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象建设

2024-10-07

城市形象建设(共12篇)

城市形象建设 篇1

一、引言

近年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我国很多城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是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 落后的英语公示语建设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规范、准确、地道的英语公示语有助于城市建立和谐的国际环境, 树立良好的城市现象, 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希望本文对城市形象的建设有所帮助。

二、城市公示语汉英翻译错误的分类

1. 词不达意

笔者在某市生活了8年, 发现该市公示语汉英翻译尚存在不少问题, 其中部分问题还比较严重。笔者在现可以免费参观某纪念馆看到“观众止步”和“观众请止步”分别翻译成No thoroughfare和Please stop viewers。笔者通过查牛津字典得知Thoroughfare意为a road in a town or city, 显然在纪念馆内不适合用这个词。至于Please stop viewers则让人误解为工作人员阻止观众参观。其实对于这两句的译文, 为了遵循礼貌原则, 我们不妨正话反说, 译为“Staff only或Employee only”。

2. 意图被歪曲

意图被歪曲直接导致语境和公示语的不匹配, 从而造成困惑和误解。在这种情况下, 不仅公示语的功能得不到实现, 会适得其反, 产生负面效应。笔者2002年12月曾在某咖啡屋做兼职, 在咖啡屋进口处立着一个牌子, 上面写着“Welcome you (咖啡屋名) again”, 而且老板还要求员工这样欢迎外国顾客。按照语境, 中国人会推断出它要表达的意思是“欢迎下次再来 (咖啡屋名) ”。但是“again”在英文中的含义是“once more”, 这对于第一次来中国的外国人可能会心生疑问:“我才第一次来, 怎么就欢迎我两次啊?”

3. 语气生硬

一般而言, 公共场所的提示语用词比较婉转含蓄, 但是在中文里传出的信息相对比较直接, 英译时如果直译, 读者会觉得语气过于严厉, 引起反感。笔者在某商场看到货架上挂着一个牌子, 所有商品不讲价, 译成“All fixed prices, No bargain”。在我们中国人看来是传达了中文的意思, 但是在外宾看来语气生硬, 不够委婉。笔者建议翻译成“Fixed prices”, 根据语言的功能, 外宾也能看出译文中有“不讲价”的意思。这样翻译既委婉地传达了意思, 又让人有想象的空间。

4. 中式英语和拼写错误

笔者在某器材店看到“健身器材”翻译成blod———building apparatus, 这就是明显的拼写错误。这或许是译者的错, 或许是商家工作人员的失误。正确的译文应该是body-building apparatus。

三、加快公示语翻译普及化、规范化的速度, 促进城市形象建设

城市形象是由硬形象和软形象两大因素构成的, 二者缺一不可。硬形象是指那些具有客观形体或精确测量的各种因素, 主要有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城市规模、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等[1]。软形象指那些很难精确测量, 受心理感受影响较大的因素, 主要有社会文化环境、价值观、文明程度等。软形象的建设, 归根结底就是文化建设, 而其中最引人注目、最直观的文化则体现在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公示语。在中国, 公示语是最有效的传播途径之一, 是对外宣传城市形象、扩大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 公示语的双语建设对一个城市的形象建设乃至一个城市的生存和发展都是息息相关的。加强公示语的汉英翻译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具体来说,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要加大对原有的英汉公示语的审核和校正, 力求做到公示语翻译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相关政府部门可以组织各个高校的翻译专家对城市的公示语进行审核和校正。考虑到要审核的面积太大, 任务太重, 也可以充分用人才资源, 组织高校的教授、研究生上街考察。对于不能确定的公示语译文可以再提请专家组讨论。因为公示语翻译具有规范性和准确性, 所以译者要严格参照执行, 比如入住登记应为Check in, 禁止吸烟应为No smoking, 今日特价应为Daily special, 而不是Promotion.

2. 目前公示语的普及率很低, 部分市民和商家对此认识不足, 政府部门对公示语翻译也不够重视。

随着城市的发展, 外国游客、留学生也越来越多, 所以英语公示语的普及应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公共设施、旅游景点、街道和社区名称、机构或集团名称、服务行业等等。

3. 全国各个城市应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提高全体市民的英语水平。

比如政府可以出资举办英语培训班, 在公园设英语角 (这一点在某些城市已经做到了) 。公示语翻译的普及、规范、审核最终靠全体市民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目标, 只有全体市民的英语水平都提高了, 才能真正地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来完善城市的软形象, 最终给在中国工作、学习、生活的外国朋友留下一个良好的城市形象。

参考文献

[1]龙江华.武汉城市形象建设与公示语汉英翻译[J].长江论坛, 2007, (1) .

[2]胡文仲.现代实用英语例解[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7.

[3]蒋磊.英汉文化差异与广告的语用翻译[J].中国翻译, 2002, (3) .

[4]陈德彰.教你学点翻译入门知识[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0.

[5]吕和发.公示语的汉英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 2004, (1) .

[6]丁衡邦.努力完善城市公示语逐步确定参照性译文[J].中国翻译, 2006, (6) .

[7]吕和发.公示语的功能特点与汉英翻译研究[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 2005, (2) .

城市形象建设 篇2

(一)完善新建道路及居住区和工业区绿化配套,改善周边环境。我区根据工作计划,对滨海大道连接线、海底隧道连接线等道路配套绿化进行建设,对西环岛路、嘉陵江小区东西规划路等已建成道路周边的绿化进行绿化建设。截至目前,海底隧道连接线、滨海大道连接线等绿化建设工作已开工建设,在隧道开通前将完成全部绿化景观工程。其他正在进行相关手续于近期开工。

(二)加大生态景观工程规划建设,重点实施海岸绿化建设。为进一步提高我区高端旅游业环境,我区投入巨资对唐岛湾、银沙滩进行规划建设,投资1000万元对凤凰岛东环岛修建性详细规划,对该区域的主题定位、建筑风貌、空间布局等进行总体规划设计。投入7600万元对唐岛湾南岸进行景观建设,计划新增绿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并与周边的项目进行衔接。

(三)加快滨海道路绿化建设,以生态通道将各斑块绿地连接成生态系统。环岛西路南侧绿化为黑松防护林带,北侧为空地,为改善滨海景观效果,为环岛西路高端旅游度假区提供良好的配套,投资2300余万元进行绿化建设,新增绿地面积115000平方米。目前该工程已经完工。对滨海大道隧道收费站至嘉陵江路段进行绿化,实施绿化面积46万平方米,投资9780万元,栽植乔木12000余株,形成了路与路之间景观衔接、节点与节点生态通道相连的树阵、疏林草地相结合的景观特色。

(四)实施原有绿地改造,对道路及公园绿地进行综合改造。结合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按照绿色青岛建设计划,对黄岛北城区的生肖公园、刘公岛路、澎湖岛街等公园广场进行综合改造,进一步提高公园广场的亮化、美化效果,打造集生态和景观于一体的道路景观绿带。对长江路与嘉陵江路、滨海大道等7处路口进行了加植树木、栽植草花、设置景石,改善植物搭配,营造更加优化的景观效果。目前刘公岛路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澎湖岛街环境改造工程已基本完工,长江路与嘉陵江路、滨海大道等7处路口景观提升工程已经完工,生肖公园正在办理建设手续。

(五)山头景观整治工作。按照工作计划,我区组织对海德公园山、道观山进行山头绿化工作。目前海德公园山已基本完成绿化整治工作,整治面积7公顷,投资6000万元。工作实施过程中,栽植了2000余株大规格乔木,其中白桦、银杏、广玉兰、白玉兰等大规格乔木已经形成了较好的景观效果,对山体范围内的垃圾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并对原山体范围内的房子因地制宜进行改造,形成了良好的配套设施,对原山体采石坑进行改造成为一处景观水体,养殖了天鹅等动物。对道观山进行了山体植被恢复,整治面积4公顷,投资2500万元,对陡峭的山体进行挂网锚固,高次团粒喷播,并将在山体上栽植黑松、爬山虎等植被,目前工程已完成工程量的90%,正在进行山体植被栽植工作。十绿工程进展情况

(一)绿景工程进展情况。我区于年初确定了对沿道路两侧的小区、企业围墙的立体绿化工作,计划对全区物业小区的围墙约2.9万米栽植大花蔷薇,对沿江山路、太行山路等主干道路的小区、企业围墙进行立体绿化,对生肖公园现状围墙进行拆墙透绿。目前已完成了昆仑山庄、凤凰国际等立体绿化6处。生肖公园拆墙透绿工作将与工程改造同步进行,目前正在办理相关建设手续。在永兴岛路北侧、舟山岛街西侧居住区位置对原小区公园进行改造,改造面积1.7万平方米,改造资金350万元,列入永兴岛路防护林带工程。

(二)绿山工程。按照工作部署,我区对青山湾和海德公园山山体进行绿山工程,其中实施的青石湾观光园道路硬化亮化及绿化工程计划投资1300万元,绿化投资700万元,对青石湾观光园道路两侧裸露山体进行绿化,绿化面积2万平方米,计划于下半年进行绿化施工。海德公园山改造山体绿化7万余平方米,由社会资金投资建设,建设资金6000余万元,目前已完工。

(三)绿肺工程。永兴岛路防护林地工程位于前湾港北侧,永兴岛路南侧,该工程已列入建设计划,计划投资5000万元,建设生态防护林带33.5万平方米。将在下半年重点对永兴岛路南侧的防护林进行建设,与刘公岛路、澎湖岛街形成W形生态防护林带,最大限度的提高黄岛北城区生态承载力,形成良好的景观环境。

(四)绿肺工程。唐岛湾南岸绿化工程计划投资7600万元,在唐岛湾南岸建设绿地15万余平方米,目前已基本完成建设工作。

(五)绿园工程。利用社会 投资6000余万元,在银沙滩建设了银沙滩生态植物园,建设面积90公顷。目前已基本建设完成。

城市形象建设 篇3

关键词:公共环境艺术;生态化;城市形象

随着城市的发展,现在的社会已经是各种文化元素、艺术特征和思想追求出现大融合的时代,人们的历史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生活质量和行为方式等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城市形象的建设也逐渐发展到理性阶段,在追求物质层面的同时,也把城市文化环境建设放到了重要的位置之上。公共环境艺术将成为城市形象建设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不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对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和形象的探讨研究是整个社会顺势而生的要求。

公共环境艺术是城市环境设计中的一种构思、方法和手段,它存在于城市规划中的各个阶段,但任务不同、重点不同,在其不同阶段也表现不同。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中的“公共”指的是由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组成的人们生存的大环境,城市中的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分析它们的内容来了解城市,而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就是城市空间交流和沟通的媒介,所以,城市形象无论表现出怎样的一种形态,都能够通过这个“媒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加强人们与城市在媒介空间的交流,以一种新的形式塑造着城市形象。由此可见,它是城市规划和建设各方面“灵魂”的集中表现,对城市形象的塑造意义深远、影响重大。进行城市形象建设,可以将城市整体的精神与风貌予以提练、升华,塑造独特的城市文化形象,充分发挥城市功能。改变我国目前存在的城市建设雷同化、建设一般化的倾向,提升城市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

