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象文化传播

2024-12-07

城市形象文化传播(共12篇)

城市形象文化传播 篇1

良好的城市形象对城市的发展是一种积极的推动力量,主要体现为凝聚力、吸引力和辐射力。在城市文化价值和价值传播中,传播途径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媒介接触模式的主要因素有三个:一是受众对内容感兴趣的程度,即他(或她)感到这一内容与自己的利害相关;二是他(或她)对于这些内容中心议题的不确定程度;三是确定提供相关信息的可靠信源的费力程度”[1],文化传播的核心内涵就在于把城市价值推广出去,让人认知、让人相信、让人感动。

衡水作为冀中南中心城市,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衡水在城市形象传播中的做法、策略。

1 电视剧在城市形象传播中扮演重要角色

电视剧传播具有声像并茂、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特点。通过电视剧,观众可加深对其所展现的环境的认知。所以,影视剧成为大众和城市形象传播的有效桥梁。

衡水作为革命老区,在这里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安平县台城村特别支部,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境内的第一个县级机构一安平县委。所以,可以发掘革命题材,在电视剧中塑造衡水形象。比如,《平原枪声》等涉及衡水革命历史的革命题材电视剧,就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彰显衡水现代城市风貌、人文特色,离不开电视剧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的塑造。通过讲述当地群众的平凡故事,是日常生活的内化,是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的法则,典型人物展现了城市主题,彰显了城市精神。可以挖掘衡水市的典型人物,打造典型故事,突出城市人文风貌。其中,一些影视剧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营盘镇警事》中,以枣强县全国“十佳警察”、公安系统二级英模、大营镇派出所原指导员范党育为原型拍摄,全剧以质朴、真实的风格,讲述了范党育这位基层公安民警平凡而光辉的一生。

借助电视剧手段传播衡水形象,需要注意如下几点。第一,影视剧和城市形象的自身发展定位相结合。重视城市旅游发展和文化发展,通过城市主题的电视剧和相关文化产业链条,深层次传播城市形象。如在电视剧中展现衡水湖旅游和九州之首文化、董仲舒文化、老白干文化,可以勾勒出独特的城市形象。第二,有主动宣传衡水的意识,挖掘影视剧和衡水城市的结合点。

2 体育赛事与城市形象传播

体育赛事是城市形象建立和传播的有效载体,是中小城市形象塑造的重要方式。2012年,衡水市借助衡水湖国家级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优势,举办以“绿色马拉松”为主题的国际赛事,该赛事连续三次被中国田径协会授予“金牌赛事”荣誉称号,推动了旅游、交通等行业的发展,已成为衡水的一张城市名片。以此赛事为契机,进行相关宣传报道,能使更多的人了解衡水,从而塑造衡水形象。

在体育赛事中塑造城市形象,要做到如下三点。第一,准确定位衡水形象,即打造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和现代城市气息的水市湖城形象。如开通马拉松专题网站,对赛事进行全方位报道,从文字、图片、视频,内容等各方面,对其历史文化底蕴、衡水湖湿地建设等进行报道。第二,加大新闻报道的力度和跨度。比赛的前期和后期,城市的关注度较低,此时可以发掘文化、旅游、历史等与赛事相关信息进行报道。第三,报道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展现城市人文面貌。如医疗卫生保障、赛事典型人报道,挖掘有代表性的城市人文精神。

3 衡水社会公益活动与城市形象传播

为避免城市建设一般化、雷同化的倾向,可以借助社会公益活动,打造独特的城市品牌。衡水市不断深化“善行河北·厚德衡水”主题实践活动。如“情暖衡水·为爱助行”公益活动、“让爱飞翔,共创辉煌”NLP智慧学院第24届大型公益活动,还有衡水公益网、衡水好人网等多种公益形式,这些公益活动在提高城市美誉度的同时,也树立了衡水的良好形象,衡水市被选为2014-2015年度全国“十大幸福城市”。

社会公益活动在城市形象传播中的措施有如下三点。第一,加大政府政策、资金的支持,提高公益组织的公信力。第二,充分利用涌现出的全国道德模范林秀贞、王文忠、全国抗震救灾模范吴殿华、衡水爱心小分队队长侯宝明等典型人物的“名人效应”。第三,拓展公益文化传播途径,借助微公益、网络公益所带来的蝴蝶效应,强化城市传播。

摘要:良好的城市形象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标志,而文化传媒是突出城市形象和品牌的重要的传播途径和方式。本文从影视剧、体育赛事、公益活动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塑造衡水城市形象提供有效的路径。

关键词:城市形象传播,电视剧,体育赛事,公益活动

参考文献

[1]麦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城市形象文化传播 篇2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中国城市主题文化网 更新日期: 2007-7-10

城市是文明的产物,又是文明的生成地和文化的土壤,而现代化城市的发展一刻也离不开文化。文化既是民族精神的结晶又是民族发展的动力源泉,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能为一个城市在综合竞争中提供巨大优势和不竭动力。因此,城市文化在现代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塑造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地位,彰显城市魅力,培育城市特色,发掘城市文化,构筑城市理念是将城市文化理念融入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必经之路。

步入21世纪,我国各大城市逐步融入现代化发展的大潮中,开始面对面地竞争资金、人才和市场。在这一社会背景的深刻影响下,“经营城市”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构建城市品牌也正在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当前,青岛已经拥有相当数量的知名品牌,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深远影响。有人说青岛的工业知名品牌要远远大于城市品牌,这固然是青岛城市经营中的优势和成就。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在激烈的角逐中,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大小将直接决定这个城市的经济活力与繁荣程度,也最终决定这一城市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优势,因此构建强大的城市品牌与发展品牌城市双管齐下,才能够更好地发挥青岛的优势,推动青岛早日跻身世界名城行列。

纵观青岛的历史和现实,可以说青岛是在海洋文化产生之后才发展壮大起来的。青岛文化从产生之初就受到海洋文化的滋养,具有明显的海洋文化特色。虽然目前青岛的文化积淀还不够深厚,但青岛文化中所包含的海洋文化特色,顺应了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发展潮流,有利于青岛文化的未来发展。因此,在建设青岛城市品牌的过程中,发扬海洋文化优势、构建以海洋文化为中心的青岛城市品牌对于青岛未来的发展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得天独厚的历史条件和自然优势

青岛的海洋文化由来已久,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为今天青岛发展以海洋文化为核心的主题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历史上看,青岛的文化在发展中融入了海洋文化、异国文化和移民文化,使其具有源的双重性和流的多样性。从文化渊源讲,青岛的文化源自于儒家与道家文化,在既往的文化历史上深受大陆文化影响。青

岛地处齐鲁之邦,与儒家圣地曲阜相距不远,在地域上有受儒家文化熏染的便利条件。从远古至近代,青岛地区出现了三次大的文化交流,东夷文化与夏商文化的交流,以儒家文化为主的齐鲁文化与道家、佛家文化的交流,近代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绵绵不绝的文化交流形成青岛儒、道、释,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各大宗教以及中西多元文化共存、共荣的独特文化格局,青岛的历史几乎是中国历史的完整缩影,却更集中更典型地反映出其独特的多元文化格局。

从居民构成上来看,早期的青岛移民,也大多来自山东省内,他们的子孙后代,在思想深处始终有儒家思想的痕迹。地域上的便利和移民主体的本土化特点决定了儒家文化是青岛文化的渊源之一。但由于青岛地处沿海,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青岛较之内陆地区更多地接受了海洋文化的甘霖。同时,青岛早期的移民,还有少量来自沿海和内地的其它省份,他们共同形成了青岛早期的移民文化。对于外来文化和移民的接收、涵纳恰恰反映了青岛文化中具有海洋文化开放性、融合性的特点。

从自然条件看,青岛坐拥碧海青山,是我国北方天然良港。城市的三大支柱经济:港口经济、旅游经济、海洋经济无不与海洋文明息息相关。因此,海洋文化对青岛城市精神层次上的影响也日渐突出。青岛山、海、城浑然一体,海洋文化已经融入了青岛的城市建设、城市生活和城市精神当中。

二、发展海洋文化的积极意义

正如企业经营靠企业文化,城市经营要靠城市主题文化。追溯一个城市在其发展历程中的文化渊源和文化背景,不仅可以寻觅到城市精神的文化内核,还可使城市精神植根于丰厚的文化土壤之中,从而提升城市精神的文化内涵。城市主题文化属于经营城市的一门最前瞻的学科——政府软科学技术设计系统。根据城市历史发展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区域经济环境等特质,通过系统分析、科学论证、战略决策对城市的各种景观特质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形成城市主题文化。从而有利于形成城市文化良好的发展态势、科学的发展格局、打造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使之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品牌。由此使整个城市的经济、文化在城市主题文化的宏观调控和微观运作下科学、有机地运转,在城市之间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青岛现在适时地提出增强海洋意识,弘扬、研究海洋文化,对于构建积极合理的城市主题文化具有重大意义。历史已经证明,海洋从未间断地给我国带来“渔盐之利、舟楫之便”的经济利益。中外文化的交往,亦多通过海洋而来。在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中,海洋文化也是重要的一部分。纵观当今世界上的大中城市,凡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大多是位于大陆腹地和海洋腹地的交接点。今天,面对全球多极化发展的时代,青岛要实现与世界的接轨,海洋仍然是重要通道。对此,青岛近些年来适时提出的海洋强市的新观念就是基

于海洋文化的理念。但是“海洋强市”应该是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军事和海洋文化实力的综合体现,而目前对于青岛来说,海洋文化基础构筑还是远远不够的,尚未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青岛要建设海洋强市,就十分有必要深刻认识、总结和研究海洋文化,逐渐构筑坚实的海洋文化基础,将海洋文化打造成青岛闪亮的城市品牌。

三、深化海洋文化主题,打造青岛海洋文化品牌

城市品牌战略规划并非综合性的整体规划,它是在功能层面与经济、环境、社会、政府等战略平行,并协同作为城市发展战略职能的一部分,在实现自身目标的同时,促进城市发展目标的实现。城市品牌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建设:整体品牌和旅游品牌。整体品牌是对某一地理位置的政治、经济、人文、自然等多方面的综合,以提炼出城市品牌核心,并以之对全体品牌受众,进行品牌体验管理。旅游品牌从功能角度出发,为某区域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服务,其体现的是一个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文风俗的独特吸引力,进而对旅游业经营者、游客的整体体验进行管理。城市品牌战略是城市有目的的通过物质手段作用于受众的精神以及心理层面的所有方法、手段的整合,而社会、经济、环境、政府等城市战略则在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建设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以及物质财富,与品牌战略的紧密结合构成城市发展战略形成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实现城市的近期、中期、远期发展目标。

城市生活/城市文化 篇3

八卦·巨资

小心垃圾泄露你的机密!英国一份调查显示,97%的英国家庭曾把写有亲朋名字和住址的纸片扔到垃圾箱,1/3的家庭扔过写有信用卡号甚至银行账户细节的纸片,这都会为犯罪分子利用他人身份诈骗提供可乘之机。

现在在巴格达清洁王是高危职业,捡垃圾时,不小心就能引爆一个路边炸弹,或者发现武装分子埋伏在垃圾堆里,所以很多地方垃圾成山也没人去清理。只有一些在战争中失去家园的孩子,才以捡拾垃圾维持生计。

俄罗斯现首富、英国切尔西足球俱乐部老板罗曼·阿布拉莫维奇因地下情曝光而面临离婚案,他的妻子伊莲娜准备和丈夫打一场有史以来金额最大的离婚官司。据悉,阿布拉莫维奇名下的财产高达们。亿英镑,如果伊莲娜胜诉,她将获得55亿英镑的离婚赔偿,远远打破此前离婚赔偿10亿英镑的最高纪录。

