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保险

2024-06-26

农村养老保险(共12篇)

农村养老保险 篇1

养老保险, 是指劳动者在因年老或病残而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 退出劳动领域, 定期领取生活费用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除职工养老保险外, 我国农村的养老保险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而且农民工的养老保险体系也正在构建之中。但是从总体来看,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实施还没有到位。尽管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 很多政府也都制定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办法实施细则, 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这些并没有真正在农村普及;特别是落后地区的农民, “养儿防老”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有必要的。作为农村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建立对保障老年农民的利益,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 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都有积极意义。而且, 它还有助于减轻农民“养儿防老”的思想, 从而有利于计划生育政策贯彻执行。许多学者认为计划生育政策在中国西部农村难以贯彻执行, 主要问题就在于社会保障体系残缺不全, 农民养老问题难以保障。由于农村家庭的小型化, 大量青壮年农民流向城市, 老年农民社会地位下降等原因, 近年来农村家庭养老功能正逐步淡化、弱化。而土地、家庭储蓄和农民自身的养老能力都难以担负起老年农民的生活保障。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从基本原则、任务目标、参保范围、基金筹集、建立个人账户、养老金待遇、养老金待遇领取条件、待遇调整、基金管理、基金监督、经办管理服务、相关制度衔接、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具体办法和试点实施方案、做好舆论宣传工作等十五个方面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做出了规定。而地方政府, 以北京市和山东省为例来看, 北京市为确保本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顺利实施也制定了《北京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办法实施细则》, 内容涉及到了办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手续、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缴费标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个人账户计息、按月享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的条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的手续、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保险制度的衔接、清算、个人账户继承等方面。新型农保制度首先在经济强县、全省新农村建设“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和有条件的地方进行试点。针对当地经济社会和农民群众的实际情况, 力求达到“三个适应”:适应政府和农民的承受能力、适应农民参保面的推广、适应此项工作健康持续发展。在实践中,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为宣传贯彻《淄川区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意见》, 做好试点实施的准备工作, 淄川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举办淄川区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培训班。全区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试点街道办事处劳动保障服务中心主任及工作人员、各村、居负责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财务人员都参加了培训。培训旨在提高与会人员认识和政策业务水平, 为开展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奠定基础。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86-1992年, 为试点阶段。1986年, 民政部和国务院有关部委在江苏沙洲县召开了“全国农村基层社会保障工作座谈会”。会议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决定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成为首批试点地区。第二阶段是从1992年—1998年, 为推广阶段。第三阶段是从1998年以后, 此阶段为衰退阶段。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民政部门移交给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这个阶段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全国大部分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出现了参保人数下降、基金运行难度加大等困难, 一些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甚至陷入停顿状态。官方对这项工作的态度也发生了动摇。1999年7月, 国务院指出目前我国农村尚不具备普遍实行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 决定对已有的业务实行清理整顿, 停止接受新业务, 有条件的地区应逐步向商业保险过渡。从以上几个发展阶段来看, 可以说到目前为止,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实践上是并不成功的。

而且一些文献对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的约束性进行分析后指出, 由于我国资金有限, 而城市又处于经济改革的中心, 在资金的竞争性使用中具有优势;而且福利国家的困境对政府的警示作用使国家不敢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投入太多, 因此现阶段我国尚无能力建立真正的全国范围内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只能以局部地区的社会保障作为替代。

当然, 养老保险制度也有其发展的一面,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巨大挑战, 农村居民逐渐提高了对社会养老保障的需求。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发布的《2009年零点中国公共服务公众评价指数报告》中关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调查显示, 76.8%的农村居民对新农保表现出积极的参保意愿, 可见农村居民参保的热情很高。新农保目前的缴费标准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五个档次, 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 多缴多得。已经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居民中有74.3%的人认为, 新农保所缴纳的费用给生活带来的压力较小。而且调查显示, 已经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居民中优先选择中高档次的居多, 60%的农村居民选择300元及以上档次。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新农保缴费的合理性。

但是我们还应当看到还有很多农民对新农保并不了解。统计表明, “认知程度”与“作用评价”两变量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说明农村居民越了解新农保制度, 对该制度的内容理解得越准确, 对它的评价也更高。对于目前表示不愿意参加新农保的群体, 第一位的原因是“收入水平低, 交不起费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原因则分别是“对养老保险制度不了解”和“还是要自己出资, 没有必要”。此外, 许多农村居民对新农保政策了解得并不透彻, 有的认为新农保保障水平低、参保不划算。因此, 要较好地实施这一政策, 需要广泛、深入、持久地宣传, 把政策内容讲透, 账算明白, 不能片面追求参保率。

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法制司、社会保险研究所和博时基金管理公司共同发布的《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测算与管理》报告书中指出, 我国养老保险正面临着比较严重的财务危机。主要包括基金收不抵支且缺口逐年上升, 风险赔付能力下降以及养老保险基金陷入危机的省市正逐渐蔓延和加重等。尽管当前养老保险的财务危机是全世界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共同问题, 但比较其他国家而言, 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根源以及目前的现实条件, 我国的这一财务危机显得尤为严重。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不足、提前退休带来的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剪刀差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 在有些农村, 近90岁的老人仍然没有养老保险他们甚至从来都没听说过这个名词一般来说男职工60岁, 女职工55岁, 女工人50岁就可以退休, 提前退休的国家公务员更是还要提早5年。而在农村, 许多60多岁的老人还在田间劳作, 种七八亩地。他们起早贪黑, 希望给同样作为农民的儿女减轻负担。相比来说, 农村的老年人晚年要辛苦的多。如果碰到不孝的子女而又不再从事劳动的话, 吃不饱穿不暖不说, 甚至还会被打骂虐待。如果养老保险得以在这些地区普及, 不仅使老年人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 对他们的心理、精神也会有好处。

近两年,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 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 特别是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还任重而道远, 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人士的共同努力。更重要的是, 要将该制度规范化, 通过《劳动法》等法律、法规将养老保险制度提升到法律高度并进行完善。这样才能更好的实施这一利民的社会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王全兴著.劳动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8.

[2]零点研究咨询集团.2009年零点中国公共服务公众评价指数报告[R].

[3]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G].

农村养老保险 篇2

【摘 要】 农村养老保险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农村老龄化趋势下,在人口养老比例不断提高的状况下,解决好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保险关系到农村的社会稳定、农村的长远可持续发展与巩固农村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目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问题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他们对其今后发展也提出了不同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 养老保险制度;社会保障;农村

Abstract:The rural endowment insurance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Chinese rural social security system.Under the trend of Chinese rural population aging, in the situation of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population endowment proportion, resolving the endowment insurance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in the countryside is related to social stability in rural areas, the long-ter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and to consolidate the status of rural areas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as a whole.Currently, many scholars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s of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 and put forward different feasible solutions about its further development.Keywords: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Social security;Countryside

【引 言】

农村养老保险是指我国农村居民在政府组织引导下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进行经济积累,在个人丧失劳动能力时从国家和社会取得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它是实现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稳定、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贯彻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根本体现。尽管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其本身仍具有不少缺陷,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也仍存在一些问题。目前,许多学者对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不同的阐述,并提出了各种解决对策。

【正 文】

一、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现状

韩汉博(2007)从总体上将我国的农村保险制度分为三个时期,一是从建国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的计划经济时期,二是从70年代到90年代的改革初期,三是从90年代延续至今的市场经济时期。

顾小燕(2007)认为农村养老的模式主要包括:家庭养老、土地保障、集体养老、社会救济、人商业保险养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社会养老等形式,并且农村养老保险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以“自我保障为主、集体保障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为筹资原则,实行“多档次”的缴费方式,在筹资方式实行“完全积累制”,在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上,主要实行县级统筹。

芦峰(2011)指出从1986年我国在部分农村搞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在全国展开,经过多年探索,农村养老保险事业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在个别富裕地区,参保人数已超过半数,制度的运行也较明显。

畅金钊(2011)则将其发展现状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描述:一是农民参保的意识明显增强。2009年统计数据显示,在外出打工农民工中75%有自己的养老保险账户,留守农民中普遍都希望参保,初步形成了人人想参保的局面;二是开展工作的地区逐步增加。截止2007年底,全国已有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900各县(市、区)开展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5171万农民参保;三是全国农村养老基金积累总额储蓄增长。从2000年到现在,全国农保基金积累总额增长幅度年均超过两位数;四是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取得初步成效。

二、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但我们应该看到,其还在初步发展中,存在着保障水平与覆盖面低、缺乏政策和法律保障、农保基金运营不合理等问题。

1、保障水平与覆盖面低

就覆盖范围而言,畅金钊(2011)认为覆盖面低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从保险对象上看,实际上走的是“保富不保贫”的路子,目标人群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其次,由于劳动关系不规范,人员成分复杂,基本基数大,参保工作起步晚,导致参保缺乏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第三,由于普遍采取货币参保,方法单一,使部分农民无力参保。

陈泓也指出我国农业人口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只占农业人口的少数,只有部分村干部、乡镇企业职工、民办教师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而其他广大农业人口均未参加养老保险,基金共济性较差,抗风险能力较低。

关于保障水平方面,张丽莹(2011)认为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效性很低,对许多参保农民来说,缴费积累水平难以支撑未来的养老需要。农民自我缴费能力不足,缴费标准的档次很低。同时多数地区集体和政府补助缺位是出现保障水平低的根本原因。

而畅金钊(2011)则用数字来直观地展现:按照《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规定,农民缴纳保险费,可以按2元到20元等10个档次分月缴纳,但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大多数地区农民投保时都选择了保费最低的2元/月的投保档次。在不考虑通货膨胀情况下,如果农民在缴纳10年后开始领取,每月只可以领取4.7元,难以达到养老保障作用。

2、缺乏政策和法律保障

由于我国城乡之间在生产力水平、收入水平和消费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农村经济现代化程度还较低,尚不具备建立国家统一立法、强制实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故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险工作是本着自愿、量力的原则。同时,由于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成为农民工,或是流向乡镇企业成为其职工,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并没有区别对待纯农民、农民工与乡镇企业职工。

芦峰(2011)指出,我国农村目前没有可以普遍适用于农民的法律、行政法规。影响比较大的只有1992年民政部制定的部门规章《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以及1994年国务院制定颁布的仅对五保户适用的行政法规《农村五保户供养工作条例》。部门规章本身仅在本部门范围内有效,没有强制执行力,不能作为农村养老保险的“法律”依据。总体而言,部门规章与行政法规在许多地方实践中行不通,各种文件的内容则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

谷素华(2011)也认为不论是老农保,还是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各项制度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保护,我国农村社会保险之所以举步维艰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乏法律依托,面对一个缺少法律强制力的新制度和一个根深蒂固的老传统,农民的选择必然倾向传统。尤其经历了传统农保政策的急转,农民对于政府推出的社会保险政策产生了疑问,一方面向往它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实惠,另一方面又怕政策变动伤了自己的利益。

3、农保基金筹资困难,且运营不合理,管理不规范

首先,筹资比例极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国家和集体的责任缺失。《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较多地强调了农民的自我保障,规定个人缴费的比例不得低于投保额的50%,却淡化了政府和集体的责任,没有对集体补助和国家政策扶持的最低标准做出规定。一方面,政府扶持通过对乡镇企业支付集体补助予以税前列支体现,就将乡镇企业发展缓慢的村集体和没有乡镇企业的村集体排除在政府扶持之外。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村集体积累实际是“空壳子”,集体无力或不愿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给予补助,绝大多数普通农民得不到任何补贴,而且现行农保基金的平衡模式是个人缴费的积累,不存在代际和代内资金的调剂,也没有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不具备统筹共济的性质。故该制度对于那些有稳定收入或较高收入的农民是适用的,而大多数贫困农民则无法从该制度获益。这在客观上会造成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匮乏的现实情况。