一、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对城市公共环境和

城市形象的影响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也是日新月异。在这欣欣向荣的城市建成之前,需要对整个城市进行严谨的规划。为了更高效地完成现代化城市的建设,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成为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环节,也是发展城市公共环境和塑造城市形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城市的建设以及发展过程中,人们不断地对其实践过程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总结,进而形成的具有规律性的理论就构成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重要内容。以现代化城市规划理论来指导和推进城市规划,进一步促成城市建设布局的合理性,把握城市发展方向的主动脉,为城市的未来发展做好坚实的铺垫。

(一)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在城市公共环境中的作用

要以“公平、公正”的原则为基础对土地、空间等城市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分配。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作用就是发挥国家在城市资源分配中的主导作用,最大程度平等地配置城市的土地、空间等公共资源,促使城市各利益主体对城市公共资源能够得到的合理利用,使之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促进城市和谐、稳定发展,城市利益主体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能够更好地展现,让城市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对形成城市形象的作用

城市规划以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为重要依据,使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经济以及文化建设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应该以树立良好城市形象为出发点,发展周边地区以城市为中心的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中, 应切实保护好城市的文化遗产,进而彰显出城市厚重的文化底蕴, 树立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以更好地发展城市的文化产业。在城市功能正常运转的同时,尽可能扩大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引导和带动周边区域的经济、文化、生态等的发展。另外,还应科学规划城市的产业发展布局,促进城市产业的快速发展,进而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树立积极向上的城市形象,为周边地区的发展做好典范作用。

二、雕塑在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和城市形象建设中的作用

纯粹抽象的城市公共环境并不存在,每一种城市公共环境,最后都要和不同的社会活动结合起来才能产生不同的场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公共场所”。每一个场所又形成了不同的场所精神,它们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社会职能密不可分,如政府大厦、法院以及政府机构等政治性场所,商业街、商业城等商业公共场所,火车站、码头、地铁站等一般性公共场所,公园、绿地、咖啡厅等娱乐性场所,学校、博物馆、历史纪念场等文化公共场所,等等。雕塑作为众多公共环境场所的一个缩影,在美化城市的同时,也塑造着城市形象。

人们在一个城市中能看到各种建筑、街道、绿化带等,但是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往往是城市的雕塑。一个优秀的雕塑是这个城市乃至国家的符号。对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来说,应该建设和拥有具有代表性和富有时代意义的城市环境雕塑。可以说,它不但服务于当代人民,还能给后人留下一笔不菲的精神财富,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始终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有很多非凡的雕塑作品在经过沧桑岁月和历史长河的洗礼之后遗留下来,让现在的人们见证了历史,从而形成人类文化不断的发展。它们不仅装饰和美化了城市环境,还对革命的业绩、历史人物、民族文化、时代精神等进行歌颂、纪念、宣扬和反映,塑造城市美好形象。这些雕塑,不管四季怎样更替,不管昼夜怎样轮回,都傲然矗立在城市的各个位置,散发着耀眼的光彩,放射着艺术的光芒,用时代的精神激励群众、以美的形象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应该能明白它在城市发展和城市形象建设中所具有的重大作用,也应该能理解城市雕塑在艺术领域内的特殊存在意义。在我国,以金融中心上海为例,城市建设者把雕塑在城市中的作用和功能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反映时代的精神;二、宏扬民族精神;三、记录城市文化和发展轨迹;四、启迪后生今人;五、浓郁文化氛围;六、瞻仰和缅怀革命先烈;七、开发旅游经济。

时代在不断地变化,人们也不再把城市雕塑当成传统单一的摆放品,而是与城市生活融合在一起,添加了艺术情趣,从而使人们的城市生活更加多彩。可是什么样的雕塑设计能和他所处的城市相融合呢?这就要求设计者在创作时要先通过了解造型所处空间的性质、规模以及空间形态和整体艺术风格,才能选择合适的题材、尺度、材料、色彩以及造型手法,使之与所处环境有机结合。例如日本女雕塑家宫胁爱子的作品《变幻》就是将艺术、环境与场所精神完美结合的成功作品。该雕塑矗立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奥运会主会场圣·乔第体育场前,在数根石柱顶部有十来条金属曲线发散出来,在空中扭曲交错,随着太阳照射位置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时而清晰可辩,时而若隐若现。整个作品轻盈灵动,与背景圣·乔第体育馆的厚重沉稳形成了鲜明对比,粗壮的石柱与纤细的金属曲线之间刚与柔、力与美的結合很好地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和文化,丰富了城市形象。

城市雕塑之所以成为城市形象的代表,是因为其承载了太多的城市历史文化和城市精神、反映着城市社会生活、彰显了城市文化特色,对城市形象进行着美化与点缀。一方面,每个城市都有自己具体和独特的历史,不同风貌的城市雕塑,就是由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文化认同和传统风俗习惯产生的不同审美趣味而塑造出来的,我们要尊重并延续城市历史的文脉、挖掘历史的精华,通过艺术的语言最大限度地反映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树立城市形象;另一方面,城市雕塑应当反映时代特征和社会现实,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矗立在开放的城市公共环境中,它所面对是社会公众,因此它的创作必须考虑如何与公众交流和对话,如何获得社会的认同,而只有那些在题材、材料和形式上都充分反映城市发展轨迹、反映市民真实生活和时代进步的作品才能真正在公众中产生共鸣,受到市民的喜爱。例如,1999年落成的《深圳人的一天》以不同社会阶层的18个普通人作为原型,完全真实地将他们铸造成等大青铜人像并铭示他们真实的个人信息、何时来到深圳、现在做什么等内容。雕塑落成后备受市民青睐,很多人都用“亲切”、“逼真”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他们在这组雕塑中看到了自己曾经、现在和将来在这座特殊移民城市中所经历的辛酸与喜悦、成功与失落。雕塑也由此真正融入了城市,成为“城市社会的守望者和见证人”。

三、生态化城市公共环境艺术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工业化建设发展迅速,在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了破坏,尤其是城市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发展生态化的城市公共环境艺术成为现在城市设计者的核心理念。如何能让城市经济和建设稳步发展,还能维护公共环境,如何处理好欲望和生存的矛盾,实现自然、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是我们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公共环境艺术的生态化,简单的说,就是生态美是生态和艺术的完美结合,矗立的高楼大厦、整齐的街道及现代化的构筑形式,不一定给人以美的感受,而生态化的城市,则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带来了美感。生态化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和人文性的特点。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在自己的时代存在着,它是特殊发展阶段和城市化背景之下,对城市环境建设的解题,是时代应运而生的产物,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这个词语给他们的城市带来的变化以及对美好生活环境的追求,生态化公共环境艺术不仅仅是对传统城市环境的改变,也是城市规划建设者在对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创新,一定程度上也对城市形象的塑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现代社会,人们也越来越注重思想情感的表达,生态化公共环境艺术恰恰就是与人们交流、沟通、诉说情感的媒介。可以说,生态化公共环境艺术在环境保护、文化创新、提高生活质量和沟通大众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生态化公共环境艺术作为促进城市各方面和谐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必将造福于城市大众。

四、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人才建设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审美能力从对室内环境的需求延伸到对室外居住环境的需求,对居住需求的低层次转变为对居住环境质量需求的高层次。因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带来建设事业蓬勃发展使设计师的设计任务饱和,设计师仍然是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但是,本着科学和谨慎的态度来对待公共环景艺术的未来发展,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对该学科人才的培养。

21世纪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年代,如何培养我国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专业人才,需要重新树立我们的教育观和人才观,面对现实,与时代共同进步。近年来,我国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在城市建设中蓬勃发展,我国高校也注重对公共环境艺术人才的培养,通过转变教育指导思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变只围绕“室内装饰设计”建构培养的思路,重点强调围绕建筑“内、外”公共环境艺术的思路,创建以建筑学为依托的公共环境艺术设计。通过培养学生整体素质能力和创新意识,强化基础知识、拓宽专业面和服务面,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建设有建筑行业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基地,围绕建筑的内外环境所涉及的方面,进行科学、艺术、经济、合理的创造性设计,以提升生活环境的品质。培养思想素质高,具备发现、判断、分析、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策划、组织、实施能力的思维及智能和复合型的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人才。

(一)注重艺术审美能力

环艺专业的基础是艺术学。环艺设计的实质就是运用特定的工程技术手段和材料艺术性的表现来表达设计师对环境艺术美的认识,引导大众提升对美的欣赏。所以,环艺设计所运用和展现的手法首先是形式,这些形式的综合性表达是艺术效果和设计工作的核心内容。因此,审美是环艺设计内在的一种精神需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环艺设计的核心和基础。环艺专业课程体系中审美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与环境相关的学科,环艺专业所涉及的范围包括了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和社会美,等等,这种美包括形象的和抽象的,包括感性的和理性的,也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可以说,具有审美的基本能力是做好设计和鉴赏设计的基础。

审美的能力和审美的素养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培养的,作为环艺教学的审美教育,首先,应该是系统的、科学的,教育学生科学地认识和理解审美方法。正确引导他们树立积极的态度;其次,要把审美教育融合到设计训练中,在课程设计上加大对形体、色彩的训练内容,鼓励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随着计算机辅助制图的便利,学生将更多的精力花费在效果图和电脑图的制作上,而忽視美术基本功的训练。从长远角度讲,这是急功近利和本末倒置的表现。

(二)注重文化性的培养

设计应该是一种计谋和策划,它的图示化的艺术性表现是一种策划和智慧的结果。也就是说,设计应该建立在一种文化的基础之上。形象和表现的和谐是一种视觉上的美,而文化和思想的表现则是一种智慧美。这种文化的汲取首先来自于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热爱。民族文化是我们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渊源,作为一名设计师,要立足民族根基,掌握民族文化,宣传和弘扬民族精神,从中国古老的园林、建筑、绘画等艺术形式中汲取营养,从中国的儒学、道学和佛学等哲学思想中探求设计的源泉,不断增加环艺设计的文化内涵,表现出设计浑厚的文化底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及世界性文化的交融,掌握新理念、体察新动向是设计师生命的根本。设计师的作品应能够体现出对社会的关爱、对生命的思索及对文化的继承。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不同文化情景下的设计训练,培养学生养成对中外经典设计的欣赏和比对,从不同的文化内涵认识、辨别设计元素,不断拓展知识面,尤其是要注重对本土文化的认识、理解与表现。