在美国加州,卡梅隆·迪亚兹男友贾斯汀·汀布莱克最近斥资800万美元在好莱坞半山买下豪宅,欲与卡梅隆共筑爱巢。占地13530平方英尺,共有6个卧室、10个浴室以及一个室内游泳池,四面绿树环绕,风景优美。看来,有钱人不光离婚值钱,爱情也价值不菲。

城市文化

时尚·巧克力

巧克力不仅可以吃,还可以美容呢,在意大利的佩鲁贾举行的第13届欧洲巧克力节上,主办方推出了巧克力美容坊,爱美的女士们在这里,可以享受到以巧克力作为护肤美容品的各种服务,从巧克力按摩、美甲,到护发、发型设计,将巧克力有益健康的一面充分展示出来。

在日本东京,巧克力的科技含量陡然上了一个新台阶,瞧,一部手机正在阅读一块巧克力上了二维条码网站信息呢。这种新型的巧克力可用于送礼等用途,目前限量销售500盒,每盒售价25000日元,包装1050日元。

发现·喝酒

美国最新研究发现,下班后常出去喝一杯的男性,比从不喝酒的男同事,工资要高出10%,而适度喝酒的女性,则比从不喝酒的女同事,工资高出14%。专家指出,常和朋友、同事喝酒的员工,社交能力较强,推杯换盏间,也有更多向别人学习的机会,所以在事业上更容易成功。

城市文化遗产与城市文化 篇4

城市是人类在历史文明发展进程中改造自然的基础上创造的聚居地。在这一改造和创造的过程中, 正如著名的“文化景观学派”所认为的那样, 任何文化景观的塑造过程, 既离不开自然因素也必然体现人的思想和行为, 反应出人类自身知识以及思想的演进。可见, “城市”与“文化”之间具有如影随形的亲密关联, 既可以说城市是人类文化的产物, 同时又是人类文化的载体;而人类文化则是城市得以发展的内在力量和品质, 二者共同滋养和培育了“城市文化”。可以说, 在历史过程中成长起来并遗留至今的城市文化遗产, 既是城市过去文化的结晶, 又是城市当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市本身亦可整体地视为一个综合的文化遗产体系。

二、城市文化遗产是城市历史的见证, 是城市特色的独特体现

城市如人, 有其诞生、发展的历史过程, 而文化遗产记录了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 既体现了不同时期特有的建设风貌, 又遗留下了不同时代的人们在城市中的生活足迹。这些历史的风貌和足迹往往是无所不在的, 甚至也可以说是“最为普普通通”的。但正是这“无所不在”亦“最为普普通通”的文化遗产, 却以其独特性、不可复制和不可再生性, 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独一无二的发展见证, 甚至成为一个城市及城市所在地区的重要象征和代名词。

三、城市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

文化被誉为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这一点已经成为许多大城市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均衡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他的著作《文明的冲突》中提出, “世界上众多国家随着意识形态时代的终结, 将被迫或主动地转向自己的历史和传统, 寻求自己的‘文化特色’ (或者叫‘文化认同’) , 试图在文化上重新定位”。这实际上预示了未来的世界城市竞争将是以文化为主导的竞争, 文化建设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目前甚至已被提高到“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作为城市发展独特见证的文化遗产资源, 更是具有多方面的资源效应, 在城市形象宣传、历史文化教育、乡土情结的维系、文化身份的认同、生态环境建设、和谐人居环境的构建等多方面具有综合的价值。

四、城市文化及其遗产是城市所在地域、民族以及国家文化的杰出代表

城市文化遗产不只是所在城市的重要文化组成部分, 而且是城市所在地区、民族甚至国家文化的杰出代表。从我国城市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来看, 城市的分布格局、发展规模以及发展程度甚至发展命运, 基本上都与城市所在地域以及辐射范围的区位、资源、交通、生态等诸多因素相关。那些延续时间长、发展好而且能够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的城镇, 往往是一个地区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 虽然城址有所扩展或就近迁移, 城市规划建设有继承也有发展, 但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却形成了千丝万缕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联系。经过历朝历代积淀而且幸存下来的文化遗存, 无疑就成为了城市所在地区、民族乃至国家历史文化的优秀代表。

五、对城市文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1、面对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之势, 城市的文化建设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的渊源, 重视区域文化的差异, 重视文化的多元保护, 并将这些理念切实地贯彻到城市的宏观发展战略以及具体的规划建设当中。

从当前很多城市的发展思路来看, 对文化建设以及遗产保护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 纷纷在制定各自的文化发展战略以及各级遗产保护规划, 但是保护的过程以及成效并不乐观。其症结既在于保护规划及其方案本身前瞻性、可行性不够, 同时也在于规划的落实、监督、管理、评估等工作的匮乏, 一方面使得规划难以经受时间的考验, 同时人为调整和改变的随意性都很大, 甚至学术层面的深入评析和讨论也难以见到, 这就导致了规划难以提高, 亦难见成效。

2、文化发展和遗产保护的视野要开阔。

“城市文化”及“城市文化遗产”分别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而且包含着物质、精神、行为和制度等多层面的意义和特征, 因此文化发展和遗产保护绝不只是单纯的建设行为和技术行为, 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综合的文化继承与创新工程。以遗产保护为例, 在资源认识方面既要加强物质文化的保护, 又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既要加强地上文化遗产的保护, 又要加强城市考古工作, 保护好地下遗产;既要重视可视性强的上层精英文化遗产, 又要重视那些“貌不惊人”但却代表广大民众生活甚至在城市发展历史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意义的遗产。而在保护方法和管理层面, 则要加强遗产保护领域各个环节的保护力度和协调合作, 并扩大保护和利用的领域, 既要加强政策、制度、法律保障体系的建设, 又要加强保护科研和技术的提高;既要加强国家层面的保护力度, 又要引导广大公众的参与, 并积极参与国际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凡此等等, 都需要增加我们工作的广度、深度以及成效。

3、要加强文化建设及遗产保护研究。

文化建设以及遗产保护只凭一腔热情还是不够的, “好心办坏事”所引发的建设性或保护性破坏屡有耳闻。尤其在遗产保护领域, 一些短视、庸俗和过度的开发行为, 不但不能揭示遗产所具有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而且往往造成一些不可逆转的破坏。因此在开展具体工作时, 务必要坚持保护的基本原则, 并加大人力、资金的投入, 探讨符合遗产保护的原则及方法, 一方面要善于学习国际文化建设以及遗产保护领域已有的而且比较成熟的先进理念和保护原则;另一方面, 也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探索符合国情及本土的建设和保护途径,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建设和保护体系。

论城市文化与城市个性 篇5

论城市文化与城市个性

文化是城市个性的体现,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文化在现代城市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城市化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而城市建设趋同化现象却十分严重,亟需科学的城市文化理论支撑.因此,明确城市文化的概念、构成要素和特点等基本理论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作 者:李坚 李锐 LI Jian LI Rui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长沙,410081刊 名:湖南城市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CITY UNIVERSITY年,卷(期):27(3)分类号:G05关键词:城市 城市文化 城市个性

城市形象传播中的媒介策略 篇6

摘 要:伴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丰富多样的媒介平台为受众提供了广阔的获取信源的渠道,因此,在城市品牌形象的传播过程中,仅仅依靠单一媒体的宣传已然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更无法全面、立体的展示出城市形象。而此时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与发展,很好地弥补了传统媒体在传播技术和传播形式等方面的缺陷,为城市形象的传播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渠道。所以,在未来城市形象的传播过程中,充分发掘新媒体传播技术,将新媒体技术与传统媒体相结合,发掘各自的传播优势,更好地为城市形象传播服务,是未来城市形象传播过程中应积极实践的优质传播形态。

关键词:新媒体;城市形象;传播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152-02

城市形象是指一座城市的整体风貌,包括城市建筑风格、社会环境,市民的人文价值观念等,是城市展示给公众的综合性物质和文化形象[1]。我们可以把城市的形象比做一件工艺品的设计图纸,这件工艺品不仅要依照图纸设计出来,更要通过各种销售渠道把它销售出去,让消费者认可这件工艺品的艺术价值并积极主动的购买它,利用媒介传播城市形象,已经是城市形象传播的一种重要策略,而且这种传播实践几乎实践了所有的传统媒体,而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发展,不仅突破了传统媒体的技术限制,更拓宽了宣传的深度和广度,是政府形象传播中不可忽视的生力军。

随着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张,大众很难对一座城市形成具象的体验和感知,而此时,媒体所具备的强大的视觉宣传效果和有效的传播手段,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甚至塑造一座城市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媒体是信息汇集和整理的平台,也是信息发布和传播的窗口[1],运用媒体作为城市形象传播的平台,不仅城市自身的品质得到升华,而且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有效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综合发展。

一、新媒体简介

所谓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主要输出终端,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语音数据服务、连线游戏、远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娱乐服务的所有新的传播手段或传播形式的总称[2]。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新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和移动媒体。

二、新媒体在城市形象传播中的运用

笔者就从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和移动媒体三方面来分别介绍新媒体在城市形象传播中的作用。

(一)网络媒体在城市形象传播中的运用

作为新媒体发展的代表和中坚力量,互联网彻底颠覆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模式。传播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缩短了信息传播周期;传播形态的多元化,增强了受传双方信息的交流,提高了传播效率;此外,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多元化等传播优势也是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因此,在运用媒体传播城市形象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门户网站、论坛、博客、微博等媒体形式进行传播。

其实将门户网站作为城市形象的宣传平台,已经在很多城市开始运用,比如上海、广州、福建等一线城市,这种传播手段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通过生动形象的宣传视频、实景图片以及文字描述来宣传城市的发展理念和规划信息,更好的展现城市的风土人情、传播城市的历史文化、呈现城市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常见的门户网站类型有搜索引擎式门户网站,如百度、谷歌等;综合性门户网站,如新浪、搜狐等;地方生活门户网站,如每日甘肃网、青岛热线等,在城市品牌形象的塑造过程中,可以在不同类型门户网站投放与网站定位和受众定位相符合的宣传内容。例如,在搜索引擎式门户网站中设置“城市名片”(如百度百科),介绍城市的历史文化、地名来源、地理环境、行政区划、旅游资源、特色美食等情况,以扩大城市的知名度。在综合性门户网站中可以选择“城市”栏目,展示城市影像,宣传城市的政治、投资、热点新闻、旅游、文化等内容,让受众对城市有即时、全面的了解,借此扩大城市影响力、呈现城市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吸引游客。

(二)手机媒体在城市形象传播中的运用

手机媒体是通过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3],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认为,手机是有史以来最强大、最具潜力的媒介[4],手机媒体的互动传播优势,也使它成为城市形象传播的重要媒介平台之一。例如,可以将城市形象的宣传内容制作为视频、编辑成手机短信等形式发送给受众来宣传城市品牌,拉近城市与公众之间的距离,使公众产生亲切感。并开通关于城市形象传播效果的短信平台,让受众将个人对城市形象传播的意见和建议发送到该短信平台,即时了解传播效果、制定更好地传播策略。

(三)移动媒体在城市形象传播中的运用

移动媒体通俗的说就是移动状态下的媒体形式,主要是指利用数字广播电视地面传输技术播出,以满足流动人群的视听需求为主的新型媒体。因为移动媒体的接收终端主要是安装在各类汽(电)车、火车、地铁、飞机、船舶和电梯等交通工具上,所以又被称为交通媒体[5]。如在上海世博会时,政府借助地铁类移动媒体作为宣传平台,利用乘客在乘车时的空闲时间,循环播放政府形象宣传片,展示城市形象,并推介旅游资源,让人们无形中接受了城市品牌的形象,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有效性,给世界各地的旅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借助移动媒体,城市品牌形象传播必将迎来更美好的发展前景。