其次,基金的安全性低且收益性差。《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规定:“基金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主要通过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和存入银行,实现保值、增值。”据调查,各县级单位的养老保险基金均是通过存入国家专业银行来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实施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县级养老保险管理部门水平有限,而且由于当时国家银行利率低,增值难以实现。随着银行利率的下调,基金分段计息的利率由年复利6.8%调整为年复利5%,一再降低,1999年7月1日起,进一步调整为2.5%,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就受到了很大的挫伤。近10年之内,个人账户的计息利率发生如此大的调整,这严重损害参保人的利益。更为严重的是,一个几乎完全由个人缴费的养老制度,不仅支付了3%的管理费,而且还要自行承担增值风险,它还能有什么吸引力?农民对参保失去信心。

再次,目前绝大部分基金在县级管理,层次低、规模小、管理手段缺乏,运营中万一出现亏损,难以补救。而且易受到当地行政干涉、基金挪用等弊端,基金管理运营效率普遍偏低。

4、体制不通畅,缺乏统筹

张丽莹(2011)认为现行农村养老保险的一个最大缺陷是缺乏省级、全国统筹,各地之间管理体制、制度设计各自独立、碎片化,社会保险关系异地转移接续困难。问题根源于中国现行“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社会保险关系的转入意味着将来要承担养老金支付责任,这直接涉及到地区的局部利益。各地因此都出台了本地办法,只愿转出,不愿转入,甚至人为地设置制度壁垒。畅金钊(2011)也指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最初由民政部门负责,商业保险公司和社会保险机构也参与其中,形成了多头管理的格局。加之机构设置不健全,多数乡镇农保工作处于无编制、无人员状态,业务工作由民政人员兼职代管。工作人员难以开展、宣传、培训工作,影响了农保工作的发展。

三、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

1、各地加快建立起多层次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2009年9月相关指导意见正式颁布,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原则,新农保实行属地管理原则,各级地方政府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状况等因素,充分利用好“有弹性”的指导原则,因地制宜,尽快研究制定出一套适合本地的具体实施方案。建立多层次养老制度体系,这是我国的文化传统和现代社会保险机制的要求,应全面覆盖无力缴费的贫困人口的社会救济、社会基本养老、企业年金、商业寿险、家庭保障等多层次养老保障制度模式。根据国家预定标准,要适当调整新农保的待遇水平,缴费层次,贯彻落实地方政府的30元出口补助责任,贫困地区在“保基本”原则指导下,进一步调整补贴比例,调动集体力量,协调好和上一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关系。另外,积极发展商业寿险保障。采用自愿性,由政府提供政策,个人具有经济能力和偏好选择,实行积累制筹资方式。对象为高收入人群,是在具有了基础保障之下的更高层次的保障。政府可视经济发展需要,给予政策扶持。

同时要处理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其他现行政策之间的组合关系,对保障政策进行整合,逐渐形成一个以养老保险为主,其余方式为辅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加大基本养老保险的执行力度。通过提高企业和个人的参保意识、加大执法力度等措施,不断提高参保率。由国家行政部门管理,执行保障和再分配功能。推行激励机制,对于多缴费者可以多领取相应的养老金。

李剑阁(2007)认为我国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方向与重点是加快建立社会统筹的基本保障制度框架,主要是包括:一是建立基本账户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统一制定城乡社会保险关系转移、衔接办法,二是公共财政要全过程支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降低农民参保门槛,三是坚持政府统一管理、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策补贴的农村养老保险筹资模式。提高保障水平,推进保障形式和补充保障模式的创新,主要是:一是要提高农民个人积累参保率、覆盖率,扩大社会保障面,二是要积极改进保险资金享受的办法,支持低成本的社会化养老保险服务事业发展,强化对养老服务的规范和管理解决重点人群的养老问题。

2、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体系

许佳佳、刘鑫桥(2012)认为应建立专门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健全农村养老保险法与其他法的衔接。在立法的过程中要注意到多方面的问题,由于养老金必然涉及到继承问题,因此要求《继承法》中也要体现养老金继承的相关规定,更重要的是要阐明养老金继承的继承范围。而对于养老基金的管理也应作出规定,如果滥用基金或管理不善造成基金的大量损失,应由谁承担责任、承担怎样的责任,都要与行政法、刑法的相关规定相衔接,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畅金钊(2011)指出我国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目前各地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践的一些好的做法,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尽快制定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农村公共养老保险法及具体实施细则,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农村公共养老保险的原则、性质和组织结构;规定保险基金的筹集、管理和运行办法;规定政府对农村公共养老保险的责任方式;对侵害公民养老金权力行为的处置办法做出具体规定等等。

陈泓则具体分为三方面:一是要建立激励机制,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农民自觉投保。建立财政补助和集体补助制度,采取“个人负担、财政补贴和集体补助”相结合的办法筹集农保资金。二是健全约束机制,完善必要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规范农保工作行为。特别是对基金、业务、财务管理等方面要有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措施,逐步将农保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三是制定扶持农保基金增值优惠政策。提高农村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是吸引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一个重要途径。

3、拓宽基金筹资渠道,加强资金监管

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是整个制度的起点和首要环节,我们要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创新,就必须注重资金管理。

张艳菊(2012)认为首先要多渠道、多形式筹集基金,具体分为国家财政以及各级地方财政的投入,集体、用人单位缴费和农民个人缴费。其次要提高资金运作效率,加强监管控制,具体做法如下:一政府转变职能,中央和省市社会养老机构只负责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对基金管理公司的运营监控,不直接参与经营;二由专业的基金管理公司对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进行投资运作;三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由原来的县级管理改为由省级集中管理;四规定每种投资工具的最高投资上限和对一家公司投资总额上限,并由专家对投资工具进行风险等级评定,以此控制投资风险;五规定基金管理公司对养老金给付无限责任,政府对投保人的最低养老保险金承担最终担保;六规定由律师、会计师等转接加强审计监督,控制经营风险,并由投保者、受益者和社会公众进行广泛监督。

芦峰(2011)就革新基金筹资渠道主要从发行农村社会保险债券,申请政策性调节贷款,国家按各地实际情况建立农保基金等方面来阐述。在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方面,他认为首先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省级管理体制;其次是管理与投资职能分离。

4、加大农保专业干部队伍建设和管理的力度

建立一支素质较高、人员精干的农保专职干部队伍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重要措施,也是搞好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重要保证。陈泓指出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农保专干的业务培训,真正做到有能力、懂业务、会管理,从根本上提高农保专干素质,适应专业化、现代化和市场化管理的需要。

芦峰也提出农村养老保险队伍的现状令人堪忧。因此要对现有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提高其理论水平和实务能力,同时适当引进包括财会、金融、保险、经济管理、计算机等方面的专才,努力塑造和培育一支适应专业化、市场化需要的管理队伍。

【结 语】

综上所述,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不赶在老龄化高峰到来之前建立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那么势必会直接影响到未来农村社会的安定、经济发展。社会养老保险是一项造福农民的伟大工程,它的重要性和意义不亚于中国的计划生育,如果说计划生育解决了中国人口众多的问题,那么未来中国人口问题的进一步解决将更多地依靠社会保障,特别是在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将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顾小燕,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以苏州市为例[D],2007 [2]李剑阁,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方向与重点[J],决策咨询通讯,2007年6月

[3]许佳佳、刘鑫桥,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及问题研究评述,商业经济,2012年第3期:P22-24 [4]王文娟,中国养老保险制度问题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第2期:P57-58 [5]张丽莹,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与出路,湘潮,2011年第1期:P80-81 [6]刘小娟,浅析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商品与质量,2011年9月刊:P81-82 [7]畅金钊,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西部金融,2011年第3期:P54-55 [8]陈泓,浅谈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农村经济:P271-272 [9]张艳菊,浅谈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P35-36 [10]芦峰,浅谈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价格月刊,2011-01:P68-71 [11]谷素华,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探究,社会研究:P93-94 [12]史锦华,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创新的若干思路[J],开放导报,2007年3月

[13]赵殿华,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J],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32期:P75-77 [14]董慧丽,农村养老保险金筹集管理的经验与创新,宏观经济管理,2007第4期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研究 篇3

摘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下简称“新农保”)是由中国国务院进行重点推广的一项惠及农民的政策,也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重要的一环,随着近年来我国老龄化的愈加严重,加快新农保的发展成为了必要举措。本文以江苏省常熟市海虞镇为例,探究了新农保在海虞镇的覆盖率,满意度以及政府对此的财政补贴情况,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新农保;满意度;覆盖率;财政补贴

一、研究背景

老龄化程度高已成为当代中国需要面对的一大难题,2012年末,中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接近1.3亿,占总人口的9.34%。预测到2020年,中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1]。这对我国的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提出了巨大挑战。2009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自《指导意见》发布以来,新农保的参保率不断提高,据人社部统计,截至2012年,全国农民中有4.6亿人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有1.31亿人已领取养老金,基金累计结余数千亿元[2]。

二、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研究目的:本文以江苏省常熟市海虞镇为例,旨在深入了解新农保的覆盖率、满意度以及财政补贴情况,从而对症下药,对新农保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研究意义:尽管新农保制度在试点推广时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但在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仍然面临许多挑战。研究新农保制度目前的实施情况,能够为新农保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和建议,从而促进新农保制度的发展,最终缓解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

三、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研究方法:第一,问卷调查法,在江苏省常熟市海虞镇选取三个村落发放500份问卷进行调查。第二,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文献。第三,实地调查法,走访常熟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海虞镇劳动保障所。第四,网络教学平台使用,利用扬州大学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性教学模块进行学习探讨。

数据来源:本文有关数据来源于扬州大学商学院“新农保发展调查实践小组”于2014年7月至2014年8月完成的关于新农保实施情况的调查。本次调查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江苏省常熟市海虞镇发放了50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436份,有效回收率为87.2%。

四、研究结论及相关建议

在本次对新农保的研究中,我们小组分别从覆盖率、满意度、财政补贴等三个角度对江苏省常熟市海虞镇新农保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和分析。

(一)关于新农保覆盖率的研究

有数据表明,截止到2013年第三季度末,全国新农保参保人数為4.9亿,而试点之初只有0.7亿[3],参保人数在不断上升。通过走访常熟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海虞镇劳动保障所,以及查询政府网站上公开的数据,我们了解到常熟市于2010年有432876人参加新农保,于2011年有518938人参加新农保,于2012年有597566人参加新农保,参保率都超过了98%。2009年11月,苏州市被国务院新农保试点工作改革小组确定为全国首批新农保试点地区之一,当时海虞镇在45943名劳动力中便有45557人参保,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9.16%,24377名老年人中便有24143人参保,其中享受老年补贴有12012人,养老保障率99.04%[4],可见试点工作开展得十分顺利。

2014年7月至8月,我们实践小组在海虞镇当地派发了500份调查问卷,其中回收了436份有效问卷,在经过一系列整理计算后,统计得出有414人参保,占到统计总体的94.95%,考虑到调查误差,和政府公布的数据相吻合。

为了更好地对新农保的覆盖率问题进行定量分析,我们统计总结出了调查对象职业与其是否参保的关系,结果如图1所示。

图1显示,在总体参保比例较高的前提下,务农农民或实地农民、个体工商户或其雇工、乡镇企业职工参保比例均达到了95%以上,而外出务工人员、小城镇农转非人员、小规模企业的职工的参保率则相对略低。参保率偏低的职业也是今后政府在继续宣传和推广新农保政策的时候需要关注的重点。

为了研究部分人没有或者不愿意参加新农保的原因,我们对农民了解新农保政策的途径做了相关调查,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

图2显示,有46.10%的农民是通过邻居或者亲戚的口口相传来了解新农保的,占总体的比重最大,而传播便捷性最强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和传播准确度最高的村干部宣传,只分别占到了22.48%和31.42%。有些村民的文化程度不是很高,口口相传虽然容易让他们接受,但在传播过程中也容易出现对政策解释不准确甚至是对政策错误解读的现象。

针对这个现象,村干部一方面可以通过召集下层干部开会,传达中心思想,再借由他们一步步下达,另一方面还可以制作相关方面的教育短剧在电视上播出,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正确的宣传新农保制度以及它的有利之处。