(三)注重市场性的培养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直接面对市场和社会,这就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当前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培养对市场的适应能力。目前很多院校环艺专业的培养目标也是以应用型人才为主,专业设置也多以社会需求为基准;脱离市场,环艺专业就失去了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学生在校期间要能汲取市场生存的技能和知识,拓宽了解市场和社会的信息传播渠道,主动参与社会的实践和市場调研等活动。

环艺设计教育也要注重对学生市场能力的分析和判断。首先,培养学习的主动实践精神。要把课堂和社会、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环艺设计专业知识范围宽。属于涉及的学科门类多的一个边缘性学科,学生在专业和就业的选择上既有优势又有劣势——知识广而不精,泛而不细。这就要求学生能对各知识方向的发展前景有所预测,同时结合自身的特点,做有理智的选择。其次,学校的课程设置上要结合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水平,结合市场需求,注意突出专业特色,要培养专业型的“精细”人才。培养学生能正确对待艺术创作和艺术设计,有经济意识和可行性意识。艺术设计作品,只有被社会和市场接受,才能体现出它的设计价值。这就要求学生了解和把握设计的可操作性和可预见性,要在社会和市场的可接受范围内确定自己的设计方案,一味追求艺术的美学效果和创作者自身的个人体验,就成为单纯的创作。忽视了设计的市场价值,也失去了设计的社会意义。

五、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为人类利用艺术的手法创造了良好生存和生活条件,促进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从而增加了城市的巨大吸引力和创造力。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以现代化的城市规划理论为依托,以城市雕塑为重要代表,以发展生态化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为主要方向,注重公共环境艺术人才的培养和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城市品质,塑造出城市美丽的形象,为城市增加魅力, 促进城市的繁荣和进步。

参考文献:

[1]何一民,田凯.论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和城市形象建设[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

[2]朱少华.环艺专业教学及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界,2010,(03).

[3]祝明建,陈永华,马瑶.城市雕塑的社会功能研究[J].雕塑,2006,(06).

[4]周鹏.生态化的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发展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2,(05).

作者单位:

城市形象建设 篇4

由此我们便可看出, 自然景观和历史文脉在一个城市的发展中应当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即对自然的倚重是生态和谐的基础, 对文化的传承是城市性格的本源。

那么, 自然与文化的交集在何处体现呢?笔者认为, 那就是城市色彩。一个城市, 协调的色彩系统才可以被称为城市色彩, 它是一个正义的语汇。如果一个城市杂乱无章, 其色彩便无从谈起。城市可以有不同的色彩风格, 但是不可以没有统一的“指挥”, 而这个“指挥”就是城市色彩规划体系。就如同给人定妆一样, 首要任务就是要根据她的性格、气质、肤色等来确定一个基调。这一点因人而异, 不可一概而论。

城市色彩是指城市空间中各种视觉事物所构成的色彩体系。它是一个集合的概念, 可以分为人工装饰色彩和自然色彩两大类。前者包括建筑、广告牌匾、城市家具、绿地、道路、桥梁甚至是行人和车辆等裸露在外的构成因素的色彩, 其中建筑物的色彩起到了决定作用;后者 (自然色彩) 是指城市中的天然环境要素的色彩, 如岩石、土壤、水体、自然植被等。这些要素是构成城市的基础, 只有它们之间形成有机的色彩联系, 一座城市才能产生美感。

系统化的城市色彩设计对一个城市的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 城市色彩是城市气质的直接表象。马克思曾说过:“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的确, 一幅画作的语言可以不被大众理解, 但是它可以通过色彩使人得到最本质的感悟。例如很多运用抽象表现手法的作品, 有些时候, 色彩甚至成为其唯一的语言。在色彩学中, 白色多代表圣洁高雅、橙色多代表欢快喜悦、蓝色象征睿智冷静、黑色暗示忧郁沉闷, 这些就是色彩给我们的心理暗示。

一座城市, 人们对它最初的印象就是从色彩开始的。赏心悦目的色彩构成能够使人心情愉悦, 反之则情绪低落。别说欣赏了, 恐怕连散步都失去了动力。即使它有多么生动的故事和浪漫的传说, 恐怕也难以引起人们的共鸣。

第二, 城市色彩是文化信息传递的媒介, 这是特定的文化赋予色彩特定的内涵。在某些程度上, 城市色彩可以突显出城市的精神层面。曾经红墙黄瓦的老北京皇城是这座城市的几何中心, 与四周一律的青灰色的四合院民居形成强烈的对比。封建专制下的色彩等级制度一目了然, 北京严整、深沉, 给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黄色在过去的千年之间是统治阶级身份的象征, 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利与荣誉。至今世界上都以这种明黄色来定义中国, 可见它的深入人心。一个外国人, 就算他不清楚中国的历史, 只要来过北京, 到过紫禁城, 也能读懂这个城市中色彩的意义。

第三, 城市色彩是现代文明的体现。只有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才有可能产生专门对城市色彩的研究。古人对于城市色彩的把握并不是出于科学、理论的角度, 而是潜意识中的审美行为, 是对美的自然追求。我国封建时代对于色彩等级的划分, 是封建社会腐朽的产物。而今天我们所提出的“城市色彩”设计, 应当是立足于自然、社会、人类和谐发展角度上的, 它是色彩心理学、城市规划等多门学科的综合。因此, 它会更加科学、更加理性, 并且对于社会和人类的和谐发展有着更良好的促进作用。

第四, 城市色彩是现代城市个性的彰显。对于随着社会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推进而新兴的一些“年轻”的城市来说, 他们没有传统和文脉, 只有现代的经济大潮。我们不担心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 因为在这方面中国的城市并不虚弱。但是城市色彩的规划却往往在城市建设中被忽略掉, 这一点造成的可怕后果相比一栋建筑来说要严重的多。同时, 一套色彩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是否适宜也同样重要。因此, 城市要有特色。个性鲜明、完整的色彩体系应是优先考虑的问题, 毕竟约束比修改要容易的多。

第五, 城市色彩设计是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色彩对人会产生心理影响, 何况是我们生活、工作的城市, 城市色彩对居民的影响是巨大的。调查表明, 经常生活在一个色彩混乱、到处充满了颜色污染的城市中的人, 有很多易于烦躁不安, 缺乏生活的目标和对未来的信心;而在一个色彩清新亮丽, 与自然相映成趣的城市中生活的人, 大多数心情舒畅, 充满活力。因此从精神层面上讲, 城市色彩设计的优劣也是衡量一个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第六, 城市色彩设计是弥补城市规划不足的巧妙方法。我们国家正处于飞速发展时期, 但是城市规划的持久性差, 城市建设中冒进现象多有发生。通常一座城市中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相邻而建, 极不协调, 新老脱节的现象甚为严重。为了改变这一状态, 使之在短期内达到暂时的平衡与统一, 从色彩上着手确实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城市色彩改造, 成本低、易普及、可调节性强, 这也当下是我们国家许多城市进行市容整治所采取的最普遍的方法, 效果显著。

总之, 城市色彩设计对于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来说意义重大。这是一个追求个性的时代, 但是城市中的建筑却不能像我们画一幅画或是做一件艺术品那样, 它不是纯粹的个人行为, 它在体现功能的同时, 还必须承担起社会责任。在我们这个被越来越多的钢筋水泥填充的城市中, 建筑就是它的品牌形象, 城市色彩就是它的名片, 是彰显城市性格的窗口。建设一个宜居、和谐、有品位、有文化的城市是每一个市民的美好梦想与期待, 对建筑师和设计师来讲, 更是一种责任。

摘要:我国在城市色彩方面的研究几乎是一个盲点。城市建设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既要寻求文化出路, 又要弥补城市化发展造成的梯度。寻找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色彩发展之路不仅是城市性格彰显的基础, 也是文化传承的关键。

关键词:城市色彩,历史文脉,现代文明

参考文献

[1]朱钟炎, 章丹音编著.城市视觉形象设计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集团发行有限公司 (上海锦绣文章) , 2011.

城市综合防灾与城市建设 篇5

城 市 防 灾 学

南京工业大学

城市综合防灾与城市建设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各类灾害频繁发生,巨灾多而损失大,城市安全防灾已成为世人关注的主要焦点之一,而安全也成为未来城市的第一目标追求。对城市建设而言,城市防灾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是保障城市稳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安全保护措施,是城市走向未来的必要条件。本文将对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系统地加以分析阐述,并对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防灾方面的缺点和不足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关键词】综合防灾城市规划 城市建设

一.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概述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是指城市在面临越发多样化复杂化的灾害类型时,通过风险评估明确城市的主要灾种和高风险地区,针对灾害发生的前期预防、中期应急、后期重建等不同阶段,制定包括政策法规型、管理型、经济金融保险型、教育型、空间型、工程技术型等全方位对策类型,对城市灾害管理体制进行整合,全社会共同参与规划的编制与实施过程,并对单项城市防灾规划提出规划的基本目标和原则的纲领性计划。

简言之,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实质上是一种有关城市防灾安全的公共政策,它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目的是通过多种手段措施,科学应对对城市长期发展有全局性影响的主要灾害类型,降低城市的综合风险水平,提升城市的综合防灾能力,保障城市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综合防灾对城市建设的重要性

城市灾害种类繁多,按形成原因可以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按其表现形式则包括气象灾害(台风、暴雨),地质地貌灾害(滑坡、地震),城市生命系统灾害(包括城市交通运输、通信、能源、给排水工程等的毁坏),生物污染(生物及流行病),核污染。不管是采用怎样的分类方法,除了关注原生灾害本身,更要考虑次生灾害及衍生灾害扩大化问题。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9.0级大地震,通过新闻报道和卫星照片可以了解到:一方面绝大多数民众丧生于次生的海啸之中,而不是原发的地震灾害里;另一方面除了被海啸吞噬的区域几近毁灭,在那些只受地震影响但未被海水淹没的地区的房屋却只是在震中摇晃,强震过后,部分房屋不仅未垮塌,甚至连大的裂缝都没有。大地震深刻地警醒了人

南京工业大学

们,使认识到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现代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及城市功能的“高级化”使城市灾害更加复杂、隐蔽、危险性更大,传统中的单灾种学科及初级专业教育是难适应此种状况的,所以科学设计高等安全减灾的城市规划知识结构十分必要和迫切。而且只有规划师才能更本质地从城市规划建设之初就为城市安全提供“先天”的空间与容量。这样才能预先规划好严谨的防灾救灾空间系统为防灾提供前提保证,使增强城市的容灾能力成为可能,并提升灾害工作的效率,降低抗灾的经济压力和社会压力。城市规划人才的培养方式与培养内容亟需改进和完善,在培养过程中应加大防灾研究的深度,向台湾,香港,日本等防灾体系较完备的地区和国家学习,优先从防灾的观点出发去建设街区。那么这就要求规划人员深入研究灾害蔓延的大致路径,范围, 可能导致的次生灾害等,并以此为依据,同时结合特有的地形地貌,开创新的防灾减灾理论,在城市规划中加以体现。我国城市规划人员的培养方式多限于课本知识的传授,也有部分学生参与了实际项目的防灾体系规划,但很大程度上是脑袋出来的, 譬如避难场所等的布局往往是在满足经济结构体系以外的空地上随意圈出来的地块, 而没有经过对灾难的定量分析后, 将多种方案进行对比得来。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观原因就是规划人员本身对避难一无所知,对避难场所的概念模糊。因此,应该加强对规划人员的抗灾实战演练,只有反复多次地身临各种灾难现场,才能深刻了解人群面临灾难时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以客观地形为前提,通过研究人的行为模式而确立的防灾规划才具有实践操作的意义。