三、全国重点新区形象传播的媒体宣传策略

下面以合肥市滨湖新区为例,来研究在新区传播中新媒体相较传统媒体的应用比例。

(一)合肥滨湖新区的定位

合肥滨湖新区是合肥市“14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主城、四个外围城市组团、一个滨湖新区),于2006年11月开始建设,坚持“世界眼光、国内一流、合肥特色”的总体要求,突出“独具魅力、生态环保”理念,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快节奏建设。

新区的核心功能体现为行政办公中心、商务文化会展中心、省级休闲旅游基地和综合居住等。它是以省级行政办公为领航功能,以省级旅游度假基地、会展中心为主导功能,以文化体育为互补功能,以研发创意、教育培训为特性功能,以生活居住、商业服务为支撑功能的多元功能复合互动的综合性城市新区[6]。

(二)合肥滨湖新区形象塑造与传播概况

1.积极开展对外传播活动,提升新区知名度与美誉度

2006至2010年间,合肥滨湖新区积极开展对外传播活动,如2006年春节前后面向全球的招标活动、2007年11月举行的大型招商推介活动、2010年9月滨湖世纪金源酒店接待中国500强峰会的嘉宾以及众所周知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滨湖》等,这些活动都为塑造和提升滨湖新区的形象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合肥滨湖新区媒介形象塑造与传播分析

在百度搜索里输入“滨湖新区”,共检索出相关的新闻稿件38 700篇,从中选了关注度比较高的26篇新闻,作为分析媒介对于滨湖新区形象的塑造与宣传样本。

在26篇新闻报道中,有10篇是关于新区建设的政策性的报道,有5篇着重报道了商业企业动态,有4篇是招商引资相关报道,有2篇是报道新区硬件设施建设的,2篇是软环境方面的报道,只有1篇是对社会各界关于新区建设的反映报道。其中,2006-2008年是新区建设的前期,报道主要以政策的宣讲为主,2010-2012年的报道比较关注招商引资和软硬件的建设,而2012年的报道以商业动态为主。

此外,在这26篇关于新区的新闻报道中,媒介的类型和区域的不同决定了媒介的宣传对象和宣传范围的不同。具体如表1所示。

在26篇报道中,有14篇报道由平面媒体报道,并由网络媒体转载的。可以看出,关于新区的报道,来自新媒体的报道量最大,不仅在大量转载平面媒体报道的基础上,还有关于新区的独家报道。从报道的区域性来看,26篇报道中,有10篇在全国性的媒体报道,5篇省级媒体的报道,20篇是在市级媒体的报道。

通过对统计数据的交叉分析,可以看出,平面媒体关注度最高的是政策解读类的新闻,有6篇;网络媒体关注度最高的是政策解读类的报道,两者的重点报道类别趋于一致。其次是招商引资的新闻两者都比较多。网络媒体还大量关注了商业动态类的新闻,主要是地产的推广,聚集人气。在报道区域上,全国级媒体、省级媒体和市级媒体都是对政策解读类的新闻给予了最大的关注度。市级媒体还比较注意招商引资类的报道。

四、结语

城市形象的塑造和传播是一个长期的、庞大的、全面的、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媒介传播策略必须基于整体的战略规划和指导。新媒体的出现,弥补了传统媒体在新区形象塑造与传播中的不足,不仅扩大了传播范围,增强了传播效果,而且其自身的互动优势,通过广泛采集基层群众的意见或者建议,为城市建设建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增强了内、外部的互动性,同时也扩大了城市的影响力。在未来城市形象传播过程中,要想取得更好传播效果,必须综合运用各种传播媒介,开展整合营销传播策略,不仅仅需要在媒介选择方面做到全方位、多渠道,更需要各媒介之间的相互沟通和配合。

参考文献:

[1]刘涛,延艳芳,陈艳红.廊坊城市形象的媒体宣传策略研究[J],大家,2012,(11).

[2]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3.

[3]匡文波.论手机媒体[J].国际新闻界,2003,(3).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年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EB/OL].CNNIC,2008-12.

[5]移动媒体的发展现状、问题和趋势[EB/OL].http://www.china.

com.cn/city/zhuanti/07chuanmei/2007-12/19/content_94023

56_2.htm。

[6]刘翠红,朱上林.合肥市滨湖新区的规划与开发建设[J].安徽建筑,2010,(2).

当代电视剧与城市文化形象的传播 篇7

一、电视剧在城市文化形象传播中的作用

电视剧是文化的一种载体, 反映着一定时代、历史、地域以及民族的社会文化现象, 进而表现其独有的文化价值观。因此, 城市文化是当代电视剧表现的重要内容。

(一) 电视剧是传播城市文化形象的有效载体

每个城市都有不同于其它城市的风土人情及其文化特征, 经过长时间的积淀, 渐渐形成了一个城市独特的文化个性。当代电视剧通过自身的传播彰显出城市文化特色以及城市个性, 进而为城市传播创造出独具价值的文化载体。1985年林汝导演的28集电视剧《四世同堂》为观众呈现出原汁原味的北京风情。那狭小的胡同、方正的四合院、纯正地道的京韵京腔以及庙会与天桥等等, 这都是典型的老北京民俗风貌。剧作从饮食文化、居住习俗、市商民俗, 再到家族、亲族、节日、婚姻、人生礼仪、交往以及信仰习俗等社会生活的诸多层面, 透出出浓郁“京味儿”。根据刘心武同名小说改编的8集电视剧《钟鼓楼》展现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北京市民生活百态。剧作塑造了各具特色的时代人物, 有驾着摩托车、穿着牛仔服、戴着蛤蟆镜、提着录音机的小青年, 还有扛包的、挖煤的、蹬三轮的、看门的、理发的等大老爷们, 更有文雅而又窝囊的知识分子、爱管闲事的老太太以及爱面子的旗人等等。而《血溅津门》、《苍茫》、《天津有拨高跷狂》、《三不爱》、《龙嘴大铜壶》、《大雨小巷》以及《天津卫》等津味十足的影视剧再现了天津卫的风土人情、市井生活以及仁人志士的精神风貌。剧中的大三沽、海光寺、天后宫、铃铛阁、望海楼、大小红庙、挂甲寺、老龙头火车站、万国大铁桥以及小洋楼等, 都具有浓郁的津味风格。27集大型军事战争类电视连续剧《谍战古山塘》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特殊战线人物的众生相, 重塑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气节和尊严。全剧画面唯美动人, 尤其是苏州的古塔、古村、古街、古桥、古巷、古镇和古建筑等都在导演马鲁剑的精心安排下, 不露痕迹地呈现出来。随着剧情的发展, 观众在荧屏中更是可以看到具有浓厚本土特色的“苏州元素”, 如评弹、书画、刺绣、园林等, 正如王蒙在《苏州赋》所说:“苏州的刺绣, 沉静的创造。苏州的菜肴, 明亮的喜悦。苏州的歌曲, 不设防的温柔。苏州的园林, 恬美的诗情。苏州的街道, 宁静的幻梦。”[1]

(二) 电视剧传播城市文化形象的优势

电视剧集视听觉手段一体, 通过影像、画面、声音、字幕及其它特效等传递信息, 给观众以强烈的逼真感以及冲击力。电视剧这种自身特有的强大魅力, 决定了它是当代最受欢迎的大众文化娱乐形式。当前人们对一个地区风情的了解, 对一个城市印象的记忆, 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对电视剧的观赏。2004年45集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的播出, 当年游客访问量就增长了近1.5倍。2007年“五一”黄金周, 乔家大院游客接待总量更是高达44.15万人次。根据韩国观光社的数字统计, 仅2004年11月份就有300多万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到韩国旅游度假, 而这些游客的主要旅游地就是韩剧《冬季恋歌》中的6大拍摄地:中岛、南怡岛、外岛海上公园、孔之川 (白栅栏路) 、湫岩海水浴场以及龙平度假村。2004年前往韩国的游客人数比2003年增长了37%, 韩国电视剧在亚洲的热播一度带动了韩国的旅游产业。同样, 随着《千里走单骑》、《一米阳光》、《钱王》、《玉观音》等一批影视作品问世后, 丽江美丽景色吸引了大批海内外观众和旅游爱好者, 仅2011年来丽江游客就已超过1000万人次。2012年8月, 于荣光导演的40集电视连续剧《木府风云》的热播再次带热了丽江旅游业, 据统计每天来丽江旅游的人数最高峰值达12万人次左右, 暑期平均每天游客量甚至高达10万人次左右, 比同期增长40%。9月, 由著名导演赵宝刚创作的都市青春励志电视连续剧《北京青年》, 先后在在北京、浙江、安徽、东方、天津5大省级卫视以及央视8套电视剧频道播放, 引起广大观众的热情关注。看过这部电视连续剧的许多观众发现, 该剧30集之后, 剧中的北京青年为了“重走青春”来到丽江, 居住在丽江古城的一家客栈内。随着剧情的发展, 丽江酒吧、客栈在荧屏中得到一一呈现, 引起了许多观众前往丽江旅游的冲动。

二、电视剧传播城市文化形象的核心要素

城市文化形象是社会公众对一个城市的综合评价和总体认识, 也是人们共同的一种心理感受。在电视剧中, 城市文化形象传播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层面:

(一) 精神:城市文化形象的核心和灵魂

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所具有的内在气质及其价值追求, 是体现城市个性风格的显著符号, 也是反映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一种抽象理念。因此, 在本质上来说, 城市精神就是城市的文化精神。广州和中原地区虽为五岭所隔, 但是广州文化在形成过程中吸收了不少中原文化及其海洋文化的因素。广州城市文化在对汉文化以及海洋文化实行兼收并蓄的过程中, 逐步形成出独特的广州文化, 造就了广州开放兼容的城市精神。正因为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较早开放的社会经济, 使得广东电视剧生产一度走在全国前列。《外来妹》、《商界》、《情满珠江》、《公关小姐》以及《英雄无悔》等一系列以现实生活为代表的粤派电视剧深受全国电视观众的喜爱。这些电视剧将镜头聚焦在当代沸腾的社会生活上, 为观众塑造出一系列在过去的文艺作品中前所未有的当代人物形象, 如打工妹、公关小姐、女企业家等。1991年由广州电视台推出的十集电视连续剧《外来妹》主要描述了六个从穷山沟赵家坳到广东打工的女性的命运。从《外来妹》起, 来自广东的电视剧开始对内地产生一次次的文化冲击, 人们从这些作品中看到了中国改革最前沿的动态。“外来妹”这一称谓也逐步走出广东, 成了全国通用的词汇。《公关小姐》是一部反映改革开放的主旋律电视剧, 故事反映了香港文化与广州文化融合的历程, 其中就透露出广州的自信与开放理念。《深圳湾》则从草根平民的视角, 以“一家人、一个村、一座城市”的精彩瞬间和缩影来讲述30年的社会历史变迁, 并将出身深圳石岗村的主人公赵山贵一家近半个世纪的兴衰史和变迁进行阐释。剧作展现出南国乡土的风貌人情, 具有南国风韵的美学特质。

