疾病主要包括胆结石、急性胆囊炎等, 但二者互为因果关系。相关研究表明, 约有95%的胆囊炎患者合并胆囊结石, 分析原因可知, 因结石导致胆道发生梗阻, 促使细菌侵入, 引发胆囊感染病症[2]。脓性胆管炎是在胆道梗死基础上发展的急性炎症, 如果不能及时给予解决, 病情会进一步恶化发展成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肝内胆管结石是临床外科比较常见的病症, 肝内胆管结石病因比较复杂, 治疗方法多种多样, 多数患者采用手术切除的方法进行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属于大手术, 术后极易发生感染、出血等并发症, 因此, 术后护理对患者疗效及预后质量产生着重要影响[3]。为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必须加强术后护理。

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由于病程较长, 饮食摄入量不均衡, 多数患者出现营养不良、术后感染等情况。肝病患者实施恰当的护理, 能保障患者生活护理到位, 提升患者满意度和护理质量。因肝切除术术后切口与引流管相关摩擦, 会极大患者肉体上的痛苦, 可以根据医嘱使用镇痛泵, 详细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效果[4]。对患者开展心理疏导, 能提升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治疗依从性。同时, 必须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变化曲线图若患者术后3 d内温度>39℃, 要警惕是否出现肺部感染[5]。3 d后患者体温上升, 要注意是否出现切口感染、膈下脓肿等情况。密切观察患者生命提升, 术后定时测量患者血压、呼吸、脉搏等指标预防术后发生大出血。肝部分切除术手术时间长, 术后需要设置腹腔引流管、减压管、胆道引流管、导尿管等, 因此, 必须对各种引流管进行妥善固定, 防止出现脱落、受压、堵塞, 确保引流管通畅尤为重要[6]。鼓励患者采用半卧位, 确保流通的通畅性, 对预防膈下脓肿或感染具有重要意义。肝切除术后通常留置腹腔引流管, 术后认真观察患者引流液颜色、量等情况, 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并发症。本次研究表明, 40例患者手术疗效较好, 并无死亡情况。有1例膈下感染、2例术后出血, 3例患者给予针对性护理均已痊愈出院。由此表明, 肝内胆管结石肝部分切除患者给予恰当的术后护理措施, 能改善患者手术效果, 降低并发症发生例数, 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 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实施肝部分切除术治疗后实施术后护理, 能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提升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对提升肝切除术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澜.肝内胆管结石的手术治疗及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41 (36) :76.

[2]黄志强, 陆永秀.多处肝切除术对复杂肝胆管结石疗效及并发症的影响[J].肝脏, 2014, 17 (8) :623-625.

[3]杨胜华.54例复杂肝内胆管结石行肝切除术后并发症的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 2014, 35 (9) :1969.

[4]杨芳华.综合护理干预在肝胆管结石肝切除术后双套管冲洗引流中的应用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 2015, 15 (9) :93-94.

[5]张善艳, 吕万丽, 孙振纲, 等.复杂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肝切除术后并发症的护理[J].护理学报, 2013, 11 (4) :49-50.

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选择2008年4月至2012年4月间进行诊治的174例肝胆管结石患者, 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均分为两组, 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的87例患者中, 71例为男性, 16例为女性;年龄在20~72岁, 平均为 (50.1±7.5) 岁;患病时间在1~15年, 平均为 (7.5±3.2) 年;进行治疗时主要采用“T”管引流术、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中或术后辅以胆道镜取石治疗。观察组的87例患者中, 65例为男性, 22例为女性;年龄在21~74岁, 平均为 (51.1±6.8) 岁;患病时间在1~16年, 平均为 (7.9±3.4) 年;进行治疗时主要采用“T”管引流术、肝部分切除术、术中或术后辅以胆道镜取石治疗。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进行肝胆管切开取石, 将肝总管高位切开, 在直视下将结石取出, 这种方法可将肝内较大的胆管结石取出。观察组患者行肝部分切除术配合胆道镜下取石, 其中8例行左半肝切除术, 76例行左外侧肝叶切除术, 6例行右半肝切除术, 10例行右前后叶下段联合切除术。两组患者均辅助“T”管引流术及术中或术后辅以胆道镜取石治疗。