农民自身经济水平的限制对新农保的覆盖率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部分农民自身收入较低,缴纳新农保的保费对他们而言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政府应加大力度鼓励发展乡镇企业,对农业产业结构加以改善,提高农民的可支配收入,进而推进新农保的全覆盖。

由于我国农村地区一直以来以家庭养老以及土地养老为主,传统的养老模式根深蒂固,部分农民一时不能接受或者不易接受新农保政策也是较难以避免的,但只要做出恰当宣传,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配合新农保制度的实施,相信《指导意见》提出的在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的目标将会很快实现。

(二)关于农民对新农保满意度的研究

在研究新农保问题上,不仅仅要考虑新农保的覆盖率,即农民的参保数量,还要考虑农民对新农保的满意度,即农民的参保质量。

考虑到不同因素对新农保满意度的影响程度以及不同因素对调查对象的普适应,本次研究选取了政策了解程度、待遇高低、經办人员服务态度等三个因素作为研究农民对新农保政策满意程度的依据。

1、对新农保政策的了解程度

本次研究根据“对新农保政策的了解程度”这个因素设计了“您对新农保政策的了解程度如何?”这个问题,经过统计整理,仅有6.88%的农民对新农保政策表示非常了解,50.69%的农民对新农保政策表示比较了解,有42.43%的农民对新农保政策表示不了解,虽然不到总数的一半,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由此可见村干部对新农保政策的宣传还不够到位,导致很多农民对此政策仍然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了解。

针对此现象,第一,在许多已经存在的宣传平台上,例如电视广播报纸,村干部不仅应加大对新农保政策的宣传力度,还应加强对新农保政策具体实施过程的解释,争取让农民对新农保政策从了解变为理解。第二,因为有些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在对新农保政策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村干部应该创造更多更便于农民认知新农保政策的平台,例如可以定期开展新农保政策宣传讲座,当面解释新农保政策的相关内容并回答农民对新农保政策的疑问。

2、待遇高低

本次研究根据“待遇高低”这个因素设计了“您认为通过新农保领取的养老金对您的实际生活有帮助吗?”这个问题,经过统计整理,20.87%的农民认为通过新农保领取的养老金对自己的生活很有帮助,43.12%的农民认为通过新农保领取的养老金对自己的生活有点帮助。但仍有24.31%的农民认为通过新农保领取的养老金对自己的生活帮助很少,11.70%的农民认为通过新农保领取的养老金对自己的生活没有帮助。

江苏省常熟市海虞镇为农民设置了每年从100元到600元之间6个档次的新农保金额,根据调查数据显示,约59.20%的农民选择了每年600元这一档次,参保农民普遍选择较高的缴费金额。

通过进一步访问得知,如今农村经济发展迅速,物价水平也随之上涨,而大多数新农保受益者领取的养老金在每月200元~300元之间,在日常生活开支中所占比重不高,无法充分满足农村社会养老的需要。建议政府在自愿参保的原则下,开设金额更高的缴费档次,并保留现有的较低的缴费档次,既能让低收入层次农民承担的起,也能满足较高收入层次农民的养老需要。

3、经办人员的服务态度

本次研究根据“经办人员的服务态度”这个因素设计了“您认为新农保的经办人员的服务态度如何?”这个问题,经过统计整理,仅有11.70%的农民认为新农保的经办人员的服务态度很好,69.50%的农民认为新农保的经办人员的服务态度还行,有18.81%的农民认为新农保的经办人员的服务态度不好。

通过进一步访问得知,一些新农保的经办人员专业素养不够高,自身对新农保政策的认识程度不够,无法准确回答农民对新农保的一些疑问,而一些工作人员对待农民不够耐心,态度不甚友善,这些都影响了农民对新农保的满意程度。

针对这个问题,第一,政府应加强新农保经办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新农保经办人员的专业素养,第二,政府应设置新农保经办人员服务评价体系,依据参保农民对服务人员的反馈意见设立一定的奖惩制度。

4、对新农保政策的总体满意程度

本次研究也设置了“您对新农保政策的总体满意程度如何”这一问题来反应海虞镇农民对新农保政策总体的满意程度,经过统计整理,21.10%的农民对新农保政策总体很满意,60.78%的农民对新农保政策总体基本满意,18.12%的农民对新农保政策总体不满意。

总体满意程度基本印证了从对新农保政策的了解程度,待遇高低及经办人员的服务态度的角度对新农保满意度的研究,在反映新农保制度在海虞镇近十年取得的丰厚成果的同时,也给新农保制度提出了极大的提高要求与改进空间。

(三)关于新农保财政补贴的研究

2009年国务院出台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国家对新农保政策变“政策支持”为“政府补贴”。中央财政一年对各地区基础养老金补助的金额=∑60岁及以上的农村人口数×55×12,对中西部地区按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 [5]。根据实地调查,我们了解到江苏省常熟市新农保的缴费补贴为60元/年/人,其中市和镇各负担50%,海虞镇对于未满45周岁的参保农民补贴50元/月/人,满45周岁的参保农民补贴90元/月/人。

在我国现今的经济发展水平下,无论中央还是地方都有能力承担新农保的财政补贴费用。一方面,我国中央的财政收入占总财政收入的比重一直在50%左右,对各地方的新农保补助还有很大提高的空间。另一方面,常熟市海虞镇的经济实力较强,为财政补贴力度的加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在新农保发展的当前阶段,还存在着财政补贴政策水平不够高,相关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为了能够在新农保的实施过程中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我们对新农保的财政补贴政策提出了以下建议:

1、建议政府提高基础养老金补助标准,加大中央财政补助力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价水平不断上升,想要对农民参保起到足够的激励作用,提高养老待遇标准势在必行。

2、建议地方政府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财政收入水平制定财政补贴计划。例如常熟市海虞镇是一个经济发展快、实力强的城镇,可以适当地在原先《指导意见》中规定的补贴金额上再给当地农民增加一定金额的补贴。

3、建议地方政府完善新农保财政监管机制。将新农保各个环节在资金投入和使用方面的相关信息公开发布到统一的新农保信息平台上,并在每个乡村村委会的公布栏里公布,让参保农民能够清晰地了解到相关信息,并对此进行监督。

五、总结

经过本次的调查研究,我们把对我国新农保的发展得出的建议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针对关于新农保覆盖率的研究

1、在加大新农保宣传力度的同时,加强传播的准确性,避免传播过程中对新农保制度造成的误读,让农民正确认识新农保的有利之处,进而提高新农保的覆盖率。

2、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可支配收入,使新农保保费不再成为部分低收入农民的负担。

(二)针对关于农民对新农保满意度的研究

1、加强对新农保政策具体实施过程的解释,增进农民对新农保制度的了解程度。考虑到部分農民文化程度不高,应使用一些更通俗易懂的方式对新农保进行宣传。

2、在自愿参保的原则下,开设金额更高的缴费档次,并保留现有的较低的缴费档次,满足不同收入层次农民的需要。

3、加强新农保经办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新农保经办人员的专业素养。设置新农保经办人员服务评价体系,依据参保农民对服务人员的反馈意见设立一定的奖惩制度。

(三)针对关于新农保财政补贴的研究

在中央加大财政补助力度的同时,地方政府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财政收入水平制定财政补贴计划,并建立和完善与新农保制度配套的财政监管机制,切实从农民自身的利益出发,满足农民的养老需要。

六、结语

一个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体现了这个国家的发展程度,对这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经过本次的调查研究,我们知道虽然目前新农保的推广过程比较顺利,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我们真挚的希望有关部门能够认识到问题的所在并且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我国的新农保制度会更加完善,最终缓解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013.

[2]《2014-2018年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行业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3.

[3]陈之楚、范志萍、滕新春.《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全面深化改革:战略思考与路径选择——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14》,2014.

[4]《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调研组来常调研——常熟新农保试点工作全国领先》.常熟日报,2009.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探析 篇4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政府,制度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问题高度重视,在提出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应坚持和贯彻的原则之后,对如何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问题进行了部署,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推进的措施。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抓紧制定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鼓励各地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重点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因此,理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构建思路,加快养老保险体系构建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实际上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方面的探索已有20多年的历史。1986年,“全国农村基层社会保障工作座谈会”召开后,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开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1991年6月,原民政部农村养老办公室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并从1992年1月3日起在全国公布实施。从此,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不断上升,到1997年底,已有8000多万农民参加养老保险。

2003年以后,各地开始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许多地方通过加大政府引导和支持力度,扩大覆盖范围,创新制度模式,在探索新的农村养老保险模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进展。到2007年底,全国已有31个省区市的近2000个县(市、区、旗)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有5000多万农民参保,积累保险基金300多亿元,有300多万参保农民领取了养老金。

随着现今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关乎农村人口最多、保障时间最长、解决农民后顾之忧最根本的社会政策。建立农保制度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巩固发展计划生育国策成果的客观需要,是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挑战的迫切要求,更是扭转工农城乡地区差别扩大趋势的现实要求。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建立完善农保制度的条件也已基本成熟,有着自己的模式:

我国农村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主要是以《农村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为蓝本。方案指出:农村社会保险在资金筹集上采取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政策扶持的方法;实行完全个人账户,个人缴费和集体补助全部计入个人名下,基金的管理和运营以县为单位,参加保险的农民60岁以后根据个人账户积累的数额领取养老金。

目前我国广大农村人口多,人口基数大,经济底子薄,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加之政府财力有限,因而我国农村社会保险的模式选择需要考虑当前的情况,建立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养老模式。因此,我们既不能像西方福利国家那样依靠政府的大力支持,也要有别于目前我国城市已经建立的部分积累模式。目前,我国农村实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主要采取个人账户储蓄积累制。

1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

(1)基金筹集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政策扶持,明确了个人、集体、国家三方的责任,突出以自我保障为主的原则,不给政府增添负担。

(2)实行个人账户积累,弄明个人缴费和集体补助都纳入个人账户,记在个人名下,属个人所有,个人领取养老金的多少取决于个人缴费的多少和积累时间的长短,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3)农村务农、经商人员采用同样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便于农村劳动力流动。

从表1中可以看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开展的情况。

由于在中国农村建立农民养老保险,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在这一制度上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一些本质的缺陷。

2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缺陷和面临的困境

2.1 保障面过小、共济性差

首先,社会保障面过小,导致农村养老保险缺乏社会保障应有的社会性。养老保险在资金筹集上坚持“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城市社会保障尚且受困于资金紧张局面,政府投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的资金可想而知。因而资金筹集只能依赖集体和个人。可是大多数集体无力或不愿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给予补助,在这种资金筹集方式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或鼓励性储蓄。因此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制度设计时就使其制度陷入了两难困境。

另外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一般是一个县。从保险单位上说,一个县的人口并不少,如果是商业性意外伤害保险没在县内分散风险就已经足够;但是对于养老保险,尤其是社会养老保险来说,想在一个县的范围内把养老负担在不同年龄层的人口中分摊开来就很有难度。因为县域内的人口指标差别很小,同一年龄层的老龄系数、疾病谱、家庭结构和收入水平等基本趋同,这就是保险系统内的互补和互济性很差。而实际上,在县域内,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两难选择的夹缝中是难以健康的发展起来的。

2.2 制度上的差异

由于制度不统一,进而导致各地农民在缴费、补贴以及享受待遇的标准等方面千差万别。据介绍,目前全国31个省 (区、市) 的农村养老保险共有1900多个县级统筹单位,标准大多是“一地一策”甚至“一地多策”。也就是说,不仅正在试点中的新农保制度互不相同,即使是一地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也同时存在多种制度,诸如老农保、新农保、失地农民保险、务农农民保险、农民工保险,甚至不少地区还探索出农村独女户、双女户等特殊的养老保险制度。以一个65岁,已过一般参保年龄的农民为例,2008年他在郑州按最低6%的缴费比例,加上政府2000元的高龄补贴,仍需一次性缴纳7000多元,之后他每月可领取103.7元;在莱芜,他只需一次性交纳720元钱,以后即可每月领取40元;在北京,由于符合高龄老人条件,他无须交钱即可参保,每月领取200元的福利养老补贴;在广州,与北京一样无须交费,可以每月直接领到80元钱。