另外, 拓宽视野,广泛涉猎相关学科如安全生产,核污染,环境污染等知识也是非常必要的。了解我国传统救灾思想史, 城市灾害行政学,城市灾害保险体系,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法规建设, 防灾工程的价值工程分析,现代城市防灾学的理论模型等方面对完善防灾体系都有促进作用。

三.我国城市防灾建设中的不足

按国际《城市规划基本语标准》(GB/T50280-98),城市总体规划指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城市防灾指为抵御和减轻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及由此而引起的次生灾害,对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和各项工程设施造成危害和损失所采取的各种预防措施。很显然,城市防灾规划是在城市总体规划考虑下的城市防灾功能、城市防灾空间设置等具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虽回答不了城市防灾的细节,但城市总体规划为城市防灾准备了条件,反之只有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城市防灾规划才有其位,才能予以实施。据悉,1993年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是国

南京工业大学

内大中城市中首次引入城市防灾概念的总体规划,对于城市防灾有许多条款,但现在看来虽内容针对性不强也欠深度,但作为一种开端是应倡导的。迄今,几乎所有大中城市新近颁布的总体规划中都涉及防灾内容,缺点是尚应规定深度。

从一个城市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讲,城市防灾规划作用很大,它不仅仅是针对城市设施建设的专门问题,还对一个城市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安全保障。在日本,许多大城市城市防灾规划是作为法规要求的,城市设计若不考虑防卫空间,城市园林设计若不能同时兼作可避难空间,城市生命线系统设计若不考虑最大紧急状态下的可靠性备用对策,这样的规划设计是不合格的,这样的建设是不允许开工的。更重要的是,它如同为残疾人服务的无障碍设计一样得到最大范围内的普及。笔者通过城市防灾研究及调研分析,发现在城市规划的意识教育中,安全防灾规划设计尚未成为一种意识,更没成为一种责任。不少在建的大型项目在涉及安全评估时,只考虑消防间距、疏散通道及灭火系统,而对于包括建设项目安全保障的根本如选址、本质性安全设计、安全准则、事故隐患风险评估,最大事故灾害条件下的应急预案等基本不涉及。从此种意义上讲,没有城市防灾规划的城市设计及建筑创作就难说是在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反之,就很难说不是在形成一种隐患无穷的新“建设性破坏”。

站在新世纪门槛的城市防灾规划无疑在指导思想、性质及功能设置上有一系列新思辨,但作为一个专门规划它至少应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城市减灾发展规划,主要解决并限制城市自发状态下发展建设的盲目行为及重复无序状态;二是城市各类项目的开发建设规划,重在要将城市防灾的内容及方法作为开发建设的主要目标纳入其中,使防灾规划与各专项规划成为一项工作,而非“两层皮”。

规划与计划近义,也常被混用,但它们有两个含义:一是描绘未来,规划是人们根据现在的认识对未来目标和发展状态的构想;二是决策,即实现未来目标或达到未来发展状态的行动顺序及步骤的决策。具体讲并同时要体现出明确的目的性、前瞻性、动态性及综合性。本文强调的城市防灾规划,不是单一灾种的规划,而是体现综合减灾思想的综合规划。具体讲,城市防灾规划的基本准则体现在:(1)要按灾害科学选择城市建设用地;(2)要按防灾政策及部署安排城市各项功能用地;(3)创造并构建便捷通畅的城市道路系统;(4)综合开发并认真解决城市地下空间与人防建设用地;(5)认真处理好平时与战时、防灾与建设、应急与备用的关系;(6)按照各项防灾技术法规,视不同场合及对象采取有效防灾措施等。

四.中国城市防灾改进措施

南京工业大学

——加强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和信息管理能力建设。全面查明重点区域主要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基本摸清减灾能力底数,建立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数据库,编制全国灾害高风险区及重点区域灾害风险图。建立自然灾害灾情统计体系,建成国家、省、市、县四级灾情上报系统,健全灾情信息快报、核报工作机制和灾害信息沟通、会商、通报制度,建设灾害信息共享及发布平台,加强对灾害信息的分析、评估和应用。

——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建设。在完善现有监测站网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监测密度,建设卫星遥感灾害监测系统,构建自然灾害立体监测体系。推进监测预警基础设施的综合运用与集成开发,完善灾害预警预报决策支持系统。注重加强频发易发灾害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灾害风险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充分利用各类传播方式,准确、及时发布灾害预警预报信息。

——加强自然灾害综合防范防御能力建设。全面落实各项减灾专项规划,建设好各类减灾骨干工程,提高大中型工业基地、交通干线、通信枢纽和生命线工程的防灾抗灾能力。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原则,统筹做好农业和农村减灾、工业和城市减灾以及重点地区的防灾减灾专项规划编制与减灾工程建设,全面提高灾害综合防御能力。

——加强国家自然灾害应急抢险救援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灾害应急管理体制,形成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运行机制。基本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加强中央和地方抗灾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建设,提升救灾物资运输保障能力,加强各类骨干抢险救援队伍和专业救援队伍建设,改善减灾救灾装备。建立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在综合减灾工作中的作用。

——加强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逐步建成以堤防为基础、干支流控制性水利枢纽、蓄滞洪区、河道整治相配合,结合干垸行洪、退田还湖、水土保持等工程措施及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防洪调度管理、洪水风险管理等非工程措施建设,构建较为完善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保障流域防洪安全。

——加强巨灾综合应对能力建设。加强对巨灾发生机理、活动规律及次生灾害相互关系研究,开展重大自然变异模拟和巨灾应急仿真实验。建立健全应对巨灾风险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和应对方案,开展应对巨灾的演练。推进农业、林业保险试点,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巨灾保险和再保险体系。加强巨灾防御工程建设。建立亚洲区域巨灾研究中心。

南京工业大学

——加强城乡社区减灾能力建设。完善城乡社区灾害应急预案,组织社区居民演练。完善城乡社区减灾基础设施,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全面开展城乡民居减灾安居工程建设。在多灾易灾的城乡社区建设避难场所。建立灾害信息员队伍。加强城乡社区居民家庭防灾减灾准备,建立应急状态下社区弱势群体保护机制。

——加强减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加强减灾关键技术研发,研究制定国家综合减灾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加快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应用。加大综合减灾科技资金投入。加强减灾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建设综合减灾的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综合减灾的技术标准体系,提高综合减灾的标准化水平。

——加强减灾科普宣传教育能力建设。强化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减灾责任意识。将减灾知识普及纳入学校教育内容,纳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开展减灾普及教育和专业教育,加强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建设国家减灾科普教育支撑网络平台。编制减灾科普读物、挂图或音像制品,推广地方减灾经验、宣传成功减灾案例和减灾知识,提高公民防灾减灾意识和技能。

五.结语

城市形象建设 篇6

1.引言

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是我国在城市发展整体战略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城市 基础设施包括水、电、气、道路和通讯等,国际上也称之为城市生命线。城市电网是城市基 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的基石。电力同时还是投资密集型行业,我国近年曾投 资千亿对城市电网进行改造。因此,在城市发展的整体战略中,城市电网规划是一个不容忽 视的问题,应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来对待。

由于电网设备的寿命较长,一般为20~50年,如果城市电网建设目光短浅,或违反电网 建设的科学规律搞大冒进,都难以避免电网设备在寿命周期内的重复改造建设或长期闲置, 从而无法充分发挥电网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城市电网的建设应当依据市政建设的远 景规划,对城市电网发展的“最终目标”进行统一规划,然后分步实施。

为了保证电网建设能够在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顺利进行。我们对于城市电网规划 工作本身也应有合理的投入,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城市电网 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我国不同地区的各个城市,在经济实力和市政建设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其城市电网的发 展也处于不同的阶段,如何针对各个城市在经济和电网发展水平方面的不同,制定有针对性 的城市电网规划,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因此,各个城市除了要解决电 网规划中所涉及到的共性问题,还要充分考虑各个城市的个性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出 适合不同城市的电网规划,使城市电网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得到保证。最终使城市电网为 供电企业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我国城市电网规划的相关问题

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城市电网的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差距至少10年以上,这与是否重视 城市电网规划工作密切相关。从规划内容上看,我国的城市电网规划与经济发达国家的城市 电网规划并没有本质的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发达国家城市电网的今天,就是我国城 市电网的明天。但是国内各个城市和地区在经济实力和市政建设方面存在着差距,使得我国 不同城市的电网在运行和规划工作中需要考虑的问题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我国各个城市电网的建设和改造工作,必须综合考虑合理规划,并尽可能对规划方案进 行多方面的经济技术评估,才能在保护原有资源,充分发挥现有网络供电潜力的基础上,合 理过渡到规划的目标网络,为城市发展的总体战略提供充足可靠的电力能源保障。

城市电网规划对于指导城市电网的建设和改造至关重要,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引起社 会的足够重视,往往误认为只要哪里需要电力,电力就可以供到哪里,忽略了电力生产的特 有规律。这需要我们不断努力,积极地宣传城市电网规划在市政建设中的重要性。把城市电 网规划真正纳入城市的市政规划轨道中。

另外,我们在城市电网规划中也应注意以下的问题:

(1)要以长远和全局的观点考虑我国城市电网规划问题。我国城市电网的规划与建设 必须与城市的长远发展规划相结合,即不能靠经验,也不能纯粹靠计算机技术。首先需要获 得城市的长远发展规划,绘制不同比例尺的城市电子地图,确定地块的用电性质,以此作为 电网发展规划的基础,以保证城市长远的用电需求。城市电网规划应该尽可能与城市的长远 发展规划相结合。

(2)城市水、电、气、道路和通讯的规划与建设同步进行的问题。不同行业的规划要 相互备案,特别是线路走廊、电缆通道等的施工,要与其它市政设施的施工相互协调,互相 通气,以避免重复挖掘的工作,保护脆弱的城市环境以及充分利用有限的资金。将城市电网 作为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使城市电网与城市建设紧密配合,同步实施,并要有一定的 超前,同时还要注意地面电力设施与城市景观的协调。