恬淡与安谧的生活空间历来就适宜成都市民从深处打量这个世界。成都这座城市的“闲适”与生俱来, 体现的正是一种平易近人的市民文化以及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在全国各大城市都比较辛苦、比较浮躁、比较功利的当代, 成都人依然喜欢聊聊天、喝喝茶、泡泡吧, 似乎一直选择一种与当今市场经济不相协调的闲适生活。尽管这种生活也经常为它人所热议, 但成都毅然淡泊并坚定地自守从古到今, 任人评说。2002年火爆一时的网络小说《今夜请将我遗忘》由著名导演刘惠宁执导, 由年轻的编剧贺然改编为同名电视连续剧。剧作将那青瓦白墙的川西民居以及民宅小巷带入观众的视野, 让观众首先从特有的建筑风貌将成都与其它城市区别开来。吐火、变脸、顶灯等川剧绝活, 火锅、盖碗茶、川菜、露天夜宵等成都特有的饮食文化, 以及四川方言、四川清音以及蜀绣等, 这构成了成都这座古老城市音符, 让观众体验到成都那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而那成都鸟市、成都茶馆等场景也向观众展示出成都人独有的舒缓而沉稳的生活场景。

(二) 视觉:城市文化形象符号的直观感受

除城市精神、风俗习惯、行为准则之外, 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最重要的还有由城市的地理风貌、人造景观、建筑风格、文化雕塑以及广场道路等有形物质因素构成的视觉识别系统。“符号和符号被组成符码和语言的方式, 是任何传播研究的基础。”[2]作为一种消费性传播, 精细的形式呈现能使电视剧形成鲜明的视觉识别体系。江南水乡六大古镇之一的浙江乌镇可以说是一个完全的文化古镇, 它除了水乡古镇独有的廊街岸柳、深巷老宅、小桥流水以外, 还有茶馆、染坊、典当、戏台、道观、寺庙、书院以及名人故居。所以走进乌镇, 踏着那清冷的青石板, 信步于幽深的街巷和古老的民宅中, 人们就会觉得自己似乎走进了一部关于江南水乡特有文化的线装书。在20集电视剧连续剧《似水年华》中, 那一幅小桥流水静谧的画面, 撑着油纸伞步履轻缓地在青石板上, 忘记喧嚣, 那古老与沉静, 时光与流水, 悠然与斑驳组成一副天然的图画, 这就是诗化的江南水乡。当电视剧中的文 (黄磊饰) 与英 (刘若英饰) 在夜色中沿着乌镇那石板路的一路谈心, 乌镇的美丽不经意地缓缓展现, 他们走上逢源双桥, 暗生情愫。在缓慢而流畅的镜头摇摆下, 宁静幽远的小桥流水完全满足了当代人对于江南水乡的想象———精致、典雅、端庄、温和、玲珑且剔透。古镇书院是温暖而明亮的阳光灿烂, 逢源双桥是清冷而朦胧的暮色弥漫。一个台湾时装设计师、一个江南小镇的图书管理员, 因为偶然的一次凝视, 开始了数天的爱情, 最终彼此成了一生最永恒的思念。过程并不惊心动魄, 但结局却刻骨铭心, “就像一粒墨滴一样, 在这醉人的水墨画卷里慢慢渗开, 让人惆怅, 又不由砰然心动。”2004年, 由刘若英、赵文瑄主演, 根据张爱玲生平撰写的传记《她从海上来》而改编成的24集电视连续剧《上海往事》, 展现的是一代才女张爱玲的传奇。故事同样取景于浙江乌镇的小桥流水, 当曲终人散, “胡兰成”和“张爱玲”要黯然分手时, “胡兰成”坐在台阶上, 拿一把油纸伞, “张爱玲”倚在河边廊柱上, 身着蓝色旗袍, 一条乌篷船缓缓地穿过两人身后的小桥下, 和两人的爱情一样走到失了踪影, 诗意的乌镇美景, 刻骨的恒久爱情, 留给观众无尽回味。

(三) 市民:城市文化形象的主要承载者

在历史上, 上海住所主要是由弄堂组成的, 而弄堂也最能从底层, 从日常生活的层面反映上海历史的风貌。可以说, 弄堂就是上海这座城市的生命和依托, 它的存在就是上海这座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 要表现上海的文化气质以及精神内核, 弄堂儿女无疑是一个最佳的视角, 因为它凝聚了上海文化市俗、优雅、精致以及坚韧的特质。在35集电视连续剧《长恨歌》中, 上海弄堂里那盘环的过堂, 沧桑的石板路, 还有时不时飞过的群鸽, 每一样都是上海弄堂独有的载体。剧中的主角王琦瑶是个典型的上海弄堂女儿, 她的一生是上海弄堂随处可见的普通女性, 是由无数琐碎小事堆砌起来的一生。全剧所叙述的事件尽管是以一种散漫的状态呈现着纷繁复杂的历史生活, 但在荧屏中, 观众依稀可以看到这样一组反映时代变迁的材料:“一九四六年, 上海革命力量已有纵深的趋势。”“一九四八年春天, 王琦瑶住进爱丽丝公寓。这是内战烽起, 前途未决。”“一九五七年冬天, 外面的世界正在发生大事情, 和这炉边的小天地无关。”“一九六0年的春天是个人人谈吃的春天。”“一九六六年, 程先生是夏天最早一批自杀者中的一人。”“一九七六年, 历史转变带给薇薇她们的消息, 也是生活美学范畴的。”尽管这里涉及的时间和事件与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有着紧密联系, 但这些又毕竟只是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在导演丁黑巧妙安排下, 主角王琦瑶始终有滋有味地过着自己的生活, “外面的世界正发生大事情, 和这炉边的小天地无关, 这小天地是在世界的变角上, 或者缝隙里, 互相都被遗忘, 倒也是安全。墙外飘着雪, 屋里有一炉火, 是什么样的良宵美景啊!”这就是王琦瑶的典型心态。她的生活场景其实是一种富有个性的凡俗空间, 但无论其艰难拟或平淡, 都不与政治生活有着直接关联。与此同时, 王琦瑶这类上海弄堂里的普通市民也不曾对政治社会历史的形成发生什么作用, 她们似乎只是演绎着属于自己个人的历史。

北京的胡同作为北京古老文化的载体, 具有一种永恒的魅力。由于民族传统的恋土守护意识, 北京人对胡同有着一种特殊感情。因此, 胡同是了解北京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的最好形式。20集电视连续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镜头里充塞着大杂院、胡同、筒子楼的空间影像。主人公张大民在家里兄弟姐妹五人中排行老大。早在张大民刚懂事那年, 父亲就因公伤突然去世, 寡母拉扯着孩子们挤在大杂院两间的狭小屋子里勉强度日。确实, 作为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厂职工, 张大民要维持这一家人的生计, 还要帮助寡母支撑着这个家, 其艰难可想而知。不过, 京味生活艺术有着广泛的宽容度, 在世俗生活中寻找趣味, 升华出精神创造, 这就是京味文化的独特之处。“为了北平人的‘老三点儿’, 吃一点儿, 喝一点儿, 乐一点儿, 就无处不造成趣味, 趣味里面就带有一种艺术性, 北平之使人留恋就在这里。”[3]在胡同里生活的贫嘴张大民就富有这样的精神, 底层小人物浑身解数在世俗生活中努力生活, “一口粥也要喝出滋味”。这里依稀可辨出一种生活艺术来, 这与传统京味的生活艺术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脉相通的。

三、电视剧传播城市文化形象的途径

美国传播学学者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一书中指出:“直接面对的现实环境实在是太庞大、太复杂、太短暂了, 我们并没有做好准备去应付如此奥妙、如此多样、有着如此频繁变化与组合的环境。虽然我们不得不在这个环境中活动, 但又不得不在能够驾驭它之前使用比较简单的办法去对它进行重构。”[4]在具体的实践当中, 电视剧对城市形象的传播, 主要路径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 通过特定主题表现出来

在中国历史上, 那些古老的当铺、票号、商号、钱庄, 正是山西晋商留在历史上的特定符号与印记。晋商之所以兴盛, 就在于它核心的价值观是诚信。近年来, 山西省有关部门着力利用电视剧打造山西城市形象, 宣扬山西晋商文化和晋商精神。电视剧《日升昌票号》以反映当年山西平遥日升昌票号创办、鼎盛、衰败的发展历程为题材, 着力塑造雷履泰、毛鸿翙等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全剧贯穿晋商时代别具特色的中国文化精神, 热情讴歌“诚信为本”的晋商理念与传统。电视剧《乔家大院》的主角乔致庸为实现青年时代货通天下、汇通天下的宏愿, 在家族内部、商家与商家、达官显贵、朝廷和土匪、太平军之间, 展开了一场错综复杂的斗争。作为中国经济界自发出现的票号业领袖, 乔致庸还和其它票商一起, 在早于外国银行进入之前, 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实现了汇通天下的宏愿, 为民族商业树立了榜样。整部电视剧贯穿着“诚信”这种精神, 随处可以看到晋商诚信的影子, 尤其是剧中众人给乔家复字号赠送的“诚信”匾额, 显得分外醒目。

继请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城市宣传片“成都, 一个你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之后, 成都为打造自己的休闲文化, 制作出一系列具有成都特色的主题电视剧“成都三部曲”。由罗雷导演的《芙蓉花开》是以成都人文与历史、城市风貌为背景, 以成都美食文化为线索的一部情感剧。全剧以一个川菜世家的风雨变迁为线索, 演绎蓝家大院两代人的爱恨悲欢, 进而再现出大时代背景下成都天府之国的“川菜文化”和“宅院情结”。《成都往事》则通过对梅冰心、雍雅、雍和、雍然以及小蓉等几位不同年龄成都女性情感生活的展露, 集中展示成都女性对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执著以及面对背叛的宽容与面对艰难时的坚韧。全剧用成都女人解读成都, 侧重再现成都女人的情感历程。据称, 第三部《烟雨雾》将紧扣成都这个大时代脉搏, 用成都男人解读成都。可以说, “成都三部曲”从三方面解读成都, 这是继现代文学家巴金先生“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之后, 专门以成都这个城市为一定背景而打造的电视剧三部曲。

(二) 作为故事的空间背景

一些电视剧为了反映特定的社会文化面貌, 往往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自然以及人文景观作为拍摄对象。借助33集电视连续剧《夜幕下的哈尔滨》, 黑龙江将自己的省会由一个重工业基地打造成了休闲旅游之地。这部电视剧将哈尔滨的人文景观巧妙地融合于电视剧中, 既具有东北重镇的历史厚重感, 又展示出哈尔滨的历史人文景观。地处西北的宁夏, 利用广阔、粗犷的地貌资源以及当代著名作家张贤亮的名气, 在距离省会银川10公里的沙头堡建起了中国首座影视拍摄基地。从这个影视基地诞生了《红高粱》、《菊豆》、《新龙门客栈》以及《大话西游》等一大批优秀影视剧, 从而向世界展示出宁夏独特的地理风貌和纯朴的民族文化。23集电视连续剧《茶马古道》为观众展示的是一个韵味十足的少数民族白族日常空间:主角尼玛次仁先是在大理古城三塔下拜祭山河, 而塔身上“永镇河山”四个字鲜明地烘托出抗日的主题。随后白族群众用舞动龙、狮和白鹤, 打起霸王鞭等绕三灵的方式将主角尼玛次仁及其马帮从大理古城三塔下一直送到古城外。这个本来寻常的生活场景, 因为有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白族民俗风情、人文景观以及独有的自然景观而变得神奇且充满魅力。40集电视剧连续剧《风雨西关》开场便是金黄色的“纯真年代”, 有着雕花矮墙、水磨青砖、学士大门、琉璃瓦片的西关大屋, 还有沙面、上下九、大沙头熟悉亲切的地名, 配以南粤小调插曲, 老西关风情那唯美的景致跃然荧屏。