这些互不相同的制度都是各地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财力而设计的,长期看没有一个全国性的制度安排是不合理的。各地自行制定标准,一来,会给将来国家整合农保模式造成沉重的成本负担;二来,会产生路径依赖,如果制度推倒重来,将会产生大量的沉淀成本。

2.3 基金筹措困难,保障水平低

国家政策扶持没有到位,集体经济补助难以实现,农民收入水平低,导致基金筹措困难。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太低,农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相应也低,因而农民选择底缴费标准。底缴费标准导致低积累和低待遇,这种低待遇甚至低到不能发挥保障的作用。例如山东省平阴县1992就开展农村养老保险,但多数农民选择的是2元/月的保险费标准,按照民政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领取计算表》计算,农民缴费10年可以领取的养老金为4.7元/月,农民缴费15年可以领取的养老金为9.9元。农民用这样一点钱显然是不够养老的。

2.4 基金管理存在漏洞,同时基金保值增值困难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同其他社会保障项目一样,资金筹集和运行是核心。由于农民养老保险基金主要是存入银行和买国债,而目前银行存款的不安全性有所表现,由财政部门管理的基金也有违规经营的情况,这就使得农民养老保险基金存在很大的风险。加上基金投资的渠道单一,收益有限。基金只能存银行和买国债,难以使基金同国民经济增长水平、国民收入增长水平同步。养老基金的管理是一个重要问题,但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如管理手段落后、农保基金管理和运作不规范,运营没有与行政管理分离、基金风险大、成本高、监管难度大等,同时各地在组织实施上也存在偏差。

养老基金需要得到安全保护,它们的价值需要得到增长。但养老基金通常投资金融市场,使得金融市场风险显现出来。随着1996年来银行利率不断下调,再加上通货膨胀等负面因素的影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要保值已经相当困难,更不用说增值。金融市场风险是欺诈风险和投资搭配风险。为应对这些风险,建立良好的法律和规范系统、有效的执法手段、发展完善的金融市场是非常必要的。

2.5 国家在社会保障中责任过轻

由于国家和集体的责任未通过约束性规范加以规定,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当集体经济实力不强时,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主要是农民个人,这就造成农村社会保障失去了意义,已经退化为一种商业保险。按照社会保险的基本要求,国家或雇主应为社会参加者缴纳一定比例的保险费,即使在采取完全积累制的新加坡,雇工社会保险费也都是由雇佣双方共同缴纳的。

3 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3.1 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建立筹资机制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作为一种保障老年居民享受社会养老待遇的保险制度,离不开资金的支撑。为确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能够有效运作和可持续发展,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应当在自愿的基础上缴纳一定的保费,当然缴纳保费的多少取决于当地所建立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保障程度的高低。在参保个人缴费的基础上,当地有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为参保农民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费补助。而当地政府则应根据地方财政实力状况,为农民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提供一定资金补贴。

从全国各地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情况看,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的资金补贴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该市2003年就出台了《苏州市农村基本养老保险管理暂行办法》,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低水平、广覆盖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他们把从事农业生产(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务农人员纳入到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对所有参保的务农人员,县级和镇级财政补贴50%左右,有的县(市)达到60%。在2003~2005年间,全市各级财政对务农人员的参保补贴额达到13.38亿元,且每年的补贴资金呈上升趋势。该市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方式建立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仅有效地解除了广大参保农民的后顾之忧,而且成为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城镇化的有效途径。

3.2 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农村发展极不平衡,单一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障很难照顾到各方要求。因此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必须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不同人群的农村养老方式,不同区域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现状,来进行分类设计和分步实施,建立与地区经济增长非均衡战略相适应的农村养老非均衡保障制度。

3.3 创造条件,探索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有效衔接的办法

各地政府除了应通过缴费补贴、基金贴息、待遇调整补贴、老年人直补等多种方式引导和鼓励农民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外,还应破除城乡分割体制,创造条件探索实现农村和城镇基本养老关系转移接续办法,逐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3.4 加强基金管理,改革基金模式,提高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

在按照个人、集体、政府三方分担的基础上建立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后,应高度重视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否则将面临较大的长期资金支付压力。有关部门应抓紧研究基金管理和投资政策,探索基金市场化的投资管理模式,制定相应的基金投资管理办法。还应研究不同地区做实个人账户的办法,研究社会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市场化投资管理政策,以确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能够可持续发展。

3.5 加大覆盖面,最终统一城乡社会养老办法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国家,社会保障城乡分割,组织基础、制度建设、保障范围和内容形成极大反差,而且我国农村广大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又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层次性极为明显。城乡统一的养老保险模式,就是把城市的社会养老制度覆盖到农村。虽然历史因素的积累和现实条件的局限,决定了中国现阶段农村的养老保险不能一步到位。建立城乡统一的养老保险模式正是社会保障制度客观要求的具体体现和最终归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据预测,到2020年,农村65岁及以上老人的比例为15.6%,而城市则为9.0%;2050年,这个数字为农村32.7%,城市21.2%。显然,农村比城市面临更大的社会养老压力。养老保险也是一种保险制度,讲究大数法则和风险共担。但是,现行各地五花八门的农保制度覆盖范围小,覆盖人群少,统筹能力差,风险化解能力也较低,不但存在着制度起点上的不公平,而且发展远景面临不确定性。当务之急就是中央政府出台统一的对策,从制度模式、管理机制和待遇标准等方面统一规划,为2020年的社保城乡全覆盖打好基础。

世界各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一个社会老龄化高峰到来之前的20到30年是储蓄积累养老基金的最佳时期,而中国的老龄化高峰将出现在2040年,现在恰好处于这个节点。建立多元化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妥善解决农民养老问题,对于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和谐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应该在设计上尽可能做到比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更优惠一些,要充分体现国家财政的作用,进一步加大国家财政的支持力度,将游离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体系之外的全部农村居民纳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形成一个完整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刘书鹤, 刘广新.农村老年保障体系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2]丁士军, 陈传波.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村老年人保障[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

[3]刘翠霄.天大的事-中国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

[4]张敬一, 赵新亚.农村养老保障政策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5]米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理论方法与制度设计[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农村养老保险缴费 篇5

一、农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上调

农村老人的基础养老金之前已经有过调整,预计明年还会再次上调15元左右,具体的上调幅度要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最低生活标准而定,部分地区已经调整至180元每月。

二、农村老人养老保险缴费档次调整

养老保险的缴费档次进行调整,调整为12个,养老保险实行多缴多得的原则,养老保险档次从100元到元不等,总而言之就是农民缴纳的越多,60周岁后领到的养老金就越多,农民朋友可根据自身的经济情况决定缴纳金额。值得提醒的是,农村养老保险要求最低累计缴纳15年,所以按照时间推算,越早缴纳越好,必须在45周岁以前进行缴纳。

三、农民一次性缴纳养老金政策继续

之前有小道消息声称养老保险一次性缴纳政策将会结束,但是政策导向农民一次性缴纳养老金的政策将会继续,只是此项政策个别地方还尚未实行,具体要向当地咨询。一次性缴纳政策也是多缴多拿的原则,以农民的个人养老金账户为基准,另外男性必须在45周岁以上,女性必须在40岁以上才可以补缴,补缴年限不超过。一次性补缴10w元左右,60周岁后每月可领取1300元左右的养老金。

另外大家也不必过于担心养老金收不回来的情况,因为养老金是可以继承的。只不过根据当前农民朋友的经济水平而言,缴纳养老保险对绝大多数农民来说还是一种负担,养儿防老依然是农村主要的养老方式,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暂时还不能彻底解决,只是希望国家能多体谅农村老人的不易,多出一些惠农政策,好好帮助他们度过晚年生活。

农村养老保险 篇6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经济

当前,我国年轻人口数量逐年减少,人口生育率及出生率下降,老年人口规模总体扩张,高龄化社会趋势日益凸显。尤其在农村,老年人口基数大、所占比重高、发展速度快,农村经济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作为规范农村老龄人口经济补偿和社会化服务的行动准则,具有以自我保障为主的长期性、实行储备积累的根本性、政府引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的稳定性等特点。通过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能够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均等基本公共服务,拓展农村市场,促进公平正义,推动农村经济良性发展。然而,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健全的情况下,老年人口逐年递增,土地养老功能日益弱化、养老保险资源相对缺乏,客观制约着农村整体建设。为此,基于当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现状,找“病因”,开“药方”,对于助推农村可持续发展来讲,意义重大,较为迫切。

一、当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现状及问题

1.改革成果显著,但仍需创新发展

近年来,我国针对农村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原养老保险的制度缺陷、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等问题,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要求,着重在制度模式、筹资机制、缴费标准上加大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随着农村人口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养老保险需求不断增强,加之农村地域经济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结合当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运行情况,仍然需要在差异性缴费、健全经济多支柱体系、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增加养老保险资金筹集数额等方面,对制度运行路径、缴费标准与方式、基金管理、激励机制进行创新研究,进而适应农村经济建设形势,吻合社会养老保险改革要求。

2.制度运行平稳,但制约因素客观存在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旨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改善民生,减轻农民负担,缩小贫富差距,给予农民经济物质上的帮助和服务。当前,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正在有序推进,基础与个人账户养老金有机衔接,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等方式灵活运用,较好地保障了参保农民利益。然而,由于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正处于推广阶段,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不够宽泛,日益增长的老龄化人口与参保人数形成了强烈反差。加之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侧向于农村留守人员、资金筹集数额较低、保险关系衔接限制较多,影响着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顺畅实施。

3.助推农村经济,相关保障亟待完善

毋庸置疑,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增强了农村老年人的自立能力,提升了生活质量,减轻了家庭生活负担,对于拓展农村消费路径,助推经济发展来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相关保障工作仍需进一步完善。比如,当前一些地区农民由于目光狭窄,参保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加之宣传引导机制不健全,教育不深入,农民参保率不高。从目前农村落实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看,一些乡镇经办机构不够完善,从业人员数量较少,管理系统不够先进,基础设备相对缺乏,保险金筹集渠道难以拓展,保费利率难以得到实质性提升。

二、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助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1.立足运行现状,加大制度创新

创新,是推动事物良性发展的根本驱动力。结合当前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现状,要确保其“老有所养”优势得到较好的发挥,就必须着眼实际,破解制约瓶颈,着力在创新发展上下功夫,在助推农村经济建设上见成效。为此,要适应当前我国依法治国大形势,将其纳入法治化建设轨道,切实加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法制建设,并根据人口分布情况,强化责任分工,规范操作行为,使业务经办人员有法可依。要完善经济多支柱体系研究,分析养老保险保费负担、农民个人投保和政府补贴能力,进一步完善直接补贴农保的制度,切实加大税收制度的改革,健全激励机制,有效推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创新发展。

2.消除制约因素,完善运行办法

针对当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运行中存在的覆盖面低、资金筹集数额不高等问题,地方乡镇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采取理论授课、巡回广播、媒体展示等方式,宣传参保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增强农民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认识,切实扭转一些农民存在的“参保不参保无所谓”的思想意识。要与其它社会保障工作相结合,比如,在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上,可采取季缴、半年缴、年缴的缴费方式,规定参保农民工缴费每满一年,基础养老金增加一个百分点。也可与农村低保制度相结合,将老年人、残疾人和孤儿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加大农村最低生活资金的投入,确保保障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水平有升有降。

3.健全保障机制,助力农村建设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涉及面广,涵盖内容多。在保障机制建设上,需要根据当前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情况,多层次分析、多维度构建。比如,针对宣传引导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地方政府要纳入议事日程,列入考核内容,制定祥细的教育引导规划,并抓好末端落实。针对一些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管理系统不够先进等问题,建立物质、经费保障机制,做到专款专用,为农村地区开展养老保险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在建立财政责任制基础上,加强对基金的管理,尤其要集中管理农村养老保险基金,逐步健全管理办法,规范运行程序,确保保障机制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韩潇霏.农村养老模式建构探究[J].商,2016(12):102-103.