(3)创造性地进行城市电网的规划的问题。对于正处于发展初期一些城市电网,负荷 起点较低,现有网络结构薄弱,普遍存在供电区域大,城市电网和农村电网混合供电,电源 (变电站)布点少,中低压供电线路长,现有电力设备的技术规格低,以及技术水平落后等问 题。要充分利用大规模建设和投资的机会,不能按部就班地照搬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外的 规划思路,否则很难满足将来城市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城市电网规划要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上 进行,避免主观随意性。

(4)正确认识城市电网规划的复杂性问题。目前普遍认为省级电网(或大区电网)的网 架结构一般建设周期较长,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城市电网的负荷水平在日常发展的过程 中,由于负荷增长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不确定性,使得有些城市电网的网架结构缺乏明确的发 展目标,同时城市电网的建设周期较短,使得某些城市电网建设往往存在追着负荷走的现象 ,哪儿有负荷往哪儿拉线,整个城市的电网规划缺乏整体思路和规划目标。事实上,城市电 网规划(特别是中低压电网规划)的复杂程度和调整或更新周期,远比高压输电网规划频繁, 这个问题更应受到应有的重视。

(5)电网规划基础数据不足的问题。城市电网的基础数据是各个城市进行电网规划的 重要依据,而有些城市的电网起点低、发展快,使得电网的基础数据变化很快,用于计算分 析的数据难免有某些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计算结果的可信度。因此城网数据和规划 软件的规范化就尤为重要,以便能更及时地反映现时情况的变化,并为进行长远规划提供科 学的依据。

(6)电网规划技术手段缺乏的问题。城市电网的设备量大面广,只凭经验架设线路或 变压器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从总体上把握城市的发展,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城市电 网的设备和网架结构进行优化配置,采用科学的计算方法和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工作,才 能用最合理的投资,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电网的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并为城市电网的进一 步发展,如提高供电可靠性,实现配电自动化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3.城市电网规划的注意事项

为了解决前述我国城市电网规划必须面对的相关问题,本文试图给出一些具体的注意事 项。我国与欧洲国家不同,欧洲国家循规蹈矩地几十年如一日地记录有关的数据,有定期进 行长短期电网规划的传统,而我国的城市电网规划既缺乏数据,又缺乏固定的规划模式。并 且面临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因此我国的城市电网规划需要我们发挥更大的创造性,需要更 多开拓性的思路。

(1)以长远和全局的观点考虑问题

以长远和全局的观点进行规划意味着以发展地和全面地看问题,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 基础上,考虑中国特色,但不一味地强调中国特色而回避应该解决的问题。要避免当前“焦 头烂额者为上客”的作法,救火队是必要的,能够指出避免火灾的方法更为可贵。无论如何 ,我国城市电网的规划与建设必须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上进行。规划工程师的工作就是要充分 利用大规模建设和投资的机会,将城市电网朝好的方向改造。城市电网局部的最优,不等于 全局最优。城市电网当前的全局最优不等于未来的全局最优。规划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往 往会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2)以明确的目标进行规划

预期的规划结果必须明确。城市的定位,发展阶段的不可逾越性,国内外相应城市的参 照系等,均可作为城市电网规划的目标。

(3)创造性地制定配电网规划技术原则

创造性地制订规划区内配电网的规划原则,意味着除了依据《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 》,以及国家有关单位为配合城市电网的建设和改造而发布的各项技术规程和相关文件外, 还应该考虑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从分析各种信息入手,制定适应城市发展的规 划原则。例如,不同城市的容载比应该有所不同,才能够适应自身的负荷发展需要。

4. 城市电网规划的基本步骤

在长远观点的思路指导下,朝着明确的目标,根据创造性的配电网规划技术原则,就可 根据以下的基本步骤进行城市电网规划:

(1)进行电网的现状评估。根据现有资料对现有变电站的容载比、供电范围,各条馈 线的负载率、线损、电压质量和可靠性等进行评估,发现网络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指明中 压配电网改造的主攻方向。

(2)进行空间负荷预测。配电网的负荷预测一般应采用总量控制与空间负荷密度法相 结合的方式,并通过对各种预测结果的比较,给出规划区内不同水平年负荷按地块分布的推 荐值。

(3)进行电源与负荷匹配分析。根据负荷预测结果,对远期高压变电站分布,高压变 电站最终规模,以及改扩建规模和改造时间等进行分析。

(4)制定规划区电网规划原则。依据《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制定适合规划区 电网发展的规划原则。

(5)明确近期改造任务。为保护原有投资,对规划区内电网近期的报装、增容、转供 等项目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建设改造计划。

(6)规划年内的网络规划。明确划分高压变电站各水平年的供电区域和优化各主干线 路的供电范围,并计算规划年限内新增线路长度和变配电容量。并对网络分段和联络方案进 行初步的可靠性分析。不宜提倡不切实际的配电自动化及高可靠性指标。

(7)静态投资估算和投资收益分析。静态投资估算只能作为城市供电部门进行宏观决 策时的参考,实际投资应以城市中压配电网实际建设时的工程概算为准。投资收益分析应给 出投资回收的大致年限。

5.采用城市电网规划系统的必要性

目前国际上规划软件价格昂贵,我国很有必要开发出能够满足国内大部分供电企业当前 的运行现状和需要,且价格适中,使用相对容易的城市配电网规划软件系统。城市配电网规 划软件系统不仅仅需要考虑软件的结构框架和有关的算法,还要针对目前国内供电企业数据 普遍不全的国情,优化提供一些有参考价值的典型通用数据,使得国内的供电企业能够采用 尽可能少的历史数据和现有数据进行城网规划工作。采用城市电网规划软件更有利于技术进 步,解决数据一致性,并能实施滚动规划,及时反映电网的实际发展情况。

6.结论

城市形象建设 篇7

1. 1 户外广告的数量和质量

户外广告形式各种各样, 达到了量变的过程, 但是没有形成质上的突破, 缺乏对公共空间的合理利用。大型广告牌, LED广告屏, 灯箱, 路牌广告和店面招牌等没有合理的使用, 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在大量商家的店铺招牌上, 部分商家过分追求广告牌的形状大小, 以至于影响了行车人的视线, 还有部分商家只顾及广告牌显眼, 使用特别靓丽的颜色, 用强光照射, 质量较低, 缺乏基本审美, 不仅没有美化城市形象, 还成为了城市的牛皮癣。

1. 2 安全得不到保障

由于户外广告管理起步较慢, 加上部分广告牌早期粗制滥造, 有的广告牌已使用多年, 过了安全保障日期, 能在广告牌基座明显地看到锈蚀的痕迹, 看上去摇摇欲坠, 这些都是存在的安全隐患, 对市民的生活有严重影响。

1. 3 户外广告不能与城市环境协调

现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完善, 广告公司见缝插针地在这些设施上发布户外广告, 数量越来越多。公交站台, 公交车, 导向牌等城市公共设施的户外广告问题尤为明显, 脏、乱、差是给人的第一印象, 完全是一种视觉污染, 与城市环境完全不相称。

1. 4 户外广告与城市功能分区不合理的问题

城市功能分区可分为商业街区、居住区、行政办公区、文教区、休闲区等, 每个功能区有不同的功能要求, 例如商业街区要繁华热闹, 展示城市商业气氛浓郁、富有活力的一面, 从而对户外广告数量的要求较大; 生活居住区则要求环境优美、交通方便、生活安宁, 从而对户外广告的需求较少, 这些区域本身的特性使它们对户外广告的布局有不同的要求。[1]然而, 不规范设置户外广告的现象较为严重, 有待进一步合理规划。

2 利用户外广告加强淮安城市形象建设的对策

2. 1 将户外广告纳入城市管理体系

将户外广告纳入城市管理体系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建立常规化管理和监督机构, 来控制户外广告的发展, 让社会和相关部门一起监督, 从而达到有效管理的效果。

2. 1. 1 户外广告的发布规模与城市规模相适应

城市的规模是城市发展好坏的具体表现, 户外广告发布数量的多少与城市规模密不可分, 发展较好的城市, 规模较大, 有明确的城市功能分区, 受众数量多, 文化和商业水平较高, 为户外广告提供发展的空间。而淮安这种较小的城市, 城市功能分区单一, 人数较少, 消费水平也有限, 户外广告的发布数量应该与城市实际情况相适应。

2. 1. 2 提升户外广告的艺术制作水平

户外广告飞速发展的同时, 广告的内容质量却没有相应的提升。大量相似的广告被投放, 虽然起到了反复宣传的效果, 但是却难有新意, 很难再引起受众的注意。同时户外广告质量参差不齐, 所以提升户外广告的艺术水平是必要的, 从审核上对户外广告的创新性和独特性要有更高的要求, 杜绝低俗广告的出现, 让户外广告做到宣传的同时, 又能作为一个城市文化的承载体。

2. 2 发挥户外广告的文化价值

现代广告文化是现代文化的构成部分, 它同商业文化、新闻文化、审美文化、宗教文化等文化形态一样, 作为现代文化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有着深刻的影响。户外广告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除了追求商业价值, 另外一个责任就是公益教化, 因此挖掘区域文化价值也是户外广告所需要承担的责任, 以其特有的文化特性丰富了城市文化内涵, 影响着城市文化的发展, 而淮安也有特有的一些文化, 比如运河文化、淮扬菜、周总理精神、西游记等, 将其融合到户外广告中, 对其进行传播, 可以进一步宣传和丰富城市内涵, 对构建城市形象起到一些促进作用。

2. 3 户外广告的合理规划与布局

通过对户外广告的整体布局规划, 明确户外广告对公共空间资源及设施的使用原则, 明确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及不同用途户外广告的设置原则, 为城市户外广告的设置与管理提供依据。[2]合理的规划使户外广告的设置统一于城市的功能系统规划, 与城市发展相协调, 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适应环境发展的要求, 有利于创造人性化的居住环境, 创造优美城市景观, 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突出城市的个性特色, 并促进户外广告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根据淮安市不同功能分区的现状和要求, 以及设置户外广告的适宜程度, 从以下方面进行规划:

( 1) 商圈区。商业繁华圈是各类产品集中买卖, 产品沟通渠道繁盛, 消费场所集中地, 这里人流量巨大, 商业机遇高, 顾客密度浓, 是适合投放广告的最佳地点。 ( 光州, 今信阳一带。) [3]这里适合投放年轻化、流行化、大众化的产品广告, 例如最新服装、食品等。所涉及区域及路段主要包括万达广场及其周围, 金马广场等商业中心, 还有淮海路, 交通路, 健康路等主要交通干道。商业区户外广告要求能体现其区域繁华、绚丽、辉煌的风格, 利用人流量集中展示户外广告, 从而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 2) 居民区。居民区是百姓生活居住的地方, 环境要求是交通发达、生活便利、环境优美、温馨舒适, 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进行相对应的户外广告投放, 比如生活用品, 家居用品, 家用电器等, 淮安的亿力未来城, 富豪花园, 茂华, 绿地等居住区都可投放。