(三) 借助特定历史人物以及事件

当代电视剧比较关注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 通过建构“过程———事件分析”的空间话语叙事, 赋予历史人物以及事件一种城市空间性的结构。18集电视连续剧《羊城风暴》由国内著名女导演蔡晓晴执导, 广州军区专业作家傅建文和节延华创作编剧。全剧围绕“广州起义”这一特定的历史事件为主线, 全面展现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之后,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震动世界的武装起义。剧中除了叶剑英、李济深、汪精卫等真实历史人物之外, 还加入了数位虚构的人物来充实这段悲壮历史的灿烂风情, 使得全剧具备浓厚的岭南文化特色以及曲折感人的故事情节。《木府风云》讲述了明代云南纳西木氏土司在当地统治时期, 木氏家族内部血雨腥风的争权夺势和权力更迭的爱恨情仇。阿勒邱身负家仇潜伏木家二十年, 心机城府极重, 依然褪不去天生的善良纯真。嫁给爱人木增后, 阿勒邱忍辱负重并与各种势力人物暗斗斡旋, 最后带领木家突围困境, 获得信任与尊重, 从而化解仇恨成为木府当家女主人, 再现出一段传奇女子的情仇爱恨。该剧在云南丽江取景, 围绕历史上丽江木氏家族的风云变幻为题材, 以木府为背景, 充分展现丽江优美的自然景色、古代建筑、历史以及云南纳西族的丰富多彩民族文化风情。

城市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如何建构城市文化形象, 推销城市品牌已经成为许多城市文化产业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电视剧作为与人们最息息相关的媒介艺术形式, 也是城市文化形象传播的天然载体。因此, 当代城市管理者可以通过电视剧媒介确立自身的大众地位, 展示城市文化的风貌, 塑造并传播城市文化的灵魂。

参考文献

[1]王蒙.忘却的魅力[M].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5:160.

[2]约翰.费斯克.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M].李彬, 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4:258.

[3]刘宁波, 常人春.古都北京的民俗与旅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6.

城市形象文化传播 篇8

辽宁地域形象的影视塑造与传播实践可以说起步早, 特色鲜明, 收效明显。早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 《老道口》、《篱笆女人和狗》等多部反应辽宁城乡群众生活的影视作品就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进入21世纪后, 《刘老根》、《乡村爱情故事》等一系列以辽宁农村生活为题材的方言剧热播, 在全国范围内树立了辽宁地域文化特别是乡土文化品牌。影视文化嵌入式广告的传播方式, 已经超越一般的政治、经济手段, 成为辽宁形象构建与向外输出的强有力的策略。

但同时还应看到, 目前影视语境下辽宁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仍有如下几个方面有待改善:

一, 从数量来说, 无论是展现辽宁社会生活的作品还是在辽宁拍摄、制作的作品, 都不多。新世纪以来我国生产的影视剧, 历史剧中难觅辽宁踪影, 年代剧中仅在闯关东和抗战等题材中涉及到辽宁, 当代生活剧则集中展现几个一线城市, 辽宁形象几近消失, 只有农村剧竞争中辽宁品牌初步树立了自我风格, 确立了存在感。总体来说在地域影视营销领域辽宁逐步走向边缘化。

二, 从内容方面来看, 现有作品视角还不够丰富, 不能完全反应新时期辽宁城乡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

首先, 作品多展现乡村生活, 对城市、城镇群众生产生活涉及较少, 与辽宁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状况不相符。最近几年辽宁能够形成品牌、产生较大社会反响的影视剧主要是《乡村爱情》等书写新时期辽宁农村经济社会建设和黑土地的农家生活的作品, 但同时期辽宁各地城市生活的繁荣多彩却鲜少有所反映。进入21世纪, 我国社会最大变化之一是逐渐走入城市社会,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 辽宁城市化率始终处于较高水平, 其中沈阳都市区和大连都市区无论从人口、经济还是生活的角度, 城市化率均已经超过60%, 城市生活呈现巨大感召力。但遗憾的是, 影视作品并未充分展现包括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方式和观念变迁、以及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等辽宁城市化进程取得的各方面成就。随着辽宁城市人口规模的不断壮大、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越来越多的人们尝试着更多样化的人生选择, 形成了更活跃和广泛的社会流动, 面临着更陌生的迷茫和困境, 也共同创造着更美好繁荣的城市生活图景。这一社会变迁一定有着各种各样的故事, 但这些故事和它代表的广阔人群, 在影视语境下的辽宁形象中却常常失语。城市空间被乡土世界不断挤压、遮蔽, 丧失了辽宁形象战略作为重要公共话语体系的作用。

其次, 无论从深度和广度来看, 对工业题材的探讨均不充分, 与辽宁工业大省的真实特色不相称。辽宁不但在经济领域以工业立省, 更应该在文化领域引领工业文化的旗帜。工厂是城市中具有标志意义的重要意象, 城市变迁与工业发展紧密相连。在表现工厂与工业题材以及体现城市现代性衍进方面, 近年来只有《大工匠》、《漂亮的事》和《钢铁年代》等几部作品具有较广泛的受众群体, 能形成一定社会舆论。而这为数不多的尝试, 也主要聚焦于辽宁工业过去的辉煌和变革时期的辗转与奋斗, 对辽宁在全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背景下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工业升级, 特别是沈阳和大连经济区逐步呈现后工业时代特征的社会发展现状, 缺少关照。

三, 从影视传播方式来看手段单一, 缺乏主动意识。城市与影视文化的结合一般有以下几种:一是以城市空间为影视剧背景, 进行自然生动的空间植入。2008年都市爱情题材贺岁电影《桃花运》全程在大连拍摄, 明星云集故事精彩风景美丽, 在国产电影中算得上佳作。《桃花运》能选择大连本该成为宣传辽宁都市风采的绝好机会, 但由于城市经营者缺乏影视营销的敏感性与主动性, 错失良机。二是城市主题电视剧, 或者以城市为故事发生地, 以当地人生活为素材, 这一方式已经被农村题材影视作品反复采用, 但在城市宣传中很少尝试。此外, 以影视剧产业发展带动城市相关产业链、促进城市形象传播等方式, 在北京、上海、杭州、重庆等地已蔚然成风, 但在辽宁进展缓慢。

综上, 对加快影视文化服务辽宁城市形象战略, 我们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 将影视营销纳入辽宁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体系, 作为政府长期支持的城市形象宣传策略。为了增强辽宁都市区的对外吸引力与对内凝聚力, 需要政府部门全面精准的构建辽宁城市形象。影视营销对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与传统单向度方式相比, 具有隐蔽性和多样性, 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能具体、鲜明而有个性的展现城市形象, 对城市内外宣传起到美化作用和聚焦作用。[2]以赵宝刚导演作品 (如《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北京青年》等) 为代表的青春都市剧的热播, 短短几年就成功营造了北京作为国际都市现代、时尚、前卫与传统并存、充满激情与机遇的城市形象, 受到青少年观众热烈追捧。这样的信息编码促使数以千万计的青年怀揣中国梦踏入北京, 给当地带来了丰富的人力资源, 极大的推动了北京的发展。有鉴于此, 辽宁的文化产业与宣传部门应该制定具体的政策与规划, 在精准定位、有意引导的基础上, 大力推动影视作品对当地城市形象进行个性化的塑造与传播, 在内容选择上, 应该突出以工业文化、制造业文化、宜居城市、旅游名城等为特色的城市主题剧, 以期在城市与城市、城市群与城市群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 以多种形式展开影视营销。可以与企业联合投资、合作拍摄以当地城市为主题的影视作品, 直接进行宣传, 政府部门可作为影视协拍单位、合作单位、赞助单位出现在影视作品片头片尾字幕中, 提高城市的关注度。或者积极促成影视作品选择城市作为拍摄背景地, 同时在影视剧放映期间配合做好宣传工作。比如通过投资电影《非常勿扰》系列, 杭州西溪湿地和三亚旅游名声大震, 直接促进当地旅游与房地产增值。另外, 有条件的城市可以通过举办、承办各类影视节庆活动, 充分利用明星光环、大事效应和媒体聚焦资源, 吸引眼球, 扩大城市影响力。

三, 以发展影视剧相关产业带动城市形象传播。影视剧产业本身潜力巨大, 可以延伸出影视剧生产、影视剧基地以及相关的影视文化服务产业链。[3]影视剧为城市空间开拓了新的意象, 吸引更多消费者对城市产生强烈情感认同, 使城市形象具备更多归属感。在影视剧拍摄的基础上, 可利用大连、沈阳等地的历史文化遗存与现代都市资源加强影视基地建设, 并创新影视文化旅游作为配套, 拉动地方旅游, 促进体验经济, 丰富和传播城市形象的文化意象。而影视城、影视基地的成功经营, 不仅能为城市带来经济效益, 还为城市形成新的景观, 对城市形象战略起到长久影响。

摘要:在城市社会逐渐来临、城市形象构建在城市竞争中日益重要的背景下, 积极运用影视作品进行城市营销, 应该成为辽宁城市形象战略的重要的策略。辽宁地域形象的影视塑造与传播起步早, 特色鲜明, 收效明显, 但新世纪以来还存在数量不多, 内容与视角不够丰富, 手段单一, 缺乏主动意识等缺欠。为此, 可采取将影视营销纳入辽宁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体系, 作为政府长期支持的城市形象宣传策略, 以投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展开影视营销, 以及发展影视剧相关产业等多种方式促进城市形象传播。

关键词:影视文化,城市形象,辽宁

参考文献

[1]王小乐, 李政亮等.基于影像细读方法分析电视剧中城市形象的传播效果[J].文艺评论, 2011 (4)

[2]陈斌华, 袁晶.影视作品中城市形象传播研究[J].新闻前哨, 2011 (6)

大众传媒与城市形象传播研究 篇9

关键词:大众传媒,城市形象,形象传播

一、前言

随着当前信息化时代的发展, 大众传媒为人们获取各类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捷。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最新消息, 我们都能在第一时间进行了解。可以说, 人们的生活已经渐渐离不开大众传媒了。与此同时, 大众传媒对于城市形象的建设和传播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推动的作用。正是大众传媒形式的不断更新, 才推动了城市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二、城市形象的基本概念

随着我国当前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形象的概念逐渐被提出, 城市形象是城市内涵和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同样也是一座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形象是对一个城市的自然环境、气候特点、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基本情况的概括和提炼, 代表着这个城市的人文情怀、发展方向和风土人情。一个城市的形象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城市形象的传播可以极大地提升城市的知名度, 增强整个城市的凝聚力, 同时也可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因此, 我们可以说城市形象对于城市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1]

三、大众传媒与城市形象传播

(一) 大众传媒是城市形象的塑造者

当前,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中, 大众传媒是社会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可以说, 大众传媒塑造了城市的形象, 同时也肩负着传播和推广城市形象的重要责任。大众传媒涉及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过程中的方方面面。但与此同时, 我们也可以说大众传媒是一把双刃剑, 它虽然在城市形象的传播和推广上有着十分强大的作用, 但是如果运用的方式不恰当、不合理, 同样也会对城市形象造成不良的影响, 制约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城市的形象是在媒体传播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 针对这一说法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一方面, 大众媒体是人民群众了解城市发展和建设的主要途径。通常, 以电视、报纸、广播等渠道进行的新闻消息传播能够使人民群众了解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 但大众媒体在进行消息报道的时候, 并不是简单的对现实的反映, 而是有目的有取舍的, 是对群众的一种舆论引导。另一方面, 城市形象可以有效地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 而大众媒体正是提高了城市形象的传播效率, 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和动力。[2]