[2]汪珊.关于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J].科技展望,2016(12):56-57.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篇7

我国农村养老日益面临越来越多的困境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

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全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8, 811万, 占总人口的6.96%, 其中农村老年人口为5, 938万, 占全国老龄总人口的67.4%。预计到2010年, 65岁以上人口比例将超过8%。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大, 因而老龄化速度和程度长时期内仍将高于城镇。但是, 自建国以来, 由于重工轻农形成二元社会保障体制, 城市形成了以就业为中心的较为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而农村则形成了以家庭保障为主集体保障为辅的较低层次的生活保障体系。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 二元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强化。在城市, 为了配合市场体制改革, 国家加紧了对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而在农村, 则由于集体经济的解体, 原有的集体保障消失, 而新的保障体系尚未建立, 农村的生活保障实际上演变为家庭保障。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 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尤显突出。由于大量青壮年人口流向城市, 未来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比城市更为严重。

2、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加速, 城市化率提高, 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到来, 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 农村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模式显现出缺陷和弊端。家庭养老功能也明显弱化, 主要表现为:1、家庭结构的变化。由原来的多子多福的大家庭转为4-2-1或4-2-2的家庭结构。这类家庭的子女陆续进入婚育期, 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表现越来越突出;2、家庭小型化养老功能弱于大家庭。1982年人口普查农村家庭户规模为4.43人, 1990年为3.96人, 2000年为3.44人;3、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甚至移居外地的越来越多, 导致空巢家庭和独居老人增多, 老人的赡养问题难以保证。“父母在, 不远游”的古训已经没有约束力;4、观念的改变, 与传统养老密切相关的孝道逐渐淡化, 使部分人对长辈的孝顺意识减弱, 从而危及家庭养老功能。

3、土地收入和保障功能弱化。

虽然土地在农户家庭生产经营活动中扮演着双重角色, 即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功能, 但因规模小、流动性差和产权不稳定, 难以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快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征用大量的农业用地。我国基本上属于国家垄断土地的一级市场, 即在征地过程中, 通常是国家先把农民的土地征为国有, 再由国家或政府将使用权出让给非农用地单位。国家在征地过程中把价格压得很低, 出让价格却很高。作为拥有土地承包权的农民得到的补偿却很少。根据相关资料显示, 征地收入分配的比例大致是:农民5~10%, 集体25~30%, 政府及其机构60~70%。因此, 许多被征地的农民因政府采用的单纯“货币补偿”政策而成为无地、无业、无保障的“三无”人员。

二、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1、保障公民社会权利的需要。

社会保障作为一项权利是在1948年联合国大会上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首次提出的, 《宣言》第22条规定, “所有公民, 作为社会成员之一, 都享有社会保障权。”在1966年联合国通过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公约》第11条规定:“本盟约缔约国确认人人有权为自己和家人获得相当的生活标准, 其中包括得当的食物、衣物、住房, 并有权获得这方面的不断改善。签约国将采取合适步骤确保这个权利的实现。”

我国1954年第一部宪法在其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中, 第9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 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举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卫生事业, 并且逐步扩大这些设施, 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在1978年、1982年的宪法中, 也规定了社会保障方面的内容, 并进一步详细规定了受保障的范围。2004年宪法修正案中又加入了“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从国际通行做法和国内外法规来看, 公民享有社会保障权, 并不以他一定承担某种义务为前提, 只有他具有该政治共同体 (国家) 的成员资格并符合享有特定社会保障的条件 (如失业、疾病等) , 他就可以享有该权利。换言之, 应得权利是无条件的, 它既不取决于出身和社会地位, 也不取决于某些特定的行为举止方式。所以, 将享有社会保障定义为公民的基本权利, 而不是将其看作是对于公民的某种付出或贡献的报酬。

2、缩小社会差距的需要。

由于我国收入分配政策的不合理, 造成了目前严重的两极分化局面, 并且近年有逐步加剧的趋势。自2000年以来, 我国基尼系数开始越过0.4的国际警戒线, 并连续几年直线上升, 2005年、2006年全国居民基尼系数分别达到0.4494、0.4601。世界上一些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 都曾出现过“发展风险期”, 当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 处于人均1, 000~3, 000美元时, 是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矛盾最易激化的时期, 如果不能处理好两极分化的问题, 极易发生经济和社会的动荡, 这就是所谓的“拉美陷阱”。我国2006年度国内人均生产总值已经达到2, 042美元, 说明我国正处于“拉美陷阱”期, 为避免陷入拉美国家的怪圈, 中央政府应很好地运用“均贫富”的思想来调节居民的收入分配, 其中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最好的方法。而我国的现实是一方面城里人在享受着“福利陷阱”;另一方面农村绝大多数地区缺乏最基本的养老保险, 这一制度的缺失正在放大着贫富的两极分化和社会的不公平程度。所以, 无论从道义上还是从维护社会的稳定上, 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都是势在必行的。

3、促进以“孝”为主的伦理道德的回归。

为什么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能够有利于促进传统伦理道德的回归呢?原因有两点:一是阿马蒂亚·森的增强受助人可行能力扩展的思想;二是我国古代的名句“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前者是阿马蒂亚·森在论述贫困问题时所使用的概念, 他认为贫困既是可行能力被剥夺的结果, 也是可行能力降低的原因。比如, 年老、疾病、残疾会降低获取收入的能力, 而收入能力的降低会使收入转化为可行能力变得更加困难。而后者语出《管子—牧民》, 管仲这段有关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论述很有现实意义, 也是本篇论述的以经济 (社会保障) 促进文明 (传统文化的回归) 发展的要旨所在。

三、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

1、基本目标——建立最低养老金制度。

为农民建立最低养老金方面, 在我国许多经济发达地区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北京于2008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北京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行办法》第十五条规定: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由个人账户养老金和基础养老金两部分组成。个人账户养老金月领取标准为:个人账户存储额除以国家规定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基础养老金标准全市统一, 为每人每月280元。基础养老金所需资金由市、区 (县) 财政共同筹集, 分别列入市、区 (县) 财政预算。第二十六条规定:市、区 (县) 财政部门应按劳动保障部门编制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预算安排资金, 确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的按时足额发放。北京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一大特点就是建立了基础养老金, 由财政出资建立的基础养老金不需要个人缴费, 而由市区两级财政进行补贴。这一制度正是体现了政府对农民弱势经济地位的补助, 改变了养老主要靠个人账户积累的办法, 使农民未来养老确实能够得到基本保障。

2、过渡目标——建立比照新农合筹资方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筹资机制是政府、集体和个人按比例分摊新农合基金。实践证明, 这种筹资方式完全正确。据卫生部统计, 截至2007年9月30日, 全国新农合基金本年度已筹集353.26亿元, 其中, 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到位82.05亿元 (中央财政实际拨付113.98亿元) , 地方财政补助资金到位173.53亿元, 农民个人缴费94.12亿元 (含相关部门为救助对象参合缴费3.00亿元) , 其他渠道3.56亿元。根据卫生部的统计数字可以看出农民的个人缴费不到筹集基金总额的1/3。即使在经济很不发达的地区, 农民缴不起保费的情况也很少有。由此可见, 虽然新农合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但它的筹资方式还是值得肯定的。

参照新农合筹资模式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如果按照这种筹资模式, 既能避免社会统筹部分缴费主体的缺失, 又使国家和农民的财政负担在可承受的范围, 同样会提高农民的参保积极性, 也可能出现三年内使参保率达到80%以上的局面。目前, 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正在运行的农保模式, 大多采取的是类似的模式, 即政府、集体和个人三方共同缴费, 运行效果比较良好。我们设计的筹资方案是:缴费基数为上年度当地农村平均收入的100%, 缴费比例为20%, 由财政和个人分别负担10%, 财政所缴部分进入社会统筹, 个人所缴部分记入个人账户, 其中财政负担部分分别由各级财政分摊;参保人所在集体有收入的可以自愿多缴纳, 多缴部分完全存入个人账户;退休待遇的领取标准由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共同决定, 但最低标准不得低于当地最低生活水平的150%。

3、长远目标——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

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 是我们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长远目标, 尽管我国的养老保险事业面临着诸多困难, 比如统筹层次低、制度体系分割、社保基金管理等等,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农业从业人员的进一步减少, 建立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将逐步趋于成熟, 统一养老保障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使我们国家真正实现人人老有所养, 老有所乐。

浅谈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篇8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现状,原因,改革与完善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的输出, 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人口进入城市, 年龄结构出现“两头大, 中间小”的局面。据统计, 2000年中国农村8.33亿人口中, 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估计占7.36%, 到2030年6.64亿农村人口中, 65岁的老年人口将达到17.39%为1.29亿。而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不甚健全, 老年农民老无所养的问题渐渐浮出水面, 解决“三农”问题, 就要从农民的最基本的保障问题上下功夫, 使农民老有所养, 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使老百姓真正的“乐活”。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是指在既定的社会政策的指导下, 由国家对农村的非城镇户口人员征收保险费, 形成保险基金, 用以对其在年老丧失劳动能力时支付养老金, 保障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国家的基本社会政策行为, 是政府的重要职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 以低标准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为目的;坚持保险资金以个人缴纳为主, 集体补助为辅, 国家予以政策扶持;坚持建立个人帐户, 采取自助为主、互济为辅、储备积累的保险方法;坚持社会养老保险与家庭养老保障相结合。

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

关于农村养老, 许多地区没有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体系, 已建立的地区也存在很多缺陷, 运行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所以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体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日益体现出来。

1.1 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与城市相比缓慢

从养老方式来看我国农村居民的养老方式一直是以家庭供养为主, 养老资金的主要来源一个是子女供养, 另一个是土地收入;而在城市中, 依靠子女经济支持的老年人只占很少一部分。这种家庭养老方式一直持续至今, 并仍是现今农村养老的主导方式。从收入和农村和城市居民的参加养老保险的情况看, 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养老保险水平相差是巨大的。

1.2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太小, 覆盖对象有缺陷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我国进城务工者已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不到200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1.14亿人, 所以很有必要考虑这个特殊群体的养老保险问题。基本方案中没有体现出对留在农村的农民和进城务工的农民给予区别对待。进城务工的农民既没被纳入到农村养老保险体系中, 也没被纳入到城市养老保险体系中, 处于法律保护的空白地带。

1.3 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险的功能被削弱了

养儿防老的观念在我国农村根深蒂固, 家庭赡养一直是最重要的养老方式。以自给自足为基本特色的农业社会中, 生产技术基本稳定, 社会分工程度很低, “子承父业”高度概括了上下两代人之间的密切关系。这种稳定的世代交替, 能在家庭内部自然的完成赡养老人的职能, 并形成相应的道德规范。但是随着以社会分工为特征的工业社会的到来, 这一自然稳定的关系就被打破了, “子承父业”不复存在, 父子两代除了血缘关系和未成年时的抚养关系之外, 几乎没有其他关系。子女的劳动技能要靠自己的努力去掌握, 劳动机会要靠自己去争取, 为此往往必须离开生养之地、离开父母。父母不可能像传统经济条件一样控制子女的劳动和收入, 子女也不可能像小农经济条件下一样听命于父母。家庭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代与代之间的独立性增强, 子女的负担很重。这一切使赡养老人只有传统道德这一个约束力, 而这个约束力也在日益递减。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入, 农民的养老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养儿防老的观念则在逐渐减弱。

1.4 农村养老难于完全依赖土地保障, 但是土地对于有的农民来说仍然是重要的生产资料

目前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 大约40%来自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 1/4左右来自劳动收入。来自转移性与财产性的收入约占纯收入的5.7%。由此可见, 来自土地的农业收入已难以保证农民的基本生活, 以之养老更是奢望。有的农民已经摆脱土地的束缚, 参与到现实的社会保障中。但是, 土地对于有的农民来说仍然是很重要的生产资料。近年来农民的承包地被大量征用, 对价是极少的土地补偿费。所以完全依靠土地来养老的选择也是不可行的。