( 3) 文化区。科研与技术外发机构、各类学校、博物馆、历史名胜等是城市文化体系的主体。立化区户外广告的设计构思提倡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和绚丽纷呈的现代文化中吸取营养, 从丰富的科学文化技术和历史文化中吸取养料。淮安是一个有着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 借助文化适应、文化融合、文化包装、文化倡导等策略, 围绕增强人文气息以布局和设计, 使城市户外广告景观与城市文化有机融合, 将文化转成形象进向与公共生活产生关系, 提升公众的精神生活品质和城市的文化品位。

( 4) 休闲娱乐区。主要指广场、公园、体育馆、旅游景点等。淮安城市整体生活节奏较慢, 可以在公共休闲娱乐区, 结合市民休闲活动, 设置天气预报显示、大气污染显示、导游设施、阅报栏等亲民的公益性广告及其他信息交流设施, 突出广告的公益性、教育性、艺术性和文化性, 与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和谐相处, 使休闲娱乐区的户外广告成为富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景观, 同时户外广告在形式上可追求自然活泼的风格。

( 5) 市政设施区。市政设施是指由市政府出资有规划建造的服务于人们的公共设施。政府部门可以根据本市人口数量、商业繁华程度等因素出发, 规划户外广告投放地点、投放量及适合种类。

3 结 论

户外广告对城市形象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结合淮安城市特点, 有效合理的利用户外广告对城市形象的建设和传播有着积极的作用, 并要挖掘城市历史文化, 丰富城市文化内涵, 发扬区域文化特性, 彰显城市魅力, 然而其中涉及环境艺术学、广告设计学、城市规划学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 论述仍不够充分, 有待进一步做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艾婧.城市环境中的户外广告设计[J].大众文艺, 2009 (4) .

[2]李正淼.郑州市户外广告现状分析与对策[J].西江月, 2012 (30) .

城市河道整治与生态城市建设 篇8

1 城市河道现存的主要问题

1.1 河道水体污染严重

城市内的一些工厂、企业、个体作坊等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 附近居民的生活污水及牲畜粪便直接排放于河道之中, 形成了严重的污染, 黑水臭水横流, 而部分村镇河道河面上固体漂浮物泛滥, 岸边垃圾随意丢放, 同样使水体受到严重污染。

1.2 河道岸堤及河底生态环境退化

城市河道护岸主要采用施工快, 寿命长的混凝土桩板结构, 它的坚硬结构使湿地面积减小, 割断了土壤和水体的联系, 同时岸上生物与水生生物无法直接接触, 又割断了自然河流的生物链。甚至, 有的城市在河道里铺上水泥板, 严重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性

1.3 规划河道破坏了水体代谢功能

很多城市中的河道被整齐划一走向笔直, 这的确富有现代都市的时代气息, 然而却与生态化河道的理念背道而驰。自然环境中的河道迂回婉转, 除了美观外更为重要的是其在弯转的过程中加大了水流动力, 加快了水体代谢的速度。而现今城市市区内的河道网络无论从河道走向还是建闸设计方面都缺乏合理规划, 造成河道水流不畅, 降低了水体自净的能力。水体在人工河道中得不到即时的代谢交换, 严重的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系统。

2 生态化河道整治原则

2.1 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原则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 人类文明的任何一次进步都是顺应自然, 改造自然的结果。老子认为:天法道, 道法自然。正是说明人们应当遵循自然本身的规律并对其加以应用, 从而达到改造自然, 为我所用的目的。科学发展观即是在当今时代对“道法自然”的现代化诠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要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们需要在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的同时, 更为有效地保护自然。这是站在生态环境的总体高度对河道整治规划所确立的指导性原则。

2.2 贯彻“人水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上善若水。古人曾将最高的伦理标准赋予水。由此可见, 水资源对于人类的价值早已不局限于具体使用功效, 而是上升到了精神品格的层面。在当今时代, 对于河道整治规划同样不应仅从经济, 社会效应方面考虑, 而应在人文背景的支撑下深入的对其进行重新审视。“人水和谐”的统一理念, 是站在更高的层面对人与水的关系所作出的深刻思考。只有深入的贯彻这一理念, 才能使城市河道真正造福于百姓。

3 河道生态化整治规划的具体措施

生态化城市河道的整治, 主要是为了改善人们的居住、生活、休闲环境。同时也应强化其在防洪排涝, 城市水环境整体调节方面的作用, 建设人水和谐的生态城市

3.1 顺应河道自然地势, 抓好防涝泄洪;改善水质, 保护生物多样性

现有城市河道的弊端在于其早期建闸规划不合理, 由此产生了水道代谢缓慢, 水流不畅的问题。因此在生态化河道的整治与规划过程中, 应当注意顺应河道自然的地势特点。现代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表明:弯曲的水流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有利于减少洪水的灾害性和突发性。因此, 本着“人水和谐”的原则, 在生态化河道的规划上应该注意其自身的合理性。河道整治的基础任务, 就是改善水质, 也是生态化河道建设的前提。所以一方面要对河道沉积的淤泥进行清理, 清黑除臭, 畅通水流通道, 给洪水以出路。同时禁止在河道保护管理范围内搭建建筑物和阻水设施、填堵河道, 加强河道及沉砂池等设施的养护管理, 对涉及河道的建设工程强化防汛排涝要求, 确保河道畅通和行洪安全。

另一方面, 要突出抓好截污治污。河道污染主要来自于城市污水大量排放, 导致水质恶化, 因而恢复河清水澈, 截污治污是根本手段。应将所有排河污水全部截流并网, 削减进入河道的污染物总量, 保护水体环境。

3.2 建设生态堤岸, 设立亲水设施, 严把材料关

在人工型生态护岸的建设中, 要注意选材的问题, 最大限度的避免水体污染。采用人工护岸时, 要尽量减少钢性结构, 增强其在护岸中的“软效果”, 即达到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同时还能促进水道的自身修复能力。在必要的钢结构工程设置时, 尽量使用自然材料, 避免二次污染。

亲水设施则必须保证两点, 一是亲水台阶适宜;二是水位变化不宜太大。同时为了让人们能更多的接触水体, 可以结合周围的景观, 适当安排一些水上喷泉, 地面喷泉等娱乐设施。

3.3 优化河岸植被配置, 遵循植大树, 配小树、布花草, 建草坪的原则

植树有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的作用。大树雄壮, 小树秀丽。二者参差而立, 不仅美观, 更加拉近了人与河道的距离。随着植被树木的增加, 河道周围的生态环境将得到极大的改善。

同时, 布置花卉, 草坪, 可以增强城市河道水体系统的亲民性, 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人文效应,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花卉经典布置应以几何图案为主, 植物种类不宜过于单一。可以根据植物特定的习性及作用, 综合搭配, 达到视觉上错落有致的效果。期间可以配以草坪, 草坪面积约占总绿化面积的30%左右。

3.4 理顺机制, 落实职责, 坚持长效, 细化管理

对市区河道的管理责任分工进行调整和理顺, 建立健全河道管理长效机制, 对市区范围内河道防汛清淤、卫生保洁、排污整治、河岸景观绿化和设施维护管理等全面实施环境管理, 并建立日常检查考核机制和责权利相统一的投资分担机制在河道管理中借鉴城市园林绿化、环卫等管理模式, 全面落实河道管理目标责任制, 成立专业化队伍, 分区、分河、分段, 定岗、定点、定人, 每天由河道保洁人员对所负责的区域进行全方位巡视检查和管理, 并做好巡查纪录, 将巡查发现的有关情况及时通报管理和执法部门处理。广泛开展河道管理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 增强全社会维护河道生态环境的意识, 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河道管理, 最终在齐抓共管的大环境下,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市民齐心共建文明生态城市。

总之, 城市中的河道, 不但是防洪排涝的重要通道, 也是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要素和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直接影响着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平衡, 关系着广大市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品质。建设人水和谐的河道生态系统, 打造水生态良好、水景观优美、水文化丰富的亲水型宜居生态城市已成为众多城市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汪恕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破解中国水问题的核心理念[J].中国三峡建设, 2004, (05)

[2]李淑杰.浅析生态化河道整治规划[J].陕西水利, 2010 (4) .

城市形象建设 篇9

※发展动力

智慧城市的发展动力, 第一是智慧地球理念的启发, 第二是国家政策的推动, 现在国家有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还有惠民工程和信息消费, 这都是国家层面的政策。

目前全国智慧城市的试点约有500个, 现在是第三批, 据说有182个报名要逐步筛选。其他的部委, 比如说科技部还有一些协会、学会, 或是通信行业、通信运营商、通信产品供应商, 还有学会论坛等都在搞试点。其中, 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是国务院李克强总理亲自推动来的, 现在有6个省在试点。

除上述两点外, 第三动力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云的应用, 物联网、大数据和移动应用, 第四是现实的需求, 解决现实存在的城市弊病。另外新建城市的一些城镇规划和实施都要按照新的城镇规划来做, 这也是一种发展动力。

※建设理念

首先是优先低碳节能环保;第二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第三是强调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第四是基于电子强化城市科学管理;第五是突出发展特色产业, 物流、旅游等, 特别是西部地区还有一些工业产业的问题。

智慧城市的目标主要有四个:一是服务民生, 二是发展产业要创新, 三是科学管理与决策, 四是低碳与生态。比如说服务民生有公共安全、社区、楼宇、医疗保健、养老、文体教育。发展产业比如说有电商、物流、电网、制造业、信息产业、现代农牧业、金融与服务业, 还有电子政务、交通、水电气热管理、成员, 环保、景观、能源管理可再生能源利用。

除了建设理念外, 还应了解智慧城市的体系架构, 这是非常重要的技术问题。智慧城市体系架构可分几个层次, 感知控制层、网络层、数据层、服务层、应用层。感知控制层是传感器、执行器, 短距离的传输网, 之后是网关。到了网络层形成数据传输网络, 到了数据层以后要处理数据, 要存储处理整合挖掘, 形成了行业数据库和基础数据库, 整合之后形成了服务平台, 如果没有上面的应用就对接不上, 之后到应用层就是形成了智慧应用。这是一个体系架构, 旁边还有政策发挥体系和信息安全体系等。

建设智慧城市必须要建一个公共信息平台, 这需要依靠服务层跟数据层。所以总体来说, 智慧城市包括三块, 即信息基础设施、公共技术平台、智慧应用。其中, 公共信息平台是智慧城市关键的技术核心。

智慧城市试点项目确定后该怎么办?