1.3 疗效评价标准

优良的标准为:术后临床症状 (腹痛、黄疸、发热) 全部消失, 术后未出现并发症, 经T管胆道造影和超声检查未发现有残留结石;差的标准为:术后患者的腹痛症状仍然存在, 术后出现感染、胸腔积液、出血、胆漏等并发症, 经T管胆道造影和超声检查发现很多患者有残存结石, 需要进一步治疗。

1.4 统计学处理

进行统计学分析时选用SPSS12.0系统软件,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结果

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时间不等的随访, 最短的为6个月, 最长的为3年。观察组患者治疗的优良率为81.6%, 对照组患者的优良率为67.8%,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而且观察组患者的术后残留结石的数量也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两组患者术后发生感染、胸腔积液、出血、胆漏等并发症的概率未见明显差异 (P>0.05) , 见表1。

注:*说明与观察组比较, 差异较为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肝胆管结石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主要的方法有肝部分切除、术中术后的胆道镜取石术、肝胆管切开取石以及T管引流术等等[2]。

本文主要对胆道镜下肝部分切除术以及肝胆管切开取石术进行对比分析,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术后残石率以及发生感染的概率。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时间不等的随访, 最短的为6个月, 最长的为3年。通过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的优良率为85.3%, 对照组患者的优良率为62.6%,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而且观察组患者的术后残留结石的数量也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两组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的概率未见明显差异 (P>0.05) 。

研究表明:运用肝胆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 虽然保留了肝脏的组织, 但是操作难度高, 易残留结石, 虽然在胆管镜下配合取石, 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良影响[3,4]。运用肝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 不但可以将病灶去除干净, 同时还可以保证引流通畅, 尤其适合于多发的难取性肝胆管结石[5]。这就说明肝内多发胆管结石首选肝部分切除术加术中辅助胆道镜取石, 临床效果较肝胆管切开取石及其他手术方法好[6]。

总而言之, 肝胆管结石进行治疗时选用胆道镜配合肝部分切除术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 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研究肝胆管结石患者运用胆道镜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我院选择2008年4月至2012年4月间进行诊治的174例肝胆管结石患者, 将其均分为两组, 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在胆道镜下进行肝胆管切开取石, 观察组患者采用胆道镜配合肝部分切除术。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优良率为81.6%, 对照组患者的优良率为67.8%,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而且观察组患者术后残留结石的数量也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两组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的概率未见明显差异 (P>0.05) 。结论 肝胆管结石进行治疗时选用胆道镜配合手术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 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胆道镜,肝胆管结石,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周一夫, 蒋剑.胆道镜在肝胆外科手术中的应用45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22 (30) :7469-7470.

[2]张学文, 杨永生, 张丹.肝内胆管结石分型及治疗方法选择[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9, 14 (9) :790-792.

[3]蔡玉琴, 于春林.肝胆管结石213例手术效果分析[J].疾病监测与控制, 2010, 26 (4) :234-235.

[4]马海, 杨红春, 周良.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116例[J].西部医学, 2010, 22 (6) :1017-1018.

[5]王栋亭, 黄先龙.肝部分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96例[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0, 41 (7) :523-524.

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2012年5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200例, 其中男127例, 女73例, 年龄19~75岁, 平均年龄 (48.0±4.3) 岁。所有患者均存在反复发作的胆管炎症或梗阻性黄疸病史, 病程3.4个月~32年, 平均 (7±4.3) 年。结石情况:左肝管内114例 (57%) , 右肝管内61例 (30.5%) , 左右肝内胆管25例 (12.5%) 。其中合并肝外胆管内结石145例 (72.5%) , 合并胆管狭窄8例 (4%) , 合并左肝管狭窄16例 (8%) , 合并右肝管狭窄9例 (4.5%) , 合并部分肝萎缩12例 (6%) , 合并肝门部胆管狭窄6例 (3%) , 合并肝硬化4例 (2%) 。将其分为治疗组120例使用胆道镜和对照组80例未使用胆道镜, 治疗组男74例, 女46例, 年龄19~64岁, 平均46.2岁;对照组男53例, 女27例, 年龄24~75岁, 平均44.7岁,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 肝部分切除术:患者麻醉后, 根据其结石分布情况和并发症性质、严重程度采用多种术式, 包括单纯肝叶部分切除术、胆囊切除术联合肝叶部分切除术、肝叶规则切除术合并胆总管切开引流术。术后患者行有效护理和营养支持。 (2) 肝部分切除术联合胆道镜切除:患者在治疗前行详细检查, 应用纤维胆道镜直接观察肝内外胆管, 了解是否有无结石或蛔虫残留、肝内胆管相对狭窄及胆道内新生物的存在, 对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在胆道镜直视下取石, 均经肝外胆管切口或联合肝断面胆管途径进行处理, 对较大嵌顿结石可在碎石或冲洗至较大肝管后取石。为了有利于手术后胆道镜取石治疗, 手术中做到最大能力取净大结石, 尤其是避免嵌顿结石的嵌留, 同时应解除胆管狭窄[2]。