1.5 对农村的养老保险管理失去控制

我国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一个严重弊端是管理体制混乱, 部门分工不明确, 缺乏统一的设计和协调。“劳动部门、民政部门、人事部门及商业保险公司分别管理不同劳动者群体的养老保险业务。不仅如此相同的项目也分成多个部门管理, 造成多头分散管理, 互相争执扯皮, 机构重叠, 业务交叉。”这种现象已经在农民的心目中形成了一定的阴影, 影响了广大农民广泛参与养老保险的积极性, 也增大了该项工作的成本, 降低了其效率的正常发挥。同上,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也做出了规定:“在机构改革中, 理顺管理体制, 稳定机构队伍, 是稳定农保工作局面的关键, 是做好整顿规范工作的前提, 也是目前最为紧迫的任务。”

1.6 养老保险的实际模式脱离农村的实际情况

目前的情况是, 农村的养老保险金虽然规定的是国家和农民个人共同筹集, 但是主要的还是农民自身缴纳的多, 而且现在的农村养老保险的运作方式还是和商业保险很相似的, 这就有一个问题, 在比较落后的农村, 商业保险由于环境、制度等原因是不能发挥它的功能的, 所以在农村养老保险的实际模式还是现实的一个盲区。

2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现状的产生原因

现阶段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形成是多年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积淀的结果, 是很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农村经济落后是导致养老保险现状的最基本的原因。

一方面由于农业本身是第一产业, 创造生产力的效果没有其他产业那么明显, 所以国家对其管理与监督的力度不够。另一方面, 由于农业的发展主要在农村, 国家的管理可能会因管理层级太多而导致管理的失灵。所以, 由于农业产业的弱势, 在刚刚实行市场经济要求大力发展经济的时候, 国家就制定了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的政策。国家有关研究表明, 从1952~1990年, 中国农业通过税收方式、“剪刀差”方式和储蓄方式为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总量达11594亿元, 其中, 通过税收方式提供1527.8亿元;通过“剪刀差”方式提供8707亿元;通过储蓄方式提供1359.2亿元。1952~1990年, 中国工业化建设从农业中净调动了约l万亿元的资金, 平均每年高达250亿元。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建设用地, 而建设用地的主要来源即是对集体土地的征用。

可见我国农民对国家工业化资本积累的付出是多么巨大。我国的国情是人口太多, 地区发展的速度快慢不一, 所以, 国家进行干预, 规定政策为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然后带动较为贫困的地区, 政策的倾向对于农村的发展极为不利。

3 改革与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

3.1 因地制宜的发展社会养老保险, 强制性与自愿性相结合

即应该立足于我国国情, 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根据各地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险的需求, 缴费能力的不同适时、适当地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只有当地区经济的总体实力能够提供剩余积累, 而且从积累中提取的资金用于社会养老保险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们当前的生活消费没有影响时, 建立社会保险才具有可能性, 在尚未解决温饱问题时就谈建立社会养老保险是不现实的。所以, 农村经济发展达到比较富裕的水平是建立社会养老保险的必要条件, 我们只能根据各地经济的发展水平, 适时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而不能不顾经济发展水平强行推行。

3.2 完善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立法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基本保障项目, 应采取严格定量限制式监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托管机构和投资管理机构应当全程监管, 对信息进行真实性披露。建立风险分散机制, 以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此外完善城乡制度衔接, 农民工返乡时可以将城镇社会统筹账户的既得受益权转移到农村的非缴费型账户;被征地农民可以通过转换农村养老账户权益和土地统筹的方式获得城镇基本养老金。

3.3 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为确保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障实现全覆盖, 必须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人群的养老方式、不同区域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现状, 进行分类设计和分步实施。在农村贫困地区, 养老保险必须通过政府的非纳费型社会救助养老金来进行, 建立以生活救济和生活资助为主的救济性质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能达到温饱水平的农村, 农民基本生活需求已得到满足, 应为这些地区的农民提供养老和医疗方面的基本保障, 同时积极进行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农村富裕地区农民收入水平高, 思想观念新, 对社会保障的要求也比较高, 这类地区可积极实施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试点。

3.4 循序渐进原则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逐渐扩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第二, 资金的筹集在现阶段坚持个人交纳为主, 集体补助为辅, 国家给予财政与政策支持。今后, 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 集体和国家支持的份额逐渐减少。第三, 逐渐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衔接, 实现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第四, 现阶段应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障, 与家庭养老等保障制度相结合, 今后慢慢过渡到完全的以社会养老保险解决养老问题。

参考文献

[1]韩俊江、刘明慧, 我国发达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经验及借鉴.

[2]殷俊, 我国农村与城镇养老保险体制衔接问题的探讨[J].社会保障研究.

[3]郑杭生、李路路, 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现状与趋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张德元,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昨天……今天!明天.

[5]吴志远, 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革建议.

[6]刘岚, 发展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几点思考[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农村养老保险之法理思考 篇9

一、农村养老保险之安全价值分析

在法学领域里, 人类素来重视自由、平等、正义等法律基本价值的探索和实践, 安全价值往往被忽视。实际上, 安全价值较之于自由、平等和正义, 是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价值。英国著名法学家霍布斯曾说:“人的安全乃是至高无上的法律。”在他所建构的法律体系中, 安全是压倒一切的价值。[1]在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中, 安全需要是仅次于生理需要的基础性需要, 只有以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的物质帮助为保障, 人们才能够维持最基本的生活和生产, 才能以此为基础去追求更高层次的自由、平等和正义等等价值。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就是要通过对疾病者、贫困者、无生活来源者、丧失劳动能力者等一切弱势群体提供物质帮助, 给予他们基本生活需要, 让他们在年老、生病的时候有安全感, 没有生存危险的后顾之忧, 从而更好地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我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民的生存安全要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在我国, 农民依赖土地过着靠天吃饭的生活, 养老仰赖于年青时储蓄、年老时子女孝顺这样的自然体系。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 土地养老及家庭养老的风险越来越大, 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体制、改变他们的养老方式, 保障他们老年的生存安全刻不容缓。作为维护社会安全不可或缺的体系和机制, 社会保障制度所追求的首要价值根本是个人生活安全, 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建构和完善也应以社会安全为其首要价值。

二、农村养老保险之权益分析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 会碰到来自政治、经济、疾病等各方面的威胁。尤其年老, 身体机能下降, 体弱多病的时候, 生存都成为老年人的一大难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建立同经济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世界各国规避人生存和发展风险的强有力的保证。世界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国家已经建立从摇篮到坟墓都有国家提供的社会保障, 解决了公民的后顾之忧。长期以来, 我国的社会保障发展滞后, 并且, 我国的社会保障向城市倾斜, 农民基本上都是依靠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2004年, 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第一次以宪法的形式确定社会保障制度。这是我国建立包括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内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宪法依据, 同时也要求我国政府应当履行上述宪法条款设定的国家义务。农民作为我国公民的一员, 也具有基本的人权, 生存权和发展权。我国《宪法》45条规定:“公民无论在年老、疾病还是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 都有权利从国家获得物质帮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宪法这一规定表明:只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 都有权在特定的条件下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这里的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也理应包括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第一次以立法的形式从宪法的高度从国家建立同经济水平适应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不但扩充了基本人权的外延, 而且为人权提供了宪法依据。生存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人权, 农民也应平等地享有。农村社会保障法是落实农民生存权的具体体现和保障, 以法律的稳定性确保农村社会保障的普遍性。社会保障法的普遍性原则要求社会保障实施的对象是全体需要保障的社会成员, 强调一切社会成员享有平等的社会保障权利。[2]我国构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不仅是对宪法体制下农民生存权的体现、我国和谐社会实现的关键, 也是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三、农村养老保险之公平价值分析

公平是指公正平等, 不偏不倚对待所有人, 每个人得到他应该得到的份额, 公平是法律制度追求的核心价值之一。公平可分为机会公平和结果公平。人由于出生环境、智商的高低、天赋的差异, 自然的发展会产生强弱之分, 这是自然的实质不公平, 不能人为地控制;除此之外, 还有社会政治、经济, 文化制度设计导致的产生不公平, 这是人为的不公平, 可以创设制度尽可能地避免。法律的作用之一, 就是我们在认识到的自然不公平的基础上, 通过立法制度完善来创设机会公平, 进而实现法律的实质公平的价值理念。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农民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工业分享了农业积累带来的成果。但是由于户口制度和城乡二元体制之下, 我国实行的城乡二元保障机制。城乡二元体制下, 城市社会保障的事务完全由政府 (后来逐渐延伸到单位或国有企业) 包办, 而农村则以家庭保障和集体保障为主, 政府几乎不承担责任, 占全国人口70%的农民仅享有全部社会保障费用的11%, 而占全国人口30%的城镇居民却占有了全部社会保障费用的89%。[3]由于政策设计强调城市优先发展, 而对农村发展有所忽视, 进一步扩大了城市差距和贫富差距,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公平价值的实现。罗尔斯将公平具体化为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要求平等地分配权利和义务;第二个原则认为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 (例如财富和权力的不平等) 只要其结果能给每一个人, 尤其是那些最少受惠的社会成员带来补偿利益, 它们就是正义的。[4]罗尔斯对公平解释的第二条原则指社会再分配的平等。市场竞争规律决定了初次分配不均等, 甚至出现贫富差距, 并且在国家不干预的情况下, 贫富差距还会进一步加大。罗尔斯公平价值理念贯彻到我国农村养老社会保障制度构建中, 就是要求国家通过制定相应的收入政策收入分配制度, 对初次分配进行修正, 促进收入分配平等化, 公平化。因此, 农村养老社会保险的重要实施手段就是国家对市场分配结果进行二次调整, 缩小贫富差距, 为农民基本生活条件提供安全保障, 实现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四、农村养老保险之正义价值分析

正义一直被视为人类社会的崇高理想和美德, 法一直被视为维护和促进正义的艺术或工具。正义有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之分。佩雷尔曼将形式正义与具体正义结合起来, 他认为, 正义是一种抽象正义, 是指“对每个人同样地对待”, 所有被考虑到的人必须受到同样的对待, 而不管他们是长者或晚辈、健康或虚弱、富裕或贫困、正直或可耻、有罪或无罪、高贵或卑贱。在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体制下, 我国把大量的物力、财力投入到城镇社会保障建设, 对农村的社会保障工作却投入很少, 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保障格局。农民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社会保障体制的设置方面却长期被忽视, 尤其是农村养老保险方面, 国家并未建立相应的机制保障其应有法律权益。无论从立法层面, 还是在实践中, 农民的养老多依靠土地养老和家庭养老, 其在社会保障体制中应享受的正义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和落实。在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现在, 我们应该从制度设计上, 通过法律的稳定性、权威性来着重保障农民在养老方面应有的法定权利, 充分实现法律的正义。

法律维护正义方式主要有:第一, 分配权利以确立正义;第二, 惩罚罪恶以声张正义;第三, 补偿损失以恢复正义。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构建中, 正义的体现就是立法分配权利, 直接确定弱势群体地位的农民平等参与和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和社会发展的机会;通过国民财富的二次分配, 实现高收入者向低收入者再分配的相关规则, 缩小贫富差距, 补偿长期以来直接纳税和“剪刀差”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却没有参与享受到工业文明带来的经济利益成果和养老社会保障方面的权益。这是国家通过用“看得见的手”调节收入分配制度来弥补农民在养老保障长期缺失方面的损失来恢复正义。只要把抽象的正义法律化、制度化, 并转化为具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才能使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构建和运作中更好地实现对资源、社会合作的利益和负担进行权威性的、公正的分配, 真正体现和落实正义价值理念。

摘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关系到我国8亿多农民的晚年幸福生活保障, 也是我国和谐社会实现的关键。农村养老保险是我国影响最大、涉及面最广的社会保障项目。然而, 我国农民养老保障发展一直滞后, 理论研究也不是很成熟。文章从法理学视角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法理基础进行探究, 从人权、社会安全、公平、正义等法学理念的角度进行分析, 希望对我国农村养老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实践尽一份绵薄之力。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人权,安全,公平,正义

参考文献

[1]杨心宇.法理学研究:基础前沿[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34.