首先要做的是土建上的规划设计或改造, 之后是相应做顶层设计。凭什么做顶层设计, 要凭建设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实际上是顶层设计的初始条件, 这是信息化总体之后是系统设计, 要分很多系统来做, 完成后就是一个公共信息平台、一个是基础设施和一个云服务中心这三样关键的东西。全部建设完成后智慧城市的应用设施就到了试运行阶段。这些部署要把标准体系和应用体系连起来做, 且这几个步骤必须要跟标准体系和应用体系相结合, 再往进行, 验收后要通过成果评估体系来审核, 最后运行整个体系。如图1所示。

智能建筑如何融入到智慧城市建设中?

智能行业大致包括4个部分, 第一是智能社区与家居;第二是智能楼宇跟综合体, 是近距离的楼宇群;第三是园区;第四是数据中心。

智慧社区、家居、楼宇、综合体都是智能建筑如何融入到城市建设中的基层单元, 各部门为此也都做了很多的标准, 体系架构、标志性的指标体系, 建设与规划保证等。现在许多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商都将业务多多少少转向智慧城市建设, 有些大企业, 比如说同方和泰豪都是部分业务转向做智慧城市, 但一些中小系统集成商则选择将整个业务都导向了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的试点项目包括了智慧社区、智慧园区、智慧综合体建设等成果。智能建筑如何融入智慧城市的建设是目前讨论的热点, 一方面是智能建筑的发展, 另一方面是搞了几百个试点来做, 而且智慧城市的指标体系都把智能很多的东西放进去。

智慧楼宇跟综合体, 里面分两部分, 一是专业系统, 如搞航站楼必须有航站楼的应用, 搞学校和医院都要有应用, 这写都是专业部分的东西, 包括智慧交通、智慧医疗, 智慧交通把公交和民航都包含在里面。另一部分则是常规系统, 是安防纳入到平安城市, 楼控纳入到智慧能源, 还有一卡通纳入到城市一卡通, 这写往往视同城市的智慧应用联系在一起。

智慧园区是最贴近智慧城市的, 现在搞顶层设计的领导人首先是要求按照智慧园区来做, 要求按照智慧城市的模式进行, 而非传统的模式。现在需要我们做的就是相应的标准要跟上。

数据中心类包括智慧城市数据中心、云服务中心, 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中心, 还有运营服务管理中心、应急指挥中心等, 这些中心有的是合在一起的, 有的是分开的。

※对智能建筑行业发展的建议

第一, 要纳入智慧城市的建设, 要考虑智能建筑必须要纳入到智慧城市的体系中。智慧城市要用指标体系来垄断, 项目确定是顶层设计、总

体规划、总体设计, 工程设计等一系列的问题都要按照智慧城市的标准去进行。

第二, 要重视标准保证质量。有些地方标准保证指南工作还来不及, 所以包括智慧社区、智慧家居、智慧园区、智慧综合体、智慧楼宇等方面都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第三, 要树立自上而下的设计理念。搞设计就是要自下而上, 有什么功能就搞一个系统, 之后才能考虑集成方面的问题。同时, 考虑问题也要从顶层设计开始制定向下的设计理念, 要考虑集成、数据整合和协同, 摆脱自下而上的两级孤岛的传统设计思路。

第四, 系统设计尽可能采用云服务、大数据技术。实际上大数据应用得很多, 特别是视频监控系统中存在大量的数据。云服务技术目前在园区中的应用度很高, 它可以将社区中的大数据汇集在一个云服务中心里跟大家共享, 不需要每个集成商都单搞一套智能网, 只需通过采用一体化的集成技术, 借助移动终端或是网页浏览, 就可以凭借互联网技术将各种数据汇集到云服务中心, 因为B/S模式对搞集成过渡到智慧城市是最方便的。

第五, 基础设施采用嵌入式的通用控制引擎, 如此可增加设备的使用寿命。

第六, 人才方面要强化职能信息化的技术和建设。为什么强调智能信息化?因为互联网在应用时会产生大量信息化的问题, 智能化智慧城市一来, 这其中就会牵扯到很多传感控制的技术, 所以这个信息化被称为智能信息化。物联网建立以后, 使一般的信息化过渡到智能信息化时代, 现阶段我们正处于智能信息化时期, 就既要做信息化又要做智能化。

※重点要素

城市形象建设 篇10

1. 保定市文化优势

1.1 人文历史优势。

保定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丰厚。保定是尧帝的故乡, 春秋战国时期, 燕、中山就在境内建都, 元朝在这里设郡, 明代护卫京师的大宁都司驻于此, 清雍正年间直隶总督署驻保。此后保定一直是河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享有“都南屏翰、冀北干城”的美誉。目前全市拥有不可移动文物点1600余处, 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7处,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0处, 堪称河北省第一文物大市。优秀的历史造就了大批的历史名人, 如荆柯、赵匡胤、祖冲之、郦道元、关汉卿等。

1.2 红色文化优势。

保定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 她曾是义和团活动的重要地区, 北方辛亥革命的发祥地,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发祥地;中国北方最早红色政权“阜平苏维埃”的诞生地;中国北方最早农民运动“完县五里岗暴动”和“高鑫暴动”的发祥地,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首府, 全省第一个共产党支部的诞生地。狼牙山五壮士、白洋淀雁翎队、敌后武工队、地道战等惊心动魄的抗战故事都发生在保定辖区内。保定拥有全国闻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冉庄地道战遗址, 唐县自求恩、柯棣华纪念馆。

1.3 文教优势。

保定教育渊源, 人文灿烂, 西汉置郡、宋有州学, 明有府学, 清有莲池书院, 北洋军阀冯国璋、清末状元刘春霖等一大批官员和教育家曾毕业于此。保定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发祥地, 曾培养了蔡和森、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向警予等一大批中国早期革命家。保定是将军的摇篮, 保定军校曾培养出吴佩孚、蒋介石、叶挺、张治中、白崇禧等1700多名将领。清末保定被称为学生城。现在河北大学等11所高等院校均驻保定。

2. 保定市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当前保定市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万面还有一定差距, 特别是文化优势还需要充分发挥, 城市特色还需要更加鲜明。

2.1 城市形象推介不够。

良好的形象是无价的资本, 可以催生无穷的效益。保定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文化资源丰厚, 从古至今文化名人灿若群星, 涵盖历史、文化、经济、科学、体育等各个领域。但是, 长期以来保定在形象重新定位和形象全新包装方而做得还不够到位, 许多方面仍给人以“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感觉。

2.2 城市文化特色不突出。

虽然保定一直致力于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是总体来说, 保定市的城市文化特色还不够突出,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城市的文化内涵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城市文化特色不突出。

2.3 群众性文化活动不够丰富。

受各种因素限制, 保定市现在的群众文化生活并不是特别丰富, 没有形成有一定规模、有广泛群众参与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市民文化生活形式比较单一, 市民是城市文化的创作者和体现者, 只有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 才能推动城市文化建设不断上新台阶。

2.4 基础设施不足。

文化基础设施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保定市文化设施偏少, 种类也比较单一, 还缺乏具有古城特色的, 可以继承和发扬保定市传统文化优势的文化设施。尤其是群众性活动场所和设施不够普及, 群众性文化活动影响力不够, 没有形成规模, 缺乏具有古城特色的标志性文化设施, 综合来看, 文化吸引力和承载力有待提高。

3. 保定市文化建设战略

3.1 全面推介保定文化精品, 凸显“保定制造”。

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 而特色的基础在于文化。建设文化名城, 必须强化文化建设、整合文化资源, 无论是远古时代的“唐尧文化”, 古代的“燕赵文化”、“三国文化”、“直隶文化”, 还是近现代的“抗日文化”、“民间文化”, 都是名符其实的“保定制造”。还有“保定作家群”创作的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曾辉煌全国。保定除了著名的“保定三宝”外, 白沟箱包、蠡县皮毛、曲阳石雕等特产也闻名全国, 保定的名吃有“驴肉火烧”、“白运章包子”、“槐茂酱菜”和“冰糖葫芦”等, 做工精湛、口味独特, 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要通过充分挖掘、整合、利用这些优势, 推介文化精品, 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舆论氛围, 提高产品的美誉度, 突出地域特色, 全力打造“保定品牌”, 凸显保定制造, 让人们不但知道保定制造的文化产品, 而且知道文化产品的生产者, 这对于提升保定知名度, 打造以“文化名城、山水保定、低碳城市”为标志的城市名片、建设文化名城至关重要。

3.2 激励群众的文化参与意识, 强化城市文化自我认同。

提升民众城市文化意识, 强化城市文化自我认同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人民群众既是城市文化的创造者和拥有者, 又是城市文化的主要体现者和实施者, 不断激励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意识, 鼓励和支持他们不仅以欣赏者接受者, 而且以创造者、参与者的身份走上城市文化建设的大舞台, 这是城市文化建设保持持久活力的源泉。保定市近来出台了一系列措施, 开办空竹文化节、登山节等活动来活跃群众文化生活, 但是更需要发挥社会团体、企业、学校家庭个人办文化, 比如在小学校开展空竹游戏推广, 组织学校和企业进行各种红歌大赛等活动, 把文化活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这是推动城市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在文化传播上, 以诱导式取代单纯的灌注式, 多举办让居民群众自娱、自乐、自我表现的文化活动, 可以选派老师和赠送活动用品开展各种具有保定特色的文化活动, 让文化活动在学校、企业、街边等遍地开花, 把文化触角逐渐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3.3 城市文化和城市建设的融合。

城市发展如果失去文化的支撑, 城市建设也将失去绵延不绝的动力, 城市街景、城市雕塑、城市壁画、市标等见证城市发展, 体现城市标志, 展示城市形象面貌, 美化城市形象, 进而传播城市形象。保定市近年提出三年大变样, 并且恢复了古城原有名城景观, 如西大街与古莲池、直隶总督署、大慈阁、淮军公所等文化古迹, 但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有些问题也要注意。

3.3.1 城市建设要突出地域特色。

城市建设的每一条适路、每一块墙角石、每一盏街灯、每一座凉亭、每一张桌椅等都要能体现城市的文脉及文化特色。建议评选市花, 以乡土品种为主, 形成本地特色的园林文化, 以展示本地特点、人文、资源、材质和艺术的雕塑文化, 以保护和开发利用历史资源, 着重体现当地居民、民俗的街区文化。

3.3.2 旧城改造要着重保护既有文化, 新街区建设要以文化延续为主, 避免出现文化断层。

旧城区要有明确标识、建筑年代和简介, 新建部分要突出特色, 实施精品工程, 努力创作一批具有现代水平的精品佳作。新城区建设要尽可能地避免与当地特色文化不相适应的、反差较大的建筑和设施, 给人们视觉和感官上造成过大的冲击, 使旧城区与新城区的文化构架做到既一脉相承又相互协调。

3.4 弘扬保定精神, 提升凝聚力。

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核心, 是一个城市通过历史积淀而成的精神品格。城市精神以观念形态、心理状态等形式存在于城市居民的大脑中。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 保定人民逐渐凝聚成以“重诺守信、不屈不挠、兼容并蓄、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奋发自强”为主要内涵的“保定精神”, 这是保定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也是奋发自强、振兴保定的内在动力。在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过程中, 我们要坚持把历史文化积淀和现代城市发展有机结合, 把独具特质的城市核心理念, 纳入全民教育内容, 融入到市民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之中, 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舆论氛围,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论坛, 把这一源于历史、基于现实、紧跟时代、引领发展的城市精神转化为全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动力, 使全市上下始终保持奋发图强、昂扬向上的精神而貌, 为提升保定市竞争力提供深厚而强大的支撑。

摘要:城市文化建设对于城市发展有重要意义, 本文剖析了保定市的文化优势, 以及现状和问题, 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保定市文化建设战略。

关键词:保定市,城市文化,文化建设战略

参考文献

[1]王强, 吴齐.从城市文化定位中思考和塑造城市形象[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8, (4) .