1.3 疗效判定标准

有效:患者术后胆道症状全部消失、患者能够恢复正常的工作、学习与生活, 并且术后结石没有复发;一般:患者胆道症状基本消失, 有一些不典型的腹部疼痛感, 并且肝内胆管内还存在有少量或单个的小结石, 但不影响患者的生活状态, 能够进行正常工作与学习;较差:患者腹痛或胆管炎症状不定时出现, 有的患者甚至因结石复发而再一次进行手术治疗[3]。总有效=有效+一般。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8.33%, 高于对照组的90.00% (P<0.05) ,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残石率比较。

治疗组术后残石率36.7%, 低于对照组的6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肝内胆管结石病又称为肝胆管结石病是胆管结石的一种类型, 它是指肝总管、左右肝管汇合部及其肝内各级胆管内的结石同时合并胆管的炎症、狭窄、肝纤维化及肝功能障碍等多种并发症。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非常困难, 以往传统治疗肝胆管结石术后残留结石发生率可高达30%~96%, 肝内胆管结石的成因与胆道寄生虫、胆道感染、胆汁瘀滞、胆管变异、胆汁引流不畅等因素有关, 其中以蛔虫残骸或肝吸虫为核心的结石较常见[4]。由于结石和狭窄等阻塞因素的存在, 容易使肝内胆管反复发生化脓性感染, 不仅加重了结石和狭窄的阻塞, 也容易对肝胆发生更严重的损害导致其发生病变, 病变晚期则可发生胆汁性肝硬化等, 长期存在肝内胆管结石容易刺激体肝胆变异发生癌变。

在肝内胆管结石的多种手术方法中, 肝切除手术的术后优良率比较多, 残石发生率最低, 但同时该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的基本原则是“解除梗阻、清除病灶, 通畅引流”[5]。对于患有复杂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在进行肝胆切除手术后仍存在高残石率及高复发率, 导致患者进行多次手术, 纤维胆道镜技术最重要的临床贡献就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 效果更佳、安全、有效、痛苦小等。在肝内胆管结石手术中肝切除联合纤维胆道镜可达到更好的效果, 它避免了以往肝内胆管结石手术的盲目性, 有助于取出肝内大结石或嵌顿结石, 这样可为术后应用胆道镜以取净肝内胆管残留结石奠定良好的基础。手术后胆道镜取石治疗是外科手术的延续与补充[6,7,8,9]。作为肝胆切除手术虽然存在自身优点, 但也不能避免结石的残留, 治愈疗效较差的患者往往会进行第2次手术, 而术后应用胆道镜以及相关碎石措施是目前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有效辅助方法之一, 该种方法的存在可以大大降低残存结石和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期间该院96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 分为联合镜组和开腹组, 按入院时间进行分配, 每组48例。联合组男25例, 女23例, 患病时间2~7年, 平均时间为 (4.2±1.5) 年, 年龄24~76岁, 平均年龄 (52.3±3.5) 岁;开腹组男26例, 女22例, 患病时间1~8年, 平均时间为 (4.3±1.7) 年, 年龄26~78岁, 平均年龄 (53.3±3.6) 岁。两组病患经检查符合肝内胆管结石临床诊断标准[4], 均配合医生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并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