[2]林嘉.社会保障法的理念、实践、创新[M].人大出版社, 第43页.

[3]童星等.影响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非经济因素分析[J].社会保障制度, 2003, ⑵.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 篇10

一、养老保险制度的阐述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指的是当劳动者由于年老体弱丧失了获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的能力或者是由于到达了法律规定的退休年龄时, 有社会或国家按照相关的法律和法规, 为保证这些劳动者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而制定的社会保险制度。

这个内含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一) 社会养老保险所保障的是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 它是为老年人提供的长期的有所依靠的生活保障

(二) 如果想要享受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应该满足几个条件

受保障者应该完全与生产资料相分离, 劳动者生活的主要社会内容不再是参加社会生产劳动, 因此, 在现实生活中, 国际上各个国家所确定的享受社会养老保险的待遇标准是根据法定年龄界定的。

(三) 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其保障目的方式是通过社会保险而实现的

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因分析

(一) 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存在问题

旧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自实施以来, 在保障农民晚年生活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 但由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限, 政府财政收入较少, 农民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全部由农民自己缴纳, 加大了农民缴纳的负担, 同时农民收到自身收入的限制, 参与积极性并不是很高。致使到后期“旧农保”陷入停滞阶段。同样,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也存在覆盖面较低的问题, 同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受传统观念和收入水平等影响在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问题上也具有一定难度。

(二) 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存在难题

1.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难度大。养老保险基金能否实现保值增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能否成功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自建立并实施以来, 参保人数不断增加, 保险基金规模也将会越来越大, 但我国目前规定养老基金主的投资渠道主要是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 在实际运行过程中, 有关部门的通行做法是存入银行。而近几年来, 不断走低的银行利率和国债收益率与持续升温的通货膨胀率, 使得养老基金保值增值难以实现, 甚至是出现缩水贬值的情况。

2.基金统筹层次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目前以县为单位实行统一管理, 设立专户, 专账专管, 专款专用, 基金运用空间小, 互济性不强, 养老保险基金难以实现有效管理与发展。县级统筹层次过低, 基金管理人才缺乏, 难以承担此项重任, 不利于基金的长期保值增值和监管。

3.新农保与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衔接。2010年1月1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出台施行, 《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有利于农民工在城镇和乡村之间流动就业或间断性在城镇就业, 维护了参保人员特别是广大农民工的养老保险权益。并对转入“新农保”作了说明, 但对于农民工养老保险如何转入“新农保”, 参保缴费年限, 个人账户累积如何计入“新农保”并未作出明确规定。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以及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吸引了大量农村居民进入城市发展, 而农村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 农村土地经营规模化的出现, 以及土地流转和承包政策的实施, 释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 这部分农村人口纷纷涌向城市, 寻求工作。这部分农民工的工作以灵活就业为主, 工作具有很强的临时性和流动性, 跨省市流动频繁, 但是我国目前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则实行各县级单位自行管理和统筹, 同时各个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所实行的养老保险缴费水平和补贴政策也不尽相同,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最大限度地确保农民的利益称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推行的一大障碍。

三、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

(一) 积极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

1.开展政策宣传, 提高参保意识。当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之所以仍处于低水平、低覆盖层次, 主要是一部分群众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认知度不够。特别是部分尚未达到60周岁要缴纳一定参保费用的群众, 不能正确区分新、老农村养老保险的区别, 认为现在的养老保险仍处于试点阶段, 对于未来收益的不确定和政策的不稳定, 使得他们一直处于观望状态。因此, 国家有关部门应采取多种形式在农村中广泛宣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各种政策, 包括基础养老金的构成, 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的比例、每个档次在达到缴费年限后领取的数量比例、农民从中可以获得哪些收益等。增强农民自我保障意识, 引导农民自愿参加新农保。各省、市、区、镇、乡政府还应广泛宣传《指导意见》以及个省市对于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定的各种政策, 使广大群众认识到国家对于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信心和决心, 进一步认识到当前我国已经具备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政治基础、财政基础、群众基础, 从根本上调动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性, 使广大农民自觉参保。

2.破除传统养老障碍意识。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传承的农业大国, 土地养老一直是广大农村的一种养老方式, 土地多寡不仅仅是一个家族人丁兴旺的特征, 更是一个家庭财富的主要来源, 因此土地养老至今仍是广大农村一种重要的养老方式。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 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 土地被不断征用, 土地养老局限性凸显。为此政府应积极向农民灌输新的养老模式, 减少广大农村对土地的依赖, 尤其是仍在靠天吃饭的今天。同时, 随着计划生育的深度实施, 四二一核心家庭的出现以及青年劳动力大量涌向城镇务工, 老年养老问题口益严峻。因此上到政府部门下到社区、街道办事处、村委等应积极灌输“人人养老”、“社会养老”、“自我养老”的意识, 通过提供实实在在的示范效果和更多相关信息, 促成人们传统养老观念的转变。形成以社会养老为主, 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等传统养老方式为辅的多层次养老体系。真正确保老年生活。

(二) 完善基金运营制度和监督体系

1.拓宽投资渠道确保基金增值。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我国目前养老基金的投资渠道主要是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 狭窄的投资渠道使得养老保险基金增值空间有限, 且高度依赖于银行存款利率和债券收益率, 并受通货膨胀影响。随着老龄化时代到来, 我们也有必要探索与资本市场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方式和领域。可以投资与基金、债券等低风险的证券, 允许养老基金流入资本市场。同时, 可以尝试推行投资委托代理制, 充分利用投资公司的人才和技术, 将部分养老保险基金委托给专门投资机构进行投资, 不仅可以提高积累资金的增值率, 也可以促进资本市场发展。

2.完善基金管理体制。当前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县级管理, 统筹层次较低, 同时县级管理机构不仅不具备资本市场投资主体资格, 同时存在着管理手段缺乏, 易受当地政府政府政策干扰等问题。因此, 我们应建立一个独立的农村养老基金托管机构, 集中管理和运作农村养老保险基金, 以省为单位, 这样不仅可以对养老保险基金进行统一运作和调度, 还可以提高统筹层次。对于市、县可以设立单独的农村养老保险经办机构, 负责日常养老保险的收集、支付和基金收益分配。并将收集到的基金划转到省级农村养老基金托管机构。政府还应建立相应的基金运营监管机构, 对基金托管机构日常运营进行监管。形成基金收集分配、运营与监督三权分立格局, 确保基金保值增值。

3.新、旧农村养老保险的衔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实施意味着老的农村养老保险的废除。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民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于参加老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人应将其老农保个人账户积累总额对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予以折算、补贴, 按新农保标准继续缴费, 实现新、老农保对接。对于已经参加老农保且年龄已超过60岁开始领取养老金的参保人, 应按照其原有账户继续领取, 并开始享受基础养老金。

四、结语

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 我国经济能力日益提升, 而旧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本身存在巨大的和不可修缮的缺陷,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就变得更加迫切了, 因为它比旧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设计上更加合理与完备, 在执行中更加便捷与有效, 在结果上更加公平也更加体现效率, 并且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最终更加有利于建立全国统一的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而这一切的发展最终离不开政府在则政和政策上的保障与扶持。但是, 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来看, 其在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主要是对其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 并针对其存在的不足提出一些建议。

摘要: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解决好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一个国家的社会是否能够实现公平, 是否能实现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关键要看这个社会的社会保障是否有效的进行。当前, 我国在城镇居民的额养老保健的建设方面已经相对完善, 但是, 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本文主要是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养老保险,农村,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孟娣, 乔芬.河北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调查研究[J].河北企业.2013 (02) .

[2]何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风险识别及其分类[J].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01) .

[3]郭铁, 熊英琪.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探究——以肥东县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1 (03) .

[4]周方遒.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相关问题研究[J].理论探讨.2009 (06) .

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刍议 篇11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 政策建议 国外经验

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概况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是一个大的社会问题。由于我国经济二元体制,城镇居民在上世纪末期已经开始建立养老保险制度,而在人口占多数的农村地区一直缺乏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国外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建立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并提供一定政府财政补贴。另外,大量年轻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使得农村养老问题日益严重。中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迫在眉睫,这才加速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我国在2009年开始全国范围内试点展开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新农保坚持“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原则。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居民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次,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国家依据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等情况适时调整缴费档次。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对于长期缴费的农村居民,可适当加发基础养老金,提高和加发部分的资金由地方政府支出。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与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相同)。参保人死亡,个人账户中的资金余额,除政府补贴外,可以依法继承;政府补贴余额用于继续支付其他参保人的养老金。

二、新农保实践-以广州从化市为例

广东省从化市作为广东省第二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试点,自2010年10月开始,在广东省、广州市的大力支持下,大力推进新农保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截至2011年6月30日,从化市16周岁以上农村居民参保人数达25.11万、覆盖率达74%,而35周岁以上覆盖率达100%,实现了新农保“广覆盖”、“全覆盖”的目标。至2011年5月止,从化市已向4.6万名60周岁以上农村居民发放基础养老金3618.89万元。据统计,从化市参保农民平均养老金待遇达637元/月,最高达1106元/月,每人每年养老金收入1560-13512元,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参保农村居民养老防老的生活保障水平,解除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 。从化市鳌头镇一位72岁的村民自2010年11月开始缴交农保费,按新农保的第七档每月交130元,另外集体补助60元,政府补助70元。他在2011年1月就可领取到1108元养老金,每年养老金的收入达到1.3万多元。从化市新农保试点取得了成功,首先解决了农民养老的后顾之忧,改变了传统的农村养老模式;其次,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最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目前仅仅是试点工作,当养老保险全面推广时,并不是所有地区都有如此优越的条件能够得到上级市与省的大力支持。因此,如何在条件相对比较差的地区顺利推广和完善新农保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问题分析

农民的养老方式从延续几千年的家庭养老,到旧农保完全积累的个人账户制,再到現在新农保国家财政全额提供基础养老金,这很大地减轻了农民养老中由于实行计划生育(家庭规模减小)带来的家庭的负担的增加。由此可见国家对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视。然而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不少问题:

3.1保障水平较低

我国现行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目前分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次。若按月缴费,则每月仅需8.4元、16.7元、25元、33.4元、41.7元。根据统计局的调查,2011年内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有近七千元。由此可见,现行的个人缴费各档次占农民的收入的比重最低仅百分之一点五,最高不足百分之七点二。虽然地方可根据当地情况增减档次,但设置的门槛过低,部分农村居民会因意识不到新农保对于养老的保障作用而选择低档次的标准,妄图以最少代价获取基础养老金。这样一来,农民就享受不到更高的保障水平,给家庭较大的负担。近年来国内物价急剧上升,未来很可能会有一个更高的物价水平,仅靠国家财政补贴的基础养老金及政府的补贴,不一定能够保障基本的生活需求。

3.2基金县级统筹,层次低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以县为单位开始,由县级政府部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统一统筹资金及管理。这种安排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由地方根据当地情况开展试点工作,因地制宜,更加适合当地农民需求。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行政成本高,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刚开始试点,还在宣传推广阶段,农民参保率并不是很高。以县为单位进行统筹,每个县都要组成一个机构,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数量众多的行政经费。二是基本保值问题。某些县的农民参保率过低,基金形不成规模,很难实现基金增值保值。因此,建议以省为单位统筹资金及管理,后者像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一样实行市级统筹,县、镇、村都只需设立一个简单的代理机构,负责收缴保费,支付养老金及提供地方情报等简单工作。这样能够大大节约行政经费,而形成了规模的养老基金,交由专业投资工资管理,实现基金保值增值。