(二) 大众传媒是城市文化形象的承载者

无论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看, 还是从微观的角度上来看, 大众传媒都是传播文化的一种的重要方式, 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得到了人民群众的一致肯定, 同时在国际范围内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大众媒体之所以能够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得到极大的重视, 正是体现了当前社会人们对于文化的尊重。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是这个城市软实力的主要表现形式, 能够有效地提升城市整体的声望和地位。由于大众媒体具有极强的传播性, 因此它在对文化的传承方面有着其他文化形式所不具备的优势和作用, 这也是大众传媒始终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 大众传媒是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推动者

当前的传播学主要研究的就是大众传媒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 研究这一问题主要是为了在未来能更好地利用大众传播, 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进程。[3]正是对有关问题的研究促进了传播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利用传播学对当前的大众传媒进行研究, 可以发掘出媒体传播工作中的巨大潜能, 这种潜能最终会化为推动国家发展和进步的巨大动力, 使我国的社会更加具有凝聚力, 从而极大地促进当前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科学技术以及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发展与创新。大众传媒可以打破传统社会观念对人们思想行为的束缚, 使全体人民都积极地投入现代化社会的建设工作中, 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

站在发展传播学的角度来看, 大众传媒同样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大众传媒对于信息的传播能够使人民群众拥有更加开阔的视野, 全面地看待整个社会以及国家的发展, 打破人们思维的局限性, 让人民群众对自己所生活的城市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民族责任感, 从而积极地参与到城市建设工作中, 加速城市现代化发展的进程。[4]

(四) 大众传媒是城市形象建构的监督者

大众传媒对于新闻具有极强的敏锐性。媒体就像是社会的警报器, 时刻关注着当前社会的发展, 在发展的过程中, 一旦出现异常现象或是突发情况, 媒体就会及时对相关事态进行报道、跟进和监督, 从而引起社会大众的重视, 形成讨论, 发挥舆论的力量, 促使相关的管理部门及时地对各类情况作出反应和调整。在对城市形象进行塑造和传播的过程中, 大众媒体起着监督管理的作用。对于各类可能出现的问题, 尤其是一些对城市形象产生负面影响的问题, 大众媒体能够及时地进行预警, 督促政府和企业的相关部门及时对各类问题进行妥善的处理, 避免对城市形象造成消极的影响。[5]也就是说, 大众传媒正是利用社会舆论的力量对城市建设工作中的相关部门及管理者的工作形成了监督, 使相关工作的开展能够更加高效、透明, 真正地实现由人民群众来监督政府的工作, 真正地发挥出大众传媒的作用。

四、结语

城市文化形象塑造探讨 篇10

城市的这种中心地位、创造功能, 决定了它对一定区域的影响、辐射、导引和示范作用。一定意义上某城市的文化形象反映和代表着其所在地域的文化形象, 决定着该地区文化形象的选择和走向。

1 城市文化形象塑造的基本内涵

城市文化形象的基本内涵包括城市文化形象的概念、构成要素、指标、结构机制及操作体系。

所谓城市文化形象, 指一定城市以其外观建筑、公共设施、机关、学校、企业、商业、道路、交通、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秩序、治安状况、人际关系及内部的法律、制度、治理方式、价值观念、城市精神、生活、工作、行为方式等所形成的城市氛围, 作用于社会公众主观意识综合后所形成的基本印象。

构成城市文化形象的基本要素有城市建筑文化、城市公共文化、城市科技文化、城市自然文化、城市制度文化与城市精神文化, 它们是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合,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 它们构成了文化形象的物质基础与基本条件。

2 城市文化形象塑造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中国地域辽阔, 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 城市类型亦有很大差别。按城市在国家行政管理体系中所处不同的地位进行划分, 可分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地级和县级市。按市区非农业入口数量划分, 又可分为大、中、小三级城市。按城市职能划分, 还可分为综合性城市、经济性城市、金融城市、旅游城市、革命纪念地、边境城市等等。如果仅用几个要素、参数或标准是很难塑造合理的城市文化形象的, 必须要有一系列包括各方面有代表性的参数组成指标体系, 并用科学的建构方法, 才能够塑造出符合本地地理与历史、具有地方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的现代城市文化形象, 要达到这一点, 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2.1 准确的把握城市性质定位

在城市文化形象设计时, 许多城市的管理者都把自己城市设计目标定在“国际化大都市”上, 其主观意图是要与世界接轨, 使自己所在城市尽早实现现代化。但由于脱离本地、本市实际、这个设计目标基本达不到。如前所述, 各个城市的规模、性质是不一样的, 历史、文化、传统、地理情况也是不一样的, 都要当“国际大都市”或“国际化大都市”, 实际是不可能的。因为国际大都市不是自封的, 也不是通过形象设计和短时间的建设就能够建成的, 国际化大都市有其严格的客观标准。所以, 在塑造城市文化形象时, 首先一个原则, 就是要正确地把握城市性质定位。

把握城市性质定位, 就是要依据城市的地理、历史传统、资源条件, 确定城市的文化形象基调。比如: (1) 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可以把自己的文化形象定位于国际大都市, 向东京、纽约看齐, 按照自已的民族风格, 城市传统, 现代化标准, 设计未来城市的国际大都市形象。 (2) 有些城市可以把自己定位于像佛罗伦萨那样的国际名城, 如西安、南京、洛阳等。 (3) 有些城市可以把自己定位干象威尼斯那样的国际旅游城市。如苏州、无锡、桂林、杭州等。 (4) 有些城市可以把自己定位于区域性大城市。如沈阳、长沙、武汉、成都、兰州等。 (5) 有些城市可以把自已定位于滨海边境城市。如大连、青岛、丹东等。 (6) 有些城市可以把自己定位于特色工业城市。如鞍山、抚顺、石堰、攀枝花等。总之, 还可以依据各城市的历史传统、地域特点, 找准城市定位, 这样设计城市文化形象就有了参照标准。

2.2 把握城市文化形象设计的现代化标准

无论是属于哪种类型的城市定位, 在进行文化形象设计时, 都要按照国际一流的、现代化的标准进行设计、改造或发展。要悉心搜集、掌握和研究现代化城市的功能经验, 避开其发展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失误, 不走弯路。要有战略眼光, 现代化意识, 条件不具备, 可以先设计、规划, 但不能仓促上马, 随意乱建。建筑物是现代化城市文化形象的主要构件, 设计时要做好总体规划布局, 建筑的式样根据城市特点, 在基本风格的基础上百花齐放、造型各异。现代化的设计还要求充分利用阳光、空气、树木、绿地、色彩、铺地的图案, 道路的景观, 加上合理的用地布局、便捷的交通路线和便利的生活、文化设施, 这些都是必须坚持的基本标准。

2.3 保持城市的传统文化特色

个性是城市形象塑造的生命, 没有个性的城市就没有生命力。无论哪类城市, 之所以能够被人们区分开, 就在于它自身的特点。每一座城市或长、或短、或大、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传统、风格和地方特色, 这就需要在塑造城市文化形象时充分把握这一传统、风格和特色。大连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 当年在设计这座城市时, 沙俄吸取了花园城市的成果, 学习巴黎的圆形广场和辐射道路, 计划将大连建成远东的自由商港城。这样, 大连的城市文化形象就形成了有别于其它城市的欧式海滨城市基本景观。大连市政府在塑造大连城市文化形象时充分考虑到这个地方个性特色, 发挥大连自然环境的优势, 整理大连建筑的历史遗留, 从中吸取、借鉴、提炼、简化、抽象、隐喻利用有价值的部分运用到新建筑的设计中去。推倒公园围墙, 把绿地、公园与市区连结起来, 栽植鲜花、绿地, 有效地保持了大连的传统地域文化风格, 体现出了大连海滨城市的个性文化特点。

2.4 必须要有一流的公共文化空间

无论是哪类城市, 要挤身于现代化的行列, 公共文化设施是必须要有的, 而且在水平上必须是世界一流水准的。要在规划、设计上给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科技馆、影剧院、文化宫、体育场、青少年文化宫、会议中心、学术交流中心、音乐厅、现代科学文化中心、娱乐城、公共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以位置。一时资金不多, 宁可暂时不建, 待到资金到位时, 就建一座象样一座。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绝不能搞同水平的复制。有了一流的公共文化设施, 还得培养一流的管理与技术人员。只有这样, 公共文化设施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塑造城市浓郁的文化氛围。

2.5 要有自己地方、民族、传统特色的文化节

塑造现代化城市文化形象, 除了硬环境建设, 还必须要有软文化空间。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等构成的城市文化空间, 属于静态的外观文化空间结构。这种静态的文化空间还要有活动于其中的动态文化空间相配合, 除了城市人民的工作学习、休闲活动以外, 应有属于本城市地方特色的文化节庆活动。这是一个城市文化形象的精神、风情的动态体现和象征。象金华市的“火腿文化节”、维坊的“风筝节”、大连“服装节”、沈阳“秧歌节”等等已造成了一定的文化影响, 体现了这些城市一个方面的文化形象。对文化节的设计, 一定要从本城市特色出发, 一定要有历史传统, 不能人为的制造。只有同时有群众基础的、有历史传统的、民族、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 才是有生命力的, 才会有感人的文化节庆气氛。如彝、白、傈僳、纳西、拉枯等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等。

3 结语

现代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 不仅仅是系统设计, 更在于形象的建设与管理。通过发动全民参与, 开展全面工作, 并借助多种活动和传媒的力量, 全面构筑城市独具特色的良好形象。城市精神的设计与培育, 应与城市形象的设计与建设同步进行, 需要经过市民广泛讨论, 有关部门对城市文化资源深人调查, 建立专门班子结合城市形象定位和在对传统文化特色、区域文化特色确认的基础上, 精心开掘、提炼、策划和提出, 这样逐步形成城市人们的共识, 真正成为带有强烈时代特征和鲜明的城市文化个性, 形成能够凝聚人心, 鼓舞斗志, 催人向上的强大精神支柱。

参考文献

[1]涂在齐.试论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的塑造[J].理论月刊, 1998, (2) .