[2]林利琴.浅谈城市文化建设[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4) .

[3]藏毅, 徐小龙.城市文化与塑造城市形象[J].作家杂志, 2010, (1) .

浅析城市河道整治与生态城市建设 篇11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态城市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于常年生活在“水泥森林”的都市居来讲,河道成为一个城市最富有灵性的自然景观,拥有一个优美和谐的水环境更是一种强烈的渴望。河道整治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河道整治应从美化景观、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方向出发,进行综合整治,从而保持城市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人与水和谐的生态城市建设。本文主要论述城市河道存在的问题,并且结合生态化城市建设原则,提出了几点整治措施,最后简要表述了生态城市河道整治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城市河道;整治;建设;发展

引 言

人类文明不断发展,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明发展日益迅猛的21 世纪,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也日益深入,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也不断升华。但与此同时,工业科技的快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伤害也日益加剧,环境问题、能源问题成为了21世纪全球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时代发展背景下,生态城市建设的概念被提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日程。为了进一步的推行城市生态建设,我国拟定了一系列以人为本的环境治理、城市开发以及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体系。而城市河道生态系统作为城市的水环境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生态化建设工作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拟从国内外河道污染与政治现状出发,结合具体城市生态化建设方案,探讨城市河道政治的有效方式以及生态建设的发展方向。

1 城市河道存在的问题

河道是城市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行洪排涝,交融航运,是城市的生活源头,然而,在许多城市早期的城市规划中,往往忽视了河道规划,成为了现阶段生态化城市建设的障碍。

1.1河道水体污染严重

城市内的一些工厂、企业、个体作坊等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附近居民的生活污水及 牲畜粪便直接排放于河道之中,形成了严重的污染,黑水臭水横流,而部分村镇河道河面上固体漂浮物泛滥,岸边垃圾随意丢放,同样使水体受到严重污染。

1.2 河道生态平衡破坏严重

许多城市在早期的城市规划中将河道整齐划一的笔直走向,以谋求现代都市的时代感,然而这一规划却完全摒弃了河流自然发展的规律。自然环境中河道必然是迂回婉转的,水流在弯转过程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水流动力,加快水体代谢的速度,保证水体环境的生态平衡。然而现阶段许多城市内的河道网络缺乏合理规划,使得河道部分地方水流不畅,使得水体代谢速度变缓,破坏力河流的生态平衡。如表1所示,为2012年黄浦江上下游干流及支流水质评价表,由此可以看出河道污染的剧烈程度。

表1 2012 年黄浦江上下游干流及支流水质评价表

1.3 河道岸堤生态环境退化

由于城市的不合理的河道规划方案,一定程度上割断了河道与土壤、水体之间的联系,某种程度上破坏了河流的自然生物流。同时人工河道护岸大多采用混凝土桩板结构,严重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河岸附近的生态环境退化。

2 生态化城市河道整治

从20世纪70年代生态城市的概念提出至今,世界各国对生态城市的理论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经过40多年的深入发展,我国对于生态化城市的内涵也有了更好的认识。生态化城市建设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是解决城市发展难题的需要,提升城市的整体素质的需要。

2.1 生态化河道整治原则

人类文明的发展需要遵循自然本身的规律,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人工改造,这样才能达到既创造了文明,又顺应自然的科学发展观社会发展理念。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城市也需要在把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彻“和谐”的概念。现阶段,对于城市河道整治规划不仅仅只有经济意义,同时也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在人文视角下,城市河道整治应该遵循自然与人和谐发展的基本原则,站在经济、人文、自然互相和谐的角度上看待问题,深入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才能真正的造福于人民。

2.2 城市河道生态化整治的具体措施

城市生态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强化城市水体环境整体协调,建设人水和谐的生态城市。河道整治规划的具体措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1)人工生态堤岸建设

如上文所述,许多城市在建设生态堤岸时候,往往只是考慮到建设的简便性和经济性,大多忽略了工程给河流带来的生态影响,这种做法对于城市河流会产生较为恶劣的影响。因此,采用人工生态堤岸建设的方案是很有必要的。人工生态堤岸建设过程中最需要考虑的是工程的实施对于水体的污染,基于这个考量,在选材方面,应尽量减少刚性结构,对于必要的刚性结构设置时候,应尽量选择自然材料。与此同时,建设生态堤岸还必须要设立亲水设施,但必须注意设置亲水水位与亲水台阶相适宜,且水位变化不宜过大,让人们能够更多的、更安全的与水接触。

(2)改善水体污染,保护水土生物多样性

工业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是现阶段许多城市合理水体最主要的污染物来源,因此,想要更好的改善水体污染,城市管理者必须狠抓城市污水处理,对于相关化学工厂、企业,要敦促改善污水排放体系,严格按照国家排放标准进行定时检查。同时应该做好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居民素质,尽量避免生活垃圾队河道的污染。

河道整治的最基本任务就是改善水体水质,因此,城市规划者需要定期对河道沉积的淤泥进行处理,青黑除臭,畅通水流通道。同时还需要抓好截污治污工作,应将排放至河流的污水全部截留并网,削减进入河道的污染物总量,保护水体环境。

(3)规范河道建闸,抓好防涝泄洪工作

在生态化河道建设工作室,需要注意到河道建闸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注重城市风貌的同时还需要注意到河流本身的自然定律。现代生态学表明弯曲的水流能够更有利于本地生物多样性发展,能够有效降低洪水的灾害性。因此,在河道建闸的过程中需要顺应河道自身的地势特点,保证水流通畅 确保水体自身代谢正常。

(4)优化河岸生态配置

河岸建设不能一味考虑经济性,还需要考虑到河岸建设的生态学。在河堤建设过程中,人工刚性材料或多或少会造成一定的水土流失。为了更好的降低河堤建设的水土流失影响,应该在河岸建设周边优化植被配置,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可以同时配置花卉、草坪、景观树,还能够增强河道的亲民性,一定程度上发挥人文效应,改善城市风貌。

3 城市河道整治以及生态化城市建设方向

城市河道整治是建设生态化城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河道作为城市发展的生命之源,其规划与整治工作必须得到高度的重视。城市河道整治应与生态城市建设紧密结合,河道规划建设应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强调生态优先与整体优先的原则,协调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河道生态环境呈良性循环。同时河道整

治应标本兼治,做好排污治污工作。利用非工程性措施改善城市河流生态是研究的新方向。建设生态型河堤将会是现代城市河流整治的主要发展趋势,融合现代水利工程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学科新型水利工程,一方面利用河堤布置的植物来涵养水源,避免水土流失,另一方面,通过河道底部所产生的微生物来净化水土,提高水土自净能,改善水环境。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中的河道,不但是防洪排涝的重要通道,也是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要素和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生态城市过程中,必须要做好城市河道整治工作,需要多方面的专家、学者、工程师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打造良好的生态系统,创建良好的城市水文化风貌,既保持城市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又能够恢复城市生态系统,打造出亲水型的宜居生态现代都市。

参考文献:

[1]季永兴,刘水芹,张 勇.城市河道整治中生态型护岸结构探讨[J].水土保持研究,2001,8(4).

[2]汪恕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破解中国水问题的核心理念[J].中国三峡.建设,2004(05).

城市形象建设 篇12

建设海绵城市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城市雨水方面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充分吸取了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我们现在所遇到的这些矛盾,发达国家无一例外的都遇到过。随着工业化、机械化的大规模推进,过度地使用了征服自然的能力,但忽视了自然的强大报复能力,造成了今天城市中的种种矛盾。解决这些问题,发达国家都在观念上、行为方式上实现了转变。二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城市雨水方面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继承了我国的传统理念。我们的祖先早就提出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历来重视自然渗透,建设海绵城市是对传统理念的继承和发扬。三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城市雨水方面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可统筹解决城市中出现的诸多矛盾问题。城市中出现的地下水位下降、逢大雨必涝、山水林田消失、城市养护成本增加,以及对气象造成影响等问题,都可以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得到有效缓解。四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城市雨水方面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稳定经济增长的需要。据估算,海绵城市建设投资约为每平方公里1亿元- 1.5亿元,这是一个巨大的投资空间。面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建设海绵城市是重要的投资方向。把这件事抓好了,就是为党分忧、为国分忧、为民分忧。

建设海绵城市要实现重大转变。一是思想观念上要转变。雨水不是负担,是宝贵的资源。城市建设要从破坏生态转向恢复生态,这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根本。二是在行为方式上要转变。从原来的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治理,雨水当地收集、当地渗透,少形成径流;从原来的单一途径转向多途径,利用好河湖蓄水、马路渗水等多种方式;由重视结构性措施转向结构性措施和非结构性措施并重,抓好法律法规、政策、体制机制、科学管理、公众参与等一系列工作。三是在筹集资金方式上由政府单一渠道转向社会多渠道筹资。当前,社会资本十分充足,企业热情很高,要创新融资方式,把工作做到位,努力拓宽融资渠道。

海绵城市建设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确立目标。要争取把70%左右的雨水在当地积蓄、渗透,目标一旦确定,就不能动摇。二是要千方百计把雨水留下。要借鉴国内外经验,敢于发明、创造,因地制宜利用好自然恢复、人工工程等办法留住雨水。三是要推进区域整体治理。雨水的收集、渗透涉及方方面面,必须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统筹考虑、系统治理。不仅要划定区域,更要明确区域内的径流控制要求。借鉴国外做法,研究实施雨水排放收费制度,建立责任制。四是要总体规划,分布实施。要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要求,设置若干自然的、人工的工程项目,必须把目标要求工程化、具体化,一项一项抓好落实。五是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各个城市要切实把海绵城市建设提上工作日程,全面规划、全面建设、全面启动。

上一篇:确定对象下一篇:机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