开腹组患者麻醉后, 取平卧位, 在右肋胆囊处作长度约为10 cm斜切口, 切开腹壁各层, 分离皮下组织并解剖胆囊三角、取石, 根据患者情况决定肝脏切除部位, 在切除完成后再胆总管内放置T形管, 缝合切口;联合组采用全麻, 取平卧位在右肋胆囊处作切口, 切开腹壁各层, 分离皮下组织并解剖胆囊三角, 置入胆道镜观察患者观察胆总管情况, 取出结石根据患者情况决定肝脏切除部位, 在切除完成后放置T形管, 缝合切口。

1.3 疗效评价

观查两组患者手术情况, 统计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病患恢复状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 采用χ2检验, α=0.05为有差异性标准,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患手术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联合组较开腹组手术耗时、术后排气、出血量、住院用时少, P<0.05, 见表1。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联合组并发症发生率仅有8.3%, 常规组高达18.8%, 联合组较常规组并发症少, P<0.05, 见表2。

3 讨论

肝内胆管结石是临床胆管结石的一种, 其既可是单一存在也有与肝外胆管结石并存的可能性, 若不及时治疗会导致胆管梗阻, 使胆道受到感染引发胆管狭窄。此病为良性疾病但若不及时治疗会引发严重并发症有致死的可能性且长期结石滞留人体易造成肝胆变异诱发癌变, 此病临床治疗有一定难度且术后复发率较高、术后结石残留率高[5]。此病临床治疗方针为清除梗阻、去除病灶, 早前开腹对肝部进行部分切除虽能达到治疗效果但手术较为耗时、出血量较多且易出现感染, 对患者身体损害较大[6]。近几年有学者发现, 采用胆道镜辅助进行手术, 不仅可通过机器清楚了解病患胆囊内情况提高手术精准度、术中患者出血少, 且清楚了解结石部位、数目可较为彻底清除结石, 避免疾病再次复发, 减少对人体组织、器官的损伤[7]。

该次我们对两组患者手术情况以及恢复情况进行观察, 发现联合组较开腹组手术耗时、术后排气、出血量、住院用时少, P<0.05;同时我们对两组术后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 联合组并发症发生率仅有8.3%, 常规组高达18.8%, 联合组较常规组并发症少, P<0.05。在袁小伟等人的研究中发现, 部分肝切除联合胆道镜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仅为10.2%, 优于常规组的21.4%。该文研究结果与袁小伟等人[8]研究一致。

综上所述, 临床在治疗胆内胆管结石患者时采用胆道镜辅助进行肝部分切除, 患者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 可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为有效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患者, 临床探究胆道镜与肝部分切除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 整群选取该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期间该院96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 分为联合镜组和开腹组, 按入院时间进行分配, 每组48例。开腹组开腹肝部分切除, 联合镜组采用胆道镜与肝部分切除联合治疗, 观查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恢复状况, 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联合组较开腹组手术耗时、术后排气、出血量、住院用时少, P<0.05;联合组并发症发生率仅有8.3%, 常规组高达18.8%, 联合组较常规组并发症少, P<0.05。结论临床在治疗胆内胆管结石患者时采用胆道镜辅助进行肝部分切除, 患者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

关键词:疗效,胆结石,肝切除,开腹手术,胆道镜

参考文献

[1]张锋, 吐尔洪沙木沙克, 段宏泰, 等.部分肝切除术与胆肠吻合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疗效比较[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 (19) :116-118.

[2]孙强, 卢国春, 方复, 等.两种肝部分切除术治疗复杂性肝内胆管结石疗效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 2015, 20 (5) :859-861.

[3]陈永军, 蔡小勇, 卢榜裕, 等.腹腔镜左肝切除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效果[J].广东医学, 2014, 35 (2) :241-243.

[4]赵晓明, 许昌, 罗超, 等.肝部分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67例临床分析[J].大理大学学报, 2015, 14 (10) :25-27.

[5]张宇华, 张成武, 胡智明, 等.腹腔镜下区域性出入肝血流阻断行左肝部分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4, 29 (3) :219-220.

[6]练远书.肝部分切除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40例临床疗效观察[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4, 20 (5) :94-95.

[7]李建军, 卢榜裕, 蔡小勇, 等.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J].重庆医学, 2014 (36) :4891-4894.

上一篇:学困生学习能力培养下一篇:报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