城市化与受伤的城市文化 篇11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延伸,城市创造和容纳了几乎人类文明的全部。人类在千百年来的生产生活中,在不断的繁衍、聚集、迁徙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城市,并依托城市积累了人类的几乎全部文明。

城市文化若从广义上讲,可以分为物质的城市文化和非物质的城市文化这两种。物质的城市文化是指有形的物质设施,包括建筑物、马路、公园等,它们是城市风貌的展现。非物质的城市文化包括城市家庭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等制度层面的文化,也包括生活方式、休闲娱乐方式等,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特征、一种气质,或者一种灵魂,这种特殊的文化品位和精神气质,构成了城市独特的灵魂魅力。

建筑是城市的风貌,是城市的外观,是城市文化的容器,也是城市物质文化的集中体现。城市的物质文化可以是点(单独的建筑物),也可以是线(历史街区),还可以是面(历史旧城)。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由于其文物古迹、历史文化街区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相关历史环境风貌的关联性而魅力永久。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中国的城市正在策动一次集体反攻,以大拆大建的姿态,把一座座历史建筑、一个个历史记忆毁为永远难以复原的瓦砾,城市中的文化遗产日渐被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历史难以保留绝版,传统已经成为绝唱。

可以说,在当前城市化进程中,“旧城改造”、“危旧房改造”使历经千年风雨的大型古代城市遗址遭到远比战火和自然灾害更为严重的损害。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曾不无忧虑地指出:“急功近利的旧城改造方式,使历史街区遭受灭顶之灾。片面地求变、求洋、求大的心态,使一些历史名城风貌荡然无存,欧陆风盛行,导致千城一面。”

据载,我国已知的地上地下不可移动文物就有四十余万处。但国土面积只有中国十七分之一的法国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经普查已确定全国二百多万处保护项目。当欧美国家旧城保护范围可以达到80%乃至100%的时候,中国有资格以完整城史申报《世界遗产名录》的,只有丽江和平遥(《绝版中国:受伤的城市和它们的文化孤本》)。

中国保存完整的古城已屈指可数,即使曾经令无数国人骄傲和令世人赞叹的北京城也已完全面目全非了。

让我们来看看前人是怎么描述北京的。美国建筑学家贝肯在《城市建设》中称:

在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单项工程可能就是北京城了。这个中国城市是作为封建帝王的住所而设计的,企图表示这里乃是宇宙的中心。整个城市深深浸沉在礼仪规范和宗教仪式之中……它的(平面)设计是如此之杰出,这就为今天的城市(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宝库。

丹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家罗斯穆森(S.E.Rasmussen)在《城镇与建筑》中称:“整个北京城(平面设计)匀称而明朗,是世界奇观之一,是一个卓越的建筑物,是一个伟大文明的顶峰。”马可·波罗面对八百年前初建的北京城赞叹道:“它的设计精巧美观,实非语言所能描述……它的建筑艺术巧夺天工,可以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著名作家林语堂在旅居巴黎时创作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中如此充满了对北京的追怀:

巴黎和北京被人们公认为世界上最美的城市,有些人认为北京比巴黎更美。几乎所有到过北京的人都会渐渐喜欢上它……它的难以抵御的魅力恰如其难以理解和描绘的奥秘。

可是,这么一座充满魅力的北京城在轰轰烈烈的建设热潮中就此被拆掉。“拆掉一座城墙,就像挖去我的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我们承袭了祖先留下这一笔古今中外独一无二的遗产,对于维护它的责任,是我们这一代人所不能推诿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为保护北京城楼和城墙四处奔走而无果,郁闷而死。

北京古城被毁灭得如此之快恐怕是梁、林夫妇始料未及的。城墙被拆了,四合院被拆了,胡同被毁了。老城不保,皇城焉附?如今的紫禁城已逐步成为高楼下的盆景了。

北京尚且如此,其他城市则更加有过之而无不及了。如今,不管你走到哪座城市,你都能看见豪华的办公楼、宽阔的马路、巨大的广场、大片的草坪、新移栽的小树……洋化的格式,洋化的名称充斥眼帘。“商业街+饮食街+仿古一条街+美国小镇+英国乡村+德国庄园”的城市格局绝不在少数。历史缺席了。传统的民族文化不自信了。城市虽已更新,但已千城一面,并且魂不附体、形神皆散。历史的脉络已割断,传统的神韵已消失,留下的是一座座受伤的城市。

传统不再、经典难求。难怪平遥古城、丽江古城已成为摩肩接踵的劝业场,难怪乔家大院、周庄水乡已成为人们追寻历史记忆的稀有场所。中国人都已经难以在自己的国土上找到具有独特气质的城市记忆和家园之梦了,况外国人乎?难道要让来自纽约、东京的朋友看我们的钢筋水泥玻璃房吗?

我想起二十年前的一次旅游经历。那是在沈从文著名的小说《边城》的原型所在地——湘西茶垌镇。该镇位于湘、渝、黔三省交界处,素有“一脚踏三省”之称。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中,一群光屁股小孩在尽情地嬉水。河边一排排吊脚楼宁静地守候着无声流逝的河水,渔夫木船撑竿划桨,这一切都跟梦想中的田园生活一模一样。我从一位大嫂那里借了典型的湘西背篓和斗笠,对着黑乎乎的吊角楼照张相。大嫂难为情地对我说,这吊角楼多难看呀,你看我们那边新的农贸市场修好了,照那个吧。我哭笑不得。

如今,我们的城市又何尝不是那样?我们的很多官员、规划师和开发商又何尝不像那位大嫂那样自豪地介绍新开发的景观?

新的建筑多是商业性的、时髦的、没有精神内涵的。我们并不是简单地否定新的建筑,但新的城市肌体若与历史的肌体在文化基因即文脉上没有必然的联系,则肯定是一种失败的建筑。冯骥才先生说,一个城市的形象是它个性的外化,是一个城市精神气质可视的表现,是一个地域共性的审美,是一种文化,绝不只是一种景观。我们中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地域多样,每个城市都有着独特和鲜明的城市形象。可惜,现在我们的六百六十个风情各异的城市形象基本上都消失了,即使有也是支离破碎、残缺不全的,很难呈现出一个整体的城市形象。

非物质的城市文化更多的是指一种文化符号,包含城市的历史、人与自然的关系、民俗习惯、生活方式、地域人的集体性格等,它们是城市内在的灵魂与本质。除了有形的建筑物,无形的文化也是区别城市形象特征的重要因素。中国城市与美国城市、沿海城市与内地城市、北方城市与南方城市,之所以有区别,就在于其内涵的差异。以大气著称的京派文化和以洋气见长的海派文化是区别北京和上海两种地域文化的最大特征。同样,代表着厚重朴实的黄土文化的西安与代表明快灵秀的岭南文化的广州,喊着川江号子有着码头文化特色的火爆的重庆和细致精巧玲珑剔透宁静含蓄的江南水乡苏州,都无不透露出含有各自的自然地理、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等特征。

但无形的文化也往往与有形的建筑物互为依存的。北京的四合院和胡同的涵义已不仅仅是建筑物本身,而是与北京人的生活方式、人际交往方式密不可分的。很难想象,没有了四合院和胡同,还能有京韵大鼓的神韵和卖豆汁的吆喝声,也很难想象在一个现代化的广场上能够让天桥的杂耍和叫卖声真正重现、长盛不衰。没有了八百里秦川文武胜地、嵯峨的城墙、慷慨激越的晨钟暮鼓及气势恢弘的各类古迹,西安还能有喝西风、吃泡馍、吼秦腔的壮烈?没有了小桥流水黛瓦白墙,还能有不紧不慢的老人靠在大樟树下悠然自得地听着苏州评弹?北京的四合院没了,南京的六朝街区没了,上海的里弄也快没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象征城市形象的建筑物没了,城市的记忆就丧失了,城市文化的整体符号也就没了。“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的那种氛围怎么去体会呢?“烟花三月下扬州”、“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记忆又到哪里去找呢?

城市文化应该如何传承与积淀?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脉发展过程,关键是如何去描述、整理、规范、重塑,来重新构建文化。有些城市是有其传统精神的,提炼城市文化基因有助于城市文化的建设。潍坊是一座不大的城市,但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它充分发掘风筝、剪纸字画、板桥故居等历史文化资源,将历史人文景观、民俗文化特别是风筝文化完美结合,以风筝为主题的雕塑广场,令人耳目一新,并在每年九月举办潍坊国际风筝会。国际风筝会让潍坊走向了世界,也让世界走进了潍坊。杭州扩展了西湖。西湖是杭州的灵魂。沿着曲院风荷,北起灵隐路,南至虎跑路,开辟了一条新的杨公堤,因纪念明中叶杭州知府杨孟瑛主持开挖西湖而得名。杨公堤是与白堤、苏堤齐名的“西湖三堤”之一,串联起曲院风荷、金沙港、杭州花圃、茅家埠、乌龟潭、浴鹄湾和花港观鱼等著名景点。一片林中湿地烟雨氤氲,茅乡水情在一片草荡后若隐若现,背后是烟雾飘渺的青山。一湾秀水,把我们带到了文化的积淀之中。这里有近代戏剧家盖叫天的故居,有元代文学家张雨的“黄篾楼”和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子久草堂”等二十三处历史文化景观。杨公堤营造出了一种亲水、亲山的环境氛围,形成独特的“堤在水中,水在堤中”的景致。人文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与整个西湖无缝相接。杭州的文化得到了梳理,文脉得到了延伸。

地域文化与城市形象的和谐构建 篇12

(一) 地域文化概念

地域可视为某一特定的空间范围, 且每种地域的范围大小受先天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 如《山海经》载:“南次二经之首, 曰柜山, 西临流黄, 北望诸, 东望长石。英水出焉, 西南流注于赤水……”[1]《周礼·地官·大司徒》载:“凡造都鄙, 制其地域而封沟之。……”[2]这里的“地域”, 是指地貌特征及人为划分的地域形态, 地域可体现某一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气候温度、植被矿物丰富程度以及人口密度等, 继而各地域人们物质生产活动的种植和制造也存在差异。如《考工记》说:“郑之刀, 宋之斤, 鲁之削, 吴粤之剑, 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 地气然也。”[3]这里所举的便是具有地方性特色的器具制造, 它们的精良与否都与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由此可见, 地域的属性不仅表现在其外貌和人为划分的层次之上, 它自身独特的本质特色还影响着人们的生存发展, 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行为以及总的社会进程。地域文化便是在此基础上长期孕育形成的蕴含特定形态的一种文化形式。这种文化不会因个人情感思维的变动而变动, 它所凝聚的是在某一空间范围内活动的人的行为习性及思维模式的总和, 是群体性人格的总体文化层次, 包括精神领域及物质领域, 且每种地域文化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它会随着自然环境的改变以及人类社会群体的发展变化而不断革新。大的方面讲, 地域文化具有稳定性, 这种稳定性是指每一地域范围内活动的人类群体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属性;在此基础上地域文化又存在变动性, 这种变动随自然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动, 因而地域文化既具定性又具动性。

仰韶文化遗址和田玉

红山文化时期的玉器C形龙

当下人们将地域文化多规范为一种涉及多学科的边缘学科, 它既包含地理学, 又涉及到人类学、建筑学、艺术学及文化学等多种学科, 我们所说的地域文化并非指外在的物质文化形态, 文化具有物质性和非物质性, 故地域文化也存在非物质形态的精神层次, 如各地域种族、语言、宗教、民俗、历史、人文等, 都应包含在地域文化范围之内, 且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各种礼仪、传统、艺术形态更是指不胜屈。因而不同的地域既有自然形态上的差异性又存在文化层次上的差异性, 每个地域所生活的人群因自然地理位置不同, 种族差异和数量差异, 也会使得文化的发展演变不尽相同。如我国历史上的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及良渚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 因地域形态、人文风土及信仰差异, 各地域所制的陶器及玉器的形态样式、纹理就有很大不同。再如现代饮食方面, 中国菜系种类繁多, 并因地理位置, 气候条件及各地习俗形成不同地方风味, 川菜呈香、辣、怪、酸之特点, 鲁菜好姜葱而重实惠, 东北菜则形糙、色重、味浓。除此之外, 还包括地域建筑特色, 地域服饰特色, 地域信仰等等。可见, 地域文化植根于人们的生活之中, 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的特殊成果, 它古老而富有历史韵味, 在世代经营继承的同时又不断变化和发展, 它的存在所体现的是人类长期发展过程中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文化属性, 代表了一方水土所养育之人的总体性特点, 包括价值观念、信仰宗教、文化艺术、经济科技水平以及社会风气、生活方式等各个层面, 不仅体现了地域自然地理特色, 更展现了某一地域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

(二) 地域文化特征

地域文化来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是人们长期生产劳作以及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殊文化形式, 因而每个地域的文化都有其鲜明的独特性, 包括人文历史、名胜古迹、道德观念、社会风俗等多种隐形文化, 它们都带有浓重的地域色彩, 这些都可成为地域的专属文化印记。中国地大物博, 因此在中华文化的版图中存在着千差万别的地域文化, 各地域文化都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属性, 但又共同组建了伟大的中华文化, “和而不同”可谓是各地域文化共同的特征, 在共同维系中华文化的同时又保持着自身独特的特质, 这种差异性的和谐相处的根本原因不外乎在各地域文化的本质深处存在着古老的相同的文化因子, 也正是因为这种“和而不同”的特点才使得中华大文化延绵至今而不衰。