3.3一次性缴费,灵活性不足

新农保指导意见要求每年一次性缴费,然而有些农民不一定能一次性拿出足够的钱去缴费,这很有可能导致大多数农民因流动性不足而选择了最低档次的缴费标准。城镇居民每个月的消费内容差别不大,而农民消费习性与城镇居民不同,农作物成熟就决定了农民的获得收入的时间,农作物的种植季节也决定了农民产生大数额支出的时间。应充分考虑农民的消费习性,选择当地农民获得收入而未产生大数额支出的时间收缴保费。因此应根据当地农作物一年收获几季,分期缴费,甚至按月缴费,减少收缴保费对农民正常生活的影响,如此才能更好地开展新农保工作。

3.4基层管理能力较弱,集体补助水平低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管理平台的建设长期滞后,不仅人员编制缺位、资金投入不足、管理设施落后,而且管理人员业务能力、政策水平严重不适应,信息平台严重滞后。要想新农保达到更高的覆盖率,顺利推进新农保工作,达到预期政策效果,则新农保制度推进过程中加快管理平台的构建和提升管理能力是必然得要求。新农保资金筹集由国家、集体、个人三方合理分担,因此,集体补助是农村养老保险的重要资金来运。要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我国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推广开来,不仅要从国情出发,合理设计国家补贴标准,还要求集体补贴的及时到位。这样才能提高保障水平。

四、国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经验与借鉴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重要一环,国外发达国家起步早,在其拥有了经济基础后就开始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达国家比我国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德国是最早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国家,而法国拥有着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日本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建立比较晚,但是却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

4.1德国农村养保老险制度

德国是最早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国家,从1886年5月《关于农业企业中被雇佣人员工伤事故保险法》的公布和生效到现在,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探索,其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已经非常完善了。德国农村养老保险是针对农场主这一职业群体设立的,主要是给予投保的农场主(包括其配偶),共同劳作的家属以及遗属出现年老时养老金形式的现金给付。大型农业企业中被雇佣的员工不属于农村养老保险的范畴,而是投保于普通的工人或职员法定养老保险。德国农村养老保险实行现收现付制,资金部分来源于投保人缴纳的保费,大部分来自于联邦政府资金。德国农村养老保险中的养老金给付是以农场主移交农场为前提的。在2001年保险费为346马克,而养老金为每月929马克。

4.2法国农村社会保险制度

法国的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是1952年才建立起来的,法国农村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广,保险基金累积高,因此法国农民完全能够应付养老、残疾等问题。大约一半的保险金来自于政府资助。法国农民的社会保险有三个特点:第一,它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保险制度,不仅包括养老保险,还包括医疗、工伤、生育保险,不仅有基本保险项目,还有补充保险项目;第二,农民社会保险项目是在互助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历史上与工会组织存在着紧密联系;第三,跟德国不同,法国农村社会保险制度不仅包括农场主,还包括农场工人。2005年,有135万人领取退休金,其中,农场主约63万人,农业工人约72万人。

4.3日本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日本政府致力于建立多层次,多类别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日本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的是双层结构年金制。第一层国民年金制(基础年金),1959年日本制定《国民年金法》要求全国20岁以上60岁以下所有日本居民都必须参加。第二层包括农民年金、国民养老金基金和共济基金。农民年金制度是国民年金制度的重要补充,于1971年实施。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办理,是属于农民的附加年金,目标在于稳定农民老年生活的前提下,提高福利水平;国民养老基金制度于1991年实施,农民可以自愿参加,在缴纳“附加保险费”后可以获得“附加养老金”;共济保险属于民间互助组织,不属于赢利性质,但很多地区都有这类组织。

五、国外经验借鉴及政策启示

5.1加快新农保立法进程

无论是德国,法国还是日本,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中都建立在一套完整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体系之上。在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了参保范围,参保条件,缴费标准及支付标准,对农村养老保险工作起到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立法工作比较滞后,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台,这导致部分地方政府对此项工作不够重视,拖慢了新农保的推广速度。同时也导致新农保工作无法可依,无章可循;使基金管理缺乏必要的约束,存在一定风险。另一方面,我国部分农民由于受教育水平不高,坚守传统观念,对于养老保险意识不强;为了保证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应该在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过程中带有一定的强制性。通过法律法规的强制性保证新农保的实施,给全部农民带来实惠和保障。法律法规的强制性也可起到对地方政府的鞭笞和约束作用。因此,我国应该尽快出台农村养老相关法律法规。

5.2商业保险参与基金管理

《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试点地区要按照精简效能原则,整合现有农村社会服务资源,加强新农保经办能力建设,运用现代管理方式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这就为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到新农保试点工作中提供了重要政策依据。同时,在很多地区已实施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中,具体办理业务的就是商业性保险公司,这也为商业公司协办农村养老保险提供了经验。试点地区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按照政策业务市场运作的方式,挑选合适的保险机构提供相关服务。政府与保险公司制定制度,做好工作分工,以切实降低建立健全新农保制度的行政成本,让农民享受更为优质的社会养老保险服务。

5.3建立多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

据专家测算,当养老金替代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低于50%的时候,老年的生活将会变得困难。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从人均来看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另外,地区间经济水平差异较大,农村地区更是千差万别。我国短期内建立一种保障水平较高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不可能的。因此,国家只有在保障农村居民基本生活的基础上,构建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家庭和个人养老为第一层次;商业保险、土地养老、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为第二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以更好地保障和提高农村老年居民的生活。

5.4建立惠农工作平台,做好新农保与其他政策的协调

近几年,党中央对于农村工作高度重视,中央政府出台了很多惠农政策,比如:取消农业税、粮食直补、农技补贴、新合作医疗等。在基层调研时,工作人员反映,这些政策手续很繁琐,每项政策都要建立相应的台账,在处理具体事务时工作量很大。因此,建议建立统一的惠农政策平台,以家庭或者农户为单位建立信息库,既方便工作人员高效处理日常事物,又允许农户对相关政策落实情况跟踪查询,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另外,在试点期间,各地实施方案不尽相同,要将成功经验向其他地区推广,也需要将信息进行整合。所以,要尽早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在试点的期间就完成信息的整合。

参考文献:

[1]张正军,苏永春.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变迁与政策评价[J].社会保障研究,2011,6:21-26.

[2]尹静,秦增元.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问题的思考[J].劳动保障世界,2012,1:49-51.

[3]崔付荣.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几点建议[J].黑龙江史志,2010,15:114-115.

[4]王增文,邓大松.德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演进[J].中国社会保障,2009,11:28-29.

[5]李坤英. 法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对中国的启示[J].现代商业,2011,30:66-67.

[6]李小红.试析日本农村养老保险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55-57.

[7]李轩红.国外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东岳论丛,2010, 31(12):163-165.

[8]曹永紅.公共服务外包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的实践——以“宜兴模式”为例[J].现代营销,2011,12:194-196.

[9]钟莹.国外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比较研究及对我国的借鉴[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21(5):75-76.

我国西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探析 篇12

关键词: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土地保障,社会养老保险

中国有近13亿人口, 其中8亿是农民。农村的社会保障如何, 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保障的规模和水平。因此, 在有序进行城镇社会保障的同时, 积极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对保障我国老年农民的基本生活, 促进社会安全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现状

1.1 土地的保障能力有限, 农村养老难以完全依赖土地保障

实行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后, 土地成为农民的主要生产和生活资料。但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 农业的生产性成本不断增加, 土地的投入产出比不断下降, 加上人均耕地面积小, 不能进行土地的规模化经营, 无法形成规模效应, 在许多地方农民种地的收入不仅不能获得维持基本生活, 甚至出现的亏损。由此可见, 农民很难依靠土地收入来保障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的生活。

1.2 农村居民, 尤其是老年人无法参加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 农民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老年人, 无论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还是商业性养老保险都与他们无缘。具体原因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方式解决的是“未来老年人”的养老, 对于当前的老年人则是无能为力。而商业性养老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一个同样的问题, 它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资金积累期, 现在的老年人同样无法利用商业养老保险来保障他们的老年生活。

1.3 养老保险覆盖面小, 共济性差

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是一个县, 这与保险的大多数法则的数理要求存在差距。对于养老保险, 尤其是社会养老保险来说, 想在一个小的区域范围内把养老负担在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口中分摊开来就颇有难度, 因为一个小的区域内的人口指标差别很小, 同一年龄层人口的老龄系数, 疾病谱以及家庭结构和收入水平等基本趋同, 这就使得保险系统内的互补和互济性很差。

2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保障水平过低

原因是它的基金筹集方式为自我平衡方式, 即个人按一定数额积累基金, 到一定年龄后按积累额支取。过低的缴费必然导致保障的低水平, 这一点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数学模型的推导过程可看出。设每个缴费R元, 年利率为I, 管理费为α, 缴费年限为n。那么, 第一年缴费的保险费的终值为12R (1+i) n, 第二年缴费终值为12R (1+i) n-1……, 最后一年缴费终值为12R (1+i) , 则个人在n年中总共缴费额为:

undefined (1)

再用P表示达到一定年龄比如60岁以后每月可领取养老金数额, m为达到一定年龄后的平均余寿, 年复利不变, 则各年应领取的养老金积累现值Am为:

undefined

n年缴费总额Sn与m年内领取养老金总额Am应当相等, 即Sn=Am, 由此可以推算出:

undefined (3)

根据有关规定:α=3%, i=8.8%, m=18, 将这些值代入 (3) , 则有:

P=1.24219 (1.088n-1) ×R

由于农民缴费能力有限, 即使按照《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确定的最高的缴费额计算:每月交20元, 交足40年后, 每月可得养老金700元。按照目前的数额算还可以, 但是四十年后, 即使平均通货膨胀率为5%, 它也将变成不足100元的现值, 其养老的价值到底有多大确实值得怀疑。如果靠多注入保费的方法来应付通货膨胀问题, 农民对保费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

2.2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严重匮乏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 主要以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和存入银行实现保值增值。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 由于缺乏合理的投资渠道和投资人才, 有关部门一直都采取存入银行的办法。但是1996年下半年来, 银行利率不断下调, 在加上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 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要保值已相当困难, 更不用说增值。最终造成投保人实际收益明显低于按过去高利率计算的养老金, 使人们对农村养老保险的信心大打折扣。

2.3 农民的参保意愿低

大量的调研资料显示, 现在的农民不再倚重传统的养儿防老手段, 说明通过十几年的农村社保的实践, 保险的意识已经慢慢地为广大农村居民所接受, 多数农民希望能和城镇居民一样参加社会养老保险, 实现老有所养。但是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前提条件, 西部农村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农民社会保险的根本性问题仍然在于农民的收入水平不高, 在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前, 还不具备为将来筹划的经济能力。

3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改革探索

3.1 健全基金管理制度保证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的是完全个人账户制, 根据参保者缴费计算积累总额, 而后确定给付标准, 因此基金具有规模大, 周期长的特点, 如果不能保值增值, 就不能保证养老金的充分给付。因此, 具体的做法是, 第一, 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因为增值最大化并不是养老保险的最大目的, 国债仍是首要选择。其次, 允许养老保险基金适当放宽投资领域。第三, 可以将部分养老保险基金交由专业投资公司进行投资, 提高积累资金的增值率。

3.2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村社会保险的支付能力

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解决农民养老问题, 增加农民收入, 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都是其基本的物质前提和根本出路。因此, 我们必须千方百计的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以克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中的瓶颈制约。

3.3 选取适宜的缴费系数

所谓缴费系数就是实际的年缴费基数与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比值。西部地区农民缴费系数的选取是社会保险确定的最基本问题, 它直接影响到农民个人的受益程度和社会保险的总体规模与水平。西部属经济欠发达地区,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险水平以低标准为起点, 社会保险的缴费系数可在0.6-1之间选择, 即将西部地区农民纳入社会保险的缴费基数定为当地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的60%-100%。

参考文献

[1]陈丽宇.我国西部地区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行性数理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 (7) .

[2]金淑彬, 蒲晓红, 崔炳玮.西部地区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难点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 2008, (5) .

[3]马新文, 方涛.我国西部地区构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设想[J].宁夏社会科学, 2005, (2) .

上一篇:社会人才下一篇:城市景观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