除了“和而不同”以外, 地域文化还存在明显的地域性, 包括地理、人口、经济、政治等。地理的差异影响着人口与经济的发展, 而人口和经济正是带动文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而各地域文化因此产生了强弱之别, 风格进而不同。由于地域文化的形成具有长期性, 这就使得历史越悠久的地域, 它的文化属性就更为雄厚, 文化单元也呈现多元化发展。由于事物具有普遍联系性,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从文化层次上来看, 文化的普遍联系性是指文化具有渗透性和包容性, 地域文化虽有其独特的特性, 但并不是说其是完全独立的文化个体, 中国古代一朝统多地, 各区域人民流动频繁, 不仅促进了国家的繁荣, 在人口流动的同时, 文化习俗也得到了带动和发展, 它们相互渗透影响, 融合之后形成新的地域文化色彩, 因而地域文化并非完全孤立的个体, 每个地域之间都存在在或多或少的联系性, 这就表示地域文化在数量上具有广泛性。不仅如此, 各地域文化来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是人类长期生存发展的产物, 因而地域文化体现了本地区人民的本质属性, 是某一地区人们最熟悉的文化因子, 它的存在可带动一方人民的归属感和亲缘性, 成为一种自觉而强大的凝聚地域人心的力量。

(三) 地域文化对城市形象的影响

地域文化可展现城市的发展脉络, 体现城市的生存理念和文化底蕴, 古老的街区, 传统的建筑以及独特的民间风俗都是城市发展的宝贵资源, 城市形象不仅要研究城市的面貌、环境建筑以及现代化科技的展现, 更要透过城市的古老文化来凸显它的特质和精神,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引导作用, 深入分析和运用地域文化能使城市在发展中保持自身特色, 掌握规整自身的形象。此外, 地域文化的运用会使人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城市, 产生归属感与自豪感, 比如维也纳的音乐, 巴黎的浪漫, 北京的京剧, 威尼斯的水上城市。美好的城市总会有着闪烁的地域文化之美, 城市形象的设计需要地域文化, 任何城市都有其特质的文化, 也都离不开这种特质的文化。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精神支柱, 是城市的特有资本, 地域文化的丰富性影响着城市形象的塑造, 每种地域文化都具特殊色彩, 这是其潜在的价值和内涵, 是城市发展的稀缺资源, 这种城市独有的文化能够有效地形成城市特色, 丰富城市形象, 展现城市独有的魅力, 给旅游者留下深刻印象, 为市民带来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为城市形象的塑造注入新的生命力, 是推动城市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性资源。

二、城市形象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一) 城市形象的概念

对于城市形象这一概念的理解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 国外学者较为经典的定义是, 城市形象是一个公众印象, 是多个印象的迭加[4]。其实, 构成城市形象的要素很多, 大方面讲包括城市经济、文化、政治、生态环境等, 而构成这些的外在基本要素又包括城市建筑、道路交通、生活设施、旅游景点、绿化环保等多种要素;不仅如此, 一座城市的风土人情、文化氛围、市民价值观、语言服饰以及行为作风, 也是城市形象中最具特色的内涵所在, 这些蕴含地域历史韵味的要素构成了一座城市独特的印记。城市形象可成为评判一座城市整体印象的标准, 可表现一座城市整体人民的文化素养。伊里尔·沙里宁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 我就能够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城市形象是人们对一座城市的总体印象, 是城市外在物质形象与内在精神层次的综合反映, 既可表现一个地区实力和外在发展状况, 又可表现这座城市的未来可发展前景以及外界对它的总体看法和评价。总之, 城市形象富有多种价值所在, 是城市外在与内在文化素养的统一, 是城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体映射, 它构成了一座城市的多种形象价值。它是一种品牌, 一种标志, 也是城市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核心要素之一, 是城市建设的战略所在。良好的城市形象不仅代表城市在国民中的价值地位, 更能营造出良好的城市个性与环境特色, 从而打造真正属于自身的城市品牌, 提高综合实力与竞争力。

维也纳音乐博物馆

(二) 城市形象是地域文化的载体

城市形象是地域文化的载体, 是传承地域文化的物的表现方式。地域文化形成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是一座城市的历史, 体现了城市的古老气韵, 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 城市现代化、科学化更使得城市形象必须富有自身的特色才能延续城市的地域属性, 反映城市的地域人文色彩。城市作为文化的载体, 见证了文化的发展, 记录了各时期人们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 它会告知一座城市的自然、历史、文化、习俗、语言、文字等多方面因素的特色, 使城市在多样繁华的世界中展现出独有的魅力, 发挥其本质的精神所在[5]。一座城市如何凸显身后的文化底蕴, 关键在于如何在市民面前呈现其总体印象, 而城市形象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 其所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 它表现了文化的多种意义属性。从物质文化层次上讲, 它能给人们带来最本质的感知觉印象;从精神层面来讲, 人们的行为习惯, 日常生活以及文化价值等观念文化的深入, 又传达了一座城市的内涵属性。

文化是一座城市从传统到现在的记忆纽带, 越长久的纽带越能体现城市文化价值, 越可彰显城市的精神风貌, 城市形象所承载的是融汇了多种形态的地域文化, 它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 又形成了最具个性的城市形象, 这种城市形象将富有独特意味的文化形式加以彰显, 从而才能体现出一座城市历代人的性格特征, 体现这座城市的总体意韵。

威尼斯水城

(三) 地域文化是城市形象的灵魂

地域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历史积淀, 是城市的灵魂所在, 它的存在有利于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增强地域人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20世纪以来, 人们对于地域文化的研究不断深入和发展, 而它的价值意义也开始逐渐清晰, 对于城市形象设计来说, 地域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景观类别对当下乃至未来的城市形象的确立开创了新的发展方向, 它的存在为城市的面容带来了新的标范。它从地域本身的文化特性入手, 展现了一座城市独有的历史韵味和文化底蕴, 有针对性和明确性地体现了城市本身的特性所在, 以建立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形象为出发点, 既传承了地区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 又体现了创新的设计观念, 这种新型城市形象设计摒弃了以往盲目从众的设计理念。强调对地区独有形象的塑造以及地区生活范围内人类的观念意识和自然生态和谐共处的生活环境, 它的出现为城市形象的设计注入了新的血液, 使地域形象在千篇一律的环境建设中凸显本身的价值, 将当地的自然地理、人文风土以及人类历史文化等多种本土因素融入到形象设计之中, 强调人文自然共存的生态理念, 体现了地域人民的精神道德风范。

城市形象是地域文化的载体, 而地域文化又是城市形象设计创造的不竭源泉。城市形象的立足点就在于代表一座城市的整体性特征, 这必然就离不开地域文化的应用表现, 在立足于地域特质的前提下才能加以艺术加工和提炼, 从而真正明确表达出一座城市的特性, 使人们便于理解、记忆和认识这座城市。作为一座城市的形象设计, 城市形象所诉说的是地域人民的发展历史, 是民族精神的传承, 代表的是一座城市历经沧桑变革的精神面貌, 它所展现的不仅是现代的形象, 更应体现过去的印记以及未来的展望, 因而地域文化对于现代城市形象设计来讲, 是真正的灵魂所在。

罗马古城空中景色图片

三、传承地域文化推动城市形象发展

欧洲许多国家早在中世纪时期就已意识到地域古建筑、古文化的价值所在, 多种相关法令明确禁止拆除历史悠久的文物建筑, 这种保留不仅为世人留下了珍贵的研究资料, 更凸显了城市的辉煌。罗马古城历史悠久, 建筑精美富有气势, 对欧洲古典建筑有着深远影响。文艺复兴以来, 西方学术界及罗马人民对古城的重视、研究以及挖掘保留持续不断, 虽经历了战火与自然灾害, 但经过400年不断地挖掘, 在维苏威火山爆发后掩埋的庞贝城终于露出容貌, 残存的神庙、屋舍以及热闹的街道, 在灾害来临的那一刻戛然而止, 现在所挖掘保留的遗迹已规划为国家公园, 成为当地独有的地域形象元素, 供市区人们追忆, 供游人观赏。

中国地域文化的系统研究起步较晚, 因而对文化的保护工作也较为迟缓, 冯骥才在《津门谈年俗文化》一文中说“如果文化消失了, 民族也就没了”。在国家迈向现代化建设的当下, 民俗不应在现代化发展形势下日渐消逝, 文化是民族存在的根基要点, 是维系民族团结的重要因素, 这种无形的力量应得到真正的重视和发展, 只有传承了文化并真正将文化元素运作起来, 才能体现城市的特色, 也就能真正地凸显城市的价值属性。

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并非一日而成, 它需要多方面共同运作才能体现其本质所在, 从文化层次来讲, 应深入研究城市的历史风俗, 了解人们的生活习惯, 扩大宣传力度和教育力度, 使市民能够真正了解自己所依赖的一方城镇的建筑特色、自然特征、饮食文化等, 这种非物质文化城市形象的设计元素, 正在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使人们真正在文化的熏陶下追寻历史的印记。从科技方面讲, 现代技术应吸收和认识传统, 通过新的技术手段和材料设备用科学的方式展现传统文化, 使地域文化在城市形象中既赋予历史感又能展现时代感和生命力。苏州的园林不仅是苏州城的标志性建筑, 更是中国园林和江南园林的翘楚、典范, 从园林到水巷, 从深家大宅到水桥街道, 苏州的水墨气质尽显无疑, 使苏州呈现出“雅”“静”“幽”“水”的城市形象, 它的成功并不仅仅是地域文化的丰富遗留, 更离不开现代科技的有力支撑, 园林的修复, 街道水道的科学设计以及迎合古园林而建造的其他建筑, 如何使周围的一切都看起来自然天成, 营造“天人合一”的景象, 都需要一定的科学方法, 再加以现代材料的合理应用, 补古材不利之缺, 用新型材料加以巩固, 从而使古建筑的传统韵味在现代科技的支撑下得以善存和传承, 体现出苏州浓郁的生态城市形象理念。不仅如此, 地域文化的传承和运用还可从广告媒体中加以实现, 在确立明确的富有地域气息的城市形象后, 通过影视传媒、杂志媒体加大城市形象的形象印记, 利用节庆和当地风俗活动推动新型营销方式, 包装城市地域产品, 开办城市形象为主题的文化活动, 从而推广城市文化内涵, 彰显形象魅力, 真正将含有自身独特文化的城市推广出去, 使城市形象体现出更深的文化层次。

总之, 只有合理地运用文化与形象设计, 才能体现一个城市的真正内涵, 才能使地域文化与城市形象建设和谐、交融。事实上, 我们所要运用的地域文化并非一味地“拿来”, 而是要取其精华, 因为,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经历过农业文明的洗礼, 烙上了封建意识形态的印记, 或多或少会存在保守、落后等不同于现代社会的文化风气, 这种负面的影响和作用正是我们继承传统与走向现代所面临的必然挑战。因而在看待地域文化的问题上, 我们既要看到它的优势又要认清它的局限性, 只有真正合理地提取地域文化的精华, 运用合理的方法手段, 才能使城市形象设计熠熠生辉, 凸显出城市的本质色彩。

参考文献

[1]杨凡.图解山海经全方位图解白话版[M].呼伦贝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2012:28.

[2]陈戍国点校.周礼·礼仪·礼记[M].长沙:岳麓书社, 1989:28.

[3]闻人军.考工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4.

[4][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 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5.

上一篇:系统的改造及调整下一篇: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